从众心理的好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从众心理的好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从众心理的好处

从众心理的好处范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消费行为体验和观察,理解并区分四种消费心理。

2、能力目标:通过反省、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适度消费、量入为出;避免盲目;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

教学重点:做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教学难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不过时。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上课老师来做个小调查:你曾为自己的某种消费行为后悔吗?为什么会后悔?

学生……

教师:的确,不合理的消费给个人和家庭会带来一定的损失,今天我们就来讨论:如何做个理智的消费者。

板书: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第二正框 树立确的消费观

二、教学过程:

情景活动一:

对话一:

女儿:爸爸,圣诞节我给同学送什么礼物呢?

爸爸:这有何难?商店里礼物多着呢!

女儿:我是弄不清楚朋友们喜欢什么!上月喜欢蔡依林,最近陷入“韩流”……

探究:女儿的同学在消费时反映出什么样的消费心理?请你评价一下这种消费心理。

目的:该设问旨在引导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对消费进行评价,有利于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感

悟和理解课本知识。

学生:从众心理有仿效性、盲目性的特点;健康的从众心理可带动某一产业的发展,不合理的从众消费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盲目从众消费。

板书:1、消费心理面面观(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对话二:

女儿:也不知道送啥给小刚!因为他这人总爱与众不同!新买的牛仔裤非得在膝盖上抠两个洞,在上面系了几个铁环。

爸爸:真是难以理解!

探究:小刚存在一种什么样的消费心理?请你评价这种消费行为。

目的:求异消费在学生中存在的比较普遍,因此学生可以 结合身边的人和事充分谈自己的看法、观点,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生:求异消费心理有显示与众不同的特点;合理的求异心理可展示个性,不合理的求异消费社会不认可;所以适当求异可行,过分标新立异不提倡。

板书:1、消费心理面面观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对话三:

女儿:还有小雯的礼物也让我头疼!小璐说她准备送个名牌手表给小雯。爸爸:

名牌手表可是很贵的!女儿:是呀!可我不能比她差吧,那多没面子!

探究:女儿存在一种什么样的消费心理?请你评价这种消费心理。

目的:攀比消费心理对家庭和个人带来是不利的影响,学生通过分析和身边的实例较容易得

出结论:该消费行为不值得提倡。

学生:攀比心理具有夸耀性、盲目性的特点;不实用,对个人生活不利,是不健康的,因而我们不提倡。

板书:1、消费心理面面观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对话四:

爸爸:你们同学选礼物都只买贵的吗?女儿:也不是!小强他爸答应给他买双耐克鞋,他却要了双100元左右的安踏运动鞋,说安踏鞋便宜舒适。真傻!

探究:小强的消费基于一种什么样的消费心理?请你评价这种消费心理。

目的:中学生已具备了独立思考问题及判断是非的能力,得出:求实消费心理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好处,值得提倡的结论。

学生:求实心理是一种符合实际、讲究实惠行为;是种有利的、理智的消费,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好处;因此,值得提倡,值得发扬。

板书:1、消费心理面面观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情景活动二:

对话一:

小华:爸,小刚家买了新居后又买了进口家具家电。爸爸:放心吧,咱家决不会比他们差。妈妈:咱家房子的贷款还有10万没还呢!哪有钱买这买那的。

小华:欠这么多钱啊?

想一想:小华和爸爸的主张是基于什么样的消费心理?会给家庭带来什么影响?

小华得知家中的经济情况后,你认为他应该怎么做?

目的:通过让学生出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学生得出消费应与收入相适应。

学生:消费应在在自己经济能力可承受的范围内进行消费,即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板书: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对话二:

妻子:老公,现在装修流行韩式,很田园。丈夫:听你的,一切跟着“流行”走。

小华:不对,网上说明年流行欧式。丈夫:那我们家要怎么装修好啊?

设问:小华家在房屋装修风格上是种什么消费心理?你认为他们该怎么装修?

目的: 改问旨在通过让学生提建议,从而得出:应避免盲从、要理性。

学生:理性消费应做到:避免随大流消费;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

板书: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对话三:

小华:爸,咱家门口怎么那么多塑料饭盒?爸爸:是装修工人吃完饭扔的。小华:国家不是规定不准使用塑料饭盒么,而且塑料饭盒危害很大!爸爸:这饭盒有危害啊?

想一想:使用一次性塑料饭盒、筷子等有危害吗?什么危害?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谈塑料制品的危害,引导学生得出:消费时要注重环保、绿色消费。

学生:保护环境,绿色消费以节源环保为主旨,是一种值得提倡、宣扬的消费行为。

板书: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对话四:

小华:爸爸,咱家这一来可就跨入全面小康了!爸爸:那是,新房装修好了,我们家该鸟枪换炮了。家具、电器全换新的,把旧家具、电器全淘汰了。

想一想:你赞同父亲的说法吗?为什么?

目的:此问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意识到:消费时应做到勤俭节约、做到不浪费。

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种正确的消费理念,任何时代都值得发扬光大。

板书: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三、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便于学生的整体

感知;同时也是学生将课堂知识内化的一种途径。

四、课堂反馈:

材料:学生小林的父母月收入共6000元, 8月份小林的个人的消费情况如下:生日请同学吃饭500元,买个性化服饰300元,买游戏机600元,自己伙食费500元,这个月他向父母要1500元,向同学借400元。

从众心理的好处范文2

关键词:自卑心理;体育;克服

一、自卑心理的概念和表现

自卑心理是指个体由于生理或者心理上的缺陷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轻视自己自我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1]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霍夫曼等对于自卑儿童的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自卑儿童常常有这些表现:长时间的情绪低落;过度怕羞,不敢在公共场合说话、做事;拒绝交朋友,孤僻,喜欢一个人独处;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只能短时间地集中注意力;经常疑神疑鬼,对别人的批评过于敏感且难以接受;贬低、妒嫉他人;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回避竞争、竞赛。

研究还显示,自卑学生在学校中一方面表现为怯懦,优柔寡断,孤僻;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傲慢、敌对。在课堂上故意不听课,做小动作、捣乱,以引起老师的注意,或者不恰当地炫耀、发挥自己的特长,以获得优越感。[2]

二、自卑心理的产生

1.自我认识不足

我们每个人总喜欢以他人的行为和表现作为镜面来认识自己。如果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尤其是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久而久之,就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比如,有一个人本来张的不错,但是另外的人说他丑,他就产生了怀疑,如果说的人多了,他就会信以为真,产生了自卑心理。

2.家庭经济因素

这个因素不是大家可以选择的,但是这又是一个比较主要的因素。最近几年,由于这方面引起自卑的学生人数还有持续增加的趋势。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出身贫寒,生活困难,时不时的与别的同学相比,觉得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实在太差而感到自卑。

3.个人性格特点

自卑者大多对自己的性格、气质特征有些了解。但他们对于不良的性格特征,总表现的无能为力,叹曰:“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而且对事物带来的消极后果有放大的趋向,而且不容易将其消极体验及时宣泄和排解。如那些内向,怯懦、抑郁、低沉者,多不敢主动的去接触陌生人,常常独来独往。当听到别人说有关他的事情的时候,往往不会向好的方面考虑,更有可能扩大恶性的后果。

4.成长经历有关

很多家长喜欢批评孩子,更甚者没有表扬。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越挑剔,早已忘记了孩子蹒跚学走路时的赏识心态。处于幼儿期的孩子,由于心智发育不成熟,对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往往来源于成人。人的一生真正对性格产生深刻影响的关键时期就那么几个,其中童年经历的影响尤深。心理科学的研究已证实,不少心理问题都可在早期生活中找到症结,自卑作为一种消极的心态也不例外。如果一个人在儿童时期常常受到过多的指责和惩罚,遭到父母的压制、训斥,或家庭环境不好等,往往会导致在青年时期自卑心理的形成。

三、自卑心理的危害

1.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在自卑者中,一些不良的情绪很常见,长此以往,就会使其产生心理问题,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如有的同学说,由于自己牙齿长得难看,当他讲话时,好象每一个人都在用蔑视的眼光来看他;还有的同学谈到,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每次走进教室,他感到全班同学都在盯着他,以致他两腿发软。这些都是自卑感所带来的错误心理定势,使自卑者形成一种近乎病态的敏感。

2.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自卑的人经常处于郁闷、乖僻、过度敏感的心境,造成某些器官的受损,导致各种身心疾病。如有的自卑者,自己生闷气,火大伤肝。

3.影响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因为人的认知能力的缺陷,老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知识经验和才干,办事或者胆怯畏惧、踟蹰不前,或者稍遇困难挫折就打退堂鼓、缺少毅力,甚至对那些本来稍加努力即可完成的任务,也往往认为无法办到而半途而废,所以自卑的人很难与人相处,也很难取得成功。

四、体育课堂对自卑心理的改善

1.体育教师的作用

教师对此类的情况应早发现,早引导。小学生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信任和依赖心理,通常在和家长谈论事理的时候常说:“这是我们老师讲的”。对于儿童的这种特殊心理,教师应珍惜它,利用好它。特别是体育教师,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体育课了,当然也就自然而然的听从体育教师的话。在整个克服自卑心理的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从而走上成功的道路。

2.教学中的比较

这不能说是一个好办法,但也可适当选用,通过对比,战胜自卑,采用于那些有着自卑心理且容易满足的学生。教师通过某一方面的比较,私下里让他知道自己不是最差的,借用一下阿Q精神。不过要防止后遗症的发生,不能帮助了这个同学又打击了另一个同学。当然也可以通过优点来纠正缺点。例如:一个体育很好的学生因自己的文化课成绩而自卑,这时教师并没有放弃,就让他做了体委,并且鼓励他积极地参加体育训练。结果在运动会时,他多项得冠,教师又不失时机地教育引导。从此以后,他的文化课学习像体育运动一样,成绩很快上升,自卑心理也自然消除了。

3.利用情境教学,发展人际关系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设计有多人参与的项目和游戏,并且在项目和游戏中对有自卑感的学生委以重任,让该生在完成任务后得到同学的认可,同时,通过与人交往,就能正确认识他人的长短处,正确认识自己,调整自我评价,学习他人的长处,从众模仿他人的行为,减少自卑感。

4.正确的自我评价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予以肯定和激励,让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客观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同时,在教学中当学生遇到失败或挫折时,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分析主、客观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以便提高抗挫折心理能力,增强自信心。要经常保持着这么一种信念:“我也能!”、“我行!”、“不信,做给你看!”恰到好处地自我暗示,就是在自己的心田上播种自信,消除自卑的莠草。

参考文献:

从众心理的好处范文3

(据5月11日《大河报》)

【多维解读】

1.减压与调整心态

学校集体组织高考生拜“文曲星”,其初衷应该是在紧张的复习备考冲刺阶段,让学生适当放松,调整心态,以饱满的热情迎接高考。当然这对平时踏实认真、刻苦学习的考生有一定好处,通过这个活动,释放一下压力,以平和的心态去挑战高考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同时,考生及家长拜神减压过程中也要讲究“度”,要知道拜“文曲星”只是减压的方式,不能把一切寄托于神灵,它只能满足心理的需要,最后还是要看考生的实际能力及现场发挥。

2.树立科学精神,决不能寄望于“考前拜祖”

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学校为保佑学生在高考中“金榜题名”,组织考生拜“文曲星”祈愿,既荒唐又不可思议。出现考前拜“文曲星”现象,首先说明当前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的不合理之处,可以说,各种功利化的教育方式是我们现行教育体制的悲哀。

有人认为,学校组织学生考前拜“文曲星”,是情绪焦虑的外在表现,是学校和教师在面对众多压力时,选择的并不能达到目标的“减压”途径,这些分析不无道理。但这种“减压”“自救”的方法是万万不可取的,不仅没有任何效果,反而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消极和负面影响,会腐蚀教师队伍和学生的心灵。

世界上不存在任何超自然的力量,想获得成功 ,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同样,命运掌握在学生自己的手中,考试成绩是由考生的学习实力和综合素质决定的。考生除了平时要掌握好所学知识之外,还要有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调整好作息时间,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劳逸结合,调整好心理状态,更要树立科学精神,决不能寄望于“考前拜祖”。

3.“拜文曲星”非洪水猛兽,应该宽容

很多考生拜“文曲星”只是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图个吉利,寻求心理安慰,希望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这一角度来看,考生拜“文曲星”的目的和很多人给孩子或企业起个“好名字”基本是相同的。也没有多少考生会把拜“文曲星”当真,他们不会把命运托付给神,明白实力决定一切的道理,还是该学习就学习,该努力就努力,该查漏补缺就查漏补缺,拜文曲星和用功并不矛盾。

考生拜“文曲星”不会耽误多长时间,不会花多少钱,也不会给他人造成任何损害,没有什么副作用。而且,很多考生所拜的不是虚拟人物,而是古代在文学方面有很深造诣和突出贡献的人。比如漯河市的考生们所祭拜的就是编纂了《说文解字》,被后人尊为“文宗字祖”“字圣”“许夫子”的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这样的“拜”更像瞻仰和学习,与封建迷信离得很远。

古时,各地的文人士子们在科举考试前或在每年举办相关活动时都有祭拜“文曲星”等习俗,现在,考生们的“拜”也有点儿延续传统的意味。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压力很大,每天都很辛苦,因而,对于考生拜“文曲星”现象,应该持宽容的态度。虽然,这不应提倡和鼓励,但是,也没必要把考生的“临时抱佛脚”视为洪水猛兽,一棍子打死。

从众心理的好处范文4

在传统广告时代,广告人主要是通过创意、制作新异的广告来吸引消费者,但许多广告并不一定能让消费者“记住”其内容,当然也就不一定能引发消费者购买。但确有一些让人看了直要吐血的广告,反而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主要是重复的结果。因此长期以来广告人往往把广告的效果简单地等同于广告制作效果,而忽视了消费者对它的接受程度,忽视了消费者在接受广告时的态度变化过程,也就难免陷入“形式至上”的沼泽。

现代广告学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广告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广告与消费者相互作用的规律与特点,据此影响广告设计。从这个意义上讲,广告更像是打心理战,而不是一种艺术创作。如何认识消费者对于广告的接受心理才是广告成功的前提。

首先,在网络广告上影响消费者变化主要表现在媒体接触时间的变化。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学习的方式。也就是说,在消费者的生活时钟里,除了看电视、看报纸、行车、逛街、差旅等传统行为外,收发邮件、搜索信息、上论坛、写Blog、收发短信、发微博、微信等在线形式都是由互联网与移动互联创造的消费者生活方式,它已成为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环节或组成。也就是说网络广告要与消费者接触媒体时间相结合。

其次,网络广告使得消费者主动性消费大大增加。由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为消费者主动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中,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收集商品/服务的信息作为依据,再决定其购买行为,进行较之以前更为理性的消费。对商品/服务等的信息检索始终是今天网民对互联网的主要用途之一。

再次,互联网与移动互联广告引起了消费者心理的改变,“使正确的购买”消费心理有了更充分的信息依据。在传统广告时代,营销手段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刺激需求的手段,消费者在种种商品信息与广告营销宣传中混沌迷糊地进行着购买决策。而在网络时代,行业频道、行业垂直网站、专业评论网站、专业博客、微博等的出现,使消费者有机会从多种渠道获得详尽的专业信息,从而确保其尽可能进行“正确的购买”。

基于网络广告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网络广告的测量主要有以下内容:

第一,“品牌联接”。主要测量网络广告让人记住所做品牌的能力。这是最重要的,因为没有哪个广告主希望花费大笔费用“为别人做嫁衣”。

第二,“创意沟通”。主要测量网络广告中的创意能否被人理解以及人们看后对其的评价(如喜欢程度、独特程度、可信程度等)变化。

第三“广告说服”。主要测量网络广告对于消费者采取后续购买行动的能力,包括查找更多资料,与朋友分享,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实际购买。

基于网络广告测量要求,有两个重要环节在广告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

消费者广告接收,它是人们理解广告内容、了解产品的重要过程。传统平面广告的感知与接收是同一的。而在网络广告中,接收却往往需要附加动作。例如,点开链接。有时这个过程还需要多个步骤。虽然广告创意者极力要“诱敌深入”,但受众的耐心未必那么持久。这种层层深入的做法,是沿袭了网站设计中的层次结构的做法。它过于逻辑,而忽略了一点,人们的心理,往往不是由逻辑决定的。电视广告的好处是具有更多的人的因素、故事的因素。电视广告的接收,主要地依赖于情节的展开。一般来说,不那么枯燥。广告中主角的劝说,也使它具有人际交流的色彩。而这些网络广告目前所欠缺的。受众对传统广告的记忆,是靠其“反复性”而加深的。网络广告的反复刺激性则要差得多。一条某品牌的广告放上一个星期,就足以让人熟视无睹。而“记忆”,却正是树立“品牌”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这方面看,可能网络广告对于树立品牌,所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消费者对商品的态度改变。因为广告对改变受众的商品态度是广告作用的重要方面。消费者态度改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们对广告本身的态度,另一方面是他们对广告产品的态度。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态度之间,不一定存在“正相关”关系。喜欢广告,不一定就会喜欢产品,反之亦然。对广告的态度,是一种审美。而对产品的态度,则是一种功利或需求。当消费者把审美与功利分得比较清楚时,广告的作用就难说了。目前网络广告上的广告诉求更多地还是引起人们的兴趣,但引起购买行动才是广告的最终目的。人们是否会采取购买行为,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记住了某个产品,也不取决于对广告或产品的感情。与人们在购买时,“情境”的作用至关重要。如争相抢购所引起的好奇、从众心理,货源匮乏时引起的竞争心理,打折、优惠所带来的满足感(功利),这些情境对消费者实际购买十分重要。

当然网络广告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把购买行为直接引入到广告的接收过程。这时,网上“情境”营造也就成为一项重要任务。网上“情境”的作用是要用来弥补网络广告在导致“记忆”、“态度”方面的不足。使得人们在还来不及记住某个品牌,或来不及考虑自己的态度时,就发现产品已在眼前。如果人们的确有这方面的需求,那么购买也就变得顺理成章。网络“情境”为产品提供的货比三家提供了优势,以此可以弥补由网络带来的虚拟感。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品牌中国联盟特邀专家

从众心理的好处范文5

正常还是不正常

据报道,在武汉一些高校“单身歧视”现象普遍存在。据一位姓徐的同学介绍,在食堂吃饭时,本来四人桌可以随便坐,但如果一对情侣和你坐一块,那么你最好离开,即使是你先坐在那儿的,否则,别人会说你“傻冒”、“不识相”。图书馆、自习室现在快成“恋爱角”了,一对对情侣甜言蜜语、卿卿我我,甚至眉来眼去、打情骂俏,一旦你表示不满,马上会招来白眼……

发生在大学校园内的“单身歧视”现象经媒体曝光以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大家对此的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如果我们仔细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就不难得出结论。

有人把谈恋爱当时髦在校园里,被歧视者总是处于少数或弱势,想必这些院校已是“恋爱成风”了。青年人渴望与异性同学建立友谊,甚至恋爱关系,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如果“恋爱成风”则另作别论,因为这说明当事人存在模仿心理,这种心理还不够成熟。

受不成熟的恋爱动机影响而匆忙上阵,最终不但影响个人心理的健康发展,还会影响正常恋爱观与婚姻观的建立。有的同学谈恋爱完全出于模仿或从众心理:看到同学在谈或害怕自己落伍,于是也就赶起了时髦。有的则是受社会上某些观念的影响,怕进入社会后难以找到文化层次及品味较一致的异性朋友。更有一些人价值取向消极,玩世不恭,一味追求享受,企图用谈情说爱来弥补精神上的空虚。还有人把谈恋爱作为了解异性的主要手段。凡是“恋爱成风”的地方,受错误恋爱动机影响而跻身于恋爱队伍的人必然很多。

歧视单身同学的原因因自己恋爱便歧视单身同学者,其心理想必很幼稚、自私。这类人往往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恋爱行为具有表演的性质,常在大庭广众中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己的“成绩”。他们希望从别人的羡慕与赞赏中得到满足和乐趣。当别的同学对他们的“表演”毫无反应时,他们便会有歧视甚至攻击等行为。事实上,如若本人迟迟不能意识到自身的这些弱点,那就很可能会伤害正常人际关系,而且这对个人的心理成长也绝无好处。

当然,歧视现象也可能是由歧视者本身的内心冲突产生的。在校公开谈恋爱,多违背校方明文规定;而且,自己花费大量精力与时间谈恋爱,也会影响学习等方面的发展。这种矛盾心理无形之中会造成一定的压力,而减轻这种压力的方式之一,便是造就一个恋爱群体。这就好像孩子不听话而受到处罚一样。如果被罚者只有一人,他必定沮丧至极,而如果被罚者成群,他们便不会有任何心理压力了。有意或是受潜意识的影响,一些人歧视单身的同学,其实无非也是想让更多的人在压力之下成为自己的“同盟”。

消灭校园歧视马克思曾说过: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把自己的生活态度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强加给别人都是不正常的现象。毫无疑问,对校园里的这种歧视现象需要进行干预。

从众心理的好处范文6

这类消费行为不完全是为了实际需要,更多是出于炫耀和满足“面子”的目的,因此被称为“面子消费”。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1104人进行调查显示,84.2%的人确认,身边年轻人的“面子消费”现象普遍。受访者中,70后占31.5%,80后占44.0%。

“哥买的不是纸袋,而是面子”

笔者在一家著名购物网站看到,各种名牌包装袋、配件应有尽有,涵盖了爱马仕、卡地亚、普拉达等一线品牌,价格在2~200元不等。在一家号称出售“奢侈品专柜纸袋”的网店,中小号纸袋全新的要100元,八成新的要30元,但都已没货。一些经营高仿品的店铺,也在搭售高仿纸袋,这种组合很受买家欢迎。

一个购买了“路易威登”高仿纸袋的买家说:“礼品袋跟专柜的一样,用来装东西倍儿‘拉风’,好像自己真买了个‘路易威登’一样!”

网友“怦怦和皮皮”说:“哥买的不是纸袋,而是身份、心情和面子。”

如今,“面子消费”、“超前消费”在不少年轻人中,已经司空见惯。国内某汽车网站的一项调查显示,80后正在成为汽车消费市场的新生力量。半数左右的80后、90后在30岁之前已买车或计划买车。

对于“面子消费”,调查中,48.4%的人表示“鄙视”;39.9%的人表示“同情”;36.5%的人感觉“愤慨”;30.3%的人表示“无所谓”;5.1%的人表示“认同”。

三年前,在一个省会城市经营服装生意的张咪和老公“裸婚”,但很快就在亲友的压力下,在市中心按揭买了一套住房,又迫于小老板的“面子”,贷款买了一辆中档轿车。逢年过节开车回家,父母很满意,在同龄人中也很有“面子”。

“可我们就属于那种有车有房有事业,腰包里却一分钱都没有的群体!”他们做生意的本钱是向银行和朋友借的款。现在张咪跟老公月收入超过2万元,但既要供车供房,又要还借款,压力大,他们吐槽:“外表看起来风光,谁知道背后的心酸?”

调查中,72.1%的人反对青年进行“面子消费”。

湖北大学大一新生童坤发现,班里大多数同学早已人手一台笔记本,没有的同学就感觉很失落,都在催爸妈赶紧给自己买。他还发现,大家穿衣打扮也越来越讲究品牌。有人实在买不起,就去网上买高仿品,价格能便宜一半以上。

“面子消费”最容易出现在哪个领域?调查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服饰(75.3%)、礼品(60.7%)、汽车(59.5%)。接下来依次是:电子产品(55.6%)、餐饮(50.5%)、烟酒(49.5%)、化妆品(43.9%)、文化娱乐(26.9%)。

“面子消费”,主因社会盲目崇富

为什么青年喜欢“面子消费”?调查中,72.2%的人认为是“社会盲目崇富、炫富”;59.2%的人认为是“拜金主义影响”;58.4%的人认为“我国文化传统就是‘好面子’”。

80后白领单秀琴说,高消费与低收入的对比,确实让人活得很压抑。可现在很多人都以貌取人,比如到商场买衣服,如果穿得普通,营业员都不怎么过来招呼,很伤自尊。

童坤说,其实很多消费都是出于同龄人的压力。他发现,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往往不够自信。他觉得,人们之所以追求“面子消费”,是因为社会贫富差距太大,进行“面子消费”至少可以在表面上看起来平等。“就好比一个人穿高仿品,别人乍一看和正品一样,就能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时进教授指出,一些青年喜欢“面子消费”、“超前消费”,是跟从小没得到尊重有关。他们想找出一种最简洁的方式,让别人尊重他。现在社会的评价标准太单一,给青年的一个误导是要彰显自己,只能依靠物质。他们就通过消费的方式,比如买名牌,来感受到体面和得到别人认可,同时填补空虚。此外,商家的炒作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利用人性的弱点大发其财。

对于“面子消费”的原因,43.3%的人表示是“消费与享乐、地位、身份等紧密相连”;38.9%的人认为是“商家制造噱头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38.3%的人认为是“所谓成功人士的示范效应”;35.5%的人表示是“从众心理所致”。

调查发现,青年“面子消费”不仅限于有钱人,城市白领乃至新生代农民工,都很热衷为“面子消费”买单。调查中,40.2%的人认为“中等收入者”更容易出现“面子消费”;其次是“有钱人”(36.8%);12.8%的人选择了“低等收入者”。

对这个数据结果,复旦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孙时进表示认同,“中等收入者处于有点儿钱,但还需要不断奋斗的处境。在奋斗阶段,要的就是‘面子’。他们出于炫耀、从众、社交等动机,对‘面子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加”。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春学研究员认为,青年“面子消费”是受了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政府和官员起到了很坏的示范作用,他们讲排场、追求“面子”。很多所谓“成功人士”也是这样,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消费风气。目前不少中等收入者,都敢用一个月工资买一件衣服。

“月光族”消费的不仅是自己的未来

青年“面子消费”过度会带来什么影响?76.7%的人认为会“形成攀比之风,降低社会幸福感”;69.1%的人认为会造成“透支消费,不利于自身未来发展”;58.0%的人指出会“造成社会浪费”。

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高山说,现在很多家庭条件普通的年轻人也进行“面子消费”,是因为名牌在他们看来通常代表了地位、身份,得之则心情舒畅,不得便自惭形秽。长此以往,会让人过于现实和功利,让整个社会都物欲横流。

调查显示,仅4.0%的人认同青年“面子消费”“会拉动内需,有利于经济增长”。更多的受访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58.3%的人担心“与自身收入水平相背离的消费观,让经济存在隐患”;49.1%的人认为会“出现泡沫消费”;39.9%的人担心会导致“生产力向奢侈品集中,忽视对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创造”;33.8%的人认为“长期来看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这对于我国长期经济增长没有好处。”杨春学直言:第一,一些青年热衷的名牌,很少有民族品牌,这会导致本国产品缺乏创新动力,只好通过冒牌、贴牌的方式来生产;第二,这种消费行为,不利于我国的资本积累。“月光族”把未来的收入都预先通过贷款等方式透支了,他们消费的不仅是自己的未来,还会大规模地减少总体储蓄,这对于国家资本积累非常不利。要减少这种现象,关键是转变社会风气。政府官员要起到示范作用,当政府官员还在以貌取人、讲“面子”、讲排场时,就不能要求普通人改变自己的行为。

在孙时进看来,“面子消费”不完全是坏现象,但要有一个分寸的把握。适度消费是有必要的,关键是怎么引导出真正的品位。最重要的还是人的精神层面和心理的成长。大家要建立“自觉”,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要买这个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