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的困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媒介融合的困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媒介融合的困境范文1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选定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媒介融合与地市级电视台”和“地市级电视台人力资源”两个主题的相关文献为基础,通过对其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掌握地市级电视台人力资源发展现状,了解媒介融合环境对其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影响,以管窥媒介融合环境下传媒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现状。

1.媒介融合与地市级电视台。截至2014年7月30日,发现研究“媒介融合与地市级电视台”理论命题文献的相关论文有287篇左右,其中有代表性的论文:《媒介融合背景下地市级电视台发展策略》(费毅恒,《采写编》,2014年1月)提出媒介融合背景下地市级电视台存在的弊端,分析其发展存在的困境;《媒介融合中电视台网站发展探析——以凤凰网为例》(韦颖,《东南传播》,2007年8月)一文探讨了在媒介融合中电视台网站应如何和电视媒体进行良性互动的问题,并分析了凤凰网在媒介融合中是如何把握自身优势而成为电视台网站中较为成功的典范;《媒介融合的现状及对传媒业的影响》(邢仔芹,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一文展示了媒介融合的发展现状,探讨目前的媒介融合实践及这一背景下传媒业存在的问题。从这一方面的文献研究来看,媒介融合环境给地市级电视台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定困难:强势卫视、互联网媒体的垄断、同类电视台节目之间的竞争等。

2.地市级电视台人力资源。研究发现“地市级电视台人力资源”理论命题文献的相关论文有370篇左右。同样,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电视台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若干思考》(詹正茂,《现代视听》,2007年7月)一文中提出了我国电视台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观念陈旧,革新意识不强、组织结构老化,运行效率低下、人力结构不合理,员工发展缺失、测评标准不明晰,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地市电视台人力资源的问题分析》(张健,《中华新闻报》,2004年5月)一文中指出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困境:人力资源建设理念模糊、人力资源结构失衡、部分人员专业失范、普遍欠缺人力资源的再开发机制等问题;《内蒙古电视台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及对策》(任佳琪,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5月)一文通过研究内蒙古电视台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以及抽样调查的补充说明,提出高端人才匮乏是内蒙古电视台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最大困境,并探讨可产生其问题的主要原因:对高端人才价值认识不足、招聘机制不完善、薪酬评价体系不科学以及激励竞争机制不健全等。从多篇文献的梳理中可以发现地市级电视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根据上述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关于研究媒介融合环境对地市级电视台生存和发展的影响等相关文献较多。不论是对地市级电视台发展现状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证分析,在媒介融合环境的影响下,新媒体的发展和强势媒体的壮大都对地市级电视台的生存带来较大的冲击和挑战。关于研究地市级电视台在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等文献也较为丰富。但是,综合研究发现,关于媒介融合环境对地市级电视台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等方面的文献研究却存在较大的空白。

(一)媒介融合环境下地市级电视台的生存困境1.新闻时新性被弱化。在新媒体出现之前,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市级电视台在信息和更新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话语权,获得当地人的喜爱和青睐。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兴起,媒介融合环境让新闻、信息的渠道变得广泛化,地市级电视台的收视率迅速下降,其优势逐渐被新媒体所取代,新媒体的信息更迅速,甚至成为传统媒体信息的重要来源。2.广告投放量逐渐减少。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广告商对地市级电视台的广告投放量逐渐减少,转而投放在收视更高的网站、视频等相关新媒体中。《2013年视听新媒体蓝皮书》分析表明,“在近年视频行业的高速发展中,视听节目网站的媒体价值逐步被认可,广告数量稳步增加。全国在线视频行业收入在2010年只有31.4亿元,但2011年实现62.7亿元,再到2012年增加30亿元达到92.5亿元”。3.受众更加老龄化。新媒体具有全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优势,引领媒体产业潮流,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吸引着更多低龄人群,逐渐导致传统媒体的受众人群老龄化。地市级电视台同样面临受众老龄化的现状,国家广电总局的《2013年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显示,“40岁以上的消费者成为电视受众的主流群体,电视受众群的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

(二)地市级电视台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困境1.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弊端显露。在我国传媒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事业单位管理制度长期以来根深蒂固,在经济落后时代,事业单位制度能够保障固定收入和社会福利,有利于传媒单位的人事稳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在传媒业中,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由于安稳,导致许多工作者缺乏创新,缺少竞争意识,不利于传媒业进步。所以,在近几年,传媒单位人事管理制度逐渐从事业单位向企业化转型,地市级电视台人事管理部门也面临转型期的重重困难。2.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我国传媒市场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进入和退出机制不科学。在传媒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中,部分人事部门不能根据媒体发展的实际情况招聘人才,尤其是地市级电视台,很难引入专业型人才,更多是根据主管单位的要求来安排人员,甚至有一些与传媒业不相关的人员进入此行业,占据许多辅岗位,存在严重的因人设岗问题。与此同时,不适合岗位的工作人员由于占有事业编制,没有形成合理的退出机制,从而影响传媒单位的整体发展。

(三)媒介融合环境对地市级电视台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情况分析我国学者在此方面的相关文献研究较少,但若从媒介融合环境下地市级电视台的生存困境,以及地市级电视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面临的问题分析,媒介融合环境也直接或间接地对当下地市级电视台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较大的影响。1.注重地市级电视台“创意型”人才的培养。媒介融合环境彻底重塑了市场竞争格局,并强化了市场竞争。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趋势逐渐强大,导致传统媒体陷入生存困境,电视台等相关产业的自然垄断属性被不断弱化;另一方面,电视台在内容制作上存在同质化问题,商业性质过于严重,同类节目的“山寨”现象尤为突出,并缺少技术上的更新,导致地市级电视台收视率偏低。究其原因,传媒业生产的是内容和信息,由于产品性质不同,人才已经成为传媒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若改变地市级电视台的发展现状,必须要注重“创意型”人才的培养,重新审视人才的重要性。“创意型”人才不但要具有新媒体的技术和思维,还要有营销理念和方法,确保地市级电视台在媒介融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挖掘自身特色,以此改变地市级电视台在市场竞争中的发展现状。2.减少地市级电视台人才流失。当前,媒介融合环境间接改变了传媒业的人才结构,传媒业的人才流动频率逐渐增大,地市级电视台普遍存在留不住人的现象。比如:更多技术型传媒工作者选择新媒体、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主持人、播音员也在机遇面前另择良木,选择更广阔的发展平台。长期如此,致使地市级电视台整体水平落后,难以在节目中进行创新和突破。对此,人事部门需要深刻认识到人才流失的瓶颈,并采取相关措施改变现状:在人才管理上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媒体人在工作中感受到自身尊严;人事部门要科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并提供培训平台,让工作者能够给单位创造价值;地市级电视台应该丰富单位的激励机制手段,有针对性地在精神上给予员工更多的关怀和鼓励,在物质上为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让人才在自身工作岗位上得到满足,以更好地留在人才。

三、研究展望

媒介融合的困境范文2

【关键词】电子报;发展;困境与出路

前言

随着网络的普及,电子报给报业带来新的发展,电子报的发展意味着报纸由纸张载体向虚拟的电子载体转化,和传统的纸质报纸相比,电子报具有明显的优势。从长远来看,电子报最终消除传统的印刷流程环节,大大降低报业运营成本,其及时而精确的反馈,可通过流量点击率统计来实现。与此同时,电子报还加速了媒介融合与媒介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充分弥补传统报业传播的劣势。因此,研究电子报发展的困境与出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电子报发展的困境与出路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电子报发展的困境

当前,电子报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电子报技术的趋同化、传统阅读习惯的影响、缺乏独特的内容品牌和盈利模式还尚未成型四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1.电子报技术的趋同化

电子报技术的趋同化,是电子报发展的困境之一。纵览我国各报推出的电子报,除了几家报业集团小范围内尝试利用专门的移动阅览器载体外,几乎所有报纸的电子报都要附属于网站,浏览或阅读技术大同小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解放日报》,《解放日报》推出的电子报是采取所谓的“电子纸”一一像一本口袋书大小,虽然具有轻薄小巧的特点,可一掌在手的电子阅读器,但依然存在技术不完善、普及价格高的障碍。

2.传统阅读习惯的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阅读习惯的影响,使得电子报的发展不尽如人意。电子报的广泛普及取决于三点:一是承载信息内容的“电子纸”技术的完善;二是无线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三是传统阅读习惯的彻底改变。从前两点看,主要是普及的成本问题。高昂的研发成本,都将增加报业集团和民众的负担;从阅读习惯看,尽管目前很多人都习惯网上阅读,但传统阅读优势还很明显。依然能提供给读者最佳的舒适阅读感。由此可见,传统阅读习惯的影响,使电子报难以大规模推广与发行。

3.缺乏独特的内容品牌

缺乏独特的内容品牌,也是制约电子报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电子报的产生,能能跨越时空限制,能做到与新闻事态基本同步的传播速度,发行可不受区域乃至国界限制,但在报纸内容建设上仍然缺乏独特的内容品牌。从内容上看,我国报业还没有出现不可复制性的内容品牌。大多数报纸尚未形成鲜明的内容品牌。这样就不能期望电子报超越原有发行区域范围。

4.盈利模式还尚未成型

要实现电子报的发展,在经营方式上必须采取盈利模式。目前电子报的盈利模式还尚未成型,使得电子报的发展陷入困境。我国各报业纷纷尝试的“手机报”都在尝试走网络的盈利模式,采取每月收取3一25元不等的费用,但受信息内容同质化、终端容量与屏幕大小、手机功能方面的限制,收费模式推广并不理想;一些报纸的“全真电子报”,由于大多数依赖网络浏览,一直处于免费阅览、扩大影响阶段,尚未采取收费方式。

二、电子报发展的出路

为促进电子报的发展,针对上述电子报发展的困境,电子报发展的出路,可以从改善电子报的制作技术、融合纸介报纸与电子报、塑造报业内容独特品牌和培育电子报的收费模式四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改善电子报的制作技术

面对电子报技术趋同化的现状,改善电子报的制作技术势在必行。就电子报的发展而言,改善电子报的制作技术,可以针对细化的受众,采取推出“非全真电子报”的形式。我国报业市场发展至今,正伴随高度细化的受众市场。我国各家报纸抓住权威内容提供商的优势,经营好自己的“优质内容”,整合制作成“非全真电子报”,满足细化的受众需要,使之获得超值利益。只有在电子报的制作技术上,对电子报内容的重新编排与不受刊号限制,才能做到无限细化受众群体,最终获得电子报的发展。

2.融合纸介报纸与电子报

要办好电子报,还要处理好纸介报纸与电子报的关系,融合纸介报纸与电子报,是发展电子报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电子报的发展过程中,媒介融合是当前传媒界最为炙热的话题之一。现在全国有很多家传媒集团,基本每个省份都有。但由于我国传媒固有的管理体制、产业政策的存在,一时还难打破广电与报业相互分割与独立的局面。虽然宏观层面上的媒介融合一时难实现,微观上的融合却大有作为。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实现纸介报纸与电子报的融合互动将是电子报发展的趋势。

3.塑造报业内容独特品牌

报业内容的品牌建设在电子报的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在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报纸应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塑造报业内容独特品牌。从微观上讲,报业需要狠抓采编质量,在深度、全面、客观、可靠与权威性等方面下功夫,树立自己的个胜与报道优势;从宏观上说,报业要形成自己的独特品牌、尤其是内容资源的“内容品牌”,实现内容上的不可复制性,这是经营好内容的前提与基础。在“内容品牌”塑造成功的基础上,就可利用信息内容资源与网站等新媒体交换资源,共同开展互利多赢的经营活动,进而就可实现内容上的多种形式收费,进而吸纳各种网络广告资源。

4.培育电子报的收费模式

正处于实验和体验阶段的电子报,广泛推广还须建立稳定的盈利模式。电子报的盈利模式涉及到电子报发展的“生死存亡”。对于电子报的发展,培育电子报的收费模式,有利于电子报的发展壮大。从长远来看,电子报的收入将成为报业利润的新盈利增长点。培育电子报的收费模式的做法是:强化电子报的“内容品牌”,采取低收费方式实现盈利。因此,我国报业必须避免电子报过长时间的免费体验,提早将电子报的收费纳人到发行、成本核算范围考虑,在完善订阅服务、方便读者阅读的基础上采取低收费的运营模式,进而实现电子报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爽.报业网站数字化商业模式探析[J].青年记者,2008(15)

[2].数字化时代报业网站发展的新探索[J].新闻实践,2007(12)

媒介融合的困境范文3

关键词:媒介生态;电视科普栏目;生态位;“四位”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2-0071-02

一、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发展处境

媒介生态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和谐的结构状态[1]。电视科普栏目作为电视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与其他子系统相互竞争和相互利用中存在和发展。第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中,电视占到87.5%,可见电视媒体依然是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科普栏目在电视科普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虽然“电视台应当开设科普栏目或者转播科普节目”已被列入法规,电视科普栏目亦想通过自身努力谋求发展路径,然而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环境依然并不乐观,生态系统存在一定失衡现象。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播放渠道相对狭窄

在CCTV-10科教频道开办后,全国有26家地方电视台陆续开办了科教频道,但到2009年末仅剩8、9家。截至目前,省级媒体中纯粹科教频道仅剩北京、天津、重庆、安徽4家,其余省级卫视科教频道或与其他频道合并或虽为科教频道,但所播出的栏目中只有少许引进的科教栏目,如《探索》、《传奇》等,其余时段充斥电视剧、新闻栏目、动画片等,严格意义上的科普栏目则少之又少。一些卫视如山西电视台台的科教频道几乎没有科教栏目。而在各地方卫视的科普节目亦存在渐减渐灭的趋势。如湖南卫视的《好奇大调查》,云南卫视的《自然密码》等科普节目,现在大多已不复存在。

(二)原创栏目稀少

目前央视CCTV-10科教频道绝大多数栏目为自制,但严格意义上的科普栏目只有《走进科学》、《科技之光》、《我爱发明》和《原来如此》。省级科教频道自制节目比例低,几乎所有省级科教频道都引进过探索频道等节目,重播率较高。而省级卫视自制科普节目基本为介绍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内容雷同程度高,表现样式乏善可陈,趣味性不足。

(三)制作人员和经费缺乏

目前各地方电台的专业制作团队没有形成,人员流动性大,难以成为制作高品质科教栏目的有效力量,同时由于电视台在管理节目的政策方面没有向科教节目偏移,对科教节目的评估也与其他节目的评估方式等同。在收视率作为评估标准下,科教栏目难与其他节目相抗衡。同时因多数电视台无专门的科教节目经费,导致科教节目资源匮乏。

这些现象与国家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战略规划要求,与电视媒体作为公众接受科学教育的主要渠道需求,以及电视媒体应当具有的科学传播的责任担当都有一定差距。

二、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发展契机

完整的媒介生态系统包括媒介生态因子和环境因素两方面[2]。从科普栏目的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来看,电视科普栏目并不缺乏潜在的受众群体,相关政策法律也不缺乏支持,而知识经济时代也亟需电视科普来推动国民科学素养提升。

环境因素并不是制约电视科普栏目的主要因素,然而目前电视科普栏目的经费来源、内容资源、人才资源、渠道资源却都存在问题。电视科普栏目的外部环境的支持没有转化为内部资源的优势,而内部资源问题在互动中逐渐放大,经费缺乏导致人才缺失,人才缺失导致内容缺乏,内容缺乏进一步压缩渠道,渠道压缩影响收视率,导致资源链条的恶性循环。从根本上说,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失衡是媒介生态因子间的失衡。在当今市场化的媒介环境下,单纯依靠外部政令和资金扶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电视科普栏目边缘化的问题。这需要通过改善电视科普栏目滞后的媒介互动关系,整合和利用相关媒介资源,实现自身资源链条的良性循环。而随着媒介融合的推进,电视媒介在与网络新媒介的不断互动过程中,自身的生态系统发生着新的变化。

(一)电视与网络的内容融合

随着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进一步融合,越来越多的电视内容依靠网络媒体进行播放。据统计,除国家级网络电视台CNTV、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CUTV外,已有安徽、湖南、浙江、江苏、上海、四川等网络电视台建成并运营。并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受众可通过小型便携式多媒体终端、平板电脑、笔记本、手机等终端收看。

(二)电视与网络的技术融合

技术的融合也改变着电视的形态,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的出现,极大了扩充了节目的容量,也在逐渐改变着电视传播的传统方式,使收看权转移到受众。数字化、网络化导致巨量频道资源的释放,原来建立在频道稀缺,高度集中基础上的运作体系将将会无法适用,而与之相配套的内容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也需重新调整[3]。

三、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构建

所谓“生态位”,奥都姆将之定义为:“一个生物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而这种位置和状况则决定了该生物的形态、生理反应和特有的行为[4]”而对于媒介而言,媒介生态位决定了媒介的功能、属性和其他特征。媒介生态位从时空上分为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电视媒介所占据的是时间生态位中的频道生态位。从营养生态位来看,受众资源与广告资源是传媒的基础生态位,而不同媒介通过自己的特有功能争取基础生态位中的分层资源,可以说媒介间的竞争也是生态位的竞争。而基此,本文提出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循环发展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四位”策略

(一)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四位”策略

1.生态定位。生态定位是关乎电视科普栏目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策略,必须遵循科学、严谨和准确的原则。媒介的生态定位基于对信息、广告、渠道、受众、人才等资源的综合考虑,目前电视科普栏目相关资源匮乏,在生态定位上只适宜采取泛化的生态定位,即生态位较为宽广、模糊,以获取更多的发展空间。例如《走进科学》栏目虽被质疑科学性不足、娱乐化痕迹过重,但却赢得广泛的受众关注。笔者认为将科普概念泛化或模糊化,以获取更多的受众资源,是现阶段电视科普栏目正常的发展策略。而随着相应资源的充足,电视科教栏目应该逐渐采取特化生态位,针对特定群体的科普需求制作高品质的科教栏目,逐渐提高受众的栏目忠诚度,形成稳定收视群体,维系稳定收视率。

2.生态错位。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错位指电视科普栏目与其他电视栏目之间的错位,也包括电视科教栏目群落中不同栏目的错位,这种错位体现在栏目的时段的选择、频道选择以及受众定位上。国家四级办电视的体制使各频道保有一定规模的固定受众,频道间在一定程度上 “井水不犯河水”也避免了生态位的趋同,为各频道实现空间生态位错位竞争提供了客观条件[5]。然而,笔者认为错位是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考虑的策略,由于目前科教栏目数量本就稀少,现行策略应更多的集中科教栏目与其他栏目的错位上。

3.生态借位。电视的播放时间和频道有一定限制,在电视生态系统中科普栏目边缘化有自身问题,同时也是其他类型栏目掠夺有限的生态位所导致,而电视与网络媒介的融合为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借位实现可能。2012年中国网民已达到5.38亿,移动互联网用户为3.88亿,网络媒介拥有庞大的受众和宽广的传播渠道,对于电视科教栏目而言,向网络平台“嫁接”是边缘化困境突破的重要策略。目前网络电视台是电视科教栏目的主要移植平台,然而,除中国网络电视台在网站点击率中可以排进百强以内,地方网络电台都在数万名开外。与其他社交媒介、门户网站以及视频网站展开合作、建立有效的共赢模式是电视科教栏目值得研究的问题。

4.生态补位。生态补位指电视科普栏目应对一些网络素材的进行深入挖掘,并利用网络上的科普个人和非政府组织人才资源,弥补电视科普栏目专业化人员不足的问题。网络是个人以及非政府组织进行科普的主要渠道,科普爱好者和相关科普公益组织通过网站、微博等网络媒介创建了诸多网民所喜闻乐见的自制科普栏目。如由科普公益组织“科学松鼠会”的“谣言粉碎机”微博,对如“吃韭菜能壮阳”、“猪肝明目”等群众日常生活中时常听闻,实为“伪科学”的信息予以辟谣。又如近年在各大视频网站上甚火的《飞碟说》,用Flas形式,生动诙谐地对时下社会热点进行科学解读。这些自制节目在内容上贴合地气,熟悉特定群体的科普需求,从而受到广泛关注。这些在公众环境中孕育而生的科普资源在素材上丰富,表现形式上多元,对于现存电视科普栏目挖掘新的节目选题、进行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电视科普栏目制作人员应与相关科普爱好者、科普公益组织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并对公众自制性科普节目提供技术性支持,提升自制性科普节目的呈现质量,实现双方资源的相互补充。

(二)基于生态“四位”科普栏目的螺旋发展

电视科教栏目的生态定位、错位、借位和补位并不是相互独立策略,而是一个互动的循环策略模型。在一个策略向下一个策略过渡过程也是资源链条重塑的过程,每一个策略过渡都是某一核心要素的获取,生态定位到生态借位的过程中,是受众要素的获取;从生态错位到生态借位是渠道要素获取的过程;从生态借位到生态补位是内容资源的获取过程。在生态补位过程中所获取的网络内容资源通过技术支撑转化为电视科普栏目可用资源。在这一过程中,电视科普栏目的技术、受众、渠道、内容资源实现获取和整合,电视科普栏目群落得到发展,在基于新的资源获取的基础上,重新开始生态定位向补位过程。在这种螺旋式扩散过程中,各资源维度的量级不断增加,有利于实现电视科普栏目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申启武.广播生态与节目创新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2] 邵培仁.媒介生态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3] 左曙光.数字电视对媒介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05.

媒介融合的困境范文4

关键词:新媒体 电视新闻 困境 媒介融合

科技的进步除了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便利和选择外,也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播出渠道的局面。新媒体正逐步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信息源。新的媒介形态与传播技术的出现,不仅意味着传播领域的拓展,也是对传统媒体的挑战。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也面临着网络电视、数字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视频新媒体的挑战。新闻是电视传播的第一要务,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如何顺应大趋势,利用新的传播平台,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赢得多元化的发展机遇,是我们必须认真审视的问题。电视新闻报道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冲出重围,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电视新闻面临的困境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在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指出,“今天的新媒体主要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产生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形式”。①

有学者称,由于网络化与互动视频时代的到来,电视即将消亡。这看似危言耸听,实则给电视敲响了警钟。新媒体正以其强大的优势剥离着一批又一批传统电视观众,即使不坐在电视机前,受众同样能够从网络、手机,甚至公交车、电梯、户外大屏幕上接收信息。

电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其传统传播媒介优势地位摇摇欲坠之时,各大电视台使出浑身解数,意欲从新媒体中夺回更多的观众。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改版升级、上海卫视新闻定位的回归以及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开播都彰显着电视新闻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不断调整着自身定位,力图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保持优势,突出重围,避免成为消亡的媒介。

当下电视新闻报道面临着诸多困境,而这些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媒体呈现的种种优越性造成的。与新媒体相比,电视媒体目前面临以下困境:

互动性差。电视等传统媒体都是单向性传播,人的主动性消亡在媒介传播过程中,而网络等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传播的单向性,它的互动性成为其显著的特征。对于新媒体来说,无论是网络还是手机,用户都能对收到的信息及时回复,发表自己的意见。传播者能够迅速得到反馈,及时对信息内容作出调整以符合受众的需求。而电视在这方面就有所欠缺,虽然可以通过网络、手机收集回馈信息,但是作为单向传播的媒介,电视在作新闻报道时仍然很难做到与观众的时时沟通交流,不能对观众的反应作出及时回应。

更新速度慢。新闻的生命力在于“新”与“快”,没有了时效性,新闻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然而对于电视媒体来说,一条新闻的播出需要经历采访、制作、审查、上传、播出等程序,这使得新闻事件发生和新闻播出之间的时间差大大增加。而对于新媒体而言,在网络上信息只需要注册一个ID即可,而通过手机信息也极为方便,因此一旦有重大事件发生,网络、手机就可以马上将信息出去。汶川地震期间,新媒体的这种优势极为明显,地震发生几分钟之后消息就见诸网络,人们在地震发生之后基本上依靠手机向亲朋好友传递相关信息,而后才是电视的跟进,在报道突发事件上,电视显然不及网络反应迅速。

接受方式单一。传统电视媒体是线性传播,受众只能按照播出顺序往下看,观众选择余地小,错过的节目只能等待重播;同时传统电视只能在家中观看,接受方式较为单一。而新媒体中的手机小巧轻便,可以随身携带,从而使受众能够随时随地接收信息;网络中的资讯、视频具有非线性的特征,不必拘泥于传统电视节目的编排,受众能够较为自如地点击符合自己需要的视频和信息。

缺乏个性化服务。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多为大众传播模式,而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则拥有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双重属性,优化了传播效果。网络平台和手机服务商能够根据用户的不同特征、需求为其提供按需定制的服务,使受众享受个性化服务,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例如豆瓣提供的电台服务,电台后台会根据用户的个人喜好随机播放歌曲,基本上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音乐口味。再如流行于网络的RSS订阅,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订阅相关的新闻、资讯,过滤掉自己不感兴趣或是与自己无关的信息,受众掌握着获取新闻的主动权。

长尾理论认为,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商品是一个坚硬的头部,而海量的、零散而无序的个性化需求则形成了一条长而细的尾巴,将长尾上足够的个性化需求累加起来,就会形成一个甚至比主流市场还要大的去中心化市场。②从这方面看,电视虽然推出了专业付费频道,但是仍然不能满足观众越来越精细的收视需求。

电视新闻的出路

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也难免存在不足。通过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缺失,才能为电视新闻报道找准定位,冲出重围。

重塑“新闻立台”理念,回归新闻本源。新闻乃是一家电视台的安身立命之本,新闻报道水平是一家电视台整体实力的风向标。所谓“新闻立台”,主要是指电视新闻类节目应该成为电视台所有节目特别是主频道的骨干。③当下许多电视台过度追求收视率,在新闻报道上失语,在“娱乐至死”中渐渐远离主流价值,丧失了电视的核心竞争力。重塑新闻立台的理念,不仅体现了电视台的职业操守,也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应对之策。

树立权威形象,打造主流新闻媒体。虽然新媒体在信息更新上速度快、数量大,在时效性和信息量上能够极大满足受众需求,但正是由于信息的海量,加上把关人一定程度上的缺失,导致网络上信息庞杂、真伪难辨。网络是一个相对开放和自由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就相关事件发表观点和看法。管理上的疏漏极易导致部分偏离主流社会价值、误导受众的言论出现。若不加以引导,则会聚集大量乌合之众,出现网络秩序上的混乱,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当下,电视仍然是广大受众心目中的主流媒体,电视的优势在于拥有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记者和技术人员,以及具备严格的“把关”制度,原创实力雄厚,的新闻权威可信。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切不要为了追求新闻的“新”和“快”而放松“把关”这一关键环节,而应为受众传播使他们信赖的权威新闻信息。因此电视新闻要靠内容占领新的战略高地,满足碎片化和日益互动的要求,只有如此,电视新闻报道才能巩固自身优势,以内容取胜。

追求高度与深度,加强新闻第二落点。新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往往停留在表层,浅尝辄止,缺少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读。如今已不是信息稀缺的时代,独家报道,即追求新闻的第一落点已不是电视一家的优势,能否拥有独家观点在这个信息碎片化时代显得尤为重要。而电视在时效性上虽不及新媒体,但是在报道新闻时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寻求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读,把新闻第二落点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力量在全国首屈一指,2009年中央电视台进行了以新闻节目为主的全面改版。在新闻播报的形式、时间、具体内容上都有所调整,其中《新闻1+1》突破了以往新闻评论节目讲故事和作评论的界限,把专题性的深度评论的优势充分发挥了出来。正如央视宣传语所说:“站得更高,所以看得更远”。电视评论作为最平民化的表达方式,既是对新闻报道功能的延伸,更是开通风气、启蒙民智的法宝。因此电视媒体更要注重挖掘新闻表象下隐藏的深层意义,增强评论的时效性和政论性,“现在的新闻现在评”,追求电视新闻的“直播评论”状态。还应引入“新闻观察员”,培养一批富有个性化的评论人,以独到、犀利的观点和点评在庞杂的信息中出奇制胜。

电视新闻相较于新媒体上的信息更具可信性。通过新闻评论,电视媒体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诠释新闻,发出权威声音,彰显其高端影响力和理性价值,从而提升新闻节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媒体环境中站稳脚跟。

追求直播常态化,解电视之“短”。电视直播技术的出现使得从新闻事件发生到新闻播出的时间差几乎为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电视直播是目前电视媒体区别于其他媒体最大的优势,电视媒体可以通过发挥直播优势,以最快的速度向受众传达最新的信息。目前,我国已经出现将直播纳入日常新闻报道之中、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报道最新的新闻的方式。虽然网络也可以进行直播,但是其内容资源远不及电视媒体丰富。

力求主动出击,促进媒介融合。不难发现,诸多电视台已经推出了自己的视频网站,将电视节目搬到网络上,形成了电视、网络并举的局面。但是许多网络电视台仍然是将电视台已经播出的新闻节目照搬过来,没有形成很好的互补优势,这需要电视台进一步与新媒体融合,形成强大的合力,从而将传统电视观众和新媒体受众有机整合,将未在电视上呈现的节目或信息搬到网络或手机电视中去,拓宽事件背景资料,实现报道的全方位、立体化。譬如可以邀请记者、主持人做客网络聊天室,讲述新闻采访、制作背后的故事,或者撰写文章于网络,使受众对新闻事件有更清晰、全面的了解。

由于网络身份的隐匿性,导致话语的非理性和群氓性,但是电视媒体可以将网络议程上升为公众议程,实现网络议程与传统议程的对接。从而让电视新闻更加鲜活有效,通过网络元话语和官方话语结构互搭梯子的方式让草根议程走上了公共议题的舞台,实现了更广范围内的受众集纳。④

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并不是传统电视新闻报道的噩梦,也不会使电视成为即将消亡的媒介。电视新闻报道以其高端、权威、深度稳定着一批观众,而新媒体又在许多方面弥补了电视新闻的不足。在媒介融合渐成气候的大环境下,电视新闻报道所要做的是主动出击,积极探索新的报道模式,寻求与新媒体联姻的方式,整合自身及外部优势,在竞争激烈的媒体环境中求得生存和长足的发展。

注 释:

①《认识新媒体》:http://省略/tvguide/tvcomment/wtjj/xzlz/7233_3.shtml

②董年初、关字奇、熊艳红:《视听新媒体与广电节目形态的变化》,《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11)。

③:《重归“新闻立台”》,《新闻传播》,2009(10)。

④刘妍:《〈新闻1+1〉:诠释央视新闻观》,《广告大观》,2010(4)。

参考文献:

1.蔡丽莎:《以新闻立台 以专业制胜――兼议央视新闻频道改版特色》,《声屏世界》,2009(12)。

2.王长潇:《电视媒体应对播客挑战的策略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4)。

3.彭兆平:《新媒体:传统媒体的西风或东风――美国当今传媒业发展的启示》,《出版科学探索》,2008(12)。

媒介融合的困境范文5

为行业生产消费者 促进消费

报社广告部门的角色一般是被动的,联系客户、刊登广告,策划实施活动,吸引广告投放。在广告客户与读者之间充当着一个牵线者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旁观者。至于他们是否能“成交”则一般不在考虑范围,有时候即使考虑到了也很难落实到位。

但在当前这种要充分扩大消费的经济形势下,这种广告模式无助于充分挖掘报业广告潜力。《华西都市报》副总经理郭登礼认为,广告部门不应仅仅是拉广告、登广告,策划活动那么简单,在当前这种经济形势下,广告部门的功能除了牵线,更要为行业生产消费者,推动行业的消费。

他认为,即使现在信息多元化,海量信息扑面而来,但由于消费者无法甄别,商品信息与消费者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对称的关系。如汽车、房产等大宗商品,许多消费者往往了解不够,把握不住而常常蒙受损失;从另一方面来看,信息不对称也导致消费者对大宗消费产生畏惧心理,进而影响消费行为。

因此,面对太多杂乱无章的信息,报纸专刊一定要为受众做消化、过滤、选择、梳理工作。做读者的“信息管家”。使每个版面都有明确定位,将客观事实和专业信息转译为目标受众能听懂并喜闻乐见的信息。

另外,对于汽车专刊而言,举办车展活动是营造消费气氛,培养读者的较好方式。只要车展事先详细调研,合理安排时机,营造的现场气氛火热,消费者的购车欲望就被激发出来。

点评:其实,现在广告部门策划的活动都大同小异,不外乎车展、楼展、读者俱乐部、团购侃价;关键点在于是否在策划中有促进行业消费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落实到策划的每一个细节中,在拉动消费的过程中,将实现三赢的局面。正如郭登礼所说,要和消费者、行业共同成长。

报业广告的一般模式是刊登广告,然后从广告客户手中获得广告费用,这种赢利渠道比较单一。在广告商缩减广告费用的情况下,报业广告有必要拓展赢利的获得渠道。《成都商报》广告部主任黄成军认为不仅要从广告客户手中获得广告费用,还应该直接到消费者中寻找广告增量。据他介绍,《成都商报》举办“旅游直通车”活动,组织游客乘坐专列到旅游景点参观玩耍,直接从消费者手中获得收入,把终端消费者和商家联系起来,还能从商家获得广告收入。

点评:在这样的活动中,报社就充当着旅行社的角色。初一看,这种活动与这几年来报业所倡导的多元化经营没有多少区别。多元化经营也是“直接从消费者中获得收益”。事实上,许多报社的多元化经营刚开始虽然搞得红红火火,但后来由于业务不熟悉及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都黯然收场。旅行社、房地产、出租车公司、甚至还有服装厂,大部分的经营都没有给报社带来多大的利润,反倒是让报社平添了许多麻烦。

关键在于没找准与报社经营的契合点。上面提到的这种到消费者中直接寻找广告收益的活动对于报业经营活动的借鉴意义在于不仅能直接从消费者中获得收益,还能从商家获得广告投放。也就是它找准了跨业经营与报社经营的契合点。这一点无论对报业广告经营,还是报业多元化经营都有借鉴作用。

构建健康的广告结构

所谓健康的广告结构是指一家报社的广告收入应来源于多种行业,而且应该比较平均,这样,当某种行业遭遇困境或者由于某种其他原因而导致广告突然减少时,报社利润不至受到太大影响。据郭登礼介绍,《华西都市报》的广告结构相对健康,各行业的广告分布比较平均。房地产20%、汽车15%、奢侈品、医疗、it通讯、旅游、教育、快速消费品各占10%,因此,每年的发展都比较稳健,在今年报业广告遭遇困境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纯利润达到 1.1亿。

点评:构建健康的广告结构的话题应该属于老生常谈了,特别是在当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导致某一行业广告突然减少时,就会有很多广告人提起健康的广告结构这个话题,比如以前医疗广告由于有关部门治理而不得不减少时。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呼唤健康的广告结构更显得特别有意义,报业广告所倚靠的支柱—房地产和汽车行业都面临困境,特别是房地产行业。如果报社还是完全倚靠房地产广告支撑,那么则不得不面临业绩下滑的风险,比如XX年时的北青传媒,由于在房地产行业急剧动荡时业绩大幅下降而导致“报业拐点”的争论。

一位广告部主任所说的话颇具代表意义,他说:“对于报业来说,当今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如房地产行业对报业广告贡献大,也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可以替代房地产广告在报业广告中的地位与作用。面对房地产广告大幅下滑的风险,我们只有努力将这种下滑保持在可控范围,而不至于对报社总体利润造成大的损失。”看来,健康的广告结构确实是报业不得不正视的话题。

多媒体广告融合平台

点评:说到媒介融合,现在很多人关注的是媒介采编的融合,事实上,媒介的经营融合或许更有意义并更容易实现,因为各媒介都有融合的基础和需求。相比之下,采编的融合所需要解决的利益矛盾要复杂得多。

媒介的经营融合应该是报业广告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新的亮点。成都另一家报纸已有类似尝试,据《华西都市报》广告部主任黄薇介绍,《华西都市报》的分类广告独家公司建立了一个城市网,所有分类广告在报纸和网络上同步刊登,网络分类广告的易检索,报纸分类广告的可信度,两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提高了分类广告的关注度和效果。

经营的“精细化分权”

媒介融合的困境范文6

关键词:媒介融合 传统媒体 自救

一、传统媒体的现实困境

传统的媒体包括电视、报刊、广播等几种主要的媒体形式,传统媒体在传播的方式上采用大众传播的方式,传统媒体采用原始的机械装置定期、限量的向公众传播信息,其主要以传播信息,提高教育娱乐等多方面信息的交流活动媒体。在新媒体没有出现之前,传统媒体承担着信息交流的重要职责,而新媒体一经出现,就开始快速的拓展,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传统的媒体形式受到了挑战,迅速的占领了传统媒体的大量市场,使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受到了挤压。新媒依靠互联网、掌上媒体及数字媒体、移动媒体、移动媒体等多种媒体形式,开展互动传播和创新传播。

相对与新媒体而言,传统媒体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传统的媒体形式陷入了困境之中。首先,在信息的快捷和迅速方面,传统的媒体形式已经被严重的抛在了后面,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制作过程较为复杂,要经过采访、制作、编辑的过程,而新的媒体形式则完全不同,比如用手机一张图片和编辑一定量的文字,有时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信息就会被接受方接到。而信息的效果可能还十分的理想,移动客户端能够迅速的分享随时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新鲜信息,一些重大的事件,以往都是通过传统的媒体才被广大的观众所悉知,而今天则完全不同。新媒体成为重大事件信息的交流传播平台。传统的媒体在信息交流的时间屏障,被新媒体传播的时间性彻底的改变了。

从信息的交流程度来讲,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是单方面的传播,缺少信息的互动性和交流性,信息的和信息的接受之间有天然的交流屏障。而网络媒体则大大的不同,它为信息的交流创造了更多的可能,信息的传播是所有人都可参与的开放式的信息传播,有明显的互动性。

传统媒体在信息的传播方面都是线条性的传播方式,广播电视按照既定的顺序开展传播,观众没有选择的余地,不能针对自己的需求来灵活的选择,有的时候,一条信息如果它在的时候没有及时的被记忆和记录,之后就失去了记录的绝佳机会,信息是定时定向的流动。而相对于新媒体而言,信息的传播是灵活机动的。正是传统媒体相对于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不足,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的市场空间被新媒体大量的占领,传统媒体要想实现自身的发展,必须在新媒体的优势资源中吸取营养,从而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趋势

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在网络信息传播的信息被人们认识到开始,就有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的媒体将要消亡的声音,但陷于困境中的传统媒体显现出其不可替代的特性。新媒体的优势性中包含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性,正是这种缺陷使得新媒体必须要传统的媒体来补充。新媒体在信息的传播中缺少严谨性、深刻性、规范性、缺乏权威性等方面的重要特征。而这些都是传统媒体的固有特征,双方呈现出了特有的互补性特征。这使得传统媒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传统媒体经历了历史和岁月的考验,表现出很难或缺的依赖性。传统媒体历史悠久,体系成熟,有权威性的保障。传统媒体对信息的持续性和深入性,甚至权威性仍不可撼动。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天然的结合在一起,传统媒体是信息的采集中心,对信息进行过滤和收集,形成多元的信息库,在与网络媒体的竞争中表现出弥补不足的特性。网络新闻、网络小说等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多元的印刷需求。是市场的需求使原本有很大不同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能够有效的结合,在市场的需求机制下,媒体行业在满足需求中不断的改变,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媒体信息,社会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媒体信息来满足需求。而最终媒体将在改变中受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是对于双方都有益的,有利于市场利益的最大化。这种融合的趋势从行业的发展角度来说是好的,媒体行业正在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这种融合的方向对传统媒体来说,无疑是一场自我的拯救。如果传统媒体能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摆脱自己目前处于衰败的趋势,那么传统媒体将在融合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路径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信息传播的繁荣,信息开始大量的在社会上广泛的传播,信息的流量瞬间的增多,随着人们的信息可选择性增多的同时,人们不再需要在传统的信息载体中四处的搜寻或者等候,而是在收集移动客户端中轻松的搜取获得。在信息大量泛滥的同时,信息的鱼龙混杂也表现的较为明显,信息的真实性如果去认证也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信息,信息的质量也得不到保证。传统媒体虽然处于困境之中,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是建立在传统媒体的优点基础之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的做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首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中,传统媒体应保持住自身的优势,自身的优势是生存之本。相对于新媒体的社交媒体随意性、宽泛性,传统媒体的严谨性就显得突出的重要,新闻信息要追求新闻的真实,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媒体以速度和数量取胜,以方便和快捷为自己的有力武器。双方一旦结合,就可以做到取长补短,达到最佳的效果。传统媒体在新闻的报道中,更容易做到中立、公正、准确和真实,同时,公信力和影响力是传统媒体的声誉,在复杂的事件中,人们往往需要一个公正的客观的评价,站在一个高度上去对整个事件下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应该是公正的,是正义的、客观的,冷静的乃至是理性的,而这样的公正性,在传统的媒体中我们更容易找到答案。没有公正的角度,就不会有确切的判断。

其次,传统媒体利用新媒体是一个方向,传统应充分的利用新媒体,新媒体的优势是不容质疑的,新媒体在服务人们的生活上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新媒体融入到了生活的点滴细节,它能够迅速的渗透到人们之中。新媒体可以弥补传统媒体在报道中的时间性,同时能够全面深入的开展最新的新闻报道细节。网民在网上最初看到的是新闻资讯类媒体,而新媒体的快速适应能力,使得新闻资讯以新闻资讯为主体,社会化正在快速的普及,在未来,这种普及只能是在不断的深化,而不见有收缩的迹象。传统媒体不得不重视新媒体的社会化普及,它们对传统媒体做了有利的补充,未来媒体行业的发展是快速的融合过程。

最后,媒体行业的发展仍然需要以客户的关注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两者的结合是对彼此都有益的,其目的是更多的阅读,是更好的服务,是丰富信息内容。丰富传播的途径,使更多的有价值的新闻能够被社会贡献,在海量的信息中甄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从内容的层面来看,内容是必然融合的方向,内容能够综合性,不同的媒体,受到的关注点是不同的,而最后的融合是必然的选择,市场竞争在无时无刻的经行中。而渠道和途径也会在彼此的合作中真正的融合,网络新闻是开放的空间,其包容性是很强的,未来一个传播平台可以传播不同介质的内容。未来,传统媒体与媒体应该会在彼此的融合中不断的模糊它们之间清晰的界限,是必然要发生的。

四、媒介融合的价值意义

首先,突破传媒传播信息的界限,不同的传媒在产生之处依靠自己的传播优势迅速的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不同的传媒对自己传播的信息上面,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媒体融合的难题就是使原本依靠自身优势传播自己优势信息的媒体发挥最大的功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有重要的行业意义的,如果传统媒体能够在融合中获得发展,找到自身更多的发展空间。那么传媒在传播信息上的界限将不再清晰,其媒体的不同功效会做到融合,从而改变行业的发展,有利于传媒市场的发展,更多的阅读者将在融合中受益,传统媒体获得发展,新媒体获得发展的动力。

其次,有利于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体的融合不是强行组合的结果,而是不同的媒体依据自身的优势特点,彼此间相互的融合。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其带来的必然结果是媒体技术在深层的融合中获得进步,媒体技术的提高将在融合的效果中表现出来。其发展的结果是把传统的媒体带向新的技术的高度,而在新闻的本质上,各媒体的性质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更过的变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应该是深层的融合,其本质是提高新闻的质量,更好的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再次,在融合的过程中建立核心的竞争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虽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和选择,而彼此的界限也会有模糊的趋势。但就目前而言,媒体融合是为了彼此各自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建立彼此的核心竞争力,遵循媒体发展的规律,在技术上、在结构上、在内容上的组合和改变,都是从加强自身的发展的角度出发的。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在现今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传统媒体寻找融合的途径,来突出自己的核心优势的化,传统媒体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失去方向。通过融合,传统媒体可以重新整合自身的资源优势,来增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把自己的服务不断的优化,从根本上从融合中获益。

最后,增加媒体的经济价值,新媒体的发展冲击了传统媒体在经济价值创造方面的优势。很多的人忧虑传统媒体将在未来消亡,这样说也许不无道理,如果传统媒体没有自己的造血能力,需要外部的输血来维持的话,传统媒体的困境将会继续。能够依靠自身条件和优势,为自己创造经济的价值是传统媒体的当务之急。媒体的融合不是一定的,而是顺应其媒体行业的发展规律,自然发展的结果,如果强求其形式的结合是不对的,也不能找到其真正的融合之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传统媒体自己的途径,巧妙的融合会使传统媒体获得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王自合,王曦辉.共融共粉大河奔流――从大河报的实践看媒体融合的路径选择[J].新闻战线,2014,(12).

[2]林楠.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与融合[J].新闻传播,2014,(13).

[3]秦洁.简论传统媒体的困境和出路[J].新闻爱好者,2012,(17).

[4]张利平.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介融合渠道与路径选择――以《华尔街日报》为例[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