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的问题和对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媒介融合的问题和对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媒介融合的问题和对策

媒介融合的问题和对策范文1

关键词:全媒体化;传统媒体;理性思考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媒体的全媒体化趋势愈发明显。报纸,电视,广播等历史悠久的传统媒体也相继加入了“全媒体化”的大军当中,不甘落后。由于传统媒体具有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加之拥有相应的人才储备、资金储备,足以迅速跟进和掌握媒体领域最新的技术,通过吸收转化,实现技术创新,在全媒体时代这是传统媒体绝地反击的必经之路和其取长避短的必经之路。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依托内容优势,借助新技术将生产的信息以多种媒介形态提供给不同偏好的受众,通过技术与内容的融合实现多渠道发行、多终端阅读,以实现传统媒体内容市场价值的最大化。

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正反两面,全媒体也是。如果说,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的媒体变革中我们应该注意到些什么的话,那必定是与当下街谈巷议所导致的“普遍常识”相左的一些冷静视点。全媒体发展过程中,内容本身的生产、制作、管理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对内容缺乏有效整合内容的规范化管理和版权保护问题,成为媒介融合、全媒体发展中不可回避的影响因素。这些也恰恰是传媒产业在大规模的全媒体实验中所应当注意的问题。

由技术进步引发的媒体分化

新时代的传播体系中由技术进步引发了媒介的变革,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它也引发了媒体的分化。我们在关注媒介融合时,媒介全媒体化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分化的趋势:新媒介自身属性得到强化,从根本上来说也是高度发展某单一媒介的独特优势。

在媒介融合大行其道的同时,我们注意到它的一个同等重要的对立面:作为具体形态的“媒体”开始了产品、市场、服务与技术的分化。在这个传播体系中,多方力量的博弈下,媒介竞争必然面临“合久必分”的分化走势。事实上,这也是市场竞争法则在大融合的大环境下不断地裂变的产物,带来了新媒介的新属性的开掘及新应用的层出不穷。从功能论的角度来说,媒介分化是受众细分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新媒介的出现使得传播形式得以改变,人们利用媒介本身功能的主张性变强。而新媒介具有的独特属性在被强化之后,会进一步地高度发展其独特优势,进而形成媒体的技术壁垒,用以维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新的新媒介”带来更强的交互性和更多的个性化服务,使传受双方对传播过程的控制增强了,使传播去中心化,让受众碎片化,并在更大的传媒视野里分化成为观念上的可能媒介大裂变,使得媒体可以更多地满足更为专业化的受众需求,而这一倾向的最好的证明便是媒介逐步拥有了市场高度明确的专业网站.新闻定制,门户网站的网络新闻社区。从更广的角度来说,小受众群体的杂志、电台及有线电视频道的盛行以及分众广告的崛起,也是这一观念趋势在其他媒介领域得以扩展的佐证。

全媒体时代的新闻教育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需要全能型记者编辑。新闻教育如何满足这一需求正是我们要应对的问题,但全媒体不应被单纯视为技能教育,对于新闻教育来说,“技术主义”和“人文主义”应当两不偏废.如何恪守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全媒体对从业者提出巨大的挑战,因为媒介需要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和传播有用的信息的人才,这才是最大的挑战。

在国外,全能型记者编辑风靡新闻界。媒介综合集团所融合的媒介都是同处一地的地方媒体,派往异地采访的记者都是多面手,他们能够同时为报纸写文字稿件、为电视拍摄新闻节目、为网站写稿。这种全能型的新闻人才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而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掌握各种先进技术,短时间内难以培养。因此,在新闻教育中设置包含一些媒体融合方面课程的将会成为主流。新闻记者和编辑的培养.有赖于内容生产的技能,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观念,更有赖于专业主义新闻理念和道德操守的养成。我们可能难以掌握新闻传播各个环节的应用性技术,但是我们要信守新闻信息传播的职业责任、掌握控制信息传播效果的技术原则。”

媒介融合的政策支持与管理制度

促进媒体融合的全媒体实验不是一个简单的媒体形态的变化.它涵盖了媒体科技融合,媒体所有权合并.媒体战略性联合.媒体组织机构融合等多个层面。那么.它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政策上的支持?

我国媒介市场区分严格,有一套森严的行政壁垒和区域市场封锁,媒介融资管理仍然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媒介资源无法通过市场实现优化配置。这在我们的全媒体化浪潮中的影响巨大。比如,绝大多数的网络媒体没有采访报道权,同时也不允许兴办电视台、报纸杂志;而报纸虽然有采访报道权,但原则上却不允许办电视台和广播台。在这种情况下,媒体融合所需要的多媒体平台往往搭建不起来,至多成为报纸加网络或电视加网络的简单模式,这就抑制了我网新闻媒介融合向纵深化和多样化的尝试和发展。可见,媒介规制的变革乃是媒体融合的必要前提,扩大新媒体在我圆新闻采制和传播中的主动性和话语权是其中的必要步骤。

此外,现行的媒介管理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系统管理缺位,全媒体发展缺少应有的制度环境,因此也使得传统媒体在其自身的全媒体化中困难重重。

总体而言,目前的全媒体化仍处在一个发展和尝试的阶段,由于技术发展及媒介融合自身的不可预测性,它最终会是怎么样的局面,它的发展速度如何、能够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仍需实践的进一步证实。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它既是受众需求推动下的媒介创新之举,也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表现,同时,政策法规的推动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以及国际化潮流的驱动是促进传统媒介在产业层面实现融合的重要的驱动力量。在未来的媒介竞争中,传统媒体甚至整个产业的生存与发展都必然依赖于媒介融合所提供的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竞争环境,任何希望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媒体企业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这样一点:在这个融合程度越来越高的世界中,不管它们是否想要进行媒介融合,媒介融合确实已经来到了,而且已是大势所趋。正是在这个席卷时代的大浪潮中,我们恰恰需要更冷静的头脑、更理性的实践;在任何尝试“全媒体化”的实践中,要有效预防操之过急、简单片面的理念错误及战略性失误,对于单一媒体来说是如此,对于传统媒体的长远发展发更是如此,对于当下的教育、文化、社会等各相关领域的管理和政策制定来说,亦复如此。

参考文献:

[1] 马金,毛庆,《未来媒体发展趋势:全媒体》,南京日报/2010年/11月/1 日/第A02 版

[2] 姜丞,《全媒体视野下的媒体挑战与对策思考》新闻研究导刊,2010年第5期

[3] 海松,《全媒体时代媒体产业新态势及传统媒体发展对策建议》,民风,2008年第19期

[4]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课题组,《中国传媒全媒体发展研究报告》,科技传播,2010年第4期

媒介融合的问题和对策范文2

【关键词】同题新闻 报网融合 调研

同题新闻竞争,是目前报业竞争的一个热点,也是报媒应对“同质化”竞争、进行新闻创新、树立报纸品牌的重要一环。

随着“数字报业”发展战略的提出,“报网融合”进程的加快对于同题新闻竞争构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为其带来了新变化、新特点、新态势。及时发现和总结这些新变化、新特点、新态势,才能更深刻和全面地认识同题新闻,也才能更好地提出竞争策略。

本次调研选取了我省都市报的代表性媒体——《合肥晚报》(以下简称《合晚》),对其报纸新闻进行了抽样和文本分析,并随后对《合晚》部分编辑记者进行了随访。

一、 对《合肥晚报》同题新闻的文本分析

本研究小组对2010年8月——2012年3月间的《合晚》导读版新闻做了一次文本搜集、抽样和分析。

关注这一时间段《合晚》新闻的依据是:2009年10月12日和11月9日,《合晚》先后两次改版和扩版,开始进行从党报向晚报都市报的转变;2010年7月26日,《合晚》再次改版,都市报特色更加突出。其改版目标为“最合肥,最好看”。《合晚》希望改版之后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在版式上,清新亮丽的版式、时尚多元的编排方式将让读报变成一种享受,把“阅读”真正变成“悦读”。在内容上,将推出一系列全新的新闻版面,将对信息进行最全面的整合,最及时、最权威地向广大读者提供必不可少的新闻报道。在服务上,将大大提高对读者的资讯服务,为您提供最详实最全面的信息服务。”①

那么改版至今,《合晚》是否已大体达到它的目标?具体到同题新闻传播上,是否做到了“最及时、最权威、最全面、最贴近”?面对媒介环境尤其是技术环境的巨大变迁,还存在哪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希望从这次小型的文本收集与分析中寻求部分答案。

我们对2010年8月-2012年3月间的所有《合晚》导读版,②依据抽样统计的相关原则进行了等距抽样。因为依据所研究的主要目标——同题新闻来看,作为头版新闻质量较高、很具有代表性,能够说明问题。同时,由于样本更多受到“天”的限制而不太受到“月”的限制,所以我们选择简单的等距抽样方法,以每3个月和7天为间隔选取样本。抽取2010年10月,2011年1月、4月、7月、10月,以及2012年1月共六个月中十二个星期的报纸导读版作为样本。其研究结果如表1:

除特殊节假日外,所抽样月份与星期的新闻数量基本持平。而独家新闻与同题新闻的比例也基本持平。同题新闻数远远超过独家新闻数,从而成为导读版的主要内容。在随后进行的对《合晚》部分记者编辑的回访中,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同题新闻对于自己来说是“经常性工作”甚至“重要的策划活动”。

在谈到对同题新闻的策划活动时,受访者反映:报道频率增加了、版量增加了、“抢“的意识被更加强调、更常运用创新性思维与新闻表现。另外,受访者还认为技术的进步使“互动性”增强,因而新闻写作或策划需要及时“结合反馈结果来完成”。

就同题新闻来说,《合晚》的报道区域以市内新闻为最多、较贴近市民生活,此外,省内新闻与国内新闻数量相当,显示了都市报已不再把报道范围局限于省内而是放眼全国;其体裁以消息为主、通讯其次,具有较高的时效性,涉及深度报道范畴的较少;其新闻来源以报社参与报道为主,显示了记者做同题新闻的主动性较强。

随后的回访中,大部分受访者在谈到新闻源时,认为:自采稿数量增加和网络摘编任务增加是比较明显的。较多受访者提到论坛、QQ、微博等网络渠道在越来越多的新闻采编过程中,往往与主渠道交替发挥作用;有人认为通过网络获得线索与选题甚至已超过了传统渠道。

就独家新闻而言,消息类、本市新闻占据绝对优势。

在随后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这是目前在全国已比较罕见的晚报打时间差“差”出来的独家新闻。《合晚》因为一直坚持下午出版,所以成为了合肥市面上唯一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晚报”,《合晚》重点做好当日上午发生的新闻,特别是新鲜的时政新闻、重大社会新闻,争取做到当天事当天发,因此其某些消息类的独家新闻其他报纸第二天才有。

二、同题传播:现状、问题与对策

《合晚》从改版之后,在办报和编辑方针上进行了较大的改变,基本确立了以新闻为主要内容、追求快速反应、立足本市新闻及生活的都市报风格。在它的热点新闻报道中,同题新闻在数量上占据了最大的份额。同时在“一城五报”的激烈竞争背景下,同题新闻的质量也为编辑记者们所重视:

1、同题新闻的报道范围有所扩充。除市内新闻最多外,省内新闻与国内新闻在数量上不相上下、占据了热点新闻相当大的份额。

2、因网络信息渠道在记者中的普及,新闻源趋同现象更加严重。但新闻源的扩大给记者工作带来了许多方便,记者们对于网络热点同题新闻源的追踪报道显得相当积极主动。

3、记者在报道同题新闻时“融合”意识有所普及,报网互动与受众反馈普遍加强。这较有利于同题新闻的传播和创新。

4、记者对“融媒“前景下的“新闻内容同质化”现象普遍表现出焦虑。大多数人提出的改进意见在于增强整体策划和增加思想深度,并在创新性思维、形式、媒介技术等方面做到高人一筹。

5、对于同题新闻竞争的主要对手,大多数记者更多把目光瞄准同城同质报媒。针对文本分析与调查走访所反映出的同题新闻传播状况,我们认为一方面“融合”前景下同题新闻的报道范围有所扩大,同题新闻源也极大增加,记者“融合”意识的增加与“融合”手段的应用带来了同题新闻表现上的某些创新;但另一方面,同题传播在当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合晚》在我省报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那么这些问题同样也需要我省其他报媒认真思考。我们试对这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和提出对策:

问题一:“融合”环境中同题竞争的对手是谁?

如果说同质化是报业市场成熟的必然标志,而同题新闻竞争是都市报必然承受的一种竞争模式,那么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介的加入,某种程度上正在严重地放大这种“同质化”的媒体表现。这更应当引起报业的警惕和思考。诚如一位业界人士所言:对于同城相同介质的媒体,同质化又有什么关系呢?除了专业人士,很少有人会同时阅读几份报纸。在新媒体竞争时代,不同介质媒体间的同质化问题才是媒介融合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③

必须认识到,网络新闻也是新闻,新媒体的加入应该被看做同题新闻竞争的重要变数。在“媒介融合”前景下,报纸无从选择,必须加强网络建设,但同时更应提高自身素质积极适应网络时代的媒体竞争特点,争取尽快实现报网优势资源的整合。

问题二:“全媒体”时代新闻资源如何开发?

由于互联网的冲击,传统的新闻方式甚至出现了颠覆式的改变,绝对意义上一家报纸独享的“独家新闻源”越来越难以寻觅。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开放式特征,目前对于同题新闻的追逐已经扩大到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对于网络海量信息的重新选择和组合以及网络互动成为许多带有“独家”性质的同题新闻的来源。面对这种改变,我省传统报业对新闻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还没有形成新的适应模式。比如,我省大部分报纸包括《合晚》的官方微博的建设都刚刚起步,相对缺乏快速更新和及时互动,更不能发出比较独特的声音以增强自身的网络影响力。

就这个问题,我们建议《合晚》在加强网络建设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从思想上树立“立足地方、放眼全国(世界)”的观念,不仅要做好地方新闻,而且要积极寻求全国甚至国际新闻在本地区的“落地”。

问题三:数字化转型中的人才模式是什么?

有学者提出:互联网的人才模式是“科技”,传统媒体的人才模式是“人文”,现在一些都市报在报网进程中行动艰难、效果甚微,根本症结就在于互联网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既懂技术又懂内容的人才。④这种现象在我们对《合晚》记者的调查采访中也时有体现。

我们认为如果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报业集团宏观上对于内部采编机制进一步理顺,同时对于下属各媒体在定位上做到精确化和差异化;需要报业集团微观上为记者编辑和管理者意识与能力的提升提供帮助。就目前同题新闻的制作而言,我们需要编辑记者在内容上做到细致的信息分层、尤其是深层信息(思想、观点等)的开发,同时也需要技术上的支撑和改造,两者不可偏废。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报网融合前景下同题新闻竞争的对策研究”,项目代码:06062029;安徽大学青年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媒介融合视野下同题新闻传播的策略研究”,批准号:SKQN1008】

参考文献

①魏永,《合肥晚报全新改版 三天后与您相约》[OB/OL].合肥在线2010-07

-23,http:///system/

2010/07/23/010058865.shtml

②陈国权,《现阶段媒介融合易产生的负效应》[J].《中国记者》,2009(6):34

③蒋晓丽,《报网融合的效应:都市报面临的冲击与挑战》[J].《中国报业》,2010(2)

媒介融合的问题和对策范文3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选定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媒介融合与地市级电视台”和“地市级电视台人力资源”两个主题的相关文献为基础,通过对其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掌握地市级电视台人力资源发展现状,了解媒介融合环境对其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影响,以管窥媒介融合环境下传媒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现状。

1.媒介融合与地市级电视台。截至2014年7月30日,发现研究“媒介融合与地市级电视台”理论命题文献的相关论文有287篇左右,其中有代表性的论文:《媒介融合背景下地市级电视台发展策略》(费毅恒,《采写编》,2014年1月)提出媒介融合背景下地市级电视台存在的弊端,分析其发展存在的困境;《媒介融合中电视台网站发展探析——以凤凰网为例》(韦颖,《东南传播》,2007年8月)一文探讨了在媒介融合中电视台网站应如何和电视媒体进行良性互动的问题,并分析了凤凰网在媒介融合中是如何把握自身优势而成为电视台网站中较为成功的典范;《媒介融合的现状及对传媒业的影响》(邢仔芹,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一文展示了媒介融合的发展现状,探讨目前的媒介融合实践及这一背景下传媒业存在的问题。从这一方面的文献研究来看,媒介融合环境给地市级电视台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定困难:强势卫视、互联网媒体的垄断、同类电视台节目之间的竞争等。

2.地市级电视台人力资源。研究发现“地市级电视台人力资源”理论命题文献的相关论文有370篇左右。同样,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电视台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若干思考》(詹正茂,《现代视听》,2007年7月)一文中提出了我国电视台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观念陈旧,革新意识不强、组织结构老化,运行效率低下、人力结构不合理,员工发展缺失、测评标准不明晰,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地市电视台人力资源的问题分析》(张健,《中华新闻报》,2004年5月)一文中指出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困境:人力资源建设理念模糊、人力资源结构失衡、部分人员专业失范、普遍欠缺人力资源的再开发机制等问题;《内蒙古电视台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及对策》(任佳琪,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5月)一文通过研究内蒙古电视台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以及抽样调查的补充说明,提出高端人才匮乏是内蒙古电视台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最大困境,并探讨可产生其问题的主要原因:对高端人才价值认识不足、招聘机制不完善、薪酬评价体系不科学以及激励竞争机制不健全等。从多篇文献的梳理中可以发现地市级电视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根据上述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关于研究媒介融合环境对地市级电视台生存和发展的影响等相关文献较多。不论是对地市级电视台发展现状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证分析,在媒介融合环境的影响下,新媒体的发展和强势媒体的壮大都对地市级电视台的生存带来较大的冲击和挑战。关于研究地市级电视台在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等文献也较为丰富。但是,综合研究发现,关于媒介融合环境对地市级电视台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等方面的文献研究却存在较大的空白。

(一)媒介融合环境下地市级电视台的生存困境1.新闻时新性被弱化。在新媒体出现之前,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市级电视台在信息和更新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话语权,获得当地人的喜爱和青睐。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兴起,媒介融合环境让新闻、信息的渠道变得广泛化,地市级电视台的收视率迅速下降,其优势逐渐被新媒体所取代,新媒体的信息更迅速,甚至成为传统媒体信息的重要来源。2.广告投放量逐渐减少。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广告商对地市级电视台的广告投放量逐渐减少,转而投放在收视更高的网站、视频等相关新媒体中。《2013年视听新媒体蓝皮书》分析表明,“在近年视频行业的高速发展中,视听节目网站的媒体价值逐步被认可,广告数量稳步增加。全国在线视频行业收入在2010年只有31.4亿元,但2011年实现62.7亿元,再到2012年增加30亿元达到92.5亿元”。3.受众更加老龄化。新媒体具有全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优势,引领媒体产业潮流,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吸引着更多低龄人群,逐渐导致传统媒体的受众人群老龄化。地市级电视台同样面临受众老龄化的现状,国家广电总局的《2013年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显示,“40岁以上的消费者成为电视受众的主流群体,电视受众群的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

(二)地市级电视台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困境1.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弊端显露。在我国传媒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事业单位管理制度长期以来根深蒂固,在经济落后时代,事业单位制度能够保障固定收入和社会福利,有利于传媒单位的人事稳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在传媒业中,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由于安稳,导致许多工作者缺乏创新,缺少竞争意识,不利于传媒业进步。所以,在近几年,传媒单位人事管理制度逐渐从事业单位向企业化转型,地市级电视台人事管理部门也面临转型期的重重困难。2.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我国传媒市场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进入和退出机制不科学。在传媒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中,部分人事部门不能根据媒体发展的实际情况招聘人才,尤其是地市级电视台,很难引入专业型人才,更多是根据主管单位的要求来安排人员,甚至有一些与传媒业不相关的人员进入此行业,占据许多辅岗位,存在严重的因人设岗问题。与此同时,不适合岗位的工作人员由于占有事业编制,没有形成合理的退出机制,从而影响传媒单位的整体发展。

(三)媒介融合环境对地市级电视台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情况分析我国学者在此方面的相关文献研究较少,但若从媒介融合环境下地市级电视台的生存困境,以及地市级电视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面临的问题分析,媒介融合环境也直接或间接地对当下地市级电视台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较大的影响。1.注重地市级电视台“创意型”人才的培养。媒介融合环境彻底重塑了市场竞争格局,并强化了市场竞争。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趋势逐渐强大,导致传统媒体陷入生存困境,电视台等相关产业的自然垄断属性被不断弱化;另一方面,电视台在内容制作上存在同质化问题,商业性质过于严重,同类节目的“山寨”现象尤为突出,并缺少技术上的更新,导致地市级电视台收视率偏低。究其原因,传媒业生产的是内容和信息,由于产品性质不同,人才已经成为传媒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若改变地市级电视台的发展现状,必须要注重“创意型”人才的培养,重新审视人才的重要性。“创意型”人才不但要具有新媒体的技术和思维,还要有营销理念和方法,确保地市级电视台在媒介融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挖掘自身特色,以此改变地市级电视台在市场竞争中的发展现状。2.减少地市级电视台人才流失。当前,媒介融合环境间接改变了传媒业的人才结构,传媒业的人才流动频率逐渐增大,地市级电视台普遍存在留不住人的现象。比如:更多技术型传媒工作者选择新媒体、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主持人、播音员也在机遇面前另择良木,选择更广阔的发展平台。长期如此,致使地市级电视台整体水平落后,难以在节目中进行创新和突破。对此,人事部门需要深刻认识到人才流失的瓶颈,并采取相关措施改变现状:在人才管理上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媒体人在工作中感受到自身尊严;人事部门要科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并提供培训平台,让工作者能够给单位创造价值;地市级电视台应该丰富单位的激励机制手段,有针对性地在精神上给予员工更多的关怀和鼓励,在物质上为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让人才在自身工作岗位上得到满足,以更好地留在人才。

三、研究展望

媒介融合的问题和对策范文4

关键词 传统媒体;改革对策;信息技术;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4-0188-01

近年来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新媒体往往比传统媒体的信息量更大,传播速度也更快,显然已对传统媒体的产生了强烈冲击,使得新时代的传统媒体改革行动迫在眉睫。然而,就目前研究概况来看,对传统媒体的改革理论体系研究尚不够全面,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改革机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综合分析当前传统媒体发展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新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发展策略,力求为传统媒体发展寻找到一条最佳可行的道路。

1 传统媒体主体角度对策研究

所谓传统媒体的主体,是指媒体的传播者,因此,新时代下传统媒体应建立用户至上的思维,有针对性的整合分析信息,最大程度的满足大众的需求。面向用户的思维是传统媒体改革的精髓,而传播的内容则是最重要的竞争资源。传统媒体由于其权威和专业的制作团队,仍然是新媒体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因此有必要在融合过程中做强商业新闻;建立扁平化的管理思想,改革内部机构,融合编辑过程。倘若没有管理和内部体制的改革,媒介融合可能仅仅只是简单的叠加,并未有实质性的突破,未能改变传统媒体的尴尬局面。

在新时代下,传统媒体应破除旧体制,建立开放共享信息平台,实现数字化集成技术,加速媒介融合,推动新技术在传统媒体的使用和发展。在改革进程中,应注重建立迭代创新思维,打造全媒体的领导者,实现“以人类为中心”的新的微创意媒体,重塑传统媒体在大众中的新形象。

传统媒体的主体除了自身以外,政府也可以被称为第二大主体者。对于政府,首要做的就是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保证信息内容的真实性,提高媒体的权威。政府信息公开与媒体新闻传播是相辅相成的。公众通过媒体,实时关注政府的政策信息,正确引导整个社会全面发展。对于媒体,政府手里掌握着大量的公共信息,故而对于媒体而言,政府信息资源是极为重要的。如果传统媒体可以继续从政府里获得稳定的,准确的信息,并及时公开信息,那么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将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最后,政府应保障传统媒体监督权,建立完善的公众的意见和反馈系统。民众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功能,是公民监督的最有效

形式。

2 传统媒体客体角度对策研究

传统媒体的信息内容的来源,在全媒体时代的优势依旧没有改变。如果传统媒体可以在传输和通信技术上加以改善,那么传统媒体将能产生更强大的能量,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目前传统媒体的传播主要处于“封闭运行”状态,对观众的反馈并未及时给予回应,客观上不利于传统媒体创新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如地方俗语、传统文化、书面语言的沟通,往往存在一些交流障碍。因此,传统媒体的传播和表达必须能够借助文化背景,更准确地传达信息,制作更有感染力的新闻。

传统媒体应坚持“内容真实”这一原则,而新媒体在报道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上,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严格审核,导致在新闻内容的可信度较低。在传播内容方面,传统媒体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信息来源更广,其传达的信息的深度与精确性是新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因此,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对内容真实性要求较低,盲目追逐热门。网络以传输信息为目的,但是其真实性,仍旧需要传统媒体的严格把关。根据最新统计,到目前为止,网络的创新率非常低,还是需要依靠传统媒体。因此,坚持“内容真实”这一原则,是传统媒体生存和发展的法宝。

3 传统媒体作用方式对策研究

所谓传统媒体的作用方式,是传统媒体的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而在新时代多元共生的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应走媒介融合之路,求同共进。伴随通信技术不断地发展,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角色定位和职能剖析的界限并不再明显,各类媒体之间的互相融合成了一种发展趋势,从而实现信息资源价值最大化。

以下就为新时代下传统媒体改革提出几项具体可行性措施。第一,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一体化,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优化的信息内容生产、储存和分配过程,提高数据处理能力,掌握海量的数据资源,专业化的制作处理信息,建设现代化的内容数据库,提升数据的收集能力。第二,整合传统媒体的网络社交平台,拓宽沟通渠道。网络社交平台在传统媒体的参与下,有利于社交平台高效的对接,增强凝聚力,集聚更多的忠实用户。第三,整合传统媒体必须能够有效地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其他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许多传统媒体都开发了移动客户端,传统媒体在这方面起步并不算晚,与其他媒体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只要传统媒体能够在移动互联网付出更多的努力,就有可能迅速成长,实现弯道超车。第四,注重人才的培养,这是发展传统媒体的根本动力。新时代下,重在建设培养新闻媒介者良好的传媒素质和职业道德,进一步提高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保证新闻内容的真实性,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传统媒体.http:///link?url=H-BZiJdCk5FL2--UUMGHCuT5VL3aMb9yndNgbzjWiokI0BYxEvpsirVH106Lav94TdUIMelpX0UbMGQqWlmSQ_

[2]骆正林.政府需要保障传统媒体的权威性[J].科学・经济・社会,2012:3.

[3]刘绍星,钟必攀,刘慕兵.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探索与思考[J].新重庆,2014:3.

[4]梅志纯.浅谈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J].新闻传播,2012:10.

[5]陶伟.传统媒体如何改革以应对新兴媒体的挑战[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8.

[6]杨煜麒.自媒体时代下政府信息公开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6.

[7]李锐.变革与融合:论电视的新媒体化生存[M].湘潭大学,2008:04.

媒介融合的问题和对策范文5

现状:忽如一夜春风来

仿佛如一夜春风,吹来了百花盛开。媒介融合在我国对农电视节目之间目前已深度展开,短短数年间对农电视节目就跨入了媒介融合传播的大时代。

台网一体:打造对农节目收视平台。媒介融合环境下对农电视节目相互渗透、整合,对农节目由台网互动向台网融合、“台网一体”迈进,形成强大的传播合力,开创了对农电视节目传播的新局面。“农民网”是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的官方网站,于2009年5月1日正式上线,实现了新媒体与对农电视节目的融合。作为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新媒体平台,“农民网”在对农民频道进行24小时网络同步直播的同时,也对农民频道的节目资源进行了整合,全力打造“随时随地的农民频道”。农民频道所有节目可以在“农民网”随时在线点播,和节目主持人面对面交流,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台网一体”在受众中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官方微博:延伸对农节目在线服务。近年来兴起和不断发展壮大的微博,以其内容简短、信息实时深受众多网民喜爱,成为对农电视节目与受众互动的重要平台。微博融合了博客、论坛等多种传播媒介的传播特点,各地对农电视节目相继在网站开通微博,以网络技术为依托,与受众进行直面交流,答疑释惑,解决难题。对农电视节目开通微博后,服务重点大都定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积极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农业方面的方针政策。二是利用微博手段,构建对农电视节目双向互动的服务体系,在线接受政策咨询,切实为农民排忧解难。三是通过微博,积极宣传对农节目服务内容,广泛征集受众对节目的意见和建议,提升节目品牌和对农电视节目在当地的社会影响力。

智慧社区:创新对农节目使用模式。随着对农电视节目与媒介融合的迅猛发展,对农电视节目的功能不断拓展。“智慧社区”是江苏常熟广电部门依托有线数字网络开发的一项集电视、通讯、互联网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农村信息化服务项目,对农电视节目的智慧化应用渗透到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常熟电视台利用数字化技术,所办的对农节目在“智慧社区”中的功能不断延伸,如新办的对农电视节目“智慧康博”,开设了“政务信息”等栏目和“村务公开”“健康档案”等52个子栏目,让农民能随时了解最新的村级政务情况、政策动态,增强了与农民的双向互动。农村居民只需通过点按电视机遥控器,就可知晓掌握生活知识,了解农事建议等,还能办理各种费用代缴业务。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对农电视节目实现了从“看电视”到“用电视”的转变。

手机媒体:拓展对农节目报道空间。对农电视节目与手机媒体的融合很好地适应了农业生产的开放性、移动性和变化性的特点。“浙江手机台”是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旗下重点打造的核心产品之一,提供浙江电视台公共新农村频道的《翠花牵线》《新农村纪实》《聚焦新农村》《农技110》《政策面对面》《新农村戏曲大观园》等节目的在线直播、节目点播回放。通过手机电视、手机报等媒介踏踏实实服务“三农”,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知识信息需求。

特点:像雾像雨又像风

媒介融合环境下对农电视节目实现转型升级,有以下三方面的传播特点。

对农节目融合传播的资源共享。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是媒介融合环境下对农电视节目的主要运作特征。首先是节目资源的共享。对农电视节目根据不同的媒介将共享的对农电视节目内容制作成文字、图片、视频等,并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形成全新的对农电视节目采编流程,以不同的媒体平台相继传播给各自的受众,提高对农节目的利用效率与传播效果。其次是可检索性。数字化技术使得对农电视节目建立起自己的专业资源库成为可能,同时也为对农电视节目资源的搜寻检索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对农电视节目成为可查询、可检索的信息资料。同时为其它媒体共享电视信息资源,特别是视频资源创造了条件。其三是信息的开放性。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对农电视节目通过对资源的全面优化配置与深度开发利用,确保各类“三农”信息及时、客观、全面的。同时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对农电视节目信息资源对每个人都是公开的,人人都可以共享信息内容,都可以轻易地使用互联网、手机与接收信息,随时参与对农节目的讨论,发表个人见解,展现了受众的平等话语权,信息传播也变得更加广泛与开放。

对农节目融合传播的互动方式。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对农电视节目具有多向互动的传播优势,得天独厚的多媒体特性,使得多向互动成为现实。一是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对农电视节目可以和广播、报刊实现互动,对农电视节目体现了多种传播媒介的组合,使多向互动成为现实。二是与电视网站的互动。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推出一档带有河南特色的对农拳头栏目《乡村服务社》,该栏目立足乡村、贴近民生、服务百姓,为城乡搭建互动平台,为百姓提供维权帮扶。《乡村服务社》建有官方网站,首页开设有《专家在线》《站长推荐》《站长帮忙》《有理说理》等栏目,对农电视节目《乡村服务社》和网站互相联动,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三是与受众的互动。媒介融合环境下对农电视节目链接不同媒体的受众群,传者与受者一律平等,促使不同媒体之间的受众进行多向的沟通和交流,实现更广泛、更迅速的互动。

对农节目融合传播的个性特征。媒介融合使电视节目传播进入了个性化时代,对农电视节目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首先,个性化传播。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与河南省农业厅、河南联通三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合作策划推出了大型三农服务节目《12316-9#直播间》。《12316-9#直播间》利用联通公司的3G网络在全国电视节目中率先进行3G视频直播,每名“乡村情报站站长”配发一部3G手机,全省各地无论发生什么样的新闻事件,不同季节农村不管发生什么样的农作物病虫害,乡村情报站站长都可以通过3G手机和《12316-9#直播间》的农业专家实现互动,现场解答疑问。媒介融合下的对农电视节目使大众传媒和个性化传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达到了“点”对“点”传播的效果。

其次,自主性接收。媒介融合的大潮将人类带入了全新的数字网络时代,受众对自由和个性的追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受众可以主动上网或用手机电视收看自己喜欢的对农电视节目,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时点播节目。媒介融合使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以多种方式获得想要的“三农”信息,也能通过链接浏览互联网寻求在线帮助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不受时间、地域等因素限制,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其三,指向性内容。媒介融合环境下对农电视节目在节目内容上更加具有指向性和针对性。《科技苑》是中央电视台节目整体结构中唯一的专门制作农业科教节目的栏目,《科技苑》栏目十多年如一日,持续不断地为农业科技的推广默默耕耘,到目前共播出了2000多个小时的农业科教节目,介绍了5000多个农业科技成果和科技项目,每个节目几乎都刻成光盘发行,累计发行光盘40万张以上。《科技苑》不但可以网上点看、《手机报》订阅,而且指向性内容非常明确,打破了农业科教节目晦涩难懂的瓶颈,成功塑造了《科技苑》这个“中国农业科教节目的第一品牌”。

前瞻:农村是个大舞台

随着更多新技术的出现,媒介融合环境下对农电视节目的发展步伐还将不断加快,对农电视节目天地广阔,大有可为。

媒介融合催生对农服务新内容。首先,精准服务。媒介融合环境下的精准服务体现的是一种个性化服务理念,将受众的个性化、特色化需求视为服务的出发点。媒介融合环境下对农电视节目可以考虑到受众的收视习惯和延伸需求,实行个性化的手机电视内容定制,在有限的手机屏幕上,显示用户最感兴趣的“三农”节目内容,快速传输图文并茂、生动丰富的农业信息。

其次,立体服务。媒介融合拓展了对农电视节目传播者为受众服务的范围,使服务的内涵发生变化,服务的外延得以增加。辽宁白城电视台对农节目《美丽田野》设置了专门的热线电话,每天24小时开机,栏目编导轮流值班。一方面介绍各方面的专家给需要帮助的农民受众,另一方面,也会选择有影响或者有代表性的问题制作成节目呈现给电视机前更多的农民朋友。同时适当增加一些网上视频来烘托采访的内容,如在采访《鸵鸟养殖》时《美丽田野》的编导下载了“鸵鸟心态”的视频,引出鸵鸟养殖规程,对同样服务内容采用不同媒介组合,使服务增值,魅力独具。

其三,营销服务。一个新的传播形态的出现不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也是服务理念的转变。在媒介融合的新格局下,对农电视节目积极利用媒介资源,为广大农民提供营销服务。河南周口电视台对农服务类品牌栏目《乡村服务社》集“特约记者站、农村服务站、文化活动点、产品代购点”四大特点于一身,通过《乡村服务社》品牌栏目带动,依托“快道(周口)乡村服务社有限公司”,做好“三农”相关的商品经营,搞好农民的农业生产资料、生活用品服务,实现栏目与产品销售的“双赢”。

媒介融合刷新农业科技指导模式。媒介融合环境下对农电视节目为农民提供实用的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开拓农民的致富门路,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重要指导,从而为增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远程培训。媒介融合环境下对农电视节目利用自己传播迅速、普及面广的优势,通过介绍最新农业科研成果、开发经验,让农民及时了解最新农业科技发展现状,看到农业新技术的好处,学会农业新技术的操作规范和方法,使这些农业科研成果能够迅速地得到推广和普及,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解决科技推广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福建广电集团公共频道开办的对农电视节目《农村新事》,从2010年3月起每月直播《福建省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远程培训通过卫星、网络同步传输到全省15331个行政村,参加培训人数累计超过上百万人。

其次,上门救助。媒介融合环境下对农电视节目紧密结合“三农”实际,坚持“实用”原则,为广大农民提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陕西杨凌电视台农业科技服务栏目《阳光大地》开辟“农事110”板块。“农事110”主动与当地两大农业院校(包括5个科研院所)的专家联系,以陕西本土农民受众为主开通日常救助热线,配备救助专车,牵头协调并组织有关专家一起到事发现场,具体指导农民破解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和管理难题。

其三,以点带面。湖北襄樊电视台《垄上行》栏目在《热线帮忙》中,把农村受众的电话求助向农业技术专家请教,然后通过主持人口述的方式公开播出,以点带面,方便有同样疑难问题的农民对照观看。在节目播出过程中,《热线帮忙》还通过游动字幕的方式,把农民的供需信息播出去,服务农村供需市场,使受益者不再局限于个体或者小部分群体。

其四,个别指导。媒介融合环境下对农电视节目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主要作用是架起党和政府与农民沟通的桥梁,为农民提供实用的科技信息,展示最新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和科技意识。只有农民真正具备了科技意识,成为科技型、知识型的新农民,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农科直播间》由山东广播电视台农科频道创办,每期请权威专家走进《农科直播间》,就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农资服务、涉农政策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直接与受众对话,实时直播。《农科直播间》以演播室嘉宾访谈为主,穿插外拍短片,将受众电话、手机短信引入直播节目中,与演播室嘉宾实现“点对点”交流。

媒介融合激活对农节目受众市场。首先,热情参与。媒介融合环境下对农节目受众从信息的接收者变成为信息传播的参与者,他们更注重自己的意见表达,更注重反映和表达他们的主观愿望。河南周口电视台通过随机电话抽访、邮寄调查问卷、短信群发、入户调查等方式,走访了一千多户农民家庭,发现农民最关注的对农节目内容是:农民负担问题和社会治安问题,其中包括农村经济的政策、科技致富信息、新型种植养殖技术、乡镇干部的腐败现象、乱收费、乱摊派等。这说明,对于农村受众来说,对农节目是农民群体的代言人和忠实可信的朋友,是公共参与的重要手段。

其次,满足需求。在媒介形态不断创新、融合,媒介渠道增多,受众日益多元化、分众化的今天,对农电视节目要创新节目的形式,提高节目质量,加大农民娱乐节目的制作,为农民提供真正喜爱的电视节目,从而满足他们的心理诉求。对农节目要重视农村电视节目议程设置,多为农民提供“合口”的精神食粮。节目内容要多反映农村的新人、新事、新气象、新风貌,要多把镜头和话筒对准农村,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把触角深入到农村中去,反映农民的智慧、农民的伟大,在新媒体环境下满足农村受众的多样性需求,以此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其三,受众细分。媒介融合环境下对农电视节目改变了受众对信息的获取方式,受众细分使融合媒介纷纷推出了个性鲜明、具有针对性的“三农”节目。媒介融合传播形态满足受众的细分要求,使得受众获得及时、多角度、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事实证明,媒介融合环境下对农电视节目原有的受众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加了,而且受众群的年龄结构、职业分布、性别比例也在发生着变化。农业电视节目应开展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要切合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不同风俗习惯的实际,为农民受众提供想看、能看、爱看的节目。

(作者单位:常熟电视台)栏目责编:邵满春

参考文献:1.幸敬华:《从“垄上频道”看媒体如何履行为农服务职责》,人民网,2012/03/30。

2.卢小雅:《媒介融合对电视业的影响及对策》,人民网,2012/07/18。

3.侯亚红:《气象服务中心和《黑土地》栏目联合制作农村防雷节目》,辽宁省气象网, 2012/07/13。

媒介融合的问题和对策范文6

关键词:电视购物;发展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184-02

引言

自1982年世界上第一家电视购物公司HSN在美国成立以来,电视购物行业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并在全世界范围获得成功。由于电视购物产业采用的商业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百货商店和超级市场,它代表着零售业第三次革命的到来。随后,美国电视购物行业也影响到中国台湾地区,直接引导中国大陆地区的电视购物业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剖析中国的电视购物行业在前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概念界定

1.电视购物的概念。已有文献对电视购物的定义层出不穷,笔者认为依据电视购物方式的特征和发展的基础上来确定是最合适的。电视购物,也被称为购物电视,它是一种商业服务活动,利用电视作为一种媒介的方式,以及根据电视的艺术特征,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或视频对商品进行展示和介绍,目的是推销商品、赚取利润,最终使电视宣传、组织和销售相互融合。

电视购物具有以下的时代特征:(1)使广电媒体与商业很好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双方文化的融合;(2)推动广大媒体与市场之间的诚信体系建设;(3)转变了人们的消费形态与休闲方式。

2.电视购物的类型。根据其不同形式,电视购物可以分为电视直销和家庭购物两种类型。(1)电视直销。电视直销是一种传统的商品销售模式,一般由厂家或商来运作,他们通常会对商品进行精心的包装与设计,以电视节目的形式来展示给消费者,大多选择收视率较高的电视台,比如湖南卫视、江苏卫视。但是其产品却是一些譬如瘦身美白之类的功利性产品,这些商基本上都没有完善的售后服务和全方位的退货制度,经常会用各种方式来逃避有关部门的监管。(2)家庭购物。家庭购物是区别于电视直销的另一种商品销售模式,它把自身定位成零售行业的一种新型的销售渠道和购买平台。一般分为四个过程:开发与选择产品、营销推广、物流送货、收回货款。在这各个环节中,电视购物频道与供应商各产业链之间达成协同合作的战略联盟关系。一般采用直播或录制两种方式。

3.电视购物的意义。(1)传播广告信息。通过观看电视购物频道,消费者可以看到产品的不同类型和价格,同时,由于电视购物频道中介绍的产品成本远低于在实体店销售的产品,所以,电视节目会顺应市场的趋势,适时推出一些优惠活动。电视购物就是通过传播产品信息、提高销售额、进而获取更多利润。(2)方便消费者购买。消费者无需浪费时间去实体店,在家中就可以很轻松的买到自己喜欢的商品。所以说,电视购物真正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不仅可以让消费者了解到产品的性能,快速获得产品,还有相对完善的退货系统。(3)丰富产业内涵。一条全新的产业链主要包括产品的生产、营销、物流、资金回笼等过程,并且每一个环节都对电视购物行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说,电视购物行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消费业、运输业、通讯业的发展,而且对拉动内需也有一定的影响。广电媒体也可以利用自身媒介资源优势,自办电视购物节目,进而提升自身品牌建设,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媒介发展模式。

二、行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1.电视购物行业的发展现状。(1)国外电视购物行业发展现状。1982年在美国弗洛里达州成立的HSN(Home shopping Network)和1986年成立的QVC(Quality,Value and convenience)的播出,标志着电视购物这一行业的诞生。然后,在1996年,这两大美国电视购物公司分别进入英国和德国,见证了美国电视购物行业开始进入欧洲地区开设购物频道。同时,又在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开辟了电视购物频道。1995年韩国和1996年日本各自成立国家适合的电视购物,预示着电视购物行业进军亚洲地区。在韩国,LG公司是最著名的电视购物公司,目前在韩国电视购物行业依旧占主导地位。在日本,Jupiter Shop Channel 株式会社不仅是该国电视购物的始祖,同时也是日本国内最大的电视购物公司。(2)中国电视购物行业发展现状。中国电视购物频道最早开办于1992年,由台湾地区“无线快买购物频道”在市场上推出,1998年,东森电视台推出了“东森购物”,标志着台湾电视购物行业进入正规化渠道。台湾目前仍然占主导地位的是东森集团、富邦集团和中信集团。而在中国大陆,推出的第一电视购物是由广东省珠江电视台在1992年播出的“美的精品TV特惠店”,然后,在1995年,北京BTV开播了第一家专业家庭购物频道。此举为中国电视购物节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1995年底,国内30多个省1998年全国有数百家电视台开办了电视直销节目。随即,中国的电视购物进入了快速增长期。

2.中国电视购物行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1)人员素质落后于现代商业社会的发展。随著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电视体制由频道制转变为直播分离之后,各种广告都是由电视台的下属公司来运作,例如,北京电视台及其下属公司借助其自身的频道资源优势,不止运行一个独立的电视购物频道,同时还不间断滚动播出电视购物节目。然而,这种运作模式的操作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因为这些工作人员大部分是电视台业内人士,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素养都跟不上现代社会的步伐,不用说,这一因素将阻碍电视购物行业的长远发展。(2)时效性差和个性化服务不足。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专业性电视购物频道模式是基于电视台为中间渠道,整合了电视、电话和网络等各种媒介资源的一种形式。例如安微电视台创办的家家购物电视频道和湖南电视台开办的快乐购物电视频道。这种经营模式具有诸多优势:第一,覆盖面广;第二,经营对象多样;第三,由多种媒体支持。然而,时效性差和更少的个性化服务这一不足已成为电视购物在其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因素。(3)故意弄虚作假,欺骗消费者。电视购物的厂家为了获得高额的利润,往往在介绍产品时故意夸大产品的效能。比如对于某些保健品来说,厂家会故意加大宣传其不存在的功效,以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冲动。另外,由于电影明星具有很广泛的个人影响力,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致使明星代言已成为电视购物产品销售渠道的一种营销手段,但是,这些名人也并非亲身使用过这种产品,仍然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问题。总之,某些电视购物频道会通过这种弄虚作假的方式来欺骗消费者,以此来赚取高额利润。(4)缺乏完善的保障制度。在实体店里购物商品,消费者可以货比三家,并最终选择满足自身需求的产品。但是电视购物不具备这一优势,所以就造成了很多劣质产品的商家乘虚而入。如果消费者通过电视购物这种渠道得到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就面临着退货请求。

通过苏宁电器和国美电器的实践,可以看出售后服务对于零售业的重要性。消费者不仅要买到合适的商品,还要享受应有的服务。而电视购物行业由于不具备完善的退货和售后服务制度,这一因素将制约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空间。

三、未来中国电视购物业的应对措施

1.加强法律规范和行业制度。电视购物媒体应严格执行有关的法律和法规、行业管理办法、合同法等,并制定和认真实施行业规范,要向客户提供优质、规范的服务。为了促进中国电视购物行业的发展可以设立贸易协会组织。另外,相关部门要制定好该行业的准入制度和法律规范,加强管理,严厉惩罚违背市场规律的厂商,以提高行业规范纪律。同时,在建立法治国家的进程中,中国政府必须要充分维护消费者合法权利和义务,在尊重消费者意愿的前提下,大力进行推广宣传。

2.提升自身品牌。品牌不仅代表着一个企业的财务价值,同时也能很好地体现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而未来的消费者具有更广的洞察力,更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在电视购物时更趋于理性。此时,消费者将会更加注意电视购物产品品牌的选择。消费者必定会选择那些信誉好、质量优的企业来购买产品。在整合营销传播方面,大陆地区可以从台湾东森购物频道了解到,因地制宜地建立各自的品牌网络,并且通过相应的资源来援建自由品牌的发展。另外,橡果国际等一些著名的电视购物品牌将自己的产品进行卖场销售,并且标注自身品牌,不仅增强了消费者的信任,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盈利。

3.加快三网融合的新型发展模式。目前,中国电视购物行业进入新时代的三网融合阶段。电信网络、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家在线媒体在基于市场驱动与技术变革和政策条件下所进行的相关变革,同时也是对传统传媒与信息流通格局进行的深调整。

随着三网融合时代的改变,电视购物行业已转化成交互式数字电视购物。其所占的市场规模也有大幅度的提升。 而且,从电视购物与三网融合的相互配合上来看,电视购物有足够的理由,加快进行三网销售融合的步伐,将自己的产品宣传、销售渠道、业务结算都扩展到电视、电信、互联网的融合网中。

参考文献:

[1] 王.电视购物发展初探[J].广电纵横,2008,(12):92.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 周鸿铎.媒介产业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4] 崔越男.试论电视购物的自有品牌战略―以台湾东森购物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2008.

[5] 陈建新.中国电视购物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经济,2007,(12):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