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教育与线上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教育与线上教育范文1
【关键词】慕课 商务英语 分层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商务英语专业慕课与传统课程的界面研究”(项目编号:WY2014071-C)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96-02
教育部正在着力推进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建设,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便是能否培养符合就业市场需求、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客观上要求切实提高专业教学的有效性和进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一模式的主要缺点是无法解决学生英语基础的个体差异和教学内容与难度之间的矛盾,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现专业培养的层次化,有利于激励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实现教育公平。
一、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基础
分层次教学可以从二语习得和心理学得到相应的理论支撑。
二语习得理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克拉申的相关研究。20世纪80年代,美国语言学教授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提出了“输入假说理论”(The Input Hypothesis),在语言学界名噪一时。它包括了五大假说,即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其中,输入假说“也许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唯一最重要的一个概念”。Krashen提出了i+1模式,他把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定义为i,把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定义为i+1,1是指当前语言知识与下一阶段语言知识之间的距离。“i+ 1”输入理论认为:人们能够通过接触并理解略高于自身目前水平的语言材料输入而习得语言的。
既然该理论承认现有基础i是具有层级性的,那么高于现有语言水平的教学内容的变量“1”也必然具有层级性。这就要求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测试学生现有水平i,然后确定1。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Vygotsky)也提出了学生学习中的两种状态,即“现有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现有水平,指的是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水平;“最近发展区”则是指学生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完成作业的能力。从“现有发展水平”发展到“最近发展区”是通过教学过程实现的。
二、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传统教学与慕课结合实现商务英语专业分层次教学,主要通过下述过程组织实施:教学对象分流、教学内容分类、教学形式分级、实践教学与评价体系分级、团队建设与慕课制作和教学互动载体建设。
1.教学对象分流
教学对象分流的主要依据是根据高考英语单科成绩,同时参考“欧盟语言能力描述框架”,借鉴雅思、托福和英语专业四级等测试工具,对学生的现有英语水平和专业学习潜力进行综合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将学生分为三个等级:B - Basic User, I C Independent User, P C Proficient User,为保证班级学生的多样性,利于学生综合发展,学生不进行分班,仅在班级内部实现分流。评估每学年进行一次,以确保不同层次学生的动态流动。具体评估过程由外籍教师和中国教师共同完成,每位被测学生得到一份评价量表,以便于专业学习档案袋记录。
首次评估在学生入学军训期间完成,同时利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对分流过程进行心理干预,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2.教学内容分解
在学生分流的基础上,需要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教学内容进行分解时,需要在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制作教学方案。
教学实施过程中不可以随意降低教学单元的总体教学目标,但针对同一教学目标,可以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准备不同的教学方案,分解教学目标,原则上针对B级学生分解出的下级教学目标应当更为细致, I级和P级学生逐级减少,以期通过分解教学目标和增加教学内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向同一教学目标进步。
3.实践环节分层
实践教学环节应当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分层次进行实践,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从两个层级进行实施:(1)单纯语言输入与语言产出结合层次,(2)交际话语能力实践层次。
第一个层次主要针对B级学生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情景对话研习与模仿”手段进行教学。第二个层次主要针对I级和P级学生,可以采用“情景任务式”进行教学,设定任务情景,以任务完成程度和语言准确性为主要评价标准。
4.慕课制作
慕课的制作可以采用慕课和微课相结合的方式,慕课和微课的录制可以借助“微格实验室”完成,针对同一共享教学目标的讲授可以采用慕课,而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分类指导可以通过微课进行。
如果网络授课环境欠佳,师生慕课互动可以通过建立QQ群和微信圈来实现。学生的实践作业也可利用现代移动媒体设备,通过视频作业的方式分类提交,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明明.区域经济视域下的商务英语专业工学合作教育模式构建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
[2]晏书红.高职院校英语分层次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以江苏省X高职学院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6).
[3]刘静.新模式下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合作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8).
传统教育与线上教育范文2
自2012年在线教育在美国的火爆,中国互联网在线教育市场也随之风起云涌,战火不断。无数创业者带着互联网的概念一头扎进教育领域,使一大批新的教育网站竞相涌现,就连BAT三巨头也都纷纷看好中国教育市场,先后杀入在线教育领域。据统计,2013年至今国内在线教育领域投资案例超过25笔,数十亿资金涌入,新增近千家在线教育机构。
另据艾媒咨询预测,2015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超过1600亿元,竞争焦点将集中在高等教育、职业培训和基础教育阶段领域。“当前,电商、社交、移动工具等都已经成为创业红海,而拥有4万亿元市场的在线教育确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可以拓荒的重要领域。”资深互联网媒体人、互联网营销实战专家卞海峰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不过,今年行业真正的舆论焦点,却是传统教育培训巨头新东方面对在线教育浪潮中的“弄潮儿”们,如何破除“内忧外患”取得变革性的突破与进一步发展。
BAT施压
继阿里巴巴集团今年2月联合淡马锡和启明创投完成对国外在线教育平台TutorGroup1亿美元的投资之后,阿里巴巴再次喊话:“淘宝同学”,我们开课吧!据悉,3月底阿里巴巴相关负责人在公开场合放出风声,称淘宝已经成立教育信息化小组,年内将通过“淘宝同学”的教育大市场、在线互动平台以及聚划算三条途径推进。
百度在完成对传课网的投资之后,不仅推出在线教育平台“度学堂”,并在和老牌在线教育公司沪江网寻求洽谈投资事宜。
相较前两者创新举措而言,腾讯则在推进基于QQ群的在线教育项目,目的是在未来搭建起以QQ群为授课工具、QQ群支付为支付工具,外加课程推荐平台的闭合式在线教育平台。
正是这些大佬的涌入,让一年前还在对外表示“在线教育把内容和平台一起做,最后肯定要死”的俞敏洪,瞬时感受到来自互联网的压力。加之自2012年,新东方出现全线亏损,面对在线教育市场的冲击,能否以变革带来突围,更加让人忧心忡忡。
新东方从创办至今,一直按照内容为王的思路发展,而早前俞敏洪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质疑新东方过去成功的基因,无法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相结合。这点在新东方的另一位创始人徐小平看来则恰恰相反。他在2012年就大力投资新东方的潜在竞争对手,包括世纪佳缘创始人龚海燕二次创业创办的在线英语口语教学网站――91外教网。
另外,以徐小平为核心创立的“真格”天使投资基金随后又投资了关注中小学教育的一起作业网、儿童应用教育平台SmartTots、第九课堂、拓词软件等。徐小平曾对外表示,“如果教育能在在线领域获得突破,那被颠覆的不仅是新东方,而是整个教育行业。”卞海峰也指出,在线下教育领域,很难有对手能颠覆新东方,而对于线上的颠覆力量,新东方是无法阻挡的。
前不久,业内盛传新东方将联手腾讯成立在线教育公司,在引起教育板块波动的同时,关于“新东方未来或可能通过微信入口推进线上教育”的猜测不胫而走。但卞海峰认为,对于新东方来说,“在线教育市场几乎还是一片空白,更别说移动互联网了。”
对于唱衰新东方的言论,俞敏洪在其微博上表示,“最近谈论在线教育不断升温,有些媒体和公司把新东方描述得好像已经分崩离析,恨不得马上唱衰新东方,迫不及待到了不惜编造谣言。而实际上,新东方一直健康成长。”由此看来,在俞敏洪的理解中,在线教育对于传统面授培训教育机构是一种挑战,但却是传统教育的互补而不是取代。“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教育培训机构的确存在危机感。”卞海峰强调。如今的传统教育培训就像是之前家电业的苏宁国美,而在线教育就像刚开始的电商一样,逐步影响着传统教育市场。
模式掣肘
其实,早在2000年,新东方便投资5000万元推出“新东方在线”,正式涉足线上业务,主要以录制线上视频课为主要模式,从新东方官网了解到,目前该业务注册用户超过1000万,年收入3亿元左右。但卞海峰指出,尽管新东方早有涉及在线业务,但从整体来看,新东方对于在线教育的理解并没有跳出传统业务的范畴。
原来,俞敏洪对新东方的定位一直是成为一个教育内容提供商和地面教育提供商:通过智能化学习系统和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建立互动、互补的学习平台机制。
卞海峰分析到,这种定位和互联网公司的差异在于:新东方是把互联网作为工具来打造产品形态的创新,进一步补充其传统核心业务;而互联网公司的出发点则是通过互联网重新制定游戏规则,重构商业模式。“对新东方而言,或许只有变革商业运营模式才能实现突围。”
面对线上线下业务的左右互搏,作为传统教育机构的新东方目前虽然没有非常明确的转型思路,但近期也已经在对线上业务进行了探索。
据新东方官网的名为《俞敏洪重登讲台 新东方发力移动互联网?》的文章显示,日前,俞敏洪在微信朋友圈中已经透露了即将推出新产品的消息。而新东方集团网络运营部总监祖腾近日也在微信中放出了一段俞敏洪讲课的最新视频。在这段俞敏洪出镜时长1分05秒的视频中,主要讲的是英语单词approach(意为接近,方法)。祖腾还为视频附文“合理的学习方法会让你更接近成功,惊喜……倒计时”。而在祖腾微信的前一天,他已经在微博上了一组“高薪诚聘APP推广负责人”的招聘信息。
在卞海峰看来,虽然目前的具体形态还不大详尽,但不难看出新东方已经准备推出基于移动端的学习产品。不过,“教育内容方面一直都是新东方的强项,其教育规模所覆盖的宽度和深度是那些互联网概念下出现的线上教育机构所不及的。”卞海峰在对新东方的传统业务优势给予肯定的同时,还建议新东方进军互联网最好的方式应是基于传统业务的创新,并成立独立子公司以互联网思维在线上发展全新的业务。
传统教育与线上教育范文3
时间追溯到2003年,那时还没有学而思,但已经有了奥数网。所以,张邦鑫说,他是先做了网站,再创办的线下班。借助互联网平台来做教育,是他的“初心”。
转眼十年,在纽交所上市的学而思(NYSE:XRS)股票的评级为“增持”,行业展望是“有吸引力”。而在国内,学而思此前在年报中披露:以现金308万美元收购了一家第三方在线网络平台16.85%的股份。同时公司正紧锣密鼓扩大着规模,到2014财年底将向4个城市扩张,教学中心到8月底预计或将增加到200个左右。
2013年8月19号,学而思正式改名“好未来”,并全面拓展包括在线教育在内的多项业务。这也似乎是用一种颇具仪式感的方式,迎接一个属于在线教育时代的到来。
2003年的时候,张邦鑫还在北大读书,他一边做家教,一边开始做个人网站。“那会儿互联网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新兴产业”,他说。很多学生都对互联网改变世界充满了兴趣和理想,而读着研究生的他也是其中之_。
最早的时候,他做了个数学论坛,团结了一批“乐于助人”的“小伙伴”在线免费解答孩子们的难题。非典期间北京停课了,论坛和网站也因此变得火了起来。非典过后,张邦鑫和小伙伴们才开始设立线下班,第一批线下班学生基本来自于他的家教学生和一些在论坛上问问题的学生。
事实上,张邦鑫一直相信,互联网和教育事业产生合力,能带来一个无可限量的好未来。
对话
《环球企业家》:传统教育培训机构中你们是在在线教育领域走得较先较远的代表,当时基于何种考虑?
张邦鑫:借助互联网平台来做教育相关的事情,是我一开始就有的兴趣和理想,这么多年没忘记。也是因为这种喜欢,所以我们后面才收集了那么多的域名,奥数()、中考()、高考()到留学()、英语()、作文()等。高考com()我们跟了好多年,刚开始对方要卖700万人民币,后来我们—直跟他谈很多年,最后380万给拿下了。
《环球企业家》:十年来如何进行线上线下同时操作?不同基因的相互转换具体是怎么运行的?
张邦鑫:我们发展的过程是:先线上,后线下,然后长期以来都是在上、线下结合的,没有明显的转型标志。但是很明显的是,这些年来线上教育没有线下教育发展快、发展成熟,我国整体的互联网教育,特别是中’小学阶段的线上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教育最重要、不变的核心是“抓住用户的本质需求”。站在用户的角度来说,他的需求就是他愿意学、并愿意学好,所以我们做产品,不能够只站在互联网的角度看,也不能只站在线下的角度看,我们只能站在目标用户的本质需求来看。
《环球企业家》:互联网与传统教育在你看来突出的不同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邦鑫:主要有那么四点。互联网强调平等、开放,是自下而上的,而传统教育是以教为核心,强调自上而下的;互联网是强调海量的,而海量就意味着质量有良莠不齐,而传统教育是要求高品质的;互联网是要求免费的,而传统教育培训目前为止绝大多数都是收费的;互联网是要求自愿的,对个体的自主性要求很高,而传统教育是带有强制性的。
《环球企业家》:你如何看待中国在线教育的前景?
张邦鑫:首先,我觉得在线教育是非常有机会的。在中国,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将长期存在,而互联网为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复制、共享的问题提供了可能。另外,互联网对推动个性化教育也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
当然,发展在线教育也存在很多困难,例如:几年前,网络的速度会成为提供网络视频服务的最大制约。甚至今天在三四线城市依然存在这个问题;又如:线上教育要求学习者具有较高的“主动性”和“自制力”,相比而言,线下教育就对学习者的依赖性小得多,这个问题只能通过不断加强内容的吸引力和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来解决。
所以,发展互联网教育是要有耐心的。我打一个比方,互联网和线下是两辆不同速度前进的列车,虽然互联网的速度比线下要快,但是开在最前面的是线下,是因为已经开了两千年了。而互联网才刚刚开始,所以从起点出发,速度虽然快,但仍然落在线下教育的后面。之前所说的,当自上而下的“教育”越来越多被自下而上的“学习”取代的时候,互联网教育的春天就会真正来临。
《环球企业家》:网校成千万亏损的时候想过放弃吗?让你坚持下去的动力是什么?
张邦鑫:十年来,关于教育互联网我从没有想过放弃。这十年,我们在教育互联网走过的弯路和犯过的错误大概比任何人都多,我们的投入可能也是网校里最多的。今天,距离互联网的成功还是很遥远的,但我们希望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复制和分享,希望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希望真正实现教育的个性化,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我个人坚定认为互联网一定会改变教育。
《环球企业家》:关于在线教育的盈利模式你怎么考虑?
张邦鑫:关于盈利,坦白地说,我认为我们现在还没资格盈利,原因是: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距离我们的目标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学而思网校经过了5年的积累,今年在尝试达到第二次收支平衡,三年前我们网校价格是今天的3倍,当年已经略微盈利,后降价70‰此后就一直亏损,所以希望今年能够盈利1块钱,把第二圈画圆。但盈利也并非现阶段的核心目标——我们更关注如何以更低的价格向用户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先让用户满意是盈利的前提。
对盈利的预期,我没有具体的时间表。互联网教育这个市场才刚刚兴起,大玩家们正在陆续进场,现在大家只是热闹,还没摸到门道呢。虽然我们已经做了五年了,甚至有的网校已经做了十年了,但是市场其实刚刚开始兴起,盈利言之尚早,我们五年之内没有长期盈利的计划,如果一定要加一个期限的话,应该是5至10年。
《环球企业家》:关于平台的粘性和区域建设是很多在线教育类网站共同面临的问题,在网站的师生互动这一块,你们目前做到了何种程度?
张邦鑫:师生互动这一块,目前网校我们主要通过直播来解决。今后,我们希望采取更多的形式,包括在网络学习过程中设计师生互动、客户答疑、在移动端服务等环节来增强客户的体验感。
传统教育与线上教育范文4
热词:翻转课堂 传统出版 K12数字教育
翻转课堂与微课、慕课是近年来全球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什么是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有哪些优势与不足?作为一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它对传统教育出版机构开展K12数字教育业务有何启示?本文围绕以上问题进行阐述。
一、翻转课堂:流程上的变革
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也称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是指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下,教师提供微课、数字化互动媒体教材等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学习资源的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颠覆了“学生课堂上听教师讲解,课后回家写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变成“学生课前观看教师推荐的学习资源、完成针对性练习,课堂上与同伴、教师互动交流”。简言之,翻转课堂“翻转”了传统课堂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传递阶段与知识内化阶段,变革了课堂教学结构和组织形式,重构了教学流程和教学时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一种“流程上的变革”。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最早可追溯到1991年哈佛大学埃里克・马祖尔(Eeric Mazur)在“普通物理”教学中所创立的同侪互助教学方式(Peer Instruction)。2000年,迈阿密大学的三位教师(Maureen Lage,Clenn Platt,Michael Treglia)在“经济学导论”教学中,实施了“学生课下事先学习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开展进一步学习”的教学形式,具备了“翻转课堂”的雏形。同年,韦斯利・贝克(J.Wesley Baker)在佛罗里达州杰克逊维尔市举办的第11届国际大学教与学研讨会上,提出“教师利用在线网络工具制作学习材料,学生课下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这种“教室翻转运动”,他提出的“教师从‘讲台的圣人’变成学生‘身边的指导’”口号曾广受关注。K12阶段翻转课堂源起于2007年,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h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为使因故缺课的学生跟上教学进度,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PT演示文稿+音频讲解”式视频上传网络,供学生自主学习,腾出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快速测评、解决问题、总结反馈。这种模式在实践探索过程中逐渐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关注,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可汗学院、慕课的兴起而风靡全球。
在国内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翻转课堂近年也备受关注,2012年中国知网收录有关“翻转课堂”的论文尚不足20篇,2014年迅速增至1100多篇。何克抗、张宝辉、梁乐明、黎加厚、金陵等学者都曾撰文探讨翻转课堂的本质、教学模式等,重庆聚奎中学、广东深圳南山实验学校、浙江温州第二中学、山东昌乐一中、北京朝阳外国语学校等也正在进行相关教学实验,其中,重庆聚奎中学的“三翻四环五步六优”、山东昌乐一中的“两段四步十环节”等模式影响较大。
二、翻转课堂能够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但也有许多深层次教育问题难以解决
翻转课堂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应时而生,主要以建构主义和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不同时空经历了多次知识学习的过程,分解了知识的层级,降低了知识内化的难度,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更有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根据2012年美国教育咨询公司ClassroomWindow的报告,67%的受访教师表示实施翻转课堂后学生标准化考试成绩得到提高,99%的受访教师表示下一年将继续采用翻转课堂模式。下面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互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评价方式多元化三方面略作阐释。
1. 促进自主学习与互动
维茨洛克(M.C.Wittrock)认为,当个体主动积极内化、整合知识时,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就会加深。翻转课堂包括课前在线学习与课堂面对面学习两大环节。课前学习环节强调基于资源、基于问题的自主学习,学生可自主调整学习进度和学习节奏,摆脱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束缚,注重学习的“沉浸”与“参与”,可有效减轻学习的心理负担,学生可以带着问题以主动学习的状态进入课堂。课堂面对面学习环节,注重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交流、合作探究、评价反馈,促进经验交流、观点碰撞,促使认知的深化和知识的内化,形成高效的、有意义的学习。正如2011年英特尔全球教育总监Brain Gonzalez所言:“颠倒教室(翻转课堂)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与交流。”
2.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课堂教学进度高度统一,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都事先预设,教学效果反馈相对滞后,师生互动不均衡,存在少数活跃分子和“沉默的大多数”现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上述情况发生根本变化。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可以自主控制学习时间、地点、内容和进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体现。教师回归到学生最需要的本原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从“舞台上的智者”变成“边上的向导”,从知识卡车的“司机”变成心智发展的“营养师”。教师表面上被“边缘化”,实际上承担的角色更加重要。正如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所说:“翻转课堂通过教师和学生角色的颠倒使得教师的责任更大了,这种课堂中需要的是有责任、有爱心、懂设计的专业教育者。”
3. 促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传统课堂的教学评价,注重评价对象的分级鉴定,主要服务于考试选拔、考核奖惩和等级鉴定等总结性评价活动。翻转课堂注重评价的诊断性和过程性,更加关注教师的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学习资源的制作、课堂活动组织等素养,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解决、合作探究等能力。评价方式上,注重对小论文、反思日记、学习记录等表现性评价方法的应用,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等相结合,形成由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评价课程的多元评价方式。此外,翻转课堂的实施改变了家长在学生学习中的被动角色,家长可以配合教师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当然,我们评判一种教学模式的优劣关键还是要看课堂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学生是否进行了有效的知识建构,教学的效率、效果和效益是否有效提高。目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客观上还面临网络教学环境支撑不足、优质教学视频匮乏、教师教育观念亟待更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监控能力要求较高等诸多挑战。同时,它并不适合所有课型,也不适合所有学段的学生,更无法解决按年龄分班、学习进度统一化等深层次教育问题。
三、翻转课堂对K12数字教育的启示
目前,国家教育信息化已从搭建平台转移到深化应用、促进变革的关键期。在线教育风起云涌,风险资本市场活跃,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纷纷抢滩布局。作为一种混合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融合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优势,对传统教育出版机构开展K12数字教育业务颇具启发。
1. 抓住纸质出版物入口优势
腾讯课堂的《2014年K12教育市场分析报告》显示,K12教育市场规模2014年达到2549亿元,其中在线教育占比18%,人均消费达3043元。2014年在线教育机构以平均每天2.6家的速度增长,资本市场的融资总金额超过44亿元,各种项目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一批曾经热炒的项目如美丽的肥皂泡,纷纷破裂,在其他行业一试就灵的互联网思维与操作模式,在K12教育领域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见效。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①K12教育市场规模看上去很大,实际上具有区域化、个性化、碎片化差异,仅就内容而言,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区域、不同水平的用户需求各异,且付费者和使用者分离,市场条割分块,细分度高;②K12教育受政府严格管控,教育产品、服务、用户和评价等受政策影响大,沟通和推广成本高;③K12教育的功利性强,试错成本高,用户更关注产品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而非价格,免费等互联网商业模式对用户的吸引力有限;④K12教育用户自主时间有限,部分在线教育产品无法有效切入用户实际使用场景,造成用户线下应用场景和线上应用场景的割裂,使用上极为不便。因此,传统教育机构从线下向线上引流、互联网教育平台从线上向线下导流,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双向合流的O2O模式正渐成共识。
传统教育出版机构一直是K12教育产品与服务的重要参与者,具有品牌、内容、渠道、用户等优势。目前,纸质出版物仍然是K12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重要载体。传统教育出版机构开展K12数字教育业务,应充分利用纸质出版物的入口优势,借助移动终端(手机、iPad)将纸质出版物与互联网服务有效关联、高度融合,打通线下和线上应用场景,基于实际应用场景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所得即所需”的服务。这或许是一条较为可行的路径。市场上的刮刮卡模式、“二维码+微视频”模式、点读机模式、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4D点读书模式等都是这方面的积极尝试。
2. 研发基于实际应用场景的资源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目前,教学资源建设整体上存在总量不足、重复建设、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缺乏优质的、成体系的、可普遍应用的交互式基础数字资源。因此,2015年教育部工作要点强调“继续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力度”。实施翻转课堂首先需要以微课等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某种程度上承担了知识传授的责任,其质量决定了知识传授的效果。基于用户的实际应用场景,建设哪些关键资源以及如何保证这些资源的优质性必须优先考虑。
内容上,首先应建设基础性、示范性数字资源,包括数字教材、数字教参、数字教辅,以及与纸质出版物高度关联匹配的碎片化、多媒体、增值服务型资源,满足信息化背景下师生基本教学活动的需求;其次,可建设具有一定门槛的专业化、特色化资源(我们通常所说的区别于UGC的PGC),重点包括:①抽象内容的形象化,如几何图形的空间结构、磁场感应现象描述等;②宏观内容的可视化,如太阳系的运行、地壳板块的运动、洋流成因等;③微观内容的具象化,如DNA双螺旋结构、分子结构、细胞结构等;④展示事物的连续发展过程,如动物化石的形成过程、植物的生长过程等。
形式上,微课资源建设应做到:①整体开发和设计结构完整,技术规范,使一个个半结构化和模块化的微课,在整个系统中能以一定的结构组合,形成有意义的关联;②单个微课知识粒度细化,针对特定问题,分析学习者特征、教学任务和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指导单、微视频和不同层次的练习与反馈,并匹配学习辅助素材与工具,形成相对完整的“微课资源包”;③微视频短小精悍,针对性强,讲解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语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讲授方式由“一对多”变成“一对一”,正如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所说:“这种方式并不像站在讲台上讲课,而像与学生同坐在一张桌子面前一起学习。”
3. 试点数字化教学整体解决方案
实施翻转课堂需要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支持,包括移动学习终端、学习资源管理系统、在线交流互动平台、学习智能跟踪系统、进阶作业诊断系统、个性化资源推送系统等。当前,信息技术正在促进教学理念、方法、工具、内容和评价等各环节的全面变革。《2014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蓝皮书》(2014年5月28日)指出,技术与教育相互渗透,呈现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和系统开放化结构性改变。专家指出,平台服务生态化、资源汇聚共享化、知识创建协同化和学习服务个性化正在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在此背景下,传统教育出版机构应充分整合现有品牌、内容、技术和渠道资源,构建高效易用的教学应用平台、教学资源平台和教学管理平台,向学校(或区域)提供聚合数字教材、数字教学资源、教学工具软件、资源管理软件、后台管理软件等为一体的数字化教学整体解决方案,提升学校教学软硬件设备的使用率,提高教师备课、学生自学、课堂评测、考试评价、教学管理等智能化管理水平,实现教学资源的顺畅流通和共建共享。其中,资源平台支持用户生成内容,可采用“混合云”架构,即以学校云(或区域云)为基础,同时打通与“外部云”的资源与服务关联。应用初期,可考虑在学校(或区域)分学科、分学段试点,在使用过程中逐步丰富内容资源,优化平台功能,积累用户行为数据,从“微数据”到“大数据”;后期,再借助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工具进行统计分析,识别学习者的学习特性和认真情境,智能推送适配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满足用户个性化学习需求。
传统教育与线上教育范文5
争议1名师能否成为在线教育的核心?
“所有老师均为一线名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来自某知名教育机构”……在新一轮的在线教育中,“名师牌”无疑成为许多机构宣传的卖点。有一种主流观点认为,由于传统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名师的效应被大大弱化,“互联网打破了地域限制并具有可复制性,原来名师可以教100人,现在可以教1000人、1万人甚至更多,可以让更多人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目前来看,这种“名师化”效应在以100教育为代表的新型在线教育机构那里表现得尤为明显。在100教育官方宣传上,所有的托福、雅思老师均有5-10年的讲学经验。“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挖角新东方的名师,将挖角2000名。”100教育副总裁刘豫军曾发出如此豪言壮志。
不过,在教育观察者、网络营销专家毕汝杰看来,以名师为核心的在线教育模式并没有什么新意。“在传统的大班中,名师们依靠自己的影响力很容易拉来几百人,而依靠互联网的名师直播,实际上是把大课给放大了,本质上这不是创新。”
“我认为,互联网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去名师化’,到最后真正回归到课堂,以学生为主角。现在许多在线教育机构宣称的名师正在走入一个误区,它仅仅是营销手段,而不是互联网手段。”毕汝杰表示。
争议2免费模式能走多远
在这场在线教育的争夺战中,除了传统教育机构,如100教育、猿题库、决胜网、梯子网等互联网玩家成为重要力量。“我们不仅免费,而且永久免费。”上周,100教育的免费课终于正式上线。其实,100教育也不是第一个免费的,之前猿题库、尚友网、华图网校等已纷纷宣布免费。
“在目前情况下,由于资源的分布不均衡,线上教育可以很好地做线下的补充。但我认为,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有价值的教育产品绝不应该免费,因为教师是有成本的,知识是无价的。”决胜网副总裁南又心表示。不过她同时认为,在线教育产品中仍有部分可以免费,比方说靠免费产品来吸引更多有价值用户,从而转化为收费产品。
虽然“免费”目前尚未对教育行业产生实质性影响,但对于它是否可行、能走多远,业界也不乏质疑的声音。有业内人士认为,免费不是什么互联网思维,大家只需要回到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原点,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把中国很多传统企业忽视的事情做起来,就能完成纠偏的动作。“我坚信过度的免费在线教育炒作只能让人更加浮躁,最初是忽悠别人,最后一定会把自己忽悠了。”
争议3教育如何能真正在线化?
把传统的讲课内容、资料题库等搬到网上,或者说把黑板、讲台、老师、学生等从教室搬到网上,这就是在线教育吗?尽管目前绝大多数在线教育从业者在做的都是这两件事,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与真正的在线教育相去甚远。
“当前大家在做在线教育时普遍存在一种误区,大家都在做这些内容、视频、题库等等,我认为它只是教育在互联网上的一种呈现方式,它是在线的,却不是教育。也就是说,当前的在线教育是一种单向式行为:你讲的,我不想听;我想听的,你不讲,我想马上知道的,你没法告诉我。”赛通在线教育总裁廖祥兵分析称。不过,对于它的未来,他并不表现悲观,“至少在语言培训领域,单向性传播的局限已经被打破”。
传统教育与线上教育范文6
关键词:高校;教育类期刊;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7-0064-02
新时期,传统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催生了互联网产业,其对纸质行业的影响尤甚。特别是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发展,媒介形式不断更新,直接影响了期刊在内容生产领域的绝对地位,直接引发了期刊经营模式的动摇。而教育期刊在面对转型时,应充分整合内部资源,将自身的优势资源化为新的生产力,改变传统的体制机制的作用。
一、现阶段高校教育类期刊的生存现状分析
现阶段,传统教育期刊的确不再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如果经营方式继续单一化,运作方式上不发生改变,期刊市场很容易在未来的发展中进一步萎缩,因为数字化提供的信息确实在及时性和信息量上大幅度超越了期刊这种纸媒所能达到的效果。
(一)新媒介带来的冲击
1.新技术的冲击。以往的教育新闻从采集到编辑,排版到印刷,再到销售,有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而且更新速度较慢,时效性较差。但网络的普及使得网络新闻、手机新闻能够即时新闻,只要有网络信号,就可以使用各种移动设备实现新闻的实时与同步传送。教育期刊传播的速度最快也要以天为单位计算,即使是特刊,也难以与网络媒体在速度上时时传送相匹敌。同时,超文本的结构和超链接的下载方式,使得网络上的教育新闻信息呈现海量特点,各种新技术的发展已完全具备了改变传媒行业产业布局的能力。
2.阅读的开放性。传统教育期刊的传播相对而言是封闭的、单向的,信息的接收者只能被动接受信息,不能与信息的编辑和推送者进行实时互动、交流。但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思想交流、文化传播、技术成果转化等,读者可以迅捷而全方位地接受信息传输,同时网络还可以提供现场授课,声音和场景的在线,可以使读者高度参与、感同身受。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这些有色彩、有声音、动态的超文本构建成一个生动而又丰富多彩的新文本传输世界。
3.价格优势。在传统的纸媒行业中,读者须要支付单次购买费用或订阅费用来获取教育期刊讯息,而互联网行业提供的许多产品是免费的,如微信、微博等。对于读者而言动动手指、点点鼠标,就能从网络上获取知识内容,这要比其他渠道购买教育期刊来得更方便快捷。
4.先进的广告模式。相对而言,期刊上刊登广告使用的表达方式是有限的,静态的图片和文字很难打动读者,纸质的材料更是限制了广告的可复制性,从而限制了传播范围。网络广告却因交互性强,操作灵活快捷,程序简单,成本低廉的特性成为商家心中的第一选择。
(二)新媒介引发的问题
面对互联网大潮的冲击,期刊的发展必然面临着重重挑战,但新媒介在迅猛发展的同时自身也有弊端,在教育期刊上体现较为明显。
1.海量信息的甄别。新媒介的发展直接将读者带入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的信息在给读者提供便捷的同时,也使其产生了困惑,面对过量的信息,读者大部分时间都在搜索、筛选、甄别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网络上的信息不全是经过慎重审核发出的,并不能保证每一条信息的准确性,因此时间被浪费,这给读者阅读带来了困扰。
2.加剧了受众阅读和思想的平面化。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教师压力越来越大,阅读的时间也越来越碎片化,思想越来越快餐化,新媒介的出现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求,但同时也加剧了教师阅读和思想的平面化、快餐化。教师很少像阅读纸质教育期刊一样探究根本,思想流于平面化,不利于深度思考问题的本质。
二、现阶段教育类期刊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分析
当下,教育期刊作为教育信息的传播媒介,在角色、技术革新、行业融合和管理体系的背景之下,其所经历的战略转型具有一般的路径特点,也具有传媒行业自身的内容特点,即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和期刊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一直存在,这是传统教育期刊在历次战略转型过程中始终不变的。因此,传统教育期刊必须在新的发展态势下努力探索,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突围之路。
(一)变化因素
1.读者需求升级。随着国家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化的不断深入、要素市场的逐步完善,促进了人们在阅读方式上逐渐被多样化的方式取代。教育期刊在读者需求不断升级的背景之下,进行必要甚至超前的内容、业务、技术和战略升级已经成为决定自身发展和生存的头等大事。通过对一些重要读者在需求评价及自身核心竞争优势方面的客观考察,教育期刊在产业中重新定位,可以避免因无法满足读者当前需求而被淘汰。
2.传媒产业的大融合。站在传统的纸媒角度,要从教育期刊本身所秉承的使命与经营理念上把握转型的概念,避免因转型而带来的本色消失。不能盲目顺从新媒体时代读者的需求变动,教育期刊融合的过程也可能是自己被新媒体吸收、改造和兼并的过程。否则会出现越变越落后、越转越被动的局面。
(二)不变因素
1.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一直存在。目前,人类社会正处于信息巨变的时期,如何通过传统媒w进行信息筛选,以最小化的成本实现信息的最大化价值,是教育期刊在发展中的必经环节。实践证明,教育期刊可以通过自身的优势地位与特殊资源进行整合,为信息接收者的读者提供信息核心和附带信息产品的服务,这是传统期刊依然可有所作为的基本依据。虽然信息获取的内容与形式会跟随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但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依然存在,教育期刊在这种持续存在的信息需求面前,会依据读者信息的具体需求特点,进行有效的信息创新与运营模式探索。
2.信息的传递需要中介。虽然在当前阶段,新媒介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传统纸媒本身的突出特点,但是从根本上而言纸质期刊在整合行业资源、实现全媒体的战略转型上,依然不会动摇其作为传播中介的地位。纸质期刊有着无可替代的信息的权威地位、存在着真实可见的读者体验,因此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中介地位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三)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1.坚持内容为先。无论是传统的纸质期刊还是数字媒体,最主要的还是有吸引读者的内容。的速度、承载的形式、版面设计只是吸引读者的次要因素,没有成功的内容吸引读者,肯定不是一个成功的媒体。因此,纸媒必须坚守内容为先,坚持向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文章。教育期刊在此方面存在自身优势,在后续跟进和深度报道上有内涵、有价值,独树一帜,对内容的未来发展会提供权威性报道。
2.塑造良好的公共形象,保证传播价值。作为服务于教育者的教育期刊,必须在浮躁的大环境下恪守新闻伦理,坚持道德底线。坚持调查的深入性、话语的权威性,为公众与读者提供确凿的内容,使其拥有更权威的信息。只有先正己,才能正后人,从而建立起在读者群中的公信力。
在移动碎片阅读时代,碎片化信息传播与思维模式盛行,更多的噪声信息影响大众的正确社会认知。网络信息广,速度快,导致信息的真实性下降,而纸质期刊专业化的媒体采编体系和队伍,成为网络杂乱和不实信息的矫正器,能提供更为准确和权威的信息。以言立信,从而继续保持教育期刊的传播价值。
3.细分市场,采用与时俱进的营销模式。从市场的实际需求看,应找准定位,细分读者市场。定位是杂志的关键,杂志办给谁看,受众接受程度如何,根据受众的眼界、视野、品位等来细分市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杂志气质的体现。所以在一个细分领域内有效寻找到自己的目标客户,通过为他们提供线上线下的优质服务来吸引他们,教育期刊应更多地利用已建立好的良性营销渠道,继续密切与顾客的关系,为他们提供增值服务。改进发展模式,从线上走到线下,将读者从线上吸引到线下,既吸引线上客户也促进线下的销售,实现线上的盈利,从而实现增长。这种增值服务具体表现为落地活动,覆盖期刊所在的区域或者行业,做顾客的全方位服务者。
4.实现全面产业升级。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和作
用,善于使用新技术提升传统期刊的形象与表达手段,整合现有的所有媒介手段,将读者的各种注意力整合在一起。也要利用媒介整合平台,实现产品的推广和资源的共享。
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价值衰减或转移,可能预示着事物的衰减,但并非一定是衰亡。传统教育期刊既然拥有存在的价值,就不会消亡。整合自身资源,找准自己的定位和着力点,以此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寻找一条可持续的、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刊之路。
参考文献:
[1]安璐.学术期刊主题可视化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
版社,2011.
[2]巴红静.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发展战略制度设计与路径
选择[M].长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
[3]单亿春.下一个出口纸媒的革命之路[M].北京:新华出
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