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第一个阶段先由镇人普办陈谦同志列出并分析了龙颈镇人口普查底册录入阶段所发现的问题,再由何伟雄同志对龙颈镇底册录入情况进行通报,最后由李水泉同志作底册阶段录入的总结并进行了正式录入阶段的动员,李水泉同志对正式录..." />

人口普查的必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口普查的必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口普查的必要性

人口普查的必要性范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sz1101314”为你整理了这篇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 noextractcontent="true">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登记标准时点的钟声已经敲响,为进一步加强正式普查业务水平,有效保障正式普查工作顺利完成,11月2日上午,龙颈镇召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会议。龙颈镇委副书记李水泉、副镇长何伟雄、镇人普办成员及全镇41个村(社区)的信息处理员等人员参加会议。

" noextractcontent="true">会议第一个阶段先由镇人普办陈谦同志列出并分析了龙颈镇人口普查底册录入阶段所发现的问题,再由何伟雄同志对龙颈镇底册录入情况进行通报,最后由李水泉同志作底册阶段录入的总结并进行了正式录入阶段的动员,李水泉同志对正式录入阶段提出了三点工作要求:

" noextractcontent="true">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各有关部门、各村(社区)要充分认识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切实强化领导,统筹部署,精准施策,结合实际明确目标和任务,集中力量和资源从严从实从细按部署落实短表登记工作任务。

" noextractcontent="true">二是要强化责任担当,分工合作,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各村(社区)驻村工作组要对本村(居)底册录入情况做到“底数清、分配明”。镇干部与村干部合作,按照镇统一部署完成进度任务,不断提高保质保量完成人口普查工作的意识。

人口普查的必要性范文2

从7月12日开始的为期五天的区第六次人口普查综合试点工作马上就要结束了。刚才区人普办调查业务组组长应再福从技术层面对试点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参加综合试点的同志们经过艰苦奋战,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天气热等诸多困难,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周密计划,各项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区级综合试点任务,达到了演练重要过程、检验实施方案、探索工作方法、锻炼普查队伍和积累工作经验的目的。借此我代表区人普办向为这次综合试点工作做出积极贡献,辛勤付出汗水的全体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

下面,我就这次综合试点情况和下一阶段工作安排,讲几点意见。

一是对综合试点的基本评价和收获

本次综合试点模拟机构成立、宣传动员、清查摸底、业务培训、普查登记填表和审核、质量抽查、试点总结等七个环节,完成了试点区域545户人口的调查登记工作,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圆满成功。这为全区人口普查的正式开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收获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领导重视,组织协调规范严密。这次综合试点是全方位、全系统地模拟演练的过程,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市人普办副主任张旭峰参与了区级综合试点并就人口普查工作开展进行了指导;区副区长屠国富亲自为试点工作作了重要讲话,对我们全体普查员提了要求;街道林生健副书记也就此次试点工作作了发言,为我们此次试点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街道人普办王官忠主任忙前忙后为我们提供了后勤保障。此外,我们成立了区级人普综合试点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试点工作,明确了试点办公室内设工作组的责任分工,实行层层负责制,做到分工明确。为保证入户调查有条不紊进行,根据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划分了21个调查组,模拟21个小区,实行组长负责制,分组调查,共同协商解决试点中的难点问题。

二是深入宣传,氛围营造取得成效。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利用各种方式开展宣传发动,让调查对象了解普查、理解普查、支持普查。一是印制人普宣传图标、《致被调查户的一封信》共计700多份,提前在试点区域内进行张贴和发放宣传。二是在试点期间,街道人普办组织人员在试点区域悬挂40条横幅和60多条标语,并出动宣传车播放人口普查知识,进一步扩大了综合试点的影响力和宣传面。三是在整个试点之前,我们通过农民信箱向全区37740户群众告知了试点信息,并借此了宣传我们的人口普查工作。四是在试点期间我们还组织协调了电视台、今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综合试点进行了跟踪报道,宣传人口普查的重要意义和综合试点的必要性。

三是重点突出,培训清查扎实有序。这次试点授课时间不长,但担任授课的应再福、辛峰、罗景文、喻俊杰等同志自参加市级试点、省级培训后,就依据区实际情况穿插了生动形象的实例准备培训课件,并在区人普办内部进行多次试讲,应该说这次业务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所有参加培训的人员都能认真听课、勤做笔记、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现了良好的肯学习、肯钻研的良好精神风貌。整个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业务水平。

四、积极参与,骨干队伍得到锻炼。我们要求区人普办和各镇、街道人普办的业务骨干全程参与划区绘图、清查摸底、入户登记等环节的工作任务,尽可能地熟悉人口普查的工作流程和基本框架。虽然综合试点正值夏热酷暑,工作非常辛苦。但参会代表都很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紧紧抓住短短几天的试点时间,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试点工作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工作中去。这种对人口普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也是我们搞好综合试点的宝贵财富。

本次试点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试点地区人员分布状况复杂,出现了流动人口、集体户口、人户不一致等情况。一是小区划分时不够细致。我们当时考虑是每个小区大概在25户到30户之间的,但是实际上很多小组超过了这个数量,有的甚至达到了50多户,这个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前期在小区划分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么多,小区的划分还有带着主观性,从这次试点的情况来看,大家要回去对于辖区内的小区划分要重新有个认识,小区是不是划得太大,这个大不是指地域大,而是指人员的数量太多,是不是很复杂,特别是外来人口的集聚地等等,都需要去排摸。二是调查对象也有不配合。尽管大部分调查对象还是不错的。但有些调查户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还没有达到我们表格的要求,出现报表填报时的难度。这种现象在我们以后普查全面铺开的时候还会很明显,大家要做好心理准备。三是培训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尽管我们的讲师团之前在办公室进行了试讲,各位老师之间还进行了沟通。但是,在培训过程中还是会出现由于理解偏差出现的一些不同的想法,看法。所以说沟通很重要。四是小区基础资料的掌握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说是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死亡人口、出生人口等等情况的基本掌握,尽管前期人峰 社区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着数据不够用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下阶段进一步挖掘基础资料。五是调查表的质量问题。我们这次试点一直强调不求完美,而是想通过试点对我们的以后的工作步骤做一个展示和明确,让大家在以后的组织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方便大家在各自乡镇的工作指导。因为各位是各镇抽调过来的精英,报表的质量相对来说还是不错的,但是让村居调查员做得报表质量规范与否是很让人担忧的。

二、对做好下一步人口普查工作的三点要求

一是思想上的要求。对于做好人普工作我觉得我们要用三个词来形容他:快乐、责任、科学。快乐,指的是做人普工作要快乐。在座各位很多人一开始知道要做这项工作,很多人心里有想法,不愿意做,工作平白无故多了一份,现在是工作做得越多,压力越大,事情做砸掉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到上级领导批评的可能性也很大,基于这种风险,大家思想上还是有包袱的。那么我觉得从今天开始,我们都要甩开这个包袱。责任,我一直觉得一个人只要有责任心就可以弥补很多的缺点,责任心会让我们思考很多东西,会让我们对自己的工作很喜爱,会让我们静下心来做事情。科学,科学是我们这次人普工作的一个原则,我们不能力求面面俱到,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哪个方面需要我们花精力去钻研的,哪些需要下功夫做的,这需要在座的各位进行总结和思考,我们要打有准备的仗,不能盲目行事。

二是下阶段重点工作要求。

这次综合试点的结束,表明人口普查工作即将全面开展,也已经进入到关键的组织实施阶段。因此,我们必须抓重点、抓难点、抓薄弱环节,取得实效。

一是抓学习。一要学习上级的文件。前期我们根据省市的普查方案有发了很多的相关文件,有普查工作方案,宣传方案、普查工作进度表等等文件。这些文件为我们的普查有指导性和方向的作用,是我们工作的拐杖,各镇街道的人普办要组织人员进行这些文件的学习。二是要搞懂我们试点中的各个环节的流程。三是要学习普查需要的各种报表填写。特别是清查摸底表格、短表、长表等表格里面的各个指标的设置,特别要熟悉那些遇有逻辑关系的指标。各镇街道人普办一定要掌握好哪个指标是重要的,有的放矢。

二是抓宣传。从目前来看,各镇(街道)关于人普的宣传工作做得步调不一,有些镇(街道)做得不错,这个还涉及到信息报送的问题,信息报送不够及时,即使你们做了,我们也不清楚,可能你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现在有自己的人普网站,还有自己的qq群,还有人普简报等等,你们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来展示你们镇街道的人普风采,这样我们也有了报送的基础资料。同时,我们更需要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让人普工作得到群众的理解、支持、配合。那么各镇街道要各显神通进行人普宣传,大型的广告牌、宣传车、板报、标语横幅,广播等传统的宣传工具要一应俱上,还可以利用妇女、老年人、青年、学生等群体进行宣传。

三是抓培训。各镇街道结合试点工作考虑怎么抓培训,要的什么样的培训效果做好,特别是针对我们现在的普查员的现状。

四是基础资料的收集,基础资料现在收集的越详细,以后就越方便,底数搞清楚了我们才更加便利的开展人普工作,其中包括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死亡人口、出生人口。

五是前期工作的完善。下面几个工作是需要完善的,一是普查员选调。我们全区目前有普查指导员394个,普查员1800人,按照市里的计算标准户籍人口加上流动人口加上户籍人口在全区范围内的流动,起码要登记80万人的计算的话,那么我们还需要普查员至少是800个。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按照他们的计算方式做,不过这也是一个参考,你们也要测算一下,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在补选小区普查员的时候,要考虑素质的问题,要尽量在退休的干部、老师、年轻待业在家的大学生、计生专干、流管员等当中选。接下来公安要搞户口整顿,按照今年的政策,户口整顿员就是普查员的一部分。二是划区绘图。普查小区的划分的问题,区人普办将各位的小区图和村图会返还给各镇街道,各位可以着手做小区图的完善,一是重新审视一下你们的编号,编号有没有严格按照从西北角开始从001小区以顺时针的方式划同心圆的来排列;二是你们的小区图上建筑物是不是有变化,道路是不是有变化,都要进行检查,如有变化,要补上。

第三个要求要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普查数据质量是衡量普查成败的生命线。那么,如何保证数据质量?其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普查数据质量目标管理体制。在普查队伍建设方面,严格实行工作目标和岗位责任制,提高普查人员的责任心;在业务培训方面,强化培训质量考核制,把业务差错消除在发生之前;在调查登记方面,要建立数据质量责任追究制,坚决杜绝弄虚作假。

人口普查的必要性范文3

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是指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各教育要素的作用,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达到由教师、学生、教育环境等要素的相互作用与和谐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效应,并最终形成思想品德教育的“同向合力”。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是达成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目标重要保障。在完整的教学有效性含义下,教学效益的内容是丰富而完整的,具体到思想品德课,学生通过有效教学应该取得的进步可表现在:学生的正确认知、理想信念、卓越能力、良好行为得以全面协调发展。

一、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实现有效教学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表现为:学生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学生积极承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个人的责任;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的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例如,本学期,根据学校安排,我做了一节公开课。

这一课型主要以评议上一节所做习题为主要内容,通过师生共同评议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让有效教学真正得有效。让学生在分享与竞争中进行情感的碰撞与融合,在与教师的思想进行冲突、对比中体验思维的差异,形成正确的学习策略。

本课时我采取小组合作、组间交流、教师点拨的形式来进行,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一)分组原则:242(将学生以8人一组分为4组,按前几次考试的综合成绩,每小组中有2个85分以上的学生,4个60—80分的学生,2个60以下的学生,力求实力均衡)。

(二)活动程序:

1.两组之间交换试卷进行修改,将修改意见写在纸上并签名,修改完成后,将试卷连同签名的修改建议交还原组成员。

2.个案展示:由本组内成员进行完善补充,有效得1分;其他组成员补充完善,有效得2分,针对同一个问题一个人只有一次机会。教师归纳总结。(在此期间学生要综合各方面意见进行答案整理,并写在我的修改栏)

3.上交试卷。

(三)评价机制:

根据课上表现得分,修改意见得分、组内成员试卷得分,合计出本组总分。根据得分评出三星组、两星组、一星组,潜力组。并将各组评选情况在班里长期公示。转贴于

(四)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学生修改其他小组的试卷,充分实现了人人有事做,个个须努力的目标。

第二个阶段,学生个案展示中,我把每组学生中典型的答案向同学们展示,而且标上学生姓名,让本组成员进行分析、修改、补充,这一做法,其实是我与学生的一种无形的精神交流,学生能感受到他在老师心目中有一定的位置,这是一种鼓励与支持。其他学生对本组成员的答案进行点评时,倍感亲切,而且是竭尽全力的,这里充满了知识的运用,情感的迸发,能力的提高。

第三阶段,教师总结,这一环节,我采取一题一结的方式,我的总结不是对“完美”答案的展示,而是学生“不完美答案”到“完美”答案的生成。不是,消灭掩盖学生的错误,而是,故意晾晒学生解决问题的缺点,晾出来,让大家看清,让大家品透,之后,向完美前行。

二、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

1.在创设参与教学情境中实现有效教学。

参与教学情境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情境。这种情境重在通过学生参与来实现有效教学。它要求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进行演绎,使学生变成课堂直接参与者,课本内容的表演者,参与教学情境既生动活泼,又能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及表演、演说能力。

2.在创设专题教学情境中实现有效教学。

思想品德课的品质魅力在于它的与时俱进。因此,通过创设时政专题教学情境,可以运用社会热点,促进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关注。专题教学情境是指在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结合教学工作实际,选择一些与教材相联系的材料,如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问题、法制案例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问题为中心,采用专题研究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学的一种情境。切中了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使学生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完成了学习任务。

人口普查的必要性范文4

[关键词] 老龄化 老年人力资源

一、中国面临严峻的老龄化挑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快速增长的人口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人口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偏重人口数量的控制,而且这种偏重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即使在今天中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更替水平的情况下,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加之人口发展的惯性,使中国仍面临着巨大的人口数量压力。然而,正当人们讨论如何控制中国的人口数量,为每年新增加的1000多万人口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而担忧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也正在悄然地老化。它使中国又面临另一个挑战:人口老龄化。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于2000年11月1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登记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1年3月28日公布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公报表明2000年全国总人口为126583万人(这是中国大陆的人口总数,包括250万现役军人在内。在大陆进行人口普查的前后,香港、澳门和台湾也相继公布了当地的人口数据。其分别为: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于2000年6月30日公布的香港现有人口数为678万;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于2000年9月30日公布的澳门现有人口数为44万;台湾当局于2000年12月公布的中国台湾省和金门、马祖等岛屿的人口数为2228万;所以,2000年年底中国的人口总量应是大陆人口、香港人口、澳门人口、台湾人口之和,即126583+678+44+2228=129533万人。本文主要针对中国大陆的人口老龄化情况进行分析,所以文中的人口情况就只考虑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情况),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许多文献中都表明“200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7.0%”是不准确的),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8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9个百分点。根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我国2004年底60 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了16035.5072万(此数据是将各地区加权汇总的60岁及以上的人口数据相加后除于0.966‰的抽样比得到),占全国总人口的12.34%;65岁及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了11108.0745万(此数据的计算同上),占总人口的比重的8.55%。按照国际标准,目前我国已经跨入了老龄化国家的行列。可以看出我国在老龄化进程上是加速前进的。预测表明,65岁及以上人口在2050年达到最高峰值3.23亿,占总人口比重的23.07%。

与其他已经成为老年型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历程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人口老龄化速度和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增长快;二是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而提前出现。以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为基础按中位方案所进行的中国人口预测的结果表明,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正在迅速地老化,年龄结构正在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但各个时期的老化速度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0年~2000年,中国人口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第二阶段为2000年~2020年,这时中国将变成典型的老年型人口的国家;第三阶段为2020年~2050年,这一阶段将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严重阶段。令人担忧的是,在中国人口总体老龄化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也在不断老化。据人口学家预测,本世纪上半叶高龄老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是51‰,而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总人口在达到峰值前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可能只有7‰。毫无疑问,高龄老人是增长速度最快的人群,而老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高龄老人,因为大多数60岁~70岁的老年人尚有生活自理能力,而8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需要照料,带病生存甚至卧床不起的概率最高。庞大的“中老年”和“老老年”人口无疑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如果分地区考察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问题,这一问题则更为迫切。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总的格局是农村地区快于城市地区,汉族地区快于少数民族地区,东部地区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到1998年底,已经有近一半的省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或基本接近10%,率先成为中国首批老年型省区。从中国人口老化的地区差异上看,中国人口已经自东向西开始老化,而且速度将越来越快,在不久的将来,这一“灰色浪潮”就将席卷全国。从这一点上看,中国的人口并非到2000年前后才突然地成为老年型人口,老年人口问题也并非到下个世纪的某一天才突然严重起来。人口老龄化本身是个动态的过程,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是动态的。就中国的整体情况而言,目前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影响还没有特别显性化,但就局部地区的情况而言,形势已经相当严峻。如1993年上海人口开始负增长,目前上海最主要的人口问题并非生育水平问题,人们更关心的是人口结构问题,尤其是人口的老龄化问题。

二、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1.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压力

正如人们关心人口数量一样,人们之所以关心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出自对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们考虑的主要是人口总量变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而对人口结构特别是年龄结构的变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口老化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比人口总量变动对发展的影响更大,因为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同人口数量的增长一样,会给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远比人口数量的增长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要复杂得多。如果我们只考察人口总量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将所有不同年龄的人都视为具有相同特征的“同质”的人,这样的考察方法会抹煞不同年龄的人不同的社会经济含义。事实上,不同年龄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特征,是“异质”的人。

中国2004年底约有16035.5072万老年人口和25037.8881万未成年人口,从数量上看,同作为消费人口的老年人口和未成年人口,二者的负担孰轻孰重,一目了然。但如果我们考虑到这两个不同年龄组的不同的社会经济特征,我们就会发现,老年人口和未成年人口并不是简单的1:1.56的关系,中国赡养其目前的1亿老年人口也并不一定比抚养其1.56亿未成年人口简单。因此,考察年龄结构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研究,它会使我们能更准确地把握人口变动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产生的巨大影响之一,就是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根据人的生命周期理论,随着人的生命延续,当步入老年以后,体力、智力等均会趋于衰退,劳动参与的能力也就随着减退。对于某总体人口而言,当该总体人口进入老年型,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时候,劳动参与的能力减弱,导致劳动参与率的降低,老年抚养比的增加,从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的生育水平在短时间内下降,少年儿童人口比例急剧降低,老年人口比例相应迅速提高。在一定时间内,少年儿童人口比例的下降幅度,高于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幅度,带来了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相对上升。现在中国正处在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中出现的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率较高、社会抚养比较低的过程,能够创造出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人口红利”时期。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在今后若干年内,15岁~64岁年龄组的人口比重将继续增加,到2013年左右达到最高值72.1%,随后将处于逐年下降的趋势中;从绝对数量看,劳动年龄人口在2016年左右达到最高值,为9.97亿人左右,随后逐年下降。2030年以后,人口总抚养必将随着老年抚养比的迅速提高而大幅度攀升,并最终超过50%,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低抚养比的“人口黄金时代”也将于2033年结束。

尽管中国目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还在逐年增加,但是2004年春天开始,从沿海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始,进而发展到劳动力流出地区的“民工荒”、“技工荒”,劳动力出现短缺的最初信号早已经出现了。另外劳动力短缺端倪还反映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即人们可以观察到劳动力供求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劳动力需求数量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上升。自1998年以来,城市劳动力市场压力的一个主要表现时,用工单位的需求人数少于求职人数,在很多年中两者的比率明显小于1。但是,该比率最近有提高的趋势,例如2005年第一季度最高比率为0.94,第二季度为0.95,达到空前水平。在中国多年以来就业压力一直很大的情况下,出现了上述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相对数量的变化。中国已经开始从劳动力“无限供给”转向劳动力“有限剩余”。尽管有人可能不同意这种观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劳动力供给已经出现了结构性的短缺了。

所有的预测结果和客观事实都显示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今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的变化,将不同于长期以来我们观察到的趋势,从动态的角度看,劳动供给状况不容乐观。

另外一点,我国的人口转变主要是在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下提早完成的,相应的老龄化是在人均收入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的发展阶段上发生的。目前,生产要素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并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即还没有从劳动力丰富的禀赋结构,转向资本丰裕的禀赋结构,因而还没有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中获得比较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过早的出现劳动力供给减少的现象,就会导致工资水平上涨,意味着中国失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

不容乐观的劳动力供给状况和愈来愈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在2030年到2050年将进入最严峻时期。从时间表上看,留给我们的准备时间只有短短的23年。正如联合国和有关国际组织警示的:人口现象是一个长周期事件,解决人口问题必须要有足够的提前量。目前,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物质、制度等各种准备还不足。在未来的23年时间里,要全方位地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准备,不仅时间十分紧迫,而且压力十分巨大。

所以,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找出对策来应对这些挑战。其中一个一举两得的对策就是开发利用我国存在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巨大的劳动力储备――老年人力资源。

三、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可行性

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是必要的、迫切的,而且也是有可能的。

首先,从人力资源的概念上分析,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是可行的。所谓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或劳动力),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既包括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也包括法定劳动年龄以外具备世纪参与社会性活动能力的人口。这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的含义,不应受年龄大小和在业与否的限制,其中也包括健康的、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口。

其次,从可开发的老年劳动力年龄上看,我国目前仍沿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的退休年龄:男性60岁(工人55岁),女性55岁(工人50岁), 而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2000年已达到男性69.63岁,女性73.33岁,据预测,2050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男性将达到78.5岁,女性为82.9岁。如果届时我国的退休年龄保持不变的话,人生的四分之一状态将处于赋闲状态。

第三,我国可供开发的老年劳动力数量也是非常巨大的。因为我国退休年龄的制定低于联合国老年人的划分年龄,再加上国内一些地区提前退休情况严重,如果这些退休后的人们无所事事,无意之中就加剧了我国老龄化的程度。如果我们将65岁以前退休的人口数加上65岁~74岁之间的低龄老年人口数,就会得到一个很大的劳动储备量。这个潜在的劳动储备量在2004年就达到了15678.541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2.06%。如果这些潜在的人力资源被充分利用的话,有许多经济问题就会被很好地解决。

第四,我国老年人的身体素质也符合开发利用的要求。在长寿时代里,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在逐渐的提高,退休人群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身体健康、精力旺盛的低龄老年人。在农村,老年往往没有明显的界限,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们就会劳动到自己不能劳动为至。

第五,老年人力资源有着其他人力资源群体所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如经验的优势、文化的优势和关系的优势等等,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老年人才资源,这些都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所急需的。

第六,老年人本身有继续为社会作贡献的意愿。尽管我国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的氛围,但是有些调查已经表明,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意识强烈。

四、结论

早在2002年4月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联合国世界老龄大会就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积极老龄化战略――《2002年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它的主要含义有两点:其一,老年人不是社会的包袱,而是全社会、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同时还是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其二,倡导老年人自身要以积极的、健康的姿态参与社会发展。我国的老龄化具有“未富先老”的特点,老龄化人口增长过快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为此,我们更应与时俱进的与国际实施的积极老龄化战略接轨,切实把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列入议事日程,通过开发和利用,把我国老龄人口压力转化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人力资源动力。

参考文献:

[1]张翼.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A]. 汝信、陆学艺等主编. 社会蓝皮书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 2001年3月28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CD].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4-1人口数及构成 ;4-6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2004)

[4] 田雪原 王金营 周广庆 著. 老龄化:从“人口盈利”到“人口亏损”[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61页

[5]于学军. 中国人口老化问题研究综述 [OL].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CD].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4-6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2004);4-9各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004年)

[7]蔡 主编. 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7――人口转变的社会经济后果[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4月,第一版,149页

[8]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R]. 2006年2月24日

人口普查的必要性范文5

关键词:三峡库区;人口预测;动力学模型;人口控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148-04

一、三峡库区人口发展预测的必要性

人口是反映国情、国力基本情况的重要指标,是研究区域经济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分析人口现状、制定发展规划首先要考虑的基本问题。科学的人口预测是制定和实现社会经济各项战略设想的出发点,是制定正确人口政策的科学依据。

长江三峡库区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组成部分。三峡工程自1993年开始兴建,到2009年建成,最终正常蓄水水位高达175米,淹没涉及湖北的的夷陵、兴山、秭归、巴东和重庆的万州、涪陵、渝北、巴南、巫溪、巫山、云阳、奉节、开县、忠县、石柱、丰都、武隆、长寿、江津以及重庆市区20个区县(自治县、市),总面积约为5.83万平方公里。三峡库区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重庆库区15个区县中,有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县10个,市扶贫开发重点县两个,绝对贫困人口64.4万,占全市贫困人口总量的70%,相对贫困人口193.9万,占全市总量的70%左右。

重庆市直辖以来,库区人口控制问题取得了很大成绩。据统计,2004年与1997年比较,人口出生率由12.2%下降为9.61%;人口自然增长率从5.29‰ 降到3.83‰;合法生育率由88.73%提高到92.39%;为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然而,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库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三峡库区人口稠密、经济不发达、城镇化程度低、生态环境脆弱,人口承载能力极差等问题尤为突出。

为了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加强库区人口预测和控制,因此建立一个人口增长预测数学模型对三峡库区人口增长的短、中、长期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三峡库区人口预测动力学模型

英国统计学家Malthus曾得到经典的人口发展模型[1]:

设时刻t=t0时人口数为x0,时刻t的人口为x(t),x(t)可视为连续、可微函数,r是人口增长率(常数),于是x(t)满足微分方程的初值问题:

=rxx(t0) t=t0 (1)

解初值问题(1)得:

x(t)=x0ert (2)

由此模型可以看出,人口总数是按指数无限增长的。当t∞时,x(t)∞(r>0)。

显然,此人口模型只能用于短期预测,因为生存空间的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只能供养一定数量人口,当时间趋近于无穷大的时候,人口总数不可能达到无穷大,所以此模型不能用于长期预测,必须进行修改。

由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率r是时变的。为此,我们修正Malthus人口模型,即得到三峡库区人口发展预测动力学模型:

=[a-b(t-t0)]P(t)P(t0)=P0 (3)

式中假设r=r(t)=a-b(t-t0)为时变的人口增长率,a和b为参数。求解得:

=[a-b(t-t0)]dt

即,ln|P(t)|=at-b(t-t0)2+lnC

注意到(3)中的初始条件,则初值问题(3)的解为:

P(t)=eat-b(t-t0)2 =P0ea(t-t0)-b(t-t0)2 (4)

另外,如果已知t-t0时,r =r0及t=t时,r =rt,由假设可得如下方程组:

a-b(t0-t0)=r0a-b(t-t0)=rt (5)

解方程组(5),可求得a和b。于是将a和b以及初始值P0代入(4)式中,即可求得三峡库区在t年的人口总数P(t)。

根据长江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土地、矿产等资源在一定时间内允许承载人口数量的极限,将三峡库区人口最大限度Pn=2 200万人[2],依据重庆市政府确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r0=3.83‰ [3],以2010年为初始基年,t0=2010,t=2060,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人口数据,P0=1 900万人(见表1)。则按(4)式计算,2060年人口增长率按线性规律变化时,应该下降到rt。于是,rt可如下求出:

a-b(t0-t0)=0.00383a-b(t-t0)=rt (6)

解方程(6)得:

a=0.00383b=

三、模型的Mathematica软件求解

将a,b,P0,t0和t代入(4),用Mathematica计算代码如下:

r0=0.00383;

a=r0;

t0=2010;

t=2060;

b=(1/(t-t0))*(r0-rt);

p0=1 900;

pt=2 200;

NSolve[p0*Exp[a*(t-t0)-0.5*b*(t-t0)^2] pt,rt];

Expand[N[a*(t-t0)-0.5*b*(t-t0)^2,5]];

p[t_]:=p0*Exp[a *(t-t0)-0.5*b*(t-t0)2];

r[t_]:=a-b*(t-t0);

plist=Table[p[t],{t,2010,2060,10}]

rlist=Table[r[t],{t,2010,2060,10}]

算得rt=0.00203=2.03‰

由上可知,从2010—2060年,全国人口增长率按线性规律减小时,则应该下降到2.034‰ 。据此可推算出各年的人口增长率和人口总数应该(如表2所示)。

用MATLAB做出三峡库区2010—2060年人口趋势图,程序如下:

r0=0.00383;%人口初始增长率

rt=0.00203;

t0=2010;

t=2060;

p0=1 900;

a=r0;

b=1/(t-t0)*(r0-rt);

t=[2010:1:2060];

p=p0*exp(a*(t-t0)-0.5*b*((t-t0).^2));

plot(t,p,’k-’,’LineWidth’,1.5);

xlabel(’年份(年)’),ylabel(’人口总量(万人)’);

title(’2010—2060年三峡库区人口趋势图’);

grid on;

图像(如下图所示):

从以上三峡库区人口预测表和图形可以看出,到2060年把三峡库区人口控制在最大环境人口容量2 200万以内,必须下大力气实行计划生育,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人口增长率逐步下降到2.03‰ 。为此,提出几点对库区人口发展工作的建议。

四、库区人口发展工作建议

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直接影响库区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瓶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人口问题将有利于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为此笔者建议:

1.坚持现行“城区稳、库区降”的生育政策。库区生态、环境、粮食、不可再生资源承载力有限,要实现库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

2.开展“关爱女孩行动”,采取综合措施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加强对广大农民进行“生男生女都一样”的宣传教育,对其独生子女按照城市独生子女待遇同等对待;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女孩及其家庭的社会政治地位,提高女性受教育水平、科学文化素质,拓宽妇女就业门路,增加就业机会。多措并举,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

3.大力发展库区生产,繁荣库区经济。推动城镇化进程,扩大就业,增加老百姓收入,繁荣库区经济,并增加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经费投入力度。鼓励和提倡人口合理流动,繁荣库区经济,减小库区居民生存压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强生态移民,防止库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增强库区承载和防灾能力。

4.积极自主研制和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引进长效避孕药物,对农村尽可能做到免费或成本价供应;大力推广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并给予一定比例的津贴,让农民也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国家公共福利,这有利于进一步消除一对农民夫妇只生一个独生子女的后顾之忧。

5.加大教育和人才投入的力度,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充分发挥科教和人才对库区建设的主导作用,为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把贫困地区的发展方向调整到以人力资本投资为主的发展道路上来,把扶贫开发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人口素质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 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2] 唐晓平,舒克盛.三峡库区人口承载力的动力学模型研究[J].南方人口,2007,(4).

[3] 温永高,杨应敏,欧阳文.三峡工程重庆库区人口计生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5).

[4] 重庆市统计局.重庆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N].重庆日报,2011-05-03.

[5] 宜昌市统计局.宜昌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N].三峡日报,2011-05-30.

[6] 恩施州统计局.恩施州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N].恩施日报,2011-05-14.

The Dynamic Model and Computing Research of Population Prediction for

the Yangtze River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GAO Wen-yao,ZHU Rui-bin,CHEN Xin,PANG Huan,ZHA Zhong-wei

(College of Mathematic and Statistic,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Wanzhou 404100,China)

人口普查的必要性范文6

关键词:非法 鉴定性别 入罪

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B超等影像医学的开展和普及,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走高,并且越来越严重。1990年以后,婴儿出生性别比继续升高,已经高达117以上,大大超出正常值106,而且迄今未见有下降的趋势,人口出生性别比的严重失衡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以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情况为基准,中国0岁-15岁之间的男性总人口与同年龄段的女性总人口相比,大约多出1883万人。2010年后,这些人群开始逐渐进入婚龄,男女婚龄人口的比例失衡问题将会凸显:农村成年男性中的某些困难人群会遭遇严重的“娶妻难”,买卖婚姻现象会加剧,婚外会增多,家庭稳定性也会受到冲击,并可能产生男性劳动力就业积压、老龄化问题加剧和社会保障负担加重等社会经济问题,社会不安定因素也会因此增加。违法使用B超或其它方法进行产前性别鉴别及选择性别的人工流产是推动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最主要的因素,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是导致目前男女比例失调的罪魁祸首。效几十年来,经过卫生和计划生育部门利用行政执法手段打击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收效甚微,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行为甚至到了愈演愈烈的地步,可以说已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甚至危及中华民族的存亡,只有增设“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罪”,才能有效打击此类违法犯罪,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

1.增设“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罪”的必要性

(1)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是导致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严重失调的直接因之一,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所谓出生婴儿性别比,是指每出生百名女婴相对的出生男婴数,它是衡量男女两性人口是否均衡的重要标志。例如,如果某年的出生性别比为105,则表明在该年出生总人口中,每出生100名女婴相对应的男婴出生数为105。1955年10月,联合国在其出版的《用于总体估计的基本数据质量鉴定方法》(手册II)(Methods of Alppraisal of Quality of Basic Data for Population Estimates,Manual II)认为:“出生性别比偏向于男性。一般来说,每出生100名女婴,其男婴出生数置于102~107之间。”从此,出生性别比值下限不低于102、上限不超过107的值域一直被国际社会公认为通常理论值,其他值域则被视为异常。我国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不仅已经严重背离国际公认的标准,而且有继续升高的迹象。从全国的平均值域看,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8.5,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上升到111.3,而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则已达到116.9,超出国际公认的正常范围约10个百分点。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情况看,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全国只有和新疆属于正常范围,其余省、自治区、直辖市均超出正常范围,其中最高的海南和广东,分别达到135.6和130.3。出生婴儿性别比长期偏高必然造成婚姻年龄段男女两性人口的比例失调。出生婴儿性别比越高,婚姻年龄段的男性人口就越“富余”,从而出现男性婚姻竞争加剧,不仅会导致拐卖、收买妇女、儿童等违法犯罪现象的多发,影响家庭稳定,而且也会危害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孕期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导致相当数量的女性胎儿被人为终止妊娠,是出生婴儿性别比升高的直接原因之一。在我国,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养子防老”的传统观念很难在短期内消除。正因如此,孕期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在一些地区屡禁不止,许多孕妇或自愿或被迫在孕期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对女性胎儿终此妊娠,从而人为造成了出生婴儿性别比的严重失调。

(2)增设“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罪”是严密刑事法网的现实需要。

早在1986年9月19日,卫生部、国家计生委就曾经联合转发了北京市计生委、卫生局《关于不得任意进行胎儿性别预测的通知》;1989年5月,卫生部又专门下发了《关于严禁用医疗技术鉴别胎儿性别和滥用人工授精技术的紧急通知》;1993年4月15日卫生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再次下发了《关于重申严禁进行胎儿性别预测的通知》。在短短的六、七年间,国家有关主管部门连续下发了三个通知,足见当时非法鉴定胎儿性别这种违法行为的严重程度!根据打击犯罪的需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1993年11月12日出台了《关于依法严惩破坏计划生育犯罪活动的通知》,明确规定“无业人员、个体行医人员等结伙……擅自为他人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导致多个胎儿引产,破坏计划生育工作,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的,对首要分子以扰乱社会秩序罪追究刑事责任”。这一规定对有效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的违法犯罪行为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不仅如此,1995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严禁胎儿性别鉴定。该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严禁采用技术手段对胎儿进行性别鉴定,但医学上确有需要的除外”。但随着97刑法的修订施行,对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的行为再以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定罪处罚显然已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而修订刑法又没有相应的条文可资适用,因此,尽管2002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三十五条再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严禁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禁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但由于97刑法在立法上的疏漏或歧义,实践中引发了对此类行为罪与非罪的激烈争论。

有人认为,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的有关规定,对非法鉴定胎儿性别这种行为可以非法行医罪定罪处罚,但毋庸置疑,这种做法有二大缺陷:第一,鉴定胎儿性别是否属于“行医”?对“行医”的通常理解,是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而根据1994年9月1日施行的卫生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八十八条的解释,“诊疗活动”是“指通过各种检查,使用药物、器械及手术等方法,对疾病作出判断和消除疾病、缓解病情、减轻痛苦、改善功能、延长生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活动”。显然,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是一种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无关的活动,因此,将非法鉴定胎儿性别认定为“非法行医”难免有些牵强附会。第二,即便鉴定胎儿性别属于“行医”,由于非法行医罪的主体仅限于“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因此,对有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的,则无法以非法行医罪定罪处罚。事实上,许多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的行为是由医疗卫生单位的医生实施的,有关主管部门的通知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如,1989年5月9日卫生部在《关于严禁用医疗技术鉴定胎儿性别和滥用人工授精技术的紧急通知》中指出:“医生利用医疗技术进行这方面工作,严重违背医学道德”。1993年4月15日卫生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重申严禁进行胎儿性别预测的通知》主要也是针对医疗卫生单位的医生的,指出“个别单位对胎儿性别进行预测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因此,即便将鉴定胎儿性别纳入“行医”的范围,按照现行刑法关于非法行医罪的主体要件,仍将有相当一部分非法鉴定胎儿的行为得不到刑事追究。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而现行刑法对此类行为又缺乏有效的调整,因此有必要增设专门的罪名。

2.“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罪”的概念和特征

笔者认为,“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罪”的概念可以作如下表述:“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情节严重的行为。它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构成特征:

(1)“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无论其是否具有医生执业资格,均可构成本罪的主体。考虑到实践中非法为他人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人主要是自然人,有关医疗保健单位以单位的名义非法为他人鉴定胎儿性别的情形极其罕见,因此,本罪可不规定单位犯罪。

(2)“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为他人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情节严重的行为。

第一,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是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这里的“国家规定”主要是指《母婴保健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关于严禁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的规定。

第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是相对于“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而言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对怀疑胎儿可能为伴性遗传病,需要进行性别鉴定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保健机构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进行鉴定”。因此,除“怀疑胎儿可能为伴性遗传病,需要进行性别鉴定”外,其他任何形式的胎儿性别鉴定均属于“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对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2003年1月1日起实施)中规定了严格的程序:(1)实施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的机构必须是经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保健机构,其他任何机构不得进行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更不得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2)经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保健机构在实施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时,应当由实施机构三人以上的专家组集体审核。笔者认为,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之所以严格规范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程序,其目的正是为了防止某些医疗保健人员假借医学需要之名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

第三,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的行为只有情节严重,才能以犯罪论处。单纯的鉴定胎儿性别并没有多大的的社会危害性,如,一医生为孕妇鉴定了胎儿性别,但该孕妇毫无“重男轻女”的思想,只是想预先知道胎儿的性别,而且在知道胎儿性别是女性后也没有人工终止妊娠,在这种情况下,虽然鉴定胎儿性别的行为是违法的,但没有产生实质的社会危害,属于情节显著轻微,不应当以犯罪论处。然而,鉴定胎儿性别一旦与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相结合,就必然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我国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之所以大大高于国际公认的正常范围,直接原因之一就是在鉴定胎儿性别后进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正如1989年5月9日卫生部在《关于严禁用医疗技术鉴定胎儿性别和滥用人工授精技术的紧急通知》中所指出的:“我国某些地区重男轻女的封建习俗仍十分严重,许多孕妇求助于医疗技术鉴别胎儿性别,致使大量女性胎儿被人工流产,造成男女比例失调”。因此,判断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的行为是否“情节严重”,主要应当结合事后孕妇是否进行了人工终止妊娠手术加以认定。根据我国当前出生婴儿性别比男高女低的实际情况,本罪的的“情节严重”主要指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后导致女性胎儿被人工终止妊娠的情形。对导致多名女性胎儿被人工终止妊娠的,可作为本罪的特别严重情节。

(3)“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如前所述,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罪的危害后果通常通过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表现出来,因此,本罪的故意内容可分二个层次。第一,行为人对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的行为只能是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鉴定行为是违法的仍刻意为之;第二,行为人对孕妇事后进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心理态度则既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间接故意。

(4)“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管理秩序。鉴于构成本罪主体的主要是医疗保健机构的医务人员以及非法行医人员,因此,可以将本罪归入现行刑法“危害社会公共卫生罪”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