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教育理念差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方教育理念差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方教育理念差异

中西方教育理念差异范文1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教育观念;哲学根源

社会的竞争,知识和智能的较量已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中西方教育存在诸多的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源在于教育目的的差异。而教育目的的差异又是源于中西方传统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不同。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中西方学校教育观念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和文化传承方式的不同,因此中西方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也着有很大的差异:

(一)教育宗旨的差异

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与政治紧密相连的,所谓“文以载道”、“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也”是其最好的解释。中国古代的教育即是通过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官吏既而来为政治服务的。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西方教育则与中国大相径庭,它们的教育自成体系,与政治的关系比较松散,其培养人才的宗旨在于掌握、使用科技技能。

(二)教育体制的差异

传统的中国教育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强调“分数”,考试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所培养的学生缺乏想象力,缺乏主见和创造,这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西方的教育体制则是倾向于能力教育。其特点是重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从而为进入一个重视创造性思想的社会做好准备。

(三)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首先是知识观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重视伦理、讲究道德、遵循共同准则是中国教育的特点。而西方文化教育则强调个人价值、尊重学生个性,更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差异。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死记硬背。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究的能力。而西方在教学方法上则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和动手能力,注重学生独立意识和创造性的培养。第三是师生关系差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师生关系方面,历来是注重“尊师敬长”,教师的权威地位在每位学生的心中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的主导作用,学生只是听命、服从于老师。而西方教育则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如果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主导”地位,那么学生则占“主体”地位,在这里教师没有绝对的权威,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管理者,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尊重。

(四)教育内容上的差异

傅斯年认为,由于中国与西方的社会结构(性质)不同,所以形成了中、西方教育内容上的不同。中国是一个政治型的国家,其教育内容首先是为政权、为政治服务的。这就形成了中国的教育重视人文学科而轻视科学技术的传统。而欧美等西方国家以工商立国,加之它们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抽象思辨的民族思维方式,它们的教育内容也就以科学技术和实用技能为主。

二、通过以上中西方差异的分析引发出的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建议

通过比较、分析中西方教育观念存在的差异,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首先是对西方教育思想加以“扬长弃短”

中西方教育思想渊源上有相同的地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19世纪末我国自开始学习西方教育制度以来,已经反反复复对西方的不同国家、不同教育思想进行学习和借鉴,以用来解决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然而,在引进和学习国外教育经验时,常有“水土不服”的现象发生。在其他国家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国家移植过来后或许会变得面目全非、以致效果甚微或无效,究其原因在于中西方两种文明的教育思想在根源上即存在差异。因此,这在学习西方的教育理论时给了我们启示,我们在移植时必须要考虑它在中国这块土壤基础上的生长环境,我们既不能被中国国情束缚思维,也不能比葫芦画瓢、盲目引进西方教育思想,而是要在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教育背景的基础上对西方的教育理论加以“扬长弃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正是我们以史为鉴的目的。

其次是中西方两种教育观念的优化结合

纵观中西方教育观念的种种差异,我们应该更清醒的认识一下我国的传统教育,与西方国家的教育相比,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着诸多不如意的地方。反之而言西方教育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们的教育也同样存在许多弊端。而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也不难看出两者的反差是何等的巨大,现在我国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已经相当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独生子女将在儿童中占绝大多数。独生子女的长处是情感及教育占优势、智能与体格发育较好、知识面广等;同样也有任性、自私、孤僻、高傲、不合群、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等短处。而做家长的也往往对他们存在着过分注意、过分顾虑、过高期望、过于关怀等心理的和行为的特点。鉴于独生子女及其家长的这些特点,我觉得更有必要借鉴以上西方教育的积极方面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加以取舍,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实际、具有时代特征、更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最优教育方案,这样中国的未来才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P112-115

中西方教育理念差异范文2

“境遇式”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产物,中西方对该种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研究与实践。然而,从我国的教学实践来看,这种教学模式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与西方相比,无论应用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渊源的影响,又有现实教育理念的因素。

一、中西“境遇式”教学模式差异

从当前“境遇式”教学模式发展状态来看,无论是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实践应用层面,西方都比较早,而且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尽管西方国家不同学者对“境遇式”教学模式的表达不一,但是其基本思想可以表述为:人或事物当时的一种存在状态的综合。罗祖兵将教学视为境遇性的存在,“它自身的历史、现状及其内外环境都是影响其表现的因素,也就是说它必须对特殊的境遇作出特殊的反应。”〔2〕20世纪20年代,教育学家杜威在“情境”教学方式方面运用了“境遇式”教学模式,他认为,在教学中“应有真实的情境,在情境里面促使学生思考真实的问题” ,〔3〕这里的“情境”其实就是“境遇”。美国伦理学家约瑟夫?弗莱彻对此问题研究比较深入,他断言,“一切事物正当与否完全取决于境遇。”〔4〕弗莱彻关注的重点在于境遇伦理而非境遇教学,但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布朗在1989年提出了“情境性学习”的概念,他认为在非概念水平上的活动和感知比起概念具有更为重要的价值,这就足以见得“境遇性”教学的重要性。可见,西方在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是比较成熟的。

相比于西方成熟的教学模式,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我们没有相关的理论积淀,由于没有理论的根基,在研究上多是对西方的学习与借鉴。然而,生搬硬套、简单的移植效果并不理想。从国内对境遇式教学的理论研究来看,仅仅几篇论文而已,其中罗祖兵的《教学的境遇性及其教学行为表现》一文是目前在该领域研究相对比较全面的了。他认为教学的境遇性是对教学的动态表征,符合教学内容的生成性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互动、对话以及具体性等。从其研究的内容看也只局限于该种模式的应用探究层面上,对其相关的理论根基研究的还不够深入。可见,在境遇式教学理论研究方面我们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深入研究。没有理论基础的支撑,实践应用上也难以取得明显成效。尽管我们国家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投入了很大的人力、财力和精力,不乏有许多的教学改革实验,但这方面成功应用和推广的典范还是很少。为什么同一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国度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背后深层原因的思考,只有摸清原因,对症下药,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中西“境遇式”教学模式差异的根源

(一)历史渊源的影响

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不同,进而对今天的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中西方教育思想观念的历史追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西方自古希腊苏格拉底以来,一向注重对人的启发教育。我们熟知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讲学法就是通过不断的启发、追问,将问题的答案引出、导出。通过师生对话、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而不是通过灌输给学生一个固定的答案。在柏拉图学园中,教师与学生或席地而坐、或漫步于林荫石路上,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探究和人生哲理的领悟。此外,西方一向有批判的传统,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种对知识的求真精神激励着人们不断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批判与超越。所以,西方社会的批判思维传统对其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教育理念更新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可见,“境遇式”教学模式在西方社会教育中能够得到广泛应用是有着历史渊源的。中国在教学思想方面一向注重知识的灌输与传授,正如韩愈对教师的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总体而言,教师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主要停留在“教”、“授”的方面,学生也只是一味地接受,很少敢于质疑教师的观点,批判的思想就更少了。所以,从中国学术传统思想发展来看,继承是主要的方面,这就形成了中国儒家传统的“道统”思想,从周公到孔子、孟子……最后到韩愈,都是以继承者自居,前后相续,继承发展。在这种学术氛围中就很难产生批判的火花,自然在教育教学方面很少有大的改革与创新。不仅如此,中国传统的考试制度也极大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学而优则仕”的人生导向和固定僵化的“八股文”考试模式扼杀了人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由此可见,我们就不难理解在教育教学思想方面与西方有很大的差距根源所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尽管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但限于传统教育思维方式的影响,教学改革举步维艰。

(二)现实教育理念与体制的因素

传统的教育思想渊源不同是导致中西“境遇式”教学模式差异的重要历史原因,除此之外,还有现实教育理念、教育体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的好与不好与社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密不可分。没有先进、科学的理念指导,教育的发展就没有方向,就会迷失。理念先行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世界上的著名高校如牛津、哈佛、耶鲁等,都是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指导的,也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学习氛围。先进的教育理念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还需要体制、机制的保障,也就是说教育体制要健全、合理。在一个好的体制、机制的保障下,教育理念才能够得到实现。西方教育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教育成效是与这两大方面密不可分的。所以,西方的教育模式注重对学生理解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我们国家在教育理念方面相对还比较落后与保守,即便有一些先进的理念,由于缺乏相应的体制和机制保障也很难实现。中国的教育整体注重对知识的记忆、掌握和运用的方面,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基本是教与学的关系,强调知识的灌输而不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高分低能的现象在中国并不罕见。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一切以分数为最终标准。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到大学,分数是一个重要的杠杆,支撑着学生的学习。中国的高考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莘莘学子奋斗了十几年就是为了这一朝。“高考定终身”的影响还依然存在,尽管近年来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到国外留学、或弃考的现象,但这毕竟是少数,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而言,高考是改变其命运的关键一步。受制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方面注重的是学生成绩如何提高而不是能力多强。所以,“境遇式”教学模式虽然很好,但很难推广,因为它与我们的教学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能力提高了,但分数可能并不高,因为它侧重的不只是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然而,现实教学中,教师教的怎么样是要以学生的成绩来说话的。所以,教师不会花费很大的精力用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会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应试技巧,得更高的分数,这是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共同的期待。由于学生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即便在高校教学中采取新的教学模式学生也很难适应和接受,所以,高校“境遇式”教学模式改革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可见,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教学模式的改革会有很大的阻力。

中西方教育理念差异范文3

关键词:合作办学;质量保障;教育教学;培训机制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011-02

一、引言

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要求有其特殊之处。首先是引入的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需要被教师充分理解,消化吸收后才能有效地经过课堂教学传达给学生。其次,合作办学引入的西方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也需要教师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因此,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要求很高。

但是目前许多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囿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和错误的理念,忽视了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导致这部分教师基本处于“无源之水”的状态,缺乏有效的培训,疲于教学,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中西方教育教学理念的差异

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由此要求教师具有与国际接轨的教育理念,了解和掌握国外的教育模式,具有熟练的外语应用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在传统的中国教育体制下,教师是课堂的核心,教师讲、学生听。而在在西方教育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为:教师认为学生应该是独立的,意即学生应该自己控制学习,不应完全依赖教师取得学习的成功;学生可以并且应该主动问问题;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以一种比较轻松的、非正式的形式相互协作;教师不能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一门课的唯一权威,并且不能理所当然地索取学生的尊重;学生可以(以合适的方式)质疑并挑战老师和同学。

对于学习,在西方教育教学理念下:学习以学生为主导;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学生积极参与敏锐思考。这意味着学生要做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消化重构,更重要的是质疑和挑战他人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学习环境中理解、深入思考并有效利用知识;教师不会告诉学生“正确答案”,他们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一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有多个,学生应该自己提出结论并证明自己的结论;课程的考核方式多种多样;好学生的定义是能够敏锐思考其他人的观点,创新思考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差异对合作办学环境下的教师可能构成巨大的挑战。在上海海洋大学爱恩学院,专任教师均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但他们刚开始教学时,都感受到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在现有的教学经验和对西方教学理念认知水平下实施的困难。

三、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环境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挑战

师资水平是合作办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合作办学的环境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由于存在中西方教育教学理念的差异,合作办学的教学环境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既要熟练掌握英语语言进行教学,又要了解西方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还要与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同步更新。但囿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以及重视程度不够,许多中外合作的院校未制定有效的培训机制,未能给教师提供足够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导致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参差不齐[1],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因此,有必要对此现象进行关注,了解目前合作办学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现状和发展机会,研究出适合于合作办学环境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要求的培训机制。

四、爱恩学院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在合作办学项目中的本地教师由于工作在两国不同的文化之中,在教学方面面临着各种复杂的情况和挑战。不仅如此,在合作项目中修读的学生要拿两个国家的学位,作为教师,要帮助他们培养适应在各种文化环境中工作和学习的能力。鉴于此,合作的双方一直在寻找机会能够帮助在本地担任塔大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在爱恩学院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的探索和实践中,以下的要素对于培训机制的建立和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1.以质量保障作为培训机制建立的出发点。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办学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生存和发展的根基,高校的竞争首先表现为师资队伍的竞争。教学质量同样也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生命线。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中,一切工作都落实到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是提高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能力,进而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托。爱恩学院在合作办学的实践中,一直坚持把教学质量作为学院发展的生命线。在多年的合作办学中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有扎实英语基础、宽广专业知识、创新思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也形成了一批掌握西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具有全英文教学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专业师资队伍。

2.合作办学双方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合作办学的双方院校都应承担起保障教学质量的责任,认识到师资培训对于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国外高校的教育资源引入以后,传道授业的主体除了外方派遣的自体教师以外,还有合作办学实体中聘用的本地教师。为了使这部分教师更好地理解、消化和吸收引进的国外的教育资源,合作办学的外方院校应在培训计划、培训内容的规划、设计和制定上共同参与。为了更好地保障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爱恩学院于2008年与合作方塔斯马尼亚大学商讨了教师职业发展能力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第一轮培训经过2008.9-2009.6将近一年的时间,塔斯马尼亚大学派员到院共进行四次四个模块的主题培训,所有参加培训的专业教师都获得了由塔大校长签名颁发的西方教育教学能力培训证书。2012年9月,双方又协定开展了第二轮的培训。除了以上的专题培训以外,在爱恩学院授课的教师还会接受各种形式的培训,例如新任教师需要先到塔大进行为期3个月的课程培训,实地观摩和学习西方的教学方法,每学年的预备周接受塔斯马尼亚大学的导向教育等。同时,这些教师在本地也接受了上海海洋大学的校本培训活动,例如师德师风、教学研究能力、学科科研等。在爱恩学院,这些教师享受着“两种土壤”的滋养,吸收着中西方教育教学文化的养分,使他们能够在教学一线既保卫了学生的思想文化阵地,又把中西方教育资源传授给学生,真正体现了中外合作办学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全面发展的独特优势。

3.培训目标、计划和内容的建立。合作办学的教学环境有别于普通的高等院校,因此,双方在制定培训内容时,应充分考虑这种特殊性,因地制宜地确定培训计划、目标和内容。爱恩学院与塔斯马尼亚大学自2008年启动教师培训工作以后,就根据双方财力、人力和物力的实际情况共同制定每年的培训计划。在每期的培训计划中,根据前一年度教学质量检查中反映出的与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相关的改进要求以及当年教育教学情况的变化,来制定当期的培训计划和内容。从近年行之有效的培训结果来看,培训的内容不仅涉及外语语言,还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学生沟通互动的方法等。

4.培训效果的评估。由于培训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考虑到长效性和对后期培训的改进,爱恩学院在每次培训结束后都进行了培训效果的评估。评估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在接受培训的教师中进行;一是在学生当中进行。第一种方式反馈的是培训内容是否得当,收集的是作为直接受众的本地教师的意见;第二种方式反馈的是本地教师接受培训后在教学中有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收集的是作为间接受众的学生的意见。两种评估的结果综合起来就可以对本次培训的效果得到基本的结论,以及对后续培训工作的建议。以爱恩学院为例,从教学质量检查各个环节所反映的数据来看,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得到了学生普遍的认可,教师也在座谈会上对培训效果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具体地,他们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很大的收获:(1)进一步理解了西方的教育理念;(2)深化了对塔斯马尼亚大学专业课特点的认识;(3)找到了增强与学生互动的有效方法,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

5.培训机制的长效性。培训工作应结合合作办学双方院校的年度工作重点进行,不应游离于学校战略发展计划以外。因此,培训工作应具有长效性,以保障教学质量的稳定。

五、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在国际间进行教育合作和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合作办学以培养适应国际化竞争要求的创新人才为目标,因此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要求更高。合作办学环境的师资培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发展工作是确保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应成为合作办学单位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培训工作不能局限在闭门造车的状态,而应更多地给中外教师提供校际间交流合作的机会,让先进的教学方法、良好的教学模式和积极的教学理念在中外高校间进行传播,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

上海海洋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爱恩学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在建立本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培训机制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工作。实践证明,健康、长效的培训机制对于确保教学质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桂敏,夏海贤,杨丽杰.中外合作办学框架下青年教师能力体系构建及其培养机制[J].理论界,2011,(12).

[2]Adapted from Ballard & Clanchy,1997 and Ryan,2000.

[3]林金辉,刘梦今.论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建设[J].教育研究,2013,(10).

中西方教育理念差异范文4

关键词:虎妈式教育;幼儿教育;原则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118-01

在2011年,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女教授蔡美儿出版了一本叫做《虎妈妈的战歌》的书,这本书是写自己怎样教育两个女儿的,此书一出就引起了轰动,继而也引发了人们对中美教育的热议,蔡美儿的教育方法被人们称作虎妈式教育。那么,该如何看待虎妈式教育?虎妈式教育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由虎妈式教育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一、虎妈式教育的今生前世

蔡美儿在她的《虎妈妈的战歌》一书中提到,她给两个女儿定下了十条规矩,其中包括了“不准在外过夜”、“不准参加校园演出”、“不准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不准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等等。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蔡美儿给两个女人定下的十条规矩,不难发现这种教育方法中国大陆的众多的家长都在使用。只不过蔡美儿在美国这个和中国人截然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过度里使用这种高压式的教育方法确实有点与众不同,这也是“虎妈式教育”在美国引起轰动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换句话说,“虎妈式教育”其实就是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在美国的翻版,蔡美儿基本上是沿袭了我国古代的教育方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加严苛。所谓“虎妈式教育”倒不如称作中国传统式教育更为恰切,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不过这种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在美国的教育土壤上同样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蔡美儿的两个女儿在她的严苛的管教下确实非常出色,在学业上和音乐上非常出色,她的女儿被当地誉为“音乐神童”。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一直在效仿西方的教育方法,而中国传统式教育却在我们努力效仿的这个国度里开花结果。这我们就有必要探究一下中西方幼儿教育理论的不同点。

二、中西方幼儿教育理论的不同点

我国幼儿教育理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初现端倪,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相关的理论典籍包括西汉贾谊的《新书》、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南宋朱熹的《童蒙须知》《小学》等等。我国传统的幼儿教育理论一般强调了及早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全面性,幼儿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礼仪等等都是教育的内容;在教育方法上强调严厉性。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强调的是同一化,也就说说要求幼儿按照规定好的成长标准去发展,不允许幼儿的个性化的发展。

西方教育理论和中国传统的教育理论大相径庭,西方教育理论强调孩子的个性化发展,自然发展、全面发展,尊重孩子的人格。在卢梭的《爱弥尔》、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都显示了这种教育观点。

可以说西方幼儿教育理论强调的是人的个性化的发展、自然的发展。

三、幼儿教育应遵循个性化、同一化、严格化相结合原则

虎妈式教育采取的就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虎妈式教育只是一个个案,并不能证明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就是完美无缺的,而西方的教育方法也不是一无是处的。我认为幼儿教育应该将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和西方的教育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这才有利于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1、幼儿教育的个性化

在教育中我们首先要承认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差异,遗传因素、家庭背景、家庭教育、性格特点等等决定了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差异。教育不像制作某种产品,可以用一个模子制作出一模一样的产品来,差异是可观存在的。有的孩子天性好动,有的孩子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强,有的孩子对绘画非常感兴趣,对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孩子要因势利导,发展他们的特长,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成为音乐家或者是画家,这是不现实的。蔡美儿的两个女人在她的虎妈式的教育下确实非常出众,但假设她的两个女儿离开了她们优越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假设她们不是很聪慧的,假设她们对音乐没有任何的感觉,虎妈式教育还能成功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所以虎妈式教育也是在尊重教育的个性化的基础上才获得成功的。

2、幼儿教育的同一化

教育要尊重教育个体的差异化,但这不等于教育就没有任何标准了。教育必须在同一化的基础上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幼儿教育也是一样。所谓同一化就是统一的标准,在教育内容当中有些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做到的,标准是一样的,比如,行为规范、学习习惯、道德规范、做人的道理等等,这些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做到的。幼儿阶段的教育对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时期孩子学到了多少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是不是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是不是有了最基本的是非意识和道德意识,这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幼儿教育当中同一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3、幼儿教育的严格化

中西方教育理念差异范文5

关键词:语言 文化 差异 德育

外语教学是以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为主的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能力,即重视知识的“工具”功能,而且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品格与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即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这点也是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作出的要求。

然而自古以来,中西方文化就有所不同。中国人重道义,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当然,中西方文化差异也体现在德育方面也有所不同。我国自古以来素称“礼仪之邦”,是一个非常重视德育的国度,一直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也将随之发生改变,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同样呼唤精神文明的快速协调发展。

在西方,道德教育初始是由宗教教育承担的,随着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和资产阶级工业革命的兴起,道德教育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内容。同时,涌现了一大批潜心研究和探讨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大教育家。道德观是德育理论中的核心问题,西方德育思想家们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体系各异的教育思想流派。例如,裴斯泰洛齐有明显的泛爱主义倾向。在道德教育方面,他也坚持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人天性中就具有善良、友爱、仁慈的种子。他说,道德的“主要根源是存在于婴儿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另外,赫尔巴特认同明辨与选择,即道德是人类最高的教育目的,因此亦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社会环境对人的不良影响(来自仆人、亲戚、游伴、自然本能等)。教育必须抵御这些不良影响和儿童天生的烈性。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创立的道德认知发展学说在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中影响广泛而深远。在如何看待道德这个涉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本问题上,科尔柏格主要采用了杜威的相互作用说。

今天,我们不但要弘扬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弘扬儒家优秀的德育传统,同时还要研究、批判和吸收西方德育教育理论和观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我们做好当今学校德育工作同样具有借鉴作用和重要意义。西方道德教育理论都是在西方式的民主、自由、尊重人格尊严的社会价值取向背景下提出来的。因此,他们都大力主张要给儿童极大选择自由的前提下诱导儿童形成某些道德价值观,关于这一点我们应该持批判态度。但反对在道德教育中的灌输和形式主义,强调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和学生道德能力的形成,强调道德知识必须内化到儿童的知识结构和品德结构之中去,强调道德个体的自主发展,值得我们在德育实践中借鉴。

在具体的外语德育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学习西方的德育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把具有我国特色的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各环节中,让其发挥对学生最有效的影响作用。

首先,外语教师应当处理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率。在新型师长关系下,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在进一步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今天,我们要解放思想,摒弃传统的方式,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爱”字当头,平等相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心爱护青少年,促使其健康成长。

其次,外语教师应该提升自我修养。教师不仅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还应为人师表,身先垂范,以自己个人道德见解帮助学生领会道德价值观。师生之间应该是一对一的交朋友。教师要努力发现肯定并发展每个学生的特殊才能和优势。教师还应创造条件与机会使学生接触并解决社会道德问题,当发现学生有缺点和错误时,应与学生个别交谈促使学生得到矫正和提高。

再者,外语教师应该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客观评价和正确引导学生对待差异。中西方的价值观有差异,各有长短。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些差异,教师应当客观陈述和评价,不能带着个人感彩对西方文化进行否定或者过分肯定。而应当从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出发,根据国情,有选择地、科学地引导学生,展开德育教学工作。

最后,外语教师的德育教学策略应该避免灌输式和空洞。在学校我国学校德育工作中,一直存在着空洞、抽象、说教的现象。西方道德教育理论注重于实践性、具体性与可操作性,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德育工作中借鉴的。

总之,道德观念的建立到道德行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只有重视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培养其道德实践能力,才能保证受教育者真正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德育教育的实践化、生活化是西方国家德育教育值得借鉴之处。外语学科在教学方法、理论发展上都处在很多学科前沿。我们外语教师应该借鉴西方德育教育的方法,把教育对象置于一定的认识情境,帮助他们掌握认识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处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达到使他们独立自主地判断和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并在此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孟节省,林雪原.西方文化漫谈.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4.许桂清.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朱永康.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6.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中西方教育理念差异范文6

关键词: 东西文化 差异性 儒家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精神元素,它具有自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的演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文化的差异实际就是价值观的差异,即人们对有关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可行与不行的判断标准不同。

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于东方重视整体,而西方重视个体。我们可以从语言上考察,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产品,也是文化的载体,它最能反映文化差异。汉字,作为文明古国的一个显著特征,从最原始的甲骨文,到今天的简化字,汉字时刻影响中国百姓的生活。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汉字是四四方方、规规整整的,它的独特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正是由于汉字可“变”,才使得广大的劳动人民在生活及劳作中不断创新,因此才有了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也正是因为“变”,才使得面对国家危亡的时候,爱国人士可以进行变中求生。汉字“正”的思想,使得中国人千百年来时刻都在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同时在其生活中不断体现出来。也正是这种“正”的思想,使得广大中国人在求变的过程中又有了一些保守性,进而使得汉字“变”的思想受到抑制。从英文和中文的比较可以看出,英文简单易写,而中文则讲究字的整体结构映衬,富有美感,但也复杂难写。西方的文字主要以拼音文字为主,如英文、法文、俄文等。这些文字的字根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是在古希腊之前就是谜了。说到西方文字,最具代表性的应该算是英语。英文有自己独有的魅力。首先是英文的“变”,相同的字母,不同的拼写,也就组成了不同意思的单词。为避免因为写错顺序造成单词的错误和理解的分歧,小心谨慎是不可缺少的,久而久之,英美人士形成了相对于其他各国更谨慎的生活与工作态度。英文的书写相对是松散的,也正是由于英文的“散”的特点,使得英美等使用英文的人形成了享受生活、接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在汉语中,姓放在名的前面,这个人先属于某个姓氏,即整体,然后才是他自己;而在英语中,名在姓的前面,先是他自己,然后补充说明属于哪个整体。西方很早就出现民主和人权概念,这和西方重视个体的文化有关;东方的传统专制制度则是和重视整体的文化相适应的。

东西方文化中最容易影响百姓生活的还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中影响百姓最深刻的是传统节日的庆祝。中国的节日都有很丰富的内涵,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的来历各不相同,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自己不同的故事和历史渊源。而西方的节日大多围绕宗教展开,如圣诞节、复活节等,因而他们的节日宗教气息更浓。西方的节日更多的是为了娱乐,为了放松,而中国的节日往往带有某种寓意,且作为传统节日,庆祝的方法往往是单一的。

西方文化实质是一种资本主义文化,它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对西方传统的基督文化改造的结果。西方文化的特点主要有简单现实,崇尚个性自由,惜时如金,自由,平等,开放。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与古罗马均处在海洋半岛上,多面临海,海上交通发达,航海贸易繁荣,这就使这些国家形成了打破血缘关系的开放式社会。激烈的社会动荡、频繁的人员往来和波涛汹涌、变幻莫测的海洋造就了其开放变革的文化品格,铸就了其灵活、开放、勇敢、进取、协作的民族精神,倡导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革故鼎新,富有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在西方,也正是这种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文化传统塑造出了西方人那种外向型人格。

在西方,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家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自然,探求自然的奥秘和征服与主宰自然,做自然的主人。自古以来西方社会就把自然与人区分并对立起来,自然仅是被人认识、利用、征服的对象,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积极进取,追求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战,大胆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进的思维方式和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达到目的、争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和心理状态,从而形成率直、豁达,具有刚硬的文化品格。西方社会赞同的价值观就是平等、竞争,法律也保护人们在机会平等的基础上完全的竞争,就是自由、独立,就是认为财富有价,肯定人的正常物欲。

中国文化可谓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东方文化的特点主要有重视亲情和血缘关系,谦虚谨慎、含蓄内向,承认现实、满足现状,强调共性,礼尚往来。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三面连陆一面靠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自身文化保持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诞生于半封闭大陆自然环境的儒家伦理,教诲人们重土轻迁,安贫乐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们在久远的传统中沉淀了一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方法,保守,缺乏开放的意识;风险意识和竞争精神不强,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淡漠。国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既文章”,这培养塑造了国人谦虚、谨慎、忍让、含蓄的传统美德。中国的这种自然环境及在这种环境影响下的文化传统了中华民族内倾型人格。

中国传统价值观总体取向是重义轻利。作为支配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张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提倡义利发生矛盾时,应当舍生取义。泛道德主义的中国传统,用道德解释一切,国民乐于言义耻于谈利,重道德修养,轻外在事功的价值取向,导致科学在古代中国失去独立的人格价值和社会地位。从而表现出重义气,轻功利,好保守的人格精神。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这些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崩乐坏。”孔子坚决维护在君主专制之下的集权政治,坚决反对地方主义的分裂,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思想上的“大一统”做保障,儒家学说的弘扬使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把“大一统”思想演化成了一种民族的心理定势,即只有国家的统一才能保障社会的安定。大一统思想对于维护国家之统一及民族间的团结与融合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士为己任,士者仕也。”对士阶层的教育和培养关系到王权统治,更关系到黎民苍生,士阶层的品行和修养关系到政治清明和国家的稳定,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伦理道德对士的约束和培养在封建社会取得了良好效果,要知道礼义廉耻,遵守社会基本的道德,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使其符合社会和百姓的需要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清正廉洁,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可以接受教育的制度,很难相信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孔子具有这种非常眼光,这对教育大众化和教育平等化无疑是一大贡献,孔子这种教育思想推进了后世教育在下层社会中的逐渐推广。儒家教育思想中的格言警句对现代社会学生的教育是成功的,同样,教育理念的创新符合素质教育和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科学化、教育的与时俱进,儒家思想对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

儒家仁、义、礼、智、信等观念在东亚各国有广泛影响,儒家思想也伴随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潮流与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和碰撞,儒家思想在世界的广泛传播无不体现儒家思想的精髓获得世界的认可和接受,儒家思想的时代价值也在逐步发扬光大,对现代社会的思想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影响逐渐扩大。对儒家思想的弘扬及其时代价值的彰显对世界文化、文明是一种巨大的贡献,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的思想文化,儒家思想文化也是世界的思想文化。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其产生及发展的社会背景及时代不同。任何文化都带有其产生的时代烙印,即时代特征。文化是一定区域的人们长期融合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素质,因此,文化既然已经形成,就没有优劣之分。这也是我们在研究文化问题时必须谨记的东西。如今,家庭、亲情观念强的中国人来到了美利坚这块土地,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及尊老爱幼的美德难免受到美国文化的冲击,但愿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能坚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让中华文化这朵奇葩在美国各族裔的百花园里绽开得更鲜艳,更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