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西方经济学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西方经济学概念范文1
关键词:经济学;课程实践;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意义
西方经济学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是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管理类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在实践中能对经济学原理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课程实践是培这一能力的有效手段。
1、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教学内容中有大量抽象的经济学概念、图形和数学推导的公式,由于学生接触社会比较少,对这些抽象的概念难以接受,大多数同学出现听不懂,学习吃力并失去兴趣。通过课程实践教学,可以提高一些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相关概念的深刻理解,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热点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加深对经济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因此,课程实践教学对西方经济学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是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理解的需要。
西方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的范畴,其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以及市场理论,均与现实密切相关;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供给总需求理论、通货膨胀理论以及经济增长理论也与生活生产的实践活动紧密相关,要学生学好并熟练掌握这些理论,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实践教学可以将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有机地结合,大大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3、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实践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热情,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理解,而且也可以通过课程的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课程实践实际上就是要强化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把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独立获取知识和独立思考,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习惯。只有通过课程实践,才能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得以培养。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制约因素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其课程实践教学开展较为缓慢,许多高校依然滞留在理论教学层面上,究其原因,主要受到四方面因素的制约。
1、观念上轻视课程实践教学。
长期以来,一些高校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一种误区,一直采用纯理论教学模式,认为西方经济学的诸多原理可以通过图表和公式推导实现对经济理论的理解,主观认识上,对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各高校普遍存在对课程实践弱化现象,导致教学计划上未安排相关实践课时,即便少数学校在教学计划安排了西方经济学实践课时,实践课时也很少。这种主观上轻视课程实践教学,导致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环节难以开展。
2、课程实践教学实施途经难。
虽然高校面对人才培养新形势要求,不断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依然存在难以实施。其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其一,没有适合西方经济学的实践软件,与其他专业课程比较而言,缺乏实践的平台,无法实现实验室教学;其二,西方经济学多位合班课程,并且同一学期多个专业同时开课,人数之多给课程实践带来难度;其三,理论教学课时与课程实践课时冲突,难以合理安排课程实践。
3、缺少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目标。
西方经济学课程涉及抽象概念多、公式多、理论多,综合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宽,其实践环节的设计比较复杂,而且难度也较大。目前,高校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计划中,还没有形成优化的课程实践方案,实践环节和活动的具体目标没有落实到实处,实践教学内容还没有细化的各章节,这给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实现的模式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实践教学,是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补充而非替代,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可以做实践的,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是相辅相成。有关实践的模式研究有很多,纵观以往的研究,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可以采用三种模式实现:
1、课程的认识实践。根据教学计划要求,相关章节内容安排学生认识实践,比如,价格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等章节中,可以安排学生到社会实践中了解一些产品价格水平,了解企业生产状况、成本状况以及销售状况,通过认识实习增加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热情。认识过程在课外进行,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总结交流在课堂进行。
2、课程的调查实践。调查实践是对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原理深度理解的过程,教师依据课程大纲要求,规定内容,学生分组开展相关内容的调查研究,例如,学生可以对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地方GDP的构成及增长趋势、通货膨胀效应等进行调查分析,切实做到西方经济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通过调查分析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查过程在课外进行,交流安排在课堂进行。
3、课程的研究性实践。研究性实践教学是将西方经济学中的研究的思想、理论、方法和取得的新进展引入教学活动,是对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的过程,通过教师命题或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分组专题研究。例如,对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结构转型影响,房产税对房价的影响,以及经济增长方式持续性的专题研究等。研究性实践安排在课外进行,研讨在课堂进行。研究性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秀芳,涂宇清,华钧,秦海英:研究型大学经济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探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
西方经济学概念范文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西方经济学成为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尤其在经济学学士学位和管理学学士学位的教学计划中,正在成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我国长期依靠计划配置资源的环境中,讲授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西方经济学,通常会面临着方法论上的困难。在西方经济学知识体系中,李嘉图开创了以数学方法为逻辑基础的数理分析范式,大幅提升了经济学的严谨性。然而,由于过于依赖数学模型,李嘉图在进行经济学分析时往往脱离丰富多彩的经济实践,在完全抽象的条件下完成经济学研究。这一研究思路被熊彼特称为“李嘉图恶习”,其重要缺陷在于难以反映经济实践的复杂性,在主观假定条件下进行数学推导,有时甚至会得出谬误的结论。这一不足也被称为“抽象的方法论”(萨缪尔森),以及“黑板经济学”(科斯)。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李嘉图恶习”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导致西方经济学通常在充斥着数学推导和证明的过程中完成,在研究生的教学中更为明显。本文将结合中国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实践,提出如何正确对待“李嘉图恶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进思路。
二、“李嘉图恶习”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
马克思认为,当一门科学能够成功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李嘉图恶习”的产生,有其实践规律和学科规律。一方面,现代经济实践日趋复杂,另一方面,数学学科的快速发展及其自身固有的逻辑性使得经济学研究更加依赖数学。这一趋势导致经济学教材中经济模型更倾向采用精细复杂、逻辑完善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使得教材完全“数学化”。以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为例,微观经济学中的供需均衡、弹性概念、边际效用等不仅具有非常严格的概念假设,还具有动态连续变化特征,只有采用严格的数学语言才能表达清楚。在宏观经济学中,均衡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延伸,比如均衡产出、IS-LM分析、AD-AS模型等,不仅分析了传统的产品市场,还将货币市场联系起来,通过多种函数变化,研究二者的均衡动态过程。在对增长的研究中,从新古典模型到内生增长模型,教材均采用数学语言进行了精确的描述,并基于生产函数对经济增长进行核算。客观地讲,数学语言不仅大幅度推进了西方经济学的严谨性,还建立了不同变量之间的系统方程,为研究多个变量的动态关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分析框架。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对教师和学生带来了许多困难。第一是数学语言过于繁多,容易诱发教师和学生的抵制情绪。从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具有很强的思辩性和哲学性,王亚南等名家的翻译也使得这些名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而现代经济学的数学化,使得经济学从人们印象中的“哲学思辨”特征转化为“理科优化”特征,较为直接的后果是导致一些不擅长数学的同学产生厌学和畏难情绪,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课堂访谈中,一些同学直言西方经济学涵盖内容太多,而且数学篇幅太大,难以理解,如果数学不够好,学习起来非常吃力。第二是文字语言和数学语言的衔接存在不足。我国西方经济学教材主要由西方经济学教材翻译而来,翻译者通常会按照自己的逻辑对原有内容进行重新加工。这会导致经济教材对原有内容的表述逻辑发生改变,如果不增加一些旁白性的解释内容,会使得教材内容出现跳跃性,影响阅读者的理解难度。在一些经济模型中,会直接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中间缺乏文字语言的过渡,无形中增加了理解的难度。第三是西方经济中包含的内容很多,存在一定的重复。西方经济学是诸多著名经济学家智慧的结晶,现行教材中包含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为教学活动提供了许多选择。然而,许多内容在理论框架上有所差异,但是在数学分析模型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均衡的概念,既可以在单一的产品市场或货币市场进行分析,也可以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整体均衡之间进行分析。同样,这一概念也可以延伸到消费者领域和生产者领域,如消费着均衡、生产者均衡等。
三、改善“李嘉图恶习”的对策
1、教材的选择
目前,高校使用较多的教材是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具有较精深的经济学分析功底,注重数学模型推导,尤其适用于研究性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该教材,则会缺乏对背景和经济实践的延伸解释,学生学懂学透的难度会比较大。在国外优秀教材中,比如麦克•帕金、曼昆等主编的经济学教材,都非常注重文字的推理和图形的结合,还辅之以耳熟能详的彩色图片作为注解,使得蕴藏其中的经济学原理浅显易懂,更富于亲切感。教材选择上应该更加多样化,呈现更多内容和视角。
2、教学方法的改进
西方经济学教学普遍采用教师授课的教学模式,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对于西方经济学中的主要模型,可以采用Workshop等方法,激发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同学们学习经济学的热情。此外,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案例来理解经济模型,而现有教材相对缺乏,选择恰当的案例是准确理解经济学模型的重要途径。
3、教学内容的优化
西方经济学概念范文3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本土化教学;教学效果;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8-0008-03
西方经济学自15世纪以来一直是影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并且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完善,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及完善逐渐经历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三个重要阶段,每个理论阶段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并行并且相互相应的,逐渐形成了系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之间产生了高度渗透和深刻的影响。因此,在当前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状况下,如何正确的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影响,进而通过有效的分析和研究来定位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并且通过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来预防资本经济的高速渗透带来的经济威胁,这对于实际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门理论课程,西方经济学一直是我国高等院校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轨迹与我国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学生在学习以及知识接受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困惑。当然,随着理论体系的构建以及课程的深入,学生能够逐渐了解和掌握整个理论体系。随着高校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如何更好的凸显教学效果,已经成为当前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将西方经济学课程本土化教学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课程内容,这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已经被多次提出。因此,本文将针对西方经济学本土化教学进行深入的探讨,主要分析和研究本土化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方向,为西方经济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西方经济学本土化内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当前,诸多学者针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本土化教学的概念。本土化的概念是在中国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但是,它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将先进的教学思想内涵与中国实际的教学情况相适应,从而使得教学效果最大化体现。但是这一概念被大家所接受需要注意以下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实际的教学效果体现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避免教学内容理论化较重
西方经济学建立的理论基础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因此,西方经济学是一种建立在实际环境下的经济理论。在实际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的是理论的教学,对于实际的理论建立背景以及经济发展的运作形式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渗透。偏重理论教学已经成为大学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这样的问题是的教学只停留在表面,学生实际得到的知识仅仅是一种偏重理论化的内容,对于实际的西方经济发展规律性问题并没有了解。偏重的理论化教学容易产生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较为困难。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非常庞大,通过简单的理论教学不可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因此,无法体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学习;其次,使得西方经济学成为纸上谈兵。偏重理论化的教学使得课程完全浮于表面,整体教学成为纸上谈兵,学生在今后的运用时也仅仅停留在纸面的理论化内容,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过重的理论化教学。
(二)杜绝内容体系构建的不完整
西方经济学的整体教学内容非常庞大,它几乎涵盖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建立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所有理论内容,因此,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将所有的内容讲授完毕,并且让学生消化吸收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省略了很多教学内容,仅仅按照考试的内容进行课程教学,整体的西方经济学并没有完整的框架体系,使得教学内容较为凌乱。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学以及学生个人而言都有一定的影响。首先,不利于课程改革的推进。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发展和改革也在持续,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所限删除的教学内容,使得整体构建不完整,会极大的影响整体教学课程的改革;其次,对学生学习和后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建立完整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框架,对于学生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理论体系内容构建的不完整,使得学生无法系统的获得理论内涵,从而导致学生运用西方经济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产生障碍。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内容可以简略,但是绝不能破坏整体的教学框架,导致教学体系的不完整。
(三)预防教学本土化体现严重不足
之所以提倡西方经济学进行本土化教学,是由于西方经济学内容主要是关于西方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内容,而教学本土化是希望通过有效的分析和研究能够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将西方经济学进行本土化的教学,能够使得西方经济学理论成为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并且财经类与管理类的学生通过学习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以及中国经济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认识,因此,西方经济学的本土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本土化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得到实现,除了理论化偏重和结构体系不完整之外,在其他有关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同样存在很大的不足。尤其是在当前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仍然占据主流。因此在教学方式方法中,重理论讲授,轻学生实践的具体体现为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忽略学生教学参与,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更无法在具体工作中合理适当的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本土化的实际操作意义重大,需要进行实际而深入的探索。
西方经济学概念范文4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数学;逻辑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3—0169—02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的科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与一些应用学科相比,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该学科运用抽象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假设前提条件,排除需要排除的因素和现象,创造了一个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环境。也就是说,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一系列前提假设基础之上的,它剔除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影响因素。其次,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大量地存在于西方经济学教材中。数学工具运用逻辑上的抽象推理,将经济社会中各种不同的人抽象为单纯的数学符号,然后使用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模型去演绎人们的经济活动。
诚然,使用数学比较简练,表达概念比较准确,运用数学模型可以处理几个变量的一般情况。但是,一些教科书上,往往容易以数学代替知识,以计算代替理解,把研究的范围局限于数学上能够解决的问题,而且为了数学上的方便任意采用不适当的假设,以致追求数学技巧而抛弃经济原则。也就是说,让数学从“仆人”变成了“主人”,不是数学分析为经济分析服务,而是经济分析为数学分析服务。这是大忌。加之,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大多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不习惯接受,尤其不容易把这些图形和公式的经济学涵义同文字描述统一起来,从而很难真正理解经济理论的含义,很容易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乏味、枯燥、难学的印象,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于是,在教学中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忽视数学的作用,认为经济学是社会科学,数学的过度运用无助于经济思想的表达,反而使很多对经济学感兴趣但又没有较强数学基础的人望而却步,使经济学由令人肃然起敬变成令人望而生畏、望而生厌。因此,他们更主张使用纯语言的方式进行教学。另一种倾向是主张与国际接轨,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强调数学推导,按数学模式讲授经济学[1]。笔者认为,这两种教学方式都是不可取的。的确,经过20世纪后半叶的发展,数学在经济学中由有节制的引入转为“炫耀性”的滥用,经济学由使人“沉闷”变得令人“窒息”。但不可否认的是,数学的使用能使人们更严格地阐述、更精练地表达他们的经济思想,通过各种前提假设条件精确化,运用数学模型来分析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使经济理论体系更为严谨,经济学思维方式更趋严密。但是,滥用数学会使经济学理论脱离现实,与其社会科学的身份相背离。因此,在经济学教学中,对数学的运用问题,关键应该掌握必要的度。
一、明确教学目的
方福前教授曾经说:“在我国开设《西方经济学》,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2]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经济学教学目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兴趣培养与能力的提升。通过一个又一个完整的过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提炼问题、分析问题,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和对经济现象的洞察力。第二,学会对经济思想用数学表述。第三,数学模型建立、求解以及解释。一个经济问题或经济现象表述为数学模型,用解(即均衡)来帮助解释经济现象,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改善经济。因此,最高层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挖掘解(均衡)所隐含的经济现象,从而提高对经济现象的洞察能力。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不能一次实现,必须循序渐进地完成。
二、正确认识数学的作用
经济学是一门大量使用数学工具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学科,它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比如边际分析、均衡分析都需要借助高等数学。数学对于推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现代经济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学好数学已经成为真正学好现代经济学的重要条件。田国强教授指出:“数学在理论分析中具有如下作用:第一,使得所用语言更加精确和精练,假设前提条件的陈述更加清楚,这样可以减少许多由于定义不清所造成的争议;第二,分析的逻辑更加严谨,并且清楚地阐明了一个经济结论成立的边界和适用范围;第三,利用数学有利于得到不是那么直观就得到的结果;第四,数学可改进或推广已有的经济理论。”[3]
目前,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大量地存在于西方经济学教材中,随着数学化倾向的不断加强,有弱化对基本理论进行定性分析的倾向。为此,西方经济学任课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弄清楚数学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适度使用数学。具体来讲,能够通过文字表述的经济原理就尽量用文字表述,尽量少用或不用数学模型进行推导;必须通过数学形式或几何图形进行描述的,则要详细解释每一个图形和数学公式的经济学含义,将文字表述、几何图形和数学公式结合起来予以解释;对于那些较为复杂的图形和数学公式,则要本着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讲授。
西方经济学概念范文5
一、引言
当前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全球化飞速发展的新时期,人才之间的竞争压力也日趋增强,如何使各大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站稳脚跟,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是关键。就外语院校培养单一语言人才而言,虽然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但是相对速发展国际大环境来讲,语言类学生适应范围相对太窄。西方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它对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理解全球经济发展规律,满足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无疑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四川外国语大学而言,虽然一部分教师尝试着进行西方经济学相关教学,但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整体效果不太理想。笔者认为,经济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科学,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性”,这样才能较好的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能力。综上所述,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思考,提出了关于外语院校西方经济学“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若干思考,以加大外语院校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二、当前外语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授课背景存在问题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学理论是基于西方市场经济建立并发展起来的,我国大部分高校老师在进行相关理论教学时,通常直接拿来分析我国某些经济现象或问题。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差异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会使西方经济学政策工具在中国的运用效应大打折扣。
(二)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案例教学相对落后和教学方式相对单一。首先,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时,大部分老师的经济学相关案例大部分是基于教材上的数据和实例,一部分老师虽然也尝试将当前经济热点问题引入教学过程中进行讲解,但大部分案例始终局限于国内;其次,教学方式相对单一,西方经济学作为经管类高校的必修学科之一,老师与学生都十分重视,但是为了能够获得好成绩,一部分老师始终倾向于习题的反复讲解,而学生也很喜欢这类“取巧”获得高分的教学模式。
(三)评测方式存在问题
虽然大部分高校在期末考核学生西方经济学学习成果时,引入了平时成绩,这一点值得我们肯定。但是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也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平时成绩相对期末笔试成绩来讲,比例仍然不高;其次,平时成绩的获得,大部分老师是以上课点名来打分,这种方式完全不能够体现平时成绩的真正价值。
(四)课程安排存在问题
大多数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是在低年级开设的,这也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对于大学新生来讲,他们刚刚从高中升到大学,对西方经济社会的了解十分缺乏,在运用经济学原理把握、描述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时存在一定难度;其次,对于外语院校的学生来讲,他们自身数学基础较差,而且大部分外语院校新生基本上都没有学习高等数学相关课程,这时让他们来理解经济学中的数理推导,存在较大难度。
三、推行西方经济学“实践性”教学的相关建议
针对以上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想要合理利用外语院校资源,有效培养经济实用型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通过“实践性教学”,能够很好地做到这几点。“实践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或者说一种教学理念,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法。本文认为要在外语院校的西方经济学中开展“实践性”教学,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理论联系实践
第一,课程教学要以厚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目前国内通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里包含大量的让外语院校学生感觉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和数理模型,因此在进行教学时,老师要着力把抽象难懂的理论变为具体简单的知识,以弥补学生数学思维的不足。首先,以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把经济数学模型“通俗化”。针对外语院校学生有数学模型学习障碍问题,教师可采取“先思想,后模型,再思想”的方法来进行反复论证、强化教学,以慢慢培养学生们用数学模型描述经济规律的习惯。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授课老师自身要不断吸取最新的经济学理论知识。
第二,教学过程要以丰富的数据资料为基础。西方经济学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数据分析就是两者最好的联系工具。在课堂上,老师需要准备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数据资料,然后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以此来加深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例如,在讲授GDP概念的时候,给出近10年重庆各个区县来的数据,让学生自己分析各区县经济10年间的发展情况,比较各区县经济发展速度快慢,同时给出各区县三次产业数据,让学生们核算三次产业增加值之和是否等于当地GDP,然后比较10年间三次产业发展比重变化,让学生们自己发现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
第三,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性”思维能力。首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除了正常上课外,也可以尝试通过QQ、微信等工具,最大限度地与学生交流。其次,采用“故事-黑板-PPT”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对于PPT上的“一句话概念”问题,我们可以先用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们明白其具体的含义,然后在黑板上将该概念所包含的理论原理用模型推导方式,再给学生进行展示,以减少学生们学习的心理负担,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最后,相关经济学授课老师可在每次课程结束时,给出与下节课教学内容有关的案例思考题,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可以拿出几节课的时间,专门给学生准备、收集现实生活中所涉及的经济例子来进行分析讲解。从而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思考习惯,以引导学生主动观察问题、发现问题。
(二)行动联系实践
第一,优化案例教学,重视实践环节。西方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理论与实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合适案例的选择,是把抽象难懂理论变为具体简单知识的较好方法。因此案例教学应当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认真选择典型经济案例,将学生带人特定环境中进行经济现象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笔者认为在外语院校进行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应从自身出发,考虑不同专业、不同语言背景学生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等诸方面因素,然后结合国内外当前经济生活中一些典型事例和热点问题,编制不同的案例讲义,以此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现实感觉,加深对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西方经济学概念范文6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 通俗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 提问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
对财经类、经管类学生而言,西方经济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先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笔者总结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通俗式教学
多数新生由于是第一次从专业的角度接触西方经济学,因此不能马上理解术语的经济含义,即“术语陌生症”,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老师最好是用通俗的语言使学生能顺利进入经济学之门。
如讲弹性概念时,除了强调弹性是自变量变动1%时,因变量变动的百分比,还总结为弹性是百分比,只要有自变量和因变量,所有弹性概念就都明了了。分析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收入之间关系时,先设问:“为什么超市的服装玩具常降价促销,而食盐几乎从不促销?”然后解释各种商品弹性值不同的道理。服装玩具弹性较大,适当降价可以薄利多销;而食盐缺乏弹性,降价不能使总收益增加,反而可能减少,这样就把枯燥的理论生动化了。
二、案例式教学
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使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且要在课下充实自己,在课上积极参与,不仅仅停留在记住知识的层面,而是要学以致用,所以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案例非常重要。有些原理通过案例的分析,变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例如,运用“谷贱伤农”的案例分析弹性的问题;通过“灯塔”的故事阐述公共物品的概念。这些例子已成为西方经济学中的经典案例,使西方经济学充满趣味性。但仅分析这些经典案例还不够,还需要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尽量分析一些现实案例及现实的经济现象,这也是学习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最好能够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政策建议,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提问式教学
提问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事先设计出问题,由学生回答,教师点评,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效用论时,老师提出“钻石对人意义有限而价格昂贵,水是生命之源却很便宜,为什么?”这一问题,要求学生了解供求理论与效用理论。
采用提问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且难易适中,既要有让学生口头回答的问题,又要有让学生书面回答的问题,以保证这种教学方式的质量和效果。学生口头回答的问题要当堂点评,分析出错的原因,提出更好的答案。书面回答的问题,课后要认真阅评,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在下堂课进行分析讲解。这种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师也可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四、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围绕某一主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讨论,以提高认识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式教学法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讨论式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教科书内容,而是带着问题进行思考、辨析,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疑问,成为主导者。例如在讲解了西方经济学的某一理论后,可以结合我国当前经济改革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以及价格的作用、规模经济、垄断的利弊、寡头之间的依存性、失业与下岗、宏观经济政策等现实经济问题,收集信息、数据、案例,组织学生围绕老师给定的思考题进行课堂或课外讨论。在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角色的定位。首先,教师在讨论中始终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课堂讨论的内容一般是由教师命题引发的,论题出得好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其次,教师在讨论中必须当好引导者,要向学生提出讨论的具体要求,讨论中要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其中,并适时给发言的学生以启发、引导;对学生在讨论中可能出现偏差要及时纠正,而不是提出问题后就放任自流。最后,教师对讨论要做必要的归纳、总结、评价,使结论更加明确,更有条理。还可结合学生的讨论,对所讨论的问题作必要的扩展和延伸,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2.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师在确定讨论问题时应注意:学生应紧密围绕某一问题,从多侧面、多角度进行思考。把那些容易产生模糊认识的问题让学生来讨论,可以使他们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得出正确的结论。
3.讨论的时间。讨论有特有的功能,但只有在时间充足的条件下,它的意义才能体现,功能才能发挥。既然组织讨论,教师就应该保证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否则讨论的实际效果会大打折扣。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运用以上教学方法很好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语言表达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自身的能力与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辛宪.西方经济学形象导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