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媒介融合的路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媒介融合的路径范文1
信息时代下,各种新媒体涌现出来,融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作为电视台的新闻采编工作者,就要迎合时代环境,对新闻采编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都一套进行调整,让新闻采编工作顺着媒介融合的方向不断地发展。所谓的“媒体融合”,就是对目前的各种媒介根据需要联合运用,塑造多元化的媒体发展环境,全方位,多层次展开业务。目前各个媒体都采用合作的方式开展工作,包括电视新闻传播、电视新闻的制作以及对新闻信息的挖掘等,都需要通过合作完成。这就使得传统的新闻采编工作被打破,采用了新的新闻生产方式。作为新闻采编人员,就要迎合目前的新环境,对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完善,使其能够独立运转,让电视新闻界走出创新之路,呈现出全新发展的态势。
1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的发展情况
20世纪80年代,世界向数字化方向发展,此时各个领域应用信息技术还没有完全普及,但是信息技术的力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媒介融合”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浦尔教授是这一概念的提出者,作为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教授,对信息数字化技术具有很高的敏感度,他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媒体就会优势互补逐渐实现融合,在使用形式上更有组织,在使用内容上更为有层次。
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的时期,媒介融合就会应运而生。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整个世界都会呈现出数字化,各种媒体形式就会实现融合。特别是市场经济环境下,技术不仅对经济起到了催生的作用,而且还对经济市场起到了推动作
用[1]。媒体融合是世界环境中的产物,中国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全面开放,实现媒体融合是一种必然。
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媒体融合起步较晚,但是媒体融合的程度是非常大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中国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媒体技术广泛利用,在电视新闻领域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三网融合”已经成为电视台的战略发展途径,即计算机网络、电视网络、电信网络适应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展开新闻采编工作,实现新闻采编的市场化,并逐渐向社会领域渗透。“三网融合”已经形成了电视新闻发展的平台,并不是简单的表象融合,促使网站链接起来即可,而是从应用领域的融合,将电视台的业务、运行结构、电视新闻内容等都落实到网络平台上合作,网络如此实现了全方位的覆盖,电视台的所有业务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展开。
目前在中国,“三网融合”的发展是非常快速的,已经进入到全面发展期。比如,电视台的新闻从采编、制作到信息,都是通过运行专业的软件来完成的。软件可以通过电脑下载,也可以下载到智能手机。通过运行软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接收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现在智能手机普及,很多的电视台都已经推出了手机App,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喜欢的新闻节目,也可以运行视频播放器观看电视台所播出的独家视频[2]。对于相关的新闻信息可以在网站上了解,通过链接进入到新闻媒体环境中,且可以共享新闻节目。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对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而言,却是新的挑战。
2 媒介融合背景下创新新闻采编路径的必
要性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工作迎来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面对各种挑战,这就需要电视台新闻采编部不断地完善创新机制。目前来看,电视台的新闻采编工作受到网络技术的局限,在新闻信息资源的采集和整合上都呈现出多元化趋向。网络技术倡导资源共建、信息共享,电视台的新闻采编工作中,就要适应“三网融合”实施统一信息收集、联合编辑的形式,这就需要新闻采编职能部门以及业务都要根据工作需要进行重组。电视台的新闻采编工作中心因此而发生了转移。这就意味着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台的新闻采编工作寻求创新路径,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各方面的写作是非常必要的。
电视台的采编工作中,进行新闻信息数据交换的工作性质等同于交互操作。在新闻信息的调用方式上,采用了网络开放共享的管理模式,对新闻采编信息进行描述、加工,组织好各项信息,并做好工作。另外,在信息加工中,要对所采编的信息进行组织,且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新闻信息描述,而是进入到新闻信息的二次加工环
节[3]。电视台的新闻信息采集如果采用传统的方式,虽然对新闻信息采集以组织为主,但是依然采用简单的组合模式,由于模式单一,对于所采编的内容进行组织的时候,无法有效地支持二次组织。媒介融合背景下,信息采编的协作化管理是基于采编的二次组织,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将各项工作建立在动态的组织模式上对所采访的信息实施管理,使新闻采编信息的内容以及对概念的描述都具有一定的深度。
3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的创新路径
3.1 提高对新闻的敏感度
媒介融合背景下,各项工作都是在网络环境下运行,受众的审美取向已经呈现多元化。作为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在工作中,就要具有积极意识和责任感,将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发挥出来,对各种新闻信息都要提高敏感度,以使得所采集到的信息具有很高的?r值,且能够受到欢迎。媒介融合环境下,信息大量涌现出来,而且传播的速度是非常快的。采编人员要积极地与受众互动,有能力从大量的新闻信息中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将有一定深度的新闻挖掘出来,并对各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特别是“三网融合”环境下,需要对各个媒体的有价值信息进行整合,做好信息求证工作,保证信息内容准确,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3.2 采用新的新闻采编技术
媒体融合背景下,对新闻信息的采集要不断升级,做到编辑手段的多元化。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新闻信息编辑,通过不断地创新新闻编辑技术,将各种信息软件以及专用的新闻信息采编和处理软件充分地运用起来。在进行新闻编辑的时候,使用信息软件对新闻信息加工整理可以提高新闻采编质量[4]。比如,应用Word可以对新闻信息进行文字编辑,用Free Image Edito可以对图像进行编辑。将编辑好的信息根据新闻需要进行整合处理。采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实现新闻信息编辑的转型。
3.3 对新闻采编的内容不断充实
媒介融合背景下进行新闻采编工作,就需要提高专业技术能力,还要具备媒体应用能力,由此可以扩大信息的处理能力,并提高新闻信息编辑效率。随着新闻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要对新闻采编的内容不断充实,通过各种媒介对新闻信息不断完善,以提高新闻的质量。
媒介融合的路径范文2
[关键词]媒介融合;微纪录片;生存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07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1
0 引 言
现阶段由于我国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媒介的重要性,其所带来的影响也将会直接的超过了纯粹的技术,并且观念的转变对媒介的传播方式和产品的营销等进行相应的改革。
1 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微纪录片的特征分析
1.1 深度互动方面特征
现阶段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纪录片中的内容不仅在取材方面还是在生产中,都已经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让策划的相关人员和网民之间得到有效的互动,进一步让民族和城市之间的情感得到相应的交融,但是其影响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这打破了传统纪录片中的创作思维模式。
由于媒介处于高度融合发展的过程,对于微纪录片而言,用户自传在UGC模式中,和大众进行及时的互动已经是成为了微纪录片发展以及创造中较为重要的特征,同时也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例如:在凤凰卫视中,主要是对其现代人的节奏和碎片化信息特点进行详细的掌握,从而推出一些具有艺术性张力和内容较为真实的微纪录片视频。其他网站也都对其进行模仿跟进,开始推出微纪录片,现如今微纪录片的概念已经是被各界所认可。
1.2 关于单义性的主体
针对于一些微纪录片而言,其时间方面的流程主要是较为珍贵的,与此同时其主题的多义性也需要制作人员长时间对其进行拍摄,从而才可以起到实地记录事情变化的目的。微纪录片因为播放时间存在限定,在较多时间内很难彻底地对多个主题进行表达,与此同时也很难对其故事做出充分的讲解,然而主题单义的表达现如今已经是成为了微记录片在进行创造中的一个主要诉求。
比如:微纪录片《故宫100》中,在对每一集进行播放时只有六分钟的时间,同时每一集的开始都是从普通关注“看不见”的点进行播放,在细微之处对我国建筑以及传统的文化进行阐述,从而将一个较为宏大的历史题材故事分为100个小故事进行讲解。针对于微记录而言,是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对一个故事进行讲解或者是对主题进行表达,其特点主要是为单义性和短平快,从而能够满足新现如今新媒体时代的用户需要。
2 媒介融合背景下微纪录片日后发展分析
2.1 运营模式的多元化分析
互联网在进入到影视之后,带动了影视产业全面的发展,特别是百度及腾讯进入到影视业后,促进影视业的全面发展,然而视频网站的盈利却越来越困难,但微纪录片的来临为视频网站的盈利带来一个全新的突破。微纪录片发展的时间大概在四年左右,并且现阶段已经具有较为完善的运作模式。比如:凤凰卫视,在微纪录片进行开播后,和东风本田汽车和一汽大众汽车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此同时凤凰卫视通过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分析,做出了个性化的运营体系,例如:凤凰卫视为东风本田企业所制作的《重返风沙线》和一汽大众所制作的《行者无疆》等一系列微纪录片,这些微纪录片已经超过生硬的广告宣传,凭借观赏、传播等特性已经超过常规广告所带来的价值。
由于在媒介融合后微纪录片的发展以及运作形式也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推动广告传播影响力,也维护了企业的社会公益形象,这是视频网站的日后多元化运营以及实现盈利的重要渠道。
2.2 品牌形象多元构建分析
2012年制作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已经由电视现象逐渐地转化成为了社会现象,然后再向着文化品牌逐渐转变,全面提高了我国文化和我国微纪录片在国外市场中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在经过我国媒体人多年的摸索后,纪录片已经成为了一个产业,我国纪录片的创造和品牌构建的时代已经逐渐来临,该节目的第二季在第一季的基础上对其媒介融合的优势作出了充分的利用,并且在微博和微信等公众平台上做出了相应的推广,最终可以完成品牌的逐渐推广。
微纪录片在对其品牌进行打造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新媒体受众碎片化以及及时性等方面的特点看重,并且微纪录片在创造的时候也需要实现类型化以及独特化,避免创造的时候出现同质化,再对大众的喜好做出全面的调查,在这个基础去充分地调动新媒体对微纪录片宣传的积极性,培养更多的受众。
3 结 语
在对技术进行改革时,其观念也将产生变化,同时新媒体技术也会出现比较大的改革,并且新媒体技术在融合后也会体现媒介发展的历程。因为其微纪录片所具有的市场化特点在进行融合后,也会显示出社会需求情况,与此同时其融合的脚步也将会不断提高,其观众的个性化需要也在不断增加。微记录的品牌构件和多元化运营为一些视频网站带来了商机,其自身也得到了充分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媒介融合的路径范文3
关键词:媒介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可持续发展路径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研究课题《基于媒介融合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研究》
当前,我国广播电视已经进入从模拟系统向数字系统升级换代的重要阶段。中央明确指出2013年至2015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伴随着我国“三网融合”的快速推进,我国跨媒体人才培养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在这其中也逐步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媒介融合的推进。
一、当前我国媒介融合人才培养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媒介融合人才培养思路上存在误区,一些概念及政策边界亟待廓清。一些人将媒介融合简单定义为传媒从业者跨媒体技能的培养,将媒介融合人才的培养简单定义为广播电视媒体从业技能、网络媒体从业技能和书面媒体从业技能培养的简单结合,而忽视了媒介融合是多种媒体之间的聚化裂变反映,它催生了新的媒介理念、媒介形态、媒介内容、媒介运行机制等,带来的是媒介发展的革命性变革。它对传媒人才培养带来的是从理念、机制到内容的系统化创新,绝非是技术层面的简单叠加。还有一些人简单地将媒介融合定义为一个实践命题,单纯注重应用层面的技术融合、运行机制融合、所有权融合等的路径考察,对媒介融合的理论研究进路缺乏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导致媒介融合在实际推进中后劲不足。
二是媒介融合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等工作亟待加强,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理论储备需要进一步夯实。面对媒介融合快速推进的态势,我国媒介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预研及理论储备工作明显滞后。当前只有个别高校对媒介融合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方式、培养路径等在学理层面进行了关注与研究,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尚未形成有效对接,具有通用性、被相关高校所普遍认知与接受的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框架体系仍处于初步建设阶段,不同发展水平地区、不同层次高校分层化、多类型的媒介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尚未进入大多数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的视野。媒介融合相关要素在新时期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的话语通道亟待疏通、话语内容亟待补位、话语效果亟待进一步彰显。
三是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现状不能适应媒介融合的形势发展需要。当前我国传媒单位中跨媒体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职后培训、传媒从业者自我兴趣迁移等方式来实现。媒介融合尚未作为一个专业开展普及性、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实践。在一些开展媒介融合试点的高校,也大都局限在相关课程内容的设置中,增加媒介融合背景、现状及趋势等的相关介绍,或者开设一些媒介融合关联题材的选修课等;设置若干研究课题,开展国际媒介融合最新发展动态及国内媒介融合现状、趋势等的追踪研究,提供媒介融合发展策略与路径的理论研究等。或者以教学改革试点方案等形式,在部分学生群体中开展跨媒体技能培养的尝试等。媒介融合专业的师资储备、培养培训力度亟待加强,相关教材建设等急需填补空白。从总体上说,媒介融合尚未作为传媒人才培养的重要创新因素、产业发展的革命性技术创新因素发挥其对新时期传媒人才培养的创新引领及变革驱动作用,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辐射面、推广力度及现实绩效等都“乏善可陈”。
二、媒介融合人才培养误区形成的内在成因
媒介融合人才培养误区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传媒教育与传媒产业发展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媒介融合对传媒教育创新的引领力、整合力、渗透力、发展力不足,产学研合作机制需要进一步梳理与完善。办学与市场发展相脱节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较为明显的弊病。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忽视办学实际及办学规律,简单迎合市场表面的发展态势,导致办学在战略方向层面出现误差;二是高校漠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与规律,在办学中墨守成规,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作为应用性专业,虽然从总体上说我国传媒院校与行业保持了密切联系,但是两者之间一体化、协作型发展格局仍然没有形成。主要表现在校企之间的合作仍然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培训、学生实习等方面,尚未进入到传媒发展战略设计、管理架构与运行机制创新、传媒形态与传媒门类变革等核心业务层面,高校对传媒企业深层发展、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拉动作用有限,这也直接制约了传媒院校深度追踪行业发展动态,把握行业发展规律,适度超前引领、预判行业发展走向的能力,使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媒介融合的发展实际相脱节。即使我国经济发展基础较好,体制环境相对健全,传媒院校与传媒企业之间政产学研合作机制较为完善,合作成效相对明显的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地区,传媒变革的最新趋势投射到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上仍然有较为明显的滞后性,其传导机制过于复杂,反应机制的敏锐性有待提升。究其根本原因是在当前传媒市场竞争呈现白热化的态势下,传媒企业过度重视短期市场份额的博弈,热衷于挖人才、抢时段、买创意获取竞争优势,在人才梯队建设、长线技术储备等发展命题上关注不足,严重忽略了传媒院校办学对其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支撑力,进而造成传媒院校与传媒企业之间合作动力的流失,对传媒院校贴近行业一线办学带来了严重的制约。同时在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中,过分重视传媒企业主体与传媒院校之间的能动作用的发挥,政府调控、引领职能相对不足,在合作某一方出现问题时较易影响到整体的合作格局。传媒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办学机制的内在调适与优化能力不强,对于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紧迫感、使命感的认识有所欠缺,对于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系统规划性不足,在遭遇政策壁垒与行业藩篱时,破解体制障碍的勇气与办法不多,其重要原因在于当前的高校办学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分解了市场竞争对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的压力,即市场对人才培养规格、质量的反响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直接转化为高校办学资源获取的压力。所以解决好校企合作的深层次问题,促进传媒人才培养创新与媒介融合发展现状的紧密结合,提升媒介融合人才的培养质量与水平不仅需要从战术上进行规划与布局,更需要解决战略层面的制度障碍及动力机制建构问题。
三、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制度创新的视角
提升媒介融合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传媒事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最关键的是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建立与完善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制度体系建设分为战术与战略两个层面。战术层面主要解决基于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实施路径的保障体系建设,战略层面重在解决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深层动力机制建构及体制障碍破解的问题,建立起促进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的框架。
在战术层面的制度体系建构中,当前需要做好四个层面的工作。一是疏通媒介融合进入传媒人才培养视野的话语通道,在顶层设计层面为媒介融合人才培养提供伸展空间。通过将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纳入党委、政府文化及教育决策的视野,为媒介融合人才的培养提供政策支持与文化土壤。地方政府在区域传媒及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时,要充分考虑到人才队伍建设对传媒及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及保障措施等,尤其要关注好、回应好新形势下媒介融合人才的培养问题,阐明媒介融合人才的培养意义、培养目标、培养路径及保障机制等。同时,各级政府在制定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到产业转型升级、新技术发展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在制度设计层面构建产学研贯通、面向市场、面向国民经济发展前沿,有效推进办学创新、提升办学质量的理念与机制。各高校尤其是传媒院校在制定学校“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时,要充分注重将最新的媒介及文化产业发展动态纳入办学视野,作为办学的重要权变因素加以考量,为媒介融合人才培养工作的推进提供制度空间。二是要厘清形势与要求,摸清规律,科学设计媒介融合人才培养方案。要科学分析媒介融合的走向,对未来媒介融合人才的需求数量、规格层次等形成全面科学的判断,作为编制人才培养规划、确定招生数量,分专业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依据。在传媒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中,完善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定位、培养方式等系统化指标体系,为媒介融合人才培养提供清晰的路线图。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新”与“旧”的结合,要注重对传统传媒人才的培养方式、培养手段进行全面的总结与梳理,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新模式。要注重“快”与“慢”的结合,媒介融合人才培养不能一味求快,盲目追求“新奇特”的形式美感,要尊重培养规律,踏准产业创新的步骤,注重实效,注重衔接,分层次、分阶段地有序推进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注重“普”与“特”的紧密结合,在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要尊重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把握其通行模式与常态机制,同时又要充分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实际与办学特色,提炼有特色的办学内容、办学环节等,进一步提升传媒人才培养的效果,凸显传媒人才培养的特色品牌。三是要完善媒介融合人才的保障机制。完善师资队伍保障机制,积极创造条件,与国外有相关研究基础高校联合培养媒介融合专业博士生,在国内积极尝试开展媒介融合专业的硕博士教育,从国外选聘部分媒介融合的相关研究者与从业者,来国内开设讲座等,全方位涵养师资。推进业界与高校师资互通计划。高校具有传媒教育背景的师资去跨媒体业务经营较好的企业开展定期实践,积累业界工作经验,吸引、引进一批具有媒介融合工作经验的业绩精英,在经过一定时期的知名院校培训后,充实到传媒院校一线教学队伍,开展媒介融合的相关教学工作。政府和高校要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提供优惠政策,确保能“引得进、留得下、用得好”。
在战略层面的制度建构中,要着眼于解决传媒企业和传媒院校合作的内生动力问题。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通过强有力的手段解决传媒企业之间的同质化竞争,推崇“新奇特”的短期收视率竞争等,通过制度手段坚决规避媒介低俗,引导传媒企业营建绿色收视率,更关注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支撑。传媒企业要通过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企业发展定位、频道特色、人才梯队建设要求、设备投入规模及技术储备等,明确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创新路径等,比如联合开展创新节目形态研究、定向培养高端人才等。政府可以牵头组织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明确运行机制与原则,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政府在对高校的考核中,不仅要注重其办学规模等指标,更要注重考核其实际发展绩效,考核其增量中的内容构成及效益等。比如产学研合作收入是以重大行业创新成果的转化作为驱动还是以初级员工的培训收入所得;学生就业率背后所呈现的就业质量等。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将发展绩效与高校发展资源的供给与分配相衔接,真正激发学校发展的动能,促进高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媒介融合的路径范文4
>> 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的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大学新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新媒介环境下的农民媒介素养教育初探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在新媒体环境下跨文化传播中的媒介素养教育 新媒体视角下的我国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融合背景下广告素养教育的兴起 论新媒体背景下的高职院校艺术教育 论媒介素养教育 新媒介下大学媒介素养教育初探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教师媒介素养的构成 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教育对策探讨 新媒介背景下高校教育类期刊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加强新媒介生态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网络新媒体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论学生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 论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国务院学位办.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EB/OL〕../2012-03-12.
[3]杨云兰;赵清明.教育硕士培养的问题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02).
[4]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5]肖润谋.研究生Internet网站的建设与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6.57- 59.
[6]参见李月莲.香港传媒运动:网络模式的新社会运动[J].新闻学研究(台湾),2002(04).
媒介融合的路径范文5
媒介融合的速度不断加快,众多类别的新闻媒体也渐渐开始融合。媒介融合对于电视新闻行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只有认清新形势下存在的不良问题,应用有效的、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善,使得电视新闻节目能够良好地应对媒介融合的新形势,为电视新闻行业的发展扫清道路上存在的阻碍。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媒介融合与电视新闻节目的概念阐述
媒介融合指的就是媒体融合,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媒介融合的速度也在不断地加快。媒介融合的目的就是为终端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信息服务,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传播路径等方面都在进行融合。新时期新媒体不断产生,为了能够良好地应对新形势的变化,传统的媒介也在积极地对自身的结构进行优化和改良。特别是电视传播领域,媒介融合对其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新闻节目是电视传播领域的重要内容,受到我国众多人民群众的青睐。以我国某电视台为例,在该电视媒体中新闻节目占有的比重在十分之七以上。但是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如微博、微信等很多新媒体也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新闻节目的传播受到很大的影响,很多的电视新闻栏目因为不能得到观众的青睐而逐渐被新的节目取代,新闻节目在电视媒体中占有的比重也在逐渐下降,对于电视新闻行业的发展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1]
三、媒介融合对新闻节目造成的影响
(1)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节目模式造成的影响。依据科学的调查数据所显示,我国众多的电视媒体中,编辑类型的电视新闻节目播放的时间有所延长。对于编辑类的新闻节目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其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就是对网络上的热点事件进行收集,经过一定的加工编制成为电视新闻节目进行播放。第二种类型就是人民群众通过终端设备软件,将众多的新闻素材到网络上。这样的电视新闻节目编制,不再需要派遣记者到相关的事故地点进行采访报道,新闻节目内容更加的丰富,而且新闻事件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更加贴近,不仅能够保证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同时还能保证新闻事件的时效性。(2)媒介融合对于记者角色定位的影响。媒介融合对于新闻事件采访记者的角色定位造成了很深的影响。在现如今网络时代,人们在互联网络上对新闻节目进行观看时,往往会忽略新闻事件采访记者这一角色。媒介融合对于电视新闻编辑风格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以往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途径过于单一。如今智能手机非常的普及,人们通过手机终端上的新媒体软件,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新闻信息进行接收和查看,使得电视新闻节目的观众大幅度的消减。如果媒体不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那么媒体在信息传播市场的竞争力也会下降,甚至不得不退出市场竞争舞台。以往电视新闻节目的编制,都是依靠前方记者到现场进行信息的采集。但是现如今电,视新闻节目的后期编制工作人员通过互联网络就可以搜寻中众多的新闻素材,同时新闻采集信息量更大。也由此证明受到媒介融合的影响,前线记者与后期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四、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节目发展应对策略
(1)增强新闻内容整合能力。受到媒介融合的影响,新闻事件的传播路径更加多元化的呈现,同时新闻素材也越来越多,电视媒体对于众多的新闻内容在选择时也会感觉非常的困扰。所以必须要不断地提升对新闻内容的整合能力,提升电视媒体的市场竞争能力。对于众多的电视新闻事件,要选择具有带代表性的以及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新闻事件。要注重对新闻内容的再加工,语言要简短而精炼,新闻事件的叙述结构也要更加的合理化、科学化。要使得电视新闻节目的主体更加的鲜明和突出,便于观众理解。(2)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互动性。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进行比较,电视新闻节目最为不足的就是没有缺乏互动性。想要对此情况进行有效的改善,新闻事件信息采集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必须要进行转变,适应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事件信息采集的实际需求。新闻事件信息采集工作人员首先要对自身的角色进行转变,站在观众的角度去考虑新闻事件信息采集,明确观众对于新闻事件关注的焦点,了解和掌握众多观众的实际需求。媒介融合也为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互动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电视媒体可以建立相应的网站,或者是通过电话热线等形式,加强电视媒体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对于电视新闻观众给予的意见和建议要引起重视,对回馈信息进行筛选,找寻有价值的信息对电视新闻节目进行改善。同时电视新闻节目还需要扩宽传播路径,与各大网站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网站为平合进行电视新闻节目的播放,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成效。这样模式下的电视新闻节目传播,能够缩短电视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存在的差距,同时还能加强观众与媒体之间的联系,为电视新闻节目发展增加新的生命力。
五、结语
媒介融合的路径范文6
【关键词】 媒介融合;新媒体技术;三网融合;实现路径;作用
“媒介融合”的概念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目前学界对于媒介融合没有一个统一的阐述,研究学者分别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对媒介融合做出解释,本文比较倾向于蔡雯、王学文在《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中所做出的定义:
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
一、“媒介融合”出现的技术背景
近年来,媒介融合从“发展趋势”逐步变为“发展状态”。从这一概念的出现到实践中的不断推进,其背后最主要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新媒体技术的核心是数字化技术。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使得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所有形式的信息内容都能以二进制数“0”、“1”加以编码表达、处理和传播,即数字信息系统能够加工和传播多媒体信息。随着这一技术的成熟和推广,数字化已成为媒体采编播的必然趋势。当不同形态、不同类别的媒介彻底采用了数字技术后,媒介之间的界限便会模糊。在互联网领域,互联网带宽不断提高,互联网应用和服务继续推陈出新。在移动通信领域,3G技术、移动互联技术和智能手机终端的发展十分迅速,手机的功能已不止于打电话和发短信,现在,用手机上网、玩游戏、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都已变得轻而易举。
在新媒体发展的趋势下,传统电子传媒也开始了数字化转变。例如数字电视的推广,通过数字电视系统,人们不仅可以享受高质量的电视和广播节目,还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获取更多新的服务,包括信息定制、远程购物、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等新业务,数字电视机将是高度普及的家庭信息终端。传统媒体也积极参与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如广播媒体强调“台网互动”,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开设网站,将节目内容在网络之上,方便受众搜索过往节目。
二、媒介融合的路径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唱衰传统媒体未来的声音一直都存在。根据“媒介补偿理论”,新媒介是对旧媒介功能的补偿,媒介的进化是人类选择的需要和结果。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媒体如果想要赢得新生,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生存下去,必须采取“媒介融合”的战略,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先天不足,利用自己的优势弥补新媒体在某些方面的缺失。
1、借助新的媒介形态
媒介融合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新的媒介形态借助技术的发展不断出现。从早年的博客、播客,到后来的社交媒体、视频分享网站、微博,到如今的微信、LBS等,媒介形态的更新速度非常快。
根据CNNIC在2013年1月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其中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微博的原型是美国的网站Twitter,国内最早出现的类似Twitter网站是饭否,而新浪则是国内第一家推出注册微博业务的门户网站,也是当前我国影响力最大的微博网站。而在当前的社会,微博作为一个重要的网络舆论阵地,又被赋予了深层次的含义。日前,人民网舆情频道发表《2012年微博舆情发展态势分析报告》,以新浪微博为依据,对2012年中国发生的、最为舆论界所关注的20件大事进行梳理。
新的媒介形态出现,为传统媒体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平台。以微博为例,如今绝大多数的传统媒体都已经开通了自己的新浪微博,在自己的微博主页上提供及时的新闻信息和独家的深度解读,并与关注者进行互动。不仅是媒体作为一个单位开通微博,很多媒体中的部门比如央视的新闻频道、体育频道、音乐频道、财经频道等也都开通了自己的微博,这样使得信息的提供更加专门化和分众化。
2、重视客户端
从早期的“报网合一”“台网互动”到如今的新闻客户端,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平台不是补充,而应该被赋予与媒体本身同等的重视。
之所以强调客户端,是因为其蕴含着丰富的战略含义。客户端可以拆分为“客户”和“端”两个词,客户意味着受众,端意味着新的接受方式。媒介融合的一个重要趋势即是移动终端的发展。无线网络的建设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移动终端上网,比如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APP商店成为争夺移动用户的另一个硝烟战场。很多传统媒体也在此过程中推出自己独特的APP,比如手机新闻客户端、移动广播等。
以搜狐新闻客户端为例,在下载页面中,搜狐强调自家客户端的六大特点:海量刊物阅览、即时新闻咨询、快讯推送功能、新闻组图浏览、智能数据压缩、离线阅读模式。而在网易新闻客户端中,则强调自己的新闻“有态度”的一面,这也符合媒介融合路径中需要注重的两个问题:受众本位和内容为王。
强调受众本位,是要为受众提供最合适、最人性化的阅读模式,不断开发让受众满意的新形式,方便受众接受信息。强调内容为王,是因为不论新闻媒介的形式演进成何种,优质、独特的内容永远是稀缺资源。
三、媒介融合的作用及影响
1、影响媒介生态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唱衰传统媒体的声音一直存在。2012年的最后一天,美国著名杂志《新闻周刊》印刷出版自己的最后一期,在2013年,《新闻周刊》全面转向数字版杂志。数字版的《新闻周刊》仍然采用订阅的模式,并通过平板电脑和网页版的阅读工具。在《新闻周刊》之前,已经有多家百年大报宣布停刊,改为电子出版物。与报刊心有戚戚感的是电视媒体,据调查,目前北京地区的开机率已经降到30%。
另一方面,积极转型的传统媒体彰显着自己的生命力,如美国的新闻博客网站《赫芬顿邮报》,将博客的特点和新闻媒体的特点结合在一起,提供博客群形式的新闻报道,在美国颇具影响力。另一个例子是2010年的普利策新闻奖,《旧金山纪事报》网站()获得普利策漫画评论奖,到了2012年的普利策颁奖时,共有两家网站获奖,其中上文提到的《赫芬顿邮报》获得了国家新闻奖。
2、对新闻从业者的影响
媒介融合对新闻业务的操作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新闻从业者所具备的素质也发生重要的变化,除了必备的基本素质,我们认为一个合格的新闻从业者还应具有以下两项能力:
一是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全媒体时代下,新闻工作者的技能不再局限于采、写、编、评或者拍摄的单项技能中,而是应该变身“全能记者”,熟练掌握最新的媒体技术,包括采集、剪辑等多项技能。二是从网络中发现热点。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解网络,才能第一时间了解社会生活的热点,并发现新的新闻线索。同样,一个新闻工作者不能把目光局限在网络上,而忽视了生活本身蕴含的新闻价值。
四、结语
媒介融合的进程受到新媒体技术的影响。在未来,新媒体技术会如何发展?何种媒介形态又会出现?在媒介融合的影响下,媒介体制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学界思考的。媒介融合的过程是不可逆的,它的未来必将会产生新的面貌和形式。无论是整个传媒行业还是其中的媒介工作者,都要熟悉媒介融合当前的态势和规律,并对未来做出大胆的预测。
【参考文献】
[1] 常颖,黄理俊,万明.英国“三网融合”发展分析与思考[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9.10.
[2] 陈卫亮.全媒体环境下的媒介融合之道—以第一财经传媒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2012.
[3]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