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范文1
关键词:视频
所谓“视频案例”在学界通常有两种解释,其一是特指在培训教师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技术让教师体验再现的、真实的教学情境,从而提高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其二是指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传授教学内容所借助的视频、动画、音频、图片、网页等多种媒体形式。本文所分析的“视频案例”属于第二种。
视频案例在教学中的作用已经被很多学者证明及认可。相比文本案例,其突出特点在于能够动态、多维、直接、快速的传递信息,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知识刺激,从而达到更持久的掌握知识的目的。从目前与视频案例相关的文献来看,对于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医学、政治学、心理学、法学和化学以及数学等相关课程当中;而对于在经济管理类课程中如何运用视频案例的相关研究则相对缺乏。事实上,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视频案例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由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相关特点决定的。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西方经济学课程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课程教学特点如下。
1.理论性强。在西方经济学中会涉及到很多较为抽象的、理论性强的经济学原理。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开篇便提到经济学有十大基本原理。而在后续的微观经济学中会涉及到供求定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等;在宏观经济学中教学重点有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及其相关模型,等等。这些抽象性的理论知识如果纯粹使用文本案例口头讲授,可能会显得比较枯燥乏味,便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与实际经济生活联系密切。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很多原理就来自于对日常生活经验和经济现象的总结和升华。比如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就是从消费者的心理出发,总结归纳得出:随着消费者消费某一商品的数量的增加,其从每一单位该商品上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再比如宏观经济学重点阐述了通货膨胀、失业及经济衰退这三大经济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而这些宏观经济政策在现实经济调控中正在被广泛应用。这说明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运用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国内外教材风格迥异。目前,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通常将国外教材和国内教材结合使用。国外教材的特点是行文通俗易懂,案例丰富多彩,易于为学生接受。但国外教材所引用的生活案例或经济现象通常是国外的事例,与中国的国情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别。国内本土化的教材则通常注重逻辑的严密性和行文的规范,但往往不阐述经济理论与日常生活及经济现象的联系,因而显得与现实生活有些脱节。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若能吸收国内外教材的优点,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视频案例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因而若能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视频案例,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经济理论更加通俗易懂、更贴合中国国情。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视频案例的应用类型
从上述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特点来看,视频案例的选择应尽量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其一是日常的生活事件或者身边的经济现象;其二是契合中国国情的经济问题;其三是能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掌握较为枯燥的经济学原理。唯有如此,才能发挥视频案例的优势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应用以下三类视频案例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影视作品类视频案例。影视作品类视频案例可以是电影、电视剧、相声、小品、动画片、歌曲等。这类经典视频本身就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因而若能透过这些作品反映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则更易为学生所接受。比如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事实上可以用陈佩斯和朱时茂表演的小品《吃面》这一视频案例来展现。在小品中,陈佩斯吃面条时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生动地表现出了每一碗面条的边际效用是如何递减的。
2.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具有时效性强、简洁明了、事件真实的特点,是对日常生活或者经济问题的真实报道,因而贴合中国国情。若能结合这类视频讲解西方经济学理论,则会让学生觉得很亲切,并能体会到经济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如此密切。首先,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在微观经济学中有很大的用武之地。在微观经济学中决定均衡价格的“供求定理”是一个非常核心的理论。如果上课只是口头向学生讲解该定理,则学生感受到的是一堆枯燥的文字和供求曲线。如果能在讲解中巧妙地运用跟供求有关的新闻视频案例。其次,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更为密切。宏观经济学在重点阐述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同时,也分析了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问题的影响。而时事新闻中对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报道不胜枚举,教师可以从中选择比较典型地反映政府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手段的视频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并利用宏观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
3.知识科普类视频。影视作品类和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相对比较丰富,能综合反映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及其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与之相比,知识科普类视频案例在教师讲解经济学单个定义或者概念时,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比如,电视台为了向大众普及经济常识,会有一些解释经济学概念的科普类小节目。这些视频案例会通过实际生活事例或者动画生动地诠释一些较为晦涩的经济学概念。教师可以在讲述经济学定义或概念时适当借助该类视频案例。
三、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视频案例的注意事项
若教师期望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收放自如地运用上述视频案例,则可能有以下几点事项需要予以特别关注。
1.遴选视频案例时的注意事项。在选择视频案例时不仅要关注其类型以及是否适用,同时还需考虑以下三个问题。首先是视频案例的时长。通常认为视频案例应以简洁明了、不影响整个授课进度为最佳。教师应根据该项教学内容在本节课中的授课地位适当地匹配视频案例的时间。若该项内容为本次课重点,则视频案例及其相关讨论分析时间可稍长一些。否则的话,尽可能地将视频时长控制在几分钟以内。从上述视频案例的类型来看,知识科普类视频案例主要针对某一个概念,因而时长可控制在5分钟左右。时事新闻类视频主要展现日常生活或者经济现象,本身也比较简明扼要,可以考虑将时长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影视作品类视频案例主要用于说明西方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时长可适当放宽至15~20分钟左右。其次应考虑的问题是视频案例的时效性。对于经典影视作品及知识科普类视频案例而言,时效性可适当放宽;但对于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教师在选择时应尽量考虑时效性强且是近期发生的案例,并注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随时更新,这样才不会与现实生活脱节。再次,应注意视频案例的知识产权或版权问题,在尊重视频制作者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适当地选择视频案例。
2.视频案例的切入时机。适当的切入时机对视频案例而言也很重要。视频案例通常有两个切入点。其一是先入法,在讲解西方经济学概念或者原理之前引入视频案例。学生通过欣赏、讨论、分析视频案例,自己对概念或者原理有一个抽象的理解。然后教师再推出重点的概念或者原理。其二是后入法。教师先给出定义或者原理,然后切入视频案例。学生根据案例去理解概念或者原理,并分析其应用条件、过程和结论,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在之后的学习中,一想起该视频就会联想到相关的概念或原理。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教师可根据西方经济学原理或者概念的难易程度、实际应用效果等考虑使用何种切入方式。
3.视频案例应用过程中的教学活动组织。在使用视频案例时,教师应注意围绕该视频案例组织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步骤:首先,在视频案例切入前做好铺垫工作,可以是前期概念或者原理的讲解,也可以是提出几个关键问题让学生边观看视频,边留心思考。其次,在案例视频播放结束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和陈述观点,或者教师直接提问。第三,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得出结论。根据该概念或原理在本次课中的地位,讨论和总结过程可适当简化或者延长。最后,当然还可以结合该视频案例给学生设计作业题,让其在课后完成,从而起到复习概念或原理的作用。
4.其他需要关注的问题。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用视频案例不仅需关注视频案例本身的质量、时长、切入时机以及如何围绕案例组织教学等事项,同时还应认识到视频案例本身也可能存在局限性。西方经济学作为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应注意授课过程中内容的连贯性和体系的完整性。视频案例只是针对特定的知识点起到良好的辅助教学作用,比如某一概念或者原理等。因而在西方经济学授课过程中应注意视频案例与其他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的配合使用。
综上,西方经济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强、与生活联系密切等特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借助影视作品、时事新闻、知识科普等视频案例,结合现实生活深入浅出地讲解相关概念及原理,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范文2
关键词:创业教育;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
一、创业教育理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样定义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总而言之,创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能够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进行行为创新,开辟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并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机遇的探索的教育活动。
一般来课,实施创业教育的形式有四种:第一,渗透性教育。即营造创业的校园文化,把创业理念在各学科、各专业的教育活动中进行渗透与介入。第二,普及性教育。即把创业精神、创业知识与创业实务、创业讲座结合起来。第三,重点性教育。即在各专业中设“创业经济学”、“创业管理”课程。第四,专业性教育。即创建创业学专业,开设包括创业精神学、创业知识论、创业实践论三大板块,进行体系化的创业学课程。
二、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
西方经济学在我国指的是西方国家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范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也得到了普及,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是加深学生对于经济理论理解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第一,西方经济学是财经类课程的基础课程。
在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是国际贸易、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等一系列应用经济学课程的基础。
第二,西方经济学内容丰富。
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经济运行下的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但同时,不同学派的学术观点、经济理论和学术争议在丰富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同时,也给初学者带来许多困扰与疑惑。
第三,西方经济学数学化倾向明显。
西方经济学广泛采取数学分析方法建立了自身的理论框架和内容。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大量地出现在西方经济学的教材中,这种方法的使用让初学者感到困难。
(二)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
鉴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和更好的理解经济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已势在必行。它主要包括:
1.实践教学内容
西方经济学课程主要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微观经济学以供求分析为主线,讨论市场运行的基本机制、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公共部门经济学以及福利评价等。宏观部分分析了短期和长期的宏观经济的不同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与实践。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也在此基础上展开。
2.实践教学实施
首先,进行模拟场景教学。根据相关理论内容进行小组建设,并让小组成员在模拟场景中进行实地踏察。例如在讲述供求理论后,模拟一个服装市场,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立公司,到模拟市场中进行采购,感受价格这只无形之手。
其次,对经济学理论进行验证实验。通过搜集数据和相关的计量检验,将课堂教学内容置于可控操作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对经济分析和运行的认识,最后完成相关的实验报告。
第三,组织学生实地调研。由学生设计问卷并深入实际进行调查,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调研报告,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四,采用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针对某些理论,可采取以上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第五,参加经济学社等社团活动。通过与其它同学的交流、辩论和倾听经济学者的声音,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经济学的乐趣,并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了创业教育的内涵
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并采取模拟场景、验证实验、实地调研、翻转课堂、社团活动等方式,学生既掌握了经济理论,又培养了创业所具有的素质和能力,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了学生的经济学素养。
第二,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增加了学生的自信能力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第四,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团结协作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范文3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教学改革
政治经济学作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政治经济学出现被不断边缘化和被架空的困境,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政治经济学已经过时,而把西方某些学派、某些理论奉为教条,从而西方经济学大有取代政治经济学的趋势。比如我们学院的所有经济、管理类专业,只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政治经济学课程,其他专业只开西方经济学,由此可以管窥全貌。鉴于我院政治经济学教学不断弱化,师资力量萎缩,课程建设不足的现状,在我院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改革中,重点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保证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1 明确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对某一学科研究内容、范围或方向的高度概括,它是学科研究的起点,学科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的区别。明确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对学生把握政治经济学的学科体系,理顺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在物资资料的生产过程中,首先要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其次人们彼此之间也要发生关系。前者表现为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机制的问题,也即经济行为的生产力方面,后者表现为经济行为的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方面。当今的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均脱胎于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的科学性之一是其研究对象体现在上述两方面内容的统一,即在一定的经济制度背景下研究资源配置问题。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西方经济学在研究内容上把古典经济学中包括的制度分析即生产关系的内容剔除,在研究方法上大量运用数学模型,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被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或经济运行机制问题。但是资源配置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制度下完成的,不同的经济制度其资源配置效率是不同的,西方经济学把制度因素排除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之外,将古典经济学庸俗化,是其局限与片面的地方。只有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在它强烈阶级性的基础上,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现象的本质,以及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和规律,揭示资本主义运动的特殊规律,并以此为理论依据,科学地阐明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为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论证,从而对20世纪社会发展产生了的深刻影响,这是马克思伟大的地方。
2 深化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提高政治经济学教学效果
2.1 教学内容方面
首先,在基本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同时注意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实践相结合,可以借鉴西南财经大学刘灿教授在讲授剩余价值理论时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刘教授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拓宽。在纵向上从资本生产方式的建立过程说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客观必然性,使学生更深、全面理解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在横向上,结合当前经济现实对剩余价值概念进行拓宽,提出了剩余价值范畴的界定问题,提供了特殊范畴、一般范畴、统一范畴三个问题供学生思考,深化了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也为学生的经济学思维、科学思维的建立提供了方向。其次,在整个教学体系的把握上,不再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部分而主要还原为资本主义的教学内容;围绕揭示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必然性而展开,至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方式,则不一定是马克思的暴力革命的唯一途径。
2.2 教学方法方面
在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实践性教学模式,比如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将政治经济学与我国的经济改革与实践相结合;还可以采用比较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观点、思想主张方面存在差异,导致经济学教学中的“自我否定”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为什么同一经济现象运用不同经济理论得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解释,从而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问题。讨论教学法在促使学生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与研究方法去观察与分析现实经济现象,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应变能力方面很有帮助,讨论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控制等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完善。
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范文4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娱乐教学 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 D912.29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西方经济学已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程。 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是全新的, 而且涉及到大量的概念、 原理、 图形、曲线, 初学者往往感到十分迷茫。 因此, 研究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 笔者结合多年教授 《西方经济学》 的经验, 浅析《西方经济学》 的教学方法。
一、精心设计导入课程,寓教于乐
西方经济学内容比较抽象, 倘若没有精心设计的导入, 没有很快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 一旦一节课没有听懂, 就会产生放弃的念头。 所以, 首次上课我们就要想法吸引学生的兴趣。 教育家斯宾塞指出: 教育要使人愉快, 要让学生于快乐之中掌握知识。 而要想实现愉快教学, 则需要我们去想办法创造一种愉快的课堂气氛, 从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导入课应该做到: 切题和生动两条原则,充分实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 让学生在“趣” 中学习, 在 “乐” 中获得知识。
1、利用小故事导入。比如,讲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对某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人们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个消费单位中得到的满足程度逐渐下降。首先讲了《吃三个面包的感觉 》:美国总统罗斯福连任三届后,曾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面包让记者吃,这位记者不明白总统的用意,又不便问,只好吃了。接着总统拿出第二块,记者还是勉强吃了。紧接着总统拿出第三块,记者为了不撑破肚皮,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总统微微一笑:“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了吧,这个故事揭示了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原理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然后再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的巧克力都有啥牌子?德芙…老师可以简单的穿插关于德芙巧克力的美丽传说和历史,烘托课堂气氛,然后问:你喜欢吃巧克力吗?喜欢,学生几乎同声回答。那有朋友送了你们一盒,现在开吃,第一块,好吃,真好吃,感觉美妙极了;第二块,继续好吃;第三块,嗯,感觉一般点了;第四块、第五块,吃不下去了…第十块,估计快该吐了。还有,你周日逛街,淘到了一件特别适合的衣服,穿上非常好看,非常有档次,价格也适中,你是否会买两件一模一样。同学们会集体回答:不会!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自然不自然的都在避开它。这样,枯燥的知识就趣味化了。一个很简短的小故事, 可以让同学们哈哈一笑。 从而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
2 、吸引学生参与教学 , 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之者不如好之者”。 要想使同学们学好抽象的经济学, 首先要让他们对经济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们可以把经济学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针对高职高专的学生的年龄和特点,让学生参与进来,融入到我们的教学过程,是很有效的方式方法。西方经济学有许多曲线,比如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曲线、供给曲线,我会让举手、一般是两到三个学生到讲台前黑板上照着书画上去,底下的学生我同样要求学生画到笔记本上。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事干,都忙起来,都动起手来,课堂气氛就有了。当然了,能上黑板上画曲线的学生是要加平时成绩的,所以,每次说谁上黑板画曲线的请举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很激动,都争着去。谁都想表现自己,谁都想多加平时分,谁都想进步。哈哈,看着一张张纯真的、可爱的、天使般的小笑脸,我们老师上课,也充满着激情啊!还有,其他向笔记本上画曲线、做笔记的学生,也要督促和检查,画一画,写一写,学生们加深对课本和所讲内容的印象,老师讲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如鱼得水,何乐而不为呢。
二、案例通俗易懂,学生融入其中
对于一些定义和规律, 老师最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使学生很快理解和顺利进入经济学之门。比如讲解需求的定义:需求是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时,人们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让学生懂得需求是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的统一。需求的定义好理解,稍微有点难度的是需求定理和需求曲线。这时候如上所述,找学生上黑板画需求曲线,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画曲线,如图:
哪如何理解需求定理: 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呢。我就拿同学们早饭常吃的食堂的鸡蛋举例子:当鸡蛋是1元1个的时候,请同学举手统计,大概有40%学生早餐吃一个鸡蛋;当鸡蛋是1.2元1个的时候,大概是15%的同学早餐吃鸡蛋;当鸡蛋是1.5元一个时,大概3%的同学早餐吃鸡蛋;而当鸡蛋是2元一个的时候,大概只有1个同学举手示意吃鸡蛋了:多贵我也吃,我就爱吃鸡蛋,不吃鸡蛋我一天上课都没精神。全班同学哈哈大笑。看来该同学家里经济条件真的许可。我再问,当鸡蛋价格下降了,8毛钱一个,50%举手;6毛钱一个,60%举手;5毛钱一个,80举手;1毛钱一个,100%举手了。哈哈,连老师我也说,如果咱们食堂的鸡蛋1毛钱1个,我也天天早饭吃食堂,光吃鸡蛋…哈哈。从而我们结合着需求曲线图得出:P(价格)上升,Q(需求量)下降;P(价格)下降,Q(需求量)上升的需求定理。我们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学生们就容易理解了。
三、以学生耳熟能详的事物为切入点,难懂变易懂
如讲需求价格弹性时, 弹性(elasticity),物理学名词,指一物体对外部力量的反应程度。需求价格弹性是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除了强调弹性是自变量变动1%时,因变量变动的百分比,以此推出弹性也是百分比,只要有自变量和因变量,弹性概念一下子好理解了。 分析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商家的收入之间关系时, 老师可以先设问:“五一”、“十一”、春节假期,商场超市那些商品会降价促销,那些商品从不促销?同学们热烈讨论后,老师再问:电器做不做促销,名牌化妆品做不做促销?我们每天都需要的食盐有没有降过价、做过促销?然后解释各种商品弹性值不同的道理。 电器、化妆品富有弹性,适当降价可以薄利多销;而食盐缺乏弹性,降价不能使总收益增加,反而可能减少,这样就把枯燥的理论生动化了。
四、科学利用多媒体教学
科学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可以迅速地把课程资源显现在学生面前,既可以大量节省教师讲课、板书的时间,又可以使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和利用是关键。“西方经济学”的课件,通常应包含基本经济理论的文字描述、简单数学公式的推导、图表变化的演示和教学案例的穿插播放等。课件的设计要以服务教学为原则,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结构逻辑清晰,思路完整顺畅,通过在各章节之间建立链接,使学生能及时回顾,温故知新。既要避免教师台上点鼠标,学生台下记笔记的误区,也要避免形式花哨,喧宾夺主。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各展其长、互为补充,使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
五、板书与多媒体有机结合
多媒体为教学提供了许多便利,但是,它不能完全替代板书。在教学中,用板书的方式推导公式,学生能了解整个推导过程。除了公式外,图形采取板书的形式更好,这样,学生能知晓每条曲线的来龙去脉。对概念的定义、案例的介绍,用多媒体可以节约时间。作为一名教龄还不长的教师,笔者把这些心得体会写下来,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只有从日常的教学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改进,才能不断提高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上好西方经济学课。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运用以上教学方法很好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自身的能力与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范文5
关键词:扩大的市场;唐卡市场;反思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2)03—0082—05
一、问题的提出——“市场”之争
“市场”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早期人们通常把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场所定义为市场。随着人们对商品交换形式认知的深化,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概念被逐渐确立起来。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是一种有效配置社会资源的价格机制。价格是市场的核心特征,亚当.斯密所言的“看不见的手”——价格机制决定了市场的运行。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科斯则认为,市场是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促进了重复不断的交易,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与通过企业进行资源配置具有相互替代性,而决定采用哪一种手段的原因就是交易成本。
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买者、卖者、商品与货币构成了市场一般形式,市场是以买者和卖者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的社会经济形式。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行为是一种纯粹的经济行为:亚当·斯密假定“在人类的本性中存在一种与他人以物易物和互换物品的倾向”,并假设既然劳动是原始社会唯一的生产要素,那么物品就必须依据劳动的成本来交换,就像在一般的经典交换理论中那样,因而将“市场”高度纯化,排除了社会关系结构对经济行为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人类学界兴起的“形式主义”学派及后来的新制度经济学为斯密的这一观点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将影响经济行为的个体行为和制度视为由理性的、或多或少有些原子化的个体自利追求所引发的东西,因而认为从一开始的部落社会起,经济行为就与社会关系毫无关系。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市场行为的主要形式是经济交换,而经济交换则是相对独立、在制度上尽量脱离社会关系和政治权力的行为。
人类学家则用另一种视角去诠释“市场”,并在田野工作的基础上得出了与经济学迥然不同的“市场”观念。人类学家发现在许多初民社会里存在着不同的市场性:在远离西方世界的初民社会中存在的默契交易表明交易是一种社会交往。马林诺斯基在太平洋特罗布里恩德群岛中所发现的“库拉圈”交易则是一种当地土著的社会关系交换。这些人类学家卓有成效的研究表明人类的交换行为具有普遍性,而经济交换只是人类交换行为中的一种。社会关系、政治权力都是人类可以交换的具体形式之一。因而,较之西方经济学,人类学学术视野中的“市场”从一开始就具有更为广泛的含义。
人类学真正对市场研究起到开创性作用的是波兰尼,波兰尼所提出的“嵌入性”概念成为当代经济人类学有关各种市场研究的基本分析工具。波兰尼将人类经济的整合形式主要分为三种:互惠、再分配和交换。波兰尼认为,市场是交换的场所,因而市场制度应该被界定为包含供给群体或需求群体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制度。波兰尼进一步论证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市场行为都是嵌入在社会之中的。19世纪以前,互惠与再分配依然是人类经济整合形式的主要形式。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自律的市场”导致以交换为主要形式的市场经济替代了互惠与再分配经济,成为人类经济整合的主要形式。
波兰尼及其开创的经济人类学“实质论”学派所提出的“自律的市场”与西方经济学中“市场”概念在本质上是相互契合的。但是波兰尼在解释前资本主义市场时与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古典经济学有着巨大的分歧。波兰尼认为在前工业时代的经济行为(互惠、再分配与交换)深深地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受各种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在前工业时代市场中的经济交换行为不是以个人利益的理性来定义,而是以交易的社会和亲缘义务来定义。只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市场行为变得越来越自主。随着工业社会的确立,以商品交换为主要经济形式的市场行为与其他领域日渐分离,才逐渐形成一个“自律的市场”。
基于“嵌入性”概念的提出,人类学家对世界各地前工业时代的市场展开了广泛地研究。例如费南对巴西的一个地方性市场研究中发现,通过交易双方互惠社会关系的建立,有助于降低市场中不同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从而提高了市场交易的绩效和水平。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施坚雅对中国农村市场的研究。施坚雅在其著作《中国农村的市场与社会结构》中认为,中国农村的乡村市场并非仅仅是一个依靠互惠与再分配来维持的封闭的经济共同体,结构性的交换体系已经形成。施坚雅认为中国的农村市场实际上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而存在,农民实际社会区域的边界并不是以村庄为界,而是基层市场区域。中国传统市场区域与社会、文化区域的边界是高度重合的。林南以大邱庄为研究个案,分析了“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在中国农村的运行情况,特别强调了以扩大家庭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的重要性,认为以地方网络是建构地方协调的关键,中国农村的地方性市场依赖于以亲友、家庭与社会关系所组成的关系网络而顺利运行。
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范文6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比较;启示
中图分类号:F09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13)06-0014-08
一、 马克思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地租理论是其经济学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指出:“无论地租有什么独特的形式,它的一切类型有一个共同点:地租的占有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而地租是以土地所有权,以某些个人对某些地块的所有权为前提。”资本主义地租由于形成的原因和条件不同,可以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基本形式。此外,地租还有城市建设地段地租、垄断地租和矿山地租形式。
1. 级差地租
(1)级差地租的形成
级差地租是由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构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土地因肥力不同和地理位置不同,从而形成优、中、劣三种不同的等级差别。由于土地是有限的,只经营或耕种优中等地产生的农产品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必须要投资劣等地,因而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必须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的。而投资于优、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由于其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便可获得超额利润,将这部分超额利润缴纳给土地所有者便是级差地租。由此可见,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或基础是土地质量优劣程度的差别。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权的垄断。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决定了农业资本家经营土地的等级不一,租种优、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可以长期稳定地保有相对有优势的生产条件,从而能够长期稳定地取得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的来源是农业雇佣工人的超额剩余劳动。表面看来级差地租似乎来自于土地这个自然条件,实际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工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可在同一时间内可比耕种劣等地的农业工人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2)级差地租的形态
级差地租根据形成条件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1)级差地租Ⅰ,它是个别资本投入不同地块具有不同生产率的结果。根据形成原因不同又可分为由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形成的级差地租Ⅰ和由土地的地理位置差所形成的级差地租Ⅰ。土地位置好坏可由土地与市场的距离来表示,市场距离最近为优等地。
2)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投资主要是进行集约经营、精耕细作,改良土壤,改进生产技术等方式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2. 绝对地租
(1)绝对地租的形成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农业资本家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有机构成。由于租种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必须获得平均利润,农产品的出售价格就必须高于社会生产价格,这就要求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有机构成,使等量农业资本可以比等量的工业资本推动更多的活劳动,从而在剩余价值率相等的条件下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土地所有权的垄断阻碍、排斥和限制了资本向农业部门的转移,使农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不参与社会利润的平均过程,从而使农产品能够按照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
绝对地租的来源依然是农业雇佣工人的超额剩余劳动。绝对地租是农产品价值中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依旧是农业工人创造的,体现着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对农业雇佣工人的剥削。
(2)农业有机构成赶上工业有机构成条件下绝对地租的来源
马克思指出一旦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条件不存在了,由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绝对地租就消失了。但只要土地私有制没有消灭,土地私有权垄断依然存在,绝对地租就依然存在。但这时的地租与之前分析的绝对地租的来源有所不同,这时的地租“只能来自市场价格超过价值和生产价格的余额,即来自于产品的垄断价格”[1]。
3. 城市建筑地段地租、垄断地租和矿山地租
(1)城市建筑地段地租
城市建设地段地租是建筑资本家为取得用地使用权而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地租。但城市建筑地段地租是为了获得生产场所而支付,土地本身并不直接参与到产品的形成中。此外,城市建筑地段地租还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在建筑业中的土地位置对级差地租Ⅰ起决定性的作用,越是接近市中心的地租就越高;其次,城市建筑地段地租的主要形式是级差地租Ⅱ;再次,城市建筑地段地租最终是由建筑物的使用者来支付的;最后,由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垄断性地租较为突出。
(2)垄断地租
垄断地租不是任何土地都能产生的,它只产生于具有某种独特自然条件的土地。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葡萄园在它所产的葡萄酒特别好时(这种葡萄酒一般说来只能进行比较少量的生产),就会提供一个垄断价格。由于这个垄断价格(它超过产品价值的余额,只决定于高贵的饮酒者的财富和嗜好),葡萄种植者将实现一个相当大的超额利润。这种由垄断价格产生的超额利润,因土地所有者对这块具有独特性质的土地的所有权而转化为地租,并以这种形式落入土地所有者手中便是垄断地租”[2]。
(3)矿山地租
矿山地租是指工业资本家为采掘矿藏向矿山土地所有者租用矿山所支付的地租。它反映了土地所有者和采掘工业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剥削关系。矿山地租也具有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三种形式。
4. 土地的价格
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土地是私有的,土地所有者可以凭借土地私有权获得地租,因而土地就能够以一定的价格买卖。但是土地价格并不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土地的买卖实际上是地租的资本化。就是说一定面积和丰度的土地价格相当于这样一笔货币资本:把这笔货币存入银行所获得的利息,等于这块土地出租所获得的地租。因此,决定土地价格的因素是地租额和利息率,土地价格与地租额成正比,与利息率成反比。[3]
二、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1. 主流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1)租金、准租金与经济租
租金,就是指任何具有固定供给特征的要素(譬如有些人天生的好嗓子即天赋才能)服务价格。后来,租金泛指是指一般资源或要素的服务价格,而不管该资源或要素的供给如何。资源或要素从整体上来讲是一种绝对性的固定供给,从个体上来讲则是存在相对的固定供给。这种生产要素的服务价格与租金十分相似,被称为“准租金”。准租金就是指供给量暂时固定的生产要素的支付,即固定资产在短期内所得到的收入或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进一步地说,放宽供给固定的条件,提供一定数量的要素,生产要素实际得到的报酬与使该要素被供给出来所必须支付的报酬之间的差额就是“经济租”,即要素的实际收入超过其“机会成本”的余额。
如图1,在以横轴表示要素数量,纵轴表示要素价格的坐标系中,要素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分别为曲线S和曲线D,二者相交的均衡点为E,决定了要素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R0和Q0要素的全部收入为OR0EQ0,根据要素供给曲线,要素所有者所愿意接受的最低要素收入为OAEQ0。因此,在要素的供给曲线以上,要素的均衡价格R0以下的区域AER0为经济租。该部分即使去掉也不会影响要素的供给量。
显然,经济租的大小取决于要素供给曲线的形状,供给曲线越是陡峭,经济租部分就越大。特别地,当要素的供给曲线是垂直时,要素的全部收入就都变成经济租的部分。可见,“租金”实际上是特殊的“经济租金”。
(2)土地的价格和地租的决定
西方经济学中认为土地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报酬一样,土地所有者赚取的收入就是他向土地使用者收取的地租。
按照均衡价格理论,地租是由土地市场上的土地供给曲线和土地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的。就一个整体经济而言,供给量是固定的,土地供给无弹性,其市场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这里假定土地没有自用价值),即图2中的S线,土地总供给量始终为Q0。这样,决定地租的唯一因素便是土地的需求。土地的需求曲线D如同其它要素的需求曲线一样向右下方倾斜。在图中将土地的需求曲线D与供给曲线S综合在一个坐标系中,其交点E就是均衡点,OR0为地租水平,OQ0是土地的数量。
上述地租理论还可给出一个关于地租产生的解释。如图3所示,土地供给量固定不变为Q0,供给曲线为S曲线。假设开始时对土地的需求为D0,从而地租为零;由于人口增加使粮食需求增加导致粮食价格上涨,或是由于技术进步使土地的边际生产力提高,土地的需求曲线开始向右上方移动至D1,从而地租开始出现为OR1。由此可见,地租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的稀少,供给无法增加;如果给定了不变的土地供给,则地租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土地需求曲线的右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进一步增加,市场上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土地需求曲线由D1向右上方移动至D2,地租水平由OR1上升到OR2,地租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4]。
(3)级差地租
土地的需求取决于它的边际收益产品,因此土地的边际收益产品(MRP)的差异便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地租出现了差异即产生级差地租。根据MRP=MPP(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MR(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边际收益) ,故导致MRP差异的就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MR的差异,特定商品的需求越大MR越大。二是MPP的差异,对于工业而言,土地的地理位置不同就会导致土地的生产率不同;对于农业而言,由于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导致土地的生产率不同。由MPP的差异即由于土地的肥沃程度以及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导致的生产力不同所产生的地租便是级差地租。
图4优等地和劣等地的地租比较
具体来看,边际生产力理论对于解释级差地租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假定是凹性的生产曲线,它反映了“成本递增法则”,同时假定只有土地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5]
如图4所示,左边表示优等地的地租,工人的工资水平是OW,工人的数量为OQ,边际生产力曲线为FH,因此,雇佣工人的工资总额为OWHQ所围成的矩形面积,此时地租为WFH所围成的扇形面积。右边所示为劣等地的地租,同样的工资水平OW工人人数减少为OQ1,边际生产力曲线为F1H1,此时,雇佣工人的工资总额为OWH1Q1所围成的矩形面积,地租为WF1H1所围成的扇形面积。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优等地的地租明显大于劣等地的地租,说明优等地的边际生产力高,因此地租多,两者之间的差额FF1H1H所围成的扇环面积即为级差地租。[6]
2. 西方经济学中其他学派的地租理论
(1) 杜能的地租理论
杜能假定一个孤立的城市,城内各种土地的肥沃程度和劳动生产力相等,对任何一种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和生产成本也相同。土地归土地所有者拥有,土地所有者和农民之间存在自发的竞争。
杜能指出某种产品的产地价格等于中心市场价格与产地至中心市场之间运费的差额,这个运费实际上就是位置地租。农民的竞争最终会使地租呈梯度状分布,依中心市场远近形成同一产品水准的均等价格区域,亦即区位地租分布的圈层。[7]
(2)阿隆索的地租理论
阿隆索(Alonso)在《区位和土地利用》中提出了竞价曲线(bid price curve),发展了杜能的地租理论,并进一步将其引入城市地租的分析,从而在统一的框架内说明了城市和农业土地利用,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以及地租的分布状态。[8]
如图5a,图的上半部分是达到均衡时三种农作物的竞租曲线,表示在任一距离上农民愿意支付的地租。实线是竞价曲线的包络线,它决定了地租的梯度。沿着实线的任一段,该种农作物的种植者都愿意比其他种植者付出更高的地租。这样农产品生产就成同心圆的形式,越靠近同心圆的圆心,地租越高。图的右下部分给出了该同心圆的1/4。图5 b所示的城市中,上半部分是达到均衡时城市不同功能区的竞价曲线,表示在距离市中心的任一距离上,使用者愿意支付的地租。越靠近同心圆的圆心,地租越高,而越的同心圆所表示的地租越低。 三、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
地租理论比较分析 通过上述对马克思地租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的阐述,我们看到两者对于地租理论的研究既有一些共性,也有本质上的区别。
1.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的共性
(1)在来源上,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都源于亚当・斯密、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马克思摈弃了其中庸俗的成分,借鉴和吸收了其中合理和科学的成分,深入阐述了地租的来源、形成条件等。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则在亚当・斯密及李嘉图的思想之上,由克拉格的边际理论建立起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2)在研究对象及其认识上,两者都是阐述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生产要素――土地的使用及其要素收益的分配问题,并认为地租是土地的所有者的报酬。马克思指出地租是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西方经济学认为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向土地使用者收取而赚得的收入。
(3)在内容上,二者都有对地理位置不同,土地肥力不同而导致的级差地租的分析,以及对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需求增加而导致对土地需求的增加甚至连劣等地都不得不利用过程的分析。
2.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的区别
(1)地租主要形式区别
马克思经济学坚持逻辑和历史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制度条件下从产权以及人们之间相互经济关系角度科学、全面地考察什么是地租以及地租的形式[9]。马克思在探索地租理论前已经对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过程、成本理论等进行了充分的研究,通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转化成平均利润率并形成平均利润的基础上深入说明了地租的实质及其各种具体形式。马克思认为地租有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两种基本形式,还有城市建筑地段地租、垄断地租和矿山地租形式的地租。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则回避地租所反映的经济关系,撇开所有制来分析地租,将地租定义为地主将其所有的土地租给他人使用所获得的报酬。于是资本家占有和支配土地生产要素并获得报酬就是理所应当的,从而巧妙地掩盖掉了资产阶级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因此,西方经济学的地租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绝对地租的考察。此外,马克思经济学对建筑资本家、垄断资本家以及工业资本家为取得有关土地使用权而向土地所有者所缴纳的地租分别做了考察。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由于回避所有制关系,自然也不会有如此详细的划分和研究。比较可见,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分析更为深刻,为雇佣劳动者利益呐喊,西方经济学则是在资产阶级和地主的立场上,为资产阶级和地主的统治服务。
(2)级差地租的区别
马克思经济学的地租主要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基本形式,其中级差地租又可进一步划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两种形态,即考虑到了在同一块土地上因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西方经济学无论是主流西方经济学还是其他流派都只有对于级差地租Ⅰ的分析和解释,主流经济学主要是从边际产品收益的角度,用边际生产力的理论解释级差地租。空间经济学家以竞价曲线(bid price curve)从空间地理位的角度来考察地租,实际上相当于马克思经济学中的级差地租Ⅰ。说马克思经济学在分析地租时充分考虑到了技术水平,不同劳动者劳动能力和努力程度的差别所引起的地租的差异,而西方经济学则缺少对这一部分的考虑与研究。
(3)地租产生原因和形成条件的区别
马克思经济学地租理论与所有制紧密联系在一起,说明农业资本家与其他资本家一起对整个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着共同的瓜分。认为绝对地租的产生是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级差地租产生的根本原因则是土地经营权的垄断。绝对地租产生的形成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有机构成,土地等级的差别是级差地租的形成条件或基础。从而深刻地揭示资产阶级的剥削性和对雇佣劳动者的压迫。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采用了边际分析方法从成本的角度,以供需平衡的理念,采用具体的图形来直观阐释地租的形成。其理论没有也不可能分别对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产生原因和形成条件的分析,只是笼统地从供给与需求关系的角度来说明。认为地租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土地资源稀少,而土地的供给却不能增加所导致的。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土地的整个需求的增加,即土地的需求曲线的整体右移导致。
(4)土地价格问题的区别
马克思经济学假设人是社会的人,其地租理论以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认为自然土地没有价值,但其有使用价值,表现在地租上即土地收益的资本化。土地的价格并不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一定面积和丰度的土地的价格相当于这样一笔货币资本:把这笔货币存入银行所获得的利息,等于这块土地出租所获得的地租。地租额和利息率是决定土地价格的因素,土地价格与前者成正比;与后者成反比。西方经济学假设人是经济人,地租理论以效用价值论和均衡价格理论为基础。效用理论认为能够带来高效用的商品就具有较高的价值,土地也是如此。所以,地租的价格也是由土地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的均衡点或者说由土地的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来决定的。
四、启示与政策建议
马克思经济学地租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从不同的假设和理论基础出发,以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土地的租金和价格进行了考察,通过比较分析,能够更为深入地把握二者在范围、划分、成因及构成等的本质差异。
此外,我国城镇化进程在悄然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各类开发建设涉及到的对农民征地问题,以及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民的收益分配的矛盾与收益分配不公的现象普遍存在。不但国家与农民在土地收益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土地收益分配也存在着诸多矛盾与不公。对于解决目前现实存在的土地收益问题,我们应当以马克思经济学地租理论为指导,汲取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当中的合理成分,同时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和现实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与建议:
首先,国家作为土地的所有者应收取绝对地租。根据马克思经济学地租理论,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即实现价值增值的形式。它是一个经济范畴,体现着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关系。无论什么形式的地租都是土地的所有者凭借其土地的所有权从土地的使用者收益中收取的一部分利润。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虽然土地私有权已不存在,但土地的所有权依然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国家作为土地所有者,向通过开发、利用而从土地上获得利润的任何土地使用者收取一定数额的绝对地租是合理的,是国家对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据此,建议中央政府依据一定时期各地区、各城市实际用地的有效水平制定总的租金水平,以保持国家总的土地租金收入。
其次,级差地租Ⅰ应当归地方政府所有。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通过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根据相关市政规划,开发了土地,改善了周边的投资环境,从而使得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变成适合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城市工商业或住宅用地,一方面使得更改用途后的土地生产率有所提升,另一方面也由此形成了不同土地便利程度与地理位置的差异。依据马克思经济学地租理论,级差地租Ⅰ是由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和土地的地理位置的差别而形成的地租,它是个别资本投入不同地块具有不同生产率的结果。因此,这种由于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而使得土地使用者投资周边环境及地理位置条件较好的土地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Ⅰ应该归地方政府所有。
再次,级差地租Ⅱ应当归属于农民。级差地租Ⅱ是由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农民作为农地的使用者,采取新技术,采用先进的生产机械,耕种更为优良的农产品品种,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或是增加对土地不断投入使土地肥力的增强等方式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由以上原因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应该归农民所有。目前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农地征收面积一再扩大,在土地征收后政府通过拍卖、挂牌等方式将土地流转给新的土地使用者,农民却因此失去了原本的生存依靠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应该规定流转后的土地使用者与受益者按土地流转前农民对土地的投资和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实际耕作情况给予相应的补偿。农民自己建造的宅基地同样也是农民的投资和劳动创造,由其产生的有关收益也应当归农民所有,在征地补偿时应该考虑到在征地前农民本应获得的这部分级差地租而给予相应的补偿。
最后,不同地区需根据土地供需情况区别对待。在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上,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有助于我们具体、形象地分析和解释有关土地问题。我国国土辽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而在土地政策上不能搞 “一刀切”。要综合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用市场供需机制来引导和调节地租,促进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例如上海城市每公顷土地的地租与新疆西北部地区每公顷土地的地租相比何者较高?显而易见是前者,为什么会如此?西方经济学中级差地租的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同时也为此类问题的解决和有关政策的制定以启示和指导。
如上图,由于和新疆西北部地区相比,上海市的土地边际生产力明显较高(比如可建造高级写字楼),因此上海市区的土地需求曲线DA相比新疆郊区的土地需求曲线DB处在较高的位置。与此同时,上海市由于土地数量有限,土地供给曲线SA较靠近纵轴,土地供给数量为QA;而新疆西北部的土地则相对比较充裕,因此,土地供给曲线SB较远离纵轴,土地供给数量为QB。在需求和供给曲线的共同作用下,上海市的地租水平远远高于新疆西北部地区的地租水平。简言之,上海市中心地段的土地边际生产力较高,这是从需求的角度来讲的,从供给的角度来分析则是由于和新疆西北部地区相比,上海市土地的数量极其有限。[10]
总之,在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收益分配问题及土地合理利用等问题时应以马克思经济学的地租理论为指导和理论依据,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的分析方法与合理成分。国家在制定有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市场机制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以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来引导地租和土地价格水平,促进土地合理利用,保护土地资源。我国的土地政策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以马克思经济学的地租理论为指导思想,而对待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则是采取完全批判的态度,实际上这是一种片面和曲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片面和扭曲会对我国土地收益分配及土地利用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对此,我们应科学合理地解读和评价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借鉴和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按照研究方法,将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与我国土地收益分配及土地利用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租经济理论,以更好地解决我国的现实土地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资本论(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 863.
[2]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 873.
[3]白永秀, 任保平. 现代政治经济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6: 210-212.
[4]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 北京: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01-305.
[5]约翰・斯罗曼. 经济学(第六版)[M]. 郭庆旺,赵志耘,译.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1: 254-256.
[6]吴易风. 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824-832.
[7]斯坦利・L. 布鲁,兰迪・R. 格兰特. 经济思想史[M]. 邸晓燕,等,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1: 177-179.
[8]藤田昌久, 保罗・克鲁格曼, 安东尼・J・威纳布尔斯. 区位和土地利用[M]. 梁琦,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2: 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