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方教育孩子的差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方教育孩子的差异范文1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包括中介、控制、内化、最近发展区、搭手架、活动等,在该理论指导下,比较东西方家庭教育观的差异。中方家庭是控制型、被动型、物质型教育观;西方是平等型、主动型、精神型教育观。中西方家庭教育观的产生原因是受到宗教和亲子关系差异影响,有利有弊,最终选择一种最为有效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
东西方家庭教育观;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控制;最近发展区
随着东西方的不断交流,家庭教育观差异日益明显。教育分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等。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学者是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来分析东西方家庭观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的差异。而本文重点阐述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中控制、最近发展区、行为理论在东西方家庭教育观差异的体现。
一、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中介、控制、内化、最近发展区、搭手架、活动理论等都是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内涵。其中,控制、最近发展区和行为理论非常重要。该理论可以指导教师教授学生知识,同样也可以指导父母教育孩子。控制理论指的是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1]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起初要完全依靠他人,没有能力控制周围的环境,父母就会控制一切。随着孩子长大,父母的控制逐渐减少,最终变成自我控制。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指儿童发展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发展水平:“现有的发展水平”,即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儿童能够自己独立完成;“最近发展区水平”,即在成人帮助下儿童才能完成。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表明教授和发展是存在一定的关系的。行为理论是由习俗决定的社会场景,在这一场景中参与者的身份、目标和方式都有约定俗成的看法。目标决定了方向,动机决定了努力的程度,行为最后在具体的情景中实现。[2]
二、东西方家庭教育观差异对比
1.控制
东方教育观是控制型教育观。东方国家的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一切都必须遵从他们的权威。“妈宝”体现出东方家庭的特征。一方面有孝敬父母,遵从之意,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是孩子缺乏主见,依赖父母,遵从父母的安排。导致孩子普遍独立生活能力差,很多年轻人到了结婚后还不能脱离父母,古人所说“三十而立”恰恰说明了这一点。[3]因此可以看出,控制型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弊大于利。西方教育观是平等型教育观。西方的父母认为“人生来平等”,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他们不会过多地干涉孩子的事情。西方父母尊重孩子的每一个选择,鼓励孩子朝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为了让孩子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父母会鼓励孩子定期进行实践活动。从这里可以看出,西方父母这种平等型教育观比东方控制型教育方式具有优势。
2.最近发展区
东方教育观是被动型教育观。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孩子遇到问题,父母会竭尽全力帮他们解决。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的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孩子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需要在父母的帮助下让孩子独立完成。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东方父母普遍都是“授之以鱼”,只是一味地给予物质的东西,或是具体的方法,而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或技能。因此,孩子受到的教育是被动的。西方教育观是主动型教育观。如果孩子遇到困难,父母不会马上告诉他们解决办法,而是让他们自己解决。如果孩子不能解决,这时才会告诉他们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西方父母采用“授之以渔”的教育方式,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内容,让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具有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有助于孩子更好地学到知识和本领。如果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他们就有能力自己主动解决,这种教育观是非常适合孩子成长的。
3.行为
东方教育观是物质型教育观。在东方国家,有名望、有好工作是评判成功的标准。因此,东方父母总是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如果孩子没能达到这个标准,父母就觉得丢脸。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东方父母只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些父母根本不知道心理需求的重要性、不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动手能力的锻炼等,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产生高分低能的“精英”。[4]显然,东方父母教育观是不可取的。孩子应具有的高级心理机能发生的社会文化行为并没有很好地得到发展,面对未来一片茫然,这完全不符合行为理论的内涵。西方教育观是精神型教育观。在西方国家,有名望、有好工作不是评判成功的标准。西方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学会独自生存,勇敢地面对发生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孩子能否独立生存,能否自立是最重要的。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不会包庇他们,一定会严肃地指出,让他们知错改错。西方父母非常注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孩子沮丧时,会和他们聊天来排遣郁闷的心情。西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孩子在遇到困难时独立解决。这种教育方法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符合行为理论的内涵,对东方父母有一定地借鉴意义。
三、东西方家庭教育观差异的原因
1.宗教因素差异
东方教育观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受到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源于中国,后传到东方各国,如韩国、日本等。儒家认为“治国平天下”是人生成功的最高标准,把治国平天下看成光宗耀祖的大事,看成人生的终极意义。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东方父母认为优异的学习成绩,好的工作是评判孩子成功的唯一标准。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东方父母总是一味地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常见的是“就是卖房卖地也会让你学习”。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东方教育观的特点,学习、工作最为重要。西方教育观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认为成功标准只有一个:遵守上帝的律法。基督教不在乎你是否有好的职位,不在乎你是否做了大事,只在乎你是否遵守上帝的律法。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西方父母不认为好成绩和好工作是成功的评判标准。因每个孩子是不同的,所以人生理想,人生道路也是不同的。他们不会强迫孩子学习,而是鼓励孩子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西方父母教育孩子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在孩子犯错误时,父母严厉批评,引导孩子改正错误。西方父母认为必须像朋友一样跟孩子好好沟通,时刻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
2.亲子关系差异
东方家庭中,父母为家庭付出了一切,给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生活环境,规划好了人生的每一步。因此,孩子必须绝对服从父母的安排。东方父母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他们所希望的只有“望子成龙”。东方父母会尽自己所能帮助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能够最终成功。孩子只需努力学习,找到好工作,最终回报自己的父母。西方家庭中,父母和孩子具有相同的地位,具有相同的权利。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孩子是具有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个体,父母与孩子并非一体。他们认为对孩子要进行养育,但不主宰其命运和发展道路,孩子长大后应自由飞翔,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他们允许孩子有独到的见解和想法,不可人云亦云。[5]
四、结语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差异得到了维果茨基在社会文化理论中的控制、最近发展区和行为理论的阐述。中方是控制型、被动型,物质型教育观;而西方是平等型、主动型,精神型教育观。在教育的过程中,两种教育观应该相互补充。对于东方父母,首先不应该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而应该给予孩子适度的自由空间,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尝试想做的事情。[5]其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东方父母要让孩子养成遇事不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西方父母,首先应重视孩子的学习,虽说每个孩子的人生理想不同,但学习对孩子成长本身并没有坏处。再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西方父母过分强调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忽视了父母与孩子长时间相处的重要性。因此,西方父母也要时常陪在孩子身边,帮助他们,呵护他们。
作者:李雪兰 张晶 陈爽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马俊波.社会文化理论及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9-15.
[2]木壮.基于文化视角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8):83-84.
[3]邵璇,张晶.中美家庭教育观差异及跨文化交际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4):146-147.
中西方教育孩子的差异范文2
关键词:家庭 教育 差异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474-01
本文并不是要全盘肯定美国的家庭教育,也不是要全盘否定中国的家庭教育。笔者试图通过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分析,深入了解这些差异的利弊,找出自己教育方法中的不足,努力采取最好的方法教育孩子。
一、提出问题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知道,人才培养的起点是家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的竞争是家庭教育能力的竞争。世界各国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都很重视家庭教育这一环节。借鉴其他国家在家庭教育中有价值的实践,对我们的家庭教育将有很好的启发。
二、中美家庭教育比较
(一)理论上的比较
1.教育目的的比较
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这种期望是切合实际而又能实现的,不是虚无缥缈的。他们的目的就是让子女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追求物质方面的收获如高学历、好职业。在这个目的的支配下,给孩子宽容的环境, 让孩子轻松自由的成长。相比之下,中国家庭更趋向于把孩子培养成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过上稳定,舒适的生活。家长望子成龙,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对孩子唯一的要求就是专心读书。
2.教育内容的比较
美国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很丰富多彩的。它注重孩子们在体力,认知,语言,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在体力上,开展户外活动、体育锻炼。在认知上,重视训练孩子的各种感官,开拓孩子的文化、审美视野,孩子的学习兴趣。如父母到图书馆借阅图书或学习时,喜欢带上孩子,让其受周围环境的熏陶,萌发学习的愿望。在情感上,指导孩子欣赏音乐、美术、舞蹈、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如带孩子到美术馆、博物馆观看各种展品,鼓励孩子参加艺术创作活动。在社会性上,教育孩子自我服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要求孩子学会具有与同伴合作、分享、互助的行为。
3.教育方式的比较
美国家庭以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为主,孩子在家可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家庭事务。父母如朋友,可以平等的交流。父母尊重孩子的隐私。主张开放式教育。重视实际锻炼,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孩子,认为凡是孩子的事情都让孩子自己去完成,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高认识、积累经验、掌握技术、增强能力、培养兴趣特长,增强自信心和责任心。在中国,孩子们几乎没有发言权。孩子们应该做的就是守规矩,顺从于父母的意愿。家长似乎是家庭中的权威,因此与孩子的距离较远,在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很多交流障碍。孩子们的自由总受到家长的侵犯。例如,他们的书包、日记总是被父母搜查。多是封闭式教育。以说教为主,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读书,连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都由父母包办,导致许多孩子学习上是强者,生活上是弱者。
4.家庭教育的结果比较
美国孩子很小就参与家庭事务,18岁开始不依靠家庭,多数打工补贴自身的消费需用,学会一些推销、与顾客沟通等“经营之道”,实践使他们深知钱来之不易,从而养成了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习惯。这样成熟早,能力强,能较为顺利地适应社会。在中国,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正如中国的一句常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虽然在考试分数方面中国孩子比美国孩子做得好一些,但是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与我们国家的“应试教育”有关。父母希望孩子躲在学校这座象牙塔里寒窗苦读,不让孩子在风云变幻的社会里摸爬滚打。社会发展的动因是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要求人性的充分解放。
(二)实践上的比较
1.看看各个阶段的美国孩子:从小就让婴幼儿在小房间单独睡觉。父母一般都自己带孩子,不要老人或保姆带。为人父母者觉得教育子女是自己的责任。而老人一般也不愿给子女带孩子。事实上,父母带孩子比起上一辈带孩子有很多好处,代沟小,更易做到严爱结合、更贴近新时代要求。
2.美国大多数大学生都自己挣钱读书,勤工俭学,即使是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子也很节俭,同学无论是一起进公园或舞厅,还是在餐馆用餐,一切费用大都是“AA制”。父辈一般不给孩子财产继承权。他们认为,让孩子坐享其成是人生中最糟糕的事,这会使孩子没有机会去经历他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比尔.盖茨是最生动的例子。在中国,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费用大都是父母提供的,多数家庭最大的投资便是教育。在校期间,学生上网吧,“富二代”开高档轿车上学的也屡见不鲜。
3.美国父母遇事更多的是让孩子自己思考、 决定怎么做。而中国父母的普遍做法则是自己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例如,父母和孩子遇到了一位叔叔。美国人往往是大人问孩子:“你应该怎样称呼这位先生?”然后让孩子自己思考 自己称呼,而中国父母则直接对孩子说:“叫叔叔!”
三、产生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
中美两国由于历史背景,经济体制,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导致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差异。
1.历史背景
美国是一个历史比较短的移民国家,旧有的思想文化保留得很少,由于这种多样文化观念的影响,人们能很容易地接受新想法和新文化,把它们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中,因此,他们更多的具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相反地,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同时被许多传统和习惯所限制。特别是封建观念已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脑海中,以至于保守的、自闭的想法在文化观念中占大多数。
2.经济体制
美国拥生产力先进,商品经济发达,机会多,生存压力小,劳动力流动自由,择业观开放。父母认为只要孩子能生存,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他们的工作都是平等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存压力大,选择面窄。家长认为学习上的成就是找到一份好工作、追求一生稳定的好方法,也是理想生活的必需。
3.文化传统
美国父母多是把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与对社会应尽的义务一样看待,而不是完全从家庭本身或父母自身的利益来看待家庭教育。既然他们认为抚育子女是义务,也就不图养儿防老,自己老了进养老院是一个人应有的归宿。我国的家庭教育以人伦为基础,父母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从个人养老或个人荣誉面子角度考虑子女教育,在无微不至的父母爱怜中隐含着较为浓厚的“投桃报李”的私情。
参考文献:
[1]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M].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中西方教育孩子的差异范文3
李玲玉是中国观众熟悉的演员,但10年前她好似从人间蒸发了。2006年5月16日,她带着耗资100万的新专辑《美人吟》再次复出。然而更令人关注的是,在经历过一次短暂的婚姻后,她再进围城组建了跨国婚姻。婚后,典型的中国式教育同西式教育发生尖锐冲突,李玲玉还要抚育丈夫与前妻的两个孩子。一代“甜歌皇后”李玲玉能成功地演绎生活中好妈妈和继母的角色吗?
中西教育方式差别大,孩子让恩爱夫妻起冲突
李玲玉在1995年结束第一次婚姻后,便到加拿大留学,邂逅加拿大人杰瑞,于1997年4月12日,再次走进婚姻的殿堂。杰瑞在中国、加拿大等国家拥有几个公司,李玲玉是丈夫在中国公司的副总裁,对丈夫事业发展帮助很大。两人都是第二次走进婚姻,对这次姻缘格外珍惜,总是互相体贴关怀着对方,取得了爱情、事业双丰收。
2000年,这个中西合璧的幸福之家,终于迎来了他们的爱情结晶。夫妇俩为儿子娶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杰希。儿子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李玲玉将儿子的照片和自己小时候的照片用数码技术合成一起,摆在客厅里的钢琴上,母子俩都有一双水汪汪会说话的大眼睛,很是引人注目。
李玲玉夫妇对儿子从不吝惜最美丽的词汇:“万人迷”“他太懂事了,非常聪明,可爱极了”……可随着儿子的一天天长大,一道难题摆在了这个幸福家庭的面前。这个中西合璧的家庭由于文化的差异和教育观念的冲突,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他们最大的差别是:李玲玉觉得需要给孩子压力,而杰瑞觉得孩子天性就是玩。后来发生的一件事使这个宁静的家掀起一阵波澜。
杰希由妈妈和姥姥带,李玲玉一直拒绝请保姆,她和儿子经常住在上海的父母家中。儿子3岁时的一天,李玲玉夫妇、杰希和姥爷姥姥在家中吃饭。一家人吃得正高兴时,儿子突然用上海话骂姥姥“傻瓜”,接着又骂姥爷“傻瓜”。家人非但一点责怪他的意思也没有,还笑着说杰希会骂人了。李玲玉立即要求儿子不要再骂人,可杰希竟越骂越起劲。李玲玉是一个性子很急的人,见劝阻无效,一巴掌扇向儿子,杰希的小脸上马上出现两道印痕,他当时就傻了,看着妈妈,憋了很久后,才放声大哭起来。外公外婆很是心疼,把杰希抱了过去。
“不用你们管。”李玲玉感觉到自己的身子也在哆嗦,这是她第一次打儿子。外公外婆只好不管,杰希一个人在那里哭得更伤心了。他用那双稚嫩的大眼睛,一会儿看着外公外婆,一会儿看着爸爸,就是不敢看漂亮的妈妈一眼。见没人来哄他,哭得更大声了。李玲玉和丈夫有一个约定:教育孩子的时候,一方无论是对还是错,对方都不要立刻提出异议,不给孩子“求救”的机会。杰瑞看到妻子动手打儿子,本想制止,可想到他们的约定就默默地走开了。
“有你这么教育孩子的吗?”姥姥急了,一边抱着杰希,一边批评女儿。李玲玉心想:小时候,你不就这样教育我的吗?你不是也打过我吗?她更气了,大喊着:“我教育孩子时,你们谁也不许管!”转而又对儿子说,“你再哭,我就把你关到小房间里面去。”杰希仍然在哭,眼睛还望着姥姥。父母知道女儿的脾气,他们只好回到房间,希望杰希能听妈妈的话。可杰希见所有能“救”他的人都走了,哭得更厉害了。
“你到你房间去哭吧!哭完后知道自己错了就跟姥姥姥爷说声对不起。”杰希耷拉着小脑袋回到自己的房间,李玲玉心里虽然非常难受,但总算松了一口气。这时,一直很有绅士风度的丈夫带着责备的眼神来到了她的跟前。丈夫从未在妻子面前红过脸,今天他的眼神令李玲玉感到那么陌生,她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学丈夫同儿子玩游戏 终于成为儿子最好的朋友
“你不能这么打人,要是打皮了以后孩子就不听你的了。犯了错误就该让他面壁思过,不许看动画片,直到他承认错误为止,但你不能打他。”杰瑞说话的语气很激烈。
“那你觉得该怎么办?你的方法对这么小的孩子能管用吗?”李玲玉用反问的口气回应道。她觉得这在中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中国有句古话:“打是亲,骂是爱。”小孩子的自制力很差,即使承认错误也会很快忘掉,应该用让他记忆深刻的方式。小孩子有时是要强制管教的,甚至不惜动用“武力”。此时,儿子在房间里还是不停地哭,好似一道催化剂使夫妻间的矛盾进一步升级。
“如果今天的事发生在加拿大,你的孩子完全可以拨打‘911’求助,你就完蛋了。儿子就要被政府收养,你就没有当母亲的权利了!”杰瑞非常生气地说。
“那你管吧。”李玲玉没好气地说。
“好,我来管。”杰瑞说完就走进了儿子的房间。李玲玉和杰瑞终于起了冲突,这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更是他们教育孩子观念上的差异引起的。李玲玉觉得丈夫那个办法肯定不行,孩子这么小,哪能听懂那些道理!可十几分钟后,奇迹出现了。儿子的哭声间隔时间越来越长,半个小时后,他就不哭了。李玲玉觉得有些蹊跷,她来到儿子房间门口。这一看,令她无比吃惊。只见丈夫和孩子坐在地上,丈夫正耐心地与孩子聊天,那样子丝毫看不出来他作为家长的威严,倒像是他的一个大朋友。而效果居然不错,孩子“服软不服硬”。大约一小时后,他竟牵着爸爸的手,两人有说有笑地从房间走出来。他首先找到姥姥姥爷,说:“对不起!”然后又向妈妈说:“对不起!”这样的事后来就再也没有发生过。这让李玲玉对丈夫佩服不已。
自从这件事之后,李玲玉把教育孩子的重担压在了丈夫的身上。她觉得自己的方法不太适合孩子,要好好借鉴丈夫的一些做法。杰瑞像朋友一样和儿子滚爬到一块儿玩装猪、扮狗的游戏,其乐融融。李玲玉意识到儿子就是在爸爸创造的和谐环境中,懂得了游戏的规则,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了说“对不起”。而那种“以大欺小”的教育方法,往往使孩子对世界产生恐惧。想想自己的童年,她感触很多。李玲玉从小听父母的话,一直是好学生,16岁离开家到北京,后来就去学唱歌。可她内心一直有压力,后来变成压抑。于是,她也学着丈夫的样子和孩子一起玩。有时她错了,儿子就会认真地对她说:“您得说声‘对不起’才能救命!”
李玲玉切身感受到她和儿子之间的和谐氛围,而这种和谐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石上的。孩子生下来从精神到物质一无所有,但他们却有着巨大的潜力。这种潜能的开发,不是靠说教、打骂,而是靠“和成人一起玩”。对儿童来说,“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是父母对他最高的奖赏。因为他们希望与人接触,加入到大人的世界中去。
这个小家很快恢复到风平浪静的美好局面。李玲玉发现儿子真的变了。他能主动用英语和别人交流,有了错误,会主动说“Sorry”,会用商量的口气和别人说话。有时他会问妈妈:“您能带我出去玩吗?”有时妈妈没时间,他就一个人出去玩。小朋友问他:“你妈妈为什么没来?”他会说:“我妈没时间。”杰瑞不在家时,儿子很想他,李玲玉问他为什么爸爸不在就想,妈妈不在却无所谓?儿子平静地说:“爸爸不在家的时间太长,妈妈总是能在杰希身边。”
杰希也学会了体谅父母。如果晚上李玲玉因工作回家晚,杰希第二天一早起床后一定去看望妈妈,抱一下睡梦中的李玲玉。等他出门的时候,他会特意跟阿姨说:“嘘,让妈妈多睡会儿,别吵醒她。”然后轻手轻脚地走到楼下。看着孩子如此善解人意,李玲玉觉得他真的长大了,心里有一种成就感。她进一步体会到,孩子不高兴的时候,可以暂时不去理他,让他自己去想,千万不能动手打骂。打骂是很难培养出一个成功孩子的。孩子错了,就要和孩子谈;不懂,再谈,直到他懂了为止。养成习惯以后,他就会明白犯了错就要承认并且改正。
现在杰希再犯错误的时候,李玲玉问他:“明白了吗?”“是的,明白了。”“以后还做不做了?”“不做了。”当杰希看到爸妈生气了,也会过来说“Sorry,l’m sorry”,然后跟他们抱一抱,亲一下。他们一家三口渐入佳境后,另一个更大的冲突不期而至,他们这个跨国家庭能否再次闯关?
越过中西文化差异门槛 演绎三个孩子的“好妈妈”
杰希转眼到了上学的年龄。李玲玉对很多中国父母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的做法,不是很理解。因为一件事,使她对西方的教育存有顾虑。一次,她回加拿大时,看到丈夫与前妻的两个孩子正在做作业。出于关心,她认真查看了他们的作业后,十分惊讶。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怎么还在做加减乘除?她觉得太简单了,很是不理解。
当丈夫再次说把杰希送回加拿大读书时,李玲玉就很不高兴,她与丈夫就这件事各自发表看法,刚开始双方还能平静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来就变成了激烈的争吵。杰瑞认为中国的小学教育负担沉重、太束缚孩子,压力太大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严重一点还会使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李玲玉觉得加拿大的小学太自由散漫,把孩子放在那里像“放羊”一样,很难学到东西,她比较喜欢东方教育的基础。两人为孩子到底在中国还是加拿大读小学,争论不休。后来他们还是采用以前一贯的解决方式,两个人一起来到北京某家酒吧,听着曼妙的音乐,两人的心情都好了起来。他们平静地列出自己设想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论证和分析,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儿子在中国上学,但要是国际学校。
后来,他们在家的附近发现一家国际学校,课程安排非常严格,就把孩子送到了这所学校,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杰希上学的问题得到解决后,丈夫与前妻两个孩子的问题又摆在了李玲玉眼前。杰瑞一直很希望两个儿子能够接受李玲玉。孩子的心理是很单纯的,他们看到爸爸对这个漂亮阿姨这么好,以为她要夺走爸爸全部的爱,而将他们抛弃,所以一开始对李玲玉很抵触。
李玲玉给他们做的西餐他们不爱吃,陪他们逛街也不见笑脸。那段时间,李玲玉心里很不舒服。但是她明白,孩子还小,接受一个陌生人是需要时间的;更何况,他们是杰瑞生命中的一部分,自己要想和杰瑞一起生活,就必须把他们当作自己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想通以后,李玲玉开始从细节处培养和他们的感情。一起吃饭的时候,她从不多说话,但是当孩子们需要的时候,她立即出现在他们的身旁;每次从北京去蒙特利尔,她都会带最新的唱片给他们,还会买最新款式的衣服当礼物送给他们。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所做的一些终于让孩子感动并接纳了她。
一次,李玲玉回到蒙特利尔,拿出一条长裤送给杰瑞的大儿子,看到样式很酷的长裤,孩子兴奋地跳起来,一把搂住李玲玉,激动地说:“哦,太棒了,谢谢你!”那一刻,李玲玉真切地感觉到孩子的感情是那么真诚、炽烈,让她的心忽地热了起来,怜悯之情油然而生。
李玲玉觉得,这种“贿赂”是非常必要的。孩子的想法跟大人想法不一样,你一定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想。小孩子见父亲跟母亲离婚了,他会非常不愿接受一个新的女性。这时,大人千万不要以家长式的想法去要求他,当小孩子闹别扭时,如果指责孩子,矛盾就会越来越激化。
杰希和同父异母的两个哥哥年龄相差比较大,两个哥哥都很喜欢他,他们提出可以照看弟弟。但照看弟弟是付出了劳动的,因此爸爸妈妈还要给他们支付报酬。这样,李玲玉和杰瑞就跟他们讨价还价。最终,两个孩子都得到了一小时5美元的看护费。
现在,两个大孩子最喜欢的人就是李玲玉,他们在学校里发生什么事情,会先打电话给她,包括对女孩子的爱慕之情也会在电话里告诉李玲玉。李玲玉会像朋友一样很客观地帮他们分析,提供参考意见,而从不站在长辈的角度指教。李玲玉的态度越发让孩子们喜欢和信赖,把她当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每天早晨,杰瑞和儿子穿得整整齐齐地出门,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李玲玉看着心里十分甜蜜。那一刻,她知道自己一直在寻找的就是这种生活。也许倒退10年,她绝对不会甘心在家里相夫教子,她首先会想到自己的得与失,会为家庭的羁绊而不安。而现在的李玲玉却安于这份甜蜜的羁绊,因为做母亲的感觉太好了。在李玲玉看来,人生也许有千万种选择,但最终的选择还是一份平静幸福的家庭生活。
(作者申明:独家采访,拒绝任何形式的转载、摘编和改写。)
中西方教育孩子的差异范文4
[关键词] 电影《刮痧》;文化冲突;文化融合
电影《刮痧》自放映以来,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观众对此部影片的评论比比皆是。在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影片中体现的中美文化差异。
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城市――圣路易斯的故事。男主角许大同来美国8年,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在年终行业颁奖大会上获得电玩游戏制作大奖时,他激动地说:“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了。”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他的美国梦彻底破碎了。他的儿子丹尼斯生病时,看不懂药瓶上英文的爷爷给他用了中国传统疗法――刮痧来治病,随后丹尼斯又在一次意外事件中撞破了头,许大同匆忙把他送往医院时,丹尼斯背上的刮痕却成了许大同虐待儿童的证据。正如影片中爷爷所说的一样:“刮痧在中国已经几千年了,到了美国怎么就说不清楚了呢?”接连不断的噩运使原本美好的家庭支离破碎。后来由于许大同的老板昆兰和各方面的努力,经过一系列磨难之后,许大同一家终于在圣诞夜团圆了。
影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表面上看是一连串的误会和巧合造成了人物命运的曲折,究其根源,是中美两种不同的文化使然。许大同和他的妻子简宁都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与人交流没有问题,连他们自己都认为自己的美国梦实现了,但根深蒂固的文化差异使其连连碰壁,与美国人的沟通有了障碍。小丹尼斯的表演活泼可爱,口语水平也令我们赞叹,但这个从小就在美国出生和成长的孩子,却在幼儿园里与小朋友们冲突不断。正如语言学家拉多所说:“不懂文化的模式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会语言。”在影片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中美文化冲突,同时也看到了中美文化融合,以及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可,这正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发展潮流,也是影片的意义所在。
一、中美文化冲突
1 亲情
当昆兰问简宁:许大同为什么要承认是他给儿子刮痧的,了解他的妻子此时答道:“因为他是中国人。”简单一句话却道出了问题的实质。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家庭是中华文化发展最基本的单元和载体,这同中国人互相关心、互相依存、休戚与共、患难相扶的心理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显示出一种难以割舍的亲情,无论哪一个家庭成员有了困难或发生了意外,其他的成员都会不遗余力地挺身而出,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受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父母子女的亲情关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父亲在子女心中有绝对的权威,子女孝顺父母,在中国人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许大同没有因为刮痧事件而责备爷爷,而且还想方设法瞒住他;当爷爷得知自己给孙子刮痧引起了麻烦时,独自一人找到大同的老板昆兰,用手语和图画向其说明是自己给丹尼斯刮痧的,而不是大同,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亲人。而美国文化是在北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美利坚民族的建国创业里程中逐渐形成的,崇尚的是平等与自由,他们提倡无论贫富和社会地位高低,人人都尊重自己,不允许他人侵犯自己的利益,同时也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子女成年后要和父母分开住,赡养父母的观念也没有中国人那么根深蒂固。
中国人对爱的表达方式是深沉、含蓄的,几乎没有哪一个子女或父母会经常对对方说“我爱你”,见面时相互拥抱、亲吻更是少见,但这并不等于说中国人就不爱自己的父母或子女。许大同在听证会上说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申辩词,泪流满面,相信每一位做父母的人都感同身受,这足以证明他作为一个父亲是多么爱他的儿子;当丹尼斯和昆兰的儿子保罗因为玩电玩而打架,又不肯道歉时,许大同就当着昆兰的面打了儿子一巴掌,还解释说这是为了给昆兰面子,这使昆兰非常不解。我想美国人不解的不仅仅是中国人的面子理论,还有中国人教育孩子的方法,他们认为打骂孩子是简单粗暴的,殊不知这一巴掌打在了儿子的身上,却疼在了父亲的心上。当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时,中国家长总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先做出让步,或先责罚自己的孩子,这是最典型的中国人的教育方式,连丹尼斯的爷爷也说“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在中国人眼中,打骂孩子和教育孩子是许多情况下重合的,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正如许大同将丹尼斯的“版权归自己所有”。而美国人更尊重事实,更强调平等,更注重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他们认为打骂孩子和教育孩子完全是两回事,打骂孩子就是虐待儿童。
2 友情
中国人的交友观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孔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在这里可以解释为忠信,诚信。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交友观,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朋友观,即“信”是朋友之间交往的基础。此外,朋友之间还要守义,即朋友有困难时要伸出援手,为朋友分忧解难,此之谓“朋友切切思思,兄弟怡怡”。中国社会相对稳定,人们一般不太愿意和陌生人接触和交往,交朋友也讲究时间越久越好,交往越多越了解对方越好。在决定是否将许大同告上法庭的听证会上,许大同请了昆兰做自己的辩护律师,尽管昆兰一再强调自己是个知识产权律师,并要求许大同找一个对口的律师,但许大同坚持要请昆兰,因为昆兰是自己的好朋友,他了解自己对儿子的爱,许大同极其信任他,并把领回儿子这件事拜托给了昆兰。而昆兰却出人意料地在听证会上证明许大同确实打过自己的儿子,这也就更加使儿童福利院认为许大同虐待儿童。因此,许大同愤然辞职,并说出了“道不同,不相与谋!”许大同认为昆兰出卖了自己,显然不够朋友。中国有句话叫“患难见真情”,为了朋友应该“两肋插刀”,然而,美国人在交友做事上的轻重次序是:法、理、情。也就是说,先讲法律,再是道理,最后才是情面,这与中国人朋友观的前后刚好相反。中国人认为自己不能丢了面子,更不能让别人尤其是朋友没面子。五千年儒家思想所传承的给面子的形式是礼,因为礼是敬的表现,敬则是礼的内在精神,礼节与尊敬,在维持与改善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上往往能产生非常神奇的效果。
3 爱情
古往今来,爱情是人类社会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无论哪一个国家,表现伟大爱情的诗歌,戏剧和小说都不胜枚举,对爱情的追求和坚持是全人类的共性。中国人对爱情的表达往往很深沉细腻,许大同和妻子的爱既是如此。刮痧事件发生后,妻子虽然也痛苦,却坚定地站在丈夫这一边。为了能让丹尼斯回家,她也想过说出是爷爷给刮的痧,但换位思考一下,也许此刻痛苦的是自己,而丈夫定会支持包容她。为了丈夫的感受,为了丈夫的孝心,简宁和丈夫一起瞒住了爷爷。为了让丹尼斯和母亲在一起,大同搬到了出租房居住。简宁偷偷去看勉强度日的丈夫时, 先做的是收拾大同的房间,这个看似平常的举动恰恰体现了简宁对丈夫的爱。开始时阻止大同喝酒,不也是关爱丈夫的表现吗?当两人喝醉之后,简宁说大同是臭狗屎,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伤害的休克疗法,大同表示了认同,这是对由于自己不冷静失去儿子的最深的自责。但当简宁说自己是“”时,大同却表现出无比的激动,阻止妻子这么说,在大同心目中,自己的爱妻无论如何都是纯洁完美的。美国人对爱情的表达往往更加热烈直接,当着家人的面对爱侣做出爱的举动是很平常的。
二、中美文化融合
中西方教育孩子的差异范文5
一、变革家校互动方式是时展的需要
时代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学校教育有了更好的物质基础,但相较于以往,新时期的学生具有不同于传统教育背景下学生的特点,他们更具有个性。在这样的条件下,单靠学校教育已经很难跟上学生的变化,学校必须寻求家长的合作。另一方面,新时期的学生大多是“独二代”,他们的父母大多没有教育孩子的经验,这样,家庭教育往往就需要学校给予一定的指导。再者,信息时代的到来虽然对传统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但也为家校互动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在此时代背景下,变革家校互动方式刻不容缓。
代表们认为,影响孩子成长的“三个点”是孩子、母亲和父亲,影响他们发展的“三个角”是家庭、社会、学校。一方面,“90后”大多是“独二代”,他们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家庭、社会背景之下,受市场经济影响较大,个性更加突出,更加需要个性化的教育;另一方面,新一代的家长往往缺乏家庭教育的基本经验,无法科学独立地完成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有效的家校互动不仅可使教师和家长充分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提供不同的舞台帮助学生发展,而且可以帮助教师最大限度地获得家长的支持,同时也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与教师共同分担教养的责任。
在新时代背景下,单一的家庭教育或是学校教育都已不能适应孩子发展的需要,必须综合二者的需要,使之形成正向的合力。有代表认为,就社会分工来看,学校是教育的专职部门,相较家庭而言更具有教育的优势,因此,学校有必要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有代表则从学校的角度指出,学校需要整合教育资源,教师开展班级工作也需要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因此,变革家校互动方式势在必行。也有代表从学校制度建设方面予以了阐述,认为只有建立一种保障家校互动的机制,保证家长对办学的参与和对办学决策的参与,才能保证学校办学方向的正确。
然而,现阶段家校互动的现状并不容乐观。代表们认为,由于教师和家长在心态、认知、立场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导致目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存在着割裂、缺失与越位的状态。一方面,学校的教育功能被过度放大,学校被认为是可以为学生包办一切的地方,包括培养学生基本的自理能力;另一方面,家庭往往又被赋予一些额外的功能,如帮助孩子进行文化学习。这样的割裂、缺失和越位不仅使家长和学校处于对立局面,也使孩子接受的教育形成了分裂。
二、加强家校互动既要准确把握内容
又要不断丰富方式方法
要丰富互动方式,必须先明确互动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互动的方向正确。有代表从家校互动的最终目的进行分析,认为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是育人最本质的内容。因此,要引导孩子做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能有效适应社会的人,做一个行为规范、诚实守信、能遵守现代文明的人,做一个有爱人之心、社会责任心、情趣高雅的人,做一个兴趣广泛、精神高尚、志向远大的人。
家校互动的具体方式方法是与会代表们谈论最多的。总体来说,代表们都认为要取得良好的家校互动效果,就必须同时关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使两者无缝对接,取得最大的合力。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触也是伴随终生的教育,要给孩子创造有利于其一生发展的家庭教育环境。有代表指出,家庭教育的任务在于亲子教育、道德养成、关注孩子的习惯意志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因此,家庭教育的方法就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亲子谈话,在谈话过程中要承认孩子是独立的;其次,是言传身教,这是最重要的方式,孩子道德的形成主要不是靠说教,而是靠家长行为的潜移默化;再次,给孩子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有机会亲近大自然、更多参与到家庭生活中,家长也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创造有利于孩子兴趣发展的环境。也有代表认为,体验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是孩子习惯养成、品德形成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加强“角色互换”教育,帮助孩子在体验不同角色的过程中逐步社会化。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最系统的地方,那么,在家校互动中,学校又需要怎么做呢?关于这个问题,代表们普遍认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各司其职,明确自己的任务,并不断丰富方式方法。有代表认为,学校不能把帮助孩子进行文化学习的任务推给家长。也有代表指出,家校互动应该以有利于家庭教育为价值取向,促进家庭教育建设,一要体现孩子的需要,二要共同帮孩子筑起一道心灵的墙,引导孩子沿着正确的方向成长,三要面向孩子的未来,使家校联手成为孩子的支持系统。在具体操作方法上,有代表认为,学校要在用好老渠道的前提下开辟新渠道,可以通过家长会、全体约谈、家庭访问、“给家长的一封信”、家庭联络簿、电话访问、学校日等,使家长资源全面融入学校课程建设,成为学生文化课程资源、社会课程资源和生活课程资源的补充,实现资源共享;也可以通过组织开展摄影比赛、义卖报纸、义务植树等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使各种教育资源和力量在广度和深度上高度融合,以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性需求;还可以通过搭建学习教育理念的平台、开展入校教育来引领教育行为,创新参与模式。
信息时代,网络不可避免成为了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手段,必须构建网络条件下良好的家校互动环境,促进家校互动的新发展。有代表认为,要把学生成长的需求作为共同的追求,使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形成稳固的互助共同体;要以服务的理念贯穿行动的过程,确立教育是一种服务的理念,将家校互动的过程看成是一个分享的过程和一个共同提升的过程,把家长到校询问变成教师主动汇报;要凭开放的心态打造积极的姿态,教室要向四面八方打开,学校要向社会、家长打开,家长要以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姿态面对学校的问题,家校互相体谅、积极对话。具体来说,要创建包括班级飞信、QQ群、班级在线、家长学校、家校论坛等硬环境,同时也要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包括教师培训、学生培训和家长培训。教师培训要侧重于对德育工作思想的引领和对新型德育方式的探讨;学生培训要与信息技术课程有机结合;家长培训则要侧重于帮助家长参与学校互动,指导家长科学进行家庭教育。
三、要为家校互动方式变革提供有力的保障
良好的德育氛围对变革家校互动方式、提高家校互动的实效性意义重大。有代表在比较了中西方的德育现状后指出,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对德育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首先,我们有专门的德育文件,这些文件大到中央8号文件,小到地方德育工作意见。其次,我们有专门的德育课程。再次,我们还有专门的德育机构,如文明办、德育研究中心、政教处等。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专职的德育队伍,如德育校长、德育主任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变革家校互动方式就有了强有力的保障。
那么,在这种有利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保障家校互动的有效性?代表们从不同层面予以了探讨。
要从法律层面保障家校互动。台湾地区用立法的形式保障家校互动的经验,极大地触动了各位代表。代表们认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或法律必将使新型教育共同体得以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实施体制改革,建立相应的、规范的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