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的要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政治文化的要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政治文化的要素

政治文化的要素范文1

摘 要 在我国当前的市场背景中,国企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相对较大。针对这一情况,国企需要通过对员工的合理培训和教育,保证自身的良性发展。本文从关系方面入手,对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国企 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文化 结合

员工是国企的主要组成成分。从国企的日常运行情况来看,员工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这两种要素实现的。对于员工而言,这两种要素作用的分别发挥可能无法起到良好的约束、教育效果。为了提升员工的凝聚力和竞争优势,国有企业可以

一、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结合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结合进行分析: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结合基础

1.二者之间的差异。从差异方面来讲,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结合基础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实施方法。企业文化通过国企文化环境这种具有间接性特点的实施方法完成对员工的培养教育,而思想政治工作则是通过直接的灌输式方式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第二,所述范畴不同。国企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所属范畴分别为政治工作与管理学。

2.二者之间的相同点。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相同之处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内容相同点。构建国企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是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第二,目标共同点。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目标都是通过员工的教育和优化,使其为国企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带来更多的经济利润。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就国企而言,其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结合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国企环境营造方面。从国企的运行经验可知,当国企环境中存在相互攀比、唯利是图等不良因素时,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受到不良影响。而在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情境中,国企环境中的不良因素会被有效剔除,员工正确价值观、抵抗力的形成会促进员工工作效率、质量的提升。

2.发展互动方面。就发展互动方面而言,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要素中:第一,指导方法与理论要素。在国企的实际运营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可以为企业文化提供多种不同的指导方法与理论,因此二者结合可以在优化企业文化建设质量的同时,高质量解决员工在工作中或生活中遇到的不同问题。第二,活动要素。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大多是通过各类活动发挥出来的。例如,企业文化会通过书法比赛活动的开展,培养员工的文化素质,增强员工的内涵修养。由于这类活动大多以社会主流文化、积极要素为内涵,因此二者的联合开展会促进国企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效果的提高。

二、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

为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国企需要通过以下几种策略的应用,实现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目的:

(一)典型示范宣传策略

理论式教育工作的效果产生速度相对较慢。就国企而言,为了提升员工的培养速度,国企可以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典型示范模式应用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在实现二者有机结合目的的同时,促进国企中员工典型良好精神、作为、事E等正能量因素得到合理宣传。处于这种工作情境中,国企员工能够参照典型人物将自身的消极因素、问题、不良习惯有效克服,进而促进国企的良性发展。

(二)以员工为本策略

从国企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状况来看,其通常运用强制灌输方式完成对员工的思想教育,这种方式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国企可以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按照企业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教育理念转化为以员工为主:当员工更倾向于文化活动时,国企可以通过多样化文化活动的提供,满足员工的实际教育需求。相对于传统教育模式而言,以员工为本教育方式的应用可以将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出来,间接促进员工能力的发挥。

(三)员工综合素质联合提升策略

相对于普通企业而言,国企员工的层次化、复杂性特点更加明显。基于当前市场环境,国企需要通过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保证自身的良性发展。虽然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都具有提升综合素质的作用,但从国企以往的培养工作情况来看,员工的综合素质并未出现明显变化。因此,可以将这两种要素联合在一起,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员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后续教育培养工作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然后利用企业文化帮助员工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与企业理念。在这种情况下,员工更容易为国企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三、结语

面对当前的市场情况,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员工综合素质联合提升、典型示范宣传以及形象联合塑造等策略的应用,实现自身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对于国企而言,上述两种要素的结合可以显著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政治文化的要素范文2

【关键词】新形势;企业思想政治;企业文化建设

1.前言

企业文化是企业特定文化系统的一种,详细指的是企业物质形态的文化、制度形态的文化以及观念形态的文化。这是组成企业特定文化系统非常重要的三个子系统。上述任何一个子系统均具备属于自己特定的内容。企业物质形态文化包括很多个方面的要素,首先是企业劳动环境要素、其次是机器设备要素、再次是企业产品要素。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领域的开辟

构建一个优良的企业文化,就可以促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各个部门、各个步骤以及企业内外关系等各个方面的延伸。做好企业文化构建,最重要的就是有效的整合人、物、事三者。这三者同时也是企业物质文化建设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结合部分。不仅如此,还是企业现代化管理以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结合部分。也就是说,一个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跟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那么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就可以通过企业文化,促使人与物之间的沟通,同时促使思想政治工作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两者之间的沟通,不仅如此,还可以促使思想政治工作于该行业市场之间实现很好的沟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如果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两张皮分开扯的现象,那么我们就需要立足结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跟经济工作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所使用到的粘合剂就是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的构建,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亲和力。同时,企业文化构建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就目前来说,人们头脑中的旧观念也就是旧文化思想是影响企业深化改革的重要阻碍。企业开展文化建设,实际上就是立足于企业观念形态文化方面,促使人们头脑中的旧观念,也就是就文化因素实现根本上的转变,使其转变为新文化因素。例如对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请需要面临的新课题则是企业文化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怎样才能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怎样的企业精神等。企业文化建设中,还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促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领域进一步拓宽。与此同时,企业完成文化构建,有利于实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以及企业文明实现协调发展。不仅如此,还可以促使企业现代化科学管理干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两者之间实现相互补充,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促使上述两种任务相得益彰,找到思想政治工作新出路。

3.企业文化构建可以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相应的载体

企业文化是一门管理科学,企业文化构建是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企业形象是实际上指的就是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一个企业给广大人们留下的印象。例如: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某某地区铁路工程公司将企业形象作为工作载体,服务宗旨则为“让顾客满意,向社会尽责”,在市场竞争中,上述企业形象的树立促使消费者产生心理定势,促使该公司的实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也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展示出来,最大程度的将思想政治工作贯彻落实。

4.企业文化理论可以指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理论

现在,企业已经逐渐发展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也就是说,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经济上的独立性,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具备相对应的自主性。因此,我们需要适当的调整传统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理论构建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存在非常明显的指导意义,详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进一步具体化目标。对于企业文化来说,其追求的目标非常的实在,例如:在一定时期内,企业需要实现的质量、经济效益最佳化以及需要实现的数量指标。同时,企业文化还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精神成就。将对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其转变为实际工作中全体员工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需要再分析成员需要相适应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准则规范,才可以将导向作用以及激励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所以,在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最大程度的结合企业特点以及企业目前的实际状况,进一步明确工作总体目标。第二个部分是,整体化循环。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不断发展,企业文化应运而生,不仅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产物,同时也是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也就是说企业整体发展的大循环过程中,企业文化无处不在[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一样,虽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涉及到很多个方面,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将企业文化指导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纳入经济建设中心轨道,促使每一个方面均可以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促使企业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2]。

5.结束语

企业文化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两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促使两者能够存在相互结合的可能。企业文化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两者之间具有同样的目标内容、方法内容以及其他部分内容等,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区别。例如:职能属性、表现形态、内容范围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跟企业文化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结合性。两者之间还存在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促使企业文化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两者之间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参考文献:

政治文化的要素范文3

据史料记载,少数民族民汉双语教育在我国已经有漫长的历史,尤其是建国以来,民汉双语教育在我国更受到政府和多数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支持和维护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在日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和少数民族群众更加重视双语教育工作,国家之所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做双语教育,就是因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和价值。搞清楚双语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在理论上理解和把握双语教育工作的意义,有助于双语教育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

一、双语教育的功能(一)什么是双语教育要把握了解双语教育的功能,我们首先就要搞清什么是双语教育?什么是功能?首先,什么是双语教育?双语教育“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的教育系统,亦指在学校教育中,同时进行学生的母语(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教育,使学生达到两种语言的兼通。这种教育系统所涉及的语言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因此,它不包括同一种语言的两种变体(方言)的教育,即双言教育”。我国的双语教育既包括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民汉双语教育,也包括汉族地区的汉语和外语的教育,但本文主要是指民族地区的民汉双语教育。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就是既让少数民族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权利,又向少数民族推广族际语言即汉语普通话,让少数民族成员逐步达到“民汗兼通”,成为双语双文化人才。(二)双语教育的功能功能是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结构和秩序有机构成的系统整体在与特定的环境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双语教育的功能是双语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双语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称为双语教育的内部功能。双语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双语教育的目的、双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等。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总和即为双语教育的内部功能,其中主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所导致的结果,表现为受教育者双语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表现为用双语交流的功能、双语思维功能、双语书面表达功能。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作用所导致的结果,表现为教育者教育政策的调整、教育方法的改进、教育模式的替换和教育内容的丰富等。双语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结果,称为双语教育的外部功能。双语教育的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双语教育的外部功能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对双语教育系统所产生的作用和双语教育系统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所产生的作用。一个国家、社会、地区或个人要不要搞双语教育,双语教育采取什么模式,双语教育普及的深度与广度都与一个国家、社会、地区或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反映一个国家、社会、地区或个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最终促使双语教育的目标被修订、双语教育的内容不断丰富、双语教育的方法不断改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语能力和双语教育水平不断完善。双语教育系统对环境的作用所导致的外部功能,主要有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等等。(1)双语教育的政治功能。西方国家一般都是通过双语教育来实现对本国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民主、自由”的政治思想。如加拿大、新加坡等移民国家,在不削弱民族语的同时,向各民族强制推行族际语和通用语,使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使受教育者接受和理解国家的政治观念,从而产生维护国家现行政治制度和遵守法律的行为,形成统一的政治思想意识,维护和促进国家统一,政治稳定。(2)双语教育的经济功能。在现代国际经济生活中,语言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构成成分。语言因素既是经济力量影响的对象,也是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之一。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行为要超越地域、国界和文化上的限制,就更要考虑区域语言生活状况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以排除障碍,实现语言的经济功能。因此,熟练的双语能力能够促进作为双语持有者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参与更大范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增加在更大的语言区域范围内的就业率。(3)双语教育的文化功能。双语教育的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都是以双语教育的文化功能为基础的。双语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传递传统文化和现有的社会文化,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传递多元民族文化;创造新的文化,使两种不同语言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形成第三文化,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4)双语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双语教育,增进全社会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各民族成员之间能够用族际通用语言相互交流,消除误解,增进友谊,广交朋友,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和谐相处;并能够帮助少数民族成员更深刻地理解国家政策和法律,便于接受社会公德教育,从而才能使少数民族成员在行动上更好地遵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同时,双语教育又能满足各民族内部成员之间保持用本民族语言传承文化和交流感情,维护民族自尊心。(5)双语教育的教育功能。很多资料显示,接受双语教育的人与没有接受双语教育的人相比,智商一般比较高,思维更加敏捷。而且通过双语教育,能够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从而提高少数民族的综合素质。双语教育的外部功能和内部功能都不是独立的,双语教育外部功能的形成和提高依赖于双语教育的内部功能的改善和提高;双语教育外部功能的变化,反过来又影响双语教育的内部功能的改变。双语教育的功能是双语教育的客观属性表现,具有客体性、客观性和真理性。

二、双语教育的价值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这就涉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问题。从哲学上讲价值是一个反映主体和客体之间意义关系的范畴,它指的是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功能及其变化相对于主体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言的有用性,是作为客体的事物对于作为主体的个人、群体、全社会以及国家所具有的某种意义。双语教育的价值也是双语教育主体和双语教育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双语教育价值主体是指双语教育系统内教育者、受教育者包括个人、各类群体、社会、民族和国家等。双语教育价值客体是指双语教育活动及其功能。双语教育价值主要反映的是作为客体的双语教育活动及其功能属性对作为双语教育价值主体的国家、社会、个人的双语需要的满足与否、促进与否的关系,主要是由国家、社会、个人对双语和双语教育的需要来决定的。个人的双语和双文化需要是指教育者、受教育者通过双语教育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受教育者的双语能力和双文化水平。双语教育活动及其功能对个人双语需要的满足即为双语教育的个人价值,具体表现为受教育者双语能力的形成和双语水平的提高以及双语持有者的双语能力对持有者生活质量、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社会交往、个人发展、学历提升的意义和价值。社会的双语需要应通过具有双语能力和双文化素质的人才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做的贡献,以及在处理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来满足。社会的双语双文化需要,不能由各种双语教育活动及其内部功能来直接满足。但又离不开双语教育的功能的发挥。任何社会都十分重视双语教育,其目的是希望通过培育双语双文化的人才,来满足社会的双语双文化需要,双语教育活动及其通过双语教育活动培养出的双语人才对于社会双语双文化需要的满足即为双语教育的社会价值。双语教育活动,作为培养人的双语能力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尽管要考虑如何满足社会、教育者、受教育者个人发展的双语需要,但首先应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各种条件提高受教育者的双语能力和水平,满足受教育者的双语学习需要。因为社会环境中个人的和社会的双语需要能否满足,不是双语教育系统内部主体所能简单给予的,而是受到社会环境中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将双语教育在系统内实现的培养人的双语能力的价值和双语教育通过培养受教育者的双语能力而在双语教育系统之外间接实现的各种社会价值,严格区分开来,并研究二者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规律。双语教育在系统内直接实现的价值,是双语教育价值主体通过双语教育活动所带来的双语能力的完善、双语水平的提高以及双语持有者就业机会的增多与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改善等,即双语教育政策及其活动对受教育者本身带来的利益和价值,这种价值可以称为双语教育的内在价值或直接价值;双语教育通过受教育者的活动在双语教育系统之外创造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价值,可以称为双语教育的外在价值或间接价值,这种价值能否顺利实现,不完全受双语教育系统内价值主体的控制,而是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制约。

三、双语教育价值与功能的区别和联系(一)双语教育功能与双语教育价值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双语教育功能主要反映的是系统与环境,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主要由系统和子系统的属性(培养人的双语能力的活动)来决定。功能具有客观性,功能不一定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双语教育价值主要反映的是双语教育活动的功能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主要由社会、个人对双语的需要来决定,具有鲜明的主体性、为我性,是双语教育对个人双语需要的满足以及双语教育活动培养的具有双语能力的人才通过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双语需求的满足而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所做的贡献。功能关系反映双语教育系统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之间,系统内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客观的因果性联系。价值关系虽然离不开因果联系,但主要表现为双语教育价值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合目的性关系。双语教育功能关系的改变,是双语教育系统与双语教育环境相互作用以及双语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系统与环境的变化,包括双语教育系统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变化,双语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变化;双语教育价值关系的完善是个人和社会双语需要的满足。所以,双语教育活动应该是价值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包括社会、个人)在其双语需要的驱动下,用实践能力和机制去改变现存的双语教育功能关系,使之适应和满足其双语能力发展需要和使用双语的需要,形成一种新的价值关系的过程。双语教育活动的结果不仅应是合规律性的,而且应是合目的性的。双语教育作为一种创造价值的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因果性活动,也是一种目的性活动。(二)双语教育功能与双语教育价值既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的,其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双语教育功能是双语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手段。双语教育价值的实现即个人和社会双语需要的满足,必须通过开展各种双语教育活动,使双语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双语教育功能,作为系统与环境以及系统内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客观结果,是满足社会和个人双语需要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各种双语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社会和个人的双语需要就无法满足,双语教育价值也就无法实现。其次,双语教育价值是双语教育功能的目的。人们开展各种双语教育活动,总是为了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双语需要。在双语教育活动中,各种双语教育功能的发挥是为了实现某种双语教育价值。离开双语教育价值,各种功能的存在是无意义的;离开双语教育价值的引导,双语教育活动可能导致双语教育工作的低效率或无效。即受教育者参与双语教育活动的动力不足或受教育者习得的语言无用武之地,不能发挥其功能,可能废弃,从而打击受教育者学习双语的积极性,又浪费了双语教育活动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再次,双语教育的内部功能和内在价值,是双语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和对系统内价值主体的需要的满足;双语教育外部功能和外在价值,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都是双语教育活动或受教育者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因此,双语教育的功能与双语教育的价值是严格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双语教育的功能主要反映的是双语教育系统与环境条件,双语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主要由双语教育系统和子系统的属性来决定。双语教育的功能具有客观性,功能不一定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如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大山里的同一少数民族群体和个人是不需要双语教育的。双语教育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双语教育价值主体与双语教育价值客体之间的合目的性的关系。实际上,双语教育的功能是双语教育系统因其要素与结构而产生的一种客观性的结果;而双语教育价值则是基于这一客观结果,由双语教育价值客体向价值主体呈现出的主观性的意义。因此,实施双语教育不要以为由双语教育的功能存在就能自然实现其价值了。双语教育的功能要转化为价值既要以双语教育的功能属性为前提,又要以双语教育主体需要为取向,双语教育只有化为双语教育主体的需要,价值实现才成为可能。并且,通过依靠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如经济条件、政策条件、文化环境、地理环境条件等,双语教育的功能属性了满足主体的需要时,价值才得以实现,双语教育活动才成为有效活动。所以,努力探索双语教育功能转化为价值的有效途径就成为政府、社会、双语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和双语持有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政治文化的要素范文4

关键词:“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建设和自然环境建设等五个方面,既点出了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也指明了要为人的发展成长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五个方面的相互协调是五位一体的应有之义,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全面是现代化建设总布局的总体要求

全面发展,是指国家不仅仅发展经济,还要注重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共同的发展。在我国“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根本,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纽带,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

“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各个要素虽然不能完全的均衡发展,但是每一个方面都是不能忽视的一个布局。要想实现全面发展,我们则需要始终注意:

(一)必须防止“唯GDP论”的错误倾向。我们在实现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注重经济的单纯增长,只看到GDP的迅猛上涨,这种发展方式会让我们付出极大地代价。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在高速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唯GDP论”和“GDP崇拜”的发展模式。这种唯GDP的现象,导致社会出现了GDP崇拜的思想。这种追求GDP增长的发展思想,把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这种片面的思想,严重的影响到社会的发展。虽然GDP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工具,但是我们不能拿他来当做衡量发展的的唯一指标。因此,实现全面发展就必须防止“唯GDP论”的出现。

(二)必须防止“单打一”的错误倾向。所谓的“单打一”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只重视经济建设而忽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建设思路。这种思路直接与全面发展相违背。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说,“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永远也不会完全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这一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犯错误和防止僵化。”事物是有多种矛盾组成的矛盾体系,矛盾有主次之分,在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在把握主要矛盾的同时,不能忽略次要矛盾。“单打一”就是只看到主要矛盾而无视其他矛盾的典型表现。因而,我们在实现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片面的抓经济建设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建设,这样会造成经济发展不协调、生态资源破坏、资源浪费等的严峻局面。因此,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总布局就要防止“单打一”的错误倾向的出现。

总而言之,“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每个要素都是不能忽视的,片面的发展经济会对社会造成严重问题,同时对可持续发展增添了障碍。同时,过于宽松的环境政策会导致生态问题的出现。因此,坚持全面发展是“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总布局的总体要求。

二、协调是现代化建设总布局的内部关系的要求

协调发展,就是在发展中注重各个要素的协调及合作,发挥各要素彼此间的功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实现彼此协调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提出,是史无前例的将要素扩大到了五个方面。总布局的协调就是要求在构建要素的结构时,要充分的将各要素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实现考虑在内,从而达到各要素的共生。然而,要想协调好总布局中的各个要素,保证系统的良好运转,就必须针对要素的变化而不断做出调整。因此,为实现我国“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就要明确五个要素的协调发展,就是要明确:

(一)经济建设作为协调发展的基础。我国始终都要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只有通过发展才有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能力。经济是一个衡量一个国家富强与否的首要指标,只有通过加大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才有了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机会,才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基础条件,才是提高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杠杆。因此,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做好协调发展是实现,其他各方面发展的基础条件。

(二)政治建设作为协调发展的核心。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现在仍是我国改革的重中之重,它影响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生态的建设。我国只有通过政治体制的改革,才能保障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才能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扩大社会主义的民主,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的文明。因此,加强政治建设的协调发展,是实现总布局建设的核心要素。

(三)文化建设作为协调发展的导向。新时期坚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在总布局建设中形成导向作用,在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引导了经济建设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引导了政治建设的内涵式发展,还对社会的和谐稳定的建设起到辅助的作用,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理论的导向。因此,加强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对实现总布局建设有导向作用。

(四)社会建设作为协调发展的保证。加强社会建设是保障我国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政治体制稳定、生态和谐的重要举措。同志在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通过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来加强社会建设。同时,加大对社会体制的改革,加快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制,为实现其他各方面建设提供应有的保障。

(五)生态建设作为协调发展的标志。加强生态建设,是关系人民身心健康的直接原因,是关乎我国社会发展的长远之计。在面对资源日趋贫乏,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加大生态建设成为我党和国家极为重视的问题之一这标志着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总布局的制定,为实现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

三、可持续是现代化建设总布局发展态势的要求

政治文化的要素范文5

这里所论的“制度”(institutions),特别要区分于18世纪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们,诸如哈奇森和斯密所论的“秩序”(order)。因为对斯密而言,秩序,它不能被人类设计,但可以被人类逐渐地发现。这一点被哈耶克牢牢地记住了。另一方面,今天的经济学家们,最著名者,领导着“拍卖理论”和“市场设计”学派的米尔格罗姆(Paul Milgrom),坚信世界上没有不经过人的努力和设计而变得有效率的市场机制。这两派意见的持中论者,实验经济学宗师和最活跃地参与着神经经济学的诺贝尔经济学家,史密斯(Vernon Smith),在他获诺贝尔奖时的演说中,则坚信人类心智(情志与理性)和人类制度(政治的与经济的)都是“建构理性”与“生态理性”交替运用的结果。此处,“建构理性”(constructive rationality)就是哈耶克和波普严厉批判过的那种出于人的狂妄态度的理性,“生态理性”(ecological rationality)就是哈耶克和波普努力宣传过的那种生长于特定文化传统之内并尊重自身传统的人的理性。

秦晓在这篇文章里试图刻画的,是某种基于普世原则但并非西方模式的“中国的”现代化方式。他的这一思路,显然,可从最接近这一思路的史密斯教授的上述观点获得源自西方学术思想传统的支持。

任何一套制度的合理性,按照西方“启蒙理性”的评价标准,首先应当符合逻辑,也就是没有内在的冲突。至于外在的冲突,则应通过这套制度与其他制度的社会竞争来解决,所谓“优胜劣汰”。其次,根据“启蒙理性”,与自然界的生存竞争相似,社会的竞争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生存竞争,所谓“物竞天择”。因此,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在一百年的时间里,西方人和东洋人的坚船利炮就成为对中国礼教秩序的“武器的批判”。在这一批判面前,一切说教都丧失了意义,因为最紧迫的,不再是“发展”问题而是“保种”问题――万物先求自保后求扩充。

八十年前中国人面临的“保种”问题,转变为今天中国人面临的文化传承问题。与八十年前相比,这一问题在东方和西方都有了更深刻的回答:制度的合理性,在启蒙理性的或“物竞天择”的标准之上,还有文化的标准。任何一套制度,它的“文化合理性”是以生活在特定文化传统之内的人的心灵能够因适应这套制度而感受到的幸福的程度为标准的。常识告诉我们,一个人完全可以从适应一套制度而得到物质方面的好处同时承受着内心的极大痛苦。物质方面的好处,是所谓“形”――身形的“形”。人禽之辨,在禽,是“心为形役”――奴役的“役”,在人,则是“形为心役”。合理,在人类而言,就是要在心灵被身形利益所役而有的痛苦与因心灵诉求而损失了身形利益而有的痛苦之间权衡。

就身形的利益而言,人类有普世的原则。例如,人类生存所需的经济资源普遍稀缺,从而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普遍地是竞争性的并且以“效率”为优胜标准。可是就心灵的幸福而言,人类和万物一样,因时因地而积累了不可忽视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越重要,制度的文化合理性也就越重要。

文化有三义――生物的、群体的、个人的。就人类整体而言,存在着普世的文化要素。例如,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财产权利的尊重。就人类的不同群体而言,存在着本土文化要素,所以有文化差异。例如语言和饮食的差异,基本生活方式的差异,核心价值体系的差异。在当代“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政治家的社会职能是寻求他认为重要的那些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的政治表达,并因此而获得他们的支持。

就不同的人群而言,以不同文化的语言表达的“自由”、“正义”、“效率”,这三大幸福要素,已被人类社会演化史表明是普世价值,因为对“幸福”的追求是普世的。但是,这三项普世价值的重要性排序(priority)可因文化传统的差异而有重大差异。从而,这些人群组成的国际社会就需要通过“政治的讨论”(political discussion)来建构一套合理的国际秩序。

同样,在人群的内部,每一个人能够感受并追求的幸福以及在幸福的三项基本要素当中,每一个人对“自由”、“正义”、“效率”的价值排序,可因社会境遇和个人历史而呈现出与其他个人的重大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政治诉求。就政治诉求而言,自由至上论者鼓吹的价值排序是“自由-正义-效率”,民主至上论者鼓吹的价值排序是“正义-自由-效率”,市场至上论者鼓吹“效率-自由-正义”,而威权主义者则鼓吹“正义-效率-自由”或与此类似的价值排序。

所谓“社会选择”过程,就是在千差万别的价值排序的基础上寻求“合理的”制度安排。也因此,“合理的”制度的第一前提就是它应当允许每一个人自由地参与政治讨论――即自由参与关于什么是合理的制度安排的讨论。所谓“自由”,在任何社会的历史上,只能是被允许参与政治讨论的那些社会成员的自由。在西方社会,当自由逐渐从贵族扩散至庶民时,产生了被称为“民主”的政治制度,与此相适应的是“效率-自由-正义”这样的市场至上主义的价值排序。

仅当我们的价值排序是以“效率”为最高位置的时候,我们才遵循“物竞天择”的理性――它是在西方社会近代以来逐渐占据了主导位置的一种“文化合理性”并且它的主导位置正面临来自其它文化合理性的严峻挑战。当我们将自由与正义排序在效率之上时,我们将遵循其它类型的文化合理性。

所以,启蒙理性是文化合理性的特例。让我们超越特定的西方社会或特定的东方社会,一般而言,我们不难同意:一个社会的符合文化合理性的价值排序,是通过自由的政治讨论“呈现”出来的,它不可能被任何政治家或精英群体“设计”出来。另一方面,仅当大众可以自由参与政治讨论时,一个社会整体而言的道德与心智的改善才是可能的,从而社会才可能向着更高级的文明演进。

政治文化的要素范文6

关键词:政治法律指标;社会文化指标;经济环境指标;自然地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063-02

投资环境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是影响投资决策的所有经济政治要素和社会文化要素的综合,是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牡丹江市地处中、俄、朝合围的“金三角”腹地,与吉林省接壤,也是哈牡绥东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区位优势明显,而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近几年,该市在改善投资环境和吸引投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一批重点项目。笔者试图通过研究区域投资环境4要素与吸引投资的关系。为牡丹江投资环境的综合改善,更好地吸引外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牡丹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也可以对黑龙江省其他区域城市改善投资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一、区域投资环境的内涵

投资是主线、内容是实体,而在区域投资过程中,环境是核心和着眼点。因此,研究区域投资问题,应着重研究区域投资环境与区域投资环境的组成要素。区域投资环境是指围绕投资主体、投资活动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总和,也就是与投资项目相关的政治、经济、自然和社会等诸方面的因素。投资环境研究之初表现为投资区域范围内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基本物质条件。为了更好地吸引投资推进经济发展,各国和地区相继采取了鼓励投资的政策,除提供基本物质条件外,还在经济、立法、制度、服务等方面创造各种优惠条件以吸引投资。这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迫使区域间相互竞争,从多方面改善投资外部条件,为投资者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伴随着区域投资环境研究的热潮,区域投资环境要素在宏观上也主要体现在政治法律指标、社会文化指标、经济环境指标和自然地理环境4个方面。对于政治法律指标、社会文化指标、经济环境指标和自然地理环境与吸引投资存在哪些重要的联系,为什么选择这4个要素而不是其他要素,笔者将在下文探讨。

二、区域投资环境诸要素与吸引投资的关系

(一)政治法律因素是吸引投资的关键性制度因素

政治稳定、政策连续以及法律法规完善是影响投资决策的关键性制度因素。政治因素是招商引资的必要条件和最敏感的因素,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局是否稳定、政策是否连续、政府的对外关系、对投资者的态度等直接关系到投资保障。行政机关的职能、服务意识、办事效率都会影响投资者的收益,尤其是行政机关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意识是软环境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吸引投资的有力因素。健全的法律法规也是保护投资者的权利、约束投资者的行为的重要保证。完善的法律体系可以保证有序、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如果是法律制度特别是经济法规不健全、政府打击违法违规力度不坚定,都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完善的法律制度可以有效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人口素质,法律法规可规范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还可提高各种政策的实施效率,从而提高政府机构的行政工作效率。

(二)社会文化因素是吸引投资的重大基础性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是影响和制约吸引投资的各种社会文化要素的总称,是吸引投资的重大基础性因素。它对于外来投资者的行为和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顺利运行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是投资软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历史文化氛围、社会风俗习惯、民族特色、民族道德观或价值观念、、国民受教育的程度、社会政治和阶级结构、国民消费特点等,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了解熟悉投资地的基本人文情况,使投资者科学安排企业组织管理方式,形成和当地民众相融的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尤其是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将直接决定企业的人力资源运作,具有良好的智力和技术基础的国家或地区会更容易得到投资者的青睐。

(三)经济环境因素是吸引投资的最根本组成因素

经济环境因素是吸引投资的最根本的组成要素,是投资的载体,经济环境要素对投资活动影响很大,它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投资效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制度、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会直接限定投资的目的、方式和规模。经济环境要素的主要特点是历史继承性,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展,将会不断得到改善。投资者对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投资环境的考察往往是从经济环境开始的。投资者进行投资是为了获取收益,由此所涉及的经济环境的各项指标也就为投资者所重视。经济环境对招商引资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它直接对投资者产生影响。尤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会影响到投资者投资的收益回报。如果该国家或地区经济充满活力保持较快增长,处在日益提高的收入水平和日益扩大的市场,必然会降低投资者的风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务环境或税率也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过高的税率和糟糕的财务环境也会降低投资者投资的热情。

(四)自然地理因素是吸引投资的重要保障性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即自然或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与投资有关的自然地理条件,是指投资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资源以及环境保护情况等的总和。自然地理环境是否优越,直接关系到投资项目与市场距离的远近、资源的供应等基础条件,对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投资地人口的数量关系到投资项目劳动力的供应和未来产品的销售,影响到生产的成本,这也会对投资者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选择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投资者的普遍愿望。地理位置可影响投资机构布局的选择,通常投资者会选择倾向原材料市场、特种劳动力资源聚集地,产品市场中的一项甚至是多项。受资地区的气候状况直接影响生产的顺利进行,也会影响到生产的成本。气候状况主要指温度、海拔、湿度、光照等,气候条件在某些特殊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如农业,如果气候恶劣,则很难吸引投资。一般气候宜人的地方,温度与湿度适中,人口众多、市场成熟,自然对投资者吸引力大,在这种地方可以进行标准化产品生产与促销,而且生产效率也较高。综上所述,自然地理因素是区域投资环境的重要保障性因素。

参考文献:

[1] 付晓东,胡铁成.区域融资与投资环境评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 潘霞.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3] 潘霞,鞠晓峰. 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7).

Discussion 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egional investment environment

and attracting the investment

TIAN Zhao-jun,WU Di

(Heilongjian agriculture economy vocation college,Mudanjiang 15704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