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方学校教育的差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方学校教育的差异范文1
【关键词】 中西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差异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就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1]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中西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始终,都是为统治阶级自身所服务的,统治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用社会规范,道德准则来影响被统治者,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西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中国传统思想中政治教育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时期,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封建社会时期慢慢进行了完善,一直以来都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封建王朝的统治工具。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合力育人的传统,其中较多的是以儒家思想的“礼乐”和“仁爱”为思想核心,其中较为注重道德教育的自律性,强调以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教育目的,以形成个人高尚的道德素养为教育任务,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封建统治奠定稳定的社会基础。
2、西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古希腊时期,统治者以城邦制统治国民,雅典以民主教育为主;古罗马时期,基督教被正式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中世纪时期,宗教神权控制一切。到近代时期,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则贯彻共和主义的民主教育,宣称“天赋人权”,用人权去对抗神权,其中以精神灌输为主,以宗教教育为辅,日本前期是以武士道精神对国民进行思想政治洗脑,在明治维新时期,慢慢形成了天皇至上的军国主义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渐渐形成了以道德教育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中西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分为社会教化法、强制灌输法、自我修身法。
(1)社会教化法。作为封建统治者,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良好的社会道德风貌,维持社会秩序,主张塑造“君子”“圣人”,通过个人感召力,督促人们建立更高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养。民间自发养成思想道德规范,重视统治者和教育者个人的言传身教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通过社会教化法,将当代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传播开来,使得受教育者能够自觉接受教育,达到思想道德素养形成的要求。
(2)强制灌输法。古代是以儒家思想和文化为主体,学校是统治者进行强制灌输的载体,教育期间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课堂教学中注重对“三纲五常”的解读和教育,为了更好的教化受教育者的本性,以强制训化为主,自觉养成为辅,将封建伦理道德、社会规范、礼仪修养等寓于村规、族规、家规中,用以规范受教育者的个人言行。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个人统治,制定相应的法律来规范社会规范,以酷刑作为惩罚手段,促进受教育者道德素养的形成。
(3)自我修身法。儒家思想认为自我修身是个人立身处世从而形成道德修养的最佳方式,其中学思结合是解决受教育者认知问题的主要途径,要求对理论有一定程度的认同,并积极实践践行。通过榜样示范法进行自我的行为矫正,用统治阶级所制定的行为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慎独作为道德修养的一种崇高境界,要求受教育者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从而完善人格,达到自我修养。
2、西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西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分为社会学习法、价值取向确定法、道德自我认知法。
(1)社会学习法。通过身边榜样形象的树立,使得榜样成为受教育者的学习和模仿对象。首先这要求受教育者要对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有着个人认识和理解,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结合个人实际情况,自我调节,学习榜样的行为和精神。偏重于社会实践而非理论,不是通过课本和老师的单纯教学来进行。
(2)价值取向确定法。西方国家在演变的过程中,并没有一套统一成文的思想道德要求和社会行为规范,所以价值取向要靠个人结合实际去确定,只有结合社会实际发展情况和阶级统治需求,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下去。
(3)自我约束法。西方各国虽然有着自己的法律和社会规范,但还是要求受教育者要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在倡导自由、民主的前提下,宗教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的体现着对宗教教义的认同和追随。其中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都是自我约束的方法。
三、中西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1、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为传统、封闭的家庭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学校教育,正确导向的社会舆论。
(1)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也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传统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较多的是管教和说教。其中“孟母三迁”不仅体现了环境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也体现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主渠道作用的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其中较多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强调“仁爱”、“礼乐”,孝敬父母,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未为封建统治的稳定性提供必要的教育保障,学校教育的作用无可替代。
(3)正确导向的社会舆论。社会舆论强调要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行,树立榜样典范,对违反统治者统治的人进行严厉处罚,比如酷刑中的斩首示众等,要求受教育者要对统治者制定的法律和社会规范无条件服从。
2、西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西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为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主要阵地的学校教育,根深蒂固的宗教教育。
(1)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西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家庭教育环境是民主平等的,在西方传统家庭教育中,父母重视与子女的沟通,尊重子女的想法和做法,对子女有着充分自由的空间。
(2)主要阵地的学校教育。西方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以及智力的开发,较多的为课外实践,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学校中的老师多数充当的是“引路人”的角色。
(3)根深蒂固的宗教教育。西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宗教色彩较为浓厚,耶稣教、伊斯兰教等都有着自己的,神学思想也有着自己的思想体系,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受教育者,与伦理教育相结合,指导西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
四、结语
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3]中西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教育方法和教育载体都有很大的差异,但都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统治者将思想教育作为统治手段,再利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这对于我们进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很大的借鉴与启发。
【参考文献】
[1]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中西方学校教育的差异范文2
关键词:中西方校训;教育价值观;启示
收稿日期:2007―08―20
作者简介:成晓艳(1983―),女,汉族,陕西省合阳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韩文祥(1963―),男,汉族,陕西省韩城人,陕西韩城西庄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成长江(1957―),男,汉族,陕西省合阳人,陕西合阳坊镇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校训是学校教育理念、治学风格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办学传统与育人目标的集中体现,是最能反映学校特色和教育价值取向的根本标志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的差异,中西方学校的校训各有特色,而中西方教育价值的取向也体现在校训中。因此,通过校训这一视角,研究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差异,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学校校训的特点分析
(一)“主德”、“求善”的道德性取向
中国学校的许多校训中,都有一个“德”字或“品”字。例如:中国政法大学的“厚德明法,格物致公”,香港大学的“明德格物”,台湾大学的“敦品,励志,爱国,爱人”,大部分学校的校训都引经据典,可从古典文献中找到渊源。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自《周易》中“乾”“坤”两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以及宇宙伦理的道德规范体系,并有一整套完备的道德教育理论。①所以,中国文化被称为“德性文化”。
《大学》开首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更是为许多学校普遍使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是以“求善”为主旨,重道轻艺,“百工”之人不能登大雅之堂,这种轻自然的学术倾向,区别于古希腊对“求真”的关注。②
(二)“重集体”、“重和谐”的整体性取向
在分析所收集的101则校训中,“团结”出现了48次,是校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例如,北京理工大学的“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北京邮电大学的“厚德,博学,敬业,乐群”,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等。不论是“团结”、“乐群”还是“爱国荣校”都反映了中国人在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即重群体轻个体,重义务轻权利,这一思想受古代集体协作活动的影响。
(三)“静思”的学习取向
许多校训里使用了“思”字。例如,西安理工大学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静思”是中国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古之圣贤多强调“静”,认为“性静者可以为学”;强调“积学”,如,陕西师范大学的“厚德,积学,励志,敦行”,认为学习是一个安静的、积累的过程,无须更多的探索以及个人创新。
(四)“重意志锻炼”的态度取向
在分析校训时,“勤奋”出现了46次,唐代教育家在《进学解》中用“业精于勤,荒于嬉”来勉励青年勤奋学习。可见,在国人的教育观念中,“勤奋”备受关注和倡导。这体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道酬勤”的务实思想。
(五)“崇尚直觉、体悟”的致思取向
中国的校训,形式上,工整对仗,言简意赅;内容上,大多饱含誓言睿语,耐人寻味。可究竟什么是“厚德”?如何才能做到“止于至善”?各学校对此并无明确的解释。这种模糊的、直觉性的致思途径,使得我们的德育特别注重学生个人对客观对象的内省和体悟。
二、西方学校校训的特点分析
(一)“主知”、“求真”的科学性取向
在西方的校训中,几乎找不到与“德”相类似的提法。如,剑桥大学的“剑桥――求职学习的理想之地”,芝加哥大学的“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耶鲁大学的“真理和光明”。张岱年先生曾说过:“在古希腊、罗马,人们关注的重心不是人际伦常关系,而是大自然和人类思维的奥秘。西方以‘求真’为目标的学术范式一脉相承,宇宙论、认识论与道德论各自独立发展,虽有联系,但从未混淆不分。”④西方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上,认为认知价值超过了道德伦理价值。
(二)倡导“自由”、“自我”的个体性取向
在西方的校训中,几乎没有“团结”的提法,感觉到更多的是“自由”、“独立”的气息。如,斯坦福大学的“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真理使人自由”。这些校训凸显了西方的办学理念,体现了西方学校注重学生个体自由发展、提倡学生“特性学习”的特色。
(三)“实践”的行为取向
西方实用主义强调实践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许多教育家倡导“从做中学”。如麻省理工学院的“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柏林洪堡大学的校训是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四)“重神”的宗教性思想
早期,西方国家的学校几乎都是由教会创办的,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体现宗教的意志,制定校训也不例外。如杜克大学的“追求知识,信仰宗教”,直接体现了宗教在教育中的意义和地位。牛津大学前任校长科林•卢卡斯曾说:“我们的校训由拉丁文写成,意思是上帝是我的光明,这是有宗教意味的,因为我们的学校是在宗教和教堂盛行的时候建立的,但是,它传递的是真理,当然是有宗教意味的真理。”⑤
三、中西方校训的差异及其启示
中西方学校的校训,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两种各有所长的教育价值取向。分析的目的在于改进我国校训的表达方式,增强校训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要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优秀的教育理念。通过对校训的分析与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启示:
(一)校训的外在形式
1.校训的表达要清晰、明确,突出学校特色
通过分析发现,西方学校的校训简洁、具体,如密歇根大学用“艺术,科学,真理”几个字,就清晰地表达了学校对师生的要求,也表明了学校独特的办学精神。校训不仅要清晰,而且要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充分体现了北京师范大学以培养“人师”为己任的崇高理念,北京林业大学的“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用象征品质高洁的松、竹、梅体现学校的性质和对培养目标的追求。
2.深化校训对师生的影响。要增强校训的影响力,首先,校训的内涵要与时俱进;其次,校训的精神要能敦促师生践行,即要将校训的精神融入到师生的思想中去,融入到学校的各项办学工作中去。
(二)校训的内在意义
1.中国教育崇尚直觉、体悟的致思方式需要改变。根据上述分析,中国的德育实行无言教育。这种德育方式在历史上曾起过很大的作用。但是,在社会转型期,这种需要学生长期反省、内化才能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与行为的德育方式,似乎有些力不从心了。针对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教育应该重点关注、发展学生的四种道德观,即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
2.我国教育中的教学方法需要改变。我国当前“慎思”、“积学”的教育理念依然浓厚。培养学生“静思”的能力固然重要,可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更需要能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要采取体验、参与、实践、探究与合作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3.教育不仅要“重整体”,更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人有双重人格,一种为“社会我”,一种为“个体我”。“社会我”是一种社会或社群的思想,情感和习惯的体系,塑造“社会我”就是教育的目的。但是,教育在塑造“社会我”的同时,并不压抑“个体我”的适当发展。⑥
注释:
①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61.
②裴娣娜.现代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
③刁培萼.教育文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24.
④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50.
中西方学校教育的差异范文3
关键词 中西方数学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实际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教育国际化,是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阶段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但从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与国外相比有许多改进之处,为了完善我们的教育,需要对国外教育进行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促进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从中西方教学方法和教育实际进行对比,找出我们和国外教育教学方法下所蕴含的教育理念的不同,从而找出更适合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以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的发展。
1中西方数学教学方法的相似之处
(1)讲授法是各国数学教学普遍采用的基本方法。不论中国、美国,或西方其他发达国家,数学知识的传授基本上是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助。
(2)普遍重视启发式教学。通过教育改革各国都重视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尤其重视启发式教学思想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2中西方数学教学实际的差别
从数学教学实际来看,我国的教学方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相比,存在着差别,主要表现在:
(1)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地位不同
中国的教学方法大都“重教轻学”,以老师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主要是我国中学阶段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的。尽管我国的教育改革努力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但由于受教材、进度、环境等几个方面的影响,使得大多数学校教育仍然传统式教学,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课堂容量大,学生基本上没有动手动脑的时间,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多采用启发式教学,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讲究自愿、轻松愉快的学习,注重应用教育,鼓励学生发展。
(2)数学教学中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不同
数学教学中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不同造成了教学气氛有明显的差异。发达国家中,老师和学生基本上是朋友关系,可以互相自由地讨论、交往、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导提示的作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学气氛欢快,能促进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增加对学习数学的快乐,减轻学生压力。但中国学生长期以来处于严格的课堂管理中,使得学生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备受约束。同时由于中国传统思想习惯不同,在严重“尊师”思想的影响下造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分严肃,学生过分紧张,更加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很容易感到疲惫懈怠,致使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差生把学习数学当成是服“苦役”。
(3)对培养能力与个性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同
在发达国家中强调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自由发展,强调自学,注重因材施教,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但这样的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学生很少听到老师主动的讲解,难以与同学进行互相帮助,互相影响;此外学生很少接触到课本以外的数学知识,影响学生的社会化。我国教学方法大多采用的是集中型吃“大锅饭”的统一的教学。虽然随着教学的改革的进行,教师也有意识的分层教学,但由于受环境和进度的影响,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分层。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有利于教师全面考虑、统筹安排,教师易于把握节奏。但是容易造成优差生的严重分化,教学没有针对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实际上忽视了个性的差异。
(4)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与应用数学教育的思想存在差异。国外的教学方法一般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重视应用数学教育,具体反映在注重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数学中采用的例子尽量来源于现实生活。我国的教育目标虽然说重视应用教育,但至今未有与之协调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成了纸上谈兵,仍然只是从数学本身的结构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造成曲高和寡的情形。另一方面,中国当前的教育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非常有效,善解题是中国教学方法中比较突出的特点,这从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可以看出。
(5)教学中使用的工具和教学媒体也存在着差异。国外由于经济和科技发达,直观教学手段有了极大提高,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各类教学媒体普遍被使用。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中国也力争改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但由于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原因,多媒体的普及远远不是近期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李继成.浅谈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初中教学研究.江苏省教育学会主办,2009.6.
中西方学校教育的差异范文4
关键词:虎妈式教育;幼儿教育;原则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118-01
在2011年,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女教授蔡美儿出版了一本叫做《虎妈妈的战歌》的书,这本书是写自己怎样教育两个女儿的,此书一出就引起了轰动,继而也引发了人们对中美教育的热议,蔡美儿的教育方法被人们称作虎妈式教育。那么,该如何看待虎妈式教育?虎妈式教育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由虎妈式教育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一、虎妈式教育的今生前世
蔡美儿在她的《虎妈妈的战歌》一书中提到,她给两个女儿定下了十条规矩,其中包括了“不准在外过夜”、“不准参加校园演出”、“不准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不准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等等。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蔡美儿给两个女人定下的十条规矩,不难发现这种教育方法中国大陆的众多的家长都在使用。只不过蔡美儿在美国这个和中国人截然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过度里使用这种高压式的教育方法确实有点与众不同,这也是“虎妈式教育”在美国引起轰动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换句话说,“虎妈式教育”其实就是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在美国的翻版,蔡美儿基本上是沿袭了我国古代的教育方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加严苛。所谓“虎妈式教育”倒不如称作中国传统式教育更为恰切,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不过这种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在美国的教育土壤上同样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蔡美儿的两个女儿在她的严苛的管教下确实非常出色,在学业上和音乐上非常出色,她的女儿被当地誉为“音乐神童”。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一直在效仿西方的教育方法,而中国传统式教育却在我们努力效仿的这个国度里开花结果。这我们就有必要探究一下中西方幼儿教育理论的不同点。
二、中西方幼儿教育理论的不同点
我国幼儿教育理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初现端倪,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相关的理论典籍包括西汉贾谊的《新书》、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南宋朱熹的《童蒙须知》《小学》等等。我国传统的幼儿教育理论一般强调了及早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全面性,幼儿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礼仪等等都是教育的内容;在教育方法上强调严厉性。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强调的是同一化,也就说说要求幼儿按照规定好的成长标准去发展,不允许幼儿的个性化的发展。
西方教育理论和中国传统的教育理论大相径庭,西方教育理论强调孩子的个性化发展,自然发展、全面发展,尊重孩子的人格。在卢梭的《爱弥尔》、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都显示了这种教育观点。
可以说西方幼儿教育理论强调的是人的个性化的发展、自然的发展。
三、幼儿教育应遵循个性化、同一化、严格化相结合原则
虎妈式教育采取的就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虎妈式教育只是一个个案,并不能证明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就是完美无缺的,而西方的教育方法也不是一无是处的。我认为幼儿教育应该将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和西方的教育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这才有利于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1、幼儿教育的个性化
在教育中我们首先要承认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差异,遗传因素、家庭背景、家庭教育、性格特点等等决定了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差异。教育不像制作某种产品,可以用一个模子制作出一模一样的产品来,差异是可观存在的。有的孩子天性好动,有的孩子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强,有的孩子对绘画非常感兴趣,对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孩子要因势利导,发展他们的特长,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成为音乐家或者是画家,这是不现实的。蔡美儿的两个女人在她的虎妈式的教育下确实非常出众,但假设她的两个女儿离开了她们优越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假设她们不是很聪慧的,假设她们对音乐没有任何的感觉,虎妈式教育还能成功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所以虎妈式教育也是在尊重教育的个性化的基础上才获得成功的。
2、幼儿教育的同一化
教育要尊重教育个体的差异化,但这不等于教育就没有任何标准了。教育必须在同一化的基础上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幼儿教育也是一样。所谓同一化就是统一的标准,在教育内容当中有些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做到的,标准是一样的,比如,行为规范、学习习惯、道德规范、做人的道理等等,这些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做到的。幼儿阶段的教育对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时期孩子学到了多少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是不是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是不是有了最基本的是非意识和道德意识,这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幼儿教育当中同一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3、幼儿教育的严格化
中西方学校教育的差异范文5
英国BBC播出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纪录片中有“严苛死板”的中国教师与“捣蛋调皮”的英国学生,他们之间的“摩擦碰撞”,引发世界各国对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异同的大讨论。中式教育素来以“勤学教育”闻名中外,而英式教育则以“欢乐教育”著称全球。对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孰好孰坏的激烈争论历时已久,与其在发扬光大哪种教育的问题上争个“你死我活”,不如冷静下来,好好地做到脚踏实地,认真分析它们的优缺点,以便能够更好地扬长避短。我们应该学会反思和借鉴,不断融合中英教育优势,为中式教育的推广化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从而使得中式教育的未来发展得更好。
2.相关概念的界定
2.1中式教育
中式教育,也被称为“中国传统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教师都非常重视传授学生基础知识。“中国传统教育是指从中国历史上承袭下来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即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并得以流传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体系”。它总是指一种旧的教育体系,但这并不是说不好。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教育本身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要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统教育中存在有好的、优秀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也存在有不好的或者是过时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有些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的认识规律,那就是好的、优秀的教育传统,就会世代流传下来,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中式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以教师为中心,只注重分数。其实它是在不断地进步发展的,逐渐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纪录片中可以看出,中国课堂不仅有语文数学英语,而且有体育手工烹饪,引入中国式的教育,培养英国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2.2英式教育
英式教育,也被称为“英国传统教育”。英国传统教育强调“绅士教育”。“绅士教育,一方面,使英国培养了大量社会精英,并在英国社会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另一方面,这种英国绅士教育成为英国经济长期衰退的主要原因”。所以,现如今的英国强调绅士教育、欢乐教育,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3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家乃至整个民族长期蕴蓄和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映、体现和追求,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性、精神性、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的范型,具有导向性、前瞻性、规范性的特征”,纪录片蕴含着此理念。
3.中英教育现状
3.1相同之处
在BBC纪录片《中式学校》中,老师都很认真地教授学生知识点,也都认为学生能弄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才是最重要的。中国式和英国式的教育在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尤其是在制定大纲、编写教材、水平测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应该看到,中国式和英国式的教育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思想观念上的偏见还有待澄清。比如,周期长,效果差;师资水平亟待提高。
3.2不同之处
中式教育注重基础教育,英式教育强调创新教育。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制约,普遍认为孩子在早期就应该认真学好基础知识,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为此,学校只好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机械地死读书,读死书。不加思考,死记硬背,因为只有背书,他们才能有机会考上重点小学、初高中及重点大学。而西方学校在教育上则主张采用“融合式”教育方法,教师从学生小时候就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而不是培养学生把各科的基础知识简单死记硬背,牢记在心中,考完试便会忘光的、枯燥乏味的学习方法。英式教育关注培养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独创性。对他们来说,孩子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3.2.1原因分析
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基础与创新各有千秋。导致二者之间在教育理念上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文化传统的差异。博厄斯认为,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与其各自的文化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即儒教在中国根深蒂固,其核心是道德和伦理。它以人伦为出发点,以礼义为核心。在学校里,要尊师重道,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要严格遵守纪律,强调对学校教育权威和老师的绝对服从。西方的文化以人文主义为出发点,以理性和科学为核心,重视个人的发展。受此文化的影响,在西方学校里,老师的角色就是一个咨询者或者顾问,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2)社会环境的差异。中国教育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和前苏联教学模式影响,所以教育在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权制。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局面有所改善,但在实践中学校的自主权仍然有限。在西方,历经文艺复兴、光荣革命、工业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很多国家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人们对自由、民主、人权、科技的追求十分重视,西方教育在此观念的影响下,注重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创新发明。同时西方的教育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学校有很大的自主权限。
3.2.2
英式教育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信、自主、创新精神,而中国教育重视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严格、严谨、勤学精神。所以,从创新能力的角度看,中国的学生容易自我约束、迷信权威,以及因为害怕出错而会习惯于墨守成规。因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世界,我们要充分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的优点,重基础,同时要吸取英式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重创新。
4.纪录片《中式学校》中教育融合问题的提出
纪录片《中式学校》的热播给中国与英国教育方式的融合带来了新思考。中式教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先秦诸子百家的有教无类,其中,孔子被后世奉为圣人,其教学思想至今仍在广为流传。儒家教学思想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教育,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意识,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繁荣。英式教育一直处在一个不断演变与变革的过程中,这种演变与变革伴随着对中式教育文化的引进、学习和融合,这种融合一直到现在的现代社会中还在一直潜移默化地发生。纪录片《中式学校》中,英国博航特中学大胆尝试引进了中式教育,这是中西方教育融合的典型案例。引入中式教育后,英式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对英国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所培养出来的英国学生在考试中更容易名列前茅、取得好成绩。这与传统西方教育中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初衷格格不入,纪录片中校长表现得很不满中国教师自顾自讲课的方法,学生也相当明显地表现出抵触和不理解的情绪。同时,毋庸置疑的是,中式教育下培养出的学生在对知识的掌握上有明显的进步。但是,在纪录片中,也有学生表示自己的创造力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压制。他们觉得中国人喜欢死记硬背,太枯燥乏味了。所以从独立性与创造性方面,可以引发对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的优缺点及教育融合问题的探讨。
4.1从纪录片《中式学校》看英式欢乐教育
“英式教育,大体可称之为,欢乐教育,其推崇的观念在于:教育的艺术,是唤醒孩童天生好奇心并且在未来不断地满足它的艺术;而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成正比”。所以,BBC纪录片中的英国博航特中学的学生总是笑意盈盈地在上课,很少见英国学生在课上是眉头紧锁、满脸严肃的,他们都是在享受上课的过程的。中国老师觉得他们是在嬉皮笑脸、嘻嘻哈哈的,一点儿也没有在认真上课,可是其实他们也是在专心学习,只是看起来似乎是不用心而已。但是,他们确实会容易在碰到不懂的知识点就直接放弃不听老师讲课,纪录片中有一位学生(卢卡)就很直白地说,他要是觉得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或者是遇到什么不会做的题目,就会分散注意力,然后就会分散别的同学的注意力,虽然他自己也觉得这样很不好,但是他好像控制不住。要想他们放弃学习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啊。其中,有一位中国老师犀利地评论道,要是没有英国的福利制度,或许英国学生会比中国学生更“拼命”学习。在这部纪录片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英国学生上体育课时的情景。首先,英国学生在听到体育课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的时候,倍感惊讶;其次,当他们听到体育课成绩是要算入考试总成绩这个消息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已经是在迅速抓狂和崩溃中了,他们说,自己完全是无法想象中国的学生到底是怎么“熬过来”的,而且无法相信这在中国是事实情况,并且早已是司空见惯、小巫见大巫了。由于体育课成绩是要算入总成绩的,因此要测试学生的运动能力。在体育测试课上,一位小男孩(乔)因为跑步能力不行,远远落后于其他同学,坐在操场上伤心地哭了。让中国老师惊讶的是,英国体育老师的鼓励方法与中式教育理念完全不同,形成鲜明对比。她鼓励乔说,他应该为自己坚持跑完了全程而骄傲,记住自己并没有放弃就好了。如果在体育上不出色,你一定会在别的领域表现得很出彩。她认为,中式教育的体育与英式教育的体育的主要区别在于,英国体育课上是鼓励学生要战胜自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而在中国的体育课上,由于要达到规定的时间要求,学生就会感受到压力,开始拿自己和他人比,成绩很不理想的学生就会感到很伤心。中国老师则只会站在一旁,“冷漠地”拿着计时表,说两句象征性鼓励话语:“加油!你行的!”可是,有些同学就是天生的运动细胞不发达,即使是给他们加上“几千吨油”也照样跑不及格。中国的学生,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号啕大哭,会被视为是丢脸、软弱、没有能力的表现,会被同学瞧不起。然而在英国,情况有所不同,他的同学并没有看不起他。在纪录片中有个女孩“霸气地”说,就算是史蒂芬?霍金的体育能力也不行啊。这充分说明,英式教育认为,拥有才华才是最重要的,不能因为某人某方面不“牛”,就完全抹杀了某人的别的方面的天赋才能。刚谈到的那位跑步不及格的小男孩,乔就在接下来的纪录片中就表现得相当优异,比别的同学在“中国九连环”方面都学得快。他还很热心地教别的同学怎样学会它,片中体现英式欢乐教育。
4.2从纪录片《中式学校》看中式勤学教育
中式教育,也可以说是“勤学教育”。中国式教育一向倡导学生勤奋学习,坚信“勤能补拙”。纪录片中的中国学生都是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面前也是堆满了一叠厚厚的课本。在中国,由于人口众多,而且没有福利制度保障,就业形势严峻,竞争环境异常激烈。学生从小就非常清楚要好好学习,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纪录片中,虽然最终考试结果证明是中国教师胜出。可是,这意味着中国式教育的胜利吗?我们应该思考:中国式教育能否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如果不能,应该如何改进?从哪里突破?要心中牢记:千万不能盲目乐观。
5.中西方教育差异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首先,完善培养体制。从单单重视基础教育向注重基础和创新转变。其次,深化办学体制的改革,落实学校办学的自主权。最后,要加大教育领域投入。
中西方学校教育的差异范文6
关键词: 西方大学 校训 文化思潮
一、西方大学校训来源
由于受到较强宗教文化和古希腊文化的影响,西方校训多出自《圣经》,并且多用拉丁文写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母体,《圣经》已成为西方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大学校训的文化作用是弘扬传统文化,以期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西方大学文化受基督教和古希腊文化的影响,体现出宗教与科学的辩证统一。
此外,西方大学的创立大多数是在教会的主持下进行的,但这并不妨碍思想家们追求真理的道路。因此文化教育受宗教的影响,宗教下的大学教育具有时代性。然而,部分学校并不敢公开反对教会的统治形式,只能通过隐忍方式证明自己对真理的渴望,这一点在校训中得以体现。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校训:Fiat Lux(英语:“Let There Be Light”,中文:“让知识绽放光芒”)。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校训:Numen Lumen.(英文:The divine within the universe,however manifested,is my light or God,our light.)牛津大学校训:Dominus illuminatio mea.(英文:the lord is my light.中文:上帝照耀我心。)由此可见,西方大学校训大多言简意赅、崇尚自由,有一定的宗教色彩,有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并且校训一旦确立,就会一直留在校园文化中,除非少数因为学校历史变迁,或者重大科学发现及思潮涌动引发的历史节点而做出改变。
二、校训的传承
从某种程度上,校训的延续反映的是一所大学文化的传承,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所变的是核心价值观外的浅层次文化,即本质没有变,变化的是的形式。成立于1209年的剑桥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世界著名大学,其校训是“从大学(母校)里,我们可以得到知识”(here light and sacred draughts,拉丁文为:Hinc lucem et pocula sacra),该校训从1600年沿用至今;加州伯克利分校的校训“让知识绽放光芒”(Let there be Light,拉丁文为:Fiat lux),延续一百三十多年至今未变。
三、西方大学的发展受文化思潮的影响
1.起源――智者运动。
智慧一直为哲学家们关注,如苏格拉底提倡“美德即知识、美德即智慧”;柏拉图提倡“最高的美德即智慧”;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人的最根本特性,“主智”、“求真”的理性主义与道德论思想相区别,对西方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影响作用是经久不衰的。英国人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写道:大学乃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维的高级保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这种“主知”思想为后来大学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最早的大学“university”其本意就是将追求科学知识和精神生活的人聚集在一起相互切磋、开展研究。同时,美国文化体现出浓厚的“重神”宗教性思想,但是与科学求知精神在西方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而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因此,“真理、知识、科学”等词汇频繁地出现在西方大学的校训中。
2.萌芽――教会教育。
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渗透了神学的性质”,即基督教学校几乎是这个时期唯一的教育机构,主要灌输宗教知识,同时进行初步的读、写、算知识教学。到中世纪晚期,教区学校发展较快成为当时最普遍的学校教育形式。
3.发展――文艺复兴。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市民阶层力量的逐渐壮大,新的教育机构和形式开始出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中世纪大学和城市学校,最初的中世纪大学是在自由研究和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西欧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意大利萨莱诺大学,其前身是一所学校。犹太人修士君士坦丁・阿弗利堪那斯(Constantius Africanus)在学校将希腊和阿拉伯人的医学名著翻译成拉丁文,吸引各国青年纷纷慕名而来,在此基础上建立西欧中世纪第一所大学。13世纪以后,各国学者和世俗封建主竞相建立大学。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显然不同。因此,中世纪大学不但是一种新的教育机构,而且代表一种新的思想。
4.――启蒙运动的影响,城市学校。
为了适应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出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机构――城市学校,它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为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它包含各种不同种类和规模的学校,如由手工业协会开办的行会学校,由商人联合会设立的基尔特学校等。与传统学校相比较,它本质上属于世俗性质,打破基督教对学校教育事业的垄断。其次,在培养目标上,城市学校主要是满足新兴城市对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的需要,因此城市学校虽然主要是初等学校,但具有一定的职业训练性质。最后在教学内容上,城市学校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与商业、手工业劳动有关的各种知识的学习。有的城市学校,尤其是一些程度较低的学校,一般用本民族语进行教学,这与用拉丁语讲授的基督教学校完全不同。至15世纪,几乎西欧所有大城市都办起城市学校。城市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对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5.再发展――职能转变,服务职能的出现。
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莫雷尔土地赠予法》,赋予美国高等教育一项新的职能---服务。由此成立的赠地学院一改美国传统学院的办学思想,更多地关心农业,实用知识和推广技术。担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的查尔斯・范・海斯在1904年的就职演说中系统地阐述了大学服务于社会的目标和理念。他提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更重要的是作为一所州立大学,他必须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由此形成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按照这一思想,学校把大学教育与社区普及性教育结合起来,为此专门设立大学推广部并在各地建立地区推广教育中心。他认为大学不应该有任何边界,应当具有开放性,走出象牙塔,面对社会。大学应考虑社会需要,在与社会的经济互动中使区域经济发展收益,为社会提供服务,发挥其社会价值,他认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应具备的职能,即以大学的知识资源为依托,以知识应用为途径,以直接服务为方向,以其他两项职能为基础。
四、结语
西方大学校训是根据当时实际办学需要提出来的,因此,校训是某一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不可否认,西方大学的建立与当时宗教社会色彩盛行息息相关,每一次思想热潮都会带给这些大学新的生命力和活力,总是给知识青年以启迪,使他们更多关注自己和周遭的世界。因此,笔者认为,深入了解校训背后的文化思潮,对于研究西方大学的发展及现状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李承先,徐辉.大学校训与大学理念――兼论道德论大学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2005(6).
[2]高永晨.从大学校训看中西方价值诉求的特点[N].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4).
[3]赵俊芳.西方名校“活力”探源[J].高等教育研究,2001(3).
[4]刘晓琼.校训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9).
[5]罗先凤.中外著名大学校训价值取向比较研究[J].消费导刊,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