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区块链技术展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区块链技术展望范文1
【关键词】区块链 去中心化 保险 金融
区块链技术最早诞生于2008年,其表现形式为比特币。到了2014年,比特币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其背后的技术――区块链却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从定义来看,区块链是一种新型去中心化协议,能够安全地储存各类交易数据,且这些信息不可伪造和篡改,可以自动执行智能合约,无需任何中心化机构的审核。从整个金融领域来看,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使得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节点,也有望促进现有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制度的改良。
一、区块链特征概述与不足
(一)区块链技术的主要特征
总体来说,区块链技术的特征包括去中心化、非对称加密、可信赖、时间戳和智能合约五个特征。
去中心化指的是不存在中心化的管理机构,所有的用户都可以基于分布式的结构体系记录和验证数据,这也是区块链技术最显著的特点。区块链技术让所有个体都有成为中心的可能,因此极大地改变了传统金融中介的中心地位,从垄断性的强中介转化为开放式平台。
非对称加密指的是区块链采用的现代密码学技术。区别于传统加密方式,这种加密算法的“密钥对”是非对称的,所有的参与者都可以用公钥加密一段信息,而只有信息的发送对象才能用私钥进行解密。这类现代密码学技术使得信息的私密性得到了保障,也使特定的人能够接收到信息。
可信赖指的是区块链技术中交易记录的真实性。在区块链中,修改交易记录相当困难,若无法得到51%的人的认可,修改就没有意义。此外,区块链实际上是以数学方式解决信任问题,参与者不需要知道交易对手的信用水平,不需要第三方机构进行担保,只需要信任一套共同的算法即可。
时间戳指的是参与者都可以在每个区块上盖上一个时间戳,以说明信息是何时写入的,以此构建出一个可以追本溯源的大账本,可为每一笔交易提供查找功能。这样便构建了一套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数据库。
智能合约满足了一些无法预见性、非常规的交易需要,保证区块链能够持续生效。这套智能合约具有可编程化的特点,能够控制各项限制条件,省去了法律约束的成本。
(二)区块链技术的不足
首先,区块链技术需要海量的存储空间。区块链记录了系统由始至终的每一笔交易,并且每个参与者都可能在各个时间节点记录数据。在每个节点的数据都需要实时同步的情况下,存储压力和网络传输压力较大。对存储空间的容量要求可能会成为制约区块链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
其次,区块链技术需要高能耗,其电力和硬件成本不可忽视。
最后,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一个抗压能力较强的整体系统。在金融领域,如果每秒交易量超过系统的设计容纳能力,交易就自动进入到排队等待状态,造成用户体验的下降。
二、区块链在保险行业的应用展望
(一)区块链带来保险交易双方的交互性
区块链智能合约的个性化和可编程化能够实现保险合同在分布式系统下的自动和自执行,极大地提高了保险交易双方的交互性。在保险交易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需求不同,交易模式多种多样,所满足的交易条件也千差万别。智能合约则大大降低了传统合约修改的法律和时间成本,其可编程化能够随意给交易合同添加限制条件,满足了不同的人对保险条款的不同需求。此外,区块链的分布性使得系统可以根据智能合约实际执行情况不断地实现自动重置和修正,保证模型实时客观地反应实际风险情况,合理调整赔付资金池,确保风险的可控性。
(二)区块链带来保险互助新模式
在区块链中,传统保险机构不再是强中心,相反,保险交易的每个参与者都可能是中心。这种“点对点”的互助保险平台,类似于一个个去中心化的组织,能够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情况下,安全可靠地在预先设定的业务规则下,以一套固定模式自动运行。在这种模式下,保险公司的角色已不再是传统的风险吸收者和处理者,而是变成了风险资金池的管理者。最终,保险可能演变成去中心化的自治型保险,市场中各方在业务规则下各尽其责,打造一个透明、可信任、满意的保险社会。
(三)区块链带来监管模式的改变
国际金融危机加大了金融机构对自身业务的监管,传统的保险监管需要较高的合规标准和内控要求以降低风险,这大大增加了保险公司的成本,也限制了监管效率的提高。然而,风险水平却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有效监管的形势依然严峻。在区块链技术下,监管模式将发生改变,有望以技术监管取代传统的制度监管。区块链采用的是多方验证的交互式共识平台,能够促进保险平台的自我监管,其信任机制大大降低了弄虚作假的可能性。交易参与者在各个节点都可以对保险业务进行参与和审批,监管将只需要对相关技术和平台进行查漏补缺即可,确保系统中的任何计算机都无法欺瞒系统。
(四)区块链带来保险行业的新突破
传统的保险受到地域限制,只能在线下当面进行,其发展速度受到制约。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库则实现了基于全网共识机制的跨区域的信息和价值的交流,模糊了地域限制,全球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参与进来,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得到了强化,尤其是打破了信息的不对称性。此外,区块链的“时间戳”功能完整记录了交易过程,扩大了影响范围,缩短了时间周期,使得保险期限得以更加灵活,由此可以开发出更多保险产品,大大促进了保险行业的发展。
三、结语
目前,区块链技术尚处于早期理论阶段,各项应用还刚刚起步。然而,我们无法忽视区块链技术可能给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的变革。尤其是在金融领域,再细分到保险领域,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征可能会对传统保险行业的模式带来创新甚至颠覆,区块链的新型智能合约、信息和数据加密方式等也有望对保险行业进行改进,加快行业运作效率,从而使得保险行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峰.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前景分析[J].智富时代.2016(5):25-27.
[2]王和,周运涛.区块链技术与互联网保险[J].中国金融.2016(10):74-76.
区块链技术展望范文2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会计信息系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
一、引言
区块链技术架构(Blockchaintechnologystructure,类似Ajax)设计的提出,对数据信息的基础语言或处理平台产生革命性影响,区块链技术结构是当前热门的新型技术。区块链技术结构是比特币的一种底层技术,李政道(2016)可以实现数据结构自引用,同时存储大量商业数据交易信息。最大特征是数据的加密性、公开性、透明性、不可篡改性、会计记录的可追溯性等。马西莫•莫里尼(2016)区块链技术架构的应用将对审计、会计信息、金融、公司内部控制、商业活动等信息数据记录与交易活动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内部控制是公司管理和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经营活动市场竞争力的保障,中国上市公司已普遍地建立了一套完整内部控制体系,但是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现代,信息系统下的内部控制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那些无法有效防的风险将对公司生存发展产生影响。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Hermanson(2000)调查发现信息系统的资源性控制能对管理产生有用价值、改善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影响公司的运营决策。彭家生(2011)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具有时态性,所以区块链技术架构对今天的会计信息系统将产生了新的应用与理论创新机遇。张林,丁鑫(2011)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系统与内部控制尚有不完善状态,相关制度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刘梅(2015)会计信息系统的迅速发展,对以往传统内部控制理论产生新的需求。综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内部控制的作用、完善和构建,另外大量文献研究围绕会计信息化对内部控制产生影响。但是,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提出和构想,学者需要重新对新技术下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内部控制的创新进行研究,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
二、区块链技术架构下会计信息系统对传统内部控制的挑战
区块链技术架构下公司会计信息系统与内部控制变化将体现在:
(一)内部控制的环境将发生变化
在区块链技术架构下的公司会计信息系统推广之后,会计的业务处理较之前相对集中变的去中心化,每下区块链上的参与者都独立自主地进行记录,最后选择出一位最好的会计信息记录者记录商业活动,并将最终数据传输给每一个商业活动的参与者保存。由于区块链技术架构下的公司会计信息系统系统的增加了会计核算活动和交易记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为了确保信息化环境下会计能像这前那样通过内部控制体系保障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能反映出该活动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公司治理的边界将不断的完善和扩大,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会计知识还要掌握信息化系统,并能够熟练应用区块链技术记账。这就要求会计信息系统和相关内部控制体制要比传统管理环境下对会计的控制,增加了对加强网络数据安全以及信息化系统运行稳定要内部控制要求。
(二)控制主体发生变化
在传统内部控制环境下,会计人员是公司业务的重要管理主体。在经济业务发生后要进行记录,并且要严格按照会计处理的流程进行信息分类和账目保存,例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等,如果有人恶意修改,那么在凭证的存根上很容易留下痕迹。而且会计的每个工作流程都必须经过领导签章,通过层层审核,才能结束此项工作。未来区块链技术架构下公司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由人与人的联系转变为网络站点与站点间联系。会计信息记录工作实现区块链分部式记账,会计信息内部控制的主体变的不现明确,在方便有效的同时也增加了一定的管理主体风险。但是根据产权理论,公司是有明确主体的私有产权,因此为了保证财产安全与完整,确保公司提供的经济活动信息真实可靠,重新确认内部控制主体成为重中之重。
(三)会计信息理论的挑战
传统的会计信息理论与内部控制理论是建设大不完信息下的,在非对称信息契约下,公司为了获取有效决策信息,不断投入会计信息系统和相关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成本。区块链技术结构下,会计信息理论将一次巨大改革,不管是传统的手工记账还是信息化的会计工作理念,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督,使其信息能够真实准确,防止会计工作人员弄虚作假,是每个单位都应重视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内部控制为确保公司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务安全提供了一系列科学的控制流程,只有不断地完善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提高公司的整体分析以及决策能力,为公司决策者和高层管理者提供正确、真实的会计信息,更好地实施其工作职能。但是在区块链技术下,会计信息变成共享和完全信息,信息不再是资源和博弈的决胜条件,这将对理论和信息理论产生挑战。
三、区块链技术架构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者对区块链技术下会
计信息系统变化认识不到位由于公司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区块链技术架构下会计信息系统认识不足,会计观念还在传统记账和核账的内部控制理念下停滞不前,无法完全的认识到区块链对会计工作颠覆。仅仅认为区块链技术是一种新信息化手段,只是可以替代过去集中核算的工作,从而减轻会计人员记录、内部审计人员的审核,及内部控制的制度性过渡约制产生负效应、会提高会计工作效率、达到更好的内容控制的准确性。显然这样的认识是不能有效应对区块链技术对传统的会计和内部控制产生的颠覆的。
(二)内部控制的基础工作难以应对区块链技术的挑战
未来实施区块链技术的环境中,将无法建设有机动态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公司部分高层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指使他人对会计信息弄虚作假,公司财产安全性内部控制不足,在区块链的新型商业环境中会对公司经济效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大量非经济管理因素造成了公司会计信息系统与内部控制的基础工作难以实施,在区块链的经济运行中,将会发生会计信息数据不真实,会计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和维护工作混乱,会计凭证的保管与传递出现错误,会计数据和财务报告的质量不足,甚至出现个别虚假现象。
(三)会计信息化系统内部审计监督不到位
在未来区块链技术结构下,内部监督不健全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部监督不严格,审计监督职能不全面。内部审计部门对一些技术性违法和外部区块链上的其它公司的违规问题产生忽视,将影响本公司信息的真实准确性。二是审计人员的制度实施边界产生模糊。审计应该是相对独立的部门,不同公司的审计部门与会计部门会因区块链的记账特点而将审计范围混为一体,工作的严谨性和审计监察边界难以划分。
四、应对区块链技术架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革命的措施
(一)提高公司管理者的区块链技术认知
我国是“互联网+”的创新大国,未来必将是普及区块链技术架构下的公司会计信息系统最快的国家和地区,对于传统的内部控制体系是种新生的冲击,在内部控制制度新旧交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得到公司管理层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公司领导者是该公司的引导者和决策者,如果没有公司领导者的支持的区块链技术架构下的公司会计信息系统和相关内部控制的完善将很信难以进行下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论哪家公司都需要符合制定和优化本公司的区块链技术架构下公司会计信息系统相关内部控制的制度性变革。只有公司的管理者技术意识提高了,才能更好的抓住区块链技术到来对公司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挑战的主动优势,所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者要有强烈的责作感和紧迫感。
(二)做好区块链的会计基础管理工作
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工作程序主要包括会计数据流程是否规范,基本数据是否准确、真实、全面、公允、高效、完整等。为了完善区块链技术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公司必须建立健全的新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新的员工岗位责任制度、云计算记录操作流程管理制度、大数据维护流程管理制度、移动互联网管理制度、传播交易信息安全保管制度、去中心化权威机构管理制度和可追溯性管理等制度。要完善好会计信息档案保管工作,包括联盟链的输入输出数据的管理、提前备份数据的管理、工作量证明存档数据的管理和保密程序等方面的管理。
(三)强化区块链下的内部审计
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是在区块链技术架构下公司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中将担负重要的信息监督职能。内部审计人员要持续检查与信息化系统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工作与数据生成,以确保账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者和提供原始数据的部门要积极配合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审计检查该部门在区块链上制作和传递的电子数据与书面提供的资料是否保持一致,防止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等现象的发生。最重要的是内部审计人员要确保审计其独立性,公司治理中的审计委员会要为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可以直接跃过中间管理层,向公司第一负责人进行汇报提供基础和保护。在开展区块链技术架构下公司会计信息系统运行后,会计的工作范围将得到了更大物理空间的职能范围的扩展。此时,内部审计工作要与会计工作的变化相结合,鉴于区块链技术架构下业务的巨大变化,内部审计部门需要主动积极参与与会计工作有关的深入细节,在源头上深度参与以保证公司在区块链技术下会计记录信息得到为管理决策有效服务,并且公司的治理得到相应的优化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政道,任晓聪.区块链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探析及未来展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0):75-78.
[2]马西莫•莫里尼,王潇靓.从“区块链热”到金融交易实践[J].金融市场研究,2016,(07):113-126.
区块链技术展望范文3
【关键词】 区块链;散装;液体化学品;运输;安全监管
0 引 言
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颁布的《国际散装危险化学品船舶构造和设备规则》(简称《IBC规则》)的定义,散装液体化学品船是指建造或改建成用于散装运输《IBC规则》内第17和第18章所列液体货物的货船,其中散装是指不加任何中间形式的围栏,直接灌装到船体结构部分的液货舱或者灌装到永久性固定在船上的液舱内;液体指温度为37.8℃,其蒸汽压力不超过280 MPa绝对压力的液体。因《IBC规则》内第17和第18章所列液体货物中的相当部分具有危险特性,一旦发生事故,后果无法估量;因此,加强海上散装液体化学品(简称“散化品”)运输的安全监管历来是业内非常重要的课题。
1 海上散化品运输安全监管
从安全评价体系角度分析,目前海上散化品运输安全监管模式有两种:
(1)强制性安全监管 由IMO牵头制定公约,各国政府签署公约后由各国主管机构实施公约的标准和要求。这类安全监管具有行政机构背景,而且制订的标准多为强制性标准。安全监管涉及两方面:一方面是针对运输危险品的船舶,表现为港口国监督(PSC)、船旗国监督(FSC)等;另一方面是针对运输危险品的船舶运营公司,表现为《国际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简称《ISM规则》)检查等,强制性安全监管的标准基本上适用于各类所有船型和航运公司。[1]
(2)行业性安全监管 由石油公司国际海事论坛(OCIMF)、欧洲化学品分销协会(CDI)等国际行业组织牵头和实施,监管评价标准涉及两方面:一方面是针对船舶的来自OCIMF的船舶检查报告OCIMF-SIRE(Ship Inspection Report)检查和来自CDI的船舶检查报告CDI-SIR(Ship Inspection Report)检查;另一方面是涉及船公司整体运营的液货船管理和自我评价体系(TMSA)。此类体系更多地考虑危险品运输的特点,多数安全评价标准高于IMO的标准。
当前,监管中发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监管方和被监管方的作业记录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记录不完整、无法追溯的情况;部分发展中国家主管机关安全监管执法水平低,船舶所有人在不同国家接受法定检查缺少正当反馈申诉渠道。从长远看,这些细小问题都是安全隐患的积累,在一定条件下终将酿成重大事故。
从上述安全制度,特别是代表业内最高标准的OCIMF-SIRE、CDI-SIR、TMSA的内容中可以发现,在液货船安全监管领域有一条被较为广泛认可的安全理念,即监管者和被监管者都应遵循的“能留记录的尽量留记录,能详细化记录的尽量详细化记录,能公开的记录尽量公开”原则,该理念代表了散化品运输安全监管的发展趋势;但是,从整个海上散化品运输市场看,安全监管未能全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该理念。
为探索未来散化品运输安全监管模式,有学者将安全理念进一步引申出组织内部规则书面化、规则执行记录化、记录执行规范详尽化、记录和反馈公开可追溯化、各组织运转透明化和组织间交流畅通化记录化等6个安全管理原则。
在理想状态下,对以上6个原则的执行可形成一个体系文件“开放安全文档(OSD)”,如同《ISM规则》检查和TMSA检查要求的体系文件一样,该体系文件通过制度化的手段可有效促进整个海上散化品运输的安全管理水平。
2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海上散化品运输安全监管方法
与《ISM规则》检查和TMSA检查涉及的体系文件本质不同的是,OSD是一个难以确定中心的体系,安全监管方必须公开数据,在监管他人的同时也被监管,在由谁统一维护数据、由谁统一托管存储数据的环节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因此,长期以来,OSD仅仅在学界有所讨论,被当作未来业内的某种发展趋势。
近年来,在信息技术领域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区块链(Block Chain)”的前沿技术。该技术最早被用作比特币的底层架构,它在实现数据管理的去中心化的同时,在高安全性的技术框架下可实现对人工流程的透明化、自动化改造,解决了“拜占庭将军问题(Byzantine Failures)”中提到的信任难题DD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文称为“信任机器”。
目前国内关于区块链技术概念的描述有很多,可总结为:区块链是指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可靠可信数据库的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通过哈希算法产生数据块(Block),在生成数据指纹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后,数据块被链接到下一个数据块,由此形成一个数据链条[2],技术原理见图1。
图1 区块链技术原理
美国学者梅兰妮匪雇[3]认为区块链的本质是“去中心化的、公开透明的交易记录总账,其数据库由所有网络节点共享,由所有具有网络登录权限的网民监管,且与传统数据库不同,没有哪个单独登陆者具有管理员权限”。目前,区块链技术已应用于审计、医疗数据记录、供应链管理、投票、契约管理、公共管理、公证服务、金融服务等多种系统,并受到风险投资的热捧。Bloomberg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3月,全球区块链相关公司已获得投融资4.4亿美元。
如果将区块链技术或者其采用的算法证明机制引入安全监管领域,可以建成一个完全透明、无主、分散的共享平台和系统。事实上,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安全监管领域的可行性已被初步验证:知名的区块链服务商Factom已通过区块链技术将包括美国港区在内的口岸过境数据进行整合,供美国国土安全部和各州政府在内的相关监管机构使用。该项目旨在打破不同层级、不同区域、不同部门间的信息壁垒。
经调研Factom后了解到,区块链技术对实现前文所述OSD体系设想具有巨大促进作用,区块链在技术层面上提供了一套安全的去中心化公共账簿,在公共账簿上实现海上运输安全监管设计是完全可行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海上散化品运输安全监管及OSD原则对应关系见图2。
图2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海上散化品运输安全监管及与OSD原则对应关系
3 对海上散化品运输安全监管中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建议
区块链技术有望成为未来网络基础协议和信用范式的颠覆性技术,在信息时代创造新的应用价值。[4]
对于在海上散化品运输安全监管领域应用区块链技术,应从小处着手,分阶段实现;不宜从初期就用来代替已有的《ISM规则》或TMSA体系,而应从某个单一环节上开展技术试点,集中体现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可设计一套化学品安全数据说明书DD“共管-背书”系统,以化学品安全说明书(MSDS)为切入点实现化学品生产厂家、码头装卸货操作岗、船舶所有人货物操作岗、海事局PSC检察官、行业协会监管者等相关方共同参与、共同记录、交叉评价、交叉监管、相互促进的安全监管体系。
4 结 语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对海上散化品运输乃至整个海上危险品运输安全监管都有启发意义[5],虽然还不太可能在短期内代替《ISM规则》或TMSA体系,但从长远看,该技术具有巨大应用潜力,可以预见,未来引入该技术的海上散化品运输安全监管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姚文兵,洪汇勇.我国液化气运输市场发展趋势及安全监管应对措施[J].交通科技,2009(4):162-164.
[2] 胡志武,文旭鹏,王胜正.非现场海事监管模式[J].航海技术,2015(4):72-75.
[3] 梅兰妮匪雇颍榱川D新经济蓝图及导读[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6.
区块链技术展望范文4
>> 我国学术界对P2P行业的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我国P2P行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P2P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我国P2P的主要模式与现状分析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与监管建议 我国P2P网贷行业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P2P网贷行业的现状及发展 我国P2P行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假新闻问题研究述评 我国p2p网络小额借贷的现状研究 近二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锅庄舞研究现状综述 基于P2P平台的大学生网贷现状与防范研究 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发展现状 P2P网贷平台发展现状、风险与监管措施研究 P2P网贷研究现状与困境分析 我国P2P网络借贷市场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论我国P2P借贷平台的监管问题研究 我国P2P网贷平台发展的问题研究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税务法律问题研究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与监管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Lee, E., and B.Lee.2009.Herding behavior in online P2P lending: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11.
[5]Meyer, T.2007.Online P2P lending nibbles at banks' loan business,research report.Deutsche Bank Research From http://dbresearch.ru/PROD/DBR_INTERNET_
DE-PROD/PROD0000000000213372.PDF.
[6]Zott, C., and A.Raphael.2010.Business Model Design: An Activity System Perspective,Long Range Planning, 43.
[7]业业.我国P2P网贷平台的法律规制探究[J].法制博览,2016,(8).
[8]邓恩.互联网金融品牌形象传播效果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10).
[9]冯果,蒋莎莎.论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异化及其监管[J].法商研究,2013,(5).
[10]姜旭朝,丁昌锋.民间金融理论分析:范畴、比较与制度变迁[J].金融研究,2004,(8).
[11]李有星,陈飞,金幼芳.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7).
[12]刘新海,丁伟.大数据征信应用与启示――以美国互联网金融公司ZestFinance为例[J].清华金融评论,2014,(10).
[13]陆岷峰,李琴.互联网金融背景下P2P发展目标模式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14]陆岷峰,李琴.关于我国P2P网络接待平台愿景的思考[J].海南金融,2015,(6).
[15]罗洋,王艳,许可.微型金融的新趋势:P2P在线贷款模式[J].黑龙江金融,2009,(9).
[16]吕雯.区块链技术对P2P网贷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中国信用卡,2016,(8).
[17]钱瑾.P2P平台风险准备金的法律问题研究[J].西南金融,2016,(8).
[18]吴文嫔,张启飞.论互联网金融创新刑法规制的路径选择[J].中国检察官,2015,(6).
[19]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20]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2014,(8).
[21]叶文辉.大数据征信机构的运作模式及监管对策――以阿里巴巴芝麻信用为例[J].国际金融,2015,(8).
[22]叶中行.互联网金融中的大数据应用[J].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2015,(6).
[23]张斌.我国P2P网络贷款的税务法律研究[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
[24]张欣.中国P2P小额信贷中介服务行业法律监管研究[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3,(11).
[25]周鹏.P2P的本质、发展状况与监管探讨[J].银行家,2013,(10).
[26]周永林.区块链金融:若隐若现的新金融蓝图[J].金融电子化,2016,(1).
Academic Research on P2P Industry in China:Achievement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Li Xinyang1 Zhou Yubo2 Xing Enquan1
(1.School of Software and Microelectronics,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
2.China State Finance Magazine,Beijing 100036)
区块链技术展望范文5
2018年互联网百强企业聚焦创新引领、转型融合、产业服务等方面,主要呈现出六大特点:
一是整体规模显著提升,“大象快跑”动力不减。2017年,互联网百强企业的互联网业务总收入达到了1.72万亿,互联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0.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提升。营业利润总额为2707.11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82.6%。83家企业实现盈利,利润率超过40%的企业达到11家。前两名的阿里巴巴和腾讯互联网业务收入占百强企业互联网业务总收入的25%以上,营业利润占总体比重近60%,“大象快跑”再现骄人业绩。
二是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消费互联网促进生活品质提升。互联网百强企业作为我国互联网行业的领军企业,紧密结合网络强国战略,依托互联网强大的信息能力,借助消费互联网的数字化、网络化,创造出新业态、新模式,引领行业发展新浪潮,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17年,互联网百强企业业态丰富多元,覆盖领域持续变广,全面覆盖人民生活的衣、食、住、行、娱、育等各个方面。互联网百强企业游戏娱乐类和视频直播类企业总量达到28家,成为互联网企业泛娱乐生态方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积极探索无人零售新模式,涌现出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无人零售企业,推动传统零售业和互联网实现加速融合,为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升增添亮色。从互联网业务收入结构上看,电商类和综合类企业收入最高,占百强企业互联网业务收入的比例超过了3/4。
三是研发投入突破千亿,核心技术挺进国际第一方阵。2017年,互联网百强企业的研发投入突破千亿,达到1060.1亿元,同比增长41.4%,平均研发强度达到9.6%,比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高出7.48个百分点;研发人员达到了19.7万人,研发人员占比19.4%,成为高新技术创新人才的集聚高地。互联网百强企业不断突破核心技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应用大数据技术的企业近60家,人工智能44家,云计算51家,区块链11家。企业拥有专利数超过2.2万项,其中发明专利数量超过1.3万项,一批技术已进入国际市场的第一方阵。
四是精耕细作产业互联网,累计服务企业近3000万家。互联网百强企业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规模化商用,促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发展,有力支撑了智能化生产、协同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的新模式、新业态的推广应用,助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互联网百强企业中以服务实体经济客户为主的产业互联网领域企业数量达到20家,累计服务企业近3000万家,互联网业务收入规模达到1843.3亿元,占全部百强比重超过10%。以服务企业客户的B2B电商为例,企业数量为6家,电子商务交易额达6063.3亿元,同比增长近25%。
五是“独角兽”企业高速增长,“出海”竞争力持续提升。2017年,互联网百强企业及下属企业涌现出蚂蚁金服、爱奇艺、京东金融、网易云音乐、猫眼电影、小米科技等18家独角兽企业,同比增长38.5%。同时,凭借庞大的国内市场,中国互联网企业迅速崛起,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加快全球化布局,有60家企业涉及海外业务,有55家企业上市或挂牌,其中境内上市或挂牌的企业有35家,境外20家,互联网百强企业“出海”竞争力显著提升,为全球更广泛的互联网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互联网服务。
六是中西部互联网业务收入超300亿,助力区域经济大发展。2017年,互联网百强企业覆盖17个省份,北京、上海和广东的百强企业数量名列前三。在区域分布上,东部地区互联网百强企业数量达到87家,中西部地区互联网百强企业共13家,与去年数量相等。其中,中西部地区紧抓互联网新时代的战略机遇期,互联网企业高速发展。安徽、广西、贵州、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重庆、四川等9个中西部地区省份共13家企业上榜,互联网业务收入达到307亿元,同比增长73.45%,占百强企业互联网业务收入总额的1.78%,相较于上年度显著提升。此外,互联网百强企业积极投身扶贫事业,探索产业化、市场化的精准扶贫路径,大力推进农村电商、信息服务、网络公益等,减少数字鸿沟,成为精准扶贫的生力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从2013年起,中国互联网协会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联合“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已经第6年。今年报告也重点回顾了近五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发展图谱,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近五年来,互联网百强企业互联网业务收入规模从2014年的不足4000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1.72万亿元,扩张4.5倍,信息消费增长贡献近15%;有27家企业连续入围互联网百强榜,互联网百强企业迭代率最高达到45%,平均每年新晋百强企业占榜单企业的35%,竞争格局尚不稳定,部分“明星企业”昙花一现;研发投入由2014年的238.6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1060.1亿元,平均研发支出比例超过10%,支撑持续创新保持领先优势,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北上广百强企业数量占比保持在60%以上,中西部呈赶超态势,呈现“百花齐放”的格局,互联网百强在中西部地区的分布有2014年的2各省份增长到2018年的9各省份。
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未来发展趋势有五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增长势头迅猛,新生代创新型企业超速成长将重塑行业竞争生态。二是行业领域、覆盖地域更加多元广泛,互联网百强企业将强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三是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不断涌现,技术创新将加速推进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建设。四是产业互联网将推动我国制造业“品质革命”,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五是以党建引领激发企业发展新活力,精准扶贫将成为践行社会责任工作“主轴”。
“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是具有公正性和权威性的互联网企业评价榜单,评价指标综合考虑企业规模、盈利、创新、成长性、影响力和社会责任等6大维度的8类核心指标,科学改善数据处理算法,将企业经营的合规性和社会效益纳入评价范围,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客观中立,不断提高评价结果与市场的贴合度,对我国互联网行业领军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严谨的研究。
《2018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发展报告》目录
一、评价方法
(一) 评价对象
(二) 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
(三) 评价指标和方法
二、2018 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 强总体评述
(一) 互联网业务收入突破1.7 万亿,百强企业整体规模显著提升
(二) 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多元,消费互联网促进生活品质提升
(三) 研发投入突破千亿,企业创新带动产业革新
(四) 精耕细作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驱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 “独角兽”企业高速增长,积极发力国际化跃向世界舞台
(六) 骨干企业助力精准扶贫,激发区域经济增长新动能
三、数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 强近五年发展
(一) 互联网百强企业收入规模五年扩张4.5 倍,信息消费增长贡献近15%
(二) 27 家企业连续入围互联网百强,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移
(三) 研发投入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成立五年之内入围的企业超过10%
(四) 北上广百强企业数量占比保持在60%以上,中西部呈赶超态势
四、中国互联网企业100 强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一) 增长势头迅猛,新生代创新型企业超速成长将重塑行业竞争生态
(二) 行业领域、覆盖地域更加广泛,强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三) 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不断涌现,技术创新加快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
(四) 产业互联网将推动我国制造业“品质革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五) 党建引领激发企业发展新活力,精准扶贫将成为践行社会责任的“主轴”
附件1:2018 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 强名单
附件2:连续五年名列中国互联网企业100 强的名单
区块链技术展望范文6
关键词:金融政策;小微企业;复苏发展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使资金更多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更多流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企业给予定向支持”。随着疫情消退和救助措施持续发力,遭受冲击相对严重的小微企业群体在多数区域、多数行业摆脱困境回生,而且整体态势良好,“六稳”“六保”成效显著。此后,在不确定因素尚存背景下,如何能够巩固现有成果并着眼于维系社会经济发展的根基作用、实现更深层次绿色高质量发展,依然需要各方面予以连续、全面关注,并通过精准施策增加其恢复性增长的新动能,而金融部门有针对性提高服务效率至关重要。
一、疫情对小微企业影响状况分析
一方面,疫情颠覆了市场主体间的结构和关系,导致经济严重滑坡。相对于资产规模雄厚的大中企业,小微企业遭受的挤压尤为突出,经营更加惨淡。短期内供应链、产业链、资金链或断裂或扭曲,相当部分小微企业的经营难以为继。综合小微企业受挫特征,能够直观发现其抵御灾害能力的有限和自救乏力的无奈。另一方面,政策释放后局面得以控制并快速反转,意味着小微企业拥有足够的市场认可地位和未来潜力释放空间。而且通过测度市场稳健性表现,也进一步印证了政策直达功能快速落地的科学有效。
(一)财务资金的脆弱性突出
小微企业虽然依行业不同资产规模不等,但库存现金一般都很少,多备用日常开支或发放职工工资,而且多数企业为弥补自有资金不足负债经营。80%~90%以上的流动资金都以产品、商品、存货、应收账款、预付货款等形式存在,变现能力不强,一旦遇有偶发事件很容易形成资金压力。为应急往往通过向小贷公司、金融机构、企业主个人融资拆借缓解。据权威机构疫情发生后对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部分地区的509份中小微企业问卷调查显示,37%的企业现金能够维持1个月;31.6%的企业现金能够维持2个月;17.2%的企业现金能够维持3个月①,现金流缓解状况比较低。疫情冲击导致多数小微企业缺乏实力难以摆脱困境实现自救。
(二)救助措施效果明显
为减轻疫情所造成实体经济滑坡,中央及地方政府聚焦小微企业,快速密集出台了纾困组合政策为小微企业及时提供源头活水。人民银行通过顶层设计和直达下沉方式实施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引导、保障了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持续对疫情防控重点领域、受困企业复工复产的精准滴灌,通过专项安排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提供了充足的货币资源;通过LPR操作引导市场利率走廊平稳合理,减轻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通过实施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等直达政策调动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金融机构的延期还本付息、降费让利政策保证了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快速反应和持续有效。据统计,截止到2021年3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5.66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81万亿,同比增速33.87%,较各项贷款增速高出21.39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户数2740.04万户,同比增加531.75万户②。2020年,出口信用保险促进小微企业出口额达1500亿美元。这些措施的功效,也彰显了我国应对实体经济困难的政治研判科学精准和救助施策的快速响应有力。
二、我国经济运行与小微企业经营趋势展望
小微企业是我国保民生、解决就业的主力军,全国总量超过3000万家,个体工商户8000多万户,是参与国际国内双循环尤其是国内大循环的市场主体和活跃元素。目前,尽管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扰动,但我国经济复苏的基本面确立,小微企业运行环境正在改善,投资意愿和市场信心增加,活力逐步增强。在投资、消费双领域发力,一些新型产业陆续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从过去12个月趋势上看,小微企业信心指数、采购指数和扩张指数在一定水平上波动不大,综合成本持续下降,总指数平稳上升,融资环境持续好转,市场呈现不断复苏趋势。近一年,小微企业运行指数在42.5~44.3的箱体内平稳运行,呈现出稳定复苏且上升态势。截至2021年3月末,七大重点行业小微企业市场指数已达39.8,市场回暖迹象明显(见表2)。
三、金融赋能小微企业复原再造的路径选择
多年来,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是各家银行贷款,其兴盛与发展得益于金融政策的呵护和金融资源的支持,尤其是在冲破疫情桎梏方面的作用发挥更是功不可没。目前,受疫情影响而陷入低洼地带的多数小微企业正历经爬坡过坎实现转危为机、重新崛起的重要转折期,金融层面把握切入点、掌控时间点、平衡业态点,采取输血与培植造血机能相结合的方式提供连续性、全方位、多元化服务至关重要。
(一)保持政策运用的有效性和作用发挥的完整性
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出台,通过精准发力向市场注入了巨额流动性。小微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其复苏发展拥有与市场运行相依的惯性,客观需要经历相应的过程,政策的扶持自然也需要保持合适的连贯、稳定、持续。对于激励政策应用在时间、节奏等方面的把握,央行等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应注意加强监测分析,根据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市场预期适时调整决策内容、结构、频率。不仅在总量上要满足需求,而且要平衡好资金供应与需求间的动态衔接,谨防因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细节错位、“急转弯”或断流而影响扶持的整体效果,保障金融政策目标实现的完美。当然,政策扶持之后的小微企业应该通过自身机能塑造逐步淡化对政策诉求的过度依赖。
(二)区分功能属性提供差别化定位服务
金融扶持既要通过短期纾困解决燃眉之急,更要放眼长远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所以,各金融机构助力小微企业发展,微观上通过优化授信流程、下放审批权限、提升容忍度等方式保障和提升金融供给;宏观上更要领会国家战略的引领实施差异化落实。提前做好统计调查,综合考虑实际经营情况、业务发展情况及企业意愿,按照市场化原则分类施策。与医疗卫生、绿色低碳、乡村振兴、文化旅游、污染治理、网络科技和与民生密切相关产业优先提供支持。对于一些能耗较高、技术含量较少的低端产业在依法依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分层配次、分门别类提供个性化服务助其转型升级,提升经营能力。
(三)发挥多路径联动作用壮大供给能力
小微企业经营的多样性需要金融机构结合政策导向和市场变化、以多种类型的业务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来满足其差异化需求。几年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依托各自优势、功能在助力小微企业中发挥着优势互补作用。为应对疫情,银保监会在《关于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强化多渠道融资支持时指出:五家大型银行贷款全年增长30%以上;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首贷户”带头逐年增长。保险业深化与银行合作,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探索创新面向小微企业的保单融资产品;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对个体创业群体在支农支小中提供便利快捷的贷款审批、资金结算等服务;提升融资担保行业服务能力,开展无接触式担保服务;鼓励典当机构适当降费降息、扩大当物范围,便捷灵活融资;鼓励融资租赁公司放宽资质要求,缓解承租企业资金压力弥补信贷缺口。这样,广覆盖、多元化的市场供应,使小微企业能够站在综合化、集群化、生态化服务平台上通过评估、比较和筛选做出更适合自我的选择、构建共同成长的伙伴关系。
(四)地方政府要保持长期能量供给定力
小微企业应对疫情与疫后实现长足发展,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可替代。第一,财政救助和税费减免能够直接为小微企业输血、增氧。第二,通过聚合政、银、企多方合力能够推动科技型等实力企业利用新三板或科创板上市、发行公司债、设立纾困基金等途径直接融资。第三,通过提供财政性融资担保、再担保等措施增信使小微企业摆脱缺乏抵押担保问题惠及基层市场主体。第四,通过设立中小微企业续贷中心等服务窗口,因势利导为企业办理续贷、担保、抵押等一站式服务,增强政策和融资对接能力。
(五)加速新型服务手段在更广服务范围的投入使用
数字经济和网络化催生了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集合纳税、工商管理、人行征信、社保缴纳、发明专利权、司法诉讼等信息组成共享系统开展线上融资服务。银行自助授信,客户无需提供抵质押物品全程非接触式网上办理,随借随还,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中信息不对称问题。随着数字经济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普及,企业良好的信用记录、市场竞争能力、财务状况等正在成为融资交易成功的硬核保证。这种新型服务模式使得银行和小微企业双方都能够脱离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跳出“唯抵押物论”的束缚。服务手段创新使用不仅能够解决贷款难、贷款贵、融资慢问题,同时对推动小微企业重视规范经营、规范管理,塑造诚信形象起到良好作用。
(六)把握关键环节发挥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渠道作用
抵质押品短缺一直是小微企业实现融资的瓶颈、短板,而供应链金融的运行对于疏通解决这一梗阻效果独特。银行依托核心企业与小微企业交易的真实背景与核心企业达成面向供应链所有成员企业的系统融资安排,将小微企业交易过程中的预付货款、应收账款、货物提取单等作为抵押质押物品向其提供融资。这一业态与传统方式相比优势明显,既能降低银行机构的信贷风险,也能减少过多的核查手续和繁琐的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小微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流动性、灵活性。而且,银行通过供应链金融在深化与核心企业的合作中结成战略性联盟,不断拓宽与其上下游企业的业务范围,拓展盈利空间。
参考文献:
[1]朱武祥,张平,飞,等.疫情冲击下小微企业困境与政策效率提升[J].管理世界,2020(4).
[2]张夏恒,肺炎疫情对我国中小微企业的影响及应对[J].中国流通经济,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