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险管理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险管理认识范文1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评价;预测

面对企业急需加强的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应该如何认识企业风险,积极参与风险管理,利用内审的优势,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这是内部审计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和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内部审计才能与时俱进,把握主动,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其在新的形势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密切

内部审计的审计风险主要来处于企业的管理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充分认识风险管理对组织和个人的重要性,了解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必然联系是非常有益的。

(1)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相互渗透。内部审计不仅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监督其他控制环节是否有效遵循,其中自然包括对风险管理系统充分性、有效性的评价。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创造良好环境,从整体防患于未然;事前风险警示,提供风险咨询,监督风险控制措施、程序是否被遵照执行;评价风险管理目标、方式、结果的适当性、有效性,改进风险管理。另一方面风险管理也渗透到了内部审计的各个方面,对审计机构管理,审计程序方法的管理都离不开风险管理。如何在审计过程中,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评价,确定合理的审计风险水平,帮助制定具体的审计实施方案。

(2)内部审计多角度参与了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的、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动作效率。近年来随着多数企业和企业集团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及内部审计领域的拓展,企业内部审计已成为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手段。实际参与了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并在企业规避风险、减少风险和接受风险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优势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风险无处不在,内部审计的责任就在于找出组织的主要风险。早在内部审计涉及风险管理领域之前,一些咨询公司已经捷足先登,但是为什么内部审计还要涉及这一领域,而且日益近到重视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内部审计机构有独特的位置。由于企业内部存在利益冲突与信息不对称,上下级人员活动的信息不会自动、充分的传递,有关风险的信息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隐瞒、虚报或错报;另一方面,高风险利润的诱惑会使管理层把持不住立场,从而不顾实际情况支追求高风险利润。反之风险的约束功能又会使管理层裹足不前,抑制和阻碍潜在机会的利用。内部审计在处理以上问题时具有独特的优势,表现在审计人员不从事具体管理活动的第三者的位置,按照专业标准要求独立客观地从事保证和咨询活动,能够获得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活动即风险管理各方面的信息。同时审计人员直接向管理层负责报告,从而能够克服管理层不了解、不重视风险管理的局面,而且能够跳出管理层本身专业圈子来看待风险,进行创造性思维,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避免高估风险和低估风险带来的决策失误。

(2)内部审计人员更了解组织中的高风险领域。长期从事内部审计工作,使审计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和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高风险领域。如煤炭企业的安全风险,由于煤炭开采地质条件复杂,瓦斯、煤尘、塌方、透水等固有风险客观存在,内部审计要时刻把安全制度评价和安全资金投入作为审计的重点。近期开展的煤炭资源整合工作,也存在整合失败、安全隐患增加、资金紧张、整合效益不佳的风险。国有企业主辅分离,企业改制过程中出现的资产流失,职工稳定问题等也存在风险。内部审计应对这些领域充分关注,积极参与风险预测,建议管理当局采取加强控制。

三、参与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

什么是风险管理,现代经济学家认为是企业对潜在意外或损失的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控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方法。

风险管理认识范文2

【关键词】 职业风险 风险管理 安全生产

医院是集中收治病人的场所,感染对医护人员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威胁,以往人们并未十分关注,去年初暴发流行的非典型肺炎,医务人员感染率最高,致使医务人员的职业风险与职业保健问题充分暴露,提醒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尤其是利器损伤、针刺伤对护理人员的危害更大。有关资料统计表明,医务人员肝炎的患者中,因废弃针头刺伤者占10%-30%[1],供应室则更为常见,职业感染的潜在危险极高。因供应室工作人员其职业的特殊性,每天回收与洗涤已感染过病人血液、分泌物的器械、针头、物品,暴露于各种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或缺乏相关的知识,特别是职工人员文化层次低,自身防护意识不强,在工作过程中被感染的几率很高,这不仅易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播媒介。因此,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对日常工作中存在的各种职业感染危险因素的认识,加强对各类人员进行自我保护教育,树立职业安全意识,采取有效的隔离预防措施,加强管理是当务之急,对防止交叉感染发生,控制医院内感染,确保安全生产及工作人员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供应室工作中常发生的危险因素

1.1物理因素

针刺伤、刀割伤及玻璃器皿、不锈钢贮槽等在洗涤处置中的意外伤害,是最常发生的。科室100%工作人员均有不同程度受到损伤,使其在精神和肉体上造成较大的创伤,而且由于长时间站立进行洗涤工作,搬运重物等可能造成脊柱、关节及肌肉的损伤、风湿性关节炎、下肢静脉曲张等。

1.2化学因素

化学因素包括细胞毒性药物和化学消毒剂,每天回收和处理各类配用过化疗药物的注射器,工作中使用的各种洗涤剂,发放各类消毒液等化学物质,大部分都具有挥发性和刺激性,对人的皮肤、粘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会造成一定的损害。轻者造成皮炎、鼻炎、支气管哮喘;重者导致中毒、流产、致癌等[2]。

1.3生物因素

洗涤接触被传染性病毒和细菌污染过的医疗器械,如乙肝、丙肝病毒、冠状病毒、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及其它传染性疾病,供应室工作人员是受感染的高危人群。

不恰当的清洗会给患者及工作人员带来危险,使用的清洁设备不能满足要求,环境不符合标准都有潜在和严重风险存在。

1.4技术因素

操作不熟练、工作不扎实、动作粗暴或工作时注意力分散、说话、开小差、心不在焉、工作缺乏预见性、自我防护意识淡漠、不戴防护工具等,都可造成意外损伤。

1.5其它因素

如噪音、使用陈旧设备、超声波清洗机、全自动清洗器、大功率排风扇、高压蒸汽灭菌器工作时的噪音等,可严重干扰人体内分泌,使人烦躁。影响工作情绪和工作质量。臭氧是眼睛和肺脏最危险的刺激剂之一,因此,使用紫外线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乳胶手套的使用对过敏人员可引起各种反应。易燃易爆气体和设备,如甲醛、蒸汽管道、高压蒸汽灭菌器、电热鼓风干燥箱等的使用,均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转贴于 2.风险管理

2.1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提高自身防护意识

制定教育计划,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教育。使工作人员了解医院感染的危害,性和供应室工作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掌握有效的消毒预防措施,增强自身防护意识,保证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严格做好周围环境的消毒隔离工作,定期进行工作环境检测监控。加强无菌观念的培养,严格消毒隔离制度的实施,是保证减少交叉感染的关键环节。任何存在侥幸心理、不做好防护工作的做法是非常危险的,不仅有害于自己,也可能坑害他人。

2.2建立健全自我防护的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洗手和避免利器刺伤。实行标准预防。工作人员必须树立把任何被血液污染的物品都认为具有严重潜在感染危险的观念。在接触回收和清洗污染物品时应戴双层手套,内层为一次性手套,外层戴乳胶厚手套,工作日寸应集中精神,熟练掌握各种器械的操作流程,避免被锐器割伤。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必须戴口罩、帽子和手套,避免直接接触而引起接触性皮炎。自觉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强化手的清洗及消毒,每次操作完毕应严格洗手。脱去手套时也应洗手后才做其它工作。严格控制交叉感染的发生,加强医源性废物的消毒及分类,感染性废物用双层黄色袋包装,损伤性废物放于锐利器具盒集中运输,统一毁型处理。

2.3改进再生器械用后的流程处理及完善防护设施

对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时,工作人员要严格按流程进行操作,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应作初步处理,回收处置各类医疗器械时应戴双层手套:流动水冲洗一配制清洗消毒液于超声波机内浸泡超洗一全自动清洗消毒器洗涤消毒干燥上油一包装一灭菌。钢针头经超声波机超洗后先灭菌,再在针头钻洗机上逐个钻洗,分类加工后灭菌备用。对于特殊感染病人用过的器械,先行灭菌后再清洗消毒灭菌。取消配药用的玻璃注射器,改用~次性注射器,特别是化疗药物严禁用玻璃注射器,从而避免在洗涤过程中对供应室人员的损害。加强仪器设备的检修,淘汰部分陈旧设备,购进全自动清洗机,改善和减少人工操作,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避免因长时间站立操作而发生颈椎病及腰肌劳损。

2.4改善工作环境,建立应急预案措施

合理设计装修室内工作环境,使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确保在洗涤消毒灭菌过程中不发生再次沾染,提高工作效率并进行隔音隔热设置,尽量减少高压蒸汽灭菌器使用肘噪音和蒸汽对人的影响,配置中央空调,无菌贮物室及监测室内安装医用型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清洁区紫外线灯配置定时调控开关,在工作人员下班时间进行照射消毒。消毒剂存放仓库注意通风,安装排气扇等,创造有利于自身防护的环境。同时工作人员应熟练应用防护技术,增强对工作的责任心。在日常工作中应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对待每项工作,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和防护意识,加强各环节的质量控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标准。检查督促防护工作殊措施的落实,加强防护措施应用的监督力度,及时发现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及时预防纠正。发生锐器伤时,要采取相应的应急预案措施。

风险管理认识范文3

【关键词】 风险管理; 董事责任保险; 董事责任保险制度

一、风险管理的定义

(一)风险的一般含义与特征

风险的基本含义是对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风险的定义国内外学术界众说纷纭,尚无一个适用于各个领域的公认定义。在理论上,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观点把风险视为机会,认为风险越大可能获得的回报也越大;第二种观点把风险视为危机,认为风险是消极的事件,可能带来损失;第三种观点介于两者之间,也更为学术,认为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此不确定性意指:发生与否不确定、发生时间不确定、发生的状况不确定以及后果的严重程度不确定。只要某一事件的发生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可能性,那么该事件即存在着风险。

风险首先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即每个人及各行各业随时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风险;其次风险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能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幅度,而不能彻底消除风险;再次风险具有损失性,只要有风险存在,就一定有发生损失的可能;最后风险具有可变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二)风险管理的定义

风险管理是指各经济单位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控制等方式,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导致的损失后果,预期达到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目标的管理过程。

风险管理理念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主要关注点,企业的生存与灭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如何应对风险,取决于企业有没有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和严密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企业风险理念的建立和落实,必须依靠企业内部所有员工的参与和支持,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灵活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从而达到有效预防和应对风险的目的。

二、从风险的角度分析董事责任保险制度的产生

在商业活动的层面上,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分为两大类:首先是市场风险,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否具有竞争能力以及被竞争对手取代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其次是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背景下产生的委托风险。企业与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之间是委托的关系,即者为委托者的利益工作,而产生的经济后果由委托者承担。从风险分配的角度来看,企业股东承担的风险有两方面:市场风险和所聘用董事及高管的能力的风险;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所承担的风险则为履职风险和利益冲突风险,即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因违反谨慎和诚信义务谋取自身利益而损害企业利益应承担的风险。

企业因为生存发展的需要必须承担市场风险,这部分风险可以通过内部的风险管理机制进行有效地管理,而企业所承担的董事能力风险则是企业自身选择的结果。企业股东与董事及高管之间的委托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对董事及高管能力的认可,当董事和高管的经营决策失误给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带来损失时,应由企业承担,而不是由董事及高管承担。在很多时候,这种后果非常严重,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的创伤。同时,由于董事是否发挥其应有的能力并不容易被界定,缺乏客观的依据,即使有时董事及高管勤勉和无私地为企业的利益尽职尽责,也难免会因为其他不可避免的原因给企业带来损失,以致招来诉讼风险。因此,在上述情况下,企业及董事有转嫁风险的潜在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及股东保护权益机制的不断规范,企业及董事所面临的责任风险越来越大。为了消除董事和高级职员的后顾之忧,保障和鼓励他们放心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也为了分散企业在遭受诉讼面临巨额赔偿时的风险,于是董事责任保险作为这样一种专门的风险分散和利益保障机制出现在人们面前。董事责任保险的出现具有市场必然性,它是指如果董事及高级管理者因被指控于任职期间工作疏忽或行为不当(不包括恶意、违背忠诚原则、信息披露中故意的虚假或误导性陈述、违反法律的行为)而应向第三方承担赔偿义务时,由保险人在保险合同约定限额内支付保险金的保险形式。

董事责任保险制度产生之初是为了分散董事及高级职员在正常履职过程中所承受的经营责任风险,以保护董事及高级职员的合法权益,鼓励其大胆经营开拓创新。但更深层次地讲,董事责任保险制度的出现也同时保护了股东及受损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在董事责任保险出现之前,即使董事及高管给股东带来了损失,但由于企业支付能力较弱,加之股东诉讼时间长程序繁琐,受损股东缺乏上诉的积极性;而董事责任保险的出现则将企业应承担的损失转嫁给了支付能力较强的第三方——保险公司,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股东保护求偿的积极性,保障了自身权益不受侵害,同时也强化了股东对董事及高管的监督作用。

三、风险管理视角对董事责任保险发展的促进作用

企业的风险管理理念贯彻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监察等一系列过程中,比较注重预防和控制风险可能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和危害。董事责任保险的理论发展中处处体现着风险管理的思想。

风险管理认识范文4

论文摘要:由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特殊性,管理风险是其日常经营所需;作为特殊企业的商业银行也有其独特的公司治理,其中,处于公司治理核心地位的董事会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通过分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条件下的内部组织体系、银行董事会的责任以及全面风险管理(TRM)框架下的董事会责任确定,笔者认为,董事会责任的确定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高屋建瓴”的一步棋。引领统筹着风险“险情”的顺利上通下达,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风险管理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早已为人们所认知,但少有将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进行单独研究。风险管理在于避免和减少公司经营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因而,我们所讨论的公司治理实质上也是在行使着风险管理职能。有人提出。在经济迅猛发展和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公司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不确定性,“风险管理成了公司治理的核心(马颖,2006)”。处于公司治理核心地位的董事会的关键作用则不言而喻。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风险状况尤为突出;银行体系仍是现代金融业的主体,银行董事会在风险管理中的责任及其实现问题值得关注。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董事会的关系

(一)风险管理与董事会的关系

1999年,由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简称ICAEW)以尼格尔·特恩布尔维主席的十人工作小组公布的《内部控制:综合准则董事指南》首次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提并论.为公司及其董事会提供了明确、具体、可行性强的内部控制指导意见。例如.“风险管理是董事会的集体责任……董事会最终要对内部控制负责”等(胡彦燕,2003)。2003年。特雷德韦委员会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讨论稿,将风险管理定义为:企业风险管理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层次、部门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马颖,2006)。

风险管理做不好,董事会负有相当大的责任。2002年美国《财星》杂志调查美国企业失败的原因,大部分都与董事会及CEO的决策失误密切相关。由此可见,一般企业中(特别是西方国家)风险管理成为了进行公司治理的重要一环,负有决策与监督职能的董事会在其中起着提纲挈领的关键作用。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特殊性

金融机构是风险的“聚居地”,商业银行尤为突出。风险管理早已是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管理中的重要部分.渗透入银行的各个方面。

一般地,商业银行不但面临着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法律风险、国家风险等市场上普通企业都将遭遇的风险类型。由于其经营货币流通的特殊性质.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风险形式表现显著。历来是有关商业银行研究的重点。从内部机制上严格控制风险的滋生与扩散是银行管理的重要课题,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对风险管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二、商业银行董事会的风险管理责任分析

为了同时在制度与机制控制、职责履行上贯彻风险管理,并基于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机制考虑,笔者认为,商业银行董事会的风险管理责任可以主要从内部组织体系与职责分配两方面加以实现。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下的组织体系

一个合理、科学、风险严控的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可以被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董事会与风险管理委员会,是风险管理的最高层.制定和处理有关风险的战略级事务,决定和引领管理层和基层的风险管理工作方向;第二层,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的、独立于日常交易管理的实务部门,作为专门的组织负责具体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和工作的协调、实施,它的两个分部——战略组和监控组,分别负责风险管理政策、制度、风险度量模型和标准的制定及具体管理实施。监督控制经济主体内部金融风险和评估各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业绩等;第三层,业务系统,与整个经济主体的金融风险管理状况直接相关。具体负责本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操作,它既与第二层级的风险管理部相独立,又与其建立有机联系,执行风险管理不制定的有关风险管理制度和策略,并给予支持和协助,如及时向风险管理部汇报、反馈有关信息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内部组织体系见下图所示:

图中。董事会及其领导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处于第一层级,统领着整个银行的风险管理。实质上.组织体系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仍然需要岗位之间与部门之间的制约.通过内部稽核来进一步完善此类公司治理结构下的风险管理。

(二)银行董事会的风险管理责任

在组织上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是做好风险防范的基础.但若没有一个很好的明确责任的机制.风险管理将成为空壳。各商业银行董事会的风险管理责任不尽相同,但其主要内容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例如.中国银行的董事会章程中规定了其在市场风险限额、信息披露政策等有关风险管理方面的内容:而中国银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风险政策委员会”(相当于前文提到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职责规定有四点:评估和监督本行风险管理政策及内部控制政策(包括信贷政策)的实施;监督已确立的风险敞口,监控和评估本行风险偏好:审查本行法律与合规事务程序的有效性和监督其实施;审查及批准超出授予本行行长信贷审批限额的信贷决定等。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则在其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里附设了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其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限定为:审核和修订风险战略、风险管理程序和内部控制流程,对其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向董事会提出建议:确定可调险资产预计损失的估算标准、方法及风险拨备提取比例;监督和评价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组织方式、工作程序和效果,并提出改善意见等等。

亨利·范·格罗与索尼亚·布雷约维克·布拉塔诺维克在《银行风险分析与管理》一书中明确、细致地列举了12条商业银行董事会的主要责任,它主要包括:为每个风险管理领域制定清楚的原则;设计或批准一种明确每一个层次的授权及责任的公司结构:评估和批准可清晰量化可接受风险或可详细说明安全运营银行所要求资本金的数量和质量的政策:确保高级经理有效地开展必要的识别、测量、监控银行金融和操作风险的步骤:制定报告的内容和频率;确保内部审计部门对政策和程序已执行进行检查;保证良好的人事和薪酬制度以及一个积极的工作环境:挑选一个主要由非执行性董事会成员组成的委员会,以决定执行性董事会成员的薪酬,等等。

从以上中外商业银行对董事会风险管理责任的确定可知,中国商业银行对董事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职责限定一般是紧密围绕着银行业务中的风险多发点、组织结构中的风险易发区来制定的;而国外商业银行的董事会风险管理职责中,例如工作环境、执行性董事会成员的薪酬等皆在考虑之中。这体现了中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者们对于风险管理具体范围理解的差异所在。国外商业银行的董事会风险管理责任较为广泛。这或许能为中国商业银行的管理者们提供一种思路,让董事会“插手”工作环境的构建等方面可加强银行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三、TRM框架下的商业银行董事会

起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全面风险管理(TRM)是现代风险管理的新发展,目的在于使金融机构在面临着越来越多样化的风险因素时能应付自如,加强人们对风险因素的全面认识。其全面性风险管理要求商业银行其他组织和部门的通力配合,董事会具有决策、统筹、监督等突出作用。

(一)当前银行业实行TRM的要求

2003年7月,美国著名专业机构COSO的委员会颁布了面向所有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它认为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组织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应用于战略制定、贯穿在整个组织之中。全面风险管理旨在识别组织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已有人开始提出“全面风险管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认为“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与董事会构成了企业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王伟、朱燕空,2007)。

一般认为.针对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状况,2004年6月公布的《巴塞尔辛资本协议》已包含了对商业银行实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为了防范商业银行风险的肆意传导、严控损失规模的扩大,保证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商业银行实行从上至下的全面风险管理不但有利于银行自身.更是一国金融业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TRM框架下的董事会责任分析

严谨而全面的国外大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值得借鉴,其中对董事会责任的明确、具体的确认可谓是其中的关键。通过对董事会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的责任确定来保证商业银行决策层风险管理的正确性,从而产生整个银行管理风险的精确导向与严格监督控制体制,助推TRM的有效施行。

董事会首先必须要有清晰的全面风险管理目标和政策,明确定期检查控制责任。定期评估长期资本金持有计划等;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方面,国外大银行通常规定董事会等高级管理层对分支机构的业务风险、管理风险实行实时控制,尤其是风险管理委员会要监控高级管理层的道德风险等:拥有健全、周密的基础性综合数据库,掌握关键风险检测指标,做出合理领导决策,并监控风险的隐发性,当风险头寸超出界限时要求相关人员做出解释(这包括对董事会成员或其他相关群体的信用授予、重要的信用风险暴露和足够的准备金提取)等。

TRM框架下的董事会责任确定的关键在于更为细致、全面地统领商业银行运营的风险管理。不单包括对高层管理者的管理监控与一些重要决策的制定,更在于设计一套完备的银行全面风险架构,在既定的风险管理目标下实时监督、严格控制,从空间、时间以及可量化的维度上掌握银行自身的风险状况。

风险管理认识范文5

1.1政策程序不完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没有详细的程序规定,汇率风险管理政策不够专业。一方面,目前我国银行分支机构、产品线没被完全覆盖,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制度执行存在问题,仅存在于指令,鲜少执行到位,例如:在限额管理业务上,虽然人民银行采取相关措施较久,但分支行值口头上想上级汇报敞口头寸,然后又银行总行汇总,对超过限额的头寸在外汇市场上抛补。

另外,我国政府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负责汇率风险的建构机构主要有三家,三家监管单位各有自己的工作。由于我国监管机构方法、手段较为落后,加上目前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导致市场缺乏强有力的约束。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结售汇制度存在较多不合理之处,监管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够,导致最终的监管合力不能有效发挥。加上近几年颁布的监管管理法、外汇风险管理方法等,但是这些方法存在约束力,其中一些细则、法规存在配套措施,降低最终实施效果。

1.2人员素质低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由董事会承担汇率风险的相关责任,同时也是由董事会进行汇率风险容忍度的确定。为了有助于其能更好的完成以上职责,董事会应当明确对汇率风险的认识,另外,一些董事、管理高层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经验,导致其在专业问题上认识不足。特别在人民币汇率发生变动之后,一些商业银行高管对新汇率风险的控制不够,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管,最终会影响董事会的正常汇率决策。

1.3汇率风险内控低

国内一些银行没有与外汇业务经营部门建立独立汇率风险管理、控制部门,而内部审计审计的汇率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审计方法存在缺陷,而审计部门注重时候稽查。稽查部门管理方式不科学,没有采取垂直管理方式,商业银行内与一般部室之间平行关系,所以稽核部门权威性不够,没有权威性、独立性。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汇率风险的外部审计,而且银行内缺少熟悉外汇业务、汇率风险等的工作人员,导致我国银行就汇率风险审计能力相对较低。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我国银行的薪酬政策、激励机制水平低,我国银行普遍存在优秀人才缺失的问题。

2.加强汇率风险管理的策略

2.1营造合适的经济环境

由于我国的历史和社会体制,为了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汇率管理,需有一个合适的企业化运营市场经济环境。虽然我国已出台相关的汇率风险管理政策和措施,但是过于繁杂,全国没有统一、完整的实施细则,没有客观、标准的方法,加上监管的重点偏离,对外汇交易运作监管较弱,对外汇交易审批业务监管相对严,这就意味着汇率风险信息披露不充分。

另外我国已有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在实施、配套措施上存在问题,法律法规在实施时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加大当前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是必要的,首先应将相关法律、法规细化,进行相关的定量性规定;其次,由于监管部门拥有改进监管的技术,为了能加强监管手段应建立专家型监管队伍。

在我国形成人民币汇率机制后,央行增加了外汇市场交易品种,但银行在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受到了限制,我国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研究不够,应尽快建立外汇期权、期货市场,并不断开发、优化产品。也就是说,银行应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增加参与主体不断扩大交易主体,并不断推出更多交易品种,从而进一步深化汇率形成机制,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范围。

2.2加强银行自身汇率风险管理能力

首先应提高我国银行的汇率风险意识,同时引进更加专业的人才。目前我国从事外汇业务、风险管理的工作人员不够专业,而且业绩往往达不到预期期望,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商业银行新手难以留住优秀人才。商业银行应利用相关手段选拔合适人才,并建立相应的激励、绩效考核机制,提高留住人才的可能性。

其次,应建立健全汇率风险管理体系,其中也要加强对企业董事会、高管层等的领导、控制,风险管理要涉及到各个部门、各个工作程序,从而建立完整、统一的系统。为了建立统一的汇率风险管理体系,应保持信息传达渠道通畅,并建立相关的信息报告机制从而保证政策、程序有效执行。

2.3完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有待加强,这主要因为风险管理的业务信息存在大量缺失的现象,导致银行自身不能很好的进行度量,从而间接影响了风险管理的实施。为了能不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建设,应采取一定措施来确保数据的准确,同时要保持信息、数据实时更新。为了能加强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建设,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前形势,建立覆盖本外币、资产负债表等,并在整个银行内进行集中管理、计量。由于风险信息管理支持市场风险计量、事后检验、压力测验等,同时获得市场风险限额的遵守情况及相关内容。另外,应建立相关的对账程序,从而保证各个部门及产品业务的数据能达到一致、完整,确保市场输入的数据、价格相对应,且准确。

除此之外,我国银行的汇率风险管理主要以定性为主,有待进一步改善,加上在风险识别、计量、监控等都较为落后,与国外的银行差距较大,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引用数理统计模型进行统计工作。首先,应增减汇率风险管理意识,其次增加汇率风险度量工具的应用,在进行敞口分析法时应注重对限额管理等的投入,从而为商业银行防范、化解汇率风险提供更准确的依据。除此之外,应从国外引进其他现金的汇率风险管理度量工具,提高我国对汇率风险的识别。

风险管理认识范文6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管理风险;成因分析

我国大专院校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而提出的相关管理制度体系,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可应用于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风险控制领域,对中等职业学校和其他人才培养机构实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风险控制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中存在的管理风险类型

新时期的应用型人才要有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竞争的能力,必须能满足市场对新型人才的要求。新型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还应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健全的心理品质等。由于目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一定的管理风险,所以大专院校要采取健全的人才管理模式。目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风险:

(一)关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管理的法律制度风险

健全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是政府部门、院校和企业三方联合开展、相互配合的过程。企业应为院校的学生提供就职的机会,确保高技能人才进入企业发展。然而,现实情况是企业并没有积极与院校间进行紧密合作,没有达到院校与企业的有机结合,这个过程由于缺乏政府部门的监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得不到有效落实。由于没有健全的法规进行有效调节,而企业与院校都有着谋私利的心理驱动,甚而某些学院仅靠关系人脉来维持这种合作关系,企业的不积极、不主动给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造成很大困扰。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双师”教育模式风险

现阶段,一些大专院校的专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已逐渐形成,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学结合下的人才培养。”[1]这些行为主要表现在辅导员岗位责任不明确、工作态度不积极、工作散漫、专业结构不协调等。

大学辅导员虽属于教师行列,但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路者和引路人。也就是说大学辅导员有明确的角色定位。然而,“双师”教育模式却有削弱大学辅导员角色担任的作用。在“双师”教育模式中,容易使大学辅导员失去主要工作方向,而忽视自己最为本位的责任。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监督体系风险

在工学结合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和实施过程中质量监督体系不健全,以至于监督工作不到位。另外在企业与院校合作的过程中,企业缺少对学生技能方面的考核,甚至出现质量检测与行业标准需求脱钩的现象。此外,院校或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顶岗、串岗现象严重,不能体现学生的专业培养内涵,导致培养目标不能完全实现以及学生潜力不能够很好的发掘。

(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封闭式管理风险

由于很多大专和高职院校是由中专或中职院校升格而来,从而导致目前的部分大专院校学生的管理状况来看,对学生的管理多以“教育、管理”硬性要求为主,将管理内容定格在学生校园活动学习上,将规章制度作为管理手段,对学生进行约束、监督,强制性管理规范学生的行为。在组织管理体系上也存在一定的封闭性,往往以年级、班级为单位进行统一简单的管理,难以达到原有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往往以学生的成绩为考核标准,不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在工学结合活动中,有些教师观念中仍以教师为主导地位,育人能力差,甚至对学生进行实地培训有抵触情绪,不爱去车间教学,没有尽到教师的义务,教学理念落后,只重视自己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2]新时期教学“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这一过程中根本得不到体现。

(五)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水平提高,一些不健康的风气也弥散在学生周围,不断诱惑那些意志力薄弱的人,而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往往在自制力不强、易扰,出现逃课、泡吧、看、抽烟酗酒等等情况,心理素质差。还有些同学处在恋爱期间,感情脆弱,不能接受一些社会现实,沦落在感情深渊不能自拔,这种状态下根本就不能进行自我管理,沉迷于花花世界中,根本无心学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健康成长。

二、建立系统可行性风险管理机制

(一)加强政府调控力度

在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由于政府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致使企业投入合作不积极。因此,要加大政府的调控力度,扫除目前工学结合下学徒制高职教育发展的障碍。政府应制定相关条例与法规,健全法律机制,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与义务,落实校企合作关系。政府还应加大扶持力度,制定鼓励与奖励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建立校企间的政府部门相关委员会,调解校企合作中发生的矛盾与纠纷,确保合作正常、有序进行。

(二)实施“双师”型教师激励制度

在工学结合下的学徒制教育进行过程中,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是迫在眉睫的,教师的技能水平与道德情操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与能力,因此,推出教师激励制政策是很有必要的。首先,要根据大专院校的教师需求,有计划的投入教学经费,保障教师技能学习的物质基础,提高教师的技能和教学能力,对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校内外需求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对兼职教师也要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其次,要加快对优质兼职教师的提拔,聘请专职的大专院校的教授或研究人员来校参与教师的交流和指导活动,共同探讨如何有效的提高工学结合培养质量,共同编制教学计划与内容,针对目前学生的现状制定有专业性的教育方法,提高双师的技能水平。最后,还要制定相关双师教师标准,包括考核标准和录用标准,定期的进行教师技能考核,激发教师内心的技能提高欲望,使其更加主动的去学习学生教育技能。对于那些想进入高职院校的教师,要进行充分的岗前教育与培训,为进入高职院校做充足的准备。此外,还要做好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要提高专职辅导员队伍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管理专业化水平。“高校要把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同工同酬,落实待遇。要在政府培训、专业学历进修、学校培训的基础上,提高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

(三)监督工作效率的提高

在工学结合下的学徒制教育进行的过程中,监督工作是确保合作落实的有利法宝,监督不到位就会有漏洞出现,工学结合工作等不到有效落实,因此,有效的实施监督工作是势在必行的。“在新形式下,要加强企业与行业和院校的合作机制,确立三方都参与到合作监督的过程中去,摒弃以往的单方监控现象。”[4]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企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条件,院方与用人单位制定相关的技能训练,包括专业理论基础、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职业设计规划能力等,尽可能的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由于学生刚刚进入企业时,突然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学生自然会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由于学生缺乏相应工作经验,这时就需要企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学校应该积极主动的对企业进行监督,确保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里与物质保障。学生亦起到监督企业与学校的作用,对不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事情提出异议。

(四)转变教学管理理念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平等对待学生,帮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并且注重对学生专业素质、实践能力、道德品德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设置综合考核体系,注重学生吃苦耐劳、乐于助人、勇于创新等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要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建立“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机制。学生在实践工学结合活动时,需要学校、企业以及家庭共同参与以及共同配合。学校在建设“双师”体系中,要将教师育人能力以及育人成绩化为考核标准中,树立师德的重要地位,制定教师育人能力激励制度,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企业要配合学校,在单位挑选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员工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培训,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在此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家长之间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鼓励、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媒介进行教学管理,提高育人效率,如使用QQ群、微博、飞信等等,学校要建立集办公、管理、信息、指导服务为一体的工学结合综合信息管理网络,拓展教育管理工作平台,提高育人工作效率。

(五)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在对工学结合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与指导,采用切实有效的管理手段对学生进行科学管理。”[5]如对于经济贫困的学生校企双方可以共同组织送温暖活动,帮助困难学生找回自信,体会温暖和关爱,进而更加主动学习。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校企可以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跟进指导,提供帮助,帮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对于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校企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走进学生内心深处,对学生心理进行疏导。此外,针对学生自我管理的问题,校、企、家要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如,在企业实习或工作中,依据工学结合的不同学习模式,建立党团组织,健全管理制度,改进和完善已有的学生自我管理机构,发挥党员和干部的带头模范作用,鼓励全体同学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不断进行自我提升等。这种激励能够有效地让学生体会到平等参与的快乐,确立学生管理中的民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三、结语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对高技术性人才的需要是越来越急迫。全球化市场竞争激烈,对人才的竞争尤为明显,每个国家都处在求贤若渴的状态,大家都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技能型人才是富国强民的主力军,如何培养技能型人才成了当今热议的话题,也是21世纪要求科技创新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大力支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切政策,抓好工学结合各项工作,提高双师型教师技能与道德水平,加大社会、企业以及政府的监督力度,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王丽婷,李芹.工学结合的内涵与类型解说[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59-61.

[2]朱雪梅,李玉刚,李丹妮.“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难题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6(07):37-38.

[3]应智国,马文远,王利敏.商科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战略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8(08).

[4]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铁道部党校.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确保运输安全持续稳定——安全风险管理理论解读与实践意义[N].人民铁道报,2012-02-01.

[5]耿洁,李可欣.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5).

[6]陈解放,李源泉.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