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必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养结合必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养结合必要性

医养结合必要性范文1

关键词:医养结合;困境;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R197.1;C91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01

一、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概述

2013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努力探索“医养结合”新形式,这回应了当下养老的医疗需求与医养服务结合政策实践的紧迫要求。“医养结合”是一种无病疗养,有病治疗,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互相融合的全新养老模式。探索医养结合资源有效多重整合的研究十分必要。

医养养老模式现有三种模式:一是养老机构内提供部分医疗服务,健康咨询、应急处置、就医指导等护理医疗需求。二是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老年护理医院。三是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两类机构形成合作机制,老年人的医、养、护相互衔接[1]。第三类医养模式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方向。本文所研究的医养模式即第三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模式。

二、医养结合模式在实际中存在诸多的困境

(一)医养系统分离,管理分散

医养资源分散主要表现在分布分散和管理分散。我国的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各成系统,互相独立。当老年人面临生活自理能力困境与医疗需求时,不得不在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家庭之间辗转。同时治疗费用增加,家中家庭的经济负担。管理分散,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各有运用的体系,互相之间缺乏明确的衔接。养老院内以养为主,失能老人、患慢性病老人多数被养老院拒之门外。

(二)医养养老资源不足

医养结合的各参与方积极性不高。从医院角度看,医疗资源紧缺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三级甲等医院,日常接诊量几乎都已达到极限,很难将更多的服务提供给养老需求的老人。

(三)“医养结合”的医保政策缺失

针对医养结合,我国尚未出台指导医疗机构或者养老机构开展医养结合的相关条例,现有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大都是单个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医养结合的最大问题是医保支付。老人的整体收入水平不高,特别是失能老人、或者慢性病老人。传统养老机构在接收老人时,更多的是要求老人身体健康,付得起日常养护费用,这样的养老机构入住的大都是没有医疗需求的老人。而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收费较高,以北京市第一家开展医养结合的养老院恭和苑为例,老人的月均养护费用为一万元左右,高昂的费用导致部分真正需要该服务的老人因为费用问题被拒之门外。长期下去,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可能会陷入经营困境退回到传统养老模式中。

我国的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多限于在医疗机构内发生的医药费、床位费、护理费等,并不包括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内产生的护理费[2]。而养老机构内的医疗点又不属于医保定点支付的范围。医养结合在支付上的障碍将影响医养结合模式的推广与可持续运行。

三、“医养结合”养老资源整合的建议

(一)调动医养机构的积极性

医养结合的参与主体分为两类,以”医“为主的医疗机构和以“养”为住的养老机构。“医”主要提供者为社区卫生所,老年医院,医院,“养”的主要提供者是养老院、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老年社会福利院等。要使医养机构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开发自身资源,必须使医养机构机无后顾之忧,又有充足人力物力。

宏观上,需要政府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合理规划医养结合的途径,考虑现有的医疗体系与养老体系的状况,整合现有资源,结合新的人口形势,作出前瞻性的规划,对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给予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产业,引入竞争机制,提升养老服务质量,降低服务价格,使老年人在养老市场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提升服务与监督能力,积极主动的为养老机构申请社保定点支付医疗点,对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服务部门进行指导,增加设立康复医院、护理医院等以养为主的医疗机构。加强监督,制定可行的细则,促进一样产业可持续发展。创新服务形式,对进入领域内的公办机构与民间组织同等对待,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激发市场主体的能动性,提高医养服务效率。

(二)强化医养一体,加强医养人才供给

建立起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联系机制,畅通转诊机制。老年人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是巨大的,养老的主要载体是养老机构。多数养老机构无序配备全科医生,只需要与专业医疗机构建立起出诊、会诊、转诊的明确规则,当老人出现疾病突发时能得到及时的治疗。由医疗机构给予养老机构内的日常护理人员专业指导,日常老人的健康监测由日常护理人员完成即可。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如社区卫生所、村卫生室也可主动设置在养老院内或附近,真正实现“老人不动,医院动;医院不动,医生动”。培养专门的医养结合所需人才,对40、50人员开展医疗技能培训,所有养护人员持证上岗,由财政承担部分培训费。在相关医学院校对口培养养护人才,增设康复专业、老年护理专业,从根源上扩充医养结合所需的人才。

(三)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60岁以上人口1.78亿,65岁以上人口为1.19亿,占我国总人口的8.87%[3],同时失能老人已达到4000万,失能老人的养老费用必然比健康老人更高,在现有的医保支付体系中,老人在医疗机构内的护理费用才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这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医疗资源也增加了老人的经济负担。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老年人的养护费用,无论是在医疗机构内的护理费还是养老机构内的养护费用纳入医保体系是长期趋势。长期护理保险不属于纯粹的公共品,政府的供给动力不足,可以采取政府与市场结合的模式。由医疗保险支付部分护理费用,由市场主体提供可供选择的护理保险产品。鼓励保险公司推出长期护理保险,政府对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

四、结语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医养护一体化,解决老年人的养老与医疗需求,缓解社会养老压力、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现状。整合医养资源需要多方参与,实现养老与医疗资源的融合,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俊,孙晓伟,张亮.构建全民健康覆盖视角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必要性[J].中国卫生经济,2016,1.

[2]唐钧.养老服务怪圈、有效需求、政府补贴[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4,5.

医养结合必要性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互联网思维裹挟着颠覆浪潮席卷而来,侵入一个一个传统行业的地盘,先是蚕食、后是冲击,最后是颠覆,侧面试探演变为正面竞争,正面竞争演变为全面洗劫。今年两会,国家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互联网+”随即成为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但是商业领域只是互联网思维的第一站,随着它进一步普及和深化,势必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并不会改变政府政策的公共属性,但是将互联网思维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有机结合,可以为其解决很多现阶段的问题。

一、互联网思维的内涵

对于互联网思维内涵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互联网思维的内涵也由于站在不同的角度,从战略、战术层面以及价值观、组织模式、经营理念等不同维度得出来的结论也各不相同,而且随着时间、技术、市场环境的发展,互联网思维的定义也将不断重构。综合各种观点,本文总结互联网思维的逻辑体系为互联网思维的本质、特征、重要性、主要内容和实现路径。

互联网思维即回归人性,以人为核心。新一代互联网的特征便是万物皆可互联,它建立在物联网基础上,是一种“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永远在线、随时互动”的存在形式。它以人本、数据、开放、创新为主要特征,人本即商业回归人性,商业民主化,使用户体验贯穿整个商业价值链的始终;数据即用大数据思维去发觉大数据的潜在价值,充分理解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创造;开放即在平等和契约的基础上,由多主体共建共同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实现双向或多边互动,形成一种网状连接的开放的商业生态系统;创新指的是一种“微创新”,又可以称“渐进式创新”,众多的“微创新”可以引起质变,形成变革式的创新。关于它的主要内容和实现路径,目前比较经典的总结是赵大伟在《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中勾勒出的9大思维,即用户、简约、极致、迭代、流量、大数据、平台、社会化、跨界等9大思维以及与之相配套的22个法则,但由于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互联网思维的范畴将不断扩大,内容也将不断丰富,并且互联网思维的实现路径并没有统一的、固定的形式,而是会随着应用领域、场景和阶段等的不同,进行适度调整。因此,互联网及互联网思维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互联网正在成为现代社会真正的基础设施之一,它不仅仅是用来提高效率的工具,它是构建未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它应该成为我们一切治理思维的起点。

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医养结合护理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在养老照护方面缺乏有专业素养的护理人员是当下养老结构所普遍面临的难题,在老年人遇到疾病问题时只能把老年人转移到就近的医院接受治疗,并且不能实时的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进行检查,同时,国内高校在老年人照护领域缺乏专业人才,在医院也缺乏老年科专职医生,这使得在老年人养老照护人员供应方面比较紧张。

2.养老床位总量不足、结构短缺

目前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19.7张,而发达国家的比例达到了50‰-70‰,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比例也比我国高,他们达到了20‰-30‰,并且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总的服务满足率仅达到15.9%,在养老床位供应量上,我国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一定要利用互联网思维给予“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创新与便利,增加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数量。

3.政府部门多重管理,政策扶持落实难

在老年人管理方面,我国老年人管理属于多部门管理,由于政府职能分工不明确,造成老年人多头管理或多头不管的局面。由于制度原因、行业差异、行政划分和财务分割等因素,民政、卫生、老龄和社保等部门都要介入到“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中,虽各有职能分工,但仍存在职责交叉情况,导致管理部门和养老机构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

4.医养结合监督评估体系不健全

由于我国老年人照护缺乏健全的监督评估体系以及相应的利益驱使,有一部分已经过了治疗期限的老年人借机将常规的养老服务费用转移到医疗保险费用当中,这种道德风险的存在增加了普通养老机构转型后获得医保定点资质的难度,也损害了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

三、互联网思维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困境的对策

1.基于用户思维下服务模式的变迁

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思维在商业领域中就是以消费者为核心,并且要消除信息不对称,使消费者时代真正到来,运用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就是增强被服务者的话语权和评价权,建立C2G(customer to government)的服务模式。

譬如,让老年人参与到服务内容的设定中来,把倾听老人声音变成一种机制,整合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决定服务内容的增减,同时,针对失能老人尤其是居家照护的失能老人出于居住分散等原因,对其享受护理的时间、次数、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督,可以采取老年人给医疗养老服务打分的形式,定期进行评价,避免机构中的敷衍了事等现象的出现,改变过去被服务者被长尾化的现象,给予其充分的尊重和主动权,让其呼声及时被管理者接收。

2.基于大数据思维下的保健、医疗技术化

大数据思维就是发掘数据,搜索数据,整合数据,并且能够充分理解数据的价值,通过数据处理创造价值,应用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可以借助大数据思维在保健、医疗等方面发挥作用。

首先,针对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①中处于A级及以上的老年人,尤其是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可利用物联网技术,在社区内涉及消费的场所统一使用一卡通消费制度,并借助条形码、二维码、RFID等能够唯一标识产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利用传感器、可穿戴设备、智能感知、视频采集等技术实现现实的信息采集和分析,对老年人的饮食习惯、服药习惯、生活习惯、运动强度等进行数据采集并安排专业医护人员定期检查数据并选择合适的时间对老年人的身体进行当面检查,这样可以减少医护人员检查频率,并减轻其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方面的工作压力,也可以把有限的护理人员资源倾斜到身体状况较差、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人当中。

其次,采用大数据思维的深化和改造后的“云医疗”来缓解“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医疗资源短缺、护理人员不足等现状。政府可以在“医养结合”服务机构里建立集预防保健、慢病康复、自主检查等于一体的医疗服务机构,并在推行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基础上,打造集数字化医院、远程视频诊疗、双向转诊等为一体的“云医疗”卫生综合管理系统,为机构内的老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具体来说,通过身份证绑定老人的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需要就诊时,根据患者对病情的描述,工作人员及时将患者病历转到相应医生的电脑中,或者将实时就诊图像传输到对口医院相关专家的电脑中,进行双向会诊、远程会诊,专家或医生通过电脑出具体处理意见,这可以有效的避免重复检查,减少就诊环节,也可以弥补医疗、护理人员不足的问题。同时,针对病情比较严重、需要去医院就医的老人,只要持有养老机构出具的转诊单,可以通过“云医疗”享受医疗服务的“绿色通道”,免去了排队、挂号等环节。

最后的一点,是针对中小规模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如何进行大数据化的建议。对中小规模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可能由于资金的限制,无法独自搭建一个大数据平台,针对这点,中小规模的医养结合机构可将自己的IT系统的建设外包给合适的服务商,并且,中小规模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可以抱团取暖,联合起来共同开发,充分分享自己的数据。

3.基于平台思维下治理体系的革新

“平台”是指在平等的基础上,由多主体共建的,资源共享,能够实现共赢的,开放的一种商业生态系统,具体应用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来,可以促成治理体系的革新。

在大到全国,小到各省、市、县、乡镇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立统一的数据库,进行信息汇聚,将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各个机构的医疗资源在平台上进行信息共享,改变“信息孤岛”“信息割据”的现象,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再造,充分发挥其整合“碎片化”资源的能力,使其形成合力,打造共赢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生态圈,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譬如,联合涉及“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各部门搭建公共信息平台,进行收费、治理、人员、医疗、政策等信息的公开分享,使各部门在治理上协调一致,打破条块分割,避免出现“多头管理”或“多头不管”等现象。同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还可以实现数据检索,避免由于监管体系的缺乏而导致部分已过治疗期限的老年人借机将常规的养老服务费用转移到医保,损害医保制度的公平性,使普通养老机构转型后难以获得医保定点资质。

4.基于社会化思维下“众包”模式的应用

社会化思维,是指组织利用社会化工具、社会化媒体和社会化网络,重塑企业和用户的沟通关系,以及组织管理和商业运作的思维方式。而通过社会化网络和工具实现快速交互,使得以“蜂拥思维”和层级架构为核心的互联网协作成为可能,以此催生众包的问题解决和生产模式。

具体应用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就是利用互联网将诸如护理工作、服务工作分享,也可通过众人集思广益发现创意,解决技术问题。组织可以充分利用志愿者大军的人力、创意和能力,举例来说,可以将去“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中服务作为医科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内容之一,必要时可以利用学分进行鼓励和奖励,这样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意识,又可以有效地解决护理人员不足的问题。

[注释]

①该量表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研究最多的一种评定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Living,ADL)的量表,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等共10 项内容。根据得分将患者自理能力分为A、B、C三个等级。

[参考文献]

[1]赵大伟. 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25-27

[2]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 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05.

[3]侯秀红,秦洪君. “云医疗”,群众省心又省钱 [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3-03- 28.

[4]黄佳豪,孟 P.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 [J].中国卫生政策研 究,2014-06:4.

[5]刘叶婷. 互联网思维语境下的政府治理创新 [N]. 领导视点,2014-08

[6]佘瑞芳.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D].南昌,南昌大学,2014.

医养结合必要性范文3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医养结合;北京市;养老服务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083

1引言

近些年来,人口老龄化形势不断加剧,从2015年的数据来看,全市 60 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到 315 万,占总人口的 234%[1],这说明北京市已经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呈现失能化、高龄化、空巢化的趋势,人口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2013年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为北京市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提供了政策支持。[2]

传统的居家和机构养老模式中养和医分离,忽视了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等医疗问题,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能够在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相结合,兼顾医疗和照护两个方面,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为老年人养老提供高效、有品质的医疗和养老双重服务。[3]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服务主体为需要护理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服务内容包括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两个方面,医疗服务更侧重医疗保健、预防、康复,而不仅仅停留在基本的生活护理服务上,需要强调的是,“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所提供的医疗服务不是简单的打针吃药,在硬件和软件上都要有一流的水平。(位于北京昌平的泰康养老社区能够很好地体现医养结合的理念,配建以康复、老年慢性病为特色的专科二级康复医院)。B老服务包括老年人日常的文化娱乐活动、精神心理治疗等。[3]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能够很好地推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是向健康老龄化转变的关键之举。

2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

211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基本形式

(1)养老机构外独立设置医疗机构。这里我们所说的养老机构包括老年社会福利院、养老院、老年公寓、护老院、护养院、敬老院、托老所、老年服务中心。医疗机构包括各类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康复医院、疗养院、护理院、护理站。太阳城银龄公寓是这一形式的典型代表,在公寓外独立设置医疗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老年人可按照程序免费享受体检、理疗、健康咨询等服务。[4]

(2)养老机构内配套设置医疗机构。这一形式充分整合了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现有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轮班到养老机构巡诊,为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提供便捷、及时的救助。双井恭和苑老年照料中心内设医疗机构并在老年病和康复医疗方面有着比较早的历史和经验。

(3)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辟绿色通道。养老机构可与医疗机构合作、签订协议。为老年人免费体检、康复医疗、理疗,大病恢复期的老人提前预约复查,满足老年人全方位的养老和医疗需求。北京朝阳门街道东篱敬老院定期开展健康门诊,为院内老人提供基本健康服务。[5]

212资金筹措方式

北京市政府在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过程中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和营利性机构,少部分来源于社会力量,比如社会福利彩票。近几年,北京市政府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个人、企业参与到这一模式中。对符合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定点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可以申请纳入定点范围,减免老年人医疗服务费用。[6]

213组织协调性

推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涉及民政局、卫生计生部门、人设保障部门等多个组织,主管部门是民政部门,卫生计生部门负责与医疗机构建立联系,人社部门负责管理医保定点事宜,发改委主管医疗服务定价。各部门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还构建了会商协调机制和联合审批制度,充分做好对接工作,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顺利发展。[7]

214政策联动性

当前,北京市关于医养结合这一养老服务模式的政策相对完整,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6],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随后2014年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了养老机构中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并提出了“日间照料中心”的概念。[6]

22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存问题

221医养结合的政策效应甚微

首先,在政策具体实施过程中,国务院在国家层面上相继颁布了多项法律法规,但是在这些政策法规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北京市政府没有颁布配套措施跟进和调整,法律衔接不够,出现断层,效果甚微。

其次,医养结合这一创新性的养老服务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相关政策的有效配合,北京市医疗保险制度还停留在传统的层面,不具有针对性和广泛性,一方面,很多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更大,需要长期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然而,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只能报销部分费用;另一方面,老年人的护理问题一直是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我国医疗保险没有这一方面专门的险种。

最后,对于民办非营利企业,在床位、养老机构运营管理以及税费优惠上,北京市政府的补贴政策收效甚微,扶持力度不够,限制了北京市养老产业的发展。[6]

222医养结合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医养结合的供给主体并不是单一的,涉及多个政府部门、企业、机构和个人,但是在供给主体的协调性和机构间的资源整合效果却存在问题。

第一,就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性来说,主管部门是民政部门,卫生计生部门负责与医疗机构建立联系,人社部门负责管理医保定点事宜,发改委主管医疗服务定价。各部门各司其职,但是由于涉及主体较多,多元化的格局牵涉到多方利益,在职能上难免重叠交叉,在管理上也易断层和缺位,这给医疗机构和服务机构的合作带来了很大困难。[7]

第二,医养结合资源的联动性弱,北京市一、二级医院的医疗服务功能还停留在传统的概念上,政府虽加快更新和调整,但是仍然适应不了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三级医院大多为独立和配套设置,虽然自身实力雄厚,在参与医养结合的积极性上还有待提高,就算参与其中,参与的医疗工作也十分受限。

第三,在床位供给、服务定价上的不合理。北京市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低,存在严重的缺口,同时,入住率也低,公立机构收费低,但是服务水平差,大多数老人不愿入住,民营机构收费高,一般家庭承受不起,医疗和养老资源的浪费让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滞留。

223信息供给面窄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老年人退休后更愿意选择家庭养老,他们对医养结合模式的认知度还不够,参加的意愿也不强烈。

另外,在对这一模式的宣传解读方面,不够准确,信息的更新和覆盖面不够,网络宣传的方式虽然波及面广但是不具有针对性和广泛性,所以应该开辟更多的宣传方式,让更多人的老年人和家庭了解这一养老方式。

224制度和法律保障不到位

在关于医养结合的法律法规上,虽然在国家层面上有法律支持,但是北京市政府并没有配套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在医养结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缺位现象。一方面,养老机构申请医保定点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存在难度。

225资金筹措存在困难,筹资机制还未建成

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机构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性质,资金供给大部分来自政府和社会力量,养老机构内要设医疗服务机构,机构运营、人员调配、设施配备都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养老机构一直都是微利经营,这对于养老机构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负担。综合实力强、功能较为全面的三级医院一般把盈利放在主要地位,养老机构盈利水平低,三级医院一般不会主动合作。

226人才供给体系不完善

在人才招聘和发展前景上,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服务机构基本不占优势,由于学医疗护理的时间成本较高,这些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毕业生或者是应聘人员更愿意选择普通医疗机构,因为这些机构能给他们较高的社会地位,并且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相反,在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的服务机构内,他们的社会地位、薪资待遇以及发展前景都受限,这使得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4]

227监督评估体系不健全

北京市推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必须以健全的监督评估体系为支撑,医养结合监督评估体系包括机构和老人两个方面。在机构的监督评估上,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主体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各部门各司其职,但同时职能又紊叉,在管理标准和养老服务标准上不统一,这样在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标准不统一,可能会使同一个老人在不同的评估标准下进入了不同的机构,医养结合的实施也受到阻碍;在关于老人的监督评估体系中,主要是以老人的身体状况以及资质条件为评估对象,要对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有针对性地为老人提供服务内容。

3北京市医养结合B老模式的对策分析

31加强医疗和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

311规范投资管理和机构运营,统一服务标准,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手段

民政部门应该引导相关机构配合研讨并制定统一的服务、运营、管理和评估标准,各机构和相关部门可总结归纳交叉重叠的职能,再根据自身的管理和运营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标准,之后进行推广和实践,将标准化工作落到实处。

312借鉴和学习国外经验

欧美很多国家进入老年化社会比较早,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标准化设计上已经有了充足的经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机构主体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发展,推进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

313对服从标准化工作的机构给予奖励

北京市医疗和养老机构大多以星级评定,可以在此基础上给予资金鼓励和支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32提高服务人员质量,加强服务人员培训和教育

321全方位地引进专业技能和心理基础教育培训

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是全方位、多维度的,在传统的服务功能的基础上还强调精神慰藉和康复护理等,所以在加强对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服务水平、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还应设置一些心理培训机构并制定考核标准,让护理人员更好地引导老年人愉快生活,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322政策扶持应用型人才

我国康复医疗、护理类人才处于断层区,国家应该在这一层面实施优惠政策,扶持医学应用型人才,比如在职业学院或者本科教育中新开一些相关专业(如老年护理学,康复医疗学),为医疗和养老行业引进专业人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323提升医护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

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都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国家应该在这一方面引入编制或者提高薪资待遇,鼓励更多的人来养老机构工作。

33为医养结合提供制度化规范和法制化保障

医养结合是一个比较新的制度,为了更好地推行和完善,关键在于:一要立法,二要制标。第一,完善激励机制,政府可采取财政补贴制度、报销制度、税费优惠政策,调动服务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立法,将医养结合的参保对象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有明确的法律保障会让这一养老新模式发展的更加顺利;第三,建立管理体系,防止各部门“什么都管”和“什么都不管”的现象发生。

331完善监督和评估体系

严格准入机制、服务标准,各主管部门在统一评估标准的前提下,对医养结合机构的准入和服务进行规范,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应该建立相应的评估标准,尤其关注失能老人的身体状况。同时建立监督和评价体系,优胜劣汰,让不达标的机构退出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监督主体、监督内容、监督职责和监督方式。

332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法律是制度强有力的后盾,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根据我国老年照护保险发展的迫切需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出台相关法律以及与之配套的法规,从而形成比较完善的医养结合法律法规。

333建立长期护理制度

北京市政府应积极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在医疗保险中增加护理险种,减轻老年人的费用负担,同时,扩大报销范围覆盖面,建立统一的报销标准。

34在筹资、运营、服务方面全方位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因素

341拓宽筹资渠道

一方面,政府应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医保基金作为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应该引导社会资本,将资金与慈善事业相结合,丰富筹资方式,为医养结合提供财力支持。

342鼓励能够自理的老人加入服务群体中

关注一些特殊群体,让一些可以自理还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加入服务群体中,北京市人力资源保障局中有城镇低保户和失业人员的数据,可以在对他们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通过考核的基础上,让他们上岗。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人员缺口,还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343引入学生志愿服务体系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北京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学府资源,高校教育者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加入养老服务的组织中去,可以建立高校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学生组织志愿者社团,为老年人服务,同时给予相关奖励并颁发证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0]

344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微信平台和丰富的网络平台与养老公共服务体系对接提供机构供应商,另外政府或者机构可以选择形象好的明星代言,扩大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知名度;在思想意识上,可通过举办讲座和公益广告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一养老模式。

345利用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

北京市政府首先应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如对于社会兴建的养老机构政府应o予运营补贴、税费补贴,养老机构内设护理院、医务室的,符合医保定点条件的,应该优先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养老机构外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的,对于专业医护人员实施“以奖代补”的扶持政策,走“政府主导,社会捐赠,市场化运作”之路。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 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2]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21(9):129-36

[3]黄佳豪,孟P“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6):63-68

[4]杨会英,彭嘉琳,李放北京市23家养老服务机构医务室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15,8(1):36-39

[5]徐京北京市太阳城打造四种养老模式[N].中国老报,2008-09-18(003版).

[6]庄昱,张拓红,陈鹤国家和北京市医养结合政策现状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6,29(9):14-17

[7]王长青,毛鹏远,陈娜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医养结合资源的多重整合[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12(342):946-948

[8]成秋娴,冯泽永美国PACE及其对我国社区医养结合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5,36(932):78-88

[9]康健英国日间照料养老设施的建设模式及启示[J].建筑学报,2014,5(20):77-81

医养结合必要性范文4

关键词 园林植物病虫害;现状;可持续控制;必要性;对策;河南濮阳

中图分类号 S76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134-01

园林植物病虫害是园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往人们思想观念陈旧、防治方法单一,无意中导致生态系统某个环节被破坏,使某种病虫害暴发成灾,发展成为自然生物灾害。

近几年濮阳市在园林植物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从景观设计、苗木种植、植物检疫、植物配置和养护管理等各个环节入手,对有害生物不再是只注重于杀死,而是更注重于调节[1]。随着人们崇尚生态环境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存在有了一种新的认识,现将濮阳市对园林植物病虫害可持续控制的必要性及对策总结如下。

1 园林植物病虫害现状

1.1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存在是一种自然现象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存在是园林生态系统中的随处可见的一种自然现象。在园林植物生态系统中,无树不病,无树不虫,可以说凡是有植物的地方必然有病虫存在。它是园林生态系统中一个伴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天敌生存、繁衍必不可少的食料,这种以能量和营养物质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是一条客观存在、相依相存和互相制约的生物链。

1.2 生态环境恶化、养护管理不善导致园林植物病虫害的产生

全球气候变化,异常天气增温,水热季节分配失调所引起的旱涝灾害,都能诱发病虫害的严重发生,物别是由于人类活动而造成的植被大量被破坏,种植结构失衡,栽植品种单一,城市树木生长的地下空间狭窄,以及管理养护不善所引起的生长环境恶化,如根部严重缺水、土质极度恶劣、土壤异常坚实、空气严重污染等,均可以直接促进园林病虫害的产生。

1.3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存在具有长期性

园林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脆弱性、可塑性和不稳定性。在城市建设中、改造和扩建过程中,由于大量的人口、能源、物流的输入输出,园林首当其冲经常被人为干扰、改变甚至破坏,绿地被占,树木被砍,草地被毁,导致园林植物生境恶化,造成病虫害的严重发生。从这一点出发,园林病虫害的严重发生绝不是局部、个别、暂时、偶然的现象,将长期存在下去,它是整个城市生态未得到彻底的根本性好转前的一种必然结果。

2 园林植物病虫害可持续控制的必要性

与所有的生物一样,植物正是在与病虫共存和斗争中生长、发育起来的。只要有园林植物的存在,就会有病虫害存在。物种不灭,园林植物病虫害作为一种生物,它与危害人类的病虫一样,既不可能自行灭绝,也不会由于人们的主观意志就能被“彻底消灭”,只能是通过某种防治手段把危害控制到不同程度而已。

在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时要转变其防治观念,要以园林可持续发展为防治目的,以协调、生物、环境等方面为准则,以保护环境及保护园林植物为目标,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来策划防治措施,实现其生态控制。园林病虫害防治的指导思想必须克服“有害才管”的短期行为、“头痛医头”的救火行为、“打药灭虫”的粗放行为,要立足于对未来病虫害的长期的可持续控制。滥用乱用化学农药,盲目追求彻底的防治效果,以喷洒药量的多少和次数来衡量“业绩”,这些做法都是不科学的,为可持续控制策略所不容,凡是会带来生态平衡破坏和导致环境污染的技术和做法都是与可持续发展相违背的。

3 濮阳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可持续控制对策

3.1 加强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宣传教育

濮阳市园林专业部门不仅对园林专业人员定期开展植保业务培训,还不定期向市民发放植保防控知识宣传单,让市民认识到病虫害的危害性,让市民共同关注与监督,使人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高度重视园林植物病虫害,真正认识到病虫害问题不仅关系到引起重大经济损失,而且关系到保护已有城市绿化成果,关系到城市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全社会应广泛参与防控。

3.2 科学规划设计,合理种植植物

园林规划设计和植物种植要以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地理位置特点为基础,立足于大环境绿化,强调绿化成系统、成规模,实现生物多样性,重视绿化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近几年濮阳市对于新开发的道路,在行道树树种选择上不再一味追求高档、高品味,而是严格遵从适地适树、乡土树种为主的原则,多次开讨论会,组织园林专业人士讨论。

种植设计要从尊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出发进行,树种的选择应以植被区系分布规律为理论基础,以乡土树种为重点,以适应城市生态环境,如抗干旱、水分消耗少、耐瘠薄、抗污染、抗冻害、抗病虫、耐粗放管理等7个方面为树种选择的首要标准,应当做到适地适树。树种的选择既要体现

(下转第145页)

(上接第134页)

传统文化,创造符合科学规律的自然美,又要顾及生物物种多样性,注意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相结合[2]。

植物配置一定要讲究科学、合理。设计人员在注意景观功能多样性和生态功能针对性的前提下,要模拟自然环境,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的原则,进行乔、灌、花、草多种植物的合理混配,尽力将各种各样的生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让喜阳、喜阴、喜湿、耐旱等生物学特性不同的植物各得其所,造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形成一个多品种、多层次、互促共存的复层种植结构,避免过分强调形式美而忽略园林整体空间上的合理配置。

3.3 加强养护管理,实施科学管养

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差的应及时松土、锄草、施肥、浇水,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虫枝条[3]。通过科学管养,使环境条件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有利于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消灭或抑制病虫的发生和危害[4]。

3.4 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

一是选择使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天敌,对环境污染小,对人畜危害小,消灭害虫。生物农药有Bt乳剂、灭幼脲、花保、烟参碱等,如利用Bt乳剂防治国槐尺蠖,每年喷2遍药即可控制其危害[5]。二是保护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是显着的。近几年濮阳市释放管氏肿腿蜂防治天牛、释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均取得了理想的效果[6]。

3.5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防治只在应急时进行,施药方式也应采取涂茎、根施和注射等方法,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应实施靶标防治,尽可能地少用或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选用具有对环境污染小、选择性、低毒的药剂,经常变换用药品种和混用配方,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7]。

4 参考文献

[1] 李会亚,刘杰利,王燕.浅谈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J].现代园艺,2012(5):46,41.

[2] 王仁章.简述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8):219.

[3] 李爱民.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及主要措施[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2(2):77-79,118.

[4] 赵丽丽,岳国忠,董兴红.滨海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河北林业科技,2011(6):94-96.

[5] 杨闽.泰州地区几种常见园林植物病虫害及防治对策[J].绿色科技,2011(12):115-116.

医养结合必要性范文5

关键词:民生经济学 看病难、看病贵 医疗改革

一、浅剖民生经济学

民生问题永远是一个令人感到棘手的难题,不同于失业、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等隶属于经济研究领域内的传统课题,这类问题一般超越单一的学科界限,被归纳汇总成为社会问题经济学,即民生经济学。

在讨论民生问题时,对政府与市场的审视是注定无法回避的。一个以治权民授、人民为基本政治原则的政府必定是以服务人民为宗旨,因此,为了扩大人民的福祉,政府干预社会经济活动的实例层出不穷。政府采用税收和补贴、直接供给(垄断)和监管这三种政策形式对经济进行干预,这种干预有益于促进社会效率和社会公平,从而在技术约束条件下和资源稀缺状态中达到福利产品供给的最大化、最优化,并使这些产品和服务在社会成员间的分配具有公正性。然而,由于种种现实问题的存在,市场提供和政府干预都可能出现效率和公平的失灵,因此,在涉及民生的很多重要领域中所实施的改革多具有准市场、混合经济的特征。

二、永恒的问题——医疗保健

健康决定着人的生活与工作质量,是构成个人福利的重要因素,是人们获得未来收益的人力资本。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疾病的发生是在所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对于国家如何提供医疗服务的问题越来越关心,医疗保健也逐渐成为了社会福利政策的焦点。

面对医药改革这一“永不消失的难题”,纯粹的市场化解决方案产生的高额的治疗费用将主要摊在患者身上,使其不堪重负;更主要的是,由于政府对带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医疗服务撤除支持,在纯市场条件下很难激励对基础医学和疾病防控技术上的创新,也会造成传染病防治等公共产品的短缺。而另一个极端即医疗服务国家化方案会刺激过度需求和加剧道德风险,国家企图同时控制医疗价格和医疗供给的情形,又会推动非价格配给制出现,届时医疗问题就转化为排队问题,全民免费医疗服务不仅会造成医疗资源的过度消耗,也可能造成“有病要排队等死”的怪象。实际上,世界各国在医疗卫生体制上,既不存在一个纯粹的市场体制,也不存在一个纯粹的政府体制,而都是政府和市场在某种程度上的结合。以政府的集中计划为导向的体制,便于实现社会公平和宏观效率;而以竞争市场为导向的体制,便于实现生产的微观效率和增进消费者的满意度。近年间世界各国发起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都力图将这两种体制的优点有机结合,从而形成能反映共同规律却又各具特色的医疗卫生体制。

医疗行业是一种知识高度密集型行业,医务劳动具有高投入、高协作、高技术、高风险的特征,而医患关系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包含经济伦理和法律内容的、具有契约性质的专业关系。最近几年,我国的医患纠纷现象越来越明显,很多患者抱怨医生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小题大做、小病大治。现行医疗体制的各种投入、消费机制和控制措施使得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动收入(如护理费、诊疗费和手术项目价格等)相对较低,这就导致了医院中劳务收入偏低、药品收入偏高的“以药养医”状况的出现,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会使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进一步加剧。

三、医疗服务中的“看病难、看病贵”现象

“看病贵、看病难”是对当今医疗服务情况的最佳概括,这反映了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越了现阶段公众的承受能力以及公共财政的支持乏力现状。此外,医疗资源的城乡分配不均匀、医疗基础设施的缓慢完善与医疗需求的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等都是无法忽视的问题。

政府的财政收入在积极财政政策淡出以来的这些年实现了天量增长,而这些财政收入确实投入到了包括医疗事业在内的公益事业之中,其最终受益群体是人民群众。然而,医改的最关键环节在于压制医院具有的对药品销售的垄断作用,这种垄断地位的形成来源于政府的药品分类管理体制,该体制限制了占国内药物零售额80%以上的处方类药物的专有销售权,导致市场上绝大多数药品的销售业务由公立医院掌控。面对这种局面,单纯的将药房从医院剥离出去的“医药分离”改革显然无法将问题根治,因为医药合一毕竟具有范围经济意义上的必要性和其专业上的必须性。因此,如若不放开处方药品在社会药店的销售权,民营机构的发展就得不到有效支持,公费医疗和医保定点机构的范围无法扩大,全社会对公立医院的依赖程度无以降低,那么公立医院在药品批发和销售上的双重垄断地位将无法被打破,最终导致看病难、看病贵、药品价格屡抑屡起的现象永无改观。

四、总结

医疗卫生市场具有诸多产业特性,需要政府与市场力量的共同作用。“看病难”是由于医疗消费所具有的不可逆性和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健康的极度重视,更是因为医疗资源和医疗基础设施布局上存在的严重的城乡非对称性;“看病贵”主要指的是药价贵,其体制根源是“以药养医”,解决这种问题的关键在于打破医院在药品供销过程中的双重垄断作用,如果采用单纯的医药分离政策将于事无补。

参考文献:

[1]曹东勃.医疗改革的民生经济学分析.上海财经大学现代经济哲学研究中心.2010

医养结合必要性范文6

关键词 助老志愿者;居家护理知识;调查结果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02-0013-03

Analysis of the survey results of the home care knowledge of the community volunteers for helping the elderly people in Zhijiangxilu

YU Ying

(Zhijiangxil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ngan District, Shanghai 20007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awareness degree of home care knowledge in the volunteers who helped the elderly people in Zhijiangxilu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opularization of home care for the community volunteers. Methods: A total of 80 volunteers in Zhijiangxilu were selected as the objects to be investigated with the self made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 scores of all volunteers were generally low. The male score was higher than the female one and the scor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but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with age. Conclusion: Most of the volunteers have not received the home care training and their awareness degree of home care knowledge needs to be enhanced and nursing skills to be improved.

KEY WORDS volunteer for helping the elderly people; home care knowledge; survey result

榱私廛平西路街道助老志愿者对居家护理知识的知晓程度,并为广泛推广社区助老志愿者居家护理服务提供理论依据,2015年以芷江西路街道的80名助老志愿者为调查对象,采用自拟问卷进行询问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 . 1 对象

芷江西路街道老年协会自2013年起,开展了“夕阳互照”―老年人结对关爱服务项目,成立了一支80人的助老志愿者队伍,助老志愿者是指社区内身体健康又有空余时间的低龄老人,本次调查即以这些助老志愿者为调查对象。

1 . 2 方法

采用自拟问卷进行询问调查,要求被调查者在45 min内完成,现场回收。内容包括志愿者基本情况、培训情况及居家护理知识测试等。其中培训情况为了解志愿者是否参加过除普通健康知识以外的居家护理专业培训,及其参与培训的意愿等等。

居家护理知识测试共50道单项选择题,涉及老年人常见疾病、问题及居家护理专业知识,包括常见疾病护理(如骨质疏松、高血压、糖尿病、青光眼、皮肤瘙痒等),满分为40分;合理用药知识(如用量、时间等),满分为10分;居家安全知识(如意外防范和应急处理等),满分为20分;饮食生活起居(如饮食、饮水、休息、运动、着装等),满分为30分,共计100分。

1 . 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 . 1 受调查者人群基本特征

志愿者平均年龄为(60.63±4.71)岁,学历以初中或以下居多(57.50%),基本未从事过护理工作,从事志愿者工作年限为(1.67±0.88)年;调查显示,近半数志愿者认为有培训的必要,且多数人愿意接受培训(表1)。

2 . 2 志愿者居家护理知识测试结果

助老志愿者基本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其中2人虽从事护理工作多年,但也从未参与过居家护理和老年护理,因此所有志愿者的总得分普遍偏低,为(26.58±6.26)分。其中,对饮食起居方面的知识了解相对较多,为(9.13±2.81)分,而合理用药知识则最为欠缺,为(1.83±1.57)分。

3 讨论

3 . 1 社区老年护理需求日益增加

现阶段,中国人口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3个新特征,居家护理服务需求不断上升。

刘俊超等[1]于2011年1―4月对深圳市256例老年人进行入户调查的结果表明,60.2%的居家老人有居家护理服务需求,老年人居家护理需求项目位居前3位的是血压监测、血糖监测和肌内注射。

曾友燕等[2]在2006年对上海市500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家庭护理服务需求进行入户评估的结果显示,81.2%的老年人有家庭护理服务需求,其中老年人血压监测、健康咨询和照顾者指导等服务需求较大。

肖惠敏等[3]在2007年3―5月对福州市212例老年居家护理需求调查的结果表明,93.4%的患者认为需要在社区开展居家护理服务,需求最高的几项服务内容为定期测量血压、体温、脉搏、呼吸;有关疾病及预防并发症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指导正确服药、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有关饮食、运动、控制体重等生活方式的指导等。

3 . 2 目前的护士配置无法满足社区老年护理需求

目前社区护士的配置量不足以应对社区老年患者庞大的护理需求[4],大部分社区护理工作仍集中在机构内的基本医疗服务上,和二、三级医院的护士没有本质区别,未能充分发挥“六位一体”的职能。宋效丹[5]对吉林省社区护士的调查显示,社区护士参加治疗工作占工作总量的80.3%、健康教育占50.4%,而慢性病管理仅占2.0%。万巧琴等[6]对北京市社区护士的工作调查显示,社区护士工作内容排在第一位的是机构内的基本医疗直接护理。

3 . 3 “医养结合”成为解决社区老年护理需求新途径

目前我国城市48.5%的老年人有各种各样现实的养老服务需求,然而总的满足率只有15.9%,其中需要护理服务的占18.0%,而护理服务满足率仅占8.3%[7]。在严峻的形势下,如何将医疗机构与社区养老机构及家庭有机结合,探索医院为服务输出端并将服务拓展到社区和家庭的养老模式时不可待[8]。

“医养结合”模式是由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牵头,民政部等有关部门配合的护理事业与老龄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它以重大社会公共问题为切入点,以老年护理需求为工作导向,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医疗与养老服务的连续性、接续性、协调性和整体性的重要措施,在满足人群照护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照护服务的质量[9]。

3 . 4 助老志愿者是开展社区老年人护理服务的理想执行者

助老志愿者是指社区内身体健康又有空余时间的低龄老人,他们多为被照顾老人的邻居,每天会到结对高龄老人的家中为其提供生活帮助和精神慰藉。目前社区高龄老年人的主要照护者为配偶、子女或保姆,但其配偶的年龄一般与之相仿,照顾能力有限;其子女受工作等因素影响,日间对老人照顾不足;而保姆照护患者往往缺乏工作主动性。助老志愿者与之相比,身体素质尚能应对多数照护工作,且热心公益事业,与老人也没有交流障碍,是开展社区老年人护理服务的理想执行者。

3 . 5 助老志愿者居家护理知识水平有待提高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居家护理知识不同于普通健康宣教知识,而助老志愿者均未接受过相关培训,也从未参与过居家护理和老年护理,因此所有志愿者的知识水平普遍偏低,总得分率仅为26.58%。其中,对饮食起居方面的知识了解相对较多,得分率为30.43%;而合理用药知识则最为欠缺,得分率为18.30%。因此,助老志愿者非常需要这方面专业知识的培训,以弥补其在居家护理知识上的盲点和薄弱之处,使之提高护理技巧,并具备替代社区护士完成一些需求量大但操作简单的基础护理工作的能力,满足社区老年人的基本护理需求。

参考文献

[1] ⒖〕, 周育瑾, 秦红. 社区居家老人护理需求调查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17): 166-168.

[2] 曾友燕, 王志红, 吕伟波, 等. 上海某社区老年人家庭护理需求的调查分析[J]. 护理杂志, 2008, 25(3): 31-33.

[3] 肖惠敏, 姜小鹰, 张旋, 等. 福州市老年慢性病患者居家护理需求的调查[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8, 42(1): 73-75.

[4] 周英凤, 冯正仪, 陈利群, 等. 上海市全科团队中社区护理人员配置的研究[J]. 中国全科, 2008, 11(6A): 932-934.

[5] 宋效丹. 吉林市社区护理现状及对策[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 30(4): 599-601.

[6] 万巧琴, 尚少梅, 侯淑肖, 等. 北京市社区护士工作现状与问题的案例分析[J]. 中国护理管理, 2011, 11(12): 14-18.

[7] 刘媛. 城市空巢老人身心健康问题及护理对策[J]. 上海医药, 2013, 34(22): 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