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护动植物的好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护动植物的好处范文1
学生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能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能对周围常见的现象产生好奇。开始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能从周围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能借助工具完成观察任务。能用勾画、填充轮廓图的形式记录观察的结果。能意识到观察时要认真仔细,抓住事物的显著特征。发现小组同学相互合作的好处。能意识到长期保存资料的重要性。
能用科学术语说出人体的四大基本组成部分。能根据生活经验辨别出人体的能遗传的特征和不能遗传的特征。能举出指纹识别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用感官综合认识同一种物体的特点。
能分别对自己感兴趣的一种动物和植物进行详细的描述,并进行记录。能把自己看到的动植物给别人看,还能关注别人看到了什么。在观察动物和植物时能爱护它们,不伤害它们。能辨认出两种以上周围常见的动植物,并能说出它们的学名。能分别举例说明动植物对人类的重要性。
能对蚯蚓的形态、结构、习性等方面提出问题。能用估算和测量的方法对蚯蚓进行观测。能用简单的工具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能用画图、填写观察报告的形式对观察结果进行记录。在小组实验中愿意与其他同学一起完成实验活动。能在观察蚯蚓后将它放回大自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蚯蚓的运动特点和生活习性。能说出蚯蚓对农作物生长的益处。
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植物。能模仿别人的计划制定本组的计划。能用图画或文字描述并记录所观察的植物。能够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进行探究活动。能意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能感受植物的美丽。能说出绿色开花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能正确指认组成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能提出一条改善周围植物生存环境的建议。
保护动植物的好处范文2
因为橄榄油提炼起来比较困难,其生产的劳动价值高,所以价格也就水涨船高了。当然,橄榄油有很多好处,比如,它可以软化血管,对心脑血管疾病能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还可以降低糖尿病人的血糖含量,预防癌症和老年失忆症等。橄榄油还能促进上皮组织的生长,可用于烧伤烫伤的创面保护,而且不留疤痕。橄榄油的维生素含量是最高的,它所含的欧米伽—3脂肪酸也是不可替代的。
尽管如此,也不能光吃橄榄油,因为每一种植物油都有自已的独特之处,因此,最好的选择是各种油换着吃。其他的植物油如葵花油、大豆油和玉米油也是佼佼者。它们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改善皮肤状况,加速胃溃疡的痊愈,降低血压和胆固醇,是大脑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原料。
误区二:精炼才是植物油质量的保证
提炼(包括精炼和脱臭)过程可以去掉植物难闻的气味,还能去掉由于保存不当而进入种子中的有毒物质。但是在去除这些杂质的同时,许多维生素等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也随之失去了。
误区三:永远告别动物油
人们认为吃动物油易引发冠心病、肥胖症等,因而青睐植物油,其实这种方法很片面。
动物油(鱼油除外)含饱和性脂肪酸,易导致动脉硬化,但它又含有对心血管有益的多烯酸、脂蛋白等,可起到改善颅内动脉营养与结构、抗高血压和预防脑中风的作用。猪油等作为脂质还具有构成人体饱腹感和保护皮肤与维持体温,保护和固定脏器等功能。
光吃植物油会促使体内过氧化物增加,与人体蛋白质结合形成脂褐素,在器官中沉积,会促使人衰老。此外过氧化物增加还会影响人体对维生素的吸收,增加乳腺癌、结肠癌发病率。过氧化物还会在血管壁、肝脏、脑细胞上形成,引起动脉硬化、肝硬化、脑血栓等疾病。
正确的吃法是植物油、动物油搭配或交替食用,其比例是10:7。动植物油混吃还有利于防止心血管疾病。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对防止动脉硬化有利。所以用动物油1份、植物油2份制成混合油食用,可以取长补短。
误区四:标有不含胆固醇字样的油才是好油
不含胆固醇这个标记只不过是一个广告用语而已。在植物油里原则上是不可能没有胆固醇的!在生物化学中,胆固醇及其衍生物质是构成一切机体结构的基本成分。动物对它的需求量十分巨大,对植物而言也不能说完全就用不着。
保护动植物的好处范文3
关键词: 减少设计;绿色生态廊道;生态网络建设;种群;生物多样性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景观设计,需要从景观设计的方面来研究。生态文明的重点是绿化和节能减排。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来说,就是通过对于景观环境的设计,来改善环境设计。下面从减少设计和减少建设的途径;从绿色生态廊道的原理,完善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以及廊道、种群和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来论述探讨建设城市的生态文明的措施和方法。
一、减少设计和减少建设的途径
最有效的利用资源,不仅包括土地、森林、农田、湿地、滨湖沿河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对于武汉市城市景观场地的理解和有效保留,如保留城市湖泊的面积、山地和森林的面积、保留农田的面积等,体现出以少胜多的效果,设计追求少拆迁、原有场地植物的少移植、少铺草坪、少硬质铺装、少用水、少用电的原则,减少对整体环境的影响。
少移植:大树移植虽然可以让项目短期内从视觉上呈现绿色效果,但移植过程不低碳环保。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尽量避免场地上现有树木的砍伐,少用外来移植的植物,强调更多地选用乡土植物用以降低植物养护,因为乡土植物通常不仅可以更好地体现地方特色,而且养护需求也低。
少草坪:草坪花坛等需要大量的灌溉用水和修剪、施肥等的维护管理费用,都属应尽量少用的设计元素。提倡少用一年生观花植物,而采用多年生植物,如月季、月月桂,不同习性的植物要科学配置,乔、灌、地被层次分明,快、慢生植物合理搭配,进而形成丰富的植物多样性。
少铺装:绝大部分建设都会设计将自然渗透地表变成不渗透的地表,如水泥地表等,大面积的铺装既阻碍了自然界雨水的正常渗透,雨水的吸收和土壤植物对于水资源的涵养功能,也增加了暴雨时段市政排水管道的瞬时负担,此种情况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界雨水的循环,与此同时,雨水的激增,势必导致洪灾的惨烈。
最有效地利用资源的设计,在武汉市的城市建设和景观设计中尽量地充分利用当地的原有高大植物,当地的树木,直径超过15cm的各种树木,如乌桕树、构树、悬铃木、大白杨、榆树、臭椿、朴树等各种当地的常见的树木,尤其是高大的树木的保留更要慎重,这些树木的存在,将大大地加强了空间的紧密联系,也成为更大区域的城市绿肺,过滤空气中的污染,改善区域小环境。
设计应该与自然,与大地融为一体,尽量减少对原生自然环境的破坏,把人的活动与场所创造融为一体,不刻意去“做”景观,“建”建筑,景观与建筑共生于土地之上,如从土地上长出来一样,这与中国园林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一致的,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建筑和景观设计要和自然相融合或一致,而不是成为自然的对立面。
二、绿色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建设
自然景观是城镇绿地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实现绿地生态构建的基础和关键。基于自然景观保护的绿地生态系统规划与构建技术,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绿地规划与构建技术,基于文化景观保护的绿地生态规划与构建,一起形成绿地基础设施。绿道通过纵横交错的联结形成网络,形成一个绿色的网络系统。网络系统由不同的类型的生态节点和纵横交错的生态廊道组成,通过生态系统网络中的生态系统连接成体系,并相互渗透。绿色生态网络系统的生态循环应该是物质流和能量流正常循环,绿色网络系统因为不同的尺度,在基质、斑块和廊道的角色变化中,形成不同的空间构成元素,但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和能量流是自成系统的,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的确定在生态网络系统中尤为重要。
生态节点是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的总称,是生态网络中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汇或源,是绿地生态网络构成并发挥生态功能的基础。首先保护的是景观斑块,在武汉市,这个斑块或者说是整体生态中的节点,就是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文化纪念物、风景保护区、河岸区域、湖岸区域、洪泛区和河流缓冲区、分水岭和山脊等可以作为生态节点的中心保护区。自然生态节点在武汉市而言,还包括一些配备基础设施的风景名胜区,如东湖公园、磨山公园、黄鹤楼公园、汉口江滩公园。一定规模的城市公园以及湖泊、河道等水域地带等,以及野生动物保护区,高尔夫球场。
绿地生态廊道中要保护和确定的廊道:一种是已经存在的斑块连接,另一种是潜在的廊道。这种情形的廊道,体现出游憩型、自然生态型、风景名胜区型廊道系统,包括了河湖沿岸的绿色廊道系统和风景名胜区观景浏览廊道系统,如东湖公园磨山风景区等等。还有可以开发的楚河汉界沙湖沿岸游览参观廊道系统。生态网络形成的基础是景观节点经过廊道的连接形成网络系统,形成自给的生态系统,生态网络系统形成建立在土地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
自然景观是整个生态网络形成的原始基础,没有动植物和自然环境,山河湖田林湿地等,它们是能够通过太阳光产生能量流和物质流的原始系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基础。城镇及其的自然景观的破坏和消减造成城市生态安全的重大隐患,保护与恢复自然景观的网络系统是绿地生态网络所担负的重要功能。尤其要保护城市中的自然景观,长江河岸线及其周围的生态环境、武汉市的城中湖的形状和面积以及湖岸滩涂湿地和动植物生存廊道宽度的保护和贯通,尤其是要模仿自然创造的自然景观。自然景观中表现为水域景观的衰败:水质污染、河床淤积、水生物过渡繁衍出现红藻和蓝藻;驳岸护坡硬化、生物多样性下降、湖岸河岸滩涂变窄或消失;滨水绿地消失,两栖动物和鸟类生活的场地缺失;湖泊被填埋,湿地减少、缩小或消失,水质加速污染,动植物栖息地消失,生境下降,生物多样性下降,景观破碎化;水域边缘地带侵蚀。山地景观恢复,在蔡甸、江夏和黄陂等区的山地矿产区域,选择种植攀援植物如耐干旱、强光、生长快速,有发达吸盘和气生根或卷须的木本藤本植物,进行山地断面的景观恢复,种植攀援植物,围绕“下垂、上爬,中连接”的原则;建立山地的保护区,形成生态安全通道,建立生态隔离廊道、建立生态缓冲区。农田区域的景观恢复,在农田边缘带形成防护林,隔离带和防风林带等形成独特的视线廊道,增加农田的自然景观魅力。棕地地区,如工矿区,武钢的焦化厂、厂前地区等,废弃的工矿厂区域,要对河流进行污水处理和突然改良,增加肥力,再围绕群落生境保护的方法,培育植物物种的保育和养护,以此建立植物的生态网络系统。对于武汉市的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要多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减少生活污水直接排湖入江,如生活垃圾污水直接排往金银湖、南湖、沙湖、东湖和长江,要建立垃圾处理厂和通过芦苇等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污水的处理。
三、廊道、种群和生物多样性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是构成景观空间格局的一个基本模式。斑块是生物地理学中对不同群落分布形式的描述,斑块是在景观空间比例中常见的最小的异质性单元,是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的地带,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的斑块。廊道中的连接度、结点和是否中断等反映了廊道结构的重要指标;基质是景观中范围广阔、相对同质而且连通性最强的背景地域,是一种重要的景观元素。斑块和基质在尺度上具有相对性,两者在不同的比例中会相互转化,斑块在更小的尺度下,会变成基质。景观的空间结构因为斑块的不同,表现为一定空间层次的多种自然地理和生物的元素的不同,如植物品种的多样性,乔灌草高中低矮植物的同时存在,动物种类如野生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存在等形成景观空间的异质性。地球上多种多样的景观是异质性的结果,异质性的产生是自然界能量流、物质流流动产生的原因。气候、水、土壤和植被是景观异质性产生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循环的载体。
廊道网络的交点、网状格局、网眼大小,动物的觅食和植物种子的风媒传播或昆虫、鸟类和野生动物的觅食传播,需要一个连通或相交的交点作为传播的交点或节点,廊道的宽阔或狭窄,决定了动植物的觅食和种子的传播,也决定了自然界的能量流和物质流的循环。廊道中网格的大小,决定了动物觅食或繁衍的距离,如相同植物间的距离,以及廊道的连通性,都是决定着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自然循环的重要因素。武汉市的道路和桥梁的密集和连续贯通,居住小区和各个单位的院墙、建筑的密集程度等都是阻隔动植物流动、迁移的障碍。因此各个小区的院墙、各个单位的院墙已经成为交通的障碍、植物绿道的障碍、野生动物活动和生物多样性的障碍。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种群,由于城市中的夸张的植物表型栽培方式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物质资源比如水和营养物资,尤其是矿物质燃料产生的氮,而且还需要更高超的栽培和养护技艺,并且需要大量的时间用来去除杂草,用以减少种间竞争。由于资源的短缺和萎缩,现在越来越需要用新的栽培方式来培养绿色植物,增加生态环境的物质流循环和能量流的循环。
大面积地被种植的生物学途径就是利用种群的竞争优势,让植物生长,减少了过度耗费的人力和物力。大面积地被种植主要使用草坪,而小区域使用传统的观赏园艺种植方式。为了有利于地被植物生态方式的转变,在大面积和小面积的种植设计中,大量使用植物群落种植,这种种植方式的好处在于:能够更好地支持生物多样性,增强碳捕获和对碳的封存;促进城市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而生物多样性需要空间错落大量的群落来支持,可以是木本的群落、草本的群落,也可以是两者的结合。由于不同的物种具有不同的生长速度,因此,种间竞争和各物种的植株大小并不成正比,速生物种由于生长迅速,会与比邻的植物争抢资源,尤其是阳光。这将导致不同物种间的生长环境产生更大的差别,最终导致喜阳性慢生植物不能吸收足够的阳光而被喜阳性速生生物物种所淘汰。于是种植的过程中,扩大了不同品种的种植距离,这样增加了不同植物品种的生存空间。
种群的生存,取决于所依赖的环境资源如水分和养料,控制资源,有利于为非竞争的优势物种创造足够的阳光来维持正常生长。种群种植的植物,有利于群落的整体效果而非个体效果,这样才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中更有利于打理和节约成本。对于因为灌溉和过高的肥力产生的生长迅速而倒伏或难看,进行捆绑加固或修剪,这样大大降低维护成本。
倘若,将植物群落大规模种植于武汉市的河湖滩涂野外和街道马路两边等地,将有利于汇集经过自然沟渠、排水洼地、雨水花园和生态屋顶所收集的雨水,缓解城市变暖问题,提高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取决于自然景观的环境,自然景观表现为山地、湖泊,而且其中的植物的生物多样性表现突出,物种丰富,落叶与常绿交替,季相变化丰富,植物密集,植物形成带宽比较宽,吸引了野生动物的栖息。这样的环境情况,会对生物多样性有很大影响。比如湖泊沿岸的绿带宽度,如湿地中的沉水植物、挺水植物以及滩涂上的乔灌草所形成的绿色廊道宽度, 600m宽的绿色廊道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比较好。就武汉市的湖泊沿岸而言,如沙湖、东湖、南湖、墨水湖、野芷湖、汤逊湖以及黄家湖等武汉市城市三环以内的湖泊中,没有几个湖泊的沿岸能够形成这样的绿色廊道宽度的景观空间格局,能够形成生物多样性的景观空间环境,而且湖泊沿岸的道路和景观廊道能够首尾连续,循环没有交通的障碍。
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根源不仅仅在于森林和草原的锐减,重要的在于人类的生活方式,如人口的增加、人类拓宽了自然生态位和对地球上生物产品的更多更大的占用,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经济系统过于注重和倚仗CPI的增加,而忽略了对于环境破坏带来的灾害的评价,以及不适宜的社会结构,以及法律和制度对于破坏环境的制裁的软弱和无力。
四、结语
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重点是规划、排污总量的控制,减少污染的排放,以及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由于城市建设变化很大,生物多样性是形成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稳固,是促进生物的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减少设计是尽量利用自然环境少进行设计,提高自然及生物自己做工(功)的手段。种群、生物多样性和规律研究有助于构建和设计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
[2]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王仰麟编著.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天津:科学出版社,2001.7:99-102.
保护动植物的好处范文4
一、认识科学教学中的自主化德育内涵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德育活动时,首先自己要清楚科学教学中的德育内涵有哪些,德育活动要开展到什么程度?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学中的德育内涵主要包括四方面。
1.对待科学学习。在这块德育内容的渗透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主动提问、能尊重证据,参与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科学品质;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
2.对待科学。这虽然是比较抽象的词语,但通过各种自主化的德育活动,学生会明白科学究竟是什么?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应该不迷信权威,用科学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3.对待自然界。这块内容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他们通过各种种植、养殖活动、交流活动来认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要珍爱生命,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并会赞美自然,保护环境。
4.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认识到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科技项目、科技新产品都是科学的结晶,而生活和生产又是科学发展的场所,最重要的是认识到科学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有效渗透唯物辩证法。
只有教师深刻解读科学教学中的德育内涵,才能有方向可循,德育教育才会有良好的效果,最后水到渠成。
二、科学合理制定自主化德育教育目标
要在科学教学中有效实施德育工作,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首先要科学合理制定德育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有效渗透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科学探究。
1.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来表现自主化德育教学的目标。科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德育的效果,直接体现就是学生,科学教学中的德育目标的呈现,要以学生为主体,主语是学生,谓语最好用可测的行为化的动词。如“能解释热传递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其中“能解释”就是可测的行为化的动词,谁会解释,应该是学生会解释,学生在这个德育因素中形成什么良好的品质呢?那就是通过解释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认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好好学习科学,为人类社会作贡献。
2.用表现性目标表达长期积累可能实现的德育目标。有些德育目标并不是一节课就能实现的,如“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尊重他人和团队精神”等,这就要通过表现性目标来分解,逐步形成,这样在教学设计中才能体现,课堂教学才能步步落实。如“热爱大自然”这一目标就可分解表现为“观察某地区的动植物资源,并会相互交流”,这样就将某地区的自然资源落实到观察活动中,并在相互交流的活动中逐步形成,最终达成热爱大自然的德育目标。
三、立足体验教学,构建自主化德育教学策略
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德育属于缄默知识,必须采用体验的方式习得。体验学习十分重视在活动中创设一定的体验情境,引发儿童对鲜明对象的感知和探究未知的激情,对学习的内容产生“神与物遇”的对接,促进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和发展。
1.亲近自然。要发展学生的德育品质,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有意识,因为意识先于行动,只有学生亲近周围的美好事物,才能感受到某领域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态度价值观。如动物繁殖单元中德育目标的落实,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关于小动物出生、生活的录像、图片来了解各种小动物,真切感受到小动物的可爱,以及繁殖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升华。再如,一张精美的奇花异草、珍稀动物的照片可以让小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与美丽,而一张垃圾山、荒漠吞噬良田的照片可以让小学感悟到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创作一首儿歌、画一幅想象画可以让小学生抒发对某一事物的情感,听一段科学家的故事可以让小学生体会在科学学习和科学探究中应该怎么样去做。这些亲近自然的活动,会激发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表象:小动物是可爱的,我们要保护;花草是脆弱的,我们要呵护;大自然是神奇的,我们要探索和描绘;科学是严谨的,我们要寻找证据,等等。学生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会初步培育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保护动植物的好处范文5
关键词:生物课堂;趣味教学;学习兴趣
趣味教学是指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把课上得有声有色,趣味教学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本人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结合中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针对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强、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学习从兴趣出发等特点,以及生物学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的特点,现浅谈如下:
一、精心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如,教学《人体呼吸系统》时我创设情境,从社会热点问题出发,我国的中东地区连日雾霾天气,PM2.5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焦点,北京多个地区的PM2.5浓度值达到700 ug/m3,空气质量持续严重污染。抛出问题:人体的呼吸系统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为什么“霾”还会对呼吸系统造成危害?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回答了问题,既完成了对知识的学习,同时又使学生树立了保护环境、低碳生活的理念和意识。
二、课堂教学生动、直观、多样
直观教学可使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理解。如,讲述能量的释放、人体剧烈运动时,氧气不足、肌肉组织会产生乳酸,而不是酒精。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易记错。这部分知识我采用形象直观化的语言,因为它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加上学生自身的经验,剧烈运动后腿酸疼,总结出“人跑最后,肌酸疼,哪有酒气呼出来”,这就直观多了。
三、走出课堂,挖掘资源
校园是最好的教学资源。如,校园中寻找蚯蚓、鼠妇,蚂蚁等观察其生活环境,尝试归纳土壤生物的特点。测试不同植被周围的空气湿度,感受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并通过教师与家长及企业的联系,开展科普讲座,邀请他们担任校外辅导员,拓宽学生知识面,指导开展科技活动,提高探究技能。
四、巧用结课
1.诗歌总结
如,《传染病的预防》一课,教师用三字词组结束本节课:“小感冒,麻烦多,早预防,是关键。多饮水,在平时,促代谢,忧心解。开开窗,通通风,空气好,病菌少。……秋冬寒,多锻炼,防感冒,此为先。”这样的“收尾”练习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会即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讨论比较
将课堂知识分析、讨论、比较,找出各自的本质特点和不同点,可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深刻,记忆更清晰牢固。如,《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一课,以讨论比较形式结课。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学生通过比较,准确记忆了动植物体的组织种类不同,器官数量不同。人体动物体由器官又形成了不同的系统等相关知识。
3.激情励志
保护动植物的好处范文6
我给大家讲几个事例:2004年,在福建省某镇一个山场。一个农民在菜地里烧杂草不小心引发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达28公顷,火灾延续19小时,扑火费用2.6万元!造成8人死亡!2006年,某国有林场因村民因抽烟引发森林火灾。森林草地受害面积1000多亩,4名扑救人员死亡!就在今年春节的时候,几个小男孩因玩鞭炮,而引发的一场火灾。
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种,其中,人为因素比自然因素要发生得多。人为因素主要有玩鞭炮,抽烟乱丢烟头等。火可无情,不是闹着玩的,有句古话说得好:玩火者必自焚!人们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可以给森林带来灭顶之灾,给人类自己带来不尽的伤痛!是人们薄弱的防火意识导致了一次次惨痛的后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越来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了。生活中关爱绿色活动也越来越多了,那为什么环境还会遭到严重的损失呢?因为我们生活中是离不开木材的。这些木材给我们多大的帮助啊!才使我们的家园有今天的辉煌。
森林里的树木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希望,也是动植物需要的唯一家园。那我们怎样做才能让树木永远造福人类呢?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了我们有一个美丽的家园,都要做到森林防火,在不小心之中,烧毁了很多树木,给森林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有时还会发生洪水或引起沙尘暴,给人类严重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