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震勘探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震勘探方法范文1
中图分类号: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在地震勘探反射法运用中,地震干扰主要是说除了一次反射波以外任何其它的地震能量。而从噪声的数据特征方面来说,通常把地震噪声分为随机噪声与规则噪声两个部分。随机噪声非常的常见,尤其是在高频部分主要的噪声就是它,同时这也是高分辨率的主要障碍。而规则噪声的运动学特征则比较明显,并且可以针对性地衰减。在地震勘探的工作中,勘探所用的检波器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干扰波,虽然它们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相同的是对有效信号的提取都有不利的影响。本文针对地震勘探中所遇到的干扰波的种类和特点,结合实际中的运用,对地震勘探中的地震干扰波及压制方法进行科学的探究。
2、面波
2.1面波的特点
面波是地震勘探中常见的噪声,通常分为瑞雷(Rayleigh)面波、勒夫(Love)面波以及史东尼(Stoneley)面波。在地震勘探中观测的面波,主要是沿地表传播的瑞雷面波,其特点为:传播速度小,为横波传播速度的0.9倍,视速度一般为100~1000m/s,其中以200~500m/s的视速度最为常见;频率低,一般只有10~30Hz;能量强,衰减缓慢。
2.2面波的压制
面波的压制方法主要有五种:①干扰波切除,是最简单最直观的消除强线性噪声的办法,对于道集记录只要给出欲切除的时窗参数,将其时窗内的记录数据切除,这种方法简捷明了,效果明显,去噪彻底。缺点是:随着强线性噪声的切除,在该区域的有效波同时也被切除,并且切除参数往往不能很好确定。②频率域带通滤波,就是频率域切除。对于频率很低的面波,这是一种实用的去噪方法。优点是实现简单,缺点是损失了与强线性噪声相同频段的有效信息。③频率—波数域滤波,俗称f-k滤波,也叫视速度滤波。具体方式又可分为带通扇形滤波,带阻扇形滤波和频滤波数域切饼式滤波。f-k滤波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二维滤波方法。既考虑了干扰波的频谱特性,又考虑了干扰信号在波剖面上的波长特性,实现过程为:针对强线性噪声的视速度设计一个二维滤波器,对于该强线性噪声所在频率域进行切除。其中确定f-k滤波器特性的视速度参数的给定必须有一定的宽度,这样才能适应整条测线上强线性噪声视速度的变化。视速度压制带愈宽,对强线性噪声的消除愈彻底,但同时有效波的损失也愈大。f-k滤波要求有规则的空间采样间隔,只适用于地层倾角较缓的地区,对于复杂条件下的面波去除效果不佳,混波现象严重。该方法另一个缺点是二维傅立叶变换过程中容易产生假频,一旦出现,即产生虚假的同相轴现象,又降低了地震记录剖面的横向分辨率。尽管人们对此方法进行了一些工艺性改进,但其固有的一些缺陷问题很难得到实质性解决。④变换是依据有效波和干扰波的视速度符号和大小的不同来达到压制干扰波的目的,面波虽然是—种规则的线性干扰,但它在地震记录上的分布从浅到深会出现严重的扫帚状特征,它的速度和频率从浅到深都有可能变化,将含有面波的地震数据变换到域,面波并不是一个点,从而也就很难完全去除面波;⑤小波变换是基于在较低频率处面波的能量强于反射波、在小频率范围和小空间范围内面波能量变化缓慢的假设条件下,先用面波的视速度对面波做线性时移,使面波逐道相干,再利用KL分解或沿X方向进行小波变换的方法来提取面波,并将其从原始资料中减去,由于面波的扫帚状特征,将面波做线性时移时不可能完全对齐,也很难达到完全去除面波的目的。
3、声波
3.1声波的特点
声波是在空气中传播的弹性波,速度在340m/s左右,频率较高,延续时间较短,在地震记录上形成尖锐的强初至,呈窄带出现,比较稳定。
3.2声波的压制
声波的压制方法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反褶积。由于处理手段和设备限制,以往的地震资料处理流程主要利用反褶积技术对声波压制。但是在声波主频较高时,此压制方法却没有明显效果;二是切除法。内切除法可以完全剔除声波,可以彻底消除声波对地震数据的影响,并且可以提高信噪比,但也会损失湮没在强噪声干扰中的有效信号;三是分频自适应检测与压制。它不但能够有效的压制声波干扰,而且还能保证有效信号不会受到太多畸变。
4、多次波
4.1多次波的产生
多次波的产生要有良好的反射界面为基础,一般来说,反射界面的系数都比较小,反射波经过多次反射就很微弱,只有反射界面的系数较大,多次反射波才会变强并且可以被记录下来。多次波按照其反射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四类:全程多次波、短程多次波、微屈多次波和虚反射。
4.3多次波的压制
多次波的压制方法主要分为三类:第一是利用一次波与多次波之间的正常时差的差别,由于在一次波与多次波的干涉处,多次波是由浅层的全程或层间的多次反射所形成的,波的传播为浅层的速度,要比干涉处一次波的速度低,道集上两者的正常时差有区别的。如共中心叠加法、二维滤波法、各种变换、局部想干滤波法、样点调序法等;第二是多次波模型减去法。这类压制多次波的方法是设法求得准确的多次波模型,随后把受多次波干涉的资料减去求得的多次波,从而达到消除多次波的目的。如波动方程外推法、表层多次波衰减法、模型拟合法、减去法等;第三是利用多次波的重复性和统计特性。这类方法是利用多次波的周期重复出现的统计特性,采用数字算子预测以消去多次波。如预测反褶积等。
5、各种随机干扰波
5.1随机噪声的种类
随机噪声的种类很多,根据随机噪声的特点和产生机制,结合地震勘探的实际情况,可将随机噪声的划分为三大类型。
(1)环境噪声
这类噪声是工区内固有的,在激发前就存在。来自风力干扰,树木、草丛的摇动,建筑物的微震以及其它工、农业设施带来的地表微震,还有来自地下的地壳微震,以及大气电离层的噪声等。这些噪声往往频谱很宽,振幅大小变化无规律。
(2)次生噪声
这类噪声是激发后产生的,主要由介质的不均匀造成的弹性波的散射,以及来自任意方向的、相位变化毫无规律的波的叠加等。如井中激发的微震干扰,当采用井中爆炸时,爆炸产生的高频高压气体和泥浆在井中翻腾,冲击井壁,在井口附近各记录道上造成杂乱的干扰波。
(3)系统噪声
这类噪声是地震仪器、采集站和大、小线等在接收和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随着地震采集设备的不断更新改进、系统噪声对地震勘探的影响已非常微弱。
5.2随机噪声的压制
第一是f-x域随机噪声衰减。该方法是预测叠后地震剖面上的线性同相轴,从而分离信号和噪声,增强有效信号;第二是相干加强。利用地震反射同相轴相干性的特点,是目前最有效的压制手段;第三是多项式拟合提高数据信噪比。使用此方法时,必须先消除掉规则干扰,否则规则干扰波很有可能被当做信号而得到加强。
在实际处理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叠后资料信噪比,相继研制开发了Focus系统的FKPOWER、FKDECON、SIGNAI、DIGISTK等叠后去噪模块,移植了POFIT拟合模块和共反射面元叠加技术,经应用于地震资料处理,有效地压制了随机干扰,地震资料的信噪比的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小断层更清楚、断点更清晰,取得了明显效果。
地震勘探方法范文2
随着油田勘探程度的增加和难度的加大,传统的二维、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在解决某些地质、油藏等难题时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要求地震勘探新方法、新技术不仅要满足定性评价要求,而且要向定量化、精细化和立体化的方向发展,因此针对不同勘探开发目标和目的的地震勘探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出现是必然的。常规地震勘探课程侧重基本勘探方法和原理的讲解,然而在实际油田生产中大量非常规的地震勘探方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为油田地球物理勘探相关专业开设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让学生能够把握地震勘探新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对从事地震勘探工作十分必要。为保证课程教学效果,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减轻学生负担并重的教学改革方案,并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
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是在常规地震勘探技术基础上,使学生系统了解目前实际生产中正在或将要应用的新技术,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将地震勘探领域主流及前沿的理论和技术及时地、更好地融入授课内容中,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前沿知识,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引导学生理解实际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多种关键地震方法,为今后开展实际油田勘探生产以及相关方法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具体目标和要求包括掌握地震勘探新技术的概念与特点,把握新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理论联系实际,正确理解地震勘探新技术的研究意义与技术要点。学会文献检索与查新,开展与专业相关的中英文文献阅读、分析与总结活动,提高学生实际文献检索、总结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课程教学背景分析
1.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特点分析。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作为地震勘探原理的补充和延伸,与目前油田实际勘探开发紧密相关。课程涉及范畴较宽,内容繁多,包括VSP、井间地震技术、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时移地震油藏监测技术、微地震技术等。课程中除新方法所对应基本物理方法的描述外,还涉及大量的形式复杂的数学公式及数学描述,以及多种地球物理信息和手段的分析、融合,甚至是多学科知识的交叉结合。此外,地震勘探新方法随计算机发展和学科间交叉融合快速发展。同时,地震勘探是基于基本地球物理勘探理论、方法与认识,并将数学物理方法应用于计算机实践的一门课程。实践性强是勘探地球物理方法课程共同的特点,本课程教学也不例外。实践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对每一种技术有较直观和深入的认识。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授课时间较短,而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研讨和课下文献调研总结,以及实际资料实践,理解课程教授地震勘探新方法的基本原理、适用条件和发展趋势等,为从事地震勘探科研与生产工作奠定基础。总之,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性强,对学生科研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授课对象的特点分析。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该阶段的本科生既要完成预定课程的学习,同时还面临着就业或者考研的压力,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有效掌握地震勘探新方法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同时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还有部分大学生学习劲头不足,有明显的厌学现象。另外教学内容陈旧、课程理论性强、实用性差、教学过程单调、教学方法单一以及作业太重等因素都加剧了学生的厌学情绪。针对目前复杂多样的学生心理,教师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也是本课程以及类似课程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改革与课程优化实践
1.精心备课,构建实际问题导向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国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长期处于知识代言人的地位,掌握着话语主动权,这就导致了无法构建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无法促使学生自由探索知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努力构建合作机制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应精心备课,包括必要的板书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图像融为一体,提供的信息量大,能生动形象地展示抽象的知识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要准备具有代表性的勘探实例与勘探实际难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也可以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加喜欢该课程。再次,本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构建实际问题导向型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导向式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用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由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和探索者。将讨论式、互动式、启发式以及案例式教学法运用进来,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事先查阅文献,进行总结,初步提出解决方法,在课堂上一起讨论其可行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其自信心,开拓思维,激发其研究兴趣。最后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用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协助学生开展实践。
2.加强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总结,培养动手能力。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准备实际油田资料和相关软件与程序模块,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际数据的分析、处理与解释,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和问题总结,加深体会,并培养良好的协作精神。安排学生分组进行相关问题文献的查阅、分析与总结,从而引导学生学会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文献检索,培养必要的文献整理、总结等基本科研素养。培养学生的报告能力,提供充足机会并鼓励学生对自己所做的文献调研和实际问题解决方案、效果进行报告。教师的讲授要在学生自求自得而又遇到困难时,要以画龙点睛式的手法去贯通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引导其深入理解研究问题,提高地震勘探新方法的教学效果。
3.关心、关爱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给学生减负。国外在概说中国教育的特点,确切的说是缺点时认为:大学教育是知识的教育。正因如此,大学生成了世界大学生群体中学得最辛苦的一部分,他们要完成的课程数量多,所学知识过于专业化,过深、过难,考试呆板且频繁,知识学习的负担过重,使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独立思考的能力差。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的教学安排,充分分析了大四学生面临的毕业、考研及就业压力和处境,考虑到目前大学生的普遍心理情况和课程所针对高年级同学时间紧、压力大的特点,不能增加过多的学习负担,而应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减负具体实施措施包括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对地震勘探新技术的认识与理解,减少作业量,尤其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材料和实实在在的勘探实例,鼓励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尽力做到在课堂上理解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实践工作所需的成熟软件和程序模块,并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同时在课程授课中帮助学生加深对地震勘探原理、资料处理等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减轻考研同学专业复习的压力。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课下与老师深入交流和谈心,做到师生平等,使学生能够以放松的心态进行本课程的高效学习。同时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注意考评体系的多样化。丰富课程评价指标,将出勤率、文献检索与总结、课堂讨论积极性及表现、课堂学习认真情况、课外实践报告以及最终考试成绩等都纳入考评标准中,避免“一考定输赢”的现象,从而切实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地震勘探方法范文3
[关键词] 胺碘酮;依那普利;坎地沙坦;阵发性房颤
[中图分类号] R9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3(c)-0068-02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紊乱之一,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加,发作频率也会不断增加,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会相继延长,最终可能会变成持续房颤而不能自行转为正常心律[1]。目前常用的复律药物胺碘酮的临床有效率达50%~70%,且临床实践证明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联合用药可明显提高患者窦性心律的维持率。本研究通过比较胺碘酮分别与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坎地沙坦)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旨在探讨心房重构干预在阵发性房颤治疗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共110例,男63例,女47例,年龄44~78岁,平均(56.3±7.1)岁。所有入选患者经询问、体检、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均有反复房颤发作史,每年至少发作5次,每次发作时间持续不超过48 h;心功能均为Ⅰ~Ⅱ。同时排除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重度心力衰竭,急性、陈旧性心肌梗死,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以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无甲亢症状及电解质紊乱患者,左房内径≥55 mm者亦不在此范围内。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1组和研究2组各55例,经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胺腆酮进行治疗,第1周每天3次,每次200 mg,第2周每天2次,每次400 mg,自第3周开始每天1次,每次200 mg。在此基础上,研究1组加用依那普利进行治疗,依那普利初始剂量为10 mg,每天服用1次,若无低血压现象发生,则在用药3~7 d后逐渐增加剂量至每次20 mg。研究2组上加用坎地沙坦进行治疗,起始剂量为4 mg,每天1次,若未出现低血压则在3~7 d后调整剂量为8 mg,每天1次。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3、6、9、12、18个月进行1次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观察患者左心房内径的变化情况;同时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并记录患者心律失常的房颤发作情况。而且如果患者认为心悸、房颤有复发症状出现,需要随时入院实施心电图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单位以x±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计数单位以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期间共有7例患者中止治疗,其中研究1组1例患者有低血压症状,研究2组2例;研究1组和研究2组都有1例患者出现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研究1组有2例患者发生刺激性干咳症状。除去上述7例患者,两组患者分别为51例和52例。
分别比较治疗后3、6、9、12及18个月时两组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窦性心维持率的比较,见表1。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左心房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3、6、12、18个月时,两组患者的左心房内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左心房内径的比较,见表2。
3 讨论
心房颤动(房颤)是仅次于期前收缩的一种很常见的心律失常。绝大多数房颤患者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和冠心病),也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急性酒精中毒、开胸手术、脑外伤,肺炎、肺栓塞、情绪激动、体力活动过度、低血钾症等。阵发性房颤指房颤反复发作,持续时间少于1周。阵发性房颤发作后通常不治疗也会在48 h内自行转为正常心跳[2]。由于患者平时是正常心律,房颤发作时通常症状比较明显,大多数患者感觉心悸,有的患者还会感觉胸闷、呼吸困难,太快的心跳也可能引起晕厥。一些患者还会觉得尿量比以前增加。房颤时由于心房丧失了有效的机械收缩,使心排血量降低,尤其是心室率快者影响更大,因而可诱发心绞痛、晕厥或心衰等。此外,房颤时心房内易有血栓形成,可致动脉栓塞等严重后果[3]。
依那普利为一种特异性高、作用时间长、不含巯基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能够使肾素血管中的紧张素活性受到抑制,降低血管当中紧张素产生量[4],可以降低心房肌细胞中钙超负荷量,而且可以有效缩减心房肌持续不应期现象,使得心房中的间质纤维细胞生存胶原量下降,防止纤维化,明显减少心房重构出现概率。而且依那普利可以减少左心房压力,使左室射血状况得到改善[5],维护左心房的有效重构,避免房颤症状复发。胺碘酮是一种抗心律失常的药剂,可以增加心脏组织电位时间,延缓不应期,能够有效改变折返功效,防止房颤发生电重构[6];减少窦房结自律能力,降低房室结持续传输速度;而且还能够扩张血管,减少心肌耗氧能量,使冠脉流量上升,降低心肌缺血症状的出现率。由于胺碘酮在房颤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易复发,并无法彻底治疗,所以,通常和其他药物联合治疗。坎地沙坦是一种强效长效的AT1受体拮抗药[7]。通过直接与血管平滑肌AT1受体结合,拮抗血管紧张素Ⅱ的血管收缩作用,降低末梢血管阻力[8]。坎地沙坦对AT1受体的亲和力大于AT2受体10 000倍,其代谢产物拮抗血管紧张素Ⅱ的升压作用比氯沙坦大48倍。坎地沙坦不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也不阻断其他与心血管调节有关的受体和离子通道。
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用胺碘酮联合依那普利或坎地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均可明显控制患者的左心房内径并有效维持窦性心律,疗效显著,但研究1组(依那普利)有患者表现出明显的刺激性咳嗽,因此对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不宜服用的患者可选择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 赵志勇. 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23):167-168.
[2] 郝增光,郑晓晖,王彦方,等. 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观察[J]. 临床医学,2008,28(9):18-19.
[3] 王雪,王一. 坎地沙坦与胺碘酮联合治疗老年阵发性房颤的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4):166-167.
[4] 柏月平,胡思东,金惠林,等. 胺碘酮联合坎地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临床疗效观察[J]. 心脑血管病防治,2010,10(1):65-66.
[5] 高晖,刘于春. 依那普利、坎地沙坦与小剂量胺碘酮配伍治疗阵发性房颤180例对照观察[J].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55-56.
[6] 陆昆. 胺碘酮与加镁极化液联合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临床疗效的评价[J].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8):72-73.
[7] 孙彩云. 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46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5):46-47.
地震勘探方法范文4
关键词:物探;地震勘探;精度;采集;资料
中图分类号:P631文献标识码: A
地震勘探是近展变化最快的物探方法之一。它是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不同弹性的地层内的不同传播规律来勘探地下的地质情况。激发的地震波向地下传播,不同弹性的地层分界面就会出现折射波或反射波返回地面。记录波的振动形状、传播时间,就能够比较准确地测定这些界面的形态和深度,从而判断地层的岩性。地震勘探方法现多应用于天然震源。
在我国,主要有三种地震勘探方法,分别是三维数字地震勘探、槽波地震勘探、瑞利波勘探。
1.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三维地震技术的广泛应用,物探技术在国际石油勘探开发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勘探开发的需求一直是石油物探技术发展的原动力。物探技术在开发领域的应用将大幅度增加。针对油藏所需要的高尖物探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会更加活跃。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石油公司日益迫切的需要必将迎来地球物理技术的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可以预料,现代地球物理技术将要求物探工作者与各专业人员更紧密结合在一起,依靠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应用各种资料和信息。加强综合分析和研究,进一步提高物探工作的效率和精度,为油气勘探开发带来新的希望和成果。随着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物探技术也在不断成熟。
2.地震勘探中的采集资料
地震勘探技术中的运动学特征是波传播空间和时间关系,是地震波的地下地质体构造响应。而动力学特征是波传播相位、频率、振幅变化规律,表现了地下岩体特征。由此可知,若要采集资料,需要接收和展示地震波。
采集资料的顺序是,测量、钻前井孔埋炸药、埋检波器、布置电缆线。测量工序要确定好接收点、爆炸点、测线的位置,钻井要准备可放置炸药的浅井,埋炸药是在井内放炸药,爆炸后出现地震波。当地震波遭遇到岩层界面后,反射进检波器,并传至仪器车。检波器的信号被仪器车所记录,得到了埋藏地下油气的地震记录。若是在高原地带进行勘探,就要注意黄土覆盖层和地形的影响,要加强药量、孔深,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
随着采集设备的发展,地震勘探采集资料也有了许多新方法和新技术。最初的地震仪器采取电子管元件,不仅笨重而且体积很大。以照相的形式把地下地震波传播过程记录于相纸中,得到波峰和波谷曲线,形成光点地震记录。该记录中,人们仅仅可以用地震信号反射时间,采取手工作画得到地下构造形态。我国早期采取该方式发现了大庆油田和克拉玛依油田。我国目前采取的三维数字地震勘探,是从国外发达国家进口的仪器,比较精确适用。
地震资料解释包括地震构造解释、地震地层解释和地震烃类解释。地震构造解释以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和偏移时间剖面为主要资料,来分析剖面上各种波的特征,确定反射标准层层位和对比追踪,解释时间剖面所反映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构制反射地震标准层的构造图。地震构造图就是用等深线或等时线及其它地质符号直接表示出地下某一层地质构造形态的一种平面图件。地震地层解释以时间剖面为主要资料,进行区域性地层研究和进行局部构造的岩性岩相变化分析。划分地震层是地震地层解释的基础。
地震烃类解释是利用反射振幅、速度及频率等信息,对含油气有利地区进行烃类指标分析。通常需综合运用钻井资料与测井资料进行标定分析与模拟解释,对地震异常作定性与定量分析,进一步识别烃类指示的性质,进行储集层描述,估算油气层厚度及分布范围等。
3.地震勘探的精度
我国早期的地震勘探,仅仅能接受低、中频地震波。低频地震波的分辨率低,地震资料只能得出几十米至上百米厚度的大套地层。因勘探程度提高,地震工作者需要了解十几米至几米厚度的薄层,故此要对地震勘探分辨率问题进行研究。
当物体埋藏在地下3―5km深度时,可分辨出10―15m厚度地层。油气资源常储存于几米厚度地层内或薄互层中,地震勘探必须要提高分辨率。若要提高分辨率,就要从地震采集资料、处理资料和解释资料三方面着手。记录微弱高频信号,需要激发和接收高频地震波。在激发过程中,需保证足够能量,减少炸药量。接收时,采取的检波器要能够接纳高频。为了避免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可将其插在坑内用土盖上放进浅井内。为了提高接收总体能量,避免外来干扰,需组合检波器接收。同时要增加地震仪器接收道数,减少采样间隔。做到这几点,便能接收微弱高频信号。等到分辨率提高,地震勘探便能找到微小的地质体,从小断层、薄地层、砂体内寻找到油气资源。
4.海洋中地震勘探
海洋底部蕴含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海洋地震勘探和陆地地震勘探在激发接收地震波、定位系统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海上无法使用经纬仪定位,需采取先进导航定位系统。导航定位系统除了无线电导航,还应采取GPS导航定位。我国在1968年在海洋地震勘探中采用了电磁波导航定位,具有全天候、全球覆盖、高精度的特点,能够随时确定出航船、检波器、震源的精确位置。
海上人工激发地震波不能采取炸药,炸药不仅会对海洋造成污染,而且爆炸时会形成气泡,引起的冲击波会干扰有效波,影响勘探的精度。海洋地震震源采取了非炸药形式,常用的是空气枪震源。在海面上寻找油气时,航船带着检波器和震源。航船不需要钻炮眼,也由于海面无障碍物,能够保证测线均匀分布和连续施工。航船携带着地震勘探设备、生活供应品和数据储存装置。不管是晴天、雨天、黑夜、白天,均可实现全天候作业。海上地震质量好、成本低、速度快,能够快速寻找到海里油气田。
5.煤层采空区的地震勘探
在煤矿勘探中,地震勘探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三维地震勘探,是以高密度的数据采集和高精度的资料处理,形成一个完整地、准确的地质体时空的三维数据体。开采煤层后,会形成煤层采空区。因为煤系地层煤层和顶板岩层反射系数有差异,故此煤层能够形成强能量地震反射波。如果这时开采煤层,采空区顶板会塌陷,破坏掉煤层连续性。以地震勘探可以准确识别煤层采空区。反射波在采空区会中断,顶板和煤层反射系数差小,会出现空白区。由于采空区下层未受破坏,能够保证良好反射波同相轴并连续追踪。煤层采空区引起的围岩破坏和顶板塌陷,会导致地震波能量吸收衰减,地震时间剖面的反射波频率低。反射波频率发生变化。采空区围岩破坏会造成反射波紊乱、畸变、不规律。采空区下方变化不明显。故此运用地震勘探能够轻易的勘探到采空区。除此之外,地震勘探技术还能查明小褶曲、小断层、陷落柱、冲刷带等重要煤矿地质资料。
结束语:
地震勘探效果取决于勘探工作地区应用地震勘探的程度,也指工作地区地震地质条件。浅层地震勘探物质条件指的是浅部岩土介质的地质特征、地表各类影响要素。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处理和解释地震资料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的新技术与方法,不断投入到实际生活应用内。因油田勘探开发不断深入,地震勘探技术正逐步从传统勘探工具转变成为描述油藏的高效检测工具。
参考文献:
[1]张华,陈小宏,刘松.地震勘探技术在公路采空区调查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2).
地震勘探方法范文5
在地震勘探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黄土塬煤矿采区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给地震勘探技术带来了更多的难题和挑战。本文通过黄陵矿区地震勘探概括、地震勘探成果验证、地震勘探对黄陵煤矿建设的指导作用研究地震勘探在黄土塬煤矿建设中的的应用及发展。
关键词:
地震勘探;地质成果;煤矿巷道掘进;地震资料解释
煤矿采区地震勘探技术历经几十年的不断发展,现已成为煤矿安全开采前构造勘探的首选技术。在地震勘探的应用过程中,黄土塬煤矿采区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给地震勘探效果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降低了地震勘探成果的精度和可靠程度。黄陵矿区的地震勘探工作从2007年的二维地震勘探开始至今先后进行过多次二维、三维地震勘探,地震勘探技术在不断优化,取得了丰富的地质成果,对煤矿生产的指导作用显著,随着巷道的掘进,部分地震勘探成果已经被验证。
1黄陵矿区地震勘探概括及成果验证
1.1黄陵矿区地震地质条件黄陵矿区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南部,地震勘查区属于原始森林覆盖区,区内沟壑纵横、悬崖陡峭,森林植被广泛分布,最大地表高差超过300m。矿区浅层坡度横向变化较大,沟谷中部分地段基岩出露,山梁、山坡地带以第四系黄土覆盖层为主,中夹多层钙质结核层;部分地段黄土层下面发育有一层卵砾石层,这些岩层对地震波的吸收、衰减作用强烈,对开展地震勘探工作极为不利。故黄陵矿区浅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复杂。矿区的主要目的煤层二号煤层全井田分布,层位较稳定,可作为资料分析、解释的标志层对煤层起伏形态及构造发育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1.2矿区地震勘探工作黄陵矿区一号煤矿先后进行了五次二维、三维地震勘探工作,共完成勘探面积约36.44km2,其中三维地震勘探面积21.23km2。黄陵二号煤矿从2007年至2013年先后进行了三次地震勘探工作,完成勘探面积约44.276km2,其中三维地震勘探面积约9.5km2。
1.3一号煤矿地震成果及验证情况黄陵一号煤矿共解释断层24条,均为正断层,幅值大于10m的褶曲18个,透镜体一个,异常区2个。在巷道的掘进过程中,其中7条断层、2个褶曲、1个透镜体已得到验证。其余构造特征由于巷道未掘进至该区域目前没有得到验证。地震勘探所获的地质成果经过巷道验证精度较高,其中巷道经过断层15条,验证9条,验证率为60%,煤层底板经巷道验证全矿区准确率为98%;煤层厚度、采空区、透镜体等与巷道揭示基本吻合;黄陵矿区地震勘探成果总体准确率达85%。煤层底板验证情况:在巷道掘进的区域内抽取了29个点,将巷道揭示的煤层底板值与地震解释煤层底板值进行了对比。其中地震解释最大绝对误差为11.2m,位于六盘区二维地震勘探范围内的617回风顺槽,最小绝对误差0.3m,位于二维勘探范围区内的617回风顺槽,平均误差4m。其中三维区煤层底板验证点的相对误差有一个点大于地震规范中要求的1.5%,位于四号风井十三联巷,其余验证点的相对误差均小于1.5%,二维区煤层底板验证点的误差均小于地震规范中要求的7%。一号煤矿地震勘探煤层底板准确率为97%。构造验证情况:黄陵一号煤矿共解释褶曲18个,8个向斜,10个背斜。其中2个褶曲已经巷道验证,与巷道揭示的相一致。7条断层已得到巷道的验证,在验证的7条断层中,落差大于5m的断层4条,这4条断层与巷道揭示的基本吻合,验证率为100%,落差小于5m的断层三条,其中1条断层与巷道揭示断层倾向相反、2条断层在巷道的实际生产中未发现。
1.4二号煤矿地震成果及验证情况黄陵二号煤矿地震解释成果共解释断层17条,三维区褶曲6个,在巷道的掘进过程中,其中8条断层、2个褶曲已被验证。其余构造特征由于巷道未掘进至该区域目前没有得到验证。煤层底板验证情况:在巷道掘进的区域内抽取了31个点,将巷道揭示的煤层底板值与地震解释煤层底板值进行了对比。其中地震解释最大绝对误差为14.90m,位于410辅助巷5联巷,最小绝对误差0.2m,201辅助巷6联巷。平均误差4.8m。其中三维区煤层底板验证点的最大相对误差为1.21%,均小于地震规范中要求的1.5%,二维区煤层底板验证点的最大相对误差为2.38%,均小于地震规范中要求的7%。二号煤矿地震勘探煤层底板准确率为100%。构造验证情况:地震勘探在三维区共解释了6个褶曲,2个褶曲已经巷道验证,分别为二盘区的B1背斜和X1向斜。一盘区的二维地震解释的褶曲特征与巷道揭示相符。黄陵二号煤矿地震解释成果共解释断层17条,在巷道的掘进过程中,其中8条断层已得到验证,最大落差大于5m的断层6条,其中四条断层与巷道揭示一致,2条地震解释断层经巷道验证不存在,落差大于5m的断层验证率为79%。
2勘探成果在黄陵煤矿建设的作用及发展
地震勘探成果,特别是对断层、采空区、煤层变薄区等的解释为矿井的接续工作和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解放储量、规避风险、确保安全、提高效益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1地震解释断层对煤矿建设的指导作用通过对黄陵矿区的多次地震勘探,了解到黄陵矿区构造简单,主要发育一些落差小于15m的断层,且以正断层为主。其中黄陵一号煤矿地震勘探共解释断层24条,其中7条断层已得到巷道的验证,其余构造特征由于巷道未掘进至该区域目前没有得到验证。2010年在黄陵一号煤矿602工作面进行了三维地震勘探工作,通过地震勘探解释了发育在测区西北角的2010DF1断层和发育在测区西南部的2010DF3断层,且2010DF1断层落差小于3m,向东延伸穿过北二回风大巷,2010DF3断层最大落差达8m。矿方针对地震勘探解释成果利用超前探的方法对2010DF3断层位置进行了验证,经验证该断层位置处煤层缺失,存在异常,矿方对设计巷道及时进行调整修改,规避了安全隐患。在巷道掘进至2010DF1断层位置时加强安全防范,在掘进时发现了落差2.5m的断层,验证了该断层的存在(图1)。2012年通过在黄陵一号煤矿八盘区进行的三维地震勘探,发现了在八盘区回风巷向北处小断层发育,并解释了走向一致的三条断层,2012DF3、2012DF4、2012DF5断层,其中2012DF3、2012DF4断层落差小于5m,2012DF5断层最大落差达10m。矿方根据地震解释成果在巷道的掘进过程中针对地震解释断层采取了有效的安全措施,成功的避免了风险,并验证了这些断层的存在。
2.2地震解释对煤矿建设的指导作用地震解释煤层发育对煤矿建设的指导作用:2011年对六、十盘区进行二维、三维地震勘探,其中三维地震勘探面积4.00km2,地震资料反应出该勘探区南部煤层反射波发育异常,表现为二号煤层反射波同相轴逐渐变弱且分叉,如图2所示为该异常区在时间剖面上的反映。从图中看反射波呈透镜体状,初步认为是由于煤层分叉合并造成的透镜体构造。该异常体的面积约0.077km2,位于1001进风顺槽北部300m处。在1001工作面实际生产中发现了该异常区域的存在,随后矿方对该区域进行了槽波勘探,勘探结果与地震解释基本一致。地震解释采空区对煤矿建设的指导作用:2013年对黄陵一号煤矿四号风井进行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三维地震勘探面积2.10km2。通过该次地震勘探,在勘探区东部边界附近发现一处采空区(见图3),地震解释采空区面积约为0.15km2,矿方根据地震解释成果利用超前探手段验证了该处采空区的存在,并确定该采空区是由于东部边界外小窑开采造成的采空区域,根据地震解释采空区位置,矿方及时调整了巷道掘进方向和施工方案,成功的规避了煤矿采空区灾害的发生,并在调整后的施工过程中进一步证实了地震解释采空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3地震勘探在黄陵矿区的发展回顾黄陵矿区的地震勘探历程,经历了二维弯线、二维直线以及三维地震勘探,在这个历程中,地震仪器在不断更新换代,资料采集、处理、解释方法在不断总结和优化,处理、解释软件在不断更新,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也在不断试验与应用。地震仪器的发展:2007年在二号煤矿进行地震勘探使用的仪器是德国产的24位summit高分辨率数字地震仪,到2009年在一号井进行三维地震勘探使用的是408XL高分辨数字地震仪,到2010年至今在黄陵矿区地震勘探使用的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地震仪428XL高分辨数字地震仪。资料采集及解释的状况:资料采集、处理、解释方法的优化料采集从二维弯线到二维直线最后发展为三维地震勘探,该观测系统从10线8炮制48道接收,CDP网格为10m×10m逐渐优化到10线10炮制80道接收,CDP网格为5m×5m。资料处理方法从常规的资料处理到高分辨率精细处理,针对黄陵复杂山区采取特殊的处理措施,使用噪音衰减技术、高频恢复技术、多道反褶积技术等。资料解释方法从常规方法到常规与新技术新方法结合的解释方法,构造解释从以时间剖面解释为主发展到时间剖面与相干体、方差体、振幅频率地震属性切片等多种地震属性相结合的方法,煤厚解释从以钻孔为主发展到波阻抗反演、属性技术与钻孔相结合的方法。处理解释软件:处理软件从单一的CGGPlus6300地震资料处理系统发展到现在多种处理软件结合的方式,有landmark公司的Promax处理系统(美国)、Grisys处理软件系统(中国)、Omega处理软件系统、GreenMountain绿山折射静校正处理软件系统等。解释软件从单一的GeoFram软件到多种软件结合,有JASON软件、VVA软件等。
3地震勘探在煤矿建设中的新认识
3.1小断层解释基于黄土塬煤矿采区的地震地质情况,通过系统试验发现边缘检测、倾角、方位角、曲率、倾角/方位分析等地震属性对断层异常反映比较敏感,不同程度上较直观的显示出目标层的断层分布,有利于小断层识别;相干体分析技术能更清晰的识别断层和其他地层特征,有助于断层和地层特征的精细解释。近年人们注意到断层对相位的稳定影响比较大,在断层附近相位谱变得不稳定,而无断层块段相位谱表现比较稳定或呈渐变特征,故应用相位调谐体频率切片比传统的相位属性能更加准确地识别和解释断层。
3.2煤厚解释地震相技术定性预测煤厚:地震相是地下沉积构造和特征的指示参数。地震相分类是一种属性分析和解释方法,其使用神经网络技术提取地震相。此方法生成的地震相图可将地震属性与地下地层构造相关联。可将地震相细分为小组或小类,各组或各类与一个或多个属性具有一定的相关程度。地震相分类图有助于描绘地震数据中的细微变化、增强地震同相轴的分析效果。波阻抗反演技术定量预测煤厚:由于黄陵二号矿工区内煤层厚度相对于地震分辨率来说太薄,从地震剖面上无法直接解释出煤层厚度,所以利用钻孔数据垂向分辨率高和地震数据横向分辨率好的特点,用钻孔数据结合地震数据进行了波阻抗反演,根据反演结果可知煤层的波阻抗明显低于围岩的波阻抗值,在波阻抗反演剖面上解释出煤层的顶底板,从而解释出煤层的厚度。
3.3瓦斯气预测对于煤层气/瓦斯富集区勘探来说,煤层气/瓦斯富集区通常和构造煤的发育有关。根据现有研究表明,构造煤和正常煤的最主要区别体现在它们的AVO属性参数上,各属性参数包括:截距、梯度、截距+梯度、截距-梯度、泊松比等等。正常煤层的泊松比较小,而构造煤层的泊松比较大。图4为黄陵二号矿二维D1线AVO梯度剖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梯度异常连续性差,并且强度变化大;这表明虽然煤层是连续,但是,煤层气(瓦斯)是局部富集的,煤层的渗透率是变化;梯度异常强度大的位置是煤层气(瓦斯)富集高渗区。
参考文献:
[1]蒋加钰,乔春生,刘永昌.黄土塬地震勘探方法攻关初见成效[A].复杂地表地区地震勘探实例[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2]刘伟,曹思远.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研究和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
[3]甘嫦华,喻岳钰.宽带约束反演技术在薄煤层厚度预测中的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10,7(11):524-527.
地震勘探方法范文6
关键词: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煤田勘探;应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4.05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并逐渐在煤炭行业中普及。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对地震勘探技术的研究,分析论证了勘探过程中的地质资料,处理了勘探过程中的采集问题。把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在煤田勘探中,有利于提高勘探的精度和准度。本文讲述了三维勘探技术的概念、应用的环节以及作业方法,旨在推动我国煤田勘探的发展。
1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概念
三维勘探技术涉及到学科种类众多,如物理学、计算机学等,三维勘探技术是在二维勘探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利用三维技术分析研究地震波信息,从而确定地质条件。三维勘探技术比二维勘探技术的优点更多,它所获得的空间数据比较大,信息点的密度比较高。二维勘探技术所采集的数据密度不够高,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准确对数据地点进行定位和甄别,影响了数据采集的质量。
2 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的环节
2.1 野外地震数据的采集
所谓野外地震数据采集就是指利用先进的地震勘探数据采集设备,对煤田以及周边进行地震数据收集。数据采集人员在进行地震勘探数据收集时要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因为只有保证采集到的数据的准确性,才能为以后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从而确保数据分析和准确的准确性,这是环环相扣的。在野外地震数据的采集过程中,要对勘探区域的钻孔地点进行弹药的预处理。处理过程如下,首先把弹药放在特定的位置,随后准确记录爆炸的位置和进行收集接收的位置。其次,还要记录在爆炸中产生的地震波折射数据。最后,要分析研究地震波折射数据,并据此得出煤田地质结构的相关信息,完成煤田勘探工作。
2.2 数据勘探作业的处理
煤田的三维地震勘探工程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比较强,涉及到多个学科。地震勘探的各个环节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同时每个环节都有其独立性,是在相对独立的方式下进行的。传统的地震勘探技术有着局限性,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勘探发展的需求。三维地震卡特技术相比于传统二维地震勘探技术而言,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能收集到数据空间和数据密度都比传统地震勘探技术获取的空间和密度都要大。数据勘探作业的处理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对收集到的地震波折射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处理。第一,就是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准确度检验,以此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第二,就是要在完成各个环节的工作后,根据波点的变动绘制出波点分布图。
2.3 地震资料的解释
解释就是利用地震运动学和动力学知识解释地震数据信息,这种技术是对地震、测井以及地质信息的综合运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收集到的数据包含了大量的地质信息,但主要是运动学信息和动力学信息。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收集的地震资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地质结构和矿物资源。一方面,要分析和处理采集到的地震数据信息,并对比其他图表,找出数据信息的特点,再依照分析研究后的数据情况得出地质结构特点,提高勘探结构的效率。另一方面,利用采集到的资料,对煤田中的各类矿物资源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根据记载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同时做好相关的记录报告工作。
2.4 勘探资料的处理
在煤田勘探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利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处理大量的图片和资源。现在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室内影像对资料底图的设计方式进行深加工,另一种是展现高程资料图片。在三维地震勘探的过程中,对地质图及叠加,常常采用资料底图的设计方式。该方式存在一定的优点,也存在一定的缺点。优点是这种方式能全面表现出煤田所在区域地形的高度差,缺点就是这种方式会存在底图形不好、准确度不高的问题。正是如此,所以要用室内影像对底图形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在地质结构比较复杂的煤炭底层和断层进行勘探作业时往往使用高程资料图片,这种处理方式可以将煤田较为复杂的地表图像转化为较为清晰的数字表达形式。这种表达方式可以更加准确的表现出煤田地质结构特征,提高资料处理的效率和便捷。
3 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作业方法的应用
3.1 合理控制煤田层小断面及起伏形态
在三维地震勘探时,根据三维地震勘探区域的地质特点,要将起伏形态中目的层的深度误差需要控制在1%以内,幅度范围尽量控制在5m 以外的小曲面内。这样才能确保煤田起伏状态勘探的精确度达到相关要求的标准,在85%以上,有效控制控制煤田层小断面及起伏形态。我国近年来在煤田勘探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通过勘探人员不断的实践和创新,现如今已经良好掌握了反射点的实际归位,但就现阶段的勘探精度而言,煤田勘探的精确度水平仍有待提高。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3m到5m的小范围煤田层断面进行勘探,精准度的平均值在50%左右,如果在地质情况更为复杂的地区进行勘探,那么煤田层的断面勘探精确度更低,在20%以下。
3.2 地震勘探相关煤层的厚度变化的研究
低速薄层是煤田油层的标准,在一定的范围内,地震波振幅谱和煤田反射振幅谱的一阶比值与煤层的厚度成正比。利用地震勘探技术获取煤层的厚度,只要保证钻孔的数量以及典型的比例系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简单和便捷。在进行煤层厚度勘探时,一般使用的方法有三种,分别为分析统计法、普矩法和反演直接法。其中,最常使用的是普矩法,这种方法的主要作用就是用在继发性的削弱非均匀盖层上,并在特定条件下会对煤田层的横向变化产生影响。
3.3 对采集陷落柱的范围
采集陷落柱属于煤田的表面构造,附属于非变动构造堆积的破碎岩块。采集陷落柱出现的原因是,高速层在向低速层进行转变的过程中发生了时间延迟。对于采集陷落柱坍陷深度以及几何变形,可以利用三维勘探技术的地震构件图的时间剖面进行适当的推算,以此来实现提高勘探数据精度的目标,使其性能提高80%以上。在地质雷达、煤田勘探等方面,我国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采用透坑方式。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已经在我国煤田勘探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正在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 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数据的处理措施
使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进行煤田勘探后的数据处理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如信噪比,一旦勘探时的背景噪音较大,就会影响三维地震勘探激发的层位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单炮声波与面波,致使被测层面数据不够准确。特别是在干扰因素较为强烈的时候,勘探数据会存在很大的偏差,这种情况一般要重新进行数据采集。在进行三维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时,需要注意下述几个方面。第一,要进行静校正。这主要因为在勘探地势起伏变化较大的地区时,低速带速度变化会变得剧烈,需要校正的量就会增多。而静校正是其中较为关键的环节,结合传统的自动统计剩余静校正技术,运用修正软件将地表高差和低速带的影响降到最小;第二,是去除干扰波。干扰波有两种类型,分别为面波和声波。去除干扰波一般都是先压制低频,同时采用高频随机干扰。压制低频干扰一般都会选用内切滤波法,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压制低频面波,提高资料的信噪比,减少对信号的损害;第三,进行地表一致性处理。
5 总结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目前来说最为先进的地震勘探技术,在地震勘探的各个环节都有应用。在使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进行煤田勘探时,需要严格控制勘探过程,保证数据分析的准确性。我国煤田勘探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推动我们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国荣.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田勘探中的应用分析[J].甘肃科技,2014,30(2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