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医学工程综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医学工程综述范文1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Dialysis and Artificial Organs
主管单位:天津市教委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天津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5-0809
国内刊号:12-1219/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生物医学工程综述范文2
《医学仪器》是一门内容丰富的专业课程,目前有限的教学课时使得教学内容过于单薄,但如果为了适应教学目标,盲目增加课程内容,扩大教学覆盖面积,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知识面广而不深,专业基础不牢,非常不利于后期深造。如果过重专注基础内容,没有涉及医疗单位已广泛使用的新设备,则知识体系过于陈旧、与实际应用脱节,学生第一任职的适应能力薄弱。这就对课程内容的优化选择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做到去粗取精、重点突出、前后融合。
同时,根据发达国家生物医学工程教育取得成功的共同经验之一,就是既重视学生的理论基础,又重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这样才能培养起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并发展想象力。因此,实验教学应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学习现代医学设备的设计方法和思路、训练学生实际动手和科研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却应区别于其后的综合实验和毕业设计。此外,现代医学仪器是当代高新技术与生物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它必须通过产业化走出实验室实现为医学服务的目的。而产业化进程中的设计、开发、生产、管理、销售、售后等环节都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提出不同的知识需求。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对国内医疗设备研况和产业现状的介绍,将成为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复合型《医学仪器》课程教学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以实现应用型和研究型的综合性人才为教学目标,引入复合型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式和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1优化和扩展的教学内容
为了符合医学仪器产业化对人才的需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做到优化与扩展结合,既要保证典型仪器的覆盖,同时突出新设备新技术。教学组摒弃传统的分类方式,根据临床应用将理论内容分为七大类,分别是生理信号检测仪器、监护仪器、光学仪器、临床检验仪器、植入式仪器、公共医疗仪器及医学仪器的安全性。其中生理信号检测仪器集中介绍无创血压测量、无创血流测量,而以往的心电、脑电测量因与前期《生物医学电子学》课程的内容重复,则归并至监护仪器讲解;监护仪器详细讲解多生理参数床旁监护仪的基础上,介绍手术监护、麻醉监护和胎儿监护设备;光学仪器属于新扩展内容,侧重于临床大量使用的医用内窥镜、验光仪以及激光治疗仪;临床检验仪器覆盖常规生化检查,包括生化分析仪、光度计、色谱仪、血糖仪和尿液分析仪;植入式仪器仅学习心脏起搏器;公共医疗仪器也属于扩展内容,选择了呼吸机、麻醉机、血液透析仪、医用高频电刀和各类手术器械等病房、ICU、手术室标配设备及耗材进行介绍。
2模块化互动式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内容进行模块化教学,每个模块独立讲授一类仪器,相互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使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即课前准备教学“三大件”:讲义、教案、多媒体幻灯,课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其中讲义作为教材的补充,内容来源于国外教材的翻译、最新文献的总结,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进行补充修改。讲义的使用有助于教师实现个性化教学、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且能够及时增加本学科发展动态、国内外重大研究成果。这样不断追踪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积极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全方位地认识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和重要性。而互动式教学则是教员就教学内容向学生提问,引起学生主动思考,或者学生随时就疑问向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难点重点内容,从而变“灌输式”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有助于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提问或发表观点。在这样的教学氛围里,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
3专业领域的专题讲座
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应用,医疗设备领域发展日新月异,与医学仪器相关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不断细化。为了适应这种需求,教学组利用各种资源组织开展了设备研发、临床管理、仪器安全评估与认证、市场和业界动态四大类专题讲座,讲授者来自科研院所、三级甲等医院设备科、医疗器械认证公司、外资医疗器械公司等。讲座分为两段进行,第一段约30分钟为讲授,第二段约20分钟的提问与讨论。通过讲座与对话,不但使学生接触了前沿动态、开阔视野,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目的、树立学习目标、调动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这一教学方式充实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实践知识带入课堂,真正做到学习需求与教学内容相联系,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4项目式的课后作业
以往课后作业的内容习惯于采用教材附带的习题,其设计多偏向于单个知识点的练习和复习,但由于《医学仪器》课程自身侧重于使学生掌握医学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思想和工程实践能力,因此教学组自2004年开始就对课后作业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确定了以项目为导向的综合性课后作业。作业的实质就是在人体体温、心电、血压、呼吸、心音、脉搏等生理信号中任选一种作为测量目标,撰写综述回顾测量方法、设计电路、仿真验证并完成设计报告。测量目标选择是提出问题的过程,即被测信号的特点是什么、信号处理的要求是什么、输出结果的形式是什么、测量电路的技术指标是什么;撰写综述则是形成设计思路的过程,通过复习课程内容、查阅相关参考文献,整理归纳资料,进而确定设计方案,并由教员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核准;方案的实现采用Protues软件进行电路图的绘制和仿真验证,一般包括生理信号的滤波放大、处理、隔离和输出等功能;最后以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这种形式的作业在鼓励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又练习了科研论文及设计方案的写作,并且在课程体系中也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后续“综合实验”课程中将依据此方案进行电路安装和调试。
5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实践教学
实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研究型实验课越加受到重视,这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医学仪器》开设研究型实验所需的硬件平台价格昂贵,因此我们另辟蹊径,选择利用虚拟仪器技术设计研究型实验,不仅达成教学目标,又补充了仪器设计的新方法。实验主要内容为在MIT-BIH心率异常数据库中任选一种病理状态的ECG数据,编写Lab-VIEW程序完成数据的读取显示,利用信号处理方法提取心电波形的特征参数,以此为据实现判断异常ECG的方法。实验分组进行,每组选出负责人并分析任务、提出解决方案、落实分工、撰写任务书,由教师核准后开始实验。实施过程中教师全程参与,认真论证实验方案、给予适当指导的同时,对实验各环节出现的问题同学生展开积极讨论,并随时督促实验进度。最后按分组进行现场考核,结合实验报告给予总评。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复合型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意义
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应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满足实际工作需求为主线,教学组多次参加学院组织的毕业生交流讨论会以及与用人单位的座谈会,逐渐总结出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是影响未来工作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方式的改革均着眼于培养三种能力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适应能力的培养
这里的适应能力指学生毕业后的适应工作的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完成转换角色、融入工作和团队的基础。为此,利用涉及工作各个方面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形成对工作的初步了解,并在讨论中帮助学生对职业设计形成正确认识。同时,在实验教学中利用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促进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形成。
2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已经成为人才综合素质的核心组件,表现为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利用项目式的课后作业和开放式的实验教学,让学生更多地参与仪器的系统设计与开发工作,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灵活应用所学的技术方法加以解决,有效地强化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3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目前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教学中有机地融合科学研究的训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为此,在实践教学中加入了综述和实验报告的撰写、文献资料的查阅学习、系统设计的独立完成,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和研究方法的训练。
结论
生物医学工程综述范文3
译坛盛事千秋伟业——记首届清华—亚太地区翻译与跨文化论坛
面向21世纪的中美商务合作论坛
首届西湖国际儿科论坛
燃烧副产物及健康影响
微电子与等离子体技术的基础及应用研究
国际智能电网理论研究和应用
安全探测与信息技术
农业与食品检测用纳米技术与生物传感器研究
肿瘤发病分子机制联合研究
绿色超级作物的分子育种
北京化工大学与忠南国立大学双边学术研讨会
美国研究联络会第7次年会
第4届IEEE生物信息与生物医学工程国际会议
2010发育与疾病国际研讨会
第3届古桥研究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3届计算智能与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0国际信号、系统和电子会议
第6届无线通信、网络技术及移动计算国际会议
澳大利亚的华文教育
专门用途英语在亚洲
美国犹他大学的学生事务工作
地球关键区界面反应:分子水平环境土壤科学
中日学者共探信息技术
量子物质科技正在成为新世纪重要前沿
大规模跨媒体数据挖掘与检索
裂纹路径研究新技术新方法
产品创新管理研究进展
产业集聚理论与区域协调发展
2009年数字制造国际学术会议述评
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国际会议综述
工业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亚洲博士生创新研讨
核酸和糖化学生物学的研究热点和最新进展
岩土环境修复与可持续发展
移民与专业文凭互认
e社会传播:创新、合作与责任
信息保障与安全热点技术
无网格、粒子类和扩展有限元方法国际学术会议
第7届杭州植物病理与生物技术国际研讨会
法律、语言与全球公民权利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行政国家的重塑
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
中美经贸关系——问题与前景
历史上的中国出版与东亚文化交流
住房保障与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08美国岩石力学会议及学术访问
美国大学考察报告
概率统计的现状与未来
基础、临床与公共卫生需携手共进
工程塑性力学及应用进展
智能机器人与应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分子影像前沿研究与应用
专利信息管理和检索的最佳实践
2008年国际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及应用计算大会
国际管理科学学会2008年会
生物医学工程综述范文4
[关键词] 心动过速;室上性;胺碘酮;普罗帕酮;老年;肿瘤;
[中图分类号] r541.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c)-0075-03
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包括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症状取决于心室率、潜在心脏疾病、室上速的持续时间、患者的自我感觉[1]。老年肿瘤患者因手术应激、疼痛、尿管、胃管刺激等因素影响易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该群体大多耐受能力下降,svt发生时往往症状较重,常伴有血流动力学改变,有潜在致命风险,故临床上对老年肿瘤患者svt的发作应积极治疗,快速终止其发作。本研究对采用机械刺激兴奋迷走神经无效后患者分别静脉注射胺碘酮、普罗帕酮终止svt,若无效再采取两组间药物互相联合,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7月~2012年7月在本院门诊或住院svt发作的老年肿瘤患者,将无法通过机械刺激终止并已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史共56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普罗帕酮组,分别进行胺碘酮、普罗帕酮静脉注射治疗,若单一用药无效,则两组间药物互相联合静脉注射。胺碘酮组共32例,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60~82(69±8)岁;普罗帕酮组共24例,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63~85(70±11)岁。病例入选标准:年龄≥60岁,未长期规律口服抗心律失常药且已确诊的svt老年肿瘤患者,同时除外下列疾病: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和室内传导障碍者;甲状腺功能异常;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未控制的严重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qt间期大于0.5 s[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压、心室率、室上性心动过速分类、原发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2.2 心率、血压变化 胺碘酮、普罗帕酮治疗后对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影响
具体见表2。
2.3 不良反应
胺碘酮组窦性心动过缓2例,静脉炎1例;普罗帕酮组窦性心动过缓1例,偶发室性期前收缩1例。两组不良反应停药后均可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联合用药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1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低血压状态1例,停药后未予处理,自行恢复。
3 讨论
svt根治的方法为射频消融术,大多数老年肿瘤患者无法接受,但该患病群体对室上性心动过速耐受性差,对机械刺激兴奋迷走神经仍无法终止的患者必须选择一种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及时终止svt。
胺碘酮是ⅲ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作为多通道阻滞剂,除阻滞ⅰkr、ⅰks、ⅰkur、背景钾流(ⅰkl)外,也阻滞ⅰna、ⅰca-l,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复极时间,延长有效不应期,在目前临床广泛应用于各种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不足之处是心外副作用较多,主要是肺毒性和甲状腺功能异常,外周静脉给药时易发生静脉炎,可能与其分子中含碘有关[3,5]。本研究中胺碘酮转变svt有效率为78.1%,治疗的有效率与普罗帕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首次使用时剂量易于掌握,使用安全,尤其适合于急症时应用。因本研究对观察对象的入选标准,且累计用量少,观察时间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普罗帕酮是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通过阻滞心肌细胞快na+
通道的开放,减慢心肌传导,有效地终止钠通道依赖的折返[6],但与开放和失活状态的通道亲和力大,因此呈使用依赖性。本研究中其治疗svt有效率为79.2%,结果显示其对于本研究入选的正常心功能老年肿瘤患者安全有效,但对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尤其对缺血心肌敏感,易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7]。
对两组患者单一用药无效后,再采取两组间互相联合用药治疗,可进一步提高疗效,总有效率达98.2%,而且并未监测到严重不良反应,显示两种药物联合安全有效。但本研究局限于已排除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且治疗后观察时间短,对患者远期疗效和预后影响未知。在临床应用中处理svt时根据患者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史、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等有选择地应用胺碘酮、普罗帕酮,必要时两种药物联合可以安全有效地控制老年肿瘤患者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作。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分会,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5,19(13):22.
[2] 徐庭山.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及应用[j]. 医学综述,2009,15(14):17.
[3]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工作组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2008)[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8,2(5):117.
[4] 李娟. 盐酸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速的注射方法改进探索[j].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5):36.
[5] 武云涛,陈艳梅,姚依群. 胺碘酮致甲状腺功能减退10例分析[j]. 人民军医,2009,12(11):19.
[6] 杨志光,,吕彩霞,等. 普罗帕酮与毛花甙c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2):122-123.
生物医学工程综述范文5
关键词: 步态研究 研究方法 正常步态 不正常步态 应用
人出生后大约12―15个月就开始独立行走。此后一生中,步行成为人体活动最基本的方式之一,人的步行姿态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人体所处生物学因素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体现。步态分析是对人体步行从运动学、动力学、肌肉工作特征及其运动控制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研究者们通过对步行姿态(步态)的研究,对人的行走功能进行评定、对疾病的恢复效果进行评价、对不正常步态进行矫正、对行走辅助功能提供参考。步态研究已经成为生物力学及医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外学者们对此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步态研究的方法、研究进展等方面作综述,希望为以后步态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步态研究的方法的发展
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步态研究的方法在不断更新。从原始的肉眼观察、简单工具测量到应用数码摄像技术、计算机模拟,到目前最为先进的步态系统研究方法。方法的更新和进步使步态研究更加准确和丰富,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1肉眼观察法
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webers兄弟首先发表了对人体的基本位移形式―步行的研究。由于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他们采用了观察法,通过素描及绘画的方法对步态进行了描述[1]。这也是较早对人体步态的研究之一。很显然,这种方法的精确性差,而且仅能够粗略地描述人体的步态。所以,这种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再为人们所采用。但是,他们的研究方法引发了人们对步态研究的无穷探索。
1.2走纸法[2]
走纸法是一种较为古老的步态研究方法。它是通过对测试者所走过的足迹进行测量,借助简单的工具进行步态分析的方法。这种研究法所能得到的参数很少,而且测试的工作量较大,且因为测量工具问题误差较大。至今,这种方法逐渐被淘汰。从研究方法学来说,这种方法是人类利用测量工具研究步态的开始。
1.3摄影摄像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利用性能较高的摄影摄像技术分析人体步态。使用两到三台互相垂直的摄像机对人体正常步行进行拍摄。然后利用计算机分析系统对步态参数进行测定。这种方法的精确度较高,参数分析的范围比以往任何方法都要大。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得到步态的时间、空间、时间―空间参数,包括人体步行时的重心曲线,肢体各关节的运动曲线等。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对人体步行的稳定性、协调性、节奏性、对称性进行评价,从而为疾病恢复、步态矫正、假肢研制等提供重要的参考。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反馈速度慢,以及对一些力学参数的测定无能为力等。所以目前研究者主要用摄影摄像法与三维测力台配合使用,使研究更加全面,更加有说服力。
1.4三维测力台法
这种方法是让测试者在测力台上按测试要求正常步行,测力台的内部的电阻受压后,应变片因拉伸或压缩而产生电阻的电信号变化,通过放大后进入连接的计算机处理[3]。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获得步态的力学参数,如足底压力分布、空间各方向的分力、与地面的支撑反作用力等。通过这些参数,我们可以对行走的稳定性、对称性等进行评价。目前这一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典型的有kistler测力台和AMFI测力台。测力台所得力学参数与数码影像分析所得的时空参数相结合,综合人体相关生理知识,我们已经能够对步态进行较为精确的描述。
1.5步态分析系统法
它由计算机、测力板和测角仪组成,利用随身携带的单片机,记录由测角仪测得的关节角度信号,并由与测力板以及安装在步行道上的压力开关相连的光电装置,控制单片机和测力板的同步周期采样,测试完毕后,用串行通讯方法将单片机的采样信号输入计算机处理,而整个步行采用无电线连接测试,并针对以往简易步态测试装置不能确定人置的不足,建立了能确定着地足位置的积分方程,再利用测角仪测得的关节角度信号和用多刚体力学建立的人体步行运动学、动力学程序,使得它像各种先进的红外步态分析系统一样,计算出步行的各种能量变化、人体行走位置、关节受力和肌肉力矩等。我国也开展了各种简易步态分析系统的研究,较有代表性的工作有:微机化步态分析系统[4]和靴式步态分析系统[5]。
2.步态研究的进展及对人类健康所作的贡献
2.1对不正常步态的研究及对人类健康的贡献
所谓不正常步,即步态特征的变化超出正常范围。whittle(1996)列出四点被视为不能正常行走的特点,一是两腿不能交替支持人体重量,二是在单腿支撑时不能静力性或动力性保持平衡,三是摆动腿不能前摆到一位置上从而变为支撑的作用,四是力量不足以令下肢移动的同时带动上肢。异常步态有时很明显仅凭肉眼观察就可看出,而有时必须通过实验仪器才可以得出步态异常。
近年来,以步态分析的方法来评估及治疗肌肉骨骼和神经方面的研究发展迅速,并由此进一步推动了对不正常步态的深入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很多,如刘永斌[6]等人对三截一瘫残疾者进行步态测试,以反映人体行走姿态变化时间历程的周期、时相及反映支撑反力的三维离曲线为基础,用特征函数的基本概念进行归类组合,提出5个相应的经验公式,以此对三截一瘫患者的行走功能进行评定。Rozendal[7]等通过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提供三维平面的地面与反力的向量图,绘出偏瘫病人足―地接触力的向量环,可以发现健侧和患侧下肢的力量环和形态明显不同,借此可客观评定步态异常机理。Granataetal.(2000)[8]通过步态分析,研究延长肌腱的治疗方法对儿童脑瘫病人的影响,等等。除此以外,临床步态实验室也在不断增加。对于不正常步态的研究,可以帮助早期偏瘫、脑瘫等功能性疾病的诊断,还可以通过矫正促进疾病的恢复。医学界正在越来越多地应用步态研究成果为人类健康服务。
2.2对正常步态的研究及应用
一个正常的步态周期,通常由脚跟着地开始,至同侧脚跟再次着地为止,包括支撑和摆动阶段[9]。对正常步态的研究主要是从步态的时间、空间、时―空、力学等参数入手研究各年龄段、各类不同职业的群体、不同形体特征的步态差异,对人类的步行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于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的步态。而对于成年人特别是与步态与运动能力的关系的研究较少。如Hills and parker(1991)[10]研究表明身高与步幅显著相关。Mann and hagg(1980)研究表明,正常儿童以自然步速行走,支撑时间是整个步行周期的62%,且支撑时间似乎并不随年龄而变化。只有在步行节奏改变时,如跑或快速步行时变化才比较明显,其他学者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点。另外,granata,abel,anddamiano(2000)[11]对下肢关节角度和关节角速度的变化做了研究,指出步行时关节角度的大小是与肌肉的活动和发力是相关的。北京体育大学赵芳、周兴龙等(1996)[12]分析139名普通中老年人在正常步行下的步态,其目的是研究从中年到老年这一衰老过程步态指标的变化,希望能将步态指标作为中老年人体质衰老的评价标准。另外,一些学者对肥胖儿童、长期负重、高跟鞋等对步态的影响也做了一些研究。这些研究对于人体步态矫形,塑造人的形体美,以及利用人体步态参数为肢体残疾者制作合适的假肢,促进青少年形体的健康发展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不足的是对健康成年人步态与身体功能、步态与人体运动功能关系的研究还较少,相信随着研究手段的日益完善,这方面会取得较大的进步。
3.讨论
3.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步态研究的方法也日益完善。从原始的观察法、走纸法等发展到准确全面的影像技术、测力台技术和步态测试系统。国内外很多学者仍然在努力尝试研究更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并且陆续有报导。另外,因应医学上对病态步态分析应用的要求,临床步态实验室不断增加,并且朝向实用性、准确性、系统性、低成本方向发展。
3.2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步态研究也在不断深入,通过对正常步态从时间、空间、时间―空间、力学等参数的测定,对人体正常行走的规律及不同人群的步态特征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对一些特殊形体如肥胖、长期负重及等人群的步态也开始研究。这些研究对评价人体行走功能、矫正不正常步态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病态步态方面的研究如“三截一瘫”者步态,为科学诊断及恢复治疗、恢复评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不足的是,对步态与运动功能的关系,健康成年人步态与身体功能的关系等的研究还较少,希望这方面能够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郑秀瑗等.现代运动生物力学.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404-405.
[2]陆明钢等.步态参数的测定.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4:87-91.
[3]张潇等.运用三维测力台系统对正常人步态的分析.医用生物力学,1996.,4:211-215.
[4]徐乃明等.微机化步态分析系统的研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90,9,(1):13-207.
[5]门洪学等.靴式步态分析系统的研制与应用.等.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91,10,(3):142-148.
[6]刘永斌等.行走功能定量评定方法研究.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6,4,154.
[7]Rozendal RH,et al.Arch Phys Med Rehabil,1987,68:763.
[8]Granata,K.p.,Abel,M.F,Damiano,DL.Joint angular velocity in spastic gait and the influence of muscle-tendon lengthening.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2000,82,(2).174-186.
[9]吴剑,等.人体行走时步态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3:305-309.
[10]Hills,A,p.parker,A.W.Locomotor characteristics of obese children.Child:Care,Health and Development,1991.18:29-34.
生物医学工程综述范文6
【关键词】医学;计算机;应用研究
1.计算机在医学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1.1 计算机辅助诊断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是应用各种先进的医学成像设备对疾病进行观察并作出辅助诊断,它使临床医生对病人病变内部部位更直接、更清晰的观察与分析,使得临床医生对疾病的确诊率大大地提高。利用计算机技术产生的医学三维图像可直接应用于放射学、放射肿瘤学、心脏病学等科室,现代医学关于图像上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我们看到的关于心脏的图片都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完成的。传统心脏病诊断方法医生根据患者病史、病状、检查结果,并用所学病理知识和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诊断结果。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避免人为和主观因素,得到更为准确和客观的心诊断结果,神经网络技术在这方面的应用体现出医学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医学图像可视化技术在重建三维图像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体数据中的复杂结构。在临床诊断和医学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也逐渐趋于成熟。在医学诊断、临床治疗及医学教学和手术模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上述事实证明通过计算机辅助诊断提供优势方案,使治疗更加安全可靠。
1.2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药物成分的测定
新药品得研发和上市,必须通过实验来探求药物的毒害性和致死量,评估药物对人类的影响。一般地评价药物毒性以动物为准,借此确定对人类的影响。而利用计算机进行药物的最大给药量、固定剂量、半数致死量的测定可以有效的减少实验的时间和费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3 计算机在远程医疗技术的应用
远程医疗的推广,使距离较远地区的专家能对疾病进行实时沟通,有助于交流思病情,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都有着重要重用。
2.计算机技术对医学临床多个领域的促进作用
2.1 随着计算机在医院的普及,我们现在可以在网上进行挂号,并且我们可以预约一些专家看病。这都需要各部门快速协作来完成,所以离开计算机就不可能快速完成这些任务。医院的各个部门的联系及医生信息的统计都需要计算机参与。利用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是使得医生和计算机工作者、科研单位、病人相结合,大大简化了医院行政管理的办事流程,同时解决了部分病人看病难,住院难,提高工作效率,也使得医院的各种资源能够得到最大最有效的利用。
2.2 利用计算机医学信息检索系统可以使得医生和科研人员在现有数据库中通过关键词等条件即可迅速查找出所需文献资料,并对检索效果进行评价。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方便的完成查阅医学资料和下载书籍。通过实时视频的电视电话会议就可以完成相互交流。
2.3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可以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医学知识库和检索医学文献;教师也能够把医学中抽象的医学问题以形象化、生动化的发式展现给学生。通过计算机实时沟通学习,有助于快速掌握海量医学信息,深化医学计算机教学改革。
3.计算机在医学数据挖掘上的应用
3.1 医疗机构的服务要求在不断提高,质量效率问题也越来越被重视。医疗质量的核心是数据、标准、计划.这些都可以用不同的数据指标来衡量。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发现新的指数规律,检验其有效性,并提炼调整质量方案。通过数据库中已有数据对疾病风险模型进行评估,可以找出规律,服务于临床决策。
3.2 数据挖掘在生物医学方面应用广泛。人类24对染色体的基因测序已经全部完成,标志着人类基因研究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数据挖掘可以完成异构、分布式基因数据库的语义集成,用关联规则分析同时出现的基因序列,用途经分析发现在疾病不同阶段的致病基因,这使人们对疾病的发病机制有了深入理解。
4.结语
计算机在现代医学上的设备操作、图像应用、信息管理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领域学习计算机技术意义重大。相信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会引领医学加快脚步,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刘晓平.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进展[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2]余鸣.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3]吴旭光,王新民.计算机仿真技术与应用[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4]杨小庆,陈俭,勒激扬,等.医学影像专业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应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0,9(6):279.
[5]周永进,王应泉.冠心病的介入诊断CAI课件[M].北京人民电子音像出版社,2002,101.
[6]潘新华,郭光友,谭珂,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军医进修学报,2000,21(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