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气象灾害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气象灾害特点

气象灾害特点范文1

结合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实际需求,从构建气象灾害防御应急组织体系、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灾情调查机制、提升气象灾害应急知识普及和应急响应能力、建设气象灾害应急基础设施等4个方面探讨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标准,为今后提升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开展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标准

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是指通过当地气象部门和地方应急管理部门认证,具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意识,能自动自发进行灾前、灾中到灾后各项灾害防御工作,能降低气象灾害发生的机会、承受气象灾害的冲击和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1-2]。目前,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需要开展到乡(镇)、村(社区)或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乡镇建设规范》,其内容只对乡(镇)的认证标准进行了规范,没有对村(社区)或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认证标准进行规范,缺乏全面性和统一性。作者结合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实际需求,通过近年来开展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就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标准进行了探讨,为今后开展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提供借鉴。

1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主要内容

1.1构建气象灾害防御应急组织体系

1.1.1成立气象灾害防御领导机构各乡(镇)、村(社区)或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成立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由各乡(镇)、村(社区)或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形成统一领导、综合协调的气象灾害防御应急组织领导机构。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应负责所辖区域或单位日常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安排部署、应急预案的修编演练、应急预案启动后的指挥协调与组织实施、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编制与实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监督评估,负责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和气象联络员的任用、培训和队伍建设和管理。

1.1.2建立气象信息员队伍乡(镇)有1名或以上的气象协理员,村(社区)有1名或以上的气象信息员,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有1名或以上的气象联络员。气象信息员的相关信息应报当地气象部门备案,并定期接受当地气象部门组织开展的培训,在开展工作时应及时填写工作日志。气象信息员应承担主动接收和主动分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工作,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农业气象知识传播工作,气象灾情收集和气象服务需求反馈工作和开展农村防雷的组织宣传工作。

1.1.3成立气象信息服务站(点)乡(镇)应成立气象信息服务站,日常管理应由气象协理员负责,村(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成立气象信息服务点,日常管理应由气象信息员或联络员兼任,负责预警信息的接收和传播等工作。各级气象信息服务站(点)应有固定的工作场所,配备计算机、打印机、宽带网络等设施。各级气象信息服务站(点)应明确工作职责,制订相应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流程。建立包含图片和文字的规范、齐全的气象防灾减灾档案,《气象协理员(信息员)服务手册》填写及时认真,记录规范清晰。

1.1.4编制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乡(镇)应制定、修订、完善当地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气象灾害分灾种应急预案,并在县级气象主管部门备案。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预防与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措施和保障措施等内容。各村(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当根据当地气象灾害发生特点,编制气象灾害防御预案或应急行动计划,并在其所在乡(镇)备案。预案应明确重大气象灾害发生时组织领导、负责人员联系方式、危旧房等风险隐患点分布、需转移安置的特殊人员、紧急转移路线、避灾点。各乡(镇)、村(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根据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采取应急措施。

1.2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灾情调查机制

1.2.1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隐患调查各乡(镇)、村(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对本辖区或单位的主要气象灾害进行隐患排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应针对各乡(镇)、村(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辖区内自然环境开展气象灾害的隐患调查,特别是对陡坡、洼地等特殊地理环境,泥石流多发地带、河流和密集住宅区等危险地区的隐患调查。应针对各乡(镇)、村(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辖区内社会环境开展气象灾害的隐患调查,特别是老弱妇孺、儿童、身心障碍者等灾害弱势民众情况,建造年代久远、结构危险房舍等老旧建筑物情况,桥梁、堤防、学校、医院、厂矿、人口密集的街区等重要设施情况。

1.2.2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地图各乡(镇)、村(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协助气象部门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地图,地图中标明可能发生灾害的地点、灾害影响的范围、可能被影响的重要设施与建筑物、相对较安全的区域、紧急转移路线、防灾减灾资源等信息。

1.2.3建立气象灾情调查和上报机制各乡(镇)、村(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气象信息员应承担气象灾害收集上报工作,收集当地民众对气象信息服务的需求,并定期向当地政府和当地气象部门反馈;及时组织上报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

1.2.4设立气象灾害危险区警示牌在气象灾害易发区域,应设立气象灾害警示牌。警示牌应清楚标明气象灾害类型、临灾转移路线图、气象灾害常规防御指南等信息。

1.3提升气象灾害应急知识普及和应急响应能力

1.3.1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各乡(镇)、村(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计划,利用广播、宣传栏、橱窗、提示牌、电子显示屏等设施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宣传本地主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标准和防御指南,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避险自救技能,每年组织的气象科普宣传活动不少于1次。各乡(镇)、村(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气象灾害防御分管领导和气象协理员、信息员、联络员应积极参加由县级气象主管机构组织的气象防灾减灾业务培训。

1.3.2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技能培训各乡(镇)、村(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结合本区域内气象灾害特点,联合水利、国土、农业、安监等部门开展气象灾害、科普知识、防御指南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响应能力。

1.3.3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各乡(镇)、村(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每年在气象灾害易发季节到来之前应当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演练项目包括组织指挥、灾害预警及信息传递、灾害自救和互救逃生、转移安置、灾情上报等。

1.3.4发放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各乡(镇)、村(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结合本区域内气象灾害特点,协助县级气象主管机构制作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并向本区域内公众发放。

1.4建设气象灾害应急基础设施

1.4.1建设气象灾害监测设施乡(镇)应建设1套4要素以上自动气象站,在气象灾害频发且易造成巨大损失的社区(村)或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建设1套4要素以上自动气象站。

1.4.2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双向传递机制各乡(镇)、村(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有能及时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硬件设备,如手机、声讯电话、电子显示屏、广播等设备。各乡(镇)、村(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有能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硬件设备,如电脑、农村广播、大喇叭、电子显示屏、手机、声讯电话等设备。各乡(镇)、村(社区)的预警信息应能送达到农村的每一个地区。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预警信息应能送达到单位职工。

1.4.3建设并完善避难场所功能针对本区域内易发气象灾害类别和周围需避难人员数量,通过新建、加固和确认等方式,建立气象灾害应急避难场所,明确避难场所位置、可安置人数、管理人员等信息。在避难场所以及附近的关键路口等,设置醒目的安全应急标志或指示牌,引导居民快速找到避难场所。

1.4.4储备必要的气象灾害应急减灾物资各乡(镇)、村(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储备必要的应急减灾物资,包括基本救援工具(如铁锹、担架等)、通讯设备(如喇叭、对讲机等)、照明工具(如手电筒、应急灯等)、应急药品和生活类物资(如棉衣被、食品、饮用水等)。

2小结与讨论

结合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实际需求,在构建气象灾害防御应急组织体系、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灾情调查机制、提升气象灾害应急知识普及和应急响应能力、建设气象灾害应急基础设施等4个方面探讨了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标准,为今后提升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开展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肖清华,秦涛,李树军,等.突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的经验和体会[J].山东气象,2012,32(1):67-69.

气象灾害特点范文2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农作物产量影响

Abstract:this paper documents according to our country current main crop yield and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stricken area a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are related, species distribution, the main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 in the area, the 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ystem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e results of surface: the current agriculture the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re drought, flood and drought, freezing disaster in three, and the three kind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re a growing trend. Drought is the most serious one in China'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disaster area and the other two were larger than. At the same time, the effects of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 on crop yields.

keyword:influence of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crop yield

中图分类号:[S1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农业气象灾害一般都是指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不利的天气或者异常的气候直接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及其危害是由气候异常和农业对象以及气象危害发生的地区、季节等多方面决定的。掌握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特点及其规律,这对与防范气象灾害的发生,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避免或者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农业增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要想十分正确的掌握和预报气象灾害的发生时间和强度是很难的,在农业生产上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也是有限的,当年的气候条件直接决定了当年农作物的产量。不同区域作物产量的变化基本上是和历年来该区域的受灾情况是相一致的,主要农作物减产的年份和各种气象灾害的发生情况是相符合的。由于我国目前最主要的企业气象灾害是干旱、旱涝、冻害三种,本文就从这三种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来进行分析。

一、 农村气象灾害简单描述

1.1农业干旱

农业干旱和气象干旱和水文气象干旱有着很大的不同。气象干旱是由降水和蒸发的收支不平衡造成的异常水分短缺的现象。农业干旱是由外界的环境因素导致农作物体内水分失去平衡,从而出现水分缺乏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严重的会导致农作物绝收。农业干旱一般都涉及到土壤、作物、大气和人类对资源的利用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且与社会经济关系密切相关联。我国大部分地区旱灾普遍的比较的严重,干旱缺水对农作物的产量所带来的影响和旱涝、冻害相比更加的严重,是目前制约我国农业稳步快速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加大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力度,并且对灌溉技术进行了改进,使得旱灾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抗旱能力各区域之间的差异都比较的大,加上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等各方面的原因,直接导致了我国水资源的缺乏,使得干旱成为了制约农作物产量产量的主要那也气象灾害,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1.2农业洪涝

农业洪涝, 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其影响是综合的,还会危及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等。我国大部地区的年降水量都集中在夏季,年际变化比较明显,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另一重要气象灾害。

1.3农业冷冻害

农业冷冻害主要包括低温冷害和冻害两种,而冻害又包括霜冻害和寒潮冻害。低温冻害主要是指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因为气温偏低,而影响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生殖的,从而导致农作物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冻害一般都是在农作物越冬期间,在温度低于0摄氏度的环境下,农作物的原生质受到了一定的破坏,直接导致农作物的植株受损或者死亡的现象。冻害包括霜冻害和寒潮冻害,一般都是发生在秋、冬、春三季,冷害一般都发生在春、夏。秋三季。由于不同区域内的农作物品种都是不一样的,在农作物某个发育期间对温度条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冷冻对农作物的危害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也有着不同的灾害名称,如在春季华南地区的低温冷害可以称之为到春寒;秋季华南晚稻抽穂扬花期间的低温冷害称为寒露风。

二、 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的影响分析

农业生产除了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还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收到天气影响较大。气象灾害能够直接影响到产业的产生。比如在冬天容易出现冻害,这对寒带地区和温带地区的农作物影响就不是很明显,但是对于那些热带和亚热地的农作物带来的损失就比较严重了,所以,当在季节性灾害天气出现的时候,农作物的发育期不同其收到的危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农作物在营养生长阶段如果受到了天气灾害的影响,在后期如果农作物靠自身的调节能力会有所恢复,天气灾害最终对这方面的农作物产量会比较的小;如果在作物升殖期间遇到了气象灾害,即使后期的条件再好也不能挽回造成的损失,严重的话会出现绝收。由此可以看出气象灾害如果发生在关键性农时季节,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多少都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下面笔者就从不同区域内的主要气象灾害入手来探讨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的影响。

2.1东北地区

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的气候特点就是夏季的气温不稳定,农业气象灾害主要以干旱为主,冷害随着现在大气温度的逐渐变暖对农业的危害程度也在逐渐的降低。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作物受到农作物生长季气温有着明显的升高趋势,基本上没有大范围的严重的冷害现象出现。干旱程度却反之增加,这是东北地区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在东北地区水稻和有效灌溉的面积占80%以上,因此东北地区的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的多少对农作物的测量起到关键性的因素。

2.2华南地区

华南地区的季风季候比较的异常,时常会出现降水和气温变化较大,洪涝和早春期间的低温阴雨、秋季的寒露风及台风等气象灾害的天气出现频率较高,给农作物的生产带来了一定的灾害。由于华南地区的水资源比较的丰富,以水田为主,干旱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较轻。

三、 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的影响结果与讨论

1)、通过对我国当前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可以看出,农业气象灾害能够直接的导致农作物产量的减少,其中干旱是气象灾害中影响最大的、危害面积最大、发生最频繁的农业气象灾害,旱灾对农业生产产量所造成的损失比水灾带来的损失更加的严重,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产量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

2)、农业工作研究者要积极的对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对策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对农业干旱、旱涝等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及其影响和防御的办法做出具体的实质性的研究,从而提高预警的能力。以此来为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指导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减少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张养才,何维勋,《中国农业气象灾害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气象灾害特点范文3

关键词:农业;气象预警;应急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3-0053-02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中有2/3以上是气象灾害。近五十年来全球气候明显变暖,自然灾害尤其是洪涝、干旱、暴雪、冰冻、高温等极端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发生强度呈明显增长的趋势。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日益增长,受气象灾害影响的经济总量和人口总数都大大增加,防御气象灾害特别是防御极端气象灾害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目前,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农业生产与降水、气温、湿度、风等各种气象因子密切相关。天气、气候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业的收成、农民的收入及新农村的发展。做好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警,及时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努力将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对于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国气象局于2007年6月11日了中国气象局第16号令,要求各级气象部门按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与传播办法》的规定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气象灾害的各类预警信号;2010年1月20日,国务院第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并从2010年4月1日起施行。《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总结了中国多年来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经验,从气象灾害防御的各个环节着手,专门针对不同的气象灾害规定了具体的措施,并将行之有效的措施上升为法律制度;它明确了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依法确立了“政府统一领导、多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从而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气象防灾减灾;它使中国自然灾害防御法律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有力推进了气象法制建设的进程。

目前,中国大多数城市都建立了灾害性天气预警、应急机制,并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网站、短信平台等多种渠道及时各类预警信号,大大减少了突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但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针对农业生产的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理办法还比较落后。

1.农业气象灾害服务产品有限。干旱、洪涝、冻害、冰雹等各类农业气象灾害指标的建立需要长期的资料积累,更需要农业、气象等部门紧密合作,加强研究,而当前农业气象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还远远不够,导致农业气象灾害服务产品有限。

2.农村接受气象预警的渠道相对有限。目前,气象部门的预测预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对洪涝、干旱、高温、寒潮等灾害天气的预报准确率较高,并能及时根据天气情况各类灾害天气预警信号。但由于针对广大农村的渠道有限(广大农村主要通过收看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收听电台广播接收灾害天气预警信号),导致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不能及时传送到农村的各个角落,在播种、收获等重要农事季节,气象预警信息更加不能迅速传递到田间、地头,因而起不到有效的预警防御效果。

3.农村气象灾害预警应急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颁布,使农业气象防灾预警与应急工作有了法律依据,但《条例》的制定出台只是完成了第一步,推动《条例》在广大农村得到全面深入的贯彻实施,才是气象部门的重要任务。最近几年,中国在农业气象防灾预警与应急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同先进国家相比,同中国农村快速发展的需求相比,目前的农业气象防灾预警与应急体系还不健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指挥、防御、应急和救援一体化,由多单位联合组成的统一指挥、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的农村气象灾害预警应急体系还没有建立,灾情传递体系不健全,灾害评估技术和手段相对落后;社会依法自觉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的意识和能力还比较薄弱,灾害性天气出现前的具有警示和强制作用的警报机制尚未真正建立。

针对当前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现状,应该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以达到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建设的目的。

1.拓宽农业气象服务领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气象部门已经开始了对于极端气象灾害预警预报技术的研究,主要目的在于研究洪涝、干旱、高温、冻害等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建立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和预测预报与评估系统,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预警和评估能力。目前特别要依托农业与生态监测网,加强卫星遥感资料的开发和应用,开展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的影响评估,开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生态系统、农业生产严重影响的预测预警研究。

2.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平台建设,提高农业气象灾害产品的服务效率。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的时效性很强,错过了时机就会造成巨大损失。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预防、监测和信息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在第一时间送到用户手中,及时采取相应对策,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气象、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应联合建立农业灾害预警平台,针对农业生产布局和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阶段,制作相关的服务产品,及时和共享涉农气象信息,并在重大气象灾害前后,派出气象、农业专家走进田间地头,实地指导农民防灾、减灾、救灾。

3.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知识科普宣传,提高农民应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通过不同的宣传渠道,加大农业气象灾害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能按照气象规律防灾减灾。通过编写、发放农业气象灾害实用手册,开办农业气象灾害培训班,提高农民对农业气象灾害知识的掌握,使其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材料,在实际生产中得到有效运用。地方政府还应当根据当地的气象灾害发生特点,组织农民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4.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抗旱防涝、防冻害、防病虫害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农业气象应急机制。

5.扩大气象信息的覆盖面,拓宽农村气象服务信息渠道。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广播、电视、报刊、手机短信等信息平台,农业气象、农事信息和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要大力推广农村大喇叭、天气预警显示屏系统,建立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立农业气象信息平台,最大限度地增加气象信息在农村中的覆盖面,力求通过多种方式让最多的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气象警报或预警信号。只有根据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区域和影响农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才能达到最佳的服务效果。

参考文献:

[1]郝苏娟.发挥气象服务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J].农业网络信息,2009,(2):132-133.

[2]史英河.浅谈气象服务和农业发展的关系[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2):68-69.

[3]宋启,韦昭义.贵州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与解除探讨[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20):135-137.

[4]贺宇.农业气象服务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农业科学,2009,(2):129-130.

The Thinking About Agricultur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Early Warning in China

CHENG Hai-xia1, SHUAI Ke-jie1, LI Li-li2

(1.Jincheng Meteorological Office, Jincheng 048026,China;2.Yangcheng Meteorological Station,Yangcheng 048100,China)

气象灾害特点范文4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特征;防灾减灾;对策;中

中图分类号 S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2-0228-01

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巨大,我国由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据了自然灾害的很大部分。相比其他行业,农业是对气象灾害抵抗力最差的一个行业。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各种气象灾害的发生日益频繁,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愈加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加之我国是农业发展大国,人口众多、国土面积大、地形复杂,经济高速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做好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1]。

1 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的特征

我国气象灾害特征明显,主要有以下几点:国土幅员辽阔导致灾害区域的分布更为广泛;地形复杂使得影响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类型较多;温室效应导致我国气候逐渐变暖,气象灾害发生几率不断升高;气象灾害损失较大,直接导致部分农作物减产甚至绝产。这些特征致使气象灾害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

2 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影响的主要气象灾害

2.1 干旱

干旱在农业生产中是指长期降水量少、空气中水分含量锐减、土壤干裂缺水严重的现象。这种不正常的干燥天气致使农作物严重缺水,影响农作物播种和正常生长发育,对作物产量产生不利影响,从而使农业减产[3]。在我国,干旱是最严重、分布最广泛的气象灾害,具有普通性、区域性、季节性的特征。东北和西北地区受到干旱灾害的地区非常广泛,干旱发生频率也很高,长期干旱还会导致河流干涸、人畜无饮用水,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2 洪涝

洪涝是指因大雨、暴雨或连续降雨,雨量过于集中,导致地面径流量大,淹没大片的土地、城市和农田的气象灾害。洪涝对农作物会产生毁灭性的危害,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此外,各种生物群落也因洪水淹没引起结构的改变,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洪水淹没村庄导致大量动植物尸体腐败、蚊蝇滋生、害虫聚集,加重农作物虫害的发生。我国洪涝灾害的发生具有类似性、普遍性、区域性、破坏性、可防御性等特征。

2.3 台风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个类别。在气象学上,将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在12~13级(即32.7~41.4 m/s)称为台风。台风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灾害主要体现在大风和暴雨2个方面,对植物幼嫩组织造成直接的机械冲击,破坏力极大。我国台风的发生具有季节性、登陆地点不定、旋转性、损毁性、发生时伴有灾害性天气、不可抗性等特征。

2.4 冰雹

冰雹灾害是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剧烈性气象灾害,冰雹来临时常伴有大风、暴雨、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冰雹对农作物的破坏力极强,能在短时间内毁坏农作物,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冰雹的发生具有局域性、历时短、受地形影响显著、年际变化大、发生区域广等特征。

3 农业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对策

3.1 利用气候资源促进农业发展

气象科学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古时农民常期盼风调雨顺,使庄稼获得好的收成。随着科技的发展,天气预报系统已经能够较准确地预测几天甚至十几天内的气象。这可以帮助人们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了解当地气侯特点,在灾害天气来临前,做好防灾准备工作,减少农事安排,从而可以有效减少甚至避免由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在利好天气时,积极安排农事活动,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业收益。各级部门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改革耕作制度,合理布局农作物,避免盲目引种,在充分考虑当地气候及地理条件后引进新品种。

3.2 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系统

现阶段,我国农村建设非常活跃,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农业气象对农业生产有重要的影响。如何在农业生产中做好防灾减灾,对气象工作者提出了严苛要求。农业气象工作者应当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农业气象预报的准确性、精确性上。目前,我国预报系统不完善,需要结合实际、积极创新。基层气象部门更要积极开展当地农业气象服务,全面推进农业气象工作,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生产体系、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体系。注重对广大农民进行科普、指导,帮助他们明确农业灾害预报的重要性,获得预测预报的渠道[4]。

3.3 构建灾害应急防御机制

防治气象灾害,一定要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生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农业气象灾害应急防御机制,首先,应以政府主导为指导原则,各部门之间进行准确的分工协作,建立农业气象灾害应急系统需要各部门之间明确分工、联合建设;其次,在实际构建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地具体情况,根据不同等级的农业气象灾害建设不同应对方案的防御系统,以将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水平[5];再次,实行问责机制,将责任明确到个人,奖惩分明,端正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提高办事效率;最后,规范应急预警的发出、接收、传达等工作环节,在基层建设预警信息工作站,并加强工作站的管理。总之,要优化利用各级预报预警信息工具,尽可能提高信息的覆盖水平。在气象工作者的指导、协助下,广大农民群众应积极参与到构建灾害应急防御机制中来[6]。

4 结语

农业气象工作在农业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关口。加强农业气象工作的建设、优化资源、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度和效率对气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必须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深入研究当地的具体情况,全面分析农业气象对防灾减灾的重要作用,面对具体困难,加强观测点的建设,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系统,建立农业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系统,预防和减少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为农业生产做好保驾护航工作。

5 参考文献

[1] 金鑫,刘勇.农业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对策[J].北京农业,2014(36):172.

[2] 孙雪,孙颖.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与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J].中国农业信息,2015(21):111-112.

[3] 曹永强,李香云,马静,等.基于可变模糊算法的大连市农业干旱风险评价[J].资源科学,2011(5):983-988.

[4] 黄路婷,李思雨,戴雨菡.气象工作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6(21):229.

气象灾害特点范文5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评估模型;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2.027

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元。由于农业气象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我们无法阻止其发生。但是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提前评估预测自然灾害的等级及规律,来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业经济的损失。

1 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研究现状

农业气象灾害评估通常是以农业气象灾害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评价模型,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估气象灾害所带来的损失。近些年来,随着对气象研究的深入,评估模型的评估结果越来越准确,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的精细化程度在不断提高。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评估模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综合评估模型、作物评估模型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1.1 综合评估模型

综合评估模型是基于灾害评估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方法、BP神经网络等方法,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综合评估模型,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估分析。在建立农业气象灾害评估指标体系过程中,通常考虑到气象灾害的等级划分、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程度、地区的抗灾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

在实际研究中,许多学者在对农业自然灾害的评估过程中使用了综合评估模型。例如马晓群等通过对灾害损失率分析,得出灾害损失率的影响因素包括灾害强度、作物敏感度、气候脆弱性等。除此之外,还考虑了不同气象灾害对作物影响程度。以上述因素为基础,建立综合评估模型,并用淮北地区的十个代表站的农作物数据对模型的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误差率较小,模型具有实用性。王雨等以黑龙江省的水稻为例,建立综合评估模型,将水稻气象灾害损失量从产量中分离,得到黑龙江省水稻气象灾害的损失评估。

1.2 作物评估模型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农作物受灾机理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在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评估时,使用作物的生长模型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包括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以及产量与温度、湿度的关系,最终能够对气候进行有效的应变管理。

作物评估模型应用最为广泛的主要有以下几类:荷兰的系列模型、美国的DSSAT模型、澳大利亚的APSM模型和中国的CCSODS模型。不同的模型具有不用的特点和使用范围。在对模型的选取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特点选择适合的模型或改进模型进行作物评估。

1.3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指的是对未来气象灾害发生的概率以及危害程度进行评估。一般来说,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一项综合分析工作,主要的评估内容有灾害的危害程度、灾害的风险等级、灾害的预测、对灾害的应对等。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指的是对灾害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估和评价,最大程度地降低灾害带来的风险,实现安全保障。

我国对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分析起步较晚,前期主要以风险分析技术为核心,包括对概念、方法、模型的探讨。之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分析、风险跟踪、灾后评级及应变对策等技术体系。

2 农业气象灾害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综合模型评估具有局限性。综合模型评估是建立在统计分析基础上的经验性模型,在统计分析过程中往往存在样本不足或不具代表性等问题。除此之外,该模型评估适用性较差,只适用于特定的环境和区域,而对不同环境不同区域的评估不够准确;二是作物机理模型应用有待加强。虽然利用作物机理模型进行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具有相对的优势,但是由于其复杂性,目前评估方法还有待发展,未来还需更进一步地研究生理生态过程,同时加强对模型的应用研究;三是灾害风险评价理论和方法有待完善。目前我国对灾害风险的评价大多是基于已有的气象资料和农作物资料计算风险性,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考虑模型中的不确定性对实际的影响,因此模型结果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四是要加强对风险形成机理的研究和社属性风险评价的研究。

3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的发展趋势

一是农作物模型的实际运用将会大大加强。农作物评估模型具有相对简单的架构和较为精确的评估准确性,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从专业层面研究向基层实际应用研究转变,与此同时,农作物模型与数学模型和专家模型相结合,有望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农业气象灾害专家评估系统,在可视化和专业化方面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二是农业气象灾害评估技术更加多元化。现阶段的气象灾害评估重点关注直接经济损失,未来的评估系统将纳入社会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损失方面的内容。此外,卫星遥感、GPS技术、3S技术和网络技术将更多的参与到气象灾害的预报和评估系统中,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4 结语

我国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系统起步较晚,现阶段应用还不是很完善。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形势,亟需发展和完善,并不断地投入到实际应用中,切实做好农业气象灾害服务,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阳军.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与展望[J]. 自然科学:文摘版,2016(01):238.

[2] 郭丽丽.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与展望[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1):52-53.

气象灾害特点范文6

【关键词】气象灾害;农事活动;建议

0.引言

农业是桐柏县的支柱,天气的好与坏,不仅仅是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也间接影响着整个县域的经济发展,因此很有必要加强气候事件分析,以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2011年桐柏县天气持续异常,和去年相比依然是干旱少雨占据着全年,大风和冻害也时有发生,对农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致使当年的农作物有一定减产。

1.桐柏县的气候概况

1.1桐柏县历年气候特点

桐柏春季冷暖多变,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气候凉爽,冬季干燥寒。多年平均气温15.0℃,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1.7℃,极端最低气温为-16.8℃;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7.3℃,极端最高气温为39.6℃。作物生长期年平均292天,无霜期年平均231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968.1小时,0℃以上持续期329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149.8毫米。降雨量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在时间分布上,一年内降雨呈两头少中间多,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月至9月,7月最多。

1.2桐柏县2011年的气候特点

1.2.1气候特点分析

年平均气温15.1℃,比历年平均值偏高0.1℃;年总降水量855.4mm,比历年平均值偏少294.4mm;年日照总时数1683.8小时,比历年平均值偏少284.3小时。年内共出现8次暴雨日,最大的一次出现在7月24日,日降水量为59.6mm,因降水强度不大,加上长期缺雨干旱,故未造成灾害。干旱是今年的主要气候特征,全年除了2月、11月降水稍偏多外,其它月份降水均严重偏少,给农业生产和城市用水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年内还出现了11次大雾天气、6次大风天气和2次雨凇,未造成太大的影响。去年和今年降水持续严重偏少,出现了严重干旱,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灾害。

1.2.2气候要素分析

(1)气温:年平均气温15.1℃,正距平值0.1℃,异常度0.6,分类结果略偏高。

(2)降水:年降水量855.4,距平百分率-26%,分类结果属严重偏少。汛雨于6月18日开始,比常年晚了3天。汛雨量441.4,较常年偏少22%,属严重偏少年份。

(3)日照:年日照时数1683.8小时,距平百分率-14,异常度为-1.9,分类结果属显著偏少级。

2.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分析

2.1大风

4月26-30日共出现了4次大风,最大瞬间风速为17.8m/s,寒冷的大风严重影响了塑料大棚的香菇和蔬菜的生长,还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果树的开花坐果,造成结果较稀。

2.2暴雨

年内共出现了8次暴雨日,但总量都不大,最大的一次暴雨日仅为59.6mm,降水强度不大,加上长期少雨干旱,故未造成灾害。

2.3干旱

因年内降水偏少严重且分布不均,故干旱是2011年明显的气候特点。春季3月上旬到5月下旬出现了较长时间的旱情,旱情严重,属严重干旱,造成小麦减产,城区停水,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秋冬季也出现了旱情,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小麦的出苗及正常生长。

3.各月天气气候特点分析、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和农事活动建议

根据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和气候特点,总结分析各月天气气候特点、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和农事活动如下:

2011年一月为年内最冷的月份,月平均气温-0.8℃,最低气温-10.1℃,降水量3.7mm,盛行寒冷干燥的偏北风,气温低,降水严重偏少。其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是冻害、干旱、寒潮和森林火灾。主要的农事活动是①抗旱,适时浇水,控制小麦旺长;②做好森林火险等级预报;④蔬菜防范冻害。二月气温变幅较大,平均气温4.7℃,最低气温-6.7℃,降水量34.6mm。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是冻害和寒潮。主要农事活动是采取浅锄断根措施控制小麦旺长。三月气温回升迅速,乍寒乍暖,降水较少,平均气温9.8℃,最低气温-2.1℃,降水量23.9mm。农业气象灾害是晚霜冻、干旱、病虫害和森林火灾。主要的农事活动是①防御晚霜冻;②森林防火;③杂草及病虫害防治;④追施拔节肥。四月平均气温17.9℃,最低气温1.2℃,降水量31.7mm。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是干旱、病虫害、大风和森林火灾。主要的农事活动是①病虫害防治;②抗旱;③春播作物田间管理;④提防寒潮大风。五月气温回升迅速尤其明显,降水严重偏少,月平均气温21.7℃,降水量60.4mm,最高气温36.3℃。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是干热风、病虫害、干旱和森林火灾。农事活动是①浇灌浆水;②防小麦干热风和后期倒伏;③夏收夏种农用天气预报;④做好玉米的点种工作。六月开始炎热,气温高,降水变幅较大,月平均气温26.0℃;降水量139.9mm,极端最高气温在38.8℃。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是初夏干旱。农事活动是①夏收夏种农用天气预报;②做好秋作物的查苗补苗工作;③做好汛前的准备工作。七月是农作物旺盛生长时期,气温高,干旱,平均气温27.8℃,降水量165.7mm,极端最高气温38.1℃。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为旱灾。主要的农事活动是秋作物苗期抗旱和花生、豆类做好田间管理。八月气温仍偏高,降水极为不均,严重偏少,月平均气温24.9℃,降水量135.8mm,最高气温35.1℃。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有:夏旱和病虫害。农事活动是秋作物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九月气温开始下降,降水减少,月平均气温19.7℃,降水量56.0mm。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仍是干旱。主要农事活动是花生、豆类和玉米及时收获,晾晒入仓。十月降温明显,降水不均且偏少,秋旱,月平均气温15.6℃;降水量63.5mm。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是干旱和森林火灾。农事活动是适时播种小麦和森林防火。十一月降温迅速,常有冷空气侵袭,寒潮降温,降水较常年偏多,月平均气温11.2℃,降水量98.9mm,最低气温1.8℃。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为冻害。农事活动是肥力不足的麦田注意适时追肥,促根增蘖。十二月寒冷、干燥,气温低,降水略偏少,月平均气温3.0℃,极端最低气温-4.7℃,降水量17.9mm。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是冻害。农事活动是做好防冻工作和镇压、断根等控制小麦旺长。

4.结论

2011年桐柏县天气气候条件有利有弊,除了旱情外,其它的农业灾害都不明显。小麦亩产有一定减产,但影响不大,秋季收成也不错。从桐柏县2011年的气候分析可以看出,气象灾害是制约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适时采取各种措施,合理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是增强农业对异常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必要手段。 [科]

【参考文献】

[1]王春乙.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研究进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2]胡毅,李萍,杨建功,等.应用气象学(第二版)[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