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出现的原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暴力出现的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暴力出现的原因

网络暴力出现的原因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暴力 现状 危害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2016年专项课题(编号:16FYHYB001);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科研基金重点课题(编号:YK16-01-04)阶段性研究成果

网络是继广播、电视、报纸之后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第四种媒体。网络媒体虽然出现较晚,但其正以迅猛的势头全面而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媒体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便是其中较为典型的表现。

一、大学生网络暴力的现状

(一)主要表现

1.网络语言暴力

与现实社会一样,网络社会的语言交际也应遵守相应的行为规则,同样讲究使用文明用语。网络语言暴力就是在网络空间的活动过程中,大学生不遵守应有的网络规定,使用粗暴、诋毁、蔑视、嘲笑或带有过激性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对相对方产生的这样和那样的危害行为。

通过总结发现,网络语言暴力主要呈现以下几种再现形态:(1)K话成篇型。这种形态是一上来就毫无顾忌,直接使用网络脏话,如 “他妈的”等词语;也有的稍微注意一点,在骂人时使用的一些字母组合,人们一看十分明了,等等。(2)道德审判型。这种人往往是高高在上的神态,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上,以绝对心理优势对他人的尊严道德进行任意批判,不管事情真象怎样,先胡乱痛批一阵再说。(3)唯恐不乱型。这种类型就把一些无中生有或者道听途说的信息,经过自己的主观过滤加工,毫不负责地随意散布到网络世界,笑看他人表演。

2.网络游戏暴力

网络游戏具有很强的商业性和侵略性,它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虚实交织的梦幻空间,让人们可以在网络世界从事探险、交往、竞争、互动、建构认同等社会行为。[1]网络游戏这种复合多元功用,使得很多大学生流连忘返。现有的网络游戏市场当中,含有暴力成份的占了很大一个份额,在当下中国网络游戏的市场销售中约有九成以上的充斥暴力、打斗、拼杀元素。研究发现,网络暴力游戏已成为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首要诱因,并引发了一系列现实暴力行为。[2]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已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高校因沉迷网游遭退学的例子不在少数,有的学校每年多达几十人,甚至上百人。[3]主要表现为:通过视频媒介向对方做一些带有侮辱性质的动作去对方;在与多人进行网络游戏过程中散播对方的谣言,减少对方的信誉度。研究表明,经常玩网络暴力游戏的学生在虚拟暴力世界的强化下,他们的网络暴力攻击性会显著提高,网络游戏暴力成为导致大学生暴力犯罪最可怕的因素之一。 [4]学者经过研究发现,如果大学生玩过网络暴力游戏,会增强网络游戏者的与攻击性相关的自我图式,网络游戏者持有自我攻击性信念和对攻击性的更为积极的内隐态度。这种自我图式对大学生网络暴力的介入有推动意向。[5]根据心理实验结果发现,暴力游戏中的射杀和血腥场面都会大大增加游戏者对他者的攻击性倾向。[6]

3.网络学习暴力

互联网的出现,推动了大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查询、收集各种学术前沿信息,浏览、阅览各种图书、杂志,不会再像以前一样,教室、图书馆也只是他们传统的学习场地。他们可以随时随地从网络中找到各种学习资源,也可以下载学习资料。《著作权法》规定,任何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擅自复制发行、信息网络传播其作品的行为,均为网络暴力侵权行为。调查发现,在大学生网络学习过程中,存在普遍的网络学习暴力行为,他们著作权观念淡薄,一旦在网上看到对自己学习有用的知识信息,如果技术允许,他们立即把所需信息下载转发。

(二)发展趋势

网络暴力自进入大学生的生活以来,在保持传统态势的同时,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

1.渠道多元

随着网络科技的进步,网络平台呈现多元并举:QQ、微博、微信、贴吧和论坛等新媒体阵地无一例外地成为网络暴力的传播渠道,这也是网络暴力事件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网络暴力的呈现渠道向多元化趋势发展。

2.形式缤纷

网络暴力渠道的多元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网络暴力形式向多样化进程演化,二者在技术层面上有着互动空间。网络暴力事件推动者被人们称之为网络暴民。为了美化网络暴力实施者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他们通过段子或改编歌曲等形式对热点事件进行嘲讽。

3.发醇时间缩短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民队伍的不断壮大,网络暴力事件的发醇成型时间大大缩短。如“南方日报记者实习生”网络暴力事件中,经网友于新浪微博,短短数小时就被网友转发数千次,在短时间内锁定了作案者,暴力发醇时间大大缩短。

三、大学生网络暴力产生的危害

网络暴力产生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当事人个人的危害和对现实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对当事人的危害

网络暴力严重侵害了当事人及其家人的隐私权、名誉权,对他们的精神也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使他们的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都受到了恶劣的影响。尤其是对大学生来讲,不利于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

1.影响主流人生观、价值观形成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他们思想活跃,进取心强,对新鲜事情有着很强的向往性,所以很容易受到网上相异思想的冲击。网络暴力的消极、极端、不理性的显性特征,容易使大学生在缤纷的网络世界中是非观念模糊,分辨不清虚拟与现实。加之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的严峻性,国外极端势力把大学生作为他们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力军,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上交锋趋于白刃化,一不小心,大学生就会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牺牲对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2.防碍健康性格养成

大学是学生健康性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如果他们在此期间受到了网络暴力不正常的影响,网络暴力中不当的语言、极端的行为方式、让人难以接受的后果,对当事人一次次挑战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底线的审判和制裁,必定会对心智不太成熟的大学生产生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

3.导致社会风气日下

网络世界虽然不是现实世界,但它与现实世界关系紧密,它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延续,网络暴力的客体都是现实中的人和事。在网络暴力实施过程中,他们关注的焦点并不是受害人本人,对他人是否被伤害也不关心,使网络世界变得没有人情味。在此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这种网络环境的情感伤害,逐渐形成无聊的看客心理和群体的冷漠情绪,导致民风不再纯朴,社会正气受损。

4.弱化法制道德观念

网络科技发展速度迅猛,与此相配套的法制道德建设工作一路滞后。在网络世界,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将网络作为发泄的平台,肆意谩骂其他人,把现实中自己的不满情绪带到网络世界,恣意放纵,认为这是一个可以任意妄为的真空,结果造成破坏欲望的极度扩张。网络暴力的出现,加剧了对法制道德观念的冲击,对道德法制规范形成巨大的威胁。

(二)破坏社会和谐环境

网络的诞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情绪宣泄的平台,对于自制力强的人来说,他们能够很好地区分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较好地利用网络,而自制力较弱的人则很难克制自己,容易被带到一个虚拟的世界中,并且完全沉迷在“以暴制暴”“以恶制恶”思想的支配下,很容易在解决问题时诉诸“暴力”手段,滋生出很多社会不安全的因素,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1.侵蚀社会道德标准

网络暴力对当事人的穷追猛打,逐步蔓延到现实世界,这种恶意的制裁也在挑战着现实世界固有的道德标准。网络环境无边无际,各种不同文化思想、价值观念汇集,网民这一群体越来越庞大,陷入思想误区,造成是非观念模糊,分辨不清虚拟和现实。

2.污染互联网环境

网络世界本应像现实世界一样,环境优美,风清气正。网络暴力的介入,使得网络空间的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出格的言论和不理智的行为势必对普通网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情绪化状态的人往往是不冷静和不理智的,容易做出极端危害社会的举动。

3.引发社会冷漠

网络暴力异化了舆论监督的作用,网络暴力事件频发,网络暴民频现,它在无休止地恶意攻击当事人,许多不明就里的网民加入其中,他们变得麻木从而变成欣赏闹剧的看客,渐渐失去同情心和爱心,逐渐形成无聊的看客心理和冷漠的情绪。

4.暴力从虚拟向现实延伸

纵观现代网络暴力的现状可以发现,网络暴力的当事人刚开始都只是在网上发醇,尖刻的言辞、激烈的争议、毫o顾忌的相互攻击,随着事件的不断被关注,发展为利用广大网民的力量将当事人的真实姓名、地址、电话等等涉及隐私的内容全部公布于众。于是网民们在未弄清事情原由的情况下对当事人展开现实攻击,当个人的非理性状态被无限扩大而缺乏正确疏导时,网络暴力就会突破虚拟向现实延伸。

5.舆论影响媒介公正报道

“议程设置”由美国传播学家麦克姆斯和肖于1968年提出,认为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宣传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防止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7]在网络暴力事件中,媒体的新闻报道和观点很容易被网络暴力舆论所挟持,往往很难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容易造成失实不公的媒介言论,使得法治走向人治的歧途。

网络暴力从出现到现在也只是短短十余年的时间,它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杀伤力却是致命性的,侵蚀社会道德标准、污染互联网环境、引发社会群体冷漠、暴力从虚拟向现实延伸、媒介公正报道受到挟持等等,虽然没有现实社会的暴力事件那样极端化和暴力化,但它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和由此引起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同样值得人们关注。

参考文献

[1] 黄少华.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15-122.

[2] 尹韵公.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 新华网.大学生沉迷网游引起人大代表关注 [E B/OL ].[ 2011-09-10].http:///internet/2008-01/21/content_7465452_2.htrn.

[4] 陈美芬,陈舜蓬.攻击性网络游戏对个体内隐攻击性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5(2):458-460.

[5] 崔丽娟,胡海龙,吴明证,等.网络游戏成瘾者的内隐攻击性研究[J].心理科学,2006(3):570-573.

网络暴力出现的原因范文2

当前媒体报道的各类校园暴力事件情节恶劣,令人震惊。一些施暴者为了炫耀或其他原因,还将视频传到网络上。违法者的嚣张令我们深思,校园暴力伤害为什么频繁发生?

首先,法制不健全,青少年校园暴力犯罪成本低是首要原因。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存在部分条款滞后、在实施过程中操作性较差等缺陷。对校园暴力的制约过于落后,打击偏轻,未成年人受到侵害缺乏快速有效的举报和救助途径,缺少有效的预防、发现、报告和处置的一整套制度。缺少可操作的有关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惩罚条款,对于伤害未成年人的许多行为,没有明确定罪,导致绝大部分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得不到应有的制裁。根据法制网舆情中心的调查,1-5月媒体报道的事件中,只有不到三成的涉事者负刑事责任。

其次,在社会发生飞速变化的背景下,崇尚权力、武力,崇拜金钱的一些观念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网络、影视、书籍中的暴力手段被包装和美化,很多学生欣赏暴力并沉溺于暴力游戏,模仿影视作品中的帮派行为,在校园内为非作歹。甚至有一些施暴者看到网络上的校园暴力视频后产生了炫耀和攀比心理,导致校园暴力升级。

第三,学校教育过度重视智育,在管理中对校园暴力缺乏足够重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学校忽视德育、情感教育和法制教育,导致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价值取向容易产生偏差。加之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得学生压力较大,一些学业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容易在压力下产生对校园和同学的对立情绪,在行为上更易出现攻击性。也有一些学校管理混乱,校风校纪涣散,学生容易染上吸烟喝酒、打架斗殴的恶习;一些学校将校园暴力看作学生之间的普通摩擦,重视不足,从而导致其愈演愈烈。

为此,我们建议:加强法制建设、净化社会风气和改进学校教育三管齐下,有效遏制校园暴力伤害事件发生。

第一,增强法律中关于校园暴力伤害的条文的可操作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校园暴力猖獗,各州通过修法对参与校园暴力的青少年加强了刑事惩罚,特别是为打击群体犯罪,所有参与者都要“连坐”判罪。即使涉及校园暴力案件的青少年未满18周岁,如果后果严重并且有前科,也可以当作成年人刑事案件审理,按成人犯罪定案、量刑,从而有效遏制了校园暴力。建议参考这一做法,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等相关法律,对校园安全的内容予以明确具体化,把遏制校园暴力纳入校园安全范畴;对校园侵害情节恶劣者依法判处严刑,对于轻微的违法犯罪行为,法律也要做出更细化的规定,便于各地司法机关在惩治该类行为时有统一标准;适当提前刑事责任年龄;同时加大校园法制宣传,加强中小学教师法律知识培训与考核,编织未成年人免遭校园暴力侵害的安全防护网。

第二,净化社会风气,加强对社会正能量的宣传和报道。全面实行影视作品和网络游戏分级制度,严禁在面向未成年人的作品和游戏中出现暴力情节。对暴力等不良社会现象的报道要实施严格审查制度,严禁过分曝光暴力细节。

网络暴力出现的原因范文3

[关键词] 青少年; 网瘾; 临床表现; 干预

[中图分类号] C913.5; D66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7- 0104- 01

1 网瘾及其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网瘾又称病理性上网,病理性上网的科学性定义是指由于过度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次使用的欲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耐受性提高、出现戒断反应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会一直存在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

网络成瘾的临床表现和分类。网瘾的核心症状由以下3个因素构成:① 耐受性 。随着反复使用网络,感觉阈值增高,对原有的上网行为不敏感,为了达到同样的快乐体验必须增加上网时间或投入程度。② 反复性 。指网络成瘾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控制后,依然可能因为某种应激事件和情绪问题诱发而反复发作。③ 戒断反应。一旦停止或减少上网行为,就会出现强烈的上网冲动和渴望,表现出坐立不安、情绪波动、失眠、焦虑、双手颤抖、烦躁等症状。

同时,病理性上网会对人产生一系列的影响。首先是对身体的影响。病理性上网导致视力下降、鼠标手(腕管综合征 )、疲劳综合征 ,引发多种疾病,甚至死亡 。其次是对心理的影响。导致认知改变 ,精神恍惚,思维迟缓,注意力不集中。还可能偶尔出现短暂的幻觉、妄想等。再次,是对家庭的影响。增加家庭的经济压力,导致亲子冲突,家庭破裂。最后,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热衷于网络交流,忽视现实交流,导致自我封闭。

网瘾不仅给人带来以上影响,还易诱发犯罪,具体原因是:① 因人际关系障碍而诱发犯罪 。网络游戏使未成年人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与现实生活中的个性特征无法完全对应和重合,使他们产生心理危机和人格障碍,诸如攻击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抑郁症和多重人格等,部分未成年人因人格障碍而产生行为偏差,导致行为失范。对于网络成瘾的未成年人,学校和家庭应采取多种措施予以教育和挽救。② 因网游暴力而诱发犯罪。网络暴力游戏对未成年人的伤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长期沉迷网络暴力游戏,妨碍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过程,在现实社会中遵循游戏法则,使用暴力解决人际关系的矛盾和冲突。二是暴力游戏过于残酷、血腥,未成年人长期接触暴力游戏,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容易变得情感冷酷、心灵麻木,蔑视人的生命价值。山东省对未成年犯进行抽样调查,其数据显示,未成年犯实施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犯罪行为的比例为10%,其中,犯罪与长期沉迷网络游戏有关的比例为33.3%。③ 因交友不良而诱发团伙犯罪 。未成年人具有渴望被同龄人关注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以网络为纽带,易与同辈群体结成小团体。如果团体中有不良行为的成员,就会形成亚文化,这种小团体化的不良现象往往是团体化犯罪的前身。

广大青少年如果不理性地控制上网的时间,易导致网瘾。网瘾的类型有以下几种:① 网络游戏成瘾 。网络游戏成瘾通常是指沉溺于不同的网络游戏,体验刺激、惊险的过程,获取成就感及自我价值感;通过游戏,成瘾者发现人的生命不是唯一的,是可以控制和改变的,生命观改变。网络游戏成瘾发生比例最高且最难以治愈。② 网络信息成瘾 。强迫性地浏览网页以查找和收集对自身学习、生活并无实际意义的各类信息,由于搜索策略不当或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注意分散,迷失在信息的大海里,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③ 网络交易成瘾。指以一种难以抵抗的冲动,着迷于在线赌博、网上交易或者拍卖、购物、参与网上讨论等而不能自拔。

2 应对方法

面对家有网瘾的孩子,家长该如何应对。① 计算机设备宜摆放在家中公共场所,使家人有共同参与或互动之机会。② 父母本身若对计算机网络有所了解,可以协助子女,让他们使用网络的经验变得愉快、安全且具教育性。③ 学习与青少年的有效沟通方法,以免父母在约束子女使用网络的过程中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必要时可咨询专业人员。④ 家长要注意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家长要注意发现孩子的优点,不要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孩子学习的优劣上。⑤ 帮助孩子认识到危害性。家长和网瘾孩子像朋友一样协商,不要说教,双方互相尊重,首先明确学习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务,身心健康是青少年发育、发展的关键。然后理出网瘾对青少年的危害,如荒废学业,损伤身心健康,与此同时,家长还要主动与老师配合。

另外还可采取需求替代方案。心理需求1: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差,可以对孩子的学习提出最低要求,让他能够达到,然后给予鼓励,在达到以后再逐步提高要求。对于这样的孩子,如果能够让他们在学习方面找到成功的感觉,就可以解决问题。心理需求2:有的孩子迷恋游戏是因为缺少其他玩耍方式。替代方案:家长鼓励孩子多出去和同伴一起玩耍,或者父母多和孩子呆在一起,减少孩子因为孤独、寂寞而上网玩游戏的时间。只要亲子关系得到比较妥善的处理,网络成瘾就比较容易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网络暴力出现的原因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高校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直接关系着高校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不仅只是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对其财务以及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都包括在内,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同时基于国家对安全教育的相关规定来指定符合自己学校的安全教育办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的安全问题更是层出不穷,想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难题就要加强对学生自身的安全教育,使其分辨出危险因素保证自身的安全。

一、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首先,高校安全教育形势不容乐观。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高校学生与外界接触十分便利,这也促成了网络犯罪等等问题,对自身信息的泄露轻信他人造成人身伤害心理伤害等等,社会闲杂人等进入学校寝室造成财务丢失事件频频发生,但是这不仅仅是社会人员或者是学校出现的问题,很多情况下大学生对自身安全没有足够的重视才使得别人有机可乘,大学教育与社会接触越来越紧密,但是在这安全问题频频发生的情况下很多高校对其都没有良好的安全教育防护措施,很多高校把安全教育作为过场应付了事,这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形成是很不利的,高校没有专门的课程来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培养也没有专门的课本系统的学习,可见现阶段安全教育形势不容乐观。

再次,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弱,保护自身安全能力欠佳。对于这一方面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缺乏应有的社会经验,可以说现在绝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在家人的呵护下长大,想做的事家长都会代劳,这也无形中使得孩子在接触社会的时候绝少最进本的社会经验,同时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也差这也导致大学生受到人身或者财产心理伤害后不能尽快的吸取经验从困难中走出来,他们遇到复杂的社会环境后不知道怎么才能保护好自己,想法过于单纯缺少保护意识。他们缺少应有的安全意识,对任何人都不设防备这也是他们轻易上当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有就是高校对人才的吸收扩大层次不一,思想不同所有在出现矛盾的时候没有自我的保护意识很容易形成危险。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

首先,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成为现在学生以及老师学习和教学的必要手段,网络成为学生相互交流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在网络中能得到大量的信息,但是信息的真假以及内容使得大学生很难辨别,大量的不实信息、黄色信息、不良的政治信息都给予大学生心理造成很大冲击,大学生缺少信息的辨识能力很容易受到影响从而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轻易相信网络里所谓的“朋友”也容易使得自己的财产和身体受到伤害。

其次,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薄弱。宿舍安全一直都是高校关注的重点,近几年学生宿舍盗窃案屡屡发生,为什么不法分子将目光关注在学生宿舍呢,也是因为他们注意到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不足,他们能很好的得手,同时大学生发生丢失以后也不会及时处理还有一点就是学生之间相互攀比成风,不想让同学看不起自己所以再见到别人的好东西事有可能走上偷窃之路,他们对法律认识不足也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是要服怎么样法律责任,同时大学生攀比用的东西都贵重也让不法分子心生歹念,他们没有安全意识将自己的财务顺便放置门锁时常不关都是事件频发的重要因素。

再次,校园暴力事件。校园暴力事件频发也是学生安全教育不到位的体现,很多情况下高年级欺负低年级,收保护费,因为交女朋友大大出手,班级相互群殴等等这些事件的发生可能给学生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严重的伤害。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解决措施

首先,针对网络出现的安全问题。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网络相关的法律进行宣传,使得学生知道什么在网络上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同时网络的发展离不开大家的维护,多宣传相关的文件让大学生知道如何上网,在享受网络提供的便利的同时也要准守自己在网络环境下应尽的责任。另一方面,多利用学校的广播进行网络安全宣传,组织响应的知识竞赛让网络安全的意识存在于大学生的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具体的指出网络安全中哪些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哪些内容使我们应该摒弃的,不能过分宽泛起不到教育作用,建立相关的网络监管在大学时期是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要监管起大学生网络环境,给他们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其次,针对室安全。一方面要加强寝室的管理,加强公寓辅导员的业务素质,要了解寝室情况让外来人员进行登记以及身份验证,发现寝室出现安全问题要及时作出纠正并使学生能够作出改正,同时要在寝室中加强法律的宣传,让大家对偷窃等罪行都有所了解,让他们认识到如果出现这样的问题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减少因为不懂法律而走错的几率。另一方面,加强校园保卫与警察的合作,一旦发现不法行为绝不姑息,让警察在校园中多做宣传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再次,针对校园暴力。高校要加强学生的法律道德观念,引导学学生在方式冲突时用正当手段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暴力的方式,教育学生控制情绪不要因冲动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减少自己的负面情绪,体谅弱小,尊重女性等等。另一方面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这不仅仅需要学生的参与教师更要参与其中,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使得他们了解安全的意义,形成一种氛围学生都要从众心理,只要大多数人加强自己的安全意识,小部分也会被带动起来参与其中。大学生安全问题一直都是难题,要治理好这一难题要从根本出发,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使其从根本上减少安全问题的发生几率,高校学习安全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全,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应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王能武.《高校安全教育研究》.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5月第3期

网络暴力出现的原因范文5

关键词:潜移默化;暴力价值观;影响

1.我国文化发展现状及原因

随着各大新兴媒介传播速度的强大,当前中国的文化环境不断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多层次的文化也接踵而至。

1.1.当前我国文化环境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媒介力量的不断扩大,使得文化环境越来越复杂,本土的、外国的、现实的、口语的、团体的等等,许许多多的文化名词被出现在大众的生活里。但随之而来的负面文化的渗透,随着一些电视剧的热播,传达出多重文化,有些是可取的,但有些不仅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不利,还对生活的稳定性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1.2.文化环境形成的原因

(1)文化传播媒介的冲击

报纸媒介到后来的广播、电视媒介以致到现在的新型媒介,例如网络。通过媒介宣传出来的消息,大众会很容易的就能接收到,而且作为茶余饭后的闲聊话题点。这是一种便利,同时也是一种对文化的巨大冲击,其中的一些谣言、虚假现象、不良价值取向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公众舆论的自由化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带来的就是媒介透明化,公众舆论自由化。大众可以通过电视媒介,广播媒介,网络新媒介很方便接受各类信息,在各大评论网站上发表自己的想法,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这种公众舆论的自由化虽然给大众有了一个可以倾诉的心理平台,但舆论过于自由化之后其中的一些不良文化也就随之蔓延开来。

(3)媒介文化的主观理解

对于当前媒介力量的不断发展,人们能够通过一个公众平台去了解世界。但是媒介往往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大范围的文化浪潮,需要的是公众利用自身的文化水平去对这些信息加以加以辨别,进而学习到为人处世,和平共存的智慧,但是这就需要大众自己有一个正确的选择,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辨别事情,而不是一味的去接受。

2.《水浒传》与暴力文化

《水浒传》一直给人们树立的是一种坚定的英雄主义形象,但是仔细思考之后不难发现其中宣扬的带有一种鲁莽的暴力文化,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在社会中扩散。

2.1《水浒传》的文化环境

作为四大名著著称的《水浒传》向来是大众所追捧的文化名著,其中所宣传的108将才,都是一群勇猛的武将,个个身手不凡,为人耿直,行善除恶。它所宣传的文化,可以分为两个,一个是“忠义价值观”,另一个就是“暴力价值观”②。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暴力文化”,这种文化的体现非常明显,每一集里面都会有一个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是一些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洒脱主义。杀了人不会被判刑,直接上梁山,还可以出人头地的干出一番大事业。

2.2.“暴力文化”影响下的“暴力价值观”

《水浒传》中的暴力文化虽然很让人有一种一吐为快的兴奋感。但是这种毕竟是一种不和谐社会的表现。他们太过于自我,太无视法律,莽撞行事、过于感性、没有理性分析,是一种很典型的夸张英雄主义,这样的一种暴力文化的体现就是暴力价值观。

暴力价值观的存在就是给犯罪、做坏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由。因为在《水浒传》剧中没有对这种暴力价值观做出正确的引导作用,从而使得这种错误的暴力价值观在社会中蔓延开来,在无形之中影响人们行为处事的作风。

2.3“暴力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力量

暴力价值观的存在对于社会和谐是一种极大的威胁,它的危害性很大,尤其是当代年轻人以及学龄儿童,他们的认知程度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受影响轻的人来说,他们会产生一些叛离的心理,有些就会很难与人相处;另一种情节严重的会做出一些恐怖事件,例如现在社会到处出现的一些纵火烧车、自焚、炸银行的事件。这些不能说是因为《水浒传》对其造成的误导,但是我们也不能否定其危害性。它们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会在心里留存影迹,在特定的时刻和特定的地点就会因为暴力价值观酿成不可弥补的错误。

3.如何有效的发展这种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传输信息给我们受众,在没有一定的媒介知识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很少会有人对于信息有正确的辨别能力的,也就是要提高媒介的引导和监督作用。

3.1大众媒体的正确导向作用

当前电视中的一些暴力场面,或者过于极端的英雄主义是非常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这就需要我们的大众媒介在对其进行新闻报道或者是节目播出的时候需要有主导性,有正确的偏向,不能一味的处于中立态度。网络上不断蹿红出来的“芙蓉姐姐”、“凤姐”、“犀利哥”等等,还有引全国人民热议的“小月月”事件,南京“彭宇”案,母亲扔女婴等等,这些加起来不是说的单个事件,而是一种伴随复杂文化环境出现的一种价值观扭曲的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是在告诫大众媒介正确的发挥其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

3.2受众自身的修养

受众自身需要有好的媒介素养,在事件报道的时候,不歪曲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有明确、清晰的认识,能够做出自己正确的判断。

对于自身的修养问题,受众需要做到几点: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2,要懂法,守法;3,具备一定的媒介知识;4,做一个理性支配感性的人。(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参考文献

[1](美)波兹曼,章艳,吴燕莛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1,[M].

[2]荣建华,《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2.1,[M].

[3](法)勒庞,《乌合之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1.1,[M].

[4]潘知常,《水浒传》:暴力美学的盛宴,中国论文下载中心,[C].

注解

网络暴力出现的原因范文6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7-0002-01

0引言

在信息技术与媒体科技快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人们获取信息及发表相关言论的媒介已经不再局限,新闻媒体在给予人们信息和言论自由的同时由于缺乏妥善的监管机制,从而造成了网络谣言、舆论压力以及网络暴力等不良现象。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的新闻媒体监督机制仍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足,其主要原因是新闻媒体监督的缺位。基于此,文章将对我国新闻媒体监督的缺位表现进行分析,再着重探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

1 新闻媒体监督的缺位表现

舆论监督一直是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重点,欠缺完善法律法规制度的保护、受众素质水平差异较大等因素使得我国新闻媒体监督具有局限性、不客观性等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监督主体的局限性

监督主体的局限性是我国新闻媒体监督缺位最为主要的表现,主要是指舆论监督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1]。新闻媒体监督的主体主要包括纸质、电视及网络等三种监督主体,由于我国网络的普及范围及普及率不高,从而造成许多人仍然无法进行网络监督,这样一来就使得我国新闻媒体的监督主体在范围上产生了局限性。另一方面,新闻媒体监督的主体也受到来自政府等监管部门的限制,如新闻内容的限制、网站防火墙的设置等等。

1.2 监督内容的局限性

新闻媒体监督内容的局限性是舆论缺位的第二大表现,主要体现在信息内容的失真方面。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纸质新闻及电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把关较为严格,对舆论的控制也较为重视,然而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和兴盛,对于某些网络信息的监控和把关则有所欠缺,从而造成了网络谣言肆虐、网络商业广告泛滥等不良现象。

1.3 监督方式的局限性

除了上述两方面之外,新闻媒体监督的缺位还体现在其监督方式的局限性上,在网络媒体的监管方面尤为突出。我国网络媒体的监督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的支撑,久而久之则导致网络媒体监督的舆论道德性缺失,越来越多的网民将网络当做情绪发泄的平台,从而造成网络暴力的出现,其中最常见的网络暴力为“人肉搜索”。

2 新闻媒体监督的缺位原因分析

新闻媒体不仅是传播信息的渠道,也是监督公共权力、反馈政策实施好坏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我国新闻媒体监督却仍存在缺位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新闻媒体监督体系欠完善

目前,我国新闻媒体监督体系的发展仍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分注重收视效果而忽略事件的跟踪报道,二是在与其他媒体间的互动、与党政职能机关之间的联动方面有所欠缺[2]。

2.2 舆论监督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新闻媒体监督是对信息传播和反馈的渠道进行监管的一种机制,这种监管机制只有拥有法律的支撑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然而,我国关于新闻媒体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仍不够健全,只有部分法律法规中的相关条例对新闻媒体监督作出了相关规定,然而这些规定并不足以为舆论监督提供可靠的保障。例如,部分媒体工作者在如实报道某些新闻信息时受到阻碍和抵制,更有甚者会在报道传播之后受到打击报复,从而对其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损失,这些不良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舆论监督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从而使某些不法人员钻了空子造成的。

2.3 新闻媒体监督欠缺权威性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发达的信息技术为新闻媒体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即网络媒体平台。然而网络媒体在提供给人们快捷、广泛的信息的同时,由于缺乏监管而导致网络谣言及网络暴力,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受众对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抱有怀疑和漠视的态度,最终使得新闻媒体的监督缺乏权威性。另一方面,部分媒体工作者为了提高自身的利益而一些不实消息,长此以往,就使得新闻媒体监督在公众心目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下降。

3 新闻媒体监督缺位的完善策略

针对上文对新闻媒体监督缺位产生原因的分析,文章提出以下完善策略。

3.1 加强新闻媒体监管体制的建设

为了更好地实施新闻媒体监督,有关部门需要及时对新闻媒体的监管体系进行完善和创新。一方面,新闻媒体应将注意力从收视效果转移到对新闻事件的跟踪和报道上;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应不断加强与其他媒体的合作和互动,并改变与党政机关的依附关系,加强两者之间的联动。

3.2 完善相关法律机制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对于新闻媒体监督的立法保障仍不完善,主要是因为我国缺乏专门的舆论监督法律法规。因此,为了保证媒体工作者在实施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免受打击报复、官司缠身等迫害,国家立法部门应重视新闻媒体监督的作用,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法例条文,以保障新闻媒体监督的顺利开展。

3.3 提高媒体监管的权威性

一方面,从事新闻媒体工作的人员应提高自身价值观及职业操守的建设,严格遵循职业操守,抵制外来的经济、权利等诱惑,坚持实施开展公正的新闻媒体监督[3]。另一方面,新闻媒体还要加强对所信息真实性的监督,以提高媒体在大众心中的公信力,从而加强新闻媒体监督的权威性。

4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新闻媒体监督的缺位主要表现在舆论监督主体的局限、监督内容的局限以及监督方式的局限等三个方面,其主要原因有新闻媒体监督体系欠完善、舆论监督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新闻媒体监督的权威性不高等。因此,文章针对以上现状及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加强新闻媒体监管体制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机制以及提高媒体监管的权威性等措施,以保障我国舆论监督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