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范文1

关键词: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教师素质;重要作用

现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以及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利于进一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努力实现现代教育事业跨越发展的主要目的和目标要求。采取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程度,必须依靠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坚实的基础,并且能够在现代教育技术领域得到充分的应用和灵活的掌握。特别是对于诸多教师来说,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必须充分的灵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且能够灵活的采取现代教育技术以及方式和手段,进一步更好的适应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发展进程以及教育的工作要求,不断促进现代教育教学的质量进一步提升,着力增强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化科学化程度。

1 现代教育技术对在教师素质提升中的现状

学校的教师关于具有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能力,需要对于其发展的现状进行进一步的明确,特别是进入新世纪,被誉为是“知识爆炸经济”的时期,相应的要求信息化发展水平相对提升。学校教育要始终坚持面向现代化发展的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现代时代快速要求的新型信息化战略人才资源。因此,必须相应的高度重视和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对于教师来说,从事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建设,必须能够在诸多的教育教学领域,进一步的深入的开展和灵活的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一步促进和推进现代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的完整过程。现代教育技术显著的特点就是,坚持坚持数字原则、网络原则、智能原则、多媒体原则等基本原则,充分彰显基本的特征,融入开放的、共享的、交互的、协作的等诸多关键环节的因素进入现代教育技术之中。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现代教育模式和以及现代学习方式等领域的重大的创新和变革,坚持摒弃以往的传统的不科学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作为教师来说,必须勇于面对来自社会变革的要求,积极构建起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的体系、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的模式、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的理念等方面,积极抢抓前所未有的现代教育技术教育领域的挑战和面临的历史机遇。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之一,已经成为衡量学校教师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指标,加快提升学校教师能否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能力,已经成为学校快速发展的关注所在,各个学校都在进行更加积极的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和培训等工作,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能够灵活的掌握和灵活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期能够为现代的教育教学提供优质服务。由于近年来学校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许多学校的教师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目前的许多教师没有参与过和接受过更加系统性的学习和培训,特别是在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等领域,仍然存在一定的空白。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有的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等关键概念以及理论知识等方面的理解相对比较模糊,广大教师存在着比较陈旧的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观念等因素,能够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现代教学教育过程之中,所能够科学选择的现代教育教学的方略以及现代教育教学模式,有些东西甚至没有任何变化沿袭到今天。

2 现代教育技术对在教师素质提升的探索和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发展对于学校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广大教师能够更加熟练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方式方法和手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强烈理念和端正态度,以多种多样的更加专业化的理论知识,辅助以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手段。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对于优秀教师的评价标准,其中重要的就是要善于学习,特别是勇于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并且在实践中坚持做到灵活运用。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和基本理论已经为广大的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模式的创新和探索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指导和方向要求。同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广大学生学习的视野和高度,在全面提升广大学生文化成绩和水平的同时,需要注重开展针对广大学生的潜质、兴趣、道德等关键方面和领域的大力培养和培训。在开展主要教育技能科学设计的同时,应该重点结合课题所学的核心课程,更加兼顾的考虑到广大学生的针对现代教育技术接受能力,充分利用和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例如,在进行多媒体教育教学之中,适当的融入相关的视频和一系列图片,确保广大学生能够对于所学的各种各样课程产生更加直观的现实感受,有利于进一步的快速的接受知识和内容,起到学校教师良好的引导重要作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不断的提升广大学生日常学习的效率,比如,在现代教育日常活动之中,需要明确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充分借助信息传递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及时的反馈出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媒体,严格根据不同的刺激和显著的作用,在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之中得以充分的灵活应用。以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教育教学为例,需要围绕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力资源,更加关注培养和早就广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更加关注广大学生积极学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知识,借助广大学生的操作主要技能,客观分析现代教育技术的显著特点,采取图片、文字、声音等诸多环节的显著特点,特别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需要挖掘出重要的功能和作用,这些功能和作用是其他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所不具备的。在采取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之中,引导广大学生采取更加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方式,但是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环节之中,许多的学生反映,经常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的实际效果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3 现代教育技术对现代教育工作者基本素质的任务要求

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模式方法,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应用在课堂教育教学的环节之中,相应的要求广大教师更新教学教育的观念、课程授课的组织形式以及现代教学教育方法等关键。如果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思想没有变化的话,则就会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附属,而不能更好的充分展示和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巨大潜力,只能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演示等作用,难以实现预期的满意的教育教学效果。同时,要求广大教师实现自身职能和角色的快速转变,由以往的“教”的作用,及时转变为“信息互动”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广大学生容易坚持从外部环节的数据源头之中,进一步的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理论知识,在校教师采取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需要转变职能将指导现代教育技术、教导现代教育技术、引导现代教育技术等作为。在现代教育技术时代,广大学生可以有效的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接受到更好的学校教育,与此同时,现代教育技术承载起来的知识体系、信息技术,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发散,越来越联结的发展趋势,面对着浩如烟海的学习信息,广大的学生可能更加的茫然,更加对于自己学习的方式和目标失去方向,特别是无法辨认出有用的信息。此时,需要广大教师的精心用心指导,鼓励和引导广大学生学会在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理论和知识的同时,加紧提取信息的过程,完善和更新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科学指引广大学生在灵活运用和充分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态势,能够准确处理处理复杂信息和各种各样的问题。加紧组织现代教育技术的丰富形式和方法,改变以往的传统的教学教育主要模式,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教育教学主要内容,不断的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有效辅助课堂教育教学,通常的以语言讲授为主要模式的教学教育信息传递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时代要求了。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逐步广泛的应用,需要更多的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是现代教学教育的有机结合的产物,通过采取现代教育技术以及相应的教育教学软件,能够进一步的显示出更加科学的教学主要内容,有的教学教育信息采取的方式是超文本的方式存在的。目前,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教学通常是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演示、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练习等更加直观的教学教育的方法方式,也需要相应的增加一系列个别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法,以期能够很好的适应出不同种类、不同类型的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目标。

4 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提升基本素质的路径选择

对于提升教师基本素质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背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需要科学选择出目前教师的提升素质的主要路径,必须高度重视道德修养以及思想政治品质,特别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教师的言行对于广大学生所能够产生的重要影响。对于教师来说,需要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必须重点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的修养,坚持从点滴小事开始做起,持续不断的开展自我现代教育技术教育、自我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自我现代教育技术完善。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领域的学习,进一步增强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基本素质。需要提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在日常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需要重点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知识的不断学习和应用,更加系统的、更加全面的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进一步提升自身所具有的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努力掌握更多的、扎实的、深厚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知识,确保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运用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科学的指导广大学生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为提升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基本素质,建议采取自学的方式、进修的方式、攻读学位的方式、做访问学者的方式、参加会议的方式等诸多的行之有效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和增强的方式理论水平。对于学校来说,也需要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和培训,进一步提升广大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业务素质和能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强化广大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实践环节能力的培训和锻炼,学校积极提供实践教学的机会和教育培训,教师要更加积极的主动的参加与现代教育技术有关的实践教学活动之中,定期的步入社会实践,在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之中,不断的丰富和提升现代教育技术实践综合的能力。

综上所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教师提升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广大教师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终身学习的良好的态度,切实更新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现代教育技术政策、现代教育技术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内容、现代教育技术模式等诸多关键环节,及时瞄准前瞻性的理论和知识,在实践中探索和提高,较为圆满的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史秋衡.英国、香港和大陆高师教育办学模式比较――兼论香港高师教育的发展趋势[J].高等范教育研究,1995.4.

[2]张大良,刘万年.高等教育新跨越的关键:教育信息化与教师教育技术素质.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3]肖川.高校有效教学的目标和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1999,(3).

[4]苏霍姆株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

[5]李飞凤.关于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几点思考[J].长沙大学学报,2001,(2).

[6]祝智庭,黎加厚,刘雍潜,译.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范文2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策略

引言

多媒体教学以其课堂信息含量大、节省板书时间、题材丰富形象、形式活泼多样以及便于学生课后复习查询等优势,使其在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占据了主导性地位,这一现代教育手段已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得到迅猛发展。伴随着无处不在的多媒体教育技术取得的辉煌成就背后,也暴露了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高投入低效能的一面,为此我们必须作认真的思考和深刻的反省。

1.主要原因

1.1素质教育理念不牢,“人灌加电灌”问题比较突出

现代课堂教育讲究学员主体的地位和教员的主导地位,在主导与主体之间的重要媒介就是多媒体手段。这一手段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培训效果。但许多教员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在教学中依旧扮演着知识“讲述人”的角色,学生充当观众、听众和记录员,教学中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只不过是灌输方式的更新,丝毫没有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学信息的状态。“人灌加电灌”更加剧了学生的负担。

1.2对现代教育技术认识误区重重

许多教员缺少对多媒体知识应有的了解,而陷入种种误区之中。如有的教员过分依恋“粉笔加黑板,课本加笔记”的教学方式,对采用新媒体教学手段态度冷漠,甚至产生排斥心理;有的教员过分夸大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因而产生“机器取代人”的想法,影响了教员能动性的发挥;还有的教员认为传统教学媒体过时,弃之一旁等等。凡此种种误区,都不利于多媒体教学的正常开展。

1.3教学“梗阻”现象屡见不鲜

很多教员由于对现代教学媒体操作不熟练或课前缺少精心准备,要么在课堂上出现“讲授卡壳”现象,要么对应用的多媒体的声音、图像等教学信息的质量缺乏把关意识,没有把学员当成主体来看,因为教学媒体的中断和低劣会导致课堂教学秩序的混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教学效果。这种现象带来的副作用还使教员错误地认为现代教学媒体“不好驯服”而产生恐技术症,故对现代教学媒体望而却步。

1.4媒体制作缺乏资源共享意识,存在重复或商业炒作现象

很多教学课件由于缺乏精心设计质量很差,如有的课件只是简单重复课本知识,使得教学过程比较单一,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有的课件商品味很浓,缺乏教学思想和必要的教学设计,凑数的痕迹明显,还有的交互性、控制性不好,学生很难参与教学过程等等。如此以来,投影器当成了黑板、计算机多媒体当成了投影器使用,教学课件的低劣导致了电教设备的严重贬值。

1.5多媒体教学缺乏评价体系,媒体教学评估有待引导

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多媒体教学评价体系,导致评价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对多媒体教学起到了误导作用。使许多教员在教学中过分地追求电教媒体的新与多,整节课成了现代教学媒体的展示,结果出现了教者手忙脚乱、看者眼花缭乱、听者心慌意乱的“三乱”现象。课堂教学收效甚微。

2.解决的对策

2.1更新教育观念,实现四个转变

教学行为是受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支配的。当务之急是改变原有的陈旧滞后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与学理论指导下,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2.2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员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开展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也是提高其效能的重要保证。根据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特点,要求教员学习的内容也要不断地更新。就目前来说,教员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有:

(1)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特点、作用,各种教学媒体的原理、特点等;

(2)常规电教媒体的使用与相应教材的开发;

(3)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多媒体计算机使用与课件编制。主要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基本知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基本原理与方法,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制作工具及开发平台的使用,计算机教学应用模式等;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主要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网上信息的下载、网页设计以及网上教学信息的开发、网络教学模式等。教员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一要靠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教学训练单位要高度重视,积极创造条件,通过组织教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加强对在职教员的培训。

2.3积极参与教学课件的设计和开发

大量实践证明,一线教员参与制作课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大有裨益的。当然,教学课件不同于其它软件,它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只有在先进教育思想和先进教与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内容有透彻深入的理解,对学科教学有丰富的经验,并利用教学设计的方法才能设计、开发出质量较高的教学课件。

2.4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多媒体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具有导向作用,能给教员指出努力的方向,避免教员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多媒体教学评价体系,是教员进行多媒体教学的依据和行动规范指南。多媒体教学评价体系,应突出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要求,强调现代教学媒体的设计、开发、选择和应用都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这一最终目标,教员的一切努力应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引导教员要把精力用到如何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员得到最大发展上面来。为便于操作,评价的指标体系应力求简化,抓住重点;其次,评价标准要具体、明确,易于量化;第三,评价标准须适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另外,还可制定出详细的多媒体教学评价表,编制计算机评价软件,将评价表上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后,让计算机给出评价结果,这样使评价更可靠。

3.结束语

多媒体教学,不只是有了相应的设备就可以运用实施的一项工作,要使它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它的完善和发展必然需要多方的配合和持续的改进。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范文3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师生共同体;专题教学;互动

教师能力是决定教育教学效能的基本因素。具备良好能力的教师有利于提高传授知识的效率和效果,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有助于教师适应新的变化与需要。教师能力结构包括教学组织、设计、实施及教师自我提升的能力。这与教育技术密切相关。《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明确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有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激发学习者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方法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各学科教学中。因此,探析适当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成为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现状

为了解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现状,笔者进行了文献研究和实践调查。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跨库检索发现,国内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研究侧重于课程内容体系的重构、教学改革的思考、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实践探索等。通过网络对河南省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任课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到省内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基础薄弱、课程认识有误区、教学环境配置不足、教师素养不高、教学方法单一、教材选用无统一标准、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考核方式不客观儿个方面。通过excel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采取专业横向比较与年级纵向比较法进行结果分析。综合文献研究和实践调查结果,《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课程认识有偏见。首先,部分院系领导认为,只需让学生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理论知识,具备系统的现代教育技术思想、理论和方法,技术操作在课堂内简单介绍即可。没必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投入较多的经费去开设实验课。

其次,部分任课教师对课程开设不重视,教学内容侧重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的教师只依照教材讲解,较少结合学科特点组织教学内容。此外,学生对课程认识有误区。由于教学多理论讲解,缺乏实践操作,且内容多课时少,当学习期望与教学实际有落差时,学生易于降低课程学习的兴趣。

2.教师能力结构存在不足。教师能力是影响学生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如在教学设计模块,要求教师能够基于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通过实例分析和学习活动组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而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依照教材理论讲解,未能将教学设计的理念体现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没有结合学生所在的专业进行具体的案例设计与分析,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能力发展。

3.教学设施不够完备。多数学校师资力量有限,多媒体教室配置不足,实验设施缺乏。因此,大部分院校课程教学只是理论讲授,而没有安排实验。同时,部分多媒体教室存在投影画质不好、音响扩音效果差、网络不通等问题,使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存在较多困难。

4.教材内容繁杂。师范生毕业后多是从事基础教育工作,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开设目的及教学实践应考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状况。现有《现代教育技术》教材版本很多,内容从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到教学设计,从常规媒体应用到网络教学应用,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远程教学,从多媒体课件制作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知识范围大而全,教学重点不突出,不适合师范生的学习要求。

5.教学实践未能结合学科专业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应注重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注重基本理论、信息技术与专业学习相整合。但多数教师基本上是依照教材对教育技术领域的相关知识进行理论讲授,很少关注不同学科特定的教学实际,不论是理科还是文科抑或是艺术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都一样。

6.教学方法单一。课程教学存在学习对象广泛、班级规模大、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等问题,而目前课堂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平时除了少量的作业布置,较少组织学习活动,课下交流更少。

7.评价体系不合理。课程评价采用考查方式,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评价内容综合期末考核和平时成绩。期末考核多是基于课程学习让学生写篇小论文或制作一个课件,平时成绩则按照考勤记录与作业完成情况打分,较少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及课堂表现。

二、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师应具有开放、互动、发展的教育理念,结合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学习对象广泛的特点,在深入分析教材及充分考虑有效实现课程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依照教学大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师范生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要求确定教学专题。通过教学实践研究,笔者将课程内容确定为5个教学专题:理论基础、媒体与环境、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创作、网络教育应用。理论基础专题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媒体与环境专题包括媒体素材获取与处理、现代教育系统与环境;计算机辅助教学专题包括课件制作的基本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评析、基于学生所在学科选择单元内容进行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课件制作专题是应用创作软件制作教学辅助课件ⅲ”(创作软件包括ppt、authorware、flash,教学内容因专业不同而有所侧重);网络教育应用专题包括学习资源的检索与下载、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博客、好看簿、de1.icio.us)的创建与应用。

教学设计是现代教育技术培养的核心能力,但基于课程是面向全校师范生开设,考虑到不同专业的学科特性,将其融合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专题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部分,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涵义,有效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远程教育在现有的《现代教育技术》教材中基本都会涉及,基于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没有单独列为专题,而是将其恰当地融于课程教学实践中。可针对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比较分析,也可以在讲授计算机辅助教学法时对其进行适度介绍,并提供相关远程教育网站,以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课下自主探究对其进行深入了解。

(一)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

课程教学不仅给学生以知识技能,教师还应通过课堂教学和活动组织引导学生转变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其开放、自主、协作、创新的学习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模式构建的思路是“主导一主体、专题讲解、互动协作、教学相长(见图1)。教师结合教学专题合理分配课时,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按照专题设计开展教学、导学活动(见图2)。

1.分析教材,结合实际确定教学专题。目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材有很多版本,这些教材从编写思路上有较大的重复性,且内容陈旧、繁杂。教学专题确定应遵循3个标准:(1)课程中的部分重点、难点内容形成专题;(2)课程中的主要内容与相关应用、研究热点问题整合;(3)课程中对学生某方面的能力要求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整合。

2.基于专题围绕教学重、难点整合资源,组织教学内容。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在透彻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利用网络查阅专题相关的研究新进展及热点,使其与教材内容相整合,形成专题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还应善于运用思维导图工具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创新学习,并利用导图帮助学生更系统更完整地把握教学内容。

3.选择媒体,设计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制作课件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保持注意力的教学媒体。结合学生特征和媒体特性确定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使课堂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能满足其学习需要。

4.主导一主体,任务驱动。“主导一主体”师生关系的确立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互动效果,促进学习者主体意识的培养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围绕专题内容布置学习任务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开展学习活动,加强互动、协作,师生共同发展。教学过程,教师应注重学习活动的组织,譬如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实践教学等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活动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师生互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课后,结合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给学生布置开放性作业,并明确提出任务要求,以便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此外,教师还应在课后充分利用互联网对学生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辅导,培养其积极、正确的学习态度。

6.课程评价关注学生发展。教师应改变过去重视知识技能掌握的评价观,采取多种评价形式,考虑多方面的评价内容,综合多元评价主体。评价形式可采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作业情况、新理念新技术的接受程度、期末考核等;允许学生和同伴参与课程评价,以实现评价的客观、全面、公正。

(二)教学实施

教师主要通过课堂讲授和实践活动来进行教学。课堂讲授以教学专题为单位,专题内容是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融合网络相关资源,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综合确定。实践活动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微格教学等形式展开。自主探究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通过个人探究深刻掌握知识;小组协作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或作品创作等形式进行,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微格教学则是指导学生基于学科确定单元内容,对单元内容进行信息化的课堂教学设计,通过在微格教室进行实践教学,以培养其应用现代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能力。为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任课教师要转变课程意识、提高自身素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具备开放、发展的学习观,能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个人学习、教育实习及毕业后的教学(见图3)。

该模式注重师生的自主、互动。每个教学专题独立展开,又渗透于其他专题教学中,实现了课程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运用时需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

1.教学专题设置要合理。专题不是抛开教材,而是引导学生围绕专题充分理解并掌握教材内容,实现课程培养目标。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从教学重、难点中确定专题,注重网络资源的搜集,从研究热点中提炼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完善专题内容。

2.专题内容设计要具体,突出实用、新颖。教师要认真设计专题的知识结构、具体内容和教学过程,以提高教学的时效性。由于教学对象广泛,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以了解其需求与兴趣,同时,结合基础教育课改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教学内容应注重实践性、创新性。

3.教学手段要灵活。教学过程应注重师生互动及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根据专题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小组讨论、作品创作等实践活动的组织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基于任务驱动、问题解决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实践应用的机会。课程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处理好课件的“教学性”与“艺术性,以便既能突出重点,明确难点,又能给学生以较强的感官刺激,诱发其学习课程的内在动机。

4.评价关注过程,注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师范生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与学的能力,提升其信息素养。因此,要构建立体化的评价体制,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注重学习内容的实践应用。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范文4

论文摘要: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时推进我国教育深化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积极意义通过对我国当前高等师范院校普遮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和发展的实施途径.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和国际教育界的基本共识,而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的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技术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全面提高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未来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基地”,在师范生中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对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如何结合师范院校普遍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来加强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途径,是当前各高等师范院校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1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学》(或电化教育学)公共课,在师范生中进行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与相关技能的培养,成为师范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教育技术学科基本知识和思想理念的主要途径.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同时也落实了部分高校信息技术培训和普及问题,提高了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了师范生的创新精神和媒体操作技能.然而,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开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1.1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所需的硬件条件不足,媒体设备数量有限,部分课程内容只限于观摩、介绍,不能够满足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践的需要.媒体设备更新滞后,导致教师和书本上提到的先进媒体或一些新功能新配置只能以展示图片或功能介绍的形式从表面和形式上让学生去了解,无法实现在操作和体验中学习,培养能力的真正目的.

1.2大部分师范院校以选修的形式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有的学校甚至不根据文科和理科甚至专业来分班教学,导致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基础参差不齐,各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差异较大,而不能够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和学科应用需要来进行针对性的深人学习和指导,制约了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1.3各学校对师范生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和媒体操作技能方面的能力培养标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课程内容相差较大,有的学校侧重计算机常用软件知识的培养,有的学校侧重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的培养,而有的学校仅侧重媒体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师范生对教育技术这门学科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和误区.

1.4当前师范院校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来实施,导致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存在与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相分离、割裂的现象阎.同时,学校整体也存在着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和传统教学环境之间割裂并存的现象,不利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促进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和发展的实施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是推动当今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武器.可见,把握好师范院校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成功教学的意义重大.在深人分析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师范院校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促进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应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2.1正确定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任务和能力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领域比较多.当前一些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将教育技术理论相关的教学内容缩小,加大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一些媒体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力度,使得许多学生误以为教育技术主要涉及媒体应用的实践技巧,轻视媒体运用背后的支撑理念,忽视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正确把握.从而制约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平衡发展.

那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到底应该如何培养呢?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建国以来我们国家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间,该标准的建立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也为高等院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培养的目标提供了很好的依据_该标准分别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三个方面详细说明了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和要求,笔者认为,在当前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我们应围绕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学科整合综合实践等三方面的知识能力培养,并全面渗透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三方面的指标,使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呈现出既分离又融合的形式,从而促进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2.2合理的课程教学内容的整体架构是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有力保障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之前,通常要求学生已修 完教育学、心理学和计算机基础等三门先导课程.在此基础上,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内容应重点围绕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学科整合综合实践等三大模块来教学其中教育技术理论教学应围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创新思维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三个重要理论来开展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再贯穿教育技术基本概念和所涉及到的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进行讲授这样,既能满足少学时内包容重要的理论知识讲授需要的同时,又能突出教育技术学科区别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科理论特色;教育技术基本技能教学主要包括现代教育媒体的操作使用方法,教学软件的设计、开发、制作等技能一该部分内容的教学通常以实践操作为主,强调现有条件下资源的优化重组和合理配置使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反思能力,正确理解技术和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学科整合综合实践的重点是在前两大模块知识的学习基础上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结合各种优秀的整合案例和学生的学科特点和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提高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转贴于

2.3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贯穿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反思

目前,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普遍存在着以传统教学方式来讲授和介绍新型教学模式的现象,这给学生灌输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学生们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所提到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手段的具体应用和实施只能单纯建立在理论推导和凭空想象上,甚至部分学生开始对教师所讲授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手段的可操作性和具体实施策略提出了质疑,导致学生在这些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手段的具体应用模式和方法上存在着很多模糊的认识甚至误区.比如,教师课堂中讲授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基于主题式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等很多不同的最新学习模式,但是在真正的课堂中却很少用到它,这样学生只能从表面上去理解这些新的学习模式的含义,而无法真正理解其运用背后的深远意义和具体实施步骤和策略.因此,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首先要改变的是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应以真正的行动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新型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所在,为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反思中理解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真正内涵和深远意义创造有利的条件.

2.4加强软硬件建设,为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当前,不少师范院校仍然存在设备更新滞后,设备数量不足,不能够满足学生们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实际需要的情况.学校在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学生的硬件教学条件的同时还要提倡现有设备的优化配置和合理重组,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软件资源建设方面,可以借助免费网络资源(如,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和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网站资源、教育技术通讯、中小学学科资源网站)和网络平台(如,博克、免费论坛、MOODEL)等来建立学习资源库.该资源库的建设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学科整合综合实践教学模块来逐步完善.通过一轮又一轮班级学生们的作品来不断扩充优秀案例和学习资源,并进行适当的填补和更新,进行合理的知识管理,逐渐通过学生们自己的协作交流活动来完善软件资源的建设.学生们不仅是学习者还作为学习的主人来承担部分学习资源的管理和建设任务.这样的学习不仅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知识面的扩展提供帮助,还能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

2.5通过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营造全校范围内推动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氛围

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形成一种教育信息生态_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不能够仅仅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来实现.能力的发展还需要实践和体验,文化氛围中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种实践和体验需要建立在学校范围内的教育信息生态的基础之上.这种学校范围内的教育信息生态应满足:一是建立优秀的教师队伍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师范生在教育技术条件下进行体验式学习,培养他们应用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更多的专业课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二是借助校园网和网络平台等建立“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学习共同体,把优秀的资源和课件、案例等进行合理的整合和优化重组,为学生提供个别化学习和协作交流扩展知识的平台;三是在整个学校管理体制上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渗透,鼓励各种学校活动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打破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和传统教学环境之间割裂并存的现象,成为整个师范院校日常工作和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最终实现学校信息生态中教育技术的消融.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范文5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虚拟现实;教学模式;教育应用

引言

新一轮的信息革命将深刻地改变传统行业,逐渐克服技术难题之后,5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研究者们开始关注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它在现代教育领域的运用成了瞩目的焦点。

1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它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率的最优化为目的[1]。它的现代化体现在教学设计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媒体现代化。随着现代教育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联系紧密,它增加了信息传递的方式与方法,提升了教学效果与效率。现代教育技术与普通教育技术没有本质区别,突出”现代”一词的目的是要更多地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相关问题,吸纳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思维方式,凸显教育技术的时代特色。目前,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按照技术特点大致分为以下5类:(1)基于传统媒介(如书本、图片、画册、黑板、模型、实物、小型展览)的常规教学模式;(2)基于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多媒体教学模式;(3)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远距离教学模式;(4)基于因特网等网络技术的网络直播教学模式;(5)基于三维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的教学模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新技术被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丰富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现代教育技术突破了传统教育方式,正朝着多媒体化、网络化、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多样化和远程教育普及化的趋势发展[2]。而“虚拟现实”的教学模式,具有多种教学模式的优势,试想一个场景——分散在世界各地学习者穿戴着虚拟现实设备,汇集到一个共同的虚拟社区,在这里自由交流与学习——这种美好的愿景并不遥远。

2虚拟现实的概念及特征

虚拟现实是一项融合了计算机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网络技术、立体显示技术、心理学及仿真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综合技术[3]。虚拟现实技术有三大基本特征:沉浸感、交互性和想象力,它强调人在虚拟现实技术中的主导作用[4]。交互性是指用户与虚拟空间中的虚拟物体的互动能力;沉浸性是指用户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中,通过模拟视觉、听觉等感官,给人以真实感觉;想象性是指用户在虚拟环境中,根据环境传递的信息以及自身沉浸在系统的行为,通过自己的逻辑判断、联想等思维过程,想象虚拟现实系统中并未直接呈现的画面和信息。近年来,科技不断发展,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虚拟现实技术能有效地提高信息传播和教学效率。虚拟实现的特性符合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教学水平的要求。

3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途径

3.1自主学习

虚拟现实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交互方式,学生可以通过眼睛、耳朵等多种感觉器官与它进行实时互动。学生凭借自然语言交互,以触觉、视觉、听觉作为媒介,和计算机进行交流沟通。这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方式,给与学习者全新的体验:在这个虚构的学习场景中,真实与虚拟模糊了边界,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同时进步。虚拟现实模拟的环境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显示现实”,还原真实的环境,但是一般人不容易直接接触,如火山口的场景、银河中的场景、危险的化学实验室等;(2)“模拟现实”,模拟现实中不存在的环境、特殊条件下才会产生的事物,如仿真训练、模拟训练等;(3)“创造现实”,突破现实的制约,想象力有多大,创造力就有多大,一切现实法则都可以在虚拟空间中被颠覆,给学生发挥创造力的机会,把好的创想在虚拟空间中尽情展现。

3.2虚拟实验室

虚拟实验室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一大创新,学生可以在其中自由实验,动手操作,观察各种实验反应,摆脱常规实验室的局限。在虚拟物理实验室中,学生可以虚拟出各种物理现象,实验效果直观可见;可以看见现实中看不到的磁场,理解磁场变化的原理;可以感受桥梁大厦的建造与崩塌,分析其中的力学原理。身处虚拟生物实验室内,可以仔细观察人体组织的切片结构,各种骨骼结构也变得清晰透明。在虚拟化学实验室中,学生可以远离现实实验室的各种危险,安全地操作天平、砝码,观察燃烧、爆炸等反应现象;在虚拟地理实验室中,学生可以进行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实验,瞬间遨游太空,瞬间又深潜入海底,尽情体验地理科学的魅力。想象力的边界才是虚拟实验室的边界,虚拟实验室将成为学生们最喜爱的场所。

3.3技能训练

虚拟现实沉浸感和互动性的特性,可以使学习者全身心进入学习状态,在安全的虚拟环境中反复练习,不断试错,直到熟练掌握技能。例如,在虚拟射击培养体系中,学生可以重复射击,提高反应能力,学习不同的掩体情况下的射击方法,直到熟练掌握。运用VR技术可以使医务工作者反复操练,保障手术训练的实效。在教学技能训练方面,与传统微格教室相比,在虚拟教室中,师范生可以自由选择面对的学生人数,克服上台教学的畏惧心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真实的情景也是技能训练不可或缺的内容,需要合理安排虚拟现实学习和真实情景练习,找到它们之间的平衡点,最大化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

4虚拟现实教育应用的展望

虚拟现实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它会给教育带来巨大的变革,未来的虚拟现实系统能够与通信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前沿科技紧密结合。在虚拟教育社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唯一的虚拟身份,能够在虚拟的空间中与他人的虚拟角色互动交流,也能与人工智能的虚拟角色交流。人工智能虚拟学伴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全程的学习规划指导,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学习者的成长轨迹全程被记录在虚拟世界之中,通过物联网技术制作的可穿戴设备,学习者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可以被详实记录。数字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共同培养人才,这正是未来智慧教育的图景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范文6

师范院校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是当今教育技术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热门话题,特别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提高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对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内容体系的重构,更是研究的重点。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别强调了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而在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同时,培养具备高素质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幼儿师范生(以下简称幼师生)俨然成为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发展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

2 基于《标准》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调查

为了使课题的研究工作更具科学性、客观性,加强课程内容分析与设计的合理性与针对性,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前提下,分别设计了针对幼儿教师和幼师生的教育技术能力调查问卷,并对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在校幼师生发放了学生问卷,对徐州幼教集团部分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发放了教师问卷。通过对返回的有效问卷(学生275份,教师66份)进行分析发现,53.03%的幼儿教师曾经接受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80.3%的幼儿教师对《标准》的了解比较清楚。而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在校幼师生中,所有人都学习过现代教育技术这一门课程,但对于《标准》的具体内容不是很了解。现根据被调查者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现状,按照《标准》中提及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四大组成部分的基本要求,进行比较,结果如下。

意识与态度 在教育技术的重要性认识方面,只有43.27%的在校幼师生认为教育技术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而72.73%的幼儿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起非常重要的作用。60%以上的幼儿教师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而将近60%的在校幼师生在这一方面的认识仍处于模糊状态;在应用意识方面,69.7%的幼儿教师和57.09%在校幼师生都具备在教学中积极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在评价与反思、终身学习这两个方面的意识和态度,幼儿教师的调查结果均比在校幼师生的调查结果较为理想。

知识与技能 从教育技术相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来看,幼儿教师的掌握程度比在校幼师生稍高一些,尤其是在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方面,幼儿教师的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在校幼师生;而在教学媒体与应用环境方面,常用的多媒体教室、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幼儿园常见的教学设备,半数以上的幼儿教师都能够熟练掌握使用,也明显高于学生(少于三分之一)。

应用与创新 《标准》中关于应用与创新的要求分别有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支持与管理、科研与发展和合作与交流四个方面,由于在校幼师生缺少足够的教学实践,他们虽然很感兴趣,但在这方面的能力表现却远远低于幼儿教师。特别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支持与管理这两个方面,在校幼师生与幼儿教师之间的差距很大,幼儿教师中能够完全掌握的约占50%,而在校幼师生中能够完全掌握的仅占20%。

社会责任 《标准》中关于社会责任的部分,就公平、有效、健康地应用学习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示范规范行为与传授与技术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观念的内容做出要求。通过本次调查问卷各被调查对象对这些要求的理解与认可程度的比较发现:80%以上的幼儿教师完全认可《标准》中关于社会责任的四点要求,而在校幼师生中仍有近40%的人对这部分的理解不够深刻。

3 幼师生教育技术课程内容分析

课程需求对象的分析 以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教育技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即幼师生)的必修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既有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也有信息技术或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基础课程;其后继课程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因此,本课程一般在二年级下学期开设,以期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后,结合信息技术的基础应用,能更好地掌握教育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从而为之后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应用与理解奠定夯实基础。可以说,在课程方面,教育技术课程的开设,使得在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的实践之间,实现更灵活、更具渗透性的有机串联。而对幼师生自身而言,也能帮助他们寻找到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最佳着力点和最具“知行转化”意义的平台,从而让其职前教育能够最大化地满足职前需求。

课程内容的分析 图1是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1—2012年第一学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技术课程的课程内容、要求与课时安排。以《标准》为基准,经过对照图1中的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分析发现,传统的课程内容安排教学理念、内容安排和结构体系方面都存在与《标准》要求相脱节的突出问题。

1)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常规媒体使用过多,缺乏对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技术前沿知识与技术的介绍和描述。这样一来,不仅不易调动广大幼师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在当今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下,也很难体现出教师教学的“新理念、新技术、新课程”的精神。

2)课程内容的安排包括教材的内容都缺少针对性,对于幼师生的专业化特征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结合学前教育学的专业特点与职业需求,将普适性的教材与课程内容作相应调整。

3)课程内容结构过于单一,未突出“教学设计”这一重要部分。“教学设计与实施”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两部分内容,应作为培养幼师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以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重要阵地,当然,这些也是一个幼儿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核心。

那么,幼师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究竟如何安排才能达到既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又适合幼师生的专业特点与发展需求呢?笔者将在以上问卷调查与课程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探索课程内容设计的新思路。

4 幼师生教育技术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的选取 选取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才能更符合现今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对未来幼儿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尝试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既做到对应《标准》 ,又有适度弹性。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标准》主要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明确了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幼儿教师同样要求具备这些现代教育理念与信息素养,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应擅于将信息技术与自身的幼儿园课程相结合。可以说,《标准》从教育信息化的高度要求广大教师包括幼儿教师应具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能力、教学系统设计的能力以及发展创新能力。其中,教学设计能力是核心部分。幼师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若以《标准》为准,对他们在校期间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就可以为他们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更快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针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以《标准》中的“意识与态度”部分的现状调查结果为例,通过将在校幼师生与幼儿教师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幼儿教师在这一方面的能力现状明显优于在校幼师生,而两者出现明显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在校幼师生开设课程课时相对不足,大部分学生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去真正实现教育技术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因此,难免出现幼儿教师渴望新知识、新技术的主动需求与在校幼师生面对教育技术课程被动学习之间的尴尬现状。然而,这种差距不仅仅在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方面出现,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在校幼师生在教学资源应用、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施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等教学系统设计方面的能力远远不如幼儿教师。究其原因,是幼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于教育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的频繁应用,在锻炼教学技能的同时,更加深了他们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环境的熟练掌握,而这一切正是课时有限、缺少实践的在校幼师生所无法企及的。

因此,结合课程需求对象即幼师生的特点与高等专科学校的实际情况,现对教育技术课程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选取与设置,并希望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基本实现以下教学效果。

1)教育技术理论。熟悉教育技术主要理论基础与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了解信息化教学环境中的新技术、新知识,培养幼师生主动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教学媒体与资源应用。了解现代教学媒体系统环境的结构与功能,应用相关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境,掌握媒体素材的加工方法和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从而培养通过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技术而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终身学习观念。

3)教学设计与实施。理解教学设计的含义与教学设计过程要素,根据幼儿特点和幼儿园的教学条件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通过研习教学实施案例与创建教学实施计划,能够应用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

4)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了解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模式,理解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内涵,为幼儿园课程活动设计等后继课程奠定一定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以期提升教学设计的实践能力与整合水平。

5)学习成果整理与展示。综合运用教育技术知识技能,实现个人教育技术能力的全面评价。学生将自己整理、记录的习得成果,利用已掌握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在网络等信息化平台进行展示、分享、交流与评价,不仅增强他们学习活动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且利于培养他们信息化教学研究、评价的能力。

课程内容的框架设计 结合以上选取的课程内容,本课程的内容框架设计理念是以《标准》为基准,以“教学设计”为核心,以幼师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为目标,具体要求如下。

1)遵循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下,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人机网络教学环境,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而且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

2)遵循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观。根据生源情况、学生掌握知识水平及学生形象思维型智力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优势智力,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发挥潜能,使学生成为各具风格的幼儿教师。

3)遵循“就业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通过与幼儿园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关注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日常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按照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从职业工作岗位需求出发,按照工作任务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选取、序列化教学内容,“教、学、做”三者相结合,利用现有师资、校内实训环境、学校下属幼儿园资源等条件组织相关教学实践。尤其将课程内容与学前教育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实现幼师生专业素质培养的线性贯穿。例如,教育技术课程与其后继课程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之间的衔接与渗透,都可以为幼师生在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等方面,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持与指导。

4)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通过任务驱动、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基本四步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积累知识、丰富经验的同时,更利于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而帮助他们培养根据时代与行业需要不断充实、完善包括教育技术能力在内的各项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综合能力的观念。

结合以上课程设计的具体要求与各课程内容,搭建基于《标准》的幼师生教育技术课程内容框架,框架如图2所示。课程内容的框架设计不仅考虑到教育技术课程学习的内容序列关系,也遵循了一般教学活动过程中选择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解决问题和教学评价的基本思路。

该框架设计将课程内容以模块化教学的方式呈现,使得幼师生在完成每一模块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不同的学习成果,在对幼师生实施课程教学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与可操作性。通过试点教学发现,这种更具灵活性、针对性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进行每一次的小组活动或任务活动之前,都必须先进行“活动设计”,这就要求学生在选择学习资源、学习过程设计、学习过程实施等不同层面都能受到“教学设计”这一核心能力的锻炼。而在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在调动学 生学习的主观积极性的同时,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于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的整体感,还大大提升了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育技术能力。

5 结束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幼儿语言领域学习的要求有“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这里提及的“其他多种方式”就包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多媒体教学。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与开展也呈现出灵活多变的特点,在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的同时,更乐于被幼儿接受和青睐。那么,为了符合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必然要对广大幼师生也就是未来的幼儿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标准》设计一套切合当前发展要求、结合幼师生特点的教育技术课程内容框架并予以实施,适时推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与自身特色的教育技术校本教材,才是积极培养真正适应时代与行业需要的幼教师资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S].北京:教师[2004]9号,2004.

[2]佟元之,许文芝.现代教育技术实用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11-23.

[3]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版· 初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