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教育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苦难教育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苦难教育的意义

苦难教育的意义范文1

作为延安市宝塔区梅园小区的一位住户,我倍感荣幸与欣慰。在梅园小区的居住经历对我以后的人生必将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物业办,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而这些是课本里学不到的。

梅园小区物业办隶属于延安煤炭运输公司,是一家一直在倒闭却一直在坚持的很有毅力的企业。企业内部人才济济,原有职工大多下岗,原有领导毅然接过重担坚守岗位。经历了生存法则的优胜劣汰,如今留在公司的都是骨干、精英。

都说我们80后的年轻人是毁掉的一代,因为我们太缺乏锻炼,还缺少吃苦奉献的精神。对此我们也是无奈的,社会的发展让我们难以找到吃苦的机会。幸好有梅园小区物业办的同志,他们用实际行动教育了我们。为此我特意写这封信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以前总听大人们说他们小时候生活在农村里,环境有多恶劣,多不卫生。听归听,却很难想象得到大人们所描述的那些场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同时对住户进行苦难教育,物业办的工作人员忍受着良心的谴责,对小区里满溢的垃圾台和四处飞舞的纸片视而不见。你甚至能在小区的水泥路面上见到野生动物——癞蛤蟆呢。其实,我们都清楚,他们不是看不见,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在教育我们。不仅如此,为了让我们能感受旧社会的黑暗他们宁可为千夫所指,硬着头皮就是不去供电公司交费,而是用那笔钱去交自来水公司的欠费。他们这种灵活而又有教育意义的做法,让人眼前一亮,茅塞顿开,一瞬间就明白了哲学上所说的“偷换概念”是怎么回事了。

都说现在的孩子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考虑到祖国未来的希望,物业办的同志耐心机智地与不懂事的业主周旋,就是不肯维修漏水的天花板和积水的地下室。说到这里,还要感谢一下开发商,有了他们的前期工作才有了物业办同志们开展教育的基础。于是,孩子们终于明白了“屋漏偏逢连夜雨”想要表述的是什么样的窘迫什么样的心情。

物业公司对住户的教育体现在了大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公司的精英们苦思冥想,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来教育我们,就连冬天的供暖也是一样。物业公司的同志为了让孩子们甩掉“温室里的花朵”这样的称号,发扬了不怕脏的精神,把漆黑的煤堆放在小区的公厕门口却迟迟不肯往锅炉里送。于是,在梅园小区住过几年的孩子们都特别耐冷,这全得益于他们那不超过40摄氏度的暖气和物业公司的良苦用心啊……

苦难教育的意义范文2

“财商”既然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与作用,那“财商”的本质是什么呢?中国财商教育第一人、有中国的“富爸爸”之称的汤小明先生给出的定义为:“财商”就是指一个人与金钱(财富)打交道的能力。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较高的“财商”,就能在今后的事业中游刃有余、人脉旺盛,机会自然也就接踵而至,对财富的渴望就有可能变成希望、变成现实。

“财商”既然是一种能力,显然是可以培养和造就的。那么,作为现代家长,应当如何培养孩子的“财商”能力呢?下面这些亿万富翁的家庭“财商”教育故事,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洛克菲勒:教会孩子精打细算

相信没有人没听说过洛克菲勒的大名。洛克菲勒家族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元财富的美国富豪之家。尽管富甲天下,洛克菲勒家族却从不在金钱上放任孩子。洛克菲勒家族认为,富裕家庭的子女比普通人家的子女更容易受到物质的诱惑。所以,他们对后代的要求比寻常人家反而更加严格。这从其家族中流传着的“14条洛氏零用钱备忘录”中就略见一斑了。“备忘录”是在约翰·洛克菲勒三世小的时候,与父亲约法三章时所提出的。其中规定:每周给零花钱1美元50美分,最高不得超过每周2美元。每周还要核对账目,要记清楚每笔支出的用途,领钱时交家长审查;如果钱账清楚、用途正当,下周增发10美分,反之则减。洛克菲勒家族通过这种办法,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不乱花钱的习惯,学会精打细算、当家理财的本领。洛克菲勒家族的后人成年后,成为企业经营的能手自然不在话下。

山姆·沃尔顿:不给孩子零花钱

山姆·沃尔顿是全球第一大企业沃尔玛连锁超市的创始人。连续两年排名财富500强全球第一的沃尔玛公司,每天都源源不断地创造着巨大的财富。拥有这家公司的沃尔顿家族则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而公司董事长山姆·沃尔顿自身的简朴以及对子女的“勤俭”教育与他们所拥有的巨额财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沃尔顿家族的孩子与同龄的孩子不一样,是没有零花钱的。老沃尔顿不给他们零花钱,并要求他们自己挣。4个孩子小时候就开始帮父亲干活儿了:跪在商店地上擦地板,修补漏雨的房顶,夜间帮助卸车……对于工钱,父亲付给他们的同工人的一样多。罗布森作为沃尔顿家4个孩子中的老大,刚成年就考取了驾驶执照,接着就在夜间向各个零售点运送商品。罗布森回忆称,父亲让他们将部分收入变成商店的股份。商店事业兴旺起来以后,他们的微薄投资变成了不小的初级资本。大学毕业时,罗布森已经能用自己的钱购买一栋房子,并给房子配备了豪华家具。

李嘉诚:儿子花钱要写信报告

苦难教育的意义范文3

论文摘要:最近几年学生伤害事件不断上演,地震、洪水、泥石流、火灾、车祸、传染病、人为原因等,一次又一次的不幸,不断炙烤着社会的神经。目前我们还无法准确、全面防止灾难的发生,却能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逃生教育,来最大程度地减少伤害的发生。面对这一紧迫而又长期的系统课题,学校体育教育责无旁贷。 

 

1 前言 

 

2008年5月12日,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成百上千的在校学生失去了生命(地震发生时正是大、中、小学的学生上课之时,瞬间山崩地裂,房屋倒塌,在校学生伤亡惨重,经核实遇难学生有5335人),有些学生是因为在突发的自然灾害面前来不及反应而遇难,有些学生却是因为在灾害面前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不知道如何“逃生”,以至于生命之花过早凋谢,令人扼腕。而在日本、新加波及欧美等发达国家,从幼儿园入学开始,小孩就开始接受非常实用的应急教育与训练,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如何逃生。尤其是在是日本喊救命比赛、烟熏体验和攀绳跨越等是小孩的日常培训。所以人们很小就有了逃生常识。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教育目标,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内容。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中融入逃生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基本的逃生意识和逃生技能,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学校体育应当关注的新课题。 

 

2 研究方法与步骤 

 

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走访法(映秀镇、都江堰等)、个案对比法、类比分析美国、日本逃生教育及我国逃生教育开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3 分析与讨论 

 

 3.1 灾难逃生教育的意义 

3.1.1 灾难的概念:《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灾难的解释是:“天灾人祸造成的苦难。”可分为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两种。自然灾难主要包括天文灾难、地质灾难、气象气候灾难、生物灾难等。人为灾难包括家庭、工作、疾病以及人为制造的环境所派生出来的各种灾难等。 

3.1.2 灾难的特征:各种灾难,对当事人来说,大都具有不以意志为转移,突发的、极富震撼性、摧毁性的特点,常会造成过重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对不到成人年龄的学生而言,伤害几率更大,影响更深远。 

3.1.3 灾难逃生教育的意义:当人们碰到紧急情况时,有无应急知识,能否迅速做出应急反应往往直接关系到其是否能够生存。学生在社会中属于弱势群体,自救能力有限,开设灾难逃生教育更显得重要。为减少或者防备灾难对学生身体、心理伤害,必然要通过相应的教育让他们掌握灾难发生的原因、预防措施、应对方式等,灾难逃生教育是增强个体生存能力的教育。人的生命权是人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只有人的生命安企能够得到保障,其他权利才能得到更好维护。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21世纪教育提出的口号是“学会生存”,这表明生存能力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 

3.2 学校体育 

3.2.1 学校教育目的:我国学校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对于学校教育来讲,今天的学校教育不就是为了学生明天的工作与生活,这是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世界各国都是如此。学生的身、心健康的重要的基础作用不言而喻,当面对学生伤害事件,教育部袁惟仁部长大声疾呼:生命没有,何谈教育! 

3.2.2 学校体育教育:学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健康成长过程中扮演者不可缺少的作用。体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没有哪一门学科像体育那样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如此直接和紧密。我们的祖先在生存斗争中为了获得生存的条件,发展了走、跑、跳、投掷、攀登、游泳等技能在“物竞天择”的法则下具有优良运动能力成为种群或民族兴旺发达的象征。学校体育教育以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积极心理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为宗旨,自然顺应时代之需,理应承担灾难逃生教育的重任。 

3.3 灾难逃生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仅对个体而言,灾难逃生教育离不开对灾难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判断后迅速做出的应急行动,这点显然与学校体育教育培养目的不谋而合。促使学校体育成为灾难逃生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学校体育的日常锻炼,能提高学生的耐力、速度、柔韧、力量和身体的协调能力,为在突发事件到来时能正确判断,迅速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与此同时,灾难逃生教育的深入,不仅发展学生的灾难逃生技能,在某种程度上,又补充学校体育教育的内容、手段,增添了学校体育教育在道德规范方面深刻意义的素材。在当前条件下,在我国,灾难逃生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密切相关,灾难逃生技能与学校体育教育所培养的目标有很大相关性,如灾难逃生技能中的反应能力、动作速度、力量、灵敏素质等,甚至是精神层面的勇敢、果断、坚强、团结协作也不谋而合,一种灾难逃生所需的技能可以像球类比赛那样看作是一个新的课题,进行分析,练习。反之也然,灾难逃生技能的练习同样对各项素质的提高也有显而易见的效果。即如整日进行火灾抢险训练的消防战士,身体素质同样达到超高的水平。 

3.4 当前灾难逃生教育现状 

本世纪以来,各种原因导致自然灾害数量增多,种类不一,尤其是2008年以后,我国灾害频繁,其中学生伤残触目惊心,凸显出我国灾难逃生教育的不足。有报载:汶川大地震当日,上海金茂大厦的中国员工也感到了摇晃,当他们知道发生地震时,连手机也不要,争相跑到电梯间拥挤推搡成一团,甚至出现电梯因超重而停止运行的现象,而日本员工面对地震的反应则是“立即拿起手机往桌底躲避,感觉会出现问题时往楼梯口方向逃生”。不错,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危机意识的认识,逃生常识的了解,逃生技能的掌握等方面都显示出很大反差。总体上主要表现有以下特征:第一,缺乏忧患意识,对环境变化存在侥幸心理,一旦出现意外事件,应急反应滞后,如1980年哈尔滨天鹅饭店火灾报道,同一楼层有9个中国人和朝鲜人全部丧生,而一个日本人居然成功逃生,原因在于他住进饭店后,立即巡视了周围环境,记清了安全出口,火起后,他凭白天观察的印象在黑暗中爬到安全出口;第二,逃生常识匮乏,面对突发事件,靠本能地~拥而至较多,有效措施应用较少;第三,鲜有必要的自救和互救手段,一旦发生意外,第一时间内不能采取必要手段,延误救治时机;第四,升学率单一学校评价机制,导致学生锻炼时间减少,学生体质连续二十年下降;第五,学校教育在灾难逃生方面的常年缺失或不足,大多流于口头安排,或流于单调形式,效果可想而知。 

4 结论 

 

从农业越来越发达到工业越来越发达,人类面临的不安全因素越来越多。在缺乏有效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城市公共卫生与环境安全服务机制的情况下,面对高度风险的社会,最简单最有效的的方法,是提高对灾害逃生的认识,养成防范意识习惯,掌握基本的逃生技能,显然不可一蹴而就。

4.1 灾难逃生教育列为体育课题,加快课程设置编排。灾难逃生教育的紧迫性和长期性告诉我们,仅靠宣传栏,一次简单的模拟练习都很难达到实际效果。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层次、分阶段的设置为课程内容,有步骤有计划进行,结合体育课素质练习及合作练习,来有目的培养对灾难逃生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判断。期末也可作为体育考评一项来了解学生的认识程度。 

4.2 灾难逃生教育纳入学校体育常规,建立多元评价体制。“5·12”中安县桑枣中学虽然紧邻地震惨烈的北川,但学校二千二百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却无一伤亡,归功于全校平时的紧急疏散演习。从2005年开始,每学期都雷打不动,时间长了,疏散自然变得井然有序。地震当天,全校师生只花了1分36秒,就全部冲到了操场。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可集中利用灾难纪念日来进行逃生教育活动地交流,安排一校或多校比赛,甚至把灾难逃生技能列入常规运动会里项目,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逃生技能的提高。珍爱生命,珍惜生活,不是对逝者的最大安慰吗!不是对他们的最好纪念吗! 

4.3 提高危机意识。长期以来,由于人们一直生活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社会环境之中,导致公众普遍缺乏危机意识;甚至认为安全是理所当然的事,危机不可能降临到自己身上,更没有必要为危机进行各种准备。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火灾隐患、天灾人祸等突发事件,时刻提醒我们危机的存在,未雨绸缪并非可有可无! 

4.4 提高灾难逃生技能和自救、互救能力。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所谓的安全教育经常是形式大于内容。其结果是,当突发灾难降临时,我们的学生往往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逃生”,更不懂得如何救助他人。有时简单的救助不说学生,老师真正能做好的也并不算多。原因所致,无非例证了我们在灾难逃生教育匮缺。经过多年摸索,经济发达的很多国家在灾难逃生教育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日本教育界认为要使青少年茁壮成长,健康与体力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日本的学校体育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走、跑、跳、攀、爬、越等素质的培养以及团队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美国学校体育教育更是如此,每年设有专门的“消防月”,在这个月里,全国的学生都会在体育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危机时刻的各种技能培训,比如从高处跳下、掩鼻爬行、攀越障碍、垫上滚动、轮椅滑行等求生本领。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的灾难逃生教育已经演绎为一种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 

在许多事件中得以体现,从日本北海道的地震几乎无人员伤亡,到美国“9.11”事件有序逃生!我们看后唯能感慨:外国人的生命即使比国人有价值吗?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4.5 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增强体魄。健康的身体,无疑使我们学生灾难逃生的最大资本。体育教育,无疑是灾难逃生教育的重要手段。在突发灾难面前,时间就是生命,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灾害来临时能够跑快一点,应变强一点,如何让他们能掌握一些基本的逃生技能?始终是学校体育的紧迫课题。 

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便无可挽回。因此,把安全逃生教育纳入体育常规教学体系,让每一个学生都懂得一些自救互救技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新华社记者,四川省政府召开“5?12”汶川大地震周年新闻会[n],成都商报,2009-05-08(1)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邵瑞珍,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 

[3]凤淼,中西方灾难新闻报道之比较[d],南宁:广西大学,2007 

[4]梁晓刚,学校体育生存教育的理论研究[j],体育学刊,2004,11-2 

苦难教育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独立学院;导师制;必然性

【中图分类号】G64.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基金项目】2012年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科研项目《新形势下独立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可行性研究》,项目编号:zyzd201208。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学校将开设的课程以及讲座面向全校学生,供学生自由选取课程。"[1]这一做法实现了对学生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活动并逐步形成完整的独立人格。此成功的教学模式至19世纪末先后被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一些美国学校运用到本科教育制教学中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在中国,"'导师制'的运用则要追溯到20世纪,在竺可桢担任浙江大学校长一职时浙大最先采用了这一制度,施行后,浙江大学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自1999年起独立学院应教育发展潮流开始创办,到2004年,各独立学院发展的重心在硬件建设,在生存性拓展。时至今日,独立学院发展已经从基础发展过度到竞争力提升。任何教育都应因材施教,独立学院的学生与传统高校学生表现出了较大的区别性,如何在短期内迅速提升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独立学院思考的重心。笔者认为"导师制"的介入能较好解决这一矛盾,要通过设置导师借以发掘学生身上的不同特质,以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并在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的诸多方面进行引导,最终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下市场所需求的理论及实践技能并重的新型优质人才。

学习层面建立导师制的必要性

无需回避的是,独立学院入学起点相对较低(低于二本线40-60分),较低的入学起点背后所体现的是独立学院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方面存有不足的事实。据我院相关调查研究表明,61.47%的独立学院学生在学习上普遍存在着学习热情欠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自律性差、自觉性不强的问题。"教育当以人为本,而导师制的介入能实现对学生学习的微观指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3]导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以及学习兴趣,在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的前提下针对性的展开课程专业辅导,拟定教学方案,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优化知识结构,全面构建起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方法。这样的办学模式不仅能逐步完善教学体系,提升独立学院的办学品质,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喂着吃"、"灌着读"的缺陷,同时也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保障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促进素质教育的纵向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清醒的看到,尽管独立学院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专业技能略有欠缺,但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其自主选择性、可塑性、创造力还是具有很强的优势。具体表现就是,独立学院的学生活动参与意识大都很强,具有发散性思维,兴趣爱好广泛,在计算机操作、网络技术、英语口语、演讲写作、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优异的表现。也正是如此,诸多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并不是只单纯培养学术研究、科研探索的学术性学者型人才,而是更重视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的对接。而导师制的施行能较好的达成目标,指导老师可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技能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基础技能,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用理论丰富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去验证理论,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在思维的横向和知识的纵向上更灵活的发展。所有这些都将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充分确保对学生突出才华的呵护与培植,为塑造21世纪复合型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生活层面建立导师制的必要性

与公办的本科制院校相比,独立学院收费相对较高。较高的收费标准让独立学院学生的构成在经济层面表现了相对的集中性。据统计,独立学院学生中来自城镇的学生超过65%。换言之,来自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家庭状况都相对较好,成长在相对顺境的环境中,独立学院学生缺乏苦难教育与挫折教育。"由于习惯于家庭的溺爱和庇护,这些学生往往缺乏对于社会交往的全局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在看待和处理事物上总是从自身出发,以自我为中心,在生活中往往体现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却由于过于注重自我表现和自我情绪的表达,以及性格上的强烈个人主义和排他性使然让他们忽视了周遭人的建议与意见。"[4]例如,在参与一些团体性活动时,他们会把焦点放在展示和表现自身的潜力和魅力上,有时忽略了团队的整体协作,引起团队的不和谐,招致其他人的不满和不必要的冲突。所以就上述观点从生活层面上而言,独立学院建立导师制是很必要的,学院可以利用导师为突破口,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及时的关注学生的状况,进一步的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对于一些在交际交往方面表现的特殊的同学进行心理上的干预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交友观念,寻求正确的交友法则,减少在人际和社会交往的摩擦,帮助他们更好的融入班级和,这样不仅能有利于班级建设,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同时也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自制能力不强,一旦沉迷于某一事物就会难以自拔。大多独立学院学生在刚刚结束繁忙、紧张的高中学习,对于大学这种闲适自由的生活还不是很能接受,不能一下子从原来紧绷的状态中释放出来,所以他们在初涉大学生活时,总是觉得很茫然,不知所措。有的大一学生因为害怕面对新的环境,而选择每天"宅"在寝室与电脑为伍来消磨时光,渐渐地迷上了网络,有的甚至是通宵达旦黑白颠倒,每天沉迷于电脑桌前荒废了学业不说,自己的生活作息时间也因此被打乱,久而久之变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影响到个人的成长。就此笔者认为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导师能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观察针对学生的生活习性制定相关的辅助措施,例如,引导学生参与学院的各项组织,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让他们无暇于网络游戏,投身于校园文化活动,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学校活跃气氛和氛围,领略到大学所散发出的青春正能量,融入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展现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也能让他们体会到学院这个大家庭的温馨,让他们不觉得孤单和寂寞,在学校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帮助他们顺利渡过大一这个迷茫的时期,摆脱对于大学生活的恐惧,逐渐适应大学生活。

思想层面建立导师制的必要性

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刚步入大学生涯时内心是充斥着复杂的情绪。他们不仅为自己因为高考中失利而要进入比普通本科生花费较高的独立学院而感到挫败与不甘,还为独立院校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不如公办制本科院校而担心以后就业时用人单位、以及企事业单位对独立院校的学生有所偏见,害怕自己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而感到悲观。在内心充满种种着忧思的同时,他们却又十分渴望脱离原来熟悉的学习环境和家庭生活,憧憬大学校园生活,渴望接触新的生活圈,结交新的朋友,希望能在缤纷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与社团组织中,寻找展现自己的契机和塑造自我的机会,进入独立学院无可厚非为提供给他们一个广阔的平台。学院建立导师制,不仅可以为那些刚进入大一没有调整好心理状态的学生提供心理辅导,让他们走出高考失败的阴影,增强他们对于学习的信心,认清自己的学习方向,帮助他们走出心灵上的桎梏,鼓励他们多多参与社团文化活动和一些志愿活动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挖掘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逐渐融入大学校园,更多的去了解接触大学校园文化,引导他们找寻自己的理想目标。

独立学院学生具有和而不同的特质,他们具有敏感的情丝,对于周遭的事物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不同,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他们情感细腻,心理状态却不稳定在处事方面往往比较极端,常常会因为一看似很平常的事情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在情绪容易受到波动,遇到一些事情往往碍于自己的面子容易因为一时冲动做出给自己和其他人带来伤害的事情。他们的敏感和情感上的细腻这些特质,更需要学院在学生身上投入投入更多的情感关注,例如像是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心理测评机制,解决同学们思想、学习、生活等带来的心理问题,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去了解他们给予他们关怀,站在他们的角度进行思考,深刻体会他们的所想所思,帮助他们摆脱消极的负面情绪。

"'导师制'的衍生已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它伴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始终为理论界所关注,推行'导师制'是全面推进教育由专注教学质量制度转为注重教育实效发展的必然选择。"[5]结合独立学院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上的特点和新时期社会经济转型对于人才的需求建立独立学院导师制,能指帮助学生适应由高中应试教育向大学自主教育的转变;能培养他们在自己专业领域的兴趣爱好;能对他们的就业、择业进行深刻的指导;能让他们在大学生涯形成自己独立看待事物与处理事物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加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以及人际交往能力;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探究意识和学术意识......所有这些都深刻昭示,导师制对提高学院办学质量,增强办学能力,改进办学理念,实现教学与育人的同步上具有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探析》杜智萍.大学教育科学,2006年第六期.P51

[2]《江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研究般)》王绍娟,周西安,倪鸿燕..江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研究般).2006年7月第28卷第三期.P59

[3]《论本科生导师制对高校发展的促进作用》唐耀华.高等论坛.2005年6月第三期.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