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养结合的创新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养结合的创新点范文1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范文(一)
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国今后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民革中央一直思考的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上,民革中央提交的37篇提案中,《关于大力发展康养产业的提案》引起广泛关注。民革中央认为,健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养老问题则是当前我国最重要的社会热点之一。健康与养老产业(以下简称康养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连接民生福祉,一头连接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被打造成为我国又一个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这份提案源自民革中央去年的调研。去年4月和6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齐续春率民革中央调研组分别赴四川攀枝花和河北秦皇岛,就健康与养老产业发展问题展开调研。
调研组发现,由于我国康养产业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目前各地尚未形成集养老、医疗、休闲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健康与养老服务体系,致使相关产业无法得到突破性发展。调研结束后,民革中央在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20xx年12月,由民革中央与四川省政协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在四川攀枝花召开。论坛达成了《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攀枝花共识》,并推动240亿元的21个攀枝花康养产业项目成功签约,总计签约意向高达400多亿元,为康养产业发展注入一剂强针。
找准切入点,就能推动经济发展。针对当前康养产业发展面临的难题,民革中央提出,将康养产业定位为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康养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涉及医疗、社保、体育、文化、旅游、家政、信息等多方面,可以成为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健康与养老产业对扩内需、促就业、惠民生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健康老龄化巨大刚性需求的长久之计。民革中央参政议政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国务院已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康养产业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为此,民革中央建议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体系,研究出台产业子领域专项政策,督促政策落实、落地。以科学规划为先导,指导地方结合实际进行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设立国家健康产业投资基金为引导,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中医药服务为特色,鼓励自然环境优渥地区先行先试;以医疗资源为保障、以规范标准为基础,推进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融合,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路子、新标准。
康养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如何寻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在民革中央看来,医养结合就是最大的突破口。建议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和扶持医养结合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健全健康保险体系,发展护理保险,鼓励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加强合作。将养老机构所设医疗部门提供的医疗服务纳入医保范围,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采取远程医疗、委托管理、健康管理咨询等多种形式,提高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服务能力,提供多样化医疗、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服务,有力推动建立医养结合体系。
人才是康养事业发展十分重要的条件。民革中央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康养产业亟需的专业人才极为匮乏,直接制约了康养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此,民革中央建议国家重视康养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康养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康养职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康养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保障。
此外,民革中央还建议设立国家康养产业发展实验区,赋予实验区一些先行先试的相关政策,形成以区内优势产品和服务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为实现康养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探索路子、积累经验,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范文(二)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养老观念的转变,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养老,除了日常生活照料外,更关注疾病治疗、身心健康和精神生活等问题。及时有效地获得医疗保健和养老服务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保障。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35号)、《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40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xx〕39号)等文件精神,调查了解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以下简称医养结合)情况,积极探索推进养老服务新模式,20xx年7月21日-23日,以省卫生计生委党组成员、干部保健局局长兰青为组长的调研组深入无锡市社区、养老和医疗机构,走访考察了南山家园养老中心、江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朗高护理院、滨湖区太湖街道养老院、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市康复医院和同仁康复医院,并召开医养结合工作座谈会针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无锡市开展医养结合基本情况
无锡市是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和全国康复医疗服务分级医疗双向转诊试点重点联系城市。近年来,该市通过政府试点、机构探索、社会协作等方式推进医养结合,取得了较好成效。截至20xx年底,全市拥有养老机构150家,居家养老服务机构1092家,护理院11家,康复专科医疗机构7家,其中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28家,每千老人养老床位39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5%以上。具体做法是: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建设。无锡市将养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领导,加大投入,超前谋划,统筹推进。近五年,仅市、区、街道三级财政资金投入就超过20亿元。20xx年,制定《无锡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提出到20xx年市区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65%,江阴、宜兴等农村地区不低于55%,2020年护理型养老机构要大幅度提高,在社区形成融老年活动、照料、护理、老年健康的十分钟服务圈。20xx年,市政府制定《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更加突出养老机构医疗护理服务功能的建设。20xx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做好医养融合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主要任务、时间安排及工作要求。去年,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无锡市养老机构条例》,以地方法规形式,将养医融合、医疗服务、医保定点等养老服务中涉医服务的具体事项作了规定,形成了医养结合发展的法律保障。
二是坚持试点先行,优化服务内容。医养结合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无锡市坚持试点先行,点面结合,不断优化,逐步完善。20xx年,在市级层面上,选择滨湖区朗高养老院开展内设老年护理院及医保定点试点工作。20xx年,开放了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门诊医保定点政策。20xx年,又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住院医保定点政策作了具体规定,对符合要求的,不设门槛、数量,一律纳入住院医保定点范围。这些政策起到了很好的效应,促进了医养结合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该市不断优化医养结合服务内容,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明确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开设老年病科,提倡多学科团队合作模式,规范开展老年常见慢性病诊治,满足老年人医疗和康复需求,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积极构建养老、医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的服务模式。
三是落实激励措施,加强政策引导。无锡市在推进医养结合工作中,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不断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符合住院定点的机构,优先纳入门诊定点医保范围。民政部门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接收护理型老人等实施专项补贴和运作补贴。其中对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机构的,给予10万元一次性补贴。对接收全护理、半护理老人,按实住老人床位数,分别给予每月180元、120元运行补贴。对收住进市失能老人托养中心的低保、低收入家庭的失能老人,分别给予老人家庭每月每人1425元、1200元补贴。卫生计生部门鼓励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支持各类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合作,畅通设置审批绿色通道,推进医养融合信息化建设。其他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医养结合工作,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引导社会各方参与健康养老,更好地促进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发展。
二、医养结合发展模式及存在问题
医养结合服务是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着重提高疾病诊治护理、健康检查、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质量的一种服务方式。从医疗与养老服务关系看,医养结合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本质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目前全省各地医养结合类型和路径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
一是医养整合模式,即由单一机构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包括具备医疗功能的养老机构和具备养老功能的医疗机构。一种是养老机构自办医疗机构,另一种由医疗机构依托自身医疗资源建设护理院。该种模式打破医养封闭分割,老年患者在疾病加重期或治疗期进入住院状态、在康复期和病情稳定期转为养老院休养状态,形成一体化服务。无锡朗高护理院将服务区域分为病理区、护理区和养老区3个功能区,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理疗等服务。
二是医养联盟模式,即由一个或多个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互利共赢。以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南山家园养老中心、滨湖区太湖街道养老院等为代表,这个三个养老机构都和医疗机构紧邻,他们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建立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签约合作关系,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提供预约挂号、会诊等专业技术指导,并开辟转诊绿色通道,护理院提供病后的护理和康复服务,实行无缝对接。
三是医养协作模式,即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合作,为居家社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实现居家式生活照料服务与专业化的医护服务有机结合,筑起一所没有围墙的医养结合模式。我省各地还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为目标人群提供医疗和保健服务。
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各地在推进医养结合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在服务能力、医保结算、政策引导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亟待研究解决。一是在服务政策方面。康复养老不等同于医疗,入住者多是以慢性病和老年病为多,收费相对低廉,直接经济效益低,在政府投入补偿不到位的情况下,社会创办热情不高。而目前,多数养老机构所属的医务室医疗水平偏低,无法取得首诊资格,也无能力与医疗机构相对接。而诊疗水平高、信誉好的医疗机构,特别是大型医院本身医疗资源十分紧张,缺乏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支持的动力。二是在医保政策方面。由于养老不属于诊疗项目,即治病的医保钱不能转为养老钱。因医保报销金额和住院时间的限制,造成康复期较长的老年患者不得不连续出院转院,或采取各种方式压床。无锡市具备医疗条件的28家养老机构中仅有8家实行了住院医保定点,即使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能够就医,也无法享受医保报销。三是在人才政策方面。老年人护理特别是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目前一线护理人员和专业养老服务管理人员十分短缺,难以为老人提供专业康复保健、健康咨询等服务。同时,养老护理员工作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低,就业吸引力有限,专业化护理人员不愿从事养老护理。此外,我们调研中也发现,不同部门对医养结合工作在认识上还不完全统一,存在不同程度的部门本位主义。
三、推进医养结合的思考和政策建议
推进医养结合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的重要任务,更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必然要求。国家已经将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打造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作为发展服务业,推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的优先方向。省委省政府坚持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相结合,全面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着力解决老年人生活照料和医疗服务需求高度叠加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通过实施医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条件显著改善,社区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服务功能得到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等已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基本养老、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险已具备互联互通、统筹推进的条件,这些都为今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医养结合工作还处于起步、爬坡阶段,推进医养结合,构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为老人提供及时、便利、优质的医疗服务,还有许多基础性工作要做。
一是要明确医养结合的服务对象。这是难点,也是重点,涉及到医养结合的服务内容和路径的选择,也牵涉到医保政策的确定。 医养结合机构主要针对需要中长期专业医疗服务的老年人,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与老年慢病和恶性疾病患者的重合部分,其服务特征是治疗时间长,医疗技术含量偏低,生活照料等劳务费用比重较大。服务的内容以生活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为基础,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为重点。而普通老年慢病中的生活自理老人,可以通过医院门诊解决医疗康复问题。处于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期的老人,由于治疗时间短、技术含量高、药品和检查费用比重大等原因,应采取医疗机构住院治疗方式解决。对于健康老人,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中的未患病人群,由于无治疗项目,养老仍应以生活照料为主,辅之以健康管理、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建议率先开展老年人能力评估和服务需求评估工作,确定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需求类型。
二是要确定医养结合的发展路径。针对不同的养老服务形式选择不同类型的医疗服务,实现医疗机构和养老的有机对接。要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强化政府统筹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发展设置规划,探索建立基本医疗保险支持政策,在科学界定服务对象和服务需求前提下,以整合和利用现有养老和医疗卫生资源为重点,以发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在健康管理、家庭病床、老年病治疗方面的作用为基础,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开展双向转诊、远程医疗、协议委托等多种合作,合理引导养老机构、养老居住社区建设医疗机构,以及部分一、二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转型为老年人康复院、护理院。稳步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医疗机构,提升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议推进养老和医疗机构结合集团化发展道路,一方面鼓励大型和综合型医疗机构依托现有的医疗资源,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另一方面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建立医疗型护理院。
三是要优化医养结合的政策措施。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医养融合的文件精神,统筹基本养老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商业保险等多方资源,破解制度藩篱。要将医养结合作为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指导的重要内容,加强民政和卫生计生部门在规划和审批环节的合作,做好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建设的规划衔接。要理清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的责任界限,在规范医保资金监督管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医保结算方式,将养老护理费用适度纳入医保范围,切实解决部分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长期患有慢性病老人经济负担较重的实际问题,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看得起病、养得起老。建议积极推广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促进长期护理保险与医保政策的衔接。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风险分担作用,设计开发适应医养结合需要的商业护理保险,健全寿险、健康险、意外险等多种人身保险险种,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医养结合选择。各级政府应设立养老扶持专项资金支持建设,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金融部门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人信贷支持,放宽贷款条件,提供优惠利率,给予税费优惠政策。此外,要优先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用地等。
医养结合的创新点范文2
一、充分认识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重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龄化速度较快。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口大幅增加,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强劲,目前有限的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以及彼此相对独立的服务体系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增加就业,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原则。
保障基本,统筹发展。把保障老年人基本健康养老需求放在首位,对有需求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以机构为依托,做好康复护理服务,着力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对多数老年人,以社区和居家养老为主,通过医养有机融合,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健康养老服务。推动普遍和个性化服务协同发展,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引导投入、规范市场、营造环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统筹各方资源,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服务供给和资金保障方式,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激发各类服务主体潜力和活力,提高医养结合服务水平和效率。加强部门协作,提升政策引导、服务监管等工作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促进行业融合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7年,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初步建立,符合需求的专业化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制度基本形成,建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养老机构(以下统称医养结合机构),逐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80%以上的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5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可及性明显提升。
到2020年,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有序共享,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明显提升。所有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三、重点任务
(三)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
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建立健全协作机制,本着互利互惠原则,明确双方责任。医疗卫生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预约就诊、急诊急救、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确保入住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养老机构内设的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作为医院(含中医医院)收治老年人的后期康复护理场所。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下同)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共建。通过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等多种方式,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
(四)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
养老机构可根据服务需求和自身能力,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临终关怀机构等,也可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并按规定由相关部门实施准入和管理,依法依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加大政策规划支持和技术指导力度。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支持有相关专业特长的医师及专业人员在养老机构规范开展疾病预防、营养、中医调理养生等非诊疗行为的健康服务。
(五)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
充分依托社区各类服务和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无缝对接。发挥卫生计生系统服务网络优势,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并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到202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鼓励为社区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社区护理、健康管理等基本服务。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规范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的医疗和护理服务项目,将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六)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
鼓励社会力量针对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以及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专业医疗机构。在制定医疗卫生和养老相关规划时,要给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留出空间。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凡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整合审批环节,明确并缩短审批时限,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支持企业围绕老年人的预防保健、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积极开发安全有效的食品药品、康复辅具、日常照护、文化娱乐等老年人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
(七)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鼓励地方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布局,重点加强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建设,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地区可积极稳妥地将部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提高综合医院为老年患者服务的能力,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开设老年病科,做好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相关工作。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其根据服务需求增设老年养护、临终关怀病床。全面落实老年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医疗卫生机构要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重病、失能及部分失能老年人提供挂号、就诊、转诊、取药、收费、综合诊疗等就医便利服务。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依法依规开展养老服务。鼓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工作志愿者定期为老年人开展义诊。充分发挥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下同)的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大力开发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系列服务产品。
四、保障措施
(八)完善投融资和财税价格政策。
对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按规定落实好相关支持政策。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投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金融对医养结合领域的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由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医养结合发展。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要适当支持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基本健康养老服务,逐步扩大购买服务范围,完善购买服务内容,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参与。
(九)加强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
各级政府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医养结合机构发展需要,做好用地规划布局。对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可采取划拨方式,优先保障用地;对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应当以租赁、出让等有偿方式保障用地,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可将在项目中配套建设医疗服务设施相关要求作为土地出让条件,并明确不得分割转让。依法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的,应当采取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
(十)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体系。
继续做好老年人照护服务工作。进一步开发包括长期商业护理保险在内的多种老年护理保险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保险筹资模式,保障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鼓励老年人投保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建立健全长期照护项目内涵、服务标准以及质量评价等行业规范和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等比较健全的专业照护服务提供体系。
落实好将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认知知觉功能康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政策,为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治疗性康复提供相应保障。
(十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做好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方面的制度衔接,对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同等对待。完善薪酬、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建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医养结合机构人员进修轮训机制,促进人才有序流动。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纳入卫生计生人员培训规划。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进养老护理员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相关专业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专业人才。
(十二)强化信息支撑。
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试点,利用老年人基本信息档案、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对接,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为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组织医疗机构开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鼓励各地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针对性。
五、组织实施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同。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促进养老、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各地要及时制定出台推进医养结合的政策措施、规划制度和具体方案。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落实和完善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共同支持医养结合发展。发展改革部门要将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卫生计生、民政和发展改革部门要做好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规划衔接,加强在规划和审批等环节的合作,制定完善医养结合机构及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的标准规范并加强监管。财政部门要落实相关投入政策,积极支持医养结合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部门要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国土资源部门要切实保障医养结合机构的土地供应。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统筹规划医养结合机构的用地布局。老龄工作部门要做好入住医养结合机构和接受居家医养服务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工作。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研究制定中医药相关服务标准规范并加强监管,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服务产品推广,加强中医药健康养老人才培养,做好中医药健康养老工作。
(十四)抓好试点示范。
国家选择有条件、有代表性的地区组织开展医养结合试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医养结合试点项目。各地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促进医养结合的有效形式,每个省(区、市)至少设1个省级试点地区,积累经验、逐步推开。卫生计生、民政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密切跟踪各地进展,帮助解决试点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医养结合的创新点范文3
多层次医疗 社会力量要弯道超车
2009年新医改以来,已有大量上市公司逐渐开始布局医疗服务领域,不过山西证券医药生物行业分析师王腾蛟告诉《经济》记者,由于医疗服务在整个医药板块估值相对较高,反映到二级市场并不强烈,在近期的市场风格下,资金还是偏向于估值低业绩确定性较高的行业。
《意见》提出,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从多层次来看,目前医疗服务还是以三甲医院为主,其次有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另外还有一些社区医院、民营医院和专科医院作为补充。中国医疗产业联盟的创始发起人之一、广东医谷执行总裁谢嘉生对《经济》记者称,目前我国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三级甲等医院,而很多基层医院无论是医疗设备、医生能力还是资源都比较薄弱。
目前除了政府公立医疗服务之外,民营医院在机构数量上早已超过50%,但提供的服务数仍偏低。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研究员曹健告诉《经济》记者,虽然是国家鼓励社会办医这么多年,但还是以公立医院为主,公立医院的数量占到44%左右,服务量达到了86%左右,“而民营医院的数量超过16000家,但其服务量只有14%左右,所以多层次的办医还没有形成一个良性格局”。
近期国家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的力度逐渐加大。艾媒咨询分析师刘杰豪对《经济》记者表示,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巨大,公立医院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一些经营较好的民营医院通过借助社会资本的力量,在新医改政策利好环境下,通过不断创新、提高品质和完善服务,加速市场扩张冲浪蓝海,对医疗服务市场格局产生极大影响。
这对医疗服务产业的投资也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正面消息,华盖医疗基金董事总经理、国仕资本研究协会特约研究员施国敏对《经济》记者称,结合国家医疗服务产业的现状及“十三五”期间的规划,至少未来5-10年的行业增长仍然会保持相对快速的发展,会有很多机会,特别是民营医疗服务的机会。
公立与民营、外资与内资、专科与综合、连锁与单体、社区与健康管理等目前确实存在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社会力量提供医疗服务,其实大概在5年之前,就M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地产公司,很多都在布局医疗市场,通过医疗实现业务转型。
当然,那时的社会力量更多是作为公立医院的补充出现的,发展较好的民营医院基本是在公立医院无力顾及或无意投入的领域发展起来的,包括眼科、口腔科、整形美容、妇产、骨科等。应该说,现在有初步的多层次多样化医疗。
零点研究大健康事业部总经理姜健健对《经济》记者称,真正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社会力量不应该只是个补充的定位,而应该是公立医院的竞争者,甚至是超越公立医院。“社会力量要做弯道超车。”两个方面可以实现弯道超车。一是服务驱动,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取胜,在妇产、整形、康复等市场可以布局;二是技术驱动,比如肿瘤、心血管、精准医疗等。
谢嘉生也表示,我们国家现在要重点发展基层医院,把三级医院简单的门诊或治疗放到基层医院去做,而三级医院更多的是做比较复杂的、需要研究的治疗为主体,“目前我们国家医疗改革的趋势就是要壮大基层的设备、医生的能力、医生的资源等”。
激发医疗三大领域投资活力
医疗产业是一个比较大的行业,根据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分类,很难按照统一的标准来给它进行分类。整个医疗行业根据其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可以分为药厂、器械厂、经销商、医院、病人五大环节,同时根据产业链也可以将医疗行业分为医生端、医院端和用户端。
整个医疗产业简单说就是生产、流通、服务,医药和器械属于生产环节,服务就包括医疗服务中的医院、诊所等,一些互联网医疗或者移动医疗的创新都可以归纳到新型服务这个领域。
《意见》中提出要调动社会办医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医疗领域社会投资活力。对企业来说,投资要看其有没有创新。创新是持续发展的动力,成都海创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元伟在《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投资医疗板块要看其专业化,例如专科医院,“传统的全科医院竞争很激烈,但专科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如果在某一领域如癌症,有很好的研究和科研团队,这些医院就值得重点投入”。
创新本身不容易,医疗服务行业也如此,但包括高端专科、连锁等模式已在过往被证明是相对比较成熟和成功的投资模式,施国敏表示,包括社区连锁、互联网医疗、细分专科的深入等创新,以及各层级的资本化尝试未来是否能够在短期内快速得到发展也需要做好十足的内功和运营。
在王腾蛟看来,医药行业按二级市场分类主要分为化学制药、中药、生物制品、医药商业、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目前由于政策的导向,药品板块即化学制药、中药、原料药等承压明显,不过其中创新药,不管在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是资本长期关注的领域”。
非药领域机会也比较多,其中包括医疗器械(国产进口替代)、医药商业(两票制营改增利好商业龙头)、医疗服务(分级诊疗,废除以药养医等给服务端带来机会)。
医疗服务领域再细分还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第三方体检、第三方透析、独立医学实验室等,其中专科医院以及第三方的一些机构比较受投资者青睐,特别是像专科领域的眼科、口腔科等,目前在上市公司里面已有成熟的运营模式,类似爱尔眼科、美年健康等。
王腾蛟认为,在目前分级诊疗的大背景下,基层医疗市场即医疗资源下沉对于社会资本来说存在非常大的机会。
在细分领域,比如移动医疗领域包括健康医疗、医疗器械、医药等,刘杰豪表示,其中健康医疗行业是VC和PE最青睐的行业,但是今年的增速情况并没有那么快,重点关注领域是在生物技术(创新药等)、医疗设备(医疗器械等)和医疗服务三大方向,其中创新药是未来中国医药产业中投资的大方向。
从资本市场估值来看,创新药的市盈率通常是仿制药的两到三倍;医疗器械的监管没有医药那么严格,更容易受到资本市场认可,未来十年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此外,姜健健还告诉记者,最近两年有三个领域比较受到关注。
一是新兴技术。包括医疗与3D打印、AR/VR等新兴技术及解决手段的融合,还有基因测序、基因编辑、细胞治疗、干细胞技术,它们最有可能对医疗健康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二是跨境医疗。在三个方面都会有市场,轻医疗(整形、体检、旅游)、重医疗(肿瘤)、境外远程会诊。盛诺一家、春雨国际都已经在布局了。不光光是赴欧美日的高端医疗,很多在泰国的医疗是普通阶层也可以接受的。这个领域未来会产生巨头。
三是仿制药。2016年,国家食药总局正式开始292个品种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要求在2018年完成。这给投资者带来刺激,而且中国资本的主流,对像生物医药这种长线投入的项目其实不感兴趣,对于像仿制药这样的市场,因为它相对短期,马上就能看到效果,所以从资本特性上来说,他们对仿制药感兴趣。世界范围内,仿制药的增长率11%左右,是药品市场的2倍。
而前几年受到追捧的数字医疗,实际上开始遇冷。其实一直到去年为止,中国在在线医疗领域的开放度是比较高的,有不少的项目被投了。但从2017年出现了一个瓶颈,就是对于在线医疗的管理、管制。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出,对这个方面的投资是一个很大的抑制。
就拿医疗服务领域里的医疗机械的厂商来说,从技术端来看,医疗机械本身成本非常高,有很多投资人去投,但无论这个行业怎么发展,政策还是最重要的一点。
易观分析师张怡丹就对《经济》记者表示,所有的资本都是跟着政策走的,投资人会随着医疗产业相关意见稿的思路,“这个思路是要做什么,投资人就会去投什么”,《意见》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医药服务会发展中医;另一方面是会细化一些分级诊疗,在细化过程中降低社会办医的门槛和提高社会办医、审批流通过程中的效率。
医养结合牵头 探索新商业模式
医疗产业可以和其他多个领域或产业相结合,如医疗+养老,即医养Y合,这也是国家一直积极推行的重点,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人在65岁以后对医疗的需求是在不断上升的,如果医疗和养老产业能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两者之间是可以互相促进的,谢嘉生对医养结合的模式很看好,“但在投资方面还存在一些阻碍”。
从产业现状来说,我国医疗+养老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主流市场参与企业多,规模小,市场竞争格局初步打开。政府支持力度逐年增大,纷纷探索具备区域特色的智慧养老平台模式。在刘杰豪看来,目前,医疗+养老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产业资本通过联合、收购医院等来获得医疗资源,从而进军养老行业;二是以医疗或者护理为主,同时提供养老服务;三是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生自由执业的解放以及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由品牌医生建立的中小型养老养生机构,以预防和健康、养生为主。
未来需要在养老机构中引入医疗护理资源及特色养生资源,为机构中老年人提供系统的医疗护理服务和养生保健产品。刘杰豪认为,医疗+养老可以在家庭医生制度、医保体制等方面入手,从而给我们的养老服务带来相对应的改善。“首先建立家庭医生制度,为老年人提供具有家庭医学服务和老年医学知识的家庭医生,同时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实现健康管理和疾病的预防。”
传统的养老都是在家里,但是由于独生子女政策,随着中国社会的老龄化,养老成为很大的社会问题,“所以新的养老行业产生以后,很多人就会在老了之后到养老院,有专门的医生、护士和营养师提供服务”。陈元伟表示,相关的产业,如营养食物搭配、康复中心这些都完全可以和养老结合起来,同时良好的社会保险等保障制度,不仅老人有很好的养老的地方,也会给社会提供很多就业机会,对国家来说也营造了一个很好的社会环境。
同时,养老院也会产生一些收益,整个社会形成良性循环,陈元伟还对记者称,今后中国的老龄化非常艰巨,两夫妻结婚之后要负担四个老人的生活,自己要上班,还要抚养自己的孩子,压力会很大,所以这个社会对医养结合的需求很大。
姜健健认为,医养结合要想做好,需要解决四个核心问题。
一是观念问题。这个观念不是老人的观念,更多的是子女的观念,现在很多医养结合入住率低,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支付能力的问题。我国养老金本身的替代率很低,因此需要长期护理保险的支持,但我国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
三是医疗问题。目前所有成功的养老项目,都有与其相匹配的医疗业务作为基础支撑。但医养结合的“医”,需要符合老人的需求,是慢性病、心血管病、肿瘤、康复疾病的治疗,需要的是这方面的医生、护理资源。
四是医保的问题。医养结合其实牵涉到人社、卫计委和民政三个部门,在很多疾病上存在医保是否报销、报销标准低的问题。
另外,除了需要更多的医疗设施、人力资源等资源,医养结合还缺少很多有力的措施。首先,现在很多养老机构还偏小,医院承担起来很吃力,需要国家更多的扶持政策,同时鼓励更多民营资本投身到养老行业。
医养结合的创新点范文4
一、彰显老年友善文化,着力完善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支撑体系。区卫健局把“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工作纳入卫健系统重点工作,统筹推进,严格要求辖区内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各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在机构愿景或文化中必须有关心、关爱老年人,保障老年人权益,维护老年人尊严等内容;职工手册、行为守则等规范中有对老年人态度、行为和用语等。同时,积极协调财政、医保、民政等部门,根据老年人对疾病诊治、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医养结合等服务的需求,在人员和设备配备等方面争取支持。区财政每年投入5亿元补贴城乡居民医保及智慧化医养结合服务工作,投资近2亿元高标准建成智能化社会福利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全力提供老年友善服务,解决老年人就医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积极营造老年友好社会浓厚氛围。
二、融合老年友善管理先进理念,打造智慧化机构养老品牌。面向老年人专业化养老需求,XX医院对接XX旅居养老十大品牌--XX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在医院内合作举办XX养护院,建立老年患者的双向转诊机制,形成医联体的协作管理模式。养护院建筑面积7500平米,设有床位210张,有机融合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实行日巡诊制度并开通就医绿色通道,建立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实现“重症快速进医院、康复立即回机构”。引入“慧济国际”养老管理团队和智慧化管理运营模式,建立具有老年医学服务特点的技术规范和持续改进机制,严格按照国家最新的适老化建设规范,配备最先进的智慧化养老管理系统,从基本自理、部分自理、无法自理直至安宁疗护逐级设定11类护理标准等级,大力发展专业化的深度照护服务,失能、失智老人占比达到90%以上。同时,建立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知识、技能等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推出慧济舒适照护、慧济食坊、时间银行、志愿者之家、老幼同乐、宠物疗法多种特色智慧化服务,成为兖州机构养老的优质品牌。
三、推进老年友善服务,探索“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针对大部分老人习惯居家养老的现状,在区中医院建设医院、机构、居家“三位一体”的智慧化居家医养服务平台,提供多渠道挂号服务,并将电子病历系统与全科医生助诊系统融合对接,打造了线上线下联动、院内院外协同、机构居家融合的信息化居家医养服务模式。通过组建以医师、专业护士、康复治疗师、专业照护师为主的居家医养服务团队,建立多学科诊疗体系,自主研发实现十多项常规检查的便携式“全科医生助诊包”,让移动巡诊、移动护理、药品配送等入社区、进家庭、到床前,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建立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为居家老人提供健康查体、疾病治疗、健康管理、功能康复、预防保健、生活照护等连续性医养服务。
同时,积极引导XX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XX医院合作、XX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XX老年公寓合作,联合推行街道社区医养模式,打造医疗养老联合体,将智慧居家医养信息平台与基本公共卫生平台进行对接,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老年人,开展老年综合评估服务,进行定期回访、科学管理,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生活照护、身体指标监管、紧急救助及慢病管理等个和远程诊疗服务,形成“居家体检医疗-健康数据上传-异常信息预警-专业团队跟踪服务”智慧型养老医疗服务链条,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各类养老服务,全时段保障居家老人生命健康安全,切实增强医疗服务精准性、及时性、专业性。
四、聚焦老年友善环境,创新智能养老综合体。针对规模较大的新建城市社区,以“XX依养家”高端养老公寓为试点,打造“XX依养家”智能养老综合体。项目总投资6.2亿元,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其中,XX依养家老年颐养中心项目,作为XX市政府工作报告涉及我区重点工作,项目建筑和内部装修全部采用适老化设计,设置有依养家医院、休闲活动中心、长者生活起居照护区、健身服务中心等功能分区,集优质机构养老、社区日间照料、智能居家养老为一体,现已入住50余人,二、四、五层入住率达到90%。中心在老人生活照护区配备无障碍通行、低位开关、一键急救按钮,房间内通过物联网技术连接心电、血糖等健康监测设备,以及灯光、空调、电视等生活电器,实时监测老人睡眠情况、生命体征以及离床时间,方便老人生活起居,一旦发生异常系统自动报警,工作人员即刻到位处置,全天候保障老人生命健康安全。
医养结合的创新点范文5
关键词:国际长期照护制度 医养结合 多元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高龄化、空巢化及独生子女政策实行带来失独老人的逐步增多,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也呈上升趋势。国家卫计委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人已经达到2.2亿,占人口总数的16%,其中65岁以上老人1.4亿左右, 占人口总数的10.5%。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三五”期间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重要战略部署,更是进一步强调“要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为长期照护制度的发展、完善及推广指明了方向。
1.长期照护模式
许多发达国家通过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日益严峻的老年长期护理问题,长期照护保障制度是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补充,从目前运作模式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1)商业模式。有商业性保险公司来提供护理保险,投保人采取自愿原则,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和经济状况来选择,典型国家有美国、英国;(2)社会保险模式。政府为管理主体,属于社会保险范畴,采用强制保险的方式,典型国家以日本、德国。
1.1基本安全网模式与社会保险模式对比表
见表1。
1.2美国与日本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对比表
从表一、表二中可以看出,不同的长期照护保险模式是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及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是多元化的。美国作为唯一没有全民医保的发达国家,它的商业保险制度非常发达而且种类繁多,美国80%左右的人都购买各种各样的私人健康保险产品,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公共医疗保险计划对特定人群医疗服务的限制,满足了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主要服务有家庭护理、护理院照护、生活协助、日托服务等,提供个人照料、健康照料、居住服务、社会心理服务、看护服务及临终服务。日本则是全民强制性社会保险,日本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但它的服务也最为完善、广泛,分为照护服务、器具租借和设施改建两大类,提供居家护理、社区护理、机构护理,涵盖护理、医疗、日托所、老人院服务、福利用具的出租或支付购置费、住宅改修费等。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但中国老年人护理远不如发达国家,只有结合中国实际发展情况,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照护制度,才能为中国老龄护理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现状
根据全国老龄委员会预测,中国老年产业的规模到2020年和2030年分别将达到8万亿和22万亿。未来10-15年是养老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因此,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整合现有的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推动医养结合模式的长期护理制度的发展迫在眉睫。
2.1养老体系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政策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我国目前的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体系,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没有统筹规划,是典型的行政化配置资源的制度安排。在这种政策下,医疗卫生服务属于卫生和计划委员会主管,养老服务则由民政部门主管,医院设立养老床位需得到民政部门许可,而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也需得到医疗卫生行政部门许可,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养老体系的发展。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发达国家均在法律上对老年人的权益和养老给予明确的保障。美国除了有相关的联邦政府法律、政策外,各州根据自己老年人的情况制订政策;日本于1997年正式颁布了《护理保险法》。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但主要是以道德来制约,没有真正从律法上来对老年人权益加以规范。
2.2养老资源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
医疗资源功能转变。我国目前的资源结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是大量需要长期照护的老年人无法得到合适的服务;另一方面是大量失能与半失能人群从治疗意义上已达到出院的标准,但仍滞留在医院,加剧了医院的床位紧张 。如重症病房(ICU)大部分患者都是因为脑血管意外、心肺复苏后、神经肌肉疾病等不可逆转的原因而处于意识障碍或植物人状态,这些病人均长期卧床,一般的病房或康复中心无法满足此类患者的护理要求。
转变服务模式我国目前的养老床位处于双重尴尬地位,一边是总量不足,另一边却是出现大量空置床位。归根结底是现有的养老医疗服务不管从服务模式、服务质量还是护理人才的专业化来说都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转变现有部分医疗机构的服务功能,形成政府主导、统筹安排、多方参与的新的养老服务体系。
3.发展趋势
人口老龄化所伴随的健康及养老是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也是百姓最为关注的问题。老年人患病率高,特别是多为周期长、需要照护的慢性疾病,随着治疗时间、难度逐步增大,亦会产生各类并发症,既加大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增加了照料人工费用负担。对医疗服务和长期照护的市场需求更为迫切,也对现行的养老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3.1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建O,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强调“要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我国现行的养老模式是以家庭为主的,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及疾病谱的不断变化以及预期寿命的延长,空巢化、失独老人逐年增多,家庭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速度,应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专业人才包括全科医师、职业护理、营养师及社工等一系列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3.2加快建设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的发展
老年人是一个很大的社会群体,增长速度很快,长期照护主要针对的是失能与半失能人群,强调日常生活护理、医疗服务与健康照料之间的连续性。当前,一些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大多是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且缺乏专业训练的人员,专业护理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强化政府部门职责、多部门协同推进医养结合模式发展,通过医养结合模式的长期照护制度,有效解决“老有所医、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
3.3形成多元化的长期照护模式
模式多元化。居家养老可以让老年人在家中就可享受到便捷的生活及医疗照护,既可以节约费用,又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机构养老可以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包括生活照料、健康指导、心理安慰、康复护理、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等。
医养相结合。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鼓励二级医院开设养老康复病房,鼓励养老机构增设医疗照护,引入商业机构模式等。
医养结合最大的特点是为老人提供及时、便利、权威的医疗服务。涵盖生活保障、精神心理、医疗需求、慢病管理、康复锻炼、健康体检及临终关怀等一站式服务。
国际发达国家的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重,已成为继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后又一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其他社会保险制度的补充。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加快卫生事业的发展,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长期照护制度,真正达到“老有所医、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参考文献:
[1] 施巍巍.发达国家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11.
医养结合的创新点范文6
关键词:龙江医派 学术特点
Study on the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Longjiang Medical School
Li Qiuhong1, Mao Jun1, Xiao Bin2, Xu Xiaobin1
(1.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arbin 150040,2.Shenya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Shenyang 110000)
Abstract: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formed abunda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There were a group of Eminent Physicians such as Gao Zhongshan, Ma Ji, Han Bailing, Zhang Qi et al. They represents the unique style of Longjiang Medical School. This paper mainly sums up the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Eminent Physicians, and applies the academic ideas to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 Longjiang Medical School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龙江医派是近现代我国北疆新崛起的中医学术流派,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黑龙江的白山黑水中成长起来。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龙江医派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和临证风格。本文以高仲山、马骥、韩百灵、张琪四大名医为代表,总结了龙江医派的学术特点。
一、高仲山及其学术特点
高仲山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创始人之一,历任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所长,被尊为黑龙江省四大名医之首,是黑龙江省现代中医药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一)善治热病,理邃效宏。
1.辨治外感热病。高仲山临证精于外感热病,早年初至哈尔滨行医,即活用《医林改错》之急救回阳汤挽救霍乱病者数以千计,并参照《黄帝内经》进行分析验证。
2.对于暑瘟病的治疗。高仲山强调暑瘟病的证治须详审“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的病变过程,注重运用清热解毒、养阴增液、镇痉熄风、通下逐邪诸法相互配合,诸法中以迅速有效控制暑瘟高热为重点。
3.对于湿温疫痢的治疗。重视温病舌诊的辩证特点,辨舌色之不同,从“舌色”、“脉息”、“神色”、“症状”、“治法”五方面区别论治。治疗湿热痢疾以顺气为先,行血则便脓自愈,和气则后重自除。后重宜下,腹痛宜和,身重则除湿。治痢初期见恶寒发热表证,治以自创银翘败毒散(即人参败毒汤去人参加银花、连翘);治痢中期重在导滞,治以清热祛湿导滞之法,自创当归导滞汤;治痢后期重在收涩,治以真人养脏汤等方剂。
(二)辨治外感病
高仲山对照《伤寒杂病论》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阐发理论基础。高仲山临证应用恶寒者,宜于发汗。重的用麻黄,轻的用紫苏。恶风者,宜于解肌。重的用桂枝,轻的用荆芥。风寒束卫症,治以辛温解表,常用荆防败毒汤加减;风热犯肺症,治以辛凉解表,常用银翘散加减;暑湿在表症,治以清暑化湿解表,常用新加香茹饮加减。
(三)阐发仲景治水十五法
高仲山将仲景在《伤寒论》和《金贵要略》中论及水液代谢失常的治法方药归纳总结。
(四)既重经方,又善用时方和自拟方
他独创新方剂,疗效卓著,名扬东北。如治疗瘟毒发疹,初起有表证,用连翘败毒汤;若斑疹已出,高热不退,用消斑清黛饮,泻火解毒透疹,药用犀角5g-10g、青黛10g、知母15g、黄连10g、生石膏20g、栀子7.5g、玄参、生地、柴胡、生甘草、人参、大枣等若干克。药煎好后加米醋一匙。隔五小时服一次,可连续服用四至五剂。疗烂喉丹痧,表证去里热毒火亢盛者,自拟喉痧汤主之。药用连翘15g、双花15g、20g、牛蒡子10g、芦根、黄芩、生地、玄参、麦冬等若干克,水煎服,每五小时一次,可以连续服用。
(五)辨证论治首重脾胃论治
高仲山临床治疗妇科疾病注重补脾肾,养精血,以温养为主。补气血,调肝血。高仲山治病重视脾胃,无论是治疗闭经,精漏,还是安胎等症,都顾及脾胃,以资化源。他常用四君子汤加黄芪,或用归脾汤加减应用。他认为补气养血为妇科常用方法,更是扶正祛邪一大要法。
(六)养生保健,食疗为重
高仲山认为先熟知食物性味功能,方能辩证施治,饮食重五味调和,饮食有节,补养脾胃。
二、马骥及其学术特点
马骥是黑龙江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著名中医。
(一)内伤杂病,审证辨因
马骥强调临床审证辨因过程中注意结合地域、时令、情志及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使治疗客观、全面、准确。马骥常用辨证之法如病因辩证、八纲辨证、脏腑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多维审病,整体观治疗方法。
(二)中焦诸病,相机立法
有调和肝胃法,治疗肝失疏泄,肝胃不和中焦疾患。自拟方剂香陈理气汤。有清法和中法。治疗肝胃郁热之胃痛,选用栀芩清胃汤。有活血散瘀理气法,治疗血瘀入络,所致胃痛,方用蝉花散瘀汤。有消导理气法,治疗饮食停滞胃痛、痞闷、饮食不节之气上呃逆。方用曲蘖消食汤。有温中祛寒法,治疗寒凝中焦之胃痛,脾胃虚寒之吐酸,方用丁砂温中汤。
(三)创立新方
马骥自拟方香陈理气汤,包括香附15g、陈皮20g、柴胡15g、紫苏15g、枳壳10g、麦芽20g、木香4g、薄荷8g,具有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的功效。自拟方栀芩清胃汤,组成如下:栀子15g、黄芩10g、大黄8g、连翘15g、竹茹15g、青皮10g、川楝子10g、炒麦芽20g。方中黄芩、栀子、大黄、连翘清泻胃中实火而解毒,川楝子能清肝火,泄郁热,行气止痛,与竹茹、青皮、炒麦芽同用,理气和胃而止痛。
三、韩百灵及其学术特点
韩百灵为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龙江中医妇科专家,临证近八十年,学验俱丰,被誉为“杏林医柱”。
(一)“肝肾学说”理论
“肝肾学说”的学术思想源于《内经》,韩百灵教授认为:肝肾与胞宫、血海的功能联系和经络系是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在妇科疾病中,经、带、胎、产、乳、杂诸多病证,可因肝肾失调而引起。由此可见,肝肾学说对中医妇科具有重要影响。韩老提出养肾之阴、敛肝之阳,对凡由肝、肾阴虚所引起的诸多病证,均遵循以滋补肝肾为主的根本法则。
(二)“同因异病、异病同治”的学术思想
韩百灵教授提出,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互相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注意异中求同、寻其共性。中医妇科证侯复杂而多变,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妇女的特殊生理活动都依赖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作用。常见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虚血虚、气滞血癖这四种病机。以上四者,皆可出现于妇女生命活动的各个阶段,而致妇科经、带、胎、产、杂等各种不同疾病。
(三)创立新方
韩老自拟经验方50余首,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百灵育阴汤是韩百灵教授经验方之代表方剂,滋补肝肾、养血育阴。由熟地黄、白芍、山茱萸、山药、川断等组成。本方灵活加减,可治疗由肝肾阴虚所致阴血不足、阴虚内热等诸疾。百灵调肝汤由当归、赤芍、怀牛膝、王不留行、通草、皂角刺、瓜萎、枳实、川糠子、青皮、甘草组成。本方具有疏解肝气、调畅气血的功效。本方体现了韩老重视肝脏与妇科生理病理上的联系,肝之病变可影响脏腑气血功能,是引起妇科疾病的主要病机之一。韩老自拟方延灵丹,由黄芪、党参、菟丝子、地黄、枸杞、山茱萸、山药、丹参、香附等药物组成。该方具有补肾填精、益气养血的功效。多用于肝肾阴虚,引起的卵巢早衰,又可治疗月经过少、闭经、围绝经期综合征、不孕等病。该方体现了“同因异病、异病同治”的理论。
四、 张琪及其学术特点
张琪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全国著名中医肾病专家,首届国医大师,当代龙江医派的旗帜,更为中医学术上的一代宗师。
(一)注重整体论治肾病的思维方式
在治疗肾病、消除水肿和蛋白尿方面提出补、清、利三法;治疗血尿采用泄热逐瘀法,疗效显著。从脾肾论治慢性肾病,他认为肾病之水肿、蛋白尿与肺脾肾相关,其病机关键为肺、脾、肾功能失调,三焦气化失司,尤其是慢性肾脏病,脾肾阴阳失调贯穿始终。
1.水肿的治疗。他认为肾病水肿是脏腑系统失调的表现,以脾肾二脏尤为重要。对于阴水之肿常以温肾健脾、利湿活血之剂,方用真武汤与参麦饮加味;对于脾胃病变引发的水肿,宜理脾治肾,善用东垣之法方,寒则中满分消汤,热则中满分消丸化裁;对于病久瘀血内阻,水湿内停证,用坤芍利水汤主之,活血祛瘀,利水消肿。
2.蛋白尿的治疗,脾胃虚弱则升阳益胃以升清降浊。他以东垣之升阳益胃汤为代表的升清降浊之剂灵活运用。肾精不固,则用参芪地黄汤加味(熟地、山芋、山药、茯苓、泽泻、丹皮、肉桂、附子、黄芪、党参、菟丝子、金樱子等药物),养阴敛精。气阴两虚,则用清心莲子加味饮(黄芪、党参、地骨皮、麦冬、茯苓、柴胡、黄芩、车前子、石莲子、甘草等),清补固精。
(二)持脉知内,以脉明理
他认为脉、症结合的临床应用必须上溯到《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去探讨,同样的脉和不同的证结合,主病就不相同。脉学特点之一,就是凭借脉象阐释病机。他探源脉诊原理以有胃神根学说为要。脉有胃气,反映脾胃运化功能的盛衰。脉有神气,可察知精气的盈亏。有根之脉则为阴阳调和之脉。
(三)内伤杂病从五脏论治
脏腑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体系的核心。现对他的从肝论治理论加以说明。
1.肝经气机郁结,尚未涉及其他脏腑者,采用疏肝理气法。逍遥散、四逆散皆为治疗此证的较好方剂。张琪将四逆散组方用于肝气郁结等证,获得良好疗效。
2.用疏肝理气之药不效,则采用活血通络法。张琪喜用血府逐瘀汤施治,即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芍赤、生地黄活血通络,又辅柴胡、枳壳、桔梗行气。
3.治肝血不足、阴液亏虚之证,用柔肝养血法。张琪临床治头痛眩晕、目暗不清,属肝血虚无以上荣者,用四物汤加苍耳子、荆芥穗、白芷等药物,取得很好疗效。
4.治疗肝气乘脾之证用抑木培土法。张琪常用白芍与健脾药合用,治肝气乘脾犯胃之胃脘痛、腹痛等证。张琪治慢性肝炎用六君子汤扶脾,加白芍、乌梅、柴胡、五味子等,收效较好。
5.治疗肝气犯胃,疏泄失常,胃失和降等证用泻肝和胃法。
6.治疗肝阳暴涨、肝风内动之证,用平肝息风法。
(四)提倡顾互脾胃观
张琪遣方用药,先防脾胃虚损失调。张琪治疗内科疾病时,如兼有脾胃虚赢症的表现,常于方中加入健脾行气之品。他在治疗慢性肝炎时,多以自拟“慢肝复康汤”加减配伍治疗。组方乃四逆散加茯苓、白术而成,治则肝脾并调,增强建运脾胃之力。补益脾胃,以助气血化生。张琪临证使药无偏,不伤脾胃之气。他在药物配伍时,使用寒凉药注意莫伤脾阳。他用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竭,常用酒制大黄,以减轻其对脾胃的不良作用。
(五)善治痹祛邪
对于痹症的治疗,多采用扶正祛邪法。痹症多夹湿,治疗重视除湿通络法。临证多选薏苡仁、防己、茯苓等,常佐以祛风药治疗。痹症湿热伤筋,治疗宜清热利湿、舒筋活络。痹症多瘀,宜活血通络法治疗。张琪善用剂量大的复方治疗各种重症顽痹,如自拟方热痹汤。
(六)自创方剂,疗效显著
张琪创用芪麦化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证,疗效显著。本方由生脉饮和血府逐瘀汤化裁而成。自拟柴苓护肝汤治疗慢性肝炎,疗效显著。本方由四逆散加茯苓、白术、黄芪及清热解毒之品组成。他自拟六虫汤治疗类风湿效果满意,方有全蝎、地龙、穿山甲、乌梢蛇、蜈蚣、土鳖虫六味中药组成。
龙江医派结合黑龙江的地方多发病,利用当地药物,在学术上形成独到的地方特色。为百姓服务,如高仲山善治外感热病,张琪善治痹症等,在临床治疗方面形成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 姜德友,高雪.龙江医派创始人高仲山学术经验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63.
[2] 于福年,马龙侪.御医传人马骥学术经验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36.
[3] 韩延华.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韩百灵[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