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治文化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政治文化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政治文化的理解

对政治文化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综述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把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1]3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造就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始终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他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和借鉴意义,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丰富了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具体方面及应用环节的关注点,对近年来国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以期获得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应用的有益启示。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的原则与价值

中华文明渊远流长,传承的传统文化不胜枚举。传统文化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是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方面的应用,应用的方式也层出不穷。学术界针对传统文化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在教育教学中,将传统文化应用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及良好的人文素养。明确传统文化与中学思政教学中的交叉点,将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作为新课的导入点,运用多媒体平台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示,使中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课程内涵都有深刻的理解。[2]167同时,传统文化在教育方式上的应用也值得深思。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灌输的方式,但单一的灌输系统知识使得学生对思政课产生厌烦的情绪,[3]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古诗词和传统文学等内容,如:孔孟的伦理思想、老庄的辩证法思想、墨家的兼爱非攻主张等,对中学生来说,既陌生又熟悉,教育中插入这些传统文化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课堂的参与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4]校园活动加入传统文化的主题,注重知行合一,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有助于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更好地建设文化强国。[2]167

(二)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原则

一是主体性原则。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传统文化的应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助教师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服务于学生。[5]二是针对性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传统文化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应用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思政教育的内容分析选取最适合的且有助于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传统文化作为思政教育的理论素材。对于已经摒弃的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舍弃的过程要对其进行理性的批判,而不是人云亦云地加以否定。[6]三是简要性原则。由于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尚未成熟,对冗长内容的理解力较弱,教师在选取传统文化素材时,应该简明扼要,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分析。[2]167

(三)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从普通理论工作者的角度来看,大到国家层面的民族复兴,小至教育层面的传道授业,它都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于教育者展开教学工作始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为主要的教学内容。[7]9教育教学内容以古诗文词句作为导入,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学中以《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仁”;以《孟子》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育学生尊老爱幼;以《日知录》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前出塞》中的名句“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使学生形象地理解抓住主要矛盾的作用。[8]应用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间接提高了教师的修养,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对古代先贤的智慧进行反思并以之来改进教学方法,传统文化中,孔子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说明了学习与启发思考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问答法时可以适当加入追问或诘问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考,调动他们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引导其自主学习。[9]110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矛盾具有普遍性,将传统文化应用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势必会出现对立统一的两面,即:其应用的价值及应用中所体现的问题。学术界对传统文化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应用在实践教学中所体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总体来看,主要分为三大类:

(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应用中的困境

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缺乏正确性与科学性,只是单纯地运用传统文化内容对某一现象做出解释或说明,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学生心理活动的现实性要求。如没有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来应用传统文化将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从学校教育方面来说,虽然现在的中学教材中已经多次出现传统文化的身影,但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教师仍然只关注考试涉及的重点知识,对传统文化部分一笔带过或置之不理,忽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10]从社会教育的层面分析,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各国文化得以在我国大放异彩,同时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一定冲击。中学生群体中崇尚欧美文化的思潮开始出现,家庭、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忽视,使得学生变相理解为“传统文化无用论”。一味否定传统文化不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11]

(二)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教学方法的保守

教育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实现其教育思想的策略性途径。正确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中学的教育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以及教学评价法。[12]目前,以讲授法作为主要的教育方法,课堂中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内在的思想教育。同时,单一的教育方法趋于刻板,不能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优化组合,选择最适合的教育方法,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13]但是并不能全盘否定讲授法,相比其它的教育方法来说,讲授法更简单易操作,更方便教师控制以及掌握教学状况,具有方便、直接的优点。[9]112传统文化的应用,根据所选取的素材内容以及通过平等对话所掌握的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可以选择更多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方法,通过学生参与,做到知行合一,能够更好地体现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14]

(三)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教育手段的传统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种形式与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手段、精神手段等。[15]现在所说的教育手段主要指的是物质手段,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所能利用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的工具、媒体或设备。传统的教学手段如:黑板、粉笔、教材、模型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PPT课件、投影仪、电视机、多媒体教学素材等。二者都各有其优缺点,凭借各自的优势为教学活动添砖加瓦。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既有丰富多彩的特点,又有内涵深刻的特点,适合借助更为直观的、生动的现代化手段让教师去呈现,更有助于学生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形象性、生动性,将中学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知识性与思想性直观地展现出来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7]16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传统文化在应用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运用时有的问题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避免部分因素带来的影响。从学术界的研究来看,值得重视的注意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引入传统文化资源要注意精选

首先,引入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大胆吸收西方文明中优秀的东西,辩证地看待外来文化。时代在进步,西方文明中的“糟粕”部分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发展,不要用前人的眼光去看待外来文化。[16]其次,选择适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实际年龄和思维发展阶段)的素材,中学生处于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大多数学生喜欢那些形象生动的内容作为教学素材,所以,我们在选择时,所选取的内容要能一针见血地说明和揭示教材中涉及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且具有启发性。这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教材基本原理的内涵及其延伸内容,否则很难选择合适的素材,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17]84

(二)引入传统文化资源要注意适时

积极引入传统文化进课堂有利有弊。首先,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是一种双赢的举措,既面向中学生传播了传统文化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改变了思想政治课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深化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更便于学生记忆课程内容。其次,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引入传统文化,盲目地添加传统文化进课堂,增加课堂内容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理解上的负担,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注意应用传统文化的时机。适时应用,让传统文化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课程的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抓住教育的适当时机,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17]84

(三)引入传统文化资源要注意适度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往往容易造成舍本逐末的现象,由于教师在备课环节关注的重点在如何将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相融合,重点的备课内容在教学实践环节就会演变成重点的教学内容。值得一提的是,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应用并不等同于借助课堂教学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材外的拓展内容,点到即止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也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1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要能主动掌握课程的进度,需要在备课时对学生的心理及课堂会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预判,做出相应的心理预设。应用传统文化可以在不影响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适度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18]

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研究的简要评述及展望

对政治文化的理解范文2

“专家点评”其实就是对课本正文的一个补充,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上课时能把这块用好,对学生掌握知识应该能起很大的作用。

结合“专家点评”理解教材是思想政治课教材中“专家点评”最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理解正文中名词、概念、理论的内涵及外延,最终使思想政治课本的知识进入头脑,牢牢地掌握在心里。如,在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时,有学生就会误认为:文化与经济政治同步,只要经济政治搞好了,文化就随之而好起来。或许会认为物质条件差了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对这点,在教材第10页“专家点评”就给学生说得很清楚,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不会与经济亦步亦趋。这样学生对知识点巩固了,在做诸如文化与经济政治同步这样的选择题时错的几率就会大大减少。又如,在讲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时,教材正文上只说了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相关链接”与“专家点评”不一样的是,“相关链接”不如“专家点评”那样有较强的知识点,也不需要学生去记忆、去理解。“相关链接”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教材紧密结合。教学中重视发挥它的作用,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本内容。

《文化生活》这本教材上的相关链接比较多,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时候,教材68页相关链接中的吴越文化,那行云如水般的丝竹之声、清秀柔润的江南文学、小巧精致、无水不成园的江南园林,无不让学生犹如身临奇境般。从而感受到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从心灵深处得到了陶冶。在教材中还有很多相关链接,比如,文字的演变过程、对四大名著的介绍,还有一些名人的名言名句,这些无不给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对政治文化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网络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07-02 收稿日期:2016-06-23

作者简介:田 野(1989―),男,陕西延川人,助理编辑,公共管理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闻宣传和危机管理。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其已成为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但是,不可否认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其既能够从教育层面上帮助教师实施教育,也会因为错误的互联网信息,导致学生出现价值观趋向的偏差。现代社会发展中,学生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在社会、经济、教育等诸多背景下谋求发展。因此,本文就大学生价值观问题,提出思想政治的全新教育思路。即以互联网为基础,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借助文化传导能力,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影响。

一、网络育人及其实践路径

网络教育无疑是较为高效、简洁的一种手段。然而,引用互联网机制,必然会触及网络社会的阴暗面,如不对此有所规避或加以引导,将会对学生教育成果造成冲击。因此,笔者对网络育人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如下实践路径:

1网络育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为年轻群体开辟了全新的“生活”空间。这也导致当代大学生更多以网络生活为主体,借助虚拟化信息形式,开拓一切精神需求层面的满足途径。所以,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沉迷不言而喻。而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中,改善大学生网络使用功能,为其提供健康的信息指导,无疑是高等教育所必须进行的工作。网络发展为信息交流渠道带来了便利性,多媒体资源也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因此,借助网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将具有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依托网络进行思想引导

网络对教育的客观意义,必须引起教育者的重视。从信息技术特性来看,网络教育具备以下优势:第一,不受空间限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在任何地点展开交流。第二,不受时间限制。教育者可以将内容提前放于互联网,以便学生随时学习相关知识。第三,多媒体资源的支持。多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所具有的效率,无疑在于接受者是否能够有效理解传播内容。所以,在多媒体工具的引入下,学生将能更有效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此可以发现,网络在教育层面上有着较大的促进意义。不过,教育过程中仍会受到一些限制,迫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发生转变。其原因在于网络传播的特性完全有别于课堂教育模式。同时,原有的课堂教育已被学生排斥。因此,必须转变教育手段,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有效引导,避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3依托校园文化建设

从上文可以发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够再使用课堂教育形式,所以,应当适当转变手段。而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无疑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较为容易实现效果的最大化。因此,本文认为应采取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核心的教育。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直以促进学生建立健康“三观”,提升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意识为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功能上却与之完全契合。因此,可借助对校园文化内容的传播,在校园网络体系的建设中,全方位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无时无刻不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宣导。同时,借助互联网资源优势,借助各类活动手段,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从行为、思想等诸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进而构建完善的、生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育人作用阐释

1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通过明确底线边界促进了交流

所谓的明确底线,是指校园文化建设中,在话题上所达成的共识底线。这也意味着任何个体不能够逾越底线来实现交流。此前对于网络教育模式的担忧,便是因为可能存在的阴暗性话题,即价值溃败和道德虚无,对学生思想意识造成的影响。而校园内的文化建设却能够对此话题有所抑制。这可以简单理解为,网络校园文化多需要依托几种形式,分别为BBS、百度贴吧等社区,虽然一些学校主张以官网形式构建文化,但是高校的官网在新闻性和信息主导上难以有效吸引学生的兴趣。而借助社区类网络渠道,可以有效控制内容,并对无底线交流及时制止。同时,社区的权限机制,也能够对话题进行引导,进而构建明确底线且健康的交流环境。

2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通过营造环境氛围实现对学生的教育

校园网络文化平台是人与人所构建的交流环境。而人所依据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对话题和交流深度产生影响。因此,应当在试图构建网络文化时,充分考虑环境的主导因素。而在构建环境的同时,不能忽略它对学生产生的客观作用。具体为:第一,环境的塑造在于实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应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和实现方法,并在效率和深度层面上作出考量,让大学生得以有效接受思想政治内容。第二,考虑到大学生现有思想政治基础,环境必须与学生基础认知相契合。即在学生不具备认知的情况下,不能够盲目提升思想政治的思想高度,以免造成学生无法理解所传播内容。第三,结合社会化因素,从网络文化层面为学生构建第二课堂。可以理解为,在构建环境的同时,应当引入社会信息宣导,由此帮助学生提前以社会认知反馈价值观建立,进而更加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推进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具体措施

1夯实一个基础阵地

网络虽然是虚拟化社会,但仍旧有着社会性基础。所以,在建立校园网络文化的过程中,不能够对网络社会有所轻视,必须充分考量各类客观因素,从而建立适合大学生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性平台。对此,笔者认为应对平台采取统一化,且平台必须在学生的可控范围之内。例如,以固定BBS对学生思想政治进行引导。不过,其可能发生无法实现引导的问题。即平台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学生不愿在平台中展开交流,故此难以实现文化引导。学校可就此问题,以多层面引导的方式消除不良影响。例如,将成绩和学生的学习知识注入平台,使学生不得不关注BBS,并在其中展开交流。

2稳妥处理两重关系

第一,处理育人环境的关系。不同教育环境的教学手段有所差异。课堂教学主要在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深刻理解并记忆知识,再结合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具备知识的应用能力。而网络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则坚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发现,在实现教育的过程中,一旦两者发生混淆,便会在网络文化中产生课堂教育手段,而学生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感,将直接导致教育的失败。

第二,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环境下所实现内容的关系。根据教学环境的差异,可以发现不同环境的手段必然有所不同,对于教育内容而言同样如此。事实上,无论采用何种教育环境或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无疑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过网络教育的特性在于引导,而并非课堂教育的传导。所以在知识的选择以及传播方式对知识进行内容层面的转化方面,必然会产生不同之处。所以,不同内容的关系处理,将是分别实现各自效率的关键。

3尽力避免三点误区

第一,避免形式教条。网络育人虽然可同样产出教育成果,但是,其本质在于实现影响。可以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在于长年累月的不断宣导,而教育的结果,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反馈。所以,在教育内容的选择时,应当基于教育方法而做出客观考量。

第二,避免缺乏互动。校园网络文化的建立需要大量话题作为引导。一些院校在实践过程中,采取相对简单的互动形式,即希望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可是,由于实践者能力不足以及对互联网交流方式的不理解,往往使得教育功能难以达成。同时,缺乏有效的互动,管理者难以接受学生的信息反馈,其下一步工作将无依据可言。对此,可采用现行提出问题的方式,在形成互动后再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

第三,避免粗暴监管舆情。一些话题相对阴暗的舆情,无疑会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冲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将舆情一味抹杀。在管理时,可以采取引导的方式,以更新颖的话题促使学生转换视野,并对过往舆情有效规避。同时,平台建立之初便需要实现规则化,先行告知学生平台的管理规则,并以相对灵活和友善的方式对舆情进行监管,进而避免学生情绪的强烈反弹。

4积极探索四条途径

第一,内容管理。积极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教育工作的影响深度。在具体执行上,可寻求青年群体的交流特性,借助适合的题材对其引导。以正面的内容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

第二,综合服务。平台必须体现服务功能,这也是学生进入平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因此,应为学生开通服务通路,让其可以及时提出问题,并将问题反馈到相关责任人,由此构建良性发展的校园服务平台。

第三,文化环境。建立内容客观、正面、积极的文化传播体系,对学生的思维方式、社会认知构成积极影响。并在积极文化促进下,树立健康的校园风气,提升学生文明上网的意识。

第四,舆情引导。网络中必然会出现负面的信息传播,学生对此类信息也有一定的兴趣。但是,扩大化传播此类信息内容,无疑将会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所以,应当在信息内容上对学生有所引导,并避免负面信息在平台中出现。若负面信息在平台中不断传播,可采取推进方式,加速信息消亡,并在此后对学生加以引导。

四、结束语

本文所研究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旨在通过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结果关系到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教育者必须对其有客观的认识,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本文所提的方法,仅是实现教育的手段之一,希望能对实践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对政治文化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 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1

一、把思想政治课与日常行为相结合

要解决困扰多年的思政课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差的问题,消除“两张皮”现象,就必须将思政课教学与学生的日常行为紧密结合起来,建立有效的结合机制。建立学生成长素质档案,考核学生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情况,并把它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学分挂钩,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通过各种活动载体,如开展“几个一工程”活动,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读一本好书、做一件好事、参加一次义工活动、锻炼一小时身体、学好一门外语、掌握一门技能等,将对大学生的道德要求渗透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优秀品德。通过学院“礼仪之星”“优雅女生”“绅士男生”“文明宿舍”等评选等活动,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通过表彰先进,发挥学生榜样的引领作用。

二、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学科的实践性

思想课的教学,本身实践性很强,气息浓。但政治概念和原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学生直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只有结合实际,让理论回到它赖以升存的事实中去,学生才能通过对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理论所概括的内容。因此,恰当的联系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是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其主要途径有:在课堂教学中,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观察,分析时事;在课堂教学外,带领学生迈出校门、走上社会。如鼓励学生坚持收看“新闻联播”,浏览报刊杂志,从关心国内外大事以及发生在身边的大小事情入手,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观察分析到的社会现象和教材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讨论,真正“学以致用”;组织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时事报告会,专题讨论会;平时组织学生参加时事兴趣小组,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分析时事,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地取材,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工矿、机关参观,进行社会调查,请企业家、人大代表、模范人物讲课等。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可以感觉到政治学科的实用价值,既深化了课堂知识的理解,又接受了思想,还培养了学生的政治敏感能力,使政治学科的知识、教育功能得到有机地结合。当然,联系实际要恰当,不能生拉硬扯,机械对号,而且练习实际时,要做好理论方面的分析、论述和归纳。

三、采用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为教师主导精讲、综合分析,学生围绕所学内容提问、讨论,甚至辩论的形式。之后,教师予以回答,引导和分析,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的理论,并学会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和思考现实问题,做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每次研讨结束时,教师进行理论总结,使学生在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上都有提高。例如,在讲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国两制’”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等观点,分析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一国两制”的政治策略和“武力解决”的手段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政府统一祖国信念的坚定性和政策的科学性,进而批驳“论”“不统不独论”等分裂主义理论的荒谬性和险恶性。在参与式教学方式中,教师可以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使以后的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面对学生的提问、质询、争辩,教师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理论修养、论辩水平和知识背景的机会,使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威信和理论的威信大大提高;另外,课堂中由于学生有了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也就消除了对该课程的逆反心理,并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较好地训练了他们分析、解决问题和系统准确表述自己观点的能力;当然,这种教学形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过来也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四、从闭关保守到开放包容的创新

面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来袭,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应把握时代脉搏,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化,做好东西方文化思想的转换,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向融合转化,将闭关保守的思维向文化生态良性发展转变。

首先,面对东西方文化的碰撞,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者应采取开放积极的态度,一方面对传统文化价值加以重新审视和挖掘,一方面从西方文化中吸收其合理成分为我所用,将融会贯通的科学思想政治理论传授给高职学生,使东西方文化碰撞转化为科学的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开放包容性,不仅做到古今结合,也要做好中西结合,洋为中用,让高职学生能够接受并乐于接受和自觉接受。其次,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系统需要与世界文化接轨,在保证自身系统的独立性同时,也要注重与世界文化思想系统的生态互动。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悠久的传统文化有其自身内在的系统性,这种系统性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需要与世界文化交流,交换新鲜的养分,这样才能保持文化生态系统良性发展。只有这样,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会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引导和修正学生主体的社会认知取向,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广大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一项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希望工程和社会工程。学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摆在育人的首要位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齐心协力,真抓实干,进一步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对政治文化的理解范文5

(一)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尊重人、尊重人性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具有独立思想和鲜明个性的人而非“器物”,必须尊重人的本性,用人的方式去对待、去理解、去关怀学生,特别是关怀学生的精神世界,关怀他们作为人的命运与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是一种人与人心灵的沟通与契合,是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相互交流活动,是人之本性的基本要求。

(二)人文关怀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使大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教育者必须注重人文关怀,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大学生主动认识自我、寻求真理和完善人格,并在理解人性、尊重人性、认同人性的基础上以人文关怀的方式来解决大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困惑,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

(三)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的客观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根本保障。面对教育对象的新特点,教育者既要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要将人文关怀的眼光投向当代大学生,在对他们进行人文关怀的同时提高他们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教会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做学问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主动承担起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收到实效。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

(一)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大学

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由以往的将教育者当成主体转变为以大学生为主体,由以往的着眼于管理学生转变为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服务学生。以大学生为中心,重视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教师要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绝对权威性的角色形象,倡导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磋商,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质疑权、参与权,耐心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支持鼓励有见地的大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实现教学相长。管理工作应改变过去单纯批评、简单说教甚至是居高临下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尊重大学生,理解大学生,改“一切为了管理,为了一切管理,为了管理一切”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高校的各部门特别是后勤服务部门要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切实解决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并以学生是否满意、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衡量服务质量的标尺。总之,要彻底转变观念,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各个方面,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处处体现人文关怀,事事彰显人情味。

(二)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人文关怀的本质就是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肯定人的价值。改变在学校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动、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从属地位的状况,尊重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倡导师生之间相互理解,平等交往,和谐相处。教育者应该具有博大的胸怀,并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优点和可爱之处并积极加以引导,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去创造,去超越自我。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中,教育者对大学生应以诚相待,以民主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从心理上悦纳他们,从思想上尊重他们,从感情上信任他们,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中实现师生认识上的共同提升,让大学生在感受到被尊重理解、被关怀关爱的人文关怀气氛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三)重视学生多方面的现实需求,努力解决实际问题

脱离人的实际需求而一味谈远大目标无异于空谈,不仅提供不了“正能量”,还会让人反感。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接地气”,即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教育者既要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也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要注意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现实的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除了对知识的渴求,大学生还有物质、文化、政治的需要,他们还有安全感、成就感、荣誉感的需要,而这些需要多是正常的、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努力创造条件,尽可能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求,通过实际行动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教师的关爱,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感染力、说服力。

(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

对政治文化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政治课生活化教学魅力

长久以来,很多学生不喜欢政治课,并认为:政治课理论性太强,听之无味,学之无趣。这些说法不得不引起我们广大政治老师的反思。其实要上好一节学生感兴趣的政治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书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融入到生活情境之中,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这样才能显示出政治课的活力和美感。那怎样才能做到让政治课在生活化教学中焕发魅力呢。

一、观察生活,留意天下大事,收集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

要使课堂教学融入到鲜活的生活题材中,这就需要大量活生生的材料,而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可以为政治课堂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些素材,学会在生活中备课:

首先要备学生,即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活,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关注社会生活、适时地把一些现实生活中更贴近学生的内容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来,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例如在学习主次矛盾辨证关系原理,适逢我校经历合并搬迁,由于新校区一切刚刚起步,各项措施还不完善,学生意见较大,于是我向学生提问:“在我们学校有许多矛盾,如:教学矛盾,教务工作矛盾,后勤工作矛盾、饭堂工作矛盾等,哪个是主要矛盾,经我这样一动员,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就来了,纷纷参与讨论。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其次要备教师,即要求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听、多看、多记,善于用特有的洞察力和敏锐性观察生活,从中捕捉到丰富而新鲜的教学素材。例如,在学习《影响价格的因素》时,我播放了08年由于雪灾,我们清远当地的砂糖桔无法外运,造成严重供过于求,果农只好把大量的砂糖桔倒在公路旁的状况,并播放了一些我本人到砂糖桔果园与果农一起摘果的一些视频,结果学生触动很大,教学效果很成功。

二、对教学内容把握上,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在高二文化生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课中,有一个难点“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要让学生明确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不同区域的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域特征,在长期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教材中举了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两个事例,但是学生很难想象滇黔文化是啥样子的。仅仅凭教师的说教,学生也很难理解“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的意义。在这堂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我在网上收集了有关滇黔文化与吴越文化的一些视频,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比较两种文化的区别,学生很快发现:评弹…饮酒品茗…紫砂壶…盆景…山水画…园林这些与吴越文化有关,而傣族孔雀舞…苗族笛笙…民族山寨…贵州吊角楼这些与滇黔文化有关。通过直观的对比,学生们很快就能感觉得出由于水的流动性使得吴越文化精制淡雅,同时也具有流动性和开放性。滇黔文化内敛性强而且热情奔放等特点,学生发言很积极,更有同学说出舞蹈过程中有哪些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和自我探索的欲望。这样可以使得政治课教学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因此,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例如,学生对人民币来历、套数、符号等基本常识以及如何辩别伪钞,爱护人民币、有关人民币的法律法规等内容比较感兴趣,所以在学习《神奇的货币》时,可以收集这些方面的一些知识和一些直观教具,以期引起学生兴趣。在讲解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时,一个较好的方法就是向学生演示使用支票、信用卡、外汇的情景,或者让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中去观察,通过亲身体会来把握知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了,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为教学再现生活情境

多媒体手段促进了社会生活走进教材。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运用多媒体手段为课堂教学生活化创设了逼真的情境和生活画卷,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时空领域和思维空间,同时也为推进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必要的铺垫。

比如我讲授感受文化的影响时,学生对“文化会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这个知识点很不理解,我选用了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的区别的例子进行讲解,并通过多媒体播放中西方不同风格的园林,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不同文化对人们实践行为的影响。又如:在讲解传统文化的继承性时,我通过播放一段中华传统文化欣赏,让学生去感受中华文化的继承性如何通过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表现出来。这样学生面对的就不再是干巴巴的枯燥理论,而是蕴涵了科学理论的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师生就能在对生活材料的共同分析、自主探讨之中,揭示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这样既能使学生理解教材理论,又能使学生对教材理论心悦诚服地接受。

总之,要让政治教学生活化中焕发魅力,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使他们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独立的世界,不再是一个神圣却让人不可接近的神圣殿堂,而应充满着活生生的人,充满着活生生的生活!从而让学生从生活化理念出发,让所学理论知识通过回归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解决

问题的能力,使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取得突出实效。

参考文献

[1]施建东.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1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