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西方经济学研究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西方经济学研究方向范文1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改革;应用型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就成为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的专业核心课程,它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概括,所涉及的理论和定律能够系统的反应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重点研究在资源稀缺性的基础上如何合理配置,应用到实证分析、规范理论分析和现代数学方法,里面特有经济数量关系分析、数学模型、图表和文字理论对大学生的分析推导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甚高,这种能力的训练也是其他课程不可代替的。它也能够解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和新现象,成为西方经济学研究的趋势。西方经济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通过学生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价格理论、博弈论、经济增长及波动等知识,为学习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的消费、生产和宏观经济政策等一系列经济管理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清晰的教学理念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高校更多的是在意识形态领域考虑《西方经济学》课程传授给学生的具体内容。现在,我们已经普遍接受《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大部分观点,但由于教学理念不明晰,仍然存在着一方面强调“中国特色”,另一方面又直接照搬方的教科书,过分强调掌握每个原理、图形、理论模型,忽视了《西方经济学》课程本身的精髓和教学价值,也忽视了教学对象――本专科学生的真正需要。因此,明晰教学理念,贯彻现代教育的素质教育要求,是进行《西方经济学》教改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才选择不尽合理
目前国内高校教材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应用较广,此教材是教育部推荐的财经类核心教材,教材本身的内容选取是优质的,但不一定是适合的。目前国内西方经济学教材更侧重理论介绍、相关定理证明缺乏相关经济现象的解读与分析。使学生普遍感到《西方经济学》内容庞杂、理论深奥,造成学生学习感觉枯燥的情绪,进而影响了学习的热情。 如果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动力,可以选用高鸿业主编的教材,但是目前大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动力明显不足,此教材不一定是最合适的。另外,该教材强调模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是完成现代经济学知识普,相对来说,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更适合学生。
(三)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老师习惯使用填鸭式的灌输方法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缺乏对于相应理论分析工具的经济学含义的解读。在有限的课堂上多是对理论进行抽象分析和解释,描述或描画经济图形与模型,尤其是本科生自身缺乏社会经验,只能死记硬背、囫囵吞枣,随着课程内容的增多,往往造成前后无法融会贯通,很难理解其内涵。另外缺乏必要的现代教学手段,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以学生专业为基础调整教学内容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我校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背景不同,经济学理论的实用性就不同,启发学生的比较研究兴趣。另外应根据不同学历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教学要求,开设“重点各异”的系列《西方经济学》课程。联系各专业学生已有的基础、课时量等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给学生留出自由考量和解决问题的空间,引导他们自己去拓展相关内容。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完善已有的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开景教学、模拟教学,形成完善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案例库和情景教学与模拟教学的设计模型,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正如刘金石、刘方健认为应在教学过程中熟练运用经济学的“三种语言”(生活语言、经济语言和数学语言)葛造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引导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手段上鼓励采用多媒体教学, 引入课程网络互动式教学组织教师在线答疑搭建第二课堂提高教学效果。进行互动教学,个性化的学习和分组教学,组织老师在线答疑,通过网络建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之外的沟通。传统板书能够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图形和数学的演绎步骤更好地理解经济模型背后的含义。因此应综合运用多媒体课件及板书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三)改进考核方式
目前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都是作为专业基础课,多以期末闭卷考试方式为主,考评方法太过单一,学生多是考试前几周集中复习,难以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考核,试卷内容也以知识要点考核为主缺乏联系实际的案例分析,阅卷过程也以标准答案为主旅考核方式注重的是学生知识记忆能力。难对发言、讨论、实践所表现出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考核。建议在试卷设计环节应设计现实案例分析类题型,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平时课堂参与成绩,不仅能够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也给教师一定的自由教学和学术讨论的空间。笔试仍然是考核重要的形式之一,为了保证笔试考核的科学性,应建立大容量的、规范化的试题库,每张考卷设置标准化题型,合理确定主观性和客观性试题的比重,注重试题的认知层次和难易程度的协调搭配,准确考评学生的学习情况。
参考文献:
[1]年四敬,赵鸿雁.基于应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改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8(6),149150
[2]汤向俊.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改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2),5758
[3]赵栋强.“西方经济学”教改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8687
[4]易杏花,刘云忠 .让“沉闷”的经济学生动起来――《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西方经济学研究方向范文2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现代化发展趋势研究
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化发展趋势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善乏可陈,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不减,经济社会现代化步伐逐步加快,如何才能更好的做好对政治经济学现代化趋势的研究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笔者结合所思所想对政治经济现代化发展趋势得出了以下研究成果。
一、政治经济学现代化发展趋势研究
1.1 政治经济学随着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而逐步走向国际化
政治经济学在上世纪绝大部分时间里由于国际政局的原因被隔绝化,没有能够充分的的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随着冷战的接受、东欧剧变,加上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逐步提高,政治经济日渐走向世界,在丰富世界政治经济学说的同时也给政治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政治经济学现代化也是一个国际化的过程,走向国际化的政治经济学从经济理论上极大的丰富了我国思想,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有裨益。。随着中国长期经济发展奇迹的出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相对优势的确立,尤其是中国经济在西方金融和经济危机爆发后的优异表现,中国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日益得到国际知识界的关注。
1.2 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化也是走向服务于实践的经济理论工具的探讨过程
现代政治经济学理论应当更多地被运用、拓展到部门经济、应用经济和专题经济的学科中去。从近年的情况看,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广泛应用是经济学发展的主要趋势。比如,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和分析方法等,都渗透到了金融、贸易、产业经济等学科之中,体现了理论经济学对应用经济学的引领作用,这一点是值得经济学借鉴的。正是因为政治经济学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和机制,而经济系统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其他系统存在一定联系和发展的某种共性,因而它对于其他相关学科往往具有渗透和双向借鉴的意义。
1.3 政治经济学逐步走向现代化也使得其逐渐数学模型化
经济学研究中的模型,除了文字模型和图表模型以外,数学模型是重要的表达和分析方法。当前政治经济学的数学化,已在以下方面促进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新的数学应用模型的研究和数学研究成果在政治经济学中的运用,丰富了解释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化理论的工具,对政治经济现代化带来了很大后备支撑。随着政治经济学通过数学模型焕发新的活力和生命,越来越多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通过数学工具、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创新,助推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化。
1.4 政治经济学现代化发展使得政治经济学研究也越来越细致化,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围也逐步精细化
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不同,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学派化,不是为了代表劳动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而是都应站在劳动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整体立场,都应遵循经济学的方法论和理论精神,都应尽可能地全面系统掌握实际经济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理论及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并由于认识上的不同或不能完全做到“三个都应”而形成各自的学术流派。我国经济体系分工日渐精细化,经济是文化好政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使得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化发展研究领域越来越细致,研究分工也越来越明确。研究分工的细致化给整体政治经济学研究带来繁荣的同时,也使得在宏观上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人才越来越少,但凡事物都有两面性,研究范围日渐细致也势必会使得宏观研究被人为摒弃。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趋势逐步明显,我国经济正大踏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也给我国政治经济学现代化带来了新的活力,注入新的生命力,助推政治经济学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能够更好地实现现代化将成为我国马列主义研究学者的重要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于金富:努力实现经济学的现代化[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2] 赵学清.:论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化问题[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9(03)
[3] 洪远朋: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学[J]. 研究. 2009(07)
[4] 赵学清:论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现实走向[J]. 中州学刊. 2008(04)
[5] 胡钧: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J]. 甘肃社会科学. 2007(01)
西方经济学研究方向范文3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应用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计量经济学上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开始应用于管理、会计、教育等研究领域,为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就我国计量经济学研究工作来看,经过30多年的研究,虽然取得了瞩目成果,但是与国外研究成果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研究方法和水平上,严重影响到计量经济应用研究的科学性、可靠性。因此,相关部门必须深入研究,不断提高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二、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主要问题
1.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理性认知问题
虽然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取得了瞩目成果,但是,对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缺乏理性认知,在应用研究中还是停留在表面。一方面,对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分析中扮演的角色的认知不到位,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一种数据分析方法,主要是围绕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对经验数据的深入分析不足,这种错误的认知直接制約了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量化”发展,认为计量回归的技术先进程度是衡量文章学术层次的重要表征,在这种人之下,研究学者的研究倾向、方法选择上很容易进入“量化”误区,造成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发展可能产生“非理性”导向。
2.计量经济学研究模型的不合理
在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模型设定是该学科的核心内容,合理、正确的模型设定是其应用研究科学性的保证。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许多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存在模型设定不合理的问题。在模型设计中,不能有效地结合理论与数据,有的建模理念脱离了实践,有的建模理念单纯的以经验数据为主,这种片面性的建模,很难发挥出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模型的真正作用。以经济理论为导向的建模范式为例,这种模型主要根据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来建模,然后进行回归分析,这种以单纯的经济理论为导向的模型应用性效果比较差,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3.模型应用研究的技术问题
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技术水平还比较低,受技术因素的制约,计量经济应用研究发展比较缓慢。以时间序列为例,就目前来看,时间序列模型设定时,为了获得更好的统计效果,会在模型中添加滞后项或移动平均项目,然而这种行为是没有经济学理论依据的,当时间序列模型中添加这些项后,回归模型的残差就可能存在时间序列相关,进而使得模型难以准确的反应时间序列动态变化,难以对变量作出准确的评估。另外,在时间序列模型中,误差的计量方法比较落后,在模型计量误差的时候是直接应用DF或ADF一般单位根检验临界值作为残差检验临界值,这种方法可能导致本来不具备协整关系的方程残差通过检验,进而影响到应用研究的科学性、可靠性。
三、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科学性的建议
1.正确看待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局限性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型学科,在现代社会经济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要想发挥其作用,就必须正确看待计量经济学。首先,要认识到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理性看待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只有正确认知计量经济学,才能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其次,要认识到计量经济学的局限性,深入研究计量经济学理论,全面了解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领域,从而更好地发展计量经济学,推动社会经济的更好发展。
2.提高计量经济学研究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可靠性
经济社会里,计量经济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而要想推动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就必须合理、科学设定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首先,在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设定中,要有效结合理论、数据,遵循理论和数据相结合的“关系导向”范式,设定合理的模型,保证模型、理论、数据三位一体,确保模型能够全面地反映经济规律;其次,要确保计量模型与经验显示相符,在模型设定的时候,要根据数据生成过程来建模,从而保证模型设定经济意义上的有效性,确保模型本身与理论、数据相一致。
3.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技术性
提高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技术性是推动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发展的关键,以先进的技术为载体,可以提高计量经济学模式的应用效果,从而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首先,要正确设定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进而最大限度地保证误差项的源生性,模型设定过程中,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以相关数据为依据,以理论为指导,从而保证应用模型的科学性;其次,要加强模型协整关系的检验,明确数据生产过程,采用科学、先进的计量软件来完成计算过程,保证计算结果的科学性,进而推动计量经济学研究的科学发展。
四、结语
综上,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加大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现阶段,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水平还比较低,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方法比较落后。因此,必须深入研究计量经济学,提高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水平,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艳. 一部深度反思计量经济学科之作——《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评介[J]. 财经问题研究,2016,(10):129.
[2]刘丽艳,朱成全. 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问题探讨[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46-52.
西方经济学研究方向范文4
关键词:会计研究;经济学;新常态;前沿探索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广度与深度的不断拓展,社会经济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动态演变。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抓住当前新的战略发展机遇,以创新驱动发展进而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尤为关键,而会计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领域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导向也将必然在经济浪潮中扮演重要角色。我国三十多来会计改革实践也充分证明,只有将会计研究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从与经济的互动中找到会计发展的内在逻辑,促进会计研究的繁荣。财政部于2016年10月最新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1]中明确提出,会计研究应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及会计工作实际,深入开展会计学术理论创新,推动会计改革与发展。本文正是基于对当前经济发展态势及会计研究进展的分析,试图透过经济学视角,对传统的财务会计研究进行细致深入剖析,旨在更进一步丰富财务会计相关研究的同时,通过新思想方法与政策建议的提出以探索未来财务会计领域的研究方向与发展前沿,服务于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新业态目标。
一、会计学的演变、研究方向及现状概述
会计学的发展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历史演变进程。从文明古国对会计活动的独特记载,到近代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对复式记账原理的阐释,以及随着工业的发展而诞生的财务报表、成本管理会计等新理论及方法的出现,直到现代会计使得会计发展步入了成熟期,每个阶段都离不开经济进步的催生作用。而由于规则具有普遍性与公认性的特征,因此对于现代会计学的定位,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出台过程中。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基于当前会计研究最新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对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进行相应修订,对当前会计准则的修正及实务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直接促进作用,进而使得会计学研究向纵深一步发展[2]。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学的两大分支,在服务对象、反映内容、核算程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共同促进着会计学的发展繁荣。财务会计服务于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通过提供企业相应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指标,使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相关的目标;而管理会计则偏重于企业内部管理,且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需要又出现了将成本核算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会计这一新视角。由于管理会计是在20世纪中期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因此两者在差异化的基础上又必然反映着一致的相有机交互的会计信息系统。当前我国高度重视会计领域改革与实践,着重培养高素质型会计相关人才。会计领军人才、会计名家培养工程、中国会计学会会议等,无不作为高层次交流平台促进着中国会计界的繁荣进步,以加快我国会计的国际化接轨进程。
二、经济学方法论及其对会计研究的引领
西方经济学含义较为宽泛,按不同方式可进行多种类别划分,这里我们选择应用较广的以经济理论的考察研究为标准,将其总体分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大门类,具体可细化为包含多种部门或领域的研究对象与成果,如资源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且其中适当穿插数理经济学、动态经济学等内容。微观经济学主要将市场经济中个体单位的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着重行业、厂商的行为及其交互作用;宏观经济学则研究总体经济活动如国民经济的现象与规律。古典政治经济学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达到兴盛,以亚当•斯密为代表,在其著作《国富论》中强调市场“看不见的手”对经济的作用,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其后的大卫•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并从边沁的简单功利主义出发,论证了基于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与赋税理论,促进了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19-20世纪,新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逐渐发展起来。马歇尔作为新古典学派创始人,局部均衡与边际分析理论作为其代表性经济学说在《经济学原理》予以充分阐释,建立起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完整体系。而同时期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宏观经济学体系也逐渐发展起来,包括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等理论,并主张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以弥补市场价格机制无法解决的需求不足问题。20世纪至今,以保罗•萨缪尔森、曼昆等经济学家为代表确立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等理论进一步发展完善了西方经济学,反映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入与经济学应用领域的扩大。经济学现象无处不在,所以某一特定会计行为背后可能涉及远不止一种经济学理论,而是能够用不同经济学观点予以阐释,对于会计领域的经济学研究也受到学界较大关注。阎达五等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经济理论应用于会计中的发展阶段及成果,并以理论等为例说明了经济学作为会计学视野中拓展会计新领域工具的作用[3]。葛家澍则通过对马克思、亚当•斯密和科斯三位经济学家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包含财务会计的相关部分进行探讨,认为经济学是财务会计的基础[4]。在会计现象的理论研究与实务探索中,以经济学方法体系作为研究工具来解释现象、分析成因、提出对策等具有较科学合理的理论支撑。运用SPSS、EViews、Stata等统计软件进行相应的模型构建与数据分析,结合计量经济学、经济学等知识进行相关实证研究,目前已成为会计领域学术研究的热点,应用广泛。
三、会计行为及动因的经济学原理阐释
通过对CSSCI和核心期刊里收录的经济及管理类期刊中开设栏目的分析研究,根据会计研究方向的差异,总体将会计行为划分为会计信息、公司治理及其财务行为以及其他方面三大研究主题,而各大主题之间又有着相互联系与趋同的一面,以下展开具体阐述。1、会计信息方面会计信息研究主要包括对信息质量要求、信息披露等方面的探讨。市场经济中,根据“经济人”假设及有限理性原理,企业在成本-收益规则下以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为目标,极易造成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由此带来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等一系列问题,如会计信息失真、信息披露滞后等现象。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企业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等逐渐提上议程。如2015年举国震惊的天津港爆炸事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瑞海公司通过不正当手段收买有关负责人,使其,以便在港口审批、监管方面打通关节,造成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责任险的缺失。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当超出某一效用水平后,边际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出下降。对于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环境资源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通过确定其消费倾向与行为偏好,在一定的预算约束条件下,通过选择最优商品组合使其位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以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规范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行为。2、公司治理及其财务行为方面公司治理及其财务行为是会计及财务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经济学理论应用最为深入之处,主要指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具体包括IPO、资本结构、股权变动、内部控制、高管薪酬等方面的分析。公司刚上市时为确定其资本结构及相应财务指标,其往往倾向于不负担一揽子支付而享受市场低价的好处,带来所谓的“搭便车”问题,即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当价格大于厂商的边际私人成本时,潜在的帕累托改进无法实现,此时的一般均衡模型是低效率的。在企业不断扩大经营规模、逐步占据市场、着力提高其营运能力及盈利能力的过程中,可能会通过某些非生产性的寻利活动以获得并维持其市场地位,而且这种“寻租”活动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强而不断增大,厂商所付出的寻租代价在实际中远远超过经济学理论中探讨的“纯损”三角形。企业经营过程中,其财务管理结构的不合理很容易造成外部性问题的产生,而解决由经济的外部性导致的一系列消极逐利行为不仅可通过政府采取公共政策予以管制,作为企业主体,也能够通过私人对策最大程度地使外部性内部化。除了通过采取道德约束的方式,还可以通过明晰企业内部财产关系的做法以防止暗箱操作。科斯定理认为,在产权清晰界定的前提下能够达到社会应有效率水平,然而其假设条件是交易成本几乎为零且适用于当事人较少的情况,因此应用起来仍存在一定困难。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公司治理当中也较为普遍,针对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交易者策略行为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企业的财务及会计活动涉及到多方利益相关主体,如政府、所有者、证监会、社会公众等,如何采取有效手段以满足这些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可以看作是企业的一种重要战略选择行为。以所有者(股东)为例,由于管理者比所有者更了解企业经营状况,掌握更多内外部信息,所有者难以有效监督管理者的所作所为并评估其对企业的影响。因此,所有者无法依照管理者的表现对其进行全面、准确的奖励和惩罚。这样,管理者就可能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做出有损于所有者利益的决定。因此,股东往往通过采取一些激励手段,如高管薪酬的方式,来有效缓解在公司治理中形成的委托-问题和信息不对称,进而实现其利益最大化。与此同时,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也存在着非均衡的博弈行为,每个经济主体的行为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而各主体间也要根据其他方的反应来选取自己的决策行动及策略组合。如企业的股权变动、内部控制等行为必须考虑到其他各方的态度与行动,如何做出最优决策进而达到纳什均衡,以及使自身成本与收益水平位于预算线规则约束之下等等,都是公司治理所需面对的重要问题。3、其他方面新常态的主要表现之一在于新的制度条件,即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在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方向发展。市场经济中,政府在基于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机理,引入短期价格粘性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结合,以最大程度降低使财政政策实际效果削弱的挤出效应,进而维持经济稳定。通过政府行为及其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解决现代市场经济中由经济的负外部性而导致的市场失灵问题,明确市场主体的经济责任。会计诚信缺失、舞弊行为的出现等现象,正需要发挥政府管制和证券市场监管职能,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政府通过在效率产量水平上向污染者课征经济激励性质的“庇古税”,当企业增加单位产量时,通过缴税的形式最终达到MPC=MSC,避免资源的无效配置;此外,排污许可制度的设立也可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实践,由于污染权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因此可通过给定减排数量R*,使得不愿支付相应单位污染权均衡价格P*的企业自觉选择最优排污数量。通过发挥财政职能的对市场经济有效运作的配置、分配及稳定作用,以有效解决公共选择中的出现的逆向选择等问题,矫正竞争的不完善,保证会计记录、计量及报告的客观性及可靠性。当然,学界不乏对会计研究方向的划分展开较为专业详尽的评述探讨,笔者在此侧重于透过会计现象审视其背后蕴含的经济学哲理思考,因此只是通过调查与分析式研究从宏观层面指出了研究取向,缺乏实证研究与准确的数据分析,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具体指标下不同的具体情况及某一大类下不同项、款等的具体表现形式,未来还有待进一步展开更科学的规范性实证研究。
四、新常态下基于经济学思考的会计研究前沿探索
新常态作为当前及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主题,对会计研究的进展提出了时代要求,而基于经济学思考对会计研究进行深入分析将有助于更好地洞察会计行为背后的动因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由此,对会计研究的前沿探索将从企业财会部门、政府及会计领域研究者三大主体展开分析,以期更好地促进会计研究的繁荣与创新。1、企业财会部门的改革深化。作为会计活动的直接承担者,企业财务部门的会计领域改革深化势在必行。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做到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快速应对市场变化,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利于不败之地。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应当在科学合理的会计规则的约束下,制定完善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保证公司财务报告的客观性,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开展对会计活动的内部审计与外部监督,真实反映企业价值及经济发展动态;加强财会部门中各岗位职责的链条对接,加强企业管理流程体系及信息化建设,构建会计诚信体系。2、政府政策的有效引领。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引领者,其财政政策及改革实践对会计活动影响巨大。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多变放缓,我国经济处于总体仍处于上行阶段,但多以效仿其他国家先进研究模式方法为主,缺乏机制体制的改革优化。政府通过实行有效的财政政策以加快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通过提供税收等支持会计电算化、信息化进程,加强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主的数据驱动的创新,畅通会计信息的市场传递机制与供给渠道。同时,还应与当前生态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相适应,如长三角率先启动的中国排污权交易积极影响的产生,从而以会计行为方式切实提高环境质量。3、会计研究者的开拓创新。一方面,对于会计领域的教育者而言,应当积极探索会计研究的创新发展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较受关注的例子如钱颖一教授提出以会计专业型硕士取代学术型硕士,以与会计学科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与清晰的就业行业相配比,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未来应当在对会计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让高学历会计型人才有机会深入公司内部营运与管理等实践操作当中,切身感受经济发展浪潮,以创业家与实干家的精神推动会计界发展。另一方面,对于会计领域的学者而言,要以会计专业知识的深厚扎根为基本,在深入了解其背后蕴含的经济学理论的同时,创新研究主题及研究方法,培养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树立全球视野,彰显出当代大学生新理念引领新发展的战略思维与素养,探索未来会计发展的新模式与方向,以不竭的创新之源促进会计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
作者:史梦鸽 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印发《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通知(财会[2016]19号)[Z].2016.
[2]黄晓韡、黄世忠: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修订热点问题综述[J].会计研究,2016,37(1):25-30.
西方经济学研究方向范文5
【关键词】公共经济学;教学定位;制度
公共经济学19世纪80年代诞生于国外,20世纪50年代在英语国家得到真正重视,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为国人所知。
公共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提供公共商品的公共部门经济行为的学科。一方面,公共商品与私人商品的区别决定了公共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另一方面,公共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决定了公共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存在紧密的联系。同时,公共经济学研究各个公共部门,公共部门主要是一些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那么公共经济学和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也会存在交叉领域。
目前国内高校开设公共经济学课程多是财税、公共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但不同专业培养学生的社会定位或者职业取向不同,财税专业和公共管理学生的社会定位或者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不同,因此,即使财税、公共管理相关专业都开设公共经济学课程也有必要区别对待,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掌握公共经济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的特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运用公共经济学研究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能力。
一、公共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定位单一
公共经济学是当今高校财税和公共管理等相关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质而言公共经济学授课对象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和运用方向,那么教师在讲述时也要有相应的定位。但目前大多数高校不同专业的公共经济学由相同的教师运用相同的课件年复一年的重复相同的内容的单一教学定位,实际上出现没有反映专业特色,也没有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需求。
(二)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一方面,公共经济学主要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公共部门决策,必然导致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财政与金融、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学、行政管理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学习公共经济学需具备一定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数学基础。虽然财税专业前期都开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数学等课程,但不同专业的课时安排不同,公共管理类专业没有前期的数学铺垫和薄弱的宏微观基础,导致同一教学内容对财税和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难易效果不一,学习效果参差不齐。
另一方面,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同,如财政学和税收学专业前期开设财政学,再开设公共经济学必然有些内容重复,公共管理类专业也一样,同时还与后续课程会有知识点的重复,一定程度的重复能起到巩固基础知识的正向作用,但也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或轻视学习的心理,从而轻视整门课程的学习也会带来学习效果参差不齐。
(三)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不当
目前许多教师习惯拿着PPT满堂灌,偏重于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与理论知识;不少学生仍习惯于应试的需要采取管用的思维与学习方法死记硬背概念,忽视对知识的理解与思考。很多高校基于教育评估的要求每门课程都要按照标准化的考核方式,这种平时考勤占多少、平时作业占多少、期中考试占多少、期末考试综合定成绩的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助碌碌无为、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甚至“作弊”等不良倾向,既不符合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也有违公平规则。
二、公共经济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国家教育制度的限制
自从教育部实行教学评估以来,高校教学的创造性就被压抑得更可怜。如果教师们用一些自认为较好的教学和考核方法却可能会连累学校考核不通过。教育评估集团需要什么做就全部按照要求标准化,上课方式标准化、考勤次数标准化、试卷题型标准化,这样的教育制度下教师们只有安全起见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标准的考核方式。
(二)学校制度的限制
学校制度的不科学一方面是学校被动的逆向选择。多数学校要靠财政拨款维持运转那么学校制度就要尽可能的配合上面制度要求,即使不靠财政吃饭的民营学院为了取得招生资格和发证资格也要通过教学评估,所以目前高等院校的教学都走上标准化的道路。
为了让这种标准化在学校执行良好,一般学校都有采取督导制度,督导顶多只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但是却有权给学校各老师打分,打分多少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收入和职称评定,为了在督导的检查中取得较好成绩或者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例如找你谈话、大会小会挨批评,当然还是按照标准化(即使是不适合本专业特色)授课是最优选择。
学校制度限制另一方面是少数人利益的需要。目前高校排课有些没有根据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或者特长来分担,排课者为了省时省事或者照顾部分教师利益,在安排公共经济学课程时基本上不征求任课教师意见,本科生的课程多数由年轻教师承担,这些教师经常被当做万能机,分配什么课程就得上什么课程,没能很好的理解各个专业培养定位。
(三)教师的经济人选择
大家常说现代文人没有骨气,但是现代文人没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己饿死可以但家庭的责任还是得承担,文人也活在市场经济中,生活所需也要通过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既然学校只会按照课时付费,认真讲和应付讲差异不大,甚者当你认真尝试新的方法还可能得不到督导的认可,还是上熟悉的旧课最好。
目前很多学校的培养方案都是在不断的修改,但多数是在旧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师资结构做的调整。自各高校教学评估以来师资规模和结构鲜有变化,培养方案的巨大变化必然导致有些教师要上新课,上新课备课的压力很大,教师们又是培养方案改革的决策者,当然也可能是少数领导决策,所以逆向选择的结果就是决策者所提的修改意见都是在维护自身利益基础上的不关痛痒的变化,或者更直接用一些教学难度小的课程替代教学难度大的课程,或者领导们不考虑任课教师的时间和能力安排课程。同样,教学课程衔接设置时不排除有些决策者们考虑的都是自己每学期的任务量能否完成,所以很多时候违背课程衔接的逻辑。
(四)教师缺乏责任感
缺乏责任感一方面表现在备课不认真。目前开设公共经济学的专业一般也开设财政学,有时候是同一个教师拿着相同的课件讲授这两门课,即使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生先后接受不同教师的公共经济学和财政学课程学习,由于老师之间缺乏沟通两门课程讲解内容也几乎一致。
另一方面还表现在没有能力承担的课程也不负责的承担。如果教师是具有公共经济学专业基础肯定能搞清楚两门课程的区别和联系。公共经济学是对财政学的发展,财政学研究财政的收支两翼――为什么要有财政收支,财政收支具体有哪些形式;公共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比财政学要宽,比如公共选择理论是公共经济学的重要的内容,均衡分析方法、博弈分析方法等现代经济分析方法融入到公共经济中。
三、公共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为先导
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学校所指定的制度都应该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必须尽快采取自上而下的变革,取消标准化的教育评估制度替代人性化和科学的评估办法,教育评估制度的指定要考虑一线教师的意见,不要再做一些浪费人力物力、学生时间、毒害学生的要求,新制度要有利于教师教学的创新和学生兴趣能力的培养。只有从上而下的改革才能避免学校的逆向选择,学校才有可能科学指定教学制度。
(二)科学设置与执行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的设置要真正做到为了本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和就业技能必须规避培养方案决策者的个人利益导向,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教育当局必须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允许学校引进缺乏人才或者安排教师进行相关新设专业的进修,因为在学生所需学分既定的情况下开始的总课程由更多的教师分担,可能会对一些教师产生没课带无法完成任务的影响,必须载不影响收入情况下对这些教师安排进修以适应新课程的开设需要。最好是放眼未来设置培养方案,提前一两年就让一些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准备新课程。
(三)教学安排连贯
在教学安排中课时安排、不同课程内容的衔接等对教学效果影响重大。任何专业公共经济学课程开设前都应先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不同专业相应安排不同的后续课程。
(四)教学内容因材施教
公共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应本着不同能力培养的需要,根据不同专业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通过课程内容和进度的不同以充分体现专业特点和差别,特别是要避免与其它课程内容的重复。财政和税收专业的财政学课程应在强化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前提下,侧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公共管理专业更侧重公共决策的制度过程分析。
(五)教学考核方法多元化
大学教育更多还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财政学属于应用教学,需要打破以往的满堂灌的做法而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构建从课堂上的案例讨论、到课外的自助开放实验以及校外财税相关部门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还应该根据不同专业培养方向的需求,安排多层次、多元化的实训和实习,构建分类设计、分层施教、分步实施、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开,许慧.公共经济学的学科定位问题研究[J].当代财经,2005(5).
[2]刘宁.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定位研究[J].教育产业,2006(5).
[3]刘晓玲等.公共经济学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07(3).
[4]华民.公共经济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西方经济学研究方向范文6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式分权、内生的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稳定:理论与实证》(Y6080332)。
?眼作者简介?演张中英(1984-),男,安徽安庆人,浙江财经学院08级西方经济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国际经济;方红生(1976-),男,安徽安庆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经济。
摘要
演与非机器设备投资相比,机器设备投资在经济增长方面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文章揭示了机器设备投资的重要性及其相对投资价格在决定机器设备投资方面的作用,同时也给出了那些可以通过降低相对投资价格来促进机器设备投资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演相对价格;机器设备投资;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
演 F061.2 [文献标识码] A ?眼文章编号?演 1673-0461(2010)06-0020-03
一、引言
毋庸置疑,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但是遗憾的是,所有的实证文献都不能告诉我们机器设备投资和非机器设备投资在决定经济增长方面的相对重要性。实际上,被中国学者忽视的文献分支告诉我们,机器设备投资对GDP的贡献远远大于非机器设备投资的贡献[2]。笔者认为,不了解这一点及其背后的机理,就不可能很好的把握未来的工作重点。但是为了提出有效的经济政策,仅仅知道这些还远远不够,还要知晓那些促进机器设备投资的有效办法。以下将通过文献梳理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机器设备投资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投资是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率高的国家,其经济增长速度往往较快,投资率低的国家,其经济增长速度往往较慢。
那是不是所有的投资都对GDP有贡献,如有贡献是不是有大小之分?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按其工作内容和实现方式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器具购置,其他费用三个部分。而国外许多学者经常把其分为机器设备投资和建筑物投资两种。Jone[3]提出,机器设备投资是投资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对经济起决定作用的是机器设备。De Long和Summers[4]对一些工业国进行分析,时间跨度超过了100年(1870年~1979年),发现1%的机器设备投资会导致人均GDP0.7%的增长,他们还指出,机器设备投资在GDP中的份额提高3%~4%,年人均GDP将增长1%。他们发现,即使在其他许多因素被控制的情况下,机器设备投资很高的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相当快,经济增长同较高的设备投资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De Long和Summers[5]考察了20世纪50年代、1960年~1985年、1985年~1990年一些国家的机器设备投资与人均产出增长的关系,发现机器设备投资在GDP中的份额增长3%~4%,将会带来人均GDP1%的增长。他们进一步证实了机器设备与经济增长的这种很强的正相相关关系,并指出这种很强的关系不可能是由于一些被模型省略的其它解释变量(如入学率、公众投资、产出中外贸的份额)引起的,因为设备投资与这些变量间只存在很低的相关关系(R2只有1%)。De Long和Summers[6] 指出,将设备投资提高到自然水平以上可能会促使经济迅速增长。与富裕国家相比,落后国家的设备投资占GDP的份额很小,从而经济增长速度很慢。De Long和Summers[7]指出机器设备的积累是一个国家产出增长率的决定因素,与其它的投资相比,机器设备对一个国家的产出增长率更有解释力。Dulleck和Foster[2]使用了1960年~1999年55个发展中国家的这样一个面板数据,考察了机器设备投资和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得出了在较高的人力资本的水平下,存在正相关关系。
三、机器设备投资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和途径
为什么机器设备投资是投资中最重要的,且决定一国的经济增长的速度?De Long和Summers [5]发现机器设备投资具有较高的社会净回报率,投资具有很大的“外部效应”。低的机器设备投资率导致TFP(全要素生产率)“残差”增长缓慢,资本密集度得不到提高,TFP就不会有增加。他们考察了1960年~1985年机器设备投资与TFP增长率的关系,发现它们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而且大大超过了非机器设备与TFP增长率的关系。而Solow[8]也认为经济增长的差异是由于TFP的原因。Long和Summers[4]指出许多的新技术的使用是与设备资本品联系在一起的,使用新技术从而提高TFP就需要对机器设备进行投资。Jone[3]指出,机器设备占GDP的份额上升1%,TFP每年将上升约0.2%,它的社会回报率远远大于私人回报率。由此可见,机器设备投资率与TFP及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机器设备投资通过什么途径来影响经济的增长?De Long和Summers[5]指出,机器设备的投入使用使工人和组织学会了如何使用现代技术,引起了“干中学”,提高了人均产量、人均资本及TFP。“干中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有效地使用现有的资本品上,而且还体现在产生技术变革和TFP的增长上。而企业间相互模仿学习也产生了“模仿效应”,带动了整个行业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Jone[3]提出,如果机器设备及时安装、个人和组织也及时有效地掌握了使用它的技术,那么设备投资的社会回报率将会达到35%。
因此,保持一个较高的机器设备的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而决定机器设备投资的因素是其相对价格,所以,一国机器设备的相对价格的高低对其经济增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
四、机器设备投资与其相对价格的关系
经济学知识告诉我们,如果一种产品的价格下降(供给不变),那么对它的需求必将上升。同理,作为特殊商品的资本品的价格下降必然会引起投资的上升。Restuccia和Urrutia[9]用Summers和Heston的基础数据构建了一个1960年~1985年125个国家总投资的相对价格面板,从投资相对价格与收入水平关系的角度出发,考察了一个随机过程,提出了投资率与相对价格存在负相关关系。Diaz-Alejanro[10](1970)研究了阿根廷的经济历史,用资本品的相对价格的上升来解释低的资本形成率。Restuccia和Urrutia[9]指出,一般来说,投资相对价格上升的国家,投资率会降低,并发现在某段时间内,经历经济奇迹的国家的资本相对价格在下降,而经历过灾难的国家的资本相对价格在上升。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资本形成率即投资率,是经济增长最基本的决定因素。因此,资本相对价格通过影响投资率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经济学家指出,资本品的价格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在封闭经济中,对资本进行征税提高了资本的价格,导致了企业投资的下降,从而使得资本积累率下降,使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在开放经济中,对资本进口设置障碍也会使经济增长速度减慢。Jone[3]利用分类基准数据分析了资本价格的扭曲对经济的影响,他认为对资本征税税率的下降对产出的增长有很大的积极作用。Hsieh和Klenow[11]指出,穷国的相对投资价格很高,不仅是由于税收、壁垒等原因,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过低的消费价格所致,从而导致了较低的真实投资率,他们进一步指出:穷国的投资品价格不比富国贵多少,主要是因为穷国的消费品价格太低了。
机器设备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那么机器设备的相对价格与机器设备的投资及经济增长有何关系?Jone[3]考察了1960年~1985年65个国家机器设备的相对价格与人均GDP增长的关系,得出机器设备的相对价格与人均GDP增长成反比,在20世纪80年代,机器相对价格较高的国家在这段时间里有较低的增长率。他认为,若机器设备相对价格很高,在投资中机器设备的份额将降低,并且在一个经济中总投资的份额也将降低。在barro增长回归里,经济增长与机器价格具有强烈的负相关,而非机器设备的价格却并不重要。机器设备的相对价格上升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就会下降3/4个百分点,这将给经济带来巨大的灾难。
降低机器设备的相对价格的政策,不仅提高了机器设备的份额,而且由于其“溢出效应”还提高了其他投资,从而大大地提高了GDP中的投资份额,即投资率的上升,并最终促进经济的增长。
五、政策建议
由此看来,只有对机器设备进行投资才能带来经济的增长。一国经济要想得到长期的发展,就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投资,将投资集中在机器设备方面来,因为机器设备资本的产出弹性远远大于非机器设备资本的产出弹性。
既然机器设备的相对价格通过影响投资从而影响经济增长,那我们的政策就应该放在如何改变相对价格上来。
根据现有文献,总结了以下三点政策建议。第一,政府自身应该减少管制,让私人资本更多地去参与投资,提高资本品的生产效率[10];第二,解除对机器设备进口的各种限制性措施,甚至应该给予政策优惠[10];第三,提高研发能力。Krusell[12]认为研发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可以降低设备的相对价格。因此,政府部门应该鼓励私人资本更多地参与机器设备部门的研发。如采取资金资助和税收优惠措施等。
但是,对于机器设备投资的过分强调,并不意味着就要漠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这是因为最新的研究发现,一国的机器设备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取决于人力资本的高低。其中的道理在于,只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才能熟练掌握使用机器设备的技术和最大限度地利用机器设备所带来的溢出效应[2]。
[参考文献]
[1]姚先国,张海峰.教育、人力资本与地区经济差异[J].经济研究,
2008(5): 47-57.
[2]Uwe Dulleck., Neil Foster. Imported Equipment, Human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Economic Analysis &
Policy, 2008,38(2):233-250.
[3]Charles, I. Jones.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relative price of capita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4,(34):359-382.
[4]Bradford, J. De Long., Lawrence H. Summers. Equipment Invest
ment and Economic Growth[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1,(106):445-502.
[5]Bradford, J. De Long ., Lawrence H. Summers. Equipment Invest-
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How Strong is the Nexus? [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92,(23):157-212.
[6]Bradford, J. De Long., Lawrence H. Summers. How Strongly Do De-
veloping Economics Benefit from Equipment Investment?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3,(32):395-415.
[7]Bradford, J. De Long., Lawrence H. Summers.Equipment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R]. working paper, 1995.
[8]Solow, R. M.,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
t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7,39(3):312-320.
[9]Restuccia, Diego., Urrutia, Carlos, Relative prices and investment
rates[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01,47(1):93-121.
[10]Chang-Tai Hsieh., Peter Klenow. Relative Prices and Relative
Prosperity[R]. NBER Working Paper. 1997.
[11]Carlos, F. Diaz Alejandro. Essays on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Argentine Republic[M].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0.
[12]Per Krusell. Investment-Specific R&D and the Decline in the
Relative Price of Capital[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1998,(3):
131-141.
A Review of the Relative Price of Investment,Machinery and Equipment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Zhang Zhongying1,Fang Hongsheng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 Hangzhou 310018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