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农业巨灾;金融效应;致灾
中图分类号:F84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6-0005-07
一、引言
农业极易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威胁,特别是农业巨灾风险的危害会导致巨大经济损失。近年自然灾害的频率、程度增加,农业巨灾风险与迅速增长的经济活动伴生,导致农业经济因灾损失不断加重。2002—2009年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年均3 301亿元,年均受灾面积达4 434万公顷。长期大面积的农业灾害既严重影响农民收入,也加强了农业的脆弱性。农业巨灾不仅造成农业经济重大损失,而且直接导致受灾农户减产减收并因灾致贫、返贫。“多年致富一灾返贫”,2010年返贫的农户中,有55%的农户当年遭遇了自然灾害,其中,16.5%的农户当年遭受了减产五成以上的自然灾害,42%的农户连续两年遭受了自然灾害打击①。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基础产业,农业巨灾一旦发生必然会对社会各方面造成影响。本文分析了农业巨灾特殊的成灾机理,基于金融角度出发研究发现农业巨灾会引起国家财政、保险风险分担、灾后重建投资、投机等参与主体行为方式的巨大变化。但是,需要辩证地分析与看待农业巨灾引发的金融效应,并不是巨灾引起的效应都是灾难性的负面效应,有些效应完全可以因势利导而为我所用。
二、农业巨灾的成灾机理
巨大的农业灾害已成为阻碍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严重影响了中国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的进程。造成中国农业灾害损失严重且不断增加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的非自然因素,以及社会风险、技术、经济等因素。
(一)农业严重依赖自然因素是导致农业巨灾的直接因子
农业区别于其他行业的地方是农业的主要活动都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农业的生物特性决定了它对自然因素的依赖性最强,最直接紧密地依赖自然界的力量,也最容易受自然界的影响。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人类拥有的知识及手段还未能更好地把握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对自然因素的驾驭能力还十分有限,并且各种自然因素(阳光、气候、土壤、雨量)直接进入农业系统的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成为影响农业投入产出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农业成为受自然风险影响最大最集中的行业。
1. 气象灾害对农业影响最大。在自然因素中,由于气候异常带来的干旱、洪涝、台风、冰雹、霜冻等气象灾害影响最大,非常容易发生并直接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农业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伴生性、相关性和扩散性。全球气候变暖使降水的地区分布不均,容易在短时间内聚集于局部地区,从而增加了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强度;另外,全球气候变暖还会加速热带和亚热带海洋气旋的产生,增加了台风和风暴潮灾害发生的次数和严重程度。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的产量与气候现象呈现出较强的关联度,例如气温的高低或降雨量的过多(水灾)或过少(旱灾)将导致作物收益的变化。自然因素对农业内部的危害程度表现为对种植业的危害程度最大,养殖业次之,加工业、储运业最小。
2. 病虫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等其他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威胁相对较小。虽然病虫和地质灾害等其他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威胁相对较小,但其危害仍不可小视。动植物病虫害有上千种,每一种都可能造成巨大损失。以动物病害为例,主要包括动物温病、炭疽病、肺病、口蹄疫、结核病、出血性败血病、布尔杆菌病等传染和非传染病。虫害的主要源头是昆虫。公元前206—1949年的2 155年间,我国共发生过蝗灾800余次。2004年我国先后有16个省市自治区发生禽流感,上半年主要畜产品,特别是禽类产品部分地区价格暴跌40%以上。根据2003年我国禽类产品出口推算,受禽流感影响2004年我国家禽产品出口损失至少2亿美元,由此带来家禽、种禽业的双重危害,既影响肉雏孵化量,也造成肉雏的价格下降。畜禽总量的减少,使饲料行业和农民遭受损失,据估计蛋禽配合饲料同比减少67万吨,减幅5%。而农民受到了更大的损失,连续两年收入增长均为负值。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也在增加,20世纪以来我国已经历了四个地震活跃期,而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正是我国大陆地震活跃的又一个周期,造成我国近年来多次发生地震,带给农业的巨灾损失非常巨大。
(二)非自然因素正成为农业巨灾新的源头
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应急广播;地震;分级响应
近些年来,世界各国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处于地震带上的一些国家,如印尼、日本等,都饱受地震、海啸等侵袭,每当自然灾害的来临,都会造成无数生命的损失,同时也为国家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因此,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工作,建设应急广播系统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一系统的建立可以在第一时间向人们提供最新的信息,使人们做好相应的应对工作,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我国也应该向发达国家学习,从国情出发,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应急广播体系,笔者将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1国外应急广播的发展状况
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较早,因此当前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并且在多次的地震灾害中都发挥了显著的效果,可见应急广播系统的建立已经充分的发挥了其自身的价值所在。我国也应该从中吸取相关的经验,并为我国应急广播的发展所用,从而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应急广播体系。下面本文从几个国家在这方面的发展情况入手进行分析,从中得出一些有助于我国发展的启示。
1.1日本紧急警报系统
首先不得不提及的国家就是日本。众所周知,日本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因此经常会发生严重的地震以及火山爆发等灾害,严重影响到民众的生产生活,并且每一次地震发生后都会损失众多的人口。为此,日本建立起了一个紧急警报系统,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在第一时间进行预防,这一系统的建立确实具有显著的效果。当气象厅预测出可能会发生地震灾害后,就会通过电台以及电视台向家家户户的收音机以及电视发送控制信号,通知人们做好相对应的预防工作,电视以及收音机中就会自动的播放相关的警告信息。在多次发生的地震灾害中,事实证明,该系统确实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并且在灾害紧急警报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建立起紧急地震速报,每年日本会发生大大小小的地震多达上千次,这一预防系统的推出改善了日本经济以及生命损失严重的问题,这都要归功于对地震的紧急速报,才能使人们在第一时间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既保护了个人的人生安危,也保障了个人财产不受损害。灾害紧急报警系统的建立主要是对地震进行预防的系统,首先地震的传播速度非常快,每秒钟可达到5km甚至是7km,在二次地震灾害发生时的速度也可以达到每秒3-4km,由此可见,其威力是巨大的,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系统的工作流程作出简短的说明。地震预警系统察觉出地震可能出现的信号后,就会传输到气象厅中,这时气象厅的工作人员在经过确认后就会将信息在第一时间传输给电视台,电视台在加入控制信号的基础上,将地震即将发生的信息传输到家家户户,确保每一户人家都能够接受到信息,并且不间断的播放警告信息。时间短,响应快是地震预警系统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在此基础上,时间是挽救生命的第一准则,越早的争取时间就会挽救无数人的生命,因此在今后我国的应急广播体系的发展中,应该向日本进行学习,掌握这一地震预警系统的相关技术。
1.2美国紧急警报系统
在美国,应急广播系统的建立主要是通过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进行管理的,当发生紧急事件时,全体进入一种警备的状态,总统会向广大的民众播放相关灾害的预警信息,该系统的使用对于美国这一大国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经常会在美国的一些灾难大片中感受到这一预警系统的作用,该系统在实际的工作中也是如此,如果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紧急报警系统就会发出相应的信号,这样总统就能在第一时间发表讲话,向广大的民众信息,美国并不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因此这一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做到防患于未然,否则一旦真正的发生灾害,对于美国的打击将会是巨大的,我国应该向美国学习的是做好充足的预防准备,这样一旦出现灾害时,可能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紧急预警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结合了广播、电视台以及卫星等,将信号发射给这些主流媒介后,应急广播就会启动,并采取一级警备的状态。白宫中会设有一个相关的系统,在这一系统的基础上,可以将指令在第一时间传输给紧急事务管理局一级相关的管理部门,再将信号传播到各个州的电视台、电台中,24小时对信号进行监控,并且及时的转播最新的相关消息。美国这一应急广播的主要特点是速度快,信息的接收面广,并且每一级在工作的过程中都具有清晰的条理性,能够做到临危不乱,因此具有更加安全、可靠的特点。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多向美国学习,从美国灾害的预警系统的特点中学习到相关的知识。
2国外应急广播的特点
国外的应急广播系统确实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值得我国学习。例如在流程上,都是循序渐进的进行,而不会出现混乱的状态,每一级别都具有自身的工作,这样就大大缩短了时间,提高了准备工作效率,这与事先做好的预防方案是分不开的,正因为有了如此高效的流程,才会有效的降低了人为干预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为预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此外,向上文中提到的美国、日本等国,都在区域性的控制上进行了详细的设计,这一设计是根据灾害发生区域的不同而采取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因为大部分灾害都是在局部发生的,如果在全国性的范围内进行预警,就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同时重点区域的预防工作也很难开展,这样在区域性设计的作用下,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随着现代化科学成果的出现,为应急广播系统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可以实现信号的全方位覆盖,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介传播信号,有效的提升了预警系统的覆盖面积,保证人们能够接收到相关的灾害信息。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应急广播体系的成功,来源于统一的标准进行约束,这是基础性的工作之一,有助于进一步发展应急广播体系。
3发展我国应急广播的思考
3.1我国应急广播的特殊性
近年来,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社会公共事件也时有发生,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积极推进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应急广播系统依托于广播电视覆盖网络,我国广电体制与国外有很大区别,导致我国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既可以借鉴国外部分经验,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3.1.1改革开放初期,为推动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曾采用中央、省、市、县四级办广播电视的方针,这在当时发挥了非常关键的历史作用。近年来,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系统整合的不断推进,“四级办”的模式也在不断改变,广播电视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各地形成了一定差异。应急广播体系需要统一的调度管理,如何适应“四级办”的管理体制,需要进行特殊的考虑。3.1.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于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其中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紧急警报的主体;《关于“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意见》(国办函[2007]68号)规定,气象局负责预警信息系统建设、运行与维护,并为各部门提供预警信息服务。广播电视作为应急信息一个重要的渠道,要与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气象部门建设的应急信息平台实现联通。目前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均已与广电部门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电视/广播即时插播制度。3.1.3纵观美国、日本的应急广播系统,基本都是建立在数字电视基础之上的,例如日本是采用叠加字幕信号,在正常画面上益加应急信息字幕。我国由于广播电视数字化起步较晚,目前数字化程度不高,尤其是广大农村、城镇地区,大多仍收看模拟电视,因此建设我国应急广播体系时,一定要考虑这一点,利用现有资源提供服务,并要采用新的手段,兼容未来的发展。3.1.4我国应急广播起步较晚,相关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经验比较匾乏。但同时我们要意识到自身的后发优势,可以利用较高的技术起点,吸取各国经验,综合利用通信、计算机、网络等多种技术和资源,实现功能更强的应急广播。
3.2建设我国应急广播体系应考虑的问题
建立我国应急广播技术系统时应充分考虑和我国目前广播电视的体制机制以及管理方式相结合,做好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各地利用现有的有线、无线、卫星、网络等资源,快速实现应急广播体系的运行,并根据未来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方向,超前规划应急广播体系的发展。中国幅员辽阔,地质灾害、突发事件有可能仅对某个区域造成影响,应急广播建设时必须考虑分级别、分区域响应设计。与此同时要兼顾平战结合,规划好非应急状态下应急广播体系的运行模式,使其社会效益最大化。
综上所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开展应急广播体系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可以看出,开展应急广播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针对自然灾害的发生既然不能制止,就要将损失降到最低,保证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在此基础上,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应急广播中心,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具有优势的部分,可以不断促进我国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得更加健全与完善。
作者:刘报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五四二台
参考文献
[1]孔彬,袁丽华,李倜,房磊.亚太地区紧急广播系统发展现状调查[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8(5).
[2]王璞.对应急广播在南港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中应用的思考[J].天津科技,2013(3).
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课程改革;五学课堂模式;目标导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对“教”与“学”关系的认识,也越来越取得较一致、清晰的认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
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
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地理学科的教师要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及“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注重“学生为主,教师为导”。近年来,各地课堂组织模式多样化,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教学模式、东庐中学“讲学稿”、重庆、河北、江苏地区“五步式”等。我县教育工作者在学习他人课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县实际,通过教学实践并总结了“五学课堂模式”,让学生主动学习,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五学课堂模式”为我们教学提供了易于理解的理论基础,也易于在实际教学中操作与
引导教学过程。
我县的“五学课堂模式”就是高效课堂模式之一。课堂的高效,核心就是追求学生学的高效,让学生在自主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究,在展示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作为教师,要善于学习先进经验,将“不教而教,大教立心”的教育智慧贯穿于实际的课堂教学。
五学课堂结构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目标导学―自主探学―合作研学―展示
比学―检测评学”,是课堂主要且必须的五个环节,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正确关系。五学模式强调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然,打造课堂的高效,教师的“导”是关键,“导”的质量决定“学”的质量。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置身于所展示的情境问题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如何适当运用“五学课堂模式”进行有效教学呢?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的的内容是否有的放矢、可操作、科学等,都是教师必须斟酌的内容。目标定向后,教师心中有程序,教学过程就有了重点,组织学生活动过程中就有了安排,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课堂的教学目标就能有效达成。在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目标导学”这一环节,对构建学生知识体系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高其分析、归纳等综合能力,有较好成效。下面列举一些较适用的目标内容,为课堂的目标导学提供参考。
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因为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各地区或国家的学习,实际上是“温故”过程,教师没必要“满堂灌”,因为学生基本能看懂、学懂,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设计目标。涉及国家与地区的内容,我们教师可以把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都
按“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经济(农业与工业)”“城市”“交通”等方面的目标进行导学,让学生有条理、有目标地进行学习、思考,并适时进行答疑、解惑,让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起到引领作用。比如:复习“美国”这一节时,可按“五学课堂模式”理论,设置“目标导学”,并要求学生按内容要求,完成目标:①美国的位置范围;②美国的地形特点;③美国的气候分布及原因;④美国主要的河湖;⑤美国自然带分布特征;⑥经济(农业带与工业区);⑦主要城市;⑧交通;⑨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根据自己程度选择其中的几个目标进行学习讨论,并在课堂上能按
目标内容列表写出或说出,教师适当地纠正与鼓励,达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教育理念,教师更多是起“导”的作用。课堂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注意捕捉闪光点,使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目标在课堂的师生合作中得以解决。每一单元还可进行总结,再度认识各区域的差别与联系,整体性如此相近、差异性又如此明显,学习中大多有章可循,这种带有一定套路的目标,看似呆板,但因各区域实际内容不同,可选择不同数量的项目目标内容进行分析、讨论、比较、总结等。课堂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大选择性与灵活性,从而提高了地理课堂的学习兴趣及分析、归纳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
同样,在复习选修教材《自然灾害》教学中,课堂的温故过程一定要有所创新,可打破教材编写束缚,把教材第二章对各种灾害定义分别分解到第三章中国自然灾害中,大胆把教材教学按“五学模式”中的“目标导学”作用,归纳成“五个目标”进行导学,将各类自然灾害重新编排顺序,整合内容与项目,可按“目标内容”进行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避免教师的包办讲解。可将教材内容分为:
目标1:“某一自然灾害的定义是什么?”
目标2:“分布特征(或发生的季节)?”
目标3:“成因有哪些?”
目标4:“对人类社会影响(危害)如何?”
目标5:“采取哪些防御措施?”
――按这五大“目标”,分别分析四大灾害类型(地质灾害、水文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中。按这种“目标”项目去导学,让学生充分享受导学带来的探究过程的实效性、规律性,为引领课堂其他环节的充分完成起了关键作用。这样,学生在心中有了目标,就能充分发挥主体“学”的作用,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得到了体现。
教师对洪水、寒潮、干旱等各自然灾害还可按不同区域设计出“目标导学”,让学生依据“目标导学”完成任务。如:
旱灾:
目标1:华北地区旱灾的成因、季节、影响、防御措施
目标2:长江中下游地区旱灾的成因、季节、影响、防御措施
目标3:华南地区旱灾的成因、季节、影响、防御措施
目标4:云贵高原地区旱灾的成因、季节、影响、防御措施
目标5:西北地区地区旱灾的成因、季节、影响、防御措施
*挑战目标如:北非热带草原地区旱灾的成因、季节、影响、防御措施
寒潮:
目标1:东北、华北等地发生寒潮次数频繁的原因、对当地的影响、应对措施?
目标2:四川盆地发生寒潮次数多还是少、原因?
目标3:青藏高原发生寒潮次数多还是少、原因?
目标4:云贵高原发生寒潮次数多还是少、原因?
目标5:海南及台湾等地不易发生寒潮的原因?
*挑战目标:如,美国中部平原发生的原因、对当地的影响、应对措施?
洪涝:
目标1: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生洪涝的季节及原因、应对措施等
目标2:黄河山东境内发生洪涝的季节及原因、应对措施等
目标3: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发生的季节及原因、应对措施等
*挑战目标:如,意大利波河下游地区洪涝发生的季节及原因、措施等
可让学生通过探究、疑问、交流、总结、展示等环节,教师再进行适当的总结。如,洪水按成因主要分为:融雪洪水、冰凌洪水、暴水洪水,并重点考虑致灾因子中的自然及人文因子,自然因子主要考虑自然各要素等,从而让课堂更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教学复习中,有关“自然带、雪线”的知识,也可自行设计目标进行导学:
目标1:天山山脉自然带及雪线分布
目标2:阿尔其山自然带及雪线分布
目标3: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及雪线分布
目标4:喜马拉雅山(珠峰)自然带及雪线分布
*挑战目标:南、北坡;阳、阴坡;迎风、背风坡;陡、缓坡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