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暴力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暴力的特点

网络暴力的特点范文1

一、青少年网络暴力的概念及特征

目前,学届对何谓青少年网络暴力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更多的是对网络暴力进行概念界定。比较流行的解释是网络暴力是指不特定的网民群体在虚拟网络上采用暴力言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并对他人身心产生严重影响的违法行为。部分青少年在网络平台上肆意妄为,忽略道德的行为对他人产生严重影响,即构成青少年的网络暴力。

青少年网络暴力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攻击性和暴力性。青少年网络暴力一般都具有明显的攻击对象,可能是个体,也可能是群体,甚至可能是国家政府机关以及社会整体,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反社会性和反主流行性。二是形式多样性。网络暴力的发生渠道和传播平台呈现多元化特点为网络暴力的形式多样化提供了基础。比如,金权亮的研究认为部分青少年网民为避免被指责为“网络暴民”,选择用打油诗、段子、PS等形式对热点事件或者当事人进行嘲讽和恶搞,进行偏激和情绪化的发泄。三是主体的不确定性。姜方炳认为基于开放性和匿名性等特性,网络空间聚集着各类群体,在多主体参与的网络暴力事件中,一般很难确定具体行为主体。

二、青少年网络暴力带来的影响

(一)阻碍青少年自身人格健康发展。网络暴力行为阻碍了青少年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缺乏自控的情绪宣泄以及暴力展示不仅导致青少年极端和冷漠的人生态度,更可能触犯法律。

(二)挑战了社会道德和法治价值。青少年网络暴力不顾公民个人隐私和合法权益,肆意进行言语攻击和信息泄露,并将这种伤害蔓延到现实社会当中,不仅给当事人来带法律之外的永久伤害,更挑战了社会的公序良俗和核心价值体系,严重挑战了社会道德底线。

(三)破坏了网络秩序和教学秩序。网络暴力或欺凌造成的后果包括缺勤、回避学校活动、逃学或彻底的辍学,这些不仅会严重破坏教学秩序,更会对青少年的学习成绩、身心成长造成重大影响,甚至会严重影响他们未来的受教育、影响他们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受到网络暴力影响的不仅是案件中的受害者,其施暴者、旁观者的身心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整个学校秩序、学习环境、对父母家庭影响的连锁性反应都将给社会秩序带来更大的潜在危险和现实危机。

三、青少年网络暴力的原因分析

(一)青少年的自控能力差。“微时代”人们获取信息、信息、双向交流的速度越来越快,网络暴力等诸多网络侵权行为时有发生,本身处于特殊发展时期的青少年更难以抵挡网络暴力的侵蚀。他们心智尚未成熟,在面对众说不一的舆沦面前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他们思维活跃、敢想敢做,遇到事件难免冲动,容易被舆沦所左右,失去自己的主观判断,误将一些过激的言行视为仗义执言或者打抱不平。

(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缺失。学校管理层对网络暴力现象认识不够全面,既缺乏对青少年网络素养的有效教育和引导,更缺乏相应的防控和治理机构及措施学校对有关网络暴力预防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对青少年网络道德、网络法律知识以及网络监管法律法规的普及。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在孩子如何使用网络上没有尽到责任;社会在营造晴朗网络空间上力度不够。

(三)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虚拟网络空间为网络暴力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主体多元、责任分散的舆论场域;网络的隐匿性和虚拟性使得当事人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难度加大,反过来又进一步弱化了青少年的责任意识以及法律的震慑作用。在“网言无忌”的情况下,发生网络暴力的门槛可以说几乎为零,青少年参与各种新型开放性社交平台的概率更高,防范与自我保护意识则相对更差,因此更容易引发网络暴力攻击。

(四)网络监管的滞后性。网络领域的灰色管理地带和模糊管理空间助长了网络暴力等问题的蔓延。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社交软件层出不穷,但是管理起来非常困难,一味删帖会引发民众的逆反心理,但主动引导规范又存在其他方面问题,管理上的平衡在不断摸索中完善,但旧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新问题又开始出现。

四、治理青少年网络暴力的路径

笔者建议从从宏观和微观、道德和法律、校内和校外、虚拟与现实等诸多角度综合施策。

(一)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素养和自我保护。青少年要不断提升自我道德素质水平和网络素养。青少年应该多接触学习哲学知识,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所谓的言论自由,客观看待网上的各种观点,理性看待网络暴力行为,坚守内心道德标准,用法律约束自己,不随意谩骂、侮辱他人。青少年应保持极强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网络行为素养以应对网络暴力,自觉约束行为。树立社会责任意识,自觉营造良好虚拟网络氛围。青少年也要增强自我心理素质,培养健康个人兴趣,提升情绪管控能力。有研究认为,青少年要不断提升自我生活乐趣和社会资本,不断提升情绪管控能力,才能免于陷人网络暴力的陷阱。

(二)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加强对相关热度问题的精准声量分析,用大数据进行预测、管理并积极应对,应该能最大限度预防网络暴力的发生,尽快将青少年网络暴力的破坏程度减到最小。针对青少年广泛重与的网络平台,要建立针对青少年网络暴力的快速反应机制,对青少年网络暴力的举报信息过行单独、重点跟踪、溯源,并优先解决处理。鼓励和倡导互联网相关企业积极开发青少年相关的上网APP,为青少年开辟一个更加多全、健康的上网环境。如开发相关家庭APP,设置父母锁,限制青少年浏览不适当的页面,从“非礼勿视”的角度防范青少年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网络立法及网络治理水平。根据中国国情,制定符合我国需要的防范、遏制网络暴力的法律法规。区别对待儿童和成人,保护儿童不在网上遇到只有成人才能接触的内容。二是要严格确立软件分级制度,对网络行为进行严格的年龄限制。加大刑事打击力度也是震慑网络暴力的重要手段。明确规定互联网言论可以成为犯罪事实,通过刑罚进行惩罚。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增设网络暴力应负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严惩“人肉搜索”及网络暴露未成年人隐私等泄露青少年隐私的行为。二是修改刑法规定,严惩针对青少年的网络暴力犯罪的累犯”罚应夺其志“,使其不敢再犯,不能再犯,在社会上发挥震慑作用、教育作用。

网络暴力的特点范文2

仿佛对这件事早有预知,3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治理网络语言暴力刻不容缓》,说网络语言暴力使汉语“日趋粗鄙化”,并且掩盖真善美,导致社会空气污秽,“残害我们的精神世界”,“不管别人的行为多么荒诞不经,也不必使用语言暴力。”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微博的兴起,社会各界“治理网络语言暴力”的呼声一直很高。然而,细究这些说法,包括最近这篇评论,就会发现其中似是而非之处甚多。

所谓“网络语言暴力”,一般就是指一些辱骂性言论,比如傻逼、脑残、叫兽、、尼玛等;再就是一些“过激”言论,比如宣称要砍要杀、铲除、打倒等的颠覆性言论。另外,人肉搜索、散播他人隐私、在网上公布一些残忍行为如虐猫等,大概也可以归入广义的“网络语言暴力”。这些现象经常被指责不“文明”。按照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理解,所谓“文明”就是指温文尔雅、不温不火、不亢不卑、讲道理,这是有“教养”。而以上现象的共同特点则是具有攻击性、刺激性、极端性,因而不符合“文明”的标准。

不过,人性很复杂,社会很复杂,温文尔雅、不温不火固然是人们向往的境界,但具有攻击性、刺激性的话语也并非没有其价值。比如当年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就不是温文尔雅的话语,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句子,也是很有刺激性的。所以对以上“网络语言暴力”的种种现象我们还需具体分析,而不能一刀切。要看看哪些是不合理的,要谴责、要治理;哪些是合理的,是不能禁绝,也禁绝不了的。

毫无疑问,相当多的“网络语言暴力”是基于人性的这种阴暗面的。舒淇经过多年努力,凭借自己的才华与勤奋,最终实现自己的誓言:把脱掉的衣服一件件穿回来。对这样一位演员,多一些理解、呵护,确实是文明、有教养的体现,这也正是中国古人所说的“扬人之善,不扬人之恶”的君子之道。那些捏着几张艳照,一边流口水,一边叫骂的人,反省一下,抑制一下自己的阴暗心态是有必要的。

但是,更多的“网络语言暴力”却并不是基于这种普遍性的人性阴暗面的,而是基于特定的不合理、不公正的社会事实,比如,暴力拆迁,制假造假,比如毒奶粉,天价医药费,豆腐渣工程,比如垄断企业提供的物廉价美的产品、服务,等等。对这些老大难的问题,道理讲了多年,早已明明白白,人人皆知,可是治理起来却步履蹒跚,一波三折,百姓日受其害,却无能为力,心中火起,无处发泄,到网上骂几句娘,宣泄一下情绪,平静一下心态,不失为一种好的心理治疗术。这种所谓的网络语言暴力就是不能禁绝,也无法禁绝的。

事实上,对如何看待“过激言论”的问题,言论自由史上有过许多经典论述。比如1960年生的著名的“纽约时报诉萨利文”一案中,美国最高法院的判决意见书中就指出:“对公共事务的辩论,应当是毫无拘束、强有力和广泛公开的。它很可能包括针对政府和公共官员的一些激烈、苛刻、有时甚至令人极不愉快的尖锐攻击。”如果这样的言论被“治理”掉,有人因为发表这样的言论遭到惩罚、打击,群众受到震慑不敢发表他们的批评了,必然会“阻碍公共辩论的力度,限制公共辩论的广度”,造成一种虚假的社会和谐,而社会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罗尔斯在他的《政治自由主义》中也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说言论具有“颠覆性”不能成为限制其自由发表的理由。因为鼓吹颠覆性主张的人并不是无缘无故地叫喊“打倒”、“造反”,颠覆性主张往往只是其思想整体的结论部分,就如一座漂浮的冰山,颠覆性主张仅是露出水面的那一点,而其理由则是水下的庞大部分。罗尔斯说,“压制颠覆性主张,就是镇压有关这些理由的讨论”。比如社会主义学说鼓吹暴力革命,主要就是因为广大工人阶级、底层群众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且长期呼吁仍遭忽视引起的。政府、社会各界要认真听取他们的呼声,采取正确的行动来使社会趋于公正合理,而不应一听到“过激”主张就将其消声、“治理”掉。

网络暴力的特点范文3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独特的网络传播现象,兼有网络传播的一般特点,如信息传播的交互性、海量化、去中心化等,同时也具有自己的特点。而“人肉搜索”产生的原因、传播机制与流程以及传播意义也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特点。有研究者专门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了“人肉搜索”,认为自2001年“微软陈自瑶”事件以来,人肉搜索的发展呈现出三个特点:从社区问答到专业搜索引擎、从静态信息提供到动态信息追踪和从娱乐性、实用性到议程设置。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人肉搜索具有如下特征:1、交融性传播方式。2、多元化传播形式。3、繁冗复杂的信息流。4、松散的沉浸式参与。有学者从媒介融合及新旧媒介联动的角度提出“人肉搜索”的信息流动具有以下特点:1、大规模的自发的人工参与。2、信息传播渠道有机融合。3、与传统媒介互动日趋紧密、互设“议程”。“人肉搜索”是一种独特的网状传播模式,上述特点融合了多种传播方式,因而赋予其强大的传播力量。

成因,有研究者从“人肉搜索”现象的背景和成因予以了梳理和分析。基于麦克卢汉媒介技术理论,米莉认为在人肉搜索过程中,技术的作用居于次要地位,搜索的结果更多地依赖于看到帖子的人数和这些人的交往资源,维系这一社区的正是沟通与交流。以“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为例,有研究者专门从沉默的螺旋、群体传播和议程设置理论分析了人肉搜索的网络暴力成因。在规避“人肉搜索”带来的负面作用时,本文认为网络舆论引导与传播控制不可偏废其一。

机制与流程。有学者分析了人肉搜索的信息传播机制,认为人肉搜索的实质是一种信息共享的方式和途径,利用网络作为信息共享的平台,将本来仅为少部分人所了解的信息内容,转变为一种公共性的信息。‘这种人们“创造”信息,并将个人隐私当做公共资源,是“人肉搜索”真正的威力所在,但如果操作不慎,就会侵犯到他人的隐私权。王凌云等认为,一个完整的“人肉搜索”传播流程为:一般是由某一事件或人物引发,“人肉搜索令”,紧接着众多网友跟进,纷纷提供线索,最终锁定被通缉者。还有学者通过建立模型来分析“人肉搜索”的实现过程,认为“人机搜索”的起点源自人们从媒体或个人生活经历等信源中获得某一信息的输入,在一定动力的驱使下确立搜索目标,并且将搜索目标投放至网络,然后在一些必要条件的作用下,实现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围绕着搜索目标展开的联动,进而形成目标搜索结果。

意义。从互联网交互式的特点出发,有研究者认为“人肉搜索”的传播意义在于受众的概念将变得模糊,每个个体“民意”都将影响信息内容,并且影响另外一个个体的“民意”,从而产生了“民意”合众力去影响传播效力。“人肉搜索”之于民众的积极意义,有学者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人肉搜索引擎的媒介意义在于进一步改变了传统传媒结构,使民众真正拥有了自己的传媒,摆脱了传统把关人的话语控制和话语。“人肉搜索”真正赋予了网民舆论监督的权利,汇聚了网民集体的力量,必将在中国民主化进程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现代社会心理学:群体极化、社会安全阀

目前以现代社会心理学为视角对人肉搜索的研究,关键词集中在群体极化、集群现象、集合行为、社会安全阀机制等,侧重论述网民情感发泄的成因。

网络暴力:一种群体极化行为。凯斯,桑斯坦在其著作《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中指出,群体极化指“团队成员一开始即有某种偏向,在商议之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有研究者从两方面分析了“人肉搜索”的心理成因,首先是群体意志对个人意志的支配,其次是个体责任意识的消失。“人肉搜索”本质上是一种集群行为。刘立红认为,网络群体极化倾向、网络舆论以及人肉搜索三者之间存在结构、上的联系,三者之间你牵引我我牵引你,形成一个具有循环联动效应的链条。网络舆论最终的走向就是群体极化。群体极化隐射了事件整体的发展事态。王筱孛指出群体极化是导致群体意见极端化倾向的原因,并认为网络的匿名性、弱控制性、开放性促成了网络群体极化的形成。

社会安全阀:道德感和正义感的袁达。“人肉搜索”虽然带来了诸如侵犯隐私权等问题,但是不能就此认为“人肉搜索”等同于“网络暴力”。有学者更全面地分析了人肉的成因,以“虐猫”、“华南虎”等事件为例,“人肉搜索”是网民表达正义感和道德感的需要;在“周久耕”、“林嘉祥”等事件中,“人肉搜索”表达了网民呼唤舆论监督权、展望公平正义社会的美好愿景。有研究者指出,人肉搜索具有安全阀那种矛盾缓冲和疏导的功能,为道德意见的表达提供了一个渠道。

法学视角:网络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保护

隐私权和言论自由权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在人肉事件中,研究者就这两项权利展开了细致的分析。支持者认为,人肉搜索体现了网民言论表达自由的权利,反对者则指出人肉搜索侵犯了隐私权,如何调和这对矛盾一直是研究的焦点。根据“人肉搜索第一案”的判决结果,有研究者指出迄今为止我国法律法规并没有设立“隐私权”,另外,我国现有的隐私侵犯被纳入名誉权侵犯范畴。

“人肉搜索”不一定侵犯隐私权和名誉权。有研究者就“人肉搜索”行为是否侵犯了当事人的名誉权和隐私权展开了分析。刘锐认为不能简单认定“人肉搜索”侵犯了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应视搜集、提供的渠道和方法而定。顾理平也认为,网民通过网络的搜索功能搜索到的是隐私主体公开在网络上的信息,一般不构成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人肉搜索”只是汇集已有的信息而不是歪曲或编造信息。所以不会直接侵犯公民的名誉权。

网络暴力的特点范文4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进入激烈转型期,呈现出多元文化竞争的局面。高校文化受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也形成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顺应高校亚文化的发展趋势,针对高校亚文化特点和表现形式,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重视提炼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品位,积极改变主流文化的传播方式等手段,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高校亚文化;特点;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243-02

一、高校亚文化特点

1.自发性

高校亚文化的产生不是由外在压力或经过事先策划、组织倡导而形成的,有着明显的自发性特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当代大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的渠道大大拓宽,他们不再像以往一样“唯书、唯师”,对待世界和社会,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个性张扬,更加注重自身思维方式的转变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强调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高校亚文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较为普遍的心态,它是社会和大学生个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带有很大的自发性特点。

2.时代性

高校亚文化是一种动态的文化,不同时代会产生出不同的高校亚文化,而且高校亚文化总是随着社会文化及校园主流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亚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不同时代特征。如20世纪60年代的服饰文化,就是以革命装、中山装为主,以蓝、黄、青为基色。80年代产生了西方文化热。90年论学习热,出现各种社团、理论学习小组。21世纪初,随着互联网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普及,中国上网的人数迅速增加,而增长最快的莫过于大学生,于是便产生了网络亚文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出现一些追求享受、盲目攀比的享乐亚文化等。

3.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创造性是高校亚文化的本质特征。当大学生群体的价值体系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发生碰撞,矛盾运动的结果往往促使主体面对现实生活产生多种选择。它大到个人人生道路的选择,小到交际中的言谈举止,都会有着与传统思维方式相异的表现。现在的大学生活中这已屡见不鲜。不同的兴趣、爱好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文化,体现了他们求新、求异的特点,表现出学生自己的需要和创造。同时,他们希望其价值观念得到其他社会成员承认、认同,并尽量用自己的做法去影响更多的人。当新的价值体系被固定的人群接受的时候,一个新的亚文化群体也就随之而形成,亚文化产生的过程就是新事物被创造的过程。例如,国际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等现代传媒把大学生的交往空间由校园扩展到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同时也塑造了媒体一族。

4.多样性

社会越是发达进步,相应的高校亚文化的种类与内涵也就越来越丰富。高校亚文化随高等学校主流文化的不断丰富,它也必将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高校亚文化的多样化提供了条件。首先,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必然要求具有与之相适应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这就给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我塑造的空间,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自己的特长与爱好,高校亚文化的多样性生成由此海阔天空。其次,随着视野的不断扩展,大学生不满足传统的学习模式,以自己为学习主体的要求会越来越强烈,这既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自然现象。亚文化创新性与多样性从根本上讲是相互促进的。创新性亚文化发展,以时代为大背景的高校亚文化必然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态势,而亚文化的多样性又会顺势推动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高校亚文化的多样性也可以从下面的高校亚文化的表现形式中得到说明。

二、高校亚文化的表现形式

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型、利益多元化的影响下,高校主流文化不再一统天下,高校亚文化以不可抵挡之势,占得一席之地,成为“无形的手”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它包含了物质表征、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层次,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社会现实基础上所创造、承载、传播、发展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亚文化。

1.健康亚文化

社团文化: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常见的社团,如青年志愿者协会、心理协会、英语口语协会、电脑爱好者协会、街舞协会、吉他协会、女生俱乐部等;新兴起的社团,如创业者协会、魔术社等。数目众多的社团大致可分为文化艺术类、志愿服务类、体育健身类、学术科技类、理论学习类五种类型,这些社团组织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宿舍文化: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指在大学生宿舍这一特定的环境里,宿舍全体成员依据宿舍的客观条件,在从事各种可能的活动中所形成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我们经常在大学生宿舍的门、窗上看到充满文化气息的雅号,也常常被温馨的照片墙、励志的书画贴、悬挂着的千纸鹤、当红明星的海报搞得眼花缭乱;从宿舍里的值日表、检查单、熄灯令中可以感受思想教育无处不在的触角;在宿舍成员的“排行榜”、生日聚餐、夜话会里不难发现生活的故事和集体的情感。

运动文化:大学生具有独特的年龄结构、心理需求和集体凝聚力,他们始终是对体育运动相对热衷和敏感的阶层。对传统运动项目如武术、跑步、踢毽、跳绳等保持着经久不衰的热情,特别是篮球、足球、排球等集体项目更是拥有相对稳定的人群。而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和时尚信息的介入,大学生运动文化呈现出其特有的活跃度和扩张力,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繁荣局面。像跆拳道、滑板、攀岩、街舞、健身操、瑜伽等时尚休闲健身的运动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和追捧。

2.中性亚文化

流行语文化:大学生充满活力和想象力的表现之一就是语言创新,流行语作为宣泄个人感情的一种形式,充分表达了大学生群体当前学习生活的某种心态。大学生广泛流传的流行语,语言文字不乏幽默风趣,但也充斥着消极、无聊和庸俗的色彩,表现了某种不满和无奈、逃避和无聊的思想。

洋节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英语普及化教育,为青年学子开启了一扇西方文明之窗。大学生在关注、传承传统节日的同时,大量地接纳代表西方的各种文化节,如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

服饰文化:大学生服饰文化理念和着装现象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大学生服装设计作品在各类大赛中频频亮相,健康环保的自然服饰也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推崇,还出现了自我设计的“个性化班服”新时尚。大学生着装主要类型为:舒适型群体讲究个人的穿着感受和面料做工;时尚型群体对时髦因子和简约因子最重视;个性型则希望服饰外观漂亮,能充分表现自己的着装个性。

韩流文化:“韩流”涌入国门最早是1998年,时至今日在我们的象牙塔――高等学府,也随处可见“韩流”的追随者。《对不起,我爱你》、《豪杰春香》、《悲伤恋歌》等韩剧为课余饭后学生谈论的热点话题,铅笔裤、蓬蓬裙、色彩鲜艳的T恤衫、琳琅满目的各种金属饰品在校园的人群里随处可见。更有甚者,在忙着学韩语、吃韩国料理、买韩国货、办韩国留学等。

商业文化:在大学校园里,无论操场、食堂、宿舍楼、教学楼经常可以看到粘贴于广告牌、墙壁、房门、电线杆等处的商业信息和商业广告。大学生从事的商业活动类型大致分为:充当校园经纪人、做商家校园、自主商业经营、兼职做家教、承揽网页和广告制作等。2009年4月《中国青年报》以“我的团购我的团”为题介绍了当前大学校园中流行的商业团购现象,大学生群体中商业文化的印记略见一斑。

3.不良亚文化

校园腐败文化: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上最有激情、危机感与忧患意识的人群之一,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观察与模仿能力。而对腐败、个人收入悬殊、投机取巧、等社会问题,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难免受到冲击。尤其是对身边的学生干部评选、入党、评优等关系自身利益的事情时,部分大学生寄希望于“走关系”达到目的。

暴力文化:暴力文化作为校园不良文化的主要部分,表现形式多样,常诱发校园暴力,危害很大。如一些学生收取其他学生的“校园保护费”,敲诈勒索,强借强抢,打架斗殴等。大学校园暴力文化的形成是社会暴力文化直接影响的结果,主要原因有:其一,影视中的暴力倾向越来越严重。影视中暴力的场景太多,甚至一些异常逼真、有着残忍杀人过程的恐怖片和鬼怪片,都被商家作为卖点。其二,网上暴力文化的传播。一些网络暴力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青少年争强好胜、动辄采取暴力的心理,使其尚不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沉溺于通过侵害他人显示自身力量的观念。其三,“文化暴力”的毒害。如一些报刊、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暴力情景描写。

饮食攀比、娱乐文化:在一些高校的大学生中,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消费、媚俗性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现象非常普遍。一些大学生追求档次,崇尚名牌;经常光顾高消费文体娱乐场所;配备高档通讯设备;外出上街,常坐出租车;聚会交友,大讲排场;同学间比吃、比穿、比用、比手机、比电脑、比父母的官阶和钱包等并不少见。对此种种现象,如果长期放任的话,极易导致大学生沾染腐朽的生活方式。

不雅信息文化:手机短信因其发送方便、信息简洁、便于沟通而备受大学生喜爱,因其在大学生中,使用频率高而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手机文化”。短信陷阱、短信黄色笑话、带有诱惑性的欺诈广告等比比皆是,令人防不胜防,给大学生手机使用者再次传播不良信息提供了素材。课桌留言是书写于课桌表面的文字、图画,几乎是有课桌的地方就有课桌留言,俗称“课桌文化”。课桌留言有励志的、示爱的、漫骂的、笑话等,多是随意刻画,影响极坏。校园口头禅影响范围不大,多带有地域、专业、宿舍特点,属于少数群体。口头禅多是个人的喜好,对别人影响不大。要想办法减少口头禅,对于净化校园文化环境很有必要,尤其是那些带有侮辱性的口头禅。

网络文化:大学生因上网而留级、休学、退学、不及格重修的不在少数。网络游戏、网络聊天创设的虚幻环境使传统的道德准绳失去监督,导致各种网络欺骗、破坏与犯罪。例如,在网络论坛、聊天室等公共场所用语粗俗、下流,带有侮辱性、挑衅性;通过不负责任的评点、留言进行人身攻击;在网络聊天中,使用虚假信息,变换平常的说话、处事风格;一些黄色游戏软件在大学生中流传,其内容多处涉及黄色画面。网络的虚幻环境已经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严重冲击着健康校园文化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欧盛端.高校亚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8(1).

网络暴力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网络安全;网络维护;网络设置;网络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安全与维护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而网络安全与维护职业也日渐受到人们的青睐。学习好网络安全与维护相关技术,能为今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际上网络安全与网络维护息息相关,网络维护的目标是网络安全,网络安全需要网络维护来加以保障。本文是我们在从事“网络安全与维护”教学过程中的一点思考,供同仁们参考。我们在从事该门课程教学时,希望学生有个整体的思维框架:即先有网络组建,然后是网络设置,最后才是网络维护。

2 “网络安全与维护”课程的重要性

(1) 信息社会出现的新问题

国家和商业机密保护及电子信息对抗的需求;

存储信息系统面临极大的安全威胁;

潜在的网络、系统缺陷危及系统的安全;

传统的安全保密技术不能确保系统的安全。

(2) 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

操作系统的脆弱性;

计算机网络的资源开放、信息共享以及网络复杂性增大了系统的不安全性;

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设计中存在的安全性缺陷;

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

(3) 网络安全与维护的重要性

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奚国华在第38届“世界电信日”暨首届“世界信息社会日”纪念大会上说,系统安全漏洞和低级庸俗内容使中国网络与信息安全面临严峻形势,监管部门将以技术手段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监控体系。中国将健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大力提高公众网络安全意识,建立主动、开放、有效的网络安全保障机制,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重视应急和灾难备份系统建设,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监控和技术保障体系。

3现有的网络安全与维护课程体系

3.1现有教材体系

现有的教材体系,主要有万振凯等主编《网络安全与维护》,其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漏洞、网络入侵、网络攻击和防火墙技术;刘永华主编《网络安全与维护》,其主要内容包括网络安全概述、操作系统安全、数字加密与认证、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系统、网络病毒的防治、网络维护;韩最姣等主编的《网络维护与安全技术教程与实训》,其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网络管理和维护管理工具、网络设备管理、网络安全概述、Windows Server 2003网络安全、防火墙技术、网络黑客攻防技术、入侵检测系统(IDS)及应用、计算机病毒与安全。

3.2网络安全与维护课程体系

从信息安全的历史来看,信息安全的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计算机安全阶段(主要包括:计算机安全学、密码与加解密、操作系统安全、实体安全、数据库安全、计算机病毒等);网络安全阶段(主要包括:网络设备安全、网络协议安全、网管系统(软件)安全、Web(门户)安全、VPN、Firewall、IDS/IPS、NetScan、Wireless等);信息安全阶段。

我校在课程设置时,开设了三门与网络安全相关的课程:“计算机安全”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安全概述、计算机密码学、计算机病毒、实体安全、数据库安全、操作系统安全等;“网络安全与监察”课程主要讲授网络攻防技术、计算机取证、电子证据获取、网络侦查等;“网络安全与维护”课程主要讲授网络组建及综合布线技术、网络系统相关设置、网络维护等。

4 “网络安全与维护”课程教学探讨

4.1网络组建

建立一个健全、稳定的网络是网络安全的基础。若网络组建布局得不合理,将会影响后期的网络安全。为此,课程首先介绍网络的组建策略、方法和相关技术规范。通过邮局实例来模拟、剖析、讲解OSI的七层协议。通过讲解综合布线的工程设计、布线工程施工技术、布线系统的测试与验收来掌握网络组建、综合布线技术。

4.2网络设置

网络建好后,必须根据子网数进行网络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域名系统、动态主机配置协议等的设置。网络中遭受黑客攻击或病毒、木马的入侵,主要是源于网络操作系统存在相关弱点和漏洞,主要由操作系统设置不当引起。所以,在网络设置部分除了要设置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域名系统DNS、DHCP设置外,还要对操作系统进行设置,包括账号和密码的设置等。黑客攻击时的主要步骤是:隐藏IP――踩点扫描――获得系统或管理员权限――种植后门――在网络中隐身。在扫描到有漏洞后,就进行权限的提升,破解相关密码,建立远程连接,进行远程攻击。所以,设置不正确的系统比较脆弱,容易导致黑客的入侵与攻击,防范攻击的一个有效方法是正确设置用户帐户和密码。

4.3网络维护

经过前面两个阶段,在网络维护这部分,我们也是从三个方面要求学生去掌握:目前有哪些网络维护工具;这些网络维护工具如何使用;具体在面对一个网络故障问题时知道选用哪个工具去进行处理,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在讲解网络维护工具原理时,我们先通过实例教会学生如何来使用这个网络维护工具,之后再阐述其相关原理和设计思想。

我们将其总结为“333”教学模式:即:总体上,按“网络组建――网络设置――网络维护”的思路进行;在讲解时,按照:“实例――设计思想――原理和关键技术”;网络维护中:“有哪些网络维护工具――怎样使用这些工具――在案例分析时如何选用这些工具”。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从网络维护常用命令、数据恢复工具(FINALDATA)、密码破解、防火墙的配置规则等。

4.3.1网络维护常用命令及使用

(1) 测试路由路径的tracert命令

在网络管理过程中,网络管理员在利用ping命令测试远程主机210.40.211.197的连通性时,发现其返回结果为不通,返回“reguest time out”。但是该远程主机确实在正常工作且没有防火墙将ICMP数据包拦截。很明显,网络管理员所处的网络位置到该远程主机之间的网络出现了故障,由于二者之间经过了多个路由器对数据包进行转发,为了快速的定位故障点所在,网络管理员使用tracert命令进行路由跟踪。

(2) 分析MAC地址的ARP命令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是一个位于TCP/IP协议栈中的低层协议,负责将某个IP地址解析成对应的MAC地址。在以太网中,一个主机要和另一个主机进行直接通信,必须要知道目标主机的MAC地址。但这个目标MAC地址是如何获得的呢?它就是通过地址解析协议将目标IP地址转换成目标MAC而获得的。ARP协议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目标设备的IP地址,查询目标设备的MAC地址,以保证通信的顺利进行。

有时候,网络突然掉线或不通,可能是受病毒等的侵入而导致无法找到正确的MAC地址,通过命令ARP Ca后找到正确的MAC地址而解决了网络的连通性。

(3) 查看本机路由表的route命令

网络管理员常常需要对路由器的路由信息进行准确的把握,这些信息存储在路由表中,每个主机和每个路由器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路由表。大多数路由器使用专门的路由协议来交换和动态更新路由器之间的路由表。但有些情况下,必须手动将项目添加到路由器和主机上的路由表中。route就是用来显示、手动添加和修改路由表项目的。

(4) 连接TCP/UDP信息的netstat命令

netstat指令显示活动的连接、计算机监听的端口、以太网统计信息、IP路由表、IPv4统计信息(IP、ICMP、TCP和UDP协议)。

使用“netstatCan”命令可以查看目前活动的连接和开放的端口,是网络管理员查看网络是否被入侵的最简单方法。

(5) 进行网络操作的net指令

利用“net user 用户名密码”给某用户修改密码;只要拥有某主机的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用“IPC$(Internet Protocol Control)”建立信任连接,建立完信任连接后,可以在命令行下完全控制对方计算机。

比如得到IP为172.18.25.110计算机的管理员密码为123456,可以利用指令“net use \\172.18.25.110\ipc$ 123456 /user:administrator”。

(6) 进行定时器操作的at指令

和对方建立信任连接后,用于创建定时器。网络犯罪里的逻辑炸弹的思想源于此。指令举例如下:

at \\172.18.25.110 19:45 calc.exe

4.3.2基于FinalData工具的数据恢复

数据恢复的主要工具有FinalData、EasyRecovery等,通过介绍数据恢复工具FinalData的使用,讨论数据恢复的相关原理。

(1)FinalData简介和软件安装

FinalData的主要功能是回收在Windows95/98/ME/ 2000/XP中被误删的文件。还可以恢复数据,主引导记录(MBR),引导扇区等。

如果希望被删除文件的可恢复几率,可以在软件安装完成后安装“文件删除管理器”。

如果只是用来恢复已丢失的数据,可以选择不安装“文件删除管理器”,防止安装该功能时生成的日志文件将已丢失的数据覆盖掉。

注意:绝对不要将软件安装在等待恢复数据的硬盘分区上。

(2) 数据恢复实例

FinalData软件主要用来恢复被丢失或被误删除的数据,特别是在硬盘引导区损坏或中了病毒无法启动系统的时候,只需要在另一个正常系统上挂上双硬盘运行软件就可恢复和转移坏硬盘上的数据。

在FinalData软件的运作界面中点击“文件打开(O)...”或者点击工具栏最左边的 按钮,弹出如图1所示的窗口。

在图1所示的“逻辑驱动器”选项卡中选择待恢复的文件所在的分区盘符,点击确定,软件就会开始扫描,稍等片刻,就会出现图2所示的界面。

这时直接点击取消,就会在软件界面列出快速扫描的结果,大多数情况下用这种方法就可以恢复刚被误删且未被覆盖的文件。如果磁盘被误格式化,甚至格式化前后磁盘的分区格式都不相同,那么就有必要点击上图的确定,进行深度扫描,如果深度扫描都不能恢复,那么基本上可以判定你的数据已被覆盖或丢失。如果已知快速扫描不会有什么结果而要直接进行深度扫描,可以在选中分区盘符后直接点击“查找格式”,就会直接跳到上图。

(3) 数据恢复原理

在Windows中,如果我们用常规的办法删除一个文件,文件本身并未被真正清除。Windows所谓的删除实际只是把文件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改成一个特殊字符,然后把该文件占用的族标记为空闲状态,但文件包含的数据仍在磁盘,下次将新的文件保存到磁盘时,这些族可能被新的文件使用,从而覆盖原来的数据。因此,只要不保存新的文件,被删除文件的数据实际是仍旧完整无缺地保存在磁盘上。所以我们可以用FinalData这样的工具软件绕过操作系统,直接操作磁盘,恢复被删除的文件。如果不小心删除了某个重要文件,想要恢复,这时千万不要覆盖它。立即停用计算机,不要再向磁盘保存任何文件,包括不要把恢复工具安装到已经删除文件所在的磁盘,因为任何写入磁盘的内容都有可能覆盖已删除文件释放的磁盘族。如果必须安装恢复工具,则安装到其他硬盘分区,或者干脆拆下硬盘到另一台机器上去恢复。

4.3.3基于Advanced Office Password Recovery的密码破解

先通过实例演示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等密码是如何破解的,让学生获得一个感性认识,随后介绍Advanced Office Password Recovery密码破解工具的功能,最后再介绍密码破解的种类:字典破解、掩码式暴力破解和暴力破解等。

(1) 破解设置

① 字典破解

首先对密码的设置字符进行猜测和孤寂;如果密码可能由英文单词、人名等构成,就应该选中的“字典破解(推荐)”。AOPR只带了一个密码字典文件,该字典文件在预备破解时已经使用,因此,要进行字典破解需要选择其他密码字典文件。在“字典”选项卡,单击“获取字典”,在打开的AOPR官方网站可以邮购密码字典光盘。另外,字典文件也可以由专业的字典工具生成,比较常用的有“易优字典生成器”,该工具功能全面,可以生成生日字典,可以定义特殊位,能生成电话号码字典等。

② 掩码式暴力破解

如果你知道密码中的若干字符,可以选中“掩码式暴力破解”。使用掩码式暴力破解比使用纯粹的暴力破解更节约时间。使用这种破解方法时,要打开“暴力”选项卡,在“掩码/掩码字符”框中输入密码包含的字符;另外,为了尽量减少尝试的组合数,仍然要设置密码的长度和密码中其它字符所在的字符集。

③ 暴力破解

如果密码由字母、数字等随机构成,就应该选中“暴力破解”。暴力破解是对所有字符(英文字母、数字和符号等)的组合依次进行尝试的一种破解方法。可能的组合数越多,破解的时间越长,而组合数的多少,与密码的长度和密码使用的字符集直接相关,因此,为了减少可能的组合数,在破解前应该估计一下密码的构成特点,然后打开“暴力”选项卡,在“密码长度”下选择密码的最小和最大长度,把已知或估计的密码长度包括进去即可;如果密码是由小写英文字母和数字构成,就要选中“字符集”下面的“A-Z”和“0-9”,否则应当按构成密码的字符集选中相应的选项。

如果我们对密码的构成情况一无所知,就应当打开“选项”选项卡,将“预备暴力破解”、“预备字典破解”和“密码缓存预备破解”全部选中,一旦破解失败,就要回到“暴力”选项卡中修改原来的破解设置,例如增加密码的最小和最大长度的范围,同时选中“A-Z”等更多种类的字符集。

(2) 密码破解结果

一旦AOPR找到了正确的文档密码,就会自动弹出“Word密码恢复”对话框,我们只须单击显示了密码的行右端的按钮,就可以把破解得到的密码复制到剪贴板进行密码破解。

4.3.4基于IE浏览器的防火墙技术及规则配置

微软公司在它的浏览器IE中加入了“内容”管理功能,让用户在客户端能够对有关的接收内容进行过滤的选择,RSACi分级制是默认的过滤标准选择。在微软下一代浏览器中,将计划加入一个更加通用的“Internet内容选择平台读取器”,使得浏览器几乎能够采用任何一家标签制作机构的服务。

(1) 在IE浏览器中关于内容选择的设置

① 用鼠标左键单击菜单栏中的“查看”菜单,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选择“Intemet选项”。

② 选择“内容”页,左键单击“分级审查”栏中的“启用”按钮,输入控制密码,并再次输入确认。

③ 在“分级”页中,左键单击“类别”栏中的“RASCi”名录下“暴力、、性、语言”任何一个栏目;此时显示一“等级”栏目,移动滑块设定出现等级,在下面的“说明”栏中有相应的说明。

④ 左键单击“分级审查”窗口顶部的“常规”页,在此可以修改密码,可以设定“用户选项”。

⑤ 左键单击“分级审查”窗口顶部的“高级”页,左键单击“分级系统”栏中的“分级系统”按钮,可以添加或删除各种分级系统。

⑥ 根据提示,左键单击“确定”按钮数次,退出设置。

(2) 在IE浏览器中关于个人信息过滤的设置

① 用鼠标左键单击菜单栏中的“查看”菜单,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选择“Internet选项”。

② 选择“内容”页,左键单击“个人信息”栏“地址管理”按钮,输入需要保护的地址,左键单击“关闭”确认。根据提示,左键单击各类“确定”键退出。

③ 选择“内容”页,左键单击“个人信息”栏“付费管理”按钮,根据提示输入信用卡类别与号码、密码等信息,根据提示进行各种过滤设定。

也可以左键双击“我的电脑”图标,选择“控制面板”中的“Intenet选项”;或是左键单击屏幕左下角的“开始”按钮,选择“设置”中的“控制面板”中的“Internct”选项,同样可以完成以上设置。

通过受限制站点和可信任站点的设置,让学生知道,在防火墙规则的设置时,可通过设置相应的IP地址来确定防火墙过滤的主要依据。从而,将IP地址作为防火墙规则设置的一部分。此外通过某些端口的设置来确定开放某些端口,而关闭某些端口。防火墙的动作是设置好IP地址和端口号后,是允许信息通过,还是拒绝信息通过。为此,防火墙规则的配置主要是三个方面:IP地址(源IP和目的IP)、端口号(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动作(允许,还是拒绝)。这样,先通过实例的讲解,再讲解其配置规则,并通过上机实践,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且兴趣很高,激发其学习激情。

5结束语

本文从网络组建、网络设置到网络维护的分析和讨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网络安全与维护的框架,我们认为,网络维护的目标是网络安全;网络安全要通过网络维护手段或工具来维持。为此,首先应该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网络;然后进行相关设置,以减少漏洞的产生,避免不必要的攻击;最后,给出了我们在网络维护工作中常用的网络维护案例,通过案例,来阐述相关原理和技术。目前,按这一思路来编写的相关教材很少,我们希望按照这一思路来组织相关教材,并将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的相关实例和经验体会融入其中。

参考文献:

[1] 韩最姣,李伟. 网络维护与安全技术教程与实训[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石志国,薛为民,尹浩. 计算机网络安全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薛琴. 基于FinalData的数据恢复技术在计算机取证中的应用[J]. 警察技术,2008(4).

[4] 曹鹏. 企业网络安全维护案例精粹[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313-314.

[5] 黄晓斌. 网络信息过滤原理与应用[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131-132.

[6] 万振凯,苏华,韩清. 网络安全与维护[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The Research of the Course Teaching Based on the Network Security and Maintenance

WU Shao-bi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Yunnan Police Officer Academy, Kunming 650223, China)

网络暴力的特点范文6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日益普及,网络消费这种新兴的消费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根据CNNIC的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第30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上网比例增长至72.2%。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1亿,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用户分别为1.91亿和1.87亿。约有55.6%的网民年龄在10-29岁之间。

二、促成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因素

1、追求时尚,彰显个性的主观因素

网络消费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符号消费为主要方式,可以满足受众在信息搜寻、休闲娱乐、商务活动和互动交流等多方面消费需求的活动形态。当代大学生不仅对新事物、新思想都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同时也是追求时尚、讲求品位、崇尚个性、彰显自我的一个特殊群体。网络世界中无国界的信息共享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恰恰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使他们足以寻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符号元素。

2、消费行为习惯的客观因素

网络购物之所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其最大特点就是同样的商品价格却远低于实体店。而大学生消费者作为网络消费的主要群体,绝大多数经济上不独立,这使得他们比其他的消费者更注重消费品价格的低廉,追求高性价比是当今大学生网购族的一大特点。

网络消费的另一大特点是方便、快捷,消费者短时间内就可以掌握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从而节省了搜寻成本。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扩招、扩建,很多高校的新校区都远离城区,交通、购物都很不方便。学生们只有周末才有机会进城逛街购物。这使得更多的学生选择了网络消费这一方便、快捷的消费方式。而随着无线网络的发展,手机购物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只要拥有一部可以上网的手机,就具备了网络消费的最基本的硬件条件。对大学生来说,这不仅无形中降低了网络消费的成本,更使得他们的消费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而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青睐。

三、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的问题

1、盲目消费,过度追求时尚、攀比

网上有很多新奇的商品,对于喜欢新鲜事物但没有收入来源、自治力不高的大学生来说,会极大地刺激他们追新猎奇的心理。

2、网络消费道德缺失

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中打打杀杀的暴力情节,常此以往,使他们认为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也是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另外,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和不确定性,也使一些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学生在虚拟消费中做出一些诸如欺诈、不诚信等不道德的事来。

3、遭遇交易欺诈

很多大学生在网络消费中会有这样的体验:商品质量不好或实物是仿冒品,出现问题,卖家态度不好,退换货有困难或令人不快;遭遇钓鱼网站等等。这些多与大学生风险意识不够,处理问题经验不足有关。

四、针对出现的问题,学校该如何应对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大学生健康的网络消费观念

网络消费作为一种新兴事物,需要积极引导。网络消费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道德习惯,自觉遵守消费道德规范,树立科学的网络消费道德观念。加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思政队伍;关注学生网络消费观念及其动态,注重对大学生消费道德的培养,及时发现和理解网络传播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进行自我教育,正确思考,进行合理健康的网络消费。

2、加强大学生网络消费教育

大学生网络知识既不系统也不规范,急需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和教育工作。学校不仅需要进行网络法律法规的普及工作,更需要根据学生以往网络知识的欠缺,加强网络知识的系统化教育。可通过开设选修课或专题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网络消费常识教育、网络消费风险教育及消费者权益与保护教育等。

3、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