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的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校园的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校园的发展

智慧校园的发展范文1

关键词:数字校园;云计算;物联网;移动计算

数字校园的设想,首先来源于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提出的“信息化校园”,之后引出了“数字校园”等。我国数字校园建设始于2000年清华大学的“大学资源计划”,之后国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也明确提出“加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

数字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全面信息化,提高教育水平和效率[1]。

1 数字校园的建设现状

在我国,院校由于受到发展规模、资金投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数字校园的发展和建设程度不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

(1)多数院校处数字校园建设处在建设的起步期或应用期,全国2800多所院校中,有近500所完成了数字校园的建设,60多所军事院校中有近半也正在进行或已完成了数字校园建设,这些院校普遍具有基础设施基本建立,数字资源建设刚开始起步或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电子校务系统从初期的分散建设转为整合集成的特点。

(2)少数院校因为领导不够重视、经费不足等因素,数字校园建设有待发展,具有基础设施差距较大,数字资源与信息系统非常有限的共性。

(3)极少数国内一流院校数字校园的建设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接轨,发展超前,体现在: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数字资源较为丰富,建立了统一的身份认证和信息门户,建有全校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信息化教学比较普遍,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不断深入,科研应用开始发展,保障措施也基本建立。

2 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问题

我国数字校园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显现出一些问题:

(1)就组织管理来说,即使由校领导牵头成立数字校园建设小组,由于对建设内容和建设流程的不熟悉,组织管理仍然不能实现真正的畅通;顶层设计不科学,不能完全从实际应用出发满足教学需要;需求调研不明确,导致了建设进程的缓慢和系统重复修改的耗时耗力,最终建设成果不太理想。

(2)能够制定统一的信息标准,但信息标准的可延续性和可扩展性不高,随着国标和部标的修改,信息的扩充,由于信息标准的不适应性可能造成数据的重新定义分类或系统的规模性改良。

(3)就平台开发而言,系统集成能够基本实现,但从功能方面考虑要进行新系统的开发还是对原有系统进行修改完善有待衡量;门户下的各系统只是单机版系统的网络整合显示,没有形成形象可视化的图形操作界面,也就不便于进行智能的分析决策来提高教学管理和科研的水平。

(4)在系统安全应用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由于接口问题导致已建成的个别系统与平台无法对接,或对接后可能出现数据的不准确;平台对浏览器各版本的访问兼容性差致使界面不能正常显示;平台及其控件可能存在后门漏洞的安全威胁,导致全部数据会被“一揽子”获取;有些系统数据本身是秘密级,但经过对全部系统数据的提取筛选就可能达到机密级;权限管理的访问控制可操作性差;平台庞大运行效率低导致的系统瘫痪等。随着平台需求的增加和功能的增强,其执行效率还会逐渐受到软硬件性能、管理水平等多方面的约束。

3 数字校园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基础设施整合、系统整合和平台建设已经成为现实并提供服务,一卡通系统集成、社交网络和个性化门户建设等也正在发展完善之中,尤其是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技术在商业界的成熟应用,更赋予了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更深层次的含义,即向“以人为本,以信息为中心”的智慧校园发展迈进,主要表现在:转化观念,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平台建设由初期的教学管理向面向师生的教学科研、知识管理转变,构建现代化的自主学习与研究型学习环境和网络教学环境,部署有可选择的标准化和个性化直观立体性信息服务界面,便于人员的协同管理,并具有智能的共享管理、检测分析、决策推荐功能,能够提供多维度、全方位的社会化综合服务模式等。

4 未来数字校园建设的关键技术

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高峰期,云计算、物联网、移动计算、社交网络、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涌现和发展成熟,正在改变着信息系统的生态环境。数字校园要完成向智慧校园的跨越,不但要广泛采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社交网络等技术工具,更要注重以人为本、便捷参与的创新理念及方法的应用,以实现智慧技术的高度集成、智慧业务的高端发展、智慧服务的高效便利,完成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跃升。

4.1 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网络的超级计算模式,可以把众多的电脑、服务器以及各种网络设备连成一片,进行高效的存储和运算,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云计算技术是搭建云服务平台、建设数字校园的一项关键技术,有利于资源的共享利用和系统的灵活部署,降低建设的成本。开放、共享的云服务平台能够为教师、学生等提供资源存储处理、虚拟机分配、内容聚合等服务,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保证数据的准确统一,提升数据价值,为新应用的开发提供平台支持。

在我国云服务平台的建设方面,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已经发展完善,产品已经成形,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平台即服务(Paas)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且功能性较强,初具雏形,正处于应用推广阶段;软件即服务(Saas)由于在理论与技术方面有待突破开发,介入尚浅,仍基本处于无形阶段。云服务平台在商业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院校处于在建或试用阶段的较多,能够在院校信息化建设中发挥良好的功效。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云服务平台也存在着运行模式不确定、应用方向不明确、应用程度和运行效率不高的问题和安全方面的隐患。

4.2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系统,按照约定的协议,把物与物、人与物进行智能化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2]。物联网被许多军事专家称为“未探明储量的金矿”,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的特征,已经在多项产业中得到大量应用,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模式。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提供智能的知识管理,便捷的科研项目管理与事务管理服务,使信息资源丰富且便利使用,仪器设备在线可用、远程控制,实验数据智能感知、自动收集,实现对院校的楼宇节能、实验室安全监测、校园环境监控的有效管理,使师生的交流、协作更加方便通畅,随时随地、随需而动的享受校园信息化“一站式”生活服务,使管理人员不仅全面了解学校的运行情况,更能做好事故的预防以及管理的改进提升。

4.3 移动计算技术

移动计算技术能够利用无线互联网络和智能终端实现对信息的实时获取、存储和处理,改变了数据的获取方式,实现了信息向智能终端的推送及对智能终端的提醒和自动调试运行等。无线接入的普及,使无线网络可以覆盖院校的所有场所,为广大师生提供无处不在、安全稳定、易于管理的无线网络环境,提供对知识发现、分享、推送以及信息广播组播的支撑,能够使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为师生提供随时可用、处处能用、个性互动的交流环境,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5 结语

数字校园的智慧之道在于:转变思想观念,将“以人为本,以信息为中心”作为建设的核心,将实现高效的知识管理、教学科研、社会化服务作为建设的目标,构建现代化全方位的教育管理环境,使设备、信息、人员之间形成紧密地联系,提供随时、随地、按需的数字化服务,具有智能管控、统计分析、决策推荐等重要功能。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要完成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型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需要较长的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智慧校园的发展范文2

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体到我校首先要明确我们的办学方向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办学思路,对学校的远景要有清晰的描绘,制定并组织落实学校的五年规划,在方向和思路问题上做到全体教职员工的高度统一。

我校是一所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型人才,以护理专业来讲,国内市场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虽然目前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相对较高,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学生的就业质量存在很大问题,各大医院护理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当前国内护理人员短缺现象严重,各大院校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岗位和毕业生总量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面对这一现实,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以数量占领市场的时代正在离我们远去,在毕业生质量上下功夫是我校发展的第一要务。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我们应该做学生职业发展的领路人,教育目标不能局限在学生就业这个单一的层面上,要通过三年的培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以及身心素质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学生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生的职业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高度重视学生素质教育,不能将专业教学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硬性剥离,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积极营造具有沧州医专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打造沧州医专精神,使之深入每名学生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并在社会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教学和管理工作要充分体现“榜样性”的原则,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工作中要以实际行动去带动和感染学生,从某种角度讲这对于学生是一门隐性课程,而且往往比正面的说教的效果更好。反思我们的工作,有很多不足,比如:对待学生态度不好、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敷衍塞责等,我们的学生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可以想象将来成为一名护士的时候他们会如何对待自己的病人。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教育部将教学计划改为人才培养计划表面上看只是称谓的变化,各高校从执行上也只是换个名字而已,但是这一举措实际上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人才的培养绝不仅仅是教学这么简单,个人认为人才培养计划应该体现的正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基本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

首先,高度重视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转变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错误认识;

其次,结合行业需求,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计划,素质教育在计划中要有充分的体现;

再次,建立完善的毕业生跟踪与评价机制,以便对我校人才培养计划做出适时适度的调整。

四、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控制初中起点学生的招生质量和规模

近两年我校初中起点学生的招生人数逐年下降,但学生质量并没有因为招生数量的减少而明显提高,护理系现有初中起点学生1809人,约占我系总人数的50%,但是从实际学生管理工作上看这部分学生牵掣了学生管理人员的大部分精力,初中起点学生中不乏优秀分子,但是初中起点学生确实已经成为考试不及格和违纪行为的高发群体,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本不应该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但是这部分学生在社会上给我校造成的影响和我校为这部分学生投入的教学成本之间实在不成正比,从规模、质量、效益三者均衡考虑,个人认为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是保证生源的质量,初中起点的学生可以招,但是必须控制质量。

2、校企联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有有针对性

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技能和应用很重要,两者的定义是以市场调查为基础的,借评估契机理顺办学思路,让学生的培养更加贴近市场,让专业的设置更加灵活,推动我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整体提高,拿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讲,毕业后几乎没有学生真正到涉外医院就业,而从国内国际对涉外护士的需求上来看又存在着很大的缺口,我认为这中间缺乏一个桥梁,这个桥梁的建设者应该是学校,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目前我校护理专业招生形势的良好是全国乃至全球的护理人员短缺造成的,并不是因为我校护理专业的教学水平有多高,如果有一天,护理专业的热度降温,我校的护理专业又将靠什么来生存,我认为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毕业生的质量和与市场的适应程度。

智慧校园的发展范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图书馆 社会读者 信息需求

一、社会读者的信息需求

21世纪是多姿多彩的信息社会,同时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竞争愈加激烈,为了使自己的思想和知识能够跟得上飞速发展的形势及职业的要求,“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情况比比皆是,人们朝着终身学习、知识创新的目标迈进。学习、创新的前提是要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作保证。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谁拥有更多的知识信息,谁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凡是拥有与自身职业有关的信息愈多,头脑就愈丰富,思路就会更开阔,视野就会更宽广,决策也就会更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实际情况。社会读者的工作学习需要和文化休闲需要必然引起其广泛的文献信息需求。此外,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各种临时的生活资料急需查考,人们也希望及时获得可利用的知识信息。可见,社会读者需求的信息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内容广泛,信息需求也将日益普遍和频繁。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社会读者的可行性分析

1.高职院校图书馆拥有文献资源丰富、类型多样的馆藏优势

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于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为此普遍形成了相对系统的多类型、多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文献资源内容上,涵盖高职院校全部学科和专业;文献载体上,不只拥有大量图书、期刊和报纸等纸本馆藏,还拥有较丰富的电子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整理有序,满足读者需求广泛性、快捷性、深度性和精确性的要求,便于检索和利用。同时,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步伐加快,地区高职院校馆文献资源逐渐走向融合及共建共享。相对于公共图书馆,高职院校图书馆虽然很多信息资源过于专业化,但也正是由于这些专业化的信息资源具有很好的质量和庞大的数量,再加上高职院校图书馆丰富的网上资源和数据库信息,更能对从事研究的社会人员产生吸引力,使得大量的社会读者在选择学习和参考文献时会优先考虑高职院校图书馆。

2.高职院校图书馆拥有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环境资源优势

高职院校图书馆具备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如计算机技术、缩微技术、信息数字化技术等,它们以其高速度、大容量和先进的信息传递占据很大优势。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在数字化建设上取得了很大发展,建设有相对成熟的文献资料管理系统及完善的网络体系,实现了传输手段网络化、服务手段自动化.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存储信息、整理信息、传递信息、利用信息和创造信息一直是图书馆人的业务范畴,也是图书馆人的使命。

3.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终身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如前面所述,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求知欲和学习欲越来越强,信息需求也日益广泛和频繁,这就形成了日渐壮大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潜在读者市场。高职院校图书馆应担负起社会教育的职能,努力创造条件,将更多的社会人士吸纳进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读者队伍中来。

三、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社会读者的几点做法

1.培养和强化社会读者的图书馆意识和信息素质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图书馆有向社会读者开放的政策,但都是以被动接收的方式来接纳社会读者;而大部分社会读者也没有到高职院校图书馆获取知识信息的意识,不懂得如何更好得利用文献资源。为发展社会读者,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培养社会读者的图书馆意识(即读者对图书馆的认知和利用和信息意识,强化其信息素质。可以通过网络宣传本馆文献资源情况和特色馆藏资源,介绍本馆的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调动社会读者接受信息、利用信息的积极性;通过制作教学课件或开展文献信息服务专题讲座,指导读者正确使用各种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增强其良好的自我服务能力,使其具备获得知识信息的素质和技能;通过入馆教育和网络培训,加深社会读者对高职院校图书馆馆情的认知,培养其良好的“借阅还”习惯,使其树立珍惜信息资源和资源共享的观念。

2.建立针对社会读者的规章制度,完善服务体制

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精神,从社会读者的需求出发,并参照校内师生借阅等级标准,建立校外读者自愿申请、图书馆设置借阅权限的灵活的借阅制度;建立动态的社会读者个人资料档案和信用档案,构建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用以充分挖掘社会人力资源,通过读者信用评价来调整其借阅权限。高职院校图书馆应主动优先发展有专业性、深层次信息需求的社会读者,根据其独特要求开展层次化、专业化、特色化的信息服务,如社会中的科研人员,他们要求及时掌握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应体现在查新检索上,甚至应对有影响力的社会读者制定个性化的课题服务;而对社会中的教师来说,主要侧重于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教学方法的研究以及专业知识的更新,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应体现在文献信息资源的完整提供上。

3.与公共馆建立良性合作机制,优化双方的读者群体

多年来,高职院校图书馆一直致力于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项目的开展,不少地区高职院校间形成了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协作网,与地区外的多所高职院校及国际著名大学、文献机构也建立了一定文献传递关系。可见,地区高职院校图书馆之间的馆际互借已经很普遍,使得分散的各高职院校师生群体已经整合为一个大群体。可是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之间的对话还多限于管理层,而没有到应用层、服务层,究其原因是两者职能侧重点的不同。但我们不能否认,两者的读者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合的,除了高职院校师生这一部分外,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发展另一部分,即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有需求的社会读者。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图书馆从社会服务竞争中,不断寻求自主开发信息视野,不断开拓信息服务功能,扩展信息服务方式,为社会读者提供优质、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本身就是与社会的互动,可以增加高职院校图书馆和社会的交流与联系。高校图书馆不仅间接地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创造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以自身的优势,获得社会的尊重和回报,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了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曾昱,郭秀梅.浅谈高校图书馆向社会读者开放.《河北科技图苑》,2008年 第5期

智慧校园的发展范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239-020 引言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的三大职能,而高职院校定位于培养高技能人才,理应突出社会服务功能。就高职院校目前的社会服务现状来看,工科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由于其专业或科研活动直接面向生产,成果是有形的产品,通过向社会人士提供生产技能培训、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难题等就能很好的彰显其社会服务功能。而如何有效地体现、提升财经类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一直是困扰个财经类高职院校的难题。本文以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的国际贸易专业为例,探索财经类专业应如何提升社会服务功能。

1 浙江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社会服务现状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训、实习等都要依靠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帮助,财经类专业不能为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很多也都是私人关系解决,这种逆向的“社会服务”根本无法体现出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存在很多的问题:

1.1 教师缺乏社会服务的意识 大部分的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习惯于与学生沟通,打交道,与社会、企业脱节,并且认为社会服务与自己无关,迫于学校的考核机制,可能会托私人关系盖章证明等等,并没有真正的社会服务。

1.2 不健全的激励机制限制了教师参加社会服务 高职院校教师不是很重视社会服务这一项,社会服务很难获得学校奖励,高职院校的激励机制,仍停留在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薪酬的提升、职称的评审和晋升才是它的主要内容。在核心期刊,主持或者参与课题才是教师最为关心的,因此,不健全的激励机制限制了教师参加社会服务。

1.3 教师科研水平有限,无法为企业提供有效帮助 很多教师都是从书本到书本,没有真正的参加外贸的实际流程,对企业根本不熟悉,无法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企业也更信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一本二本学校,对于高职教师的科研水平不信任。

1.4 企业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不信任 一方面高职院校总体实力的薄弱限制了其社会服务功能的提升。另一方面企业自身的因素也制约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发展。由于对高职教育的怀疑和不信任,大企业在需要致力支持时往往倾向于到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寻求合作,或者有的大企业自己有专门的研究机构不需要与高校合作。而广大的中小企业、微型企业由于资金缺乏,同时对高校缺乏了解而不敢与高校开展合作。因此企业自身的原因所造成社会服务需求的不足也影响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发展。

2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社会服务范围

高校社会服务应具有选择性,同时社会服务的归宿点应是能提升高校自身的发展,据此来看,笔者认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社会服务项目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开展教育服务 高职院校国贸专业定位于技能型应用人才,所以我们可以为外贸企业新招聘员工进行外贸基础知识的培训;还可以结合考证培训,开办一些社会上认可度比较高的单证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报检员以及国际货代员的资格考证培训班,减轻学生和社会的负担。

2.2 通过校企合作,为企业服务 我专业已经和11家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合同,每年我专业都要为“杭州万事利集团”“浙江飞华电子集团”“浙江优那德照明集团”派去120人次的学生为期1个月的顶岗实习操作。不仅学生在操作训练中掌握产品知识,企业也获得免费劳动力,双方获益。

2.3 挖掘学校资源为社会服务 我校有1万多册的藏书,图书馆7天均开放,可以想办法出台对外借书的政策,这样一方面可以为附近的居民提供看书学习的场所,也得到交流的机会。我校运动场也可对外营业,这对于运动场的循环利用以及回收资金也是有帮助的,即为社会提供了打球踢球运动的场所,也为学校赢得声誉。我校还有很多社团活动,这些社团活动也是可以为社会服务的。

2.4 加大教师的服务意识,提升科研水平为企业服务 为了加强教师的服务意识,可把社会服务纳入考核体系并且加大比重,这样从思想意识上教师会重视社会服务,并且投入经费,鼓励教师和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课题,提高科研水平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这样长久下来,教师和企业之间也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

3 优化浙江省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社会服务的若干对策

3.1 提供适当的经费保障 对于能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或能建立社会良好关系的服务项目,就高校教师的积极性而言,在不同的情况下差别较大,对于一些无报酬的社会服务,应由学校方面给与适当的经费支持,为了提高教师的参与兴趣,积极地作出各方面的努力。

3.2 建立社会服务责任机制 社会服务这一项目必须落实到相关人员负责,不管是专门某一部门统一协调和管理还是各系各专业领导和教师自己管理,都必须责任到人,并且有相应的考核和考评机制。这样社会服务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3.3 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绩效纳入教师的业绩考核指标 目前各院校的激励机制不利于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纳入教师考核指标中去,而且要占和科研同等的比重,特别是对于能有效提升院校社会声誉,社会反响良好的服务项目,按照规定的考核指标给与奖励。

4 构建社会服务的评价体系,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个长期的过程,在提供社会服务的同时,我们也要不断的构建社会服务的评价指标,进行修正。

智慧校园的发展范文5

智慧校园“智慧”何在?我利用网络查阅了“智慧”一词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很显然,智慧是指人所拥有的一种创新创造的能力。我认为,“智慧校园”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就是提升校园中人的智慧,实现人的智慧发展。通过进一步查阅资料和思考,我有了以下三点认识。

其一,人类正在由农业时代、工业时代迈入智慧时代。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琳曾在文章中写道:“智慧时代是人类正在迈入的时代,信息时代是智慧时代的子集,智慧时代将是漫长的历史,如果将智慧时代比作多幕话剧,那么信息时代只是该话剧中的序幕。所以应该说,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现在正在步入智慧时代。”我认为该观点是有道理的,信息时代特别强调信息的作用,但信息不一定是知识,海量的信息经过筛选、重构、积淀等被转化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知识动力,知识只有不断增长才能提升人类的智慧水平。

正如智慧时代刚刚拉开序幕一样,智慧校园也刚刚起步,将伴随着智慧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其二,运用智能化工具和软件是校园的“智慧”表现。

智慧的核心在于创新创造,智能化的工具和软件正是信息时代人类智慧发展的成果。当下,各类机器人不断涌现,联合国标准化组织采纳了美国机器人协会给机器人下的定义:“一种可编程和多功能的操作机;或是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用电脑改变和可编程动作的专门系统。”机器人的出现,为人类带来许多便利,并为各行各业提供了难以想象的高超服务。更让人惊喜的是,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机器人已经问世。深度学习技术是对人脑的一种模拟,用多层神经元构成的计算机神经网络,它可以搜集信息,并根据搜集到的信息产生相应的行为。深度学习还和增强学习相结合,正深刻地改变着机器人领域。轰动全球的“阿尔法狗”就是增强学习的产物,它依据跟棋手下棋或跟自己对弈的输赢情况,自主学习并摸索出更优的下棋策略。

所以说,我认为智慧校园建设中,应选择合适的智能化工具和软件让校园有“真正智慧”的表现。

其三,智慧校园应该为培养人的智慧发展创设优良生态。

根据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学校是一个微生态教育系统,要使学校焕发生命活力,获得可持续发展,就要以人的发展为主线,研究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成长的环境和状态,整合和协调学校内部各种资源、环境和关系,使之达到最优的状态。智慧校园是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境,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有效支持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正如IBM公司提出的Smarter Planet,即更透彻地感知、全方位地联通、高度的智能化。

智慧校园的发展范文6

关键词:智慧校园;服务与应用;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最近几年,数字校园有逐步向智慧校园发展的趋势,这是数字技术和信息科技高度发展的产物。传统的数字校园是建立在掌握校园虚拟信息基础上的。智慧校园在保留这一概念的前提下,将虚拟校园向实体过渡。智慧校园是校园信息化进程的主流方向。

1 “智慧校园”的概念

智慧校园是一种依靠信息技术,将校园的各种组成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以实现人力、设备、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的校园系统。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技术平台,围绕信息相关性建立起来的,智慧校园的关键技术节点是多平台之间的信息传递,通过这一手段实现各个层面和领域的信息传递,最终达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简言之就是促进学校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智慧校园的技术基础是信息化技术领域的各种方法在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其中感知技术、控制技术和智能技术都是其重要的应用方式。在校园建设的安全防护、网络管理、智能教学、图书馆信息管理、档案管理等方面实现全方位感知、及时反映的信息化校园系统,提高学校的运行效率。

2 智慧校园的特征

智慧校园与数字校园的区别是什么?有观点将智慧校园看作是数字校园的高级发展阶段,是校园数字化进程中的一个环节。这一观点的核心是将数字校园当作智慧校园的基础条件,强调网络技术设施的建设是智慧校园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在网络基础设置的支撑下奖励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校园内的数据传输畅通。以校园一卡通为例,学生从入学开始到学习、生活各个方面都实现智能化管理;其次是感知化。感知化是传感器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和图形识别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全新特性,他可以帮助管理者将教学、科研、生活各方面的信息进行采集和传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统一管理和整合。感知化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校园管理工作的统一,提高整体管理效率。比如教室照明可以根据学生人数自动调整。第三,互动性。智慧校园可以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互动,使其联系更加紧密。比如校务管理平台就集成了网络、手机等多种通信功能,并且实现了语音通信功能,可以再校方与家长和学生之间建立更加快捷的信息沟通渠道,提高了三方之间的沟通效率。最后是灵活性,因为智慧校园建立了无线、有限双网,并且实现了双网无缝衔接,因此其网络设施的基础条件是十分完备的,不仅网络容量大,而且具备了很强的拓展性,后续的客户可以自由的接入网络而不会受到容量和接入方式的限制。为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更加灵活多样的服务形式。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时灵活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3 智慧校园的内容

3.1 智能化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网络基础设施是智慧校园的物质基础,是建设智慧校园的前提条件,因为稳定、高速的网络环境是智慧校园的必要条件。硬件设施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硬件设施在物理空间上上应该确保覆盖全校园的范围,既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教学设施,也要涵盖生活区。此外,网络硬件还应该具备可拓展性,随着校园建设的推进实现网络覆盖的跟进,确保智慧校园建设无死角。

3.2 云计算平台

智慧校园之所以能体现出智慧性,其根本原因是它有一个强大的数据处理系统,而这个处理系统的核心就是云计算平台,云计算平台具有信息传输效率高、硬件集成度高、智能化程度高的三大特点,它可以利用网路技术将不同的计算处理器和存储单元进行统一的管理,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计算资源,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3.3 构建物联网

物联网,即物与物之间互联的网络,物联网的定义主要涵盖以下两方面:首先,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条件的,它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功能拓展而得到的信息网络系统,物联网是物与物之间实现信息交换的平台。

4 智慧校园的服务与应用的案例分析

4.1 智慧校园的服务与应用的案例

以某高校为例,该校早在2010年结合当前高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学校的发展规划,就已经确立建立智慧校园的目标:首先是构建智慧的校园环境,以物联网作为智慧校园的基础条件,打造一个教学、科研和生活一体化的智能校园环境;第二,向全体教职员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全校师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使其能够第一时间获取校内的人员、设施等资源信息,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服务;第三,提升管理水平,在智慧校园的平台上实现业务流程优化和管理方法的改进,为学校开展体制创新提供技术支持;第四,提高决策水平。决策水平的提高要依靠数据的准确度,智慧校园可以提供智能化的数据分析功能,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保障;第五,提高资源共享效率,智慧校园里将不同的系统平台有效的联系在一起,实现在全校范围内的信息和资源共享,并且能够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最终实现提高教育及科研水平的目的。

4.1.1 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包括食堂管理、浴室水控管理、考勤管理、智能照明控制等。

4.1.1.1 食堂管理

食堂管理是智慧校园重要组成部分,在该校的食堂管理系统中,师生每人拥有一张“校园一卡通”的电子卡,卡里面包含了用户信息。食堂的所有窗口都安装了读卡器,可以将学生的刷卡信息与系统数据库建立通讯链接,实现远程数据查询功能,在学生购买饭菜时自动查询一校园卡内的余额,并按照消费金额在卡内消去相应的数额。数据库可以将每一名学生的注册信息储存起来,为管理者对食堂消费数据进行查询提供便利。

4.1.1.2 浴室水控管理

浴室实现了用水自动控制,这一功能也是建立在物联网的基础上,其主要的过程是将校园一卡通的电子卡放在浴室安装的读卡器感应区,然后同样可以显示出校园卡余额,刷卡之后可以自动进入消费状态。消费分为及时消费和流量消费两种模式,所谓即时消费是在读卡之后立即出水并按照出水量计算费用,而流量计为需要安装流量计,流量计对一次使用的总流量进行统计并将其作为计费标准。

4.1.1.3 考勤管理

学生考勤管理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教师来承担考勤管理工作,但是这项工作会在耗费教师大量时间与精力。该校通过在教室中安装读卡器,在每次上课前学生都必须刷卡才能够进入教室,读卡器可以将学生的刷卡信息发送到远程数据库,数据库服务器接收到刷卡信息后,将每一次刷卡行为保存着数据库中。教师和教务管理人员在办公室内就可以通过网页浏览的方式查询考勤急了,对任意一节课中任意一名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实时监察,还可以对一段时间内的考勤情况进行统计。整个学期的出勤情况可以按照学生或者课程名称进行历史统计,为教师开展考勤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节约了大量时间。

4.1.1.4 智能照明

校园照明设施都可以通过无线网络接入互联网,实现所有灯具的远程监控和操作,教室照明和路灯按照总控制室的远程操作命令实现开关控制,而灯的开关状态也将传回控制中心,通过照明强度的反馈信号自动调节照明亮度。比如可以通过监控教室的照明强度来控制室内照明的开关状态,如果教师内没有人,则可以通过远程信号自动关闭照明系统。

4.1.2 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包括日常教学、智慧图书馆和实验室管理等。

4.1.2.1 日常教学

利用物联网技术,该高校建立了全面和主动的教学管理体系,利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 评价和考核系统,从而对教学的质量建立保障和监控体系。首先,物联网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提供支撑环境,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1.2.2 智慧图书馆

通过物联网技术,该校实现了图书馆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以智能书车为例, 智能书车是一种移动式RFID文献归架管理设备,通过智能书车可以实现图书信息远程查询、自动定位、文献架位信息导航等功能。智能书车的操作流程如下:首先将书籍放进车内,读取书籍信息并与书架信息进行对比,方便工作人员进行高效率归架。

4.1.2.3 实验室管理

实验室管理主要包括设备管理、实验过程管理。实验设备管理,利用阅读器地获取存储实验设备的基本属性等信息,学生可以实验室内通过电脑登陆网络,获取实验的操作流程,操作难点等信息。与此同时,学生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错误的操作,可以通过远程信息系统发出自动警告并切断实验过程以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实验过程的全部数据可以被记录下来并提供给实验者,以方便实验者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实验过程和操作步骤进行改进。实验室内还安装了智能插座,智能插座除了提供传统的电源更能够之外,还可以将实验设备的耗电量反馈给管理者,使管理人员国力能够通过控制插座的开关动作来完成实验室的能耗管理。

4.2 案例分析

以智慧校园在以上案例中高校的应用与服务可知,智慧校园是建立在物联网基础上的,其目的是实现校园服务的智能化,物联网可以实现校园内的信息共享,将全校的人力、物力、信息资源全天侯、全方位的进行互联共享。海量信息通过物联网的整合能够推出新的信息,从而提供智能化的服务。智慧校园的建立为师生开展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提供的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但智慧校园在高校中应用的与实施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首先是成本问题,建设智慧校园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包括有线与无线双网覆盖的网络环境;其次是师生隐私安全问题,由于物联网可以跟踪用户的行动、习惯以及偏好等,信息资源及师生隐私如何得到保护成为创建智慧校园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管理机制尚不完备,物联网如何维护、如何管理、如何使用都是很大的问题。

5 结束语

从目前来看,智慧校园还是一个新概念、新事物,智慧校园的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的校园,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智慧校园的建设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智慧校园的建设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要根据学校的总体发展,统筹规划、逐步实施、通力合作,使智慧校园的建设日趋完善,突显校园信息化的魅力和物联低碳的生活乐趣。

参考文献:

[1]“数字学习与智慧校园建设研讨会”举行[J].教育学报,2012(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