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实体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实体理论范文1
一、国家的存在是财政存在的充要条件
财政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国家在出现后,它并不进行生产。然而,为了维持它自身的存在和运转,国家又必须从国民收入中分到一块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由于国家不进行生产,它不可能通过交换的形式来获取它所需的社会产品,它所拥有并能加以运用的,只有强制性政治权力。国家凭借强制性的政治权力参加社会产品的分配,就是原始的税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国家为了维持自身存在和运转消耗社会产品的过程,就是财政支出。因此,国家的存在是财政存在的充要条件。只要国家存在,财政就能够存在;只要国家存在,财政就必然存在。财政的存在,只需要国家这个唯一的前提。可以说,财政是国家内生的一种东西。从古代的奴隶制国家、封建国家,到现代的计划经济国家,无不如此。在执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中,国家仍然是财政存在的充要条件。与财政的这种存在必要性相关的是财政筹集收入的职能。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存在的必要性得到了扩展。
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市场上的一切经济行为都是按照价格机制运作。古典经济学家们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可以通过供求双方的自发调节,使资源配置和社会生产达到最优状态,即所谓的“帕累托最优”。如果情况真是这样,财政的作用就应该只限于筹集政府收入,它存在的必要性也就只是源于国家的存在。但是,我们看到,现实情况并不是这么理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对财政存在必要性的认识还应该更进一步。问题主要在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只是经济学研究中的一种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具备形成完全竞争市场所需的全部条件。而只要有某一条件没有得到满足,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上就有可能出现失灵。
西方经济学家对市场失灵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导致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的根本原因在于价格信号并非总是能如实反映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具体来说,市场失灵有以下几种情况:
1、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领域。西方经济学认为产品分为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萨缪尔森在其《公共支出的纯理论》(ThePureTheoryofPublicExpenditure)一文中给出了公共产品的定义:纯粹的公共产品指的是这样的物品或劳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物品或劳务消费的减少。西方经济学家根据萨缪尔森的定义,总结了公共产品相对于私人产品的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由于公共产品具有上述特征,市场对公共产品的生产进行资源配置时,就会出现失灵的现象。一般来说,由于“免费搭车”现象的存在,完全由市场决定的公共产品的生产量是不足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应该设法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
2、外部效应
所谓外部效应,是指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之间或私人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效益之间的非一致性。即某些个人或厂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由于私人经济主体主要以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以对于带有外部效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供给不是过多就是不足。外部效应除了影响社会经济效率之外,由于外部效应导致的成本或报酬分担不合理,它也会妨碍社会的公平。所以政府应当对外部效应进行矫正,将外部的成本或报酬内部化,使带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生产数量改变到合理的水平。
3、垄断
当一个企业可以通过减少其产品的供给,使其产品的售价高于边际生产成本时,就形成了垄断。由于垄断者能够操纵市场价格,它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办法是将其产量确定在产品边际效益等于边际生产成本的水平上。结果是造成市场上该产品的供给量不足,价格偏高,造成社会效率的损失。对此,政府部门应该进行干预,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保护有效竞争,排除垄断对资源有效配置的扭曲,强迫或鼓励垄断者增加产量,降低价格,使该产品的售价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以避免社会效率的损失。还有一些行业的规模效应很明显,如果政府不加干预,就会自然形成垄断。对这种自然垄断行业,政府也应该及时加以干预,也可以划归政府来经营。
4、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
信息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掌握的信息总是不完全的,要获得更多的信息,需要付出“信息搜寻”成本;此外,市场在交易中总是存在信息不对称,交易一方总是比另一方有着更多的信息或有着更低的信息搜寻成本。由于市场经济主体在交易中总是根据自己所拥有的信息作出决策的,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市场失灵,资源配置偏离帕雷托最优。
5、宏观经济领域的失灵
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方面的失灵,不仅在微观经济中表现为上述偏离帕雷托最优的情况,市场失灵同样也反映在宏观经济领域中。对宏观经济领域中资源配置效率的考察所依据的指标主要有:就业水平、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状况。但自发的市场机制并不能自行趋向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适度的经济增长。市场失灵在宏观经济领域中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与失衡。为此,政府也必须对经济进行调控。
但在现实中,市场失灵并没有使市场经济制度崩溃,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在现实中应该有一条挽救市场失灵的途径。其中,除了认为应由政府干预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观点之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主张通过扩大市场覆盖面(即市场完全化)和提高市场效率来挽救市场失灵,但在实践中都是不成功的。西方经济学家在对多种解决市场失灵的方法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要优化资源配置,必须由政府进行干预。这就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存在必要性的又一体现。
于其他手段相比,财政手段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中具有以下优势:
1、财政手段比较灵活,税率和补贴额可以根据外部性情况及时加以调整。
2、财政手段的管理费用低,避免了产权界定和市场交易的巨大费用。
3、财政手段在技术上比界定产权、扩大市场覆盖面更易于操作。
三.市场经济体制中财政职能的界定
根据上述对财政存在必要性的分析,可以得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财政所应具有的职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经济的调节应以市场机制为主,在市场机制能够完成资源有效配置的领域,政府就没必要介入。只有发生市场失灵时,政府才应该介入其中。但政府介入的最终目的仍是为了维护或确保市场的正常运作,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财政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之一,它的职能也只能限定在市场失灵的范围内。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职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主要体现在提供公共产品上。公共产品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决定了它难以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只能有财政来进行供给。其次,财政履行资源配置的职能还可以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并解决垄断的问题。
2、收入分配职能。
我们在前面提到,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所决定的初次分配状况极不公平。这样客观上就要求社会有一种有助于实现公平的再分配机制。市场本身不能提供这种再分配机制,只有依靠政府以非市场的财政手段来完成这一任务。在这一点上,财政可以说天然地具有作为进行再分配工具的有利条件——强制课税权。这使得财政可以大规模地介入国民收入分配,通过税制设计上的巧妙安排,如征收累进的所得税,把资金从那些收入偏高的人们手中征集上来,然后,再通过各种类型的转移性支出项目,如医疗保险、食品券补贴等,把资金转移给那些收入偏低的人们。
经济实体理论范文2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能够快速而又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当前,我国非农部门的发展速度往往决定于农业经济购买力的提升速度,决定于农业对工业、加工业以及其他非农部门消费提供原料以及农产品等能力。唯有切实保持农业经济的稳定和农产品的足量供给,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大力推进才能够有强大的基础。为此,应当深入分析研究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状况,全面而准确地掌握今后的发展大案势,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竞争力实现新的提升。
1 竞争力以及农业经济竞争力的含义
所谓竞争力,主要是指企业负责人当前及今后在各自的环境之中以比其国内外竞争者更富有吸引力的农产品价格以及质量来实施生产并且销售农产品货物、提供相关服务之能力。美国知名经济学着迈克尔·波特提出了阐述一个国家农业经济竞争力的发展模式,也就是钻石模式。他觉得一个国家的经济产业是不是能够在全球化竞争之中得到竞争上的优势,通常取决于以下四个主要因素:其一为生产要素,系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和人为所创设的高层次要素、高等教育人才资源和部分研究单位等;其二为需求条件,即一个国家的市场需求特色,主要包含了一国的市场状况、市场需求、发展模式和从该国市场往国外市场加以转化之能力;其三为有关的农业支柱产业,主要是上游的供应企业与下游的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等;其四是农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农业企业的结构以及竞争状态,涵盖了农业企业的产权结构、规模以及未来发展目标等。以上四大因素彼此影响,一起营造出了动态化的创新竞争情境,所以也就形成了国际竞争力之起源。
在应用以上理论对于农业经济竞争力加以研究之时,一定要明确农业经济竞争力之含义。绝大部分研究者觉得农业经济的竞争力是农产品得以在市场中和别的竞争主体比较起来而展现而出的农业市场占有率以及获利等能力。还有部分研究人员觉得,农业经济竞争力不仅包括了农业产品所具有的适应与盈利能力,而且还包涵了农业经济的扩张力以及抗风险能力、由以上能力构建而成的农业经济的综合竞争力。笔者觉得,农业经济竞争力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方面是农业经济产业上的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农业产业在国外市场之中的实际以及潜在之竞争力。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户以及农业类企业形成的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波特觉得,市场竞争的优势主要源于公司能够为广大消费者所提供的农业产品价值以及为此而取得的成本上的差别,但是好的价值往往来自于以比竞争者更低的价格来提供一样的效能。依据该理论,农业经济竞争力展现于相同品质农业产品的较低成本而造成的较低价格,以及相同价格与效用条件之下农业产品的新颖独特性。
2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竞争力状况分析
虽然我国是全球性的农业大国,然而并非是真正的农业强国。就自然资源而言,我国农业资源的总量尽管处于全球前列,但是依据人口进行平均计算,各种农业资源具有的相对量非常少;在农业科技层面上,我国科技对于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不高,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具有相当大的差距;在农业领域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上,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初、高中文化程度者比例还不小,尤其是全面接受过系统化农业技术教育的人员数量非常小;在农业结构以及生态环境上,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并不适合于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的需求,因为化肥和农药等物的过度运用,造成农业领域的生态环境愈来愈恶化,农业产品的质量不断降低,导致西方发达国家应用绿色壁垒以妨碍我国农业产品的大量出口成为现实;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我国农业经济有关产业的发展极度滞后,尤其是农业经济服务机制不够完善,农业经济的产业化水平非常低,加工能力不够强大;在政府部门对于农业领域的保护上,尽管近些年来国家提升了对农业产业的政策倾斜程度,然而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起来依然有相当大的距离,并非是马上就能赶超得上的。
3 推进我国农业经济竞争力持续提升的几点对策
3.1 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改革创新进程
我国农业领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存在着人多与地少之间的矛盾,尤其是户均的耕地面积非常小。为了能够切实提升农业领域的劳动生产率,有效降低农业经济成本,更好地得当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就一定要加大大规模转移农村地区劳动力的规模,从而更好地实施农村土地的适度化、规模化运营。有鉴于此,一定要保持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不断破除诸多有可能会影响到农村地区劳动力转移以及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性障碍。首先是要积极推动我国农村户籍制度改革进程。通过建立与健全能够促进我国农村人口转移的各类教育体系,形成推动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行转移就业的现代信息化服务机制,切实加大进城务工人士的市民化进程。其次是应当尽可能地健全完善我国的农村社保机制,切实减少农民对于农村土地所具有的极强的依赖性心理。最后是要健全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体系,充分利用好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政策。我国农村地区的土地流转应当始终坚持农民群众自愿、有利于不断提升农民群众收入、促进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以及增强我国农业经济竞争力之原则。
3.2 提高我国农业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要利用全面深化农业经济改革的良好契机,积极推动我国农业企业经营体系以及运行模式之革新,利用农业领域资产的优化与组合、资本运行等,切实加快创建现代农业企业。要运用更加富有实效的举措,不断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民群众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好地发挥出农业龙头企业具有的带动以及辐射等作用。
3.3 全力发挥农业科技具有的支撑作用
要致力于健全农业科技系统化支持体系,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性技术以及共性技术等方面不断增加投入和实施创新,使用各类高新技术以改造传统落后产能,持续提升农村土地的产出率以及劳动力的生产率,切实增强我国农业经济的竞争力。要持续推进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以及产品创新,不断提升农业产品所具有的科技附加值。
3.4 强化农村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要通过持续改进我国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动农业生态环境的改进,落实农村地区的道路和水电等基本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我国农业生态发展环境,提升我国农业产业抵御各类风险的能力,进而为提升农业经济的竞争力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从而走出一条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要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对农业基本建设环节之投入,例如,对农田水利、交通运输、电力设备、仓储市场等各类项目之投资。因为此类投资具有公共性质,所以个私企业往往并不愿意加以承担,这就要求政府部分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以确保农业生产上能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切实降低农业领域的自然风险,提升农业经济的生产率,有效控制农业生产以及销售的成本。
3.5 强化农村基础教育以及职业技能教育
要通过持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以及职业技能教育,不断提升农村广大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在我国大部分的农村之中,农业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总体较低,这与我们以往忽略对农民群众实施科技方面的教育培训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在当前的基础教育体制之中,根本上就未能涉及到农业科技知识以及技能的培养,而农业类的职业教育院校数量也非常少,所以强化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尤为必要。一是要切实改革健全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状况。这就要求在农村地区真正地普及九年基本义务教育,确保适龄少儿能够按时入学,对那些由于各类原因无法上学的少儿,政府应当提升帮扶工作的力度,从而保障其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业能够顺利完成,这样一来就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进一步强化成人职业技术教育以及技能教育。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之所需,各农村基层组织一定要开展多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培训活动,从而让农民群众能够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并且依据其个人之特长来培训其农业生产技术,让其在进城务工以前就能够得到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以求提升其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
3.6 立足统筹城乡发展创设良性发展环境
首先是推动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要依据城乡一体化发展之目标,有效加快如何解决农村劳动力进行合理转移的难题;其次是要依据合法、自愿以及有偿之原则,更好地发挥出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所具有的基础性作用,切实推动土地使用权实现更快的流转,推动农业经济的规模化发展。最后是政府部门要持续提升财政支农的比例,有效发挥出财政部门在农业基础设施以及保障体系开发中的突出作用,切实提升农业发展过程之中的后劲。
3.7 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以改进生产经营方式
尽管以一线农户为主要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局面还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中存在,但是为了能够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群众加以组织起来,这样才能产生强大的集聚力,并且在合理组织的基础之上形成企业化的组织方式,提升企业内部的协调性以及外部的适应性,并且提升组织在农业产业之中的生存以及发展的空间,并且让现代生产技术以及技术装备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4 结 语
综上所述,鉴于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全面结束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不断加强和中澳等新自贸区谈判的持续推进,我国的农业经济不但面临来自于国外市场愈来愈激烈的竞争,因此在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就需要不断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以求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整体效益以及发展水平,进而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更好的发展。
经济实体理论范文3
【关键词】 资产减值会计;未来经济利益观;理论前提
2008年是中国经济变幻莫测的一年,上证指数、BDI指数、大宗商品价格、油价无不以离奇的走势骇人耳目,跌幅乃百年未遇。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尤其是企业资产所面临的减值风险在不断加大。企业的存货特别是大宗商品存货的价值首当其冲地受市场价格因素大幅下跌的影响而贬值,企业的应收款项也因为债务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成为坏账,房地产市场大量商品房闲置和烂尾楼工程造成的固定资产减值、在建工程减值问题也日益突出。面对这样的客观经济现实,信息使用者要求会计做出反映,以增强企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因此,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研究日益引起多方关注。
一、资产定义及资产减值会计的经济实质
会计要素的定义是对要素经济实质的表述,而要素的经济实质则体现着经济环境的影响和会计目标的要求。
(一)资产定义
资产是会计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自20世纪以来,许多会计学家和主要会计文献都试图对资产加以定义或诠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人类对资产的经济实质、特征、存在形态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刻和完善。关于资产的定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
1. 未消逝成本观。1940年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顿(W.A.Paton)和利特尔顿(A.C.Littleton)在《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中明确将资产定义为“未消逝成本”。他们认为:“存货和工厂设备不是‘价值’,而是处于尚待转化为费用的累计成本,成本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已经消耗的成本为费用,未耗用的成本为资产……。”这种观点侧重从会计计量角度来定义资产,它强调资产的经济实质是收入和成本费用的配比过程。在这种观点下,资产负债表面目全非,沦为成本摊销余额表,无法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和真实的财务状况,更不能提供对投资者决策有利的信息。未消逝成本观是对资产经济实质的早期描述。
2. 经济资源观。1957年,美国会计学会发表的《公司财务报表所依恃的会计和报表准则》中明确指出:“资产是一个特定会计主体从事经营所需的经济资源,是可以用于或有益于未来经营的服务潜能总量。”这种观点第一次将资产与经济资源相联系。 1970年,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第4号公告中提出:“资产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企业经济资源。”这一定义明确了资产的经济实质是经济资源的新认识,经济资源观是对资产经济实质颇具影响的一种观点。
3. 未来经济利益观。1962年,穆尼茨(Moonitaz)与斯普劳斯(R.T.Sprouse)在《会计研究论丛》第3号《企业普遍适用的会计准则》中明确提出:“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已经由企业通过现在或过去的交易获得。”FASB在1985年《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6号“财务报表要素”中提出:“资产是指某一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获得或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未来经济利益观科学地揭示、概括了资产的经济实质,符合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资源的有用性在于它有未来经济利益,如果未来经济利益已经被企业所享有,或因不可抗拒的原因而丧失,则该资源即丧失了作为资产的资格。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经济实质
未来经济利益观从资产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发挥的功能和资产在企业周转中的动态表现出发考察资产的经济实质,它认为资产的经济实质在于其蕴藏着未来经济利益。按照FASB观点,资产的基本标志是看它能否有助于企业在未来期间内获得或实现经济利益,而不是其他什么标准。
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未来经济利益也就具有了不确定性。当资产被定义为未来经济利益时,资产的价值就存在了变化的前提,减值的发生也就变得理所当然。在未来经济利益观下,历史成本只是在发生的那个时点人们对未来经济利益的“最佳估计。当依据历史成本对未来经济利益的估计高于根据现时情况(包括现时市场状况、现时资产状态、管理当局的意图和对风险的态度等)所作出的最佳估计时,其差额所能获取的未来经济利益就会为零或负值,这时就应该对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以符合未来经济利益观对资产要素的要求,这就是资产减值会计的经济实质。资产减值的经济实质是由经济环境决定的。经济环境的变化使资产价值发生了减损,信息使用者要求会计对这样的经济现实作出反映,资产减值会计就承担起了这个使命。当资产价值发生了减损时,资产减值会计能够客观地反映资产价值的减少,全面公允地反映企业资产的现时价值,避免了因资产价值虚增而导致的企业利润虚增。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可以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予以充分的估计,降低或转移潜在的风险,同时还可以使企业在当期获得纳税上的收益,从而增加其自身积累,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前提
(一)资产减值会计是会计目标的要求
关于会计目标是什么的问题,理论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会计的目标就是向资源使用者(股东)如实反映资源的受托者(企业管理当局)对受托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它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对资产的计量倾向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决策有用观认为,财务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进行决策有用的信息,而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主要是关于企业现金流动的信息和关于经营业绩及资源变动的信息,这种信息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这种观点在计量上要求使用有别于历史成本的多重计量属性。
决策有用观是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资产减值会计是决策有用观提出的要求。资产减值会计用价值计量代替成本计量,将账面金额大于价值的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或费用,揭示了企业资产的现时价值状况,释放了潜在的风险,体现了企业资产实际的未来盈利能力。这些信息关系到企业当期和未来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正确决策的相关信息。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资产减值的因素广泛存在,如果不披露这些减值信息,必然会影响到经济决策的作出。
(二)资产减值会计与相关会计原则的关系
1.资产减值会计是稳健性原则的运用。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亨得里克森将谨慎性定义为:“会计师对于资产和收入具有几种可能价值的话,应按其最低的价值来陈报,而对于负债和费用具有几种可能的价值的话,则应按其最高的价值来陈报。”资产减值会计是谨慎性原则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对资产计价的具体运用。资产减值会计以谨慎的态度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并将资产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的排除在资产价值之外。虽然资产减值会计源于谨慎性原则,但仅用谨慎性原则来规范和指导资产减值实务又是不足够、不充分的。因为在非专业人员的眼中,谨慎性是“任意低估”的代名词;即使是专业人员,从谨慎性原则的角度来考虑资产减值,往往也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科学性。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主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些主观色彩,极端的谨慎就会导致“秘密准备”和“隐匿资产”的出现,从而也不能准确地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而损害报表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2.资产减值会计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突破。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会计人员对资产按照初始取得时的原始交易价格入账,不考虑资产的现时成本或变现价值。由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具有以实际交易为基础、为交易双方所认可、成本数据容易获得且可靠性较大等特点,所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长期以来在会计计量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资产面临着很多价值损耗的风险,如通货膨胀的存在,科技的飞速发展等,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受到了严峻挑战,而计算机和会计电算化的出现又为其他计量属性提供了操作上的可能性。因此,资产减值会计是对历史成本原则进行的一种改良,它不否定历史成本原则,而是在它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即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资产的价值时不高于其现时价值(以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公允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来反映)。
3.资产减值会计是确保可靠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可靠性原则,是指会计信息应如实表达所要反映的对象,它包括如实反映、可验证性和中立性三个要素。如实反映要求会计信息应能恰当地反映其所要表达的现象或状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市场因素的影响,资产价值出现下跌后,继续使用历史成本就不能“如实的反映其所要表达的现象或状况”。当资产价值发生减损时,资产减值会计就要比历史成本会计更能如实反映资产价值的实际情况。可验证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重复验证的特征。即对同一会计事项,由不同的人依据相同的信息输入、遵循相同的会计准则,可以得出相同或基本相似的结论。资产减值会计是对历史成本的突破,在资产计量属性选择上也应尽量符合可验证性。但是由于资产减值会计需要根据市场信息作出大量的预测和估计,不同的会计人员在计量时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中立性是指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方法和程序时,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不偏不倚,不能根据个人偏好或为了其他不正当的目的,故意选用某些会计方法来歪曲会计信息。由于资产减值会计预测面较广,受限于所掌握的信息程度,并带有较多的个人主观判断,从而削弱了会计信息的中立性。虽然由于资产减值会计在确认、计量上具有不确定性,使其在可验证性和中立性上欠准确,但却是实现资产价值“如实反映”的重要一步。因为如实反映是可靠性的重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资产减值会计不仅不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反而会提高其可靠性。因为当资产发生减值时不予确认,不仅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也会使其失去相关性。“与其让‘不实资产’充斥报表,搞虚假繁荣,还不如剔除水分来得真实。”
4.资产减值会计是确保相关性原则的必然选择。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信息应同决策相联系、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决策能力。它一般包括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三个要素。资产减值会计具有较强的预测价值功能,当预期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明显低于历史成本时就要对历史成本提供的信息进行修正,从而把未来流入经济利益低于历史成本的风险在当期披露,这样的信息将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从投资决策的角度看清现状并预测未来。在历史成本下,反馈价值是很少的,当企业资产存在重大减值时,以不变的历史成本计量资产账面价值显然是不能验证以前的信息。会计信息应在失去影响使用者的决策能力以前予以提供。如果会计信息提供得过晚,失去了决策的时机,信息的相关性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没有用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资产减值会计则在资产发生减值的当期就及时的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较好地满足了及时性的要求。
财务会计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如何维持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的平衡。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构成了一对矛盾,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此消彼涨。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能只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要力求同时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提高财务报告的整体效用。
5.资产减值会计更好地符合了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性原则。权责发生制是按货物的销售(或交付)和劳务的提供来确认收入,对费用也按与相关联的收入的确认时间予以确认,不考虑现金支付的时间。资产减值会计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要求,当企业资产发生减值合乎确认和计量的标准时,就予以确认与计量,使得资产减值情况和形成的损失在发生当期就得以反映。配比性原则要求费用必须联系收入在相同期间予以确认。资产减值会计符合配比性原则的要求,当资产发生减值损失满足规定条件时,就确认为当期损益,从而保证了当期配备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市场经济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 魏明海,龚凯颂.会计理论[M].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 周忠惠.罗世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J]. 会计研究,2000,(9).
[4] 埃尔登S ?亨德里克森(王如等译)[J].会计理论. 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9.
经济实体理论范文4
【关键词】经济伦理;市场经济;资源。
一、经济伦理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对经济伦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对经济伦理的学科性质和定义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1)经济伦理学是关于经济制度伦理和经济行为伦理的学说。(2)经济伦理学是经济活动中的伦理精神、气质和看法的理论化形态,或者是从道德角度对经济活动的根本看法。(3)经济伦理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以及直接产生于人们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中的道德观念的科学。(4)经济伦理学是研究对经济行为的合理性的价值论证的科学。(5)经济伦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完善人生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基本规律以及明确善恶价值取向及其应不应该行为规定的学问。(6)经济伦理学是一门经济实践的道德科学,它以研究经济与伦理的关系、经济活动中的伦理道德的形成、发展规律以及经济行为的伦理正当性等问题为对象。(7)经济伦理是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生活中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对社会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这些观点基本上反映了国内外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和认识现状。
任何学术的讨论都不应该离开现实的生活,经济伦理和经济行为是密不可分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伦理问题,那么经济伦理指的是规范经济学对经济制度和平等、效率等经济范畴以及个人消费等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问题,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经济伦理指的是经济活动、经济行为的道德前提和背景条件,人们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应该与不应该问题,它也涉及经济制度、经济秩序的合理性,经济主体的伦理关系性状以及经济范畴的价值判断。
二、经济伦理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也随之共同发展,相伴产生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伦理已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经济伦理一旦形成就会对人们的经济活动产生作用,为人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提供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经济伦理是协调经济关系的重要手段。经济伦理对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的这种调节和协调作用,表现为用伦理规则调节和协调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即为经济发展提供一系列的伦理道德原则。从而调整人们的经济关系,维护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秩序,并促使人们的经济行为朝着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道德基础是经济伦理体系的基石,是经济伦理的第一层次。职业道德、经济信用即为这一层次的内容所在。
2.经济伦理是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保证。从“经济人”的角度看,其经济活动的目的只是获“利”,而不是讲“义”。但在全面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导致市场经济上确实存在着一只无形之手,这只手不管“经济人”的主观动机如何,它都会把种经济行为调整为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达到有效、合理地配置资源的目的。以经济活动中的交易行为为例,有交易活动就必然需要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关系所需要的成本。交易费用的增加或减少与经济伦理道德有很大关系。一个缺乏伦理道德规范的社会,将引发大量的交易成本,在没有伦理道德约束的条件下,交易成本是很高的,比如,定金和鉴定费等;而有了经济活动的道德规范,则可大量节约交易成本。当经济伦理引入经济活动中并要求交易双方都遵循道德规范时,就会产生一种彼此信任的关系,它意味着双方提供的关于商品、服务、工作效益的信息是真实和可靠的,双方对于合约的执行是严格的,因而经济风险相对就少,那么为此付出的交易费用自然就会降低,才会以较低成本实现自己利益上的最大化。
3.经济伦理是一种经济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一些明智的企业家之所以对经济伦理给予特别重视。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经济伦理可以带来效益,能够促进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经济伦理在主体经济活动中的价值和作用表现在多个层次和方面,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考察。如果从经济活动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作简要概括,可以认为:在宏观社会层面,经济伦理是一种社会资本;在中观企业层面,经济伦理是一种无形资产;在微观个人层面,经济伦理是一种人力资源。经济伦理作为经济活动中的一种行为规范和价值精神,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它通过优化经济主体的素质,激发生产经营者的能动性,协调经济活动中的人际关系,营造经济发展的优良环境,促成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推进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转贴于 4.经济伦理是社会经济制度的精神要素,是一种社会资源。这种资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集中反映在儒家思想及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上,对市场经济伦理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包含:(1)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完备的法律体系构成现代社会秩序的框架。因此,守法是道德基础,是公民的基本素质。
(2)市场经济关系以等价交换为基础,反映在权利与义务对等的法律关系上。所以,一切包含等价交换关系的行为都是合乎道德的,并有利于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5.经济伦理在经济活动中主要发挥作用的是其对象——人。人是创造一切经济价值的主体,通过激发人们的伦理意识、协调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改善社会的伦理状态,使主体的能力得到更为充分、更加有效的发挥,去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在此经济伦理研究的既不是生产关系,也不是道德问题,而是研究人们(或经济主体)经济行为与伦理道德的内在联系。同时在范围上,包括人类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行为规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改革开放为经济伦理注入了新的内容,它要求人们从观念上扫除阻碍经济发展的旧经济伦理,使人们伦理观念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三、建立伦理约束的必要性。
1.伦理约束对市场的经济建立具有重要作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经济一体化日益突显,而市场经济首先是一种竞争经济,竞争的前提是需要社会形成一种公平、公正的经营氛围。将来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全方位的竞争,现在和未来的竞争已不仅仅局限于资源、技术、产品、营销、人才等基础层面,更多的体现在管理、道德、文化的竞争上。伦理,作为管理的一种新趋势,对于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规范市场经济又是由法制和伦理两种手段完成的。因此市场经济又被称作“法制经济”和“伦理经济”。所谓法制经济是指要依靠立法与执法来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运用法律来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而伦理经济,是依靠信誉、人格、良知来建立相互交往的关系,保证人们的行为不仅合法,而且合情合理。
2.伦理约束的建立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伦理观念在管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完全缘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它同样面临着一系列伦理问题。其中,诚信和道德是经济伦理最重要的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保持经济伦理天平的平衡,需要从他律与自律两个角度考虑。在他律方面,经营者一定要有法律与制度的约束。目前,在企业管理中,相应的法制建设需要跟上经济发展的过程,尽快地健全与完善,使不讲伦理的人没有可乘之机。但是任何法律制度都会有不足之处。这就需要人们借助自律的形式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自律方面,诚信和道德问题的实质在于文化。企业的诚信和道德要借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企业经营中,不能取信于人,就会万事无成。以诚信为本的道就是商道,就是伦理的最基本要求。企业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最终获得竞争优势,无不得益于这种商道。这种道的核心在于人。企业的管理者要取信于自己的员工,取信于自己的顾客;同时也要指导员工取信于外部利益群体。就是说企业的管理者要将诚信和道德作为自己的管理价值观,用以指导企业的管理实践,彻底明确管理在于得人。
参考文献。
经济实体理论范文5
【关键词】公立医院 经济管理 绩效考核 指标体系
一、效绩考核体系的重要性
绩效考核管理最先是在国外的企业中衍生而出的,随着医疗改革的提出,这一管理理念也运用到医院的经济管理中去。公立医院实行效绩考核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医改中,强调了公立医院应该更加注重公益性质,而效绩考核管理恰恰能更好地、客观地反映出公立医院在经济管理的情况和管理的不足之处,以便于在作出决策时,能很好提供了可以参考的资料。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是符合一个管理现代医院的重要办法之一,有利于增强医院的经济管理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医院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员工的工作作出评价,不但使得员工自身能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有所了解,也可以为管理层的领导们了解其管理方式的状况,从而可以不断的进行调整和完善管理方式,使得员工的优势得以发挥出来。
二、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弱化
目前仍存在许多公立医院对自身性质的不明确,存在两极化的现象,一是单方面的追求医院盈利最大化,二是追求社会效益的极大化。公立医院单方面追求极大化利益,把自身定位成一个盈利性的医院,这一做法就与私立医院没有差别了,只虑考虑医院自身的利益,而忽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不被允许的。例如,公立医院的医生给病人开药方,只开最贵的药,或者做最贵的身体检查等等,并不是依据病人的自身病情而开药,而是想法设法抬高医药费用。对于另一种极端化的表现,是指公立医院认为应该把医院自身的全部财务资金最大限度的应用在为社会提供福利的方面,这显然是把医院的公益性绝对化了。这两个现象是非常极端的,忽略了客观事实,这样下去公立医院是无法发展下去的。
(二)公立医院缺少预算工作
公立医院缺少制定预算计划,要么就是只有简易的预算计划,并没有起到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会计人员只是机械性地记录简单的支出项目,对于资金应该如何合理使用,没用作出良好的预算,会计账单的记录缺少完整性,只有支出项的部分,缺乏事前预算计划和事后账目核计的部分。
(三)资金运转能力低下
公立医院对于财政下拨的资金,资金的使用能力底下。一是缺少有效、合理的长期性投资。往往公立医院只能进行一些短期投资,没办法着眼于长远的目标,降低资金的使用率。二是缺少科学的决策,资金投资途径窄,回报率底下,亏损的风险同时也会增大。
(四)公立医院财务紧缺
公立医院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政府下拨的补收入,然而政府却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较小,医院仅仅只能靠这些维持部分员工的工资支付,其他方面的开支全都由医疗收费和药品提成来填补、周转,使得公立医院发挥不出其自身的公益性质。再加上因为资金的管理能力欠缺,造成了资金结构的不合理,容易造成公立医院负债累累。
(五)缺少内控机制
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公立医院在设备、药物、固定资产采购方面能力欠缺,事前没有做好预算准备,对于采购的物品没有计划,事后缺少物品的逐一核对,监管不严格。其次,医院领导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不重视,使得财务部门缺少实际的职能,会计人员没办法发挥出其专业的知识技能。最后对于内部审计的环节,许多公立医院根本就不存在内部审计,或者只是流于形式的内部审计,在实际中并没有发挥出审计的作用。
三、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因此应该通过绩效考核管理的手段来解决公立医院在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公立医院能较好的发挥出自身的公益性质,同时也避免了资金的浪费,主要还是可以提高员工们的工作效率,为公立医院的经济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意见》(财社[2009]66号)提出了,“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对医疗机构及其提供的医疗服务进行量化考评,并将考核结果与政府投入相结合”。所谓绩效考核,是指不同对象对医院的医疗服务进行全方面的考评。例如病人对医院的评价、投资人对医务人员或者医院本身进行评价等等。
(一)如何制定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指标
在制定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指标应该充分根据医院的在市场的竞争中所处的位置,以及目标来制定。通常来说,公立医院具有三个主要任务:医疗服务、科研、教学。所以在制定指标是也要围绕着着三个主要任务展开。
首先是经济效应指标。政府一般只对公立医院下拨专款,例如突发的紧急事件、科研项目资金、教学设备采购等的专项资金。在政府对公立医院下拨的资金中,公立医院只能依靠自身的运转来维持医院的日常开销,在保证不损害病人利益又保证医院能较为合理的开展医疗服务工作的前提下,同时也确保公立医院的经济利益提高,这对于一个公立医院来说,是需要良好的经济管理能力的,所以应该作为首要的绩效考核指标。只有确保了经济能力的提高,才嫩更好的开展医疗服务工作,也确保了公立医院能发挥出自身的公益性。
其次是医疗服务质量指标。公立医院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工作,将这一指标作为考核的标准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医务人员出现了医疗事故,应该根据情节的严重情况对相关的负责人进行惩罚,扣除相关的考核分数,因为考核分数与工资等员工待遇相挂钩,因此这样与医务人员的个人利益相联系在一起,所以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心。
再有是科研水平和教学成果的指标。科研水平的不同说明了公立医院在我国医学界的地位高低,科研水平高说明公立医院医资力量雄厚,在国内医学界有较高的地位,因此,这一指标的制定可以促使公立医院加强关于医疗方面的科研,不仅可以解决老百姓的看病问题,也可以推进我国医疗工作的进步。教学成果指的是医院可以为将来培养更多的人才,鼓励公立医院的员工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在日常工作的同时也做到完善自身能力,加强对员工的专业素养的培训,提高公立医院在医疗市场竞争中的自身优势。
(二)成立绩效考核委员会
公立医院应该聘请专业的人员对绩效考核进行管理,成立绩效委员会。绩效委员会在对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全权管理和监督。建立每一个医务人员的绩效数据库,定期对员工进行考核并记录。实行轮流换岗制度。避免存在某写员工利用职务之便,做出违反乱纪的行为。
四、总结
综上所述,公立医院提高绩效考核的管理是为了确保医院能在科学的管理下运营,并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实现民有所医的目标。
经济实体理论范文6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经济效益;问题;措施
一、企业财务管理职能
企业财务管理职能也可认为是财务管理的功能,既可大大提升企业资金利用率,又能对收益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同时还可以构建财务管理制度。集中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资金筹集。将通过多种筹资方式筹措到的资金成本予以分析和选择,确保资金来源、数量等和企业需求保持一致;其二,资金投放。对于企业内部的资金要科学的使用,避免浪费现象的出现以及一些不必要的费用支出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的投资收效;其三,收入分配。对企业的收入进行合理的分配,并且还要将国家、企业以及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处理得更加得当。
二、当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在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三方面,以下是对这些问题的详细论述。
1.资金管理存在漏洞
目前,资金不足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然而,多数企业出现资金不足的问题,是由于企业的不科学的管理造成的,从而造成企业资金不足陷入到一个恶性循环过程中。另外,有些企业设置“小金库”,这直接对企业资金正常运转产生影响;还有部分企业重产品的营销,而对于资金回笼却漠不关心,并且也未建立合理的赊销策略,这样一来,企业内部出现了大量的呆账、坏账等,这也同样会造成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2.财务管理水平低
现如今,大多数企业在对财务进行管理主要采用经济管理手段。但是,因财务管理者的粗心大意,常常在记账、制定报表时出现一些不真实的财务信息,这样一来,直接会误导决策者的思路,使其做出错误的决定。另外,在财务信息可靠的前提下,能够直观的反映出企业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但是,因财务管理者对出现的问题不够重视,因而很难通过财务工具为企业管理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投资决策不合理
有些企业只注重项目的生产,所以,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但是,在投资之前,没有及时对可能出现的投资风险、收益情况进行研究,也没有对自身企业实力、发展情况等进行估测。这样导致在投资之后,完全忽略对财务的管控,进一步增大投资风险出现的可能性。
三、企业财务管理遵循的原则
1.节约原则
企业发展是为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扩大企业所有者的权益。然而,为达到上述目的,在企业财务管理阶段,应该严格遵循节约原则,准确核算企业经济,不断挖掘企业内在的发展潜能。
2.成本效益原则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势必会产生一定的成本。所以,想要提升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必须采取一定的对策,以降低企业经营与生产成本,同时这也是企业获利的主要途径。
四、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1.科学管理与使用企业资金
为确保企业可以正常运行下去,应把财务管理控制与监督等职能充分发挥出来。这就要求企业财务管理者要参与到企业预算规划制定工作当中,对企业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规范资金使用计划,进一步强化资金核算以及管理,为企业发展筹集大量的资金。另外,财务管理部门要和企业其它部门相互配合,对资金日常收支情况实施监控,同时还应强化应收账款的管理,提升资金利用率,减少资金成本的消耗。
2.构建财务风险防范制度
在当今时代,我国经济活动正朝着网络化方向快速发展,从而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更加的复杂。想要有效的规避风险,那么就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风险防范制度,保障企业经营与管理呈良性循环。所以,对于企业财务管理者来说,应增强他们的风险意识,不断提升他们防范风险的综合能力;另外,也可借助网络技术估测投资项目可能会出现的风险,从而全面提升投资决策成效,避免财务风险的出现。
3.健全财务管理机制
在企业内部,还需要建立一套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机制,主要服务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所以,企业必须要完善组织结构,明确指出各个机构工作人员的职责与权力;财务会计制度也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科学的进行管理,减少资金的外流。
4.财务管理参与投资决策
在企业发展中,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的运营。也就是说,资金运营将直接对企业投资、收效产生影响。所以,资金运营参与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因而,投资决策为财务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工作。特别是在资金的投入与产出方面,要制定出合理的经营决策,以期最终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五、结束语
总体来说,通过分析我们可知:当前在企业生产与经营阶段,财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然而,现阶段的财务管理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企业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来解决的出现的问题,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发展的脚步。
参考文献:
[1]李 敏 潘丽勇: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当代经济,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