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办公室空间设计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办公室空间设计案例范文1
一、该书实例丰富,在生动形象的具体案例中把服装专卖店的室内空间设计方式为读者展现
该书实例丰富,通过介绍阿迪达斯专卖店,唤觉新光天地店,HI—LO服装店,梦婷服装等服装专卖店的室内空间设计风格,在作者的实例中读者可以了解到产品的展示需要购物环境的烘托,服装室内设计应该由复杂转向简单,这样可以聚焦顾客的视线,使得服装产品的展示更加集中,服装店内的空间组合设计也应该注重营造舒适和安逸的销售环境,在场地内可以留出方便顾客休息的空间来体现商家的温情,服装店内试衣间虽然微小,却是服装店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细节的考虑更是展示商家文化的平台,这些不仅仅给消费者带来了便利,也体现了商家的关怀。目前,服装店的竞争力大,在一定程度上,在第一时间内抓住商家的眼球就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作者尤其强调店面设计应关注材料和流行色的选择,在此基础上重视灯光色彩的作用,为了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在专卖店内灯光可以集聚在主打服装上,其他物品的陈设可以是立体的,抽象的。
二、该书层次分明,在具有逻辑性的介绍中将服装专卖店的室内空间设计要素娓娓道来
就其服装专卖店的空间设计来说,设计要素的整合搭配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强调设计师可以将服装企业标志性的菱形图案运用在空间内的各个元素上,从室内装饰取材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出旗舰店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品牌的起源,木材和石料的大量使用反映了其品牌诞生的独特景观。要素四强调通风设计须合理,这样可以有效增加室内舒适感。服装专卖店是一个人聚集较多的地方,长期的顾客进进出出,这样会造成专卖店里面的空气不够清新,会有不舒适之感,为了给顾客提供一个不错的购物环境,让顾客轻松、愉悦的购买商品,对于专卖店内的空气的净化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做好通风设计。作者在最后强调想要提高专卖店的竞争实力,展现专卖店的魅力,提高顾客的购物体验,促进服装商品等销售,做好以上的四个方面的设计是尤为重要的,这四种要素对于之后的服装专卖店室内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魅力室内空间设计160例:服装专卖店》
办公室空间设计案例范文2
1、建筑空间设计的意义
人对空间的认识是逐步在使用中增进了解的。不同时代的人对建筑空间设计的理解和运用不同,因此带来了不同时代的建筑空间设计思路和成果。建筑空间设计从生活中来,又反映生活、改变生活。
不可否认,很多建筑在与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和对生态资源的充分利用方面做的还不够。同时,一些建筑在空间设计上只注意了模仿,忽视了适应性,导致建筑本身的设计没有问题,但是与所处的环境格格不入,造成能源的浪费。
建筑空间设计是对空间布局和功能组织的多方位全面综合的考虑。围绕建筑节能,利用科技创新的设计手段,在气候环境的适应性,结构造型的合理性、技术手段的先进性、材料选用的创新性等方面,都能够符合现代建筑设计的潮流。
科技的创新使的我们现今的建筑设计手段多元化,好的建筑作品,应当以更少的建设成本和后期运行成本创造更便利、更舒适的生活环境,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必须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设计出符合现代人的生活理念的建筑空间,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结合地域性气候特点,最大限度的利用地区自然条件的优势创造出具有独特视觉效果的建筑空间。
2、建筑空间设计的思路
2.1 表层空间设计
在进行表层空间设计时应合理的处理建筑表面与建筑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把建筑的表层空间扩大作为公共空间,增加建筑的适应性并建立室外和室内空间的联系。结合环境因素并且在充分考虑日照和风向的变化的前提下对于共享空间、中庭空间、屋顶空间和建筑内部的关系进行仔细推敲,综合布局,提高节能效率。例如有一种在屋顶上再加一层顶盖的设计,在顶盖侧面设置了能够灵活开启的天窗,在保证建筑防热效果的同时获得竖向流动的气流,使建筑内部实现了良好的通风效果。
2.2 内空间设计
在内空间设计时首先应当对项目所在地的气候特征做深入了解,通过对建筑内部空间的组织使之具有更加良好的通风性能。建筑的布置方位和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设计时应结合自然风向布局,引导空气在建筑空间内部流动,组织好穿堂风,使建筑空间既能够满足使用需要,同时有效的使外环境的气流在建筑内部形成良性的微循环。此外,也可以根据建筑内房间功能的不同,合理使用不同的墙体材料,改变室内空间开闭的方式,最大限度的减少空调及制冷、采暖设备的使用,降低能耗。
2.3 幕墙系统的设计和控制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以及实际的建筑布局和空间组织方式来合理设计幕墙系统,并在相应位置设置遮阳、隔热构件,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室内环境的同时使建筑呈现出多样化的空间形态。与此同时,还应当进一步优化幕墙系统及遮阳等构件的控制,通过高效的管理有效的利用自然条件对空间环境的影响,来达到建筑节能的目的。
以当前较为流行的双层幕墙的节能构造为例,这种构造设计,根据气候的特点,利用阳光透过玻璃幕墙产生的温室效应来达到节能的目的。在两层幕墙中间形成一个能适应多变气候的功能性“空腔”,根据不同的建筑构造和相应的控制进行空腔的开闭,对建筑内的采光、采暖、通风进行调节,并通过有效的管理,使得建筑空间形成自主调解冷、热、湿的微气候环境。
3、建筑空间设计的案例
位于法兰克福的商业银行总部大厦,由英国的福斯特联合建筑事物所设计,这是通过建筑空间设计来解决节能问题的一次成功的尝试。该项目建筑面积121,000平方米,共53层,建筑高度是258.7米,连同标杆的高度达300米。大楼内设有天然光系统和空气流通系统。
福斯特将传统的办公塔楼切分开来并进行了内外环境的重新配置,将传统设计中位于塔楼中央的公共交通核心(电梯,楼梯间,洗手间等)分散在建筑三角形平面的三个角,而解放出中部较大的空间来重新设计,每两个交通核之间的梯形部分是建筑的主要办公部分,三个梯形又围合出一个空透的三角形中庭。设计的过人之处在于这些梯形部分每隔8层就设计了1个高达4层(约14米)的空中花园,而且花园是错落上升设置的,这让每层的办公室都可以接触到花园般的景色。
建筑的双层幕墙设计同样增加了该建筑的节能性,幕墙外层是固定的单层玻璃,而内层是可调节的双层Low-E中空玻璃,两层之间是165毫米厚的中空部分,室外的新鲜空气可进入到此空间,当内层可调节玻璃窗打开时,室内不新鲜的空气也进入到这一中空部分,完成空气交换。在中空部分还附设了可调节角度的百页窗帘,炎热季节通过它可以阻挡阳光的直射,寒冷季节又可以反射更多的阳光到室内。
通过对自然通风、采光的综合利用,以及智能控制技术使得该建筑的自然通风量达到60%,成为欧洲最节能的高层建筑之一。但是设计中也存在不足,由于设计者将较大的空间作为空中花园和中庭,使得该建筑的办公面积使用率较低。
结语:
建筑空间设计的方法多样,并且各有特点,需要我们结合每个项目的特点,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才能创造出生态环保、独具魅力的建筑作品。总之,空间设计作为建筑节能设计的基础,在设计过程中应当被高度重视,从而使我们的建筑作品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实现节能降耗、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甘路.浅析场所及场所精神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意义[J].江西建材,2016(24).
[2]杨华.当前中国甲方思维下的建筑空间设计表达[J].装饰,2014(01).
办公室空间设计案例范文3
看彭一刚老先生的《建筑空间组合论》,其中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建筑是人类活动的容器。此外对我影响至深的是阿尔瓦・阿尔托的一句话:设计每扇窗子的时候,都要设想自己和女友坐在窗前交谈的情境。这些都使我对人类行为和建筑的互动影响有了最初的认识,体会到建筑和建筑群形成的人工环境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和载体。
从那以后,在设计这个容器的时候,自然是处处留意人的活动,作为建筑师的日常工作,大量面对的就是观察、构想、实现各种类型和尺度的行为空间,每个细节都可以联系到环境行为学的理论之中,借这个机会,以几个典型案例,进行一下回顾和总结。
1,微观空间和中观空间行为的案例
这个案例的委托方是某科研机构,在2009―2010年,由于技术突破带来的科研成果的爆发式呈现,使得研究领域极度扩大,同时对相应产业的开发也形成了迫切需求,使得该机构的人员规模正在急速膨胀,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就由二三百人扩充至千余人,并极有可能继续保持该速度进行扩充。为了解决科研和办公空间的严重不足,区政府将某开发区内被法院没收的一栋8层工业厂房,提供给他们改造成办公、实验综合楼,其中2层将改造成为集中办公区。
由于对以往办公环境的习惯性思维,该机构高层对于新的办公区域的设想是整个二层将做成一个满足规范需要的行列式排布的开放式办公室,以期容纳更多的办公座位。经过简单的平面布置,我意识到问题所在:在一个158米面宽,27米进深的开敞空间里(隔断空间的仅有两道防火墙)进行行列式的办公卡座排布,日常办公的各种声音、响动将汇聚成饶人心烦的背景噪音,而且,没有任何围合感和识别性的办公空间不能给予使用者任何的领域感和归属感。(见下图)这样的办公环境仅仅满足了最最基本的办公场地要求,其空间感受一定是机械的、糟糕的,员工的工作效率必然受到负面影响。
通过和该机构的负责人进行交流,重点了解其部门架构和办公模式,该楼层主要是各个部门的中层和基层员工的办公区,办公内容主要涉及实验的计划编制、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实验组的内部讨论和科研成果报告的完成,他们的工作过程中包含大量的小组内部的讨论和信息交换,这个过程不仅会贯穿整个实验的过程,而且讨论是否顺畅对于科研的成败很重要。同时,由于新员工的大量加入,该机构在组织建设上采取了“三三制”的方式(这是时期,针对大量“解放战士”和新入伍战士加入战斗序列时提出的组织模式,具体到该科研机构是以老中青三人为一个实验组,三个实验组为一个项目组,再加一为资深员工为项目组长)作为新员工的培训方式和基本工作单元的人员结构,经过运作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并准备进一步的推广。
了解了这些行为特征之后,我的设计从最小的办公单元――单个卡座入手,研究了单个人在水平工作面上的作业范围,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了圆弧形工作面的设计,这样的工作面能够在较小的面积内更充分、有效的进行拿取办公用品,并保持较为舒适的肢体感觉。(见右图)
然后,在卡座的拼装方式上,以独具特色的“三三制”组织结构入手,在局部办公空间的营造上适应其三三制的组织方式,将三个转角卡座背靠背围合成为一个缺角的正方形,再由三个这样的基本单元背靠背围合成一个大的正方形,再加上入口处一个大卡位,正好容纳一个项目组。这样的卡座摆放方式使同一项目组的成员保持在相对集中的空间内,给组员以领域感和归属感,非常有利于团队识别性的形成。(见下图)
同时我还针对性地做了其它的设计,如在远离开放办公区的地方设立封闭的会议室;设置多处微型水吧之类的独立小空间,可以让员工隔一段时间从座位上起身,做短暂休息;集中布置复印机、传真机等产生噪音的办公设备;选用运转噪音较小的VRV空调系统;以吸音材料建造隔断墙,隔断上以个性化的标识设计增加办公区域的识别性。
更为重要的,考虑到团队之间的协作和竞争是一种很有建设性的行为,我刻意的想构建某种程度的“邻里空间”,于是在整体的交通空间组织方式上,我遵循了城市公共空间尺度递减的方式,通过直线连接各个竖向交通体的斜向“主路”、鱼骨状“支路”、各个办公组团的“院子”以及功能节点形成的“广场”形成了“公共空间~街道空间~私密空间”的空间识别系统。
通过以上措施,我为崇尚团队合作、强调沟通便利的科学家们构筑了高效的工作场所。(见上图)这个方案非常顺利的得到委托方的认可和支持,半年后迅速建成使用,此时该机构的员工又扩充了一倍有余,当那些已经有所建树的青年科学家和大量面带稚气的毕业生们搬着自己的办公物品搬进新的办公室时,其对独特而易于理解的办公环境充满了欣喜,随后的日常使用也证实了我的设计初衷完全得以实现,小组成员经常在自己的卡座中“开小会”,完成对实验数据的讨论和工作计划,形成了很好的工作气氛。
2、宏观空间行为的案例
这个案例是北川县抗震纪念园的投标方案,我们的设计从城市重建的事件出发,在充分体会当事者的基本需求,考虑城市居民(以羌族居多)在自然灾害背景下的活动体系和认知模式,形成独特的城市意象的表达。
512汶川地震将北川县城和无数生命一同掩埋,政府为生还者建设了一座新城,新城的中心将会有一座抗震纪念园,项目由来于此(参见右图)。在看了大量的现场视频和图片之后,我们对那些幸运的生还者有了感同身受的同情,我们不禁扪心自问,从废墟中侥幸爬出来的人们需要一座什么样的纪念园?纪念园为谁而建?纪念什么?当宝贵的生命被废墟掩埋,美丽的家园得以重建,幸存下来的人们应该怎样面对过去,展望未来?我们设身处地的去努力理解这座纪念园对当地人和前来凭吊的游人的意义何在?
我们了解到,在经历了巨大的变故之后,人们会选择以时间来遮掩内心的伤痛,并默默的哀悼逝去的亲人。建筑作为城市生活背景场所,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使用者的价值观。北川的重建引人瞩目,纪念园将在城市中心世代长存,而地震只是历史中的一个瞬间,活下来的人们应该快乐健康的继续生活。我们的建设要得到历史的认可,就要考虑在时间绵延之下,人们的情感变化和建筑场所的景观意境。
于是我们意识到在新城的中心建筑一座宏大叙事的纪念园对于历经变故、居住于此的人们来说会是一件毫无正面意义的事情,巨大体量的纪念碑巍然矗立在空旷的广场之上,只会使得平凡、普通但同样珍贵的生命显得渺小而失色。自然的残酷在于它没有目标也毫不愧疚,面对这场突如其来,又瞬间结束的巨大灾难,人类是如此无助,甚至连悲伤都无从表达!我们的设计应该努力抚平幸存者的心灵创伤,经过痛苦的思考,我们选定了设计的主题:以生命纪念生命!
通过文献查阅,我们了解了当地羌族居民的生活面貌和文化传统,他们崇拜自然、看重生命,惯于草木繁茂,气候宜人之高山峡谷建立村寨,凡举行重大庆典时,全村寨的人都会在寨子附近的深山圣林中砌筑白石,祭祀神灵先祖。
当地人民对自然和生命的崇拜精神成为我们创作的动力和原点,使我们想到将自然物作为纪念物来纪念生命,在新城中心种植一片神圣的树林,以绿意盎然的生命纪念逝去的的生命,希望这些能够随着时间流逝而蓬勃生长的绿色生命能够平复幸存者悲痛的内心,以自身的积极风景表达对生命的尊重。
同时纪念园的建设将成为一个全民参与的植树活动,幸存的人们把对逝者的思念,对同胞的感谢,对未来的向往都寄托在亲手种下的树林里。随着时间的流逝,树林不断的成长,家园重新建设,生活继续,人们的伤痛逐渐平复,树林成为全国人民的心灵寄托之地,成为城市中的神圣树林。
灾后需要重建的不仅仅是满目疮痍的物质世界,还有一个百废待兴的精神家园。这样一座寄托着普通民众深厚情感的树林应该比一座高耸的纪念碑具有更动人的价值和更宽广的意义,她没有夸大之词,又有必要的庄严,更有心灵需要的平静与安宁。
参考书目
(日)高桥鹰志+EBS组编著,陶新中译,《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徐磊青编著,《人体工程学与环境行为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办公室空间设计案例范文4
【关键词】材料 低碳理念 艺术性 语义 再生应用
材料的语义是材料的性能、色彩、质感和肌理给人以视觉和触觉上的感受、心里联想及象征意义,同时也是决定环境空间的气氛、情感、风格、意境的重要因素。当前环境设计中功能及美观双重功能目标的实现都是依托装饰材料这一可感知的物质基础体现出来的。
一、对废弃装饰材料的语义再认识问题的提出
环境空间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正确地掌握好装饰材料的属性,赋予作为体现和表现艺术效果的载体――材料以生命。材料通过本身内在性质与外表决定了材料的基本语义,通过对材型的加工工艺以及搭配组合和对比丰富了语义。另外,随着材料表面处理技术的发展,任何材料都可以重新诠释,都有可供发掘的无限潜力及有可能被赋予的全新用途。环境空间设计师只要真切地全面去体会、感受、发现材料的语义,善于发现材料的特点与材料的美,及时掌握新工艺与技术及新材料发展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各自的特征,就能赋予空间以灵动的生命。
材料在现代环境空间设计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设计与科技结合的集中表现手段之一。在2012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申报之初,项目主持和参与人员就发现,如何在一定设计原理及理论作为指导的前提下,彰显出艺术设计的创新性和个性魅力表现是当前设计界面临的主要问题。环境设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任何三维艺术设计作品都是由可感可知的具体形态材料构成,并通过具体的技术与工艺来实现的,艺术表现形式、装饰色彩及材料运用是其三大核心,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这些废弃的材料是扔弃还是再生利用,做到低碳环保,将废弃的装饰材料的语义进行再认识,变为可用的再生资源是本项目研究与实验的主要目标。
目前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来看,均从不同的角度对环境艺术设计中装饰材料艺术性处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在中国期刊网上,有关于装饰材料对环境艺术设计影响的文章有200余篇,但研究多集中在材料如何运用到装饰设计的展示效果等层面上;而在国外,更多关注的是新型装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到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领域,在环境艺术设计(包括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的室内设计中的对材料应用论述还相对较为局限。由于装饰材料厂家和设计师在生产材料及设计施工实现过程中的材料使用控制力不够,加重了社会发展投入及使用消费者的成本。在我国,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只对室内设计中装饰材料表面艺术性处理有一定的研究,且研究并没有提到一定的议程上,也没有更深更具体的认识。对室内装饰设计施工后期的废弃材料艺术性处理与运用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章却很少,对于装饰材料在施工后期所产生的废料如何再生利用,基于实用与艺术相结合来为现代空间设计再服务还尚属空白,因此,对废弃的装饰材料语义再认识后,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艺术性再生应用与研究是亟待关注的新课题。
室内建筑装饰材料是空间艺术设计表现语言的载体,是设计创意的物质基础。在充分了解装饰材料的性能基础上,对材料的语义进行再认识,同时根据装饰材料的使用环境空间需要合理地选择、灵活搭配,充分发挥每种材料的长处,才能做到材尽其能、物尽其用,满足室内空间创意设计的需求。
二、废弃的装饰材料在环境空间中艺术性再生应用的具体表现
现在对废弃的装饰材料的理解,包括了出厂前的加工废料和装饰施工后产生的废料两部分,我们试图通过对这两部分建材废料的语义进行再认识,达到废弃的装饰材料在现代空间设计中的再生运用这一目的。
(一)废弃的装饰材料在现代空间围合界面中的再生运用
面对现代室内外装饰工程的设计完工后产生出的装饰废料,如何将其变成可用的再生资源,是每位从事环境设计工作者所要面对的问题。从图1的工程案例来看,笔者所在团队试图在湖南浏阳银天酒店装饰项目已加工完后的大理石边角废料上动脑筋,对不同的大理石这一装饰材料的语义进行再认识,在对浏阳银天酒店洗手台的端景围合界面处理手法上,我们看到的不是整面的装饰墙纸或是马赛克,而是看似凌乱且大小不一的大理石块料,运用打散重构的艺术设计原理,错落有致地将这些废弃的大理石块料黏合到以铁艺为造型的水银镜周边,勾画出全新的视觉效果,形成了别有一番装饰效果的围合界面。
图2案例是长沙2013年的一次关于视觉主题摄影展的作品展览立界面设计。对于这次摄影展所崇尚的自然环保主题,设计师在废弃的装饰材料上动了脑筋,寻找两者间的契合点,面对切割后不成型厚薄不一的胶合板,统一在灰色的色调下,粗犷的原始肌理与精细的摄影图片恰好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达到了视觉效果与控制装饰成本双赢的效果和目的。
图3的工程案例与图1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所呈现的艺术墙,同样是运用设计中打散重构的艺术规律,在设计师的手中,对废弃的装饰墙纸边料和布头进行材料语义再认识,在围合墙面进行装饰,是让其再次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的最好写照。
(二)废弃的装饰材料在现代空间软装陈设中的再生运用
现代空间装饰设计的未来趋势是软装饰和光影设计,所谓软装饰,目前的解释是指室内围合界面装修完毕之后,对室内空间进行的二度陈设与布置。设计师可以利用那些易更换、易变动位置的装饰物件与家具及装饰工艺品等,打破传统的装修行业界限,将工艺品、纺织品灯具、花艺等进行重新组合,在营造空间氛围点睛之笔的同时形成新的设计理念。“软装”更可以根据居室空间的大小形状、主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各自的经济情况,从整体上综合策划装饰装修设计方案,体现出主人的个性品位,而不会“千家一面”。面对这一设计与业主的交互需求,应该说给予了设计师更加广泛的表现空间,从图4、图5的相关案例来看,都是一些可以满足软装饰设计中陈设艺术品的双向功能需求的设计作品,在尝试保持废弃装饰材料原有的外部形态的前提下,遵循设计产品的实用和美学双重功能需求,因势利导完成低碳理念下对废弃装饰材料的再生运用。例如在废弃的油漆桶上略施淡彩和添加装饰图案,就变成了生机盎然的室内绿化盆景植物;运用废弃的PVC管本身的曲线造型,制作的室内软装饰酒架陈设艺术品也是鲜明的个例。
对于现代空间的光影设计是个永恒的主题,室内空间设计师除了注意环境空间的光源照明是否够,可能对照明的灯饰这块关注得更多一些,灯饰造型除了与空间设计的风格及主题有内在的联系外,它在照明时所产生的光影效果和艺术表现力是独树一帜的。图6、图7是运用木和竹的废弃料制作完成的室内照明灯饰,在地球上的可用资源日见匮乏的今天,对于资源的再生利用已经不是旧的课题,这两个小小的设计个例,让我们看到了设计师对于设计的艺术主观能动性,对废弃的装饰材料本身的属性和语义再认识,在空间灯饰造型设计创意上的材料物尽其用的集中表现。
结语
对废弃的室内装饰材料语义再认识后,对废弃的装饰材料在现代空间设计围合界面及空间软装陈设中的实现和运用进行了艺术实践,初步完成既体现了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对于装饰材料实用与艺术的双重功能需求,又完成以现代两型社会发展为前提下的低碳理念及环保需求。
课题项目的研究是在一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坚持与实践相结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在具体的艺术项目实践中寻求解决的可行性办法。把废弃的室内装饰材料的经济技术指标和艺术装饰性能放在同等地位上加以重视,力求在设计中真正做到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
对废弃装饰材料的艺术性再生运用的研究道路还很漫长,还需要有更多的艺术设计实践者参与进来,为真正实现环保及低碳理念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卢杰、章萍芳.设计艺术中的材料工艺与科学创新精神[M].江西:江西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金东禹.平常材料,非常表现――以“CIPEA”主委会办公室设计中材料运用试验[M].南京: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社,2008.
[4]钱珏.产品材料质感的语义研究[D].江南大学,2008.
[5]何新闻.环境艺术设计--材料结构与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吴郴.新型装饰材料在杭州碧景园小区的应用[J].新型建筑材料,2005(8).
办公室空间设计案例范文5
关键词:公共空间;创新设计;拓展式教育;生态理念;创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TU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107(2015)12-0013-040
引言
当下教育建筑大致分为两类,教育局自主建设的公立学校和教育局、开发商合作开发的半公立学校。在开发商快节奏建筑生产和利益最大化的时代,教育建筑空间往往被压缩得异常可怜,而教育建筑的设计往往也因为业主的利益需求被无限地功利化,呆板化。传统的学校建筑已经渐渐不符合时代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的教育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的探讨显得迫在眉睫。
1传统的教学建筑设计模式的局限性
就常规教学建筑设计而言,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导致了以“教学功能房间”为核心的布局形式,建筑内部空间形式单一、呆板[1];而现代创新式教育模式则往往要求加强公共交往空间,甚至更多以开放公共空间为核心的建筑设计,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多层次的建筑内部空间、室外空间。因此,公共场所和空间的缺失必然制约着现代教育的整体提升。
2创新性教育建筑设计的具体策略
2.1建筑内部公共“灰色”空间营造
其主要内容为建筑内部的公共灰空间。内部公共空间是师生们最直接有效、便捷舒适的交往场所。首先,将传统教育建筑纯粹的“交通空间”走廊扩大设计,形成放大集中公共空间,让师生可以停留休憩并且交流探讨。师生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之外可以不经意地碰面、聊天。学校本身就是一个融合的大家庭,这里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容纳各式各样的交流沟通活动。为满足上述效果,除必备有足够面积的公共空间之外,尚应保证其有充足的采光,和舒适的空间形态。其次,在功能组团间适当的布置开敞间隙空间,保证师生们可以很便捷地进入这些空隙空间,在紧张的课程学习之外进行适当放松休憩。课堂上尚未结束的讨论也可以在此继续;同时,这些“静态”空隙可以与“动态”的连廓相连,形成点、线、面的公共空间网络,使学生的活动轨迹在此形成“回旋”和“滞留”,为交往活动提供舒适的场所[1]。
2.2建筑外部开敞空间营造
优美的环境和建筑艺术形象能陶冶人的情智,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大卫·乔丹就曾经说过:“那些长廊和庄重的柱子,那一排排棕榈树将对学生起着它们的一份教育作用,实实在在的和化学实验室一样……这庭院的每块石头都在进行着教育。”[1]可见校园环境对学生潜在的影响是多么重要。现代校园建筑中,师生对公共空间的需求逐渐加大,使公共外部空间的设计更具积极性。校园建筑应考虑一定的公共交流场所,景观庭院、功能连廊、建筑平台等公共空间元素将功能组织、流线组织、活动组织统一起来。公共空间不再是消极的剩余空间,而是积极的可以启发创造性活动的建筑空间。然而多空间诉求往往和紧张集约的用地相矛盾。这就需要设计者在把握场地制约条件的同时合理的规划,同时巧妙利用各种设计手法,如下沉覆土、局部架空、以及屋顶利用等。充分利用每一处空间,尽可能多地营造舒适、人性化的外部校园空间。在天台小学的设计中,设计师将教学楼主体设计成环状,内部空间集中成为学校运动操场,屋顶设计成环形跑道,巧妙地回应了用地局限的制约因素,使之成为设计的一大亮点。
2.3教育空间的横向拓展
新的教育建筑设计应当充分结合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模式。当下,北京上海等沿海先进城市已经涌现出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教育内容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数理化等基础科学理论知识,转而往更宽泛的领域拓展。以北京十一校为例,创新性的“走班制”已经为新的教学模式开启了一扇大门。在这里,学生不仅仅学习数理化知识,可以更多地参加业余兴趣的实践学习,初高中学生可以向大学生一样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如机电实验、缝纫班、汽车设计等各个专业。而且传统的普通教室从原来的50~60㎡增加到120㎡左右,其中,一半用作固定教学区,另外一半则被灵活地分隔成实验室、操作台、小型舞会池等交流学习场所,且教师办公也从传统的独立办公室移到了教室的一角。在这里,一个普通的功能教室承载了不同的学习场景。与此同时,新的教育模式倡导各类型趣味教室、实验操作教室占比大幅提升,在北京十一校中,各种体验式教学空间诸如汽车模型制作、联合国模拟法庭、小型音乐厅、动物实验室、服装设计教室等一应俱全,学生可以更好的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学习。
2.4生态可持续理念
在校园建筑创作实践中,设计师由于各种原因,往往易于拘泥于表面形式,重视建筑的外立面设计(诸如形式、色彩、材质等),而几乎很少关注建筑最本质的内涵(建筑使用的舒适度、对自然生态的诉求等)[2]。好的教育建筑应当充分体现生态环保理念,它既要为师生创造一个舒适的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同时,停滞不前的生态技术并不是可持续的生态观。因此,应当考虑将现代的生态技术运用到普通的教育建筑设计中去,即“适宜技术”。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案例(图4)中就很好地利用了各种生态建筑技术,把小学设计成为既舒适又技能环保的案例。
3创新型教育建筑的创作实践
在此以成都市青羊区龙嘴幼儿园项目为例,浅析学校建筑设计中的创新设计手法的应用。该项目建成于2015年,规模为12班幼儿园,共计5000㎡左右,设计获得成都市优秀原创方案一等奖,项目获绿建三星认证。
设计创新点一:创新的建筑空间布局。方案综合分析了用地周边情况和幼儿园内部空间需求,突破传统幼儿园呆板的“E”型总图布局模式,进行了“组团+共享空间”的空间探讨;最大化儿童公共活动交流空间,形成私密室内活动———半私密室内活动--室外、屋顶公共活动多层次、立体的活动空间。在规整的用地范围内创造了趣味丰富的生活空间。活泼自由的平面形式,不仅符合小孩的心理需求,也对建筑内部自然空气流通起到很好辅助作用。
设计创新点二:大面积流动共享空间。结合用地,采用“外整内圆”的平面形态,在幼儿园内部空间设计出柔化流动的空间,内部公共空间突破传统廊道单一的交通功能,演变成幼儿日常重要的公共活动玩耍空间;而在外部形态采用平行地形边界的线条切割,保证整体形态的有机统一。
设计创新点三: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建筑周边植被茂盛,为不破坏原有场地机理,该方案采用了建筑半覆土的形式,将公共活动部分和后勤办公部分功能组织在一层,通过一个大的覆土屋面串联各个学习生活单元。大面积的覆土屋面也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加宽广的游玩空间。同时将部分辅助空间半地下处理,消减建筑临街尺度,将更多开放空间还原给城市,也丰富了竖向空间。教室组合采用“跃层+平层”综合设计,即大部分班级活动室设置在一层,保证幼儿日常学习活动便捷进出室外活动场地;每个班级对应寝室设置在二层,午间休息可以在二层享受一个较为安静的环境。与此同时局部设置两个平层班级(活动室、寝室均设置在一层)方便年龄较小的小班幼儿使用。
设计创新点四:自然生长的有机建筑。方案分析了幼儿的行为模式,采用曲化的建筑造型,营造了具有童话色彩的自然生长建筑和内部空间;建筑材料、色彩的运用充分考究,既营造了活泼的氛围,又充分保证了幼儿使用安全。设计创新点五:绿建三星的节能技术。项目所在地成都处于川西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属于夏热冬冷地区。夏季气温较高,湿度大,风速小,潮湿闷热;冬季气温低,湿度大,日照率低,阴冷潮湿。考虑到建筑性质的特殊性,项目在平面设计中,通过ECO-TECT等生态模拟软件,对平面中不利于自然通风点进行模拟计算,在设计中通过增设天井、庭院等措施引导自然通风,通过自然通风达到房间的换气和降温作用。除被动式生态设计外,项目还创新性地运用了大量主动式设计策略:智能监控不同使用空间照明,根据使用者合理控制照明负荷,节约能源;设置中央空调系统,采用地源热泵系统,提供日常冷源、热源;利用太阳能管热技术,满足幼儿园日常生活热水需要;收集应用一层屋顶雨水,经过处理用于绿化灌溉;采用光导管技术,补足地下室自然照明。建成效果。
4结语
教育建筑不应该仅仅只是功能容器,它担负着以教育为目的的文化职能,它应具有特定的气质[1]。创新性的教育建筑空间设计不仅能创造美好的建筑空间体验,还有助于提升学生、老师间的互动交往,优化教学成果。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的教育模式会对当下教育建筑设计提出更高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教育建筑设计本身,不仅要适应整体教育的发展,更要以创新的设计带动教育模式、教育内容不断朝着人性化、科学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芳.教育建筑设计思考[J].城市建筑,2013(20).
办公室空间设计案例范文6
关键词:居住小区 医院功能 居民心理 形式 布局 内环境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c)-0214-01
一个优质的居住小区,除了体现在小区规划、户型、外部环境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区配套设施。当今很多居住小区会设置幼儿园、中小学或者会所作为配套设施。本项目所在居住小区的甲方则选择了一个200床的综合医院作为小区配套设施,建筑计容面积约23110 m2。由于医院具有的特殊性,人们一方面希望其离自身居住地方不要太远,一方面又希望其使用、气味等因素不要影响到日常生活,因此,在居住小区内建造医院具有相当多的制约因素。
1 医院布局
广州雅居乐江北医院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广州雅居乐花园中南部,地块四面环路,其中东面道路为小区主干道,其余三面为次干道。地块的西南面是小区次要出入口,北面为小区停车场,南面为小区幼儿园,西面为公共绿地,东面为小区住宅及商业配套,其中地块东南面已建成一栋5层的卫生服务中心。由此可见,本方案需重点考虑减少对东面商业和住宅和北面幼儿园的影响。由于规划局硬性要求,本案建筑轮廓需按照原规划报建的设计,整个建筑轮廓平衡于道路边线放置于地块西南端,形体集中呈折线型,限高24 m。根据现有建筑轮廓对东面的住宅距离最远约119 m,影响已相对较小,而距离南面幼儿园距离最近约为60 m,需要重点考虑减少对其影响。
一个200床综合医院可谓麻雀须小五脏俱全,共包括以下几个功能:门诊、急诊、住院、医技、办公以及后勤。本项目与甲方协调后洗衣和用餐服务均采用外派模式,气味与噪音对居民影响较小。医技和住院部分需要设置污梯,有医疗垃圾运输,对小区居民生活及心理影响相对较大。由此本方案大概思路为门诊楼和办公楼设置在南面,而北面设置住院楼,中部为与门诊及住院联系紧密的医技楼。住院楼下面局部设置地下室。
从小区道路分析,东面为小区主干道亦是主要人流集中的道路,由于建筑轮廓距离东面主干道道路边线约80 m,医院主入口将结合地块东面空间设置一个绿化园林广场,作为小区园林景观梳理和扩展的一部分。住院和门诊人流通过园林进入医院后再分流至各自入口大堂。污物出口分别设置北面和西面,直接通过小区西南面次要出入口进行运输,将其对小区居民影响减到最低。
2 医院形式
由地块所处地理位置而言,正好处于小区商业中心位置。因此,医院形式必须与整个小区环境保持和谐统一性。在风格、整体造型上,主要考虑与小区整体建筑风格相结合,采用和周围建筑风格相接近的装饰、符号和色调。按此定位,原报建建筑轮廓由于进深及边长均不适用于现代医院要求,因此,造型上采用首层局部架空,整体连接、切割及分离等手段,材料色泽搭配,长宽比例调整,使整个建筑化整为零,避免庞大之感,令原来集中统一体型改变成富有层次感、轻巧通透的体型。并重点处理第五立面,使其高低错落,给人提示之意,使之既能与小区风格和谐共融又能达到现代综合医院复杂功能需求。细部处理上,立面设置横向及竖向遮阳百叶,突显建筑虚实对比,以令建筑立面避免单调。
本项目功能分区明确,北面为6层的住院楼,首层设有住院大堂、中心供应、员工餐厅及厨房,2~6层每层为一个护理单元,每个护理单元设置与科室相互对应的重症监护室、医护值班室、医生办公室以及会议室。南面为5层的门诊楼以及4层的办公楼,首层为急诊、输液中心以及候药大厅,2~4层为各科室门诊以及办公楼,5层为体检中心和预留门诊。门诊楼和住院楼之间以医技楼相连,医技部首层为放射科,设X光室、CT等,2层为中心检验室,设门诊检验以及其它各种检验室,3层为功能检查科,4~5层为预留病房,6层为手术室。手术部洁污分区明确、设置无菌廊、污物廊。由于是设置在居住区中的医院,因此,功能配置上还着重考虑到体检以及养生的概念,日后可以为小区居民提供营养讲座、便民医疗咨询以及定期体检的场所。
3 医院内环境
建设在居住小区的医院内部更重视使用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此是与优良的内部环境、优良的护理紧密相连的综合现代医院重要形式。甲方在建设初期提出要建设一座园林式的医院的愿望。因此在方案构思上从东面绿化广场开始引入一个开阔的园林空间,然后通过约400 m2的架空入口分流住院、门诊和医技人流。如果按照原来集中式的规划轮廓并不利于建筑的采光和通风,设计上将原有整体空间重新划分,以平衡和协调出新颖、富有趣味的园林空间,使得冰冷的医疗建筑也可以赋予生机感觉。本方案总共设计五个大小不一的内庭院园林,结合养生、疗养等内容,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模式,形成点、线、面多层次的立体景观。住院入口大堂通过架空走廊的引入,两边设置内庭院相连。临架空廊一边的庭院并不采用玻璃作为围合的手段,而是局部设置栏杆,使绿化空间和从室外渗透至室内,扩展和延伸了内外边缘层次感。并结合园林设计,利用草坪、花坛、灌木、乔木及特色植物,通过各种造园手法来创造高低错落并富有特色的绿化效果。医院内存在很多需要使用者等候的空间,比如候诊大厅、侯药大厅、输液中心等,方案设计有意将这些部分与内园林相连,除了解决采光通风问题外,更可令使用者在绿色植物氛围下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