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经济学研究对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经济学研究对象范文1
关键词:网络环境;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例如,我们现在可以应用网络看视频。通过网络订旅游的机票门票,还可以通过上网查询自己所需要的知识,通过网络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而开拓自己的眼见,使自己不管在人际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所建树。那么如何将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得更加完美、更加具有效率,这是当前网络上激烈讨论的话题。
一、网络环境发展对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的优势
根据科学家的实验表明,如果一名学生通过听觉系统获得知识,那么他将知识储存在大脑中的比重为15%,当使用视觉系统获得知识时学生在大脑中储存的有用知识将达到25%,那么接下来就有人会问如果将听觉和视觉双重结合使用是不是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呢?当然实验表明当人们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时,人的认知系统会迅速转动,储存知识和获得知识的比重将达到65%,因
此,为了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达到这样的效果,将网络环境发展引入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中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能力,使得大脑中储存的知识量高达65%,而且,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化学不仅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调动起来,网络化学课堂还可以将学生的表达能力开发出来、动作行为开发出来,同时这种网络化的教学环境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轻松的学习环境,为初中化学教师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教学方式。为了满足教学需要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中播放视频音乐等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将学生的能动性带动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增进相互的关系,从而达到前所未有的效果。优秀的教学手段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以往的枯燥课堂,教会学生利用身边的资源造更高的价值,并且教会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创造价值。
二、优化理论教学,让理论学习平常化
很多的初中学生会有这样的反馈,他们觉得实验和游戏教学会让他们比较轻松,但是当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他们会觉得相当枯燥和反感,于是学习理论的效率比较低下,学生甚至会对学习理论知识感到害怕。初中化学是一门结合生活实际的基础课程,虽然比较基础,但是化学理论还是比较多,为了让学生学好基础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说费尽心思,但还是依旧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如今为了改变这种比较低效的理论学习方法,我们也可以将网络化的教学技巧引进理论学习中。学生之所以对实验和游戏教学方法比较喜欢,就是因为这样的课堂让学生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动了起来,让学生参与进学习之中,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获得知识,从而使他们觉得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让自己身心愉悦,还能快速地学习到知识,同样的,在学习理论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将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学习什么是化学这个理论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放一些图片展示化学是如何研究其物资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如通过播放生活中常见的钻戒的性状分析、金刚石以及碳的组成结构等,从而使学生在理解中记忆一些理论知识,通过联想发现相似的性质。
三、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化学课堂设计
以往的化学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通过口述或者在黑板上画图展示所要讲述的知识,网络进入化学课堂后,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的信息化和便利性设计更多有趣的教学情景。由于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前没有更多地接触化学知识,因此对化学知识比较陌
生,当教师讲述知识的时候,可以制作一些PPT、下载一些视频、展示一些与化学实验有关的器材等。例如,在讲“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一些关于尿不湿的婴儿趣图、教室里的灭火器、桌子上的水和杯子等,让学生在快乐中明白生活无处不化学。交流与合作是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例如,在学习什么是合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上网自行搜索一些生活中的合金用具,然后再通过教室比拼大赛得出哪一小组查到的合金用具多,然后让查询最少的一组为学生分析自己上网查资料的心得和讲述什么是合金?为什么生活中的常用器材都是合金构成的?相信这种有效的交流与协作会提高课堂质量,密切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积极性更加高涨。
四、有选择地应用网络学习化学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大多数教师在使用网络教学时还是比较敬业的,但是一些学生在利用网络进行化学学习时就有可能没有选择性、目标性,或者找不到专业性比较强、正确率比较高的网站学习知识,从而达不到为学习而上网查询资料、
上网查资料而提高学习效率的效果。网络能够为教学带来新的希望,但是同样的我们应该懂得并不是所有的教学知识点都能够通过网络来实现,有些时候教师还需要从实际中进行实验分析,让学生真正通过自己动手来获得知识。例如,在学习铁在空气中燃烧这一现象时可以通过网络演示得出结论,毕竟危险性比较大,有可能会伤到学生,但是在学习铁为什么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锈、在干燥的环境中容易保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行实验,发现真理。
总之,新的创新型网络教学设计会使初中化学教育走向巅
峰,期待网络技术教学在化学教学中获得更高成效,让网络环境发展为化学教学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环境经济学研究对象范文2
【关键词】痉挛型脑瘫;肌张力;智力;穴位注射
【中图分类号】R2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079-02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产科和围产保健技术的进步、早产儿和危重新生儿成活率的提高,脑瘫(Cerebral Palsy,CP)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1-2],也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致残性疾病。痉挛型脑瘫是脑瘫的常见类型,约占脑瘫患儿的60%~70%[3],而脑瘫在患儿智力、言语、行为等方面的高致残率,使得开展对本病的研究,寻找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成为儿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我们在临床上采用穴位注射配合功能训练综合治疗脑瘫,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有关资料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河南省中医院小儿脑病康复科2009年1月至2009年9月门诊和住院的7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符合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讨论通过的诊断标准[4],将7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35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基本相近,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35例患儿采用常规治疗,给予功能训练(Bobath法和Vojta法),治疗组35例患儿在以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穴位注射。
1.2.1 治疗组
1.2.1.1 选穴:头部选用特定穴位,包括四神针(百会穴前后左右旁开1.5寸共4针),颞三针(耳尖上2寸为第1针,前后旁开1寸各1针),脑三针(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为第1针,左右旁开1.5寸各1针),智三针(前发际与头部正中线交界为第1针,左右旁开3寸各1针)。四肢按局部肌肉功能选择穴位注射点,下肢瘫痪重者加L4、L5椎间隙。
1.2.1.2 方法药物选用维生素(Vit)B1200 mg、VitB12 1mg加生理盐水100mL稀释。头部以平刺头皮为主,四肢部位均注射在肌腹部,每穴注射1~1.5 mL/次,3次/周,注射10次为1个疗程。L4、L5椎间隙每周注射2次,每次间隔3 天,2岁以内每次注入3~5 mL,2岁以上者,每次注入5 mL,小于6个月不注射椎间隙。功能训练与穴位注射间隔治疗,隔天1次,每周3次,每次30分钟,周日休息,10次为1疗程。
1.2.2 对照组:常规作功能训练,每天1次,每次30分钟,每周6次,周日休息,3周为1个疗程,疗程及间隔时间同对照组。
以上疗法3周为1疗程,1疗程结束休息1周,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 观察方法:观察患儿穴位注射前后肌张力痉挛程度,按Ashworth痉挛评定法[5]判断变化及CDCC儿童智能发育量表测定数值的变化并记录。
1.4 统计方法: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2 疗效标准及结果
2.1 疗效标准:参考残疾儿综合功能评定法:疗效率=(末期评定分数-初期评定分数)÷量表总分×100%
显效:总分提高20%或以上。
有效:总分提高1%-19%。
无效:总分未提高,甚至减少。
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100%。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海淀神经伤残儿童医院研究的7项疗效评估标准评定。石学编.针灸推拿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227-280。)
2.2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32例,总有效率91.4%,其中正常化8例,正常化率22.8%,显效18例,显效率51.4%;有效7例,有效率20%,无效3例占5.7%。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治疗前后肌张力比较:根据Ashworth痉挛评定法,两组治疗前上、下肢肌张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上、下肢肌张力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2.4 两组治疗前后智能测定评分比较:根据CDCC儿童智能发育量表智力测定,两组治疗前智能测定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智能测定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3 讨论
脑瘫是儿童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也是导致儿童肢体残障的最主要疾病之一。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无一种治疗脑瘫的特效药物及方法,临床大多采用综合治疗。肌张力增高是痉挛型脑瘫患儿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且大多伴随有智力障碍,因此降低肌张力、提高智力是治疗痉挛型脑瘫的关键。
脑瘫病变在头部, 运动障碍是一种表现。穴位注射头部选穴根据穴位的特异性、主治功能及西医的生理病理解剖定位,选3个穴为1组,发挥腧穴的协同作用,增强治疗效果。四神针、颞三针、脑三针、智三针对称均衡分布在大脑皮质顶叶、额叶、颞叶、枕叶及小脑在头部的投射区,张氏[6]认为上述诸穴合用可全面激活与改善大脑的功能,主治大脑病变所致的运动及智力障碍。万氏[7]认为四肢局部肌位注射可缓解四肢局部肌肉痉挛,尤其在L4、L5椎间隙进行注射,可轻度刺激神经根,改善下肢运动,并且VitB1参与修复中枢神经损伤,VitB12参与髓鞘化代谢。
通过穴位注射患儿肌张力明显降低、智力提高,为功能训练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从而提高疗效,缩短康复疗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陶芳标.儿童脑瘫的流行特征与危险因素[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0, 11(4):172-175
[2] Mackie PC, Jessen EC, Jarvis SN. The lifestyle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the impact of disability on the lives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and their families[J]. Child Care Health Dev. 1998,24(6):473-486
[3] 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
[4] 林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2
[5] Ashworth痉挛评定法: Halstead LS, Seager SW. The effects of rectal probe electrostimulation on spinal cord injury spasticity[J]. Paraplegia. 1991,29(1):43-47
环境经济学研究对象范文3
文化具有塑造人的功能。个体所处文化氛围中普遍流行的价值观、伦理观、生活方式、组织方式等,都会在其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进而影响他的物质生活、思维方式、价值标准、伦理原则和行为取向。[1]当前,全社会在倡导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2]奥林匹克运动是以《奥林匹克》为依据,以体育运动和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庆典为主要活动内容。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组织没有任何歧视和符合奥林匹克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更加和平和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3]奥林匹克运动文化是对奥林匹克文化特性和文化表现及其作用的讨论。因此,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直接关系着青少年行为品质的发展。
2002年7月13日共青团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北京青春奥运行动规划。北京青年将在 “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格言的激励下,在“和平、友谊、进步”奥林匹克宗旨的召唤下,与全国人民一道迎接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地域的朋友,在中华大地共同点燃奥运圣火。[4]北京青春奥运行动规划如果失去了包括北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群体的积极参与就谈不上真正的北京青春奥运行动。
北京2008奥运会将对我国的体育、教育必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以人为本、人文奥运”理念。调查大学生对奥运会知识的认知度,以及基于这种认知考察宣传和推广奥林匹克精神的效果,实现奥林匹克运动教育的意义;揭示大学生对《 北京奥运行动规划》的参与以及所感受到的对群众健身活动的变化情况以及对自身体育活动参与的影响。大学生积极参与青春奥运健康行动的体育活动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有着重要意义。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象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北京大学生。本研究主要应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调查采用抽样调查(自填问卷法)与访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2005年6月对北京高校的抽样调查。为了调查的效率,本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是“概率抽样”中的“多段抽样”:先以学校为单位,抽出6所大学;然后再从中抽出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的大学生样本。考虑到大学生同质性较高,本项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13份。通过调查,广泛了解北京大学生对奥林匹克认知度、参与度及感受到的影响力。问卷调查结果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对奥林匹克格言的认知程度
2002年8月24日,国际奥委会“寓教于体”(education through sport)世界论坛在德国威斯巴登市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了促进奥林匹克教育在全世界进一步发展的“威斯巴登宣言”,宣言表示国际奥委会正式决定2008年为“奥林匹克文化与教育年”。[5]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副部长张海峰先生在大会上陈述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教育计划》。会议重点讨论了通过体育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主题。这次论坛的目的在于强调体育是、而且必须是一种教育方式,体育运动应在道德的规范内和公平竞争的原则下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为使北京2008奥运会为中国和世界体育留下独一无二的伟大遗产,北京奥组委将在奥林匹克教育与传播方面开展一系列活动。北京奥组委认为教育是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内容,奥林匹克运动对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原因就是强调教育的价值,正如奥林匹克运动宗旨所指出的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体现。[6]调查大学生对奥林匹克格言的认知情况是反映奥运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重要方面。
从调查中可以看到,82.0%的大学生给予了正确的回答。说明北京奥组委在奥林匹克教育与传播方面开展一系列活动所产生的成效。根据《北京奥运行动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和传播奥林匹克理想把体育运动与教育相结合,推进奥林匹克理想。广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的主要措施如编撰有关丛书,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普及奥林匹克知识,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在学校开展“奥运教育读本”活动,并把奥林匹克教育同学校运动会结合起来;奥林匹克主义已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开花。[7]
2.2 大学生对以奥运为主题的健身活动的参与度
《北京奥运行动规划》所推行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教育计划》的另一重要方面是把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与全民健身运动结合起来,提高市民的奥运意识和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积极性。《北京奥运行动规划》文化环境建设专项规划指出:“未来六年,北京市体育事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要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运动,充分开放利用现有体育场馆和新建成的场馆,满足群众体育健身的需求。要努力增强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深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创造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8]
通过调查大学生“参与过那些以奥运为主题的健身活动?”。调查结果表面超过半数57.6%的大学生没参加过以奥运为主题的健身活动。说明大学生的奥运参与程度不很高(见表3)。就其原因调查发现(见表4):主要的原因在于“想参加,但不知道”占 41.2%,排在首位。“想参加,但不知道如何参与”占29.5%位居第三,说明大学生的参与欲望比较强,但宣传和组织工作还不到位。北京2008年奥运教育与传播有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奥运为主题的健身活动只有通过最广泛的传播,才能普及。而传媒也在一定程度上靠奥运为主题的健身活动丰富独特的内容使其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了解奥运参与奥运;欣赏体育到爱好体育、参与体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青年的影响,他们对奥运的认识、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及体育锻炼方法、手段的学习,归功于奥运的社会宣传。久而久之,他们从中得到娱乐、教育和精
转贴于
神上的满足,激发了自己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1.8%大学生选择“没有人组织参加”位居第二。还有20.2%的大学生选择“我周围没有人参加”,说明以奥运为主题的健身活动,需要积极探索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途径。除发挥学校的组织功能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社会组织,通过种种方式,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使学校、社会紧密结合,从而促进北京大学生有积极参与。
另外的原因是“无时间”占24.8% “学习(工作)负担重”占24.7 %。说明大学生参与奥运为主题的健身活动不仅受制于宏观社会条件,而且受制于与大学生具体的生活关系更密切的微观社会条件。
2.3 大学生感受到的奥运影响力
群众体育以实践人文奥运为目标,实施《北京奥运行动规划文化环境建设专项规划》中对社会体育提出的各项工作指标。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体育健身,振兴中华”为主要内容,广泛吸引市民参与,动员整合各类社会体育资源,在未来六年中力争将北京建成体育组织健全,体育活动普及,体育设施完备的城市,使体育成为北京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世界展示古都繁荣文明的新形象和北京市民昂扬向上的新风貌。[9]《北京奥运体育行动规划(群众体育部分)》,明确了2008年前群众体育的任务和目标。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也足以说明群众健身活动的变化是奥运影响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对“大学生对奥运所带来的群众健身活动的变化的感受”的调查显示,50.7%的大学生选择“有变化”、8.6%的大学生选择“变化很大”。说明大学生感受到了奥运所带来的群众健身活动的变化。
那么,对于2008年奥运对大学生自身参加体育活动方面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本研究进行了“你认为媒介奥运对你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程度”的调查。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选择为4.5%“非常大”、18.4%“比较大”。活力四射是大学生的一大特点,因而参加体育运动当然也是大学生度过业余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的进程,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也有了深刻的变化,愿意通过体育活动多角度、多方面来锻炼和完善自己。但是,42.1%大学生认为“一般”,还有20.6%的大学生认为“不大”和12.2%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影响”。
调查表现,大学生对奥运文化有较高的认知度和参与欲望,也感受到了奥运文化的影响力,但因客观原因对其本身的体育活动参与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 结论与建议
环境经济学研究对象范文4
关键词:破裂脑动脉瘤 锁孔夹闭手术 NF-κB与VEGF 脑血管痉挛
脑动脉瘤是脑内动脉内腔由于出现局限性且异常性扩大,引发动脉内壁朝外突出且呈现为瘤状的一种疾病,其较易出现破裂与出血,危害到患者生命[1]。对于脑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而言,临床中应立即手术清除出所有血肿,解除出现的占位性病变,以促进脑组织各个正常的解剖结构最大限度地得到恢复[2]。近几年,显微神经外科得到迅猛发展,使得锁孔夹闭手术应用愈加普遍,其具有伤害较小、定位更为精准等优势,给脑动脉瘤的各项治疗带来了新兴渠道[3]。本文主要研究将锁孔夹闭手术应用于破裂脑动脉瘤患者中的作用与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接收并对其进行治疗的破裂脑动脉瘤患者共72例,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划分组别。其中,对照组36例行大骨瓣开颅手术,对照组男27例、女9例;年龄36~61岁,平均年龄(48.99±10.21)岁;动脉瘤位置:前交通、颈内后交通、大脑中动脉分叉患者依次是9例、17例、10例。观察组36例行锁孔夹闭手术,观察组男28例、女8例;年龄37~62岁,平均年龄(49.98±11.22)岁;动脉瘤位置:前交通、颈内后交通、大脑中动脉分叉患者依次是8例、16例、1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线数据均无明显差异(P>0.05),对比研究可行性较高。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与破裂脑动脉瘤的诊断标准相符,且经临床检查确诊的患者。(2)年龄大于30岁、小于70岁的患者。(3)患者本人以及患者家属对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以及相关内容有一定知晓度,予以理解,表示支持,签订同意书。(4)无心脏器官以及肝肾器官功能异常的患者。(5)两组患者在近期(90 d)内未接受其他药物治疗。
1.2.2 排除标准
(1)患有脑卒中以及慢性心力衰竭等重大疾病的患者。(2)患有重度高血压,且在近2个月中持续性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3)患有高血压肾病的患者。(4)对本研究所使用的治疗药物存在过敏反应的患者。(5)患有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6)中途更换治疗药物的患者。
1.3 方式
1.3.1 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大骨瓣开颅手术:在全身麻醉结束后,借助电磁导航仪(北京搜维尔国际贸易有限公司,3D GUIDANCE TRAKSTAR型号)对各个病灶进行定位,进行消毒后,在颧弓上耳屏前的1 cm切一个切口,由耳廓上方朝后上方进行延伸,直到顶骨正中线,顺正中线朝前至前额位置的发际下,对骨瓣进行游离,在顶部骨瓣旁开矢状窦共2 cm,剪切硬膜,清除出所有硬膜外血肿,剪压窗共12 cm×16 cm,由颞前位置呈现为“T”形对硬脑膜进行切开,清除出所有硬膜下血肿与脑内血肿,彻底进行止血,并对硬脑膜进行减张性缝合。
1.3.2 观察组
观察组实施锁孔夹闭手术:在全身麻醉结束后,借助电磁导航仪对各个病灶进行定位,消毒后参照颅内动脉瘤所处部位以明确锁孔入路,借助直径共4 cm的环钻做出一个颅骨圆形小骨瓣,在圆周上进行钻孔,借助铣刀锯开小骨瓣,对颅骨内侧缘进行磨除,借助自动牵开器把出现破裂的部位牵开,顺病变周围进行分离与切除,同时要防止脑室开放引发脑组织移位。
1.4 观察指标
1.4.1 血清核因子κB(NF-κ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对两组的NF-κB、VEGF进行分析、研究,抽出患者处于空腹状态下3 m L的静脉血液,对血清进行分离后,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优利特,武汉和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所出品,URIT-8280型号),联合放射免疫法、酶法对NF-κB、VEGF进行检测,使用由武汉博士德公司所出品的试剂盒[4]。
1.4.2 脑血管痉挛的总发生率
术后第7天,对两组的脑血管痉挛的总发生率进行分析、研究。
1.4.3 治疗疗效
术后7天,对两组的治疗疗效进行分析、研究。显效:患者有关指标恢复至正常状态下,各项表现与症状完全得到消退;好转:患者有关指标趋近于正常的状态,各项表现与症状最大限度地得到改善;无效:患者有关指标并未获得改善,较少患者各项症状与表现有所加重[5]。
1.4.4 各项手术指标
治疗后,对两组的各项手术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
1.5 统计学分析
研究所有数据全部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数据用[n(%)]表示,以χ2检验组间的数据差异;计量数据用(±s)表示,以t检验组间的数据差异,若P<0.05提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2.1 脑血管痉挛的总发生率
术后第7天,观察组发生脑血管痉挛例数为2例,发生脑血管痉挛的总发生率是5.56%(2/36);对照组发生脑血管痉挛例数为7例,发生脑血管痉挛的总发生率是19.44%(7/36)。由此可见,对比对照组,观察组发生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更低,P<0.05。
2.2 治疗疗效
术后第7天,观察组的显效、好转、无效患者依次是32例(88.89%)、3例(8.33%)、1例(2.78%),总有效率是97.22%(35/36);对照组显效、好转、无效患者依次是23例(63.89%)、7例(19.44%)、6例(16.67%),总有效率83.33%(30/36),由此可见,对比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P<0.05。
2.3 NF-κB、VEGF
术后第1天,观察组的NF-κB、V E G F依次是(3 7.6 3±1.5 6) n m o l/m L、(534.31±11.43)pg/m L,对照组NF-κB、VEGF依次是(36.69±2.12)nmol/m L、(543.66±11.41)pg/m L,对比两组的NF-κB、VEGF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3天、第7天,观察组的NF-κB、VEGF依次是(25.21±1.56)nmol/m L、(315.23±16.12)pg/m L、(16.43±1.21)nmol/m L、(216.43±13.13)pg/m 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43±1.44)nmol/m L、(367.43±11.32)pg/m L、(18.43±1.66)nmol/m L、(269.43±11.44)pg/m L,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4 各项手术指标
对比对照组,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均更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3 讨论脑动脉瘤为神经外科疾病,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动脉瘤破裂出血和剧烈疼痛等临床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出现昏迷、偏瘫等严重不良症状[6]。脑动脉瘤在出现破裂后,不但会引发十分剧烈的恶心、头痛等,还会引发脑疝危象,危害患者生命[7]。脑动脉瘤的人群发病率为0.40%~6.00%,而动脉瘤破裂发生率为1.00%~2.00%,未接受治疗的破裂动脉瘤患者,24 h内再次破裂出血的概率为3.00%~4.00%,1个月再次破裂出血的概率为1.00%~2.00%,3个月后再次破裂出血的概率为3.00%[8]。
目前临床关于脑动脉瘤的发病机制存在以下推论:(1)先天缺陷。与身体其他部位血管不同,脑动脉管壁较薄,中层与外层弹力纤维也十分薄弱,脑动脉分叉部位特殊,需承受最大血流冲击,因此损伤、变性概率高,极易导致动脉瘤[9]。(2)后天缺陷。后天因素促使血管壁变性,进而导致内弹力层缺陷;在动脉瘤发生过程中,高血压等因素导致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发挥着关键作用,不仅会造成动脉瘤扩张及管壁变性改变,还和动脉瘤破裂存在一定关系[10]。现阶段在临床中,手术是对破裂脑动脉瘤进行治疗最为高效的方法,但由于动脉瘤出现出血损伤、手术所带来的医源性创伤等有关因素,患者在手术结束后,较易出现脑血管痉挛[11]。在新兴医学水平、技术得到十分迅猛地发展后,如何在接触到病变的前提下,引发更少的医源性创伤、尽早得到康复都是选取治疗方法的核心[12]。
环境经济学研究对象范文5
关键词: 《环境经济学》课程 教材选择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恩格斯指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环境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如此。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类开始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20世纪20年代,人们开始将环境与经济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一门新兴的学科――环境经济学正式诞生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环境经济学传入我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环境经济学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1]。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既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又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主题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环境经济分析、环境经济评价、环境经济决策、环境经济政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环境经济学》课程是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环境经济学》的学习,学生可了解环境与经济相互作用的规律,树立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观念,以及运用环境经济学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1.环境经济学的特点
环境经济学是在人类解决环境问题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运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以及经济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选择经济、合理的物质变换方式,以便用最小的劳动消耗为人类创造清洁、舒适、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环境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
1.1边缘性
环境经济学研究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各方面因素,是经济科学与环境科学交叉渗透的产物,所以环境经济学具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质。
1.2应用性
环境经济学主要运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正确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方法。它要解决的主要课题是经济活动的环境效应,并使这种效应转化为经济信息,反馈到国民经济的平衡与核算中去,为正确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及各项环境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1.3阶级性
环境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经济学具有阶级性,所以环境经济学也具有阶级性。各个阶级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有着不同的经济利益,对于具体的环境问题,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要求。
1.4科学性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当然具有科学性。资本主义环境经济学中的科学理论,也可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环境经济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1.5综合性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本身就是综合的。环境经济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序列的综合结构体系,它涉及人、社会、经济和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各个方面,因此,它必然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
2.选择合适的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环境经济学的科学性在于它从效率、可持续性和社会福利最优化等角度来分析、研究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环境经济学的发展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很快引起了国内外科学工作者的广泛兴趣和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重点高等院校也都纷纷设置了环境经济学学科专业,或开设了环境经济学的相关课程。随着人们对环境经济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以环境经济学为内容的新观点和新分析方法不断涌现,其学科相关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中。这些变化的一部分反映就是环境经济学的相关著作和教材日益增多。教材质量是保证教学和质量的首要前提,在选择环境经济学教材时,应注重两个方面:(1)难易度要适中,考虑到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经济学基础,从教材内容、练习题方面注意深浅程度,使环境经济学教学内容既不超出学生的现有经济学基础,又能很好地为专业服务。(2)由于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所选教材首先必须较新,书中所选案例也需新颖、贴近实际;其次教材内容必须权威,尽量选择一些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或“二十一世纪”教材等。这样使学生在掌握课程基础内容的同时,又可以了解本学科前沿的科学问题,还可以借鉴科学家们的思维方式并为己所用。
李克国教授主编的《环境经济学》(第二版)就是一本不错的教材,作为一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书内容全面,通俗易懂,不需要学生具备深厚的经济学功底,书中内容体系的安排也较为合理,既可以保证以通俗、准确的方式把《环境经济学》的主要概念、理论和方法介绍给读者,又可以将它应用到解决环境质量问题的实践中。该书既有系统的理论经济体系,又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指导性,非常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教材。另外,在《环境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首先介绍经济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深入思考,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展开相关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浅析
考虑到环境经济学学科的独特性,在进行《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时,我们需要遵循以下指导思想: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多学科知识为保障,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学生对环境经济学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提高其自身的环保意识,进而理解和支持政府在环保领域制定的相关法律和法规,积极投身到环保工作中去。
3.1《环境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法初探
《环境经济学》课程是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这两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以往学生的一些教学反馈中发现,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一些重要的理论理解不深,在面对具体的环境问题时无法利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自如的分析进而予以解决。我在参照国内外相关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发现,提高《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大量的教学案例,即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主要应用于商业、法律和医学领域的培训中,随着案例教学法的推广、成熟,案例教学法也日益受到教育领域的重视,进而被广泛应用。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3]。因此开展案例教学是《环境经济学》课程性质的根本要求。
环境经济学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随着人类对经济与环境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入而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的发展是与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发展同步的,因此只有选择“与时俱进”、典型、真实的环境经济问题作为教学案例,才能保证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的方向一致。例如在“环境影响的费用效益分析”章节中,其中有关环境影响的费用和效益评价技术――“机会成本法”的教学,就可以利用案例分析法来讲授。“机会成本法”是指任何一种自然资源的使用都存在许多相互排斥的备选方案,为了作出最有效的选择,必须找出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方案。由于资源是有限的,且具有多种用途,因此选择了一种使用机会就等于放弃了其它使用机会,也就失去了相应获得效益的机会。采用其它方案能获得的最大经济效益,称为该资源选择方案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法”是一种很有用的评价技术,尤其是当某些资源的经济效益不能直接估算时,该方法可以较为合理地评估出资源的经济效益。虽然这个概念从字面来理解相对较简单,但如果对该重要方法的讲授只停留在概念层次上,是不够的,面对实际的环境问题,学生还是无从下手,很难进行相关分析。如果利用案例分析法进行讲授,教学效果就会好很多。首先将“机会成本法”的定义进行凝练――“放弃的效益就是成本”,并指出,利用“机会成本法”来衡量一种资源的价值时,该资源必须同时具有以下两种属性:(1)资源必须有多种用途;(2)资源必须具有稀缺性。然后对案例进行分析。例1:资源M有A、B、C三种使用方案。且A、B、C三种利用方案,所获效益分别为1000元、2000元、3000元。利用“机会成本法”来分析的具体步骤为:若选A方案,放弃的最大效益就是3000元;若选B方案,放弃的最大效益也是3000元;若选C方案,放弃的最大效益就是2000元。综合以上分析最后的选择结果就是选择C方案。这个案例较为简单,从定义出发就可以分析出正确的答案。讲授完毕后可以再举一个例子供同学练习,考查同学是否已掌握。例2:一个美国学生申请了三所大学,第一所大学学费$50?郯000,没有奖学金,毕业后学生的预期价值为$60?郯000;第二所大学学费$30?郯000,$10?郯000奖学金,毕业后学生的预期价值为$40?郯000;第三所大学学费$20?郯000,$20?郯000奖学金,毕业后学生的预期价值为$15.000。问最后该同学应选哪所学校?该练习题就较上一个案例更深一步,具体的分析步骤如下:通过计算可知,进入第一所学校的收益:$60?郯000 - 50?郯000 = $10?郯000;进入第二所学校的收益:$40?郯000 + $10?郯000 - $30?郯000 = $20?郯000;进入第三所学校的收益:$15?郯000 + $20?郯000 - $20?郯000 = $15?郯000。因此选第一所学校的“机会成本”为:$20?郯000;选第二所学校的“机会成本”为:$15?郯000;选第三所学校的机会成本为:$20?郯000。通过以上两个由浅入深的案例讲授,我发现,学生确实更容易掌握抽象的“机会成本法”,也对“放弃的效益就是成本”的理解更深一层次。通过课后作业和后续的考试也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已基本掌握了该方法。
3.2课堂学习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边缘经济科学。我国的《环境经济学》课程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教学和科研都呈现快速的发展趋势,但目前开设《环境经济学》课程的高校大多只注重理论内容的讲授,而较少涉及《环境经济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徐大伟等[4]认为,《环境经济学》实验教学应在结合生态经济学、能源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上,开展环境经济分析测算、环境政策模拟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等理论应用性研究内容,并提出《环境经济学》实验教学的四个主要模块:(1)环境经济建模与动态分析研究;(2)环境统计、计量与核算研究;(3)生态环境规划与资源环境管理研究;(4)项目可行性研究与环境影响评估研究。这一系列实验教学主要是针对协调我国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与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之间关系所需的应用技能而展开的,旨在培养出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复合型的经济管理和研究型人才。实验教学是现代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教学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教育体系。加大《环境经济学》实验教学方面的投入力度,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加强课堂学习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设计对于《环境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势在必行。
4.结语
《环境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既要有别于专业知识教学,又要有别于实验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具有现代可持续发展经济观,富有整体性、创造性思维的智能型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应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提高《环境经济学》的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金南,逯元堂,曹东.环境经济学:中国的进展与展望[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6,(3):7-10.
[2]李克国.环境经济学(第二版)[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9.
环境经济学研究对象范文6
关键词:经济学;科学;性质
1经济学科学性质之“惑”
对经济学的科学性质的争论从经济学的出现至今就没有停止过。罗森伯格指出,经济学是一门“处于纯公理系统与应用几何学的交叉点上、类似于数学的一个分支”的科学;米塞斯(L.V.Mises)认为:“经济学不是来自经验,它先于经验,是行动和事实的逻辑”,“经济学的定理不是来自于事实的观察,而是从行动的基础范畴中演绎出来的”。按照米塞斯的这段话,其认为经济学因为无法进行精确可控的实验,所以经济学不是一门科学;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瑞典经济学家谬尔达尔在获奖后批判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设立,因其认为经济学不是一门科学。
2波普尔的科学划界标准
在批判逻辑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基础上,波普尔在其自传中简单明确地提出了自己对科学的划分标准:可证伪性。从逻辑上来说,每次的实证描述都只是单称描述,而一个全称陈述的理论是不可能被一个个的单称陈述所证实的。经济学的三大基础假定之一:资源是稀缺的,我们可以从对某种资源的观察得出结论来证实“资源是稀缺的”这一假定。但是我们是不可能穷尽世界所有种类的资源是否稀缺来证明这个假定的。因此它是不可证实的。但它却有被证伪的可能性。我们或许可以找到这个假设的反例,从而推倒这个假设。但是人类发展至今,还未能找到什么资源不是稀缺的,因此这个假设暂时未被证伪。但是它有被证伪的可能性。这就是命题的可证伪性。可证伪性正说明了科学的科学性。波普尔从这个角度说明,科学的分界应该是可证伪性。此外,对科学性质无任何争议的物理学,有存在无法实证的假定,例如物理学中的随机性假定。
3经济学的客观性
3.1关于客观性
科学的客观性并“不是建立在脱离了科学家个人的价值断定采取超然态度的基础之上的”,这是波普尔的前提观点。由于科学的客观性在于科学方法的公共性质,所以具有不同意识形态的各种偏见的社会科学家们正是在充分彻底的讨论中产生出客观性。所以,相信自然科学家的态度比社会科学家的态度更客观,这是完全错误的。人们之所以认为社会科学不具有自然科学的客观性,是因为他们将以前自然科学的标准强加于社会科学的后果,是对客观性本身的误解。我们应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考察客观性问题,而不是去注意研究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有何不同的问题。“与此相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不是建立在科学家们的不带偏见的心境的基础上,……建立在科学事业的公众性和竞争性的事实……客观性建立在相互的理性批评,建立在批评的方法,批评传统的基础上。”从中可以看出,波普尔认为的客观性与一般意义上的懂得不同。他认为科学的客观性是方法的客观性,而不是内容的客观性。
3.2关于经济学预测不准确
经济学家预测的不准确性是受人们诟病的一个方面。历史决定论者主张:在经济科学中不可能建立起客观性。其根据之一就是预测具有自我实现和自我毁灭的双重效果,波普尔把这两种效果总结为俄狄浦斯(Oedipus)效果。具体来说,这种效果也就是指预测既可以成为引起某事件的原因,也可以成为阻止该事件的原因。如果经济学家有意图的进行预测,那么,他就要按照自己的爱好和自身的利害关系来进行行动。这种价值断定就会影响预测本身的内容,给预测内容的客观性和研究成果的客观性造成各种各样的损害。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Hayek)曾经说过,在他认识的人里,很少有因为根据经济预测采取行动而赚钱的人,倒是有不少靠卖经济预测赚到了钱。
但是,波普尔认为俄狄浦斯效果属于科学的处理操作内部的事情,即预测的准确与否不能成为一种理论是否成为科学的衡量标准。乔治•荷曼斯(GC.Homens)也认为:有效性和精确解释等科学构成因素虽然说对一门科学而言极为重要,但它们只是社会科学的目标而不是科学研究的结果。乔治•荷曼斯(GC.Homens)举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为例:虽说它并未精确地叙述进化的过程,也未从其理论中引申出有效的预测,但没有任何科学家会否定进化论在科学界中的地位以及它对现代遗传学的贡献。
3.3关于经济学受经济学家意识形态影响
人们广泛的看法是:在自然科学中,研究者比较容易保持“价值中立”,而在经济学中,研究者既是观众,又是演员,很难保持“价值中立”。经济科学中没有广泛的永久性的法则,而自然科学中却有。罗宾逊夫人坦言:经济学的著作中几乎找不到不包含自己主观性偏见的论述。
从波普尔对科学的客观性的看法可知,经济学常受到的关于阶级属性的质疑是无意义的。因为经济学的客观性在于其研究方法的客观性。经济学发展到今天,不管是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经济学,其研究方法在任何制度、任何意识形态的国家里都是可以借鉴的。在经济学的方法上,是无阶级意识之分的。因此,对经济学的阶级属性的质疑是对经济学不公平的对待。至于部分经济学家的带有阶层性质的,“巧”借客观的经济学分析方法的为某个阶层服务的经济理论,那就是那些经济学家个人问题,而不能成为论证经济学不是科学的论据。
4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的统一性
4.1研究对象
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上,广泛的看法是,社会情况比自然情况更加复杂——这在经济学科的研究中不胜枚举,计量经济学者更是常常为变量的选取与舍弃而大伤脑筋。也因此,认为经济学没有自然学科诸如物理学那样的客观性。波普尔认为这种偏见可能有两个来源。一是我们往往把不应比较的事情加以比较,即具体的社会情况和人工隔离实验的自然情况。二是一个古老的想法,认为社会情况的描述必须涉及有关的每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乃至生理状态。他认为,这种看法是一种曲解,是不加思考随波逐流的一种看法,“社会科学不但不如物理学那么复杂,而且具体的社会情况一般说也不如具体的自然情况那么复杂……”。波普尔的话可以这样懂得,经济学中的经济现象分析,不必考虑进社会全部的因素,我们能够建立一些简单的模型来分析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而这种简化的模型与自然科学的模型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事实上,在自然科学的模型中,我们同样不可能完全的掌握所有的变量。而那些广泛的自然科学研究对象可以更简化,乃至可通过实验来模拟,由此认为自然科学更具客观性的看法只不过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更具深厚的传统罢了。经济学和自然科学进行模型分析和应用的困难只是程度问题而并不是性质问题。:
4.2科学发明方法
除了提出理论的划界方法这一对经济学有利的论断之外,波普尔在理论发明的看法上也有力支持了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的观点。在波普尔看来,科学发明的方法是试错法。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应该是保持试错法,他们都是人类理性的产物,理性是可批判的,因而在可错性这一点上没有本质的差别。经济学中,从古典经济学派,到凯恩斯学派,再到新古典综合派,无不说明经济学是在问题的不断提出、解决过程中发展的。二战后凯恩斯的国家干涉主义,正是为懂得决当时经济中出现的问题而产生的。经历了约40年的统治时期,资本主义进入滞涨发展阶段,凯恩斯的国家干涉主义也渐渐地失去其威力,于是新的学派出现。经济学在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发展流派恰好体现了经济学理论的发明遵循着波普尔的科学发明公式,这一点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不存在本质性的差异。
4.3经济学发展现状
波普尔指出:“所谓科学学科不过是以人工的方法划分的问题与尝试性解决方法的混杂物,真正存在的是问题和科学传统”。由此我们甚至不应该太过注意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划分,这可能只是一种传统的偏见。确实这一看法也是符合社会科学发展现实,随着自然科学家的新论点和文化研究的兴起,“从根本上破除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两个超级领域之间的组织分界”。许多科学家都承认不仅两个领域的彻底区分是不可能的,就是对“对社会科学知识所作的鲜明制度性区别也具有相当大的人为性”。
5总结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观点,应用在经济学的科学性质上,从科学的划界标准,研究对象,到科学发明方法等方面都可以得到论证,可以得出经济学是科学这一结论。另外,经济学发展至今,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由于其与自然科学的融合,更有“经济学帝国主义”之说。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等新兴交叉经济学的兴起,更是说明了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的不可分割性,他们在科学性质上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参考文献
[1]A.Rosenberg,IfEconomicIsn''''tScience,WhatIsIt[M].ThePhilosophyofEconomics:ananthology2nded,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4.
[2]米塞斯著,梁小民译.经济学的认识论问题[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1.
[3]卡尔•波普尔箸,周熙良,周昌中译.科学:猜想和反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谭华海译.物理学家质疑随机性假设目前的物理学地位[EB/OL].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站,20060214.
[5]卡尔•波普尔箸,赵月瑟译.波普尔思想叙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6]乔治•荷曼斯箸,杨念祖译.社会科学的本质[M].台湾:桂冠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