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泡沫最初的表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泡沫最初的表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泡沫最初的表现

经济泡沫最初的表现范文1

涨疯了的比特币不受央行待见,说到底是因为随着比特币在支付与清算等方面越来越多的应用,央行作为法定货币唯一发行单位的垄断地位正受到严重挑战。央行声称比特币不能作为货币使用,这话听起来很有些商战中指责竞争对手不正宗之嫌,自由竞争市场中,正宗不正宗,消费者说了算。垄断行业里,强势一方倒真有把对手灭了的力量,但追根溯源,货币本身就是基于信任的市场产物,早在国家存在之前,它就存在。在经济形态最为简单的原始社会,为了交易方便,市场上的交易者就会通过协商达成共识,使用单一物品,如贝壳等作为货币。说到底,货币就是交换的媒介,只要买卖双方认可,媒介是什么不重要。

如此说来,比特币的诞生正是回归了货币的最初本质,它没有中央服务器或者托管方,不是任何一个机构强力推行的,它完全基于人们的信任,任何人都可以下载并运行比特币软件而参与制造比特币。同时,由于“制造”比特币的技术设置限制了比特币不会无限量增加,在2140年之前,比特币的市场保有量能够控制在2100万。持有它的人无需担心其因为发行量过大而带来的贬值。正因为它具有这样的属性,比特币才在互联网上如此被追捧。

其真正引起全球人的关注,并导致其价格不断飞涨则缘于2013年塞浦路斯的金融危机。2013年3月16日,人口仅110万的欧洲岛国塞浦路斯为获得欧盟的进一步援助,提议通过对每个银行存款账户征税筹集58亿欧元的法案。具体征税方案是10万欧元以上存款中超出10万欧元的部分,37.5%被转为塞浦路斯银行的股权,22.5%被冻结,剩下的40%被暂时冻结直至援助结束。消息一出,塞浦路斯人纷纷涌向银行挤兑。与此同时,一款在线交易比特币的软件下载量却开始飙升。不相信政府的塞浦路斯人开始对这种没有中央政府控制、基于全球互联网体系运行的虚拟货币大感兴趣。美国一家虚拟货币比特币ATM制造公司短短几天内就接到来自塞浦路斯大量的订单。

比特币的创始人在其创立比特币初衷的文章中写到:“央行必须让人信任它不会让货币贬值,但历史上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银行本应该帮我们保管钱财并以电子化形式流通,但是他们放贷出去,让财富在一轮轮的信用泡沫中浮沉。”这个至今身份仍然不明的创立人如果看到塞浦路斯人疯抢比特币,不知是否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这也是为什么比特币的忠实拥趸不认为自己是在投机,而是在进行一项社会实践。

比特币的毁誉参半正在于此,有人赞其为将来的货币,将带来全球金融领域的颠覆性的革命。也有研究机构将其称为“史上最危险的货币。危险在于,这种货币可以影响政府,搅动经济,提供无法控制的全球走私交易。”

经济泡沫最初的表现范文2

“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最近上映的系列影片《波恩的身份》(Bourne Identity)中的这句台词,似乎与当前的经济金融前景特别吻合。前些年经济和金融市场中积累起来的过剩资金仍在寻找着出路。众多西方经济体,尤其是美英两国,债务如山般堆积,加之银行业不得已而为之的大规模去杠杆化浪潮,意味着西方将陷入长期及深度经济衰退。最近,尽管宏观经济一片哀鸣之声,信贷市场和同业间息差的情况已有所好转。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很多人宣称金融危机已接近尾声。今天,鉴于全球形势的低迷,回想去年这个时候市场的一片乐观,有必要问问自己,今后是否还会遭遇更多震惊?前方存在人们已经意识到的风险,即我们意识到可能会致我们于不利,但不知是否会有真正发生的风险,也潜藏着我们还不认识的风险,也就是尚不清楚的、可能会带给我们当头一棒的风险。这些风险造成的打击可能会随时袭来,可能是政治上的,经济金融上的,或者是环境等方面的。这些风险不发生则已,倘若发生,以世界经济当前的状态,抵抗力和弹性是远远不足的。在最近10年的最初阶段,世界经济增长势头良好,时任美联储主席时常以美国经受住了连续多次震荡为例,证明美国经济具有的弹性。当前脆弱不堪的美国经济,以及全球大部分经济体的疲软状况表明,全球经济十分脆弱,容易受到风险袭击。

会不会发生美元危机,会不会发生新兴市场危机,这两个问题绝非危言耸听。还有通胀忧虑和政府债券乏人问津的担心再度浮出水面。尽管我们并不认为将会看到通货膨胀,或债券买家的罢工,但有必要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世界经济正处于非常艰难的时刻,风险大量存在。

最大的一个风险是,尽管形势已经够糟糕了,但仍有继续恶化的可能。全球需求持续疲软带来的自我恶性循环尤其令人担心。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会必然发生,但风险的确存在。本次金融危机由西方造成,但其影响是全球性的。最近几个月,随着美国经济衰退蔓延及预期恶化,全球贸易剧烈滑坡,企业融资减少,企业选择消化现有库存,投资计划搁置。所有这些,尤其是大面积的信贷紧张状况导致的融资困难,对从德国到新加坡的很多开放经济体产生了深刻影响。其结果正如当前经济数据所揭示的,今年第一季度全球经济将非常低迷,并预计今年全年,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其他经济体,GDP增长将会收缩。尽管新兴市场整体很可能继续增长,但不同经济体之间,以及全球各地区之间将会有较大差异,当中会有很多国家陷入衰退。支出过少。储蓄增长过快的风险

当前,世界亟待需求。长远来说,世界需要一个更加平衡的全球经济。如果我们现在马上就开始这种转变,很有可能伴随出现的情况是西方减少支出,而不是东方增加支出。当前追求平衡极有可能意味着衰退延长。这也是目前形势的吊桅之处,在经济衰退中,西方经济体不得不做一些与长远目标或需求相左的事情一一事实上现在他们必须要做这些年来被批评的事。比如,美国和英国最终需要减少支出,增加储蓄,但不是现在。正如圣奥古斯丁的祈祷“请赐予我贞洁,但不是现在”。将来,美英两国都需要避免过去多年来的问题再度出现,要维持较高水平的利率以防止资产泡沫形成,但不是现在。财政运行需要最终实现盈余,但也不是现在。因为,现在我们需要的是需求,是更多支出,更大的预算赤字和更低的利率。

1月末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人们仍然没有意识到经济下行的全部风险。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达沃斯会议上大量的批评集中于美国和其他经济体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但是,如果消费者和企业停止花钱,政府就必须得花钱,无论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当然,政策措施应该是让人信赖的。但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缺少需求,解决的办法就是创造需求。需求不足意味着企业不得不缩减产出,压缩成本,而且如果这种状况没有扭转的话,将自然导致恶性循环。

在达沃斯年会上我发现,即便是状况良好的企业,目前也不打算投资――他们要等等看。并且与以往经济衰退时相似,状况良好的企业也降低成本削减支出。在我发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CEO称,从上次美国经济衰退中学到一个教训,降低成本动作迟缓的企业在经济最终反弹时的表现落后于动手早的企业。但是,早日着手压缩成本以及经常地压缩成本并不能给人们带来对未来的热情。

措施不足、行动过慢的风险

值得称道的是,很多国家的决策者正在做出反应。但正如经济下行风险需要认真对待,刺激措施的规模和速度也必须经过精心谋略。日本在“失落的10年”中的经历发人深思。尽管日本经济泡沫早在1990年就已破裂,但直到1997年,泡沫引发的后遗症才达到顶峰:失业率创下历史高峰,金融危机加速演变。

金融巨鳄倒下的惨景堪比去年的美国。整个上世纪90年代,日本采取了数不清的财政刺激措施,进入新世纪以后,继续通过长期延续的措施才解决了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中不断暴露、加剧的问题,包括2001-2006年期间的量化放松措施。也就是说,日本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又整整花了九年时间,运用了所有能够调用的政策手段。日本的地价从1991年开始下降,直到2006年才达到底部。

对那些认为只要美国房价企稳,危机就会结束的人来说,日本的教训是一个深刻的警示,足以令人意识到在泡沫破裂和通缩阶段,价格可以暴跌的幅度有多么大。值得一提的是,从很多方面看,美英货币政策放松的巨大幅度与日本当年相当。日本在九年里做的事情,美国和英国可能要在――即便不会是九个月,但也会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这些刺激措施的出发点应该是对宏观经济前景产生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去杠杆化和资产负债表的调整,不太可能足以令西方避免步入衰退。即使政策措施的确起作用了,对于西方我们所能期望的最好结果,或许是2010年在政策引导下开始复苏。当经济增长转为正数时,表面看起来似乎迎来反弹,但从实体经济中可能不会感觉得到。

金融保护主义的风险

西方所采取的大部分货币和财政政策可谓打动人心,但对于银行业危机的处理则无法给出同样的评价。

尽管新一届美国政府清楚地表态,将不计成本应对危机,但市场仍然感到失望,希望能看到更高的透明度,和希望不良资产能够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除去。争议的重心已更多地转向创造新的监管环境,使监管重心更倾向于实际经济状况,降低对法律形式的要求,并呼吁更多全球性协作。创建

新的高效的监管环境显然有必要,但重要的是,不应该以牺牲对当前问题的解决和确保银行业继续放贷为代价。

同时,当西方政府拿着纳税人的钱去拯救金融业时,金融保护主义可能会冒头。政府援手对被施救银行带来了增加(或继续)对国内放贷的压力。从很多意义上说,这是“被动的保护主义”――政府也许不会直接或间接地寻求成为保护主义者,但会无意中造成这样的结果。这将带来很大危险。

相互指摘的风险

令人担忧的不仅是保护主义。比如,为确保财长提名获得通过,盖特纳(Tim Geithner)可能需要声称中国操纵货币以取悦于美国国会。似乎总是这样,每一届新的美国总统班底总会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声称中国操纵货币,一直到春天,需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时候,才转变立场。当然,美国大选运动的一大特色就是,总统候选人在竞选时猛烈砰击中国,以多拉选票,等权力在握后,总统就会发现与中国合作最符合美国的利益。如果这一次要有不同,那可真是叫人吃惊。

同时,中国决意重拳出击刺激经济。不久前总理向世界发出非常积极的信号,特别是他在达沃斯年会上发表的题为“坚定信心加强合作推动世界经济新一轮增长”的特别致辞,尽管温总理对全球化给予了非常积极的评价,但讲话的重点似在驳斥中国造成当前危机的说法。他说,“这场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有关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不当、长期低储蓄高消费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金融机构片面追逐利润而过度扩张,金融及评级机构缺乏自律,导致风险信息和资产定价失真;金融监管能力与金融创新不匹配,金融衍生品风险不断积聚和扩散。‘吃一堑,长一智’。我们必须从中认真吸取教训,正确处理储蓄与消费的关系,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从根本上找到化解危机之策。”

此外,温总理在出访伦敦时明确指出,保持人民币的基本稳定,不仅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经济。考虑到中国国内经济减速,出口大幅滑坡,这一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但却是美国国会不希望见到的。

美元去杠杆化的风险

美元在危机中走势稳固,不跌反升。尽管如此,美元可能崩溃的担忧存在已久。目前为止,还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一段时间以前,金融危机刚刚发生时,市场上很多人认为将会发生美元危机,可是至今我们还没有看到。随着2007年末以来美联储开始降息,美元吱吱作响,但却没有裂成碎片。当时出现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联储减息后,资金转向其他市场,加之美元走软,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然后,美元没有继续滑坡,而是在金融危机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很多因素可以解释美元汇率出现这种走势的原因。渣打全球研究部外汇策略团队和亚洲宏观经济分析团队准确预测到了2008年下半年亚洲货币疲软,美元走强。亚洲货币疲软或许可以解释美元最初的走势,之后金融危机爆发,导致避险倾向急剧上升,资金逃向优质资产。日本投资者将资金留在国内,日元套利交易开始平仓,日元受益最大,而这一进程现在刚刚开始。同样的道理,美元变成了避风港,出于对流动性的疯狂追逐,投资者将在新兴市场的长期头寸变现,用于清偿在西方市场中的债务,与此同时,韩国、新加坡、印度等经济体出现了美元短缺,加剧了美元的强势。现在看来,美元升值的势头可能会延续到危机结束。

新兴市场出现危机的风险

新兴市场会出现危机吗?一段时间以前,在2007年年中,我曾说过可能出现“新兴市场”风险,其中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新兴”经济体是美英两国:资产价格泡沫,大额贸易逆差,对外资流入的依赖,不断恶化的巨额预算赤字,以及不断扩大的收入失衡。这两个经济体,也是此次金融危机的震中,仍然是最脆弱的。但是,正如我们曾经多次提到的,观察新兴经济体时有必要区分各个地区不同经济体的具体情况。在新兴市场内部,中东欧显得最为赢弱,其次是拉美,其他新兴经济体情况要好得多。

以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2009年1月的关于全球金融体系报告中的数据为例,该报告着重指出了新兴经济体在金融全球化中不断上升的重要性,但令人忧虑的是,当亚洲在2006年(所有国家官方数据齐备的迄今最近年份)拥有净国外资产1.2万亿美元(占GDP的21%),中欧为净国外负债3400亿美元(高达GDP的56%),拉美则为净国外负债7800亿美元(占GDP的29%)。这几年亚洲的对外资产数据好转,而其他地区的数据则有所恶化。

当我们考虑信贷紧张的全球影响时,对资金流入的依赖程度是一个重要的警示信号。2008年最后几个月,不仅看到资金撤离新兴经济体,而且看到对流动性的狂热追逐,其后果是上面提到的美元汇率上涨。加上危机对经济的冲击,出口锐降,外国直接投资搁置,最终的结果是新兴经济体资金流动的大幅转向。根据国际金融协会(IIF)的数据,2007年商业银行对新兴经济体的净贷款为4100亿美元,2008年降到670亿美元,IIF预期2009年将逆转为流出610亿美元。但即便是这样估计,都有可能是过于乐观。

东欧经济中固有的大量问题使其非常脆弱,而对其他地区的传染――尽管并非不可避免――也可能是时常发生的。

亚洲:2009年是非常困难的一年,但仍好于其他地区

经济泡沫最初的表现范文3

【关键词】经济泡沫;非理性;理性

经济泡沫在人类经济历史上不断出现,尤其是一些大的泡沫的产生和破裂给经济带来了转折性的影响。一方面,带有泡沫的经济中实物资本的回报率较高,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潜在消费能力,因此适当的泡沫对经济具有调节作用,可以化解经济的动态无效性,提高经济效率。另一方面,当经济泡沫持续发展,越过系统承受的阈值,就可能面临破裂的危险。而经济泡沫的破裂可能传导到整个行业或者其它行业,甚至是整个国家或全世界,从而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毁灭性的冲击。近年来,经济学家围绕经济泡沫理论进行了理论拓展和经验研究,对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等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取得了一些颇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一、含义界定

经济泡沫的界定还是一个未完成的工作,至今经济学界还没有统一定义。

Kindleberger C P(1978)曾经试图给泡沫一个经济学的定义:泡沫可以不严格地定义为一种或一系列的资产价格在一个连续的过程中的徒然上升。开始的价格上升产生进一步价格上升的预期,并且吸引新的买主。投机者一般感兴趣的是来自于资产买卖的利润,而不是它的使用或产生盈利的能力。这个价格上升之后通常伴随着导致金融危机的预期逆转和价格的突然下降。《新帕尔格雷夫与金融大辞典》(1992)年的定义:泡沫是指在一个连续的金融运作过程中,一种或一系列资产价格的突然上升,并且随着最初的价格上升,人们产生对远期价格继续上升的预期,从而吸引更多新的买者。同样,这只是一种过程的描述。国内学者也给出了相应的定义。王子明(2002)认为泡沫是一种经济失衡现象,可以定义为某种价格水平相对于经济基础条件决定的理论价格(一般均衡稳定稳态价格)的非平稳性向上偏移,这种偏移的数学期望可以作为泡沫的度量。

二、产生机制

大量的文献从金融学、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众多视角对经济泡沫的产生机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Keynes J M(1936)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不确定性、风险以及金融市场如何影响经济的思路,建立的不确定性模型提供了泡沫产生的理论途径。Minsky H P(1972)提出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Keynes理论:如果不能维持现金流,金融体系不稳定,就会使泡沫破裂,导致金融危机Kindleberger C P(1978)将金融不稳定性假说加以具体运用,将泡沫扩张到金融危机的过程概括为:出现异常变化,资金过剩,过度发放贷款,资产交易过度和资产价格暴涨,利率上升,收回资金和贷款,资产价格暴跌。Fisher I(1933)从金融供给角度出发,解释了泡沫产生的原因:各经济主体为了自身的利益,在经济繁荣时期产生“过度负债”,容易滋生经济泡沫,当进入下一个循环时,经济不景气、债务人债务大增,引起连锁反应,导致货币紧缩,是泡沫破裂的诱因。后来的经济学家丰富和发展了Fisher的理论。

基于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表明:(1)政府在资源供应和税收制定上占据支配性地位,是导致泡沫的重要原因。政府在制定土地政策以及货币政策上对泡沫产生有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地方政府热衷于制定相关政策推进房地产的发展;另一方面,货币化和货币虚拟化,加上社会游资和国际热钱的推波助澜,是加速房地产泡沫产生的助推器。Coleman IV M、LaCour-Little M、Vandell K D(2008)实证了美国20个城市从1998-2006年的横截面时间序列数据,实证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的不规则运作,引起了房地产市场的剧烈波动,也是日后泡沫破裂的主要诱因。(2)政策制定对股市泡沫也具有推波助澜的影响。一方面货币政策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流动性过剩,并没有起到有效防范泡沫的作用,甚至存在某种程度的放纵。另一方面,股票市场在融资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立法不规范问题,间接地影响了市场投资主体结构,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Sarno L、Taylor M P(2003)通过分析6个拉丁美洲新兴经济体系的股票市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巨额外资冲击以及新兴市场不完善的市场机制是造成经济泡沫的主要原因。

基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分析了理性泡沫和非理性泡沫的产生机制。Keynes J M(1936)最早给出了理性泡沫产生机制的信息经济学解释:以市场有效性为基本前提,假定个人可以利用完全信息对市场作出理性预期,通过比较泡沫资本的收益与实物资本的收益进行投资决策。行为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为确认现实世界中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提供了大量的心理实验和解释,对信息经济学解释非理性泡沫产生的微观行为基础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基于市场无效性假说,信息是不完备的,造成投机盛行,滋生不理性泡沫。

三、存在性研究

对于泡沫的存在性问题,一直是泡沫研究的核心内容,国内外学者对泡沫的存在性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按照研究视角不同,一般从如下两方面展开:(1)按照投资者性质分成理性泡沫和非理性泡沫的存在性研究;(2)按照市场性质分成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等。

1.理性泡沫和非理性泡沫

(1)理性泡沫

迄今为止,理性泡沫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具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类:时间型泡沫、内在型泡沫和外在型泡沫。时间型泡沫只与前一期泡沫有关,又称为马尔可夫泡沫。时间泡沫又可以细分为:确定性泡沫、近似随机游走泡沫、爆炸性泡沫。Froot K R、Maurican O(1991)提出了内在型泡沫的概念,内在泡沫仅与决定资产内在价值的基础变量有关。相对于内在泡沫,我们把由于受到外来因素影响而产生的泡沫称为外在泡沫。

理性泡沫存在多重解,但是并非每一种从理性预期方程中所得到的理性泡沫解的形式都能够描述现实中的经济现象。譬如,泡沫存在条件中货币均衡的要求较高,这种均衡一旦被打破,泡沫将不复存在(Manuel S S、Michael W,1997)。所以,为了更好地运用理论解释现实情况,需要在理性预期方程中加入一些条件,如横截条件,以剔除一部分不符合现实情况的理性泡沫形式(Michel P、Wigniolle B,2003)。

Samuelson P A(1957)最早证明了理性泡沫在理论上的可能性。Tirole J(1982)证明了一个非常一般的引理:在个人生存期限无限,市场参加者有限且为风险厌恶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泡沫。Tirole J(1985)放宽了上面的条件,证实了如果市场参与者是风险爱好者且个数无限时,那么泡沫是可能存在的。Blanchard O J、Watson M W(1982)从理性预期方程出发,在套利均衡条件下,利用重复迭代法求解具有理性预期的差分方程,得出理性泡沫解,为投机泡沫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同时,Blanchard O J、Watson M W(1982)还构建了一种新的理性泡沫模型--爆炸性泡沫模型,可以更好地描述在现实中常常出现的价格在长期上涨后突然崩溃的情形。

代际叠代模型是当前研究泡沫存在性理论的主要工具(Venditti A,2005))。许多文献利用代际叠代模型,从连续和离散角度出发,证实了理性泡沫存在的充要条件。Tirole J(1985),Weil P(1987),Michel P、Wigniolle B(2003),Cazzavillan G、Patrick A P(2005),Caballero R J、Krishnamurthy A(2006),Kunieda T(2008)研究了在连续的代际叠代系统中经济泡沫的存在路径,得到了存在经济泡沫的货币均衡路径。Grossman G、Yanagawa N(1993),Tanaka J(2004,2007)等很多学者证明在更严格的条件下使用离散的代际叠代得到理性泡沫的存在性条件。

国内学者史永东、杜两省(2001),史永东、齐鹰飞(2002),王子明(2002),郭济敏(2005)在际叠代模型框架下,分别研究了在期界有限或无限,市场参与者有限或无限的情况下持续性经济泡沫的存在性问题。

(2)非理性泡沫

随着对泡沫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展现的形态不一定对应于由理性预期模型所推导出来的泡沫形式,非理性泡沫理论是对理性泡沫理论的一个补充,用以解释那些由于非理性因素所导致的泡沫现象。Kindleberger C P(1978)、Minsky H P(1974)分别给出非理性泡沫存在的原因。

大量的数学模型模拟了非理性泡沫存在性:代表性的研究有:时尚模型(Shiller R J(1984),Fair R C、Shiller R J(1990))、噪声交易者模型(De Long B(1990))和传染模型(Lux T(1995))等等(Arellano C(2008))。

近年来,行为经济学界的研究人员独辟蹊径,从心理学实验以及神经网络学入手,得到很多数据佐证消费者决策的有限理性。行为经济学考虑到现实中人们之间的差异性如何影响个人的决策来研究非理性泡沫的存在性问题,它通过大量的心理实验,奠定了探究非理性泡沫存在性的有限理性基础。Bernheim B D、Rangel A(2004,2007,2009)通过磁共振成像、颅磁刺激以及眼睛跟踪等实验手段,结合认知神经科学和实验经济学研究经济决策的神经基础。汪丁丁、叶航、罗卫东等人(2006,2007)开创国内神经元经济学研究先河,运用现代神经科学方法研究经济行为,将经济泡沫理论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房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

(1)房地产泡沫

大量的实证研究也探讨了在不同国家不同市场上泡沫的存在性。房地产泡沫的测度方法有大量的前期成果。Wheaton W C、Gleb N(2008)通过分析美国59个房地产市场上1998-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次级贷款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新兴产物,它带来的巨大风险是泡沫产生的主要原因。Coleman IV M、LaCour- Little M、Vandell K D(2008)研究了美国20个城市1998-2008年的房地产面板数据,结论是美国房地产市场在2003年不存在显著的泡沫,之后国有企业参与市场是房地产市场产生泡沫的主要原因。

国内研究主要从直接、间接以及其它方法对全国市场以及区域市场进行泡沫的测度。直接测度法一般利用房产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偏离进行测度(韩冬梅、刘兰娟、曹坤,2008)。间接法一般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进行测度(李平,2007),还包括因子测度法(王子成、明娟,2007),West模型方法(韩德宗,2005)等。

(2)股市泡沫

当前股市的大幅震荡,将股市泡沫的测度推向了新的研究。国内学者对股票市场泡沫的实证检验可以分成三大类:直接检验、间接检验和其它方法检验。直接法通过计算整个股市的P-E即市盈率,股票市价与每股收益率的比值等来衡量股票市场的泡沫程度(冯祈善、孙晓飞,2005)。间接法通过制定相应的泡沫度量指标衡量泡沫程度,譬如建立股票市场指数的收益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比来反映泡沫的增长速度(冯祈善、孙晓飞,2005)。金雪军等人给出了国内外证券市场泡沫实验研究的一个总结(金雪军、杨晓兰,2005)。

此外,很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不同国家、不同市场上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泡沫,例如:新西兰房地产市场泡沫(Fraser P、Hoesli M、Alevey L Mc,2008),印度房地产市场泡沫(Mahalik M K、Mallick H,2009)等。尽管很多的前期结果都显示,在某些市场都检测出泡沫的存在性,但是,这些实证都是对某些指标进行的检验,Gurkaynak R S(2005)认为一旦改变参数体系,泡沫的存在性将受到质疑。

四、影响以及防范治理

经济泡沫的产生、破裂将在微观和宏观上对经济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微观上,消费者和生产厂商的财富效应将受到冲击。宏观上,将产生相关的经济动态效应、周期性效用、通货膨胀效应以及资源配置效用。为了应对经济泡沫造成的冲击,货币政策、公共政策的制定将有所进行调整,从而传导到整个宏观经济层面。

经济泡沫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学术界可以分成两种观点:反对派和中立派。前者认为泡沫不利于经济的正常运行,对国民经济产生负面的冲击。麦基尔(2002)在《漫步华尔街》一书中详细介绍了人类近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出现的经济泡沫,泡沫的出现加重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如果治理不当,泡沫的破裂将引发经济危机,因此不利于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中立派的研究显示了泡沫对经济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效用:虽然泡沫的破裂将给经济带来毁灭性的冲击,但是经济泡沫也有其积极的一面。Tirole J(1985)和Weil P(1987)证明了泡沫只可能在一个动态无效率的世代交叠经济中存在,这时候,资本积累过多,超过了黄金增长律。虽然不是帕累托最优的,但泡沫的存在使得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减少资本存量来增加消费,从而使效用增加。宾斯维杰(2003)的研究发现,泡沫可以降低资本积累,从而提高潜在的经济动态效率,使经济动态地从无效走向有效。对个人的影响表现在,经济泡沫可以提高人们的潜在消费水平,因此它是有益的。史永东、杜两省、齐鹰飞(2001,2002)的研究认为中国经济处于动态无效时期,适当的资产泡沫对经济发展有益。

因为对经济泡沫的测度和影响还没有定论,所以对它的防范与治理也变得十分困难,是摆在各国学者、央行乃至政府面前一个非常棘手却又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经济泡沫历史,大量的研究对泡沫的防范治理政策主要有两方面的建议。一是应该采取内外部风险监控同时进行的防范措施(奥村洋彦、余熳宁(2000),谢经荣(2002),徐滇庆(2006))。理论上,刘静岩、韩文秀(2002)研究了房地产投资泡沫的OGY混沌控制策略。OGY控制方法能够有效控制房地产投泡沫产生的混沌效应,在理论上给出了挤出宏观经济中的泡沫成分的内外条件。二是处于不同市场、不同时期的泡沫对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应该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周建军、鞠芳,2008)。对房地产泡沫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完善市场信息机制,建立正确的预期,规范土地供给机制,借助税收方式抑制投机行为,实施有效风险监控(曲世军、张友祥,2008;曹映雪、张再金、廖理,2008;董琦,2008)。对于股市泡沫的政策建议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要继续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完善市场建设,谨慎对待泡沫破灭之后的治理工作(黄海燕,2007);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市场的敏感性,在确保市场作用的前提下,制定相关防范政策。

参考文献

[1]Kindleberger C P.Manias,panics,and crashes.New York:basic books,1978:17.

[2]彼得.纽曼等.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76.

[3]王子明.泡沫与泡沫经济:非均衡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5.

[4]Keynes J M.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Harcourt Brace,1936.

[5]Minsky H P.The modeling of financial instability:an introduction.Modelling and simulation,1974.

[6]Fisher I.The debt-deflation theory of great depressions.Econometrica,1933,1(3):337-357.

[7]Coleman IV M,LaCour-Little M,Vandell K D.Subprime lending and the housing bubble:tail wags dog?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2008,17(4):272-290.

[8]Sarno L,Taylor M P.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asset price bubbles in Latin American emerging financial markets.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2003,13(9):635-643.

[9]Froot K R,Maurican O.Intrinsic bubbles:the case of stock pric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1,81:1189-1214.

[10]Manuel S S,Michael W.Rational asset pricing bubbles.Econometrica,1997,65(1):19-58.

[11]Michel P,Wigniolle B.Temporary bubbles.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2003,112:173-183.

[12]Samuelson P A.Intertemporal price equlibrium:a prologue to the theory of speculation.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1957,181-219.

[13]Tirole J.On the possibility of speculation under rational expectations.Econometrica,1982,50(5):1163-1181.

[14]Tirole J.Asset bubbles and overlapping generations.Econometrica,1985,53:1071-1100.

[15]Blanchard O J,Watson M W.Bubbles,r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financial markets.In Paul Wachtel(ed.).Crises in the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tructure,Lexing MA:Lexington books,1982,945-976.

[16]Venditti A.The two sector overlapping generation model:a simple formulation.Research in economics,2005,59:164-188.

[17]Weil,P.Confidence and the real value of money in complete information.Oxford economic papers,1987,38:443-455.

[18]Cazzavillan G,Patrick A P.On competitive cycles and sunspots in productive economies with positive money stock.Research economics,2005,59:137-147.

[19]Caballero R J,Krishnamurthy A.Bubbles and capital flow volatility:causes and risk manage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6,53:35-53.

[20]Kunieda T.Asset bubbles and borrowing constraints.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2008,44:112-131.

[21]Grossman G,Yanagawa N.Asset bubbles and endogenous growth.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3,31:3-19.

[22]Tanaka J.Growth and welfare effects of stochastic bubbles in an overlapping generation economy.Working paper series,2004,3.

[23]Tanaka J.How large is the social cost of an asset bubble?Economics bulletin,2007,5(24):1-8.

[24]史永东,杜两省.资产定价泡沫对经济的影响.经济研究,2001,(10):52-59.

[25]史永东,齐鹰飞.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J].世界经济,2002,(8):65-70.

[26]郭济敏.股票市场泡沫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234-245.

[27]Shiller R J.Stock prices and social dynamics.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84,2:457-498.

[28]Fair R C,Shiller R paring information in forecasts from econometric model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0,80:375-389.

[29]De Long B.Noise trader risk in financial market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

[30]Lux T.Herd behavior bubbles and crashes.Economic journal,1995,105:881-896.

[31]Arellano C.Default risk and income fluctuations in emerging econom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98(3):690-712.

[32]Bernheim B D,Rangel A.Addiction and cue-triggered decision process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4,94(5):1558-1590.

[33]Bernheim B D,Rangel A.Toward choice-theoretic foundations for behavioral welfare economic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2007,464-470.

[34]Rangel A.The neuroeconomics of simple goal-directed choice (circa 2008),forthcoming in 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s IV,edited by Michael Gazzaniga,2009.

[35]汪丁丁,叶航,罗卫东.人类的趋社会性及其研究:一个超越经济学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8-27.

[36]叶航,汪丁丁,罗卫东.科学与实证――一个基于“神经元经济学”的综述[J].经济研究,2007(1),52-69.

[37]Wheaton W C,Gleb N.The 1998-2005 housing“bubble”and the current“correction”:what’s different this time?Journal of real estate research,2008,30(1):1-26.

[38]韩冬梅,刘兰娟,曹坤.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房地产价格泡沫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8,34(1):126-135

[39]李平.对我国房地产泡沫的测度研究[J].统计与研究,2007(24):82-85.

[40]王子成,明娟.珠三角房地产泡沫测度实证研究――以广州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5):819-846.

[41]韩德宗.基于West模型的房地产泡沫的实证研究――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例[J].当代经济科学,2005,27(5):6-11.

[42]冯祈善,孙晓飞.中国股市泡沫合理范围研究[J].上海金融,2005(11):

46-49.

[43]金雪军,杨晓兰.证券市场泡沫实验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4(3):20-25.

[44]Fraser P,Hoesli M,Alevey L Mc.House prices and bubbles in New Zealand.The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8,37(1):71-91.

[45]Mahalik M K,Mallick H.What causes asset price bubbles in an emerging economy?Some empirical evidence in the housing sector of India.In:annual money and finance conference.Mumbai,2009,1-31.

[46]Gurkaynak R S.Econometric tests of asset price bubbles:taking stock.Finance and economics discussion series from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U.S.),2005,4.

[47]麦基尔,骆玉鼎,彭晗.漫步华尔街[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59.

[48]宾斯维杰,张建森.股票市场,投机泡沫与经济增长[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2003,124.

[49]奥村洋彦,余熳宁.日本泡沫经济与金融改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49-52.

[50]谢经荣.地产泡沫与金融危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77-202.

[51]徐滇庆.房价与泡沫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69-148.

[52]刘静岩,韩文秀.房地产投资泡沫的自适应混沌控制策略[N].第二届复杂性科学学术研讨会,2002,2.

[53]周建军,鞠芳.房地产泡沫的二元结构分析框架――基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二分法的思考[J].当代财经,2008(5),37-41

[54]曲世军,张友祥.论房价调控及政府的责任[J].当代经济研究,2008(12):54-55.

[55]曹映雪,张再金,廖理.开征物业税能否抑制房地产投机[J].税务研究,2008,275(4):42-44.

[56]董琦.房地产金融监管亟须加强[J].中国国情国力,2008(4):9-11.

[57]黄海燕.化解泡沫膨胀风险促进股市稳定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07,(7):

经济泡沫最初的表现范文4

这些年来,中国房价牛蹄疾进一直是各方争议的话题。笔者力图从一个简单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首先声明,在本文的讨论中,笔者的思考和推论都不是基于各路正统的经济学理论,纯属抛砖引玉。

要说中国的房价问题,首先想谈谈货币的职能。一般来说,货币有三大比较重要的职能,即交换媒介、价值尺度、财富储藏。笔者认为,当前中国房价的问题有可能源于中国的货币职能在价值尺度方面出现偏差所致。

关于货币的价值尺度之职能,经济学中有非常复杂的理论表述。简而化之,笔者认为货币应能够较为稳定地反映社会劳动,充当一般等价物。即,整个社会的真实财富,是各种社会劳动形成的社会可标价产品之和。而货币的职能就是用来给此真实财富标价,如果货币增速与真实财富的增长速度相当,这样货币就能一直比较客观地给真实财富标价,我们看到的真实财富表现价格,才真正代表真实财富的内在价值。

我国近十年来真实财富的增长隋况如何呢?如果以GDP来衡量,那么近十年来我国真实财富的年增长约在10%左右。不过关于GDP是否能真实反映社会财富增长,众说纷纭,很多人认为“不靠谱”,广为流传的“狗屎GDP论”,即是明证。这并不是单纯的笑话,在现实生活中,马路修了挖、挖了修的事情并不鲜见。因此说真实财富的年增长率小于GDP年增长率,恐洎异议不大。

再来看看货币的增长速度,如附表所示,从2001年开始,我国每年货币发行增速均超15%。当社会真实财富以超额货币来标价时,价格必然表现为上涨。换言之,此时,货币没有能够很好地行使其价值尺度的职能,笔者认为。中国房价的居高不下,正是货币“失职”的典型表现。

2006年末,我国货币发行量(M2)为34.557791万亿元,截至2010年7月货币发行量(M2)为67.405148万亿元。2010年7月的M2正好约为2006年末M2的两倍。以笔者居住的北京为例,此间北京房价大约上涨了一倍。有趣的是,美国1998年7月M2约为4.2062万亿美元,2009年末M2约为8.4万亿美元。后者约为前者的两倍,而其间美国房价在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前也大约上涨了一倍。

也就是说,在货币增速大于社会真实财富增速时,资产标价必然上涨。因此指望目前管理层依靠局部调控手段,换来房价趋势的改变,恐怕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收紧房贷按揭“调控”的是谁?

当前,调控房价的政策主要是收紧银行按揭贷款,但是房市调控政策到底“调控”的是谁?而受调控政策限制的对象对房价的影响力又有多大?

收紧银行按揭贷款,主要限制的是靠银行贷款购房的人。这些人中,不乏一些利用银行杠杆的投机窖,但更多的还是真正有住房需求(或有改善住房条件需求)、但没有能力一次性付清全款的普通消费者。但在当前空置房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房源是被人整栋或整层买下的,房款往往是一次性付清。很显然,这些有能力全款购房的人,是不受楼市宏观调控政策制约的。因此,要想判断楼市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如何,就要搞清哪一个群体对房价更有影响力――是整栋整层买房且一次性付清全款的投资者,还是没有能力一次性付清全款购买一套或多套商品房的普通消费者或投机客?

这些有能力一次付清全款的购房者都是哪些人呢?有从前的煤矿主、有IPO造富运动中解禁原始股的持有者、还有政府积极财政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正如9月刊《环球财经》中刊载的《中国应警惕在全球通胀中被掠夺》一文所言,中国本轮通胀是在政府积极财政政策下各地方融资平台的基础建设投资注入的,而最先被注入泡沫的地方总是最先受益的。上述这些人都是处于最先被注入泡沫的领域(资源领域、金融领域),在通胀条件下是最初的受益者也是受益最大者。他们在最先被注入泡沫时获取了大量现金,为了避免手中持有的现金在泡沫传导至社会经济各个层面后遭受贬值损失,他们最有动力将手中的现金转化为房产、黄金这一类的资源品种。

因此,今年中国的豪宅市场并没有因为楼市的宏观调控而降温,反而由于豪宅楼盘的资金容纳量大,在今年屡屡成交,价格一再坚挺上扬。据媒体披露,2009年上海“汤臣一品”售出55套房源,成交均价为103817元/平方米;进入2010年。汤臣一品悄然涨价,截至5月13日今年成交了11套住宅,其中最大户型597平方米成交了7套(去年则以432平方米“小户型”豪宅居多),总体成交均价达到15.9万元/平方米,比去年的成交均价增长了52.9%。与这些通胀最先受益者相比,投机客在房价上只不过是“为虎作伥”却并非“始作俑者”,而大量的普通消费者更是房价的被动接受者。

房产税对于高房价只能是“饮鸩止渴”

近期,有消息传出房产保有税(以下简称房产税)将推出,说白了,房产税承担着遏制房价陕速上涨的期望下。但它真的能承担这个重任吗?

从经济学理论上说,任何一种加税都是增加交易成本。如果买家承担大部分成本,则会使需求减小;而卖家承担大部分成本,则会使供给减小。要判断是买家还是卖家承担大部分加税成本就要看买家和卖家的博弈能力。卖买双方的博弈能力在经济学上反应为需求是刚性的还是弹性的,如果需求是刚性的,卖家博弈能力强;如果需求是弹性的则买家博弈能力强。

再看看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中国政府之所以要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买得起房子。这实际说明,有好多人需要买房子但是买不起,因此楼市的需求是刚性的(并非像某些人说的买不起房就租房这样简单),房产税所增加的交易成本将以房价上涨的方式大部分落在买家头上。如果国家以行政手段禁止卖家转移额外的成本,那么必然导致住房供给大幅减少,还是会引起房价的上涨。因此在不改变需求刚性的情况下,靠房产税来抑制房价可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中国住房需求的刚性是如何造成的呢?传统文化、法律制度、经济环境都是影响需求曲线弹性的重要因素。首先在传统文化中, “成家立业”是男儿根本,“房”又是“家”的载体,因此“丈母娘推动房价上涨”的戏言,其实话糙理不糙,正反映了传统文化对住房需求的刚性约束,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婚姻的“需求”是刚性的。

其次,租房是否可以降低购房需求的刚性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在现有制度下,房客属于几无议价能力的弱势群体,例如在2008年奥运会召开前夕,因为市场预期有很多外国游客将在鸟巢周围租房,众多房东在高房租的诱惑下,不惜以赔钱毁约的方式,将原本住得好好的长租客“扫地出门”,从而加入奥运短租市场。而在笔者曾留学的加拿大,别说房东毁约赶走房客,就算房客不按时

交房租,房东也只能上法庭申请仲裁而不能擅自将房客赶走。在法律无法保障租房者的正当合法权利的条件下,租房对购房需求刚性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最后是经济环境,还是回到老生常谈的通胀问题。100万元在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起步的1994年时,足可以买上三套100平米的房子(也就是能买三百平米),而15年后今天的100万,连一套50平米的房子都拿不下,但15年前的房子到今天虽然旧了点,但还是那么大的房子。这就是房产能够成为抵御通胀的手段的最朴素道理。在经济环境处于不可逆转的通胀周期内,购房保值的需求无法消除。综上所述,住房的刚性需求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不可改变的现实,而在这个条件下增加房产税,只能增加购房人的负担。

在“房产税能够抑制房价”的观点中,还有个错误逻辑必须指出,就是房产税可以为地方财政增加稳定的收入来源,使地方政府摆脱土地财政的依赖。只要“面粉”一降价,“面包”自然也就降价。但实际上,如果地方财政收入因房产税增加,不仅不能使地方政府摆脱土地财政的依赖,反而会使地方政府进一步陷入“房产税+土地财政”的双重依赖症。因为,地方政府除了承担着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本职范围内的巨额投入,还承担着由直接干预经济运作职能而产生的巨额投入。在地方政府没有从全能型转型为服务型政府的条件下,通过任何手段增加财政收入都只能促使地方政府的机构、职能不断膨胀,开支进一步增大,而不可能使地方政府主动削减其他方面的的财政收入。因此,加收房产税不可能使土地出让价格下降。

经济泡沫最初的表现范文5

中美带动全球高歌猛进

在本世纪最初的5年里,中国经济的再度繁荣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相信会成为这个世纪的一大话题。世界经济割据正在因中国经济的崛起而做出相应的调整。瑞士银行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安德森、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巴克莱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黄海洲等认为,美国内部的结构不平衡成为全球经济第一大失衡动力。

美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35%,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占到全球经济增长的7-8%左右;而中国凭借只占世界经济4%的经济实力,却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50%左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恰恰是欧洲的不景气和日本的衰退。德意志银行预测中国今年GDP的增长率为8.6%,略低于2005年9.4%的水平。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就指出,“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出现了久违的多元化势头” 。“全球经济在向多元化方向偏移,增长动力更加均衡。美国主导消费需求,中国拉动原材料需求的框架继续拉动全球经济增长。”

陶冬的研究报告认为,今天的世界经济,主要看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为首的新兴国家经济表现如何。他指出,2006年的三大看点是伯南克新主席主持下的美联储加息动向、石油及黄金价格、对冲基金的命运。

因此,关注全球2006年的利率走势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美国、中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利率已经先后在2005年进行加息,大多数经济体的加息次数还是多次。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美国基准利率将加到5%,明年5月是最后一次。法国巴黎百富勤总经济师陈兴动认为,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将在2006年6月以前见顶,达到4.75%。

加息的原因自然是经济表现极度繁荣需要降温,而繁荣的核心是房地产行业,全球绝大多数的房地产市场都处于大大小小的泡沫当中,花旗环球金融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表示,“高利率一定会对房地产市场带来负面的影响,但是房地产泡沫破裂则不是必然的。美国已经多次加息到一个高点了,房地产市场仍然保持相对稳定。”

黄益平的研究报告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来美联储加息更多地是一个利率‘正常化’的过程”。显然,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房地产价格的大幅度调整会给消费与投资造成很大的冲击。但今后一年间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不会崩溃。陶冬也表示,以中国为代表的个别国家个别地区的房地产价格出现了调整,但距离泡沫破裂还有一定的距离。

投资中国的行业需要变

瑞银亚太区的研究人员认为,与2005年相比,中国经济的软着陆能否和将如何实现是关注2006年中国经济的重点。CPI通货膨胀率将会在0.5%-1.5%之间。他们认为,中国经济今年所面临的风险因素有利率提高和流动性外溢,还有美国的需求不足,国内的经济政策仍然保持限制特性,对房地产行业继续控制,下游产业的边际利润摊薄。

陶冬指出,银行改革、消费增长、人民币升值、财政改革和楼市股市转机是2006年中国经济五大看点,最大看点是银行改革,最大悬念是房地产,而刺激消费并不容易。

德意志银行亚太区发表的2006年中国市场投资策略则看好在中国在后大宗商品时代快速增长的行业中那些受益于高进入门槛的公司。德意志银行估计,除了原油价格的2006年平均价格与去年底将持平以外,其它所有主要大宗商品06年的平均价格都将低于去年年底的水平。马骏指出,“我们的研究表明,电信、原油、银行、保险、彩票和网上旅游行业的市场竞争最低,所以这些板块充满投资吸引力。”

高盛集团的研究报告也认为,推动今年中国经济中盈利增长的行业将会与去年有很大差异:去年,能源和电信行业将成为指数收益增长的主要贡献者,这些行业和其他行业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为连续多个月份的盈利水平向上修正,如果剔除这两个行业对指数增长的贡献,高盛的研究结果表明去年的MSCI指数盈利水平将会比市场18个月前所预期的低2个百分点。

针对生产能力过剩的行业问题,雷曼兄弟首席策略分析师杰恩斯的报告认为,按照钢铁行业目前的运行态势,今明两年将是产能集中释放的时期,钢铁行业的盈利能力总体运行方向是下跌的。 高盛亚太区钢铁分析师指出,短期内,亚洲钢铁企业股价还会上升,但长期走势则不乐观。他们认为,“近来,主要由库存高涨导致的亚洲钢材现货价格低迷走势似乎已经结束。”

中国股票受到热情关注

伴随着股改的顺利进展、QFII的规模扩大和《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的出台,投资中国股票再次成为了国际投行关注的焦点,不仅仅研究H股,A股也更多的进入了它们的研究范围。

高盛集团公司研究部近10名分析师联合推出了《投资中国股票:驾驭牛头犬 》的研究报告,向全球的投资者热情推荐中国股票。报告指出,中国股票取得了适中的但是又比大多数市场人士所预期的要更好的表现的2005年之后,以美元计算MSCI中国指数取得了21%的增幅――高盛研究部门认为,牛市将会延续到2006年,潜在的总收益将会达到14-19%。他们的观点是建立在人民币继续升值、更有利的宏观经济背景、稳定的公司盈利和流动性风险很可能会集中在上游产业的基础之上的。

瑞银集团也发表了类似于高盛的针对中国股票的报告,并附带了对中国股票市场的介绍性报告。报告指出,近年中国在全球的IPO市场上都处于领先位置,2005年IPO融资达到了170亿美元,预计2006年也将会达到130亿美元。他们重点关注的有平安保险、中国建设银行、中国石油、蒙牛股份等金融、垄断性行业和消费产业的H股股票,也包括G宝钢、同仁堂、长江电力、长安汽车、上海港机和天津港等A股股票。

德意志银行的马骏博士指出,商务部、中国证监会和其他几个部门联合的外国投资者可以战略投资A股公司的政策意味着:那些有意长期战略性投资A股公司的外国投资者投资A股公司的项目将会受到法律保障。马骏认为,外国战略投资者在更广泛层面上的参与是改善高级管理人员激励机制和推进上市公司管理进一步透明的最有效方式。总之,这项政策对A股市场的作用是非常正面和积极的。

经济泡沫最初的表现范文6

艺伎从其一产生就是为处于日本上层社会中的达官显贵、富商阔佬服务的。人们只能在那些豪华的茶肆酒楼和隐密的日本料亭中看到她们的身影。艺伎们多是服饰华贵,举止文雅,一套鲜艳的丝绸和服,常在几十万乃至上百万日元之间。由于受服务对象的地位所决定,艺伎们平时很少在大庭广众之中抛头露面,她们平日深居简出,外出时不是乘放下帘子的人力车,就是安步当车。步行时还要在头顶上扣上一个宽大的竹编草帽,把整个脸部遮盖得严严实实。

艺伎雅而不俗之处,不仅在于它与妓有别,而且在于它的不滥,不相识的人很难介入,大都是熟人或名士引荐。艺伎大多在艺馆待客,但有时也受邀到茶馆酒楼待客作艺。无论是歌舞还是敬酒,她们都表现得姿态优雅,谈吐不俗,天南地北、古今中外,几乎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总之,在劝酒中总能找到合适的话题。如果你回敬她一杯酒,她会毫不犹豫地端起你的酒杯,一饮而尽,然后深深地向你鞠上一躬,露出涂著一层厚厚白色脂粉的脖颈。艺伎与普通身著和服的日本妇女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此。普通妇女的和服后领很高,把脖颈遮得严严实实,艺伎们的和服脖领却开得很大,并且有意地向后倾斜,故脖颈全部外露。据说,艺伎的脖颈是最能撩拨日本男人的地方。

同相扑一样,艺伎这一保持著浓厚的日本文化传统的群体相当封闭。 行业规定,艺伎在从业期内不得结婚,在年老艺伎的控制下集体居住在一起,否则,必须先引退,以保持艺伎“纯洁”的形象。尽管她们收入颇丰,但精神世界极为空虚,因此在这一群体中,同性恋盛行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日本历史上的艺伎业曾相当发达,京都作为集中地区曾经艺馆林立,从艺人员多达几万人。不过,艺伎业在二次大战后大为萧条了,只是在经济恢复后一段时间内,随着公司公关业的升温,旅游业的兴旺,艺伎又兴盛了一时,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艺伎还保留有几百人之多。但之后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公司生意减少,艺伎业再度陷入低谷,据估计,目前京都的艺伎只不过200人左右,而且陪客的机会也大大减少了,可谓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一些艺馆转作他用,服饰、乐器变卖或出租,艺伎转到夜总会当招待,艺伎业的衰退已成不争事实。

传统意义上的艺伎,在过去并不被人看作下流,相反,许多家庭还以女儿能走入艺坛为荣。因为,这不仅表明这个家庭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而且有足够的资金能供女儿学艺。这种观念在今天虽已不太多了,但艺伎在人们心目中仍是不俗的。实际上,能当一名艺伎也确实不易。学艺,一般从10岁开始,要在5年时间内完成从文化、礼仪、语言、装饰、诗书、琴瑟,直到鞠躬、斟酒等课程,很是艰苦。从16岁学成可以下海,先当“舞子”,再转为艺伎,一直可以干到30岁。年龄再大,仍可继续干,但要降等,只能作为年轻有名的艺伎的陪衬。至于年老后的出路,大多不甚乐观。比较理想的是嫁个富翁,过上安稳生活,但这是极少的。一些人利用一技之长,办个艺校或艺班,也很不错。如果有机会能进入公司作个形象小姐,虽只是个“花瓶”,尚可一展昔日风采。当然也有不少人落俗为佣,甚至沦落青楼,就很不幸了。

最初的艺伎多来源于有志献身于这一充满浪漫情调行业的女子,二战后,则来源于为生活所迫的社会上的孤女或艺伎的私生女。由于艺伎的内部管理极为严格,舞蹈训练又极其刻板,莫说年轻人望而却步,就是已步入这一领域的艺伎也多有思迁之念。若干年前,京都地区发生的艺伎罢工事件,充分显示出艺伎面临的危机。目前,日本全国现有的艺伎只有数百人,对于这一典型的夕阳产业,日本舆论众说不一。批评者说,艺伎的产生与存在是一个时代性错误,她是男权至上的时代产物,是对女权运动的莫大讽刺;支持者说,作为日本的一种传统文化,艺伎应得到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