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睡眠护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人的睡眠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人的睡眠护理

老年人的睡眠护理范文1

关键词:老年患者;睡眠障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424-02

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经历过睡眠障碍的困扰,而老年人的睡眠障碍问题尤显突出。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问题、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疾病的预防、治疗与康复,包括临终关怀在内的诸多问题正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与关心。笔者在长期的护理实践中发现,老年人睡眠障碍往往与精神紧张、孤独、体力下降、白天瞌睡时间长、疾病折磨、大小便失禁等诸多原因有关。老年人通常又早睡早起,白天活动少,夜间睡眠短,进一步加重了老年人的睡眠困难。同时老年人具有多梦,觉醒次数增多等客观原因,也造成了老年人睡眠质量的降低。另外,一部分老年人长期依赖镇静安眠类药物,造成其对正常的睡眠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因此,保证老年患者正常的睡眠时间,提高老年患者睡眠的质量,在老年患者临床护理中显得特别重要。在笔者多年工作的中西医结合病房中,老年患者居多,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存在睡眠障碍。在诊治过程中,通过采取下列护理措施,并配合医师的合理治疗手段,老年人的睡眠障碍问题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简要报道如下:

1改善睡眠环境,减少室内外干扰

1.1减少噪音:老年患者对噪音的持续应激很难适应,噪音直接影响睡眠的连续性(包括浅睡、深睡及做梦)。综观院内噪音的来源,一是医护人员的常规治疗活动,特别是夜间治疗活动;二是陪护人员、探视人员造成的噪音;三是病人之间的谈话等。针对上述情况,除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守“三轻”、合理调整夜间查房的次数及时间外,还要采取有效的沟通形式告知探视人员及患者有关住院制度与疾病相关知识,遵守医院作息时间,形成一个有利于患者康复的治疗环境,赋予患者一个宁静的睡眠氛围。

1.2变换灯光:耀眼的强光与频繁的灯光启闭往往使老年患者难以入眠,故平素除了按时熄灯外,夜间若无特殊要求,可多开启一些较柔和的灯光来作为病室照明。

1.3调节病室温度:老年患者体温调节功能差,过冷过热都不利于患者入眠,故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平素的睡眠冷热喜好,在一定条件下选择适合患者个性化需要的睡眠用具,如被子等,并因时调节室内温度、湿度,尽量满足部分老年患者特殊的睡眠条件。

2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

良好的睡眠习惯对老年患者的睡眠十分重要,特别是患者初入睡时的环境改变,往往会引起或加重老年患者的睡眠障碍,因此必须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帮助患者重建一个良好的入睡习惯,纠正其混乱的生理节奏。一方面适量、有效地增加老年患者白天的活动量,减少白天瞌睡时间与次数;另一方面选择适当时机,让患者听听轻音乐,并辅以患者“足背按摩”等护理手段,促进患者身体和精神放松,帮助入睡。另外,还要注意、关心患者睡觉前的卫生习惯,如条件允许,可满足患者诸如“温水泡脚”等特殊需要,告知患者正确的睡眠姿势等,都有助于患者入睡。对长期依赖服用镇静、安眠药入睡的患者,要提醒其按时服药,并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消除其服药顾虑,放松心情,帮助老年患者塑造一个良好的睡眠心理环境。

总之,睡眠障碍不单单是老年患者一个孤立的症候,更是一个加重或诱发其他疾患的重要因素。在临床治疗中,结合医生的治疗,再辅以合理的护理手段,不仅能够促进患者康复,更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和家属的负担。

参考文献

[1]欧琼,郑勤伟,徐陶钧等.老年人白日过度嗜睡与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2,21:55-56

[2]曹丽敏, 秦俭.老人睡眠障碍的自我调理[J].中老年保健,2004,17(6):26

[3]侯立虹.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4,4(6):1680

[4]Manabe K,Matsui T,Yamaya M,et al.Sleep patterns and mortality among,elderly.patients in a geriatric hospital. Gerontology 2000,46(6):318

[5]张玲.失眠症的心理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

[6]Schenk CH.Mahowald MW,Sack RL.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insomnia.JAMA 2003,289(19):2475-9

[7]Neubauer DN Sleep problems in the elderly. Am Fam Physician 1999,59(9):2551-60

[8]刘勇谋,韩敏.影响老年患者睡眠的相关因素及对策[J].实用老年学,2000,14(6):313

[9]王润梅.冠心病人睡眠研究与护理的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1998,14(10):51-52

[10]Cochran H. Diagnose andtreat primary insomnia Nurse Pract 2003,28(9):13-29

[11]郭庆芝, 王军等.脑卒中病人睡眠障碍的调查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国临床康复,2002,6(7):1039

[12]Beck-Little R,Weinrich SP. Assesment and management of sleep disorders in the elderly. J Gerontol Nurs 1998,24(4):21-9

老年人的睡眠护理范文2

【关键词】PSQI;护理干预;睡眠质量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00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853-02

睡眠障碍是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和突出的症状之一,而长期睡眠障碍会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及治疗效果。因此,本研究在了解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睡眠状况及影响睡眠质量的原因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睡眠障碍进行干预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从而为给心内科的老年睡眠障碍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干预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心内科住院的老年病人(年龄≥60岁)285例,患者意识清楚,有良好的理解交流能力。

12调查方法

121基线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符合条件的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访谈式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①一般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家庭状况、婚姻状况等;②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该量表共包含7个因子成分: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习惯性睡眠效率;睡眠紊乱;使用睡眠药物;白天功能紊乱。每个成分按0-3分计算,累计各因子成分得分为PSQI的总分,总分在0-21之间,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7分的为睡眠质量好,>7分为睡眠质量差。③睡眠的影响因素:疾病因素、住院环境因素、心理因素、药物因素和其他因素。

122护理干预在基线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可能的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采取一系列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环境干预(如创造良好的睡眠条件、减少噪声等)、心理干预(通过与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交流进行心理护理)及疾病相关护理干预(根据疾病的具体症状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等。

123终末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及方法同基线调查。

13统计分析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主要为χ2和t检验。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本次所选取的285例老年住院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1+2422岁,最小60岁,最大80岁;男性174例,占611%,女性111例,占389%;来自农村98例,占344%,来自城市187例,占656%;在婚者203例,占713%,离婚者27例,占947%,丧偶者55例,占193%;冠心病152例(533%),高血压73例(256%),心功能不全20例(702%),心律失常19例(667%),扩张性心肌病13例(456%),风湿性心脏瓣膜病8例(281%)。

22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在被调查的285名老年病人睡眠障碍发生原因中,依次为疾病本身因素(414%)、住院环境改变(225%)、心理因素(175%)和药物因素(130%),其他原因占16%,见表1。

22护理干预对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睡眠质量改善的效果分析在基线调查中,285名老年人睡眠质量差的有212人,占总人数的744%;PSQI平均总得分为1202+211分,最小值3分,最大值21分。7个因子中,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和使用睡眠药物3各因子的得分较高,其次为睡眠持续性、习惯性睡眠效率、睡眠紊乱和白天功能紊乱。实施护理干预后,睡眠质量差的占453%(129/285),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04,P

3讨论

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干预前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PSQI平均总得分为1202+211,且有744%的研究对象睡眠质量较差,略高于国内何桂芳所调查的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PSQI平均总得分(1029+479)和6667%的睡眠障碍率[1],远高于石玉慧等研究其他环境中如老年公寓老年人睡眠质量的结果(699士026)[2]。从PSQI各因子得分情况来看,各方面的睡眠障碍中,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在睡眠潜伏期(入睡时间)、主观睡眠质量和使用睡眠药物3各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这可能是由于老年人晚上活动少,上床准备睡眠的时间早,但可能尚无睡意,便会思考很多事情,反而会越来越难以入睡,使真正睡着需要的时间变长。使用睡眠药物因子得分较高说明多数老年人需要借助催眠药物来入睡。可见,睡眠障碍是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较为普遍且严重的症状之一。

研究发现睡眠与健康息息相关,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免疫力,生病较不容易好等。最近也发现睡眠不足的人血糖的控制较不好、甚至较容易肥胖、消化方面常有胃肠方面的疾病。长期的睡眠障碍会直接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及治疗效果[3]。因此,老年人尤其是老年住院患者的睡眠障碍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针对睡眠障碍发生的原因多采取的干预效果来看,导致老年人睡眠障碍最主要的原因为疾病本身因素。心内科中心血管病患者常因胸闷憋气导致睡眠不稳;夜间产生阵发性呼吸困难,从而影响患者睡眠。针对这一点除了要积极治疗躯体疾病以外,护士还需通过敏锐观察,耐心听取病人的主诉及家属提供的相关线索,结合病人临床表现,评估病人不舒适的原因,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通知医师,实施准确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其次,住院环境改变和心理因素也是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原因。本身老年人的适应能力就比较低,在入院后不能对疾病有正确认识更容易产生失眠甚至焦虑、悲观、消极的情绪。这也充分说明了心理疏导的在病人入院后的重要作用,针对这一点医护人员一定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在做好平时的护理工作之外,护士和老年病人还要多交流,多了解,通过及时的心理疏导是患者尽快适应从健康人到病人这一角色的转变。最后,患者服用的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睡眠。针对这一点护士应及时提醒患者尽量避免在睡前服用这些药物,同时,让老年人科学的认识催眠药物的作用及正确应用也非常重要。

总之,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睡眠障碍这一症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引发老年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应该做到细心和耐心,采取科学的护理方法,能够很好地改善病人的睡眠质量,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何桂芳护理干预对老年心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0):18-19

老年人的睡眠护理范文3

生活方面的护理

饮食护理:饮食质量影响人体的衰老与寿命,老年人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全身器官一样日趋衰退。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对营养上有特殊要求,所以老年人的营养问题应当引起重视。老年人基础代谢率比较低,对热能供给相对减少,一般比成年人降低10%~15%;老年人分解代谢增强,而合成代谢变慢,易出现低蛋白血症、水肿和营养性贫血,故对老年人蛋白质供给不应低于中年人;脂肪摄入不宜过多;碳水化合物是膳食的主要来源,占膳食总量的50%~60%;并要有适量的植物纤维。

合理搭配食物:饮食要五味调和,多样化。主食提倡米、面、杂粮混食,这样可起到蛋白互补的作用,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保证维生素、无机盐的供给,其中纤维素胶有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可预防便秘及肠道肿瘤的发生;海带、紫菜等海生植物食品对缓解动脉硬化有好处;多吃大豆及豆制品,能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骨质疏松。

合理烹调加工:老年人舌表面味蕾减少,味觉减退。烹调时要柔软易消化,色、香、味、形俱佳;由于咀嚼方面的原因,食物制作应适应老年人的特点,应切碎煮烂,并尽量少吃油炸和较硬的食物。

合理的膳食制度:吃饭应定时定量,可少食多餐,每餐不宜过饱,禁暴饮暴食。肥胖者应控制饮食;吃饭要细嚼慢咽,并经常保持口腔清洁;老年人饮食要冷热适当,辛辣和过咸过甜者少吃,以清淡为主;养成饭时较多喝点汤水的习惯,这样利于消化,且补充水分,也可防止便秘的发生。

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开始锻炼前,先由医护人员进行全身体检,对老年人身体状况给予评估,并按医护人员制定的计划,结合平时的运动习惯来进行锻炼,以防发生意外。运动前先做准备工作,运动强度逐渐增加;运动结束前,运动强度再由高峰逐渐减弱,慢慢恢复到平静状态。运动项目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做到健身、医疗、娱乐相结合,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太极拳、保健操、按摩、钓鱼等等。运动量的掌握应以自我感觉运动后体力充沛、精神愉快、食欲睡眠俱佳为度,同时尽量做到运动保持群体性,以防运动时发生身体不适,互相照应。

老年人的睡眠:睡眠与养生关系密切,良好的睡眠能使老年人免疫力增强,延缓器官功能的衰退。避免一切影响睡眠的不良刺激,睡前不宜多饮水、浓茶及咖啡,不宜做剧烈运动,不过度用脑,保持心态平和。采取促进睡眠的各种方法热水泡脚或饮少量热牛奶,也可重复温和按摩颈、肩、腰及下肢的肌肉等等。正确舒适的睡眠姿势以右侧卧位为宜,使肌肉放松,呼吸畅通,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床铺老年人多伴骨关节疾病,故应睡硬板床。床褥柔软、平坦、厚薄适中,枕高可视老人的自身情况而定。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光线暗而不黑,通风良而无风感,温湿度适宜,减少噪音干扰。

心理护理

帮助老年人正确对待健康、衰老和死亡:身体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家属及护理人员有必要帮助老年人正确看待健康、衰老和死亡,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关键在于做好心理调适,积极就医,并与疾病抗争,实现健康老龄化,这样,仍然可以为社会、家庭发挥余热,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用。

多与老年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勤与老年人沟通和交流,理解老人的心理,耐心倾听老年人的内心宣泄,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情绪。适当的时候最好带老人出去领略外面的风光,并把一些有益于身心的事情告诉老人,利于其与外界保持通达。培养老年人的兴趣爱好,鼓励老年人发挥特长,有意识培养一些兴趣爱好。

提供家庭、社会支持:作为家人,要积极主动提供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学、乐及情感方面的需求。社会要发扬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建立健全老年人健康咨询及疾病治疗方面的专门机构,完善法律,增加老年人的安全感,解除后顾之忧,实现老有所养。

参考文献

老年人的睡眠护理范文4

关键字: 老年病人

我院干部病房,老年病人占住院病人比例较大,为了解住院老年病人睡眠情况及其干扰因素,我们对100例老年病人进行了调查

,为我们提供了对老年病人睡眠护理的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患者均为我院干部病房,年龄60~80岁的老年病人,平均年龄67岁,男85例,女15例,其中有28例老年病人睡前有服用安眠药史。

1.2 研究方法 采取问答的方法,问答从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中,列出了30项因素,根据病人各因素回答的程度不同,给予判断。

2 结果

2.1 住院病人睡眠质量 经统计60%病人睡眠质量差,28%病人睡眠好或很好,12%病人睡眠质量一般。

2.2 睡眠干扰因素 生理因素占20%,心理社会因素占10%,环境因素占60%,其它因素10%。

3 讨论

睡眠是休息的一种形式,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生理现象。良好的睡眠,具有恢复性作用。反之,会引起神情倦怠,身心疲乏,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良好的睡眠对住院病人来说非常重要。

3.1 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是干扰睡眠质量重要原因之一,疾病的症状常常会干扰睡眠,如咳嗽、呼吸困难、发冷发热、疼痛不适等等。因此,医务人员应该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对症处理,来控制或减轻症状,从而促进病人的睡眠。另外,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浅睡眠逐渐缩短,一般易出现夜间睡眠浅,夜间易醒,再入睡困难,做恶梦等生理因素也影响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因此,我们医务人员,应合理安排病人的卧床时间,是保证睡眠质量的重要一环。还有,由于老年病人前列腺功能减退,会导致夜间小便增多,夜间上厕所,影响其睡眠。因此,应嘱病人合理安排饮水时间,睡前尽量少饮水,以减少小便次数,避免影响睡眠。

3.2 心理社会因素 由于病人担心身心疾病及经济,睡前担忧或焦虑等不良情绪,导致网状内皮系统活动增强,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从而影响了睡眠。因此,医务人员应给予心理治疗。另外,音乐疗法,给病人以节奏徐缓和悦耳的音乐,这样可以解除病人烦躁、焦虑不安的情绪,使其平静、放松,有坦然安全之感,同时也会给病人带来甜美梦乡的气氛。

老年人的睡眠护理范文5

[关键词] 老年冠心病;住院;睡眠障碍;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c)-0136-03

睡眠是人的生理需要,对每个人的健康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1]。睡眠障碍是指睡眠的解剖部位发生病变或生理功能紊乱,引起睡眠异常及睡眠过度等症状[2]。睡眠障碍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长期反复睡眠障碍会影响老年人原发病的治疗和康复,加重或诱发某些躯体疾病,是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老年冠心病由于自身存在的健康问题较多,用药较复杂,睡眠障碍非常普遍。临床上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为失眠和睡眠维持困难,其中失眠包括入睡困难、频繁的或长时间的夜间觉醒、以及早醒后不能入睡等;严重的睡眠障碍可导致患者主诉头痛、疲劳感、全身不适、活动力减低,并表现出不安、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是诱发心绞痛的危险因素之一,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的康复,并且延长疗程、引起医疗费用的增多、增加了患者及其家庭社会的负担。因此,对于老年冠心病住院患者的睡眠障碍问题,护理上应予以高度重视并根据患者情况和产生的原因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笔者通过3年来对226例老年心脏病患者住院期间睡眠障碍产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实施护理干预,改善了老年冠心病住院患者的睡眠状态,促进了老年患者的早日康复,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入住循环内科的老年冠心病患者266例,年龄65~85岁,男性153例,女性113例,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平均住院时间(21±5)d。

1.2 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既往睡眠状况:平时习惯就寝时间,入睡所需的时间、夜醒次数、再入睡所需时间、晨醒时间、是否服用安眠药物及各类剂量、心理状态;入院后出现睡眠障碍的时间、引起睡眠障碍的原因、次日自觉症状及对所患疾病知识的了解等。调查时间为患者入院1周后。由责任护士与所管辖的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同时负责逐项填写调查问卷的内容,将所获取的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1.3 护理方法

1.3.1 心理护理 由于生理老化、病理改变,老年心脏病患者依赖性增强,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照顾;由于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及医疗保健费用的增加给家庭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而产生内疚的心理。护理人员要通过观察、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关怀及疏导,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取得患者的信任,以便及时准确地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随时给予情感指导,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帮助患者在心理上达到新的平衡,使患者安静入睡。

1.3.2 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与条件 病房空间尽可能宽敞,确保患者隐私;病室空气流通,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室温18~22℃,湿度50%~60%;夜间照明灯光线适宜,避免强光刺激;尽量集中检查、治疗、护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噪音;患者的寝具应舒适、清洁、干燥;对打鼾的患者给予必要的关心或搬到单人间;尊重患者的睡眠习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个人对睡眠条件的特殊要求。

1.3.3 采用促进睡眠的护理措施 根据患者的病情、生活习惯设计睡眠,如有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给予半卧位,晚餐指导患者摄入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饱餐、浓茶、咖啡等饮料。日间在病情允许的条件下,进行适宜的活动,以获得保证良好睡眠的日间疲劳感。提醒患者睡前不阅读或观看紧张、刺激的书籍或电视,以及不回忆不愉快的往事,确保睡前有个良好的心情;对于长期卧床者,因强迫性使其骨骼肌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可指导其做“渐进性肌肉松弛法”等功能锻炼,在最短的时间内和最少的弛缓部位反复练习骨骼肌的紧张与松弛运动,每部位练习3次,使患者尽量进入睡眠状态[3]。

1.3.4 结合认知行为治疗给予健康教育 (1)认知行为治疗的目的是改正不良的睡眠习惯,改变对睡眠的错误认识和态度,如对睡眠需要的期望过高(每晚需睡眠8 h)、误解或扩大了失眠的后果(如认为整天没精打采是由于没睡好)、对搞好睡眠的方法认识错误(如多在床上躺些时间)等,应培养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2)对老年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学习饮食、运动、咖啡、茶叶、酒类和环境等因素方面的睡眠卫生原则;睡眠与老年人的关系,使能区别发生于老年人的正常与病理的睡眠改变、认知行为治疗的程序及要点、睡眠日记的记录方法。

1.3.5 使用睡眠药物时的护理 植物芳香作为自然疗法,可缓解患者身心不适,起镇静作用。患者通过呼吸或皮肤吸收,对失眠是一种有效的疗法。当老年患者使用安眠药时,医生、护士应评估患者的用药安全性,了解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发挥药物的最佳作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睡眠障碍发生的种类及主要原因

本组266例老年冠心病睡眠障碍患者中,以入睡困难最常见,为173例,占65.0%;入睡困难伴中途长时间觉醒135例,占50.8%;睡眠时间减少89例,占33.5%。

2.2 老年冠心病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

调查显示,疾病引起不适症状、病区环境不适应、疾病所致强迫等是本组老年冠心病患者睡眠障碍的主要原因,见表1。

2.3 实施护理干预后的效果

经过护理干预后,本组266例睡眠障碍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在睡眠状态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夜间平均睡眠时间为(6±2)h,缩短了平均住院日,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

3 讨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产生睡眠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上发生变化,引起睡眠神经性和体液性调节功能下降,高效应器官作用减弱,夜间肾功能低下,再吸收能力下降,导致夜间排尿次数及量的增多;由于大脑睡眠变浅,使睡眠容易觉醒。

3.2 疾病原因

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使患者产生胸闷、憋气而惊醒。由于平卧位时回心血量增加,使心脏负荷加重,出现循环功能障碍、缺氧、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而中断睡眠。另外,老年人常合并有其他各系统的慢性病,出现一些妨碍睡眠的不愉快症状,如头昏、头痛、关节酸痛、腰腿痛、皮肤痛痒等。

3.3 住院环境不适应

医疗环境对患者睡眠质量有重要影响。老年人适应能力较弱,如果病室空间较差,有强光、噪音刺激,如:病房呼叫器、电话铃、监护仪、护士夜间操作、温湿度不适宜,或有邻床患者夜间排尿声或鼾声以及治疗处置的干扰等,致使患者很难入睡,或是导致睡眠中途觉醒而妨碍睡眠。另外,病区生活规律与住院时接触的周围的人群使患者原有的睡眠习惯和觉醒规律受到破坏等均可影响老年的睡眠质量。

3.4 缺乏体力活动

由于心脏病的检查与治疗需要限制了患者的活动,患者缺乏疲劳感,使活动与休息的平衡发生紊乱,睡眠和觉醒也变得没有规律。

3.5 心理因素

睡意受大脑认识的支配,特别是睡前是否处于平静的心理状态,对睡眠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老年心脏病患者住院时心情复杂,常有孤独寂寞感;另外,由于疾病造成的痛苦、反复住院造成的经济负担、对治疗及检查的各种评价和认识而不能克服失眠状态,就会增加不安的心理,从而产生失望和恐惧的情感反应。这种对失眠的忧虑会产生一种想睡却睡不着的强烈的强迫思维状态,这本身就是一种觉醒性刺激。

3.6 药物因素

老年患者由于慢性疾病较多,常常服用多种药物,有些药物(如氨茶碱类药物等)对神经系统有刺激作用,有减轻睡意的作用。对于长期服用安眠药者,药物的催眠效果逐渐减弱,突然停药可产生反跳性的不安和睡眠障碍[4]。

睡眠是人的生理需要,是人体健康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5]。临床上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睡眠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及时发现睡眠障碍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和护理,才是减少住院睡眠障碍的根本方法[6],从而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疾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翔,刘诗翔. 睡眠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J]. 疑难病杂志,2007,6(9):571-572.

[2] 南春菊. 内科住院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7):3118.

[3] 刘春梓,张黎明. 改善睡眠障碍的非药物治疗和护理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2006,10(41):937.

[4] 谢亮球. 高血压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9):7-8.

[5] 尼丽夏提,热娜. 浅谈老年住院睡眠障碍的原因及对策[J]. 新疆医学,2007,37(5):360.

老年人的睡眠护理范文6

我国人口平均年龄不断延长,加上不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老年化越来越严重,目前,社区中有很大一部分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尚可,即便有一些慢性病但没有明显的残障,我们社区护理人员的工作就是要针对这些老年人给予他们自我保健知识,指导他们预防和对抗疾病,维持有质量的生活。为此,我们社区护士应从如下方面来展开工作。

1.营造安全的居家生活环境

老年人的生活环境相比年轻人有所不同,老年人喜欢安静,室内颜色宜选用沉稳的色彩搭配,房间要向阳,采光要好,保持通风,老年人房间要做到空气清新。老年人房间要做到生活便利,地面少摆放杂物,以免阻碍行走。保持地面干燥,不要有水渍,以防走路滑到。老年人洗浴时。避免反琐门,以免发生突发事件不能及时施救,浴室地面一定做好防滑处理。

2.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

要维持人的身体健康,就得有充足的营养摄入来维持人体的健康需要。老年人饮食应以清淡饮食为主,选取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豆类食品和鱼类、瘦肉能给人提丰富的蛋白,优质的蛋白是维持健康所必需的,是老年人所需的最基本的营养物质。但是在摄取这类物质时,不可贪多,适量摄取。此外,及时补充水分也很重要,缺水可引起口渴、皮肤干燥、尿少、大便干燥、血液粘稠、消化不良等,老年人每天要保证1500ml的饮水,白天多喝,夜晚少喝,以免影响休息。

3.健康的睡眠习惯

老年人体力和精力都不如年轻人,保证充足的睡眠,才能消除疲劳,恢复精力,良好的睡眠习惯对老年人尤为重要。首先,老年人应定点上床,睡觉前可以散散步、洗热水澡、热水泡脚等,都有助于睡眠。其次,床铺的选择不宜过硬或者过软,软硬适中才能更容易让人放松,避免床铺不合适引起休息不足,枕头的高度也要合理,以免过高过低影响正常呼吸和颈椎疼痛等。此外,老年人要保证午休,午休对于恢复老年人体力和精力有重要作用。

4.保持适量运动

运动能延缓人的衰老,增强人体抵抗力,有利于人体机体组织的健康。长期坚持适量运动有益于老年人身体健康。根据个人爱好和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体育运动项目要选择那些容易学习掌握,活动量可以控制,动作舒缓的项目,比如健步走、慢跑、太极拳、踢毽子等等。老年人应根据自己身体状况来选择运动时间和运动量。一般早晨空气好,运动后呼吸加快,换气量加大,适合大多数老年人运动。切记饭前饭后不要进行运动,影响消化,造成腹痛。运动量也好合理控制,以不劳累为原则,切不可一次运动过量,这样容易造成器官系统结构和功能受损。老年人在做运动时候要做好热身运动,运动强度由小到大,循序渐进。运动后略感出汗、发热、轻松舒畅、增加食欲为宜。只要身体允许,持之以恒的运动,能增加老年人自身免疫力、起到延缓衰老的积极效果。

5.保持健康的心理

老年人要正视自己的身体变化和疾病,不悲观,保持乐观的心情,长期有压力会影响自身免疫系统,增加患病的风险。老年人要摆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年龄增加所带来的变化,做事量力而行,劳逸结合。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良好的心情对于促进身心健康至关重要。老年人要正确面对生活和挫折,保持愉悦的心情,广角朋友,培养兴趣爱好,如选择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学习画画音乐、出去旅游等。老年人要懂得知足常乐,不要攀比,盲目羡慕他人。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坦然处之。心胸大度,不要过度计较得失和别人的不足之处,多帮助别人,从助人为乐中体会到快乐和人生价值。

6.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容易引起各种疾病,人到老年常会保留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喝酒、不按时作息、饮食不均匀、食物品种只满足口味等。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都要下决心改掉,特别是烟必须戒掉,以保身体健康。做到勤洗澡、勤换衣服,保持皮肤的清洁与健康。经常更换被褥床单,勤晒太阳,社区护士应指导和协助老年人搞好个人卫生,如皮肤和口腔的卫生。

7.定期健康体检

要老年人进行定期健康体检,以及早发现病患,进行治疗,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发性、严重性,老年人身体器官都处在衰退阶段,一旦发病往往比较严重,所以定期的体检必不可少,这样及早发现疾病,早诊断、早治疗,进行保健和护理。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是头等大事,社区保健护理工作是医院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我国城市现状,开展社区护理保健工作,探索适合老年人的护理措施,做好对老年人的关心,全社会尤其是社区医务工作者,应关心和尊重老年人,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做好老年人的护理工作和保健指导,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引导老年人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于提高我国医院卫生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