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发展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遥感发展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遥感发展史范文1

应该说这些“金点子”是一笔极大的财富,落实好了可以成为联系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可有许多单位并不注重认真深入落实,“金点子”征集了就算完事,束之高阁,却不去拿来解决问题,只做表面文章。用“金点子”来给自己“镀金”,搞形象工程,不真抓实干,这样的“花架子”把戏危害很大,轻则挫伤群众参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积极性,重则会极大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求我们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加速科学发展。这些“金点子”都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都代表着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它们是解决一些问题的良丹妙药。如果我们用这些花大力气征求来的“金点子”去作秀,就等于守着“金饭碗”去讨饭,这就失去开展这项活动的意义了。这说明我们一些同志的思想认识还存在着极大的误区。

我们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就是“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要把这项工作引向深入,抓出成效,脚踏实地地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我认为,政府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领导力度,层层落实责任,搞好服务,跟踪抓好“金点子”的后续实施,真正使“金点子”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来。

笔者所在的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自开展“党员干部进万家,富民强区谋良策”为主题的大型征求意见活动以来,截止到目前,全区共征求社会、经济、民生类等“金点子”26480条。为把这项工作引向深入,抓出成效,谯城区委学习活动领导小组采取积极措施,强化责任,搞好对接,跟踪落实,力促“金点子”转化成新成果。这一做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依笔者观察,其中的一些具体措施尤其值得相关地区和部门借鉴。

一是认真梳理,搞好交接。对征集来的“金点子”,要组织专人按照社会、经济、民生、制度建设等内容进行筛选分类。然后根据“金点子”针对的对象,与所属部门搞好交接。属于哪个部门办理的哪个部门领走,并负责具体实施。确保“金点子”件件有人落实。

二是明确责任,透明公开。各单位明确专人负责,专人办理。并把这项工作与本单位岗位责任目标结合起来,明确办理部门,办理时限,办理人员。办理情况在单位公开栏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并定期向“三代表一委员”(党代表、人大代表、群众代表、政协委员)和“金点子”提出单位(个人)通报办理情况。能立即办理的,就地解决。短期不能完成的,说明原因,限期完成。并纳入年终考核。

遥感发展史范文2

关键词:遥感技术;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环境监测

通过运用遥感监测技术,我们能够很好的应对过去监测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比如时空阻隔,无法体现整体,费用过高等等,由于当前的生态不断恶化,此时高速全面的遥感工艺已然成为了我们最常使用的监测措施。

1 遥感技术概述

1.1 遥感的概念

所谓的遥感技术,具体的说是一类借助物体反射电磁波,来实现远程监测目的的一种技术。其借助观测设备,利用各种物体的独特光谱性能来实现观测目的,获取有价值的内容。

1.2 遥感的分类

(1)如果按照探测波段来区分的话,我们可把其划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红外遥感、微波遥感。(2)如果按照搭载设备的平台来划分的话,我们可以把其分成:航天遥感技术、航空遥感技术和地面遥感技术。(3)如果按照传感设备的运行形式来区分的话,我们可以把其分成:主动式遥感技术、被动式遥感技术。

2 遥感工艺在环境监测中的意义

2.1 监测区间宽,综合全面

如果只是从地表观测的话,我们能获取的信息非常少,但是如果使用遥感设备从卫星上拍摄的话,很显然获取的信息非常全面,而且更加真实。该技术可以从总体上观测环境,确保监测工作朝着立体化方向发展,具有区间宽,综合性强的特点。

2.2 高效快速

因为该项技术使用的飞行装置都是非常先进的,因此它能够以较快的速率获取所需的资料,所以能够提升工作效率。而且,信息的传递是借助电子光学设备来完成的,所以其更加的现代化,便于我们更好的创建数据模型。此时我们国家的信息总数较之于一般措施获取的信息总数要多很多。

2.3 措施众多,工艺优秀

该技术能够用来监测普通方法无法监测的区域,比如荒漠以及冰川等区域。借助该技术我们还能够获取红外等不同波段的数据。不仅可以使用摄像措施获取资料,而且还能够通过扫描方式获取所需内容。

2.4 速度快,时间短

对于固定的地区能够多次成像,可以获得最精准的动态信息。

3 具体应用情况

3.1 用来监测大气情况

借助激光以及电脑等先进科技,明确大气信号的传播特点,以及不一样的大气状态之中的信号的具体特点,得到遥感方程式,进而完善有关的理论。由于大气成分在不同的波段吸收电磁波的情况不一样,所以我们可以分别测试各个组分的情况。

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开始使用该项技术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其中监测的重点有如下几方面:第一,借助遥感技术,监测大气污染。第二,通过分析遥感图像体现出的植被变化特点,明确污染情况,比如污染的存在区域以及程度和变化特点等。第三,和地表采样获取的信息比对综合,建立完善的定量体系。第四,借助飞机携带监测装置,在污染区域的上方获取样本,进而加以处理。

3.2 用来监测水体情况

对水体的遥感监测是以污染水与清洁水的反射光谱特征研究为基础,洁净水能够很好的吸收光,它的反射率不高。所以,此类水在遥感图像是色泽较暗。综合考虑空间、时间、光谱分辨率和数据可获得性,landsat8数据是目前水质监测中最有用,也是使用最广泛的多光谱遥感数据。此外,SPOT卫星的HRV数据、IRS-1C卫星数据和气象NOAA的AVHRR数据以及中巴资源卫星数据也有一定的应用。水质遥感监测研究的内容包括:水体浊度、叶绿素、油污染、热污染、有色可溶性有机污染物等,其中在水体浊度和叶绿素的定量监测方面已比较成熟。

3.3 用来监测生态情况

生态环境监测又称生态监测,是环境生态建设的技术保证和支持体系。生态监测的对象可分为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它可以被用来测定较广阔区间的土地使用状态,同时还可以调查大规模的生态污染问题。

3.3.1 分析土地使用情况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监测中的应用,早在1960年国外就利用TIROS和NOAA卫星数据通过制备指数来研究土地利用和土壤覆盖变化。最近几年,很多国家都开始使用遥感技术来分析土地资源,特别是土地分类工作方面利用的更是频繁。

3.3.2 辅助开展生态调查工作

众所周知,植物能够反映出一个区域的环境状况。而且它还可以体现出所在区域的土壤以及水文等特征。借助遥感技术,我们能够获取植物特点。由于当前的传感设备的性能不断提升,加之处理工艺不断完善,此时像是植被的成分以及数量等等的特性都可以借助放射数据来明确。NOAA气象卫星数据的优点非常明显,比如分辨率极高,而且所需的费用不多,不会受到外在天气干扰,因此被大量的用到植被监测工作之中。

3.3.3 调查生态污染情况

最近几年,由于群众生活水平提升,此时垃圾数量也在增加,这就在无形之中导致了严重的生态污染问题,而借助遥感技术,我们能够测试到垃圾的放置情况以及数量等等,这样便于我们更好的处理。遥感监测固体废物的堆置对图像空间分辨率的要求比较高,需达到3~10m的水平。

4 发展方向

4.1 遥感技术层面

(1)遥感影像获取技术方面,随着高性能新型传感器的研发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资源遥感对高精度遥感数据要求的提高,高空间和高光谱分辨率已是卫星遥感影像获取技术的总发展趋势。热红外遥感技术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雷达遥感工艺的特点较为显著,比如它能够全天性的获取信息,而且有着强大的穿透性,所以被大量的使用。建立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综合对地观测数据获取系统。(2)遥感信息模型的发展方面,遥感信息机理模型的发展和拓宽,特别是不确定性遥感信息模型与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综合应用也将是一个重要研究和应用方向。(3)遥感数据共享方面,积极发挥出国际卫星体系的优点,认真开展交流与沟通活动,确保从时空层面上加以互补。

4.2 与环境监测结合层面

(1)积极发展监测技术,切实发挥出当前监测的作用,将遥感工艺和地表监测措施结合到一起,完善当前的监测体系。(2)开发集成GPS,RS,GIS,ES于一体、适合环境保护领域应用的综合多功能型的遥感信息技术。

4.3 不同环境要素层面

(1)大气环境遥感的定量化、集成化、系统化和全球化;大气环境的主动和被动式卫星遥感一体化。(2)利用新型遥感数据进行水质定量监测,形成一个标准化的水安全定量遥感监测体系,由于水体类型不一样,可以建立对应的反演算措施;提升监测的精确性;开展监测模型研究工作;发挥出“3S”科技的优点。

参考文献

[1]王桥,杨一鹏,黄家柱.环境遥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康志文,刘二东,贾飚.遥感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21(6):177-180.

[3]陈玲,赵建夫.环境监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遥感发展史范文3

[关键词]:旱作;节水农业;西北干旱区;措施;意义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 A

Dry farming agriculture is the necessary measures to develop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Wu Wei [1]Cao Ruifang[2]

(1 Ningxia Water Resources & Hydropower Survey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Yinchuan Ningxia 750001;2 Ningxia Huarun Landscape Industry Development Group Co.Ltd,Yinchuan Ningxia 750001)

[Abstract]: Dry farming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is comprehensive use of agricultural, biological and engineering technical measures,which takes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s its core, reasonable arrangement layout of agriculture and cropping structur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water saving technology, adopting conservation measures of drought control and drought resistance, maximize using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protection of agriculture with high yield, good quality, high efficienc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conscientiously summing up with the masses long-term drought mitigation measures and experience in the arid zone, and in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implementing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demonstration base construction project, choosing some areas to promote water-saving different practically technologies, in the case of suffering from severe drought, it still showing a good increase production results. Therefore, in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with accelerating to conservation coated and rainwater-collecting irrigation for the dry farming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Dry farming; Water saving agricultur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measures; significance

1概述

旱作节水农业,是指在旱作耕地上依靠和充分利用降水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是集蓄水、改土、育林、节灌、改革耕制、选育良种等系列技术为一体的综合配套工程。充分集蓄降水,最大限度提高降水保蓄率、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农业高产高效、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同步改善。

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西北干旱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黄土丘陵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加快旱作节水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关键是解决制约西北干旱区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2区域概况

西北干旱区包括黄河中上游、长城沿线以北地区和内陆河流域的陕、甘、宁、新、青等省区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属于干旱气候区和半干旱气候区。耕地总面积2.32亿亩,其中水浇地1.09亿亩,旱作耕地1.23亿亩。本区的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特征:一是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不到400毫米,且季节分布不均,夏秋季节降水占年降水70%~80%。亩均水资源500~550立方米,单位面积耕地拥有水资源总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春旱、冬春连旱严重,是全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二是人口增加较快,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且不断恶化,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发展,尤其以长城沿线的风沙半干旱区为甚。三是该区域内有我国主要的农牧交错带,天然草场资源丰富,但过牧和草场退化严重。四是农业资源丰富多样,人均土地面积大,人均耕地资源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0%左右,光热资源丰富,生物资源多样,适合特色旱作农业的发展。

3旱作农业相关节水技术措施

3.1覆膜保墒措施技术

地表覆盖是减少干旱地区土壤水分蒸腾损失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覆盖材料可以选用塑料膜覆盖、作物残茬覆盖及大田作物秸秆覆盖等。

3.1.1地膜覆盖增温保墒技术

用不同种类的塑料薄膜覆盖在作物种植表面进行作物生产的栽培技术称为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地膜覆盖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提高地表土壤温度。采用塑料薄膜覆盖时,塑料膜与地表土壤之间存在微小空间,产生温室效应,能减少土壤中热量向大气中扩散,可使地表土壤温度升高3-5℃,促进覆膜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2)保持土壤水分。进行塑料薄膜地面覆盖后,由于气密性强,可以有效地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较不覆膜作物的土壤墒情好很多;(3)提高作物肥料利用率。进行地膜覆盖后土温最高可达30℃以上,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活动加速,促进了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加速肥料循环利用,从而提高作物肥料的利用率;(4)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结构。进行地膜覆盖能减少土壤表面板结化程度,增加土壤间存在的孔隙度,使土壤质地疏松,土壤容重相对降低,透气性也相对增强,便于作物根系的发育和生长;(5)采用地膜覆盖能够减少作物间杂草的滋生,抑制杂草对作物的抢水抢肥过程,便于作物更好的生长。

3.1.2地面覆盖增肥保墒技术

通过增加地面覆盖物,达到节水目的。例如大田秸秆覆盖、种植绿肥等。在耕地表面覆盖地膜、秸秆等材料可以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减少降雨产生地表径流而造成的水分损失,起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使作物增产的效果。该方法既能保持土壤墒情,亩平均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量可达10-15 m3,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

3.2设施农业节水灌溉

设施农业是运用现代工业技术成果和方法、用工程建设的手段为农产品生产提供可以人为进行控制和调节的环境和条件,使植物和动物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使光、热、土地等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形成农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和周年生产,从而更加有效地保证农产品的供应,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采用先进的灌溉设备,根据作物生产过程中对水的需要,按时、按需对作物进行灌溉,产量高、品质好、节水明显,与常规灌溉相比,喷灌节水50%,渗灌节水75%,滴灌节水80%,同时节省用地15%,节省用工50%,节水节本增效十分显著。目前设施农业已由简易塑料大棚、温室发展到具有人工环境控制设施的自动化、机械化程度极高的现代化大型温室和植物工厂。

3.3田间耕作与保墒技术

3.3.1"三深"耕作法

(1)深耕。伏耕26.7~30厘米。(2)深种。与深耕相辅相成,使作物种子处在较深厚的土壤表层以下,提高其抵御旱灾的能力,如玉米等作物可将其种子播种到土壤以下10~13厘米。(3)深锄。在雨季前,玉米等作物定苗后,苗高33.3厘米左右,用镢头深刨23.3~26.7厘米,刨后土壤不要压实,使土壤间留下很多空隙,以便于容下更多夏季雨水,增强作物抗旱能力。

3.3.2"四墒"整地法

(1)秋耕壮垡。秋耕时,先浅耕耙去根茬杂草,平整土地施足底肥,然后深耕(大于20厘米)翻下。(2)耙耱保墒。早春地刚化冻时进行顶凌耙耱,消一层耙一层,雨后再耙耱,播前还要纵、横、斜耙耱2~3次,使表土疏松,地面平整细碎,减少蒸发。(3)镇压提墒。春季干旱时,一般都要通过镇压提墒保墒。镇压顺序一般是压干不压湿,先压砂土后压粘土。风大、整地质量差、坷垃多的区域或地块尤其需要镇压。(4)浅耕塌墒。已经进行秋季耕翻的地,春季在播前4~5天,用不带犁镜的浅犁串,活土除草,让土壤踏实,耙耢后播种。

3.3.3"四旱三多"耕作法

(1)"四旱"。即在作物夏收后,早灭茬,破土保表墒;早深耕,纳雨蓄深墒;早细犁,破垡松土"匀墒";早带耙,立足于秋季收"全墒"。(2)"三多"。即多粗犁有利于晒垡纳雨;多细犁有利于破垡活土墒情均匀;多耕地有利于滴雨归田,表土封口防止蒸发,达到表土细绒无坷垃。

3.3.4深耕蓄墒

(1)深耕时间。适时深耕是蓄雨纳墒的关键,深耕的时间应根据农田水分收支状况决定,一般宜在伏天和早秋进行。对于1年1熟麦收后休闲的农田要及早进行伏深耕或深松耕。(2)深耕深度。耕翻深度因耕翻工具、土壤等条件而异,应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一般耕深以20~22厘米为宜,有条件的地方可加深到25~28厘米,深松耕深度可至30厘米。(3)深耕后效。深耕有明显的后效,一般可达2~3年。因此,同一块地可每2~3年进行一次深耕。

3.3.5耙耱保墒

耙耱是作物播种后在土壤表层进行的一项耕种措施,耙耱的主要目的是使土壤表层土坷垃碎散,地表平整,耕作层土壤上虚下实,以便于土壤的保墒和作物出苗生长。(1)耙耱时间。耙耱保墒主要是在秋季和春季进行。(2)耙耱的深度。耙耱的深度因目的而异。早春耙耱保墒或雨后耙耱破除板结,耙耱深度以3~5厘米为宜。耙耱灭茬的深度一般为5~8厘米,但耙茬播种的地,第一次耙地的深度至少8~10厘米。在播种前几天耙耱,其深度不宜超过播种深度,以免因水分丢失过多而影响种子萌发出苗。

3.3.6镇压提墒

镇压是指当土壤墒情不足时采取的一种抗旱提墒方法。镇压土壤提墒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段才能达到预期的提墒效果,当土壤表层出现薄薄的一层碎土时是采用镇压提墒的最适宜时期,土壤含水量过高或偏低均达不到预期效果。(1)播前播后镇压。为了保证种子在播种后能够顺利发芽生长,提高种子四周土壤墒情是比不可少的措施之一,镇压能够使土壤上下层之间的毛细管充分结合起来,促进下层土壤中的水分通过毛细管吸力移动到种子四周,促进作物种子的发芽和出苗。(2)早春麦田镇压。早春时期,土壤由于地温较低,经过霜冻过程以后会造成小麦分蘖节,不利于小麦的分蘖过程,若在此时采取适当镇压措施,不仅能够使土壤表层下降,堵塞田间土壤裂缝,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防御冻害,还能够使表层土壤紧实,减少小麦倒伏现象的发生。早春麦田镇压时间最好选择在中午前后进行,以免地表突然板结,影响麦苗的正常生长发育。(3)冬季镇压。冬季土壤表层聚团现象较严重,造成土壤间间隙大,水分损失较严重。在土壤开始冻结后将表层土坷垃碾碎整平,以便于土壤的保墒作用顺利实现。

3.3.7中耕保墒

中耕是指在作物生育期间所进行的土壤耕作,如锄地、耪地、铲地、趟地等。(1)中耕时间。中耕可在雨前、雨后、地干、地湿时进行,也可根据田间杂草及作物生长情况确定。(2)中耕深度。中耕的深度应根据作物根系生长情况而定。在幼苗期,作物苗小、根系浅,中耕过深容易动苗、埋苗;苗期过后作物逐渐长大,根向深处伸展,但还没有向四周延伸,因此,这时应进行深中耕,以铲断少量的根系,刺激大部分根系的生长发育;当作物根系横向延伸后,再深中耕,就会伤根过多,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特别是天气干旱时,易使作物凋萎,此时中耕又宜浅不宜深,因此,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头遍浅,二遍深,三遍培土不伤根"的经验。

4西北不同类型区发展措施

在本节选择黄土旱塬类型区、丘陵风沙类型区、西北内陆类型区3个类型区作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重点区域,共涉及旱作农业县(场)434个,耕地面积1.9亿亩,其中旱作耕地1.1亿亩,占58.8%。

4.1黄土旱塬类型区

主要包括陕西中部及甘肃东部的83个县,耕地面积5032万亩,其中旱作耕地面积3588万亩,占71.3%;本区土地相对平缓,坡度一般小于5度。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降水量450~650毫米,热量资源较丰富,农作物可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土壤以黑垆土、黄绵土为主,土层深厚,质地优良,蓄水能力强,但土壤有机质、氮、磷偏低,土壤肥力不高,降水利用率不足40%。本区是小麦、苹果等作物的主要生产区域,其发展措施:(1)进行耕地田间整治和土壤有机培肥改良,大幅度提高土壤对降水的蓄积能力;(2)实施保护性耕作和覆盖保墒等集雨种植,应用深松、少免耕和秸秆覆盖技术,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农田蓄水保墒能力;(3)加快抗旱节水新品种和新组合的引选、繁育和推广,推广抗旱保水剂等技术;(4)建立节水种植制度,发展粮、经、果、草、菜间作套种和立体种植,降低种植业耗水,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

4.2丘陵风沙类型区

主要包括陕北、甘肃中南部、宁夏中南部、青海东部和内蒙中西部的240个县,耕地面积9654万亩,其中旱作耕地面积6894万亩,占71.4%。本区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300~500毫米之间,土壤以灰钙土、黄绵土、栗钙土、栗褐土为主,养分含量较低,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基础设施落后,草原退化、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是我国土地沙漠化最集中、最严重的地区。本区主要生产马铃薯、玉米、杂粮杂豆及蔬菜等作物,其发展措施:(1)加强旱作农田配套蓄水设施建设,增强农田抗旱能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单位耕地的农产品产出率;(2)推广应用膜下滴灌技术,大幅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3)完善集雨农业蓄水技术体系,发展日光温室膜面集雨等,利用窑窖节灌设施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提高农民收入;(4)发展农田集雨覆盖栽培,推广双垄集流覆盖种植等技术,应用抗旱保水剂技术,逐步建立旱作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4.3西北内陆类型区

主要包括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的111个县(场),耕地面积4335万亩,旱作耕地面积716万亩,占16.5%。本区气候干燥,年降雨量50~250毫米,大部分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而蒸发量高达2000~3000毫米。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过度消耗严重,现有农业生产布局已经超出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由于农业技术与设施落后,水资源浪费很大,土壤次生盐渍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本区是重要的粮、油、糖、瓜果商品生产基地,也是我国优质陆地棉、长绒棉生产基地,其发展措施是:(1)加强和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配套;(2)大力推广膜下滴灌、微喷灌等田间节水技术,改革用水制度,加强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提高棉花和优质瓜果等优势农作物品质和效益

5结语

西北干旱区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已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技术方法简单实用,效果明显,充分利用有限水资源,围绕小麦、玉米、马铃薯、及小杂粮生产,加强垄沟种植、等高种植等田间集雨微工程建设,大力推广集雨覆盖种植、保护性耕作、抗旱保水、微(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种植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减少粮食种植亩产耗水量,努力实现节水、高效的产业种植模式;围绕蔬菜、水果、棉花及特种经济作物种植,大力推广膜下滴灌、喷灌、微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加强田间中小型蓄水池建设,降低水资源季节性供给的影响,促进西部特色农业经济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

6参考文献

[1] 使名.旱作节水农业[J].吉林农业:下半月,2011,5:16

[2] 吴普特,冯浩,赵西宁等.现代节水农业理念与技术探索[J].灌溉排水学报,2006,25(4):1- 6.

[3] 田万慧,陈润羊.西北干旱区节水型农业模式研究[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1,47(3):47-50.

[4] 田万慧,陈润羊. 西北干旱区发展节水农业保障体系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5:461-463.

[5] 朱玉春 杨瑞.西北地区节水农业的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J].开发研究,2002,(1):18-21.

[6] 连振祥,吴明轩.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管理需实施两大战略..

[13] 张苏林.21世纪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出路:旱作农业+节水农业[J].中国水土保持.1999(6):25-27.

[14] 张爱胜,李锋瑞,康玲芬.节水型社会:理论及其在西北地区的实践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5(10):26-32.

7作者简介

吴伟(1984―),男,汉族,籍贯河南省信阳市。2010年6月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所学专业为农业水土工程,师从李援农教授,研究方向为节水灌溉理论与新技术,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2012年8月入职宁夏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至今,主要从事设计工作,职称为助理工程师。

曾发表过的文章:

遥感发展史范文4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的发展总是在周期性的波动中实现的。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股票市场也经常是风云变幻、起伏不定,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下波动。

股票市场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与一般的商品市场不同,股票市场是一种虚拟经济。在股票市场上买卖的不是普通的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商品如食品、住房等,而是可以在未来获得收益的金融资产。股票价格不仅取决于公司的经营状况,同时也受利率、汇率、通货膨胀、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市场买卖力量对比、重大自然灾害发生以及投资者心理预期的影响而发生波动。股票市场的这种波动与实体经济的波动相比,往往更为剧烈、更为频繁。当股价持续上涨时,越来越多的资金被吸引进来,这又会导致股价的进一步上涨,并使得更多的资金进入市场。在牛市乐观气氛的感染下,人们总是能找到股市不断上涨的“理论根据”,把所有的利好消息加以放大,直到某一天泡沫破裂,股价暴跌。当股价持续下跌时,则会出现相反的情况,价格进一步下跌,资金持续流出,悲观失望情绪蔓延。

中国股市长期向好

遥感发展史范文5

关键词:遥感地质制图 蚀变信息提取 构造信息提取 高光谱遥感技术

中图分类号:P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c)-0000-00

一、遥感技术的基本特征

长期以来,地质工作者迫切希望能有一种“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方法来找矿,因此遥感技术以其独有的远程观测以及判断特点在地质找矿中的作用就突显出来。首先,由于遥感是远距离探测技术,所以遥感可以不对物体进行接触而进行探测,正因为如此遥感技术可以覆盖更广的范围,因此在进行找矿工作时,遥感可以将所观测范围内地表以及地貌的情况通过影像传输给卫星,然后由地面接收站接收图像,让工作人员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其次,因为遥感技术覆盖范围广,并且能同时观测多个区域,所以节省了观测时间,并且传输的图像信息更加准确,工作人员能够通过处理后的数据和图像找到矿产资源的位置,甚至能了解大致的分布范围,这为找矿工作节省了人力以及物力。通过研究遥感影像上的地质构造与成矿的关系,可认识成矿规律并圈定找矿远景区,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增强处理,综合分析,可提取地质信息,在我国最早使用遥感图像的行业是地质行业。

遥感技术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遥远的感知”,因此遥感技术是通过远距离传输来进行观测和新词采集的,这就需要电磁波、红外线以及可见光等的帮助。遥感技术在进行影像分析时,检测到的影像中会出现特定的光谱特征和纹理特征,含矿区域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标志。现人们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遥感技术当中,其中对计算机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通过遥感技术传输到地面的图像需要经过计算机软件的图像和数据处理,才能将含矿区域显示出来,从而根据显示的情况进行工作项目计划的设计以及开展。遥感技术在地质方面的应用一般都是以制图为主,并与地质图相套合,使得遥感影像图与地质图具有相同的地图投影坐标系统,这可使工作区遥感概貌与地质图相互对应的,并能产生立体感较强的画面,以综合图件来反应工作成果。

随着现有矿产资源不断地被发现并且开采,导致矿产所在地普遍有自然及地理环境较为恶劣的情况,不便于人工的探测及寻找,因此遥感技术在这种地形条件差、交通不便的高寒地区具有常规地质方法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二、遥感技术的找矿应用

遥感探测矿产的核心就是通过遥感探测器以及遥感图像等提取岩矿蚀变情况以及区域地质信息。在找矿中的直接应用就是提取遥感蚀变信息,围岩蚀变是热液与原岩发生的相互作用,是成矿作用。因此,蚀变岩矿物的存在能够帮助遥感技术进行探测,因为这种物质有光谱特征,在遥感影像上具有特殊的显示,因此能够根据蚀变的类型,预测矿物的种类以及分布。

遥感技术进行矿物探测的原理,是因为地物普遍都能够进行电磁波的反射和投射,而每种地物因为其结构以及特性不同,所以反射出的光谱也不相同,因此就可以根据地物反射出的光谱特征,判断地物的种类,并通过光谱图像进行信息的提取。

遥感技术能够对地物进行探测,并向地面传回遥感图像以及数据,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前期处理,进行图像的降噪,以及真彩色或者假彩色的合成,对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所谓的目视解译就是通过以往的经验以及知识,对遥感影像上存在的地物根据其形状、颜色、周围环境等情况进行判读,从而判断出影像中存在的物体都是什么。在利用遥感影像进行找矿的应用时也是如此,需要针对遥感图像的内容联系周边地质环境判断是否有成矿的可能。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找矿时,可以通过多种空间影像进行信息的提取,比如影像上的线状区域、环状区域、带状区域等情况,都能够研究矿物资源是否存在。除此之外,对于色异常以及断裂构造的信息提取都能够进行隐秘矿物资源分布的探测,这是找隐伏矿床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区域地质填图的理想技术之一。

三、遥感地质找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前景

(一)高光谱数据的应用

遥感技术一直被作为辅助手段应用于地质学中,但随着计算机领域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遥感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尤其是作为现展的技术手段也愈加显得重要,领域也在不断的扩大。遥感技术本身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导致其复杂无比,但是因为高光谱遥感的广泛应用,利用这种方法辅助地质工作进行探测的技术也开始逐步成熟。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因其高空间分辨率给遥感地质找矿添加新的血液,高光谱是集多种探测及信息处理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它的基础工作原理是利用成像光谱仪与纳米级的光谱分辨率来进行成像,成像的同时记录下成百条的光谱通道数据,这种技术能够进行辐射信息、光谱信息、地物空间信息的同步获取,从每个像元上均可以提取一条连续的光谱曲线。高光谱图像能够显示出丰富的信息,并可通过反演圈出矿化区。

(二)3S技术的结合

所谓的3S技术就是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全球定位系统(GPS)这三种技术,3S技术是目前地质勘探的业界利器,三种技术各自有各自的优势。利用GPS能够通过微信信号进行定位,并能够测量三维空间数据,在信号足够好的情况下,探测的数据是十分准确的。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地理信息的集合,具有储存、处理地理信息数据等多种功能,并且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具有高集成、一体化并且储存空间大的特点,因此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的结合,能够为遥感技术提高海量的数据储存空间,并且还能够进行数据以及图像的管理及浏览,并能够将搜集到的海量地理数据信息然后回馈给信息中心进行分析,然后遥感技术RS负责在地理区域内进行找矿工作。

(三)遥感技术与传统地物化找矿方法的融合

因为矿床的形成并不是一种物质造成的结果,因此想要实现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找矿工作,就必须要将遥感技术与地、物、化找矿方法结合起来,避免因为探测单一的物质而造成的失误和阻碍情况的发生。目前以遥感信息为主体,建立多源地学数据库进行综合信息找矿法势在必行。

结束语:

遥感技术作为地质勘查的重要手段,对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利用这一高新技术不但破解了我国目前由于资源匮乏而出现的深层次找矿难题,也为我国勘探科学的进步找到了新的出发基点。因为遥感技术实时、准确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地质找矿工作中,这项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运用,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地质找矿的质量以及数量,还提高了找矿工作的准确性,并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遥感找矿技术的实运用还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钱建平,伍贵华,陈宏毅.现代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作用【L】.地质找矿论丛, 2012,27(3):35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