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学案例

生态学案例范文1

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 Applicating in Planning Ecology Curriculum

Zeng Liqun Zhu Peng fei

(School of Planning and Ecology,Beihai College of Beihang University,Beihai Guangxi,536000,China)

Abstract:Basing on the analysis of"Planning Ecology"curriculum’s teaching status,it was proposed this curriculum’s case investigating,arrangement design and its implementation to achieve better sound effect.Problems during the curriculum’s case teaching was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gain more effectiveness.It would be a reference for the other curriculum’s teaching.

Key Words:Planning ecology;Case-based teaching;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1 《规划生态学》课程教学现状

《规划生态学》课程介绍生态学和规划学科的相关理论、方法、技术等内容,强调以生态学理论来指导规划,[1]是我校城乡规划专业三年级学生的专业理论课程,是我校城乡规划特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之一,也是广西区城乡规划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特色课程之一。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该生态学与规划的理论知识、方法体系和研究步骤,能够将生态学和城乡规划结合起来应用到城乡规划案例分析和编制工作中。近年来,《规划生态学》的教学以课堂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所学的课程知识,但学生的参与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不高,不能很好的进行知识应用,未能取得良好的预期教学效果,影响了城乡规划特色专业特色的体现,因此,需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

2 《规划生态学》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案例教学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哈弗商学院倡导应用真实的案例,吸引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和培养学生互动性,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独特教学方法。[2]发展至今其内容、方法、经验已日趋完善。[3]为了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具有生态学背景和特色的城乡规划专业特色人才,在《规划生态学》课程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

2.1 案例选取

适当的教学案例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作为当事人参与到教学中,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新。在该课程的教学中,选取适当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案例分析中,引发学生对案例的思考,并应用已学的生态学知识对案例进行优化和完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和分析应用两大板块,基础理论板块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分析应用板块采用案例教学为主传统教学为辅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正面或反面教学案例,以达到案例式教学的效果。

2.2 设计编排

传统的理论教学进度主要由教师来控制,而案例式教学的课程进度在案例引入、学生参与讨论、分析的过程中不容易控制,需要仔细安排好案例式课程的进度。需要教师对讨论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引导学生讨论的内容和方向,避免交流时间太长、研讨范围漫无目的和一些不相关内容介入而影响课程的教学进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选取适当的案例,理清教学思路,合理进行教学过程安排设计,形成教学方案。该课程案例教学分为:案例引入――分组讨论分析――总结评价三个环节来展开,以控制好课程教学的进度(如表1课堂进度安排表,以1次课2学时计算)。

2.3 教学实施

案例教学根据教学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对案例开展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总结交流等,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技术方法及其应用的理解和掌握。[4]该课程教学的实施,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采用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形式(如表2)。

为了能够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达到教学目标。案例课程教学之前需要学生利用课程知识、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对类似的案例有一定的了解,保证学生分组讨论教学环节的质量。例如在规划案例生态分析的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课前了解生态分析的步骤、内容和方法,以保证学生对课堂教学案例能够有话可说;而在生态规划与设计的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课前收集一些生态规划与设计的优秀作品,保证学生在课堂给定的设计条件下,对给定区域的生态规划与设计能够有一定的思路。

案例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主题和内容展开讨论,以避免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的引导包括案例的介绍和问题的提出两大方面。在案例介绍时要为之后的分组讨论埋下伏笔,而在分组讨论中又需要提出一些关键且具有引导性的问题,确保学生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而不是漫无目的浪费时间的闲谈。例如在第6章规划生态分析课堂教学中,选择学生熟悉的教学基地广西钦州大芦村为例,进行案例式课堂教学(如表3)。

3 《规划生态学》案例式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1 先修课程的要求

《规划生态学》课程注重学生对规划案例的生态分析和规划项目生态规划的编制能力的培养两大方面,要求学生此前具备一定的生态学和城乡规划的基础理论。因此,在课程开设之前需要先修生态学基础课程和城乡规划基础课程。生态学基础课程包括:生态学原理、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园林植物学和生态学原理教学实习;城乡规划基础课程有: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规划设计、场地设计和专业认知实践。

3.2 案例选取应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好的案例是案例式教学成功开展的有利保障,城乡规划的案例很多,但如何能够选择具有启发性、难易适中、重点突出的案例需要教师不断揣摩和设计。[5]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和城乡规划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特色课程,案例选取以突出城乡规划专业的生态学特色为主。

3.3 案例和教材相结合

规划生态学课程案例教学,需要案例和教材相结合。教材侧重系统的理论知识,而案例来源于实践,其蕴含的知识点不能脱离教材。因此,在案例选择时要以课程知识点为导向,选择合适的案例,以案例为载体,按照培养能力和课程教学的要求来设计案例,组织教学内容和梳理知识点,使知识案例化、实践化。

3.4 提高师资力量

案例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课程所需的生态学和城乡规划相关知识,而且需要具有敏捷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此外,教师最好能够是双师型的,能够利用城乡规划工作中的经验积累,编写教案、划出重点、难点,将教学的内容和案例融会贯通,更有利于案例教学的开展,保证良好的案例教学效果。

生态学案例范文2

【关键词】 健康状况;体格检查;动态;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39.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1-0008-03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Physiological Function Index in Students from 1985 to 2005 in AnHui Provice/CAO Xiu-jing, TAO Fang-biao, ZHANG Hong-bo, et al. Department of Child and Maternal Health Car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 Anhui(23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long trends of students'

function index from 1985 to 2005 in Anhui Province, so that government could make corresponding policy to promote students'

physiological function development. Methods

Changing trends of function induces including puls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vital capacity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y use of the data from the National Physical and Health Surveillance of Chinese School Students in 1985, 1991, 1995, 2000 and 2005. Results

It was shown that from 1985 to 2005,pulse increased while vital capacity decreased in students aged 7-18 years old. The diastolic pressure in students aged 18-22 years old increased by years. Conclusion

All the function indices decreased in students except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in Anhui Provinc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students to strengthen sports and physical training.

【Key words】 Health status;Physical examination;Tendencies;Students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5 a 1次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提示,我国青少年学生身高等形态指标增速迅猛,但机能、运动素质却呈停滞或下降状态[1],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为了解安徽省城乡学生的机能发育特点及其随年代变化规律,以便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更好地促进城乡学生身体机能的良性发展,笔者对1985-2005年的5次学生体质调研资料中的机能指标进行了动态分析。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1985,1991,1995,2000及2005年安徽省教育厅所公布的学生体质调研数据和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报告中安徽省资料[2-5]。研究对象为安徽省城乡7~22岁在校学生,5次调研均选择合肥、宿州、黄山3个有代表性的地区,先选择点校,再以年级分层,然后随机抽取整个班级为调查对象。对资料中的脉搏、收缩压、舒张压、肺活量4项机能指标加以分析。

各项指标的检测与测试均严格按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工作手册”的要求执行,最终分析数据由卫生部审核后统一公布,本文资料录入与分析用SPSS 10.0软件完成。

2 结果

2.1 脉搏 由于1995年脉搏不是必测项目,因此本文比较1985,1991,2000年和2005年脉搏的变化。从图1,2可以看出,脉搏随年龄增加而下降,18岁后趋于稳定。各组脉搏在16岁前均以2005年最高,尤其是城市学生升高明显,1991年相对较低。

2.2 血压 从图3,4可以看出,收缩压随年龄增长而增大,18岁后增幅减小。各组收缩压均以1995年最高,尤其是16岁之后差异更为明显,其余年份之间无明显变化规律,女生各年份间波动大于男生。

由于1985年舒张压以变音为测量标准,1991年部分年龄段测消音,部分年龄测变音,而1995年后均以消音为标准,因此只比较1995,2000年和2005年的舒张压。从图5,6可以看出,舒张压也随年龄增长而增大,18岁后增幅减小,18岁前各组舒张压以2000年最高,18岁后以2005年最高,22岁时舒张压出现随年份而递增的趋势。

2.3 肺活量 从图7,8可以看出,肺活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大,18岁后趋于稳定。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也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1995,2000,2005年的各年龄段肺活量均明显低于1985年和1991年结果。18岁前的肺活量以2005年最低,尤其在低年龄阶段(7,8岁),各组的肺活量随年份递增而相应递减。20 a间,7岁组儿童的肺活量城男、城女、乡男、乡中分别下降了390,349,481,380 mL。

3 讨论

通过安徽省20 a学生体质调研资料机能指标的动态分析可以看出,2005年7~16岁学生脉搏较1985,1991,2000年明显升高,特别是城市学生升高明显。脉搏反映心脏每分钟射血次数,在一定条件下,通过长期体育锻炼能降低脉搏,从而使心脏有更多的休息时间,有利于心血管功能的发育[6]。分析结果提示,安徽省7~16岁学生体育锻炼较以前有很大滑坡,特别是城市学生更缺乏锻炼,从而导致脉搏升高。

2000和2005年安徽省学生舒张压高于1995年,尤其18岁后呈现随年份递增而递增现象,与赵宏林等[7]结果一致。由于近年来儿童少年参加劳动锻炼的机会减少,使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少年心肺器官得不到充分锻炼,加之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饮食的增加,生活节奏加快以及长期处于紧张学习状态,使机体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造成动脉血管弹性减弱,血管壁张力增加,导致舒张压升高,尤其是当代18岁以后的青少年面对的压力与竞争更大,从而使舒张压的升高更为明显。

安徽省7~18岁学生肺活量以2005年最低,特别是在低年龄组,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且下降水平明显高于全国1979-2000年肺活量下降水平[5]。湖北、陕西及青藏高原地区也有相似报道[8-10]。肺活量是反映肺功能的重要指标,与呼吸肌发达程度,肺、胸壁的弹性和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弥散过程等因素有关。此结果同样提示安徽省学生体育锻炼不足,包括时间和强度均欠缺,尤其是日常体育课教学内容缺乏,发展心肺功能的手段和方法如长跑等耐力或力量耐力练习活动减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活动的开展,从而制约了学生呼吸功能的提高,呼吸肌和肺弹性组织生长发育缓慢,肺活量和人体供氧能力下降。

4 参考文献

[1] 季成叶.体质监测是掌握学生体质健康动态的“金钥匙”.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16):371-373.

[2] 安徽省教育委员会.1985年安徽省学生体质调研资料汇编.合肥,1987:119-138.

[3]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编.91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报告.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72-235.

[4] 95年安徽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资料汇编.安徽省教委体育卫生艺术处,1997:142-155.

[5]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编.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75-431.

[6] 沙伦•M•代利,阿尔贝特•奥伯曼,俞虹.运动员心脏.体育科学,1994,3:16-19.

[7] 赵宏林,佟伟军,李绍山.蒙古族中小学生15年间机能发育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205-207.

[8] 陈明清,舒建智.湖北省初中生身体形态机能发育动态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10-412.

[9] 刘晓军,张一民.1985-2000年陕西省小学生体质状况动态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7):913-915.

生态学案例范文3

讲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这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好时机。 "在自然界中,没有能力的雄性个体将争夺不到雌性的青睐,这一点对我们人类来讲也是一样的。男生们,试想一下,如果你们没有能力,优秀的女孩子会不会选择你呢?同样的,女生们,如果你们不够优秀,优秀男孩子的目光会不会在你身上停留?。"说完这番话,我看了看全班同学,有些若有所思,有些开始细细讨论。我想,我的话引起了他们对异性选择的新的思考。自然界的规律还是有迹可循的,我感觉大部分学生对我的说法比较认可。于是,我继续完成接下来的教学任务,归纳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类型……

案例反思:

这节课我虽然准备了很多,但其实我上得并不是很满意,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主要原因还是没有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导致前松后紧。这堂课中间的小插曲也是我在上课之前没有想到的。但这并不是我教学任务没有完成的主要原因。在这节课当中利用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我觉得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其实任何课堂你准备得再充分都有可能有一些意外状况出现,这就考验一个教师的应变能力了。经验越丰富的老师,对课堂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越强。当然,这里我并非想给缺少经验的自己找借口。恰恰相反,这提醒我要多学习,多留心和积累这些教学素材,也要在平时的时候多反思。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应该一个平时多反思,多积累的研究型教师,与年龄无关。踏上讲台已有两年多,这个时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黄金时段,应该要力争在这几年完成从一个合格教师到优秀教师的蜕变。对于这节课,我课后也经过反思,其实在学生看完求偶视频后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也是可以预先设想好的。而对于前面提到的那个爱出风头的男生也可以给予适时的教育,比如说,优秀的男孩子对女孩子来讲是最有吸引力的,但是,男生的优秀并不像动物一样表现在通过一些夸张的言语或行为来博取异性的注意,而是要修炼好自身的本领,认真学习,考上一间好的大学继续深造。这番话,相信爱出风头的男生听了会觉得这种行为很无趣。会对他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当然,抓住课堂的契机进行德育渗透的内容也不宜过多,过多可能物极必反;反而有说教灌输之嫌。

生态学案例范文4

关键词:瑞吉欧学前教育方案;人类发展生态学;学习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153-03

瑞吉欧・埃米利亚(Reggio Emilia)是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小城市,它以富裕、低失业率和低犯罪率、广泛而高质量的社会服务以及高效的地方管理机构闻名于全国。近三十年来,其所创建的独特而富有变革性的瑞吉欧・埃米利亚学前教育方案(Reggi0 Emilia Preschool Education Approach)(以下简称“瑞吉欧”),无疑是吸引全世界的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目光的一个焦点。1981年,瑞吉欧的教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现代博览会上第一次展示了他们的工作,并以此为开端,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他们的早期教育思想。此后,瑞吉欧引起了世界各地儿童教育工作者的倾情关注。

瑞吉欧倡导:“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儿童,但不是孤立地看待他们,而是要把他们与家庭、其他儿童、教师、学校环境、社区和广阔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每一所学校都应被看做是一个系统,并且在每个系统中都包含着所有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彼此支持。”

我们到底要向瑞吉欧学习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从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视角来解读瑞吉欧“儿童发展的关系系统”这一生态体系,从而进一步思考我国学前教育应向瑞吉欧学习什么。

一、人类发展生态学介绍

生态学(Ecology)这个词最早是由德国的动物学家、比较解剖学家厄恩斯特・黑克尔提出来的,它是研究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之后,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对生态学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创建了人类发展生态学,并将其界定为“是对不断成长的有机体与其所处的变化着的环境之间相互适应过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且有机体与其所处的即时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受各种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环境赖以存在的更大的环境的影响”。布朗芬布伦纳将这里的环境称为生态环境(ecologicalenvironment),这个生态环境包括微观(小)系统(microsystem)、中间系统(mesosystem)、外系统(exosystem)和宏观(大)系统(macrosystem)。每个层次的系统都和上下级系统是相互包含的关系,并且系统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

将儿童的发展放置于各种生态关系之中是人类发展生态学的基本观点。瑞吉欧正是在这样的生态关系中将各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强调了各个要素之间的互补、互利、互动与互生的生态关系,使各要素共同组成了一个开放的有机系统,实现了对早期教育的一种超越。

二、“将儿童的发展置于各种关系之中”的瑞吉欧生态体系解读

瑞吉欧以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观点看待儿童的发展,将儿童的发展放置于各种生态关系之中是其取得瞩目成就的重要原因。其所强调的“儿童发展的关系系统”的构成如下:

1.小系统――直接影响儿童发展的环境

人类发展生态学中的小系统是指“发展中的人在具有特定物理和物质特征的情景中所体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一种样式”。小系统中的情景是指人们可以参与其中的面对面的交往场所,如家庭、托纨机构、操场等,活动(activity)、角色(role)和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是其主要的构成元素。布朗芬布伦纳用克分子活动(molaractivity)表示小系统的第一个特征,他认为克分子活动既是个体发展的最主要、最直接的表现,也是促进和影响其发展的最为有力的环境因素。

小系统是直接影响幼儿发展的生态环境。在瑞吉欧中,所有儿童都有机会承担多种角色,并参与各种角色活动,但瑞吉欧是不讲以“儿童为中心”的。“‘以儿童为中心’暗示了把儿童看做是一个能动的、与背景无关的个体”,丽瑞吉欧将儿童看成是有潜力的、强大的、有能力的且与成人和其他儿童相关联的人;教师被视为儿童的合作者,与儿童共同分享学习的过程。在与儿童的交往与合作中,教师不断研究儿童的学习过程,不断发展着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与之建立了合作式的人际关系,马拉古兹特别强调,教师应多为儿童创设同伴交往的机会。

正是在这样的小系统的作用下,活动、角色、人际关系等直接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各自发挥着作用,并构成了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协调的、整体的微观环境,使儿童能在一个他们喜欢的环境中,在同伴和有专业知识的成人的陪伴下学习和成长。

2.中间系统――促进儿童发展的各种环境之间的关系

布朗芬的中间系统是指“由发展的人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情景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对儿童来说,就是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中间系统是小系统所处的环境系统,只要当发展的人进入了一个新的情景之中,中间系统就形成了或者是扩展了。就中间系统而言,“如果发展主体在不同结构的环境中所参与的联合活动和所形成的基本双人关系的数量越多,尤其是与之相联系的有经验的人越多,那么中间系统作为人的发展情景的潜力就会随之提高;如果不同环境之间的间接联系有利于促进它们相互之间建立充分信任、积极定向和目标一致的关系,而且活动的均势能够朝着有利于主题的方向发展,那么中间系统作为人的发展情景的潜力就会提高”。

瑞吉欧的学校被看做是一个组织体系,由教研员、教师、家长等构成了该体系的一个紧密联系的中间系统。瑞吉欧把儿童之间的关系、儿童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儿童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看成是教育系统中一切的中心,家长是瑞吉欧方案的一个重要的组成要素,家长的参与有助于保障学校中所有儿童的福利。如很多家长是学校管理顾问委员会的成员,他们通过与学校保持日常联系、共同讨论教育问题和心理案例、处理特殊事件、参加远足和庆典活动等,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

3.外系统和大系统――支持儿童发展的广阔情景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小系统和中间系统等微观系统,对发展的人的影响,或受发展的人的影响,都是在更广阔的情景中得以实现的,而这个更广阔的情景指的就是外系统和大系统。

所谓外系统是指“发展的人虽然并没有参与,但却影响或受其中所发生的一切所影响的一个或多个环境”。发展的个体虽然没有具体加入这些系统,但是,系统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的发展。所谓大系统是指“较低层次的生态系统(小系统、中间系统和外系统)在整个文化或者亚文化水平上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内容和形式的一致性,以及与

此联系并成为基础的信念系统或意识形态”。

从生态学看,在整个文化或者亚文化及其所包含的较低层次的生态系统中,具体的表现可能差距很大,但是却具有内部的同源性。任何关于人的发展的研究都必须考察来自大系统的影响作用。瑞吉欧正是体现了这种生态学的同源性,强调儿童的发展是与意大利社会的整个文化或者亚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意大利人的家庭之间都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当地居民对幼儿教育非常关注,儿童能够经常体验到大家庭式的合作气氛。这种社区文化理念在教育系统中表现为教育者之间、教育者与儿童之间以及家长和社区公民之间的积极合作,民主参与与合作成了瑞吉欧教育体系的一大特色,它将儿童的发展放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情境中。

正是这种将儿童的发展置于家庭、托幼机构、社区的关系中的生态价值观,使瑞吉欧成为了当今世界学前教育的一个典范。我们学习瑞吉欧,是孤立地将瑞吉欧视为一种“技术主义”去模仿、去复制,还是学习其根植于文化情景下“将儿童的发展置于各种关系之中”的生态价值观,笔者认为后者更为重要。

三、我国学前教育向瑞吉欧学习什么

笔者相信,我国的学前教育具有其他国家学前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同时,笔者也希望我们可以做得更好。而完善我国学前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学习其他国家好的学前教育方案。显然瑞吉欧的学前教育体系就是好的课程方案中的杰出代表。

瑞吉欧给我们的学前教育带来的最大的启示就是“将儿童的发展置于各种关系之中,而不是孤立地看待他们,学校应建立与社区合作的办学模式,家长和整个社区对学校活动的参与至关重要”。由此,我们向瑞吉欧学习的应是一种根植于我国文化实际,将“儿童的发展置于各种关系之中”的人类发展生态理念。

1.关注儿童自己的活动

我国的学前教育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坚持着“成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教师的教往往重于儿童的学,教育者将注意的焦点集中在教育影响源上,对儿童的发展规律及其学习的特点认识不足,将儿童看做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儿童“原本就是一个具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主体,是一个具有各种正在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器官和‘精神器官’的主体,是一个由漫长的进化历史赋予了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主体,是一个具有主动成长的需要和积极的生命意志的主体”。

因此,我国学前教育应关注儿童自己的活动,并为儿童提供与他人交换自己经验的机会。我国应学习瑞吉欧将儿童作为活动主体置于发展中的经验;学习其重视儿童的主体性,关注儿童在活动中的作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做法。我们的教师应当尊重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应注重启发儿童开展探索活动;教育的内容不再由教师一方面单独抉择,而应根据儿童的兴趣与儿童一起编织儿童活动的方案。

正如马拉古兹所言:我们为幼儿所做、所想的一切只能从幼儿身上找到答案;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跟随着幼儿,而非计划”。我们也相信,只要教育能够与儿童的本能、儿童的兴趣、儿童的需要相符合,这种教育便会成为成功的教育。

2.建立家庭、幼儿园、社区间的合作体系

从瑞吉欧的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的发展不是孤立于家长、幼儿园和社区之外的,他们把各种关系――儿童之间的、儿童与家长之间的、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儿童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看成是教育系统中一切的中心,由家庭、学校和社区紧密联系而构建的中间系统,是瑞吉欧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有些幼儿园与家庭及社区之间的联系往往不太密切。然而,儿童所处的社会关系对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我国的学前教育也要学习和借鉴瑞吉欧“关注儿童所处的社会关系在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早教思想。

我国学者周新就学前教育应在家长、教师、社区和幼儿园之间建立密切联系的问题发表了意见。她在文章中曾指出,“幼儿园是教育的主导力量,担负着协调方方面面关系的责任,应主动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争取得到家长的配合;家长的参与应体现在幼儿园的政策制定、课程计划和评价及活动方案的组织方式上;教师的作用是在它们之间架设桥梁,包括通过不同的方式向家长和公众介绍儿童的成长情况,根据家长的反馈意见调整学习的内容和进度,让家长直接参与儿童的教学活动等”。幼儿园要主动与社会沟通,争取得到社会的支持,改善幼儿园内外的关系,把幼儿和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性,实现各种教育之间的互补,加强教育的整体性和有效性。总之,家庭、幼儿园、社区合作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的共同发展,有利于在幼儿园的教学管理中汇聚更丰富的智慧和资源。加强家庭、社区与幼儿园的沟通与合作,在促进儿童发展方面体现出组织体系的合力。

3.立足本国文化,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背景

瑞吉欧为人们提供了充满积极参与精神和反思性文化的实践,体现在对文化的尊重、对周围世界所持的开放态度以及教育应立足于与他人的交流和关系之中等方面,这才是如此有生命力的瑞吉欧教育实践的基本特征。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微观系统对人的行为和发展的影响是在外系统和大系统这种广阔的情景下得以实现的。因此,微观系统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外系统和大系统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据此,瑞吉欧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也得益于意大利广阔的、民主的文化背景。

我国的学前教育与我国的文化是同源的,而与来源于欧洲的瑞吉欧之间必然存在“非同源性”。每个国家的学前教育都有其自身的文化背景、发展历史、知识、信仰、价值观和兴趣等,面对外来的瑞吉欧,如何能够自如地面对其成就并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进行多元的思考才是最重要的.而不应脱离本国的文化背景,简单地将其作为科学的、客观的“标准”去复制、运行。因此,对于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而言,关键是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以尊重本土文化的方式来进行变革。

我国学者朱家雄教授曾提出,“在思考瑞吉欧教育实践的价值何在以及究竟应向瑞吉欧学些什么的问题时,是不可能脱离瑞吉欧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背景的,也是不可能脱离思考者本人所处的文化和政治的背景的”。

生态学案例范文5

关键词:生物地理学目标;历史生物地理学;动植物;分布格局;海峡两岸

生物地理学(bioseosraphy)是研究地球上各 种生物的地理分布及其规律的科学。由于人类 具有对与我们共享同一世界的生物感兴趣的天 性,因此很自然地去推测它们从哪里来,为什么 会在哪里出现的迫切愿望,这一生物学主题就 是生物地理学。它是在生物分类的资料积累 到一定程度以后开始的,因此,生物地理学的真 正建立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19世纪的 全球性探险活动及其伴随着的大量生物类群的 发现。汉博德(Alexand yon Humboldt,1769~1859)是首先使用这个词汇的一位早期自然探 险家,他认为生物地理学是一门新学科,是随着 许多生活在未曾被考察过的地区新的生命形式 的发现而发展起来的。但是,生物地理学并未 能按照其想像的那样,依赖于自身的发展成为 一门与物理学或生理学一样的具有提出问题和 解释问题能力的科学,而只是占据着地球科学 和生物科学之间的一个空白领域‘”。直到20世纪中叶,生物地理学才日趋成熟为一门对动 植物的分布具有真正理论和预见性的科学”,…。 在20世纪80年代初,生物地理学被描绘成“应 当是最令人兴奋的,然而也是至今最少明确提 出派生的当代生物学学科”,并将新的古地理 学、隔离分化(vicariance)与分支系统学(cladism)、动物和植物的分布区理论以及动态 平衡理论作为现代生物地理学中充满活力的4个领域。

1 生物地理学的内涵

作为研究过去和现存的所有生物地理分布 格局的一门科学,生物地理学试图描述全球物 种及物种以上分类单元的无数分布格局(patterns of distribution)并推断其过程(process)。 而任何一个生物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都应当包 括地理因素(如板块构造运动、海平面升降、气 候变化、海洋洋流变化,简称为TECO事件)及 生物因素(如扩散、适应、物种形成、绝灭以及生 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或兼而有之;因此,生物地 理学又是渗透了生物学、古生物学、地理学、地 学、系统学、气候学、地貌学等一系列科学内容 在内的综合性学科。生物地理学要解释的不仅 仅是生物学问题,而且还有可能通过对生物分 布规律的研究,进一步解释地球的发展历史。

生物地理学家提出了一些涉及生物与其环 境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这也是生态学家感 兴趣的。物种为什么被限制在其目前的区域分 布?是什么因子使它能够在现有的区域内生 活?阻止它向另一个地区扩展的因子又是什 么?气候、地形以及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 限制物种分布的过程中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 用?怎样解释从山脚到山顶或从一个多岩石的 海滨走向邻近的沙滩时所看到的那些物种更替 现象?为什么热带有比温带或北极地区多得多 的物种?岛屿是如何被生物拓植(colonized)的?岛屿上的物种为什么又总是比与之具有相同栖 息地类型的相邻大陆上的物种少?

如此种种,生物地理学所涉及的问题可以 说是没完没了,但最根本的是生物的种类和数 量从地球表面上的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是如 何变化的?我们怎样才能够解释这个变化?

2 生物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生物地理学是一个广阔的领域。一些生物 地理学家专门研究历史生物地理学(historic biogeography),并试图重建起源、扩散以及已绝 灭的分类单元和生物区系。与历史生物地理 学相比较,生态生物地理学(ecological biogeo-graphy)则试图用生物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 与生物、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生 物的现有分布。而古生物学则被认为是联系这 两个相对隔离的领域之间的纽带。

早期的生物地理学家们实际上已经注意到 了3种基本格局(basic pattern):(1)在某一地区 有的(endemic)或限制性的分类单元;(2)某些生物种类有一起出现的倾向,这为全球生 物地理分区或分省提供了依据;(3)动物或植 物的一些相似性种类有时出现在几个广泛分离 的地区。这些格局的特殊性在于暗示了它们主 要是受过去历史事件的影响;如同科学家们开 始意识到的那样,对这些格局的解释揭示了地 球本身或者居住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都 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变化过程,若要推断其 起源则需追溯几千年甚至几百万年。

随着生物进化与地球演化同步的思想被广 泛认同与接受,现代生物地理学强调生物类群 的系统发育以及它们在不同的地区扩散和栖息 地孑遗的含义。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哈钦 森开始将注意力集中于有关生物多样性和在局 部地区(local areas)或栖息地共存(coexist)过程 等问题上。生态动物地理学家开始强调竞 争、适应和互惠共生在影响物种的分布,以及为 形成生态群落而出现的生物共存等生物相互作 用的重要性。在生态生物地理学的所有工作 中,最有影响力的应当是麦克阿瑟和威尔逊(MacArthur and Wilson)1963年及1967年对岛 屿生物地理学的探讨。他们改变了生态生 物地理学的方向,并提出了有关分布格局和生 物多样性的一些问题。什么因子决定了一 个环境容纳物种的能力、以及有关物种多样性 和互惠共生等问题,在占据了生态学及理论生 物地理学领域支配地位的同时,也孕育了对其 他一些理论领域的探讨,如扩散的范围、建区(establishment),以及相对于另一类群的辐射; 是一个随机的过程还是一个可测定的过程。所 有的这些问题都从不同的角度激发了对生物地 理学概念开展实验性检验,并提出新的能精 确地确定和分析观察资料的方法。

生物地理学的理论发展与生物分类学的理 论发展密切相关。在本世纪中期,分支系统学、 泛生物地理学和板块学说的相互影响与渗透促 成了隔离分化生物地理学(vicafiance biogeog-raphy)的诞生,使生物地理学在理论上和方 法上都发生了重大变革。由原来起源中心、扩 散路径的研究转变为对特殊类群的系统发育进 行研究,进而探讨分布区之间的地质历史关系, 对地球演化的假说进行检验乃至提出新的假 说,如对大陆板块漂移顺序以及有关泛太平洋 生物分布的研究等都是现代生物地理学研究的 突出成果。同时,由于生态学、遗传学以及计算 机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与介入,对生物地 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生物地理 学已从描述走向解释和分析,并从基因、个体到 种群、群落及区系等不同层次;从数年到几亿年 等不同时间尺度;从局部生境到大的板块乃至 全球等不同的空间尺度,全面地研究生物分布 格局的形式、特点、规律以及形成的过程和机 制。

3 两岸生物地理学研究展望

生物地理学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对生物地理 分布的研究,但这一简单的定义却蕴藏了该学 科巨大的复杂性。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在超越以 华莱士为代表的传统领域的同时,更包含了一 系列均已取得巨大进步的地理学、地质学和生 物学在内的科学原理。因此,生物地理学对于 不同的人可能有着不同的含义。从学科的发展 史上可以看出,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沿着一个三 维时空阶梯(spatio-temporal gradient)的不同分支 点汇集成若干个不同的焦点。在阶梯的一端, 生态生物地理学参与发生在短时间和小空间尺 度上的生态过程;而在阶梯的另一端,历史生物 地理学参与一个几百万年的、经常是全球性的 大尺度。而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还有一个参与更 新世冰川作用(plEistocene glaciation)如何影响近 代生物分布的第三焦点。

由于研究方法和研究尺度上的不同,历 史生物地理学和生态生物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 不一致的途径。首先,在方法上,生态生物地理 学家致力于分析目前正在起作用的各种环境因 子对生物分布的影响;而历史生物地理学家强 调的是探讨类群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和格局的 迭合。其次,在时间尺度上,从一个短的生态学 时期(如十几年),研究现存的或近期现存的物 种到一个仅仅受研究类群起源时间限制的长期 进化的时期。第三,在空间尺度上,从大陆的局 部或栖息地之间到全球大陆之间的格局。第 四,在分类学尺度上,从物种居群的分布到物种 及其以上的分类单元。尽管历史生物地理学和 生态生物地理学存在着这些尺度上的不同,但 一些学者又认为生态地理学和扩散生物地理学 之间的区别还存在模糊的一面。例如这两 者都需要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且扩散组成 了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 面;此外,扩散和生态途径都能够依据在实验上 进行调查的过程或其他一些过程来解释分布。 出类似的趋势却没有显著性差异,如肾脏矫正 重量在夏季为最低,脾脏则在春季最高。一些 分析认为,冬季心脏指数较高是代谢和化学体 温调节的结果,并与冬季体重下降而心肌重量 不大可能减少有关。而脾脏指数在冬季略 有降低,可能与大量血液在循环系统流动(适应 寒冷、循环加速)而贮存血减少有关。

生态学案例范文6

    案例 1: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艺术》五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课题二:跪拜的藏羚羊教学目标1.利用图片和影像资料了解藏羚羊及它们的生存现状;欣赏文学作品《藏羚羊跪拜》,感受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涵及生态道德价值观。

    2.运用绘画、制作等手段对藏羚羊这一题材进行创作练习,能创造性地使用表现材料进行个性化的表现。

    3.根据文学作品《藏羚羊跪拜》,学生尝试用表演等综合形式进行表演,注意把握不同角色的心理特征,用艺术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使学生对藏羚羊产生深厚的情感,树立保护珍稀动物的生态道德意识。

    教学准备

1.自然界中表现藏羚羊的影视资料、图片资料。

    2.表现藏羚羊的美术作品。

    3.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时所需的工具、材料等。

    一、导入

1、借助图片、影视资料的欣赏,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藏羚羊,了解藏羚羊的基本结构,观察、分析藏羚羊都有哪些显著特点。

    二、新授

1、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藏羚羊是怎样一种动物,它们现在的处境如何,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藏羚羊。

    2、结合学习活动内容,有选择性地观看藏羚羊惨遭杀害的图片,以此激发学生对藏羚羊命运担忧的情感,树立自己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感,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由于人类的贪婪,野生动物正面临着灭顶之灾。让学生知道美丽的羚羊角与柔软的羚羊绒,只有生长在活着的藏羚羊身上才能构成真正美丽的风景线。

    3、制作参考:(1)创作一幅表现藏羚羊题材的绘画作品。(2)选择多种材料进行表现藏羚羊题材的手工制作。如:挂饰、装饰画等。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3)组织学生制作表现藏羚羊的头饰、面具,为以后的戏剧表演学习做准备。

    三、布置作业

试一试,用连环画的形式进行《藏羚羊跪拜》的艺术创作。可以用“接龙”的方式分组进行连环画创作。

    四、小结展评

1、能否抓住特征将藏羚羊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2、能否在作品中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并有一定的创新。

    3、能否欣赏其他同学的优点?

4、能否在本课学习中体会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并由此延伸课后讨论。

    五、课后延伸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无节制的向自然索取,所导致的生态灾难最终受害的只能是人类自己。不要让我们子孙后代孤独地生活在一个没有野生动物的世界里。

    案例 2:结合包头本地特色,以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人文为目的的美术综合探究活动《“小丽花文化科技节” 美术综合探究活动方案》一、活动创意:国有国花,市有市花,人们常用花卉的品质、外形来代表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形象,而小丽花作为包头市的市花,其喻意何在呢?活动通过对小丽花起源、种属、习性、栽培等知识的了解,探究其作为市花的喻意;通过美术拓展性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对植物生长与环境改善关系的认识,体验绿色与环保的关系及重要性;通过对小丽花及包头历史文化的了解,引发对拓展小丽花文化,打造包头文化大市形象的兴趣和行动。从而使队员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建立活动新型评价机制,充分发挥队员的自主意识,培养队员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活动准备: 1、召开队干例会,组织假日小队,确定活动方案。

    2、联系家长,做好协同调研准备。

    3、联系市园林研究所,做好调查访问准备。

    三、活动组织领导机构:

组 长:左琳(校长) 沈宏伟(副校长) 常廷俊(书记)副组长:赵欣(大队辅导员)顾 问:汪恩长 (校外科技辅导员)组 员:一—五年级中队辅导员和美术教师、常磊(校科技辅导员)四、活动过程及进度安排: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4 月初):通过队干例会、队会、校园广播等途径向全校队员宣传“小丽花文化科技节”的活动创意,调动队员参与的积极性。

    要求:三~五年级每中队选出 5 名队员,其中小队长一名,自定队名,以假日小队的形式组织中队调研活动。

    第二阶段:活动阶段(4 月—12 月):(一)、刨根问底:为什么?(4 月初—5 月中旬)包头作为祖国的塞外明珠,地理位置偏远,气候条件恶劣,只适合耐干旱、抗风沙、花期长的植物生长。而小丽花为什么会在“市花”评选中脱颖而出?其中有许多原因和故事……三—五年级各假日小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1、小丽花的起源、种属、习性;2、小丽花的栽培;3、小丽花的品质与象征;4、小丽花被评为市花的根本原因及意义。

    要求:以调查报告、资料册的形式写出调查结果。(如是资料摘抄,请写清出处;如是网上下载,请保留网址、网名,最好附带图片资料。)(二)、奇思妙想:做什么?(5 月中旬—10 月中旬)小丽花不畏恶劣环境,仍然顽强生长,而且其姹紫嫣红、竟相开放的景象,把包头装点得如塞外春城一般,这种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和坚忍不拔的品质也是包头人民所认同和宏扬的包头精神。我们作为包头的一个小市民,既应积极学习种植小丽花的知识技术,培养更多的花卉美化城市、净化环境,还应从不同角度去开发“小丽花”资源,发展“小丽花”文化,继承和宏扬小丽花精神。

    1、活动标志征集:为我校“小丽花文化科技节”设计标志(每假日小队设计一份);2、花仙子行动:以小队或个人为单位,栽培小丽花。一段时间后以花卉生长效果及体验日记的记录情况为标准,以年组为范围评出“花仙子”若干名。

    3、各假日小队以查资料、访问、上网等形式调查:“小丽花”文化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开发?以此拓宽活动思路。

    4、以中队课题组为单位,成立“小丽花”文化资源开发组,从衣、食、住、行、玩等方面,开发小丽花的文化资源,如:研究小丽花植株品质、制作小丽花系列插花(干花)、设计小丽花服装、制作小丽花相关网页等。

    5、找出队员身边与小丽花品质相似的人和事,在黑板报中建立“小丽花在闪光”专栏,宣传我们身边的“小丽花”。

    要求:各中队自选一项感兴趣且力所能及的内容来开发“小丽花”文化资源,活动强调队员间的合作、互动,重在培养队员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三)、日积月累:show(秀)什么?(10 月中旬—11 月)将前期活动成果以各种形式积累起来,展示出来!1、“花海如潮”时装设计展:以花的形状、色彩为设计元素,采用环保材料设计、制作“小丽花”系列童装,进行展示。

    2、“花香满径”花卉图片展:以植物分科为范围,拍摄或积累菊科花卉的图片,进行专题展示。

    3、“花草影集”干花标本展:制作小丽花系列干花标本,并附说明文字或诗歌等。

    4、“花之物语”花卉知识册:将一些花卉知识、花卉礼仪等积累制作成册,进行展示。

    5、“花间小憩”网页作品展:将小丽花的相关知识及个人作品制作成专题网页,进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