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客户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客户信用评价管理办法

客户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范文1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A

1 全面风险管理的研究背景和现状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增长动力减弱。国内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很突出,外部需求持续疲软、内需增长缓慢、物价上涨压力增加等多种不利因素叠加,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很大。企业外部环境更加不稳定,加之内部战略调整、资源整合、整体改制等发展要求的增加,导致企业即面临发展机遇,同时又面临更多风险。

2006年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该指引对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总体原则、基本流程、组织体系、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监督与改进、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做了详细阐述,对贯彻落实也提出了具体要求。风险控制内容也已经全面纳入《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和相关细则中,成为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将构建国有大型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到可操作的高度,要求中央企业要在促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优化方面发挥表率作用,实现国有资本优化配置,充分发挥跨省市经营,产业分布广的优势,就必须逐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框架,降低生产经营风险。在政策的指引下及企业整体改制上市满足监管的要求下,公司于2009年开始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客户信用评价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于2008年6月28日联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11年1月1日要求境内外上市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要求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并且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1.2国内外现状研究

“风险管理”概念,是由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施耐教授于1955年首次提出,此时的风险管理内容主要是信用风险和财务风险。1983年风险和保险管理协会年会在美国召开,通过了“101条风险管理准则”,这是风险管理走向实践化的一个重要文件。1995年由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联合制订的AS/NZS 4360明确定义了风险管理的标准程序,这标志着第一个国家风险管理标准的诞生。200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萨班斯法案(Sarbanes- Oxley法案),要求所有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必须建立和完善内控体系。在其影响下,世界各国纷纷出台类似的方案,加强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规范,加大信息披露的要求,加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2004年9月,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 Integrated Framework),该框架拓展了内部控制,更加关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这一更为宽泛的领域,并随之成为世界各国和众多企业广为接受的标准规范。

从国内来看,中央政府已越来越重视风险控制,将风险管理提高到企业管理的重要位置。2006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中央企业如何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了总体原则,并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组织体系、风险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引导。该《指引》的出台,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为我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内外风险,提供了指南。由此可见,我国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方面已经迈出了一大步,已经从初始的意识教育发展阶段上升到具体策划实施的实质性阶段。但是,全面风险管理在我国企业管理中还属于相对薄弱的环节。许多企业缺乏经验,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手段相对匮乏。因此,广泛开展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积极借鉴国际上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技术和经验,努力提高我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水平,将是我国政府和企业面临的日益紧迫的重要任务。

2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涵义

2.1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

第一,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全员参与。全面风险管理不是一项独立的管理活动,必须贯穿于整个经济业务和各项管理流程中。因此,全面风险管理应该是一项全员参与的管理,而不仅仅是运营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审计监察部门等个别部门的事情。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要参与风险管理,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流程都要有风险意识。

第二,全面风险管理是对所有可能发生的风险都进行预防和控制的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包括各个种类的风险(市场风险、价格风险、政策风险、投资风险、应收/预付账款风险、“走出去”风险、现金流风险、信用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竞争风险和合同管理风险等)通盘管理。

第三,全面风险管理实施的主要是风险组合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实行分散管理的同时将不同层次不同来源的风险汇集为整体风险,从整体的层面来看待风险,并进行风险管理决策实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第四,全面风险管理原则是坚持经营战略与风险策略一致,风险控制与运营效率效果相平衡的原则,针对重大风险所涉及的各管理和业务流程,制定涵盖全流程的控制措施;其他风险所涉及的业务流程,把握关键环节作为控制点,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2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管理的区别

(1)两者的范畴不一致。内部控制仅是管理的一项职能,主要是通过事后和过程的控制来实现其自身的目标,而全面风险管理则是全面的、大范围的、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模式,其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事前制订目标时就充分考虑了风险的存在。而且,在两者所要达到的目标上,全面风险管理多于内部控制。

(2)两者的活动不一致。全面风险管理的一系列具体活动并不都是内部控制要做的。目前所提倡的全面风险管理包含了风险管理目标和战略的设定、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管理人员的聘用、有关的预算和行政管理、以及报告程序等活动。而内部控制所负责的是风险管理过程中间及其以后的重要活动,如对风险的评估和由此实施的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活动和监督评审与缺陷的纠正等工作。两者最明显的差异在于内部控制不负责企业经营目标的具体设立,而只是对目标的制定过程进行评价,特别是对目标和战略计划制定当中的风险进行评估。

(3)两者对风险的对策不一致。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引入了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对策、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概念和方法,因此,该框架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与风险偏好相一致,增长、风险与回报相联系,进行经济资本分配及利用风险信息支持业务前台决策流程等,从而帮助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这些内容都是现行的内部控制框架所不能做到的。

3 中国铁物全面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3.1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信用风险是交易对手没有能力,或者至少是没有办法执行合约所规定的提供服务或者支付款项的义务 。目前公司业务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对上、中、下游合作方的信用能力的判断及信用风险监控预警的能力尚待提升;部分管理活动缺失,因而相应的部门或岗位的职责分工不明确,缺乏专职人员采集内外信息并对合作方信用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对贸易商和客户缺乏信用管理策略及信用政策,现有政策存在交叉和重复的地方有待统一;贸易商、承运商、仓储商信用管理指标体系及风险的监控预警流程有待完善;对交易对手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相关的财务数据无重点关注,因为缺乏系统支撑,也不能将相关指标用于分析、监控、预测等;现有政策或制度的执行力有待加强。

3.2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决策风险:是否交易,与谁交易,交易额度等决策机制及配套组织结构的设计;操作风险:现有制度和流程的执行力以及现有制度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企业文化风险,公司对中高管理层的法律、法规方面的培训有待加强;公司对企业文化的宣贯有待加强。人力资源风险,公司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不匹配,劳动合同或与员工签订的保密协议中有待完善保密条款的内容,人力资源计划执行情况的有效评估有待加强,针对关键岗位人员竞业禁止协议的签署有待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尚未上升到全员的层面,也尚未得到有效执行,部门及个人的业绩考核标准不统一。信息化风险,信息系统安全及运行维护相关规定有待完善。公司内部监督、内部审计独立性及监察职能有待加强。组织结构风险,公司的部门职责及岗位职责需要进一步明晰,不相容职责分离制度有待完善。

具体业务流程风险(存货、采购、仓储、销售、运输等),缺少对采购信息的综合分析及汇总,对供应商/客户进行前期调研,《调研报告》及《可行性分析报告》的落实工作有待加强,对客商及仓储商、承运商的信用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系统化和完善,同时加强审批流程的执行力度。没有依据战略规划制定相关市场开发计划,签订的合同不能按照公司制定的审批级次进行审批,对控货的仓储地监管力度有待加强,对换入质物的价值确定需加强监督力度,对存货入账的准确、及时、完整性有待加强,成本结转及收入入账时间不准确、不及时,财务及业务的轮岗制度有待规范化,尚未建立市场开发计划同业务部门绩效挂钩的制度,公司销售定价机制有待完善,对赊销业务设定抵押资产的价值需加强监督力度,公司相关内部规章制度有待修订和完善。

4全面风险管理的改进方向

4.1信用风险管理的改进方向

第一,建立健全信用风险的综合管理框架,逐步完善信用风险管理职能,明确各个部门、各个层级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权限、利益等。第二,完善合作方信用评价流程及政策,包括制定一套系统化的评价流程、对应的合作方信用评价指标以及预警指标和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及政策;建立大客户管理机制,对大客户实施区别管理的策略;对中小客户,重点放在可能带来风险的损失风险的管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大客户,重点放在可能带来扩张机会的管控,提高整体经营规模。第三,在总体框架的指导下,建立市场风险信息的收集与整理的具体办法,明确收集的信用信息的种类、渠道,以及信息在公司内部加工、传递的方式。第四,不断提升全员素质,增强经营部门业务人员以及中级管理层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能力(包括客商信用风险信息的识别判断、信用分级的客观评价、判断以及信息的使用);设置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及管理岗位,综合信用风险信息,从财务以及运营管理的整体对合作客商进行信用评价,从公司整体层面全盘衡量并开展信用风险评估工作。第五,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指标后,设置配套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考核,将信用风险管理做实。第六,在具备条件的基础上,完善公司的ERP系统,审阅评估关键控制点在系统中落实,强化管理信息系统对信用风险管理的支撑功能。

4.2操作风险管理改进的方向

完善所有组织管理的相关制度、搭建统一的业务流程,包括具体流程步骤和输出文档。公司应在董事会层面设置独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自上而下的在管理层完善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体系,确保工作职能有序衔接和具体工作的承接与落实。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履行全面风险管理职责,增加专业人员的配备。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及各业务部门在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应接受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从集团管控的角度看,加强对下级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以及调整的管控力度,对下级企业调整组织结构要建立严格的审批流程。明晰人力资源管控要点,如对组织结构的总数、用工总量、薪酬总额“事前”“事中”管控。前端的业务开发,需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与可行性分析,确定潜在客户。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对不同部门的岗位职责进行规范。对于业务实质符合质押规定的,严格按照赊销的流程进行处理,同时对质押进行备查账管理。财务应严格按照准则的要求,根据业务发生的实质进行开票的处理、销售收入的确认以及销售成本的结转,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在库存管理上,增加必要的发现型控制,增设理货专员,做到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对某些单据进行统一的核对和管理,规范具体的信息及数据核算,同时强化财务对各环节的监督控制,保证财务业务的信息一致。公司销售专员负责定期收集、销售所在区域同类产品价格信息及市场状况,编制销售价格审批表,申请销售价格政策,相关职能领导负责审批定价政策。根据公司相关的业务板块内控(包括国际板块、铁路板块、钢铁板块、矿产能源板块、物流板块等)及职能板块内控(包括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资金管理、运营管理、投资管理、法律事务管理、企业文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等)完善公司现有的规章、制度。

参考文献

客户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范文2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中小企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和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与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却很不平衡。商业银行在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上如何调整信贷结构,适应众多中小企业信贷需求不仅是自身发展和国家政策导向的需要,同时也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契机。

中小企业是和同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资产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中小企业由于具有投资小、建设周期短、收效快、适应市场能力较强、机制灵活、小而专和小而活等特点,近几年逐步成为中国成长最快的科技创新力量。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重轻重的地位,起着大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中小企业也存在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差;资金薄弱,筹资能力差等劣势。据统计,中国中小微企业有4 000多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但贡献却占到了中国GDP的60%、税收的50%和城镇就业的80%。然而据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90%以上的中小微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

二、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授信风险的影响因素

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随着其发展日益凸显,商业银行中小企业的授信业务也成为促进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业务内容,同时授信风险的影响因素成为商业银行授信风险管理的重点。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可以归结为外部环境因素及中小企业自身因素。

(一)中小企业经营特征和银企管理博弈分析

1.中小企业经营行为特征。中小企业的经营行为和财务核算具有不同于大企业的明显特征。一是股东利益最大化。但企业治理结构相对落后,很多中小企业就是家族企业,企业所有者的信用、素质与所经营的企业之间的界限不清。二是企业实收资本中个人资本比重大。三是外部融资主要是民间借贷和金融机构借贷。四是通过购销往来、利润分配、非经营性往来等方式,将资金在关联方及股东之间频繁调度。五是中小企业经营行为和财务核算具有明显的避税倾向。六是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层次偏低,产品技术含量并不高。企业经营内容不稳定和相互间低水平的恶性竞争导致一些企业恶性发展。

2.中小企业信用与银行经营管理博弈分析。中小企业的发展资金一般是通过银行融资而实现。银企信息不对称一方面企业会给银行的获利水平、资产分配及风险控制等方面造成管理难度和被动;另一方面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制约或限制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企业在市场波动或金融危机企业的损失中银行也是受害者。通过给企业增加融资渠道可以促进企业和银行实现银企共赢,但在实际操作中怎样实现和达到平衡还存在难度。在委托—关系中委托人如何根据能够观察到的不完全信息来奖惩人,以激励其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另一方面银行方面要积极创新,企业方面要加强道德意识,要意识到违约、逃债、弄虚作假等行为的危害性。中小企业和银行如何实现银企共赢应该成为银企双方信贷关系建立的出发点和基点。

(二)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业务风险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1.国家政策和产业发展方向。在历史因素下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一般处于产业链下游,其独立性,对政策的把握缺乏科学性。在市场经济波动,变化莫测的这种市场环境中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远远小于大企业。而且经济转型、环境保护等政策趋势都会使中小企业的生存受到威胁。

2.宏观经济状况和政策等的影响。首先,银行金融机构的运作机制约束中小企业融资。因为金融机构的运作机制的侧重点影响企业的融资管理和资金运作。其次,在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方面目前中小企业仍然处于劣势地位。这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的申请和操作均会带来难度。

3.市场竞争风险。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缺乏明显的行业特征,业务结构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市场变化中容易受到冲击。中小企业一般从事的批发零售、电子、玩具、服务业等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的领域,市场风险较大。从产业链的角度中小企业一般依附于大型企业,在市场经济产业链传导中,一旦被依附企业发生资金断裂或破产等经营风险,中小企业就会出现威胁。

4.信用担保和法律体系。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担保基金的种类、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同时,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一直缺乏比较有效的法律保护,尽管中国的《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少数法律对中小企业有一定的规范,但是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上市等融资方面的保护甚少。

5.企业的外源性融资渠道。创业板在中国还存在着不足,或许能相对缓解融资问题但从债券融资来说,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股票市场和银行信贷市场的发展,而且中小企业往往达不到债券发行额度的要求,所以中小企业要通过债券融资几乎没有可能。

(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业务风险的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1.核心管理或控制人员及企业的信用风险。中国中小企业的素质普遍不高,有相当一部分是城乡企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缺乏竞争力,市场风险高。中小企业大多为私营企业或合伙企业,管理水平落后,经营风险大,信用观念差,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不透明,增加了放贷风险。

2.企业的治理水平。公司治理水平评级是对公司治理结构、实际运作情况及相应业绩的综合评价。一般来讲公司治理水平评级的主要内容包括:股权分散程度与公司独立性;股东权利与保护;董事会的独立性和运作情况;激励机制与公司治理效果;信息披露的规范性等。

3.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风险。中国大部分中小企业为私营企业,不同程度存在领导者的素质不高,缺乏现代的管理理念和领导力等,缺乏先进的融资理念和以较低的融资成本来筹集资金满足企业发展的能力。同时中小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较低,人才入不敷出。

4.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评估。分析企业的财务比率并通过使用行业标准进行比较反映公司盈利能力比率的资本收益率、销售利润率、资金周转率等。这些比率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利息支付能力、资本结构、资产保障程度以及现金流量的充足性。

三、改进中国银行中小企业授信风险管理的对策

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和国家紧缩货币政策下,中小企业债务违约风险不容忽视,正确认识中小企业授信风险的关键点对于授信风险的管理和防范都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反欺诈甄别水平

在对企业信息收集和监管阶段要加强对企业数据结构上的异常进行反欺诈甄别,如财务报表是否经过会计公司的审计、销售收入和总资产增长水平、固定长期适合率和流动比率、企业高估收益、正常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本应和销售收入未能维持一定比例等。在对企业数据结构上的异常进行反欺诈甄别中,一方面要依据现有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实践中关联企业通过不同的方式逃避银行债务,这些风险集中表现在授信决策风险、信用虚增风险和信用转移风险等,典型的如《公司法》、《企业破产法》、《物权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中关于信贷关系中债权人的相关条款却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在信贷关系中应收账款质押目前是针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担保的有效方式之一,但针对中小企业这方面的业务还不太成熟,这也使得商业银行在授信管理上存在风险。

注重中小企业的授后动态管理。首先,在风险评级中的关键财务指标应区别于大企业,在财务方面中小企业虽然没有大企业的资产规模特点,但中小企业的资产具有周转快和运行效率高的特点,所以在财务审核中中小企业应强化资产效率指标和门槛;其次,要强化非财务因素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影响;另外还要重点考虑对中小企业还贷能力和意愿等因素,如企业本身和关联企业的信用指标、企业的发展潜力和规划、宏观环境的影响、税费额度和企业资金流等指标。

在信贷管理中高度重视对风险的缓释措施。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授信风险,同时可以保证授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贷款发放以后的贷后管理对于授信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这对于银行规避风险的过程中有效化解信贷风险也具有重要作用。

(二)强化现代信用风险评价管理

在对中小企业授信风险管理中依据授信实践不断完善,整合授信流程对于中小企业授信风险管理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在现有授信控制上逐步由上级银行的集权制向分权制进行过渡,逐步建立起对于管理实际有效的差别授权管理体制,对于银行的分、支行相应的审批权限。其次,优化整个操作过程的安排,实行营销和授信预调查、授信调查与尽职审查、授信后检查与当期续授信多头并举的管理办法,按照金额设置不同的审批流程和决策链,确保效率和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办事效率,特别是对于风险低、抵押充分的小额贷款,以满足中小企业在资金需求方面少、急、频的需求特点。

在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价方法中一般采用专家打分法、常规信用评级法、神经网络模型,传统的信用评价方法还存在人为因素干扰、评级不精确等缺陷。所以应该迅速采用现代信用评价方法。评价过程中除常规因素外还要重点考察企业法人素质,销售收入及结算情况,担保的保障程度,产品的市场适销情况和更新换代情况,信用记录的历史,产业政策或环保政策风险,固定资产变现性,其他资产的真实性和对外投资情况,另外如融资能力、存贷比、社会影响力等。同时根据客户规模大小等具体条件的不同,信用评级中财务指标权重及其他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也随着变化,而且在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时,关键要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财务情况、经营者及其家庭财产情况,以及相关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综合核查和分析。

(三)创新中小企业授信产品风险控制体系

1.创新是实现中长期战略计划的能力储备。从银行发展和服务的角度要求开拓创新,从银行业务盈利增加的角度也依赖开拓创新,同时从效益角度也需要开拓创新,创新是中国银行在同行业竞争取胜的最佳手段和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2.创新风险识别方法。在风险识别方面把主要依据财务资料变为财务资料和实地调查并重。对财务信息进行审查的同时,在贷前风险识别中采用“查、看、走,”即通过查互联网、媒体了解确认企业的发展前景和真实情况,查法规了解企业及其产品的合法性,查包括水电费在内的税费等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查银行的账户、信用信息掌握企业的资金和信用状况;看企业的证件是否齐全,看管理制度是否规范;走访企业关联的管理机构及合作企业,甚至企业的驻地民众和客户,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要创新性地采取多样化的风险防控手段和措施。完善授信准入机制,在业务方面要对中小企业就近办理,小额尽快办理,采取组合担保、不动产抵押、存货质押、仓单质押、专利权质押、联合担保、担保公司担保等方式;拓宽企业的还款来源渠道,增强抗风险能力,及时把握中小企业的风险和防范重点,使风险控制工作更加主动,并且根据企业的动态变化不断更新银行对企业的管理数据。

注释:

①从产品的生命周期来看产品存在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等阶段。

参考文献:

[1] 宋荣威.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55-56.

[2] 昌蓉.小企业信贷风险特征及防范策略[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79.

[3] 陈骁.关联企业信贷风险的法律控制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46.

[4] 贺书霞.循环经济制度设计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6,(17).

[5] 宋钊.商业银行应收账款质押授信业务法律风险及防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