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械的设计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械的设计培训范文1
关键词: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074-02
2015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从而全面提高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教育部统计,2015年全国独立学院共有275所,在校生达260多万人,独立学院承担了全国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任务的18%,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常州大学怀德学院迁址靖江办学,本着培养人才、服务靖江经济的原则,努力寻求拓展发挥本校继续教育为靖江地方经济服务的模式,而靖江各企业对各层次人才的技术提升等方面培训有着迫切的需求,校、企、政府三方共建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基地,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技能,为靖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显得非常必要。
一、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现状与共性问题
继续教育的培训基地建设是为了满足高校在教育环节的特色化发展,在有效依托高校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办学经验来为继续教育的基地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模式和多类型的教学体系,使继续教育的基地建设突出市场化的需求特点,以满足市场经济和社会整体的环境要求,使继续教育的基地建设形成协调分明的运行机制。但是,整体性的规划方针在实际的教育体系建设中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需要在基本的建设方面从共性问题出发和入手,以实现继续教育的效能发挥。
1.基地建设的全局规划和资源配置缺乏整体的协同性。在当前的继续教育状态下,培训基地的建设采用独立的运营模式和状态,在进行基地建设和目标培养、课程设置以及资源配置、效果评估等方面实现整体性的方案设定与规划。在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中,各个环节需要实现有效的合作与协同,在建设中某个环节和部门的建设力度过于繁重时,其他部门和区域需要实现一定的辅助和协同,有效完成各个环节的基地建设。
2.基地建设的培训需求和课程设置缺乏调研的系统性。继续教育的基地建设环节,需要对培训的整体需求探寻科学的调研活动。这就需要在高校的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中进行主动性的调研,比如上门走访或者电话沟通等方式进行,然后在了解整体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培训课程体系的建设。此外,还需要强化培训基地的对外拓展项目建设,但是,在高校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中缺乏有效的主动推广意识。
3.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对策。(1)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组建,强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及整合。继续教育的培训基地建设是有效获取市场资源的整体战场,基础的培训环节是对资源项目的开发利用,在资源强化的过程中实现对潜在客户和师资力量的引进,并在有效的调研活动支持下实现对基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再开发。这就需要在继续教育基地培训建设中为继续教育提供整体化的服务,在完善培训体系建设时,实现培训课程同相关行业和具体企业的专业贴合度,使基地的培训工作实现教育形式的创新,并在校企结合的渠道优势下,开展有效的合作办学,实现各项资源的优化整合。(2)进行培训项目的深入调研,促进人才培训符合实际需求。从院校教育的整体实际出发,通过信息科技的支持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实现同企业的有效结合,强化培训基地的建设,使继续教育建设能够从实际出发的基础上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有效融入整体的社会产业链条布局,使整体的继续教育培训同院校的基本建设有效衔接,使最终的人才培养能够符合社会整体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人才的需求。
2016年常州大学怀德学院经招投标取得江苏国信靖江发电有限公司管理培训项目,根据电厂对员工素质、技能提升的实际需求,通过对培训项目的深入调研,在培训方案的选择、课程的设置、教案的编排、师资的配备上量身定做培训项目,做到人才培训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
二、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的任务和目标
1.在全新的教育环境和发展背景下,继续教育的培训基地建设要同高校的自身优势行业特点相结合,使高校的继续教育同地方经济和行业特征以及企业相结合,使继续教育的培训基地建设与整体的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及运行机制相统一。
2.结合企业和行业的需求,在继续教育的基地建设中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并最大化地实现同学历教育的沟通和衔接机制。
3.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使学习者能够在继续教育的基地建设中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使改革之后的继续教育在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实现创新,探索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中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保障基地教育建设中继续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
4.进行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时,需要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强化数据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建设整体性的教学资源服务模式和基地教学机制。
据此,常州大学怀德学院与靖江不断完善共建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的适时方案和整体目标。
三、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的路径
在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中进行的技能培训是为了发展服务经济和产业建设,以有效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在继续教育培训建设中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职工的有效就业。并在基地建设中遵循现今社会经济的整体要求,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实用型人才和综合技能型人才方面,有效建立运作规范化的多样性人才培养目标,以在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中实现综合全面性的职工技能培训的全新机制,在专业化的技能支持下实现人人有技能、人人能就业和人人得实惠的继续教育培养机制,以有效促进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的人才支持。
1.强化校企联合,共建“新型企业大学”。“企业大学”是在新型的社会环境下所要求的综合技能型人才的建设需求,并在长久的应用中体现了应用的优势。近年来,虽然我国企业大学教育得到了长足充分的发展,但是整体的发展质量并没有一致性和整体性,实际而言,主要是因为我国的部分企业建设中在注重硬件设施建设而忽略了软件建设,导致整体的业务建设和管理环节缺乏稳定性和规范性,一定情况下制约着企业大学的实质性应用和发展,甚至于企业大学只是名义上的“空架子”。在对现实状况进行了解的基础上,继续教育的培训基地可以有效应用现实状况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补充,在课程体系建设和管理体系方面实现与企业间的强强联合,建立完备的新型企业大学,使继续教育能够在企业的战略转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2.结合政府建设,开展行业专项合作。在继续教育培训管理中需要在了解政府要求和行业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基础建设,实现同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并以此为切入点,优化继续教育的教学培训,在同社会状况进行结合的基础上实现校内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推进基础建设项目的针对性。并且,可以在对各项实际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将原有的基地建设建设项目改进和优化,并不断地更新挖掘新的项目,然后强化培训力度,体现继续教育的优势。(1)开展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在进行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时需要围绕社会经济的整体产业格局,以更好地满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对有就业意向和工作能力的劳动者进行有效的基地培训建设,有效完成岗前的职业技能培训,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主体对于人才的要求。(2)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在进行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时需要有效完善整体性的工作激励和评估机制,在创新式的教学方法支撑下同网络载体结合起来,提升基地的整体培训效能,以完善参与继续教育的相关人员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保障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完善培训机制,使继续教育满足当下环境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的人才技能要求,以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2016年焊接中心大楼将在常州大学怀德学院建造落成,靖江政府、企业与高校三方将共建开启焊接的合作项目,作为行业专项培训基地为地方培养输送焊接行业人才。
3.依托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化的网络培训。在科学技术的要求和推动下,开展数字化的网络培训和建设,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打破固有的传统面授式教学局限,在更加先进和主动的状态下实现继续教育的资源共享,在学校自主安排时间的基础上使培训活动能够更加契合社会的需求,强化继续教育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
四、结束语
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局限,整体而言,社会体制建设和国家政策需求都是局限性的因素,以及基地建设中的自身运营管理模式。这就需要高校在进行继续教育的基地建设中强化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地开展问题的解决对策,在新型的社会环境需求下,实现原则性同灵活性的结合,探寻适合自身发展的全面基地建设道路和途径。
参考文献:
机械的设计培训范文2
关键词:工程设计;工程质量;基础资料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project design on the quality of the project has a decisive role, in this paper the following to engineering problems in the design are analyzed, and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reference only.
Key words: engineering design; engineering quality; basic data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科技进步逐步加快,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应用到了工程设计中,特别是一系列计算、绘图软件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设计的精准度,使得工程设计质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工程设计的质量是工程项目质量的直接决定因素,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着工程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目前的工程设计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甚至引起了重大的质量事故,对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以下内容将对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根据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2、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工程设计中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基础资料不准确。在工程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信息内容是多个方面的,如地质、水文、气象、水资源等各类不同的详细信息,任何一个基础资料的不准确,都会导致设计问题不断出现。工程的设计必须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方案制定、公式选择、参数设置等等。个别工程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时间紧迫、前期建设资金短缺等原因,没有对工程地质勘察进行统筹规划,导致设计过程中依据模糊,使施工单位测量复核工作推进的十分困难,造成工程工期延迟的同时,又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大量设计变更,导致工程实施难度大幅度提升,工程成本难以控制。第二,缺少严格的设计审核和监理。过多地依靠专家会审的方式,甚至找一些帮忙说话的“专家”参加评审会,使审核工作草率走过场,错失最后把关的机会。会审中往往注意方案的可行性,忽视方案的经济性,使经济指标不好的设计方案得以通过。第三,合理的设计周期得不到保证。很多业主为了工程早日动工,往往提出不合理的设计周期。设计单位为加快设计进度,只得减少工作量,常常不合理地照搬照抄同类设计;或者不进行仔细的计算,采取简单的加大尺寸、多配钢筋的办法,造成设计保守落后。第四,图纸残缺。图纸设计过程中,尺寸标注不明、不规范是最为普遍的问题,很多设计者对于工程设计图纸的细节方面没有足够的重视,许多特征点无剖面图或尺寸标注不完整,这就给工程量计算、施工操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影响工程进度。另外缺少必要的性能要求和标准说明,如选用机械的型号、特殊工艺的操作说明等等,这些都会对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造成不良影响。第五,专业技术知识不扎实,专业之间配合不到位。有些设计人员没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自然设计出的建筑图纸会出现很多问题,给施工带来难度。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临时性问题更是难以应付,有的甚至对施工工艺都不太了解。一些年轻的设计师,离开计算机,离开图库,大脑一片空白,徒手根本不能画图,不能设计。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等专业不相互配合,各个专业仅仅从各自专业出发,忽视了其它专业,也就是忽视了各个专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其没有意识到工程设计的整体性,必然设计不出来高质量和整体优化的工程项目。
3、工程设计中应采取的措施
根据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要解决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采取措施:第一,加强专业培训,提高水平。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设计人员没有参加高层次的设计培训,导致设计水平停留在原来的层次上。设计单位需要为设计人员做好定期培训工作,使其学会运行现代先进的技术参与设计工作,如计算机技术、勘察探测技术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设计人员的水平将得到显著提高。另外,设计师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还要对新信息、新设计工具、新设计手段不断充电,同时也要注重实践训练,从设计室走出来,深入现场一线,对施工工艺、流程等方面要很好的把握等。第二,端正心态,增强责任。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保证设计质量的前提。设计人员在工作中应该时时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对设计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设计。此外,设计部门的领导要加强思想上的教育工作,引导设计人员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保证设计质量。第三,加强对设计队伍管理。首先,要建立一支能打硬仗,精诚团结、配合默契的管理队伍;正确划分各级技术管理的权限,要坚持放权到位、管理到位、责任监督到位、充分发挥每一位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是工程设计项目在开工前要编制项目设计大纲、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把工程设计项目管理落到实处。第四,设计质量控制要抓好关键环节。在设计过程中,项目负责人要组织有关人员根据设计自身的特色制定有关符合本工程的设计方案并组织会审和征求专家意见。除了常规的严格复查检查外,还需要强化对关键设计过程工作的复核,杜绝设计质量事故的发生。设计过程中要依据国家规范进行设计。由于设计说明,技术措施,技术规定有相同性,也有各个地区的特殊性,项目负责人应该根据各个项目的具体特点,组织设计人员编制统一的技术资料。编制标准规范、图集、节点详图的有效版本目录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有效版本目录,并按常用、通用、选用标注目录,方便设计人员选用,同时还必须是动态管理的。第五,严格按照三校两审制度进行施工图设计。每道设计工序完成,首先由设计人员自校,再有校对、校核、审核、审定有关人员逐级校审,不能越级审核,也不允许未完成整改就越级审核。第六,加强对工程设计过程的控制力度。工程设计应该在建设单位下达工程设计委托书、提供设计任务书之后才能开始。工程设计是以设计任务书、现场勘查记录和有关规范、标准为依据,以调研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为基础,充分考虑现实存在的各种制约(政策的、经济的、环境的、技术的)因素,通过综合分析、筛选、加工,抽象出设计所需要的东西,舍弃设计不需要的东西,通过判断、推理和反复推敲,使设计思路更具逻辑性和创造性,促使设计构思更加完美、成熟,最终以文字、表格、图象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其可以认识,可以理解,可以交流,可供分析研究,能反映出设计全貌,能够付诸实施,能达到预期目的和要求,这种通过人为策划而制定出的方案,就是“工程设计方案”。工程设计过程虽然错综复杂,但总是由若干阶段、若干专业的若干个工作任务流所组成。设计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工作流的每个小段针对具体的任务,指定的工作成员,按照规定的职责,运用专业技术和其他工具,在规定的时间,实施专业的技术操作,经过规定的校审后流入下一个任务环节。设计单位要依据自身条件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可操作、可控制的设计规程。把设计工作工程中的每个阶段进行严格控制,才能够有效保证设计质量、设计进度和设计费用的目标得以实现。把设计工作过程中的工作流程细分成若干相对简单的工作环节,根据专门的技术规程规范将这些环节的工作步骤进行相对固定与简化,实现对设计流程的有效组织和控制。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设计流程,防止设计反复和设计错误,同时可以有效节省人力成本。第七,强化工程设计各专业的协调。工程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且各个系统又有各自系统的特点,他们之间是一个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关系,不存在哪个重要哪一个不重要的问题,只有各个专业相互配合好,这样才能设计出合格的工程项目。作为一名工程设计师,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设计,而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扩大我们的知识面,了解其它专业的设计知识,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多和大家交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设计师。
4、结尾
以上内容首先介绍了工程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提高工程设计水平的措施,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但是作者深知作为一名设计人员,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并注重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也只有这样才能为提高工程设计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高层建筑设计与技术》刘建荣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机械的设计培训范文3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继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之后,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基于信息化教育资源环境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设计形式。它的主题思想符合素质教育和国家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探究式学习、资源型学习和协作化学习。本文第一部份通过引入信息化教学设计课例,并与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进行了比较分析,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阐述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五个特点。第二部份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如何推广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提出了六项策略,并通过实践应证了策略的可行性。本文结论: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广泛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应用策略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教学设计理论也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80年代中期以前,电化教育工作者注重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媒体的作用与使用的研究;90年代初,教学整体改革不断推行,以李克东、谢幼如为代表的专家们,提出了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原理,提供了许多有实用价值的设计模式、表格(即:三表一图)和课例。并对教学设计给出了定义: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教学问题,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1]
90年代中期以来,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对在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提出了系列建树[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1)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2)“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3)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但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4)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的内容的能力。
实事求是地说,对于我们欠发达的西部内陆地区,无论是中小学教师还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者,都还习惯于用“媒体论”、“手段论”来理解电化教育,习惯于把包括计算机在内的现代教学媒体定位在“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大为小、形象直观、不限时空”的层面上。尽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也得到些应用,但立足点仍然是以教师的“教”为主体,以“知识传输”为教学过程的中心,更多关注的是计算机题库的应用、课件的制作与播放(当前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已逐步开始关注资源库建设)。但对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系统设计,对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还没有深刻的认同、熟练的掌握和广泛的运用。就在这样的水准上,信息技术以迅猛之势进入教学领域,不管你有没有能力接受,信息化教学(e-learning)设计已经横在了面前。
2000年,我市先后两次邀请上海师大黎加厚博士回乡作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化教学设计专题学术报告,在我市基础教育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2001年笔者有幸去上海对“Intel未来教育”培训项目作了实地学习考察,正式注册作为网上学员学完了全套教材,下载、收集了大量信息化教学设计课例集锦,可以说使我产生了一种振撼和冲动,振撼之余,我也试着在本市内部份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给老师们传输一些“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课例和全国动态,反馈的信息是:一部份老师热情高涨,主动要求参加这个项目培训和教学实验,但相当一部份老师认为“阳春白雪,和者必寡”,可望而不可及。由此,我在慨叹的同时,也想到了在内陆欠发达地区推广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策略问题。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
上海师大黎加厚博士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定义[3]是:运用系统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解决+项目活动。
信息化教学设计课例一:《影子》(参见附件1及光盘)
《影子》是美国一位山村小学教师向小学生们提出的一项研究小课题----观察春夏秋冬自己影子的变化、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并完成电子报告对外交流。结果小学生们通过一年的观察、记录、拍摄等,作成了非常完美的电子报告。当我将这份教案和学生电子作品在全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工作会上给大家演示后,与会代表不得不为这些小学生们的科学态度、探索创新精神和熟练的信息素养而惊叹。
信息化教学设计课例二:《金属铝》(参见附件2及光盘)
《金属铝》是国内高二化学教师通过“Intel未来教育”项目培训后,所作的一项课堂教学设计。我将这份教案在本市内一所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让老师在随机选择的班组织实施。实施结果是:一部份平常能主动学习的同学积极性很高,人人动手作实验,小组内能分工合作,很快收集到了许多图片、图像及信息资料,经处理,完成了《金属铝》的电子报告和网页,完成了形成性练习题。但也有一部份学生因失去了教师的传播与牵引而无所适从,因信息技术掌握不好而耽误时间太多,效果不太好。
从以上两个国内、外典型课例可以看出,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其组织实施的大致过程是:将课程内容按国家课程标准和实际教学进度进行重新组合,提出一个核心问题及其相关问题,形成问题情景和任务活动系列,组织、优选学习资源,设计学生学习过程,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化学习,动手操作,参与实践,广泛收集、处理相关信息资源,获得知识,得出结论,以电子作品形式(包括:电子灯片、电子板报、网页等)提交任务完成报告,再对学生电子作品进行多元化评价。通过教学设计并组织实施,将学生电子作品与教师教学设计资料(包括:单元教学计划、教学辅助资料、多媒体信息资源和评价量规等)形成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包件”,并上载到网站对外交流(参见附件光盘)。
我们不妨再选择一份关于《金属铝》的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课例3(参见附件3及光盘),与信息化教学设计课例进行比较、分析:
项目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
知识观知识是客观的,可以间接获得或通过传播获得。知识不是纯客观的,是学生在与外界环境的交互过程中主动建构起来的。
学生观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加工者,每个学生对知识都可能有独特的理解。
师生关系教师是知识的源泉,学生的活动要配合教师的活动。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辅导者,教师的活动要配合学生的活动。
理论支持有比较丰富的规定性理论支持,如传统教育理论、多媒体组合教学原理等。缺少基于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分析工具和教学方法的规定性理论支持。
教学过程鼓励学生模仿、记忆。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去解决问题。
教学结果获得的知识很系统,但往往是机械的,不灵活。获得的经验深刻但可能不全面。
综上,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是:
1.信息化教学设计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和国家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明确“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尤其是网络上的全球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
2.信息化教学设计不限于课堂教学形式和学科知识系统,而是将教学目标组合成新的教学活动单元,以“任务驱动”,“问题解决”作为学习与研究活动的主线,以学为中心,倡导三种新型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资源型学习和协作化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信息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标准;注重天才培养和弱差生个别指导。
3.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任务是要基于学生学习的水准,对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活动过程、评价量规、个别指导等进行设计和组织实施,而不是教师才华的表演和知识的广播。教师还要不断更新、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见识。
4.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具备信息意识,掌握好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系统Windows;文字处理Word;电子黑板PowerPoint;网络浏览IE;网页制作FrontPage;电子邮件OutlookExpress等。
5.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拓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包含了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二者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包容关系。因为信息化环境本身就包含了多种媒体及其优化组合,也不可避免要包含有教学传递的成分,只不过,在学习环境中这些教学传递活动的启动者和控制者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自己。
二.应用策略探索
1.进行可行性论证
要在经济文化不发达、升学压力很大、教育水平不高的内地推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无异于“南花北植”,如果盲目地大面积推行,效果可能实得其反,所冒风险太大,也可能得不到行政领导的支持。我曾经与黎加厚老师一起探讨过绵阳与上海基础教育的主要差距,认为:经济文化确实存在较大差距,更主要的是教育观念的差距、教师信息素养的差距。但是也应该看到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国家的要求、发展的必然;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起始水平各地都差不多,出成果的空间较大;三是绵阳一批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具备较好的物质条件和工作水平;三是教育人事制度的推行,教育市场的竞争和教师能力的竞争加剧,有利于课题项目的实施。所以,在本市内市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推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
2.培养信息意识和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重要的是信息化的人,包括教师和学生。我市城市、县城以上中小学都正常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其中中学生以及部份小学高年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部份学生具有电子灯片和网页制作能力和网上浏览技能,尤其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城市学校学生,其信息意识和水平优于教师。近三年来,全市中小学教师基本上都接受了现代教育技术示培训考核,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大部分中青年教师都具备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通过这些工作,为应用推广信息化教学设计奠定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
3.开展“Intel未来教育”项目培训[4]
华东师大祝智庭教授、上海师大黎加厚教授是国内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最早倡导者和资深研究学者。为了广泛地推进信息化教学设计,通过他们为中国引进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IntelTeachtoFuture)。(参见附件光盘)该项目是美国英特尔公司2000年初开始的一项全球范围的教育创新支助活动,计划在三年内投资1亿美元,培训50万名一线的授课教师,其中包括中国教师3万余名。2000年7月28日英特尔公司宣布在中国北京和上海正式启动“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出席启动仪式的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对此项目表示赞赏和支持,并称此项目将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应用,对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近两年来,这个培训项目很快在全国14个省、市展开(不包括四川)。由此,信息化教学设计跃上一个崭新的台阶,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应用基于信息化资源环境下,将信息技术融入现有课程之中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成绩。此课程将通过48~60小时协作研讨、互助互评的培训方式完成十个模块的学习。十个模块分别为[5]:
模块一: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简介
模块二:为你的单元计划查找资源
模块三:创建学生多媒体演示文稿
模块四:创建学生出版物范例
模块五:创建教师支持材料
模块六A:创建学生网站
模块六B:创建学生网站
模块七:创建单元计划支持材料
模块八:整合你的单元计划
模块九:评价单元计划
模块十:创建一个实施计划
我们有幸获得了培训教材及配套光盘(参见附件光盘),但因涉及知识产权而不能复制,只能首期优选24名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互助培训、互相交流、互相评价,访问网站和电子邮件等形式,基本学完了该项目全部课程,拟在2002年开始,已参加培训的骨干教师首先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实验,并进行校本扩展培训,逐步在全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中推广《信息化教学设计》。
4.选择教学活动切入点。
为了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新标准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还特别提出要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对于教育的深刻影响,兼顾课程内容和实施手段的同步创新。无疑这是对推广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了法规性支持。但就现有中小学学科分类及知识体系而言,要真正体现素质教育、完全体现“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事实上是很困难的。并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如果过度相信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话,完全可能是“牧羊式”教学,面对的风险是学生无法获得较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此外,教师作为学生的辅导者的角色也具有相当的实施难度,即使有计算机系统甚至监控系统的帮助,教师同时监督50甚至70多名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其结果便可能是在学生自我探索期间不会得到太多及时的教师辅导,教师充其量是探索活动结束时和学生们一起作些总结工作。所以,选准切入点,适时有效地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策略。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便是创设问题情景,提出任务项目,提供相关信息资源,提出评价标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资源型学习和协作化学习,所以信息化教学设计包含了: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学习资源的设计、收集和利用;新型评价方式和评价量表的设计及实施等。信息化教学设计提出的问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的答案。在知识体系和考试评价占主流的现实状况下,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逐步推广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一是以现实课堂教学为主,在保证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优选一些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的问题,提出项目任务,进行精心设计,课前由教师组织相关信息资源,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让学生进行拓展、深入学习;另一种形式是与学生活动课、选修课、特长培养等结合起来,提出一些适度超出课程范围的、综合性的研究问题和任务,让学生在更大范围内去探索、实践、观察,收集、处理信息,完成研究报告。这两种形式的国、内外信息化教学设计课例的教案,从小学到高中都已有了很多示范,通过注册访问英特尔(中国)未来教育网站:teachfuture.com/index.asp的《教案集锦》或英文网站:intel.com/education/,均可给大家提供借鉴参考的成品教案数千个,可谓浩如海洋,取之不竭。事实上,各个学校,尤其是一些上层次的窗口学校,均有自己的教学研究项目、科技活动项目、文学艺术活动项目,比如:绵是南山中学文学社的《三国演义研究》,绵阳中学的《奥林匹克竞赛研究》,科学城一中《科普教育研究》,东辰国际学校的《交往能力研究》等,均可以列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单元问题和研究项目。
----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现实教育中,要让教师一下子从主体地位“降”到指导地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不习惯的,因为教师的职业古来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进学校就是听老师讲课。但是习惯了的东西不一定是科学的、正确的,在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策略上,一定要让老师转变自己的观念和角色,逐步实现艰难的跨越:从教师的教为中心走向学生的学为中心;从师生等级关系走向合作关系;从教师是正确答案的代表走向师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从教师如何广播知识和表演才华走向以学生的身份和水准去设计怎么学习、怎么探索;从CAI课件设计与制作走向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从单学科系统知识教学走向跨学科综合技能培养;从文字教材走向多媒体、网络化教育资源;从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三表一图”走向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参见附件光盘);从个人学科包干制走向多学科群体协作;从标准化考试走向多元化、创新性评价。
----无论教学设计模式怎么变化,事实上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不可能切然分割开,信息化教学设计也应该包含教学信息的传递。所以,我主张两种设计思想结合进行,在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中,仍然运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原理,经过教师课前精心设计和准备,为学生提供优秀的、丰富的、健康的相关教育信息资源,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学习特点,坚持“教学内容渐进分化”和“媒体传播简单先行”的原则,指导学生掌握、运用好各类媒体的信息传递策略。
----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活动的组织形式,更多地表现为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型学习,与现实的课堂集体授课教学形式有较大差别。但是,三种教学形式各有优缺点,不能一概而论。比如,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强的教师采用集体授课,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为学生提供示范,最大限度地扩大受益学生的数量。但集体授课无法兼顾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缺乏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相对来说,个别化学习能弥补集体授课的这引起不足。但个别化学习时如果学生不能很好把握学习进度,将影响学习效率。并且对于一些复杂概念的理解和高级的认知技能(比如问题解决和认知策略),个别化学习不如小组学习有效。所以,我认为,在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组合使用,使三种教学形式优势与缺点互补,既要让天才学生得到极致发挥,又要特别关注弱差生在协作化学习中的问题解决和任务完成情况。
----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师和学生便处于不同的角色位置。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其实施过程中,谁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谁就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所以教师要对不同教学形式下的教学进度、教学资源、媒体使用、活动节奏等进行精心设计,使主体者能恰当、合理、有效地控制、管理。比如,学生在进行个别化学习时,要能够把握播放媒体,否则媒体就将控制学生,成为媒体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尤其是老师向学生推荐网上教育资源时,一定要运用物理技术做好指定网站的锁定工作,非健康网站的屏蔽工作,要绝对保证向学生提供思想健康、质量优良、内容丰富的相关信息资源。
5.提供交流平台。
凡参加信息化教学设计培训项目的骨干老师,均要求有自己可供浏览、下载、上传的网站,和E-mail地址,项目老师之间随时相互交流、研讨、评价作业。将所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单元计划、多媒体支持材料、学生电子报告和网页汇聚在一个平台下,方便应用与推广。我市已接受培训的骨干教师正在着手准备进行扩展性向下培训和单元教学计划设计的教学实验。
6.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
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施是要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信息化环境建设没有一个最高标准,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要达到“信息化”的程度,还有一个较长时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但是我们对“信息化”环境的理解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而不能以是否建“校园网”为唯一标准,在无钱建网时,可先建现代远程接收站+信息化网络教室+电子音像+其它信息资源,也可组成一个信息化环境。最简单的单机上网也可实现对外交流。可以说,信息化教学设计对硬件环境的适应性是很强的。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的、先进的现代教学活动,尤其是将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理念融入其中,对促进创新素质教育实施和现行课程改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学习为中心”,必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只要注意策略,在我们西部欠发达地区也一定能够做好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应用推广工作的。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谢幼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3、4).
[3]黎加厚.网络时代的教与学.电子报告.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