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贸易发展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出口贸易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范文1

【关键词】 全球食品贸易 发展趋势 食品出口

Abstract :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vel and intense competition have led to some new trends of global food trading, which have been bringing forth positive effects and some challenges at the same time. China is a big country for food trade. Therefore we must place importance on these changes and their effects on our country, and should consider to adopt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trade in China.

Keywords : global food trading; developing trend; food export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及各国竞争的日益加剧,全球食品贸易产生了许多新变化。发展中国家常常由于科技经济水平及管理模式的落后在国际食品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发达国家也利用其国际优势地位对发展中国家的食品贸易进行利用和限制。怎样把握好全球食品贸易发展趋势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食品标准等食品技术贸易壁垒对食品贸易的影响,代表性研究如宋欢(2009)的研究认为,入世后,食品安全已成为我国农产品走出国门的最大障碍。同时,我国政府和企业不应期盼这种食品贸易壁垒可能减少,而应该正视我国科技水品落后的现实,奋起直追[1]。徐学万(2010)介绍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概况,认为,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品的制约,我国在短时期内很难建立类似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考虑到CAC标准在国家贸易中的准绳作用,有必要将类似CAC的国际标准优先转化为我国标准[2]。本文拟重点研究全球食品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食品贸易的影响,并尝试就应对其不利影响提出对策建议。

1. 全球食品贸易发展趋势特征分析

近年来在国际市场食品供需变化的背景下,食品贸易发展出现一些新的特征:

1.1食品贸易国际竞争及摩擦不断加剧

由于国际分工的细化,各类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规模和数量加大,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会面临着食品国际贸易的竞争逐步加剧的挑战。从全球食品贸易的商品结构看,现阶段发达国家在国际食品市场主要出口肉类、谷物类和乳制品类鞥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产品,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出口各类水果、可可、茶、橡胶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有一些产品如烟草、食糖、棉花等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具有一定竞争力,但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先进的科技水平、雄厚的资金优势和一系列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对发展中国家的食品出口造成了很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国与国之间在竞争的激烈程度上也有所加强。

以欧美对转基因技术的摩擦与冲突为例。上世纪90年代,美国研发的转基因西红柿投入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而此时,欧洲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主观上的未重视,在转基因食品方面与美国的差距逐渐拉大,同时,由于技术上的不完善,欧洲民众对转基因食品存在的潜在安全问题越来越担忧。直至1998年,欧盟禁止了对新的转基因食品的审批。这使得美国在转基因食品的出口方面遭受了巨大损失。为此,在2003年5月,以美国为首,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正式向世纪贸易组织提出了诉讼,抗议欧盟在转基因食品上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由于收到了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欧盟于同年五月解除了对转基因食品的禁令。但欧盟仍然对转基因食品的进口设置了诸多附加性条款。比如:此类产品必须明确表明“转基因”标签,同时,对于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到跟踪记录。

1.2基于食品安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日益普遍

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具有很强的连锁效应,一国或者地区的食品质量出现问题,很可能会通过国际食品贸易迅速蔓延至其他各国。因此,许多国家纷纷把国际食品贸易中的食品安全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和关注,在贸易政策上体现为基于食品安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日益增多。这些贸易措施具体包括:

1.2.1食品安全标准。在欧盟食品安全体系中,既有具有法律强制力的欧盟指令,又包括自愿遵守的具体技术内容和技术标准等,所以非欧盟国家的食品出口到欧盟成员,就必须同时达到两套技术标准要求,而成员对自愿遵守部分的标准具有很大的操控性和灵活性,因此,这两套体系起到了保护欧盟成员食品生产者的作用,构成了食品贸易中的TBT。

1.2.2食物产品认证。食品认证制度是被很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项确保食品安全的措施。例如HACCP, 即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它是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首次引入食品加工中的认证管理体系。该体系建立以后,美国政府要求出口至美国的一切肉类,水产品类企业均要通过HACCP的资格认证,否则不予进口。经过近年来的一系列完善、补充, 该认证体系已被大多数发达国家认可并实施,成为了食品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法则。此外,欧盟等许多国家要求本国进口的有机食品必须获得本国认可的认证机构的有机产品认证。

1.2.3动植物检验检疫、动物福利措施。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密切相关,发达国家对于出口到本国的食品卫生检验、检疫十分严格。其主要监督内容有两个部分:一是农兽药及化学品残留检验,二是疫病防治、传染病菌检疫。如欧盟和美国对于进口水果和蔬菜的农药残留检测十分严格。除此之外,动物福利也是发达国家考核进口动物性产品的重要标准之一。动物福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理福利、环境福利、卫生福利、行为福利、心理福利。近期被媒体曝光的中国部分地区活熊取胆事件一方面引起了世界动物保护组织的关注,而且再一次引起发达国家对我国动物福利的质疑进而影响我国部分动物性产品的出口。

1.2.4食品包装和标签措施。食品包装作为食品本身的延伸品,近年来也被纳入了发达国家考核食品安全状况的范围内。欧盟颁布了《食品包装印刷油墨指南》,对于一切食品包装上使用的印刷油墨、油漆和涂层提出了一系列完整的质量要求和控制措施要求。此外,标签是值得关注的另一个问题。为了避免误导消费者和保障消费者利益和安全,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对于产品标签的要求比发展中国家严格许多。例如:欧盟规定标示概念必须清晰,人造食品如“人造奶酪”不可简称为“奶酪”[3]。

综上所述,技术性贸易措施已成为食品贸易领域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1.3食品贸易结构发生变化

一直以来,国际农产品贸易中主要的交易产品包括:小麦、玉米、畜牧产品、鱼类等水产品、各类蔬菜、动物及植物油、棉花等,其中粮食、畜牧、渔业是支撑农产品贸易的主要支柱,将近占到农产品贸易额的一半。21世纪以来,世界总体经济总量大幅增加,发达国家人民生活和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得到很大的改善。在国际食品贸易市场上,对营养类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谷物、小麦等主要粮食产品的贸易额逐渐呈下降趋势。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越来越关注,从而对于新兴的有机产品的消费逐步增长。

1.4与食品生产加工等相关的一系列新型技术影响食品贸易

食品领域的科技创新受到很多国家重视,包括食品生产设备、新型加工技术、储藏技术、新型食品添加剂等技术发展迅速。不否认这些技术对推动食品生产和国际食品贸易的积极作用,但其中一些技术由于其影响具有不确定性,目前在不同国家还存在争议,转基因技术就是一例[5]。

2. 全球食品贸易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影响

在全球贸易自由化、国际贸易总体增长趋势下,我国食品贸易也出现了一些有利的变化。首先体现在我国食品贸易规模的增长方面。截止至2010年,我国的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已达到1220亿美元。根据WTO 统计数据,截止2010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4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5大农产品出口国。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占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和3.4%左右。其次,全球食品贸易结构的发展,客观上也为我国提升食品产品结构促进食品产业合理布局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第三,食品贸易中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客观上提升了我国进出口食品的质量,有利于我国居民的健康消费。具体表现在我国中国食品贸易安全体系的不断改善方面,中国食品产业逐步建立并健全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加强相关立法和规章标准建设,推动食品安全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同时,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获得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称号。

另一方面,全球食品贸易趋势的变化也给我国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

2.1我国农产品贸易顺差向贸易逆差转变

1992-2003年十年间,我国共累计贸易顺差达500多亿美元。2004年,我国首次由农产品贸易顺差转为逆差,至2008年,我国的农产品贸易逆差高达183亿美元。2010年受国际农产品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农产品贸易逆差再次扩大至231亿美元。近年来,我国出口食品受阻情况日益严重。根据中国WTO/TBT-SPS 国家通报咨询中心提供的WTO通报统计,2011年WTO共 1269 条SPS通报,1657条TBT通报,合计2926条。其中,关于食品标签的SPS通报12条,TBT通报44条,合计66条,占通报总数量的2.28%。WTO成员食品标签通报约35条,这意味着在这一年中,我们要面对 35 项食品标签法规标准或政策的制修订,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食品加工业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2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无法跟上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发展趋势

欧美等发达国家主导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和修改,我国在这方面的话语权较少,多数情况下处于被动地位。再加上当前国内部分食品安全标准还存在交叉、监管真空、标准过时等问题,这也使得食品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缺乏科学合理的工作依据,不能有效保障进出口食品的安全。

2.3新型食品生产和加工技术逐渐应用于国内食品生产和加工,给消费者健康存在潜在的威胁

如转基因玉米加工的食用油近年来在许多超市上架,在国际上对该项技术应用的效果尚存在争议情况下,消费者健康可能面临潜在的威胁。再如新型食品添加剂被部分国家应用于其出口食品上,我国由于检测技术、设备及标准滞后等原因,无法检测出来,任其进入我国市场,也会对国内消费者健康带来威胁。

3. 中国顺应国际食品贸易发展趋势的对策

3.1积极利用相关规则,主动参加区域合作和国际协调

虽然我国近几年先后制定了相关标准,但是当前涉及环保、卫生、安全等范围的法律法规在数量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技术标准和法规尚未健全,与要求差距很大。鉴于这个原因,我国政府应当积极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技术法规的立法经验进行借鉴,专门组织人力,加大力度制订技术法规标准,加大物力投入,进一步完善与WTO规则相符合并与中国国情适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在合法的前提下构建自己的市场准入体系。作为WTO成员国的中国,要积极参与到食品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当中,为本国争取在国际贸易中公平竞争的机会。当遇到食品贸易摩擦时,要敢于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在适当的时候,要对对方的无理挑衅给予回击。

3.2关注和研究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动态

各级标准研究机构要深入研究食品新标准的内容和要求;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通过培训、研讨会等各种有效途径向相关食品出口企业进行新标准的全面宣传指导,不断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新闻媒体应广泛宣传标准化的重要性;食品出口企业也应结合自身实际主动规避和防范风险,确保食品全过程的卫生控制与管理符合新标准的要求。

3.3优化食品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

包括引进和开发先进的食品生产和加工技术,提高我国出口食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加工食品新品种的研发和技术创新,以适应国际市场加工食品出口不断增长及消费多样化的需要;给予加工食品生产企业合理的财政支持政策等。

3.4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国内食品市场和消费者健康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对新型食品生产、加工等方面技术的研究,增进对该技术效果的科学评价;在食品安全标准、食品检测技术和方法等方面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食品安全信息的交流等。随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日益完善,建立起针对进口食品的保护体系也极为重要。包括合理设定我国自己的食品技术性贸易措施,加强对进口食品的各项监管措施等。

参考文献:

[1] 宋欢,用WTO视角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影响 [J]. 西安社会科学, 2009,(1).

[2] 徐学万,崔野韩,孙彩霞,陈松.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发展及对我国的借鉴[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1):57-59.

[3] 吴林海,徐立青. 食品国际贸易[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4]孙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食品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时代周刊,2011(3).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对外贸易;战略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247

自上世纪90年代始,伴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深化发展,贸易、投资、金融日益趋向自由化,世界经济开始步入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几乎席卷了全球所有国家,每个国家都不可避免的融入到全球化经济之中。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贸易自由化为基础,贸易自由化使各国更加有序的参与到国际贸易之中。我国加入WTO后,我国贸易自由化发展进程逐步加快,当前,我国在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在贸易自由化深入发展过进程中,应竭力争取利益,规避风险,不断提升参与国际贸易的综合竞争实力,保证国际经贸的有序安全。在世界经济力量向发展中国家转变,在多边贸易体系自由化逐渐放缓,区域自由贸易快速发展,服务贸易飞速前进的趋势下,我国应顺应这一新形势的发展,调整与之相适宜的外贸战略,紧抓利益增长点,促进国家对外贸易综合实力的提升,推动对外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

1 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

1.1 世界经济力量向发展中国家倾斜

长期以来,世界经济中美国、欧洲、日本占据主导,上世纪90年代前后,世界经济格局形成了以美、日、欧为中心的“三足鼎立”状态,而21世纪后,这些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甚至趋向低迷状态。而此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经济走向高速发展之势,2015年,世界各国GDP排名中,中国位居世界第二,GDP总量为10.3万亿,巴西位居第七,GDP总量为2.5亿万,印度、俄罗斯紧随其后为2.1万亿。相关研究表明,未来10年,新兴力量的金砖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力量上将趋平。

1.2 多边贸易谈判放缓

现今,世界贸易已然进入贸易自由化发展趋势,然而与此同时,保护贸易仍在存在,并与之相对立。针对这种情况,世贸组织进行多次多边贸易谈判,但因许多国家未能在一些问题上形成一致,使得多边贸易谈判始终陷于僵局。尽管如此,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仍在持续前行。当前,WTO将进一步就农业问题、服务贸易、贸易便利化、知识产权转让等问题做深入谈判,着力协调各国立场,努力寻求适宜的解决方法。

1.3 区域自由贸易快速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后,步入经济转轨阶段的国家促使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势头向好,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双边贸易谈判放缓,世界各国贸易以区域经济合作为主要途径,国际经贸自由化发展更加深入,国家经济贸易更加便捷。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自由化、一体化发展进程,世贸成员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上更加频繁,区域自由贸易更加活跃,且深入快速发展。

1.4 世界服务贸易蓬勃发展

现今,服务贸易俨然已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更是国境经贸中的最高利润增长点。在电信、通讯、保险等新型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些都属于服务贸易中拥有较高附加值的部门,而位于领先地位的依然是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

2 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

2.1 转变出口贸易结构,更新出口贸易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对外贸易战略伴随着国际经贸形势而不断调整,但一直以来,出口贸易仍为主要的对外贸易形式,且近年来经济贡献巨大。但当前的出口贸易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出口结构上,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足。对此,我国应适时转变对外出口结构,更新出口方式,着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推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与生产设备,有效提高出口产品品质,增强其在世界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

2.2 大力发展战略性贸易

对于我国在世界市场中竞争力不强的产业,如钢铁、汽车等产业,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缺乏,主要技术依赖进口,而这些产业又是国家工业产业的重要支柱,对此,我国应对其给予大力保护与扶持。对此,国家应大力扶持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的科研开发,构建科研成果转化部门,培育发展高科技产业。同时,国家制定适宜的科研补贴,为外贸产品的科研开发提供物质支持。

2.3 着力提升服务贸易发展水平

服务贸易是一国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但是当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整体水平滞后,竞争能力不强,对此,我国应着力推动新型服务型产业的发展。第一,政府为服务型产业发展营创良好外部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财物力的支持,着力改进传统服务产业发展基础,为服务贸易发展制定m宜的战略举措。打破垄断模式,提高服务业综合竞争能力,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立法,完善贸易管理机构。其二,优化服务质量,完善出口结构,着力提高传统服务业服务管理水平,提升劳动者素质。具体而言,电信行业应做好对外投资,推动跨国经营;保险投资咨询行业,优化出口结构,提升服务质量,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对行业进行兼并重组,不断扩大自身规模,增强其服务管理水平。

2.4 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之中

基于现如今经济一体化持续发展的大环境,我国应积极融入其中,以增强自身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实力。对此,应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密切与港澳台的合作,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与繁荣;第二,立足现实,纵观世界大局,放眼未来,在世界格局中,在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背景下,找寻与我国关系友好且需求互补的合作对象。

3 结语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范文3

(一)新兴经济力量发展迅速世界经济中三个主要的力量是美国、日本、欧洲,这三个部分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3左右,进入21世纪后,其经济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发达经济体由于在最初经济发展阶段起点比较高,因此导致了一系列问题,诸如,人口老龄化、经济空心化以及国内需求不足等,这些原因造成其经济一直处于低缓的状态,想要发展就需要外在因素刺激。但是,相对世界上其他的新兴力量,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根据相关统计研究表明,十年后,两者之间的经济力量将相对持平。

(二)多边贸易体系谈判进展缓慢当代世界贸易已经逐渐朝着贸易自由化方向发展,但是同样还存在保护贸易和自由贸易对立的情况。在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针对两者之间的问题组织了多次的贸易谈判,但是由于多方国家在很多问题上不能达到一致,致使贸易谈判一直处于僵局。虽然多边贸易体制的谈判一直处于僵局,但是贸易自由化、全球化并没有停止。目前,世界贸易组织仍就对服务贸易、技术转让、农业问题等问题组织谈判,进一步协调各个国家的立场,寻求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法。

(三)双边、区域自由贸易相对活跃实现贸易自由化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实行双边、区域经济合作。双边区域经济合作主要从英国和法国签订的科博登条约开始。随着全球经济转型,近些年,在多边贸易发展缓慢的情况下,各国提高对外贸易合作的主要途径就成了双边区域经济合作。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参与了双边区域经济组织,诸如,欧洲、亚太以及北美成立世界上最大的经济组织、南美的安第斯共同市场等。

二、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体制也在不断地改革,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也在不断加大。2011年时,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出口额居世界第一,进口额居世界第二。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下,我国应该制定符合国情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高。

(一)提高出口贸易结构和方式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一直都在不断的进行调整,但是从整体上看仍然是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对外贸易方式,并且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出口贸易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出口贸易也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竞争力低、出口市场单一等。因此,国家需要对出口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将对外贸易从数量取胜转变为质量技术取胜;对技术密集型产品在税收上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促进其较快发展等。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不仅体现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水平和竞争力,而且还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现代化水平。目前,我国的服务贸易呈整体滞后的情况,竞争力较低。因此,我国应该大力发展新兴生产型服务业,促进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提高服务产业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政府应该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主要可以提高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加强人力、财力以及技术投入,制定服务贸易综合发展战略措施,为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打破相关领域的垄断模式,提高竞争力,并且逐步完善服务贸易立法以及贸易管理机构。二是改善服务质量,优化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传统的服务业应该提高其服务管理水平,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及劳动人员素质,促进自身服务能力的提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电信行业。电信行业主要的提升方式就是对外投资,实行跨国运营。二是保险、咨询服务等行业。这类行业在改善服务质量以及优化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时,主要应该结合国家政策,通过联合、兼并的模式进行行业重组,扩大自身发展规模,避免和禁止恶性竞争,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三是计算机以及信息服务行业。该行业应该充分挖掘出自身的发展优势,努力提高和完善自身服务水平。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范文4

一、贵州国际贸易现状

1.贵州进出口贸易长期处于高速增长状态,但短期波动较大

贵州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00年的54.6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07.59亿元,增长率高达462%。其中出口贸易总额从34.82亿元增加到188.05亿元,增长率为440%;进口贸易总额从19.82亿元增加到119.64亿元,增长率为503%。这表明贵州省贸易出口总额持续高于进口总额,贸易进出口长期处于高增长状态。

短期而言,进出口贸易存在大幅波动的情况,例如2004年进出口贸易增长率为53.77%,其中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的增长率分别为47.38%和63.3%。2009年金融危机负面效应波及贵州贸易进出口,使得进国际贸易降幅高达32.92%,其中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分别下降29.9%和36.83%。进出口贸易变化趋势表现为:贵州进出口贸易规模早期(2000—2002年)处于水平状态,随后出现快速增长(2002—2008年),紧接着大幅下降(2009年),后期又快速反弹(2010—2011年)。

2.贵州省进出口贸易规模较小,但增长潜力较大

通过横向比较贵州省与浙江省、广东省和湖南省在五年规划(或五年计划)末期的进出口贸易可知,在第九个五年计划末期(2000年),贵州省、广东省、浙江省和湖南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为54.64亿元、10 547亿元、1 754亿元和176.93亿元,三个省份进出口贸易规模分别是贵州省的193倍、32倍和3.23倍。其中,出口贸易总额分别为34.82亿元、5 791亿元、1 225亿元和60.5亿元,三个省份出口贸易规模分别是贵州省的166倍、35倍和1.74倍;进口贸易总额分别为19.82亿元、4 964亿元、529亿元和116.38亿元,三个省份进口贸易规模分别是贵州省的250倍、26倍和5.87倍。

在“十一五”规划末期(2010)年,贵州省、广东省、浙江省和湖南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为212.63亿元、48 664亿元、15 973亿元和229亿元,三个省份进出口贸易规模分别是贵州省的228倍、75.12倍和1.07倍。其中,出口贸易总额分别为129.91亿元、20 897亿元、11 369亿元和104.99亿元,三个省份出口贸易规模分别是贵州省的160倍、87倍和0.8倍;进口贸易总额分别为87.72亿元、28 551亿元、4 603亿元和124.02亿元,三个省份进口贸易规模分别是贵州省的325倍、52倍和1.41倍。

通过贵州省与东部地区的广东省和浙江省对比可知,2000年至2010年贵州省进出口贸易规模与这两个省份的差距逐渐拉大,但是贵州省进出口贸易规模与中部地区湖南省相比,差距逐渐在缩小,而且2009年 贵州出口贸易规模反而超过湖南省,并且两者出口贸易规模逐渐拉大。由此可知,相对于中部地区而言,近十年贵州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相对于发达的东部地区而言,贵州进出口贸易规模与这些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

3.贵州国际贸易以亚洲为主,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增长迅速

贵州与亚洲其他国家(地区)的贸易规模占贵州贸易总额的比例从第九个五计划末期(2000年)的66.98%小幅降到“十一五”规划末期(2010年)的62.57%,在此期间,贵州每年与亚洲贸易往来的比例都在57%以上。2000—2002年,贵州与亚洲国际贸易发展处于缓慢增长阶段,2002—2004年,两地之间贸易往来迅速增长,经过2005年小幅下降之后,再次经历了2006—2008年的高速增长,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两地贸易往来有所回落。贵州在亚洲的主要贸易伙伴为东南亚国家联盟、香港地区、日本和韩国,2011年贵州对上述四个地区的出口贸易分别为5.07亿美元、2.28亿美元、1.07亿美元和0.67亿美元。

2000年与贵州国际贸易往来最为频繁的前三个地区依次为亚洲(2.82亿美元)、欧洲(0.54亿美元)和北美洲(0.47亿美元),2010年前三个地区依次为亚洲(12亿美元)、北美洲(2.28亿美元)和欧洲(1.89亿美元)。这表明亚洲因为其地缘优势,使得贵州与亚洲国际贸易往来非常频繁。欧洲和北美洲轮流处于与贵州贸易往来第二、第三的位置,表明贵州与发达经济体贸易往来较为频繁。2000—2010年,与贵州贸易往来增长最为迅速的地区为拉丁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其增长率分别为790%、736%和488%,表明贵州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增长迅速。

二、贵州贸易开放程度分析

1.虽然贵州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但是贸易开放程度没有显著提高

贸易开放度是衡量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的开放程度,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当年GDP的比例即为贸易开放度。贵州近十年贸易开放程度,首先,2000年—2002年贸易开放程度从5.31%下降到4.6%,在此期间贸易规模由54.64亿元小幅上升到57.23亿元,表明贵州国际贸易发展速度低于其经济(GDP)增长速度。其次,2002—2004年,贸易开放度由4.6%上升到7.47%,贵州贸易开放程度得到飞速提高,但是2004—2007年贸易发展速度连续三年下降。最后,2008—2009年贸易开放程度因国际金融危机而受到重创。第九个五年计划末期(2000年)和“十一五”规划末期(2010年)贸易开放度分别为5.31%和5.39%,其中出口贸易开放度分别为3.38%和3.3%,进口贸易开放度为1.92%和2.1%。十年间贵州贸易开放度处于相同水平,而贸易规模却出现了大幅增长,这表明贵州贸易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相持平,贵州贸易开放程度仍然不高。

2.贵州贸易开放度发展速度相对滞后

第九个五年计划末期(2000年)贵州、广东、浙江和湖南贸易开放度分别为5.31%、98%、28.55%和4.46%,三个省份开放程度分别是贵州的18.5倍、5.38倍和0.84倍。”十一五“规划末期(2010年)贵州、广东、浙江和湖南贸易开放度分别为4.62%、106%、57.62%和5.77%,三个省份开放度分别是贵州的22.9倍、12.47倍和1.24倍。东部地区的广东省、浙江省与贵州省贸易开放的差距逐渐拉大,与此同时,湖南与贵州贸易开放程度的差距逐渐缩小,并最终反超贵州。通过横向比较贸易开放度可知贵州贸易开放发展速度相对滞后。

三、贵州涉外旅游发展状况

1.涉外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旅游业易遭受外部因素的冲击

贵州旅游外汇收入从1980年的7000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3 936.51万美元。有5个年份(1981年、1985年、1992年、1994年和2004年)的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率高于100%。因2003年涉外旅游的大幅下跌和2004年涉外旅游业的恢复,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2004年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率高于100%。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率高于100%的其余4个年份的增长是在上一年份高速增长基础之上出现的,表明贵州涉外旅游业发展迅速。

1989年的、2003年的非典、2008年和2009年的金融危机对贵州涉外旅游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从而使得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率出现下降。其下降幅度分别为15.87%、63.6%、9.45%和5.58%。虽然贵州没有发现非典病例,但是非典对旅游业的冲击最为严重。

2.涉外旅游业以亚洲为主,其他地区增长显著

2005年来贵州旅游的外国游人分别为亚洲45 417人次、非洲413人次、欧洲19 219人次、拉丁美洲15 357人次、大洋洲11 305人次以及其他地区873人次,所占比例分别为49%、0.45%、20.76%、16.59%、12.21%和0.94%。2010年来贵州旅游的外国游人分别为亚洲85 383人次、非洲1 110人次、欧洲4 4799人次、拉丁美洲35 239人次、大洋洲16 861人次以及其他地区2 662人次,所占比例分别为45.89%、0.6%、24.07%、18.94%、9.06%和1.43%。表明贵州涉外旅游的外国游人主要来自于亚洲国家或地区。

2005—2010年来贵州旅游的外国游人人次数的增长率分别为亚洲88%、非洲168.8%、欧洲133.1%、拉丁美洲139.4%、大洋洲49.1%和其他地区205%,表明其他国家、地区来贵州旅游的人次数迅速增加。

四、结论

根据贵州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工业强省的发展战略,从国际贸易、对外经济合作、引进外资、外商投资和对外旅游四个领域来测度贵州国际经济贸易往来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同时,选取具有东中部地区有代表性的浙江、广东和湖南作为贸易开放度横向比较的参照组。

分析发现:第一,贵州进出口贸易长期处于高速增长,但短期波动较大;第二,贵州省进出口贸易规模较小,但增长潜力较大;第三,贵州国际贸易以亚洲为主,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增长迅速;第四,虽然贵州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但是贸易开放程度没有显著提高;第五,贵州贸易开放度发展速度相对滞后;第六,涉外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旅游业易遭受外部因素的冲击;第七,涉外旅游业以亚洲为主,其他地区增长显著。

参考文献:

[1] 应才发.新贸易保护主义背离国际公平贸易准则[J].贵州社会科学,2009,(7):76-81.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范文5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第一特征就是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这三个指标2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增长趋势。第二特征是发展历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第一个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1993年,第二个阶段是从1994年至今。1978年底我国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随后不断深入的外贸体制改革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全面和持续的发展。这些改革包括1979-1987年以调动外贸部门积极性为目标的改革;1988-1993年以建立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自负盈亏为中心的改革;1994~2001年以与国际市场接轨为导向的外贸体制改革;2001年以后以WTO规则为基础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的全面改革(陈全赓,2001)。改革使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目的成就。1980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仅为380亿美元,而到了1993年增加到了1957亿美元,到2002年增加到了6208亿美元。23年间进出口总额增长了15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5%。第一阶段,在改革开放之初,以往计划短缺经济模式下被压制的需求得到释放,进口需求迅速增加,出口的增长相对弱一些。所以在1980年到1993年的14年间有9年出现贸易逆差,只有5年出现贸易顺差。贸易逆差最严重的是1985年、1986年和1993年三年。从1994年以后,我国出口的能力得到迅速增加,所以第二阶段的贸易收支始终保持顺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得利于1994年的汇率政策。我国的进口和出口的发展趋势见图1。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民币汇率变化趋势分析

我们用双边名义汇率、双边实际汇率、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等四种汇率形式来描述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都是指数。为了比较的方便,我们将人民币与美元的双边汇率转换成指数形式,其公式为:

Et=100×et/e0

在上式中,Et表示t时的人民币与美元的双边汇率指数,et代表t时的人民币与美元的双边汇率,e0代表基期的人民币与美元的双边汇率。如果et、e0是间接标价汇率,则当Et上升时表示本币升值,而当Et下降时表示本币贬值。在名义汇率中扣除价格因素就可以得到实际汇率,再除以基期实际汇率就可以得到实际汇率指数。名义有效汇率(NEER)和实际有效汇率(REER)则是在双边的基础上通过加入权数来求得,一般权数为i国对本国的贸易比重。

资料来源:NEER和REER1980—2000年参考《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及实证》,2001—2002年据《中国统计年鉴》、《国际统计年鉴》、《世界年鉴》相关数据计算而得;权数根据与我国发生贸易的前10位贸易伙伴国(地区)的贸易额经调整而得:日本(24.61)、中国香港(24.42)、美国(19.38)、中国台湾省(7.88)、韩国(7.49)、德国(6.33)、新加坡(3.20)、英国0.37)、法国(2.18)、意大利(2.14);人民币/美元名义汇率指数、人民币/美元实际汇率指数根据上列年鉴数据计算而得。

表1是我们用间接标价法计算的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指数、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指数、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NEER)和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REEN)。

由于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指数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能更客观地反映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所以我们再把二者在20多年中的变化趋势制成直观图。

从表1和图2所反映出来的汇率变化趋势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人民币汇率的总趋势是贬值的,并且贬值幅度很大。从1981年到2002年22年间,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分别贬值了222.7%和95.8%,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贬值丁249.6%和151.5%。第二,1994年是中国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变动最大的一年,人民币汇率以这一年为分水岭。前一阶段从1981年开始到1993年底,这一阶段的总体特征是人民币汇率以持续贬值为主。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贬值了197.5%,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贬值了92.8%。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贬值了231%,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贬值了144.8%。人民币的名义汇率贬值幅度远远大于实际汇率的贬值幅度。其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反映在这段时间我国的通货膨胀比较严重;其次,在20世纪了0年代末80年代初人民币汇率严重高估,政府通过官定的名义汇率的大幅调整使实际汇率回到均衡汇率水平;再次,存在名义汇率超调的可能性。第三,从1994年开始,人民币汇率变化趋势与之前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期间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基本稳定,2002年比1994年略微上升了2.3%;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则有较大幅度的上升,2002年比1994年上升了27%。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上升了9.5%,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上升了13.6%。因此该阶段表现为名义汇率基本稳定,实际汇率较大幅度调整的变化趋势。

三、我国贸易发展的实证分析

前两部分我们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和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趋势做了简要的分析。基本结论是:一方面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稳定持续的增长,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这两者存在什么关系呢?根据国际金融理论,一国货币汇率贬值可以促进出口,出口的增加通过贸易乘数促进GDP的增加,GDP的增加必定推动需求增加,需求增加必定带来进口的增加。所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货币贬值可以促进贸易增长(杜进朝,2004)。我们通过建立进出口模型,从中来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我们建立了各种模型来对汇率与进出口额进行相关性分析,实证分析发现许多模型不能通过检验。如出口额与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的回归,虽然存在负相关(即人民币贬值会促进出口),但拟合程度较低,统计反映不显著(许少强,2002)。其原因就是1994年以后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并且略有升值,但出口仍然保持快速增长,实际与理论相矛盾。因此,我国出口贸易的稳定增长不能主要由汇率变动来解释。进口与汇率的关系更与理论相矛盾,因为人民币的实际汇率从1980年开始到1993年一直是下降的,1994年以后也是略有上升。所以实证分析的结果是汇率与进口额正相关,人民币贬值进口增加。但是,我们发现贸易差额与人民币汇率是高估还是低估密切相关。所谓人民币汇率高估是指在直接标价法下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低于实际汇率(名义汇率一实际汇率<0),人民币汇率低估则是名义汇率高于实际汇率(名义汇率一实际汇率>o)。我们用贸易差额对人民币汇率的低估额进行回归分析。同时,我们还发现我国的进口额与我国的GDP高度相关。

贸易差额模型:Tt=C1+Et+εt

Tt为贸易差额,即t年的出口减进口;C1为常数项;Et为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减实际汇率(直接标价法);εt为随即扰动项。

进口模型:Mt=C2+GDPt+εt

Mt为t年进口额,C2为常数项,GDPt为中国t年GDP,εt为随即扰动项。

回归的主要统计数据见表2。

从回归得到的数据来看,进口方程的拟合优度很高,贸易差额方程的拟合优度也较好;E和GDP的T统计值都比较显著,即能够显著区别于0。如果人民币的名义汇率低估(E>0),则贸易余额为顺差,如果人民币的名义汇率高估(E<o),则贸易余额为逆差,并且相关系数较大。所以我们认为:第一,对出口影响最大的是汇率水平,当名义汇率处在高估的状态时,则不利于出口,并且会导致贸易逆差;当名义汇率处在低估的状态时,则对出口有利,并且会导致贸易顺差。第二,我们以1994年为界来分析,在1994年前,人民币的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均大幅下降,按照一般的理论应该对出口产生重大影响;但实际情况是出口增长较慢,贸易余额主要是逆差。1994年之后,我国的汇率是稳中有升,变化并不是很大;而我国的.出口却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并且贸易余额持续顺差,与之前出口走势有很大区别。第三,如果用名义汇率的高估和低估则可以进行解释。因为在1994年以前,人民币的名义汇率主要处在高估状态,汇率的不断贬值是对这种高估的调整。1994以后,人民币的名义汇率处在低估状态,即使是汇率有所上升也未改变基本状态。第四,我国的进口贸易不能直接用汇率的变动和汇率水平来进行解释,我国进口额迅速稳定的增加主要决定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我们可以间接地用汇率变动来说明,因为1980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变化首先促进了我国的出口贸易的发展,出口贸易的发展通过乘数效益促进了我国GDP的增长,GDP的增长又促进了进口贸易的发展。这就是说,我国1980年以来的贸易发展仍然可以用汇率变动来进行解释。

另外,我国鼓励贸易的政策,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进出口的贸易结构的升级,劳动资源的比较优势等等,都是促进我国贸易迅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低碳经济;出口贸易;贸易结构

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人类的环保意识开始苏醒,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自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落幕以来,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对外贸易,其发展必然要走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低碳出口将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国际贸易的新热点,低碳产品将成为各国出口贸易的新支柱。

我国出口产品以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环境污染密集型、能源消耗密集型产业的出口比重较高,这样的产品出口结构使得我国碳排放量较大,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转变绿色低碳经济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任重道远。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探索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致性。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提出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其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6年世界银行前任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在其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中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8年7月,日本北海道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2010年3月在中国召开的“两会”上,低碳经济成为了会议的主题。可见,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的共识,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二、我国出口贸易非低碳化的现状

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仍处于较低端位置,出口的商品较大比例为高能耗、高污染的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排放了大量的碳,对环境的影响很大。出口贸易结构的低端化,使得我国出口贸易体系的现状并不符合低碳化发展的要求。

1.出口产业碳能源消费高,出口产品碳含量高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化也加速发展,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仍然是工业制造,占国民经济重要部分的对外贸易仍然是以中低端制成品为主,高新技术产品比重较低。生产中低端制成品的部门都是以煤炭等资源为基础进行的,具有高污染、高能耗的特征,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碳资源,其产品含碳量也较高。我国的出口产业规模和外贸总量在不断增加,因此碳能源消耗也将会进一步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量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下降。并且“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状况使得煤炭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比重较高,我国出口产业碳能源消费高,出口产品碳含量高的现状短期内很难有明显改变。

2.低碳技术水平较低,技术创新不足

低碳技术是实现低碳经济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技术创新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目前的状况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出口产业中低碳技术处于低端水平,低碳技术创新严重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低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这是由我国整体科技水平较弱,技术研发能力有限的现状所制约的。(2)低碳技术创新R&D投入不足,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约1.4%,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其中投入于低碳技术研发的部分更是少之又少。(3)低碳技术创新人才匮乏,低碳技术创新起点低,经验不足,经营管理方式不够科学。

3.我国成为发达国家碳转移的阵地

在全球化分工中,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较低,具备优势明显的制造成本,使得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发达国家技术水平较高,并且随着欧美国家产业的升级,它们将大量低附加值、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制造的低端环节转移到了以我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使得我国要为发达国家的“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买单,成为世界碳转移的最大阵地。中国每年因产业转移造成的碳转移占中国目前碳排放量的约20%,尤其是在出口产业中,绝大部分的碳排放来自于发达国家对我国的碳转移。

三、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相继提出与低碳经济相关的碳关税概念,这将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巨大的影响。

1.贸易壁垒增加,对出口贸易造成冲击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借发展低碳经济大做文章,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贸易壁垒的增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设置碳关税贸易壁垒。虽然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征收碳关税的范例,但美国计划于2020年开始实施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规定,美国有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的国家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一旦被征收高额的碳关税,将会增加我国出口产品的销售成本,使我国出口产品丧失价格优势。

(2)设置“标准“等非关税壁垒。现在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已定,我国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威胁就是欧美国家制定标准的能力,他们会设置市场准入的标准认证,将达不到标准的产品拒之门外,届时我国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将会增加,产品的竞争力也会下降,对我国的出口贸易造成巨大的冲击。

2.比较优势弱化,不利于参与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商品低碳化的发展,使得在原有的劳动力、资本、技术、自然资源等要素之外,碳要素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要素,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低位越来越高,国际分工过程中各国所拥有的比较优势也将发生变化。我国劳动力丰富,劳动成本较低,形成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但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出口产品中,技术含量较低,即使是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从事中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而相对来说,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发面拥有绝对领先地位,而且正在试图通过规则的制定进一步巩固其优势,会对国际分工带来深刻的影响。我国传动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将弱化,不利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

3.高额引进非核心低碳技术,阻碍出口贸易

我国的出口企业要想突破碳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达到发达国家设置的出口标准,就必须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改进生产方式,引进先进设备。而我国在在能源方面的技术发展较为缓慢,大多数出口企业采用的仍是传统的能源利用技术,使用的也是高耗能的低端设备。发达国家提出的碳关税一旦实施,只有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设备才能生产出符合标准的产品。我国出口企业为了增加产品竞争力,符合碳标准,就必须高额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购买发达国家的设备,这将会耗费大量资金,这些资金又会转移到出口产品中,使得出口产品成本增加,降低价格优势。而发达国家不会将核心技术转移给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出口企业高额引进的只是技术的载体而已,即低碳减排设备以及相关设备的使用、维护等方面的技巧,而不是核心技术。

4.低碳经济也会给我出口贸易带来机遇

虽然低碳经济会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但如果我们及时采取措施来降低碳排放,推行低碳工业的发展,这也将会是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国际贸易中的低碳要求,将会促使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从根本上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同时,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同时进行自主研发,增加产品的竞争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四、我国出口贸易应对低碳经济的策略

对外贸易低碳化的趋势已定,我国出口贸易为适应这一趋势,必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从政府宏观层面和企业微观层面积极进行改革,才能在低碳化的大浪潮中不被淘汰。

1.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出口贸易结构

我国出口产品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会耗费大量的原料,排放大量的碳,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很大。为了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符合低碳化的要求,就必须转变我国的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出口贸易结构。在保持出口贸易适度增长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同时,大力发展附加值高、污染少的国际服务贸易,加快服务业发展,推进服务业现代化,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实现服务贸易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2.参与国际合作,完善国内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的出口贸易发展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浪潮中,要想实现出口贸易低碳化,只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在积极承担减排任务的同时,应该借鉴国外低碳技术的先进经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模式。在熟悉掌握低碳经济的国际公约和各国政策法规的同时,要积极建立和完善国内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出口企业走低碳生产道路,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低碳化转型。

3.增加科技投入,鼓励自主研发低碳技术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出口贸易低碳化,根本之路在于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在这方面,要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方式。更重要的是,国家和政府应该增加科技投入,鼓励自主研发低碳技术,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研发工作,鼓励出口企业着眼于长期利益,积极开发低碳产品。同时,政府和企业都要重视对低碳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对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是我国在世界对外贸易的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4.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扶持低碳出口产业的发展

要使我国的低碳化出口健康发展,就要制定完善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并且建立与低碳贸易相适应的配套管理政策。政府应成立专门的低碳经济管理部门,尽快制定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低碳经济技术标准体系,实现低碳经济工作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同时,要大力扶持低碳出口产业的发展,促进出口产品的升级,建立完整的低碳产业链,实现出口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使用环节的低碳化。

参考文献:

[1]王军.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低碳经济[J].世界经济研究,2010(11).

[2]任烈.“碳关税”与我国外贸经济发展[J].中国财政,2010(8).

[3]何建坤.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J].绿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