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材料行业研究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分子材料行业研究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分子材料行业研究报告

高分子材料行业研究报告范文1

2月27日,中广核核技术应用有限公司与中国大连国际合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连国际)完成重大资产重组,“中广核技”上市敲钟仪式在深交所举行,大连国际正式更名为中广核核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广核技,证券代码:000881.SZ)。

中国非动力核技术应用领域第一股应运而生,登陆资本市场,也让公众更多地了解到非动力核技术的应用前景。

3月底的深圳,在核电大厦,年仅38岁的中广核技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剑锋接受了《英才》记者的专访。从“谈核色变”到核电重启再到非动力核技术应用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张剑锋看来,公司未来增长如何关键要看这个市场空间有多大。

一组数据可以拿来比较,我国核技术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不足0.5%,对标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1.7%-3.7%的比例,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也将是万亿级别的市场。

另外,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的产值仅为1000亿元,而截至2015年,这一数字飙升至3000亿元。

显然,重组上市,仅仅是中广核技新的开始。 非动力核技术应用第一股

重组上市之前,中国广核集团旗下已有中广核电力(01816.HK)、中广核矿业(01164.HK)以及中广核新能源(01811.HK)三家H股上市公司,分别对应核电、核燃料、新能源板块。

随着成功重组暨更名,中广核技正式成为国内领先的核技术应用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A股第一家核技术应用上市公司,同时也成为中国广核集团旗下首个国内A股上市平台。

亲自参与了重组全过程的张剑锋对《英才》记者表示,在2013年公司就开始筹谋登陆资本市场,为2017年上市做准备。

据资料显示,大连国际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中广核核技术等交易对方持有的高新核材100%的股权、中科海维100%的股权、中广核达胜100%的股权、深圳沃尔100%的股权、中广核俊尔49%的股权、苏州特威45%的股权、湖北拓普35%的股权。

交易方案包括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和募集配套资金两部分,其中,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交易金额为42亿元,募集配套资金总额为28亿元。

此次中广核技资产重组,也为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出了成功经验。作为收购标的民营企业股东以及公司子公司员工,都分享到了资本红利。

据张剑锋介绍,公司如今前十大股东中,陈晓敏是俊尔公司的创始人,江苏达胜热缩则为达胜加速器的母公司,而魏建良是原高新核材的大股东。此外,为激励子公司高管和骨干员工,专门成立深圳中广核一期核技术产业发展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市值方面看,中国核电、中广核电力均为千亿以上市值,截至发稿前,中广核技总市值超过280亿元。相比资本市场对核电的估值,张剑锋认为核技术还是要看未来的发展空间。

“高新材料空间就将近2000亿,像核医学也是以数百亿来计算。传统工业加速器虽然市场空间不是特别大,但它可以引领我们进入一些全新的应用领域,比如治理重度污水、涂层固化、轮胎预硫化等,这些领域的市场空间不亚于材料和核医学。”张剑锋向《英才》记者分析称。 行业整合势在必行

中广核技2016年报显示,2016年,中广核技实现营业收入30.23亿元,同比增长41.4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12亿元,同比增长27.10%。而2011年公司成立时还遇到不少困难,2012年营收才839万元,当年甚至亏损1500多万元。

“可以说到2012年底,都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发展思路和方向。”2012年12月,张剑锋加入中广核核技术应用有限公司,担任公司总经理至公司重组上市完成,公司也从2013年开始重新探索发展方向和路径,“我们走上了央企与民企协同发展的道路。”

2012―2016年,公司营收从800多万―30.23亿元,增长超过300倍。净利润由亏损转为3.12亿元。这其中,央企与民企的资源融合和协同发展,以及高质量的并购重组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次重组的7家标的公司中,深圳沃尔为中广核核技术和民营上市公司沃尔核材共同出资设立,其余6家公司均为中广核在2013年以后投资收购的民企资产。

2017年,公司并购运作也是马不停蹄。1月9日,公司宣布通过三家子公司收购常州金沃电子科技有限公司60%的股权、河北中联银杉新材料有限公司51%的股权,以及厦门瑞胜发新材料有限公司51%的股权。三笔收购共计约3.13亿元。

有效发挥央企的资源品牌优势,结合民企的市场化活力,进入中广核技前后两年,“这些公司利润一般会增长3―4倍。”张剑锋特别指出。

其中,2015年5月,中广核技通过旗下中广核高新核材集团有限公司取得湖北拓普新材料有限公司控股权,新公司后更名为“中广核拓普(湖北)新材料有限公司”。2016年,中V核拓普(湖北)新材料有限公司实现利润4327万元,比与中广核技开展合作之前的2014年增长约10倍。“一是中广核拓普可以借力央企品牌市场等优势资源,二是中广核技可以给予这类民营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产品技术服务支持,另外,特别强调的是,可以有效提升民企的管理水平”。张剑锋表示。

张剑锋将公司与民企的合作总结为“优选伙伴,利益捆绑,目标牵引,制度约束”。

研究报告显示,广泛、高端的核技术应用市场集中度不到10%。“以改性高分子线缆材料为例,整个市场规模大概七八百亿。目前我们的相关业务规模全国领先,但收入不到20个亿。”张剑锋向《英才》记者举例称,“可以想象,这个市场是多么分散。”

由此可见,行业整合势在必行。“这几年我们并购了大概10家企业,但实际上我们筛选了600多个项目。”张剑锋表示,“行业整合将是持续不断的。每一年我们都会有一批项目落地。外延式收购也是公司发展计划中的一部分。” 国际化合作

相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核技术应用产业化已经非常深入,成就了不少在某些细分领域的杰出企业,包括IBA、瓦里安、医科达等。

但是能将几个相关的产业板块串联起来,并且能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中广核技在全世界范围内尚属第一家。

经过5年多的发展,中广核技已实现在电子加速器研发制造、辐照加工服务、改性高分子材料供应三大核心业务领域的国内布局,成为国内最大的工业电子加速器制造商、最大的电子束辐照加工运营商、最大的高端线缆材料制造商,并大力拓展核医学等新业务,而且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同时,中广核技积极开拓高端医用加速器业务。2016年9月20日,公司与日立(中国)有限公司签署了《质子重离子肿瘤治疗装置产业化战略合作意向书》。按照该合作意向,双方同意充分利用各自资源和优势,协力推进中国治疗中心项目开发,有计划地逐步实现质子重离子肿瘤治疗装置的国产化;同意将成立专业合资公司作为阶段性目标,将合资公司作为载体开展面向中国质子重离子装置国产化、设备销售、服务提供等业务。

据悉,质子治疗肿瘤是近几年来逐渐成熟的肿瘤治疗手段之一,日立是此领域技术领先的企业之一。

“我们的合作在中国,采用日立的技术,推动中国的质子和重离子加速器治疗的产业化。日立也会对我们进行技术转让和国产化的安排。”张剑锋对《英才》记者表示。

在推动核技术应用实现产业化方面,中广核技也走在了世界前列。3月中旬,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消息称,由中广核技研发的中国首个电子束辐照处理工业规模印染废水示范工程在浙江省金华市正式启动运行,标志着我国电子加速器应用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

该示范工程正是由中广核技旗下的中广核达胜加速器技术有限公司建设。“这个项目是我们跟清华大学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的成果,3月初已经开始启动运行了,这一成果也是全世界核技术应用领域的重大突破。”张剑锋说道。

而在国际I务方面,中广核技目前还主要是以出口产品为主。“中广核技的加速器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已经很有竞争力。在印度和韩国市场,中广核技的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在东南亚、南亚地区市场占有率处于领先地位。2016年1月,中广核技承接了美国某客户的加速器搬迁与升级改造项目,成为国内第一家打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的加速器制造商。通过把加速器出口到美国,实现了公司电子加速器产品在发达国家零的突破。能进入美国市场还是挺不容易的,因为电子加速器就是美国发明的。”张剑锋表示。

相比于核武器、核电产业,非动力核技术应用属于充分竞争领域,因此核技术领域的国际并购面对的政治壁垒要小很多。

“国际并购也是公司发展的一个思路,我们都在积极地考虑。”张剑锋说道。 研发的甜头

值得一提的是,中广核技旗下几大板块的协同配合效应也十分明显。“比如说改性高分子材料,是电子加速器应用的下游耗材。几个产业配套,我们就可以推出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张剑锋指出,“未来,我们的电子加速器到哪里,我们的改性高分子材料就要跟到哪里。实现从销售到售后服务再到其它材料的出口,最后考虑在当地实现本地化。事实上,中广核技目前已经是国内最大的包括电子加速器、辐照服务以及辐照改性材料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提供商。”

目前,中广核技在核技术领域的总资产在中国广核集团的占比仅约1%,但是专利数量在集团占比达到28%。

高分子材料行业研究报告范文2

关键词:拓展式培训;传统式教学;材料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122-02 所谓拓展式培训,是指在一种情景模拟的环境中经过反复体验与总结,并且联系实际,最终由参与者自己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实用的工作方法,是一种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双向学习方式,即“在体验中学习”,是体验式学习的一种,采取“做中学”的教练方式。

80年代美国人大卫・库伯,率先提出了体验式教学的完整理论,并构建了一个体验式学习模型――“体验式学习圈”。体验式教学的理论指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在整个过程中,该理论强调知识的共享与应用,这给当时西方的很多企业管理者以很大的启示,大多数管理者和学者认为这种强调“做中学”的体验式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模式,不仅能够将学习者掌握的知识、潜能真正发挥出来,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并有利于工作质量的提高。

体验式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的感受和与实践的联系,这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区别,传统式教学以看和听的方式,并着重强调记忆和掌握,在教学结束或者考试结束之后往往很快就忘却了。另外,在教学目的上,传统学习方式和体验式学习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传统式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体验式教学的目的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如何运用知识技能,并找到自己在知识运用中的欠缺的能力,从而发挥自己的潜能,并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大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在社会中进行工作和接受再教育,来自于人才市场的调查和研究报告指出,即将走出或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普遍反映出与社会融入度不高,缺乏必要的综合素质,具体表现在交流沟通、自我表述、心理承受、工作积极性、耐压性等,诸多因素表明大学生面临的这些问题并不是由于缺少专业知识或者专业技能。由于大学生在校园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进行单纯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课程教学中涉及的实习或者大学生自行暑期打工只占据了很少的时间,并不能充分进行经验的积累和锻炼。因此结合拓展式培训的特点,如果能将职业素养的训练创新性地应用在大学教学模式中,并设计相关学科的职业情景模拟演练以及培训的具体方式、方法,在单纯理论学习的同时增加综合素质的培养,并进行有效地评估,无疑会在增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促使其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与个性的优劣势,在社会生活、职业工作体验中,增强就业能力,降低学生进入社会的不适感,有利于其尽快融入工作氛围。

在教学中引入拓展式培训应包括教师在教学中的“理论基础教学法”和“应用外延导读法”,以及学生自主学习中坚持“5模块”的连锁活动,即:学习、整合、体验、交流、应用。学习,包括理论基础知识教学是过程的开端。以教师为主导进行理论基础知识教学,学生以观察、提问和作业反馈的形式进行,这是整个过程的基础;整合,主要指在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自身兴趣爱好,搜集相关外延知识及行业市场信息,从资料信息中总结归纳并整合;体验,学生将自身总结的相关信息,以演讲、汇报的方式与其他学生进行信息共享并在此过程中加以体验,或者针对某一具体的情景模拟演练,此时,教师以“应用外延导读法”对其讨论的拟解决方案及思路进行正确引导;交流,参加汇报、演讲的学生要与其他体验过或观察过的学生分享其学习感受并观察结果,进而与其他参加者进行探讨;应用,最后一步是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以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为例,在应用的环节中,应注意结合有关材料的实际问题(包括材料应用、材料设计、安全预测以及材料市场价格波动等)进行合理解释并尝试予以解决。通过情景模拟,问题假设将基础知识的理论学习及理解充分地应用在实际工作及生活中,此过程成为一种体验就是对理论基础知识地更深层次的理解及应用,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体验――学习”的模拟循环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达成“拓展”培训的最终目标,这也是拓展式培训在学科教育中进行应用的充分体现。同时,在教学中引入拓展式培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以保障其在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性:

一、拓展式培训必须要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为前提

由于拓展式培训需要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发现自我问题,因此在教学引入拓展式培训前,要先确保课堂教学目标已经完成,学生已经掌握基本专业知识。

二、拓展式培训要以运用专业技能知识为目的

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传统教学与拓展式培训的着眼点本质上是不同的,前者仅着眼于专业知识的记忆与掌握,而后者着重于专业知识的运用、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沟通能力、精诚的团队合作精神及高效的人际行为,开启学习者的所有潜能,并让他们将这些潜能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实现个人绩效的最优化。

在教学中开展拓展式培训后必须用以上几点来进行评估,从而对后期开展的教学过程进行必要的修正,以进一步提高拓展式培训的教学效果。评价过程不是教学过程的终结,而应该看成是新一阶段学习的开始。在评估的过程中,不仅应该关注评估的结果,还应该充分关注评价的过程,要把对专业知识掌握的评定与综合素质的有效激发结合起来。一是要全方位评价学生在拓展教学中具体的表现情况,让学生实事求是地掌握自己参与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采取更为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二是要让学生查找到自己在综合素质上与其他人的差距,激发学习、创新的能力;三是要让学生体验到运用知识的快乐,获得自主探究取得成绩的快乐,树立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信心和决心。

三、拓展式培训必须以课堂教学知识为基础,多样式、多途径地开展

拓展式培训一般分为:情景模拟、案例分析、户外展能。由于大学课程教学多在课堂教室内进行,在特殊情况除外的条件下,这就决定了将拓展式培训引入课堂主要基于前两种模式: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以感知、体验、尝试、合作等不同方式,结合专业教学知识点,在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中开展教学。

以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为例,在课堂中开展拓展式培训,应在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前提下,结合材料学自身特点(多学科交叉、发展中学科及实际应用性等),通过一系列材料设计、材料评估、材料采购等情景模拟及案例分析,在已具备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使学生从被动角色转为主动角色,联系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引导并激发其对材料基础知识的理解及探索以及对该行业市场的自主认识及爱好,培养其自学、分析、解读、评价、演讲以及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能力。比如在三大材料分类的课时过程中,完成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差异、性质区别的教学目标后,可由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感兴趣的材料,并将同类兴趣的学生编为一个兴趣小组,进行拓展式培训。

在进行情景模拟的时候,假定同组的两个学生分别任职于两个不同的材料进出口公司的采购一职,在掌握其结构及性质的基础知识上,对现有市场上该材料的应用、价格、市场需求做出评估,书写材料采购报告并进行演讲,由该小组的其他成员作为公司的市场领导进行比价遴选,商议后并给出评定,选择更有竞争优势的一方。

在进行案例分析中,则可选择市场上目前通用的材料类别,让学生对竞争性产品进行成本、价格、性质、应用、市场需求的数据采集,横向分析比较后,进行评议及汇报工作。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引入拓展式培训,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体验中进行交叉知识的应用,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运用知识,在自然、快乐的学习体验中,发掘学生自我潜在的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职能倾向,进而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出色的团队精神。同时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分析及评价,拓展式培训的方式也能够有效增强教师备课的广度与深度,促使教师对相关知识进行即时更新,使教授的内容与该专业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有的、适时的对接。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莫云,刘亚莉.大学语文拓展式教学的几点思考[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0,(10):125-126.

[3]李文祥.实施拓展式教学 提高说写能力[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8,(6):78.

[4]黎雪芬.要关注拓展式教学的过程[J].中学语文教学,2005,(7):3,5-7.

高分子材料行业研究报告范文3

关键词:活性包装;肉产品;研究现状;生态环保性

Abstract: Active packaging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emerge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ateri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Active packaging can extend the shelf life of foods contained therein by changing the interior environment to maintain or even improve their properties, thereby enhancing their safety and sensory attributes. This paper provides a clear and definitive understanding of active packaging for meat products by describing classification by functions and the 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s of various classes as well as review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ir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From this review conclusions are drawn as follows: scarc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odor-removing aroma-holding packaging; cyclodextrin will have promising applications in active packaging for meat products due to its special cavity structure;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active packaging for meat products tends to be more eco-friendly.

Key words: active packaging; meat product; research status; eco-friendly

中图分类号:TQ05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123(2013)12-0023-05

随着人们对肉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利用科学材料与生物技术包装肉类制品,使其营养流失小、保障安全,已成为食品包装界关注的焦点。活性包装的诞生提高了肉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健康性,同时又控制了食品包装带来的污染。

活性包装技术是结合先进的食品包装和材料科学技术,通过调节包装材料与包装内部气体及食品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大程度地保持包装食品品质或改善食品安全性,有效地延长商品货架期的一种新型包装技术。

活性包装系统主要有2种形式:一是先将活性物质装于特制小袋中,再与食品一同于包装中,发挥其作用;二是将活性物质直接通过共混、填充或涂覆等方式融入包装材料的体系中(薄膜、瓶盖、衬垫等),再缓慢释放起作用[1]。目前用于肉产品的活性包装主要包括以下功能:脱/抑氧、抗菌、除味保香、控水等。本文按照肉产品活性包装的功能分类,从其定义、特性及研究应用现状来分别述析。

1 应用于肉产品的活性包装

1.1 脱/抑氧活性包装

1.1.1 脱氧活性包装

脱氧活性包装主要指在密封包装容器内,加入脱氧剂,通过与氧气相互作用,来降低包装环境中的氧气浓度,使食品在低氧条件下保存的一种包装形式[2]。封入脱氧剂包装常与真空或充气包装结合使用,能有效弥补充氮包装气体置换率低的缺陷,且效果更佳[3]。

在肉产品包装中,高含氧量不仅会加速微生物生长繁殖,而且会导致肉产品氧化变色,使其食品安全性及商品价值都受到直接损害。脱氧活性包装则能通过化学脱氧技术,控制酶褐变及抑制需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效地保持其营养和风味,同时,抑制肌红蛋白的氧化,起到脱氧护色的作用[4]。目前通常使用的脱氧剂有铁粉系列、酶类如乙醇氧化酶、葡萄糖氧化酶等。

1.1.2 抑氧活性包装

CO2具有抑氧作用,可以通过抑制肉禽表面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来抑制其生长繁殖。但由于CO2对塑料薄膜的透过率是O2的3~5倍,包装内大部分CO2易穿透薄膜流失。抑氧活性包装通过注入CO2释放或生成剂来维持包装内较高的CO2浓度,一般CO2的体积分数在10%~80%有利于保持肉产品(尤其是高度易腐肉)的良好品质,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降低pH值,延长货架期[5]。

能产生CO2的体系有很多,如亚硫酸盐系脱氧剂与碳酸氢钠混合体系等[6]。

1.2 抗菌活性包装

抗菌包装是将抗菌剂以小包、膜或涂层的形式加入到一种或几种高聚物包装材料内。在食品贮藏运销过程中,抗菌剂透过包装物释放到食品表面,直接接触细菌,抑制其生长繁殖甚至杀灭它,进而延长食品的货架期[7]。抗菌包装根据作用方式可分为固化型、吸收型和释放型。根据其来源可分为天然抗菌剂、无机抗菌剂和有机抗菌剂。

对于肉产品来说,其表面很容易受微生物污染,从而加速腐败并影响感官品质。使用抗菌剂活性包装,能有效抑制甚至杀死肉产品表面微生物,提高食品安全性。目前,国际上主要使用乙醇、耐高温的银锌无机抗菌剂等释放型抗菌剂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乙醇对霉菌、酵母菌和细菌生长繁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常使用Freund乙醇释放剂[8]。

1.3 控水活性包装

肉产品的包装在流通过程中对干燥是很敏感的,一般包装材料会散失过多的水分,过高的水分活度会加速微生物生长繁殖,造成肉产品快速腐败,缩短其货架期及降低其食用价值。干燥剂有降低水分活度、抑制霉菌、酵母和腐败菌的生长等作用。目前,可通过选择水分透过率适当的包装材料或放入装有水分控制剂的小包,在肉产品附近形成合理的相对湿度来解决这一问题。除此之外,也通过在包装材料中融入吸水物质来控制食品的包装环境[5]。

1.4 除异味保香活性包装

食品的气味和香味与包装之间的互相作用非常重要,但是一般的包装材料会使人们所需风味物质透过包装材料散失掉,食品的香味、口感和外观发生改变。而且有的肉产品会产生难闻的异味,如鱼肉蛋白形成的胺,肉类中的脂肪和油脂氧化后形成的醛,这些异味都会使其发生变质并严重影响其感官。除异味保香活性包装则能除去难闻的胺类及醛类异味等,目前,一种含铁盐和有机酸的包装已得到使用,能将胺氧化,使食品保持良好的气味和风味,延长其货架期[9]。在包装材料内加入具有空腔结构(可包合香味物质)的物质也亟待研究。

1.5 其他类型的活性包装

1.5.1 纳米包装技术

纳米材料已成为近年来最热门的研究领域,有其特殊的力学、热学、光学、磁性、化学等性质,用于食品包装的纳米复合高分子材料具有排列紧密有序的微观结构。它在肉产品等食品包装工业中已得到广泛使用[2]。用添加0.1%~0.5%纳米TiO2制成的塑料薄膜来包装肉产品,在防止肉品被紫外线破坏的同时,又能使其保持新鲜。采用纳米复合技术制成的新型包装材料聚酶铵-6塑料(NPA6)与传统的尼龙塑料相比,具有更多的先进性[10]。

1.5.2 抗氧化剂活性包装

抗氧化剂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食品添加剂,能阻止或延缓油脂的自动氧化,防止食品在贮藏中因氧化导致的营养破坏、变色等现象,提高其商品价值,延长货架期。抗氧化剂活性包装主要是将一种或多种天然(蜂胶、茶多酚、迷迭香提取物等)或人工抗氧化剂融合到聚丙烯薄膜中,防止肉品氧化腐败的包装形式[11]。其中复合抗氧化剂活性包装对冷却肉的保鲜效果更佳,不仅提高了其保鲜度,而且有效延长其保鲜时间[12],是一种优良的包装材料。抗氧化剂活性包装如与其他活性包装联合使用,其效果会更好。另外,一些天然物质可同时起到抗氧和抗菌的作用。

2 各活性包装的优缺点分析

2.1 脱氧或抑氧活性包装

2.1.1 脱氧活性包装

脱氧剂能够通过清除氧以减弱新陈代谢,降低氧化腐败,抑制活性色素和维生素氧化,控制酶的褐变以及抑制需氧微生物生长,从而保持肉类的品质,并且其在肉产品的保鲜方面也具有除氧护色的作用。

2.1.2 抑氧活性包装

在肉产品的保藏中,能抑制肉产品表面需氧菌的生长,促进二氧化碳释放材料释放CO2。二氧化碳生成剂可以和脱氧包装结合,避免脱氧包装引起的包装坍塌情况的发生[13]。

2.2 抗菌包装(抗菌防腐释放剂)

鲜肉的表面易受微生物侵染,高温加热、干制、盐腌、冷冻和冷藏等方法并不适于其保藏,而直接将抗菌剂添加于肉品表面又容易产生负面效果:抗菌剂会快速向肉品内部扩散而被中和失去作用,并且可能会导致肉品品质改变。使用抗菌活性包装能够克服这些缺点,从而在肉产品的保藏中取得更好的效果。与其他抗菌方法结合使用,效果加倍,如和辐照杀菌结合,食品表面的微生物受到抗菌物质的抑制,易对辐照敏感,此时采用较低剂量的照射,即可起到杀菌作用[16]。

2.3 控水活性包装(潮气吸收剂)

水分活度过高会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进而加速肉产品的腐败,因此需要控水活性包装来保持肉产品中的水分活度[5]。此类活性包装大多以干燥剂为主要吸湿材料,干燥剂分为无机干燥剂和有机干燥剂两类。

把控水材料融入到肉产品包装材料中能够防止干燥袋破裂带来的中毒。部分新型控水活性包装可防止因传统干燥剂造成的吸湿速度过快而造成食品严重脱水[17]的弊端。

2.4 除异味保香活性包装

目前这种活性包装研究很少,用于肉类的发展方向上更是少之又少。

2.5 其他

2.5.1 纳米包装材料

近年来,纳米包装材料已成为食品行业中肉产品保鲜技术中热门的研究领域,其优点有:1)具有显著的抗菌特性,且抗菌持续时间长, 稳定性高[4];2)纳米TiO2粉体可以有效地屏蔽紫外线, 抑制肉产品因氧化而导致的变色作用[15];3)纳米材料能阻止微小有机体进入肉产品。在可塑性、阻隔性、稳定性、抗菌性、保鲜性方面比传统材料显示出更大的优越性[14];4)催化促进作用:纯天然的基础包装材料在纳米技术的改造下,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杀菌效果,一旦遇到水,便会对细菌发挥更强的杀伤力;5)吸附能力、渗透力很强,多次洗涤后仍有较强的抗菌能力。但是其制造成本高,一般应用于高端产品的包装,不适合普通肉产品的包装[18]。

2.5.2 乙醇释放剂

乙醇能抑制霉菌和病原体生长,用其包装某些新鲜肉产品(如鲜肉、鲜鱼、禽类等产品),乙醇蒸气可抑制10 种不同霉菌、15种细菌及3 种致腐败菌的生长,使保存期延长5~20倍。但是乙醇释放剂可能给食品带来异味,影响食品风味[19]。各类活性包装优缺点见表1。

3 活性包装在肉产品的研究与应用

活性包装技术具有高端的技术先进性及惊艳的呈现效果,近几年以来被日本、美国、西欧等国家广泛研究和发展,我国相关学者和企业也在着手这一领域的研制与开发(表2)。

3.1 脱氧或抑氧型

包装内的氧气能加速肉产品氧化,促使大多数细菌生长繁殖进而肉类变质。脱氧包装技术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克服了机械除氧(气体置换或真空包装等)不彻底的缺点,使包装内氧气体积分数降至0.01%,保证了肉产品的品质,有效延长其货架期。

传统的氧气吸收体系是利用化学方法使铁粉氧化(1977年发明)或是利用酶来吸收氧气,有被消费者误食可能性及氧化不稳定。2000年瑞士汽巴公司/Ciba利用Shelfplus O2系列抑氧剂生产出Combitherm 23115/408牌号薄膜等多层吸氧薄膜,这种薄膜由外到内依次:印刷层、被动阻隔层、主动吸氧层、食品接触层。阻隔层可阻止外界氧进入,吸氧层可经食品接触层清除包装内的氧气,最适合用在包装物内湿度饱和的环境中。类似于除氧剂,利用CO2抑氧也不失为一种好发展方向。法国Codimer公司研发的Verifrais将亚硫酸盐脱氧剂与碳酸氢钠混合的二氧化碳释放剂,可以同时起到除氧和抑氧的作用,可用于新鲜肉产品保藏[20]。其他文献将二氧化碳气体和柠檬酸、乙酸、肉桂醛等配合用于鲜大马哈鱼的保鲜,结果很令人满意[5]。也可以用SO2来抑氧,但CO2更环保更价廉无毒[5]。

3.2 抗菌型

早期加入抗菌剂的方法是直接将抗菌剂添加入到肉产品中,这样不仅效果不佳[11],抗菌活性降低很快,而且可能会导致肉品成分中某些活性物质部分失活。因此,使用含有抗菌剂的包装膜或涂层更为有效,既可减缓抗菌剂从包装材料向肉品表面的迁移,还可使其维持所需的高浓度[5]。2011年第十一届“挑战杯”华南理工大学在校研究生将天然无毒的抗菌剂壳聚糖混入一种或几种高聚物包装材料中,通过抗菌剂的缓慢溶出,释放产生抗菌活性,在包装内部维持长期稳定的抗菌剂浓度,从而达到抗菌防腐的目的。Neetoo等[22]通过敏感性测试研究了含乳酸链球菌素(nisin)的抗菌涂层对不同的Listeria monocytogenes菌株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4℃下nisin剂量为2000 IU/cm2时能显著抑制真空包装熏鲑鱼中Listeria monocytogenes的生长。另一种抗菌膜正在测试中,将病原体的抗体与包装材料结合,用以检测病原体。这是抗菌活性包装的创新突破点,但同时它也存在一些限制:这种抗菌膜无法检测出每克检样中菌落数低于104CFU/g的病原体[23]。还有一些研究将具有抗菌作用的基团通过化学修饰,引入并固定于包装物表面来发挥抗菌作用[17]。

3.3 控水型

肉产品在贮藏运销中,会因为各种生理生化反应,导致内部水分分离出来,造成营养物质流失、微生物繁殖,最终产品腐败变质、感官变劣。可以通过放入装有干燥剂的小包,来去除包装内部过量的水分。Murat[24]在小袋中装入胶体,利用胶体特有的理化性质,来逐步吸收肉品组织在消费流通中渗透流出的水分,这是早期的控水活性包装形式。另外在单层或双层聚乙烯醇(PAV)薄膜中融入吸湿材料也在进一步研究中。日本Showa Denko公司开发了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薄膜:在2层PAV薄膜中镶嵌一层丙二醇,丙二醇具有极佳的吸湿性能,与食品的水分活度分别是0.0和0.99,当与新鲜的肉类或鱼类接触时,它能很快的吸收食品表面的水分,避免微生物繁殖,再经PAV薄膜 排出水分或水汽,这种活性包装可使鱼类的货架寿命延长3~4d。

3.4 除异味保香型

这类活性包装主要是吸除食品包装中对产品品质不利的气体:食品本身的不愉悦气味、与包装环境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不良挥发物质、食品由于自身生理失调产生的异味[1]等。在日本,Anico公司已经开始销售这样一种包装:在包装袋内放入混合物:铁盐和有机酸,这种混合物能够将难闻的胺类物质氧化,从而保持产品的良好感官品质。 除此之外,环糊精[1]因其特有的结构在这方面大有发展前景。Kimmele等[25]用环糊精来包合

D-柠檬烯、α-蒎烯等香料,并将其加入到包装材料中从而使其持久放香。据此研究也可以猜想,可否将肉品特有的香味包合在环糊精中来提高肉品感官品质。专利US5177129[26]将空载环糊精涂覆在罐的内表面,可以清除对啤酒口感造成不良影响的乙醛,其在肉产品中的研究应用也令人期待。

4 结 语

活性包装技术近几年迅猛发展,它的市场需求在2014年预计超过17亿美元[27],但在我肉产品市场中应用尚未普及,大多数仍以冷藏方式延长货架期[4],这可能是成本方面原因。除异味保香型的研究也较少,建议充分发挥利用物质的结构功能(如环糊精等)来探究发展。活性包装的发展趋势应为:在不断提升其专业性及科学先进性的同时,更应注重其生态环保性。尽量避免活性物质直接接触食品,防止二者之间深层次的复杂相互影响;尽量使用天然活性物质,更安全健康;另外,趋向使用生物降解/合成的包装材料,虽然生产成本较高,但其总成本尚未很高,且保藏效果较好,更具有生态环保意义[28-30]。

参考文献:

[1] 许文才, 黄少云, 李东立, 等. 基于环糊精包合技术的活性包装研究进展[J]. 包装工程, 2010, 31(9): 122-125.

[2] 潘超, 王鹏, 朱斌. 鲜肉及肉产品包装新技术[J]. 肉类工业, 2010(3): 13-17.

[3] 邢淑婕, 刘开华, 严佩峰, 等. 活性包装在未来肉产品包装上的作用[J]. 肉类工业, 2001(7): 47-48.

[4] 郭辽朴, 李洪军. 肉产品包装研究进展[J]. 肉类工业, 2007(10): 45-48.

[5] 凌静. 活性包装在肉类保藏中的应用[J]. 食品科学, 2009, 30(2): 72-76.

[6] 李毕忠, 李泽国, 阳文, 等. 食品活性包装用抗菌材料技术进展[J]. 中国塑料, 2012, 26(3): 10-15.

[7] 骆扬. 鲜肉包装技术的发展及运用[J]. 肉类研究, 2008, 22(2): 68-71.

[8] 郑凌君, 张东芳. 活性包装在肉产品保鲜中的应用[J]. 肉类工业, 2013(3): 21-23.

[9] 孙菁梅. 活性包装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 中国包装, 2010(12): 50-52.

[10] LOPEZ M M C, GARCIA S D, PERNAS A A , et al. Effect of PPG-PEG-PPG on the tocopherol-controlled release from films intended for food-packaging applications[J].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 2012, 60(33): 8163-8170

[11] 刘功. 国际活性包装最新发展新动态[J]. 中国包装, 2008(12): 26.

[12] 王佩华, 赵大伟, 聂春红, 等. 复合抗氧化剂在食品贮藏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农业科学, 2011, 39(12): 213-216.

[13] 李亚娜, 冯启路, 贺庆辉. 食品活性包装[J]. 中国包装, 2008(4): 56-62.

[14] 吴光斌, 吴永沛. 食品活性包装的现状及研究进展[J]. 集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2): 131-137.

[15] 邓钰. 浅谈食品活性抗菌包装技术[J]. 印刷质量与标准化, 2010(7): 14-17.

[16] 贺琛, 王臻, 梅婷, 等. 食品活性包装研究的进展与趋势[J]. 包装食品与机械 2011, 29(3): 40-44.

[17] 徐斐燕, 陈健初, 吴丹. 食品抗菌包装技木进展[J].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2004(6): 64-67.

[18] 王长安, 陈晓翔, 邹永德, 等. 活性-智能食品包装的应用进展[C]//第十三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0: 421-426.

[19] 吕飞, 叶兴乾, 刘东红. 食品抗菌包装系统的研究与展望[J]. 农业机械学报, 2009(6): 138-142.

[20] SUPPAKUL P, MILTZ J, SONNEVELD K, et a1. Active packaging technologies with an emphasis on antimicrobial packaging and its applications[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03, 68(2): 408-420.

[21] 王建清, 杨志岩, 付振喜, 等. 精油组合物、制备方法及其使用方法: 中国, CN200910070409. X[P]. 2011-04-20.

[22] NEETOO H, MU Ye, CHEN Haiqiang, et a1. Use of nisincoated plastic films to control Listeria monocytogenes on vac-hum-packaged cold smoked salm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008 122(1/2): 8-15.

[23] 荆莹, 靳烨. 活性包装在肉品保藏中的发展及应用[J]. 肉类研究, 2010, 24(5): 142-145.

[24] MURAT O J. Active food packaging technologies[J].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2004, 44(3): 185-193.

[25] KIMMELE D I, COOKSEY D K. Flexible packaging materials incorporating beta-cyclodextrin inclusion complexes for controlled release of food flavors[EB/OL]. (2002-06-19). http:///ift/2002/techprogram/paper_14260.htm

[26] WILLIAM S, BOBO J. Interior can coating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cycl0dextrins: USA, US5177129[P]. 1991.

[27] 郝晔. 美国活性包装和智能包装市场的需求年均增长率达8.30%[J]. 包装装潢印刷, 2010(4): 9-10.

[28] 詹存. 肉产品常用的包装材料[J]. 上海包装, 2003(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