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概念范文1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principles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s on the intensive use of land in bole city and analyzed how to do well the land intensive evaluation.
Key words: land intensive degree; evaluation system; principle; method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1-0230-01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是指对土地的投入与取得有效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较,是在城镇这个地域范围内各产业投入产出经济效果的综合反映。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涉及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难以简单地用单个或少数几个指标进行评价,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全面反映,综合评价,构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①代表性――指标体系应该反映出城镇土地经济利用的特点、城镇土地经济运行的独特规律,以及该指标体系设计的目的.这是城镇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区别于其他指标体系的根本特征,为城镇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②系统性――指标体系构成要反映城镇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形成要素的主要方面和内在联系。为了使指标体系结构清晰,易于使用,指标体系应该根据研究系统的结构,分出层次,由宏观到微观,由抽象到具体。
③独立性――指标体系中应该排除密切相关的指标,只有选用相互独立的指标才能获得最优的评价方案。
④可操作性――如果在构建指标体系时片面追求系统状态的完整描述,其指标数量之多,无以数计,或选定的指标难以获取,都将使设计的指标体系缺乏实用性。
设置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指标体系,一定要充分反映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涵义,其指标要体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全面性、完整性、客观性与不可替代性。需要应用一定的指标结构来体现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措施、节约和集约利用的规模与力度,因而就要求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要清晰,结构要简明,避免指标的繁琐、重复与片面。同时,要充分利用相关部门已有的统计资料,并与其协调配合。因此,指标体系设计时,应尽可能选择已有的统计数据,保证数据的可采集性。根据上述原则,根据博乐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博乐市的实际情况,以及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指标的简洁性和代表性,本专题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土地投入指标、土地产出指标、土地利用强度三类指标。(见图1)
建立评价模型。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概念范文2
一、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关系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与标志,对区域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效应。但发展城市化也应该注重保护耕地,合理用地,节约和集约用地。随着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些对耕地保护形成了压力。应认识到合理的城市化过程是节约土地的过程,保护耕地与发展城市化的关系,是既要保证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又要保护耕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
土地集约利用是大势所趋。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的基本国情,要求必须集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大量工业用地集中在中心城市,大量企业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资源的现象必须改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重点是对建成区现有土地的再开发和挖潜改造,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应该看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过程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与科技进步动态发展的。
二、土地合理利用,可持续利用,集约利用的关系
土地合理利用原则是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区条件下,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并通过组织,协调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以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达到最佳。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包括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内容,土地集约利用不能完全取代土地合理利用的内涵。
土地合理利用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基本相同。土地集约利用不一定是合理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强调在用地布局,结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必定是合理利用。
三、推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几点建议
(一)应提高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来合理布局城市用地
对城市基础设施等重点工程项目,高新技术项目,重大外贸项目,重大工业技改项目和解决“住房难”建设项目优先供地,对不符合产业政策,耗地量大,污染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坚决停止供地。对投资额小于最低行业投资规模的建设项目,充分利用闲置厂房等资源,不再单独供地。
(二)推进城市土地整理,鼓励合理利用地下空间
土地整理应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目的,体现城市土地整理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城市土地整理应充分调动政府,普通业主等社会各个层面的积极性,可以试行地下空间有偿使用。
(三)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单位土地上的产出率
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其经济发展从土地利用的粗放到集约利用转变时采取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土地资源的少投入多产出。建立集约用地考核评价制度,通过优化功能布局,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益。同时借助科学创新,改变观念,积极寻找适合各地的多维利用土地资源的道路。这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概念范文3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措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我国正处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未来城市人口的增长,对城市空间将产生大量的需求。鉴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城市发展必须由外延扩展向内涵集约发展转变。目前,我国城市土地存在利用效率低,用地结构、用地空间布局不尽合理等问题。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盘活城市存量土地、节约集约用地作为缓解土地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不仅可以加强耕地保护,保证城市建设用地,促进城市土地利用,而且可以有效地支持和保障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进行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对土地集约利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对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评述,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现实意义。
一、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对农业利用的研究,由大卫・李嘉图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首次提出。所谓农业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按照生产要素投入的构成不同,农业土地集约利用分为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由于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是有限度的,理论上,当对土地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力达到经济上的报酬递减点,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产出时,经营者将不会追加投入,这一临界点就是土地利用的集约边界,达到了集约边界的土地利用称之为理论上的集约利用;反之,未达到集约边界的土地利用称之为理论上的粗放利用。
在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尚无统一界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进行界定。刘伯恩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合理的投入劳动、资本和技术,充分挖掘城市土地潜力,获得土地最佳的综合利用效益过程。郑新奇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在特定时段、特定区域的一个动态、相对的概念,意指在现期和可以预见的未来条件下,在满足城市发展适度规模、使城市获得最大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基础上,以城市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不断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率,并取得更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林坚等人则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以符合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相关法规为导向,通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开发经营模式,目的在于挖掘土地使用潜力,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勇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的集约利用是指随着土地价格或地租的上升,要求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投入和产出不断提高,以实现当边际投入等于边际收入时土地使用价值最大化的土地利用状态。尽管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概念有很多种观点,但这些观点都是在李嘉图观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者们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认识的共同点为: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增加投入水平,提高产出效益的土地利用方式,但又不能过度利用,其集约水平是动态的,是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的。
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研究
目前在我国,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的核心主要集中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体系构建和技术应用方面。
在评价内容方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主要是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和潜力进行评价。现状评价主要是针对当前城市土地利用水平,评价当前城市太多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而潜力评价主要针对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研究对象,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式表达,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对土地利用的潜力进行的空间分级,为实施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一般分为现状潜力评价和理论潜力评价。章其祥等以南京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技术路线,重点对南京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信息系统进行了研究。
在指标体系的构建方面,杨东朗、张晓明、刘萍等学者从城市土地利用中的人地关系入手,构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张丽君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为评价目标,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果和持续状况四个方面筛选评价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谢映勤等根据指标属性的不同,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分为效益型指标和成本型指标两类。效益型指标是指属性值越大越好的指标;而成本型的指标是指属性值越小越好的指标。对于两类不同性质的指标分别采用不同的标准化方法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多因素综合评价。这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原则,对复杂经济现象整体进行定量描述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的一种方法,以评价单元为样本,选择对评价单元发生作用的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并通过适宜的模式予以量化、计算和归并,从而实现评价目的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对评价对象的分析较全面,并且容易操作,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模糊综合评价法。这是运用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考虑与被评价事物相关的多目标、多层次的各个因素,对其所做的综合评判。
3、基于RS、GIS技术评价法。随着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的细化和深化,能够处理大量数据信息和具有较强空间分析功能的RS和GIS技术已被我国学者引入到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
4、理想值修正模型。这是郑新奇等在对济南城区宗地的集约利用状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用于宗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模型。该模型以土地集约利用的标准值为判定依据,选择土地用途、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和其他因素对标准值进行修正,分析具体宗地的现状和理想值之间的关系,计算宗地集约利用潜力等级。
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建议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对十分稀缺的城市土地的需求尤为如此,两者间的矛盾也更加突出。因此,必须积极探讨在城市化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提高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的措施,以解决既要保证发展用地,更要保护好耕地,特别是保护好基本农田这一尖锐矛盾,最终真正体现土地的资源配置型功能和资产性价值。国内学者做了多方面的研究。邵华等人认为,通过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用地结构合理,布局紧凑;提高现有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方式应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运用经济、法制手段调控、制约城市土地利用。张丽君提出的对策是搞好城市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推进土地整理,盘活存量土地以减少低效利用;整合工业园区,发挥集聚效应以提高用地效率;强化市场机制,有效配置土地以促进集约用地。谢晓玲提出以下措施,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首先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就要加强城乡统一规划监督管理;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就要建立项目用地控制制度,优化土地使用结构;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必须深化土地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以用途管制为核心的新型土地管理制度;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还必须发挥市场调节功能,全面引入市场机制,利用经济杠杆引导和制约用地需求。连军等人则提出根据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合理制定城市发展长远规划;提高集约利用程度,积极开展城市存量土地挖潜;加强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四、讨论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发展城市化应注重保护耕地,合理用地,节约和集约用地。城市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与标志,对区域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效应。随着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些对耕地保护形成了压力。应认识到合理的城市化过程是节约土地的过程,保护耕地与发展城市化的关系,是既要保证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又要保护耕地,节约和集约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
土地集约利用是大势所趋。必须从根本上将粗放式的消耗高、质量差、效益低的生产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化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的基本国情,要求必须集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大量工业用地集中在中心城市,大量企业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资产的现象必须改变。但是,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有的城市已具有较高的土地利用率。例如重庆,高楼建筑比比皆是。适应建筑的土地上,土地集约率相对很高。一味追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影响。因此,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否应该因地制宜地实施还有待于研究。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伯恩.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措施[J].国土资源,2003.2.
[2]郑新奇.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理论、方法、技术、实证[J].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林坚,陈祁晖,晋瑶.土地应该怎么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与指标评价[J].中国土地,2004.11.
[4]董秀茹,石水莲,王秋兵.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综述[J].党政干部学刊,2006.6.
[5]章其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信息系统研究[J].现代测绘,2003.4.
[6]杨东朗,张晓明,刘萍.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1.
[7]张丽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国土资源报,2005.9.
[8]谢映勤,胡素.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初步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6.
[9]郑泽庆,黄贤金,钟太洋,王广洪.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综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23.3.
[10]邵华,徐国彬,张晋丽.浅议中国城市土地的集约化利用[J].资源科学,1999.5.
[11]张丽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国土资源报,2005.9.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概念范文4
关键词:两型社会;集束城市;生态城市;九华
Abstract:In December 2007,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City Group“two-oriented society”(a resource-conser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area approved by the State. Two types of society that is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resource-saving society,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in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s the two types of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he pilot area, shoulders an important historic task. Is located in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of Jiuhua Riverside Metro urban planning deter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s well as to enhance the target region. Jiuhua and Changsha big butt Hexi District, caused by the pilot of the two-oriented society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planning thought, in this article, as well as from around the connection area Jiuhua research planning, in order to cluster in urban and eco-city concept,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two types of Under the understanding of urban planning as well as some methods used to express the thinking of city planning.
Keywords: Two types of social;urban cluster;ecological city;Jiuhua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2-0077-03
1前言
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使长株潭城市群继浦东、滨海新区、重庆之后成为第四个获此特殊政策支持的地区。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两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型主体、环境友好型主体、资源节约型主体体系、环境友好型体系等,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型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1九华概况
九华经济区作为湘潭市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是未来湘潭主城区的重要组团,东临湘江,南接湘潭市区,北接长沙大河西先导区,交通区位优越,上瑞高速公路横贯东西,长潭西线高速纵行南北,并设有湘江千吨级航运港口(图1)。自2003年湘潭市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启动九华经济区建设以来,现已形成十余平方公里建成区,以汽车、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为支柱的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由单一的工业园区向具备综合功能的城市新区发展的条件日益成熟。
现实的发展,铸就了九华人的骄傲,在短短的五年时间,九华经济区达到了一般园区要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才能达到的水平。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经济区陆续引进了台湾联电、韩国三星、美国通用、德国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吉利集团等国内500强企业,吸引了400多亿投资,建设面积达到10km2。
1.2两型目标下规划理念的转变
新的发展背景与诉求,要求从规划引入新的理念,从实际出发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以人为本,引导城市、产业合理布局,创造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空间结构和形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探索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图2)。
2集约用地理念
2.1 国内土地利用规划的理念
土地利用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对一定时期内城乡各业、各类土地利用的综合协调和统筹安排,涉及各行各业,关系全局和长远。从20 世纪80 年代算起,我国已经进行了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两轮的土地利用规划在规划理念上都强调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对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必须的建设用地强调不够,对社会的变化和需求考虑的不多,没有将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协调社会关系,贯彻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手段,更没有真正地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模式,保证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社会进步目标和生态环境改善目标的高度协调统一。
2.2 国外土地利用规划的理念
西方国家真正称为“土地利用规划”(land use planning)或近似称为“土地利用规划”的规划外延要比中国的土地利用规划要小得多。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土地利用规划是县市一级的规划或者是城市规划的代名词。对于城市规划方面的理念还是值得借鉴参考的,例如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精明增长”(smart growth)理念,该理念是在欧洲可米尔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于“精明”(smart)的内涵,强调的不是将土地保护发展孤立或对立起来,而是充分考虑土地开发、城市增长以及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的需求。其内涵就是一项将交通和土地利用综合考虑的政策,促进更加多样化的交通出行选择,通过公共交通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将居住、商业及公共服务设施混合布置在一起,并将开敞空间和环境设施的保护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精明增长”理念在设计原则上的体现,近年来又相继出现了以土地集约化利用为特点的新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潮,典型代表是“新城市主义”( NewUrbanism)和“公共交通社区”(TOD)等。
2.3九华集束城市规划
2.3.1九华用地现状
通过运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基地的坡度坡向(图4-5)进行分析发现,基地65%的用地坡度小于8°,坡度小于15°的占85%以上(表1),总体地形相对较平坦,有利于新城的整体开发。结合自然生态环境的分析评价,规划将用地分为不宜建设用地、可建设用地、适宜建设用地三大类。基地地形总体上形成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的格局,中间有一条明显的楔形谷地,现状主要为农田、耕地,以及零散的水系。
2.3.2九华集束城市规划
集束化的城市中心布局也符合九华滨江新城的区域定位,九华经济区处于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其发展有如一双手,一只代表长沙、一只代表湘潭和株洲,南北对称,两手汇聚,区域的发展能量集聚于新城中心,共同托起九华这颗长株潭地区的绿宝石。主要功能集束以工业区为起点向湘江发散,符合九华经济开发区由内向型集中向外向型发散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而依据功能集束形成的中央城市格局也将进一步整合规划区“山水合城”的生态特质,形成面向湘江开敞的城市空间框架。主要功能由西向东发展,契合了九华由现代制造业向生产业,再向消费业和城市综合服务业逐步发展的态势(图6)。
在以上三个主要功能区的基础上,未来的滨江新城中心将以七条功能集束构建城市脊梁。中央集束轴依次集合行政管理、中央公园、金融中心和展示中心,直指湘江对岸昭山景区。中轴两侧对称布置两条商务办公集束和两条居住集束。北侧生态游憩集束指向兴马洲,南侧产业发展集束指向湘江对岸仰天湖景区(图7)。由内而外,由西向东、由陆到江――九华经济区的东向发展实现了九华新城内部功能的有机优化组合,形成一种可控状态下的最优新城拓展的理念,也符合资源友好和环境节约两型社会的总体目标。
3生态城市概论
3.1生态城市理论
生态城市是在城市生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人居环境模式。1981年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杨洛斯基首次提出生态城市概念,198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的计划研究过程中再次强调“生态城市”的概念,美国生态学家查理・瑞吉斯特等国外生态学家对生态城市有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原则:①生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及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②生态基础设施即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③居民的生活标准;④文化历史的保护;⑤将自然融入城市。
3.2生态学规划理论策略研究
景观生态学理论策略研究:斑块、廊道、基质理论认为:组成景观的景观元素有三种基本类型,即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景观中任意一部分都无外乎这三种类型,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者落在廊道中,或是落在作为背景的基质里。三者构成的模式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大型斑块可以比小型斑块承载更多的物种,对某一物种来说,较大的斑块更有能力持续发展和保存基因的多样性(图8)。
3.3九华生态城市规划
3.3.1两型社会背景下生态需求分析
城市环境需求:城市生态环境对保持生物多样性,抵御外来生态灾害,提供生态资源,维持人与自然、人与动植物共生等方面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业态开发需求:在城市的开发中,自然风景条件好、生态环境佳的地方是商家的必争之地,所以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城市合理开发,创造经济效应的的基础。
通过对基地的现状自然生态环境分析与评价、生态策略的理论研究和“两型”背景下生态需求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对九华滨江新城的生态目标定位为: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示范区
――“开放共享、原生共生”型生态城
――“自然和谐、山水宜居”型人文区
3.3.2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生态旅游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3.3.3生态节能与可持续发展
建筑设备选用上,充分考虑“环保健康”的要求,比如采用热泵驱动的热、湿负荷独立控制的音效、环保、健康型空调系统,避免使用有凝结水单盘管,通过除湿机内盐溶液的喷洒除去空气中的尘埃、细菌及其它有害物。使用绿色环保制冷剂。禁用水冷式空调,降低能耗,采用环保的冷却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在建筑内部,也应当结合具体条件,考虑生态绿化,在屋顶或是建筑内部设置部分绿化设施,改善局部气候和环境(图9)。
对于污水雨水的收集和处理,也应当予以考虑,以充分利用水资源和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和浪费(图10)。
4结语
作为湘潭大河西先导区的九华滨江新城,它的发展具有挑战性,因为它的综合区位,它的交通优势,因而它的规划对城市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通过对九华的研究,以及资料搜索,概念论证等等过程,坚定了自己对它的认识,亦即对两型社会下的城市规划的认识,集束城市和生态城市主要是基于两型社会背景下的城市发展模式,其中主要包含土地集约、功能集约;生态景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等观点,旨在阐述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一些观点。
参考文献:
[1]周正华.浅谈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模式[J].金融经济.19-20.
[2]刘茂松.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几点思考[J].湖湘论坛.2008(2):35-37.
[3] 杨方东.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发展模型研究[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007:13-17.
[4]陈常优,李汉敏.基于节约集约土地理念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J].603-608
[5]但承龙.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6]刘海龙.从无序蔓延到精明增长――美国“城市增长边界”概念述评[J].城市问题.2005(3):67-72.
[7]张占录,张占峰.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概念范文5
我们首先进行了×老师的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编制的实习,利用综合法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表、土地用途变更计划表和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上作业,从而达到土地面积在数量和空间位置上的平衡。这是实习第一天的内容,欣喜却又不安,欣喜的是我们掌握了方法,各成员分工协作,非常融洽,在制作过程中不断交流心得,解开了一些曾经在课堂上的疑惑。不安的是数据出错,没能当堂交上作业,幸好老师体谅了我们的难处,承认发给我们的那个地区确实有些复杂,同意我们课后再交上。这次经历告诉我们干什么都不能马虎,一定要把好关,否则,既费时又费力,后果也许是不可估量的。
随后,我们又先后进行了五个专题的实习,第一个是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这个专题使我们对易县的基本情况及土地利用状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专题的任务是通过分析易县的土地利用现状,总结出它的利用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制定措施。其中我参与了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问题的制作。这个专题也是实习的第一个专题,时间紧,任务重,但是我们在组长的安排下,两人一组,各负责某一方面的问题,有条不紊的完成了作业,并成功的做成了PPT,在课堂上进行了汇报。我对这个专题的印象特别深,因为它让我明白好的规划是成功的开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它让我认清计划的重要性,怎样更有效率的工作,当然,更重要的还是集体的力量,团队协作真的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在PPT的报告中,我看到每组的内容,各有各的特色,内心不禁一阵感动。
第二个专题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其中我参与了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实现程度评价的制作。这个专题确实用了很长的时间来制作,老师讲完以后,我们就在组长的带领下找了自习室讨论起来,一直到下午,大家翻书的翻书,上网找资料的找资料,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我觉得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实现程度评价是最难的一个部分,涉及到计算问题以及图表的制作,本来觉得有点无从下手的事情,在大家的讨论中一点点被整理出来,完成以后的那种成就感是我难以忘记的。
第三个专题是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研究,这个专题中,最主要的部分也就是耕地需求量预测的方法,定性与定量结合,进行县耕地需求量预测,说真的,我觉得这个专题有些难,因为不像原来那样可以轻易的在网上找到某些数据,这个专题的很多内容是我们自己的劳动成果,自己讨论得出的,毕竟还是在很小的范围上认识易县,所以并不能那么准确的进行定性。这个专题中,我独立制作了PPT并让组长检查,经过了修改,我觉得效果还是可以的。
第四个专题是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研究,我这才真正分清楚了什么是节约,什么是集约,原来都混为一谈了。节约就是各项建设都要尽量节省用地,千方百计地不占或者少占,集约是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即集约化程度。围绕这个概念,我们对易县的农用地节约集约进行了分析,这个专题中,老师为了给我们减压,给出了开头和结尾的部分,其中,我参与了部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潜力分析的制作,在组长的帮助下掌握了方法,在这里谢谢组长的帮助以及耐心的指导。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概念范文6
关键词 土地节约集约;熵理论及耗散模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行政效益
中图分类号 F30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5)12-0129-09
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由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新型城镇化、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从20世纪90年代提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这一思想以来,到2008年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才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尤其是进入2014年以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国土资源部首先在5月份颁布实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9月份又出台了《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这充分表明了政府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高度重视以及推行此政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目前国内关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其现状评价和潜力分析以及影响因素上。赵小凤等[1]认为土地集约利用区域空间差异的分析有助于挖掘造成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和驱动力,从而制定差异化的对策;吴郁玲[2]认为市场化水平是影响我国土地利用节约集约程度的关键性和根本性原因;张合林等[3]认为土地利用强度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市场发育程度等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因素;王家庭等[4]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区域性差异较为显著,城市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地均投资强度、GDP 建设用地增长弹性以及地均科研投入、环境因素等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最为重要,且效果较为显著;马贤磊等[5]人的研究认为在新型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应结合不同地区功能定位实施土地可持续集约利用动态监测,以此为依据在主体功能区落实差别化的土地管理政策。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大家普遍都认为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及区域差异有关,但是对于不同区域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的有效性研究较少,因此,如何全面、客观地考察和评价不同区域间该政策实施的有效性情况,进而分析差异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而为政府制定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指标的建立和选取1.1 研究方法
本文在综合分析各类政策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到正常的目标和数据的可采集性,采用了熵理论及耗散结构模型对我国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的有效性进行比较研究。熵理论及耗散模型是德国科学家克劳修斯(Clausius)于1865年提出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Entropy)思想以及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统计物理学家普利高津(I. Prigogine)于1969年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的结合,作为研究复杂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是研究系统怎样从混乱无序的初始状态向稳定有序进行演化的过程和规律以及非平衡系统内影响系统可能变化和可能演化方向的因素和条件[6]。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运用该理论进行了相关领域的研究,Jenner[7]运用混乱信息理论和耗散结构模型分析了技术的发展以及创新对小型企业的影响;Chiles等[8]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和复杂性理论来解释集体这种组织的演变过程;Li等[9]运用耗散结构理论、资源熵和利益相关者理论, 从资源熵的角度分析了企业复杂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模型。任佩瑜教授[10]提出了基于管理熵的企业评价理论和体系,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企业评价方法。徐明等[11]从熵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了考察和研究, 为人力资源管理熵的改进探寻方法和途径,从而正确指导人力资源管理的决策和行为。郭伟刚[12]将管理熵和管理耗散结构理论用于企业激励机制的研究, 以强化管理耗散结构的形成条件, 使激励能够有效发挥作用。
当我们运用熵理论及耗散结构模型对政策进行评价分析的时候,我们称之为政策熵和政策耗散,在二者作用下,复杂系统的各类指标将会产生一定的政策正熵值或政策负熵值,使系统的总熵值发生变化。政策熵流值是指一个非线形的复杂系统,在一定的时期内,由于其政策熵的作用所产生的正熵值,以及由于政策耗散作用所产生的负熵值,使得系统政策熵的总值发生变化,即政策耗散模型中指标体系的熵流值是体系内各种指标熵流值的加权平均。熵值为正,意味着政策实施的效果不好或者无效的标志;熵值为负,意味着政策实施效果较好或者有效的标志,因此该理论能够客观、全面、动态地实现对土地节约集约政策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政策耗散模型中某类子指标体系的政策熵流值的计量公式为:
式中:D为目标体系所产生的熵值,i为该目标体系中影响熵值的各种指标,ki为特定阶段时,评价对象各种指标的权重,政策熵理论中,各指标的权重由其政策效用在指标体系中的贡献率为依据,通过熵值法取得。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Xi为每个影响政策熵值子指标系统中所包含的各项指标值与取定标准值的比值。KB是政策熵系数,具体的计算公式KB=1lnN,N为指标体系内指标(三级指标)个数。政策耗散结构模型通过这一系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一个复杂系统,每增加一个评价指标,其实现综合绩效熵流值D的单位增加,所要追加的边际成本也会相应增加。系统越复杂,系统内某项指标熵值的变化对于系统整体熵值的影响也就越小。这一系数的使用具有相对性,在将指标体系作为系统分析时,需要考虑每个体系内部综合发展的边际成本有所不同,但在将指标体系置于土地节约集约政策整体考察时,各个体系又相对成为了简单的要素,这时边际成本的不同要予以剔除。
1.2 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数据取自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在全国105个城市地价监测点开展的“全国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政策效益评价”的调查问卷。问卷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独立性、可比性等原则,综合考虑到可能影响土地节约集约政策实施效果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因素,从政策实施后取得的行政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个角度进行调查,其中行政效益包含政策实施的必要性等六个问题,经济效益包含政策对地方土地市场价格的影响等四个问题,社会效益包含政策实施的公众满意度等八个问题。调查样本来自除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随机抽样得出的共105个市级单位的地价监测点,调研对象为地价监测点具有一定资历的相关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有着最为直接和深刻的了解,因而他们的评价也更具客观性和说服力。主要调研形式为结构化问卷调查,辅以专家访谈、文献查阅等,共发放问卷450份,剔除信息不完整和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407份,有效问卷比例90.1%。其中,企业监测点341份,占总样本的83.7%;事业单位监测点59份,占总样本的14.5%;政府监测点7份,占总样本的1.8%,问卷总体Cronbach 的α系数为0.926,且各因子得分均高于0.9,显示问卷调查的信度良好。
1.3 指标的建立和选取
政策的有效性是指该政策主体的主观愿望与该政策对象的客观行为的一致性。如果二者是一致的, 则可以说该政策是有效的, 反之则是不完全有效甚至是无效的。[13]政策的有效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也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土地节约集约政策有效性评价的实质就是一种价值判断,即根据一定标准判断节约集约政策本身是否具有价值,以及如何分配价值和创造价值,是一个寻求、论证、确定和优化政策价值的过程。[14]其中决定评价结果的最关键因素是评价的标准,它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与否直接决定了政策评价的方向和结果是否客观、准确、有效。
本文的评价标准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遵循客观性、动态性、系统性、可比性等原则,根据熵模型构建出政策总效益一级指标体系,行政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二级指标体系以及具体三级指标体系,其中三级指标体系即问卷中各小题。通过调研获取三级指标的得分,利用熵流值公式计算出三级指标熵值,进而通过指标体系矩阵等公式推出二级、一级指标的熵值,最终通过比较熵值的大小、正负来分析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的总体效能。熵值为正,表明政策有效性较差,且数值越大,有效性越差;熵值为负,表明政策有效性较好,且数值越小,有效性越好。
从本次调研回收的407份有效问卷的基础上,按照利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的赋值方法,即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陈述有“非常满意”、“满意”、“不一定”、“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根据语境“满意”可由“同意、赞成”等词语代替)五种回答,分别记为5,4,3,2,1,这种方法的优点就在于由之前的顺序数据转化为了可运算的数值数据,从而为接下来的分析和研究打好基础。
2 我国东中西部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熵值的计算与评价 问卷调查的这105个城市都是各个省级行政区的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本调查旨在针对一系列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实施后的行政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考察,以分析该类政策在变迁过程中的实际运行情况。考虑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政策受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为此将这105个城市根据所属省份分别划归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的划分标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
本文在对调研获得的一手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的基础上,根据耗散模型的设置,设Di为地价监测员对代表各指标的问题评分的中值,设为D*各指标的标准值,代表受访者对该指标作出了中性评价。在不影响量化分析的前提下,从问卷的设置出发简化数据处理,以3为标准值。上文(3)式中的Xi,即每个影响地价政策各项指标评分中值与取定标准值的比值。
2.1 行政效益子系统熵值的计算与评价
在对全国东、中、西部31个省级行政单位(港、澳、台除外)共105个城市地价监测点的问卷调查中,主要从政策本身情况、政策实施过程情况、政策所获支持等六个方面的指标来考量和分析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的行政效益实施效果,各指标得分情况如表1所示。
由公式(1)(2)(3),得出行政效益子系统下各指标的熵流值和熵流值的权重,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行政效益子系统的政策熵值,结果见表2。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在二级指标中,全国的行政效益子系统政策熵值为-0.164,其中,西部的行政效益子系统政策熵值(-0.192),明显低于中部(-0.144)和东部(-0.173)。由于熵值越小,有效性越好,表明土地节约集约政策在西部地区的整体行政效益较强,其次为东部,最后为中部。
三级指标中,全国层面上指标1(政策必要性)熵值为-0.049,明显低于其余5个指标,反映出的这个指标性质较好,表明实施土地节约集约政策的必要性较强,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指标2(政策实施的现实基础)、3(预定目标实现程度)、4(政策执行的连续性)、5(相关配套政策的完善程度)熵值相差不大,且数值较大,反映出其性质相对较差;其中指标3和指标6(政府内部监督机制完善性)同为-0.021,指标5为-0.022,表明土地节约集约政策在这3个指标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指标2和指标4分别为-0.026,-0.025,表明政策效果在这2个指标方面相对较高,但也并非让人满意。同时,在地区层面上,西部地区的指标3、指标4明显低于中东部,表明土地节约集约政策在这2个指标方面西部贯彻得更好;中部地区的指标5、指标6明显高于东西部地区,表明中部地区在这2个指标方面较差,与东部和西部地区差距明显。
2.2 社会效益子系统熵值的计算与评价
社会效益子系统下主要通过对政策的公众满意度、社会整体效果、对环境及城市规划带来的影响等八个方面的指标来考量和分析政策实施效果,各指标得分情况如表3所示。
由公式(1)(2)(3),得出社会效益子系统下各指标的熵流值和其熵流值权重,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社会效益子系统的政策熵值,结果见表4。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在二级指标中,社会效益子系统的政策熵值为-0.073,高于行政效益子系统的数值(-0.164),表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的社会效益不如行政效益。其中,西部地区的政策熵值(-0.091)较大,低于东部的(-0.074)和中部的(-0.07),表现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在我国西部的整体社会效益优于中部和东部。
三级指标中,全国层面上指标7(政策的公众满意度)、8(政策带来的社会整体效果)、10(政策对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国有土地面积的影响)、13(政策对绿化覆盖率的影响)、14(政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熵值均低于-0.01,低于其余三个指标,反映出这5个指标性质相对较好,表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在这5个指标方面效果较好,但指标数值不高,说明仍然需要对政策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指标9(社会外部监督机制完善性)、11(政策对新建住房的人均居住面积的影响)、12(政策对征地面积的影响)熵值分别为-0.009,-0.002,-0.000,反映出其性质相对较差,表明政策在这3个指标方面效果较差甚至没有效果;同时,在地区层面上,西部地区的指标8,9,10,13,14熵值要略低于中部和东部,指标7,11,12熵值和中东部地区相差不大,表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的社会效益在西部实现得更好;中部地区的指标7、指标9熵值明显高于东西部地区,说明中部地区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的公众满意度和社会外部监督机制完善性较差,与东部和西部地区差距明显;东部地区的指标11、12熵值较大,表明在东部地区政策对新建住房的人均居住面积的影响效果较差,甚至政策对征地面积的影响直接没有效果。
2.3 经济效益子系统熵值的计算与评价
经济效益子系统下,选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对土地的市场价格、财政收入、单位土地面积的固定资产投入等四个方面的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这里需要对指标说明的是,地方规划容积率越高,代表地价政策实施效果越强;土地税额则体现出政府从单位和个人的土地使用过程中获取的土地使用税收益,税额(非税率)越高,代表土地越能得到充分使用,各指标得分情况如表5所示。
由公式(1)(2)(3),得出经济效益子系统下各指标的熵流值和熵流值权重,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经济效益子系统的政策熵值,结果见表6。
从表5和表6可以看出,在二级指标中,经济效益子系统的政策熵值为-0.168,明显低于社会效益子系统熵值(-0.073),和行政效益子系统熵值相差不大(-0.164),表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的经济效益和行政效益强于社会效益。其中,东、中、西部地区经济效益系统的政策熵熵值差距很小,西部略低,说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在东、中、西部的整体经济效益均较强,西部略高。
三级指标中,全国层面上指标15(政策对地方土地市场价格的影响)、17(地方规划容积率增减情况)、18(单位土地面积的固定资产投入增减情况)熵值相差不大,明显低于指标16(政策对地方土地财政收入的影响),反映出这3个指标性质相对较好,表明土地节约集约政策在这三个指标方面效果较好;指标16熵值相对较差,土地节约集约政策对地方土地财政收入的影响效果较差。同时,在地区层面上,西部地区的指标15,16,18熵值要略低于中东部,指标17熵值略高于中东部地区,表明土地节约集约政策的经济效益在西部实现得更好;中部地区的指标16熵值高于东西部地区,表明中部地区的土地节约集约政策对地方土地财政收入的影响效果较差;东部地区的指标15、18熵值最大,表明在东部地区土地节约集约政策在这两个指标方面效果较差。
2.4 我国东中西部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熵值计算
首先,构造指标水平矩阵A。在计算出行政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熵流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构造政策总系统熵值的指标水平矩阵A,如下:
即将三个子系统分别视为三个整体,得出各自政策总效益(即∑3i=1(1+dsi))在消去各自体系的政策熵系数KBi的非线性作用后得出的标准化政策效用,其在相对政策总效益的份额。根据公式(4),得出权重矩阵C具体数值如下:
最后,构造行政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相互关系矩阵B。政策耗散模型的关系矩阵B和权重矩阵C都是用以解释三大指标体系的分熵流值对系统总熵值的影响,也就是各子系统的目标实现对于政策总效益、综合目标的实现施加影响作用的能力。在用熵值法确定权重矩阵C的情况下,关系矩阵B可以通过权重矩阵C用如下的关系确定:
如此确定的关系矩阵B,可以满足每个子系统ai对自身的影响相关性为1,同时同ai对于另外两个子系统的影响之和在乘以权数Ci后都为1,这样处理可以保证系统的熵值作为一个整体被认识。
在带入权重矩阵C的具体数值后,得出关系矩阵B取值如下:
根据政策熵模型的设定,综合以上分析结果,计算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系统的熵值为:
本文中全国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的熵值为S= -0.397,表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政策在全国产生了较好的效益,而西部地区熵值的绝对值(-0.455)最大,显示该政策在西部产生的效益最好,其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效益最差(见表7)。
综上可以看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在全国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0.397),尤其是在西部地区(-0.455),综合效益优于中部(-0.378)和东部地区(-0.409);同时发现,就全国层面看,节约集约政策的经济效益(-0.168)和行政效益(-0.164)显著优于社会效益(-0.073);分地区来看,西部地区的经济效益(-0.18)、社会效益(-0.091)、行政效益(-0.192)均为最佳,显示政策在西部地区实施效果最好;其次为东部地区,其行政效益(-0.173)和社会效益(-0.074)仅次于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社会效益(-0.07)和行政效益(-0.144)均为最差,经济效益(-0.17)略高于东部(-0.169),表现不如东部和西部,表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在中部地区效益最差。
3 结论和建议3.1 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针对105个地价监测点城市开展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的调查问卷,结合熵理论与耗散模型,分别计算出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政策总效益以及各二级指标行政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熵值,从计算结果的分析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城市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无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是行政效益,均取得了一定成效,土地利用效率得到了提高。这充分说明了政府大力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得到了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对于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2)西部地区政策的总效益高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表明该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还要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的政治、资源禀赋、社会、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凭借在资源禀赋、人口密度以及生态环境、政策执行力度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其政策总效益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高,但由于在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劣势使得其政策的总效益低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如东部,但在人口密度、生态环境等方面不如西部地区,导致其政策总效益最差。所以应当根据不同地区及城市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综合考虑政治、社会、生态、资源禀赋等因素,制定和落实差别化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
(3)政策的社会效益要显著低于经济效益和行政效益,表明该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并没有达到社会公众的预期,在各个指标上均与公众的期望有一定距离,需要根据不同地区进一步制定并细化相关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这也是下一步制定政策时需要关注和考虑的重点。
3.2 建议
虽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的实施取得了重要成效,但其科学性、合理性、动态适应性等尚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根据本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及被调研人员在开放题目中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为了更好地发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的作用,提出以下政策优化建议:
(1)加大并细化相关政策执行力度,出台具体考核办法,实现对闲置土地的盘活利用。从调查问卷结果来看,指标3(预定目标实现程度)、7(政策的公众满意度)熵值分别为-0.021,-0.011,在各自二级指标系统中得分较低,表明虽然实施了土地节约集约的政策,但无论是预定目标的实现程度还是政策的公众满意度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首先,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要因地制宜,结合各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落实差别化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加强土地节约集约执行力度的政策制定。这些政策包括:鼓励提高单位面积投入额度/产出效益方面,特别是鼓励现有低效用地改造或在优质企业兼并重组低效企业方面制定更加有力的政策;重视对现有建设用地的挖潜,降低对新增建设用地的需求;加强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适当控制土地的供应量;落实和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完善城区划拨转出让手续的相关制度,调整规划容积率等。
其次,各地方政府应出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考核办法,加强责任追究。落实奖惩办法,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大幅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如投资强度、产出强度、地均纳税额等指标,积极鼓励企业提高单位面积投入额度/产出效益,有效降低对新增建设用地的需求,允许工矿用地分割转让,提高现有工矿仓储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最后,如何实现闲置土地的盘活利用将对土地集约节约的实现效果产生重大意义,因此政府应继续完善闲置土地的利用制度,细化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区规划,并定期开展闲置地清查工作,严厉打击囤地行为。
(2)建立健全土地集约节约监管机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从调查结果来看,指标6(政府内部监督机制完善性)、9(社会外部监督机制完善性)熵值分别为-0.021,-0.009,在各自二级指标系统中得分较高,效果较差,表明实施土地节约集约的政策,无论是政府内部监督机制还是社会外部监督机制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指标5(相关配套政策的完善程度) 熵值为-0.022,在行政子目标系统中得分较低,表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相关配套政策的完善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首先,政府应重视并加大对土地集约节约的监督管理与执行力度,从严处罚未按土地节约集约相关政策标准执行的有关企业,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动态监管系统,实现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动态监管。监管过程大体包括以下几点:首先,供地前加大对用地单位、进驻项目的审查,加强对入驻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其次,建设过程中重视对闲置土地的清查,对未按相关政策标准执行的企业严格处罚;最后,建设项目完成后,对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入及其他用地条件未按供地前约定完成的用地单位进行经济处罚或其他形式的整改等。
其次,应不断完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配套政策,目前相关的法规和制度缺乏整体考虑,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部门的政策规定配套性不强,导致在实践中执行力差、可操作性不强,从而也导致了节约集约政策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
(3)加快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过程中实施与评价工作的落实开展,提高工作成果质量与工作效率。首先,明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由有评估资质的机构来完成,提高成果质量,并提高这些评估机构的工作成果质量及工作效率。其次,在针对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实施过程中,应考虑城市环境、承载能力等多方面要素,明确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政策的适用条件,防止打着集约节约利用名号,实际是照顾开发者利益。第三,应重视评价成果的应用,对机构工作成果进行及时总结及反馈,确保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展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赵小凤,黄贤金,陈逸,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1):1979-1996.[Zhao Xiaofeng, Huang Xianjin, Chen Yi,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in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0,25(11):1979-1996.]
[2]吴郁玲,曲福田.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理:理论与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07,29(6):106-113.[Wu Yuling, Qu Futian. Mechanism of Intensive Urban Land Use in China: Theorectical and Practical Study[J]. Resources Science, 2007,29(6):106-113.]
[3]张合林,郝寿义.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制度创新及政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07,(2):28-40.[Zhang Helin,Hao Shouyi. Innovation of Unified Urban and Rural Land Market System and Policy Suggestions[J].China Soft Science Magazine, 2007,(2):28-40.]
[4]王家庭,季凯文.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09,29(7):1172-1176.[Wang Jiating, Ji Kaiwen.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Based on the Data of 34 Sample Cities in China [J]. Economic Geography, 2009,29(7):1172-1176.]
[5]马贤磊,周琳,赵爱栋.城市土地可持续集约利用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4,28(12):32-38.[Ma Xianlei, Zhou Lin, Zhao Aidong. Sustainable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 Evaluation and Its Impacting Factors: A Mod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Land Intensive Use [J]. China Land Sciences, 2014,28(12):32-38.]
[6]朱厚强,鲁莎莎,张政久.基于管理熵视角的信托企业HRM效能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14,(7):76-79.[Zhu Houqiang, Lu Shasha, Zhang Zhengjiu. An Empirical Study on HRM Efficiency in Trust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Management Entropy[J].Enterprise Economy, 2014,(7):76-79.]
[7]Jenner R A. Technological Paradigms, Innovative Behavior and the Formation of Dissipative Enterprises [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1991,3(4):297-305.
[8]Chiles T H, Meyer A D, Hench T anizational Emergence: The Origin and Transformation of Branson,Missouri’s Musical Theaters[J].Organization Science , 2004 ,15(5):499-519.
[9]Li Jinbing, Han Yuqi, Feng Zengtian. Research on Model of Harmon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tween ECS and SRS:From Perspective of Resource Entropy[J]. Canadian Social Science,2009,5(4):104-112.
[10]任佩瑜, 张莉, .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在企业组织与决策中的作用[J].管理世界, 2001,(6):142-147.[Ren Peiyu, Zhang Li, Song Yong. Management Entropy and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Based on Complexity Science and Its Role in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J].Management World,2001,17(6):142-147.]
[11]徐明, 杨河清.人力资源管理的熵改进[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7,9(2):86-90.[Xu Ming,Yang Heqing.The Entropy Improve o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From Entropy Theory and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J].Journal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2007,9(2):86-90.]
[12]郭伟刚.基于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理论的企业激励机制研究[J].企业经济,2009,(2):62-65.[Guo Weigang. Research on Enterprise Incentive Mechanism Based on Management Entropy and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J]. Enterprise Economy, 2009,(2):62-65.]
[13]彭国富,张玲芝.再就业税收政策有效性评价理论研究[J].统计研究,2007,24(4):58-62.[Peng Guofu, Zhang Lingzhi.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Efficacy Evaluation of Reemployment Tax Policy[J].Statistical Research, 2007,24(4):58-62.]
[14]段小华,曹效业.政府科技投入支持新兴产业的有效性评价方法[J].科学学研究,2010,28(11):1673-1676.[Duan Xiaohua,Cao Xiaoye.The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n th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n the Government S&T Input to Foster Emerging Industries[J].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10,28(11):1673-1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