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

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范文1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一个要点是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人;一个要点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以往我们有一种失之偏颇的认识,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的一步一步的语文训练。我们忽略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这一基本事实,忽略了母语教育的诸多特点。因此,学习母语应有别于学习外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综合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范文2

    论文摘要:随着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新课程语文也全面铺开。在当前的新课标教学中普通存在着一种“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对着新课标,苦想怎么教?捧着新教材,教法从何来?喊着新理念,讲着老教案。怎样解决新课标语文“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成为一线教师最大的困惑。为了化解“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我们采取了以下具体做法: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改进教学方法,有效节约时间;采取“任务驱动”,拓展第二课堂;大胆增补删减,重构教材内容等。通过实践,上述措施成效明显。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 重构教材 任务驱动 有效教学 高效课堂 

 

随着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新课程语文也全面铺开。怎样解决新课标语文“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成为一线教师最大的困惑。 

毋庸讳言,在当前的新课标教学中普通存在着一种“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对着新课标,苦想怎么教?捧着新教材,教法从何来?喊着新理念,讲着老教案。 

为了化解“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我们采取了以下具体做法: 

一、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新课程大大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新教材却没有减少内容含量。内容多,要求高,课时不够的矛盾非常突出。课时量与教材容量相比犹如“杯水车薪”。赶进度、开快车,使得知识不易掌握,基础难以巩固。在实践上,模块教材的深广度难以把握,讲少了造成教材很难顺利完成,讲多了又难给学生思考探究的余地,教学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这些问题成了制约新课程教学的瓶颈,也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为了解决教师普遍反映的课时不足的矛盾,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要求。 

二、改进教学方法,有效节约时间 

教学时间不够用,教学内容完不成,这是许多语文教师日夜焦虑的棘手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法。 

第一,精讲片段,以点带面。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不是靠教师讲解一两篇文章就能一蹴而就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贪大求全,急于求成,而应总揽全局,精选片段,进行重点教学。 

第二,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做到:学生已经懂得的知识,坚决不讲;学生通过读书自己就能领会的知识,坚决不讲。教师应教给方法,让学生在多读、多思、多练中掌握知识。 

第三,以练代讲,讲练结合。教师要结合课文重点段落和精彩片段所涉及的知识点,精心设计一些相关的小练习,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完成,不懂的地方再进行指导讲解。这样,力争把重点、难点消化在课内,排除在课外。 

三、采取“任务驱动”,拓展第二课堂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虽然课内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仅如沧海一粟,更多的工夫应该在课外。我们应延伸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增加课堂教学的厚度,不仅要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开一扇窗,更要为他们打开一道门,使之能够自如地迈进来,走出去,饱览更为美妙的风光,拥抱更为精彩的世界。 

那么,怎样才能加强语文课堂的延伸教学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深度。 

(2)利用课前说话活动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广度。 

(3)创设情境,开设活动,延伸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感官接受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 

当然,关于延伸课堂教学内容的方法和形式还有很多,但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从学生的接受心理角度出发,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 

四、大胆增补删减,重构教材内容 

新课标赋予师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选择权,在集体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教材有计划地加以取舍。避免舍本逐末,力争做到“舍中有得”,突出重点,直奔目标。 

教材多了、厚了,周课时少了, 教材教不完怎么办?分析起来主要的问题在于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长期以来我们“教教材”教惯了,教学只停留在“教”的层面上,不尝试“用教材教”。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结合实际对教材加以取舍。 

师生是教材的主人,不是教材的奴隶,教材不是“圣经”。教材内容的取舍权在师生。师生完全可以对教材作大胆地、创造性地处理。 

要用好教材实施好新课程,除了专家引领、主体反思外,同伴互助也必不可少。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真开展了“三次备课,两次反思”活动,每次课后由同事评,学科组长评,专家面对面评,先集体反思再由执教者自已反思。并根据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处理好“讲”与“不讲”的关系。 

总而言之,在中学语文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大处着眼、小处着力、妙处着手、细处着笔、疑处设问、尾处升华,就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艺术水平,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进而从根本上解决新课标语文“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版) 

[2]《新课标语文案例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版) 

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范文3

关键词:新课标 农村留守儿童 困惑与思考

随着教材的不断改革,新课标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这就要求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观念,要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髓,切实调整教育教学的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总感到有些困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现状。我们的学生几乎都来自农村,而且大多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小学教育都是在一种几乎瘫痪的教育环境中成长。学校校舍较差,师资缺口较大,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课程,只有语文和数学,有的学校甚至一个老师既教语文又教数学,老师的年龄也基本都是50岁左右,他们的教学公式化,缺少创新,因此学生在小学的时间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引导,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意识,这就给新课标的实施埋下了隐患。

第二,学生现状。农村学生几乎都是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们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就给教育带来诸多问题:如: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经常出入网吧、娱乐厅等中学生不该去的地方。而且,有的父母自认为为了抓住孩子,就给孩子配了手机,80%的学生都有手机,他们有了手机之后,同学之间相互发送短信,QQ聊天甚至上网,由此又衍生了早恋、网恋等问题,有的孩子为了上网,晚上翻墙外出,夜不归宿。因此,学校管理难度很大。再如:心理人格问题。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他们多出现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他们常常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有的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有的甚至走向极端,离校外出,相会网友寻找心理安慰,还有的甚至以死相逼,中学生跳楼现象也时有发生

第三、学习现状。由于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生活了六年,再加上留守现状,很多不好的习惯就逐渐的养成,上课积极思考乐于回答的学生很少,上课精力不集中,睡觉看课外书玩手机等经常出现,教材中很多问题难以应付,课堂表现迟缓,自主探究的能力较差。

第三,考评制度。在当前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家长学校注重的还是成绩,通过成绩来衡量学校质量及老师的教学水平。尽管素质教育提的很响,但客观的现实决定了学校还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老师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加之学生整体基础较弱,所以新课程理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很难得到实施。因为在具体的操作中,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较差,自主学习精神缺乏,老师在规定的教学时间中很难完成既定的任务,在必须提高成绩的限制下,久而久之,老师就一步一步的代替了学生,课堂又变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又回到了旧的教学模式中。

第四,旧的观念。很久以来,很多的非语文教师以及学校的一些领导都认为语文教学收益较小,认为学生学与不学差别不大,这样一方面学校对语文学科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学生也认为学与不学长进不大,因而从思想上就放松了语文的学习,课堂教学效果就很难达到。

所以,我们作为一线的教师对现行的新课标语文教学很是困惑。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努力,改变儿童教育的现状,尽量做到孩子在父母身边接受教育,让他们既不缺失管教又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养成良好的习惯,便于学校的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范文4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新课程阅读教学 构建思路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部分,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加强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一、新课程阅读目标的要求

在新课标下,要求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培养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积累为目标,针对新课标语文教学目标的提出,也提出了新课程阅读目标的要求。包括:第一,突出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注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学生情感的培养,只有自主阅读,主动学习知识,学生才能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第二,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为了加强语文阅读教学,首先,应注重学生阅读基本能力的培养,多读多看,扩大课外阅读量,加强中国现代作品、中国古代作品及世界各国的作品阅读,多方面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第三,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人文性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具有深厚扎实的人文底蕴,则需要让学生多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第四,充分体现个性阅读,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注重强调学生的个性体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的表现,在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法,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

二、新课程阅读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一)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阅读教学活动深入开展的内驱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通过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小组讨论活动中,让学生勇于发表观点和看法,并用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不断探索和探究,使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当阅读兴趣成了学生求职的内在动力时,学生将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自然而然语文能力将会得以提高。

(二)注重学生阅读方法的培养。

良好的阅读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整体性与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整体阅读意识和掌握整体的阅读教学方法,还注重学生整体阅读习惯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重文本的整体把握,让学生形成整体观念,切忌对课文进行支离破碎的解读,使学生对文章中的“事”与“情”有整体概念。

(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积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的阅读方法,同时注重阅读心理的控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加强诵读教学,在朗读实践中,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积累,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体验与领悟,突出学生在教学中阅读行为的自主性。由于新课程中大多数文章都包含浓厚的感彩,如《济南的冬天》、《黄河颂》、《珍珠鸟》、《背影》等,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学生将对这些文字留下深刻印象。

三、新课程阅读教学具体做法与尝试

(一)明确新课程阅读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是实施语文教学课程的前提,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课程,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其教学目标是分析人物形象,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体验父爱的伟大,学习积累文中的精美语句,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待根据教学目标完成课件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白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实现教学目标。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学中乐于表现自己,并发表观点。例如学习《奇妙的克隆》一课时,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近几年国内外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待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三)个性化阅读教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设计教学内容,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大胆放手,始终贯彻“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的教学原则。例如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课时,教师可以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对每个小组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让几个朗读能力较强的孩子组成朗读组,负责全班的朗读指导,第二个小组是由几个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强的孩子组成翻译组帮助全班完成了解文意的任务,让第三个小组讨论交流理解寓意。这样不仅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享受学习的快乐。确保阅读教学不流于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部分,新课标下,随着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内容的增多,加强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合理设计教学,以满足新课程下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范文5

【关键词】践行;实践性特点;文本学习;语言环境;从课堂走向社会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课程标准倡导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正确把握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下面谈谈我对在教学落实语文课程实践性的几点浅见:

一、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应该落实在文本学习活动中

语文一直是学生学业课程中的主课,在应试的语文教学中,由于过重于分数的评价,导致许多语文课堂未能把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更好地落实在文本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通过对文本的自读感悟和教师的引领过程得到发展,得到真正意义的提高。很多时候用形式多样的训练来机械地加强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能力提高。(这种现象在毕业年级尤其严重)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抹杀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文本的独特感受,长此下去学生就会产生厌学语文的情绪,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长远发展很不利。因此,我认为,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应该落实在文本感悟、体验中,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的要求。比如我在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为了完成课程阶段目标要求的识字任务,安排学生初读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引导学生用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先展开对课文的自主学习,给课文后横格里会认的生字注音,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把自己学习有情况和小组的同学交流,对文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寻求小组同学的帮助。只有这样,老师在检查字词学习情况时,才能发现学生识字过程中真正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对症下药。学生也只有通过这样真实的体验过程,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才能真正内化。

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激发学生情感,受到审美熏陶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熏陶不能靠抽象的说教,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在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上册《孔子拜师》一课时,为让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和老子的诲人不倦,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三、四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句“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洛阳。”孔子见了老师“上前行礼”,在学习中“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到“洛阳城外” 等候学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通过对课文中这些重点词句的读悟,学生真切感受到孔子和老子身上的亮点,激发了学生向他们学习的情感。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我用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图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交流、背诵描写这些地方的句段,感悟到西沙群岛真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是自然的美,这是祖国河山的美,这是人类文明的美。这样的审美熏陶,对学生的审美价值观的培养是有益的,也是新课标对学生审美熏陶的良性要求。

三、让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从课堂走向社会

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范文6

【关键词】语文;创新;课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世界经济形势竞争的激烈,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而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就是要从我国的教育入手,只有教育教学的创新,才能有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然而语文教育教学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和提高其他综合能力的基础的基础,所以重视语文创新教学就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迫在眉睫的任务。作为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教学呢?凭着我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和对初中语文新课标的学习和理解,我觉得初中语文教学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利用创新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就是舞台上的演员,学生就是观众。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是随着老师的指挥机械的做一些重复的“演奏”。新课标提出学生的“发展观”中强调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厘定应该达到的目标。这就要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既要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又能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体验甘甜苦辣,自觉地掌握求知的方法,且能在这个品尝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情感与文本中的情感融为一体,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这个要求就必须要我们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教《我的叔叔于勒》,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传统的观点认为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裸的金钱关系。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一下:课文主题究竟有没有其他的理解?一番思考之后,学生提出,小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这是“同情说”。有学生还指出,作者通过几件琐细的小事揭示了菲利普夫妇的那种虚荣得近似滑稽的丑态,正是这种强烈的虚荣心使得菲利普夫妇连多看于勒一眼的勇气都没有,这是“虚荣说”。这样的思考活动,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是辨证的、全面的,学生的创新思辩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将其改编,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个个都积极地研究教材、把握剧本,都真正成了剧中人,想过把“演员”瘾,这样也就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突破了课堂教学空间,为学生开创了语文实践天地。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张扬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的尊重学生,无时不刻的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让“讲堂”变成“学堂”,把学生的“听课”变成学生的“做课”,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大胆地思索、大胆地质疑、大胆地讨论、答案、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激情,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发挥其创造力。另外,根据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要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体验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拆除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让学生从学校做向社会、从课堂走向生活,学以致用。例如:我们常常讲要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就让学生走向街头去看广告、看标语、看各种宣传……感受语文气息,体会语文在生活中和社会的作用。

2创新体现在教法上的灵活多变

语文教学当然不是纯教法可以解决问题的,但成功的老师,没有一个不研究、摸索、学习、借鉴好的教法的。他们给人的感觉是点子多,其实这点子到了娴熟阶段,也就是课堂教学的艺术。它可以给教学活动带来许多新鲜与活力。如导入课堂,每课都一个模式,必使课堂气氛一开始就陷入沉闷,如果谙熟语文设计方法,针对不同的内容、班级、学习氛围,采取不同的方法,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诸如诗词名言朗诵式、即兴激趣演讲式、闲聊对话式、问题悬念式、轶闻意趣式、纵横比较式、故事式、对联式、谜语式、表演式、图画式、音像式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用心的老师往往能机智地使用种种妙招,让学生在新的感觉中尝试新的快乐。由于教师的生活阅历、体质状况、性格气质、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思想认识、审美修养和教学能力的不同,就会表现出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处理,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使用,对教学对象的感受、情感、期望的不同,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老师,他们的课堂无不闪烁着动人的个性光彩。法无定法,只要以新的“教材观”,新的“教学观”为前提,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个性以及学生的要求和实际,不断地尝试和实践,就能在新的课堂里给学生一片语文美的天地,使其幸福地徜徉,更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同时,教师要改变“一统课堂”的状况,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导致学生盲目的顺以和服从。针对这种情形,教师要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让学生把老师看成他们群体中的一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努力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只有这样学生能积极思考、畅所欲言、热情讨论。这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听起来很荒唐,但在这样的问题里面往往闪烁着学生求异创新的智慧火花。加之,老师也不是无事不晓的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免把握不准,所以此时,老师切不可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对学生的问题主观武断给予否定更不能讽刺、挖苦、责怪提问题的学生,而应妥善处理,以激发学生的求异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总之,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初中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初中语文教学要立足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想方设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多种手段,多种技巧,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训练,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进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