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械基础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械基础设计范文1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生产领域的探索不断深入,微型机械就是人类对物体认识极限的突破。在科学研究和生产进步的探索过程中,某些微小物质是人眼无法看到的,它们小至以微米或是纳米为单位,为此人类需要借助科学仪器来解决新问题。微型机械的设计材料不同于一般的机械,必须严格选择,如果出现问题,研究工作就会无法进行。经过人们的不懈探索,目前我国的微型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制造出了很多微型机械的零部件,可是基础理论的不成熟仍然是一块短板,要想完成整套的微型机电系统设计还是有困难的。当前我们在微摩擦学、微热力学等多方面存在问题,这导致微型机械的工作效果很差。所以,对于微型机械设计的基础理论是目前研究的关键,只有建立完善的科学理论指导体系,才能真正促进微型机械的发展。
微型机械设计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向。首先,在微观的条件下,研究微机械系统的运动规律、系统内部构件的物理特征以及在工作状态下微机械的物理、化学变化,从中得到微系统的各项运行参数,为设计基础理论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其次,在研究现有机械的运行变化的同时,继续钻研微型化与集成化的理论,积极进行新功能的开发,探索新的技术领域。第三,微型系统的加工材料主要是“硅”,在生产材料有保障的情况下,加强对微系统传感器、系统控制和命令执行等功能的测量与检验,在解决这些问题后,微型机械设计系统的研究将会更加便捷。
2微型机械设计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2.1微型机械设计基础的研究
微型机械不是简单的把机器外形变小,而是依靠先进科学技术、新型的加工材料,采取创新型的设计思路,设计生产出微机械。因为微机械的特殊功能,在进行基础设计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对设计尺度、制造材料、加工方法以及运行机理等内容格外的重视,在充分考虑微型机械功用的前提下进行研究。现在对微型机械设计基础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微机构学,主要对微机械的运动机理、动力的传导以及机电系统的特征进行研究;二是材料学,微型机械的制造需要独特的材料作为微机构件,对制造材料在特殊环境下发生的变形效应进行研究;三是微摩擦学,从微观角度对原子与分子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的碰撞所产生的力学变化进行观察,对产生损伤的机理进行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2微型机械设计所涉及的学科分类
第一,微机构学。在微型机电的研究过程中,微机构学是重点,它主要研究内容是在狭小的空间内进行能量的传递,将某些物质运动进行转化,根据这些运动机理完成一些动作,并确保其精确度。因为运动的空间很小,能够用于支配的能量非常的有限,所以在进行微型机械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零件的使用。在此要求下,微机构学研究的过程中应从三方面出发:首先应该坚持体积的微型化、能源消耗的节约化的设计研究原则,从多功能的微组合角度出发,加强对微机构和微电子组成的集成系统的组合原理进行研究与设计;对微机构组合系统中的动力原理进行分析,重点研究微型机械系统中弹性动力学和多柔性动力学的产生原理;研究微型机械设备在从事制造过程中发生误差的原因,系统内部构件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摩擦效应产生的影响等。
第二,微机械构件的材料力学。微型机械系统的构件制造材料不同与普通机器产品,首先必须能够满足机械工作的性能要求:其次,应当可以进行纳米技术加工,这就要求所选材料具备特殊的物理性能,如果在一定范围内将构件的尺寸进行缩减,这样就能减少材料的缺陷,增强材料的机械性能,理论研究中将其称为尺寸效应。
第三,微摩擦学。摩擦学是机械设计中必须研究的内容,在微型机械研究中,因为机械本身的能源很小,不会产生过大的摩擦力,所以,应当研究如何让微型机械系统内部实现零摩擦,将构件的损耗度降到最低,从而有效地延长机械使用寿命,重点研究内部构件的分子运动规律、防磨擦材料的研发等。
3总结
机械基础设计范文2
一、从工程实例入手改进选题
在满足零件课程设计选题原则、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为了提高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兴趣和积极性,联系工程实际,结合校实训基地的产品选题。
校实训基地(原实习工厂)生产的“和面机”其传动系统是由电动机――带传动――一级齿轮传动――拔叉所组成。我们选择三角带传动――齿轮传动为题目,学生接触到了真实的产品,设计积极性和兴趣很高。在整个两周的设计中,自觉到工厂观察实物,查找资料,分析原动机的运动要求和存在的问题,分析要求设计的传动部分在整机工作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整机对它的运动要求、位置要求、安装要求等,然后再进行设计计算和装配草图的绘制。
学生们在设计中发现,同一规格的三角带按自己设计计算要三根,而产品中却只需两根,这其中的原因就需要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教材中规范偏于保守、可靠,产品中要考虑产品的尺寸、重量及不连续工作等因素,因而采用两根带也能正常工作,但三角带的寿命要低些。
长期以来都是指导教师自己编数据编题目,而现在从生产实际中选题,对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都非常有益。但在选题中要注意选题的适当和题目的相对稳定,以利完成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这样做,虽说肯定加大了教学的难度,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功底,设计前必须作充分准备。但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体会到机械设计中既要参考原有样机,又要积极思考,有所创新,既满足了具体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又达到了综合训练的目的,较好地掌握了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初步展示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对自己以后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就业充满了信心。
二、通过减速器的拆装实验加强结构设计的认识
以往的课程设计中学生感到最困难的部分是减速器的结构设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设计前,让学生动手拆装减速器。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一台减速器。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外部结构,然后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其内部结构,这是设计的核心部分,重点是掌握主要零部件间的相互配合关系。通过观察分析,学生进一步清楚了轴为什么设计咸台阶式,设计台阶式的轴主要考虑了哪些问题,学生更深地理解了轴的结构设计的主要考虑、轴上零件的轴向定位、承载能力、轴上零件的装拆、轴的各段加工方法和轴精度要求,比较全面地分析上述问题能较好地弥补了课堂上理论知识的不足。通过设计前教师指导学生的拆装实验,使抽象的问题具象化,增加了感性认识,为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造了一个好的条件。教师的讲解与学生间的交流讨论,培养了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设计能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也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可使学生少走弯路,少出差错,较顺利地完成设计任务,又能较好地掌握产品技术设计阶段中结构设计的要点,为后续课程的专业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课程设计的指导与成绩评定的改革
在设计中我们改革了以往的一题多用,而是采用了多题目、多数据,五人组成一个设计小组。在整个设计专用周内加强业务指导,一般集中讲授三次。第一次是拆装实验观察分析讲解,第二次下达设计任务,讲解机械设计的一般过程、设计事项,使学生不会感到盲目和无从下手。第三次在技术设计阶段,讲授结构设计的大致过程,针对年轻人思想活跃的特点,鼓励学生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正确地设计零部件的结构,同时注意加工工艺,装拆的方便性、工作可靠性。在这个阶段的设计中把上一届学生设计质量差的装配图挂在教室中,并指出其中几处典型的结构不合理处,再定学生发言,逐个地把全部错误补充完整,直到基本清楚为止。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查找资料,在自己的设计中充分考虑。
装配图和零件图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绘图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用图纸表示设计意图和设计要求的能力。设计过程中组织学生相互间互查,以提高对技术文件的审核、鉴定的能力,同时提高了设计者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和责任感。然后引导、启发学生编写设计说明书,具体要求为总结设计,表达设计思想,阐述设计方案,阐明设计依据,合理性、经济性及技术要求,锻炼了学生编写技术档案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过去,设计成绩的评定是依据装配图和说明书,而现在是根据三方面来评定学生的成绩,一是组织纪律,它是设计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二是答辨,抽取与设计内容相关的题卡回答问题,安排在第二周中进行,三是审查装配图、零件图及说明书。
机械基础设计范文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落实我国教育改革和人才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其目的在于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提供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保障。高等学校作为工程教育的高地,在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模仿轻创新的弊端,在面临工程实际问题的时候,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目前高教界正在积极探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2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具有涉及知识面广、理论联系实践的特点,主要由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个环节组成。以我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为例,理论教学依然以教师多媒体讲授为主,主要原因:①多媒体图文并茂,动画、视频丰富;②教师备课相对容易,但这也忽视了多媒体重难点不突出的弊端,学生短时无法接受大量的信息。在教学方法上忽视案例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等方式的运用,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培养。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以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设计为任务,其设计对象仍为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概因减速器设计理论成熟,可以做到有章可循,而且减速器中齿轮、轴、轴承等零件的设计恰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从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看,还存在以下不足:①学生缺乏工程实践,对减速器认识也仅是“听说”,特别是结构设计时完全依靠指导书中例图,没有自己设计思路;②学生对力学、图学等先修课程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较差,特别是绘图质量不高;③教学模式单一,设计任务相同仅设计数据不同。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缺少交流与协作,个别学生抄袭别人资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
3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3.1融合实验实践内容于理论教学、引入工程实例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①研究常用机构的机构组成、运动特点、设计方法等;②研究一般条件下通用零部件的类型、作用、设计计算方法。实际教学中对第一部分内容注重于机构结构分析内容、图解法内容和单个机构而不是机械系统的介绍;对第二部分内容仍将机械零件分成:常用传动(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机械连接(螺纹连接、键连接、销连接)、机械支承(轴、轴承)、其它零部件(机座、箱体)几部分,部分和部分之间缺少一定的联系,知识点比较零散。为此,应融合实验、实践内容于理论教学,在课程教学之初就提出机械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设计机械”,以两种典型的机器——四冲程内燃机和机械传动装置——减速器为例,介绍内燃机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运动特点,从而提出内燃机的机构组成包括三大机构:连杆机构、齿轮机构、凸轮机构,它们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重点内容;从机械制造的角度介绍减速器的零件组成:齿轮、轴、轴承、螺栓、箱体等,从而引出课程的另一部分重要内容——机械零部件的设计计算。对教材的内容根据授课专业的不同进行适当取舍,由于我校的一些近机类专业如材料、安全工程等专业力学、金工实习等先修课程开设的不足,在带传动设计、齿轮传动设计中若一味地讲解受力分析,学生势必难以接受,应抛开推导过程而重点强调应用。将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素材,把学生引到工程问题的现场,借助于多媒体的情景再现,首先让学生用工程语言描述工作过程,其次让学生提出工程问题并构思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知识应用的成就感。
3.2重点改革实践教学环节
基于减速器应用的广泛性、教学示范效果的典型性、设计方法的成熟性,减速器设计仍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和运用熟练程度的最好的载体。但应该改变以往在给学生布置设计任务时就给出设计方案的作法,而是仅给出工作机的工作要求和工作参数,对原动机、传动装置由学生自己选定。由于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识和工程实践知识十分缺乏,不能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更不会应用于工程实际,因此将减速器拆装测绘综合实验安排在课程设计任务下达之后进行。通过实验让学生对减速的功用、结构组成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对提高课程设计质量有直接的帮助。实验结束之后,在组织学生讨论之前提出的几种不同设计方案,比较各方案中各传动装置的形式及布置的先后顺序并确定出最优方案。这样每一位同学都有提出自己设计思路的机会,通过交流发言使每一位学生认识到自身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设计之初就积极参与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在以往指导教师分配给学生的数据不同,可以避免学生抄袭。但由于现代信息的发达,网络上只要提供数据就可以提供设计过程,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的“信手拈来”。可以根据班级学生数量将其分成5~6个设计小组,每个小组一组数据所算得的传动装置运动和动力参数应该是一致的,而在传动比分配时各级传动比又可以是不同的。学生一边计算一边交流,不仅了解了其他人的设计思路,发现自身问题也可随时解决。
3.3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学生最关心的必然是课程考核成绩,因此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与探索必须得到学生的配合与支持。如果课程考核方式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态,优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将受挫。随着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提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的广泛性、能力要求的全面性与有限的学时之间的矛盾就日渐显现出来,一方面教师教学中要保证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全面性;另一方面学生学习时又感到时间紧、任务重,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及考核评价方法与机械类卓越工程师能力要求已不相适应。在我校,机械设计基础的总评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其中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和课堂表现、作业、实验)占30%。近年来针对课程考核方式也进行了改革。但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占的比重仍较小,且平时成绩的组成仍比较简单,缺少行之有效的评价内容体系。应以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为依据,适当增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并寻求可以定量化考核的评价内容。因此可以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到40%,增加课堂讨论发言、创新机构设计、大作业等环节,其占总成绩比例为10%,通过这种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创新设计能力,达到课程教学目的。
4结束语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机械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对机械类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逐步提高,各高校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相继进行了改革,但无论如何都是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对课程内容体系、课程设计和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这些措施的实施收到了大量有益的效果。将继续按照制定的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要求,完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体系。
作者:陈国辉 杨松华 宋胜伟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曾敏.基于项目驱动法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5(1):20-22+42.
机械基础设计范文4
1 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由机械制造大国向机械制造强国的迈进,如何扩大和深化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快速吸收国外机械行业的先进知识与理念,成为我国面临的一大难题。为适应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趋势,教育部明确提出各高校需开设5%~10%的双语课程,以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与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为我国机械行业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优秀创新能力和良好综合素质的优秀工程应用型人才[1]。为实现这一目标,把英语教学和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结合起来,实施双语教学,成为有效方法之一。此外,实施双语教学对解决目前就业难的问题也是十分有效的,尤其是精通一门或多门外语的“双语专业人才”供不应求[2]。
“机械设计基础”作为一门培养大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思维的机械类课程[3],是工科生由公共课转入专业课学习的基础课程。对机械设计基础采用双语教学,其首要目标是课程的国际化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理论及其在外文文献中的规范化表达。学生通过原版教材能够深入了解国外先进的工程理念和应用成果,大量接触本专业词汇及特定表达,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知识的外语表达能力[4-5]。
2 做好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学的对策
“机械设计基础”不同于一般公共课,它涉及知识面广,理论性强,与实践结合紧密[6]。简单的将中文教学内容转变为英文教学的传统双语教学方法,并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研究“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学的方法与技巧,改革传统双语教学模式,成为摆在“机械设计基础”授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1 提高重视程度
“机械设计基础”双语课程是一门文理兼备的课程,既具有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等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又具有较强的外语学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既需要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提高学生设计与创新技能,又需要学生重视外语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所以,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这门课开设的意义及所面临的困难,提高对该门课程教学实践的重视程度。
2.2 双语教材建设
好教材是教学进展顺利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目前的双语教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根据国内优秀机械设计基础教材翻译而成,侧重基本概念及定理的演绎推理,方便外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对照中文版教材学习。另一类为国外优秀原版教材,以国外知识体系为基础,侧重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内容涵盖较广,适合外语水平较好的学生学习。
在选择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材时,一方面需要考虑学生对机械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教材应该保证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等相关内容;另一方面,考虑学生对专业术语的外语表达能力,教材应该突出学生需要掌握的机械外文词汇、术语与表达方式,以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与学术论文撰写能力。高校应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教学要求,参照国内外优秀教材自行编写双语教材。
2.3 双语教学内容探索
在机械设计基础双语课程教案设计及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所授专业与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将机械知识与专业外语学习结合,合理调整与安排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机械设计基础双语课程内容多且课时有限,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精简讲授内容,突出机械知识难点与外语掌握重点,将部分内容改为辅导内容,这既有利于学生课外掌握外语知识,又有利于课堂上理解重点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中英文比例灵活调整
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在掌握机械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应用外语开展学习与交流。授课重点在于机械知识的讲授,并非纯粹的纯英文授课,学生接受专业知识能力受其外语水平制约严重。教学过程中应平衡好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之间的矛盾,不能过分追求英文教学比例,推荐采用60%~70%的外语授课比例。具体授课过程中,开始阶段用中文解释内容重点与难点,避免学生因畏难心里而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随课程内容深入而逐步提高英文比例,到教学中期英文授课内容提高到80%比例[6];后期课堂可采用全英文授课,让学生循序渐进适应英文授课。
2.4 不断创新双语教学手段
适宜的教学手段能使师生协作,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考虑到学生对英文讲授的理解速度慢,课堂教学应减少理论推导,灵活运用模型展示、多媒体技术、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兴趣,持续保持课堂专注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1)模型演示
模型演示有利于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直观认识,深化对英文描述的理解,生动形象的教具演示来阐述抽象的机构理论知识,更便于专业知识理解与英文记忆。
(2)多媒体技术
在描述机构死点问题时,教师利用含有英文讲解的飞机起落架视频演示,不仅具有了模型演示的形象直观性,也非常有利于学生课后温习与掌握。
(3)学生讲课
大部分机械理论体现在生活实际中,应鼓励学生观察并用英文描述与机械有关的常识。每堂课前五分钟由学生英文讲解与机械相关的生活现象,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2.5 改革考核方式
目前仅有的期中与期末两次考试成绩并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由于机械设计基础双语课程知识量大,需要学生课外花费较多精力来消化课堂内容,容易引起学生平时不学习而最后突击考试。所以,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将课后作业、课堂讨论、实验报告、课外论文等纳入考核范围,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通过对学习过程与应用能力的综合权衡,公正考核出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真实水平。
2.6 双语教师队伍的建立
双语教学一方面要求授课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另一方面要具有较高的英语授课水平。双语教师队伍的建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聘请国外优秀教师前来授课,但国内外教学模式的差异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一种是组织年轻教师进入国外高校观摩学习,提高教师双语教学水平,并吸收国外优秀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国外院校合作办学,为教师提供双语教学学术交流活动。
机械基础设计范文5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能力培养;实践
[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06. 152
作为一所中职院校,一直以来青海省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的培养目标都是为企业培养技术型的人才。近几年来,我们也确实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毕业生。可是,从随后企业反馈的信息来看,我们培养的学生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实际动手能力很差,面对生产实际中的众多机械时表现得无从下手,无所适从。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我们一直固守着数千年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信条,忽视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和培养,致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特点是“墨守成规、死记硬背、唯书至上、高分低能”。一方面企业要发展,需要学校为其输送合格的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在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中,没有把能力培养作为一项基本技能来要求。目前,随着对素质概念的深入理解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教学中如何注重能力培养是整个教学思想中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把培养能力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已经成为多数专业课教师的自觉认识,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能力呢?文章试以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过程来探求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
1 明确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在工程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确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学生学习本学科(包括邻近学科)的科学技术理论,掌握处理有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它同各类基础课和其他技术基础课一起,构成了学生能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工程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工业现代化的发展,新的机器不断出现,机械设计基础作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与工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机械工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而对于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我们一直采用加以分析,也就是认识机械为主的教学体系,偏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本来可在实践中学习的知识,却要大量占用理论学时来讲述;旧的知识舍不得丢掉,新知识又要增加,理论学时压缩不下来,实践环节自然无法增加。尤其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信条根深蒂固,没有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将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考试考的是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推理能力,而不是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无法建立起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很难做到整体优化,很难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取得人才培养的最佳效果。
根据以上认识及对人才市场的分析,笔者认为我们应根据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修订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基本要求,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设计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目的,安排教学内容,按设计的顺序安排教学顺序。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满足工厂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革新对人才的需求,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以培养能力为目的,开展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只有在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才得以发展……能力的高低又反过来制约着知识掌握过程的速度、深浅和成效……必须寓能力培养于知识传授之中,而知识的传授又必须着眼于培养能力”。对于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来说课程设计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因此,我们对课程设计的改革倾注了较大的精力。比如,为了使学生能受到比较全面的锻炼,我们围绕“增强机构设计能力”这个中心选择题目的标准是:要求执行构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运动的协调配合,其中必须有一种运动要经过运动形式的变换,而且主体机构必须能够承受较大外载荷。经过几轮的设计和实践,我们现在的题目有牛头刨、插床、型煤成型、步进输送机四种类型10个规格。这些题目包含有连杆机构、凸轮机构、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螺旋机构等基本机构的设计和组合,以及定轴轮系、行星轮系、有级变速传动等传动设计。在辅导设计时,主要引导学生能根据运动协调关系、构件条件或参考现有机器来分析确定各基本机构设计的原始参数。这样,学生基本上学会了简单机器的运动原理设计,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
为了使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和机械零件课程设计结合起来,对传统的机械零件课程设计进行改革,我们选择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所设计的机器运动简图一部分,作为机械零件课程设计的题目,进行了圆柱齿轮减速机和机床主传动装置的设计。这样两个课程设计首次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使学生经历了机器设计全过程的锻炼。由于和机器运动设计结合起来,从而使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变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学生设计水平明显提高,构思活跃,思路清晰。
通过这样两个情同骨肉的课程设计,学生的设计水平将提高一个档次,为学生毕业设计能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综合应用机、液、电、光等先进技术打下基础。再加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现代设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加快实现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
3 通过实践环节的改革和建设培养能力
机械基础设计范文6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 自学成才 学习方法
每一位有志于自学成才的朋友都想找到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在复习迎考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如没有通盘的打算和好的学习方法,往往会使学习陷入困境,欲速则不达。而一旦你掌握了好的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则会使自己的复习事半功倍。本文就《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考前复结出三步法,与大家分享。
第一步:熟悉教材,梳理全书的知识要点。全书一共十六章,大约花一周左右的时间,把课本从头到尾看一遍。在看书的过程中,归纳出各章的重点和难点,用笔记本摘抄下来,便于在后面做历年真题过程中对它们各个击破。对于需要识记的知识点,例如第一章中的"机器的四大组成部分"、"加工单元体~零件"和"运动单元体~构件"等知识点,将它们汇总整理成小册子,随身携带,随时记忆。识记的知识点一定要牢固掌握,在考试中占的分值较多,是考试通过的基础。
第二步:做3~5套历年真题。在对全书的知识点有一定的理解的基础上,做真题能检验知识点掌握的程度。由于考试的题型是相对固定的,所以有规律可循。下面对试题中各题型考查的知识点进行分析。第一大题:选择题(20小题40分);第二大题:填空题(10小题10分)。这两大题考查识记的知识点掌握的程度。这些知识点分散在各个章节,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将它们烂熟于胸是相当重要的。第三大题:分析题(2小题12分)。其第1小题考第八章齿轮传动和第九章蜗杆传动中的轮齿轴向力方向和圆周力方向、转向和螺旋线方向的判定。应找到相应的章节,把齿轮传动与蜗杆传动的受力方向判断对比记忆,熟练运用"左右手定则"。第2小题考查第六章联接中的普通螺栓和铰制孔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应熟练掌握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公式,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理解公式中各字母的含义。第四大题:计算题(4小题24分)。4个小题题型一般相对稳定。1、机构自由度的计算;2、标准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3、轮系传动比的计算;4、滚动轴承的当量动载荷及寿命的计算。机构自由度的计算要求熟练掌握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低副和高副的判断和处理方法;标准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要熟记标准直齿和斜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的计算公式;轮系传动比的计算,要分清定轴轮系和周转轮系,掌握正负号的判断方法,根据轮系中各齿轮转速的关系,计算出传动比;滚动轴承的当量动载荷及寿命的计算除了要记住公式外,还要掌握内部轴向力、紧边、松边的判断方法。第五大题:设计题(2小题14分),第1小题考查平面四杆机构或凸轮机构的设计。复习时能把第三章和第四章中要求设计的图默画出来,理解作图原理,记下作图步骤,那这道题就如探囊取物了。第2 小题考轴系结构图的改错。复习时要理解轴系结构图的画法,归纳图中易出错的地方,理解错误的原因。总之,从考题入手,做到有的放矢,可以最大程度提高复习效率。
第三步;考试技巧。考试前几天回到课本上来,查漏补缺。特别是选择和填空题的识记要准确。考试前要建立信心。《孙子兵法》中有"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良好的心里素质也是成败的关键。当你踏踏实实做好了考前复习后,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