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财基础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理财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理财基础知识

金融理财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高中生;金融理财知识;学习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一、以互联网、纸质书籍为媒介,学习理财相关知识

高中生虽然日常学习任务繁重,但也不乏使用手机资讯来愉悦身心。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我们可运用手机来了解天下大事周边新闻。但很多人使用手机无非就是聊天、用各种app知晓娱乐八卦新闻、购物,很少有人能合理的利用互联网来关注理财知识、学习理财技能。 我认为我们应该恰当的选择性使用网络,这样技能放松身心缓解学习上的压力又能获得有益的知识拓展才识。如用浏览器浏览新闻可以适当看一些理财方面的新闻,刷微博可以关注理财教育类,手机电脑上观看电影电视剧的同时不乏看一些财经专题类的节目如《财经天下》或名家讲座等,通过这些了解理财相关知识,了解各种不同的理财产品,了解国家相关政策,通过这些来更好的开启金融理财知识的学习之路。

理财知识是内容是方方面面及其庞大的,它不仅包括财富管理,也涉及财富投资。财富投资意味着高风险高收益,作为高中生的我们不适于参与其中,但学习理财知识,掌握一些理财的基础内容,则是必要的。毕竟我们不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难,只知道要学习理财却不知道理财是什么。我认为高中生应该选择一些浅显易懂的理财书籍,涉猎其他高深的相关专业知识,不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而且太晦涩难懂也很难从中学习到理财。纸质类的书籍,我们可以阅读一些基础性的报刊杂志,如《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等。我们也可以从市面上评论上佳的基础理财知识书籍来了解学习。图书馆是学生学习的一大宝地,在学习基础知识有余,我们也可以到图书馆借阅一些专业投资教科书,但这些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铺垫,才能更好的进行更上一层次的学习。学习是无止境的,我们在了解理财知识中,应该一步一步由低到高的阶梯式的学习,以便更好的掌握这一理财知识。

二、消费过程中合理支配金钱

作为高中生的我们资金的使用一是学习,如买教材、辅助类练习书籍、学习工具等。二是吃穿,吃饭和买一些生活用品是不可避免的的花费。三是娱乐,这一方面的花费往往数额是及其惊人的,一场旅行、一次ktv、一顿聚餐等;但高中生思虑不够健全,消费习惯往往是不理智、不节制的。对于过节日、生日留下来的红包、父母平时给的零花钱,在一些基本的花销后还留有余地的时候,我认为应该将其存入自己的储蓄卡中,学习一些相关的储蓄知识,更好的学习理财知识,这样也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不应大手大脚的使用金钱。当有了一定的储蓄理财知识后,也可以用账户里面的资金规划,一些用于购买资金或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一些用于一般储蓄。如此,我们不能渐渐学会合理使用、储存自己的资金,也能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自我的理财能力。

三、养成理财习惯

作为高中生,我们应熟知理财方面要养成的六种习惯:

第一,记录财务情况。能够实时记录清楚的,必然能整合成图表分析,了解自身消费状况。准确的、持久的记录对于理财而言至关重要。在正式开始学习理财之前,必然要有详细的记录与分析,才能达到效果。

第二,明确价值观和经济目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理念同时适用于经济,只有了解自身的重要需求,才能统筹兼顾。如果没有详细的价值观认识与经济目标分析,没有方向感便没有预算的合理性与理财计划持续性可言;只有足够的指导目标和约束价值,才能有益于理财计划的实践。

第三,确定净资产。确定净资产的前提与基础是记录与实际情况――这便是大多数理财者计算财富的方式之一。若想了解自己离目标值的远近,只有确定自身拥有的净资产。这也是对未来计划的订立基础。

第四,了解收入及花销。很对人对收入与支出的概念不够明确、清晰,到清算的时候糊里糊涂。了解自己每一部分、时期的收入与花销,并清楚地记录,适当的调整,才有利于我们理财实践的大局

第五,制定预算,并参照实施。资产不仅仅是指收入,还有支出后的净资产。预算虽然是纸上工作,但是落到实处就有实用价值。通过预算分析,我们可以在日常花费的每一笔项目发现自己资金的流向与应用价值,从而得出消费习惯与生活习惯的结论,并加以改进与规划。

第六,削减开销。若是我们在保证学习生活花销的情况下,把每个月多出来的资金当作储蓄,结果是怎么样呢?14岁时开始规划理财与投资,至少拿到10%的年利润,十年之后就有了20,000元人民!。这笔钱可以当作大学毕业后找工作空白期的准备费用。而且我们开始的投资时间越长,复利的作用就愈明显。储蓄和投资带来的利润随着时间的累积,必然显而易见。

四、学习、借鉴他人的理财知识

作为一名高中生,对于理财知识方面大体都是无经验的。学习金融理财是一项复杂的课程,自己盲目的学习,不如让名家指路更受裨益。现在,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普及到理财教育,很多银行、理财专家都会到各大学校进行理财知识的宣传、教育讲座、活动。我们应该积极的参与其中,依据自身的情况,学习一些理财知识,通过借鉴他人的理财知识经验,制定适合自身的理财计划、理财产品,更好的优化自身的理财能力。高中生理财要切忌求财,我们是为了获取理财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通过接触理财教育,以便积累理财的丰硕智慧,管理好财富,建立一种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

五、结语

高中生通过互联网信息的一定了解,关注理财知识、通过纸质书籍学习理财知识,并加以询问和实践,我们在学习之余定能掌握基本的理财资讯。合理的支配、使用金钱,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与理财习惯,不耻下问,与有经验的理财者交流,相信我们高中学生定能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学习,掌握理财的相关知识与技巧。

参考文献:

[1]胡广宇.高中生消费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06).

[2]刘益琴.高中生消费价值观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17).

金融理财基础知识范文2

学习方面

一.《课堂齐齐学》

方式:通过指导老师与协会成员在课外时间,开展以课堂形式的交流与讨论。 时间:每月一次以上。 地点:学校多媒体教室

二:《专家讲座》

方式:邀请校外金融方面专家与协会成员们进行对当前金融形势的交流与讲解。 时间:每一个学期至少一次以上。 地点:学校多媒体教室。

三:《视频讲座》

方式:播放有关金融方面的视频,令大家更加了解当今的世界金融实情。 时间:每个月一次以上 地点:学校多媒体教室

四:《证书齐齐考》

方式:邀请老师或者已经考过金融方面证书的同学与协会会员们一齐交流心得,讲解内容。 时间:待定

活动方面

“##杯”校园模拟炒股大赛

一.活动时间:待定

二.活动地点:广东文理职业学院

三.主办单位 :由校社团联合会主办、金融分析协会承办

四.参赛单位和个人:待定。

五.活动目的:弘扬理财文化,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及培养大学生自主模拟理财能力,引导理性消费。

六.赞助单位:联系支持该活动的单位,以该单位冠名“xx杯”

金融理财基础知识范文3

 

1工商管理大类学生理财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目前,国内对工商管理教育的研究都把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技能作为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强调应用性和技能性。但是,在学生理财能力培养方面,逐渐暴露出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课程内容不够系统,技能训练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实践性教学明显偏弱;教学方式方法僵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考试考核方法缺乏灵活性等。因此,研究工商管理大类学生理财能力培养模式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的意义。

 

(1)促进工商管理大类专业的建设。工商管理大类专业是要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理财能力是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必然重视学生理财能力的培养。

 

(2)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工商管

 

理大类专业的毕业生目前普遍表现为理论知识丰富,但知识应用能力差,不具备专业技能,尤其是理财能力作为被广泛认同的现代社会人的基本素质之_,很多学生却没有得到培养和锻炼。因此,改革理论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已经势在必行。

 

2工商管理大类学生理财能力培养的内容

 

为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建设要求和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理财能力培养的内容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与实践教学三个方面。

 

2.1课程体系的构建2.1.1知识能力结构分析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保证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为了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时,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学生所需要的理财能力培养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分析后,对专业课教学体系进行调整和整合。

 

2.1.2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综合工商管理和财务类的知识,整合相关理论课程,使之结合更紧密,内容更紧凑。尤其要突出专业知识、技术和能力,适时更新课程。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学生首先要具备以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1)会计学知识。会计被称为“经济

 

语言”,熟悉会计报表是进行财务管理活动的基础。学校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熟悉财务会计信息的记录、分类、整理、归纳、分析和报告的各个环节,能熟练运用财务工具进行财务分析,并且掌握国内外同行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因此,课程方面要包括: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审计等。这些专业课程相互衔接,将知识连贯成一个信息化的系统,从而达到为学生的理财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2)金融学知识。理财学属于金融学的范畴,因此金融学是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之一。应要求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对金融学有较深入的了解,包括对基本金融理论、货币银行、证券投资、金融市场、金融工程等,这些知识能帮助学生认识金融行业的发展规律、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尤其是证券投资产品方面。

 

(3)管理学知识。财务管理属于工商管理这一学科大类,很显然管理方面的知识体系必不可少。该知识主要是能帮助学生了解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组织的一般运行规律,掌握各种不同类型组织的特点和基本的管理原则,从而对他们在将来的理财决策方面起到知识的补充作用。

 

(4)数学应用能力。数学已成为现代人理财最重要的工具。理财学是一门定量学科,与会计学科相比,它更加强调高等数学的运用。学生在理财活动中,如果能熟练应用数学知识,也将使他们的决策更加准确。高等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都是应该开设的课程。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模拟实训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富多样的课堂,可以拓宽学生对知识认知的角度,开拓视野,使学习效果更佳。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就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解剖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相关的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_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开放式思维方式,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有助于培养他们精神等优点。案例教学可以为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2)实验教学法。建立理财实验室,通过基础实验、单项实验、综合实验、研究性实验等实验安排,提高学生理财的基本操作能力、对理财的基本知识的运用能力、对理财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研究创新能力。

 

(3)情景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工具再现课本中所讲述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如临其境的_种教学活动。在理财能力的培养中,采用情境教学法,需要教师模拟一个与现实相同或相近的情境(如一个虚拟公司),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模型(如项目投资决策模型),展开与现实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在获取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领会相关知识与理论的运用。

 

2.3能力评价模式改革

 

新的能力培养模式要求采取新的能力评价模式跟踪培养效果,评价学生的能力发展程度。

 

传统的考试方法主要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以笔试为主,考试内容多是教材中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学生的评价全靠分数,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性的发挥。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决策判断能力等。因此,可以考虑在考试形式、内容上可以更加多样化,在一定比例的笔试基础知识的考核外,可增加如以公司实例撰写分析调查报告,从不同角度对公司理财状况提出改进建议;结合上市公司数据资料计算财务比率,分析财务状况,预计企业发展趋势等实际处理问题的考核,可以是单个学生独立完成,也可分组进行,合作完成。凡是在答案中有创新和独立见解的学生,评分时应予以鼓励。

 

2.4实践教学的改革

 

学生可采取集中实践、分散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实践,就是通过校企结合的办学方式,学生在固定的实训基地完成实习任务。学校可以通过帮助企业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理论问题,与企业合作研究各个经济领域的课题,或成为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基地,为企业提高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等方式,使企业成为高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分散实践则是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但必须建立相应的考核约束机制以保证学生确实完成大纲中规定的实践内容,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改革实践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引导学生参加实践,增强其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力提倡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法。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辅助作用。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给学生指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真正的学到技能。

 

(2)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要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不断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根据不同的实践需要,与相关单位签定实践协议,作为长期、稳定的实训基地。企业接收专业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安排学生实习,优先接收优秀毕业生就业,互惠互利,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以理财能力培养为目标,建立实践课程体系,并加大实践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突出能力的培养,彻底改变原有理论为主的培养模式。在加大专业实践的基础上,教学体系中引入“双证制”,即在获取本科毕业证书的前提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老师的辅导,部分学生在毕业前还可以获得理财规划师的证书。

金融理财基础知识范文4

一、大学生理财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

(一)大学生理财教育课程应以科学的理论构建作为铺垫 该理论建构应综合运用经济学、金融学、保险学、财政学、税收学、财务会计学、消费经济学、消费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法学等基础理论。

(二)大学生理财教育课程应将先进的理财理念贯穿始终 沃伦・巴菲特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1956年,他将100美元投入股市,50年间创造了超过400亿美元的财富。2008年,其位列全球富豪榜次席。他是这样认识理财的,即“一生能够积累多少财富,不取决于你能够赚多少钱,而取决于你如何投资理财,钱找钱胜过人找钱,要懂得让钱为你工作,而不是你为钱工作”。因此,在大学生理财教育过程中,要想方设法让大学生树立“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理财光明正大”、“理财的目的――梳理财富,增值生活”及“富翁――源于节流”等。大学生理财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让大学生自觉地用这些理念去指导自己的行为。与此同时,要彻底消除大学生在理财上的种种误区,如“我不需要理财”、“没财可理”、“等我有了钱在理财”、“靠理财一夜发家致富”、“会理财不如会挣钱”和“理财就是买股票、买保险”等。

(三)大学生理财教育课程重在训练与提高大学生理财实践能力 “授人以渔”应成为大学生理财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菲尔德对美国大学生设计了专门的“1+1+1”的理财模式,即学会贷款――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学会兼职――让“增值”为以后的超前消费埋下伏笔;学会投资――为今后的个人理财“投石问路”。通过教育让大学生明确理财的三个重大环节,即攒钱(理财的起点)、生钱(理财的重点)、护钱(理财的保障)。

(四)大学生理财教育课程的实施要形成全方位的教育格局 大学生理财教育涉及到大学生经济活动的所有领域和场所。在发挥学校教育优势的同时,还要通过家长、社区活动等多种途径,积极引导家庭和社会培养学生先进的理财理念、正确的理财习惯和适用的理财技能,形成大学生理财教育的合力。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充分发挥理财教育课程的独特作用,还要善于利用学科渗透、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形成全方位的理财教育格局,从而提高理财教育的成效。

二、大学生理财教育课程体系的特点

(一)发展性我国理财教育的历史传承过程具有发展性。我国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的主流文化,与同时并存的对金钱的崇拜心理,造成公众矛盾的心理状态,长时期内压抑人们理财素质的提高。解放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客观上也不利于公众理财素质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理财实践异常活跃,理财教育理论严重滞后,社会呼唤理财教育尽快发展和完善,实现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主体性理财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理财素质。任何素质的发展都离不开主体的积极参与。受教育者素质形成过程就是观念、知识、技能等内化的过程,不通过学生主体内部积极性的调动,这个“内化”就不可能实现。因此,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还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积极参与理财实践活动。

(三)实践性 理财教育来源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并为个体的、社会的经济实践活动服务,因此具有突出的实践性。首先,理财教育目标是实践的。理财教育目标既包括对学生观念、知识的培养,也包括对学生技能和行为的锻炼,归根到底是知、情、意、行的统一,落脚点在学生的经济行为上。其次,理财教育过程是实践活动。理财教育实践包括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的大量教育活动,贯穿于理财教育全过程,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是学生理财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最后,实践能力是理财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只有受教育者面对经济生活情境,其观念、知识转化为经济行为,潜在的理财素质变为显性的理财实践行为,才能认识和评定其理财素质水平。

(四)开放性 科技发展、知识激增、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事实,不断丰富着理财教育活动的条件和环境,使理财教育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展,形式日益多样,水平逐渐提高。有鉴于此,理财教育要加强课程建设,与时俱进,根据学生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及时地吐故纳新。

(五)动态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通过相关的学习、训练和不断的理财实践,大学生的理财水平会不断提高。理财教育的动态性要求,对个体理财的培养过程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前后衔接和协调一致。

三、大学生理财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一)设定课程教育目标,明确课程教育内容具体包括:

(1)设定课程教育目标。理财教育目标是对理财教育结果的预期规定,是理财教育过程的起点,具有定向、激励、调节、评价的功能,是理财教育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大学生理财教育的总体目标:使大学生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先进的理财理念,掌握科学的经济、金融、财务、会计、投资等理财基础知识,具备理性消费、科学理财、有效投资的基本能力,成为适应社会要求的经济主体。

(2)明确课程教育内容。大学生的理财教育课程要以大学生理财理念的建立、理财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理财水平的提高为目的,以学科自身知识体系为依据,按照大学生在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频繁接触的现实问题来明确课程内容。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一是理财先导――建立理财理念。通过理财教育帮助当代大学生建立先进理财理念,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理性的消费观、自觉的投资观、积极的创业观,牢固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创新进取、百折不挠的心理素质。二是理财基础――传授理财知识。要向大学生传授理财必备的基础知识,如经济学知识、财务会计学知识、货币与信用知识、利率与汇率知识、金融学知识、与个人理财有关的财政、税收知识和政策、法律知识及网络理财知识等。三是理财方法――训练理财技能。通过培训使大学生系统掌握完整而科学的理财流程,帮助大学生构建适合自己的理财模式,指导大学生“开源”与“节流”的方法和技巧,让大学生熟练掌握攒钱、生钱和护钱的技能。四是理财工具――分析理财项目。通过分析帮助大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理财产品,如储蓄、保险、基金、银行理财产品、国债、彩票、机会与风险并存、黄金等。

(二)做好教学基本建设,夯实课程教育基础具体表现在:

(1)明确课程性质与编制教学计划。大学生理财教育课程应定性为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程。以4学分、80课时为宜。在学校的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大学生理财教育课程可以列在“公共课”(“两课”)板块之中,也可以列入“素质课”板块之中。在条件尚不具备的学校或专业,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将其作为选修课程;第二步,待条件较为成熟后,再将其确定为必修课程。

(2)编写教材与制定大纲。在没有《大学生理财》教科书之前可以组织有关专业教师编写讲义,试用中不断地对之体系和内容进行充实和完善,然后将其编写出版成教材。在此基础上,再编写本课程教学大纲,以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及课时分配办法等。

(3)编写习题与案例集。要组织力量编写配套习题集。习题的类型,既要有知识型、理解型,又要有方法型、问题型、实务型。每一章(节)内容讲授之后,都要及时地进行习题训练,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将大学生理财典型的成功与失败案例汇编成集,印发给学生,供其借鉴。

(4)开发网络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将有关教学文件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开发上网,形成大学生理财网络教学资源,面向全体大学生开放,以增强大学生学习理财知识的主动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如从网上下载并指导学生参与有关模拟炒股、炒汇、炒期货、炒黄金软件。通过这些模拟操作,一是加深学生对上述理财产品的认识;二是积累经验,为今后的实际操作打下基础。

(5)采用有效教学方法。大学生理财教育课程的施教要努力做到:一是形成以学习辅导、学生自学、小组讨论为主的教与学的模式。在该模式中,学生是主角,教师的任务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知识和能力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辅导。二是采用“课程论文”、“小组作业”、“课堂练习”等形式,使得学生掌握利息(存款、贷款)的计算、资金成本的计算、理财工具的收益计算等,以完善学生知识体系,培养提升学生的认知和智力、知识转换能力以及操作能力。三是采用“课堂圆桌会议”、“案例讨论”等方式,通过对各种类型的理财实际案例的介绍和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财实际的认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思维方式,要求学生对各种途径中获取的知识进行辨别、理解和评价,不要求学生死记概念和观点。四是利用计算机作为教学辅助工具。通过教师和学生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互动和反馈,如教师在网上提出演练和实践问题,引导和鼓励学生及时提出、讨论和解答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如让学生学会利用各种网络资源获取知识和信息,学会利用各种数据软件建立模型,学会利用各种教学媒介拓展知识,学会运用个人理财软件。

(6)建设好师资队伍。由于大学生理财教育目前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师资队伍,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刻不容缓。包括:一是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计划。计划应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的数量、素质和结构目标,提出目标实现的途径、措施和时间。二是加强师资培训。可采取组织教师参加校外学术研讨活动、理财课程进修班、境内外理财教育考察活动等途径。三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办法。选派优秀年轻教师到理财一线去实践、顶岗实习、挂职锻炼,并从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单位聘请理财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定期讲学。四是加强学科研究工作。教师应当在“大学生理财教育”科研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最新教学成果在课程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三)搭建课程实践平台,强化课程实践教学具体包括:

(1)建立理财教育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力争形成“内外并举,功能互补”,即在校内建理财教育实验室,如设立金融实验室,购买证券投资模拟软件系统,引导学生进行模拟或实务证券投资;建立“校内银行”,将银行的各主要岗位设立齐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去体验如何存款、如何办理并使用信用卡、如何贷款以及如何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等。在校外,建立实践基地,定期地组织学生去见习、实习及调研等。

(2)开展理财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学校要充分利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成立大学生理财协会等社团组织,精心组织社团各种活动。如对大学生进行“财商测试”活动;组织模拟股市(银行、保险公司、实业公司)活动;开展“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活动等。同时可以组织大学生收看财经频道的精彩理财、财经节目,让学生及时获取国内外财经动态、投资理财资讯及公司运作管理等方面的最新信息和观点。

(四)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做好课程评价工作 课程评价是确认课程教育的“教”与“学”效果,从而判断既定的课程教育目标是否得以实现。在实施大学生理财教育课程评价时,要始终坚持五个“结合”的原则,即“理念与目标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评价时要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客观表现作为评价的基础,并对学生将来在真实生活中的表现具有一定的预见价值;评价内容要丰富、全面而系统,包括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学习和实践的方法、技能掌握、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发展等;要将评价看作是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从而形成“教学相长”良性互动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金融理财基础知识范文5

【关键词】理财 大学生 记账

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加强财商教育,财商教育是指对金钱的了解和对金钱的应用驾驭方面的能力,是对钱财的理性认知与运用。如何更好的认识财富、获得财富和对财富的有效管理,它不仅仅有助于控制大学生的财务安全,还对大学校园的谐有发展有着非常重要意义,加强大学生理财意识才能更好地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财观。有很多大学生认为“我是穷学生,哪里有钱理财?”基于这点我想说:你花钱吗?如果花你们就是消费群体,是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财知识的。理财不仅仅是有钱人的事情,理财教育是越早越好,进行理财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开源节流的理财意识,着重强调弘扬中华民族崇尚节俭的美德,学会如何有计划的用钱,更要树立适合自己的理财意识。生活质量和金钱脱不了关系,财富能带来生活安定快乐和满足,所以我们就应当正视它的实际价值,我们要学会适度的创造财富。

那么我们如何应用我们手中的钱更好地为我们服务,给出一下建议:

一、勤俭节约,能省则省

目前大学生很多都谈不上财务独立,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主要的资金需求就是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学生遵循的理财原则应为勤俭节约、稳健理财。在支出方面要进行严格管理,不与人攀比,不爱慕虚荣,形成节俭的宝贵品质,同时也能够更有效地积累净资产。在投资方面要理性,不要盲目跟风,有闲置资金可以适当学习投资,但一定要注意风险。进入大学后,父母们会按学期或按月给子女提供生活费,但由于没有独立生活和打理大笔生活费的经验,许多新生容易出现财务问题,从考入大学后大家就面临日常理财的问题。月初大手大脚,到月末就口袋空空。所以新生要学会量入为出,合理消费,最好的方式是制订预算和做好结算。每月做好开支预算,超出预算的消费要尽量控制,不可避免的意外支出可以建立一笔备用资金,用后注意补充。冲动消费欲望可以通过出门少带钱的方式控制。消费后就要做好记录,可保留账单、购物小票等收费凭据,还可用专门的小账本记下每一笔开支,到月底时就能准确做出结算。结算一是统计出本月的总花费,看是否超支或结余;二是算出各类花费占总花费的百分比,看消费是否合理,并根据结算的结果对下个月的花销计划做出调整。

生活费的管理是最关键的,这是占据最大一块消费的内容。制定每月支出计划,能省则省。每月向父母拿到钱都要有计划的花费:要列出清单、要学会记账;不贪便宜,只买适合自己的东西。非常喜欢确实是非常需要的就安慰自己等以后便宜的时候再来买;同时在日常出行中身上不宜带大面额的钞票为了避免大额消费,这个办法是非常好的,如果带了也不要轻易花大额的现钞,花掉十张十元钱比花掉一张一百元要慢得多。信用卡的使用问题其实颇受争议,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信用卡的问题在于其容易助长人们的消费,甚至是不良消费习惯。受还款能力所限,信用卡的债务一旦无法偿还,对学习生活一定会有所影响,甚至会造成学生家长的财务压力。在此,建议使用信用卡的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具体做法可从关注对账单开始。只要开始关注自己的对账单,就能够有所发现。对账单应集中管理,以便于分析,有时间的话应动手列出汇总表格。一方面可以观察自己的消费行为,是否合理,能否改进;另一方面可观察是否发生利息费用,即产生成本,同时学习了解信用卡的计息方式,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支出。

二、要掌握好的理财方法

现在的许多大学生都具有强烈的投资理财愿望,虽然大学生理财的愿望十分强烈,但是进行如何投资理财大多数大学生对于个人小额投资理财产品知识也是似懂非懂,大学生应学会和银行打交道,了解最基本的金融常识,掌握日常开户、查询、存取款、转账及网上银行、网上支付等业务。理财观念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建议大学生从了解理财知识开始,要认识和了解一些理财工具如储蓄、保险、基金等。相关知识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一些金融理财行业举办的相关知识培训讲座等获得。培养理财观念的书籍市场上也有很多。需要提醒的是,大学生理财起点不要过高,以免出现后续资金不足造成投资半途而废;另外,是要设定合理的预期目标,不要妄图“一夜暴富”。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急于尝试进行投资,希望早日积累投资经验,帮助自己日后能够投资获利。这个出发点是不错的,但是在投资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就是要认识和了解投资工具。如果是金融相关专业的学生,或是准备将来从事金融领域工作的学生,可结合学业课程进行系统学习,结合书本知识观察市场行情。其他专业的学生可在业余时间学习投资工具的基础知识,从图书馆入手,阅读相关书籍,然后再结合市场行情进行观察。另外,大学生可以参加一些金融理财行业内相关的知识讲座,多接触实践中的投资信息。建议大学生从股票、基金、债券等基本的投资理财工具入手,从基本的基础知识入手,熟悉其特点与方式后可利用自己的闲散资金进行实践体会,但最基本的原则是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工具,坚持稳健策略,不能急功近利。

三、给大学生建议几点适合的投资

(一)银行定存,定存是个最简单的理财方法,只需每个月发了工资后去银行跑一趟。有一种期限3个月的定存,适合刚出社会的,因为刚开始理财,怕无法长期坚持,也怕中间急用扣件利息。

(二)购买基金,货币基金,也是年轻朋友投资理财不错的选择,一般在网站和股票软件上都可以买。货基买卖每月分红到账加上本金一起继续投资。投资每天的收益都可以从基金网站上查询。

(三)炒股,股票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是个相对复杂的理财方法,现在很多专业炒股的人都总是在亏损。风险较大,建议初出社会的我们可以适当了解学习,但不要贸然行动。

(四)P2P网贷投资,网贷投资非常适合理财,只要能上网、满足投资人基本年龄,就能在平台进行投资。网贷投资门槛低,很多平台50元就能起投,利率高于银行定存,但不超过银行同期利率的4倍,投资期限灵活,只要注意选择正规平台。

四、搞好勤工俭学社会实践

大学生还可以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适当勤工俭学,培养经济独立意识,重点不在于挣多少钱,而是学会劳动自立、提早适应社会,更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不大手大脚消费。大学生自身的理财实践,最后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将来的生活甚至是生活态度问题。我们要做时代大学生的理财先锋楷模。大学生们通过“理财能力”的培养还可以锻炼同学们自我控制力等诸多方面能力,所以“理财能力”可以被认为是同学们应有能力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希望所有在校的大学生们能够培养好自己这一方面的能力,为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积极学习科学合理的理财观念,培养良好的理财习惯对当前大学生来说是有必要的,但与此同时,大学生也不能忘记一个前提,就是不能影响自己的学业与课程,不能过度沉迷于理财与投资。另外,就是要做好理财的心理准备,理财并不像很多大学生所想的一样是一夜暴富或一劳永逸的,理财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

人生本来就是要对未来有所规划,钱也是不例外的,合理的计划用钱,可以让你养成良好的理财观,但是大学生一定要记住资产最重要的是保值,其次基于保值我们再去追求增值。

参考文献

[1]刘艺红.论大学生理财观念的培养[A].河南财政税务搞定呢过专科学校学报2009(2)

[2]管尹华,周雪原.青年家庭理财稳分析与建议[A].

金融理财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区域金融中心; 高职; 金融人才; 培养模式; 创新。

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在当前我国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的金融生态和发展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如火如荼。区域中心建设的成败在于人才,这对培养应用性金融人才的高职提出了挑战。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金融培养目标,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由于金融业具有高附加值、高贡献率和高成长性的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金融有效配置资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功能日益显现,金融中心建设已成为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掌握定价主动权的重要战略。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已成为区域竞争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内许多省市区都纷纷提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构想,并把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列入本地的重要发展战略,以此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城市核心功能和竞争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12 年 6 月,我国提出要建立国际、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城市有 32个( 不含非省会地级市) 。

( 一) 区域金融中心的主要功能定位及业态趋势。

这些城市对区域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虽有所差异,但内容大同小异。归纳起来包括:

一是大力发展金融总部经济,吸引金融机构在当地设立法人总部、地区总部和后台服务总部,集中开展金融决策、资金调度、授信管理、集团服务等业务,增强城市金融业的集聚力和辐射力。

二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机构,建设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综合性产权交易市场,推进以城市为中心的支付结算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期货经纪业务,引导企业积极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规避风险。发展特色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专业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

三是加强财富管理。提高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第三方理财公司的财富管理能力。

根据区域金融中心的主要功能定位,可以得出将会给当地的金融业态和金融格局带来以下变化:

金融总部增多。目前,金融企业总部集中的城市主要有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为了吸引金融总部的入住,很多城市出台了金融企业总部、区域总部购房、租房及高管人员的个人所得税补贴及奖励等多项政策。

近几年新增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没有,城市商业银行总部变迁的可能性几乎更小,但是其异地扩张产生了大量的区域总部。保险业近几年新增的全国性总部数量较多,中东部地区基本上平均每个省份达到 2 家左右,随着保险监管思路的变化,未来新增数量会减少。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将会在现有基础上快速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是指与金融机构直接经营活动( 即前台) 相对分离,并为其提供服务和支撑的功能模块和业务部门,如支付中心、银行卡中心、呼叫中心、数据灾备中心、营销中心、保险出单中心和接案中心等。上世纪90 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业分工不断细化,后台业务外包规模逐渐扩大,呈现前、后台业务分离加快,以及后台业务分工细化的趋势,使得后台业务不断被独立出来,外包服务规模不断扩大。这一分离导致了前台和后台的异地化,后者在新的区域聚集为金融产业服务区。

新型金融机构会大量涌现。为满足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三农”的资金需求,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PE) 和创业( 风险) 投资基金( VC) 、村镇银行、专业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性担保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汽车保险公司、消费金融公司。

金融专业中介机构会迅速发展。顺应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后的金融需求,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等金融机构之外,第三方理财机构会迅速增加,财富管理业务会快速发展。作为独立机构的第三方理财,不代表基金公司、银行或者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而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严格地按照客户的实际情况来帮客户分析自身财务状况和理财的需求,通过科学的方式在个人理财方案里配备各种金融工具,不经手客户的资金,投资决策由客户最终决定。在美国,第三方理财占据理财市场 70% 的份额,在香港,占 30% 的份额,而国内市场,第三方理财占据的份额只有 7%。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第三方理财机构有几千家,并且有很多是刚刚起步,后续发展空间巨大。[1]。

( 二)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带来的人才需求趋势。

从以上趋势中可以看出,区域金融中心在金融后台服务中心、非银行性新型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建设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其他的功能定位如交易功能、创新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由于政策因素、金融资源的不足等,要想获得长足进展短期内是不现实的。因此,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所需求的岗位主要为应用性金融人才为主,主要有以下几类:

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思维敏捷、理论基础扎实、掌握金融理论前沿动态、具有金融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把握全局并能迅速解决金融问题的“高级金融人才”; 掌握金融产品开发、定价、风险管理等核心金融技术,具备会计、法律、投资和信息技术等知识的复合型、专家型人才; 具有国际视野和丰富国际经验、通晓国际金融规则、能够进行跨文化沟通、可以独立开展国际金融活动的国际化金融人才。

专业技术人员: 既精通金融业务又具备宏观视野的风险评估及预测专家,金融分析、国际会计、保险精算、保险核赔、资产评估、证券投资及经纪、财务总监等重点领域高级金融专业人才。

金融营销人员: 拥有一定的客户资源和客户开发能力,具备敬业精神、进取精神与团队精神,熟练使用计算机常用办公软件及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的营销人员。

后台操作人员: 具有金融及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金融企业各种业务类型操作流程及产品特征,具有良好职业操守,熟练使用计算机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人员; 掌握金融及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熟悉金融企业产品类型及基本操作技能,具备良好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的客服人员。[2]。

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对金融专业毕业生职业素质的要求。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金融营销人员和后台服务人员是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中需求量最大的岗位群体,也是我国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阵地,随着金融生态的变化,这些岗位已非传统意义的金融营销人员和服务人员,而是具有现代金融的理念、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营销人员和服务人员。

( 一) 具有复合的金融知识结构。

未来的 5 -10 年,中国财富管理将会多元化快速发展。目前我国财富市场总值为 16. 5 万亿美元,已位居全球第三,并以 2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根据福布斯私人财富分布模型测算,中国 11 个省份( 直辖市) 的高净值人群大致覆盖了全国高净值人口总数的 75%,成为财富管理机构竞逐的主战场,它们依次为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江苏、福建、辽宁、河北、四川、山东、湖南。财富安全、财富传承、子女教育、养老保障等财富管理目标越来越受到中高收入人士的青睐与关注。财富管理的专业化、多元化将成为中国财富管理的主流。因此,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有适应财富管理这一潮流,仅有某一类别的金融专业知识是无法胜任的,必须具备综合的金融知识,能够适应金融混业经营的大趋势,综合运用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行业的金融知识满足顾客的综合金融需求。

( 二) 具有较强的营销能力。

金融业不仅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设计新型的金融产品或存量金融产品进行整合创新,而且要接触包括企业法人、机构企业、自然人在内的各式各样的客户,可以说金融业兼具产品管理和客户管理的双重职能。随着竞争的加剧,市场营销已成为金融业的经营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其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应用型金融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金融领域的各种业务工作,而且大都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在建设金融中心的过程中,除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大型金融机构的业务人员外,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特色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理财等中介机构,需求量最大是客户经理等业务岗位。这些岗位不仅要有一定的经济理论基础,还要具有现代金融的基本业务知识,尤其是营销能力。

( 三) 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金融服务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是专门与资金财富打交道的行业,金融市场的安全与稳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这就需要金融工作者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质。金融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的。没有信用就不会有金融的发展。一个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与人文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工作的水平和能力。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毕业生首位要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而且肯做、能做、并能做好,要能善于从顾客的需求出发而不是从产品出发来为顾客提供金融服务,善于把专业的金融知识、复杂的金融产品转化为普通群众能够理解的东西。

( 四) 有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会给所在城市带来大量的后台服务岗位,这些应用型岗位上岗就要能胜任工作,这就要求在校期间就要培养出有一定的业务素质、较强的动手能力、较好的上岗适应能力,毕业生毕业就都很快能够进行各项金融业务操作,熟知各项金融产品,熟悉、了解金融市场的总体情况,并能够根据金融市场的情况变化做出有利于客户的自身独立判断。熟练操作、熟知产品、熟悉市场,有一定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对微观金融活动的洞察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是高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适应各地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三、我国高职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一) 课程设置体系脱离市场需求。

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是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把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作为主要目标,注重宏观经济分析和专业理论知识,应用性、实务性、操作性的课程较少,尚未形成以微观金融、实用金融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较弱。专业选修课的比重过小,实用性强、紧贴市场前沿的专业选修课程少之又少,无法有效构建具有丰富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课程体系。我国金融业态在不断变化,尤其是各地在争相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环境下,需求量最大的是从事业务操作的应用技术人才和金融营销人才,目前的课程设置显然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

( 二) 教学方式落后。

理论教学多,实践教学少,导致教学效果与目标偏离,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我国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大都以理论讲授为主,以灌输式为主,较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视对知识点的应试型的简单记忆,缺少实验教学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环节。

( 三)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金融保险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言,在知识结构、梯队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上还不尽合理,对国内外的金融理论与实践认知不够,对金融学科的先进教学经验与学术动态、前沿发展等很难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不能适应国际化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行业的从业工作经验。不能够根据金融相关企业对于工作岗位能力的要求进行实践教学计划的设定,不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课程内容,也不能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予以及时准确的指导。

( 四) 缺少实践基地。

校外基地是高职院校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认知社会、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最佳场所。实践教学进程必须体现出时代要求,符合专业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目前,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还比较少,有的也流于形式,无法满足学生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需要,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与未来的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学生对自己以后即将从事的工作没有概念,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实现与更多的金融保险相关机构的合作,是高职目前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目标之一。

四、金融中心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在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背景下,高职金融专业的目标要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转变,课程设置贯彻大金融、全金融概念,改变目前分业和细化的专业课程设置; 教学模式上以金融机构的后援中心、营销中心为载体,通过多渠道引企入校、定岗实习等方式增加全真环境下的教学,增加学生的适应能力。

( 一)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坚持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大金融视角的金融人才原则,以经济的国际化、一体化,金融混业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背景,明确各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在高职高专层次上,要培养市场急需的应用人才为目标,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发挥企业实习基地的作用,尤其在各地建设金融后台服务中心过程中,大力促成学生定岗实习,将学生成建制的置于金融企业的培训和管理之中,使学生的岗前培训前置,让学生一毕业就成为金融企业的合格员工。

( 二) 完善教学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地位。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突出前沿性、前瞻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国内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我国高职金融保险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及时调整。在课程的内容安排上,要顺应金融市场发展变化,及时增加新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能与时俱进。目前,高职普遍采用学分制,理论学科占比大,实践教学学分很少,限于毕业实习和短期社会实践。毕业前的实习,学生自发行动,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监督,这种模式容易流入形式,走过场,实践效果不会理想。首先,从教学模式上看,应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当前经济形势下,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形势日新月异,金融保险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该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学内容上,应以专业为基础设计相应的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应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 三)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场所,可以根据金融部门实际岗位的需要,在校内外两方面加强建设。一是设置金融模拟环境。在校内建立金融企业的业务流程模拟实训室,开展银行业务模拟、保险业务模拟、证券业务模拟,配备模拟软件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群基本技能的训练、模拟操作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应突出真实的职业环境,应具有适用性强的特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不出校门即可模拟金融专业的各种操作。二是进入金融全真环境。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利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中各类后台服务中心和各类营销中心,让学生进入真实环境中从事顶岗实习,学校派指导老师入驻企业,统一按照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流程进行管理。这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使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得到了就业机会,减轻了学生的就业压力。[3]。

三是引企入校。金融企业可以在学校建立后台服务分中心和营销分部,与金融企业的系统相连接,企业派驻负责人和骨干人员,学校派专职老师配合指导和管理。此外,还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学校为入校的分中心定向培养专门人才。这种致力于培养学生在某一岗位的工作能力和特定的技能水平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还能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 四) 拓宽专业口径,夯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集团的进入,我国的金融混业经营已是大势所趋。而我国高职专业划分过细,过分强调金融专业培养而忽视金融通才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知识面窄,由于忽视能力和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更欠缺。因此,必须拓宽专业口径,适当扩大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同时,还要立足夯实基础知识,开展通识教育,促进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构建金融子行业交叉、互相渗透、专业口径全方位覆盖的课程体系。

( 五) 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金融专业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 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 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 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黄解语,杨再斌。 金融集聚论: 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与实践解析[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