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病理学知识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病理学知识总结范文1
然而,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仍一直沿用“理论课满堂灌,实验课看切片,老师说了算”的旧的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旧的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理论与实践脱节、组织学与病理学教学时间衔接脱节,学生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脱节等弊端,已不能适应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对组织学与病理学教学进行适当调整,使学生牢固掌握组织学与病理学基本理论,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训练,培养其利用所学的组织病理知识独立分析相关临床疾病、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正确合理的设计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新模式的必要性就凸现出来。本文谨对我院2001年以来组织学与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做法总结如下。
一、理论教学
1、正确处理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是搞好组织病理学教学的先决条件组织学与病理学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讲述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区别。在教学实践中,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就成为组织学与病理学的教学难点。病理学内容涉及临床教学跨度较大,教学内容中所描述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症状、体征。
对初学者来说往往觉得既陌生枯燥,又难以理解和记忆,对此,医学院通过临床交流的方法,使授课教师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从而能在讲课过程中将各章节、各系统疾病中主要的病理变化及相对应的临床表现加以总结归纳,使其条理化,用设问的方式将每一个主要的病理变化与相应的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详细阐述,层层展开,并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考,注意正常和异常之间、各系统疾病之间的比较,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不断结合临床实例讲解说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理的课程设计是组织病理学教学的关键组织学与病理学同属形态学范畴,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正常组织细胞形态的学习掌握在此基础上发生的病理变化,具有很强的教学连续性。长期以来,这两门课的教学始终处于分离状态,虽然我院组织胚胎教研室与病理教研室已合并为组织病理教研室,但是,合并后的教研室在教材、教师、实验、课程安排等方面仍是各自为政。特别是第二学期开设组织学,第四学期开设病理学的课程安排影响到在上病理课时,学生对一年前所学的组织学知识已淡忘。在这种情况下,病理学教师在上课时不得不占用很多课时来复习组织学的主要内容,即便如此,学生对组织学的细节概念仍很模糊。因此,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理解。
针对存在的弊端,我们设计对组织学病理学课程进行改革的以下措施:第一,组织学与病理学教材合并为组织病理学,组织学内容后紧接相关的病理学内容。第二,组织学与病理学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交叉进行,或者两门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授课。这样做既能省去病理课复习组织学内容所占用的时间,加快病理学教学进度,又能减轻教师与学生的负担,有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是值得推广的教学安排。
二、实验教学
组织学与病理学实践性较强,组织病理学理论通过实验得到验证,学生也通过实验课直观地认识组织细胞正常与异常的形态结构,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实现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以往的实验教学一直停留在老师简述理论,学生看看标本的旧模式上,学生动手少,兴趣低等弊端逐渐显露,致使实验课流于形式,背离了实验教学的初衷。自2001年起,我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
1、实行实验项目导师制和招标制。组织学与病理学的实验课都由理论课老师担任.由教师根据每门课不同章节的特点设计实验项目,并将相关内容串联为实验单元,实验项目从标题到步骤、结论设计完成后交学院审查,通过后向学生张榜公布,学生对各实验项目全面了解比较后报名参与其认为设计合理、新颖,具有创新性的实验项目,然后,学院根据每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成本及报名人数划拨实验经费,确定教师实验课酬,正式启动实验项目。
2、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创造性实验新模式,遵循学生动手,教师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实验开始由教师简单介绍实验概况,并做教学演示,然后,由学生从解剖动物、建立动物模型,直到制作标本,独立动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以病理学心血管实验为例,学生自己动手建立高血脂动物模型,在直观高血脂症大中型动脉主要病理变化的同时,加深了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病因、发生机制及病理变化等基本理论的理解。在此过程中,以建立动物模型为主线,将组织细胞正常与异常形态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际演练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就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了知识认知过程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病理学知识总结范文2
关键词:病理学 实验教学 组织学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030-01
病理学是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是基础医学学习和临床医学学习之间的桥梁,同时也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学科。病理实验教学是病理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然而大多数的实验教学是结合病理学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单单就病理形态学方面的讲解,忽视了学生们知识的融会。组织学与病理学的教学时间间隔1~2学期,学习病理学时,学生们对已学的基础知识早已淡忘,难以准确识别病变组织,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效果。只有发现了正常、病变组织的异同点才有利于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升学习兴趣、综合分析能力,提高病理学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采取“四部曲”的实验教学方法,即正常组织大体观察、病理组织大体观察、正常组织切片观察、病理组织切片观察,从以上四个方面去一一讲解,以求达到让学生们充分理解病理变化发生的原因、机制及形态的改变状态,做到温故而知新。
1 “四部曲”实验教学的开展
1.1 对象及分组
河北联合大学临床专业的2011级146名本科生。将每班的学生按照学号的顺序分成四个小组。挑选既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又具有临床知识、工作经验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分班全程授课、指导。
1.2 “四部曲”实验教学方法的实施
我们以“肝脂肪变性”实验内容为例。首先布置课前预习,安排每班四个小组的学生,按照分组顺序分别讨论总结正常肝组织大体标本形态、肝脂肪变性大体标本形态、正常肝组织切片镜下观、肝脂肪变性切片镜下观。
(1)在实验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通过精心的准备,“学生教师”正式走上讲台。这时候,教师应做一名虔诚的学生,认真地听,仔细地记,特别是学生讲得不够好或不够到位的地方,要做好笔记以便进行补充讲授。通过第一组的“学生教师”的讲解可以很好地掌握肝组织正常的体积、颜色、重量及功能。(2)第二组的“学生教师”可以与第一组的学生们进行充分的互动。可以针对第一组总结的几个方面去一一进行对比性的讲解。比如肝脂肪变性时肝组织的体积是多少?什么颜色?重量是否增加?等等方面去讨论病变的组织的大体形态改变。让同学们有了更加直观的、直接的、形象深刻的印象。(3)第三组的“学生教师”带领大家一起复习正常的肝组织镜下形态。展示一些典型的HE图片,细致的讲解肝组织的结构(肝索、肝窦、中央静脉、汇管区)以及肝细胞的形态(细胞形状、细胞核的大小、形状、位置)等等方面内容,在不同倍数下仔细观察。(4)第四组的“学生教师”可以巧妙的将总结的镜下病理变化以HE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与第三组的图片进行一一对应,让学生们像做游戏一样,找出每两张图片的不同点,比如肝脂肪变性时肝细胞呈现为一种“钻戒”形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这是不是病变的特点呢?这些问题就由“学生教师”详细讲解给同学们。
最后,教师对四组学生的讲解与讨论内容进行总结,点评各位学生的课堂表现,对知识点再次进行整理、归纳。
1.3 实验教学效果评价
对实验组的学生们发放问卷调查表,对问卷内容进行百分率统计。
2 开展的评价结果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反馈实验组学生对的主观评价。发出146份调查问卷,回收146份,问卷有效率100%,调查结果详见表1。
3 讨论与小结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的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等三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课后,我们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他们进行课后的答疑和解惑。我们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即在教学中逐步递减教师的重要性,递增学生的重要性,形成角色转变,让学生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基础性知识的温习巩固了新的理论知识,新旧知识相融合,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仅使授课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培养了其独立思考、严谨求学、团结协作,为进入临床打下了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通过问卷的调查,这种实验教学方法是可行的,收到了广大学生们的喜爱。在病理学实验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采用课前预习、“四部曲”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正常形态学知识,更清晰、深入地理解疾病的疾病发生、发展及演变等,做到病理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在病理实验学的教学中紧密联系正常形态学知识,使得学生能够更轻松、更有效的学习与巩固病理学中的知识点,更好的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病理学知识总结范文3
导学案;编写;意义;原则;内
容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6―0066―01
高效课堂提倡学生先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强调当堂反馈,其灵魂在于“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由于病理学内容抽象,学习难度较大,为了将病理学高效课堂落到实处,积极探索并尝试编写相应的“导学案”是关键。“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优质的病理学导学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导学导练、展示提高”,变“学会”为“会学”,真正体现“我参与,我快乐,我提高”的教学思想,达到课堂的高效性。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编写病理学导学案的意义
1. 导学案可促进病理学高效课堂落到实处。“高效课堂”是指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首先,导学案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其次,导学案能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其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最后,导学案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其认识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2. 导学案能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病理学枯燥乏味,传统的授课法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导学案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课前,导学案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觉做好知识储备;课中,导学案引导学生探求新知;课后,导学案可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拓展提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病理学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技能、知识储备以及病理学教材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逻辑关系后,导学案设计应遵循主体性、导学性、探究性、层次性等原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探究学习知识,培养其探索、创新意识。
三、导学案的内容和组成
1. 明确学习目标。《护理教育学》中详细讲述了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即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因此,编写时依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逐级列出,这是课堂效率的首要保证。目标设计中忌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常用动词“列举、认出、写出、会解释、能区别、会鉴别、能分析、会判断”等可操作、可检测的明确用语。
2. 做好课前检测。病理学学案中的知识回顾需精心设计,既要对前面知识做有机回顾,还应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如,《栓塞》这节内容,可以设置这样的回顾题:①画图说明大循环和小循环路径。②血栓脱落对机体造成哪些影响?通过复习,为认识新知埋下伏笔,也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3.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学案的核心部分,教师根据探究学习的内容设计一系列的引导性问题和活动环节,然后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再经小组内交流论证得出结论。问题设计是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知识问题化避免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讨论的内容可以是在自主学习中产生或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尽量不要有规范答案,最好是开放式题目,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先在小组讨论,若小组内仍然不能解决,可以在班上进行组间交流。
4. 知识归纳。知识归纳是学案的重点,学案的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新课学习结束后,多是零散的知识点 ,可以由学生自己整理、归纳,将零散的知识点以知识树、概念图、思维导图、列表、要点提炼等形式总结,使知识点衔接起来,形成一个模块或体系,便于巩固复习。
5. 达标检测,拓展提升。习题检测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对探索性的题目进行分析解剖、讨论探索,不仅能通过解题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还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能力。达标检测题的题型要多样化,题量要适中,难度要适宜,要注意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一般学生受到激励,优秀学生感到挑战性。这样既能考查学生学得怎么样,又能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病理学知识总结范文4
关键词:病理学 实验教学 改革
病理学是一门以形态学改变为主的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发展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病理学实践性较强,为满足新世纪国家对“培养出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医学人才”的要求,我们对病理学实验教学过程进行了一些改革,具体如下: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实验教学手段
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主要让学生通过对大体标本的肉眼观察和病理组织切片的镜下观察来了解人体各器官系统病变的特点,使理论课上所讲授的内容通过实验课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但这种实验教学手段存在着一些难以避免的缺陷,如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切片标本的熟练程度较低,因此不易找到的观察位置,且耗时较多,极大地限制了实验课的教学容量;同时实验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逐个在镜下进行指点,在解决同一个问题上常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大体标本的示教更是如此,每个带教教师每次只能带几个学生,同一标本需讲解很多次,且由于光线和观察角度的差异,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为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实验效率,我们把多媒体手段引入实验教学。课前教研室组织教师精心编排实验课教学用多媒体课件,课件中的图片主要来源于学生实验用标本和一些教研室在科研、对外服务、交流中获得的特殊标本。我们利用数码相机和病理图象分析系统拍摄了病理标本大体的形态结构,以及显微镜下从低倍到高倍、不同视野下的高清晰图片,并编辑成多媒体课件。通过这些图片的展示和讲解,学生可以很快了解当次实验的内容和具体要求,快捷、准确地在显微镜中找到相应的结构,便于学生对照观察和记忆,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效果。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了一些少见的人体病理标本图片,编入实验课件展示给学生,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个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在实验课教学中我们刻意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1.要求学生动手绘制病理图片。绘图记忆是形态学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亲手绘制病理图片,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又可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是不可轻视的实验方法之一。我们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病理切片,然后对照镜下病变的组织器官结构绘制图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增加实践性、综合性实验项目。传统的病理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项目,学生对照课本上的描述观察病理标本。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我们增设了实践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如“高脂血症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建立”,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亲手设计实验,建立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动物解剖后再制备大中型动脉粥样硬化的大体及切片标本,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并撰写详细的实验报告。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不但动脑而且动手,一步一步地精心操作,边干边摸索,总结失败原因和成功的经验,对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的病因及发生机制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实践性、综合性实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病理学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帮助他们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质的飞跃;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还了解了一些病理学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为日后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定时开放实验室
因实验室平时利用率较高,目前我们的实验室开放主要安排在周末,提供给学生的除了病理学的大体标本和切片,还有正常组织学的切片。通过开放实验室,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自由选择所需观察的内容,一方面弥补了实验课时的不足,另一方面结合组织学切片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了医学形态学课程的理论知识。
四、增加临床病例讨论
病理学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与临床有机地结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诊断疾病的能力,是病理学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每个章节我们精选一个来源于临床实际和尸检的病例,在实验课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复习理论内容、查找资料、相互讨论。然后每次实验课我们利用一节课左右时间,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表讨论意见,指导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并以各个病例为切入点,分析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并在讨论中分析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之间的联系。通过临床病例讨论,锻炼了学生归纳、推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今后他们自行获取及更新知识,探索新事物,培养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
五、加强实验考核
通过对实验内容进行考核,一方面促进了学生认真、积极和主动地学习,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实验考核占总评成绩的30%,其中实验考试占20%,实验报告占5%,课堂讨论提问等占5%。实验考试主要通过观察显微镜下切片、看多媒体图片和辨别大体标本等多种形式,力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由于合理利用了考试制度的导向作用,学生们更加重视实验课,实验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实验教学作为教学实践的重要一环,有着课堂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对病理学实验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将不断完善和补充改革内容,使我们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病理学知识总结范文5
笔者通过对《病理学》的课程特点、五年制高职生状况及对教学效果满意度三个方面的分析,提出对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开展《病理学》教学中,在课程设置及教学设计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及看法,为同类学院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护理 病理学 课程设置 教学设计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一门形态学学科,也为今后学习临床专业知识奠定基础,在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强化病理学与护理专业的联系,体现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护理专业的特色。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从事临床护理技术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而非疾病病理诊断。因而护理专业学生普遍对病理学的学习不够重视,觉得“病理学用处不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笔者通过对我院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分析、总结,对自己的观点阐述如下。
1.目前我院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中遇到的几个基本问题
1.1 学生基本概况。我院为二类高职高专院校,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均来源于初中毕业生,起点相对较低。一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家长意愿、同学鼓动、亲戚介绍等方式走入医学院校,对医学教育的方法认识存在很大的模糊性及误区,导致出现厌学、抵制学习、上课不集中等现象。二是初中教育使学生在沉重的教学负担下已习惯教师全盘讲授的灌输式教学,而高职的教学安排进度快,课程内容与初中衔接不大,教师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与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带来了很多学生在学习上的不适应。三是很多学生只从感性上认识医学,听说过医生、护士的辉煌,而没有理性的认识过医学,无法想象医学的复杂性与艰难性。四是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与三年制高职学生在年龄上的差异;以及对知识点的理解力、记忆力、分析归纳能力上所表现的出的差别,无形中增加了《病理学》在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中的难度。
1.2 《病理学》课程教学特点。由于《病理学》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艰难性及教学的艰巨性,从内容上来说,是发生在细微组织结构上的,需要通过显微镜才能被观察到的形态学特征。因此也曾被医学生称为“医学基础四大杀手”之一。从教学方法上讲,如果没有深入细致的分析教材、研究疾病发生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就很容易出现讲课时表达不清、学生听不懂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学生对医学课程学习方法的掌握不足,很多学生习惯于“等待式”学习,即等到学期末,课程结束前教师复习时才开始在书本上勾勾画画,千方百计希望教师勾画考试重难点,应付考试。
1.3 教学效果。由于学生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不足,不能提前预习,课后不能巩固所学知识,导致每次上课前都要花5分钟左右的时间复习已上过的内容,给新课程学习的时间大打折扣。
2.对五年制高职护理教学计划中《病理学》课程设置的思考及建议
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相对三年制高职学生长,在经过第一年《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学习后,已经为《病理学》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但因为开设时间稍早、只开设一学期,而本课程教学内容多,需要穿插部分临床知识来提高教学效果,针对基础差的班级还要略带复习基础。所以在一学期有限的学时内,要将内容让学生全面理解是个很艰难的任务。因此,个人建议如下:
2.1 教学方式。采用过渡式教学方式,以“教师的教”为主过渡到以“学生的学”为主,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慢慢适应和接受。每门课任课教师应相对固定,并且要善于研究教学内容、善于研究学生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对教学内容的改革,突出基础课对护理专业教育的基础性,并加强学习上指引、督促教育, 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 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程度, 提高学习兴趣。
2.2 课程设置。可以将整《病理学》课程的开课时间拉长为两个学期完成,一是能让学生总结并运用第一年学习《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病理学》,二是让学生逐步适应高职医学教学模式,为以后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3.对《病理学》教学设计的思考及建议
3.1 改变教学方法,突出专业基础。改变教师采用教三年制高职护理的思维模式,结合专业需要,制定确实可行的教学大纲,比如临床护理上常见的压疮,在病理学解释是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导致受压组织失去正常功能,从而引起组织缺血、坏死所致。根据压疮的形成机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制订护理措施,如定期翻身、保持清洁,从而培养学生的临床意识及基本技能,学会关爱患者。
3.2 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教学直观性。专业课教学不同于公共课教学,公共课有初中及以前的学习为基础,专业课内容繁杂,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利用挂图、模型、电教片、多媒体等方法来增强教学直观性。必须让同学们认识到病理学除侧重形态学的角度研究疾病外,还应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及形态改变与功能变化及临床表现。对疾病的诊治,还必须借助于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活检、尸检、动物实验、组织与细胞培养等对疾病进行观察、研究。使同学们认识到病理学在目前学习及将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重视病理学的学习,教师应注重结合临床实际病例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病理学的认识,以提高教学效果。
3.3 优化教学方法。可采用典型病例讨论法,通过对病例的分析、推理和判断,教师总结分析误区及知识要点。增加学生对上课内容的感性认识及理解程度。以病例讨论为载体,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可采用系统整合法,以各器官系统为主线,在学习病理知识的同时,联系其他学科,把同一疾病在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学科中出现的病理改变、病理与临床联系等知识要点进行整合,将知识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学生从临床角度加深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3。
3.4 深化实验教学方法,提高理性认识。通过对病理大体标本、病理切片及动物实验的观察,联系理论教学与临床实际,针对护理专业开展联系相对紧密的实验,比如用“炎症”实验可以说明护理上的“压疮”、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型“创伤”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病理上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陈大伟.针对五年制高职生特点,搞好专业课教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16.
病理学知识总结范文6
关键词: 病理学 病例分析 应用
病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主干学科和连接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可是,病理学内容比较繁杂,涉及人体各个系统疾病的发病机理及形态学改变,内容抽象,不易理解记忆;对于临床医学本科学生而言,大量的病变图片需要在课堂上理解与记忆,使得学习任务繁重。笔者在多年教学中,尝试把病例分析法引入病理学教学中,使学生亲自接触疾病,从理论上升到实际应用,逐渐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了解作为一名病理医生在医疗诊治中的工作职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
1.病例资料的收集、选择与整理
病例资料的收集与选择是教学的关键,应按教学大纲要求,反映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江大病理诊断所年病检量达一万例,病例种类繁多,几乎囊括人体各个系统的疾病,同时我所还与两所市级医院合作,因此收集病例及相关临床资料甚至病人随访资料都较容易;另外,我所还有丰富的临床尸解病例;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利用网络和其他教学资源等进行收集与选择。我所对所收集的病例进行整理和归纳,将具有代表性、针对性、真实性的病例作为基本素材,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整个病例及相关的病例图片、尸体解剖结果制成教学课件,以备课堂教学使用[1]。
2.病例分析的课堂教学之应用
在讲授新课之前,先将选择好的相关病例展示给学生,要求每个学生课下认真准备及预习新课内容。正式讲课时,先和大家共同分析病例及了解临床诊疗过程,然后通过病例导入新的教学内容,同时提出相关问题,在授课过程中逐渐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可进行课堂讨论,采取推荐代表发言和学生自由发言相结合的方式。在这一环节上,教师的任务是组织与引导。另外可以分批组织学生观摩病理诊断所,眼见为实,让同学从真实的医疗环境中感受病理学的任务与重要的医学意义。最后教师针对学生讨论情况进行指导和补充,进一步加深对典型病例的印象,巩固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基本知识。并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联系所学病理知识,得出正确结论,从而结束讨论[2]。
3.病例分析教学法的实际效果
3.1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病例分析可以使学生将实际问题与病理学知识密切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如学习肺癌这个知识点时,可以从病人最初的就医过程开始介绍;收集患者病史、呼吸系统及全身症状,以及肺部CT的检查结果,把这些资料与学生一起分享与讨论,让学生自己做出可能性的诊断分析。最后提出支气管活检及肺部穿刺的病理检查结果,让学生观察病理切片,总结肺癌的形态学特点,也可穿插复习正常肺组织的组织学要点。通过实际病例的分析,学生真切地了解到病理诊断结果是“金标准”这一意义。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和讨论,主动深入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明确学习病理学的范围和方向。
3.2培养学生的交流技能
在病例分析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要参与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在小组讨论中聆听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及协调不同观点[3]。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又培养了学生之间交流的技能。对于病理医生来说,更多时间是与临床医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一种疾病的诊断并不完全单独由病理医生完成。临床资料提供是否完整影响最终诊断的正确与否,因此沟通交流非常必要,尤其是医生与医生之间的交流[4]。医学院学生能够使用准确的医学术语及流利表达对疾病的观点非常重要,不能做又“聋”又“哑”的医生,要学习和锻炼自己的表述能力,培养善于“倾听”的习惯。
总而言之,把病例分析法引入病理学教学中,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培养学生确定、收集和评价信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5]。
参考文献:
[1]盛玉荣.病例分析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外健康文摘,2012,9(9):88-89.
[2]何春燕,武军驻,等.病例讨论课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学中应用的比较分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2):64-65.
[3]肖游章,廖琳.临床病案分析法在中医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11,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