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

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启发教学;任务驱动;分组教学;过程化考核标准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1-0142-0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occupation education,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our college, the computer basic course was reformed systematic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curriculum target,curriculum design,the teaching method and evaluation system. The course objective was based on abilities, including 7 level one abilities, 16 level two abilities. We chose the teaching major-related project, and wrote the experiment i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standard; The unity of “teaching, learning, doing,assessing” teaching mode was used, with the teaching method of heuristic, task driven and grouping. The process assessment standards based on the capability was used, agreeing with the course objectives. This systematic reform has improved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using computer and interest in this class.

Key words: unity of "teaching, learning, doing,assessing"; heuristic; task driven; grouping; process assessment standard.

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1]为了提高我院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依据教育部的指导精神,再结合笔者多年来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经验,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对这门课进行了大胆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1明确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

高职教育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高职教育中的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2]。

根据高职教育理念,结合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这门课的教学目标为能解读计算机配置信息,识别计算机相关软硬件;能熟练使用Windows 7操作系统和常用工具软件;能运用互联网从事各种娱乐学习工作活动;能使用Word 2010进行文档处理; 能使用Excel 2010进行数据处理;能使用PowerPoint 2010制作演示文稿;使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具有操作层面、技术层面和专业应用层面上的基本信息素养并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取得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资格证书。

以上是这门课的课程目标,可以看出,该课程目标已经由传统的以知识描述为主转换为以能力掌握为主,为了使课程目标更具体,更容易实现并且容易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又进一步将课程目标分解为7个一级能力,16个二级能力,每个能力均是从实际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仗崛。这里就不再详细列出,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我的论文“基于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过程化考核标准构建与实施”,在该论文的表格1中有具体描述。

2教学内容的改革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接下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高职教育要求公共基础课“以应用为目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教学目标中的7个一级能力,16个二级能力,教学内容完全以项目为载体,不再是以前先讲理论知识,再讲操作,而是理实一体化,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项目的实施完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相关能力,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为了体现职业性,教学项目结合专业,不同的专业选取不同的项目,并且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如下表1所示:

因为篇幅有限,这里仅列出两个专业群的教学项目,其中项目1:计算机配置调查可以分解为3个子项目: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安装及设置Windows 7操作系y、使用Internet网络搜索信息并共享。可以看出,不同的专业群教学项目有所不同,选取和专业相关的教学案例,一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体现计算机只是一个工具,并且是将来工作必须要掌握的工具,用好它可以更有效地工作。不同的专业群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金融会计专业群对Excel的应用较多,因此增加了一个Excel教学项目,加大了Excel的教学课时量。

经过调研,发现目前还没有针对不同专业的课程标准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因此我院计算机基础部的老师和各专业课老师合编了针对不同专业的课程标准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实训指导书。

3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3.1 “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解决如何教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即使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也是教师先演示,学生再照着做,教师讲授的是否精彩,决定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完全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否掌握教学内容才是评价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的依据。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贯彻教学全过程的要求。

综前所述,教学目标是7个一级能力,16个二级能力,教学内容完全以项目为载体,因此,改革后的教学模式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目标,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行动领域和项目导向”的理念,主要采用项目教学,并在项目教学过程中体现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即获取信息、分析计划、实施、评价,使学生达到职业能力要求[3]。

改革之前这门课是32个理论课时,32个实践课时,理论课在多媒体教室上,实践课在机房上。多媒体教室只有1台电脑,不可能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改革之后,理论课只有4课时,用来讲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上课地点为多媒体教室。其余60课时均为理实一体化课时,上课地点为机房。这样可以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

3.2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根据教育学理论,结合高职学生心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在本课程授课过程中,以“激发兴趣,引出任务”导入新课:先抛出一个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布置任务;以“分析任务、实现任务”讲授新课: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哪些技能,让学生自己思考,在摸索中掌握这些技能,必要时示范讲解,学生尝试练习,这里即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老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上;以“评价总结、能力拓展”做课堂小结:完成任务后,要评价学生的完成情况,总结完成这个任务需要的技能和知识点,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出更高的拓展项目要求。

3.3 分组教学方法

自2001年起,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教育部的积极推动下,普及度虽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地区经济文化、教育水平、意识观念的差异,导致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存在很大差异[2].因此学生升入高职院校以后,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校分A、B班,即将基础好的学生放入A班,基础差的学生放入B班,两个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皆有所不同。这种给学生贴标签的方法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也不便于教务处对学生成绩的管理,加之对学生的调研结果反映,学生不愿意分班。因此我们没有采用分班,而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教学法,即5个人为一组,该组中至少有一个基础较好的同学,同时有一个基础较差的同学,基础较好的同学担任组长,这样可以让同学之间互相帮扶,共同进步。

实践证明,以上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是“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最后一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前面在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三个环节中均进行了改革,考核评价体系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采用 “一卷定乾坤”的期末上机考试,不能完全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目标中的能力。笔者采用基于能力的过程化考核方法,不再进行期末考试,直接针对课程目标中的7个一级能力,16个二级能力进行过程化考核。过程化考核即学完一个能力考核一个能力,重在学习过程中的质量监控。能力的考核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具体详见我的论文“基于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过程化考核标准构建与实施”。

该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了考核内容和课程目标的完美统一,达到了以考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

5 教学效果分析

现就本校2014级某专业的两个班级为测试对象,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教学效果研究试验。首先,将两个班级定义为“传统班”和“改革试点班”,每个班学生人数均为50人。然后,对“传统班”的学生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而“改革试点班”的学生,则采用“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分组教学法以及基于能力的过程化考核方式。最后,以这两个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为参考依据进行对比。

5.1 期末考试成绩对比

两个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分布数据如图1和图2所示。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分别对两个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后,80~90分数段,改革试点班高出7个百分点,70~80分数段,改革试点班高出10个百分点,60~70分数段,改革试点班降低8个百分点,0~60分数段,改革试点班降低9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改革试点班”学生的整体成绩有了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

5.2 学习效果问卷调查

分别对两个班级随机取20名学生,展开学习效果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5个问题:(1)学习完这门课程后,你对计算机的组成、分类、工作原理是否了解?(2)你认为这门课程的学习中,自己的办公能力(word、excel、ppt)是否提升较大?(3)你是否清楚这门课程的课程目标?(4)你是否达到了课程目标的要求?(5)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是否有所提高?

本文以两个班回答“是”的问卷为例,统计了解计算机组成、觉得自己办公能力提升较大、学习兴趣较为浓厚等5个问题的人数,调查情况如图3所示。

由图3所示,对调研问题的回答情况中,觉得对计算机的组成、分类、工作原理了解的人数,“传统班”为10人,“改革试点班”为15人;认为自己的办公能力有较大提升的人数,“传统班”为16人,“改革试点班”为19人;觉得清楚这门课程的课程目标的人数,“传统班”为12人,“改革试点班”为18人;认为达到了课程目标的要求的人数,“传统班”为10人,“改革试点班”为17人;觉得自己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的人数,“传统班”为13人,“改革试点班”为19人。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考试成绩,还是学习效果问卷调查情况来看,改革试点班的学生在综合评定上都表现更佳。由此可以看出,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后,尤其是采用了“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分组教学方法和基于能力的过程化考核方法后,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6总结

“教学改革改到难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这门课在教学内容上要结合专业,需要公共课教师对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方法上颠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转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对教师的应变能力,课堂驾驭能力,综合素质都有一个较高的要求。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需继续努力,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J].教育部,2006.

[2] 刘俭云.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大众科技,2007,100(12):152-153.

[3] 高建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1):15-16.

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现金结算 权益结算 经济后果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5)18-0081-02

一、不同结算方式下的股份支付会计处理方法比较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股份支付分为两类: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并且对两种方式下的股份支付会计处理做出了不同的规定,具体如表1所示。

(一)两种处理方法的特征。通过上述比较,可以发现无论是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还是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进行会计处理时采用的都是费用化的确认原则,并且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股票期权进行费用化,降低了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与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则能够公允反映股份支付的经济实质,减少人为操纵利润的空间,保证各利益主体获得公允信息。同时,这一处理原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二)两种处理方法的区别。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权益的确认不同,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在确认成本费用的同时,确认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而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也要确认相关的成本与费用,但是确认的是负债“应付职工薪酬”;第二,在等待期内的成本与费用金额的确定方法不同,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以授予日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而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则是以等待期内每个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确认。

无论是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还是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其本质都是为了换取职工服务所付出的代价,但是会计准则根据其结算方式的不同做出了不同的会计处理规定,这一差异将会产生以下经济后果:权益确认的不同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从而影响企业的筹资决策;等待期内成本与费用的确认会因为采用不同的结算方式而缺乏可比性。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

二、不同会计处理方法的经济后果分析

(一)等待期内费用计算方法的不同带来的影响。

例1:A公司为一家上市公司,2010年1月1日,公司向其200名管理人员每人授予1 000份股票期权,这些职员从2010年1月1日起在该公司连续服务3年,即可以5元/股的价格购买1 000股A公司股票,从而获益。公司估计该期权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为18元/股。第1年有20名职员离开,A公司估计三年中离开的比例将达到20%,第2年又有10名职员离开,A公司估计三年中离开的比例为15%,第3年又有15名职员离开。该股份支付属于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在等待期内的费用计算如表2所示。

例2:假设上例中,A公司改变方案,决定向200名管理人员每人授予1 000份现金股票增值权。这些职员从2010年1月1日起连续为公司提供服务超过3年,即可行权获得现金。该股票增值权2010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2011年12月31日和2012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分别为18元/股,20元/股,21元/股,23元/股。其他条件与例1一致。根据现金结算方式的股份支付的相关规定,在等待期内各年确认的成本费用如表3所示。

通过上面的计算可以发现,在权益结算方式下,A公司因股权激励在三年等待期内共需确认费用2 790 000元,而相同的股权激励,若采用现金结算方式,则需确认费用3 410 000元,现金结算方式比权益结算方式需要多确认费用620 000元。

由此可见,“不同结算方式下采用不同的费用确认方法”这一规定会带来如下经济后果:相同的激励,相同的服务,企业最终的经营成果却大相径庭,权益结算方式下的年度利润比现金结算方式下的年度利润要多出许多,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性。同时,这种由于计算方法的不同所导致的经营成果的差异,并没有如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利于客观地进行业绩评价和价值评估,将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二)权益确认的不同带来的影响。

在权益结算方式下,等待期内除了确认相关的成本与费用,同时相应增加资本公积,即: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表面上看这笔分录,公司的资本公积增加了。但同时管理费用也增加了,管理费用是作为费用类项目在利润表中列示,会引起利润的减少,并最终引起未分配利润项目的减少。因此,这样的会计处理最终并没有引起所有者权益总额的变化,只是改变了所有者权益的内部结构。事实上在整个等待期内,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都没有引起公司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的变化,并不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当然,它影响公司的净利润。

而在现金结算方式下,会计处理为: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从贷方来看,应付职工薪酬增加了,公司的负债总额也就增加了,而管理费用的增加同样会导致未分配利润的减少,并且最终引起所有者权益总额的减少,也就是说,现金结算方式下的会计处理同样不会引起公司资产总额的变化,但是,它造成了负债的增加和所有者权益同等金额的减少,而这种变化将影响信息使用者对公司财务状况的评价,其中最直接的一点就是会引起公司资产负债率的上升,这将影响公司的筹资决策。

我们仍以上文案例为基础来分析由于权益确认的不同所带来的影响。假设在例1中,进行股权激励之前A公司的资产总额为5 000万元,负债总额为2 000万元,其资产负债率为40%,在不考虑其他变动的情况下,若采用权益结算方式的股权激励,则第三年末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仍然为40%,但是如果采用例2中现金结算方式的股权激励,则第三年末的资产负债率为46.8%,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公司的资本结构,相对于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来讲,会增加公司的融资成本,加大公司的融资难度,从而影响管理者的决策。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会计准则对不同结算方式下的股份支付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不仅会导致不同企业间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公司的资本结构,从而影响了公司的融资决策,鉴于上述现状和经济后果,本文提出下列建议:

1.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在等待期内以权益数量的最佳估计数为基础,按照授予日的公允价值来确定相关成本与费用,并确认负债“应付职工薪酬”。这样做的原因在于: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与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企业为了获取员工服务而应该支付的对价,这个对价的本质是员工所提供服务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表现为授予当日的公允价值,而等待期内的公允价值变动部分并不是股权激励所产生的,不应当确认为股权激励成本。

2.无论是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还是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都应当对等待期内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变动进行确认,借方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贷方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或者相反。这是因为,在等待期内,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变动是激励企业的潜在义务,它是否需要支付取决于未来股价的变动。如果未来股价上升了,说明激励企业需要支付的代价较之前有所提高,如果未来股价下降了,说明企业之前确认的成本或费用多了,但不管如何变化,这些都是未知数,都属尚未实现的部分,不应当确认为当期的成本费用,我们应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来进行反映。

3.强化股权激励的信息披露。虽然会计准则已经要求企业披露股份支付的相关会计信息,但还应加强股权激励费用的摊销、未来期间需要摊销的预计总金额、股权激励费用的确认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等。S

参考文献:

1.吕长江,巩娜.股权激励会计处理及其经济后果分析――以伊利股份为例[J].会计研究,2009,(5).

2.方慧.浅析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确认的经济后果[J].财会月刊,2005,(1).

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双语教学;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裴颂文(1981-),男,湖南邵东人,上海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讲师。(上海 20009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K-12-302-001)、上海理工大学核心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K-00-302-0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076-02

面对国内知名高校计算机专业建设国际化教学的大趋势,上海理工大学加大计算机专业课程国际化建设的力度,培养国际化教学团队,开辟国际化精品课程。从课程设置、教材选编、师资队伍、助教制度、国际交流等五个方面建设一套上海理工大学独特的国际化教育模式,体现出教育差异化优势。培养既具有专业背景又能走向国际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推进上海理工大学由教学研究型向研究教学型大学转变,把上海理工大学建设成“卓越工程教育”的上海市旗舰高校、全国工程教育的示范高校。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变革日新月异,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发展突飞猛进,通过引进全英文经典教材实施双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的前期尝试,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本科生的英语听力和阅读能力欠缺,难以有效地理解课程内容;第二,本科生的专业基础的知识结构尚不完整,无法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结构的研究前沿课题。而针对研究生的“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因为绝大多数研究生都具备大学英语六级的水平,外国留学生也均来自母语是英语的国家,英语听说能力基本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同时,研究生绝大多数都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具备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

通过对“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双语教学,一方面使得研究生能获得最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另一方面将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专业英语能力,使得研究生在未来的研究和工作中受益。特别是在2011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发展机遇期,增强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领域内的科研力量,扩大科研创新增加科技成果,推进“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的双语教学能力和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优化课程设置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相关专业的学位课,其教学内容涵盖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系统、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字逻辑等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因此,国内外著名大学计算机系对这门课程非常重视。据调查,美国的MIT、CMU、UIUC、Stanford 等著名大学都采用最新的计算机系统结构领域内的权威教材,如David A. Patterson等人编写的《Computer Architecture:A Quantitative Approach》。上海理工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课程“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进一步量化分析和设计计算机系统结构,多年来一直将该课程列为研究生的学位专业课。从前几年的教学情况来看,这门课程在课程设置上的主要问题体现在:

最近几年计算机系统结构发展迅速,如多核处理器、内存技术、总线技术等都取得了飞跃发展,而前几年的课程内容知识陈旧,难以跟上最新技术的步伐,学生希望接触到最前沿的学科发展和研究动态。

“高级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教学内容与本科阶段的课程内容差别不大,学生觉得有重复教授的内容出现。

由于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综合性最强的一门课程,涉及到计算机软件设计、编译系统、硬件设计等全面知识,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从而导致愿意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前沿研究的学生不多。

学生反映该课程教学内容多,知识结构全面,前沿课题突出,学习难度大。但是,该课程的学时数和学分数严重偏少,难以深入理解和讲授,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着重学习一门学分偏少的课程。因此,该课程的重要性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因此,对“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非常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坚持每年更新的内容占15%~20%。因此,本课程决定不选用前几年教学中的老教材,而选用最新的、全英文版本的《Computer Architecture:A Quantitative Approach(Edition 5)》作为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教材,并且跟踪计算机系统结构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组织研究生分组讨论和课程报告。不仅让学生学习计算机系统结构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方法和新的解决方案,而且要求学生采用最新的研究工具,亲自动手设计设计实验,完成方法的验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编程能力。

二、更新教学内容

一方面采用最新版本的、与国际接轨的计算机系统结构量化分析教材,由主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另一方面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在主讲教师对前沿课题进行介绍的基础上,由学生分组就某个领域进行专题研究,并由学生提出新方法或新的解决方案,分享新思想,研讨新办法。如此,采用师生互动方法,学生既学习到了基本方法又能体会到研究最新技术的乐趣,获得研究成果的成就感。因此,教学内容主要包含计算机系统结构量化分析课程教学和前沿课题研讨两个方面。专题教学内容更新如表1所示。

三、强化师资队伍

从事国际化教学的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加快青年教师国际化交流与培训的力度,培养本校青年教师骨干,建设一支稳定的全英语或双语教学队伍。近几年连续、有序地派出优秀青年教师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著名大学进行教学培训和合作研究。

引进具有国际教育经历的教师,开设具有国际特色的专业课程。近几年连续引进了包括来自德国、日本、美国等国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教授或博士毕业生,提升了教师国际化教学水平的整体实力。

邀请国外专家来华开展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等。通过教师“走出去”、国外教师“引进来”的战略,可以有效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学校知名度,对学校的国际化招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推动上海理工大学国际化教育战略、促进学校办学方向的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四、建设助教制度

建设稳定的助教制度,形成有效的助教评估体系。有助于巩固国际化教育的成果,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学习国内外著名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经验,开展综合性课程设计课程。稳定的助教队伍对稳定教师的教学精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中,需要涉及以下相关制度的改进工作:改进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估体系,进一步规范教师对课程设计教学弹性工作的认定;设立稳定统一的助教制度,设置助教专项基金,保证助教的适当报酬,提高助教的责任心。学校要有专门的资金和相应的岗位安排。无论是研究生当助教还是新招聘的毕业生当助教,都应该遵守明确的岗位责任和职业规范。

五、促进国际交流

国际交流对提高上海理工大学的国际知名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教师与学生的研究能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以下方面加强建设:设立国际会议资助专项资金,资助学生或青年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国际会议;积极开展与国外知名大学、教授的合作,加强对上海理工大学专业的介绍;派遣青年教师访问国外知名大学、研究所等;学校设立专项基金,鼓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筹办高水平的国际会议;加强学校同海外留学生、各使领馆的联系,促进国际化教育的顺利开展。

六、修订考核方式

由于这门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学校将以前注重考核基础知识的学习转变为着重考核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进行研究的能力上。因此,修订后的考核方式如表2所示。

七、结论

通过对“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的双语教学,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计划在巩固当前双语教学的基础上,在后续几年针对外国留学生开设“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全英语教学课程,逐步打造计算机系统结构的精品课程,提升课程的教学品质,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国际化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丁红.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15).

[2]范玉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双语教学体系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1,(24).

[3]张晨曦,王志英,刘依,等.“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内容体系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20).

[4]陈洁,张燕平,赵姝.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4).

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精品课建设;教学内容改革;计算机系统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48-02

“计算机系统结构”课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开设时间为本科第六学期,48学时(理论课42学时;实验课6学时)。它是一门综合课程,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介绍计算机系统设计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知识,把前续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中所学的软硬件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建立起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学习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从总体结构、系统分析这一角度来研究计算机系统,对于培养系统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硬件教学团队承担的“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在2003年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基础上,于2008年又被评为“教育部—Intel”精品课。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组织开展的旨在提高高等院校教学水平而推出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之一,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建设的一项具有标志性的工作[1-2]。本文以本科生课程教学为核心,根据本课程教学内容特点,详细介绍课程教学内容建设及改革思考,以求交流同行经验,促进课程建设更快发展。

一、课程内容和特点

我校“计算机系统结构”本科生课程主要采用李学干教授等编著的《计算机系统结构》作为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结构概论、数据表示、寻址方式与指令系统、存储、中断、总线与I/O系统、存储体系及流水和指令级高度并行的超级机等内容[3]。想要顺利学习这门课程的内容,需要学生很好地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的知识点。如在讲解“RISC结构采用的基本技术”时,其中一项基本技术是“优化设计编译系统”,涉及到常规的优化技术和手段,如将公用的子表达式消除、将常量移到循环体外等编译优化技术。在“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中只能通过举例的方式列举某些优化技术,而详细的优化技术的原理需要学生在编译技术课程中详细学习。同样,在“中断系统”一节中,又涉及到大量的操作系统的知识,作为“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需要重点从全局的角度讲解中断系统中软硬件是如何配合工作的及软硬件功能的分配原则。学生要清晰地掌握这个知识点,就需要在之前开设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掌握其中涉及到的基本原理。因此,在讲授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时,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划分同其他课程有“交叉”的授课内容。实质上这个“交叉”仅是知识覆盖面上的交叉,并不是实质的知识点的交叉。

二、教学内容改革探讨

1.与“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内容划分及协调。在同与“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内容有“交叉”的课程中,最容易造成授课内容划分不清楚的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如何合理划分这两门课内容是课程教学组织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表1详细描述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系统结构”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的不同,虽然两门课程的覆盖面有一定相似之处,都包括指令系统、I/O系统、存储系统等,但是课程的授课目标和具体的知识点并不相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重点讲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运行原理,而“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主要讲授高级语言、编译、操作系统和硬件结构的关系及从量化的角度重点讲解如何优化计算机性能。如两门课程讲授内容都包括了“指令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重点讲解具体的寻址方式,其中包括“变址寻址”和“基址寻址”格式,而“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则从计算机系统优化的角度引出“变址寻址”和“基址寻址”技术。在“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的“数据表示”章节中指出,为了提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对向量、阵列数据结构的实现提供直接支持,才增设变址寄存器硬件存放变址值,从而在指令寻址中增加了“变址寻址”方式。而“基址寻址”技术是在“程序在主存中的定位技术”章节中讲解的,其主要解决在不准修改指令地址码时如何实现逻辑地址空间到物理地址空间变换的问题,这又涉及到操作系统课程内容。所以,“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在讲授内容的面上有重叠,但是讲授的目的和重点是不同的。

2.教学内容的更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我们逐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内容进行更新:①不断更新课程中的实例内容.我校的“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立足于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重视结合实际案例,与时俱进,及时吸收和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合理地维持“更新与保留”的适当比例。如讲授“指令系统的发展和改进”章节时,教材中详细描述了RISC和CISC指令集的特征,但是书中举得例子却是60、70年代在IBM 360、IBM370机器上采用的技术,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更新,从现在比较“火”的嵌入式智能手机的微处理器设计说起,对比采用RISC指令系统的ARM处理器和采用CISC指令系统的Atom处理器的功耗和计算性能的优缺点,来解释不同指令系统的优缺点。②加大课程内容的深度.“计算机系统结构”是将“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中所需的软硬件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的课程,所以在讲授课程内容时需要以问题为切入点,从高层次应用入手,逐渐深入引出本门课需要讲授的知识点。如在讲解“物理主存中信息的存储分布”知识点时,首先启发学生思考:大家在采用C语言编程声明结构体数据类型时,是否考虑了其中各种成员变量的声明顺序。也就是说当结构体中成员变量的声明顺序不同时,对计算机的存储资源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此时就要考虑编译器为每个结构体成员变量分配内存时,做了什么事情?其中为什么要求编译器需要满足“信息在存储器中按整数边界对齐”?这样以编程语言为示例,逐层深入,最终落实到“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上,在这个过程中既帮助学生梳理了之前学习的专业内容,又达到帮助学生学习从总体结构、系统分析这一角度来研究计算机系统,培养他们系统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③引入部分多核技术知识点.由于Intel、IBM及AMD等公司的多核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片上单核处理器的架构,分别出现了同构多核和异构多核架构,这要求计算机系统结构的设计者和学习者需要充分研究多核架构技术,这样才能有助于实现程序的性能优化。为了使本科学生更多的了解多核处理器结构,针对课程的特点及难点,以单核处理器体系结构为教学基础,适当扩充片上多核处理器架构的介绍,这样保证学生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可以紧跟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一门优秀的课程,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成的,其教学内容的锤炼优化、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不断探索,教材的编写和完善等无不需要长时间的不断探索、认真思考、总结经验,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本文将“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中的教学实践进行归纳总结,阐述了其中关于教学内容改革的做法,以求交流同行经验,促进课程建设更快发展。在改革教学内容的实践中,我们发现精品课的建设需要以学科建设为立足点,同样也可以建设精品课为契机,促进学科、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国定,吴立言,李建华,等.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启迪(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文集)[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范文5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分级教学模式;教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6-3988-02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Teaching and Study of Graded Teaching Model

WANG De-chao

(College of Fundation Education,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6, China)

Abstract: This first case study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discussed from the open teaching of University computer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course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starting the teaching, professional requirements, and employment situation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of grading teaching mode, provide reference for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c teaching reform in the late.

Key words: university computer; grading teaching mode; teaching development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一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由于生源地区差异,各地中小学在信息技术的普及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发达地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已开课多年,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及应用能力;而经济落后地区,尤其在贫穷的农村和偏远山区,由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学水平落后,致使部分文理科学生进入高校前对计算机一无所知[1]。另一方面,大学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也有不同的需求[2]。还有,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就业方向对计算机应用技能也提出了不断变化更新的要求。因此,高校应该针对不同学生对象实施教学改革,实行计算机分级教学模式,及时调整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来适应时代的需求。

该文首先以四川师范大学为例,论述自从开设大学计算机这门课以来,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发展过程。然后,从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专业,及不断变化的就业导向出发,提出了分级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

1 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四川师范大学从1993年开始对部分文理科院系开设大学计算机课以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实验软件硬件方面,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系统全面的发展历程,如表1所示。从表1可见,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随着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发展,不论是课程名称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均相适应地经历从简单片面到系统全面的科学发展历程。这些发展变化从某种程度上适应了学生来源基础、社会就业趋势以及文理专业的不同需要,并展示了初步的分级教学导向。但是,高等教育涉及到的学科门类较广,我国教育部门把学科分为12个门类[3]: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例如,四川师范大学从“十一五”跨入“十二五”期间,学科建设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本科专业数达到70个,由于每一门类的差别很大,因此,对文理科中的不同学科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能简单地据文理科按同一大纲进行教学。而且,由于学生计算机文化功底及地域的差异,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上更要因材施教,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学生来讲授。倘若针对若干层次和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而选用或编写同样的计算机教材,就不可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部分学生会向老师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学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对专业课学习及就业有什么用处?特别是从2004级开始,四川师范大学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知识与应用能力等级考试不与学位挂勾的教学环境下,鉴于高校不同的办学层次及专业对计算机课程的不同需求,统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故应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教学内容领域和层次,编写相应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以实施分级教学,势在必行。下面将提出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建议。

2 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方案

2.1 分级方案设置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可以划分为三个领域[4]:第一,计算机系统基础:包括计算机软件硬件知识、操作系统、数制与网络信息安全、多媒体技术基础、办公自动化(Word,Excel,PowerPoint)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第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包括程序设计语言(分为面向过程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C、VB语言)、程序设计基本方法(算法)与数据结构基础等;第三,数据计算与数据处理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Visual FoxPro,Access)、网页制作技术、图像处理技术(PhotoShop)等。上述计算机三个知识领域所涉及的内容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概念性基础:涉及各知识领域中一些主要概念和原理性的内容,是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第二层次是技术与方法:涉及各知识领域中一些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与方法,这些技术和方法是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和工具;第三层次是应用技术:涉及实际应用中需要掌握的一些应用性知识。实施分级教学改革,分类教材是基础,学生按专业分级是前提,分级施教是关键。教材分类与分级施教可按照上述“三个领域”及“三个层次”,以“1+X”分级模式进行。其中“1”是各个专业学生都应掌握的计算机公共知识与技能,而“X”则是为不同专业需要定制的专业所需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具体地,如表2所示,艺术体育类等专业教材与分级施教内容为:计算机系统基础+图像处理技术PhotoShop;文科及经管类等专业教材与分级施教内容为:计算机系统基础+网页制作技术;理工科类各专业根据各专业学习需要及就业特点,其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与分级施教内容有多种分级组合方式:计算机系统基础+C语言/VB语言/Visual FoxPro或Access数据库。在教材分级编写上,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公共知识应突出少而精的原则,力求清楚简明,贯彻原理、技术和应用并重,以及软硬结合的原则,突出基础知识,强化针对性、通俗性和实用性。教材编写应认真研究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现状、发展趋势和特点,明确教材的读者对象,有的放矢,体现科学性与系统性;把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教材中,力求体现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与新趋势,分级施教上不断推陈出新。

2.2 分级教学目标

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后,对不同专业学生,要求达到如下教学效果,以适应不同专业课学习与就业需要。学生应具备的公共基本技能包括[5-6]:了解计算机系统组成结构中软件与硬件基础知识,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硬件系统;掌握各种数制间转换和常用编码(ASCII码与汉字编码等);能熟练掌握PC操作系统Windows中对计算机进行各种软件硬件系统环境设置与文件管理;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中的文字编辑、数据报表统计分析和演示文稿操作; 能利用因特网搜索、整理、存储、传送和检索信息;能进行简单的多媒体操作;具备信息安全中防病毒和清病毒的能力;掌握一种或多种专业工具软件,解决在专业学习或工作岗位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计算机要求技能包括:在前面公共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应分别对应地掌握一种网页制作技术,图像处理技术PhotoShop,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算法(C、VB等),以及数据库技术(Visual FoxPro或Access数据库等)。其中公共基本技能要求达到国家或省级计算机等级一级水平;学科专业所需计算机技能要求达到国家或省级计算机等级二级或三级水平。

2.3 分级考核方式

为了保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课程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和成绩评定方法在分级教学改革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课程考核分为理论考试与操作考核,对有条件的学校,理论考核可采用无级化考试,操作考核则采用上机随机抽题考试。而对无纸化考试和机考条件不完全具备的学校,理论考试与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模式也可采用如下方式进行:理论考试采用试卷闭卷考试,试卷包括四类题型: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对于理工类学生将“多项选择题”改为“程序阅读题”,其中前三种题型主要检测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情况,而填空题和程序阅读题则考核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考核通过平时每个单元上机实训题目的完成提交来进行。笔试成绩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机成绩是操作技能的表现,而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因此,课程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其中理论试卷考试成绩占70%,上课考勤占10%,上机实训考勤占10%,上机实训项目提交占10%。通过几个年级大学计算机课程考核结果,证明这种考核方式是科学的,符合正态分布。图1和图2分别给出了文科与理工科大学计算机基础考核结果分布图。

3 结束语

该文分析了四川师范大学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发展过程,从学校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学科门类不断壮大,以及各类专业课程学习和就业趋势的需要出发,从最早的文理不分科,到只分文理两科类,到最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各类专业进行更细化的分级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该文提出了普通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1+X”分级教学参考模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

[2]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教育部.教育部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目录.2006.

[4] 石严.论分级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7(23):47.

[5] 邓超成,赵勇.《大学计算机基础》DWindows XP+Office 2003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翻转课堂 微视频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先讲后练”模式的翻转创新,改变为“先学后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释疑解惑和练习巩固,翻转课堂教学主要创新点在于微视频的广泛使用以及教学程序的重新编排方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将新知识的认知放在课下完成,课堂上集中进行释疑解惑和练习巩固,利用宝贵的课内时间固化和应用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视频资源,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背景分析

1.计算机基础课程概述

计算机基础是技工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对于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操作系统知识、办公软件应用、网络基础知识、常用软件应用、计算机常见故障排查与维修等。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培养适应信息时展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技工院校学生基础不平衡,在计算机应用技能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性,面对层次水平并不一致的学生,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兼顾全体学生的实际需求;第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更新升级,计算机应用知识更新速度很快,计算机基础课程承载的内容容量越来越庞大,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需求;第三,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解决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个性差异性问题,再加上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知识占用时间过多,有些学生难以消化,影响教学效果。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1.教学准备

一是教学内容模块化。对技工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模块化,以项目为主线,着重于知识讲解与应用操作为原则进行模块化设计。技工院校计算机基础可以设计的主要模块化有:计算机系统知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办公软件应用、图像视频处理应用等。其中,计算机系统知识可以继续分成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计算机软件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知识等子模块;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可以分成网络基础、网线制作实训、局域网构建等子模块办公软件应用包括Word软件应用、Excel软件应用、PPT软件应用等子模块;图像视频处理应用分成图像处理技巧、简单视频制作与处理等子模块。

二是翻转课堂微视频制作。为了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对模块化的教学内容进行视频化设计,每个模块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和知识点,以知识点为脉络制作微视频、为了提高微视频的教学效果,建议每个微视频长度不宜超过10分钟,微视频制作工具可以选择PPT、Videoscribe、Camtasia Studio、绘声绘影等软件,提高微视频的制作水平。

三是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为了方便学生更好地获取学习资源以及便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很有必要构建自主学习平台,笔者借助BB(BlackBoard)平台设计建立翻转课堂自主学习平台。自主学习平台包括课程公告、菜单导航、任务导学、课堂学习、课堂练习、课外作业、评价小结、交流讨论等版块。

2.教学实施

翻转课堂教学步骤分为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阶段。其中,教师在课前阶段利用平台邮件功能将所学内容推送到每个学生的个人邮箱里,学生在课前登录自己的邮箱下载学习内容,根据学习内容找到和下载微视频资源,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平台交流讨论功能与师生交流讨论。课堂阶段时,完成任务引入、课前自主学习检验、课堂操作实训、成果展示、交流评价以及作业提交保存等。课后阶段时,主要是安排一些课外作业,为学生提供课后拓展练习资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