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渔业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渔业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渔业技术

智慧渔业技术范文1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经济社会发展;互动

近些年来,人们发现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直接且密切的联系,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可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进步。为此,必须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区域经济,以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

(一)职业技术教育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比于普通的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其可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脚步。职业技术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职业技术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技能人才。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给社会尤其是当地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提供大批的高技能人才。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现职业技术教育可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各领域的专业人才,如电子领域、信息领域、生物领域、服务领域等。此外,职业技术教育还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强专业性及技术性的复合型人才,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

第二,职业技术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职业技术教育所拥有的师资队伍往往具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其还有先进的设备,储备了大量的最新信息,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及智力支持。如职业技术教育可将其科研成果投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当中,或与企业合作进行职工技能培训等活动,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企业发展,以此来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职业技术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持。职业技术教育的进行,提高了当地的人文水平,丰富了当地的文化活动,改善了当地的人文结构。此外,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可发现,要想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实究根结底还在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只有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了,新设备新技术才能真正应用于企业的活动当中。职业技术教育则可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成为企业劳动者再培训的重要场所。

(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进步

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职业技术教育进步的基础,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职业技术教育在规模、专业设置以及教学目标方面也必然会做出改变。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进步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规模的扩大。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对于人才和技术的需求量也就越多,这就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学生的就业及发展。通常来说,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越好,其可为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就越多,而经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学生其就业机会也会不断增加,为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就必须不断扩大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

第二,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提高。对于职业技术教育来说,不管是要进行改革还是进一步发展,其在进行设备的更新、校舍的扩建、专业设置的改变等方面都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若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佳,其很难给予职业技术教育足够的投入,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及发展就很难实现,自然教育质量也就难以提高。由此可以看出,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会对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第三,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了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劳动力需求,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就做出相应调整。随着经济及科技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更为迅速。为此,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就必须着眼于当地的经济产业结构,在设置专业时需具一定的预见性,既要顺应当地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又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的劳动力需求及新专业的更新周期。

第四,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目标的改善。经济社会的发展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现企业不仅需要大量的一线生产人员,而且更需要相应的组织人员及管理人员,同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还要求职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职业技术教育就需改善其教育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及增强学生心理抗压能力为主。

二、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现状

虽说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是就贵州省当地而言,其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还存在很大问题,导致当地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难以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一)职业技术教育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贵州省的职业技术教育始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为止已有30多年的历史。据统计,现贵州省的独立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达30所,所涉行业包括电力、化工、交通、电子、航天等。办学层次多为大专,也有中职及高职,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仅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至2020年,贵州省的技能型人才问题需达90万人,其中高层次技能人才所占比例需达27.78%。然而就目前情况而言,要达到此目标还是比较困难的。

(二)职业技术教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人才的专业能力及技术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因此在进行教育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才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最终目标。虽然贵州省近些年来不断扩招生源、增设专业课程,但其仍以授予理论知识为主,教学模式较为陈旧,针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还比较少,再加上缺乏与地方政府、企业及各单位的沟通,故其还是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降低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

(三)职业技术教育的科研成果难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就目前而言,职业技术教育虽然有很多较为成熟的科研成果,但其转化率较低,大量科研成果被闲置,难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科技不能紧密联系实际应用,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研发地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正确处理产学研的关系,一直以来,贵州省职业技术教育的“产”、“学”、“研”都是独立的,再加上很多高职院校未能正确认识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服务作用,依然坚持传统的办学模式,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业沟通甚少,甚至与企业生产脱节,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

(四)经济社会发展难以为职业技术教育的进步提供支持

现贵州省政府、企业及各单位等对于职业技术教育了解还不够深刻,没有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并未充分利用职业技术教育的各项资源。有些企业或单位虽与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但也只是形式,并未真正发挥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此外,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限性,很多地区给予职业技术教育经济支持很少,导致职业技术教育规模难以扩大、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三、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的措施

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职业技术教育只有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体现其价值,而区域只有充分利用职业技术教育的资源,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无论是职业技术教育学校,还是政府,亦或是企业和单位,都必须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思想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

(一)改善教育模式,改变教育目标

为能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就应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以企业职业需求为方向,重建教学体系,侧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进行专业的设置、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活动的开展时要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综合考虑当地经济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以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建设提供一线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及管理人员,从而加快贵州省的城镇化进程。

(二)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培养“三师型”师资队伍

要想为经济社会提供专业化的复合型人才就需一支具有强专业能力及技术能力的师资队伍,即“三师型”师资队伍。“三师型”师资队伍是指将学校教师、企业技师及科研导师合为一体的教师模式。这就要求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不但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还可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也就是集“理论”、“实践”、“科研”为一体。近些年来,贵州省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师资力量虽有所提高,但仍缺乏“三位一体”的师资力量。为此,可与相关企业合作,让教师深入企业从事管理或技术类工作,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可聘请企业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教师,调整师资结构。

(三)倡导产学研合作

未能充分进行产学研合作是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形成良性互动的最主要原因,为发挥两者的相互作用,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产业化,就必须倡导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需要学校与企业及各单位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项目同担。通过产学研合作,不但可打破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而且还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同时还能为学校培养专业性人才提供最新、最灵动的信息,有利于改善学校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地方的交流与合作

现贵州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其要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同时还要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这就需要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改善培养模式、改变培养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与地方的交流与合作,了解当地的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利用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深入企业研究其真正需要的人才类型,从而为社会提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符的高职业技术复合型人才。

四、结语

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的密切的联系,职业技术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进步,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有效提高了区域的经济及人文水平。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为能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不但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做出改变,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而且还要求地方政府、企业以及各单位给予经济及政策方面的支持,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振超.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研究[D].燕山大学,2010.

[2]张远康.湖南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3]张术.谈高职院校产学研与区域经济互动[J].现代企业教育,2014(08).

[4]杜雪莲.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若干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11(12).

智慧渔业技术范文2

关键词:社会转型;职业技术教育;理念

一、变革的背景分析

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快速转型的过程当中,“社会转型”是一个容易引起歧义的概念,在这里,“社会转型”的基本涵义是指社会的整体性变动,即由传统的、整合型社会向现代的、分化型社会转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国家正从农业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这是社会结构的转型;二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是经济体制的转轨。这种转型有波及面广、延续时间长、影响深远等特点,在转型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人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等都受到震撼和冲击,社会的各种现象无不带有转型期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社会成员其行为和思想观念也都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的各个领域和方面都出现了有别于以往社会的高度分化和异质化。比如经济结构中单纯的国有、集体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合资、独资多元化经济主体并存的格局。长期以来,我们国家中主要存在以工人、农民、干部为主体的三大身份阶层,在转型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分化和融合,出现了农民身份的工人和农民身份的干部等多元化的利益群体和阶层(私营业主、中产阶级)。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意识会不断被唤醒和强化,这必然会导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造成区域(东西部、内陆与边缘)经济发展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当前和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国家将是一个农业经济方式、工业经济方式和知识经济方式并存的局面,经济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给传统的劳动力市场带来了令人注目的变化,致使大量的失业工人的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消化问题变得非常突出,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增加了这种转型的复杂性。更应该引起人们注意的是社会的这种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会有许多人们料想不到的问题发生,所有这些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为职业技术教育是一个完全不同于普通教育的领域,两者有着不同的目的、参与者、方法和手段。与普通教育比较,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更为密切,尤其是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职业技术教育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所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横向的专业门类结构和课程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层次的结构的变化,又决定着职业教育纵向的层次结构和人才规格结构。处在急剧社会转型的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是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就需要建立以提高生产率和灵活性的新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为此要求劳动者具有宽厚的职业知识准备和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接受继续教育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但是,目前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状况是无法满足转型期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的。这几年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人数一再减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错误认识,经济滑坡造成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迅速扩展的高中教育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更高需求,家庭无力支付学费等,都影响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其中最关键的是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不高,学习内容和目标过于具体和狭隘,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目标、学习时间、课程编排、专业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与现实社会、与受教育者的生活脱节的缺点,授课时间太长,不必要的内容过多,资源的浪费和闲置现象严重,毕业生在培训的深度和适应性上存在着严重不足,引起人们对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满。人们一般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服务于非常明确的目的——与人们为谋生而从事或可能从事的职业明显相关的目的。

当前,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不能很好地使受教育者学习某种技能,不能很好地推动其增加收入和实现平等,不能很好地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作出充分的应对。尤其是处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的职业技术教育,不能密切关注社会经济的迅速变革。而我国从发展中国家向成熟的工业经济实体过渡的主要障碍是严重缺乏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职业技术教育在消除这个障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前提是必须对现行的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改革。

二、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理念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终身化

现代社会出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要,新技术正渗透到社会每一个工业部门,包括适合我国国情的劳动密集型工业。技术的迅速变革使得技能很快变得陈旧过时,要求劳动者有更高层次的首创精神和更经常地进修学习,所以终身教育应运而生。

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根据这个观点来看,职业技术教育绝不是终结性的教育,一招鲜吃遍天、一门专业定终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据研究,从传授的教育内容的适用期来看,职业教育只能用五年甚至更少的时间。所以加强职前、职后教育的衔接,构建一个职业技术教育基础之上的职业继续教育体系,已成为职教改革的关键。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全民教育会议上强调的:必须把技术和职业教育看作是一个终生过程,是全民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具体的思路是:

1.完善职业进修教育制度,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准入制度。国家负责将数量众多的由行业协会举办的职业进修机构进行分析和综合,制定出在全国统一的,数量少、覆盖性强且更加灵活的职业进修法规条例,在原来《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对职业继续教育进行立法,在经费上、机制上保障那些未受到职业技术教育和已受过职业技术教育还想继续接受培训和进修的人都能受到职业进修教育。

2.职业技术教育的形式要更加灵活。除了正式的公共教育机构以外,社会要提供无数的职业继续教育和培训机会。举行多种非正规的职业技术教育(如多媒体网络和远距离教育可以提供任何一种需要的专业课程和大众教育),使各种非正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和正规职业技术教育一样,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3.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吸引力,并且为了适应知识社会和信息社会对高素质的职业人才的需求,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使之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为接受过职业教育的青年提供进入高等学校深造的机会,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为终身职业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4.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种意识贯穿到基础教育中。学校教育是重要的社会化过程,学校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受教育者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技能。据此不仅要有专门的职业学校教育,而且在普通教育课程教学中都要体现出鼓励学生思考人生道路、测查职业意向、培养职业兴趣和职业意识。

(二)职业生涯的流动性

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导致了资本的流动,也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各种人员的流动,职业的变迁性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一个变化迅速的世界里,让一个人为某一特定行业作好准备是不够的,他们现在必须准备好在一生中进行数次的工作变换。一个人在劳动市场中的流动能力,将为其开辟更广阔的就业前景,因此,现在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一个人的职业迁移能力,那种一劳永逸的职教方式已经行不通了。

如何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呢?这起码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体力上的,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需要人有健康的身体,不容易疲劳,能适应频繁的出差,克服旅途的疲劳以致时差的不适,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工作;二是心理上的,包括能适应反差极大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对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有认同感甚至有融入、接受的意愿;三是能力上的,包括与职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跨职业的能力,如创造性、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的思维技能,以及社交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学生掌握这一系列能力就可以成为富有创造性和可再培训的工人,他们具有灵活性,可以随时调整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

同时,职业技术教育还要为职业迁移创造条件。例如,职业技术教育要帮助学生掌握以数学、外语和计算机等基本技能为基础的能力,这是从事任何一种工作都应该具备的能力;要向企业和用人单位介绍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对学习年限、学习内容、将要获得的职业技能和能力、典型的职业领域予以详细的说明,以增加职业教育的透明度。还要加强作为职业技术教育计划一部分的职业指导与咨询服务,因为这有助于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针对性和效果。要想了解和评估学生的才能和职业意向,帮助他们探索各种职业机会,制订教育和职业培训计划,有效地同他人建立关系并顺利地进入社会和劳动力市场,提供咨询是必不可少的。

(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是国际上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只由教育管理部门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的单一办学模式过于封闭,不能使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业、与现实社会保持沟通。单一的办学主体无力承担过重的办学负担,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要求,不利于发挥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所以说,在发挥国家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应该鼓励社会力量、企业、个人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我们国家在行业办学方面(行业开办的中专和技工学校)有多年的历史,也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经验值得借鉴。当然,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这些学校也存在办学质量的问题,是需要改革的。国家在对职业教育进行管理时,宜采取“辅干预”的原则,这种干预突出表现在:国家应为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最主要的是建立相应的法律基础,以保证企业等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办学主体地位。应建立职业学校与劳动力市场沟通的桥梁,增加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在企业的培训时间,通过强化职业实践来提高其实际的职业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为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应该减轻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企业的培训成本负担,立法规定承担职业技术教育的企业与未承担职业技术教育的企业共同分担办学成本,对积极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单位,在财政税收方面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和优惠。根据实际情况,修订职业技术教育的法律法规,使其更加灵活,更适应实际生产结构和劳动组织的变化。

职业技术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职业技术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国家,教育经费由国家全部负担是不可能的,以往的情况也证明是不可行的,应该本着“成本分担、利益分享”、“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多方筹集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经费,形成一个国家预算、企业雇主投资、学员缴费、自愿捐款、自筹资金等多元筹资格局。

(四)职业技术教育计划和途径的多样化

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对象,在社会地位、家庭背景、文化水平、身体与生理发育等方面不尽相同,其对职业技术教育学习内容的理解、对职业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在进一步学习的发展潜力方面,必然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年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至考试形式,不应该也不可能采取“千人一面”的大一统的方式,而应该在满足职业技术教育大纲和教学计划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政策和措施,多样性应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灵魂和趋势。

对象的差异性决定着政策和途径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布局不一样,对劳动者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就不一样,国家在规划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时候不能“一刀切”,应因地制宜,根据经济学上的“比较优势”的原则发展区域职业技术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知识和人力支撑。

第二,对一些群体,包括残疾人(身残、智残)、下岗工人、农村妇女等采取职业技术教育促进措施,给他们提供适合他们自身条件的职业技术教育。如对那些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确有困难的青少年,可以适当放宽要求,只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即可。

第三,要重视“职业精英”教育,对那些在职业实践中具有较高悟性的学生,实行重点培养,使他们成为“行家”、“里手”,具有“绝活”的职业人才。如对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指导他们选择需要更多精湛技能的培训项目,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第四,对发展较为全面的学生,即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及职业技能的掌握都比较好的青少年,则采取更高层次的促进措施,使其具备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给他们增加提高性的培训内容,鼓励他们参加各种证书考试,为他们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五)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的现代性

为了适应转型期的要求,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对职业人才的更高要求,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专业设置要更具现代性,为此要坚持以下原则:企业需求原则、相对稳定原则、广泛适应原则、能力培养原则和职业发展原则,还应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在迅速增长的就业领域里开发新的专业。目前,国际公认的在下述领域将产生许多新兴职业,它们是与媒体相关的工业领域:多媒体、计算机、远距离通讯、数据处理等;与环境有关的工业领域,如环境保护、污水处理等;与产品相关的服务领域,如休闲、旅游、体育、健康与老年护理等。职业技术教育要根据上述领域的要求,设置和开发新的专业,如与信息与通讯领域有关的电工、信息与通讯系统商务员、专业电子信息处理员、电子信息处理商务员等。对上述专业安排学习内容时,可采用渗透式模块结构,专业基础课是电子技术、数据处理和企业经济三个方面内容的集成,应占职业中学三年学习时间的一半,适用于上述四个专业。剩下的时间则在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实施职业专业教育,突出其专业特点,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促进理论向实践转换,构建跨专业思维,培养跨职业能力。

第二,要加速现有专业的现代化。现代社会对职业人才的新要求在职业技术教育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目标的四个“导向”:用户(用人机构)导向、过程(经营和生产过程)导向、服务(售后成套服务)导向、项目导向(非批量与个性化)。教学培训的四种内容:技术(创新及高技术)内容、商务内容、信息(计算机)内容、通讯(网络)内容。教学过程的四种联系:企业培训与学校教学、职业体系与学科体系、整体性计划与过程性观察、职业活动的综合性与职业领域的专业性。要据此对现有专业进行调整,使其更加现代化,更具有时代性。如建筑行业,从劳动形式来看,由于建筑机械与建工仪表的使用增多,对劳动者专业知识的要求增强,相应的体力劳动却逐步减少、脑力劳动增加,要求劳动者的判断力以及责任心更强,应该根据这种情况对原有的建筑专业进行充实调整。

(六)课程方案的开放性

科学技术进步导致产业结构与劳动组织的变化,其显著的特点是生产与服务的结合,生产管理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式结构转变,这就淡化了管理阶层的作用,要求每一个劳动者都是管理者,能够独立地进行计划、实施、控制和评估工作。所以除了精湛的职业本领以外,劳动者还应具有许多原先只有管理者才具有的本领,如善于与人打交道、联想思维、团队精神、责任心等“软能力”或称关键能力。因此,专业内容的传授与关键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我们对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进行设计的核心目标。同时由于结构性的转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要随时跟踪科学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与劳动组织的变化,这就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应不断变化,为了达到培养目标而设计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时应

具有更大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的特征除了使课程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企业开放的体系外,还包括吸收其他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计的优点。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应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的动态过程,及时充分地反映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文军,朱士群.社会化、社会整合与转型期社会稳定〔J〕.社会学(人大复印资料)2000,(8):82.

〔2〕郑杭生.从传统向现代化快速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4.5.

智慧渔业技术范文3

关键词:会计职业判断;道德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经济事项的情况下,根据法律、法规等会计规范,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通过识别、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报告编制所作的估计、断定或选择的思维过程。此定义反映出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是会计人员,判断的依据是各项会计法律、法规等会计规范,判断的基础是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积累的职业经验,判断的内容是日常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判断的基本方法是识别、比较、分析等,判断的结果是一种估计、断定或选择。

一.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性

做出会计职业判断需要会计人员具有敏锐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如实地确认和计量资产的价值和当期损益等财务状况,以提高本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人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会计人员的职能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如何顺应现代经济发展潮流,不断增强会计人员自身素质,提升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是摆在每一个会计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在计划经济会计核算模式下,会计人员基本上不需要职业判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客观、公正、真实反映经济运行面貌的职责得以加强。坏账准备的计提、折旧政策的运用、收人的确认、费用的归集等这样一些原来属于财政经济范畴的概念,逐渐成为需要会计人员根据财经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具体准则而加以辨别、判断的概念。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对于企业财务成果、经营风险有着很大影响。尤其是随着我国加人WTO,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多变,汇率变动、商品价格变化、利率调整以及世界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等诸多因素,使企业面临的风险增加,如果企业不能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去防范、规避风险,企业盈利将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得到体现。

二.会计职业判断的影响因素

(一)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影响

由于会计职业判断属于会计行为,因此,会计人员要能以会计事业为重,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对企业和社会具有较高的责任心,就会有良好的会计行为动机,排除利益干扰,根据客观事实做出恰当的职业判断,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会计人员在会计事务中所应遵循的与会计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它包括了对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工作作风和工作纪律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切实遵循这些规范是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前提,特别是对会计人员客观、公正、合理地处理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的要求,在当前会计信息失真严重的情况下更有特殊意义。同时,会计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风气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当今社会风气普遍低下的情况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现象愈发严重,因此,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会计人员是为特定的会计主体服务的,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立场实际上是企业管理当局的立场,而企业管理当局的立场取决于公司治理结构。现代公司制企业中存在众多利益主体,他们对公司有不同的利益要求,公司治理结构就是这些利益主体之间在责、权、利上的划分和相互制衡的机制,虽然会计活动本身并不属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环节,但由于很多契约的确立是以会计数据为基础,会计人员与管理当局又存在事实的雇佣关系,因此,公司治理结构往往会影响某些会计行为的发生。所以,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约束会计职业判断的内部监督机制,是健全会计职业判断执行机制的基石,也是会计人员进行公正的职业判断的保证。

(三)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会计职业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会计职业判断不仅仅是记账方法和盘存方法的选择判断,更是对确认、计量、控制、报告和分析等各方面的综合考虑和判断。如果没有十分丰富的社会阅历,没有积累丰富的业务知识,那么会计人员对会计事项的认知和判断难免不会发生偏差。会计人员要保证其职业判断不会偏离甚至违背会计目标,造成信息失真,关键的就是必须清楚约束会计职业判断的标准与规范,即熟练掌握业务技能,才能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质量。

(四)会计人员的需求和动机

会计人员的需求和动机是会计人员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内部驱动力,在现实环境下,这种需求会产生两方面的动机:一是努力钻研业务技术,提高职业技术水准,力争把工作做得更好,因而会计人员在进行职业判断时会更加谨慎、努力。二是会计人员是受聘(雇)于其所在单位,其工作能否得到雇主的肯定而受到赏识和提拔,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这些雇主的需要和动机。因此,会计人员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和压力,往往会附和管理当局的意思或暗示,选择有利于管理当局的政策,从而使结果有利于自己可见,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修养,同时合理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以便保持客观、中立,做出恰当的职业判断。

三.如何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要认识、掌握及具体应用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会计理念、体系结构以及具体内容,不仅需要会计人员理念的转变和扎实的基本功底,更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一)提高综合素质,实行终身教育制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淘汰速度快,学习不再是人生某一阶段受一次性教育就一劳永逸的事情。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基本假设、会计核算、计量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要求财会人员不断加强学习,尽快掌握新的会计准则。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就是通过观察和参与现实或模拟的实践工作,以锻炼和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对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学科,通过课堂教学和书本学习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只是为会计人员提供了进行会计工作的思想,而如何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则需要会计人员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积累经验。同时,会计又是一门操作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会计操作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程序和具体方法只有通过实际动手锻炼才能逐渐熟练并掌握。这些都客观上要求在会计教育中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要注重培养在校财会专业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在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应做到理论与实践兼顾,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争取使得他们在校期间就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在实际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判断能力。

(三)加强会计实践训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在会计实践中通过不断训练逐步积累起来的。对于任何一个会计处理,都要学会分析、判断、综合、总结,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不断地训练和积累得以形成并不断提高。因此,要注重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技能的培训。在我国会计人员的教育体系中,往往比较注重对会计人员知识的灌输,习惯于用大家固有的思维去传授知识,却忽视了对他们职业判断技能的培训,使得一些会计人员在考试时得分很高,但在面对实际工作中复杂的经济情况时,往往会不知所措。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接受后续教育,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在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中要理论联系实践,重视案例剖析。通过案例剖析的实践性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职业判断能力。

(四)加强职业道德的修养

会计职业判断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恪守客观、公允的职业道德,做到反映真实、不偏不倚,使其判断所产生的各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流动更加真实可靠。从长远来看,应建立以社会舆论和诚信档案制度为基本形式的社会评价机制。这种方式具有特殊的内在威慑性,并最终促使会计人员从他律走向自律———真实、公允地进行会计选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判断将在会计工作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会计人员应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努力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以广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凯,《浅论会计职业判断》,《会计之友(下旬刊)》,2008年第10期.

智慧渔业技术范文4

在05级毕业生即将离校之际,特邀请考研、就业方面较突出的学长学姐介绍交流经验,解决06级同学对考研、就业存在的困惑,为同学们在前途选择问题上提供启示与参考。

二、活动时间

本周周日(6月7日)晚18:50。

三、活动地点

3104 考研交流会

3212 就业交流会

五、活动人员安排

1、现场播放的ppt制作(具体的个人信息在招生就业网上有个应届毕业生信息查询,里面有每个人的详细介绍,只要输入名字就可以了)

负责人:刘雅丹

2、主持人:负责串词稿,现场发挥也行,但要注意控制交流会的流程。

主持人:孙晓峰(考研),卢林(就业)。

3、矿泉水7瓶,发给观众提问的纸条。

负责人:生活部 ——潘罗萍。

4、现场ppt操作(如果嘉宾要使用电脑协助演讲,注意提醒嘉宾事先拷好到电脑),会前准备好话筒,调试好电教设备。

负责人:覃继青。

5、两个交流会都需要一个总负责人,负责保管电教室钥匙,注意事先与嘉宾的沟通交流,在提问阶段前提前发放小纸条,并控制好整个交流会现场。

负责人:刘雅丹(考研),黄金香(就业)

6、现场拍照,会后新闻

负责人:刘雅丹 ,张兴华(照相)

六、交流会具体流程

1、 主持人宣布交流会开始,结合ppt介绍嘉宾。(5分钟)

2、 嘉宾轮流上去介绍经验。(看嘉宾意愿吧,但不超过四十分钟)

3、 现场提问或小纸条提问。

(整个交流会大概在一个小时左右)

智慧渔业技术范文5

关键词: 会展专业 英语教学现状 改革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人民对提高生活质量和文化素养的渴望,基层单位、生产第一线、广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迫切要求,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必将不断增设高新技术岗位。尤其是近几年,我国会展产业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高速发展,截止到2007年,展会数量超过4000个;主营展览公司3800家左右,从业人员近百万人,展览会的直接产值超过140亿元人民币。各大城市纷纷将会展业列为优先发展的重要产业,对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

会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而会展经济又是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的繁荣程度密切相连的。如天津滨海新区,一个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迅猛前进的经济新区,是东北亚地区通往欧亚大陆桥距离最近的起点,是从太平洋彼岸到欧亚内陆的主要陆路通道的节点,也是华北、西北以至于中亚地区最重要、最便捷的海上通道的节点。无疑,天津滨海新区具有启东开西、承外接内,辐射华北、西北、东北亚、中亚的强大战略功能。此外,天津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一直把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作为增强城市载体功能的重要措施,在全市大力推进会展经济发展。近年来天津成功地举办了天交会、中国天津啤酒节、PECC博览会、全国建材会、房地产交易会、天津汽车展、北方自行车展、环渤海区域中日韩经济合作发展论坛暨国际零部件配套经贸洽谈会等84项国际性、全国性和全市性的大型会展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对内对外开放和经贸合作,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这些展会适应市场需要,为买卖双方及时搭建了交易平台,显示了极好的发展前景。

在行业高速发展与专业人才奇缺的背景下,我院于2007年开设了会展专业,大力培养会展专业人才。为了适应时代的迅速发展,我院还为会展专业专门开设了会展英语课程,以将学生打造成为一名综合素质的高级会展人才。

一、我院会展专业英语教学现状概述

以2007级为例,我院共招收会展专业学生人数93人,开设英语课程共4门,其中包括:实用英语、英语听说、商务英语、会展英语。

1.会展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

会展专业的学生为秋季招生,学生多为高中毕业,因此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但由于生源地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仍然停留在高中阶段的“哑巴英语”的状态,不敢说,说不出。然而,作为一名具备专业技能的综合型会展人才,英语的听、说、译在日常的商务交际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针对这一现象,学校经研究特开设了实用英语、英语听说、商务英语、会展英语等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2.会展专业英语教学所用教材

其中《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系列教材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我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特点和教学改革的成果编写而成,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将语言基础能力的培养与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21世纪全球化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高专人才的要求。本书每册共8个单元,每个单元均包括听说、读写和实用技能训练三大板块的内容。听说部分围绕每单元的主题,并结合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生活和毕业后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听力与口语方面的专门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等进行日常教学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知识的吸收率,由原来的“要我学”逐渐转变为“我要学,我想学”。通过大一一学年的深入学习,学生能掌握1000个左右的词汇,能够进行日常交流,如打电话、问候、看病、旅游、购物等。

对于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我院专门开设了英语听说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此课程应用《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上海外国语出版社出版。本书每册内有十六个单元,每单元由四部分组成。

会展英语是专门为会展专业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所用教材为我院教师主编的“English for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讲义。“English for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分为“读”和“说”两部分。本讲义的编写宗旨是在学生掌握英语基本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使用英语进行会展管理与服务的交际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掌握会展业各部门、各环节以及整个流程中的策划、管理、营销、接待等实施人员应具备的英语沟通能力;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综合文化知识和国际会展业的背景知识;介绍欧美有关会展业的先进理念。针对实际工作需求,按照国家会展流程,通过大量练习,帮助会展专业学生进一步扩大词汇量,掌握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更好地开展国际会展业务。

“English for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内容涉及会展业和世博会概况、会展策划、会展融资、营销、谈判、公关服务、展台设计、搭建、物流、安保、财务、会展信息管理、会展文案及会展后期评估等领域,同时为读者提供了相关知识。

3.会展专业的英语教学目的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找到自己合适的社会定位,英语对于一名专业会展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在大学三年的时间内,通过不断学习和练习,使得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提高,能够独立进行日常生活对话,处理商务交际、谈判、合作等专业领域的英语交流。会展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专业术语的广泛理解和掌握也是进行流利英语交际的基础,因此,不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专业知识也是会展专业英语教学的目的。

二、会展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方向

1.教师自身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会展英语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新兴学科,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也有很高的要求。任课教师不仅需要有良好坚实的英语基础,更要有一定的会展专业知识,才能将英语与会展相结合,把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然而,很多学校教授会展英语的教师是英语专业的教师,没有任何会展方面的知识,甚至以往没有与展会有过任何接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也仅限于“教授”知识,而不是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因此,学校应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使其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型教师。

2.教育理念需要整改

很多教师认为所谓教学,就是把知识教给学生的过程。这种教育理念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应该摒弃。教学,是教导学生如何学习,并且如何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的过程。教师应该结合本专业的专业特色和性质,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会展专业的英语教学应该侧重于实际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大量的模拟场景练习,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智慧渔业技术范文6

【关键词】企业内社会资本;企业外社会资本;知识转移

知识作为一种独特而又无限的资源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与成长的原动力,因此企业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其是否能有效地创造并转移知识。但是知识的转移与一系列的因素相关,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社会资本不仅会影响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的发展,还会影响到企业的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经营绩效。本文拟就企业内外部社会资本与知识转移的关系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分析能为企业更好地理解并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一些建议,从而促企业建立有效的组织学习机制,更有效的进行知识转移以提高企业竞争力。

1.企业社会资本

学者们对社会资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企业社会资本“是反映组织内社会关系的一种资源,是通过成员的集体目标和共享信任,通过推动成功的集体行动创造价值”(Leana & Buren,1999;Nahapiet & Ghoshal,1997)[1-2]。基于能力的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则将企业社会资本视为企业获取网络关系中资源的能力(边燕杰和丘海雄,2000;徐延辉,2002)[3-4]。罗伯特·D·普特南(Robert D.Putnam)[5]等的网络说,把网络本身及其特性视为社会资本,网络中的信任、规范、结构洞等成为了社会资本的来源。

本研究中将企业的社会资本分为内部社会资本与外部社会资本。内部社会资本即嵌入在内部关系网络之间的实际及潜在资源总和。外部社会资本即嵌入在外部关系网络之间的实际及潜在资源总和。它是有助于组织从周围环境中获得市场情报、增加企业影响力、控制力及权利的从企业外部获得利益的能力。

2.知识转移

不同的学者对知识转移有不同的定义,如Szulanzki(1996) [6]认为知识转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从知识的源主体到接受主体的信息(知识)传播过程;Nonaka(1995)[7]认为知识转移是指组织内部和组织间知识创造的互动的螺旋过程。本文认为知识转移是指组织内部和组织间知识创造的互动的螺旋过程。

知识转移的过程具体如下:(1)社会化是指通过隐性学习(ImplicitLearning)和同化(Assimilation),将隐性知识从某一族群转移到另一族群而产生知识转移的过程。(2)外化是指将隐性知识外在化转换为可定义并能诉诸文字的显性知识的过程。(3)组合化是指将现有不同的显性知识,通过分享、分析以及组合等方式进行整理而产生新的显性知识的过程。(4)内化是指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由组织的知识储备至员工个人的知识创造的转化。组织的知识转移经历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后,会进入新一轮知识创造螺旋,“知识创造螺旋”用图示如下。

图1 源:据[日]野中郁次郎的《创造知识的企业》,有改动

3.企业社会资本与知识转移

本文在探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社会资本--知识转移关系模型,并将企业社会资本划分为企业内部社会资本与企业外部社会资本,分别来探讨企业内外部社会资本对知识转移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

3.1 内部资本与知识转移之间的关系

内部社会资本是指在组织内部,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提升部门间资源交换、信息知识获取的质量,加强各部门间的凝聚力,进而提升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动并从企业内部获得利益的能力,内部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信任和共同愿景。

信任被看作是组织情境的一个方面,并且往往成为组织成员合作的前导变量。信任能够降低合作双方对机会主义行为的恐惧。当双方彼此信任,他们会更加愿意分享资源,而很少考虑利用合作方。组织内部信任的存在能够增强企业各部门的关系融合和相互的合作,员工之间如果存在信任能够进行更开放、更广泛、更深入地沟通,从而为知识转移创造条件。

共同的愿景是指能够鼓舞组织成员共同努力的愿望和远景,它主要包括共同的目标、价值观和使命感。共同愿景对于组织知识转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为知识转移提供了焦点和能量。在缺少共同愿景的情境下,至多只会产生“适应型的学习”。当组织成员间对如何相互交往有着共同的概念时,他们可以有效避免沟通中的误解并有更多的机会去自由充分的交换观点和信息。

综上所述,内部社会资本的存在和积累使得组织内部能够相互信任,增强企业各个方面的关系融合和合作,从而促进组织内部的知识转移,人际信任正是通过提高组织成员参与知识转移的意愿水平与降低知识转移活动的难度这两种途径来促进知识转移的。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内部社会资本对知识转移有正向的影响。

3.2 外部社会资本与知识转移之间的关系

企业的外部社会资本可以被分为纵向关系资本、横向关系资本和社会关系资本。虽然我们出于分析的需要将外部社会资本分为以上三种社会资本,但在实际中,这三类社会资本之间是相互交互相互作用的。

纵向关系资本主要指与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的关系。供应商产品及服务的定价越低、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的质量越高、相互之间的信息共享越密切,就越有利于获取进行知识转移所需的资源,从而促进知识转移的产生。与顾客之间的关系,主要指企业应积极建立同顾客之间的联系,理解顾客的需求,并保持良好的内部与外部沟通是创新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而创新对于知识转移则会产生正向的影响。

横向关系资本主要指与竞争对手的关系和与其他企业的关系。知识转移的信息和知识来源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而且需要资源多样化,需要加强不同企业间的横向联络。当前企业间的关系已经由竞争转为合作,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资源互补性和优劣势互补性,从竞争对手及动态网络的企业中获取市场开发知识、技术研发知识和创新管理知识。

社会关系资本包括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关系、与中介组织的关系、与政府部门的关系、与行业协会的关系等。文献研究证实与外部组织的合作对企业的知识转移活动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加强组织与外部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企业获取外部资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纵向关系资本、横向关系资本和社会关系资本强调企业与外部机构维持紧密及高频率的互动或交易关系,以获取及利用新知识。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外部社会资本对知识转移有正向的影响。

4.结语

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转移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关键取决于企业内部是否具有较强知识共享文化和吸收能力,同时也取决于获取外部知识的能力。由企业社会资本对知识转移的正向影响得出,企业可从以下方面来提高企业的知识转移效率。

(1)企业应该致力于构建基于信任之上的社会资本,积极培养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的企业文化,减少企业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各种障碍,从而对知识进行有效地管理和创造。

(2)由于知识发展的速度日益加快,单靠企(下转第42页)(上接第40页)业内部拥有的有限知识也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企业要非常注重与外部的知识源之间(尤其是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提高企业外部的社会资本。

(3)改革组织结构,强化内部网络。科层组织结构纵向信息传递的特征,使员工间缺乏横向的信息交流,阻碍了合作机制的建立。企业应将“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扁平化,即减少组织层次,增加横向联结,扩大员工之问的信息交流,从而强化员工之间的互信合作。

参考文献:

[1]Leana,C.R.,& Van Buren,H.J.,III.Organizational social capital and employment practic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4: 538-555.

[2]Nahapiet,J.,& Ghoshal,S.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242-266.

[3]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2:87-99.

[4]徐延辉,企业家的伦理行为与企业社会资本的积累[J].社会学研究.2002,6:65-73.

[5][美]罗伯特·D·普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6]G.Szulanzki,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 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 the firm,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Vol.17,pp.27–43,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