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范文1
一、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国际贸易,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国际商品流通,具体来说,是指的商品、劳务和技术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所进行的交换或者买卖的活动。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有着显著的区别,具体表现在国际贸易是超出本国国界而进行的,不仅仅限制在本国的国民经济范围内,而是超出了本国的国民经济范围而进行的一种商品交换活动。而国内贸易在地域上是局限于本国国内的,而且其商品交换活动也只是在本国的国民经济范围之内进行的。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就是国际贸易,无论是在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行,还是在其发展中,国际贸易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也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才有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社会制度会原始的公社制度,因此也就不存在国际贸易,随着奴隶制的出现,奴隶制的国家也开始形成,才使得商品的流通超出了本国的国界,最初的国际贸易由此而形成。
二、国际贸易创新的概念及内容
所谓国际贸易创新,具体来说指的就是在近十多年来,国际贸易及其关系发生的一些列的改革与调整的现象,这些改革与调整涉及到了国际贸易的整个过程和领域。
(一)思想和理论的创新国际贸易的创新,首先体现在其观念上的创新,观念上的创新首先是把贸易开放看成了本国对外开放的起点和一个最基本的方面,所以,一个国家贸易的开放程度也就成为了这个国家对外开放的程度。其次,对于外贸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高,充分发挥了国际贸易在本国经济中的推动作用,同时国际贸易也是协调国内贸易和国内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最后,外贸还成为了处理国家关系的一种重要的外交手段。在西方国家,还有着许许多多的新的国际贸易理论,比如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收入偏好理论等等,这些理论的产生都从不同的方面诠释了外贸的特征,具有对于理论创新和实践的指导意义。观念和理论的创新也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一个核心和基础,影响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各个方面。
(二)制度和局势的创新从过去军事和政治色彩较重的贸易集体转变为根据地区和领域划分的各贸易利益集团,全球经济的两极分化趋势开始淡退,接连而来的是多极化格局的出现和发展。更多的新生力量出现并相互制衡,区域性为特征的贸易利益集团发展迅速。国际贸易的主要市场向东部地区转移。在制度上的创新首先表现在组织制度上,世贸组织的出现已彻底取代关贸总协定,标志着国际贸易组织制度的一大创新。世贸组织管理的幅度和范围、协调机制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都优胜于关贸总协定,WTO更具权威和有效性。其次是协调制度的创新。区域性贸易利益集团的发展驱使着相应的贸易协定和协调制度的建立健全。再次是管理制度上的创新,管理制度的规定更加全面和公正。贸易制度上的创新和局势的转变都是国际贸易根本性转变的标志和特征,同样意味着以往的贸易格局和制度的淡退和新制度的产生和推广。
(三)产品和政策的创新从目前国际贸易的形式来看,股权投资及其他投资工具以及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开始成为主要的贸易产品和工具。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国际贸易也迎来了新的贸易方式和平台,网络信息以其独特的优势迅速占领市场,颠覆着国际贸易的格局和传统模式。具体包括国际贸易的结算、筹资、销售和运输等各个方面,促使国际贸易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不断革新和进步。贸易限制措施由过去直接性为主转变为间接性为主,贸易限制措施更具适应性和灵活性,同时也更加隐蔽低调,贸易政策与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外交政策等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贸易政策的综合性更强,更加全面,包含的范围也越广。区域性贸易集团的政策措施逐步得到相关成员的认同和自觉遵守,标志着区域性贸易格局的逐步发展和强化。在当代的国际贸易中,其创新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同时,国际贸易的创新也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国际贸易的创新呈现出了许许多多的鲜明的特征,其中最为突出的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当代的国际贸易创新,具有全面性和立体性,这种创新集合了政策、构成和工具等各个方面的创新,并使其充分体现在了国际贸易的各个方面;第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在时间上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分水岭,其立体性和全面性使得国际贸易创新在时间方面呈现了同步性,这些时间的分水岭准确地划分了国际贸易的不同发展阶段;第三,在当代的国际贸易创新中,自由和开放是其所突出的主题;第四,国际贸易创新的发动者、主导者和主要参与者还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对于国际贸易创新的发展方向起到了重要的把控作用。
三、电子商务的产生
(一)电子商务的含义所谓电子商务,包括了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含义,它兴起于近些年,并且在全球范围内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狭义方面,电子商务指的是在对数据进行处理和传输的基础上,通过网络的平台来进行商业贸易;从广义上来讲,电子商务是指融合国际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和外部网的商务活动,并对这些商务活动进行综合的电子化的运作。
(二)电子商务的产生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电子商务才逐渐得以兴起,它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商务模式,对于国际贸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国际贸易的程序不再像之前那么纷繁复杂,而是更为的简化,对于国际贸易的时间以及空间距离都有大大的缩小作用,从而使得国际贸易的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也实现了国际贸易活动简洁化、智能化以及全球化。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于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电子商务使得国际贸易市场的效率更加地高,因为电子商务使得所有的信息都能够在互联网上进行传递和交换,而不再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大大地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交易速度,同时有效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此外,电子商务的出现也使得新的国际贸易主体产生,实现了更加快速高效地供给给全球市场以产品和服务。第二,电子商务对于国际贸易的运作程序有了大大的简化,使得国际贸易的整个运作流程更加的流畅,不再受限于传统的单向物流运输的格局,大大地提高其服务效率。
四、网络贸易的兴起
(一)网络贸易的含义所谓网络贸易,是指的交易的双方直接在网上进行一种在线交易,网络贸易的实质也是也是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贸易所利用的主要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同时融合了国际贸易的各个流程,使得国际贸易的交易流程可以全部在网上完成,而不再需要交易双方面对面地进行,省去了传统国际贸易中很多不必要得环节。
(二)网络贸易的兴起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虽然我国得网络技术和经济都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就网络贸易而言,我国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国内的经济体制虽然得到了改革,经济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我国的整体环境还并不适宜于网络贸易的发展。虽然如此,但我国的网络贸易发展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国家开始对于网络贸易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政策上在资金上都有所扶持。网络贸易的发展使得我国的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网络贸易不同于传统的贸易活动,但是传统的贸易活动在我国经济中又占据着较大的比重,所以必须对于传统的贸易意识加以破除,才能使得网络贸易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对于网络贸易,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的对其发展方式加以探索,只有将网络贸易成功地运用到我国的国际贸易中去,才能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提高竞争力,面临风险和挑战时能够无所畏惧,并借国际贸易来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
五、我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迅速转变观念思想,快速适应新形势当代已经是信息经济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直接影响到全球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和格局。因此,我国的企业应当积极适应当前经济格局的变化,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明确战略定位,转变思想和理念,提高对时代变化的适应性,从而提高国际贸易的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作为我国的国家化企业,应当用大局的眼光看待电子商务和网络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影响,正确认识国际贸易的创新方式,使我国能迅速适应当前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稳定国际竞争地位。
(二)提高网络信息技术,提供网络信息保障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的经济水平差异显著,在一定层面上看,影响了电子商务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这将直接作用于我国对国际贸易创新方式的适应和运用能力,因此尽快进行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必要,通过基础设施条件的提高,从而确保我国电子商务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顺利推广和提高。
(三)重点扶持企业网络技术的学习国际贸易的主体是企业,因而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的运作方也主要是企业,因此必须加强对企业网络信息技术的培训和普及,从而为电子商务的推广扫清障碍,促进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在我国的顺利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普遍存在信息网络技术应用难的问题,所以需要从管理入手,首先实现管理的网络化,再逐步展开,实现全方位网络化经营。
六、结语
简述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范文2
课程代码:00141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关于“第三世界国家”的称谓,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具有更多的地理和历史涵义
B.是世界上的贫困国家对现存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斗争的产物
C.这些国家在经济上都处在不发达状态
D.这些国家都是从原来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获得独立和解放的
2.按照联合国发展委员会公布的人类发展指数,如果一个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85,则说明这一国家处于
A.低度人类发展 B.中度人类发展
C.高度人类发展 D.无法确定
3.发展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的代表理论是
A.经济成长阶段论 B.两部门模型理论
C.国际依附理论 D.发展模式变换理论
4.新增长理论强调
A.物质资本积累 B.技术进步是一个内生变量
C.规模收益递减 D.技术进步是一个外生变量
5.功能分配也叫要素收入分配,它最注重的是在总体国民收入中,单个个人从
A.各要素中获得收入是多少 B.某个要素中获得收入是多少
C.各要素收入所占的百分比 D.某个要素收入所占的百分比
6.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状况将决定世界人口的增长水平、数量和结构,其人口增长的状况和特点是
A.人口死亡率不断上升 B.人口出生率特别高
C.人口年龄结构老化 D.不需要多长时间就可以实现人口稳定
7.1798年出版的《人口原理》一书的作者是
A.托达罗 B.熊彼特
C.纳克斯 D.马尔萨斯
8.教育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
A.扩大社会收入分配差距 B.促进平均分配
C.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 D.提高受教育者和未受教育者的收入水平
9.根据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农村向城市流动的劳动力规模取决于城市和农村的
A.人口的相对密度 B.实际收入水平的差异
C.失业率 D.预期收入差距
10.强制性储蓄属于
A.公共储蓄 B.私人储蓄
C.外国援助 D.外国私人储蓄
11.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进行创新活动的企业家需要
A.拥有自己的资产 B.自身是资本家
C.具有远见卓识 D.自身是天资聪明的发明家或技术专家
12.市场失灵即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是因为
A.政府过度干预 B.缺乏政府管制
C.市场经济理论自身存在缺陷 D.现实的市场达不到理论上的严格条件
13.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的税收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A.直接税的比重比较低
B.对关税收入的依赖程度比较高
C.直接税是发展中国家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
D.税收对收入的变化不具有高度弹性
14.下列选项中属于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财政支出的增加带来了相应的公共投资的增长
B.经常性支出过小,但一些必要的经常性开支又常常过多
C.巨大的补贴使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资源配置出现低效率
D.在生产上的补贴支出主要出于增加就业的目的
15.一个功能完善、运行顺利的金融系统通过风险的分散和分担以及提供不同风险等级的资产,可以把总体的金融风险贴水减少到
A.零 B.正数
C.负数 D.无穷小
16.假设在某个发展中国家名义利率为2%,通货膨胀率为7%,则实际利率为
A.-7% B.-5%
C.5% D.9%
17.关于农业的作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为以城市产业工人为中心的非农业部门的人口提供粮食
B.只是为工业部门提供各种服务,属于辅的作用
C.通过以农业产品为主的初级产品出口,为经济发展提供紧缺的外汇
D.为仪器加工、烟草、纺织、制革等工业部门提供原材料
18.根据诱致技术变革理论,技术进步是由下列哪一项因素所引导的?
A.政府干预 B.创新意识
C.市场力量 D.社会文化
19.某个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效应”可以用下列哪一项进行衡量?
A.该产业自身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
B.与其“前向联系”产业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
C.与其“后向联系”产业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
D.与其所有“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产业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
20.古典学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新古典学派的要素禀赋理论的共同特征是
A.都是以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为基础
B.都以各国生产要素供给的不同状况为前提
C.都假定各国生产技术是变化的
D.都假定生产要素只能在国内流动,不能在国际间流动
21.假设A产品世界价格为200美元,该产品生产中劳动力的附加价值是30美元,剩下投入品的总价值是170美元,某国对该产品征收15%的关税,则该国A产品的有效保护率为
A.10% B.50%
C.100% D.150%
22.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造成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原因?
A.盲目征税 B.贸易条件改善
C.大量资本流入 D.发达国家转嫁危机的结果
23.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和斯特劳特的“两缺口模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A.存在着国内资源不足问题,应该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部资源
B.政府没有必要调整经济结构
C.跨国公司及外债负担过重会对经济产生消极影响
D.政府干预没有必要
24.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受到的冲击比较小,其主要原因之一是
A.中国的对外负债非常少
B.中国在金融自由化上采取了审慎的政策
C.中国经济的规模足以抵御危机的冲击
D.意识到了危机的可能性,提前采取了防范措施
25.目前世界经济中贸易区域化主要发生在
A.北美区域、亚洲区域、欧盟区域 B.南美区域、亚洲区域、欧盟区域
C.北美区域、南美区域、欧盟区域 D.北美区域、南美区域、亚洲区域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6.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的分布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包括
A.贫困人口大多数生活在农村地区 B.弱势人口占相当大的部分
C.最贫困的人口中超过70%是妇女 D.最贫困的人口中超过70%是老人
E.工业活动中分布的贫困人口最多
27.关于绝对收入、永久收入和阶级收入三种假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三者从不同方面解释了私人储蓄的格局问题
B.三者从不同方面解释了公司储蓄的格局问题
C.三者的共同点在于他们把收入作为储蓄的主要决定因素
D.三者的共同点在于他们把人口年龄结构作为储蓄的主要决定因素
E.绝对收入和永久收入假说的提出者是凯恩斯,阶级收入假说的提出者是卡尔多
28.为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A.吸收并借鉴发达国家现有的知识
B.创造一支高素质的劳动队伍
C.必须创造适应发展中国家本地情况的知识
D.缩小国内的知识差距
E.增加对产品、服务和规章制度方面的知识
29.在选择征税商品时,无论是征收进出口关税还是货物税,为了保证限度的税收收入,最少的征税成本,必须遵循的经济和行政管理原则有
A.必须能够控制逃税
B.商品价格的需求价格弹性应当很高
C.商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应当比较高
D.为达到多征税的目的,对大众消费品征税
E.为达到公平的目的,对富人消费的商品征税
30.通过发展国内产业生产部分工业品,以“替代”原来需要进口的工业品,这种“进口替代”战略
A.是提升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B.是占领国际市场的重要战略
C.是一种“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D.要以丰富资源为基础
E.对技术和资本要求较高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吉尼集中比率
32.人口增长的隐蔽势头
33.教育深化
34.通货膨胀
35.产业革命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特点。
37.简述发展中国家失业问题的特点。
38.简述20世纪80年代所出现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理论意义。
39.简述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基本含义。
40.简述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所面临的三大主题。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简述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本地市场效应 规模收益递增 新经济地理
一、本地市场效应的提出
一个更大的本地市场对区位于其中的厂商是不是个有利条件?对于非对称的市场规模对产业空间结构的影响,克鲁格曼等给出了两个相似的结论。首先,Krugman(1980)证明了即使两国有相同的偏好、技术和禀赋,规模收益递增会导致两国贸易,对某种产品拥有更多消费者的国家将是此种产业的贸易剩余者。其次,Helpman and Krugman(H-K, 1985)进一步发展了此模型,证明了在规模报酬递增产业,更大国家的厂商份额要超过其消费者比例。
本地市场效应(HME,Home Market Effect)是对规模收益递增产品有相对大需求的区域会有更大比例的产出,换句话说,在厂商水平有规模收益递增特征的产业,两个区域中的相对大区域将是净出口者(Head and Mayer,2003)。相比之下,在不变规模收益的比较优势框架下,需求大的市场往往是此种产品的进口国,因此HME可以将以递增规模收益为特征的经济地理和以不变规模收益为特征的比较优势两种范式区分开来(D-W,2003)。
二、理论与实证研究简述
本地市场效应是新经济地理(NEG)的重要理论基石(Head et al ,2002),但假说本身是否是对现实世界的有力抽象需要不断进行检验和完善。很多研究试图放松K氏模型的严格假定,以获取本地市场效应存在性和稳定性的结论。修改主要集中在贸易成本、农业部门、贸易空间单元数量、市场结构和企业战略行为假设等。
1.农业部门与HME。Zeng and Kikuchi(2004,2009)为分析农业部门存在国际贸易的情况下农业部门和HME的关系,对农业部门的设定进行修改,发现即使两国的农产品存在交通成本,HME仍然存在,但会削弱HME的大小,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Davis(1998)和Yu(2005)的结论实际上依赖于两国之间农业部门无贸易的假定。
2.贸易(交通)成本与HME。Medin(2001)在基准模型引入固定贸易成本,使得厂商的出口策略同生产策略分离开来。出口市场的规模会影响规模收益递增部门的出口厂商的比例,小国拥有比大国更大的出口厂商的比例。当CRS-PC产品的贸易成本还不具有完全阻止性的时候,HME是否会存在? Crozet and Trionfetti(2005)对此做了相对详细的分析,发现存在非线性HME,即HME对处于规模两级的国家要比中等规模的国家表现更强烈。
3.多国情形与HME。BLOT(2004)建立多国版本的Krugman(1980)模型,并尝试提出分别基于时间序列和横截面的动态本地市场效应和静态本地市场效应。Suedekum(2005)将世界分成本国和两个外界的国家,建立三国版本的Krugman(1980)模型,更精准地分析多国情形下支出同产出间的关系。
1.跨国公司与HME。由于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在国外建厂开辟新的市场而避开交通成本,这实际上会破坏国家间HME产生的动力。Behrens and Picard(2007)扩展O-T-T(2002)和Ottaviano and Thisse(2002,2004)模型,厂商进行两阶段博弈,得到跨国公司存在时HME出现的条件:
(1)国家规模相差不大;(2)建立分工厂的固定成本很低;(3)交通成本很高,即水平跨国公司的存在会导致HME的消失。(4)市场结构与HME。针对不同市场结构,Head、Mayer and Ries(2002)考虑IRS(递增收益规模)厂商的两阶段博弈,首先选择生产区位(国家),然后选择价格或者产出。结果显示,Krugman(1980)和H-K(1985)模型中产生本地市场效应的几个假设条件并非必不可少。
在实证方面,D-W(1996,1999,2003a)结果支持收益递增在决定国家生产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D-W(1999)对40个日本区域的研究,也发现存在本地市场效应。D-W(1996)同D-W(1999)相比较,后者能够显示出较强的HME,原因在两方面:一是一国之内区域间的要素流动性强;二是一国之内的区域贸易壁垒要小于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这些因素都使得HME出现的可能性增加。但由于日本数据应用了不同的数据加总水平,D-W(1999)很难同D-W(2003)的结果相比较。
此外,以国家为样本,张帆、潘佐红(2006),利用中国1997年31个省(市、区)19个产业的生产、需求和资源禀赋资料,发现本地市场效应在决定中国地区间生产和贸易的类型上起着显著的作用,19个产业中至少有7个存在显著的HME。Domeque and Sanz(2005)以西班牙为例,样本涉及从1965到1996的17个自治区,9个部门,并采用同理论研究一致的生产和需求的百分比数据,而非绝对量数据,结果支持HME假说的存在。Bourtchouladze(2007)采用欧盟1979至1999年24个制造业部门的数据,发现HME的部门表现与之前的研究(BLOT,2005)相似,且有很大重叠。
大多数的经验研究支持在产业细分的水平上存在HME,越是接近理论要求的产品层面的加总水平,HME越容易显现,同时HME的结构变化显示不同需求规模也是决定HME大小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HME在决定产业区位、空间组织和贸易上起到关键作用,可以成为区别比较优势和不完全竞争、规模收益递增这两种范式的有力标准。
三、政策启示
本地市场效应研究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协调发展的政策启示有:第一,出台刺激消费的有力政策,调整消费结构,培育和壮大消费市场和出口市场,为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特点的产业开拓市场;第二,促进产业升级,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将竞争力由主要依靠多而低廉的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转向既要保持合理的比较优势,更要依靠知识和技术推动的创新型经济;第三,做好科学的空间规划,尤其是城市群、城市带的规划,形成有效的大规模市场体系,同时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减少交通成本和商务成本,畅通商品和要素流动,为形成市场和产出之间互相加强的循环累积机制提供有效支撑。
参考文献:
[1] P. Krugman, Scale economie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70,950-959
[2]Helpman E. and P. Krugman,Market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e[M].Cambridge,MA: MIT Press, 1985
[3]Davis D.R ,The Home Market,Trad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J].American Economic .1998,Review 88,1264-76
[4]Davis D.R. and D.E. Weinstein, Economic Geography and Regional Production Structur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 ,43,379-407.
[5]Davis D.R. and D.E. Weinstein ,Market Access,Economic Geography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 Empirical Test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3,59(1),1-23.
[6]Head .K , T.Mayer and J. Ries ,On the pervasiveness of home market effects[J].Economica,2002,69,371-390.
[7]Picard P. M. and Zeng D.Z.,Agricultural sector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5,77,75-106
[8]Behrens K, Lamorgese A Ottaviano G.I.P. Tabuchi T. Testing the `Home Market Effect' in a Multi-Country World: A Theory-Based Approach"[J].CEPR Discussion Paper 2004,No.4468.
[9]Nana Bourtchouladze, Home market effect hypothesis in a multi-country world[J],.HEI working paper,No:16/2007
简述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工作过程向导;项目化教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033-03
一、工作过程导向理论的含义和目标
工作过程,指的是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在如今技术和工作高度渗透的时代,任何技术问题的解决都是技术和社会过程(职业活动)的结合。人类的认识只能以整体化的形式进行,要想传授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必须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
高职院校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正是以工作过程向导理论作为指导,贯穿课程内容选择、课程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的各个环节,通过还原工作情景,解析工作过程,模拟工作实效评价让学生在项目化的课程体系中学习和操作。
二、《国际货运》课程的定位、教学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
《国际货运》作为高职院校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整个货物运输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操作性很强的业务学科,它与行业结合得非常紧密。国际货运公司的报关员、报检员、制单员等基层操作人员往往是高职学生就业的最初选择,而货物运输的操作部门、销售部门是国际货运公司的基础业务部门,需求大量的人才,它需要学生熟练掌握一定的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国际货运进口、出口业务方面的基本知识,熟悉具体工作流程及不同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具备订立与履行合同的能力,并能处理贸易实践中产生的纠纷,解决实际问题。当前《国际货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教学侧重理论,无法满足企业需求。总的来说,当前高职国际货运课程教学过程还停留在一般知识性的介绍上,整个教学体系偏重理论,忽视应用性训练,对能力培养不够重视,脱离实际工作岗位要求,从而导致学校培养的学生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
2.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课程定位模糊。国际货运企业流程复杂、业务范围广泛,这一行业特点决定了《国际货运》课程会超出学科体系的界限,再加上有些教师对货运课程的专业定位不准确,该课程常被误解为是《物流基础》、《运输管理实务》、《集装箱运输实务》、《国际贸易实务》等相关课程的翻版。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经常会有知识点似曾相识的错觉,而对课程存在的必要出现疑问。
3.教学考核方式落后。传统教学法考核比较注重结果,忽视过程。通过笔试的方式,以期末考试分数和平时分数的综合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考查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记忆以及简单的应用,不能准确评价学生真实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以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改变教学现状,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学习和引进更为先进的教育教学新方法。目前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国际货运项目化课程,就是参照企业真实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设计项目化课程,模拟出企业一线的工作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时体会到一线工作环境的真实情况,在仿真的教学环境中学习重点知识,并能通过自我体验、自作的方式掌握该行业所需的操作技能和经验知识。
三、工作过程向导理论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1.项目化课程内容的选择。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根据实际工作过程对于从业人员的职业知识与技能要求,同时按照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将授课内容分为以下4个学习范畴。
(1)职业导向的相关知识。这一范畴包括国际货运行业发展概况,与航运业、国际贸易行业的关系如何?国际货运企业的主要业务范围是什么?作为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相应专业知识有哪些?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从事国际货运行业的总体相关性的工作任务,包括工作的相关性、职业的相关性知识以及入门和概念性的知识。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货运行业的工作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加深理解相应的生产过程和服务过程,并可以在职业远景的层次上进一步认识到所学职业的轮廓。
(2)职业关联性知识。掌握职业关联性知识是从事系统工作任务的基础。职业关联性知识是指与国际货运工作紧密相关的业务,包括:国际货运人的权利地位与责任承担;国际贸易交易术语与方式;货运市场服务营销;海运、空运、陆运及多式联运的进出口业务营运方式、运输流程等。在国际货运业务领域内,货物运输中各个环节相互作用,并作为一个整体运行。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从整体上对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进行关联性思考。
(3)具体知识和功能性知识。具体知识和功能性知识一方面指的是关于货运业务的开展效果和功能作用的系统化知识;另一方面还指某些特殊货运环节的操作工作。为完成这个层次的工作任务,除了要求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有一定的操作技巧和经验。包括具体货运业务的操作;各种货运单证的缮制和流转使用;货物进出口报关报检要点;货运保险的办理和货运事故的处理;货运费用的支付与结算;危险品货物在不同运输方式下的操作规范与要点。
(4)以经验为基础的专业系统化知识。学生在掌握了解决货运常规问题的知识和技能后,就应该通过接触真正工作情境和问题来积累经验。由于不可预见的工作任务往往比较复杂,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也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对于学习者要成长为具备一定职业能力的从业者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阶段。这里的能力包括用来解决相类似问题的知识、对问题发展的预先判断、高水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前期工作经验积累的直觉。
2.项目化课程的设计。项目化课程开发的基础依托职业工作过程,导出与职业要求相关的“学习领域”,再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之具体化,所以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可简述为“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
因此,《国际货运》课程设计就是在基于国际货运工作过程的基础上将完整的工作过程与典型行动领域相结合,在不同的行动领域中找出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该工作任务设计出课程的学习领域,从而完成本课程的学习情景和课程体系编排。
我们通过与企业专家座谈等方式划定了国际货运从业人员的典型行动领域,找出具有行业特征的典型工作任务。主要的工作领域包括:市场销售领域、单证制作领域以及业务操作领域。其中市场销售领域包括的工作任务主要有:货运市场分析、客户开发与签约、货运方案设计与报价、客户投诉处理、日常客户维护。单证制作领域包括的工作任务有:缮制托运单、装货联单、装箱单、场站收据、提单等货运单证。业务操作领域包括的工作任务有:订舱托运业务、货物运输保险业务、货运集散业务、集装箱装拆箱业务、进出口货物报关报检业务、货运事故处理业务。
在设计中,我们将每个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技能与知识要求作为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并按照学习范畴的难易程度设计学习情景和内容的重组排序,重点考虑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结合,力求实现把能力、知识与学习目标融于《国际货运》的课程设计中去,从而实现了课程改革的目标。
3.项目化课程的教学实施。
(1)教学过程的组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应本着“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组织教学活动。
首先,要提高学生对项目化教学的认知程度。可以想象,如果学生对于本节课要开展的项目内容一无所知,那么无论在项目开展还是知识技能的学习方面都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影响到同组其他同学的学习效果。所以,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明确即将要完成的项目任务及相关的子任务和知识点,深刻理解和把握项目化教学的内容与节奏,尽快融入到设定的项目学习情境中,完成角色任务,达到项目化教学实施的最佳效果。
其次,项目化教学组织要做到因材施教,合理引导不同层次学生发挥特长。高职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自学能力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角色分配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按照学生的性格和特长为其在项目中找准位置,让每一位学生能够体会在团队中自己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项目化教学的良性发展。
最后,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引导与监控,除了给学生营造好的学习氛围之外,更重要的是按照学生的一般水平及时调整项目内容及教学策略把握项目的进度和深度,及时纠正学生的操作失误,推动项目的实质性进展。
(2)课程考核评价。从项目化教学的过程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协作和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能从项目实践中获得宝贵的经历和体会。因此,考核评价系统应贴合项目化教学的目的来设计:既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能够锻炼学生整体化思维、服务意识、协作精神、沟通能力、敬业精神和劳动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
考核标准主要包括:一是考查学生是否掌握课程标准当中所列的基础知识;二是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从事国际货运行业的职业素质和修养;三是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专业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等。
从考核方式上看,要尽量采取多样化考核。教师可以采取过程性考核和期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并侧重于过程性考核。如在过程考核中插入阶段性考核和操作性考核,这样既有利于督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防止出现盲目执行项目,架空基础知识的现象,又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8.
简述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范文5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并对传统的直接投资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 资的优势与动因,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大批新的直接投资理论纷纷涌现。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邓宁(Dunning)的投资发展阶段论、威尔斯 (L·T·Wells)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坎特威尔(Cantwell)和托兰惕诺(Tolentino)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和拉奥 (S·Lall)的技术地方化理论。
邓宁的投资发展阶段论
投资发展阶段理论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和延伸,旨在从动态角度解释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 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倾向不仅取决于其O.I.L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而且其净对外直接投资是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函数。
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投资发展阶段理论区分了五个经济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美元以下。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经济发展落后,缺乏足够的区位优势及所有权优势,只有少量的外来直接投资,完全没有对外直接投资,其净对外直接投资额等于零或是接近于零的负数。
第二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2000美元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内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进,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对外直接投 资的吸引力加大。外国对本国的投资量有所增加,本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出现,但投资水平仍然很低,净对外直接投资仍呈负数增长。
第三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000-4750美元之间。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后,国内企业凭借自身的所有权优势,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另 一方面,国内技术力量的增强以及劳动力工资水平的提高,使该国的东道国区位优势逐渐丧失。在这一阶段上,外国对本国的直接投资仍大于本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但本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速度明显快于吸收外资的速度,因此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不断缩小。
第四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于5000美元。在此阶段上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仍持续增长。本国企业的所有权不断加强,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更加熟练运用区位优势。
第五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进一步提高。其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仍然大于零但已呈下降趋势。各国的投资地位趋于平等,这正是目前发达国家所处的阶段。
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中国目前正处于邓宁所划定的发展中的第二阶段,中国的净对外直接投资额呈明显下降趋势,此现象正和邓宁的投资发展阶段论的预测完全一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邓宁的投资发展阶段论的科学性。
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
1977年威尔斯发表了著作《第三世界跨国企业》,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小规模技术理论。
威尔斯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相对比较优势来自低生产成本和反映母国市场规模的特点。这种低生产成本是与其母国的制成品市场需求有限、规模很小紧密相关的。威尔斯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相对比较优势。
拥有为小市场提供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低收入国家制成品市场需求量有限,大规模生产技术无法从这种小市场需求中获得规模效益,而这个市场空档正好被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所利用,它们以此开发了满足小市场需求的生产技术而获得竞争优势。
发展中国家在民族产品的海外生产上颇具优势。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海外投资主要是为服务于海外某一种团体的需要而建立的。这些民族产品的生产利用母国的当地资源,在生产成本上占有优势。
低价产品营销战略。物美价廉是发展中国家产品最大的特点。这一特点成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有力武器。发展中国家企业营销费用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适于中低收入水平的阶层。
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
英国里丁大学著名专家坎特威尔(Cantwell)教授与他的弟子托兰惕诺(Tolentino)共同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
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可实现其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与他们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即技 术能力的存在和累计不仅是国内生产活动模式和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同时也是国际生产活动的重要结果。因此得出结论:某一特定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的产业分 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变化的,并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
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是有规律的:首先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然后是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 的一体化生产活动。从海外经营的地理扩张看,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距离”的影响,首先是在周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充分利用种族联系;随着海 外投资经验的积累,种族因素重要性下降,逐步从周边国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展直接投资;最后,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为获取更先进的制造业技术开始向发达国 家投资。
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
1983年英国经济学家拉奥出版了《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一书,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拉奥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技术特征表 现在规模小、使用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这种技术的形成也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正是这些创新活动使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形成了、具有了和不断发展着 自己的“特有优势”。
拉奥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特有优势”的形成,是由四个条件促使和决定的:在发展中国家,技术知识的当地化是在不同发达国家的环境下进行 的,这种新的环境往往与一国的要素价格及其质量相联系;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产品适合于他们自身的经济和需求。换句话说,只要这些企业对进口的技术和产品进行 一定改造,使他们的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地或邻国市场需要的话,这种创新活动就会形成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来自于其生产过程与当地的供给 条件和需求条件紧密结合,而且来自创新活动中所产生的技术在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在产品特征上,发展中国家企业仍然能够开发出与名牌产品不 同的消费品,特别是国内市场较大、消费品的品位和购买能力有很大差别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仍有一定的竞争能力。
正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对成熟技术不是被动的模仿和复制,而是积极主动地改进、消化和吸收,从而形成了一种适应东道国环境的技术。因此这种技术的形成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而恰恰正是这种创新活动给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带来了其独特的竞争优势。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中国的意义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简述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外国直接投资已成为世界经济波动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经济变量。中国不仅要引进来,而且要走出去,应积极参与 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由单纯的资本输入向资本输出与输入相平衡的战略转移。这是克服国内资源矛盾,打破贸易保护的现实需要,也是利用两个资 源、开拓两个市场、学会两种本领的客观需要。
实际上,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条件已基本成熟。首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目前,国内家电、纺织、重化工 和轻工等行业已普遍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技术设备闲置等问题,这些行业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寻找新的市场。通过对外投资,变商品输出为资 本输出,在国外投资建厂,建立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网点,就可以带动国产设备、原材料以及半成品的出口,有效地拓展国际市场。其次,“入世”在给中国企业带 来压力的同时,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为“入世”后中国企业面临的义务和挑战主要体现在国内,所获得的权利和机遇则主要体现在国外,即体 现在外国向中国的产品、服务和投资更大程度地开放市场和实行国民待遇方面。也就是说,中国企业要想享受“入世”后的权利和机遇,就要尽可能地向海外进军。 最后,从企业国际化道路的一般进程来说,首先是发展间接出口,如通过专业的外贸进出口公司进出口商品或服务,而后是直接出口,如企业内部设置专门机构或进 出口部门来处理相应的业务,最终再发展到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方面获得的巨大成就,为中国企业进一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准备了必要的物 质基础。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6年10月了《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国位列第17大对外投资国。截至2006年6月底,中国对外直接投 资累计净额达636.4亿美元,累计成立境外投资企业9900多家,分布在全球近170个国家和地区。最大的投资流向地亚洲,占有当年投资流量的 54.6%。其次是非洲国家。投资行业主要流向采矿业、商务服务业、制造业及批发和零售业。中国对外投资的确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
有很大差距。在国际上,发达国家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比例一般是1:1.2到1:1.4之间;而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例一般是在1:0.2到1:0.43之间。中国连这一水平都未达到,因此还远不是一个对外投资大国。
(二)加强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的意义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调整中国的产业结构。如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他把一些“夕阳”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自己专注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有力地解决了资源分配问题,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简述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信息体系;信息系统;信息管理
一、引言
随着WTO及信息化步伐的加快,电子商务飞速发展,它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代表了这个时代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而传统信息管理模式中存在的成本高、个性化不足、信息一致性差等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其经济需求,如何提升信息体系的适应性及包容性、完善信息体系使其适应时展,是信息从业者必须面对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电子商务的特征及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新的商业媒介,在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实现消费者、企业与供应商三者之间的无缝交流,从企业的管理、生产到后台的运行,通过把这些分散的子系统用数据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的直接原因在于其内涵和特征。
从本质上来说,电子商务是以新兴的网络、远程通信、计算机等技术为基础,以电子化方式作为手段,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实现网络化、数字化以及电子化的商务过程,其核心在于在商务活动中提供各交易方服务以及信息的网络系统。更为详细来说,电子商务即是在全球网络环境的背景下,采用网络浏览器以及服务器等方式实现消费者与商户之间的网上商贸活动,通过电子支付等手段,融合金融、交易以及多种商务活动的服务的新型商业模式。构建完善的电子商务平台,是保证电子商务能够正常运行的基础,这个平台包含了站内经营者以及平台经营者两个因素,站内经营者是指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提供服务的法人、自然人以及其他组织,平台经营者是指在工商部门取得经营执照、在第三方运营平台上为各交易方提供服务的法人、自然人以及其他组织。
1.电子商务的特征。在新的经济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第一,电子商务带动了大批信息产业以及信息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新型经济结构的调整。美国能够一直霸占经济强国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得益于网络化的普及,从2001年初,信息产业的增长对美国总体经济的增长,贡献率已经超过了35%,高技术产业是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第二,电子商务开创了新型的商务交易模式,开拓了巨大的商务市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地理上的国界与疆域,从而使商家可以构建全球范围内的商业营销网络。第三,信息的快捷、准确与否,成为商业竞争的重要元素之一,企业或者商家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作。如何更快更准确获得有效的信息资源,才能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换言之,谁获得信息快,谁就是生意上的赢家。第四,与传统商务模式相比,电子商务具有更多优势:缩短生产周期、降低交易成本、减轻物资依赖、降低库存等等。第五,电子商务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社会、政治以及经济文化生活。
2.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和扩展,电子商务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于1996年成立了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在此基础上建立电子信息系统办公室,电子商务由此开始启动,发展到今天,我国基本上形成了由移动网、多媒体、数据库、电子网等组成的信息网络格局,据2001年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电视网基本全部区域覆盖,光纤、卫星通讯成为了主要的通讯网络工具,移动电话数量超过了5000多万部,我国国内诸如网上商店、拍卖店、商场等各种电子交易网站不断涌现出来,“新浪”“阿里巴巴”“百度”等等都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网络建设,政府也给予了电子商务发展很多优惠政策,来推动我国商务经济的发展。
虽然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迅速,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作为电子商务平台的传输基础,网络运行速度低下,接入速率缓慢,基础设施落后,这就大大降低了电子商务必要的软硬件产品以及提供的技术支持;第二,EC市场难以形成气候,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于电子商务的认识不足,观念落伍;第三,网络安全是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核心问题,资金以及客户信息等安全管理都存在很大隐患;第四,法律规范不健全,网络信息环境下的商务交易,涉及到无纸贸易、无传统印章等等,这一系列的法律问题都有待解决;第五,电子商务发展不平衡,由于区域限制以及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区域差别大,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电子商务发展迅速,而在偏远地区,传统的商务模式仍占主导地位。
三、电子商务背景下我国信息体系现状分析
电子商务深刻改变了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而信息技术作为其支撑条件,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知识基础上,数字信息以光速传播,信息通过网络数字化、通讯化,知识成为了最重要的的生产要素。
1.高校信息管理专业现状。信息资源的生产及开发利用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特征,而人才是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基础。信息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开设,要追溯到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以及通信技术专业等从80年代才开始陆续创办。计算机在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体现在管理信息、决策支持、知识工作以及事务处理等方面,信息系统的研究课题包含了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管理等等。从信息采集、数据处理、硬件维护、经济预测、软件开发等方面来说,我们既缺乏此类高技术人才,更缺乏兼备信息技术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新型信息管理人才,来适应电子商务时代下社会信息管理的新要求,是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
2.现代商务模式下的信息体系应用现状。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零距离的交易时代是否已经到来?无可厚非,信息技术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信息体系包含了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两方面内容,其中,从狭义上来说,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信息资源、计算机通讯设备、信息用户等部分组成的人机一体化系统,从广义上来说,信息系统不仅指技术方面,它更像是一个社会系统,包罗万象。信息体系则包含了信息支持、信息挖掘、信息处理、信息搜集以及信息安全五个方面,在整个体系的运作中,信息支持直接面对客户,通过人际交流界面输送信息,并经过信息收集来接收用户需求传达处理命令;信息挖掘通过收集用户习惯及其文档,形成特有的数据处理仓库,并根据客户需求输出信息结果;信息搜集处于信息转换的中间层,一方面收集信息,一方面输出检索结果;信息处理即通过信息分类来提高信息检索的能力;信息安全即指以加密等网络技术来提高电子商务运作过程中的安全性,提供安全服务。
三、新形势下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建设及改革
一个完善的信息体系,可以让供应链内的各个合作方像整体一样,零距离交流信息,及时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通过网络,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界限逐步模糊。如何整合信息系统,完善信息体系,发挥信息系统的最大作用,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1.创新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而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最广泛基地。对于如何创新教育模式,简述为以下几点:第一,根据社会环境变化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应该随着客户需求和信息技术的变化而发展,不能一成不变与现实脱轨。新课题、新理论以及新知识,应该被不断借鉴吸收至课程上来,如美国近年来开设了信息技术与市场营销、人际交流结合等方面的课程,同样也值得借鉴。第二,教师要改变思维,接收新事物,与时俱进。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是推动传统模式改革的重要因素,大胆改革教学模式,才能积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推动信息技术的教育发展。第三,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信息的网络管理等等,都需要有专业实验室来支撑,同时也是保提高学生创新以及动手能力的重要方法。第四,拓宽并细化专业设置方向,与国际接轨。在电子商务时代的背景下,信息专业的研究领域也相应拓宽,如信息系统的开发如何做到花费低成本、运作高效率、创造新价值,如全球化的跨国信息管理系统,如信息系统的组织构架、社会学理论等等,拓宽是指研究领域应该越来越广,细化则是指细化课题,培养专业型的高精尖人才。专业口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要向发达国家取经,保持本专业与国际教育水平同步发展,因此,建立与专业教学的国际接轨关系是有必要的。
2.完善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的建设。经过对电子商务下的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如何建立更加完善、适应经济发展的信息技术体系,简述为以下几点:第一,完善信息收集体系,从技术方面来说,必须确保信息不能遗漏,尽最大力度搜集与组织活动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严格信息收集制度,确保专人或专门机构收集原始信息,对于先进个人及单位,需要给予奖励,设计专门的奖励机制,同样地,对于在信息管理过程中有渎职的工作人员,如数据造假、信息收集延时等等,也应予以处罚,设立明确的处罚机制。第二,加强信息渠道建设,提高其运行效率,信息渠道是传输信息的血管,在新的信息技术条件下,传统的从上至下或者由下至上的传输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需求,信息的传递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因此,加强信息渠道的建设,不仅是上下级之间的纵向联系,也要扩展到同级之间的横向联系,在组织内明确分工,建立必要的制度,规定各人或者工作单位的职责与义务。第三,加强信息反馈体系的建设,信息反馈是针对行为决策中的偏差进行有效的控制及调节,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重要决策能否有效执行或者能否及时纠正错误有着直接影响,因此,信息反馈体系的完善与否,对企业至关重要,在信息体系的建设中,组织必须重视信息的追踪检查,监督信息反馈,定期对数据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建立健全的监督反馈制度,从多个渠道来保证信息反馈体系的完善。第四,提高信息利用率,信息利用率是指在整个体系中有效信息所占所有原始信息的百分比,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能否利用更多信息,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变化,来调整企业发展策略,对企业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因此,通过加强信息的处理机构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完善信息管理体系等方法,来提高信息利用率。
3.政府政策的支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体系的完善,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及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第一,加快电子商务的法制建设,完善法律体系。电子商务的发展,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必不可少,但更需要健全的法律保护,政府应该加强政策研究,出台政策性文件,规范各类经济活动。第二,信息管理应用有局限性和区域性,政府可以通过示范工程在企业推广信息系统的应用,改变企业以及人们思维,强调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及重要性。第三,优化发展环境,从个人、企业及国家三方面来加强信息化建设。第四,与国际接轨,积极争取对我国有利的商务规则,在技术层面和立法方面紧跟国际水平,并带动其它产业发展。第五,投入财力引进国外新兴设备及关键技术,注重消化、吸收,在此基础上创新,并进行预测,推动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第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我国信息建设起步晚,很多地区基础设施水平很差,政府一方面应该出台法律法规打破电信的高额垄断,降低资费,另一方面应该加快建设高速宽带互联网,把图像、多媒体、通讯网三者合一。
四、结语
21世纪是电子商务的时代,是信息产业化的时代,加快信息产业化建设,完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体系,关系到每个个体以及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展望未来,电子商务会更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观念,信息化产业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旭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J].高教论坛,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