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闻单元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闻单元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堂;学习兴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185-01
党的十提出新的教育方针就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k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身为一名高中教师如何把教学任务做好必须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贯彻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这样才不偏离国家教育轨道,把握好方向,更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争做合格的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民教师。为此,我认为我们教师,尤其是政治教师必须更好的关注时事,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在教学内容之中,积极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了,那么,具体该如何去做那?下面我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一、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
课堂是教育教学获得好的成果的关键环节,我们教师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做到与时俱进,同时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
1、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对于高中课堂课本有了崭新的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务必适应这一潮流,在新时期落实新课程的改革,并逐步实现教育形式的多样化趋势。在这一过程当中,高中政治教师应当主动去探索切实有效的教育途径,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和经验作出总结和分析,在反思当中提升自我。就以往经验来看,高中政治课堂要想达到最佳的效果,让学生深受影响,就必须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把政治时事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并不断强化政治教学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良性的课堂环境中不断学习并成长。教师对于教学语言的选择也要做到科学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协调统一,既不让学生感觉到枯燥,又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真正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在这种条件之下逐渐增长起来。
2、还要充分注重学法指导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的时候,方法就是学习过程当中的核心所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我们当今的高中学生来说,如果能够掌握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方法,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会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融入到学习当中,学习兴趣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对于学法指导方面,教师还应当根据现有的教育内容,不断拓宽政治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懂得该怎样去学习,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学习效率得到切实的提高。
二、注重运用时政新闻
1、政治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例如必修高二政治生活部分的第一单元公民与国家,第二单元的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第三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及第四单元的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哪一单元在很大程度上和时政热点问题联系在一起,为此,必须注重运用时政和新闻,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所谓的时政新闻,主要是指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趋势和状态,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方针和法制政策。由此看来,政治学科所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在多个领域当中都有所涉猎。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政治课堂上融入时政新闻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在帮助国家实现对学生的政治教育,使其明白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进而牢牢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另外,时政新闻还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能够以一个发现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对这门学科也就有了无限的热爱和无尽的兴趣。
2、运用好报刊,电脑等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早自习,晚自习期间播放新闻三十分,早闻天下,新闻联播等节目开阔学生们视野,同时也增强学生学习好政治热情和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性。例如,刚刚发射成功的十一号火箭的发射过程让学生观看,定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在世界航空高科技领域的优先地位,增强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
三、正确评价学生学习成果
新闻单元教学反思范文2
一、剖析新词呈现与检测中存在的的问题
许多教师在呈现与检测新授词汇时,往往不注重结合上下文,使词汇教学缺乏具体的语境。学生看似听懂了词汇的中英释义,实则对其用法并不理解。在开始一个单元的教学前,许多教师习惯于利用半节或一节早读课的时间讲解单元的新词汇。但是,这种词汇呈现模式往往脱离具体的语境,不利于学生记忆和运用所学新词,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不过是机械的读写操练而已。也有教师在各级各类公开课、展示课中有意识地呈现新词汇,但呈现仍存在语境创设不足的问题。
新词检测。不少教师检测词汇的方式通常是:教学新词没几天或新课还没上一两节即让学生听写;听写的方式大同小异:拼写单词、写出单词的中文释义和词性,或者写出包括生词在内的短语或课文中的句子。听写活动中常见以下现象:教师读英文时,不少学生听不清新词的读音;教师读中文释义时,不少学生由于对新词不熟悉而反应不过来。这种“苦背累写”的听写模式往往导致师生互相埋怨,学生掌握词汇的效果不佳。
新词呈现与检测缺乏创意。不少教师因为教学课时不够充裕,担心新词呈现与检测会影响语篇教学的进度和流畅性;或许是因为习惯了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新词呈现与检测手段单调、形式单一。多媒体技术还未普及时,许多教师采用口头讲解、翻译的方式呈现新词。多媒体技术普及后,许多教师使用从网上下载的相关课件,或直接使用他人制作的课件呈现新词。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的备课压力,也使课堂教学产生了积极的感官效果,但新词呈现的手段并没有得到改进,只不过是把原来口头进行的词汇中英互译或英英匹配搬到了多媒体屏幕上。
不少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口头讨论、复述课文内容,从而达到语言输出的目的,但由于没有明确要求使用哪些新学词汇,致使学生输出时并未使用新学词汇,语言输出活动流于形式。笔头检测的方式也很单一:无具体的语境。长期使用这种检测模式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生词,词汇学习效率很低。
二、优化新词呈现与检测的手段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唯有积极反思总结,不断改进并优化新词呈现与检测手段,学生的词汇学习效率才能稳步提高。新词呈现与检测情景化。情景语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同的话语背景、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个人经历、参与者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词语意义。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创设贴近现实生活的情景语境,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识记词汇和正确运用语言。除采用构词法、联想、分类、谐音等方式外,笔者还使用情景语境策略来呈现和检测新词汇。
平时课堂上,笔者通常会安排10分钟左右时间与学生就熟悉的话题进行交流,如与相关单元有关并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热门新闻等,在交流中呈现新词。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UNIT6时,以最近网络上最火爆的MV《江南Style》为背景,和同学们交流他们最喜爱的音乐类型。在交流过程中,笔者借助本课话题与热门新闻,创设新词出现的情景,努力运用多种方式呈现新词,在对词进行适当拓展。对于刚学过的词汇,加深记忆的最好办法是在表达中运用,学用结合永远是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最佳途径。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语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说和写。教学中同时调动多种感官,让词汇呈现与检测多角度、立体化,有利于提高词汇的获取率和记忆的准确率、保持率。
新闻单元教学反思范文3
作文教学为什么不学新闻工作者,推行“走转改”的作文教学方法。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从三方面谈谈体会。
一、走 ,即走近生活
“一头汗两腿泥”“俯下身子贴心百姓” ,即“走近生活”,是好新闻诞生的前提,也是做出好文章的根本。
自然是生命的襁褓。草长莺飞,水枯石干,四季轮换,生命不断地交互更替。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或无动于衷,一切的美好就这样在身旁流失,而我们学生写作却手握笔杆,紧皱眉头 ,疾呼“作文榨文”,东拼西凑七八百字,习作内容失真,情感虚伪。
李祖贵老师在《让我们的孩子离生活近些,再近些》中写道“中小学作文平庸、虚假、雷同是祸及神髓的致命伤”。初中作文教学长期以来总是推行学生限时当堂作文,作文题目大多数按单元训练要求安排,两周一大作一小作。对于这样的教学方法,还大放其辞“快速成文的能力,只能靠当堂作文训练”。殊不知,如此作文教学,长此以往,将完全切断学生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完全禁锢学生思想的自由发展。
自然,社会是生活的两大栖息地,回归并关注它们是新时代对学生的要求。培养学生细致地观察、独特地表达和创新思维能力,倾诉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杜绝抄袭行为。这些都是课标的新要求,“走近生活”,也是行之思想的精髓之一。
因此,在暴雨肆虐的清晨,雨雾迷蒙之下,三两个或四五个时而聚集一处,时而分开各自行动,伞下共同打扫校园的值日学生的奉献和团结之美,成了学生眼中靓丽的风景。午休时,值日的老师踮起脚跟走向敞开的窗户,并轻轻关上,师爱的无微不至被学生发现。我及时肯定指点,这就是关注生活,捕捉生活细节之美,是写作的鲜活素材。在西风嘶吼的寒冬,引导学生体会卖早点的老人的坚韧与乐观。清明时节,鼓励学生赶“乡会”,尝尝各路的小吃,凑凑“乡会”时的那份热闹,感受淳朴的民风民俗,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变化。另外开展形式多样的课余生活,为写作创造写作素材。如一月一主题的“读书沙龙”,重大节日的“演讲比赛”,学习经验交流会,诗歌朗诵、书法竞赛,参观敬老院等。
多彩的生活为自由的思想插上翅膀,学生言行举止无所羁绊,生命个体得到尽情的舒展,内心变得丰满。“我心思我行” “我手写我心”,真实的感情自然会流淌在字里行间,又何愁语言苍白无力、矫情造作呢?有了生活,学生觉得课本里学来的不再是死知识,而是鲜活的例子,乐意写自己,而且写作多了联想想象。
二、转,即转变指导作风
也许,我说的大家也常经历着。每到作文课,无非是将学科组内拟写的文题板书,指导几句然后让学生写。老师固执地认为放手学生自由创作,作文才会百花齐放。结果呢?三年下来,写的文章四不像,文体不明,多个中心,更谈不上构思布局。作文,真的不用教,就靠自悟吗?也有老师以多样的命题形式,轮番地毯排雷式训练,不厌其烦地讲技巧,三年一个样。指导方法没差异,训练难度没梯度,老师讲了一大堆,学生读得泡沫飞,最后成效如何?还是一样,写成的文章中心游离,人物个性单一。
我想,这其实就是语文老师浮华的、唯师独尊的、高高在上的写作指导作风在作祟,与新课改呼唤的平等、合作、民主教风相背离的。换位思考,你是学生,当铃声一响,老师两手夹支粉笔写下文题,然后就是“开始写”,你的内心有何想法?
教学之余,我努力反思。写作技巧是不是“万能备胎”,适用所有文章吗?记叙文写作的要领是什么?写作的根本又是什么?我开始思考哪些写作技巧、写作方法在教材内出现过,怎样呈现的,哪些技巧哪些学生已经尝试采用过,运用得当与否,如何将构思完善得更精巧……将自己的写作经历告诉学生,关注学生习作时的困惑,共同探讨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与环境烘托来提升记叙文。和学生同步写作,体会他们的痛苦,学生产生想超越老师的想法,写作热情得到激活。
三、改,即改变两种形式
“情动于中而发乎其外”,内心有感触,笔尖才能写得出。来自他们内心的文题,必然是其倾诉的需要,也就会一吐为快。而传统的老师拟题,最大的不足是让学生觉得老师高高在上,又在发号施令,产生消极应付写作的情绪。新课标 倡导自主选题,变化命题形式,重视引导学生自我修改,开展相互修改。课改中,我采用教师命题,学生自主命题或自选文题相结合的形式,更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校园网的普及为课改提供了新的契机,我变教师纸上独批为学生机上多人互改形式相结合,与考试评改真接轨。时常在微机房上作文课,自由写作二十分钟后上传习作,挑选不同层次的习作,白板投影评议,点评巧妙之笔,提出需要完善之处,让作者说出写作意图并及时修改。将讲、写、评融于一体,及时矫正习作中的偏差,解决习作困惑,提高评改的及时性,有效性,客观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胆识。
新闻单元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英语语法;教学;建议;模式
如果说一门语言是一棵大树,那么语法就是支撑这棵大树的树干。随着英语在我国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学习英语。语法教学也因此成为教师教学中的重点。有效开展英语语法教学,可以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应当不断研究、总结,组建一套有效的英语语法教学系统。
一、优化英语语法教学的建议
首先,整体把握。教师应当准确掌控各个单元的重要语法模块,个别模块或许会涉及一些新的语法内容,但要是这些内容不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不在本单元语法的教学要求,那么就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教师应当把握全局,具有整体与部分的思想,判断出难度及重要度。
其次,输入要适度。即便是重点的语法内容,我们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适度的输入,一定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语法教学的重点是逐渐培养起学生的语法意识,而不是一味要求学生记忆语法规则。所以教师要适度输入语法内容。在教学中应采用“少食多餐”,不能让学生产生厌恶感。
第三,总结规律。教师不能简单罗列或灌输语法结构和规则。教师应当充当课堂的引导者。语法规律的教授也应遵循这样的教学原则,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归纳、对比、总结、反思等方法发现语法规则。教师在一旁给予适当的修正和帮助。教师可以直接用汉语画龙点睛或是提醒学生参考学生用书后面的语法资料。这样得出的语法规则才是让学生印象深刻并灵活运用的规则。
二、优化英语语法教学模式
语法教学有方法也有模式。实物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也应该不断优化这些模式。
第一,是单元常规教学模式的优化。单元语法教学一般采用观察、发现、归纳的方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巧设情景, 自然导入。我们可以利用实物、游戏、师生交流等创设具体情景,自然地导入课程。创设的情景最好贴近生活实际,靠近新闻时事,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
(2)变换情景, 口头操练。情景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变换,从而适应学生口头训练的要求。教师应当使情景具有多样性,不要仅仅停留在一个情景之中,这样会使教学过程略显枯燥。另外,教师也要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在课堂中,教师应当多创造练习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际操练得以提升。
(3)进行归纳, 适当检测。操练后要及时归纳规则。归纳规则时,教师应当注意要全面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归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后,教师应对其予以补充,使规则更加科学。同时,为了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教师应该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检测练习。通过检测结果,了解学生们的掌握情况,而后再次加以补充巩固。
(4)结合实际,综合运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用,所以应当鼓励学生将学习投入到实践中,做到综合运用。
第二,是语法复习模式的优化。我们可以采用“集中呈现――对比分析――专项梳理DD巩固运用”的方法。不过何谓集中呈现、对比分析、专项梳理、巩固运用呢?
所谓集中呈现是指教师可以集中本模块所涉及的语法内容以及在以前模块学过的相关内容或帮助学生将教材中分散的语法点进行归纳和整理,集中呈现,系统讲解并融会贯通。
对比分析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例词例句在形式、用法上的异同。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意要精选典型例句!常见的对比方式有英英对比。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英语语法知识系统内部的比较,要求学生找出语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让学生掌握其特征和用法。举个例子――英语时态的对比:一般现在时、一般将来时、一般过去时,可以对比这三种时态的定义、结构、谓语动词变化规则等。另外,教师也可以采用英汉对比。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母语的语法知识,对比分析找出汉语与英语在语法现象上的异同,让学生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形成避免母语干扰的意识也就是避免中式英语。
智育专项梳理和巩固运用,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可以将之归纳为复习。复习的重点应该是用法和意义,在运用中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总结
英语语法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的根本。因此,教师如何有效开展英语语法有效教学至关重要。如上所述,教师在进行语法教学时应遵循整体把握、总结规律、适度输入的原则。同时,为了更高效的教学,教师应当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语法教学任重而道远,教师应当结合教学经验总结规律,不断反思,优化教学。
[参考文献]
[1]杭宝桐(主编),《中学英语教学法》,1998,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闻单元教学反思范文5
一、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体验化学知识的生成
皮亚杰认为,任何学习都要从情境开始。化学学习发生的第一步是学习者自己积极地投入到必须“去行动”的情境中,亲身体验化学知识的生成。因此,创设情境是促使学生体验生成的开端。
1.以丰富多彩的实验为背景引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中心的学科,以实验引出新知识使化学知识更富有表现力。一般在认识一种新物质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实物,让学生观其色、形,体其状,闻其味,使学生对即将接触的物质产生直观、形象、生动的印象。还可以用趣味实验引入新课,趣味实验以其趣味性吸引学生观察、思考。如在学习钠的化合物 ——过氧化钠时,以“滴水生火”“吹气生火”两个小魔术引入,学生对有趣的实验现象非常感兴趣,也想自己来试一试,弄个明白。学生被吸引到新课中,好奇心促使学生进一步仔细观察和参与接下来的实验和教学过程,一步步地解决学生先前观察实验时在头脑中留下的一连串问号。
2.以思维冲突为背景引入
在学习过程中,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是不能发展的思维。学生在学习时,当用旧的知识体系不能解决新的问题时,不免会想到是否有新理论、新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如在概念的学习中,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化学概念就要让学生知道化学概念的来龙去脉,只有掌握了新概念,学生才会有意识地运用新概念来解决问题。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这部分知识时,在用初中有关化学反应分类的知识不能对给出的反应进行分类的情况下,引出新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对氧化还原反应“为什么这样定义”“这样定义的合理性在哪里”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要让学生体会思维冲突的过程,而不是照本宣科式地记概念,也就是不能只讲“是什么”,不管“为什么”,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如果只是背一背、记一记,当然不能把概念理解透彻。而且,在思维冲突中理解概念学生不会觉得突兀,不会感到是强制性的,不是被迫必须学它,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学它。
3.以化学科学发展史实为背景引入
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基本理论逐渐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在化学教学中有必要向学生提供生动、丰富有趣的史实背景知识,但不是单纯的知识介绍,而是与相关知识点结合,让学生处于当时当地的情境中去分析问题,了解相关知识得来的过程。如在“铝及其化合物”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作者尝试从化学史的角度引入新课:传说在古罗马,一天,一个陌生人去拜见罗马皇帝泰比里厄斯,这个人献上一个金属杯子,杯子像银子一样闪闪发光,但是分量很轻,是用这个人从黏土中提炼出的一种新金属制成的。这个皇帝表面上表示感谢,心里却害怕这种光彩夺目的新金属会使他的金银财宝贬值,就下令把这位发明家斩首。从此,再也没有人动过提炼这种“危险金属”的念头,这种新金属就是现在大家非常熟悉的铝。在19世纪以前,铝被认为是一种稀有的贵金属,价格比黄金还要贵。当一个欧洲君主买了一件安有铝纽扣的衣服时,他就瞧不起那些买不起这种奢侈品的其他君主。而没有铝纽扣衣服的君主,又是多么渴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穿上这种带铝纽扣的衣服。铝现在这么普遍,但那时为什么如此贵重?原因在哪里?历史故事的趣味性就把学生引入课堂了。
4.以社会突发性新闻事件为背景引入
以新闻事件为背景引入新课,让学生站在新闻的角度用化学知识来解决遇到的突发事件。如在学习氯气时,引入发生在某地的突发紧急事故——氯气泄漏事件,以图片新闻的形式展示,对事件引起的灾难性破坏进行详细说明,给学生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引起学生的高度警觉。学生不禁会想到应用自己学过的化学知识来解决这一事件,学生会提出:①我们应该采取哪些相应的对策来处理这一突发事件呢?②通过什么方法可以避免类似的严重事件再度发生呢?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表现得乐于学习接下来的知识,并极力想办法解决提出的问题。
二、引导学生体验化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1.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学习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指学生的生活实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生活实际,就是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想让教学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应充分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信息资源,使学生产生难忘的化学学习体验;就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悟化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加强课堂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联系。如在分析 Cl2的有关性质时,我们可以结合生活中漂白粉和漂白水的使用常识来加深学生对Cl2的性质的体验。
2.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学习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人的手和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见,在化学教学中思维与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经常以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实验来验证学生的探究性假设,通过化学实验增强学生的体验。如在讲解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知识时,学生动手实验不但可以体验金属钠的取用方法,而且可以观察到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进而可以对实验现象做出解释,这样,学生对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会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3.让学生在讨论或辩论中体验学习
体验式学习提倡在课堂上对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只要时间充分、环境自由,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也会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交流中逐步丰富、完善自己的观点。用讨论或辩论的方法对实际化学问题展开探究,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当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急于弄个水落石出时,进行小组讨论,他们将以跃跃欲试的姿态投入到争辩中。如在“氯水的化学性质”的教学中,由于氯水中存在多种微粒,哪些微粒参与反应,哪些微粒参与主要反应往往是学生最模糊且最需要澄清之处。可设计以下讨论问题:在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入氯水,溶液的红色逐渐褪去。①分析红色褪去的原因;②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溶液褪色的原因是哪一种微粒起主要作用。学生从氯水中存在的微粒入手,讨论氯水分别与NaOH、酚酞以及它们的混合物反应的情况,最后问题的焦点集中在:第一,次氯酸的漂白性引起褪色;第二,发生了中和反应,使溶液褪色。究竟是哪一种情况,教师可鼓励小组成员用实验来验证,学生在“讨论—实验”的过程中使问题逐渐清晰,认识得到升华和内化。
三、指导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后进行反思性体验
反思即元认知,是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监控与思考的过程,又称为反向性的思考,反映了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机制,因此,反思具有目标性、时效性。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反思。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之后不反思会减少收获,反思也是一种学习能力的体现。一方面,让学生在反思中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树立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反思中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在心理上进行相应的调整,能及时地、有效地采取相应措施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对化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在教学中,作者针对本班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反复地犯同样错误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错误”进行反思。具体要求是: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纠错本”,一个单元结束,将自己的错题按以下几个内容进行分析整理:①错题考查的知识点;②错误的原因;③正确解答过程——要有规范的格式和内容;④类似题——自己补充1~2 个与错题同类型的题目;⑤变式题——将原来的错题进行变化,考查不同的知识点;⑥教师评价——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直接解答,与学生互动,写下对学生近期学习状况的评语;⑦疑点-——学生在反思、纠错过程中不明白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类似题与变式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典型的题目在班级进行交流。这样,“纠错本”既是学生进行反思学习的载体,也是师生间进行交流互动的平台。一段时间以后,学生的解题习惯与能力有了明显的改善,学生的问题意识明显提高。
总之,体验学习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有意义的建构,立足于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知识的意义。从这个理论来说,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给予“真理”,而是呈现事实,是在体验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支持和必要的控制,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特定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工程师,而是知识的助产师”,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唯一的主角,而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教师的作用是使学生当前的所思、所做对他们自身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新闻单元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不良现状;集体备课;效果
一、中职英语集体备课存在的不良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不良现状
1.部分教师对中职英语教学存在的困境信心不足,集体备课前准备不够,有的干脆充当看客或听众,等组内的“权威”分析。
2.把集体备课当作轮流备课,最后形成教案集,应付学校检查。
3.忽视中职学生的专业与个体的差异,照本宣科,把集体备课后的大众化教案当个性化教案。
4.课后反思不够及时,不到位,缺乏对中职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实实在在的教学感悟。
(二)原因
中职英语教学存在的困境影响教师集体备课的热情;个别教师合作意识不强,存在怕别人赶超的心理;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未能调动大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备课组内长期缺乏高层次的引领,风格渐渐趋于相同,容易停留在同一水平上,形成“备课疲劳”。教师有时受自身素养的制约,在教育理念、知识积累、责任心等方面的差异,也容易形成对集体备课的影响。
但是,集体备课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和有效手段,要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必须抓好集体备课这一环节。
二、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应以中职学生的学情为依据,以能力的发展为目标。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定内容。“五备”,即备教材、备大纲、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手段。遵循“个人初备—中心发言人说课—集体讨论—修改优化—分头执教—教后反思”的模式。
(一)大众化教案的形成
按照备课组在学期初的计划安排,每单元由中心发言的教师先对所主备的内容进行集体备课前的准备。要做到深挖教材,搜集相关素材,设计好教学思路等,完成个人初备环节。然后在集体备课时以中心发言的教师说课的形式进行集体讨论,同组教师把对材料的处理、目标的设计、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过程的设计等调整到最佳程度,形成同一年级不同专业班级都可以使用的大众化教案。还必须把握每课的重难点以及与上下单元或前后课的联系;备课时还要分析本年级各不同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教材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教具等,结合所掌握学生的情况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也包括每个环节的学生活动。同时也要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做到紧扣教材,又体现层次性,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练习机会。
(二)以学情为依据,开展“二次”备课,形成个性化教案
在中职学校,同一年级虽然使用同一套教材,但可能有多个专业。在大众化教案形成后,教师应根据所任课专业与班级的情况进行修改优化,甚至再创造,使自己的教案既充满智慧,又体现个性。
1.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在的班级的学情进行调整。各专业学生的英语程度不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在中职学校,英语作为文化科,学生在学习的态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变化。因此,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各专业班级的教师应充分研究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先前经验,检查分层设计的情况是否合理,看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创设的情境是否符合本班学生实际,设计的活动和学习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依据教学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中职教师应多关注国家或区域产业政策的相关新闻,了解市场对专业的新要求,将相关素材融入不同专业的英语教学中。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生生的知识双边甚至多边生成过程,学生自身的习得、经验、情绪以及个性变化使得课堂教学具有不确定性,教学过程中常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因此,教师应该及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调整教学目标,对探究问题的方式、时间作出相应的改变,以提高课堂效率。
(三)反馈信息,交流反思
集体备课强调集体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集体备课上进行信息反馈和反思交流,总结在课堂教学中的得失,讨论普遍性的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其一,个人教学反思。教师在每次上完课后回过头来反思,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成功之处在哪?不足之处在哪?所用的教学策略与设置的情境是否得当?有哪些偶发事件及处理心得?等等。教师通过自我对话的方式,以教学日记为载体记录下来。其二,听课观摩反思。组内成员在集体备课后进行的听课观摩反思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听课过程中学习别人课堂处理能力,分析成功之处与不足方面,形成个人的感悟从而为今后的实践服务。
三、集体备课的效果
(一)集体备课服务了中职学生的发展需要
学生的心理发展已达一定的水平,在备课时,针对中职学生专业的需要,结合教材的内容,选择一些学生比较熟悉,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的例子进行艺术性的加工,创设中职学生未来的职场交际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教师在上“Unit7 I'm Sorry”单元时,可将情境创设得更贴近各自的专业,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英语学习与专业成长之间新的联系。教师的个性化教案,从学生存在的真实问题出发,通过精心设计的追问,让学生发现认识中的矛盾;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采用分层与合作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实现认识与态度上的跨越,让不同的学生有更多的体验与尝试。
(二)集体备课促进了中职教师的专业成长
集体备课时,教师之间进行和谐的合作、对话、争论与碰撞;反思时讲述点点滴滴的成功案例;讨论时分享同组成员的成果,体验着每次教学的成败得失;失意时得到更多成员之间热情的帮助与关心。从而形成一种动力,促使教师之间更自觉地学习,更好地专业成长。
实践证明,中职英语集体备课大大有利于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应与时俱进,努力学好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更好地为职业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旭远,张捷.校本培训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