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计算机课程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计算机课程教案范文1
摘要:本文分析了非计算机专业数据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教学工作经验,提出将案例教学引入课堂,详细给出了案例教学实施的几个主要环节,最后总结了案例教学的优点。
关键词:数据库;案例教学;Access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目前,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且必要的环节,教育部根据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培养目标提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的教育体系。数据库这门课程属于第二层次的计算机方面的课程,从目前高校数据库课程开设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将数据库系统Access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的对象,同时Access近年也成为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试内容之一。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成为了该课程的老师们一直探索的问题。
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学生角度来分析:由于目前高校扩招,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虽然中学时代已接触计算机,但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对于计算机方面的术语理解能力差,而且大部分同学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弱;另外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存在思想误区,认为该课程与自己专业无关,不愿花时间来学习该门课程,因而对于该门课程的学习没有太多的兴趣和激情。
其次从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分析:在传统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往往利用概念―举例―上机练习的按部就班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而且易受学时数少等因素的影响,没有更多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去做一些具体的综合性练习。这种传统的“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只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而不能系统、全面地认识和应用所学知识。这样会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知道学完后能用它来做些什么。虽然学生把课程内容学会并不难,却并不十分清楚每一节课的内容是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头脑中很难建立起“系统开发”的整体概念。最终也就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在实际应用系统的开发设计过程中,缺乏创造性思想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
最后从传统的考核方式来分析:我校传统的考核方式通常是期末上机考试成绩占70%,作为学生最终评分的主要依据,另外30%主要是学生平时的出勤和作业。这样平时学生来上课就是为了点名,并没有注重提高自身能力,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如何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如何在有效的时间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优,是教学活动所应该考虑的。本人和本课程组的老师在今年的数据库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通过与往年的教学成绩相比较,有了10个以上百分点的提高。
3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1) 合理选取教材:如何根据专业的不同,组织数据库教学内容,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精选教材关系着整个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难点重点的把握,必须整体规划,不但让学生从理论环节到实践环节掌握所学内容,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举一反三,易学实用。考虑到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情况,我们选取了陈恭和编著的《数据库Access 2002应用教程》,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应用为目的,以案例为引导,结合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基本知识,力求避免术语的枯燥讲解和操作的简单堆砌,使学生可以参照教材提供的讲解和实验,尽快掌握Access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操作,能够学以致用地完成小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2) 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考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相对薄弱,我们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合理的重新组织,取其精华;同时由于本教材对于数据库相关的知识比较少,我们也对其进行了必要的补充,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据库的基本理论知识。
(3) 精选案例:虽然教材以“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实例贯穿始终,从表的建立到数据库的安全,循序渐进地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但毕竟教材的系统比较简单,且具有公共性,所以我们在开课前对教材上的案例结合我校学生的情况加以修改,并补充了一些新的功能,使得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容易被学生理解。
(4) 上课前准备工作:在上课前,我们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辅导课件(针对学生的课件)、上课要用到的案例、推荐的教材和网站以及自己搜集的兄弟院校作出的相关案例都放到了学校购买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并通知学生浏览相关的资料,要求学生作出思考。思考题也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作为作业到了网络上。
(5) 上课过程:在第一节课时,笔者首先演示了兄弟院校的学生作出的相关案例中的两个案例,然后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以往学生们自己设计出来的,同时也告诉他们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他们最后也能设计出相应的管理系统,这里主要是想克服学生的畏惧心理,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才能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紧接着,笔者具体演示了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用到的案例,并在案例演示的当中,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并告诉学生本学期结束需要学生3-5人自由组合,设计一个综合的管理系统,管理系统的内容可以自由选择,同时提醒学生在以后上课当中要随时思考自己要设计的综合系统应该需要完成哪些部分。在以后的课程当中,我们主要遵循案例教学的几个步骤进行:案例演示和讲解――改造、拓宽案例――项目制作――总结归纳。也就是说在上课过程中,教师演示已开发好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每一次课,演示几个知识点,同时讲授这几个知识点。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进行精心组织,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对案例提出更多的要求。通过改造案例来拓宽知识点,由一个数据库多表间的操作,逐步扩展到各子系统所需的多个数据库间的关联操作,进而对输入输出设计的灵魂――表单进行剖析,使学生能从自己需要获取有关信息的角度出发,真正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方法, 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通过这一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的典型案例,彻底改变了Access的学习从枯燥理论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展现给学生的是应用的灵活性和设计的多样性;从而使学生全面了解了一个具体的数据库管理应用系统的实际界面、功能及其开发方法。
(6) 上机练习:我校该课程安排了18学时的上机时间。为了达到高效的实训效果,我们打破了传统的以验证教材例题的上机训练,而是根据教材的内容,自制了一套实训教材,整个实训围绕着一个“教工管理数据库”案例进行,该案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每一次实训内容都与上下次实训内容相互衔接,同时必要的数据都放到了网络教学平台。在上机当中,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或者利用“红蜘蛛”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统一讲解。并要求学生每次实训后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交实训结果和实训报告,这样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实训的成绩作为最后考核成绩的一部分。
(7) 综合案例讲解:在课程快结束的最后两次课程中,综合应用前面所学的知识,以“人事信息管理系统”为例,围绕开发一个实际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步骤:系统需求分析,系统总体设计,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系统的运行和维护等展开进行讲解,以达到进一步学习Access的目的,同时也为学生自己开发一个实际的管理系统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模板。
(8) 案例教学效果的保证:在学生完成了基本的实训阶段之后,要求学生3-5人自由组合,设计一个综合型的管理系统,让学生从头到尾独立完成,教师不再集中讲授,学生有问题时,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或电子邮件答疑,综合练习时,可以参考和模仿前面上课当中介绍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教工管理数据库”和“人事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有些内容,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讨论。最后要求提交可运行的应用系统和课程设计报告,同时也作为最后考核成绩的一部分。
4结束语
通过一学期的案例教学,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的经验得出案例教学首先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数据库课程并不是只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概念,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数据库操作的技能,从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数据库课程的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体验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其次案例教学有助于促进数据库课程理论联系实际,通过选择合适的数据库案例进行教学,使学生将抽象的数据库原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促使数据库课程更具实践性和应用性。还有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学习意识的形成,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数据库课程有着鲜明的特点,它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
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学生敢于突破传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既要学好抽象的数据库原理知识,又要重视系统设计思想,提高实际操作技能。最后案例教学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反思状态,总结得失,明确方向,有利于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它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创新精神。在综合案例设计阶段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案例教学对于数据库课程的教学只是一个很小的应用,但它在构建新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当中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因此笔者希望能够与各位同仁,共同在计算机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改进和完善,把我国高校的计算机教学办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钱世杰. 案例教学在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3).
[2] 施,陈建平.“VFP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2005,27(3).
[3] 杨循杰.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教学改革[J]. 中国成人教育,2008,3.
小学计算机课程教案范文2
0 引 言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深入以及“互联网+”应用的高速膨胀,在以网络为平台的信息安全问题倍受政府和各个企业的关注。现如今,安全已经不再是个人问题,而是已上升到国家的高度。各高职、专、本科院校都纷纷开设信息安全专业或相关课程,而对信息安全方面人才的培养却成为了制约安全的瓶颈。作为一个非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来说,想学好这门课,既具有实际意义,又具有一定的困难。网络信息安全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知识涵盖面广、理论性强等特点,对于民办高校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和接受,且实际工作中安全的新问题层出不穷,想要得到此等能力,增加就业砝码,校方就有必要对网络信息安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1 课程定位
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一文中指明了我国网络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指出了培养网络安全技术人才的重要性。民办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 《网络与信息安全》课程,其培养目的是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具备信息安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求都懂,但求够用,具有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解决某些具体安全问题的能力。
《网络与信息安全》为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课程,主要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网络信息安全相关知识,并能够实现相关的规划与管理、常用网络安全设备的选用与配置、常用网络安全软件的应用以及常见网络病毒与网络黑客的防范,增强综合安全知识,强调实际的安全防范与安全产品的使用,同时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意识,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2 民办高校网络与信息安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本身的原因
(1)知识面广:高校网络与信息安全课程包含数学、数据库、数据结构、计算机编程、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等基础课程;
(2)理论丰富:高校网络与信息安全课程涉及数论、信息论、密码学、数据库原理、通信原理等与计算机、数学等相关的核心理论知识;
(3)操作性很强:学生具有良好的编程基本能力,能读懂、编写流行的高级语言程序代码,能够独自完成网络技术实验,能进行网络安全攻防演练;
(4)紧跟技术发展前沿:此课程涉及的技术、理论知识必须紧跟潮流,了解和掌握最新技术的发展动向,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所学的支撑基础课程不全
高校网络与信息安全课程有以上的特点,想真正学好却真非易事,再加上民办高校的办学实力、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办学时间、学生的基本情况等方面与公办高校的不可比,所以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教学计划上更应该合理安排,为学生构建好基本理论知识框架。
2.3 重理论,实践弱
高校网络与信息安全课程是计算机技术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很高的课程,有很多其他课程所不可比拟的特点,许多安全技术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认识、理解。民办高校发展很快,不断申请新专业,增加学生数量,根本不考虑学校,教师,学生的三元因素问题。学校教学条件更新慢,教师所掌握的知识陈旧,教师很少有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实际工作经验,且理论知识也都是书本上的,而这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教师教学时满堂灌,实践的机会很少,创新少,不直观,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2.4 实践设备和条件不足
民办高校用于实践教学的实验室本来就少,不可能专门为这门课设置一个实验室,更谈不上校外的实训基地。学生没有实践环境,就很难开展课程中所涉列的实验,学习的过程还是从理论到理论,所学知识衔接不够,学生学习会很吃力,极大地削弱了教学效果。
3 针对网络信息安全课程的几点意见
3.1 利用现有条件提供不一样的实验环境――虚拟实训
民办高校能够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教学环境一般都是微机实验室,造价低,易实现。教师需要参与实验室的规划、软硬件维护等环节,细心的安排网络信息安全实验内容和步骤,并指导学生完成操作,同时课后总结实训时存在的问题。一样的实验室而提供不一样的实验环境,特殊之处在于使用了虚拟机这个软件。在开学前期把实验课程安排交予实验室管理老师,告之所需应用、系统软件。本机使用Win7,XP系统均可,虚拟机是必备的软件,它能够模拟真实网络服务的环境,解决网络信息安全、教师教学备课、演示中对特殊网络环境要求的问题。那虚拟机中安装的系统依据实验内容不同各有不同的要求:Win2000,Win2003,WinNT。安装这几种系统基本实现得了网络信息安全的大部分实践内容,其中黑客常用软件实例操作时,因为网上能够得到的教学相关软件版本都低。而对于例如密码技术等实践操作性不强的实训,就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与计算机仿真技术,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发虚拟实训,并利用仿真实训环境来完成验证性实践操作,用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3.2 选好教材,用对教学方法
本着“理论够用,实践突出,岗位需求”的原则,以“巩固基础,提高素质,勇于创新”为目的,那么什么样的教材算是好的教材,适合学生所需,难度适中,最主要的是不能太难,理论听不懂。技术不能太新,教学素材不好整理,实验环境不好构建,但新知识、理论、技术可以当做课堂的扩展来讲授。根据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的具体情况优化选择教学内容体系,实现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将学生锻炼成网络信息安全方面高素质技能的专门人才。
能够准确定位课堂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便于老师更好地把握教材和了解学生,便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并不断提高民办学校教学质量。因为民办高校学生自控能力差,课下很少有自主学习的习惯,要改变学生低落情绪,首先授课教师就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并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内容,老师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或策略,如设置组织讨论、问题情景、启发式等。教师要想办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不但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要使整个教学过程有机互动,以提高教学效果。在上课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特点,尝试着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任务驱动和问题驱动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具体的问题为引导,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方法过程中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一切都要以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来评判课堂效果。
3.3 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
教师是完成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民办院校要建设优良的教学队伍,那教师就得“走出校门”,多见识,多交流,多学习,多引进。如到网络公司挂职实践,或是参与企业网络信息安全产品的研发,来不断提升教师实践水平。
4 课程实际教学与实践过程中的几点参考
随着计算机产业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本门课程所涵盖的知识面广、理论多、实践性强等特点,结合本人的上课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3个方面。
4.1 知识循序渐进,不分理论与实践
学生的基础薄弱,课前做充分准备,对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的讲解或涉及,循序渐进,不能让学生暂听就感觉压力重重,避免其失去兴趣。此课程实践性很强,单凭理论课上用语言去描述,学生听着会很枯燥,建议把本门课程改成理论与实践一体课,在实验室上效果更好。
4.2 课下自学,重在总结
任课教师都应定期布置作业或任务,这个作业由学生在课下独立或小组完成,期间可向教师咨询相关问题,教师做好指导并总结,按照事先约定好的时间上交作业,教师针对作业完成度酌情给予评定成绩,并指出学生作业存在的不足,教师做好记录,亦是为下学期本门课程做准备。
4.3 重在参与,考核放轻
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并完成了布置的任务,都应该得到肯定,参与程度会提高。
小学计算机课程教案范文3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微软“黑屏”;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微软中国宣布从2008年10月20日开始同时推出两个重要更新:windows正版增值计划通知和office正版增值计划通知。微软方面表示,此举旨在帮助用户甄别他们电脑中安装的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应用软件是否是获得授权的正版软件。 根据通知,未通过正版验证的xp,电脑桌面背景将会变为纯黑色,用户可以重设背景,但每隔60分钟,电脑桌面背景仍会变为纯黑色。微软中国方面解释,电脑桌面背景变为纯黑色,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黑屏”。黑色桌面背景不会影响计算机的功能或导致关机。
众所周知,目前微软正版软件与盗版软件之间价格相差几十倍,微软此举实际是要打击盗版。盗版现象由来已久。尽管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反盗版措施,以对盗版进行打击,但时至今日,盗版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根除,反而还有日益漫延之势。
当所有媒体以及社会舆论在讨论这一事件对中国个人电脑用户和整个软件行业带来的影响时,这让我一个工作在信息技术教育第一线的普通教师不由得想到微软“黑屏”事件对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影响。
以我所在学校为例子,分析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现状:
一、配套设施跟不上
很多地方存在“有硬件没软件”、“有电脑没网络”,虽然有教材,教师也安排正常课时上课,但是配套设施的不足导致很多内容没法讲,讲了没法用,有理论没实践,对于技术性和实践性如此强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说,学生也根本搞不明白上这门课到底为了什么,所以只能应付了事。如,计算机教室没有网络演示功能,学校没有提供系统软件以及所有应用软件的安装程序。由于正版软件和盗版软件之间的价格差异太大,教师所选择系统软件如windows xp多为番茄花园、深度软件、萝卜花园等盗版软件,所选择的office办公软件也是网上提供的下载版。当微软正版验证计划在中国市场推出的时候,各个学校的计算机也势必会受到影响。虽然当前的影响仅仅停留在部分微软软件的使用上,但按照事情的发展趋势来看以后对信息技术课堂的影响将会更大。
二、观念转换滞后
虽然我国已经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根深蒂固,不论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一门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在中考、高考当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基本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谁都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对于这门课具体怎样去上,大家都不会很重视。尤其是农村的家长他们关注的是“前途”,而不是“素质”,在他们看来,前途与素质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正因为这以原因,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的软件投入基本上为零。总认为计算机硬件的购买花费了重金,没有另外花钱购买软件的习惯,当然这一习惯也是绝大多数中国电脑用户的习惯。
三、教学环境限制了教学方法
我国设立教育技术专业的历史并不长,培养的人才也还远远没有满足社会和学校的需求,现在站在中小学教育技术工作岗位的教师很多不是教育技术相关专业毕业,而是从其他教学岗位转过来,通过培训走上教育技术岗位的,这类教师往往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照本宣科,以一种完成课时任务的姿态去应付这门课,至于实践,对他们来说,挑战就更大了,有时根本无法应付。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上机课变成了无任务的打字课、上网课,放任自流的游戏课、聊天课。教师的任务就是开机房,实践课中往往见不到教案,也没有明确的任务,有的地方学生整个学期上机就是练打字,还有的地方小学学打字,初中也是学打字,到了高中还是在打字,好像只有打字才算实践。
最近几年专业的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加入,本应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育教学水平,但往往由于教学环境的限制,导致很多教师没有办法完成教学任务。如,初中信息技术课所用教材为新教材,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要使用到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当教师从网上下载配套教学资源后,不一定就能顺利使用,因为没有网络教室软件,无法将资源及时分发到学生所用计算机上。虽然可以使用网上邻居共享资源,但由于交换机的问题或者网上邻居本身的缺点会限制到共享的速度。会影响到上课的进度。会大大打击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四、教育目标定位不准
随着计算机课向信息技术课的转变,“现在计算机已成为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标”。但是当前我国不少地区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都着重讲授程序设计语言,这实际上是把培养和掌握计算机的程序设计能力作为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主要教育目标,而不是通过中小学计算机课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计算机这种先进的现代化的工具,都具有使用和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即不是把计算机作为教育的工具。一位外国专家作了这样的比喻:“在使用计算机之前要求学生掌握程序设计语言,就好像在允许学生使用圆珠笔之前要求他们必须先理解圆珠笔的构造、必须先搞清楚圆珠笔内的墨水是如何转移到纸上的科学原理一样。” 虽然学校的教师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学生也花去很多时间和精力学习,但结果不仅是收效甚微,而且严重偏离了课程开设的宗旨,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以高中信息技术会考为例子,试题中涉及到的操作系统为windows 98,众所周知,大多数用户的计算机上安装的操作系统为windos xp,并且微软在2007年推出了vista操作系统。基本上windosw 98操作系统已经早早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当然,造成以上四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微软“黑屏”计划推出后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并对信息技术课做相应的调整。如在教材方面:我们信息技术课的操作平台为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我们可以试着多多介绍其他操作系统如linux,这是一个免费的自由软件。
微软“黑屏”计划只是该公司在中国市场打击盗版的第一步而已,就对中国大多数电脑用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果信息技术课不及时做相应的调整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受到微软的盗版警告。
参考文献:
【1】刘梅,何保荣.教学媒体与教育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小学计算机课程教案范文4
关键词: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7-059-03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大中城市社区居民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需求逐渐增多,许多城市在社区教育中相继开展了计算机类课程。自2006年起,北京市海淀区的社区教育也开始开展计算机类课程。纵观国内各地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的开展现状,课程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教育课程是社区教育的核心问题,其建设优劣对于社区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此,笔者和课题组成员以海淀区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建设为个案研究,通过对海淀区多个街道社区的居民和社区工作者发放问卷约500份,经过近两年的调研,我们发现社区教育中计算机课程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亟须解决。
一、海淀区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1.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建设不规范,缺乏整体知识体系
纵观海淀区各社区教育机构关于计算机课程的开展,多集中如下内容:基础入门、上网基础、收发邮件、Office办公软件,数码照片处理、视频处理、动画制作、网页设计等。在社区教育中,计算机学科课程的挖掘还只是冰山一角。课程参与者多为中老年退休居民或下岗居民,其他学习者甚少。
目前,各社区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安排还较为随意,没有形成常态。据调研,各社区管理者对于本区居民的学习安排往往按照行政学习计划,根据大多数居民的学习愿望临时安排。例如,本阶段大多居民希望学习上网知识,由于课程开设没有规范指导,所以在社区管理者联系好教师之后。考虑到学习周期、管理成本等因素,通常将所有不同基础具有同一学习愿望的居民组织在一起学习,势必导致教师授课过程中很难把握教学内容和进度,居民收效甚微。笔者也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居民甚至不断重复学习,占用了其他学习者的学习资源,使得教学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此外,由于课程开发较少,居民没有更多的选择,也导致了学习者单一的普遍现象。
2.教学形式单一,不能惠及所有社区居民
目前,海淀区社区教育的开展主要以海淀区市民文明总校(依托海淀区职工大学为办学机构)为龙头,各乡镇街道和驻海淀区的一些高等学校开办的老年大学为二级办学单位,此外,还有街道下属社区居委会的教育机构为三级办学单位。教学方式有两种:一是送教上门;二是在教育机构内进行。经调研,各级社区教育机构开展的计算机课程学习仍是传统的面授学习,由于计算机学科本身的特殊性能否送教上门受所在社区的硬件资源制约。以市民文明总校为例,计算机课程开展按上述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在校内学习,校内常年滚动开设计算机类课程,校内良好的硬件资源为居民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由于受时间和地理位置限制,能够到校内学习的人数有限;二是对较远地区居民采用送教上门,不同社区硬件资源差别较大,有些社区拥有较好的硬件资源,为满足居民学习完全可以送教上门;有些社区还较为落后,如海淀北部山区的一些村委会,社区中没有提供丰富的硬件资源,即使送教上门,众多居民仅靠听教师讲解,不能亲自动手实践,学习收获甚微;况且,师资力量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送教到每个社区。总之,由于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时间受限,限制了许多居民的学习。
3.缺乏针对下岗职工、城市新市民、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社区教育课程
海淀区在北京市无论区域面积还是居住人口数量,都是一个大区,常住人口340.2万,其中,外来人口超过百万,593个社区。84个村委会。海淀区人口素质复杂,既有高薪科技人才、普通工薪阶层、本地下岗职工,也有本地农转非的新市民、边远地区农民、外来务工人员、在校学生(大中小学生、幼儿园)等。目前,海淀区各街道社区教育中针对中老年群体设置了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社区教育课程,计算机类课程也普遍受到这些居民的欢迎。但是,针对下岗职工、城市农转非的新市民、村委会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这类城市弱势群体,他们在生活、求职过程中经常面临各种困境,其综合素质再提高和再就业教育却很少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是目前社会各类教育机构所忽视的,他们在海淀区人口中占有相当比例,海淀区是一个集科技、科研、高校的大区,在海淀区的社区教育中如果开展针对上述四类弱势群体的中低端计算机类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其个人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对于海淀区的经济发展、创建和谐社区显得尤为重要。
4.社区教育课程配套教材匮乏
教材是承载课程内容的载体和传递课程内容的媒介,其在社区教育中的意义不言而喻。经调研,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授课过程,往往是这样一种情形:教师在授课时,通常根据个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从市面选择几本教材,从中筛选合适内容,自行编写教案;对于参与学习的居民来说,上课时或没有任何辅助学习资料,或是由教师将学习内容打印成手册分发给学员,这种教学形式在社区教育中较为普遍,如果课程内容是文体类,居民的学习可能不会受到太多影响;但是由于计算机学科知识特点:理论性强、逻辑性强、较为抽象,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仅凭听课学习知识,没有相关辅助教学资源,会给居民的学习带来一定难度。考察市面图书,虽然有许多针对大众编写的计算机基础类教材,这类教材通常内容翔实、文字烦琐、专业术语多。而社区教育是一个面向大众的教育,参与学习的居民通常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并不需要一个大而全的教材。市面上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居民学习需求、实用且针对性强的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的教材还相当匮乏,可见教材的编写也不容忽视。
除了上述主要问题,还存在诸如:课程开发团队力量薄弱、师资队伍弱、现有资源整合不够、相关政策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纵观海淀区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的开设现状,不难发现,计算机课程的开设还停留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单一等,课程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可见,开发一个适合社区教育的计算机知识体系结构势在必行。
现阶段,计算机学科教育在我国的信息化进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信息技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普及社区居民的信息化知识,提高信息化使用手段、提升生活质量、提升综合素质和再就业技能水平,在海淀区的社区教育中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
二、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开发策略
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社区教育特点,坚持以人为本,课程目标应着眼于社区发展和每位社区居民的发展需求,课程实施要注重居民学习特点、生活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通过对海淀区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建设现状分析,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下对策实现对海淀区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的规范化建设。
1.以居民生活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为导向,搭建立体化学习知识体系
通过对海淀区社区居民调研发现,可将居民学习群体分为六大类:第一类是在职人员,业余时间较少,其学习目的是提高职业技能,以期提升个人工作竞争力或改变现有工作环境;第二类是非在职人员:主要是离退休或赋闲在家居民,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其学习目的是解决生活问题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以期提高个人生活质量;第三类是本地下岗人员,其学习目的是掌握职业技能,为再就业增加筹码;第四类是分布在海淀区边远地区的各村委会农民,其学习目的是增加职业技能,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第五类是涌入城市的大批外来农村务工人员(含本地农民),据调研,这类人员群体文化水平较低,基本是初中或以下文化水平,较为年轻,多从事保安、建筑、家装、保姆、保洁、服务等行业,有些因为工作不固定,经常处于求职奔波的困境中,其学习目的是更期望提高个人职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第六类是残障人员,学习目的是增加职业技能或满足个人兴趣爱好,提升个人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分析海淀区各类居民的学习需求,可将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内容按学习需求划分成两大知识体系:生活类和职业技能类。其中:生活类课程是针对为提高自身素质和满足生活需要的居民开设,而职业技能类课程是针对需要提升个人求职技能的居民开设。基于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中,我们以居民生活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为导向,采用自上而下、逐步细化的方式设计计算机学习课程体系,每一类知识体系下的知识内容再按照兴趣或职业倾向划分成不同的知识模块,每个知识模块根据其内容可划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根据课程模块的难易度,再按照低、中、高等三个层次区分为不同难度的课程单元。在教学过程中以课程单元为教学单位,由于课程单元涉及内容少,相对独立,针对性强,学习周期短,因此,能够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选择。例如:在海淀区的社区教育中,我们设计如下课程体系结构:第一类是生活类课程,主要包括如下知识模块:基础入门、网上生活、个人娱乐、开发与创新等,而每个知识模块下又划分成不同的课程模块,比如,“个人娱乐”知识模块可划分为“动画制作”、“图像制作和处理”、“视频处理”、“音频处理”等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下又分别区分成三种不同难度的教学单元。第二类是职业技能类课程,主要包括如下知识模块:基本信息技能、常用办公软件、小型数据库、微机组装和维护、网络安全和维护等,同第一类设计类似,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2.以解决生活问题为中心,基于项目式课程模块开发,满足居民个性化差异
传统教育的计算机学科教学是以解决学科知识为中心,要求学科的完整性、严谨性、理论性,而在社区教育中开展计算机课程更注重以满足社区全体居民的学习需求、满足个性化差异、促进社区发展为目的,其教育重点应该放在解决居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居民综合素质等方面。因此。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内容不要求学科的完整性、理论性,它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
基于此,课程模块的设计应采用以解决生活问题为中心,基于项目式的课程内容设计。所谓项目式课程内容就是将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汇总提炼,从中分析出计算机相关知识点,按生活场景,将相关知识点的问题按学科知识逻辑顺序设计成一个个具体项目,课程内容的实质就是带领居民身临其境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以“居民生活中的某个场景”为横线,以“解决生活场景中的某个问题”为纵线,形成一种系统的整体。让学习者在行动中获取知识,笔者经两年教学实践验证较为有效。
社区教育是一种大众教育,居民的学习往往是自发自愿,不同居民对学习内容、学习需求、学习时间的要求都不尽相同,且大多数居民在学习期间还多有其他安排,不可能长期坚持学习下去,因此,教学单位应以课程模块下的课程单元为独立教学单位,课程单元的设计要小、相对独立,每位居民能够根据个人需求灵活选择不同模块下的教学单元,组合成一条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3.依托学校终身数字化网络学习平台,整合现有课程资源,添加新资源,提供永久学习支持服务
目前,网络化建设在海淀区已得到普及,各级单位工作场所基本都能够联网,各社区也已开通了小区宽带上网。凡在有网络接口的地方,只要提供一台终端机,居民便能够随时随地上网。
海淀区市民文明总校(海淀区职工大学)计算机系教师不仅从事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教学,还一直从事高等成人教育计算机专业本、专科的教学工作,无论是社区教育还是专业教学,都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教学成果。如果将专业学科教学资源和社区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依托学校终身数字化网络学习平台,按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知识体系进行分类梳理,同时添加新的教育资源,如录制视频课程、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开展网络教学、现场视频转播、实时或非实时在线答疑,突破时空和地域限制,将丰富的学习资源送到海淀区各个社区,不仅可以克服资源、设施、师资不足的瓶颈,实现人人、处处、时时能学的教育环境,尤其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学习和边远村委会农民学习,为海淀区社区计算机课程教育提供了永久学习支持服务,提升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
4.基于项目式内容的教材编写,打破传统教材知识结构,帮助居民学习
小学计算机课程教案范文5
关键词: 高职 计算机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没、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性人才”。在现代社会对高职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无论是哪个专业的学生,都必须能较好地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达成高质量就业。随着电子技术及通信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软硬件都有了迅猛的发展。在技术日新月异、信息高速膨胀的背景下,计算机课程教学也要不断改革。因此,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是大势所趋。
1 传统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1.1 教学方法落后
高职计算机课程传统的授课方法基本上是“板书+讲解”,对于计算机这种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来说,由于没有直观、清晰的演示,内容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听课昏昏欲睡,渐渐丧失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非常差。
1.2 计划缺少特色
原先的教学计划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几门主干课程为核心进行课程的设置,主要有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工程、网络安全、网站建设及编程。另外再加上几门专业基础课,学生很难掌握综合应用技能。而且各门课教师的教学有差异,这就更影响了学生技能应用的效果,因为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的经验,不知道什么是重点,什么是必须掌握的,多数的学生还是和中学的学习一样死记硬背,所以根本谈不上如何应用。
1.3 教材内容陈旧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载体,但目前大多数教材是本科教材的改版,没能突出“重在实践”的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教材的内容陈旧,更新较慢,学生学习的内容依然是围绕着“老三篇”――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Office。教材的内容编排不当,很多基础知识与目前中小学的学习内容重叠,导致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等同于计算机使用的“扫盲”课,缺乏对学生的技能和信息素养的培养。
1.4 教学形式单一
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最根本就是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是采用旧的教学模式-理论加实践。教师只是教会学生怎样操作Windows、如何编辑文档、如何制作表格,学生最终只停留在如何操作计算机这个层次上。
2 高职环境下加强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建议
2.1 积极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是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加工组合在一起来呈现知识信息的有效技术手段。授课时如果采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具有较强的集成性、交互性和可挖性的特点,将计算机操作部分的讲解进行课堂演示,就可收到各种操作直观化、具体化、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在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内发挥,把空间的距离由远拉近,突破时空的限制,使学习的效果达到最优化。
二是建设课程网站。充分利用网络功能充分利用校园网,建立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站,搭建教与学的网络平台。在网站中载入大量的教学资源,如与教材相配套的电子教案,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对应的练习文档等,学生可以随时在网上打开相关的内容学习,并且还可通过电子邮件和BBS论坛与教师、学生交流。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2.2 分层制定教学目标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对象,其发展水平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异,主要包括计算机水平差异、思维发展差异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差异进行分层,设计不同层次的学生模型,分层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大纲设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要达到的不同的学习目标,并依此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努力探索而实现认知水平的重新架构。首先,要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即把计算机基础课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基础层次,一个提高层次。以Microsoft Excel为例:基础层次要求学生掌握电子表格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对软件进行进一步自学和知识的迁移;提高层次要求学生在达到基础层次的教学目标后,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基础层次的教学内容是基本掌握Excel的基本技能和应用,能用电子作品展现学习成果;提高层次的教学内容是熟练掌握Excel的基本技能和应用,并能用Excel制作统计报表、进行数据分析等。
2.3 精选理论教学内容
我们建议将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若干门课程整合成《计算机网络基础》、《实用组网技术》、《网络管理与维护》等三门课程。分别讲授计算机网络概念、数据通讯基础、局域网技术基础、以太网连接规范、局域网络互联设备、结构化布线技术、信息服务与网站创建技术等。对各个课程模块之间或内部相互重复与交叉的知识,进行优化组合,加以综合化改造,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
2.4 注重实践教学
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对高职学生计算机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以“必须、够用”为主导思想。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社会实践,减少理论过程,增开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增强应用技能培养,知识面不要求太广,但要有专业特色。如计算机工具软件应用、微机的安装与调试等课程的开设均具有较强的特色,强调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
2.5 其他
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是任何其他一门学科所没有的,这就要求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要不断充实、完善自己,通过继续教育、自学、上网,及时掌握计算机最新科技信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给学生介绍一些计算机领域的最新成果,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随着网络的普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网络作为学习的对象和学习的工具充实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计算机教学一样有作业和考试,但检验学生学习的好坏、技能的掌握与否不能只凭书面考试或上机测试来判定,否则容易造成学生的死记硬背,从而埋没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依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可将学生平时作业作为考查考核的重要依据,鼓励学生作业进行个性化的、创新性的设计。把日常作业和考评结合在一起,可以发现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全力以赴,展示个性。教材上很多内容都在作业竞赛、评比中掌握、熟练,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计算机行业是不断涌现新知识、新技能的领域,教师应该根据行业的发展形势,根据市场的需求转变观念,切实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把理论和实验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真正做到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重技能的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束梅玲.网络专业整合课程的案例教学模式探究[J].计算机时代,2006,(4):53-54.
[2]黄冶斌.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5,(4):3-55.
小学计算机课程教案范文6
关键词:中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5-0000-02
教育部在2004年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已经迫在眉急,那么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未来的小学教师们,也面临着加强信息技术学习,这样对于作为计算机老师的我,我深刻体会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性,特别是作为师范生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开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1 课程性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针对师范生面向以后就业需要而开设的一门计算机硬件操作和掌握基本的日常办公技能的公共基础课程。通过本书的学习学生将可以学会以后在工作、生活中的必备技能,本书的知识体系中包括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的一些常用软件的安装(包括杀毒软件、压缩软件等),这些计算机初级的知识是每一位师范生在毕业后必须掌握的,当然再严格的说,毕业生如果不能不能掌握这些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就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老师。
2 中等师范生的现状
作为一个中等师范学校,我们学校培养的是“3+2”模式的五年制大专,在三年级开始开设计算机课,作为一个有七年教龄的计算机教师,每次在带新的学生时,我都会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计算机课程的情况以及在我们学校前两年对于计算机网络的认识和使用程度进行调查,从调查的结果看:
2.1 基础起点低
由于我们学校来自农村中学的学生居多,因此在开始计算机课程方面很多都没有做到,只有45%的学生在初中以前学过计算机,在这其中有21%的学生小学时也开设了计算机,在教学生基本上都是练习打字,学生进入机房,自己学习。当然随着信息化的推进,近几年这个比例在逐年提高,提高很快。
2.2 知识的利用单一化
进入我们学校以后,95%以上的学生都进入过学校的机房或者网吧,上过网,但主要都是应用在娱乐、聊天,很少使用到查阅资料或者了解新的知识这方面,使用计算机也只是局限于上网所用的内容,其他内容也没有去自主学习。
3 中等师范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
针对上面的中等师范学生出现的问题,是中师计算机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同样也是中等师范学校在做课程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中等师范生在五年制的学习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是先导,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内容着重介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办公应用软件的使用,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下面就根据我个人教学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3.1 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市面上的计算机初级教材很多,但真正适合中师学校的教材很少,选择余地不大。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教材选择上应考虑选择适合中师学校教学特点的实用性、技能型、浅显易懂、和适合以后工作需要的教材,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重要。本学期我们采用的就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一书,本书针对师范生的特点,在课本的编写中采用了以实例引导,让学生在实例的操作中学会每一章节的基本内容,比以前先讲理论再做例子,让学生能够更容易接受。当然选用别人的教材与实际本地的教学还是有差异的,所以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编写实用的校本教材。
3.2 优化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学校硬件设施的不足,教师基本上采用在多媒体教室上几节理论课,然后找一次课上机实践,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在理论课时,学生不能操作,老师只好满堂灌或者在中间找几位学生上来操作下,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动手的机会,造成了学生越来越不喜欢这门课(因为很多实践操作没做,不会的越来越多),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越来越少,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差,老师在以后的备课中就慢慢的只备教材,不再备学生,上课时也就成了教师一人的独角戏,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很差。
现在随着计算机硬件价格的下降和国家、学校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投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教学,在新的教学体系中,教师可以直接在多媒体机房上课,这样可以做到多媒体教师和机房的结合或者大多数学校都是在机房里安装教师机,教师机安装一些网络教学软件,这样教师就可以控制下面所有学生的电脑,做到上课、操作、考试、提问、演示、屏幕播放等多种教学方式。当然教师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可以采用到传统模式做不到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讲解一些内容后,让学生上机操作,自由练习,教师四处辅导,然后总结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指正后,接着上下面的课程,做到“教师演示+学生操作+教师总结”。这样在采用了新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下,学生可以随着教师的讲解动手操作,在互动中完成每次课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
(1)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法。
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的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把一个教学任务分成若干个小的知识点或者小任务,把每一个知识点放在一个任务中,从大到小,学生通过操作和学习小的任务,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给学生留一些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在课下通过讨论、查找资料、自己动手完成,当然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给学生在关键点上给予指导,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在教学中和课后练习中,达到对教学知识点的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掌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组教学
由于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操作能力不同,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分组教学的办法,让一个班学生分成几组,针对掌握好的,布置给他们更多或者更难的一些任务,也可以让这部分同学在上课过程中完成自己操作的同时,去帮助老师辅导其他的学生以点带面,让全体学生在学习中进步。
(3)实例教学法
采用实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些学生日后工作所要遇到的实际操作案例,在实例中讲解各章节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讲解知识点达到学生理解,然后再给一些相似实例让学生进行练习,达到巩固的效果,让学生通过操作练习达到解决以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在本书每章的教学中应该穿插若干个工作实例,以实例为基础,形成一个多样实例的实例组,建构一个完善的教学设计模式布局,要突出实例的使用性和意义性。让学生在完成每个实例操作后,并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对于书中的重难点,还要加强反复的联系。让学生在熟练地操作中,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样让学生在完成实例的操作中,逐步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知识应用能力,为学生以后走上小学教师岗位打下基础。
3.3 建立现代化网络教学平台
利用学校的计算机网络硬件和软件,以及校园网和教务系统的辅助,建立学生学习的网络平台,让每个学生可以自由的进出,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网络平台随时的复习和主动的学习,当然也可以通过平台与同学交流、与老师讨论以及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大家去解决,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教师也可以在平台中为学生免费提供教学资源(如课件、工具、教案、问题、作业)和计算机学习的资料(书籍、电子稿件、计算机实例)。
3.4 合理的考评方法
中师学生进入我们学校时都是分数比较低的(达不到高中分数线的),因此基础较差,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加上来自的区域不同,在中学时学习计算机的知识也有高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合适的考评方法,让学生在保持自尊心的同时,客观体现他们的学习效果。对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笔试考试方式,不再以笔试为最终成绩,而是采用:平时成绩(上课情况、上机情况、作业情况和提问情况)和最终机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按照每个学校和专业的要求不同,可以把比例分配如下:平时成绩占30%(艺术类占40%),最终机试成绩占70%(艺术类占60%)或者按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决定比例。如只以平时成绩来算(上课情况占10%、上机情况占20%、作业情况占50%、提问情况占20%)。
综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中等师范生从事工作的必要掌握计算机技能的一部分,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授课教师首先自己就要转变观点,结合现在的教学需要积极改变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实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不断地给自己补充新的知识、理念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建立起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知识体系;其次就应该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选择一套适合学生的教材或者教师集体编写自己的教材;采用分组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辅助软件,把理论和实例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理论包含于操作中,在操作中实践理论,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