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电工教学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级电工教学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级电工教学教案

初级电工教学教案范文1

认真贯彻落实区教育局教育工作意见和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以深化课程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基点,牢固确立“勇于创新,倡导多元,追求特色”的办学.念,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努力打造学校品牌,提升学校品位。

二、工作目标

本学期我们将以学习求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打造一支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科学管.为手段,进一步优化教学常规管.。

1、继续完善教学管.制度,落实行政有效指导教学的管.目标。

2、继续加强教研组的规范管.,落实教学流程管.,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3、以课堂有效性研究为重点,开展“学校创新课、课题研究课”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4、加强学科教学质量管.,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5、继续开展《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

三、具体措施

(一)强化教学常规,提升教学质量

1、全体教师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强化教学法规意识,坚持按课表上课,保质保量上好每节课,杜绝私自调课、旷课、迟到、早退、中途离堂等现象,学校将.用“平时检查与随堂听课相结合”的办法,加强课程计划的执行和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进一步规范和强化教学常规工作

(1)要提前备课、精心备好每一课,不得出现无教案进课堂的现象。教案教学目标要明确、重难点、教学准备、板书设计等要齐全,要备有详细的教学过程,合.的教学方法:.方的...,字迹要工.、清晰。

(2)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念,认真处.好学、教、练三者的关系。要构建素质教育的氛围,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强调教学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思考和活动;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资源来完成教学计划、自制课件、实现资源共享,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3)教师要精心布置作业,加强针对性,体现灵活性,提倡分层次布置作业,课堂作业当堂作,不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学生的课外作业要适量,要提质减负。(4)加强随堂听课力度。对年轻老师跟踪听课,认真作好听课和评课笔记。

(二)开展校本培训,以研促教

(1)、开展校本培训,提升业务能力,切实提高全体教师课堂高效教学的业务能力。

(2)各组开展“组内听评课”活动,提高教师上课水平。

(3)教师要积极撰写论文和教育随笔,优秀文章将上传到学校网站。

(4)人人参与教学研究,45岁以下的老师每人上一堂校级研讨课。

(三)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1、课题组要有计划地组织实验人员认真进行研究,及时收.资料,使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

2、全体教师要确立教科研意识,逐步将科研工作渗透到常规工作中,教师向科研型转变。

(四)关注学生差异,切实做好学困生的辅导与转化工作

结合我校学情,要求广大教师要关注学困生,耐心进行对学困生的辅导与转化工作,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得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三、其它工作

初级电工教学教案范文2

关键词:电工学;课题制;教学改革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职业技能人才,是技工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我院电工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技校学生年龄小、文化层次较低的特点,结合ISO质量管理标准和岗位需要提出并在《电工学》中试行“课题制一体化”教学模式,效果显著,适合技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实施“课题制一体化”的必要性

“课题制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内容按技能类型和等级分成若干个课题,以每个课题为核心,结合相关的工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一体化教学。每个课题模块的专业理论内容和操作技能的讲授、指导均由同一教师承担,一门学科几个课题模块的教学由几个教师共同完成。课题教学结束,每个课题单独考核,各课题考核都合格方可判定这门学科合格。

在《电工学》中实施课题制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行课题制一体化教学,不同课题由不同教师执教,学生可在学习不同课题中从不同教师身上博采众长,学到更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这比一个学科只跟一个教师学习更有利。

(二)有利于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

如精通电子的教师可专讲电子课题;精通电气维修技能的教师可专讲电气控制线路课题;精通电磁知识的教师可专讲电磁课题,以此类推,各课题模块可选最佳教师去担任相应课题一体化的教学。而且一个教师多次讲授一个或几个课题模块,熟能生巧,能将知识融会贯通,用最恰当的方式因材施教,学生接受起来容易,这样,可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三)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

过去的教学模式,一门学科整个学期由一位教师承担。备新课、写新教案、准备新课件、熟悉新工艺技能等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采用课题制一体化教学后教师相对固定一个课题教学,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细化、精化,形成“绝技”。而且每个教师比通常承担了更多的工作量,可缓解师资紧张的局面,新教师也有了适应时间和进修时间。

(四)有利于不同专业教学的需要

课题模块根据学生实际可组合成不同课题模块,解决学校机电、计算机、电工等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电工学》课题制一体化教学实施办法

(一)教材的编制

现有的《电工学》教材重视理论知识,缺少动手技能训练,要学好现行《电工学》教材,对多数学生来说都是不容易的。从往年学生反映来看,他们只希望动手,不喜欢理论,他们多数只凭兴趣学习。很多毕业后的学生回忆说,当时课上学的理论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而动手技能却印象很深。所以,从生源情况考虑,教材必须经过适当的处理,才能适应学生的实际。

同时,为了使学生能学到多种技能,拓宽知识面,为今后就业、择业、转岗打下较好的基础,我们在原来的《电工学》基础上编制新的教材,主要分为四个课题模块:电磁模块、电子模块、电机和电气控制线路模块、照明安全用电模块。此外,还增加了一些技能操作,每个基本操作技能可根据“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达到初级工的要求。

(二)教学大纲与授课计划的编写

课题制一体化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也不同于实习,它是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掌握过硬的本领。所以,教学大纲的编写要以国家职业教育教学大纲为蓝本,根据我校招生就业部门对市场的预测提出“因势利导”的编写方案和指定授课计划。同时,也可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进行适当的修改,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电机和控制线路这个模块课题的大纲跟机电专业的学生要求是不一样的,任课教师可以适当修改。

(三)课题制一体化教学还须和分层次教学相配合

在《电工学》教学中,每个课题模块一体化教学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三个层次,即A、B、C三个层次。A层次内容较多,难度较大,用于班级中基础较好、动手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B层次是按教学大纲所需学生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编制,适用于班级大部分学生学习;而C层次要求较低,供能力较差的少数学生学习。教师在授课时可灵活运用。

(四)课题制一体化教学在时间上的安排

授课时间上的安排可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为知识了解阶段,学生主要在教室里学习理论知识,教师把基本理论知识讲解给学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二阶段为技能训练理解阶段,重点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通过基本操作理解课堂上教师所讲的理论知识。学生操作时,教师结合理论知识重点讲解,并随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第三阶段为消化提高阶段,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教师用14学时的时间讲授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电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接触器自锁控制线路等的工作原理,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方向,建立起一定的理论基础。

用6学时的时间让学生学习技能操作,包括电动机、接触器的简单拆装、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的接线等,完成一般的技能训练,通过实践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教师再用4学时的时间把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结合起来,贯穿整个课题,加深理解达到巩固的目的。

课题制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课题制一体化教学对任课教师要求更高,教师必须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既要善于专业理论的讲授,又要掌握技能训练的指导方法。目前,部分教师还不适应“一体化”的要求,需要培训。

(一)师资培训

一是在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师资培训中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培训。知识层次低的,重点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专业技能薄弱的,重点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二是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工厂学习新工艺、新技术及相关岗位技能,及时了解企业新技术应用和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促进一体化教学水平的提高。

初级电工教学教案范文3

关键词:创新教学内容; 对接岗位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116-001

一、实施背景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部署,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的要求,我校电子专业以人才培养加快推进教学内容创新,建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参与的教材及资源库建设机制,创新教学内容、对接产业需求、构建专业情境、培养专项技能,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工学结合”职业教育学科教学实践活动,创新教学内容、对接产业需求、构建专业情境,实施“任务引导、工学交替、项目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课程建设途径,形成与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相关行业岗位人才需求对接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三、实施过程

在本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中,我们制定专业建设计划、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省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结合地方行业产业需求,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注重创新教学内容、对接岗位需求,以基于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理念,我们电子专业重点组织了《电机电气控制线路》《电子电路板维修技术》2门课程教学内容创新,同时组织骨干教师参与《电工技术》等6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

1.专业调研机制建立

定期进行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形成专业调研成果,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立足点。我校电子专业不断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调研,从全国各地职业院校电子电器专业的发展趋势、全国电子电工电器行业的分布和大规模人员从业态势、到本地工业园区人才的微观需求,从学生家长的心态、到学生学习中阶段性的愿景,都是本专业开展专业调研的关注点。

2.团队建设

课程建设离不开团队,在创新教学内容、对接岗位需求的课程建设中,我们参加了省协作团队,也自建了学校课程建设团队。2012年11月,我们加入了江苏省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创建协作组,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共建过程中,依托学校建设成果和对专业建设的独特见解,承担了牵头协作组成员校共建核心课程的建设任务。

3.创新教学内容

(1)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要求,引入企业案例、创新教学内容。我们根据企业工作岗位任务、提取典型工作案例,编写专业教材,建设教学工厂。以项目工作的实际场景录制视频影像;以工作环节中典型思路和工作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以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组织学科知识和生产性技术数据;以生产规范为基础,开展技能训练;以工作项目任务的完成、体验工作成果的乐趣;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拓展学生能力,以教学工厂、职业环境的模拟、顶岗实习,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习惯向职业岗位素养的迁移。

(2)以课程负责人的方式,开展课程建设、建立课程框架。我们在专业学科资源库建设中,先确定课程负责人,组建课程建设团队,课程负责人首先设计模板,提交团队讨论,针对提出意见,进行修改,确定基本模板。例如在建设《电机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数字化资源库时,将课程分成若干项目任务,每一个项目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为理念,设计学习过程,第一步列举典型生产案例,团队教师收集、拍摄相应场景图片,摄制工作场景视频,作为数字化资源库素材。第二步分析案例中工作控制电路,收集、设计同类控制线路,选取典型电路。第三步,围绕控制线路中所用器材,研究期间结构、原理、技术参数及选用、使用要点。第四步,工作原理分析,以文字图片及二维互动仿真,演示控制工作过程。第五步,选取器件安装控制线路,包含连接工艺、线路检测、故障排除、通电试车,安装实际应用线路。第六步,项目拓展,给出同类生产应用实例,应用知识和技能,设计电路、选取器件、安装电路、实现应用。

课程负责人首先将一个任务材料做完,提供样板和建议,布置团队人员,按此构思搜集素材,进行教学设计。成员完成的内容,课程负责人逐一审核、修改,再返回到团队队员手中,在加工后,作为课程成果发至网络资源库。其他成员在使用建成的初级库中,再加入自己素材及经验成果,作为字库纳入资源库,实际教学使用时,讲资源库内容和自己教学成果再次设计后,应用于教学中。

(3)建立与创新教学内容配套的立体教学资源库。我们建立了和创新教学内容配套的教材、数字化资源库和校本专业实训室,利用资源库整合了企业案例、视频、图片、3D器件、模拟仿真实训及电子教案等数字化资源。同时利用省共建共享机制,建立了核心课程数字化资源库,做到校内教师共建共享,《电子电路装配与调试》《电机电气控制技术》等实训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了资源共享,做到教学经验传承和促进了青年教师成长。

四、主要成效

1.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创新教学内容的课程建设能力的提高

在课程建设中,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课程建设能力。同时,学校为促进专业建设,还建立了各项激励机制,大大调动了教师开展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近年2位教师获得市有突出贡献的技术能手称号,1位教师获得省技术能手称号,14位教师获得技师技能等级证书。

2.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通过课程建设,在本专业学生取得毕业证、中高级工证书、计算机一级B高新技术证书基础上,2014年1月,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专项能力的提升,在2.0+0.5课程时序之间,我们试点组织部分学生参加电子高级工的技能鉴定,26人通过技能鉴定,获得更高一级的技术技能等级证书。本专业学生连续三年在市级技能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6人次。

初级电工教学教案范文4

[摘要] 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某职校进行了多年的教学改革实验,但收效甚微。因此,本次改革是建立在以往教学改革经验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的一次较全面的改革,对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的程序和方法,课程教材体系建设以及教学方法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意在对教学方法改革的应用与推广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关键词]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 (B)-0000-00

儋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综合类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我们在建校几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发现,传统的中职教育教学方法已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因此,我校决定组织教学管理人员,根据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结合我校的师资、设备和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探索,制订了各专业的教学方法改革方案,大胆地对教学在空间组织和时间组织上进行改革,并于2012―2013学年开始进行实施。经过一年的改革实践,在教学质量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 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的程序和方法

根据近几年来我校教学方法改革的经验总结,之所以我们雷声大雨点小,除了必要的客观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我们缺少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的程序和方法。因此,导致我们实行一段时间就停下来,往往出不了成果,因此,本课题重要寻找推进我校教学改革的程序和方法。

1.1 推进我校教学改革的程序

(1) 进行教学方法改革调查。对我校教学实际情况彻底做一次摸底调查,包括:各专业教师情况,实训设备情况,现有教学方面问题等等做一次彻底调查,根据这些诉求进行相应地教学方法选择。负责人:教学管理人员和各科组长。

(2)组织各科组进行教学方法学习。在进行调研后的选择后,由各科组组长组织各组员进行本专业的教学方法学习,此次学习要全面,可采用理论讲述和示范课展示等方法,确保每一位教师都会应用该教学方法。负责人:各科组组长和相应的教学管理人员。

(3)进行课程设置的修订。在进行调研后,由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课程设置、教学时间安排等方面的修改。负责人:教学管理人员。

(4)组织修改教材。特定的教学方法必定有相应的教材,应组织教师进行修改教材,可以在原有教材上进行部分修订,此次修改可以是提纲式的,在具体教学中,进行详细阐述,最后将教案等汇编成册。即是有效的校本教材。负责人:各科组组长,全体教师。

(5)第一学期试行,在第一学期内,我们可采用边试用边修改的方式进行,广泛收集教材资料,通过公开课,观摩课等方式促进教学方法推进。其中,每个月都必须有一次集中讨论的时间安排,确保教学方法顺利进行。

(6)调查摸底,初步总结。在第一学期结束时,我们可以采用问卷的方式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调研。在第一学期结束后,我们以科组为单位进行各个科组的成果汇报,汇报结果包括公开课,教案,论文等等。教学管理人员根据其中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课程与教学计划。

(7)调整改进,梳理汇总。在第二学期,除了上述的实施外,更重要的就是不断地总结梳理,将已有经验进行总结,包括教案的编写,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最终敲定。

1.2 推进我校教学改革的方法

(1)建立健全教学改革管理组织。要建立并健全教学改革管理组织。形成自上而下的的组织机构,确保有专门的教学管理人员一对一管理各个专业,而教学管理人员具体负责组织监督以及技术上的支持,而具体到实施要由各科组组长进行,从而保证教学方法顺利实施。

(2)组织骨干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学习。在进行教学改革过程中,各科组长及骨干教师应该是这其中的主力军,由于在职业学校中,教学管理人员对各专业其实并不是全部都熟悉,这就要求各组组长负责,因此,让各组长及骨干教师了解教学方法,才能真正的实施下去。

(3)实行师带徒制。虽然这是一个传统的方法,可是却是迅速开展方法改革的重要方法。进行一对一的师带徒才能有效地将新的教学方法推广,此外,这种方法还大大减少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4)从一而终的政策指导。职业学校的教学特点就是创新,而这种创新是好事,但不能跟风,改革不是时时刻刻进行的,它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实验推广,因此,改革的政策不要朝三暮四,要从一而终。

(5)全员动员。教学方法改革不是教务管理部门的事情,更不是骨干教师的事情,他是全校教师的事情,一定要让全部教师都动起来,都参与到其中,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改革落到实处。而全员动员除了领导重视,更需要一些政策上的鼓励和精神上的支持。

总结起来,首先既是要由严密的组织体系,要实行一对一制度,即教学管理一对一,师徒一对一,政策从一而终,最后就是要全员动员,重点培养,逐步推广。

2 教学方法改革下的课程教材体系的建设

教学方法改革不是在课上改变教学方法就可以的,它涉及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传统的课程教材只能采用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因此,要想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必须先改变在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方面等。而目前的课程设置一是没有考虑到工种的要求,二是没有考虑到学生对某一种课程的选择性。因此,我们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首先就是要重新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将以前的培养目标为技术员改为贴近现实的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技术工人)。人才规格要求毕业生在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各主要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某一工种的操作技能。因此,我校大力推进职业技能考证,根据要求毕业生必须具有某工种的初级工水平。这是对于毕业生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在专业教学计划中,以往我们前一学年设置的课程为文化基础课程,改为现在的前一学年设置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含实践教学项目),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专业所必须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第二学年开设专业技能课,使学生能对某一工种的技术知识掌握得更深更细,对这一工种的操作技能掌握得更熟练;第三学年的进行顶岗实习。而对于一部分专业缩短学制,如美容专业改为1年学制等。

再次,在教学时间组织上,不拘于传统的以两节课为单位的划分方式,改为根据实践教学要求,延长教学时间等。如服装专业改革模块教学法后,由原来的二节课的实操课改为四节课或六节课等。同时,对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上也有所改变,由原来理论课:实践课的3:1改为2:1部分专业达到了1:1的比例。

最后,我们还进行了教材的一系列建设,在研究各个专业适用的教学方法后,我们进行了个别专业的教材体系进行建设,如电工专业的《维修电工基础》改为项目教学法的教材,服装专业撰写项目教学法的教材等等,加快了我校课程教材体系建设。

3 我校各专业适用的教学方法

为了寻求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除了应掌握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还应考虑各种教学方法的适应性问题,因此,我们针对我校的各个专业进行教学方法适用性的研究,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在原有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进行实验修改,通过采用文献综述,理论分析,研讨,公开课等各种方式,总结出如下适合我校各专业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 教学方法 基本含义 教学方法选择(适用范围)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教师特点 教学环境 适用专业

11 模

法 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进行技能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一般与角色扮演法配合使用。 多数以完成某种技能或熟悉某项业务过程为目标及内容。 学生应一定学习基础,且自主性强;并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有较高的操作技能。 模拟教学法分为模拟设备和模拟情景两种情况。因此必须提供齐全的设备和近似真实的训练环境。 多适用于需要熟悉岗位等业务过程的专业,以及精密仪器使用的专业等。如:飞行员、会计、金融等。

22 角

法 是指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互动的一种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教学方法。

以熟悉岗位流程为目标,分为提出问题、挑选角色扮演者、观察与角色扮演、记录、讨论等四个阶段。 学生应一定学习基础,且自主性强;并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敏捷的思维。 假设环境尽量真实。 多适用于旅游、商业、管理等文科专业。

33 项

法 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在中职教育中,通常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或设计、安装、调试某一设备为目的任务。 初次学习的操作技能或新知识适合采用项目教学;要求教师组织能力强,技能水平高。 教学用具,设备齐全。 多适合于工科类专业。

44 案

法 是指运用案例来说明、展示从实际案例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 以分析和解决问题为教学目标,分为:阅读分析案例、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总结评述四阶段。 对已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有一定知识积累的高年级学生,要求教师语言有感染力,组织能力强。 基本学习环境。 多适合于管理、教育、法律、医学等部分专业。

55 模

法 是把学生掌握的知识或技能,根据具体工种、任务和技能的要求,严格按照工作规范,划分成若干独立单元(即模块)进行的教学方法。

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但对课程内容的要求极高。教学过程为:划分教学模块、实施模块教学、改进教学方案。 任何年级的学生均可,要求教师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技能水平。 是指以现场教学为主,要求教学环境贴近真实工作环境。 适用于任何专业。

66 任务驱动法 是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与探究性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通过整合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典型任务的驱动下分组探究,自主学习,自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 以自主探究而完成某项教学任务为目标,教学内容应尽量适合学生现有水平。 学生应有较强自主性及探究精神;要求教师应具有较高分析总结能力,并能鼓励学生探究。 基本教学坏境,有些需要应有的教学设备。 适用于任何专业。

4 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我校的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在2012年3月确定后,于2012―2013学年开始在各专业中组织实施。通过一年多实践,教学管理人员组织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教学调查。大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改革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专业知识更容易理解,操作技能掌握得更为熟练。但改革中也反映出以下问题:

(1)实践教学耗费大,教学成本较高。在实践教学中,有设备、工具的损耗,有电力和材料的消耗,这些都使教学成本急剧上升,影响办学经济效益。为此这也将成为教学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研究的问题。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是教学实践与生产服务相结合。

(2)师资队伍的建设还待继续加强。为了适应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师资队伍的建设应重点放在“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工作中。对原有专职实践指导教师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和新技术的培训,对原来担任理论教学的教师要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要重点引进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又有教学能力的教师。

(3)担任实践教学的教师较辛苦。主要是每一项实践教学项目(技能课)的准备工作较多,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较为复杂。如何做好实践教学的准备、组织与管理,这将是我们有待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秦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本质与特点[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10).

[2]吕永贵,高雨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0(22).

[3]何文明.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述评.职业技术教育[J],2011(25).

[4]王国华,刘合群.职业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初级电工教学教案范文5

今年我们省在大赛制度方面大胆创新,推出了省级一等奖以上免试上本科,市级一等奖以上免试上专科。进一步提高了对大赛支持的力度。将技能大赛“覆盖所有中职学校、覆盖所有专业、覆盖教师、覆盖所有学生”的良好局面。大赛检阅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成果,同时也展示了职教学生的精湛的技能操作水平,认真负责的职业精神。体现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综合素质。笔者作为机电专业负责人,从2008年开始指导机电专业的技能大赛,先后指导了维修电工、电子产品装配、机电一体化技术。多次带领学生在安徽省中职机电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奖,笔者参加教师组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也荣获奖励。通过辅导学生参赛和自己参赛,感受到机电一体化项目竞赛对我校机电专业的教学改革产生重大影响。

一、机电一体化大赛促进教学模式改革

技能大赛设立以后,我校高度重视,在滁州市连续多年都名列前茅,我们设立了技能特长班教学,以每个专业的竞赛项目设立了相应的技能特长班,利用课外活动和周末时间开展技能培训。技能大赛不仅检验了学生的技能水平,也检验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同时也检验了学生的课程建设及管理能力,引导职业教育的全方位的发展。

我校处于安徽省滁州地区,属于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地区。学校一直坚持以服务当地经济建设为目标,在实现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方向,尝试各种办学模式,把学生的学科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职业师资培训都和学生的技能大赛训练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把学校办成特色鲜明、效果明显、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技术工人的培养中心。

二、机电一体化大赛促进教师技能提高

随着技能大赛的发展,我省技能大赛的技术水平也不断提升,机电专业的比赛从最初的电力拖动技术。逐步提高变为了电气装配与检修和机电一体化技术,这对教师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校也在不断推进办学模式改革,在顶岗实习阶段中,安排教师和学生共同下企业,不仅把学生的管理从学校延伸到企业,而且还促进了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让教师和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熟悉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一定的锻炼,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也使教师接收到了新的专业知识和科技信息,了解专业技术发展动态,了解企业和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教师在技能大赛中发现和遇到的难题,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寻求学习的途径和解决的办法,这成为提高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提高校企合作,积极参与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利用本专业的技术力量,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培养教师的科研素质、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三、机电一体化大赛促进实训设备更新

全国技能大赛中的机电一体化项目是利用亚龙公司的YL235A机电一体化实训台为设备的高科技的比赛项目,为了能够跟上技能大赛的发展,我校在2010年利用新校区迁建的契机投入2,000万元购买了大批实训器材,其中在机电专业投入了350万资金更新实训设备,其中就特别购买了22台(套)机电一体化设备。40台(套)PLC可编程设备,22台(套)液压与气动设备等,按照安徽省内一等的水平建设我校的机电专业的实训基地。

设备的投入使我校有能力在当地具备了示范和引领的作用。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先进的实训设备,我校还特别安排了多名教师去亚龙公司和天煌公司参加由公司主办的职业技能培训班,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通过培训教师能够熟练的使用先进的实训设备,先后开展了机电一体化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楼宇自动化安装技术,光伏发电技术等项目的技能竞赛培训工作。

设备的投入和人员的培训使我校的机电专业技能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教学能力和新项目也在不断的开拓和完善中,这些新设备成为我校技能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机电一体化大赛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机电一体化技能项目的设置,促使我校调整了课程设置,在机电专业教学计划中提出培养目标“应用型、技能型实用人才”。在培养竞争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加强了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设置根据我市产业的需求进行二次开发。结合我校情况分为几大模块:文化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技能操作模块、岗位能力训练模块。学生在学完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后,结合技能大赛项目设置了钳工类(工具钳工、装配钳工),机械加工类(普车工、铣加工、数控操作工),电气安装与检修工,机电一体化技术四大类项目的实训模块。不但要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要求学生能够取得相应模块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能力贴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的需要。

五、机电一体化大赛促进校企合作

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技能操作的比赛。在有效的四个小时时间里,一位选手要完成PLC控制程序,触摸屏控制程序和变频器的参数设置;而另一位选手要完成传送带,机械手及供料机构等的组装,气动电磁阀的管路连接,传感器,按钮,开关,电磁阀磁性开关等的电路连接;最后要把程序下载到PLC和触摸屏内,接通电路,气路后进行整体设备的联合调试。完成一个生产线的模拟生产加工过程。这些操作对于一个中职学生难度相当的大。作为参赛的选手,必须有一位精通PLC编程技术,有熟练的装配水平并且能够解决错误的能力。这些技术对于相当多的教师都不具备,而这些技术又是企业生产中最常见到的设备。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学校教学与企业的脱节太大了,企业要紧跟科技发展,不然就会被淘汰,学校教育也要紧跟企业技术的发展,不然我们教出来的是昨天的技术,是没有多大的价值的。

到企业去,到高校去,到技术发达的地区去参加培训,参与生产性实习,和企业深度合作是我们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经之路了。我们真的不能再闭门造车,拿着以前的教材,教案,继续的讲下去了。我校先后安排教师到我市的浩淼科技公司,三友电子公司,爱福电子公司,滁州市长电科技公司去带领学生顶岗实习;安排教师到江淮汽车,康佳电子,亚龙科技,天煌科技等企业接受培训;安排教师到国内着名高校,技能培训中心,以及到德国去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的科技,把机电专业的技术发展带回来,分享给我们每位专业教师。我们的专业老师与企业的差距也在一点一点的缩小,在滁州市举办的企业技能人才竞赛中,我校有三位机电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同台竞技,获得了一个第二名,两个第四名的好成绩。这说明只要能够坚持与企业的深入合作,我们的教师就有专业成长的舞台。

六、机电一体化大赛改变教师的眼界

在第一次安装好机电一体化设备时,我们非常惊讶设备是如此的先进,可以模拟完成一条生产线的生产加工全过程,自动化的过程,复杂的机械设备,复杂的气路和电路曾经让我们不敢轻易动手。通过多年的竞赛训练和参赛。我们的专业老师已经不在把实训设备当成困难了,拆卸,安装都是简单的工作,复杂的设备学生都能够很好的装配,调试。学生对编写程序就像平常做作业一样轻松就可以完成。

我们的指导老师再不把机电一体化设备当成多大的难题了,他们的眼光在向外看,眼界变的开阔了,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探索更加复杂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学习新的机器人控制技术等是他们新的发展方向,我相信努力就能成功。

初级电工教学教案范文6

迁安市职教中心自1983年建校以来,一直以增强服务发展能力为突破口,大力开展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使职业培训走向了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2004年以来培训规模逐年增长、培训质量稳步提升,11年间共为社会培训各级各类人才15.2万人,为迁安市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成为迁安市乃至河北省知名的职业培训品牌学校。

瞄准需求,用好政策

迁安市职教中心的职业培训之所以得到长足发展,得益于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学校领导的高瞻远瞩,确定了“对接产业、多元合作、长短并进、服务社会”的办学思路,建立了与现代职业教育相适应的管理和运行机制,致力于加速构建长短并进的大职教发展格局;得益于迁安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所创造的机遇;得益于国家、省、市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制定的有利于职业培训发展的良好政策。

1.迁安市对办学的强力支持和职教园区的建设,为职教中心提供了有力的环境保障

多年来,迁安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的重大举措,形成抓职教就是抓经济建设的良好氛围,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市场等多元措施为职教发展聚力,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提出了构筑六大区域性功能中心的发展目标。其中构筑教育培训功能中心位列首位,核心就是依托河北联合大学迁安学院、迁安市职教中心,将迁安教育做大做强,使教育既发挥基本功能为区域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又能作为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打造教育培训功能中心领导小组,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出台了相关政策。

为改善民生、促进就业,2008年以来,市财政投资建设了迁安职教园区,共占地1800亩。园区按照资源共享模式建设,主要包括市职教中心、河北联合大学迁安学院和市奥体中心。其中职教中心占地552亩,投资3.98亿元,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建有机械、电子电工、汽修等8个实训中心112个实训室,设备总值4800万元,可满足全日制在校生7500人、年短期培训10000人教学需要,软、硬件设施达到了全国一流水平。

2.迁安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为职教中心提供足够的培训空间

近年来,迁安为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立足原有产业基础,提出“四五”转型攻坚计划,确定了构建“3+5+6”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即着力打造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三个产值超千亿产业集群,发展煤化工、包装建材、食品医药、文化旅游、高新技术五个产值超百亿产业板块。培育金融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创意、消费购物、养老养生、总部经济六大区域性功能中心。在政策的吸引下,芬兰斯道拉恩索、浙江物产、中海油、徐州重工、红星美凯龙等40余家世界500强、国内100强、央企和行业领军企业相继落户。

随着大批优质项目开工建设、竣工达产,企业刚性用人需求与人才培养教育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据统计,全市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27家,超千万元的200多家。未来五年企业为迁安市提供就业岗位约1.8万个,对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需求达8600余人。但在所调查的13.6万企业职工中,在职工人(在职职工数减去管理和辅助人员数)8.5万人,占在职职工的62.5%;技术工人2.4万人,占在职工人28.2%;高级工以上0.55万人,中级工1.1万人,初级工以下0.75万人,分别占迁安市技术工人的22.9%、45.8%、31.3%。因此,现有企业职工队伍根本无法满足未来发展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此外,大量普通毕业生、不适应现代产业需求的转岗人员、复转军人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急需提升就业技能,因此,学校未来办学在职业培训方面空间巨大。

3.国家、省、市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为职教中心职业培训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2004年国家出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办法》规定:阳光工程培训项目以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辅助开展引导性培训,培训时间为15?9 0天,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就业岗位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经费实行政府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各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扶持培训工作,地方财政扶持资金与中央扶持资金统筹使用。

2007年迁安市政府以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政策为基础出台了《迁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免费培训工程实施办法》,《办法》规定培训内容包括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对收费标准在2000元以内的技能培训实行全免费培训;参加免费创业培训人员,成功创业满一年并招用2名以上员工的奖励3000元,同时根据招用人数按每人200元的标准一次性奖励创业成功人员。对毕业两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的,还一次性发放3000元的创业补助。

2009年迁安市对全市在职职工实行免费技能培训,补贴标准为岗前技能培训的一半,资金由市财政解决。

2014年国家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其中种养大户人均补贴2500元,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人均补贴800元。学校充分利用国家、省、市有关政策,积极参与到政府支持的培训工作中,以优质的教学资源、完善的教学设施、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优质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赢得了学员的高度信任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整合资源,强化功能

1.主动对接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建立各类培训基地

2004年以来,为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在职业培训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把各行业、各部门分散的资金、项目等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规模优势和综合效应。学校积极主动与各部门寻求合作途径,探索共同发展之路。一是依托迁安市人社局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就业再就业培训基地、创业培训基地;二是依托迁安市安监局建立河北省安全生产培训基地(三级资质);三是依托迁安市质监局建立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培训基地;四是依托迁安市工业与信息化局建立河北省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基地、河北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五是依托迁安市农牧局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六是依托迁安市委组织部建立县域特色人才项目基地;七是依托迁安市财政局建立迁安市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八是依托迁安市总工会、迁安市人社局成立迁安市职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九是建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2.借助“迁安市职业教育集团”的组织功能,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迁安市职教中心在政府支持下,于2012年成立迁安市职业教育集团。迁安市职业教育集团实行指导委员指导下的理事会负责制,指导委员会由市人社局、教育局、财政局等14个部门组成,负责对集团的建设、改革、发展进行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集团理事会由首钢迁钢、燕山钢铁等15家企业和迁安市职教中心组成,理事会理事长单位为迁安市职教中心,实现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之间的全方位合作。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功能,已与60多骨干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合作涉及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引校入厂、引企入校、顶岗实习、双向培训等。学校在45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有32家企业在学校建立职工培训基地;长期与燕山钢铁公司、九江线材有限公司、轧一钢铁集团、东安超商、锦江饭店等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为首钢迁钢、燕钢、松汀、轧一、荣信等企业举办首席技师培训班;在迁安市总工会组织下开展了五届全市职工技术比武。

3.实行一校带“多点”,构建覆盖全市的教学网络

为了最大限度地方便企业在职职工和农村偏远地区学员参加培训,依托当地场地、设备设施,学校在全市6个乡镇、8家骨干企业建立了14个职业培训教学点,同时利用乡镇社保站社会职能,建立了19个招生宣传网点,为当地有培训意愿人员咨询、报名、资料审核工作提供便利。

4.完善机构建设,健全管理职能

为充分发挥各行业培训基地的功能,学校不断完善内部机构建设,成立了技能培训科、创业培训科、社会培训科、职业能力建设处、安全生产培训中心等部门,分别对应各培训基地,负责相应培训项目的招生、培训、就业、协调等方面工作,实现了“培训部门与政府部门”“培训部门与行业企业”“培训部门与培训项目”的三个对接,实现了职业培训的专业化。技能培训科负责阳光工程技能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科负责创业培训,安全生产培训中心负责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和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安全生产技术培训,职业能力建设处负责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培训、在职职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考核鉴定、职工技术比武等工作,社会培训科负责联系其他行业培训项目及业务。

科学施教,提升层次

1.依据职业标准,结合成人培训特点,制作功能齐全的教学培训包

学校的培训项目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共7项11类23个职业(工种),培训时间长短不一、培训内容难易不同、培训标准高低各异,学员来源渠道复杂、年龄结构和学历水平差距大,很难统一标准。学校针对这种现状,成立了以职业培训科室主任为组长,吸纳专职教师、学员代表、政府职能部门领导、行业专家等组成教学研究小组,通过认真研究每个职业(工种)的职业标准,分析学员构成,精选培训教材,优化培训内容,制定培训大纲,细化培训计划等环节,制定了适合成人学习特点的功能齐全的培训教学包,包括该职业(工种)的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典型案例、视频资料、图片资料、模拟试题和考核标准等,尽量突出声光像等形象直观的表现方式,使培训内容易于接受、培训效果达到实效。

2.培训与引进相结合,打造一流职业培训师资队伍

学校一直注重培训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积极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一是坚持校内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培训不间断。多年来,学校共派出专职教师参加人社、安监、财政、教育等部门组织的国家、省、市级培训125人次,现共有企业培训师4名,创业培训教师8名,创业指导师3名,注册安全工程师4名,安全生产培训教师15名,注册会计师4名,会计继续教育讲师5名,各职业(工种)考评员24名。二是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作为职业培训兼职教师。共聘请创业指导专家5名,行业、企业专家12名,政府职能部门领导14名,大学教授8名。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聘任,使学校的职业培训教学团队能力逐步提高,影响逐年扩大。

3 .创新培训模式,灵活教学方法,提高培训质量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培训功能,让各级优惠政策和学校资源惠及更多的企业和学员,学校改变原来坐等企业、学员来校培训的被动局面,大力开展送技术入企业、进农村、到社区活动。多年来共开展入企业培训216班次19600余人,累计完成教学时数40000课时;进农村培训112各班次6000余人,累计完成教学时数9000课时;到社区培训12各班次700余人,累计完成教学时数1000课时,解决了培训与生产不能兼顾的矛盾。在培训教学上积极开展互动式、模块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广泛采取案例教学与模拟训练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基地实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指导相结合等培训手段,增强了培训的趣味性和针对性,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培训质量。

4.强化调研,提升服务水平

通过采取问卷调查、重点走访等途径对全市企业进行调研,明确全市技能人才需求方向、需求数量,为技能人才培养规划提供依据。通过建立培训学员QQ交流群、微信平台,结合实地走访和电话回访等形式,进行后续跟踪服务,了解培训学员就业、创业、发展等情况,了解企业、学员对培训的建议,从而完善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提升服务水平。

服务社会,打造品牌

2004年以来迁安市职教中心以“服务政府,为政府分忧;服务社会,为百姓解难”作为职业培训工作总基调,扎实推进培训工作,共完成各类培训15.2万人。其中,完成技能培训4 6 9 1 7人,包括:初级工3 3 2 3 5人,中级工11423人,高级工2137人,技师122人;完成创业培训6752人,创业成功3215人,带动15676人就业;完成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18252人,完成特种作业人员培训59346人;其他人员培训22000人,为市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共培育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280人,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860人。通过培训,增强了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提高了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的技术服务水平,为迁安市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2.促进了小微企业成长,丰富了区域经济结构

2004年以来,6752名有创业意愿的学员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创业培训,有3215人创业成功,带动15676人就业,迁安市十大创业明星中有两位是职教中心的创业培训学员,有效促进了全民创业工程,实现了区域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3.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难问题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培训的学员中,有1.8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使那些靠种地为生的普通百姓走进了生产车间、走向了超商、酒店;有0.5万下岗失业人员成功转岗,使他们从原来不适应的岗位走向了新的岗位。

4.提高了市域技能人才总量,改变了企业技能人才结构

2004年以来,已培训企业技能管理人员1520人,完成技能人才培训46917人,包括:初级工33235人,中级工11423人,高级工2137人,技师122人,使我市高技能人才数量由5500人增加到7759人,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比例由16.5%增加到22.1%,这极大地促进了企业技能人才结构的调整,有效提高了企业的发展后劲。

5.提高了企业员工操作水平,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培训,一线工人的操作技能水平明显提升,并在各类技术比武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燕山钢铁黄瑞山、松汀钢铁王学超、津安钢铁杨检等学员在迁安市职工技术比武中分别获得炼铁工、炼钢工、钳工组一等奖,荣信钢铁公司学员周金在唐山市职工技术比武荣获气焊工技术状元。

通过培训,企业一线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得到及时更新,企业技术骨干理论素质和科研攻坚能力进一步增强,技改项目进展加快。全市企业职工发明专利2012年达129项,2013年达107项。参训学员胡永付负责的津安钢铁公司第二烧结作业区配电室改造项目,将母排温度由原来的80—90度降低到40—50度,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